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治疗(精选12篇)
配合治疗 篇1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 西医治疗并无良方, 针灸疗法作为本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中广为应用。虽然屡有论著, 但疗效差强人意, 笔者在10年临床治疗中不断创新, 屡有心得, 针刺配合点穴治疗呃逆92例, 全部治愈, 效果甚佳。
1 临床资料
92例患者中男31例, 女61例年龄最大者77岁, 最小者28岁;其中40~50岁居多, 58例, 占63%, 病程长者45d, 短者1d。
2 治疗方法
先以拇指点按膈俞穴, 患者以有酸麻感为得气, 此时患者呃逆已经停止, 得气后点按2~5min即可。再以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为主穴针刺, 得气后留针30min, 留针后每5分钟行针1次。根据辨证选用穴位, 胃中寒冷者加关元、神阙。胃火上逆者加上脘、内庭, 肝气郁结者加期、太冲, 脾胃阳虚者加关元, 胃阴不足者加胃俞、照海。
3 治疗结果
经针刺配合点穴治疗后, 92例呃逆患者全部治愈, 其中治疗1次治愈者47例, 2次治愈者29例, 3次治愈者9例, 5~7次治愈者7例, 最长时间为7次治愈。1年内无复发, 1年后复发2例经上诉治疗后痊愈。
4典型病历
刘某, 男, 72岁, 2007年3月因“脑梗及肺心病”在外院住院治疗, 出院后无明显诱因发作呃逆, 附近遍寻诊所针灸中药治疗1周无效而来我科求治, 患者自诉呃逆日夜不停, 痛不欲生。查患者呃逆声短促不得续, 口干舌燥, 烦躁不安, 不思饮食, 大便干结, 舌红苔少而干, 脉细数。遂给予针刺点穴治疗并加刺胃俞、照海。治疗1次呃逆即止, 治疗2次痊愈。2008年8月因病住院, 出院后又发, 以上法治疗5次痊愈, 至今未发。
5讨论
中医学认为呃逆的发生是由于过食生冷、辛辣, 或恼怒忧思、情志抑郁、气机不畅, 或大病、久病耗伤中气等, 使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同时也于肺气失于宣通, 三焦气机不利有关。因此, 呃逆的发生与脾、胃、肝、肺、三焦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选穴也以脏腑以及表里的脏腑经穴为主。点按膈俞直达病所, 可立即止住呃逆, 再针刺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以调畅气机, 共凑理气、降逆、平呃之功。
摘要: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 本文根据针刺配合点穴治疗呃逆92例病理, 探讨呃逆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呃逆,针刺,点穴
配合治疗 篇2
孩子的弱视疗程比较长,平均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而且无须服用药物或注射药物,也无须手术治疗。除了医生的及时指导之外,家长及患儿的配合,特别是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因为患儿年幼,缺乏主动配合医生治疗的能力,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很难完成孩子的弱视治疗。
对年幼的患儿来说,丧失治疗机会,会造成终生遗憾。一旦医生确诊孩子患有弱视,家长就应该明确以下两点:一是弱视能够治愈,只要坚持治疗,最终视力能够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二是孩子的弱视治疗时间长,一定要说服或监督孩子,遵守医生的嘱咐,坚持戴矫正眼镜,坚持遮盖疗法,坚持弱视训练。戴镜是弱视治疗的关键环节,只有坚持戴镜,才能提高弱视眼的视力恢复。一年或半年重复散瞳验光一次。必要时调整眼镜的度数,重新配镜。
按照医生的安排,严格遮盖健眼。为了早日治愈弱视,适当放弃学习,也要坚持。家长不仅自己督促患儿,而且还要请幼儿园或学校的老师协助督促患儿遮盖健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家长应该主动为孩子安排弱视训练。患儿做精细作业的时候,最好有家长陪伴,督促他们认真操作,按时完成。如果医生根据病情安排其他治疗方法,比如红色滤光片法、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后像疗法等,家长都应该遵照医生的安排治疗,积极配合。还应当遵照医生的嘱咐,让孩子定期到门诊复查。
中药配合化疗治疗胃癌1例 篇3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肝癌,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发胃癌患者,胃癌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随着恶性肿瘤中西医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已较前明显延长。2007年7月至今收治经胃镜病理确诊的胃癌长期生存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男,58岁。2007年7月29日出现胃脘部隐痛不适,于外院查胃镜示:胃体中部小弯侧见一直径约4.0cm大小的不规则溃疡,基底不平坦覆白苔,边界欠清,周围黏膜不规则隆起充血水肿伴糜烂,且黏膜明显僵直。胃癌(Borrmann Ⅲ型),病理诊断:腺癌。未发现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2008年3月27日就诊于我院,入院时患者自觉反酸,胃脘部隐痛不适,查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84g/L,体重53kg,PS 2分。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侧及前、后壁可见一溃疡性病变,形态不规则,大小约环1/2胃腔,表面少量白苔,质地硬,脆,触之易出血,周边黏膜充血、水肿。(见图1)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略缓解,并给予PF方案(顺铂20mg,d1-5、氟尿嘧啶750mg,d1-5)化疗6周期,末次化疗时间2008年10月。化疗期间配合中药华蟾素注射液静滴,同时口服中药汤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焦三仙、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砂仁、鸡内金、龙骨、牡蛎、柴胡、白芍、枳壳、阿胶等为主方加减)。2008年11月始患者间断应用华蟾素注射液静滴,并持续口服中药汤剂,于2009年6月19日复查胃镜示:胃体小弯垂直部可见一凹陷性病变、覆白苔、质脆、接触后易出血、边界不清、大小约4.5cm×3.5cm,周边黏膜糜烂、不规则、呈结节状,有明显浸润,病变部位胃壁僵硬(见图2)。患者末次住院时间2011年4月10日,复查彩超和CT均无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反酸、胃脘隐痛等症状明显好转,便潜血阴性,血红蛋白升至110g/L,体重63kg,PS 1分。
讨 论
早期胃癌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化放疗。中晚期胃癌的治疗多采用放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手段,以充分结合各治疗方法的优势。已证明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中,中药与化放疗配合应用,可提高综合疗效,尤其在减少化疗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提高人体抵抗力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学虽无胃癌的名称,但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胃脘痛、反胃、噎嗝、伏梁、癥瘕、积聚”的疾病范畴。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素问》指出:“胃脘当心而痛,上至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食饮不下”。《金匮要略》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这些都与胃癌临床特点类似。胃癌的发生主要是正虚邪毒内侵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二者又相互影响,正气不足则抗邪无力,病邪不去则可进一步损伤正气。
中医在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当中,中医基于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的病因和病机,从整体着眼,把“辨证论治”的理念贯穿始终,通过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津液、脏腑和经络等来分析和进行辨证论治,用相应的“证”来概括人体病理的总体状态。晚期胃癌患者,大都体质虚弱,有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亏虚,故在治疗过程中须注意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辨证关系,把辨证施治与抗癌治疗结合起来,即扶正与祛邪(抗癌)相结合,中药与化疗相结合。随着肿瘤的发展,正邪消长的具体情况不同,故需随证加减,但治疗的总原则是既要重视消除癌肿病灶,同时也要重视机体抗癌能力的保护提高。既补又攻,补中有攻,扶正即祛邪。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轻或防止化疗的不良反应。全方共奏益气健脾、软坚散结之功效,调节机体内环境,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灭癌细胞。
该患者首先应行手术治疗,但其拒绝,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使其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把化疗和中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早期通过化疗直接作用于癌细胞,杀灭癌细胞,同时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应用中药静滴及口服,一方面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以协同抗癌,再一方面起到扶正培本的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抗癌能力,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缓肿瘤细胞转移,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对于胃癌未行手术的患者来说,平均生存期12个月左右,而该患者在未行手术的情况下已生存45个月,且无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贫血、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该病例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 朱颖,殷东风.运用调理脾胃中药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9):687.
3 李佩文.中医药在肿瘤长期伴随治疗中应用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1,12:1.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头痛40例 篇4
1 临床资料
在40例患者中, 女15例, 男25例。年龄20~30岁7例, 30~40岁15例, 40~50岁18例, 病程最短20d, 最长70d。
2 治疗方法
针刺:患者取坐住, 以少阳经穴为主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 远端取穴为辅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 配合使用, 共奏疏经活络, 通行去血之功, 使头部经络诊“通则不痛”取太阳丝竹空, 角孙率谷, 风池, 外关合谷, 颞三针 (颞部耳尖古上2内位1针, 在此针的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以分别为2针, 采用1.5的毫针斜刺) , 每次选取5个穴位治疗, 外感风邪加风门, 风寒加灸大椎, 风热针泻曲池, 风湿针泻三阴交;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祛浊, 通络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 补虚止痛;外感风邪, 痰浊上扰用泻法, 气血不足用补法, 加灸足三里, 急性头痛配合电针治疗, 取合谷、风池、太阳穴, 每次留针30min, 7d为1个疗程, 每7个月停刺1个月, 连续治疗4个疗程。
推拿:患者取坐住, 医者先用一指弹推法从印堂穴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 太阳穴, 往返5遍, 然后按揉印堂、阳向、太阳、白令, 每穴约1min, 用指尖击发从前额部向反颈部反复叩击5min, 用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住, 用拿法从风池穴拿至大椎穴, 反复操作3 min, 用一指禅握法治颈部两侧膀胱经, 督脉上下往足治疗5min, 用拿法拿风池穴, 肩井穴约2min。
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无头痛、头晕、无眩晕、呕吐。好转:症状明显减轻, 休息不好时可能会出现头痛, 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32例, 占80%, 好转8例, 占20%。
5 典型病例
李某, 男37岁, 前额头痛3个月余, 旁及两侧及太阳穴, 痛时面红筋胀, 甚至恶心呕吐, 尤以午后为甚, 不思饮食, 小便黄, 服复方丹参片, 天麻素片未见好转, 中药10余剂未显成效, 查血压110/70mmHg, 舌尖有红点, 苔腻微黄, 脉旋滑, 针刺取太阳、风池加电针, 针后痛止, 后来疼痛主要集中在头部两侧, 换针风池, 合谷, 外关, 足临泣用泻法, 手足四穴均用上下交替捻转行针, 在此期间, 同时配合做头部推拿共治疗14次后, 头痛消失。
6 讨论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头痛 (器质性头痛除外) 疗效显著, 头痛主要以偏头痛较为常见, 多因外感或内伤引起气血不利, 经脉不调, 清阳不升而发生头痛, 尤其是内伤头痛, 需要一定的疗程, 对头痛剧烈或进行性加剧, 伴有恶心呕吐者, 应防止占住性病变, 在治疗期间, 配合推拿治疗, 疗效更佳, 但手法不应太重, 要多采用柔和的手法, 同时应注意平时保暖, 抵御外邪侵袭,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防止复发。
配合治疗 篇5
【目的】:观察颈椎疼痛的治疗方法
【方法】:颈椎病患者224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12例,根据中医分型,使用乐休枕进行治疗;对照组112例用口服药物贴剂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2%,对照组有效率为58.93%,【结论】:通过对颈椎病的分析,抓住患者的本质问题,治疗结果满意。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疼痛;乐休枕;药枕药包。
脊椎综合征又称为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也会逐年增长。
颈椎病潜伏期很长,起初都不易被查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产生各种症状:头晕、呕吐、四肢无力、手指发麻,更有甚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等。治疗原则是消除颈椎痉挛,恢复颈椎前屈,缓解颈神经,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牵引、物理治疗、推拿、针灸和中草药,病情严重的还可以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比较复杂患者也痛苦切容易复发。
现代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所以不是很严重的时候一般不建议服用药物或者保健品。乐休药方枕,顺应了这场潮流属纯物理疗法,完全根据人体颈椎的生理曲度设计,既有合理支撑头颈部的作用,又有其独特可调理高低的结构,集推拿、热疗、药疗、牵引、玉枕等于一体,给头部以有效的按摩,加之有良好的透气性,是颈椎病患者的首选自我调护产品。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24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4年1月前来吉林省延吉市中医院就诊的颈椎病症患者,按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将22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口服药物组(对照组)。治疗组112例,其中男46例,女6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个月;对照组112例,其中男40例,女7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9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3个月。1.2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消除颈椎痉挛,恢复颈椎前屈,缓解颈神经,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牵引、物理治疗、推拿、针灸和中草药,乐休药方枕,顺应了这场属纯物理疗法潮流,完全根据人体颈椎的生理曲度设计,既有合理支撑头颈部的作用,又有其独特可调理高低的结构,集推拿、热疗、药疗、牵引、玉枕等于一体,给头部以有效的按摩,加之有良好的透气性,是颈椎病患者的首选自我调护产品。
1.3疗效标准 根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颈椎病){1}痊愈: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无痛感,自我评价很好。{2}显效: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接近正常,偶有痛感,自我评价较好。{3}有效:颈椎疼痛有明显改善,自我评价一般。{4}无效:颈椎疼痛没有改善,自我评价差。结果 治疗组112例按以上评定标准,112例中痊愈42例,占38%;显效50例,占44%;有效20例,占18%,对照组112例中痊愈20例,占18%;显效32例,占28%;有效20例,占18%,无效40例,占36%。3 讨论 颈椎病的治疗原则是消除颈椎痉挛,恢复颈椎前屈,缓解颈神经,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牵引、物理治疗、推拿、针灸和中草药,病情严重的还可以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比较复杂患者也痛苦切容易复发。
现代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所以不是很严重的时候一般不建议服用药物或者保健品。乐休药方枕,顺应了这场潮流属纯物理疗法,完全根据人体颈椎的生理曲度设计,既有合理支撑头颈部的作用,又有其独特可调理高低的结构,集推拿、热疗、药疗、牵引、玉枕等于一体,给头部以有效的按摩,加之有良好的透气性,是颈椎病患者的首选自我调护产品。玉有宁心安神的用处,在人脑后有个风池穴,乐休药方枕的玉石直接作用于风池穴,长期使用可以: 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净化血液,协调维护血液正常环境,让气血畅通。
颈椎病康复护理锻炼方法
颈椎病是指颈椎问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治疗方法繁多,临床治疗颈椎病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但复发率高。因此应加强颈椎病专科护理工作,积极进行健康教育,预防复发,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科对颈椎病患者采用科学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颈椎病患者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41~72岁,平均(42.5±75)岁。病程最最短1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病程6个月。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线、CT、MR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颈肩疼痛及僵硬,可向上肢放射;四肢无力,精细活动失调;眩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元汗等。根据压迫的组织不同,分型:神经根型20例,椎动脉型22例,脊髓型3例,交感神经型2例,混合型3例。
二、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指导颈椎病患者纠正头颈部的不良体位,注意保持正确体位。桌面高度原则上以能够使头、颈、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为准。注意平时低头阅读或劳动的姿势变换、不宜固定一个姿势时间过长,以两小时以内为宜。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不要过度扭曲颈部。同时还应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缓解疲劳,增强韧度,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
2、睡枕要求:良好的睡姿对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颈椎病患者睡眠应以仰卧为主,头应放在枕头中央,其中央受压状态下高度8~ 1 5cm为宜,而在枕的两端,应比中央高出10cm左右;侧卧为辅,左右膝关节微屈对置,要左右侧交替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指导其调整枕头高度、平卧不可过高以致颈部过屈、侧卧不可过低、应与肩宽相同、保持颈椎与胸椎在同一轴线上、无侧偏。临床选用世纪本草乐颈枕。
3、牵引的护理: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应用广泛且较为有效的方法,适用于神经根型 椎动脉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牵引前向患者说明颈椎牵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消退,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临床症状,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4、饮食护理:颈椎病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摄取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如豆制品、瘦肉、谷物、海带、紫菜、木耳、蔬菜等已达到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目的,尤其应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蔬菜。
5、出院指导: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防止复发。尽量避免和减少颈肩部的负重或剧烈运动,避免单手持重物。避免颈椎长时间处于一固定位置,让患者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力求消除其诱因,休息时如看电视也应避免头颈过伸、过屈或倾斜。注意保暖,防止风寒、潮湿,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禁烟限酒。
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方式如游泳、太极拳等。还可以做一些预防性锻炼:(1)颈部锻炼。根据病情可作头及上肢前屈、后伸、侧屈、侧转活动,以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每日早晚可自行捏揉,以增进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力。(2)肩部肌肉锻炼。可作手臂爬墙上举、外展,弯腰垂臂、旋转等活动,渐步加大活动范围。
三、实施效果
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中风偏瘫 篇6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脑血管意外中风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运动能力(Fugl-Meyer量表)和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较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
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极大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偏瘫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94-02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范畴,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已成为诸多死亡因素的首位,并且患有该病的人中有86%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减少致残率是医学界一个有待完善与解决的课题。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单纯的康复治疗与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进行观察,后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住院病人,共4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5岁;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13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56~70岁,平均63岁;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9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3例。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均接受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西医给予促進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中医急性期采用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脑为主的中药治疗,后期应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病情一旦稳定即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5d,脑出血患者在入院10~14d之间,治疗组开始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康复治疗。
2.1针灸方法。取穴:百会、风池、天鼎、肩骨禺、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操作方法: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两组均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5d。
2.2康复训练。早期功能训练患侧做被动训练,健侧做主动训练,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肌张力,改善功能活动能力。中期肌张力增高,采用拮肌活动,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恢复期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控制,改进反复活动,提高动作的速度。可按下列康复项目,循序渐进,每日2次,每次45~60min。①翻身:定时变换体位,保持良好肢位。②关节活动:由大关节开始,幅度由大到小。③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④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双膝,单膝立位平衡。⑤慢步训练。⑥上下台阶训练。⑦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3治疗效果
按照偏瘫功能恢复过程六阶段及功能评定标准,2个月后治疗组对提高患者的肢体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中风偏瘫病人经积极抢救,一旦病情稳定后,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3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应及早介入针灸和康复训练。针对病变的不同时期,采用多种康复治疗手段,才能从不同的方面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在适应症上有相同的疾病谱,且治疗的时机相同,针灸与康复早期介入加快了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康复医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复治疗中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功能重组,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治痿独取阳明”,故针灸选穴中应首选阳明经穴。《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说明“血菀于上”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故取近头部百会、风池熄风清脑;肩骨禺、合谷、天鼎、外关用于上肢瘫;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可用于下肢瘫及足瘫,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头部穴位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神经细胞恢复运动机能,局部取穴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脑中风偏瘫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为脑中风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是目前中风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绍华,王东民.鉴定中患方当事人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25期
[2]罗艳红,钟广伟.不同中医证候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9年10期
配合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 其中男17例, 女9例, 年龄19~56岁, 平均39.3岁。患者致伤原因:10例为交通伤, 8例为摔伤, 6例为重物压伤, 2例为坠落致伤。有21例为闭合性骨折, 5例为开放性骨折。依照LaugeHansen进行分类, 14例为旋后外旋型骨折, 7例为旋前外旋型骨折, 4例为旋后内收型骨折, 1例为旋前外展型骨折。其中有1例为合并跟骨骨折。患者伤后至门诊时间1h~5d。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针对踝关节部位开放性骨折患者, 要在进行急诊疮口清创缝合同时, 积极予以Ⅰ期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闭合性的踝关节骨折患者, 伤后8h内或者2~5d之后使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当患肢的肿胀消退以及足踝部呈现了皮纹之后予以手术治疗, 依外踝-下胫腓联合-后踝-内踝顺序行踝关节部位的骨折脱位复位固定。外踝骨折患者, 择其踝关节的外侧切口, 若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处或者其上, 在骨折复位之后要尽量使用解剖钢板来固定。对于下胫腓联合以下的患者, 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加压螺钉进行内固定;内踝骨折患者, 行踝关节内侧部位弧形切口, 在复位之后进行空心加压螺钉的固定。最后冲洗并且逐层的关闭切口。
1.2.2 中药熏洗
手术后的2d将引流条拔除, 使用抗生素2~5d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手术之后的2周患者的切口愈合之后, 配合中药予以舒筋通络、活血消肿止痛, 采用中药熏洗患处的方法。中药组方为:伸筋藤30g, 羌活20g、独活20g、桂枝20g, 干斤拨20g, 苏木20g, 红花10g, 川芎15g。每天1剂, 先加水至3000ml, 予以浸泡1h后, 煎煮20min, 煎至1500~2000ml时, 将药液倒置于盆中, 进行熏洗, 先熏后洗, 药液的温度为70℃左右时, 使用浸透药汁的毛巾在患关节处进行围敷或者温洗约20min, 其中每剂中药应用2次, 进行连续约3~5周的熏洗。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 对患者进行6~12个月 (平均11个月) 的随访。所有26例患者的骨折均达到或者接近正常的解剖复位, 而骨折也均愈合正常。依照Barid-Jackson的评定标准, 16例优, 7例良, 3例可, 其优良率达到84.91%。
3 讨论
在临床上, 关节内的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依据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关节骨折的发生率约为40%[3]。在对患者的临床手术适应证进行合理的选择基础上[4], 采取积极有效的中药熏洗治疗方法, 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也更加有利于临床骨折的愈合, 同时及时地进行术后功能康复锻炼, 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2月~2010年3月26例发生临床踝关节的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 并在术后积极的予以配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 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建斌, 张仙梦, 吴琦民.手术治疗配合中药.洗踝关节骨折脱位27例[J].江西中医药, 2010, 15:236-237.
[2]冯斌, 张加雄, 张震.瘀痛灵胶囊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1:70-72.
[3]李秀芳, 孙继飞, 刘振利, 等.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下肢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5) :168-169.
[4]贺灵慧.补肾健脾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痛15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7 (19) :15-17.
配合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皮山县人民医院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住院病例69例, 诊断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全部经头颅CT证实, 男41例, 女28例, 年龄42~84岁, 平均70.5岁, 基础病:高血压46例, 高脂血症、高黏血症51例, 肺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0例。临床表现;口角歪斜30例、语词不清58例, 肢体功能障碍69例, 肌力的纪录采用0~5级六级分级法, 级别越高功能越好。其中:肌力0级8例、1级13例、2级20例、3级16例、4级12例。均在发病当天至3d内入皮山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排除心肝肾不全者、严重昏迷和房颤者。
1.2 监测项目
头颅CT、常规心电图、血脂和HDL-C、LDL-C、血凝、血流变、肾功血糖、动态血压, 动态心电检测。
1.3 治疗方法
(1) 入院当天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20~30mg+生理盐水100mL, 静脉滴注, 每日2次, 连续使用10~14d。 (2) 先从宣教作起, 稳定情绪, 沟通后仅早开展, 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 加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和推拿按摩针灸等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a.定时变换体位:每2h翻身1次, 宜侧卧或半卧。b.保持良好肢位:患肢应取拮抗位放置, 既上肢伸, 下肢屈。c.关节活动范围的维持, 采用诸关节由大到小被动活动, 2~3次/d, 患者清醒可以健肢活动患肢。d.床上动作训练, 只要接受, 越早越好, 为恢复期的功能康复训练做准备。e.早期坐位训练, 应在发病后一周就开始, 坐起角度30°~80°, 持续5~30min, 3~4次/天。f.站立及站位平衡训练, 先扶物站立逐渐过渡到行走。g.进食、穿衣、入厕等必做的作业疗法, 积极鼓励, 从帮扶到独立。皮肤按摩推拿, 手法由轻到重, 20~30min, 1~2次/天。针灸疗法。
2 结果
根据肌力恢复情况判断疗效, 治疗两周后肌力5级达10例、4级3例、3级17例、2级18例、1级13例、0级8例。1个月后达5级21例、4级9例、3级5例、2级21例、1级8例、0级5例。3个月后肌力最低达4级。仍继续在家功能锻炼, 随访至今均能独立生活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所有患者在静注依达拉奉和康复训练中未见病情加重, 无不良反应, 适应性好, 可靠安全。
3 讨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脑保护剂 (自由基清除剂) , 它在脑缺血、缺氧损伤特别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者关键作用, 清除自由基在脑缺血、缺氧对脑组织损害, 还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早有研究报道:依达拉奉还是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 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可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 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 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并可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发挥者有益的抗缺血作用, 另外它不影响血液的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 并不增加出血的危险。在本组治疗中, 减少使用甘露醇, 由其替代, 避免了对肾损害, 达到降低脑水肿, 减少脑组织损伤,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减轻肢体功能障碍, 最大限度促进肢体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 效果明显, 肢体致残率下降, 恢复自立比率明显提高。与报道一样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神经保护剂,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广泛使用, 安全经济, 值得推广。
早期康复治疗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脑卒中的功能恢复机制是区域性功能重组。脑的可塑性能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得到强化和巩固, 使患者能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 功能锻炼极为重要。早期的康复还可以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 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地活化, 降低神经功能的残疾程度。康复治疗显示, 促进了脑的结构和功能的重组, 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 因此,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正规系统得康复治疗, 可减轻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减轻残损和残疾的程度。
4 小结
我们使用依达拉奉配合康复治疗, 收效明显, 缩短患者恢复生活能够自理的时间, 并且发挥两种治疗的协同作用, 治疗结果显示, 依达拉奉在发病48h内使用, 发挥其强效的S自由基清除剂作用, 保护在脑缺血、缺氧后的脑细胞损伤的恢复, 有效抑制迟发性神经元凋亡, 有效减轻脑水肿, 起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未发生脑梗死后并发脑出血、病情加重和引发心、肝、肾功能不全及过敏反应, 使用安全[1,2]。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越早, 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早期正规系统得康复治疗, 可减轻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减轻病损和残疾程度。还对患者情绪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有利血压稳定, 消除患者患病后寂寞、恐惧、烦躁消极概念等不利病情康复的想法, 积极应对, 建立医患良好友谊, 奠定相互信任的基础, 增强患者自信, 积极与我们配合, 以致于我们能够按照治疗方案疗程予以完成, 取得收效, 我们治疗后深有感触, 药物加康复治疗脑梗死属双管齐下, 疗效肯定, 值得在基层综合医院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狄晴, 葛剑青, 陈道文, 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3) :184.
提针配合针刺治疗呃逆62例 篇9
1 病例资料
本组62例患者中男46例, 女16例, 其中以中青年占多数, 均为门诊患者。
2 治疗体位及方法
首先让患者仰卧于诊断床上, 医者站于患者右侧面, 以方便施针 (左撇子站于左侧面) 。医者先针刺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章门穴、天枢穴并留针30 min;同时用提针按于患者一侧眉头凹陷中的攒竹穴上, 用力由轻到重且朝向后上方, 以患者耐受为度, 持续按10 min后, 再换另一侧攒竹穴。如此患者呃逆即停。
3 治疗效果
3.1 效果评价标准
特效:呃逆停止, 半个月内无复发;优良:呃逆停止, 5 d内无复发;一般:呃逆停止2 d内无复发;差:治疗时停止, 针停又复发。
3.2 治疗结果
特效:56例, 占90.3%;优良:4例, 占6.4%;特优率达96.7%;一般:1例, 占1.6%;差:1例, 占1.6%。绝大部分患者1次即愈。
4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9岁, 于2009年4月26日因感冒后注射地塞米松30 min后出现呃逆, 后连续不止, 口服山莨菪碱 (654-2) , 输液, 中药口服治疗均未见好转, 随后试来我中心诊治。查体:患者形体略胖, 呃声沉缓有力, 膈间及胃脘不舒, 食欲减少, 口不渴, 舌苔白润, 脉迟缓, 此乃寒邪阻遏, 肺胃之气失其通降, 气逆上冲动膈, 故呃呃连声, 导致呃逆。当即采用上述方法治疗30 min后, 呃逆次数减少, 可以睡眠;第2日, 再用上述方法治疗后, 呃逆止, 后未再发病。
5 中医理论
配合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校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痤疮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6~37岁,平均21.5岁,病程2个月~7年;痤疮程度分级[1]:Ⅱ级20例,Ⅲ级34例,Ⅳ级6例。
1.2 诊断与分级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初起在毛囊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疤,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等诱发;④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⑤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
1.2.2 分级标准
根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4级三度[1]:Ⅰ级(轻度)为散发或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级(中度)为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多,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Ⅲ级(重度)为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Ⅳ级(重度~集簇性)为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1.3 治疗方法
1.3.1 刮痧疗法
①部位:头部督脉循行线(从百会至前发际)、背部督脉循行线(从大椎至身柱)、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从大杼至胃俞)。②操作方法:泻刮头部督脉百会至前发际段循行线;泻刮背部督脉从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要求出痧;泻刮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胃俞段,要求出痧,并对背部刮拭之处进行拍法或叩击。头部可每日刮痧1次,其他部位可间隔3~4日刮痧1次,连续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后,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2平衡针法
①选穴:痤疮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②操作方法:采用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及两侧1cm处各点刺一针,局部常规消毒,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挤出3~5滴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即可,3~4日放血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3]
显效:皮损等级下降2级,伴随症状消失;良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皮损等级无变化,伴随症状仍存在。
2 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4例,良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0%。
3 体会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重者亦可发生于胸及背部,可形成粉刺、丘疹、结节或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初步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度、皮肤毛囊感染、精神因素、消化功能失调、毛囊内微生物等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丘疹、囊肿、结节等,说明痤疮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非单一因素所决定。热、郁、痰湿等病因郁结、阻滞肌肤毛窍,导致其疏泄失常为其基本病机,以郁为特点,正如《内经》云:“寒薄为皶,郁乃痤。”
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及穴位上进行刮治,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瘀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背部为五脏六腑各背俞穴聚集之地,背部刮痧可疏通相关脏腑经络,加快体内毒素排出[4];同时刮痧会使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促进全身新陈代谢。
平衡针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通过痤疮穴点刺放血,可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功能[5]。
临床治疗时,因痤疮穴和大椎穴的定位均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笔者认为背部督脉后发际经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刮痧时,位置可稍偏下,避开痤疮穴点刺放血的部位。本研究结果表明,刮痧配合平衡针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2.
[3]曾裕宏,韦怀籍,祝秀文,等.自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3-64.
[4]曾贤,杨丹,徐丽,等.刮痧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6):52-54.
经络按摩配合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 篇11
据临床资料报导,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减肥方法很多,多为针灸、中药、运动等综合疗法,但效果和方法却与肥胖人群的减肥意愿相差甚远,有很多人不能很好坚持,往往半途而废,而有些减肥成功者又往往被治疗后出现的明显反弹所困扰。与此同时市面上许多美容按摩等商业机构的减肥业务异常火爆,但其中有很多潜在的欺骗因素,其减肥效果的真实性令人生疑。笔者经过长期研究实践,参考多种减肥方法的优缺点,使用经络按摩配合拔罐的办法,近年来在我们的患者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相关问题做下详细介绍。
肥胖的诊断标准
单纯性肥胖一般以标准体重的测量作为判断标准。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男性×0.9,女性×0.85。简易计算法是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cm)
一般实测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为消瘦;实测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以内,为正常,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而小于20%者,为超重,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
肥胖的治疗方案
(1)按摩操作
腹部由内而外顺时针推揉5~10圈,最后着重在左侧脐下脾胃经路线上向下推揉;反向推揉脐上脾胃经路线;运三脘,开三门;提拿上腹部;揉点天枢2~3分钟,轻摩腹部结束。拨揉脾胃经大肠经四肢腧穴,如曲池、合谷、足三里、上下巨墟等。局部肥胖者配合阿是穴。
(2)辅助拔罐
按摩后选取穴位进行拔罐,以3号玻璃罐为主,局部肥胖配合使用2号罐。选取部位是腹部,按摩每次治疗40分钟,一个疗程20次,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女性生理周期停做。每次治疗前测量净体重,以斤为标准,做好记录。腰围以公分为记录单位。
(3)饮食调理
治疗期间,饮食以低脂清淡饮食为佳,前十次治疗期间减少主食摄入量,辅食不限量,最好多吃绿色蔬菜,待疗效显著后,逐渐增加主食,维持一个适度的主食摄入量,疗程结束后,继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疗效。治疗期间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不要求一定做何种锻炼,维持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即可。一定注意不可使用饥饿方法减肥。
(4)治疗效果
按摩后病人有些病人可出现打嗝、排气、腹泻、饱胀、困倦等现象;拔罐后,会有发紫,冒凉气,出水气或者出小水泡的情况,这些均属于正常的经络反应。具体情况会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在治疗期间要注意经常查看其反应及时调整按摩手法,如果拔罐出泡较大,可用酒精消毒,针灸针刺破,以棉签轻压赶出泡内液体,避免形成创面感染,小水泡可以不处理,待其自行消退,第二次治疗时适当避开已出泡的部位。
大多数病例治疗一次就有减重2~5斤的效果,10次后达高峰,以后疗效逐渐衰减。每一疗程治疗15~20次,可减重10~20斤。
(5)典型病例
刘某某,54岁,女,大学教师,身高155厘米,体重150斤。自感两年来身体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逐渐肥胖增重10余斤,吃过5各种减肥茶,断断续续减重3~5斤,但停止后均有反弹。诊断:单纯性肥胖(脾湿停聚)。经一次治疗减重3斤,增强了其减肥信心,坚持治疗15次,减重18斤,腰围减16cm,获得非常满意疗效,提前结束疗程。随访一年,平时比较注意饮食平衡,体重上下浮动在两斤左右。
体 会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经络按摩的作用是使体重趋于正常值,所以体重偏离正常值越大的患者减重效果越好,而体重偏轻者减重越少;年龄在30~40岁疗效较好,年轻与年老者稍差,可能年轻患者遗传因素更多,身体内环境紊乱不明显,经络阻滞的状态较轻,而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女性更年期,体内代谢速度减缓,经络淤积不易排除,疗效就会不明显;中医辨证属于脾湿积聚者疗效明显,身体强壮,肌肉结实者疗效稍差。以上情况属于一般规律,但也有个别病例与此不符者,本组病例中54岁女性,一疗程减重18斤就比较异常。另外,饮食配合在整体治疗方案中非常关键,暴饮暴食,饭局较多者往往会有明显反弹,甚至减肥失败。
治疗后随访发现体重控制与患者的饮食控制有很大关系,其中较为特殊的反弹和持续减重病例需要进一步追踪研究。本套治疗方案关键在于医患之间的配合,医生通过按摩配合刺激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抑制患者过于亢奋的食欲,另一方面可以促使瘀滞的经络通畅,胃肠排泄加快,加之患者饮食调配合理,即可较快清除体内水湿积聚,起到减肥排毒的效果,由于本方法便捷,无痛苦,效果显著,并无明显反弹,患者满意度较高。
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配合体会 篇12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 男41例, 女27例;年龄最大75岁, 最小30岁, 平均 49岁。68例均急性发病, 经头颅CT检查辅助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47例, CTA检查29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2例, 后交通动脉瘤28例, 大脑中动脉瘤6例, 眼动脉瘤1例, 基底动脉瘤1例。
2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及器械准备:常规准备开颅器械包括开颅钻、铣刀、磨钻。同时对显微镜及刻录系统术前检查无误, 安放位置合适, 布局合理。备好各种类型的动脉瘤夹及临时阻断夹。若瘤体过大, 准备特殊动脉瘤夹, 必要时备好血管夹阻断颈内动脉。
3手术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①急诊患者接入手术室时, 大多都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医生及患者家属谨慎查对。搬动患者时, 注意保护头部, 防止外力作用引起出血。一些侵入性操作, 如插尿管应在麻醉后进行, 避免患者躁动诱发出血;②双下肢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若患者静脉条件较好应选择16号埋管针, 便于应急使用。协助麻醉师进行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有创血压的穿刺工作。协助医生摆体位, 患者取平卧头偏向健侧45°, 后仰15°~20°, 使颧突为最高点, 利用重力作用脑组织塌陷, 利于医生操作。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而改变头部旋转角度, 前交通动脉瘤向对侧旋转15°~20°, 大脑中动脉瘤向对侧旋转60°。注意保持颈部平直, 气管及颈部血管不受扭曲、牵张、压迫[1]。保护患者眼睛, 于眼睑处涂红霉素眼膏后贴膜, 患侧外耳道用无菌干棉球填塞, 防止消毒液进入造成刺激。合理安排各仪器摆放位置, 电刀置于床尾, 显微镜与麻醉机同侧, 同时麻醉机最大限度后移。保证吸引器吸力完好;③协助器械护士提前套好显微镜套备用。显微镜使用时开始刻录, 随时提醒手术医生调整录像画面位置。抗生素应在手术前60 min内滴入。根据需要手术开始后滴入20%甘露醇250 ml, 时间控制在15~20 min内。以便起到脱水降颅压的目的;④熟练掌握各种动脉瘤夹型号, 按长短摆放好, 术前与主刀医生沟通了解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等, 将最有可能用的夹子置于最方便取到的位置。
3.2 器械护士配合
①应充分了解手术步骤,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 备齐所需器械及物品, 严格无菌操作, 集中精力通过显示器观看手术。剪好各种型号脑棉及明胶海绵备用, 包括整块、半块、1/3块、小指甲大小几种规格, 用过的脑棉5个一捆, 排列放置, 便于清点。保持双极电凝清洁, 器械快递快收, 手中始终握块盐水纱布擦拭器械血渍。浸泡脑棉盐水碗和冲洗盐水碗严格区分开, 避免脑棉上脱落的棉絮冲入颅内。严格记录冲洗盐水量, 以便准确估计出血量;②提前备好临时阻断夹, 检查夹持关节是否灵活。并根据分离出的瘤颈粗细、角度、形状, 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 递动脉瘤夹时, 将夹子置于夹持口最底部位置, 确保夹子稳固。动脉瘤夹不能长时间置于夹持上, 以免影响夹力, 应在用时快速夹好。传递器械物品时, 应递至术野, 无需医生视线离开目镜, 手法正确。传递利器时, 注意保护术者和自己。应做到轻、快、稳、准, 避免触及手术者及显微镜。
4体会
①脑动脉瘤手术的配合要求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三方齐心协力, 争分夺秒为患者挽回生命。要求手术室护士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短时间内备齐用物, 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了解医生习惯, 高度集中精力, 及时与手术医生沟通, 配合手术时要积极主动、有预见性。特别是动脉瘤破裂出血时, 要反应迅速, 有效地配合医生做好应对措施;②保持手术间安静、有序, 控制非手术人员人数, 排除干扰, 便于医生集中精力手术;③在关闭硬脑膜之前, 及时清点脑棉, 做到心中有数。妥善管理精密器械, 及时擦拭器械血渍[2]。
摘要:目的 积累手术护士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配合的经验。方法 总结了该院近年来开展的颅内动脉瘤手术68例。结果 手术成功57例。结论 手术护士必须做到术前对病情了解, 并熟悉手术程序和步骤, 充分准备术前器械, 熟悉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 主动迅速准确的传递器械, 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从而配合术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
参考文献
[1]杨彬霞, 周庆兰.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4) :368.
【配合治疗】推荐阅读:
中药配合微波治疗08-01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07-07
根管治疗术的护理配合论文06-26
配合物07-18
配合问题10-20
默契配合10-20
交叉配合05-22
麻醉配合07-01
体位配合07-24
护理配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