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施用

2024-11-09

配合施用(共3篇)

配合施用 篇1

桤木 (Alnus crem astogyne) 为桦木科 (Betulaceae) 桦木族 (Betuleae) 桤木属 (Alnus) 植物, 又名水冬瓜树, 为高大落叶乔木, 原产四川盆地, 是中国特有种和四川省重要的速生乡土树种之一。桤木生长迅速, 容易繁殖, 根系发达, 具根瘤, 耐水湿, 落叶期短, 叶含氮量高, 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速生用材树种和护岸固堤、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及绿化的优良树种[1,2], 也是杉、松、柏最理想的伴生树种, 兼具薪材、工业原料、地力培育等多种用途。桤木材质好, 木材淡红褐色, 心材边材区别不显著, 材质硬度适中, 纹理通直, 结构细致, 可作为人造板、造纸、乐器、家具等用材。经长期的发展, 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及重要的纸浆材、纤维材树种[3]。

桤木作为小径材、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进行定向培育, 轮伐期较短, 可有效地缓解人造板、木浆等加工业发展对原料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桤木幼林施肥是提高产量、实现预期培育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3]。

由于桤木为适应性广、具有多种用途的树种, 在全国各地广泛引种栽植。多年来, 在桤木幼林的生物量、养分元素分布与积累、无性系繁殖技术、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4,5]。在施肥技术研究方面, 桤木育苗施肥、幼林单一元素施肥等试验研究均有报道[6,7], 但对桤木幼林开展肥料的配合施用鲜有研究。肥料的配合施用在农业上已广泛应用, 在林业上一些速生树种桉树、杨树及经济林树种核桃、枣树、油橄榄等相继进行了研究与应用[8,9,10,11]。桤木生长较迅速, 幼林期对养分需求旺盛, 合理的施肥是充分发挥其丰产速生性和造林地快速成林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 开展桤木幼林的肥料配合施用试验研究, 以期为桤木幼林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绵阳市梓潼县, 地理位置东径10 4°57'16”至105°27'35”, 北纬31°25'27”至31°51'43”。试验地所处的地形地貌为低山、深丘地貌, 海拔620~638m;土壤为紫色泥岩、砂岩残积、坡积母质发育的紫色土, 土层较浅薄;土壤呈碱性反应, 土壤全K、速效K含量较高, 全N、全P、水解N含量较低, 有机质、有效P含量K含量低;土壤质地为粘土, 物理性状差, 粘重板结, 较紧实, 通气透水性差 (见表1、表2) 。

注:表中N、P、K的下标数字为施肥水平。

试验地所处区域属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主要特征是:降水较足, 气候温和, 日照充沛, 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长, 大雨迟、结束早, 多秋绵雨, 汛期集中。年平均气温16.5℃, 无霜期264天, 降水902.4毫米。所在区域属嘉陵江支流涪江水系。

试验地设置于立地条件较均一、生长较一致的桤木幼林造林地, 试验地林龄为1年 (栽植苗木为1年生) , 造林密度111株/亩 (株行距2m×3m) 。试验地设置面积0.8hm2。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肥料:尿素— (NH2) 2CO, 含N量46%;过磷酸钙—Ca (H2PO4) 2.H2O, 含P2O5量12%;氯化钾—KCl, 含K2O量60%。

2.2 试验设计

(1) 施肥因素与水平:试验施用肥料及施肥量见表3。

(2) 试验处理设计:试验处理设计采用正交设计L9 (34) [12]对N、P、K肥料开展3种肥料3个水平的肥料配合试验 (见表4) 。

试验设计对照处理1个, 共计10个处理。

(3) 试验田间排列:试验处理排列采取随机区组法, 每处理20株, 5次重复。

2.3 施肥时间及方法

在5月将肥料一次性施用。平地上在植株树冠投影下挖深15~20cm的环形沟, 坡地上在坡的上方挖半圆形施肥沟, 将试验处理要求所施肥料种类及用量均匀施于沟中, 覆土。施肥最好选择在下雨前或雨后进行, 若施肥遇旱情, 施肥后应浇足量的水, 以利于根系对肥料养分的吸收利用。

2.4 生长调查

在施肥当年桤木生长末期, 对试验地内植株进行每木检尺测定胸径。

2.5 数据分析

采用对比分析、正交检验的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12]。

3 结果与分析

施肥试验地桤木幼林生长观测结果见表5。

3.1 施肥的效果

施肥试验地桤木胸径生长量方差分析 (表6) 。

通过双方向方差分析结果 (表6) 看, F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处理间桤木的胸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 为进一步分析各处理间与对照的差异, 采用L.S.D进行多重比较结果的差异性 (表7) 。

从表7比较中看, 所有10个施肥试验处理桤木胸径均有增长效果, 与对照比较, 增长最小为14.67%, 增长最大为50.67%, 施肥处理6的效果最好, 其施用肥料配合是尿素60g/株, 过磷酸钙80g/株, 氯化钾15g/株。桤木胸径生长量结果差异性分析表明, 试验处理6与试验处理1、10、5、2、7、3间的差异显著, 与试验处理1、10、5、2间的差异极显著。

单位: (cm)

3.2 N、P、K肥效主次分析

正交方差分析 (表8) 结果表明:N、P、K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从方差贡献值、胸径极差值 (NR=0.06、PR=0.33、KR=0.07) 的大小, 反映出N、P、K三因子中P影响最大, N、K次之, 二者对桤木幼林生长的影响几乎相当 (表9) 。

桤木幼林三要素施肥中, P元素肥料的肥效最大, 与上述试验地土壤中P有效量低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桤木为早期较速生树种, 吸收和消耗土壤中养分较多, 增加土壤中N和K元素, 才能平衡地供给其生长所需的养分, 所以配合施用N、K肥也是必要的。

3.3 桤木幼林施肥效益

在本试验N、P、K三要素肥料配合施用水平中, 与对照相比较, 肥效最高的分别为N60, 胸径平均增长0.76cm, P80平均增长0.92cm, K45平均增长0.75cm (表9) 。由此可见, 桤木幼林优化的N、P、K三要素配合施用量为尿素60g/株+过磷酸钙80g/株+氯化钾45g/株。

4 结论

N、P、K养分肥料对桤木幼林生长的影响P最大, N、K次之, 二者的影响几乎相当。通过正交试验设计, 桤木幼林 (林龄1年) 在钙质紫色土立地上, 桤木单株适宜的年施肥量为尿素60g+过磷酸钙80g+氯化钾45g。

参考文献

[1]李苏梅, 龙春林, 刀志灵.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桤木改良土壤效应研究综述[J].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 (5) :878-886.

[2]封剑文, 关志山, 蔡宏明, 等.闽北山地红壤施肥试验及桤木对其肥力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22 (1) :67-70.

[3]肖兴翠, 卢运花, 程根南, 等.桤木纸浆材幼林施肥试验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 2006, 33 (3) :34-36.

[4]任淇, 赵海, 蔡小虎, 等.桤木幼林生物量与养分元素的积累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 2016, 45 (1) :93-98.

[5]杨一, 吴际友, 程勇, 等.四川桤木无性系采穗圃修枝与施肥试验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 2005, 32 (1) :23-24.

[6]何世强, 冯继荣, 骆礼秀.桤木育苗不同浓度的施肥试验[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3 (1) :39-40.

[7]不同氮肥对桤木营养生长的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 2014, 35 (2) :1-3, 33.

[8]贾邦远, 苏德尧, 蔡小虎, 等.巨桉幼林配比施肥试验[J].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 (03) :98-101.

[9]田勇, 简霁, 李永虎, 等.中华红叶杨幼林施肥试验[J].四川林业科技, 2015, 36 (04) :53-56.

[10]闵安民, 蔡小虎, 王宇, 等.四川核桃专用肥料配方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 2015, (18) :77-79.

[11]薛丹, 陈金林, 于彬, 等.杨树苗木配方施肥试验[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3 (5) :37-40.

[12]李昌伟, 连兆煌.农业化学研究法[M].农业出版社:北京, 1980.

配合施用 篇2

1 国外研究进展

回顾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的研究在英国已有100年的历史, 布罗法巴尔试验站自1943年起试验, 分析数据自1965—1966年的资料已公诸于世。无肥区逾100年来土壤中全氮稳定在0.10%~0.12%, 而有机肥区土壤全氮逐渐上升, 由0.175%上升到0.251%。折合增加氮787.5 kg/hm2。根据最近出国考察情况分析, 国外有连续100年以上施用化肥, 至今仍年年丰收。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 只有每年用大量的原肥和配合大量的化肥才能使稻谷连年增产。单用其中之一, 都比前者产量偏低。说明有机肥具有重要作用。有机肥在土壤中积累和矿化。德国专家在成都讲学时提到, 在法国施用有机肥, 大约有70%在当年内矿化掉。垫江县气温较高, 估计当年的矿化率超出70%。这说明如果每年施用有机肥, 土壤有机质逐年积累增加。不过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 一旦停止施用有机肥, 一般4~5年间稻谷产量即退转到施肥前的水平。

2 土壤施用有机肥的特点

土壤中有机质来源主要是作物根茬, 有研究表明, 不同作物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质是不同的。一年生豆科三叶草每年产生根茬2 775~4 500 kg/hm2, 玉米、小麦每季可产生根茬1 350~2 025 kg/hm2。有机质的矿化率与碳氮比方面, 不同的有机质其矿化率是不同的, 这要视这种有机物的碳氮比而定, 例如厩肥、秸秆的碳氮比较高, 矿化率即低。绿肥的碳氮比低其矿化率就高一些, 最近来自国内的报导指出, 玉米秆还田, 要减少土壤无机氮26.25~37.50 kg/hm2。碳氮比高于20时, 其激发效应为负值;低于20时则为正值, 笔者的试验也证明这一点, 一般以碳氮比15为好。我国很强调提高地力, 其中最重要论点是, 稻麦要从土壤中吸收占总吸收量的70%的氮。但是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 视地力高低和施肥方法而定, 许多试验证明, 稻麦有可能吸收占总吸收氮量的50%~60%, 甚至更高, 这时关键性的问题是肥料中营养元素在作物根际所占的比例。肥料营养比例占优势, 则吸收的比例也要增加。因此, 肥料要集中于近根处。

3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的作用

3.1 含有多种酶物质

有机肥含有刺激素、氨基酸以及各种酶, 已经有不少资料报导。其中浙江农业大学分析了猪粪、牛粪、羊粪、鸡粪中的17种氨基酸, 如RNA、DNA以及脱氩酶、过氧化氨酶、转化酶和蛋白酶等。又指出, 土壤转化酶与大麦产量呈相关。沈阳农学院陈恩风教授针对土壤酶指出, 其酶活性在腐殖质含量较多的低料级团聚体内明显较高, 其中有多酚氧化酶、脲酶、转化酶以及中性和碱性磷酸酶等6种, 但报道未进一步说明其作用。有研究认为在酸性土壤中脲酶少, 转化尿素缓慢, 微碱性土壤中脲酶较高。其有利也有弊, 因为转化过快, 对作物吸收氮有利, 同时也易挥发损失。

3.2 提升作物品质

有机肥无机营养元素对作物品质具有一定影响。北京农业科学院研究了有机肥供钙对蔬菜的影响, 结果表明, 钙对防止蔬菜腐烂有重大作用。据报告, 在 (20±3) ℃经30 d保存, 烂菜率减少29.8%~40.1%。厩肥单施或厩肥加化学氮肥比单用化学氮肥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下降。叶菜类硝酸盐含量可减少29~728 mg/kg, 亚硝酸含量减少0.16~0.41 mg/kg, VC增加1.6~6.2 mg/100 g, 其他如钙、钾等元素含量皆有增加。

3.3 增产效果

现在农家肥加化肥使垫江县粮食达到38万t, 而20世纪60年代以前, 当时化肥很少, 仅依靠农家肥, 粮食生产218.415 t。该县目前虽然化肥有所增加, 但远未达到应有的增产效果。从1960年到现在, 有机肥施用量有所增加, 而化肥用量增加更多, 达20倍左右, 但粮食仅增产1倍。德国20世纪40—70年代化肥增加了7.28倍, 而粮食却增加了3倍左右, 说明在肥料中做文章对我国农业增产有重要意义。

4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 有机肥与化肥应当配合施用[1,2,3,4], 2种肥配合施用就要涉及到作物施肥的问题, 也就是配方问题, 这就关系到定量、定比例、定施肥用期以及经济效益等。施肥要求具体、精度高, 仅停留在过去的“看天、看地、看壮稼”解决不了问题。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优势很多, 而供氮是最重要的。在施肥中的“促、挖、调”方面要求更高。一旦失误, 不仅损失肥料, 而且对增产也带来危害, 有机肥及其与化肥配合施用中影响供氮的主要因素是肥料自身的碳氮比。据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 玉米秆的碳氮比在50以上, 每翻压100 kg玉米秆就减少土壤矿质态氮1.0~1.4 kg。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认为, 有机肥碳氮比在19.8以上激发效应为负值, 19.8以下为正值。西南农学院的研究指出, 在稻麦田中不同肥料组合, 其碳氮比总是与施后土壤矿质态氮呈负相关。碳氮比越高, 稻田的铵态氮越低。小麦田的硝态氮与铵态氮之和就低。从许多试验中还发现, 在各种肥料组合中, 碳氮比在15以下, 土壤在供氮能力即接近于化肥。有试验研究表明, 大荚箭舌豌豆配施尿素, 氮的利用率为57%, 接近于尿素利用率的58%。西南农学院土化系的试验指出, 细绿萍加尿素和猪粪加尿素, 其供氮强度、容量与单一尿素相当 (细绿萍碳氮比为10, 猪粪17, 细绿萍加猪粪6) 。不过在等氮量的基础上, 单一低碳氮比的有机肥, 其供氮量低于纯化学肥料。化学氮肥与有机肥配合, 提高了有机肥的矿化作用。

5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注意事项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有多方面的意义, 其中氮素营养起着主要作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的目的在于提高有机肥的供氮能力。许多试验证明, 只要条件适宜, 完全可以实现, 但是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配合的目的首先在于降低碳氮比, 以不超过20为好, 15以下更佳。凡是矿质化程度高、老化的有机质难于分解, 应量作考虑。研究表明:碳氮比高于20的有机物都必须经过调节后才能施用 (表1) 。调节的办法应该是配合化学氮肥、堆沤腐熟、早期翻压。特别提出的是“内碳氮比”, 即有机材料自身的碳氮比。自身碳氮比低一些, 矿化作用就迅速。如果老化了的秸秆, 木质素又高, 即使配了化学氮肥, 降低了碳氮比, 其分解供氮能力仍然受木质素的影响, 限制了供氮。对于碳氮比低于15的, 如嫩绿肥加化学氮肥、猪粪加化学氮肥, 其供肥强度和氮的利用率应视为与化学氮肥相当。

6 结语

传统农业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由于近代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人们对土地索取变本加厉, 不得不采用施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对有机肥来讲, 人们更多看到其在积造上的麻烦、有效成分偏低和肥效相对较慢等特点, 而忽视了其在改良土壤、提高化肥利用率及提高农产品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 垫江县通过开展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项目的实施, 大力推进“沃土工程”的实施, 长期重视并坚持秸秆还田技术, 充分利用垫江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契机, 推广有机无机复合肥, 使有机肥料施肥量逐渐增加, 为该县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达到农业生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丰收, 为县域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晓芬, 张彦才.厩肥, 秸秆和绿肥的含钾状况及其对土壤和作物钾素的供应能力[J].华北农学报, 1999, 14 (4) :83-87.

[2]王淑云, 康志明, 徐进泉, 等.水稻平衡施肥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61.

[3]张功, 峥嵘, 王瑞君.多菌种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0 (S1) :71-73.

配合施用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稻品种选用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广两优5号, 硅、锌、硼肥选用武汉高飞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大粒硅 (含Si O220%) 、大粒锌 (含锌25%) 和千力硼 (含硼15%) , 其用量分别为120kg/hm-2、6 kg/hm-2、3 kg/hm-2。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六个处理:处理1, CK, (不施肥) ;处理2, OPT, (推荐施肥) ;处理3、OPT+Zn;处理4、OPT+B;处理5、OPT+Si;处理6、OPT+Zn+B+Si。处理设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20~30m2, 具体视田块而定, 各小区间做土埂 (宽20cm) , 以防肥、水互串。试验小区外围以本品种为保护行, 施肥量同OPT, 即N12P6K10 (下标为kg/667m2的纯养分量) 。

1.2.2 试验基本情况。

本试验安排在钟祥市、黄州区进行。试验田施肥方法磷肥、锌肥、硼肥、硅肥全部作底肥;钾肥底肥与追肥各50%, 追肥在晒田复水时施入;氮肥70%作底肥, 30%追肥在移栽成活后 (栽后5~7天) 施下。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同常规。

1.2.3 试验取样、观察记载、测产及考种。

试验结束后在不同处理田块取混合土壤, 统一分析速效养分, 并对试验土壤进行肥力评价。在水稻成熟后收获计产, 单打单收实际产量, 计产后, 每处理取稻谷样500g左右, 晾晒干后送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武汉) 进行稻米品质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土壤肥力评价

表1和表2土壤速效养分分析结果表明, 钟祥市和黄州区两个地方的试验田块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和有效硅含量均属于中等水平, p H值酸性;碱解氮黄州区为丰富水平, 而钟祥市则达到了极丰富状态, 可能是农民施肥偏爱氮肥, 用量较多引起的;有效硼黄州区为缺乏, 钟祥市则为严重缺乏。终上所述, 我们选择的两个县市的试验土壤除速效氮偏高, 速效硼严重缺乏外, 其它均属于中等水平, 即中等肥力酸性土壤。

2.2 中微量元素硅、锌、硼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表3结果表明, 与对照 (OPT) 相比, 施OPT+Zn、OPT+B、OPT+Si及OPT+Zn+B+Si四个处理增产均达到显著水平, 增产幅度7.3%~13.7%;四个处理之间, 与单施OPT+Zn、施OPT+B、施OPT+Si相比, 处理OPT+Zn+B+Si增产幅度最大 (13.4%~13.7%) , 并达到显著水平;单施Zn、Si、B肥的三个处理增产幅度排序为:处理OPT+Zn (增产10.7%~11.3%) >处理OPT+Si (增产9.6%~10.1%) >处理OPT+B (增产7.3%~8.1%) 。终上所述, 与对照相比, 施肥的四个处理 (无论是锌、硅、硼肥单施还是三者配合施用) 水稻均显著增产, 锌肥、硅肥增产作用比硼肥效果明显, 锌肥、硅肥、硼肥三者配施用效果最好。

注:试验统计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 字母abcd表示5%差异显著性分析。

2.3 中微量元素硅、锌、硼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表4和表5结果可以看出, 优质杂交中稻广两优5号出糙率、整精米率较高, 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适中, 综合米质指标达到了国家籼稻二级优质米标准。与对照 (OPT) 相比, 单施锌、硼、硅肥或配合施用的四个处理 (OPT+Zn、OPT+B、OPT+Si及OPT+Zn+B+Si) 对稻谷的出糙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 对整精米率有增加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单施锌肥、硅肥或配合施用的三个处理 (OPT+Zn、OPT+Si及OPT+Zn+B+Si) 都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米质的胶稠度变长变软, 并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锌和硅肥提高水稻后期的光合效率, 促进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并不断转化所致。土壤施锌处理 (OPT+Zn、OPT+Zn+B+Si) 对稻谷含锌量没有影响。

注:试验统计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 字母ab表示5%差异显著性分析。

注:试验统计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 字母ab表示5%差异显著性分析。

3 结论

⑴钟祥市和黄州区两个县市的试验土壤除速效氮偏高, 速效硼严重缺乏外, 其它均属于中等水平, 即中等肥力酸性土壤。

⑵两个县市中等肥力土壤的小区试验范结果表明, 单施硅、锌、硼肥或配合施用的四个处理 (OPT+Zn、OPT+B、OPT+Si及OPT+Zn+B+Si) 均能显著增产, 增产幅度为7.0%~13.7%;四个施肥处理之间, 硅、锌、硼肥配合施用 (OPT+Zn+B+Si) 效果最好, 增产13.4%~13.7%, 达到显著水平。

⑶锌、硅、硼等中微量元素对优质杂交中稻广两优5号的品质有改善作用, 其中单施锌肥、硅肥或配合施用的三个处理 (OPT+Zn、OPT+Si及OPT+Zn+B+Si) 都能提高蛋白质含量, 使米质的胶稠度变长变软, 并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但对稻谷的出糙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 对整精米率有增加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殷大伟, 马德全, 等.硅镁锌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产量的相关性[J].中国稻米, 2010, 16 (2) :26-29.

[2]郭九信, 随标, 商庆银, 等.氮锌互作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6) :1336-1342.

[3]李发林.硅肥的功效及施用技术[J].云南农业, 1997 (9) :16.

[4]陈健晓, 屠乃美, 易镇邪, 等.硅肥对超级早稻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研究, 2011 (03) :11-14.

[5]张学军, 冯卫东, 宋德印, 等.施用硅钙磷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研究初报[J].宁夏农业科技, 2000 (1) :37-38.

[6]仰海洲, 王升, 叶仁宏, 等.高效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4 (03) :41-44.

[7]王凯荣, 郭众, 何电源, 等.重金属污染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的研究[J].农业环境与保护, 1993, 12 (6) :254-257.

[8]王飞, 秦方景, 庄亚其, 等.宁波市水稻土壤硅素丰缺指标体系研究初报[J].土壤通报, 2014 (03) :1491-1495.

[9]刘凯, 徐德泽, 杨国才, 等.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稻广两优5号的选育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24) :5970-5974.

[10]邱爱明, 吴红, 刘传琴, 等, 硼肥在水稻生产上应用效果对比试验[J].北方水稻, 2009 (03) :51-52.

【配合施用】推荐阅读:

施用模式07-19

科学施用05-27

施用效果06-20

正确施用08-26

施用行为09-01

施用推荐09-03

施用时期09-10

农药施用09-16

微肥施用11-10

配方施用12-14

上一篇:怎样做好英语书面表达下一篇: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