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物用量

2024-07-26

止痛药物用量(精选3篇)

止痛药物用量 篇1

术后疼痛是一组复杂的病理和生理改变的表现, 给患者带来痛苦, 甚至可危及生命[1], 近年来临床疼痛的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正确地解除术后疼痛, 已成为外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体现护理在术后疼痛中的作用。本院在患者手术后采取个体化疼痛护理在解决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60例均为于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本院手术室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观察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22~69岁, 平均 (41.4±5.4) 岁;其中阑尾炎13例、胆结石11例、腹部疝气6例。常规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年龄19~68岁, 平均 (42.5±5.3) 岁;其中阑尾炎14例、胆结石12例、腹部疝气4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疾病方面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按不同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护理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中针对患者个体害怕疼痛情况外加术后个体化疼痛护理, 具体护理如下:

(1) 术前疼痛教育。

对担心术后疼痛患者进行疼痛教育, 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和手术前进行疼痛教育, 向患者介绍疼痛的概念、机制、原因、减轻疼痛的措施、疼痛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术后麻醉醒后根据自身疼痛情况会用一定量的止痛药物。

(2) 更新患者对止痛药物的认识。

对关心术后用止痛药使用的患者说明止痛药物控制术后疼痛的情况, 止痛药对身体好坏的情况, 止痛药物副作用和成瘾性的相关知识。

(3) 术后疼痛注意事项。

对担心术后疼痛影响康复的患者告知疼痛与疾病的关系及术后疼痛的注意事项, 让患者了解疼痛现象的发生发展情况, 避免患者因疼痛感到害怕和恐惧, 并让患者有其他情况及时向护士和医生述说。

(4) 心理舒适护理。

医护人员对患者关爱, 使患者受到尊重, 就能让患者心理上产生舒适感。护士经常与患者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及时向患者提供有利于病情的信息, 指导患者在医生查房时正确叙述自己的病情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使其得到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 达到心理舒适

(5) 发动患者亲朋好友对护理的支持。

手术患者创伤大、费用高, 病人要承受身体、精神和经济等多重压力, 护理中主动邀请家属、朋友探望陪伴病人, 满足其身心需求。将患者家属、朋友对患者的陪伴、鼓励、支持作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

(6) 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

根据季节调节病室温度22~25℃, 湿度50%~60%;向患者提供全面的生活用具, 日常用品;为患者提供独立空间, 拉好围帘, 保护病人隐私;保持病区安静与清洁, 营造舒适的医院环境。

1.3 观察指标

1.3.1 视觉模拟评分 (简称VAS)

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2]:在标尺的两端, 标有从0~10的数字, 数字越大, 表示疼痛强度越大。在使用时先向病人解释0代表无痛, 1代表轻微的疼痛, 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 最后了解此时疼痛在标尺的哪个位置。患者出院时让其评价术后疼痛的情况, 并在相应标尺位置标出。

1.3.2 布桂嗪注射剂总用量

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 每次注射布桂嗪注射剂60mg, 出院之时计算患者使用总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后VAS评分比较

2组手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手术后布桂嗪注射剂总用量的比较

经护理后手术后观察桂嗪注射剂总用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疼痛对机体是一种有害刺激, 通过自主神经的调控作用影响机体各项功能。术后切口疼痛是几乎所有外科手术病人都要遇到的问题, 术后疼痛治疗不完善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3], 影响到术后患者的恢复。同时, 外科手术患者病情复杂, 疼痛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咳嗽、下床活动等, 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因此, 术后应积极做好镇痛的治疗和护理。长期以来, 术后切口疼痛一直被医护人员忽视, 认为术后切口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应该忍受。随着人们对疼痛认识的提高, 消除疼痛, 增进病人的舒适已成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4],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 将舒适护理融入临床护理工作中, 针对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影响患者舒适, 有目的、有意识地探索护理的临床实践, 利用专业知识技术, 科学、专业地解除患者术后切口疼痛,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舒适需求, 是外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护士的工作职责。

3.2 随着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 护士在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护理方法对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2组VAS评分和止痛药物总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患者疼痛感觉和止痛药物用量均低于常规组。可见, 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考虑, 对手术患者行个体化的疼痛护理, 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 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 在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疼痛护理对手术后切口疼痛及止痛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 将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 常规组按手术患者护理常规护理, 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针对每个病人采取个体化疼痛护理, 手术后比较2组患者止痛药物用量及VAS评分。结果 护理后2组VAS评分和止痛药物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止痛药物用量和VAS评分均少于常规组。结论 个体化疼痛护理可以减轻手术患者疼痛感觉, 减少患者术后止痛药物的用量。

关键词:切口疼痛,止痛药物用量,个体化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元华.术后患者疼痛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7) :155~156.

[2]田子明, 郭建军.外科疼痛的评估及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10, 8 (5) :1201.

[3]黄攀丽.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7) :1892~1893.

[4]李亚蓉.术后切口疼痛患者的舒适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 2010, 20 (7) :53~54.

[5]杜先艳.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0, 23 (12) :1947~1948.

止痛药物用量 篇2

癌症疼痛作为国际医学领域的热点,科学、有效的止痛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的重点之一[2]。WHO于1986年就提出了“三阶梯止痛”的治疗原则,本文着重分析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2009-2010年约200名患者的止痛药使用情况,并提出一些临床上可行的辅助方案,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切实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基本情况分析

入院患者选择2009年-2010年期间我院肿瘤科收治的癌症疼痛患者200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或临床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并排除了生存期小于2个月、疼痛指数小于2级的患者。具体情况参见表1。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统计病例和药历的相关数据,包括药品种类、用量、阶梯用药情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药物剂量的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及《新编药物学》(第16版)规定的癌症止痛的成人日平均剂量为准,文献中无明确剂量规定的药物,以药品说明书为准。

2 结果

2.1 患者用药品种与数量

我院肿瘤科使用的药物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以及辅助用药。药物具体品种及用量见下表。

2.2 生命质量评定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开发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一种适用 于各类癌症患者的标准问卷,已有效应用于多种癌症研究中。包括5个功能量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三个症状量表(疲劳、恶心呕吐和疼痛)等30余条目。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评价一次。功能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功能状态越好,相应的整体生命治疗越好。症状表及单项量表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

2.3 不良反应与临床预处理方案

三阶梯用药表现出不同的副作用。第一阶梯止痛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长时间应用可能导致消化道损伤[3],每日口服奥美拉唑抑制胃酸能改善;第二三阶梯药物多针对阿片受体,初期症状为恶心、呕吐,选用甲氧氯普胺对症治疗有效。指导患者长期粗纤维饮食预防因长期口服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

3 讨论

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作为麻醉性镇痛药,用量居首位。其释药曲线平稳、峰谷笔直较小,方便的给药途径,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如此多的优点,使之成为临床癌症镇痛的首选药物。也是癌症“三阶梯治疗”的推荐药物之一[4]。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关于癌症病人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中的要求,对癌症患者使用的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性界定剂量。吗啡口服是公认的治疗癌痛的最佳方案,代表了今后麻醉性镇痛药的发展趋势;对口服困难的患者,经肛门塞入亦能取得与口服相似的疗效。实践证明:此药的用量正在逐年上升。

所谓癌痛治疗的三阶梯疗法,就是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做出正确评估后,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原因适当的选择相应的镇痛药。对于轻度疼痛患者,应选用解热镇痛类止痛药;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果是重度疼痛,则采用强阿片类药。通过我院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可知:大多数癌症患者都经历过了一、二、三阶梯给药过程,我院对绝大多数癌痛患者的治疗依据疼痛情况、病程灵活的选择镇痛药。

从给药途径上分析,《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要求:止痛药的给予应选择口服给药途径,尽可能避免创伤性给药途径。随着药剂学的发展,经皮给药技术不断成熟,它不仅具有口服给药的优点,而且更加适合于临床癌症止痛。癌痛患者的处方从单一的片剂、注射剂丰富到了透皮贴剂、灌肠剂、栓剂。增加了患者的可选择性,减轻了患者治疗期间的痛苦。

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三阶梯用药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的一个方法,综合运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也可以增加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的用药护理及恰当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癌性疼痛的程度得到缓解,同时也增进了医患感情,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癌症止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阶梯止痛疗法对晚期癌痛有着很好的镇痛作用[5]。止痛药给药剂量应当依据患者的情况从小到大直至疼痛消失,坚持按时、按需给药,不应对药量做过严限制,导致用量不足;也不应对药量放宽限制,导致药物中毒。此外还应加强对癌症患者和家属进行宣传,来配合医师对其进行长期治疗。随着三阶梯止痛治疗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可最大程度的减轻癌痛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的提升广大癌症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癌症患者止痛药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2009年-2010年约200名肿瘤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院肿瘤科止痛药品使用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 我院癌症患者用药合理,基本实现了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性化给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结论 我院癌症患者三阶梯用药基本合理,建议进一步加强三阶梯止痛方针的执行力度,综合运用医疗资源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情况分析

参考文献

[1]丁蓉.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分析[J].中国药业,2007,(05):46-47.

[2]曾春生.2002年~2005年我院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药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6,(16):1228-1230.

[3]徐尚礼,袁孔现,李国忠.2006年~2008年我院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药利用分析[J].安徽医药,2009,(09):1124-1126.

[4]张茉霞.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J].临床医药实践,2009,(14):1671-1672.

止痛药物用量 篇3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室50例进行肛肠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56岁, 其中, 混合痔手术患者25例, 外痔手术患者12例, 肛周脓肿和肛裂手术患者8例, 脱肛患者5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 机体特征等方面, 无明显比较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 组在患者分别进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 配合常规手术治疗, 同时在创伤面皮下进行注射。

其中治疗组患者将亚甲蓝0.5m L稀释为2m L, 与5~10m L的复方利多卡因同时注射到皮下组织, 对照组采用亚甲蓝0.5m L+生理盐水, 稀释至2m L进行皮下注射, 在注射后, 对创伤面进行加压和包扎。

3 结果

在对照组采用单一的亚甲蓝注射的的25例患者中, 在术后的30min~4h内产生疼痛的患者有22例, 25例患者均有肛门坠胀;在术后4~12h内, 仍然有疼痛的患者有16例, 此时仍然有肛门坠胀的患者有10例;在术后12~24h, 仅有5例患者有疼痛, 有4例患者有肛门坠胀;在24h后, 患者疼痛均小时, 但是仍然有2例患者具有肛门坠胀感。

在治疗组采用亚甲蓝与利多卡因联合注射的25例患者中, 在术后30min~4h内, 产生疼痛的患者有10例, 肛门坠胀的患者有12例;在术后4~12h内, 仍然有疼痛的患者有1例, 肛门坠胀的患者有3例, 在术后12~24h内, 疼痛症状均消失, 只有1例患者有轻度的肛门坠胀感;术后24h, 所有不适症状均消失, 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在术后12h, 2组对比差异最为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表1能够发现, 治疗组在术后的止痛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4 讨论

肛肠手术的术后疼痛, 直接影响着手术的质量。肛肠疾病的手术不同于其他手术, 由于肛门周围的神经末梢丰富, 对疼痛的反应更加敏感, 同时, 由于对痔瘘等手术会释放炎性介质钾离子、氢离子、5-羟色胺、缓激肽等, 作用于肛周, 会使肛周的神经末梢更加敏感, 对于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疼痛的刺激, 在此时则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使患者难以忍受。如何减轻肛肠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 也是医疗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使用亚甲蓝和复方利多卡因联合用药, 在临床缓解肛肠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具有明显的止痛效果。

亚甲蓝是一种解救氰化物中毒的药物, 被广泛应用于肛肠科的术后止痛, 但是它起效比较慢, 一般在使用后的4h, 会将疼痛感转化为麻木, 这个转化的时间, 也成为了一段空白区, 使患者承受疼痛。同时, 而此时由于末梢神经受刺激会导致末梢神经的受损,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新的末梢神经才能生长, 使其恢复正常。

复方利多卡因由于其有利多卡因针和薄荷脑为主要成分,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局部麻醉中, 通过中药薄荷中提取的饱和环状醇, 会与人体的神经细胞膜脂质相互作用, 引起膜脂质结构发生变化, 造成细胞膜的膨胀, 使细胞膜之间的通道变得狭窄, 钠离子在体内的流量减少, 神经细胞之间无法产生扩散作用, 导致局部神经受阻, 产生麻醉的效果。复方里多卡因的麻醉效果一般在40~240h内, 另外, 由于该药品为乙醇溶剂, 所以对乙醇过敏的患者应当禁用。

临床上使用亚甲蓝与利多卡因联合用药, 能够在亚甲蓝发挥药效之前的空格期进行相互弥补, 在延长了止痛时间的同时, 减少单一用药的副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亚甲蓝与利多卡因联合使用, 在针对肛肠疾病术后疼痛的止痛效果与起效时间。方法 选取我科进行肛肠手术的患者50例, 随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 对治疗组采用亚甲蓝与利多卡因联合用药, 对照组仅使用亚甲蓝进行止痛, 在术后12h内观察止痛效果。结果 在临床对肛肠疾病术后的止痛疗效上, 使用亚甲蓝与利多卡因联合用药比仅单个使用亚甲蓝的止痛效果更加有效, 而且持续止痛效果时间长。结论 亚甲蓝由于其具有长效止痛的作用, 多被用于术后止痛, 利多卡因具有长效麻醉作用, 在临床针对肛肠术后疼痛, 采用亚甲蓝与利多卡因联合用药止痛效果更加明显和长效。

关键词:亚甲蓝,利多卡因,长效局部麻醉,肛肠手术,术后止痛

参考文献

[1]郭春海.肛肠术后亚甲蓝改善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12 (5) :12~13.

[2]陈丙杰.复方利多卡因针和亚甲蓝针合用与单用亚甲蓝用于肛肠科术后止痛的对比观察 (附70例临床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2 (10) :55~57.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理论课下一篇: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