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施用量

2024-10-08

最佳施用量(通用7篇)

最佳施用量 篇1

近年来, 有些农户片面追求高产, 盲目加大化肥施用量, 忽视了施肥的经济效益[1]。平衡施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是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的目的[2]。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 因为其既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首要途径, 也是筛选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1]。本试验中, 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农户近3年水稻种植施肥情况及水稻产量调查分析, 计算出2水平情况下施纯氮量为7kg/667m2、纯磷4kg/667m2、纯钾5kg/667m2, 从而进行上述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通过该“3414”完全实施田间试验, 掌握中等肥力田块水稻作物优化施肥数量, 基、追肥分配比例, 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水稻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水稻作物施肥模型, 为水稻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种植面积较大的楚粳28号。试验肥料采用统一供肥:尿素 (含N 46%) , 过磷酸钙 (含P2O512%) , 氯化钾 (含K2O 60%) 。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08年春季至秋季在马龙县旧县镇红桥村民委员会红桥村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 土壤类型为壤土泥田, 肥力中等, 代表面积2 000hm2。试验田面积1 600m2, 前作大麦, 施碳铵40kg/667m2, 农家肥1.5t/667m2。试验地海拔1 910m。基础土样测试结果:p H值为5.43, 有机质含量46.50g/kg, 全氮2.00g/kg, 水解氮142.97mg/kg, 有效磷8.86mg/kg, 缓效钾245.76g/kg, 速效钾99.86mg/kg, 有效中微量元素镁136.13mg/kg、硫41.22mg/kg、锰9.17g/kg、锌2.86g/kg、硼0.43g/kg。

1.3 试验设计

采用农业部推荐的“3414”完全试验设计。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4个水平, 共计14个处理, 各处理因子编码见表1。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 (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2水平根据高产栽培实践与经验合理确定。试验小区面积20m2 (3m×6.7m) ,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1.4 试验实施

每个小区种植10个双行;大行距20cm, 小行距10cm, 株距10cm, 折合栽种44.44万丛/667m2, 每丛2苗, 每小区2保苗2 669根;小区间距50cm, 区组间距60cm, 周边栽种2m保护行。试验肥料一次作基肥深施, 不施农家肥。试验用塑料薄膜进行小区筑埂。各处理施肥量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农艺性状、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生育期的影响如表3所示。从表3可得出, 最高茎蘖数、株高、穗长、生育期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大, 随钾肥、磷肥施用量的变化关系不明显。

2.2 不同处理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4可知, 有效穗数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大, 随磷肥、钾肥施用量的变化不明显。成穗率、空秕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多而减小, 随磷肥、钾肥施用量的变化不明显。穗实粒数、千粒重与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量的变化关系不明显。籽粒实产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多而增大, 与磷肥、钾肥的施用量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处理6 (N2P2K2) 籽粒产量最高, 处理11 (N3P2K2) 反而降低, 说明过量施氮会造成水稻减产。茎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 与磷肥、钾肥的施用量的变化关系也不明显。处理6 (N2P2K2) 籽粒实产与茎叶产量接近1∶1, 说明最佳的施肥量是籽粒实产与茎叶产量相接近。

注:肥料、产品价格可在“系统设置”中设定;分析结果纯属数学运算的结果, 仅供参考, 实际使用务必根据专业知识加以判断。

2.3 统计分析

从表5可知, 相关系数为0.975 3, 表示正相关, 即随着施肥量的增大, 产量也变大。回归系数检验, N、N^2达显著水平, 其余不显著。回归方程检验, F值达显著水平, 说明肥料效应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可用模型提供推荐施肥量。肥料效应方程Y=389.450 6+25.764 1N-2.481 2P+9.154 7K-1.580 2N^2-0.882 3P^2+0.392 1K^2+1.149 8 NP-1.421 1NK-0.414 8PK。结合肥料、稻谷价格等分析, 中等肥力田块水稻种植中最佳施肥量为纯氮6.100 5kg/667m2, 五氧化二磷0.681 9kg/667m2, 氧化钾3.566 8kg/667m2, 三要素比例1∶0.110.58, 最佳产量496.2kg/667m2, 化肥投入50.77元/667m2, 稻谷产值992.4元/667m2。氮相对产量81%, 丰缺状况较高;磷相对产量97%, 丰缺状况高;钾相对产量96%, 丰缺状况高。

3 结论

在马龙县中海拔地区、中等肥力田块和中等耐肥水稻品种种植中, 最佳施肥量为纯氮6.10kg/667m2, 五氧化二磷0.68kg/667m2, 氧化钾3.57kg/667m2, 最佳稻谷产量496.2kg, 化肥投入50.77元/667m2, 稻谷产值992.4元/667m2, 三要素比例为1∶0.11∶0.58。

参考文献

[1]赵华平.试述肥料贮存及施用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云南农业, 2007 (8) :30.

[2]王静, 张维理, 郑毅, 等.滇池流域环境友好作物轮作模式的选择[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663-669.

最佳施用量 篇2

关键词:德州地区;抗虫棉;钾肥;施用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3-0031-04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3.007

O 引言

棉花是喜钾作物,适宜的钾营养能促其高产、优质。近年来,由于鲁西北地区棉花生产大多采用地膜覆盖,生产上因缺钾导致的早衰已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棉花产量,因此,急需对棉花的钾素营养和钾肥施用量进行研究。试验于2012年在德州市良种场、武城县西魏村进行,主要研究了钾肥对地膜覆盖抗虫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初步摸索出德州和武城两地棉花最佳钾肥施用量,以期为当前棉花生产中钾肥施用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德州市良种场和武城县西魏村进行。武城县西魏村试验田为轻壤土,速效钾含量为68.9mg/h㎡,播种前施过磷酸钙(含P205为12%)300kg/h㎡作底肥,花铃期追施尿素(含N为46%)200kg/h㎡。德州市良种场试验田为轻黏土,速效钾含量为105mg/h㎡,播种前施过磷酸钙450kg/h㎡,鸡粪45m3/h㎡作底肥,花铃期追施尿素150kg/h㎡。两地均设置了钾肥对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试验和最佳施钾量试验,钾肥对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试验设不施钾肥(对照)及施硫酸钾(含K20为50%)300kg/h㎡两个处理,分别以T1和T2表示,最佳施钾量试验设施硫酸钾(含K2O为50%)0、60、120、180、240、300 kg/h㎡6个处理,分别以K1、K2、K3、K4、K5和K6表示。两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均为40㎡,供试品种均为鲁棉研28,每小区等行距种植6行棉花,行长8.33m,行距0.8m,种植密度为45000株/h㎡,其他管理措施同当地常规管理。

1.2 调查与分析方法

两个试验均于吐絮前在各小区随机选取10株棉花,按株号、果枝和节位进行编号收获棉花,并测铃重,用皮辊轧花机轧花后测出衣分。各小区单独收获,经校正后(加上取样株产量)计小区实收产量。所有数据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钾肥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1可看出,德州、武城两地的籽棉产量施硫酸钾300kg/h㎡处理较不施钾(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18.8%和12.0%。两试点的铃数、铃重和衣分施硫酸钾300 kg/h㎡处理较不施钾(对照)处理均显著提高,其提高幅度德州试点分别为22.1%、5.4%和1.7%,武城试点分别为23.9%、4.8%和1.5%。

2.2 钾肥对棉株不同部位果枝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2数据表明,德州、武城两地施用钾肥以后,棉花上(10层以上果枝)、中(6-10层果枝)、下(1-5层果枝)果枝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T2比T1,下部和中部果枝上的成铃数均稍有增加,上部果枝上的成铃数增加20%以上。棉株下、中和上部果枝上成铃的单铃重,德州试验点T2比T1分别提高4.26%、5.33%和7.50%,武城试验点T2比T1分别提高4.28%、4.83%和6.76%。棉株下、中和上部果枝上成铃的衣分,两试验点T2比T1均是分别提高了0.6、0.7和0.7个百分点。

2.3 钾肥对棉花不同部位果节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看出,施钾处理对外围铃的影响大于内围铃。两试点均表现第1、2果节的铃数、铃重和衣分T2比T1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而第3及以上果节的铃数、铃重和衣分T2比T1显著增加,且提高幅度较大,德州试验点分别增加了20%、6.72%和1.4个百分点,武城试验点分别增加28.6%、6.51%和1.5个百分点。

2.4 最佳钾肥施用量的筛选

从表4可以看出,德州、武城两试点均表现出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其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应提高,在硫酸钾施用量超过120kg/h㎡,其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提高幅度逐渐减小的趋势,结合钾肥投入成本与增加籽棉收益的效益考虑,认为两地的钾肥最佳施用量均为施用硫酸钾120kg/h㎡。

3 结论与讨论

德州和武城两试点的结果均表明,施钾肥对棉花铃数的影响最大(表1-3),其次是铃重,对衣分的影响较小,这与易九红,等和路娟,等的研究结果相近。两试点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增加幅度基本相当。

本文通过对不同部位棉铃的分析,明确了钾肥对上部果枝(10层以上果枝)的影响大于中、下部,对外围铃的影响大于内围铃。其原因是棉株进入盛花期以后如果处于缺钾状态,则上部功能叶及果枝外围功能叶的叶面积下降,且其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及时运往棉铃,导致上位铃和外围铃的数量减少、铃重降低,而施用适量的钾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棉田钾肥用量的研究具有地区差异,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鲁西北地区当土壤速效钾含量70-105mg/kg时,施用硫酸钾120kg/h㎡,并作底肥施用,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增产效果。

最佳施用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2—2013 年共完成夏花生氮肥总量控制试验9 个点, 试验地基本情况见表1。

1.2 试验材料

供试花生品种:远杂9102;供试肥料:过磷酸钙、尿素、进口氯化钾。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 个处理, 分别为无氮区、优化氮区、70%优化氮区、130%优化氮区, 3 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优化氮区氮肥施用量为纯N 7 kg/666.67 m2, 各处理磷肥施用量均为P2O54 kg/666.67 m2, 钾肥施用量均为K2O 4 kg/666.67 m2。小区面积42 m2, 小区间设埂, 周围设1 m以上保护行。除施肥量不同外, 其他田间管理相同[3,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产量统计

各处理分区产量统计见表2。

2.2 方差分析及F检验

对试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进行F检验, 9 个试验点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2.3 N的一元二次回归

对氮肥用量 (x) 与花生产量 (y) 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回归方程及可决系数, 结果见表3。

2.4 边际效应分析与施肥量推荐

由表3 可以看出, 在磷、钾使用量一定的条件下, 试验点氮肥的最大施肥量为5.17~8.75 kg/666.67 m2, 对应的产量为215.2~346.1 kg/666.67 m2;氮肥的最佳施肥量为5.04~7.68kg/666.67 m2, 对应的产量为215.0~346.0 kg/666.67 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肥力水平高或较高的青黑土田块, 在磷、钾肥施用量均为4 kg/666.67 m2的基础上, 氮的最佳经济施肥量为5.04~7.68 kg/667m2, 平均6.88 kg/666.67 m2;氮的最大施用量不应超过8.75 kg/666.67 m2。当氮肥施用量超过最佳经济施肥量时, 花生产量虽然还会有小幅度的提升空间, 但经济效益下滑;当氮肥施用量超过最高施肥量时, 花生产量将出现下降趋势, 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

注:2012 年氮肥折纯价格6 元/kg, 花生价格7 元/kg。2013 年氮肥折纯价格6 元/kg, 花生价格5.5 元/kg。

摘要:利用2012—2013年9点次花生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数据, 建立花生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回归方程, 通过边际效应分析, 获取最佳经济施氮量, 结果表明:试验点氮肥的最大施肥量为5.178.75 kg/666.67 m2, 对应的产量为215.2346.1 kg/666.67 m2;氮肥的最佳施肥量为5.047.68 kg/666.67 m2, 对应的产量为215.0346.0 kg/666.67 m2。

关键词:夏花生,氮肥,回归分析,边际效应,最佳施氮量,河南新野

参考文献

[1]华建志.夏花生氮肥总量控制试验研究[J].河南农业, 2013 (6) :14

[2]王会侠.花生氮肥总量控制试验[J].河南农业, 2014 (12) :21-22

[3]刘淑娟.长葛市花生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报告[J].河南农业, 2015 (3) :22.

[4]阿布力米提·阿布拉.氮肥的不同施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技, 2014 (4) :44-45

[5]张桥, 张育灿, 林日强, 等.广东省花生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3) :101-104.

最佳施用量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新浦区浦南镇农试站, 土壤类型为灰黏土, 肥力水平中等, p H值7.7, 含有机质22.67g/kg、全氮1.02 g/kg, 全磷1.18 g/kg、全钾34.6 g/kg、碱解氮105.32 mg/kg、速效磷9.52 mg/kg、速效钾135.53 mg/kg。

1.2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连粳7号;供试肥料:氮肥为尿素 (含N46%) , 磷肥为过磷酸钙 (含P2O514%) , 钾肥为氯化钾 (含K2O 60%) 。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4个水平, 共计14个处理。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净面积12 m2 (2 m×6 m) 。小区施肥量及试验设计见表1。小区周围筑田埂, 田埂用塑料薄膜包裹严实, 实行单独灌水和排水, 以确保各小区相互之间不串水、不串肥。行距26.7 cm、穴距11.7 cm, 每穴栽3苗, 基本苗6.428 7万株/666.67 m2。

(kg)

注:氮肥运筹, 基蘖肥∶穗肥为5.5∶4.5, 基肥∶分蘖肥为7∶3, 促花肥∶保花肥为7∶3;磷、钾肥全部基施。

1.4试验实施过程

5月8日落谷;6月16日前小麦收割;6月17日用手扶拖拉机带旋耕耙旋耕2遍, 旋耕深度30 cm;6月24日人工筑埂、划分小区、施基肥、整平小区板面、栽秧;6月30日施分蘖肥和除草剂;7月25日施促花肥;8月5日施保花肥。每小区设2个10穴定点, 分别于6月30日、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和10月11日, 对试验田进行生育动态调查。10月11日每小区取5穴水稻植株代表样进行室内考种, 10月22日单收单脱, 晒干后得出小区实际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水稻实产比较

由表2可见, 处理5水稻实产最高, 为7 16.5 kg/666.67 m2, 处理2实产最低, 为499.6 kg/666.67 m2。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肥效试验三元二次方程:

式 (1) 中, y代表水稻产量, x1代表施氮 (N) 量, x2代表施磷 (P2O5) 量, x3代表施钾 (K2O) 量。

2.1.1 P、K水平一致下不同氮肥 (N) 用量对水稻实产的影响。由表3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氮肥用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可以看出, P、K水平一致, 水稻实产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N2水平最高。

2.1.2 N、K水平一致下不同磷肥 (P2O5) 用量对水稻实产的影响。由表4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磷肥用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可以看出, N、K水平一致, 水稻实产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1水平最高。

2.1.3 N、P水平一致下不同钾肥 (K2O) 用量对水稻实产的影响。由表5通过回归分析得到钾肥用量与水稻产量之间方程:

可以看出, N、P水平一致, 实产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变化不大。

2.2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结构分析

2.2.1 P、K水平一致下不同氮肥 (N) 用量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由表6看出, P、K水平一致, 穗数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N2水平最高;每穗实粒数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N1水平最高;千粒重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N0水平最高;理论产量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再升, N3水平最高。

2.2.2 N、K水平一致下不同磷肥 (P2O5) 用量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由表7看出, N、K水平一致, 穗数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2水平最高;每穗实粒数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逐渐下降, P0水平最高;千粒重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1水平最高;理论产量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1水平最高, 但变化幅度不大。

2.2.3 N、P水平一致下不同钾肥 (K2O) 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表8看出, N、P水平一致, 穗数随着施K水平逐渐升高, K3水平最高;每穗实粒数随施K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K1水平最高;千粒重随施K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K0水平最高;理论产量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K1水平最高。

3结论与讨论

(1) 通过试验初步得出浦南镇农站站灰粘土 (中等肥力水平) , 种植中粳中熟连粳7号合理施肥量:每666.67 m2施纯N 18~20 kg、P2O54~6 kg、K2O 8~10 kg, N∶P∶K=1∶0.3∶0.5。

(2) P、K水平一致, 实产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N2水平最高;穗数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N2水平最高;每穗实粒数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N1水平最高;千粒重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N0水平最高;理论产量随着施N水平提高先升后降再升, N3水平最高。N、K水平一致, 水稻实产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1水平产量最高;的穗数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2水平最高;每穗实粒数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P0水平最高;千粒重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1水平最高;理论产量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P1水平最高, 但变化幅度不大。N、P水平一致, 水稻实产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变化不大;穗数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K3水平最高;每穗实粒数随施K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K1水平最高;千粒重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K0水平最高;理论产量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 K1水平最高[4,5,6]。

(3) 处理N2P1K2、N2P1K1的水稻实产分别居第1、2位, 处理N2P1K1的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最显著。

参考文献

[1]姜宗庆, 施菊琴, 栾桂霞, 徐志明.泰州市高港区水稻“3414”肥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55-56.

[2]秦绣勤, 廖秀娟.不同秸秆腐熟剂应用效果试验[J].广西农学报, 2011 (4) :11-15.

[3]卢百关, 方兆伟, 秦德荣, 等.中粳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12) :144-145.

[4]汤长发, 周珩, 钟喜亮, 等.中稻肥料肥效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 2012 (Z1) :105-107.

[5]陆其通, 宋永斌, 李丹, 等.徐稻3号配方施肥试验结果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6) :133, 136.

最佳施用量 篇5

OGFC作为路面的表层材料,往往表面构造深度大,粗集料外露,孔隙中经常充满了水,在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若沥青用量过少,则会因为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不足而影响路面的耐久性。若混合料沥青用量过多,容易产生析漏、高温车辙、泛油等病害,影响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在沥青路面设计中,空隙率和沥青用量是非常重要的两大指标。因此采取合理的方法来确定沥青用量是大空隙防滑降噪沥青混合料的关键。目前,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我国最常用的方法是马歇尔试验方法。

本文以长沙S103(浏阳段)1 km防滑降噪沥青路面试验段实体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利用飞散、析漏试验和马歇尔试验来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对促进防滑降噪沥青路面在南方地区推广以及对于OGFC沥青路面耐久性不足和空隙闭塞等问题的后续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材料及级配设计

2.1 主要材料及技术性质

1)沥青。

本试验采用沥青为中国石化东海牌高粘改性沥青,对该沥青进行了针入度、软化点、延度三项试验,结果见表1。

2)集料。

集料采用江西与浏阳交界处的石料厂提供的0 mm~2.36 mm,2.36 mm~4.75 mm,4.75 mm~9.5 mm,9.5 mm~13.2 mm四档辉绿岩集料,四种规格集料的技术性质见表2。

2.2 级配设计

初拟目标级配见表3。

3 初始沥青用量预估

根据集料表面积和沥青膜厚度确定初拟目标级配的初始沥青用量,通常情况下,OGFC的沥青膜厚度h宜为14μm。

其中,A为集料总的表面积;ai为筛孔对应计算系数;Pb为预估沥青用量。OGFC集料比表面积计算参数见表4。

根据表4计算参数及式(1),式(2)可得OGFC混合料设计级配预估沥青用量为4.98%。

4 肯塔堡飞散试验、谢伦堡析漏试验确定沥青用量

肯塔堡飞散试验用以确定在交通荷载作用下,路面集料不至脱落而散失的最少沥青用量。谢伦堡析漏试验用来确定沥青结合料在高温状态下从沥青混合料中析出多余的自由沥青数量,从而确定最大的沥青使用量。谢伦堡析漏试验与肯塔堡飞散试验相结合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沥青用量范围。原则上以析漏损失—沥青用量关系曲线上对应于拐点处的沥青用量(即最大沥青用量)作为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然后通过性能试验进行检验。

试验路段沥青胶结料为东海牌高粘沥青,目标级配初试油石比为5.0%,故选择4.0%,4.5%,5.0%,5.5%,6.0%五组油石比对混合料进行飞散、析漏(烧杯法)试验,结果见表5,飞散、析漏损失与油石比关系曲线见图1。

%

由图1可知,沥青的析漏量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超过某临界点时,沥青的析漏损失突然增大,表明该拐点处所设计的混合料自由沥青含量明显增加,析漏损失曲线的拐点处相应的沥青用量为5.2%,对应析漏量上限0.3%的沥青用量为4.67%。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析漏损失的平均值应小于0.3%,由图1可知,若析漏损失要小于0.3%,则油石比要小于4.6%,那么其对应的飞散损失将会增加,结合以往工程的经验,该油石比不利于混合料的耐久性能。并且一些学者通过试验研究也提出现行的规范要求析漏损失小于0.3%是不合理的,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析漏损失控制标准应小于0.8%。经过室内试验验证,为防止析漏损失过大,导致路面出现泛油,析漏损失控制指标要求小于0.5%。

5 沥青用量马歇尔试验验证

马歇尔试验是国内常用的一种确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试验方法,但是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与排水性大空隙沥青混合料在级配组成上差别较大,所以不能直接根据马歇尔试验来确定排水性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在本试验过程中,将马歇尔试验结果作为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一个参考。马歇尔试验结果见表6,根据表6绘出毛体积密度、空隙率、饱和度、稳定度与油石比的关系图,见图2。

由图2可知,综合考虑马歇尔稳定度、空隙率、饱和度以及毛体积密度与油石比的关系,满足要求的沥青油石比范围为4.5%~5.5%。由表5和表6可知取飞散、析漏损失及马歇尔稳定度共同范围的沥青油石比为4.7%~5.3%。为了增强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附力,尽可能趋近沥青用量范围的上限来确定最佳沥青用量。因此初定最佳油石比为5.0%,所对应的最佳沥青用量为4.8%。

6 结语

试验根据空隙率与2.36 mm筛孔通过率的关系确定了初拟目标级配,结合谢伦堡析漏试验、肯塔堡飞散和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为4.8%,并且提出析漏损失控制指标要求小于0.5%的标准。

参考文献

[1]JTJ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杨军,郭勇,尹朝恩,等.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析漏损失控制标准[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5):33-36.

[3]王晓磊,肖维.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确定方法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7,32(1):74-77.

最佳施用量 篇6

关键词:舒芬太尼,静脉麻醉,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舒芬太尼镇痛作用强,对呼吸循环抑制轻微,我们将其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患者80例,ASAⅠ~Ⅱ级,年龄30~60岁,体重45~85Kg,无鼾症和肠道手术史,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镇静药均为咪唑安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10909)30μg/Kg和丙泊酚(Fresenius Kabi Austria GmbH生产,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分装,批号1108032)1~2mg/Kg;镇痛药F组为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10607)1μg/Kg;SF0.1组、SF0.15组和SF0.2组分别为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10906)0.1μg/Kg、0.15μg/Kg和0.2μg/Kg。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构成和合并症分布四组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常规肠道准备,入室后左侧屈膝卧位,开放静脉,鼻导管吸氧,监测BP、ECG、SPO2。缓慢静注咪唑安定30μg/Kg和相应镇痛药,2min后[1]缓慢静注丙泊酚,患者意识消失后镜检开始。患者轻微体动或口述疼痛追加丙泊酚0.3~0.5mg/Kg;体动明显追加0.5~1mg/Kg。肠镜达回盲瓣停止给药。镜检中SPO2低于95%,托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低于90%视为呼吸抑制,辅助呼吸。低血压时静注麻黄碱10mg/次,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0.5mg/次。镜检结束患者苏醒后送观察室,至少30min后方可在家属陪伴下离院。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入室后5min(基础值)、镜检开始时、刺激较大时(肠镜通过肝曲或脾曲)、结束时HR、BP、SPO2。统计丙泊酚诱导用量和总量、镜检和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由镜检者和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价满意度(完全满意为10分,很不满意为0分)。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变化

组内比较:镜检开始时四组患者BP、HR、SPO2均较基础值降低(P<0.05);刺激较大时,心率较基础值慢(P<0.05);其它各值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检前后各时点BP、HR、SPO2四组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丙泊酚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

丙泊酚诱导用量四组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总量SF0.1 5组和SF0.2组较F组少(P<0.01);SF0.2组较SF0.1组少(P<0.05)。不良反应总例次F组较其他三组多(P<0.05)。见表2

2.3 麻醉效果指标

F组/SF0.1组/SF0.15组/SF0.2组各指标四组间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次如下:镜检时间(min)(14.4±6.5)/(13.6±6.1)/(14.3±7.2)/(12.9±6.7)、苏醒时间(min)(2.1±0.3)/(2.2±0.4)/(2.3±0.5)/(1.9±0.4)、镜检者满意度(分)(8.6±0.4)/(8.9±0.3)/(9.1±0.4)/(9.0±0.5)、患者麻醉满意度(分)(8.8±0.3)/(9.2±0.4)/(9.1±0.4)/(9.3±0.3)。

与基础值比较P<0.05

与芬太尼组比较aP<0.01;与舒芬太尼0.1组比较,bP<0.05

3 讨论

少数患者强烈拒绝肠镜检查,让这些患者在麻醉状态下舒适完成肠镜检查,对疾病诊治十分有利[2]。丙泊酚苏醒迅速,定向力不受影响,恶心呕吐发生率低[2,3],咪唑安定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常用于无痛肠镜麻醉[4]。舒芬太尼是一种高选择性芬太尼N-4位取代的衍生物,脂溶性为芬太尼的两倍,镇痛效果是芬太尼的5~10倍,安全范围为芬太尼的100倍,静脉给药起效较快,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轻微;近年来已在无痛肠镜中使用[2,5]。

镜检前后各时点血压、心率和SPO2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小剂量舒芬太尼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影响轻微,与相关报道相符[5,14]。镜检开始时BP、HR和SPO2较基础值下降,主要是丙泊酚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抑制作用所致。四组患者丙泊酚诱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舒芬太尼镇静作用较弱[7,9,13,15]。丙泊酚总量由多到少依次为:F组、SF0.1组、SF0.15组和SF0.2组,原因可能是:四组镇痛强度依次增加,对镜检刺激耐受性增强,减少了丙泊酚用量。研究中观察到部分患者镜检中清醒后仅有轻微不适或无不适,这种现象在SF0.2组中尤为多见,与其镇痛强度较高关系密切。不良反应总例次F组较其他三组多,提示0.1~0.2μg/Kg舒芬太尼在无痛肠镜检查中安全性及舒适性优于1μg/Kg芬太尼。四组镜检时间、苏醒时间、患者和镜检者满意度均无差异,显示四组麻醉效果无显著区别。

最佳施用量 篇7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供试温室为灯塔市古城街道西黑山村王善强家老式棚室, 长130米, 宽7米, 垄长6.3米, 土质为壤土。供试品种为绿密黄瓜, 砧木品种为绿洲南瓜。秸秆生物反应堆菌种为卢博士液肥, 秸秆原料为玉米秆。

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秸秆用量处理:处理a为3000公斤/亩、处理b为4000公斤/亩、处理c为5000公斤/亩;设3个密度处理:处理A为常规栽培24株、处理B比常规降5%为23株、处理C比常规降10%为22。秸秆用量处理和密度处理分别组合后共9个小区, 为a A、a B、a C、b A、b B、b C、c A、c B、c C、。每个处理均栽植6行, 第一、三、五、六行为保护行, 不记产量。各小区采用相同品种、相同定植时间, 施肥、用药、灌水均正常管理。2012年12月9日播种, 电热线育苗, 12月16日出苗, 12月26日嫁接, 2013年1月16日做反应堆, 1月30日定植, 行距100厘米, 株距为26.25厘米 (A) 、27.39厘米 (B) 、28.63厘米 (C) 。亩保苗分别为2540株、2435株、2330株。2月1日~6月7日共灌水11次, 用水396吨, 成本每亩20元;3月6日~6月7日共追肥9次, 成本每亩1161元;2月5日~5月25日共防治病虫害9次, 重点防治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疫病、斑点病和蚜虫, 用药成本每亩227元。

(单位:平方米)

(单位:平方米、公斤、元)

二、结果与分析

试验小区生育进程、平均产量产值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栽培黄瓜, 产量较高的两个秸秆用量与定植密度组合是a A和b C, 即亩用秸秆量3000公斤+常规定植密度, 亩产量12847.69公斤、亩产值28317.85元;亩用秸秆量4000公斤+定植密度比常规减少10%, 亩产量13599.38公斤、亩产值28250.09元。

三、结论

【最佳施用量】推荐阅读:

化肥施用量09-19

施用模式07-19

科学施用05-27

用量设计06-16

施用效果06-20

推荐用量07-28

适宜用量08-18

正确施用08-26

施用行为09-01

施用推荐09-03

上一篇:同步治疗下一篇:畜牧兽医技术农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