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2024-07-12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通用12篇)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1

肠内营养制剂指的是只需进行化学性消化甚至不需要消化便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素[1]。这种营养素可以直接通过胃肠道就能被吸收和利用,具有给药方便、符合生理需求、易于吸收、费用低廉、保护胃黏膜等优点。将肠内营养制剂用在临床患者的治疗当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患者当中选取1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消化道疾病患者57例,外伤患者54例,营养不良患者51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6例,女35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52.31±8.16)岁,住院时间7~100 d,平均住院时间(53.41±10.17)d,其中消化道疾病患者27例,外伤患者24例,营养不良患者30例;干预组患者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3.27±8.16)岁,住院时间8~100 d,平均住院时间(54.19±10.06)d,其中消化道疾病患者30例,外伤患者30例,营养不良患者21例。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患病类型给予针对性的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合理的肠内营养制剂支持治疗:所用的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有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等。氨基酸型、短肽型的肠内营养制剂易于吸收,因此可以用在消化道疾病患者当中;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适合于胃肠道功能较好的患者。具体使用哪种肠内营养制剂以及使用多少肠内营养制剂,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饮食习惯等决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81例干预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81例对照组患者中有68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4.0%。干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组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情况

干预组患者采用的肠内营养制剂类型主要有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等。81例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不同类型的肠内营养制剂。见表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干预组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由投给方式引起的不良反应有2例,跟饮食成分有关的不良反应有4例,跟患者自身体内代谢有关的不良反应有2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道是人体机体应激时的中心器官之一,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动机[2]。当人体的肠屏障功能发生障碍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发生细菌易位。在住院患者中,很多患者由于长时间的治疗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使得肠屏障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出现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破坏等并发症。肠内营养制剂是一种只需进行化学性消化甚至不需要消化便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素。这种营养素可以直接通过胃肠道就能被吸收和利用,具有给药方便、符合生理需求、易于吸收、费用低廉、保护胃黏膜等优点[3]。根据中华医学会2002年的分类标准,将肠内营养制剂分为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等三类[4]。氨基酸型、短肽型的肠内营养制剂易于吸收,因此可以用在消化道疾病患者当中;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适合于胃肠道功能较好的患者。

肠内营养制剂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不能胡乱使用,具体的使用方式、剂量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等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没有合理使用,很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在本文中,由于肠内营养制剂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有9.9%,其中由投给方式引起的不良反应有2例,跟饮食成分有关的不良反应有4例,跟患者自身体内代谢有关的不良反应有2例。

通过本文的研究,采用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干预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没有采用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有68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4.0%。干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等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肠内营养制剂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1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消化道疾病患者57例,外伤患者54例,营养不良患者51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1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制剂支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81例干预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81例对照组患者中68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4.0%。干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科学合理的肠内营养制剂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园涛,孙恢礼,蔡冰娜,等.我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进展与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0):724-727.

[2]边静.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分析.当代医学,2011,17(31):127-128.

[3]张延敏,张伟民.浅析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现状.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75-76.

[4]李爱兰.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浅析.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79-80.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2

1、防止管道阻塞:管道使用后用温水冲洗干净。添加的米汤、菜汁要经过过滤,不可太稠。营养液中不可加入药物。

2、防止管道脱落:每日更换固定管道胶布,发现胶布松动及时更换,加热器固定好,防止加热器将管道带出,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营养管重要性,防止脱出。

3、遵医嘱进行鼻饲,鼻饲绝对禁止静脉使用。

4、注意输注速度和温度: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开始每分钟30滴,逐渐增加滴速到每分钟60—70滴,速度过快容易引起腹胀、腹泻,温度过高容易烫伤消化道粘膜,根据患者耐受力合理调整速度和温度。

5、输注营养液要现配现用,每次输注的营养液悬挂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冬季输注要加温。输注装置每日更换一次。糖尿病患者用专用的营养液。

6、输注过程中患者取半卧位(头高位30—45度),防止食物反流。

7、整个操作过程要避免食物污染。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 肠内营养;胃肠道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64-02

营养支持疗法是针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易出现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减退、恢复效果不佳等现象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在肿瘤患者术后的治疗中,营养支持疗法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笔者所在医院对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分别采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80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其中胃癌47例,直肠癌33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实验组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男2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胃癌24例,直肠癌16例。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男24例,女16例;年龄35~77岁;胃癌23例,直肠癌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发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实验组放置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管,手术后24 h肠鸣音恢复后通过置管注入5%糖盐水450 mL,速度20 mL/h;术后第2 d注入短肽制剂百普力(nutricia company)400 mL+5%糖盐水400 mL混合溶液,速度40 mL/h;第3~7 d根据体重逐渐增加剂量和速度至相应全量,不超过1 800 mL/d。对照组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后每天1 500 mL由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乳等配置的糖盐水溶液静脉滴注,或根据身体情况由500 mL逐渐加量至1 500 mL,营养液热量同实验组。两组均治疗7 d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价

手术前及术后第5天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免疫球蛋白(Ig)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以肛门排气为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金标准。

1.4 随访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其中64人完成随访,57例定期来院复查。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中所有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第5天再次检查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恢复较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恢复较迅速,术后第5天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检测指标比较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ALB (g/L)PA (mg/L)TF(g/L)ALB(g/L)PA(mg/L)TF(g/L)

实验组46.84±4.07218.22±16.422.57±0.7142.76±5.32202.53±20.242.21±0.53

对照组45.76±3.82220.27±17.742.48±0.6539.43±4.76195.31±21.321.89±0.66

表2  两组患者Ig水平比较(g/L)

组别术前术后第5天

IgAIgGIgMIgAIgGIgM

实验组2.61±0.3715.97±2.411.22±0.422.53±0.5214.95±2.131.19±0.52

对照组2.57±0.4616.06±2.731.18±0,472.21±0.6312.56±2.870.93±0.51

2.3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比较

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7.7±3.1)h,排便时间(71.8±23.5)h;对照组为(55.4±6.3)h,排便时间为(90.1±34.8)h;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实验组多数患者除轻度腹胀外无明显不适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未出现切口感染或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消化道肿瘤占60%左右,以胃癌和直肠癌最为常见。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病灶直接侵犯消化道,以及肿瘤本身造成的蛋白质代谢负氮平衡,术前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减退倾向[1],术前肠道准备的禁食更严重干扰了胃肠道功能,加重了胃肠粘膜损伤和营养不良。

传统营养支持治疗采用的肠外营养,主要通过静脉通路对患者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患者体内的代谢平衡和各器官组织的代谢,减少蛋白质分解,增强机体免疫力。虽然静脉输入的营养液具有使用安全、吸收快、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除价格昂贵外,肠外营养还存在血管栓塞性静脉炎等潜在并发症。虽然本次实验中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肠功能紊乱、肠粘膜萎缩、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和细菌易位、肠道免疫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一样,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的代谢,促进器官组织功能恢复。而且肠内营养的形式更接近于生理方式,可以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细菌易位,提高对手术和化疗的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3]。以往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由于考虑到消化道受累,所以常采用肠外营养,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肠受手术影响微弱,功能恢复快,可以接受肠内营养治疗。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晋林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短肽营养制剂百普力的使用,使得肠道消化吸收更高效彻底,产生粪渣少,减少排便对手术切口的影响[5]。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具有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接近生理,给药方便、安全,费用低廉,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的优点,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身体状况,促进机体恢复,起到术后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Painter N S,Burkitt D P.Diverticular disease of the colon:a deficiency disea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J].BMJ,2008,2(5):450-458.

[2] 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29-131.

[3] 刘少杰,刘建伟,杨小红.肠内免疫营养作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对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7,35(2):25-27.

[4] 晋林,边芸芸,张淑霞.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场内营养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71-72.

[5] 朱明炜,崔红元.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6):14-15.

(收稿日期:2012-01-12)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研究及护理 篇4

关键词:胃癌手术,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的应用, 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直接向肠道提供营养物质, 不仅是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这对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凡胃肠道功能正常, 或存在部分功能者, 营养支持时应首选肠内营养[1]。肠内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中一种重要的补充营养的方法。通过对40例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使患者能增加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 减少体重丢失, 纠正负氮平衡, 又有于改善手术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 促进肠功能恢复, 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且符合生理、经济、安全、方便等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本科收住的胃癌手术患者共40例, 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 实验组20例, 男14例, 女6例, 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4.3岁, 近端胃癌切除12例, 远端胃癌切除4例, 全胃切除空肠代胃4例, 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法 (EN) ;对照组20例, 男13例, 女7例, 年龄36~71岁, 平均年龄52.8岁, 近端胃癌切除13例, 远端胃癌切除4例, 全胃切除空肠代胃3例, 术后在禁饮食期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P N)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疾病构成及手术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PN组按胃癌切除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EN组除给予实施PN措施外, 同时于术后24 h后实施肠道内营养支持。

1.2.1 留置营养管方法

选用扬州市邢江华飞医疗器械生产的医用无毒聚氯乙烯塑料营养管 (F10一次性使用胃管) , 将营养管与普通胃管末端用丝线绑扎, 术前一同置于胃内, 术中将营养管置于十二指肠降部远端或近端空肠。

1.2.2 营养液成分

营养液为瑞素。

1.2.3 营养方法

EN组 术后第1天提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先输注生理盐水500 ml, 若患者无不适感, 在输注营养液 (瑞素) 500 ml, 输注速度20 ml/h;第2~5天输注营养液1000 ml, 输注速度逐日增加一小时20 ml, 最大滴速每小时125 ml;第5~10天输注营养液逐渐减量, 可逐渐增加自行配置饮食, 选择易消化吸收的无渣流质饮食为营养液, 如牛奶、豆浆、菜汤、米汤、去油的肉汤、新鲜的苹果汁等, 同时加入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B等, 4~5次/d, 每次200~250 ml, 不足液体和能量由外周静脉补充。保留营养管的时间一般为7~10 d。PN组术后第1天起经静脉输入肠外营养, 时间也为6~8 d, 经口进食后肠外组营养也逐渐减量。

1.3 结果判定标准

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出现肛门排气为准, 体重变化以术前1 d到术后10 d平均体重减轻量为依据;住院天数是从手术第一日到出院计算;住院医疗费用是指自入院一直到出院期间的院内花费。

1.4 统计学方法

用配对及成组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胃癌患者手术对胃肠道损伤较大, 术后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术后肠道营养显得尤为重要[1]。肠内营养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护理方法, 通过鼻胃管将营养物质输送至肠道, 由肠道直接吸收, 不仅营养局部肠道, 而且刺激胃肠道相关细胞分泌各种激素参与肠道的适应性变化, 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轴, 调节胃、胆、胰腺分泌, 促进胃肠蠕动和黏膜生长, 有效地恢复胃肠道功能[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术后肠道营养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肠内营养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均较肠外营养明显缩小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肠内营养患者的术后体重平均减少均较肠外营养降低, 提示胃癌患者肠内营养组术后营养状况较肠外营养组恢复更好。另外肠内营养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缩短, 住院费用减少均较肠外营养患者明显。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 经济实惠, 符合生理要求, 安全可靠。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护理

4.1 心理护理

置管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说明置管对治疗和手术的重要性, 讲解肠内营养的意义、相关知识及实施的方法, 告知患者配合的要领, 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和顾虑, 以取得合作。

4.2 营养管护理

保持营养管体外部分的清洁, 妥善固定并做标记, 防止滑脱移位、扭曲、每次输注前后及连续输注过程中每隔4~6小时均应用20~30℃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 防止官腔堵塞, 保证输注营养管道通畅。

4.3 输注营养液的方法、温度、速度、及浓度

①肠内营养液输注方法有一次性输注、间歇性输注及连续输注三种, 可视病情及患者的耐受性而定;②输注营养液温度37℃~39℃, 过高容易损伤黏膜, 过低则导致肠蠕动加快或肠痉挛, 出现腹痛、腹泻, 夏季室温下直接输入, 冬季用热水袋置于管周, 以提高液体的温度;③控制滴速, 输注速度过快易发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消化吸收不完全, 过慢则不能按计划完成;④浓度控制在12%~24%, 为使肠道适应, 应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过渡。

4.4 并发症的防治

①误吸 输注营养液时以半坐卧位为宜, 床头抬高30°~50°, 检查有无胃排空不良, 以防因胃潴留导致胃液连同营养液呃逆反流引起误吸;②腹胀、腹泻 严格控制输注营养液的温度、速度和浓度, 遵从低浓度、小剂量、低速灌注、逐步增加的原则, 输注的营养液应现用现配、低温保存, 不超过24 h;输注的饮食最好每餐烹制后即灌注。通常减低输注浓度、放慢输注速度, 给予抗痉挛、收敛药物可减轻腹胀、控制腹泻, 添加新鲜苹果汁即可提供全部的营养成分, 又有苹果酸、果酸、丹宁酸、生物碱等物质, 具有收敛作用, 可吸收肠内水分, 有止泻作用。

4.5 经常深入病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与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的消化吸收情况、大小便次数、量、性状, 心理生理反应,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干预。加强巡视, 及时排除输注故障, 保证输注顺利。记录24 h出入量, 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及白蛋白的变化, 尿测定氮平衡以评价肠内营养的效果。

5小结

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提供肠内营养支持, 符合生理, 食物的直接刺激有利于预防肠黏膜萎缩, 保护肠屏障功能, 促进肠功能恢复, 有更好的代谢效应及更好的营养效果, 并且费用低, 实施方便, 并发症少, 对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新裕, 刘凤林.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7) :441.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篇5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的营养支持方式,它是一种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

二、临床营养支持目的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维持氮平衡,保存瘦肉体,维持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病人康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明显减少肠源型感染的发生。

三、肠内营养的特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符合消化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肠内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基础。

四、对肠道功能的重新认识

在 80 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应激时,肠道只是处于一个“休眠状态”。80 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机体应激时,肠道是一个中心器官,而且认为肠道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含有全身 60 %的淋巴细胞。

由于观念的转变,对于肠道的功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认为肠道功能仅仅是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而现在认为,肠道功能除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器官的中心,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将营养从肠内进入是一个正常的生理性途径,而肠外营养支持是人为的治疗性途径,是非生理的,是创伤性的治疗。所以,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是,当胃肠道有功能,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肠内营养及肠道功能的正确认识。

六、营养途径选择

经口营养不足或不能经口营养时,需要肠内营养治疗。如果肠内营养治疗可能,短期(小于 30 天)或限期未定时,可以先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是判断为长期(大于 30 天)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内窥镜做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PEG)进行肠内营养,或通过剖腹手术进行空肠细针穿刺造口。如果肠内营养治疗不耐受,可选择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短期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长期者通过中心静脉给予。

七、肠内途径的选择

PPT10 图片中绿色的是鼻胃管,黄色的是鼻空肠管,红色的是 PEG 经胃到小肠的造口管,紫色的是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后进行的造口管。

八、肠内营养用法

肠内营养用法包括以下几种:推注法、重力滴注、间断泵喂养和持续泵喂养。小肠内喂养建议采用喂养泵喂养方式。

一次性输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并发症多,适应证是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间歇性重力滴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活动方便,但并发症较多,适应证是鼻饲喂养。持续胃肠泵输注的优点是并发症少、营养吸收好,缺点是活动时间少,适应证是危重空肠造口。

九、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的方法

(一)一次性输注

一般 每次只能输注 200ml 左右,每天输 6 ~ 8 次。

(二)间歇性重力输注

每次输注 250 ~ 500ml,速率为 450ml/h,每天 4 ~ 6 次。

(三)持续胃肠泵输注

胃肠泵输注可以 12 ~ 24h,开始的输入速度是 20 ~ 40ml/h,患者逐渐适应后每日可以增加 20ml,直到 100 ~ 125ml/h。

十、标准的临床肠内营养输注系统

标准的临床肠内营养输注系统 是 肠内营养泵加各种肠内营养管路,在临床中尽量使用泵,因为小肠对它的吸收能力 较好。

十一、肠内营养的护理

(一)护士的责任

1.对营养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进行监测。

2.对营养治疗输入设备(喂养管及泵)的护理进行监测。3.对病人和家属以及其他护士进行宣教并提供咨询。

(二)肠内营养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1.肠内营养输注管路的位置

营养管路有可能发生移位,如果移位后的管路继续使用,有可能引发严重问题。如果发现管路移位,要及时的处理,禁止从疑似移位的管路中输注肠内营养。应注意:先行 X 线检查明确管道是否在胃肠道内,而不能单纯依靠听诊来判定位置;将留在外面的管路长度做好标记,长度改变后再行 X 线检查。

2.肠内营养制剂的污染

(1)在清洁区域采用无菌技术准备肠内营养。(2)尽量使用液态制剂而非粉状制剂。(3)开盖后即使冷藏,超过 24 小时则不可使用。(4)配液过程中需要佩戴无菌手套。

(5)开放输注系统 5 小时更换 1 次,密闭系统 48 小时更换 1 次,一定要避免肠内营养制剂的污染。

3.肠内营养输注系统连接错误

(1)开始输注时,管路从起端到末端都需检查。(2)患者换病房或换床后都必须重新检查管路。(3)标记所有管路。(4)输注前确认标签。

(5)禁止非临床工作人员连接管路。4.经肠内营养管路给药

(1)能直接向肠内营养制剂中添加药物。(2)不能将所有药物混在一起。(3)给药前需稀释药物。(4)尽量给予液态药物。

(5)固体药物应先研碎,以无菌注射用水稀释后立即给药。(6)给药后用 15ml 无菌注射用水冲管再给另一种药物。

(7)所有药物注射完后,仍需 15ml 无菌注射用水冲管,目的是为了保证管道的通畅,以及药物的作用。

(8)小儿给药时冲管用水要减少,一般为 5ml。(9)给药后一般 30min 可以重新输注。(10)每个患者使用自己的固定给药注射器。(11)联合给药时需咨询医师。5.检测患者胃肠功能和耐受性

(1)危重患者给药前需明确有肠鸣音或排气排便。即在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一定要先确诊确定有肠内功能,才能进行使用。如果没有肠内功能,是不能使用肠内营养的。

(2)若存在误吸或不耐受以及胃残余量过大(大于 200ml)时,应从肠道行肠内营养支持。

6.预防误吸

(1)评估有无误吸的危险性。

(2)平卧患者在给药时保持头部呈 30-50 度角。

(3)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前 48 小时内,每 4h 需检查 1 次胃残留内容物的量。因为如果胃残留量过大,就不能通过鼻胃管,而要通过鼻肠管或肠道来给药。

(4)高危患者应缓慢输注。(5)可给予促胃动力药。(6)尽量将管路放置至幽门后。7.腹泻

(1)要注意分清是感染性还是渗透性。

(2)查找原因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没有过度摄入高渗性药物,是不是使用广谱抗生素,伪膜性肠炎或者其他感染性因素。

(3)检查评估时要看:腹部条件,粪便内有无白细胞、白细胞数量是多少,粪便的量、粪便的性质,粪便细菌培养,血生化检查(有无过度电解质丢失或失水),使用药物。(4)预防 措施: 减慢输注速率,采用输注泵;降低渗透压,用水对肠内营养配方进行稀释;建议使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配方;调节血钠浓度;检测食物温度。

8.监测耐受性

(1)不耐受的表现:腹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等;定时测胃残留液量,观察胃耐受性;针对病因对症处理。

(2)影响耐受性的因素:输注速度、营养液温度、营养液浓度。

(3)合适的速度:开始以 30ml/h 的速度给予;适应后逐步加快速度至 40-60ml/h,最快不超过 100-150ml/h ;胃肠泵控制速度。

(4)合适的温度:目前尚未统一,有人认为 40-45 ℃,有人认为要接近体温 37 ℃,避免烫伤或腹泻,观察病人反应,采取适合的温度。

(5)合适的浓度:全浓度为 4.18-6.27kJ/ml ;开始实施用半浓度;适应后改全浓度。

(三)输注护理

1.肠内营养泵输注导管建议每日要更换。

2.输注速度从低到高: 20-30ml/hr 开始,一般 40-60ml/hr,最快速度 120-150ml/h。

3.输注浓度从低到高。

4.营养液最好常温下使用,不建议加热,因为加热只是局部,可导致蛋白质变性。5.并且要观察病人有无腹痛、呕吐等症状,病人不能耐受,可减慢输注速度(浓度)或停止输注。

6.胃内喂养时,病人应取头高 30°-45°卧位,定时检查胃残留量,以减少误吸发生率。

(四)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管道,防止导管移位、脱出,选择适合长度的管路。2.胃造口及空肠造口处的敷料应每隔 2-3 日更换 1 次。

3.定期冲洗管道,连续输注营养液时,应每 4-6h 用温水冲洗喂养管 1 次。每日输注完毕,应要冲洗管道。

4.如需通过管道给药,给药前后也务必冲洗管道(至少 20-30ml 清水),以免药物与营养液反应,而失去药效,进而堵塞管路。

5.若需要检查胃潴留,其前后也要冲洗管路。

6.如果暂时不用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夹闭管道,可以连接引流袋或负压鼓。

(五)堵管的护理 1.堵管的原因

(1)营养液中蛋白质凝固。(2)注入药物溶解不彻底。(3)冲洗管路不及时不正确。(4)中断肠内营养。

(5)再建通路,增加病人痛苦。2.护理措施

(1)4-6h 用温开水冲管。(2)冲管必须是脉冲式。

(3)还可以用可乐、尿激酶等冲管。

(4)建议鼻肠管的使用时间最好为 42 天(6 周)。

十二、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优点

肠内营养输注泵是一种由电脑控制输液的装置,精确控制营养液输注。控制输液速度,附加多种故障自动识别报警功能,设置计划输入的液体量,并可显示输液速度和输入量,可经中心控制室得到近期内输入液体纪录。有效减少了肠内营养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 EN 耐受性,有利于血糖控制。

对卧床患者长期 EN,使用输注泵辅助肠内喂养显著改善安全性:如降低腹泻、呕吐、反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并有效控制血糖。对慢性疾病老年患者(65 岁及以上)采用持续性输注泵EN,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误吸发生率,提高患者对肠内喂养的耐受性,更为安全和容易耐受。

PPT30 的图片可以看到胃肠泵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将 100 位经皮内经内窥镜下胃肠造口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输注,紫色的表示输注泵组,绿色的是重力输注泵输注组,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不同。胃胀的发生率,输注泵组仅有 3 例,而重力输注组有 36 例。说明使用输注泵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6

[关键词] 重症脑血管病;肠内营养;预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29-03

Aplication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SU Yuekang  LI Qin  QIU Ya  LI Ping  DING Qi  ZHANG Shuo  YANG Guop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neurology,Gejiu People's Hospital,Gejiu 66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112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for 56,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enteral nutrition preparation,other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arenteral nutrition, bi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indexes,scores of NIHSS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Results All the indexes after 1day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ere no difference(P>0.05), however,the biochemical index after 21 day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NIHSS scores and the indexes except IgM and IgG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nutrition and immune,and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deserve to clinical.

[Key words] Sev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Enteral nutrition; Prognosis;Complication

重症脑血管病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病,常因体内的高代谢反应状态,诱发营养不良或低白蛋白血症,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或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组织功能损伤程度加重,增大患者发生感染和死亡的风险[1]。营养支持作为一种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减少负氮平衡,维护细胞正常代谢的有效手段应用越发广泛,其中以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应用较多,二者各有优缺点[2]。营养支持形式以往主张早期采取肠外营养,而后过渡至肠内营养,但近来研究表明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缺乏食物对胃的刺激和肠道营养素,极易导致菌群失凋,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诱发系统炎症反应,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的发生[3]。笔者所在科室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伴吞咽困难患者进行了肠内营养治疗的运用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112例,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28~78岁,平均(42.6±10.4)岁,脑出血61例,脑梗死51例。

所有入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1)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病程在72 h内并伴有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14分或洼田氏饮水试验3级以上,NIHSS评分≥10分;(4)治疗时间达21 d以上。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营养不良;(2)合并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伴严重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患者;(5)在3周内死亡或家属不同意治疗的患者。

1.2 分组情况

112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GCS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NIHSS评分及各项检测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正规治疗,同时给予保护脑细胞、抗感染、保护胃黏膜、稳定血压、血糖水平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1.3.2 治疗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剂选择生产的复方营养混悬剂(海汇要素,青岛海汇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H20003562)。用40~70℃的温开水稀释4倍后经鼻胃管匀速鼻饲给入,温度维持在38~40℃。初始滴速控制在25~30 mL/h,温度根据患者胃潴留量、腹胀和腹泻等不良反应情况将滴速控制在80~100 mL/h。第1天总量控制在300~500 mL,第2~3天控制在750~1 000 mL,而后逐渐增加至1 000~1 500 mL并维持。

1.3.3 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组患者给予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等,并参照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基础消耗量(BEE),以BEE×应激系数×75作为每天热量供应值。第1~2天内静脉输入热量供应值的50%,随后逐渐增至全量。10 d后逐渐给予肠内营养,并酌减肠外营养供给量。

nlc202309010949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后1和21 d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以及NIHS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免疫学指标包括:血中IgM、IgA、IgG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NK和CD4/CD8。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支持治疗后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1 d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 d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变化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

2.2 免疫学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21 d后免疫学指标见表2,治疗组在IgA、CD3、CD4/CD8和NK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

2.3 NIHSS评分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1 d NISS评分无差别,治疗21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重症脑血管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加之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无法正常进食,机体往往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外源性补充不足,蛋白质的净合成率显著下降,进而导致负氮平衡的出现。

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影响脑血管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4]。2005年美国急性缺血性血管病早期处理指南推荐:对所有住院的血管病患者应该进行营养基线评定,采取措施纠正或改善营养障碍。目前常用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大类,以往认为危重患者急性期胃肠排空延迟、颅内高压,不适于过早给予肠内食物刺激,而多采用肠外营养为主,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对于危重症患者,尤其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缺乏食物对胃的刺激和肠道营养素,极易导致菌群失凋,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诱发系统炎症反应,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的发生[3]。Jeejeebhoy[5]认为20%左右的患者可以通过肠内营养达到口服饮食的作用,EN的药理作用往往大于其营养支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1 d在营养状态生化指标、NIHSS评分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21 d

后治疗组均显著好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1.4%,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肠内营养对于纠正低蛋白血症有着明显的作用,且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改善体内营养和免疫状态,从而减少感染、多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近期预后。

总之,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营养、免疫状态,降低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近期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杭春华,史继新.创伤性脑损伤的代谢变化和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3):223-226.

[2] 黎介寿.瞻望我国的临床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1):1-3.

[3] Colomb V,Goulet O.Nutrition support after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how important is enteral feeding?[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9,12(2):186-189.

[4] 蔡姝萍,蔡妹娟,付志新,等.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52-54.

[5] Jeejeebhoy KN.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risks and benefits[J].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4(5):260-265.

(收稿日期:2012-02-14)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7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昏迷,肠内营养,营养泵

Link-2008型肠内营养泵是一种新型的肠内营养液输注仪器,使用微电脑控制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量和输注速度,将肠内营养液持续而匀速的输注到病人体内,可以减少病人胃肠道并发症,有利于血糖的稳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应激呈高代谢状态,加之昏迷后卧床致胃肠动力差等,常导致病人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胃肠道并发症以及血糖的不稳定。早期营养支持可增加抵抗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1]。本研究对脑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采用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并与常规胃管鼻饲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脑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105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15岁~58岁,平均45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5分~9分。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2岁~68岁,平均48岁;GCS评分为5分~10分。两组病人年龄、病情、GC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妥善留置胃管或肠内营养泵管

两组病人入院后于呼吸、循环稳定且无上消化道大出血时采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病人留置Link-01-3针式肠内营养泵管,床头X线透视确定营养管在胃内并固定通畅;对照组病人留置相应型号的胃管,确定胃管在胃内,且固定通畅;两组病人均抬高床头30°,温开水50 mL~100 mL试喂,确定无异常。

1.2.2 肠内营养方法

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30 mL/h~50 mL/h,24 h匀速输完,输注的过程中,用加热器持续加温,使营养液的温度维持在39 ℃~41 ℃;第1日,输注300 mL~500 mL,次日逐渐增加用量,第3日增加到1 500 mL~2 000 mL。对照组病人用30 mL~50 mL的注射器定时经胃管推注营养液,3 h~4 h 1次,每次200 mL~400 mL。在肠内营养液治疗过程中,护士定时巡视营养液输注情况,确定输注通畅,4 h回抽胃液1次,确定无胃潴留,如果回抽胃液超过100 mL,观察组应减慢肠内营养泵输注速度,对照组应减少鼻饲量;如果回抽胃液超过200 mL,应停止肠内营养液输注或鼻饲[2]。

1.2.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胃出血、腹泻、腹胀、胃潴留;实验室检测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观察组病人死亡3例,改静脉营养治疗2例。对照组死亡4例,改静脉营养治疗8例。

2.2 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胃肠道并发症12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腹泻3例,腹胀5例,胃潴留2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并发症2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5例,腹泻7例,腹胀8例,胃潴留6例。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0,P<0.05)。

2.3 病人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

观察组病人血糖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人为提供营养物质的营养治疗方法之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处于高应激状态。研究表明,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体重丢失(每天0.5 kg~1.0 kg),蛋白质分解增加,糖利用障碍,营养不良发生率增加[3]。营养支持不足及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血源性感染相关,影响脑外科病人预后[4]。正确掌握肠内营养治疗的时机,营养液的用量、输注速度,是临床肠内营养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持续输注营养液,病人的腹泻、腹胀、胃潴留等胃肠道症状明显减少,血糖和血浆白蛋白控制稳定,减少了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观察组肠内营养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对照组5例。可能因持续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减少胃黏膜的萎缩,刺激肠道分泌消化液,保证了肠道的免疫功能和屏障作用,也促进了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国外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脑损伤后胃动力的恢复[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对照组单次推注大量营养液造成胃负荷增加,且重型颅脑损后胃动力差有关。研究中还表明,应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匀速输注营养液,可以维持病人的血糖和血浆白蛋白的稳定,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Eli Young B,Ott L,Wyman D,et al.The effe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on outcome from 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urg,1987,67:668.

[2]严莹,刘汉、倪海滨.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4,19(16):70-71.

[3]Villet S,Chiolero RL,Bollmann MD,et al.Negative impact of hy-pocaloric feeding and energy balance on clinicaloutcome in ICU pa-tients[J].Clin Nutr,2005,24:502-509.

[4]Barr J,Hecht M,Flavin KE,et al.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nu-tritional management protocol[J].Chest,2004,125:1446-1457.

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和应用选择 篇8

关键词:肠内营养制剂,特点,应用选择

肠内营养 (EN) 是用口服或管饲的方法通过胃肠道为机体提供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制剂是针对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的一种特殊制剂[1]。目前, 这种制剂品种繁多,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国内外有关文献, 对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和应用选择进行阐述。

常用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

目前, 根据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分为3类: (1) 组件式肠内营养剂; (2) 整蛋白型; (3) 氨基酸型、短肽型。

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凡是具有营养支持指征, 同时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均可以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常见的患者: (1) 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肿瘤患者、结核病患者等; (2) 高分解代谢的患者, 如大面积烧伤、重症感染、大型手术的患者; (3) 消化道疾病稳定期, 如胰腺炎术后、消化道瘘等。

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

氮源的组成:其食物来源主要有酪蛋白, 大豆、牛奶蛋白, 各种蛋类、精肉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L-氨基酸。形式:L-氨基酸, 蛋白质及其完全水解物或部分水解物。

糖类:其食物来源主要有大豆淀粉、蔬菜、水果、牛奶等,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糊精或淀粉、葡萄糖低聚糖、双糖、单糖等。

脂肪:其食物来源主要有花生油、红花油、椰子油、向日葵油、大豆油、玉米油等,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甘油单酯、甘油二酯、中链甘油三酯 (MCT) 、长链甘油三酯 (LCT) 等。

另外, 还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 (dietary fibre, DF) 。

肠内营养制剂的性质

渗透压形成: (1) 除水外, 所有营养素均参与渗透压形成; (2) 电解质是渗透压形成的主要因素; (3) 大分子糖类 (如多糖, 低聚糖) 渗透压比小分子糖类 (如葡萄糖) 低; (4) 糖快速降解, 对渗透压有显著的影响; (5) 蛋白质因分子量较大, 对渗透压的影响很小; (6) 氨基酸分子小, 对渗透压有较大的影响; (7) 脂肪对渗透压的影响不显著。

渗透压对生理的影响: (1) 当渗透压>320 m Osm/L时, 胃的排空延缓; (2) 渗透压越高, 对胃肠道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3) 高渗 (>550 m Osm/L) 的肠内营养液可导致胃潴留、恶心、呕吐和严重的腹泻[2], 以及由于上述不良反应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不足。酸碱度 (p H值) :微酸性至中性, p H范围4~7[3]。溶解度:溶液或混悬液;可口性与色泽性状。

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

整蛋白型:这种剂型是以蛋白质、整蛋白或游离物组成, 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好的患者, 一般有以下2种:平衡型:是根据营养剂中是否含有特定成分进行分类, 可分为中链脂肪乳和不含中链脂肪乳, 根据营养剂的形态又可分为液体剂和粉剂。目前, 市售的种类较多, 产品各异, 具体如下: (1) 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FOS) :不能用于婴幼儿; (2) 肠内营养粉剂 (TP) :粉剂, 该剂无乳糖, 温开水冲用, 用于14岁以上的人群; (3) 肠内营养乳剂 (TPF) :主要用于短期管饲、肠道准备及围手术期营养不良患者; (4) 肠内营养混悬液 (TP-MCT) 1 kcal/m L, 本剂含有较多的中链脂肪乳, 主要用于脂肪代谢障碍、消化系统疾病、术前营养等[4]; (5) 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1.5 kcal/m L, 本品可溶性纤维较多, 无乳糖、麦麸蛋白; (6) 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0.75 kcal/m L, 可溶性纤维较多, 无乳糖、麦麸蛋白; (7) 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1 kcal/m L, 本品可溶性纤维较多, 无乳糖、麦麸蛋白; (8) 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0.75 kcal/m L, 可溶性纤维较多, 无乳糖、麦麸蛋白。

另外一种为疾病特异型。包括: (1) 肾脏疾病型营养剂; (2) 肝脏疾病型营养剂; (3) 烧伤型营养剂; (4) 肺疾病型营养剂; (5) 肿瘤型营养剂; (6) 糖尿病型营养剂。

目前市售的主要有6种: (1) 立适康肾脏疾病专用1 kcal/m L:本品含有低钠、低钾, 适用于肾病患者; (2) 立适康支链氨基酸型0.9 kcal/m L:含有较高的支链氨基酸, 适用于肝病型疾病患者; (3) 肠内营养乳剂 (TP-HE) :本品不含果糖和乳糖, 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易消化的脂肪, 主要用于烧伤患者; (4) 肠内营养乳剂 (TPF-T) :具有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 主要适用于肿瘤患者; (5) 肠内营养液:是一种能量缓释碳水化合物, 主要适应于糖尿病患者; (6) 肠内营养乳剂 (TPF-D) :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肠内营养制剂应用选择

临床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来选择合理的营养制剂。具体如下: (1) 患者年龄:婴儿应采用母乳或配方牛奶。 (2) 胃肠道功能:胃肠道功能正常者应选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整蛋白制剂, 对于胃肠道功能低下者, 如急性胰腺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多选用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 (要素制剂) 。 (3) 蛋白质, 脂肪, 乳糖不耐症等:对牛奶、大豆蛋白过敏的选用其他的蛋白来源, 如鱼蛋白。有脂肪泄、脂肪吸收不良的用MCT代替LCT, 也就是中链脂肪酸MCT替代大豆油或者混合使用, 还得注意, MCT不适用于糖尿病酮中毒的患者, 乳糖不耐受也有专门的加工过的肠内营养制剂。 (4) 患者的疾病状况:对糖尿病、恶性肿瘤、肺部疾病、肝肾衰竭、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患者, 可分别采用疾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 因为营养需求不一样, 比如肾病患者就得低蛋白基础营养, 缓解肾脏的代谢也就是无氮饮食, 对高代谢状态 (如创伤、烧伤、大手术等) 患者, 可采用创伤专用或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制剂。

参考文献

[1]Aller R, DE Luis DA, Izaola O.Effect of a probiotic on liver aminotransferase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patients: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Eur Rev Med&Pharmac Sci, 2011, 8 (9) :1090-1095.

[2]张宇, 严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经鼻饲肠内营养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20 (3) :68.

[3]Forsyth CB, Farhadi A, Jakate SM.Lactobacillus GG treatment ameliorates alcohol-induced intestinal oxidative stress, gut leakiness, and liver injury in a rat model of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Alcohology, 2009, 4 (2) :163-172.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篇9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接受肠内营养制剂补充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消化道疾病46例, 外伤27例, 营养不良23例。男50例, 女46例, 年龄最大78岁, 最小18岁, 平均年龄 (54.4±5.9) 岁;住院时间最长103 d, 最短15 d, 平均住院时间 (69.1±3.4) d。

1.2方法分析肠内营养制剂种类、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肠内营养制剂的输入途径, 如患者手术方法、精神状况、胃肠道功能等, 主要输入途径有鼻胃管、胃造口、食管造口、空肠造口等。其中临床常用的输入途径主要有鼻胃管及鼻肠管, 主要应用于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难以满足其生理需求的患者;食道造口主要是经口咽部将喂养管放置患者胃内, 保留其正常进食通道, 有利于患者消化道功能恢复;胃造口主要是在胃镜引导下放胃管至胃内给予营养供给, 可延长营养物质保留时间, 是肠内营养制剂的最佳用药途径。空肠造口属于上消化道手术治疗的常用辅助方式, 在手术期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肠内营养制剂能够经一次性输入、连续性泵入、间歇性重力滴注输入, 其中连续性经泵滴注方式应用范围最广;开始滴注时需将滴速控制在40~60 ml/h, 连续滴注3~4 h后将滴速调整为100~150 ml/h, 适当调整营养制剂温度。

1.3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制剂支持治疗后, 体力恢复, 营养物质及能量补充作用完全发挥;有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 部分体力恢复, 营养物质及能量补充作用部分发挥;无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体力未恢复, 且营养物质及能力补充作用未发挥。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结果

2.1 96例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分析治疗后, 96例患者中显效71例, 有效25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52.1% (50/96) 。见表1。

2.2 96例患者肠内营养制剂种类分析使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34例, 占35.4% (34/96)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29例, 占30.2% (29/96) ;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20例, 占20.8% (20/96)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13例, 占13.5% (13/96) 。

3讨论

肠内营养制剂是指只需进行化学性消化甚至不进行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一种营养素, 是为患者补充营养的中套物质, 在多种重大疾病治疗中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体力, 促进机体恢复。肠道作为人体应激反应时的一个中心器官, 人体肠道屏障功能出现障碍时, 可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破坏等症状, 肠内营养支持是维持其机体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3]。肠内营养制剂中的营养素能够直接被人体肠道吸收, 给药方便、与人体生理需求相符、吸收率高、经济性强且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优势, 所以临床应用范围较广。

根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分类标准可知[4], 肠内营养制剂有短肽型、氨基酸型、整蛋白型等, 其中短肽型、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吸收性强, 在消化道疾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著;;整整蛋蛋白白型型肠肠内内营营养养制制剂剂则则在在胃胃肠肠道道功功能能良良好好患患者中较为适用。虽然肠道营养制剂临床应用优势较高, 但需根据患者具体疾病类型、胃肠道情况等选择恰当的输入途径及制剂类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提高患者肠内营养制剂营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其机体免疫功能, 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宋轶.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危重患者血糖稳定性及炎性介质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 (3) :272.

[2]陈永春.含缓释碳水化合物高单不饱和脂肪酸配方肠内营养制剂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3) :2643.

[3]孙海嵩.肠内营养制剂对脑卒中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2) :2935.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10

随着对外科创伤应激中的肠道中心地位及黏膜屏障功能的认识,在胃肠道允许的情况下,外科营养应首选肠内营养[3]。笔者对118例开胸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胃肠内营养,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9年5月对118例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02例,女16例;发病年龄42~75岁,平均56.8岁。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36例,弓上吻合76例,颈部吻合6例。5例左颈-右胸-腹部三切口和右胸-腹部两切口患者行空肠造瘘留置营养管,余113例行弓上、弓下吻合者术中留置鼻肠管。

1.2 鼻肠营养管留置方法

剪下一无菌手套指端,内置数块冰糖块,指端剪2~3个直径0.3 cm大小的侧孔,将指套结扎于营养管远端、无菌手套鼻肠营养管末端,远端尽可能送至十二指肠下端,近端在原胃管导引下引出,固定好胃管及营养管。随着冰糖溶解及肠蠕动,营养管远端逐渐进入近端空场。对于不确定营养管位置的患者,术后可行碘水造影检查。

1.3 术后营养治疗

术后当天和第1天经静脉给予20%脂肪乳注射液500 m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00 ml。术后第1天根据患者胸腔引流情况(确定有无乳糜胸),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缓慢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500 ml,一般在8~12 h内完成,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及胃管引流量等情况。术后第2天开始滴注瑞素,用量500~1 000 ml/24 h,冬天需用加热器将营养液增温到38~40℃,避免冷刺激造成肠蠕动亢进引起痉挛性腹痛或腹泻发生,如出现腹痛、腹胀与腹泻,减慢滴速至症状缓解。经济困难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生理盐水、葡萄糖、米汤、菜汤及牛奶等自制营养液,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静脉补液量。术后第3天开始停用肠外营养,瑞素用量维持在1 000~1 500 ml/24 h,应该注意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避免营养液返流导致胸腔胃扩张,一般在术后第6天夹闭胃肠减压管,同时开始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随着进食量增加,逐步减少营养液用量。对于部分高位吻合患者,延长鼻肠管保留时间,防止出现胸胃排空障碍时,可继续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待胸-胃排空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拔出鼻肠管。

1.4 临床观察

观察肠功能的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患者术后营养情况(清蛋白、前体蛋白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的肠道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情况。

2 结果

全组无死亡患者,出现颈部吻合口漏1例,终止鼻肠管营养,行空场造瘘术。本组有30例患者鼻肠管早期滴注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后,自觉明显腹胀或脐周疼痛,减慢滴速后缓解。1例患者因腹痛难忍,终止鼻肠管营养。大部分肠内营养患者术后第2天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后,可闻及肠鸣音恢复,术后第3天,大部患者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术后第4~5天大部分患者排出大便。总住院时间10~12 d,住院费用较同期肠外营养组明显减少。

3 讨论

随着肠黏膜屏障功能与细菌易位学说被提出后,肠内营养由于符合患者的生理状态,有利于胃肠道功能和结构的恢复,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道正常菌群易位,降低高代谢反应,促进伤口愈合,且费用适中,因此对肠内营养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4,5]。消化管术后胃肠麻痹以胃和结肠为主,如果手术或创伤前小肠功能正常,麻醉剂所抑制的小肠运动及吸收功能在术后早期即可恢复正常[6]。Baskin[7]研究表明,消化管手术后,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在6~12 h即可恢复。而且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后肠黏膜萎缩、肠管形态和功能异常,可损害免疫系统[8]。这些为早期肠内营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勤生等[9]研究证实,肠内营养较静脉营养更好地改善贲门癌患者术后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术后机体的高分解状态,促进机体的恢复,进而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大量的静脉输液不仅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增加了潜在的院内感染的风险,易引起代谢紊乱、静脉炎等。而且大量的静脉补液增加循环血量,加重患者心脏的负担,易引起心脏并发症甚至心力衰竭。相比之下,肠内营养较静脉营养具有明显的优势:(1)肠内营养的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是一种主动过程,符合生理状况,可以自我调节。(2)有利于维护正常的肠黏膜功能及完整性,防止细菌易位,降低感染发生率;胸部手术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可达40%,常因肠道菌群易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同时肠内营养对小肠黏膜有局部营养作用,能刺激肠黏膜上皮生长,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有效地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因肠道菌群易位引起的切口及肺部感染。(3)肠内营养费用低,易于管理,简单易行,风险低,特别适用于经济困难的患者[10,11]。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常有腹胀、腹泻、腹痛及恶心等胃肠道不适的表现,与营养液的浓度、温度、输注速度有关,通过调整合适的营养液浓度,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合适的温度和逐渐加快的速度控制可以有效地改善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腹胀通常是胃肠道功能受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所致,这种胃肠道功能受抑情况一般仅持续2~3 d,胃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腹胀即自行消退,不需特殊处理[12]。对于反应比较重的患者,经予止痉药物对症处理多能缓解。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11

【关键词】 胃癌术后;全肠内营养;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9-01

全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TEN)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常合并营养不良而肠功能较好的胃癌患者术后及时营养支持至关重要。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使患者及时完成辅助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我院与2006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胃癌患者96例,分组做对照性研究,就胃癌术后早期TEN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06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均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BillrothⅠ加D2淋巴结清扫。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49岁。术后均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EN组4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37-81岁,平均50岁,其中远端胃切除33例,近端胃切除3例,全胃切除8例。EN+PN组5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33-82岁,平均53岁,其中远端胃切除33例,近端胃切除6例,全胃切除13例。

1.2 胃管及鼻肠营养管的制备 选择细塑料管自制胃管及鼻肠营养管,此胃管与一般胃管等长,鼻肠营养管较胃管长30-40cm。它比一般胃管管径小,重量轻,表面光滑,且柔韧度好,对粘膜损伤轻,不易老化弯曲、折叠及断裂,并有利于固定及留置。选好的胃管及鼻肠营养管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备术中用,为防止堵塞,胃管末端可剪出2-4个侧孔,营养管末端只剪一个侧孔即可。

1.3 置管方法 术前常规置普通胃管,术中将该胃管提到上切缘上1-2cm,切除病灶并吻合后壁后,将备好的细胃管及细鼻肠营养管分别置入胃内及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两管近端均经普通胃管引出体外,调整两管位置,保证不扭曲、不打折、不变形,并试注生理盐水10-20ml,证实通畅后吻合前壁,并在鼻根部用胶布固定。

1.4 肠内营养液配制要点 EN液配制应注意保证营养素的平衡,在进行肠内营养液配制时,应严格消毒,防止营养液污染。

1.5 营养液注入法 患者取半坐位,术后第1天即可向鼻肠营养管试注温开水40-60ml,病人无不适感或其他异常反应,可注入温糖水,每次60ml,每2小时1次,一般每天6次,注入宜缓慢,待肠蠕动恢复正常(4-6次/分)后,可注入流质食物,开始鼻饲流质当日,每次40-60ml,无不良反应时,每次加量至60-80ml,也可与温开水或糖盐水交替使用,以后可根据病人情况适当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及次数,并相应减少静脉输液量,一次最多可注入120-200ml,每天可增加到8次或9次,一般于手术后第7或第8天拔管。再进半流质饮食2-3天,无不良反应改普通饮食。

2 结 果

2.1 临床观察 所有病人均未发生死亡或严重并发症,EN液组中只有3例出现过较明显腹胀,2例在管饲后40分钟内出现腹痛,均经处理后好转。

2.2 两组病例比较 肠蠕动恢复时间以肛门排气为准;体重变化以术前1天到术后11天平均体重减轻为依据;住院天数是从手术第1日到出院计算;住院费用是指自入院一直到出院期间的所有院内花费。两组肠蠕动恢复、体重减轻、住院费用及术后天数比较结果差别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胃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常伴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心肺疾患。术后早期即开始营养支持,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至关重要。目前普遍认为,只要消化道功能存在,选择TEN优于肠外营养(PN);小肠在术后6-12小时就已基本恢复功能并可接受营养物质的输注,改变了以往认为胃肠道术后3-7天恢复功能后方可进行TEN的传统观念。胃癌术后为减少腹胀呕吐常需要实行胃肠减压,普通胃管往往在术前患者清醒时就已放置,至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术后3天左右),胃潴留患者放置时间更早、更长,较长时间放置胃管,导致鼻咽部不适、疼痛、分泌物增加、咳嗽咳痰,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者,可使原有症状加重,导致肺部感染,甚至死亡。

胃癌患者往往合并营养不良或亚临床状态的营养不良,手术治疗又使患者的分解代谢加剧,更加促使营养不良的发生,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療愈来愈被临床医生重视。术后早期开展肠内外营养支持尤显重要,肠内全营养(TEN)疗效与肠外营养(PN)相等而费用仅为后者1/4-1/2[1],且TEN可刺激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可有效预防肠源性感染[2-3]

参考文献

[1] Beattie AH,Prach AT,Baxter JP,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use of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postoperatively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J].Gut,2000,46(6):813-818.

[2] 欧希龙,邱海波,杨丹宁,等.经皮胃镜下胃和小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2006,25(4):289-291.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篇12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 胃癌是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 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治疗方式上,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切除的方式[1]。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针对于采用手术治疗后的肠内营养支持进行了临床研究, 以期患者在手术之后, 有一个良好的恢复。先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30例, 将这3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每组15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支持组和对照组。3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在48~71岁, 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支持组1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0例, 女性患者5例, 年龄在50~71岁, 平均年龄为56岁, 支持组15例患者全胃切除术8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5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2例。对照组1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8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在48~70岁, 平均年龄为58岁, 对照组15例患者全胃切除术5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4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6例。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15例患者手术之后采取常规输液的方式, 对支持组15例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的基础之上, 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2]。具体过程如下。对患者注入营养液前经鼻肠管滴入5%GNS 100~200 m L, 观察如无不适, 则继续滴入进口或国产肠内营养液300 m L, 匀速滴入;以后每天增加200 m L, 但每天总量最大量控制在1000 m L以内, 直至术后15 d拔管进食[3]。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 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对对照组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 血红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101±1.34) g/L, 手术15 d后 (94±1.21) g/L。白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38±1.56) g/L, 手术15 d后 (33±1.59) g/L。排气时间为 (72±1.39) h, 下床时间为 (4.5±1.41) d。对支持组手术之后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血红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102±1.23) g/L, 手术15 d后为 (91±1.12) g/L, 白蛋白手术前为 (39±1.54) g/L, 手术15 d后 (31±1.31) g/L。排气时间为 (61±1.45) h, 下床时间为 (3.1±1.23) d。

3 讨论

在临床上, 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采取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由于患者受到肿瘤的影响, 消化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无法进行正常的营养吸收, 进而不利于患者进行治疗和恢复, 通过采用营养支持的方式, 对于患者肝脏的蛋白质合成以及其他物质的代谢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4]。二是, 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有助于对患者的胃肠道黏膜进行直接的作用,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统, 并且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感染率[5]。三是, 通过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能够增加患者的门脉血流量, 促进肠蠕动及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照组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 支持组手术之后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在手术15 d后, 在血红蛋白、白蛋白方面, 支持组比对照组下降的要快, 并且在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时间上, 支持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时间要短,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临床结论, 在胃癌手术之后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素红, 丁丽娟, 王贺霞.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2 (14) :189-190.

[2] Chen L, Ji C.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gastric cancer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nd nursing[J].J Clin Med, 2010, 3 (20) :134-135.

[3] Hua XL, Qiu ML.Post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ursing [J].Contemporary Med, 2012, 3 (19) :150-151.

[4] Guo YM, Rong LH, Liu H, et al.Chen Shuxia early gastric enteral nutrition nursing experience of 96 cases[J].Nursing Pract Res, 2011, 3 (14) :134-135.

上一篇: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下一篇:财务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