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2024-05-26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精选7篇)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篇1

食管癌患者术前常因吞咽困难和肿瘤负荷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 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应激等因素代谢增强, 消耗较大, 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患者的术后恢复极为重要。因此, 保证患者在术后的营养供应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常用的方法有肠内营养 (EN) 及全肠外营养 (TPN) , 两者各有优/缺点[2]。本研究中, 笔者通过对照研究,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支持治疗 (对患者康复的效果) 的临床价值。2005年1月~2013年1月我科对40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实施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支持与完全静脉营养支持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0例, 男306例, 女94例;年龄49~70岁, 平均68岁。随机分为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观察组 (EN+TPN) 和早期全肠外营养对照组 (TPN) ,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术前人血白蛋白、血红蛋白、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体重减轻, 术前经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活组织检查确诊, 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术前肝、肾功能正常, 术后病理均为鳞癌。

1.2 营养方法

观察组使用Fresenius Kabi AG公司生产的经鼻喂养管, 管内径为2.6mm。术前在同一鼻孔分别插入胃管和经鼻喂养管, 术中吻合后将经鼻喂养管头端插至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上段, 外端用胶布将胃管、鼻喂养管分别固定于鼻翼两侧, 再用棉带固定。术后第1天经鼻喂养管滴入5%葡萄糖盐水250ml (温度30℃) , 速度为25~50ml/h。术后第2天, 匀速 (30~50ml/h) 经鼻喂养管内滴入瑞素500ml (热量500kcal, 蛋白质19g) , 术后第3~4天增至1000ml/d, 以50~60ml/h速度滴入瑞素, 术后第5~8天增至1500ml/d, 以80~100ml/h的速度滴入瑞素。术后第2~8天也可给予营养师配置的营养液500~1000ml, 患者热量术后早期按25~30kcal/ (kg·d) , 后期按30~35kcal/ (kg·d) 计算, 氮量按0.20~0.25g/ (kg·d) , 观察组中EN营养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 以氨基酸为氮源, 需水量按1ml/kcal, 并根据损失量加减。随着肠内营养逐日增加, 静脉营养逐日减少至停止静脉营养。观照组只放入胃管行胃肠减压, 静脉内营养方法, 经中心静脉给予葡萄糖、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 总能量按35kcal/ (kg·d) 。根据125.52k J (kg·d) 的原则计算总热量, 葡萄糖/脂肪乳为2/1, 治疗时间8d。两组无吻合口瘘的患者均于术后第7天经口进流质饮食, 第9天进半流质饮食, 第11~13天, 观察组停肠内、外营养。对照组停全静脉营养, 观察组拔除经鼻喂养管, 多数患者于术后15d左右治愈出院, 部分患者在21~30d出院。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连续性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营养支持费用, 术后第8天、第14天的体重 (kg) 、血红蛋白 (Hb)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TLC) 、人血白蛋白 (ALB) 以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费用、肛门排气时间、连续性肠鸣音恢复时间, 见表2;术后第8天体重、ALB、Hb情况, 见表3。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组出现腹泻、腹胀50例, 在调整滴速及温度后好转。

3 讨论

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增加感染的机会和手术风险, 影响伤口的愈合, 增加术后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率, 增加医疗费用[3]。食管癌手术范围广、创伤大, 处于高分解状态, 营养不良明显加重, 容易诱发感染, 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4]。因此, 食管癌术后良好的营养支持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5]。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既为肠道提供了营养素, 又不加重肠道负担, 还可明显减少静脉补液量, 从而减轻心肺负荷, 减少食管癌术后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6], 也减少了住院费用。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有TPN和EN两种, 相比而言, 肠内营养有促进肠蠕动, 增加门静脉系统血流, 促进胃肠激素释放, 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减少肠道细菌和毒素移位等优点。研究认为, 小肠蠕动功能在术后数小时内即可恢复正常, 术后6~12 h可恢复消化及吸收功能[7]。胃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保护屏障, 能够帮助机体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袭和攻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胃肠道免疫屏障的重要性及其免疫机制在肠内营养改善患者结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早期肠内营养不但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增加患者术后抵抗感染能力[9], 观察患者感染的风险较对照患者低。长时间禁食导致肠废用, 肠壁通透性增高, 还导致肠黏膜细胞绒毛脱落, 蛋白含量减低, 损害肠道的免疫功能, 而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克服以上缺点[10]。本研究显示, 在促进恢复、减少费用方面, 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术后早期优先考虑给予肠内营养, 尽可能地利用有功能的肠道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术后早期 (<3d) 因经鼻喂养管营养量不足, 其不足部分必须用静脉营养提供, 否则会导致食管癌术后营养不足。可见, 肠内、外配合营养与早期肠内营养比较, 其优点是补充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足, 以更好地满足术后患者营养需要。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 分为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组 (观察组) 和早期全肠外静脉营养组 (对照组) , 通过对比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支持费用、血液检测指标, 对两组营养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 体重、人血白蛋白值术后第8天、第14天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减少 (P<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能更好保证患者营养, 降低治疗费用, 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食管癌,早期肠内营养,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参考文献

[1]周建萍, 张兰凤, 杭小平.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0) :123.

[2]俞永康, 姜建青, 郑轶峰, 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0, 17 (4) :227-229.

[3]王传湄, 徐丽丹, 江美芳, 等.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16 (3) :157.

[4]邵令方.食管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374.

[5]周建萍, 张兰凤, 杭小平.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0) :123.

[6]徐卫华, 钱永跃.食管癌两切口术后患者早期行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16 (2) :87.

[7]陈兵, 张骏, 朱震, 等.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比较研究[J].人民军医, 2010, 53 (5) :350-351.

[8]张睿, 何桂珍.肠道免疫机制对肠内营养改善患者结局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l, 19 (5) :330-333.

[9]张毅, 谭黎杰, 钱成, 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7, 14 (5) :282.

[10]蒋宝泉.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几点实验体会[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6, 1 (3) :139.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篇2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因此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1]。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本次研究笔者就对这两种营养方式在术后早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患者,按照其术后采取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34~78岁,手术方式:10例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3例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7例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总蛋白水平为(58.5+2.7)g/L,白蛋白水平为(30.1+2.3)g/L,前白蛋白水平为(198.7+17.4)mg/L,血红蛋白水平为(103.4+17.1)g/L。肠外营养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6岁,11例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0例为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8例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总蛋白水平为(58.3+2.8)g/L,白蛋白水平为(30.3+2.5)g/L,前白蛋白水平为(199.2+16.9)mg/L,血红蛋白水平为(102.6+16.7)g/L。排除术前营养状况评定为恶病质者;合并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合并有代谢疾病患者[2,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术前营养状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取肠内营养方式患者经鼻空肠营养管滴注500m L浓度5%的葡萄糖溶液,如果患者无不适感,则缓慢输注肠内营养液500m L。肠内营养液的主要成分为:每1000m L中,包含38g蛋白质、34g脂肪、138g碳水化合物、0.26g维生素、4.24g微量元素,渗透压250mmol/L。输注后如果没有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则在术后第3天、第4天将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量增加至1000~1500ml/d,连续输注7d[4]。

肠外营养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开始给通过中心静脉管缓慢输入营养液,营养液规格为:1920m L/袋,每袋营养液包含1400kcal总能量、45g氨基酸、68g脂肪、130g葡萄糖,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营养液中加入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丙氨酰谷氨酰胺、电解质等物质[5]。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

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7d后的总蛋白水平(TP),白蛋白水平(ALB)和前白蛋白水平(AP)[6];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体重下降情况等[7]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8]。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术后PA、ALB和TP水平相当,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肠内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体重下降幅度以及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小于肠外营养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临床数据见表2所示。

3 讨论

由于胃癌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手术时间较长,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9],导致患者的合成代谢受阻,加之患者术后要进行禁食,使得其摄入体内的蛋白质及热量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营养不良,给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10]。因此,术后早期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术后机体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1,12]。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营养液是经过患者的肠道-门静脉系统吸收,且经过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因此,这种营养支持方式更符合机体生理状况,更利于患者的自我调节[13]。不仅如此,肠内营养支持还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的肠粘膜萎缩,有利于维持患者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于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14]。

肠外营养支持在进行营养物质补充的过程中,不会受到胃肠道功能及其结构的限制,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机体所需[15]。但是长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瘀胆以及肝功能受损等问题,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术后采取的营养支持方式均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观察两组术后营养水平、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前的PA、ALB和TP水平相当,经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患者与肠外营养组患者相比,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较短,住院时间显著较短,体重下降幅度显著较小,术后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以上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在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普外科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0例,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EN组和PN组, 每组各25例。所有患者经临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进展期胃癌诊断标准, 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排除有甲亢及甲减, 先天代谢异常或其他代谢病疾病患者。EN组男性14例, 女性11例, 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 (58.1±6.5) 岁;PN组男性16例, 女性9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 (59.6±7.3) 岁。

1.2 方法

EN组:将鼻肠营养管置于空肠距Treitz韧带下方15 cm处, 固定位置后检测其通畅性, 确保能够正常使用。制剂选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术后第1 d由鼻肠营养管先试泵入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 初始输注速度为20 m L/h, 此时应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若患者无不适, 则逐渐提高速度至40~80 m L/h, 直到全量为50 m L/ (kg·d) 。营养液总热量为125.52 k J/ (kg·d) , 非蛋白热量107.75 k J/ (kg·d) , 蛋白质供应量为1.2~1.5 g/ (kg·d) , 热氮比100~150∶1, 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7 d。

PN组: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予营养支持。术后24 h开始给予全静脉营养, 总液体入量为50 m L/ (kg·d) , 总热量为125.52 k J/ (kg·d) , 非蛋白热量107.75 k J/ (kg·d) , 补氮0.15 g/ (kg·d) , 热氮比150∶1, 共进行肠内营养支持7 d。氮源选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水溶性维生素选用水乐维他, 脂溶性维生素选用维他利匹特, 微量元素选用安达美, 营养液输注速度由医用输液泵辅助控制, 初始剂量为20~40 m L/h, 增加20 m L/d, 直至100~125 m L/h。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清晨采集静脉血2 m L, 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PA (前白蛋白) 、ALB (血清白蛋白) 、TP: (总蛋白) 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PA、ALB及TP水平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PA、ALB及TP水平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EN组患者在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体重下降方面均显著少于P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E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 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胃癌患者营养不良现象十分常见, 主要是由于肿瘤本身、厌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梗阻等, 致使营养物质摄入量减少, 能量消耗增加[3]。胃癌根治术患者不仅受到肿瘤本身的影响, 还由于手术对机体的损伤, 使机体分解代谢亢进, 营养状况严重不良, 免疫功能下降, 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因此, 在临床上合理的进行营养支持, 改善营养状态是必要的。

随着医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合理的营养治疗已经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胃癌患者中有约一半患有严重的营养不良, 这直接导致了患者伤口愈合较慢, 住院时间长, 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 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6]。目前, 肠内营养 (EN) 与肠外营养 (PN) 是临床上进行营养支持的两种有效途径。

目前, PN为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 在改善围手术期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但长期给予PN会导致肠道粘膜萎缩, 肠道功能异常, 免疫功能降低, 细菌感染发生率增加, 从而提高了治疗成本,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EN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EN不仅能为患者提高比较的能量和物质来源, 还能对胃肠道产生机械刺激, 促进胃粘膜代谢, 增加肠道、肝脏等脏器血量, 维持肠道粘膜屏障正常功能, 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8]。国外有研究报道[9], 胃癌根治术患者选择性给予肠道营养能提高CD3、CD4水平, 这表明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改善。EN不但能选择性给予营养, 使得患者营养摄取更符合人体的生理, 而且治疗费用较低,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因此EN具有较多PN不具备的优势。该研究中, 两组患者均能耐受并完成试验, 且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E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 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PA、ALP及TP等生化常用指标可反映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 且在手术应激时均下降。研究表明, 血浆ALP水平与外科病人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 PA能够较好的反映机体短期内营养状况的改变, 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10]。该研究结果显示, EN与PN在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方面, 具有同样的效果。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方面, 与PN组相比, EN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 说明EN能更好的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尽早恢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 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与PN相比, EN在胃癌根治术后的营养支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尽早恢复肠道功能,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雪飞.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10, 16 (28) :33-34.

[2]刘晓红.胃大部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比较及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8) :89-91.

[3]叶仙珍.42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1 (8) :78-79.

[4]王昌国.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10, 50 (38) :71-72.

[5]谭瑞香, 刘芬.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4) :2378-2379.

[6]Bae HJ, Lee HJ, Han DS, et al.Prealbumin levels as a useful marker for predicting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gastric surgery[J].J Gastrointest Surg, 2011, 15 (12) :2136-2144.

[7]王兴国, 杨中民.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35) :6478-6479.

[8]俞伟君, 王永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对比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 2012, 12 (10) :1220-1222.

[9]Nozoe T, Iguchi T, Adachi E, et al.Preoperative elevation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gastric cancer[J].Surg Today, 2011, 41 (4) :510-513.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篇4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食管癌、贲门癌是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 患者消化道受到较大刺激, 存在进食困难, 易造成术后营养不良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康复。早期肠外营养效果较差, 同时术后患者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广泛使用, 并在临床取得一定成效, 作者对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 男58例, 女52例, 年龄40~86岁, 平均年龄 (62.6±5.3) 岁。其中食管癌76例, 贲门癌患者34例。术前依照营养状况评定法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定[1], 均伴随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食管胃左胸内吻合术65例, 食管胃颈部吻合术4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5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前均留置胃管, 观察组患者术中经胃管插入的鼻腔内再插入鼻肠营养管至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30 cm空肠腔内, 术后第1天下午将温热生理盐水注入营养管内, 第2天注入肠内营养乳剂 (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钾、钠、磷、钙、钼、氯、镁、锰、铜、锌、硒、铬、碘、生物素、维生素) , 同时由营养管内注入自制流汁 (牛奶、肉汤、米汤、鸡汤、苹果汁、青菜豆腐汤、鱼汤、黄芪小红枣汤) , 每天注入500 ml, 50 ml/次, 2 h/次, 逐日递增, 至2000 ml/d (200 ml/次, 2 h/次) , 交替注入, 先给予素食,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荤素搭配供给。胃管在术后7 d拔出, 患者食用流质食物, 同时营养管内继续滴入肠内营养乳剂, 500ml/d。术后10 d对患者血常规、体温等进行常规检查, 恢复正常后可拔出营养管, 给予常规饮食。参考组患者术后常规静脉滴注5%~10%葡萄糖、蛋白、氨基酸、血浆及水乐维他, 术后7 d后拔除胃管, 患者口服流质食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体重下降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支持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 (52.6±4.3) h, 明显少于参考组 (77.2±5.4) h,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体重相较治疗前下降 (2.05±1.65) kg, 参考组患者术后体重相较治疗前下降 (5.32±2.85) kg,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堵管、2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2例呕吐, 并发症发生率为9.1%, 参考组患者出现4例水电解质紊乱, 并发症发生率为7.3%, 给予两组患者积极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主要方法, 患者机体损伤较大, 易出现内分泌系统代谢方面失衡, 而术后患者应激反应、发热、消化液及体液的流失等导致患者对蛋白质及热量需求加大[2], 因此术后营养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已经成为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 早期营养能够有效安全的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症状, 提供患者术后所需营养, 对胃肠道功能进行保护,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肠内营养方式不当或者护理不到位可导致脱管、管道堵塞、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发生[3], 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肠内营养支持时, 医护人员要加强有效护理,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脱管是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影响营养支持的继续进行, 因此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营养管进行固定, 将营养管固定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并每天定时对营养管进行观察。输注营养液前后先采用温开水20 ml对管壁进行冲洗, 从而有效减少营养液粘附管壁引起的堵管现象, 保证营养管的通畅。营养液用量过大、滴注过快等均会导致恶心、腹泻、泛酸等消化道反应, 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询问分析, 严格控制滴注速度、掌握营养液温度及浓度等, 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对于由于营养液引起的不适反应则更换营养液。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参考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参考组,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无显著差异, P>0.05。由此可知,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及干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症状, 促进患者康复,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光成, 管宏俊, 孙长鹏, 等.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 (01) :34-35.

[2]李杰, 于凤莲, 雒利春.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道内营养病人的护理.医疗装备, 2012, 21 (02) :93-94.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科在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HIE患者36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7例, 胎龄10~53 d, 平均胎龄31.1 d。病例纳入标准: (1) 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 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2)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 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 H≤7.00; (3) 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24h, 如意识改变 (过度兴奋、嗜睡、昏迷) 、肌张力改变 (增高或减弱) 、原始反射异常 (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 , 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 (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和前囟张力增高; (4)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3]。同时具备以上4项者可确诊为HIE患儿。将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给予吸氧、控制脑水肿、保暖、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常规治疗, 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有效改善低血糖、控制惊厥和颅内高压等。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脂肪乳和葡萄糖, 充分保证其能量分配供给;按患儿体重给予相应的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脂溶性维生素等, 根据生理需要及病情程度适量调整钾、钠、钙、镁等。观察组患儿在给予与对照组相同静脉营养的同时, 给予一定的肠道营养治疗, 根据病情给予无菌水或配方奶及人乳, 根据病情由重至轻, 分别给予无菌水、葡萄糖及1/5、1/4、1/3、1/2乳至全乳。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每天检查患儿的原始反射、意识状态和肌张力恢复等临床神经症状, 记录患儿临床表现、神经反射、意识状态及肌张力恢复情况 (包括恢复时间) 。通过患儿症状恢复的情况判定临床疗效[4], 显效为患儿在1周内完全恢复正常;有效为患儿在2周内完全恢复正常;无效为患儿在超过2周后仍未恢复正常。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末、2周末、3周末及4周之后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 (NBNA) 。NBNA评分通过体温、呼吸、心率等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数据间差异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为61.11%、总有效率为94.44%, 均高于对照组显效率 (27.78%) 和总有效率 (66.67%) (χ2显效率=4.0500, P<0.05;χ2总有效率=4.4334, P<0.05) , 见表1。

a为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NBNA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1周、2周、3周及4周后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显著 (t=4.620 9, P<0.01;t=6.642 6, P<0.01;t=5.198 5, P<0.01;t=7.797 8,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HIE是围生期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病情发展迅速, 致死率高, 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HIE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为新生儿神经系统症状和产科病史, 而出生窒息和宫内窘迫是产科病史中的主要因素。HIE的病理基础是缺氧、缺血性损伤, 缺氧会引起脑水肿及神经元坏死, 缺血会引起脑血管梗塞及脑白质软化, 因此改善脑组织氧合状态是治疗此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5]。目前, 治疗HIE的方法通常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其它药物,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同时也给患儿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 因而限制了其用途。

静脉营养治疗作为治疗HIE的重要方法, 在取得显著疗效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与全肠外静脉营养相关的一些问题, 如肠道细菌移位、胆汁淤积等[6]。肠内营养治疗不仅能有效地给患者提供营养, 还能重建黏膜免疫屏障, 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方式能有效地为机体提供营养, 且肠内营养治疗能避免代谢并发症, 维护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从而提高患儿的黏膜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 有效降低患者的易感倾向[7]。本研究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对HIE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不同时期的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从临床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HIE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对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对HIE患儿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可预防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3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 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外营养支持, 观察组则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痊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及死亡率, 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新生儿行为测定 (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NBNA) 检查。结果:观察组显效率 (61.11%) 、总有效率 (94.44%) 均高于对照组 (27.78%、66.67%) (χ2显效率=4.05, P<0.05;χ2总有效率=4.4334, P<0.05) ;观察组治疗1周、2周、3周时及3周后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周=4.6209、P<0.01, t2周=6.642 6、P<0.01, t3周=5.1985、P<0.01, t3周后=7.7978、P<0.01) 。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 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 疗效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

参考文献

[1]刘艳龙.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6) :1166-1167.

[2]Davis CL, Tomporowski PD, Mc Dowell JE, et al.Exercise improves executive function and achievement and alters brain activation in over weight childre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Health Psychol, 2011, 30 (1) :91.

[3]黄梅香.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6) :122-123.

[4]胡永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5 (7) :253-254.

[5]刘新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1) :92-93.

[6]刘玉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5 (15) :63-64.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我院两家三甲附属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行PD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54例, 均经病理结果证实。术前将全部患者分配入组序列号, 入选患者按获得的入组号顺序, 根据从统计软件SPSS13.0提取的随机表分别编入完全肠外营养组 (TPN组) 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 (EEN+PN组) , 每组27例。患者术前没有免疫性疾病;没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过去6个月内没有使用过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没有接受放疗或化疗;没有胆道、腹腔、肺部等急性炎症等。术前均未使用任何营养支持治疗。其中38例患者合并黄疸, 但是总胆红素水平<200μmol/L, 术前均未行胆道引流术;另有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但血糖、尿糖在术前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全部病例均采用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行child式结肠后胰肠套入式吻合、胆肠吻合, 于结肠前行胃空肠吻合。两组病例以上一般资料和营养状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本研究方案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研究对象都经本人同意。

1.2 营养支持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输清蛋白或血浆制品, 对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1.2.1 EEN+PN组

EEN+PN组中有9例为通过鼻肠营养管行营养液鼻饲, 剩余18例于术中行空肠造瘘, 术后营养液于造瘘管中滴入。术后12h后开始肠内营养, 首先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术后第2日开始予500mL肠内营养乳剂 (TPF-T)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根据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营养液至全量:用量按体质量一日30~40mL (约40~50Kcal) /kg, 均由1/3~1/2全量开始, 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PN补足。营养液均经肠内营养输液泵缓慢匀速滴入。电加热泵加热至37℃。第1天的速度约为20mL/h。以后逐日增加20mL/h, 最大滴速为100mL/h。根据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 逐渐增加滴速、增至全量。同时经静脉补充患者不足的液体量。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 逐渐减少肠内营养液的用量。

1.2.2 TPN组

TPN组患者术前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 术后12h开始经PICC管给予全肠外营养 (TPN) , 脂肪乳氨基酸 (17) 葡萄糖 (11%) 注射液 (卡文)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使用前开通腔室间的可剥离封条, 使三腔内液体混合均匀。维持机体氮平衡所需的氮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氮需要量为按体质量一日0.15~0.3g/kg (相当于氨基酸量一日1.0~2.0g/kg) 。而葡萄糖与脂肪一般需要量分别为按体质量一日2.6~6.0g/kg与1.0~2.0g/kg。患者总的能量需要量由其实际临床状况决定, 通常情况下为按体质量一日20~30Kcal/kg。为满足患者全部的营养需求, 可添加微量元素 (安达美) 以及维生素 (水乐维他、维他利匹特) 。输注速率按患者体质量不超过一小时3.7mL/kg, 每日持续泵入时间为16~24h。恢复经口进食后, 逐渐减量。

两组患者除能量、氮量相同外。水与电解质按出入量平衡原则经静脉补足。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左右的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体质量变化,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可比性分析

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病理诊断具有同质性, 没有显著性差异, 并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 (表1) 。

2.2 术后检测指标

两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测指标: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及体质量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2。

2.3 临床指标

2.3.1 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EEN+PN组和TP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3.9±1.2) 、 (4.5±3.1) d;住院期间费用分别为 (31358±3114) 、 (44650±11977) 元,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12.3±4.3) 、 (15.2±5.1) d, 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

2.3.2 术后并发症

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EEN+PN组与TPN组分别为14.8% (4/27) 与33.3% (9/27)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4.200, P=0.040) , TPN组明显高于EEN+PN组。其他并发症指标切口感染、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二次手术发生率、胃排空障碍、胰瘘、胆瘘,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表4) 。

注:*P=0.036

2.3.3 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

术后由于营养支持导致的相关并发症, EEN+PN组与TPN组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5) 。主要并发症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发热。EEN+PN组虽然在营养支持最初的3d内出现1例腹痛、3例腹胀、3例腹泻 (平均每日5~6次) , 但是通过调整营养液输注的速度和浓度, 这些症状得到缓解, 而且能够继续接受EEN治疗。在TPN组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致高热, 1例患者改用外周静脉给药途径。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能量摄入不足和负氮平衡会直接影响组织的再生修复及患者的康复, 可见营养摄入是患者术后康复的基础。恰当的营养支持能降低手术创伤后机体内脏蛋白的消耗, 减少机体蛋白的分解, 增加蛋白的合成率[4]。

本研究54例患者中, 无论进行EEN+PN还是TPN支持, 均没有患者围手术期死亡。PD术后瘘的发生率非常高, 但从本研究来看, EEN+PN组与TPN组瘘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可见在保证吻合口血供以及良好的吻合技术条件下, 局部如果无污染、无张力, 那么早期肠内营养并不增加瘘的发生率[5,6], 同时它也并不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胰瘘、胆瘘等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 但EEN+PN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PD术后早期EN可增加内脏的血流量, 保护肠黏膜, 促进吻合口的愈合, 可能是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的原因;同时EEN维护肠黏膜屏障, 维持肠道固有菌丛的生长, 有助于维持肠道细胞分泌Ig A, 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2,7]。在营养相关的并发症方面:PD术后12h EEN+PN组即开始EEN支持, 我们选用含ω-3脂肪酸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促进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瑞能作为营养源, 这种高脂肪、高能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肠内全营养制剂, 特别适合于癌症患者的代谢需要。此外, 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胃肠道功能。对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通过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和浓度后, 症状缓解并能完成后续支持治疗。受不同患者对EEN制剂的耐受程度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组采取肠内营养由稀到浓、由慢到快, 不足营养由静脉供给的方法, 以最大限度减轻由于对EEN制剂不耐受而导致的并发症。我们的研究也表明EEN+P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由于肠外营养液浓度较高, TPN组患者均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有1例患者术后4d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改为外周给予TPN, 与发生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导致高热有关。为避免可能发生的静脉炎, 每日更换输液针刺入的位置。相关结果表明, 与TPN相比, EEN+PN在PD术后可以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EEN+PN营养支持可以减低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期间费用, 而且能很好的满足患者术后的营养需求, 值得推荐。

摘要:目的 了解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在恶性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进入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 (EEN+PN) 或完全肠外 (TPN) 营养组, 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EN+PN组与TPN组相比: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8% (4/27) 与33.3% (9/27)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 (3.9±1.2) d与 (4.5±3.1) d、住院时间 (12.3±4.3) d与 (15.2±5.1) d及费用 (31358±3114) 元与 (44650±11977) 元, 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漏、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PD后的营养支持值得推荐。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完全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Braga M, Capretti G, Pecorelli N, et al.A prognostic score to predict major complications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nn Surg, 2011, 254 (5) :702-707.

[2]Liu C, Du Z, Lou C, et al.Enteral nutrition is superior to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for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an-creaticoduodenectomy[J].Asia Pac J Clin Nutr, 2011, 20 (2) :154-160.

[3]Rayar M, Sulpice L, Meunier B, et al.Enteral nutrition reduces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standard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with child reconstruction[J].J Gastrointest Surg, 2012, 16 (5) :1004-1011.

[4]Peter JV, Moran JL, Phillips-Hughes J.A metaanalysis of treatment outcomes of early enteral versus 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 inhosp-italized patients[J].Crit Care Med, 2005, 33 (1) :213-220.

[5]Suehiro T, Matsumata T, Shikada Y, et al.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with early postoperative oral feeding following gastrectomy[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4, 51 (60) :1852-1855.

[6]Saulius G, Antanas G.A comparison of the early enteral and natual nutrition after pancreatoduodenectomy[J].Medicina (Kaunas) , 2008, 44 (9) :678-686.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篇7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

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 我科对75例胃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极大地改善了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证了手术效果, 减少了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胃癌患者75例, 男46例, 女29例, 年龄26~79岁, 平均58岁。分别经胃镜、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 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根治性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经肠内营养管提供营养。肠内营养管采用纽迪西亚公司的鼻空肠管, 长约120cm, 直径2mm。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将胃管和鼻空肠管经由鼻孔插入胃内, 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后由术者将鼻空肠管调整至Treitz韧带以远20cm或胃 (食管) 与空肠吻合口远侧20m处。术后24h开始由鼻空肠管滴入少量生理盐水, 48~72h开始滴入生理盐水加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如200~400m L瑞能或500m L瑞素, 72h后逐渐过渡到全量肠内营养, 如1000~1200m L瑞能或1000~1500m L瑞素, 直至术后7~14d结束。75例患者术后有12例出现轻度腹痛或腹泻, 经暂停营养液输注或控制输注速度后得到缓解;3例出现严重腹痛、腹泻, 给予暂停输注营养液并经肠内营养管注入止泻药 (易蒙停) 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平均3~4d恢复肠道功能,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术后14d有21例病人体重略微减轻, 无明显低蛋白血症者。仅1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取得其配合,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正确留置鼻肠管, 我们使用的鼻肠管柔软易弯曲, 对胃酸不敏感, 不易刺激鼻腔或咽喉, 管道末端圆滑, 可防止胃肠道黏膜损伤, 并有多个侧孔, 避免管道阻塞, 能够满足肠内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液的输注:营养液速度要求由慢到快, 有少到多。术后24h开始输注少量生理盐水, 刺激肠道蠕动和功能恢复。术后48h开始输注生理盐水和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72h后开始全量肠内营养输注。通过重力输注或输液泵连续输注12~24h, 输注速度由40~60m L/h开始, 如无腹痛、腹泻等不适, 逐渐增加至100~125m L/h。营养液温度一般应加热至30~40℃后输注, 特别是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 可用加热器加热。因营养液过冷可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过热易损伤肠黏膜。预防营养管堵塞, 为防止营养管堵塞, 应8~12h常规冲洗营养管1次或在每次输注营养液和药物前后冲洗营养管。其他:如输注过程中患者保持30~40°体位, 经常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等。

3 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早期肠内、外配合营养】推荐阅读:

配合物07-18

交叉配合05-22

配合治疗06-22

麻醉配合07-01

体位配合07-24

护理配合07-25

回路配合07-29

配合探讨08-02

现场配合08-02

合理配合09-05

上一篇:加油站工艺设备下一篇:实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