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危害(通用8篇)
药物危害 篇1
抗菌药物的应用是20世纪医药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人类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治愈了各类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卓有成效地降低了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临床医师越来越依赖各种抗菌药物, 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应用及滥用现象, 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使得抗菌药物的应用局限性已成为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的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导致院内感染的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研究表明, 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 而一种新抗菌药物从研制到上市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而有些新抗菌药物使用半年后耐药菌就会普遍存在, 抗菌药物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1]。目前, 我国已经陷入了“感染-应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菌-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新抗菌药物”的恶性循环。
1 抗菌药物的滥用
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给患者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更严重的是加快了人体内耐药菌的产生, 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频繁发生,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1.1 医疗方面
有的医生缺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 或是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 臆断性用药太多, 投药前做药敏试验过少, 只凭经验就使用抗菌药;预防性用药太多, 为保险起见, 不管需不需要使用抗菌药, 先开了再说;联用药物种类过多或不合理;甚至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违背职业道德, 药物的选用不按有效、价廉的原则, 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价格高昂的新药、进口抗菌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率高达80%, 远远高于国际水平的30%[2]。
1.2 公众方面
一些患者以为多用新药、贵药才能治好病, 稍有感冒、发烧、咳嗽, 便青霉素、阿莫西林、罗红霉素、氧氟沙星等一齐上, 没过2 d, 又换上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奇霉素、氟罗沙星等, 把抗菌药物当成消炎退烧的万能药;也有一些患者“滥用抗菌药物有害”意识淡薄,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 要求医生为其使用抗菌药物, 或是到药店自行购买使用抗菌药物。
1.3 我国关于动植物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制度尚不完善
有的养殖户滥用抗菌药物, 在鸡、鸭、鱼等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防治畜禽病或促进其生长, 食用植物、农作物喷洒抗菌药物治病、杀虫等, 一方面, 动物体内残留的抗菌药物会转移到人体;另一方面, 动物体内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
2 抗菌药物的危害
2.1 增强了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大量耐药菌的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大,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也越来越高, 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如肺炎链球菌, 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都很敏感, 现在几乎“刀枪不入”;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超过50%……事实证明, 临床所用的抗菌药物都有可能出现耐药菌株, 而且不少致病菌还会多重耐药。为此WHO发出警告:“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细菌, 将把人类带回感染性疾病肆意横行的年代[3]”。
2.2 降低了人体免疫力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导致人类自身对细菌免疫力的下降。目前, 结核病仍高居传染病死亡之首, 又如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病毒的蔓延, 就连禽流感这个过去仅在家禽内传播的疾病也开始肆虐人类。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 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人类发明出来抵御细菌和病毒袭击的抗菌药物。
2.3 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品种繁多, 应用面广, 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涉及到所有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引发血液造血功能障碍;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引发二重感染;造成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伤、衰竭, 甚至死亡……一项调查显示, 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死亡占全部药源性死亡病例的43.1%[4]。
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 需从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做起, 医生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将抗菌药实行分级管理, 分“一线、二线、三线”三个级别, 规定住院医师处方只能开“一线”抗菌药, 主治医师处方只能开“二线”抗菌药, 副主任医师 (含副主任医师) 以上处方才能开“三线”抗菌药。而且下一级的使用抗菌药处方必须报上一级主管医师审核, 逐级把关。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质选用有效药物, 积极地获取致病菌学诊断信息和药敏结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从应用广谱抗生素改用窄谱抗生素, 从联合治疗转到单药治疗, 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并优化治疗成本效益。
4 加强监管, 势在必行
抗菌药物的滥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影响全体民众健康和用药安全的社会问题, 有效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 不仅关系着医药事业的进步, 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农牧业、药品监督管理和医疗部门应通力合作来控制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 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由政府统一管理, 才能解决问题。
摘要:抗菌药物的滥用, 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频繁发生, 造成感染性疾病治疗越来越困难, 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关键词: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建钧, 洪兆平, 刘继英, 等.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滨洲医学报, 1994, (02) .
[2]谭亚非, 试述抗菌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合理应用原则.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4, (02) .
[3]郭华, 万进军.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与管理措施.鄂州大学学报, 2006, (06)
[4]焦军东, 艾静, 杨宝峰.滥用抗菌药的危害与“非典”发生的启示.中国药师, 2004, (02) .
抗菌药物:该用不用危害甚于滥用 篇2
刘女士3个月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自己判断为“尿路感染”,因为听说抗菌药物有许多不良反应,用多了不好,所以就到药店自购中成药服用。但一个多月后,刘女士的症状仍未得到缓解,只好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膀胱炎”。医生给刘女士开了头孢克洛缓释片(每天口服2次,每次0.375克),并嘱咐她因为病程长,疗程至少要一周,最好随访并经医生同意再停药。刘女士服药3天后,感到症状明显改善,就每天服用1次,2天后于脆停药了。结果停药5天后,刘女士的症状复发再次就医,服用头孢克洛缓释片10天(每天口服2次,每次0.375克),又继续服用呋喃妥因(每晚一次,每次0.1克)2周,方才治愈。当知道如果刚出现症状就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接受抗菌治疗,一般只需要3天疗程时,刘女士非常后悔。
有类似刘女士想法和遭遇的患者并不少见。这种错误源自对抗菌药物不良后果的过度担忧和对抗菌药物需要足量、足疗程应用的认识不足。为避免这种错误,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2个原则。
1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滥用抗菌药物确实会导致不良反应、细菌耐药等后果,但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就可以将这些不良后果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足量、足疗程才能“斩草除根”
抗菌药物需要在感染部位达到并且维持足够浓度才能保证发挥充分的杀菌或抑菌作用,由于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会不断代谢,排泄而浓度减低,因此必须定时、定量补充。
合理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给药剂量和每日给药次数)建立在充分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基础上,有助于最大限度保证疗效。抗菌药物发挥作用后,体内细菌数量大幅下降,患者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在体内尤其感染组织、器官深部仍可能存活一定数量的细菌,如果过早停止治疗,未“斩草除根”,残存细菌会迅速繁殖到治疗前水平(细菌以细胞分裂方式繁殖,最快以20~60分钟一代的速度呈对数增长),卷土重来。因此,任意减少给药剂量、每日给药次数或缩短疗程,造成药物在感染部位浓度过低,将导致治疗失败或感染复发。
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无疑可以减少与剂量相关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如毒性反应、二重感染),但是如果因为随意减量导致感染迁延或加重,可能就会像刘女士一样反而需要使用更多抗菌药物,因此面临更多不良反应的风险。另外,一些抗菌药物在低于抑菌浓度情况下不仅不能抑制或杀灭细菌,还可以诱导细菌耐药,因此给药剂量不足与滥用抗菌药物一样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专家忠告
药物依赖的危害及其治疗 篇3
可产生依赖的药物很多, 基本可分为十大类, 即:酒精类、鸦片类、大麻类、镇静催眠剂、可卡因类、其他兴奋剂包括咖啡因、致幻剂类;烟草、挥发性溶剂;其他精神活性物质。
1 药物依赖性对机体的损害
1.1 对神经及内分泌的损害
麻醉药物阿片类的使用, 能使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受到抑制, 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引起机体损害, 患者体质逐渐衰退。由于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受到抑制, 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明显地改变。首先是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受到抑制, 从而抑制了ACTH的释放, 该结果又导致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的下降。
1.2 神经系统损害
滥用可卡因可导致某些神经系统的症状, 在服用后其首发症状表现为精神异常, 如烦躁不安、焦虑、激动、偏执狂、幻觉、欣快、抑郁甚至精神错乱等, 精神症状多在滥用可卡因静脉用药者。可导致严重精神障碍的药品, 如麦司卡林、苯环己哌啶等, 这类药物可导致中枢神经呈一时兴奋状态, 但有时又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可使人焦虑、失眠、烦躁不安、瞳孔放大、体温和血压升高;对方向、距离和时间的感知偏差;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判断能力, 从而导致暴力行为。
1.3 免疫系统损害
药物滥用可引起机体损伤及免疫功能下降, 有报道称, 静脉用海洛因成瘾者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有研究表明, 阿片成瘾者膀胱癌的发生率较单纯吸烟者高19倍以上。此外, 成瘾者极易并发各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炎、肢体坏疽等疾病。这些除与使用不洁注射器有关外, 许多专家指出与吸毒者免疫功能下降有密切的关系。
1.4 对胎儿和新生儿的损害
许多药品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 因此, 妇女在妊娠期间滥用阿片、巴比妥、安定、苯丙胺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母亲, 其胎儿出生后也会产生戒断综合征, 可发生早产, 原因与子宫收缩有关。同样的机制也可使胎盘早剥的危险性增加。对胎儿的损害主要是使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影响大脑发育, 最常见的是婴儿小头畸形。临床和实验资料提示, 接触可卡因的婴儿, 其规律呼吸和觉醒功能受损, 受此损害的婴儿易于发生婴儿突发性死亡综合征。
1.5 对其他脏器的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大麻对肺部有严重不良影响, 并可导致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甚至肺癌。吸入海洛因可引起肺滑石样病变甚至因急性哮喘而死亡。
1.6 药物依赖性的医源性损害
医源性麻醉药主要是指为了治疗精神异常、剧烈疼痛或晚期癌肿疼痛的药物。如因对巴比妥和安定类等抗焦虑药和镇静安眠药可以产生依赖性的认识不足, 致使医师误开或滥开处方, 患者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而造成的药物依赖。在医源性药物滥用者中, 医护人员药物滥用率往往较一般人群高。
可致滥用的药物称为毒品, 而毒品的药物依赖是滥用的主要原因, 但人类社会却不能完全禁绝毒品, 这是毒品两重性:其一是人们对毒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种药物或化学物质, 在尚未对其特殊的毒副作用认识之前, 它可能是医疗药物, 但对其依赖性认识之后, 通过有关的法律程序就变成了违禁药物;其二是许多毒品在人类历史中到目前仍在做出贡献, 例如吗啡等阿片类物质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因此在外科手术、肿瘤治疗中被广泛使用。
2 基本治疗方法
患者渴求瘾药的意向如此强烈, 一般很难自动戒药。因此应住院进行治疗。即使自觉住院, 患者往往不惜用说谎、偷窃等手段骗取药物。故对入院患者必须详细检查其衣服、用品、书籍, 并杜绝一切获取瘾药可乘之机。这是保证治疗见效的关键。早期治疗, 效果明显。
治疗原则:缓慢撤完瘾药, 一般成人, 瘾药可在1周内撤完:体弱、成瘾久、药量大或老年患者, 为避免断药过程中出现心血管意外、虚脱, 可较缓慢减药, 在10d~2周内减完。
各种躯体支持疗法可改善患者营养, 减轻戒药时的痛苦及急慢性中毒症状。可用大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烟酸等。在有条件情况下, 可为患者进行促大脑代谢疗法:能量合剂、大量维生素C、烟酸、谷氨酸钠等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00~500mL静脉点滴, 每日1次, 20次为一疗程, 对摆脱戒断症状、减轻各种植物神经反应, 有较好疗效。
戒瘾过程中常见患者有失眠、焦虑等情绪反应。此时宜采用不成瘾镇静剂, 如安他乐、小量奋乃静、氯丙嗪或泰尔登等。焦虑反应明显时, 可适当用抗焦虑药物, 如舒乐安定、安定等。硝基安定兼有抗癫痫作用。可以预防减药过程中出现癫痫大发作。
国外有采用替代疗法, 即用成隐性较弱的药物替代之, 特别在海洛因成瘾的治疗中, 如用美散酮替代吗啡、海洛因成瘾。国内若干单位亦在试用中。
在海洛因戒药过程中。易出现兴奋躁动甚至意识障碍, 以戒药开始数天最为严重。必须及时控制兴奋冲动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一般可肌注或口服氯丙嗪合并非那根各25~50mg, 每日3次。兴奋躁动严重者,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良好的成年患者, 可用氯丙嗪非那根合剂, 用生理盐水稀释后, 缓慢静注。此外肌注氟哌啶醇5~10mg, 每日2~3次, 亦有助于控制兴奋。当躯体依赖症状控制后, 患者对药物渴求的心理依赖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根据临床症状, 宜以抗精神病药物或抗焦虑药物, 继续巩固治疗至少2~3个月为宜。
支持性心理治疗十分重要。患者大多意志薄弱, 对治疗缺乏信心。必须经常鼓励和支持患者坚持治疗, 鼓励患者参加各项文体活动, 转移其对瘾药的注意力。家庭社会支持, 对患者出院后的巩固疗效十分关键。在康复阶段必须取得家庭和工作单位的支持和监督, 切断瘾药的来源和与瘾药提供者的交往, 否则即使在住院条件下戒瘾成功, 出院后疗效不易巩固且有重染旧习的可能。出院后应坚持门诊观察2年, 预防复发。
3 预防
预防药瘾的发生, 需预防药瘾的发生, 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实行多部门 (卫生、公安、司法、商业等) 的协作, 控制易成瘾药物的生产、销售 (临床使用要在医务人员中普及有关知识, 提高对安眠药、抗焦虑药、吗啡类成瘾的警惕和早期识别, 以减少成瘾的产生。在已形成瘾药流行的地区。则需要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药物成瘾的危害性, 以动员社会力量, 协助有关部门, 实施各项措施。
产生依赖的药物很多, 而其对个人机体的危害非常之大, 同样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危害。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医疗部门的用药标准和规范, 提高医师的业务水平;此次, 普及相关的知识, 使患者和潜在患者能够及早配合治疗和早期的自我预防。
摘要:要避免药物依赖, 首先, 应该了解药物依赖对机体的损坏;其次, 就是有病了要及时就医, 遵医嘱用药和治疗, 不要自行乱用药物。同时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大相关知识宣传和预防工作的力度。
浅谈滥用药物带来的危害 篇4
关键词:抗生素,药源性疾病,耐药性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药物也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能给患者造成危害, 甚至死亡。药源性疾病古来有之, 而且严重的药物危害时有发生, 如众所周知的20世纪, 60年代初发生的反应停事件, 西德6000例, 英国5500例, 日本1000例, 我国台湾69例, 这样出生婴儿都是海豹胎, 其中死亡5000例。20世纪70年代心得宁上市4年后发现引起严重的眼-黏膜-皮肤症状, 有的甚至失眠, 有的因腹膜纤维化, 导致肠梗阻、肠坏死, 引起世界极大震惊, 以及前几年关木通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造成不少患者接受肾移植。所以, 具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每年20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抗生素成为罪魁祸首。那么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药源性疾病, 主要是人们对药物的适应证, 不良反应不是全面了解以及滥用药物所引起的。因此, 药物适应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怎样合理用药是防治药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是保障人类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的关键。但是有的患者不是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而是看广告宣传和凭自己用药经就经验到药房私自购药在家中滥用药物[1]。据笔者在本地比较大的药房做过调查所得, 大约有80%左右的患者不是医师指导下用药的。特别是抗生素药物严重的存在这样的问题, 滥用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比较严重, 抗生素类药物品种较多, 不同种类药物适应证不同, 抗微生物作用不同, 如果用药不当会带来比较严重药源性疾病。现已证明, 由于滥用抗生素, 药源性疾病发生近年来有所增加, 如注射用青霉素过敏者, 口服半合成青霉素就可以引起过敏, 但是很多人不做皮试,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 抢救不及时就可以引起死亡。抗生素对所有系统都引起药源性疾病, 但每一类药物又有所不同:青霉素类, 头孢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克林霉素、头孢类等引起假膜性肠炎;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氨基苷素又能引起肾毒性;氨基甙类、万古霉素又能引起耳毒性;氯霉素引起骨髓移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全身血细胞减少, 严重者能引起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大环内酯类引起胃肠道的反应;四环素引起二重感染, 影响胎儿、婴儿骨发育不全和牙釉质形成受损, 有的奎诺酮类如曲伐沙星、格帕沙星有肝毒性、心脏毒性;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有肝毒性, 异烟肼又有神经毒性;两性霉素B引起氮质白症、蛋白尿、低血钾、贫血等[2]。
由于抗生素的杀菌或抑菌范围较大, 在抑制、杀灭有害的微生物的同时, 也能影响有益菌群正常平衡, 可能出现不敏感微生物附加感染, 同时也会导自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及其他慢性病的不良反应。多数人认为抗生素能治疗一切炎症, 其实,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如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 而对病毒, 真菌引起的感染无效甚至耽误治疗, 每种抗生素都有特性, 优劣各不相同, 要因患者而宜、个体化用药, 而老牌药物比较稳定, 价格便宜, 不良反应明确, 如红霉素对军团菌和支原体比碳青霉稀和第三代头孢较为理想等[3]。
抗生素的滥用除能产生药源性疾病以外, 近年来产生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也影响临床用药, 如链球菌对氨基苷类产生耐药性。肠道的阴性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性, 流感杆菌、伤寒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奎诺酮类产生耐药性等。
细菌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敏感,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药物不敏感的一种现象。产生耐药性是细菌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如不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产生β-内酰胺酶, 而对青霉素、头孢类有耐药性, 使其不能被杀死, 特别近几年来全球关注的热点有的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而产生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以外所有的抗生素形成多重耐药性;肺炎球菌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产生多重耐药性;肠球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产生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有的喹诺酮类有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稀、亚胺培南有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有多重耐药性等[4]。
那么细菌为什么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归纳如下:
产生灭火酶:长期应用抗生素是使细菌产生能够灭活抗菌药物的灭活酶, 是引起耐药性主要机制之一, 是抗生素在作用于细菌细胞之前即被酶破坏, 而失去抗菌作用。灭活酶有以下几种: (1) β-内酰胺酶:此酶是有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耐药性, 使β-内酰胺类被水裂解, 而使该类药物失去抗菌作用。灭活酶是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逐渐诱导细菌产生的。 (2) 钝化酶:钝化酶细菌细胞在不断接触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后产生的, 此酶能使氨基糖苷类失去作用。钝化酶又分乙酰化酶、腺苷化酶、磷酰化酶将乙酰基、腺苷酰基磷酰基连接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氨基或羟基上, 药物结构发生改变使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下降低或消失。此外, 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被灭活;大环内酯类可以被酯酶灭活;林可霉素可以被核苷转移酶灭活而产生耐药性等。
抗生素药物作用靶位发生变化: (1) 有的耐药菌株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的与抗生素结合的部位的靶蛋白, 降低抗生素的亲和力, 是药物不能与之结合, 导致抗菌作用减少甚至消失;如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 (2) 靶蛋白数量增加, 即使药物存在时, 仍有足够量靶蛋白可以维持细菌正常功能和形态, 而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 从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肠球菌就是如此。
改变细胞外膜通透性:很多广谱抗生素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体内,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小而产生耐药性, 这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 降低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产生耐药性。在正常情况下, 细菌细胞外膜通道蛋白石特异性跨膜通道, 允许抗生素进入细胞体内, 当细菌反复多次接触抗生素后, 菌株发生突变, 导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减少, 作用下降或消失而产生耐药性。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有的细菌由于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 菌体内的药物被泵出菌体外, 这样就使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性等[5]。
由此可见, 药源性疾病, 耐药性发生是人类所为, 由于化学药物发展和药物滥用而使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 任意加大或减少用药剂量, 长期用药或疗效不足, 不合理联合用药也是引起药源性疾病个耐药性一种因素, 如氨基糖甙类与高效利尿药素尿合用可增加耳毒性反应。所以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是可以防治的, 首先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合理用药, 能用一种抗生素控制的感染不用多种, 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药物, 严格掌控用药剂量和用药疗效, 使用药物要遵循医师指导, 必须凭医师处方购药, 不自行购药, 不主动要求医师开写抗生素类药物, 确保医师诊断病情后有目的的开写处方药物, 不要任意使用药物, 要按医师嘱咐用药, 不能随意停用或加大、减少用药量, 一旦使用抗生素要按时按量使用, 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的足够浓度, 特别是突然停药能引起已好转的疾病反弹或复发。其次, 要加强对抗生素类药物的销售管理工作, 很多大药房不是凭医师处方就可以出售处方规定的药品, 这也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同时, 医疗单位要密切关注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的监测, 以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晟.抗菌药物滥用与药源性疾病[J].中国医刊, 2009, 44 (1) :9-11.
[2]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43-549.
[3]江晓栋.抗菌药物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现状及防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7) :862-864.
[4]徐雁.药源性皮肤病及防治[J].中国医刊, 2009, 44 (1) :55
药物过敏反应的危害及防治 篇5
1 药物过敏的危害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是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接触致敏机体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反应的性质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联性, 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1]。药物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者会发生药物热、皮疹、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者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 且不可预知。因此, 临床医师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做皮试,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配伍禁忌, 提高安全意识。另外,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为避免或减少药物过敏反应疾病的发生, 用药期间及用药后还应严密观察。目前各种化学合成药使用广泛, 新药种类不断增加, 临床上药物过敏的患者也大大增加。在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初平均每7例患者就有1例出现过敏反应, 70年代增加到5∶1, 到90年代增加到3∶1。
2 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1) 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3) 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硫蒽、苯妥英钠等。 (4) 各种疫苗、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 (5) 其他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各种碘制剂、细胞色素C等。 (6) 中药及中药制剂: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青蒿、防风、丹参、毛冬青、益母草、鱼腥草、紫珠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其中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最高, 占用药人数0.004%~0.015%, 且常有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过敏反应发病急骤, 危险性大, 病死率高, 通常在用药后数秒钟发生, 因此用药期间一定要谨慎。
3 药物反应的抢救措施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并同时使用抗过敏药, 如异丙嗪、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等药。若出现过敏性休克, 须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抢救措施: (1) 让患者平卧, 抬高下肢, 以增加大脑血流量, 减轻脑损伤。 (2)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 小儿略减, 可缓解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如症状仍不缓解, 可每20~30min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肾上腺素 (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 1次, 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 以减轻炎症对血管造成的损害。必要时, 也可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其他抗组胺药。 (3) 经上述处理后仍无好转, 应立即大量补液增加血容量, 同时使用升压药、呼吸兴奋剂, 吸氧, 人工呼吸等一系列综合抢救措施。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新药的开发越来越快, 临床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 但人们对药物大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且“小病”就自己进药店购买使用, 这就给安全用药带来极大隐患。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 更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应多了解用药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过敏反应, 不容忽视。
关键词:药物,过敏反应,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江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篇6
关键词:抗菌药物,滥用,危害,原因,对策
药物既可以治疗疾病, 也可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就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抗菌药物的滥用提出策略。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滥用抗菌药物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危害: (1) 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了生存, 战胜抗菌药物, 它们不断地发生变异, 从而产生耐药菌株。目前,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存在耐药的现象。 (2) 导致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各个部位都存在着细菌的寄生, 这些寄生的细菌相互制约, 在人体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保持平衡的状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人体内的敏感菌群死亡, 此时一些不敏感菌群、细菌、真菌和外来菌也开始侵入人体, 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 (3) 浪费医药资源:抗生素的生成具有三种方法:天然、化学半合成、化学合成, 前两种方法生成抗生素都需要粮食作培养基;目前, 已有大量的新型抗生素被研发, 作用强, 作用范围广, 但其价格昂贵, 滥用造成资源浪费及治疗费用较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 (4) 损害人体器官:“是药三分毒”, 抗生素不仅对有害细菌具有杀害的作用, 也能损伤人体内正常的细胞。如青霉素可发生过敏反应, 出现过敏性休克, 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利福平、红霉素均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喹诺酮类可损害年幼动物软骨, 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5)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给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使用抗生素, 或给不该联合用药或预防性用药的患者实施联合用药或预防性用药, 或可给价格低廉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疾病使用高价抗生素等, 均可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抗菌药物存在以上危害, 主要是群众对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 许多人对抗菌药的作用机制不理解, 认为抗菌药是消炎药、感冒药, 只要出现炎症就服用, 甚至有的人认为有病就用。然而抗菌药只作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 对一些无菌性炎症是没有效果的, 如变态反应性炎症 (如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炎症 (如接触性皮炎) 等。 (2) 频繁换药, 疗程不当。抗生素的作用需要足量、足疗程才能起效的, 疗程的长短与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反应和细菌的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患者使用一两天后, 感觉症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就认为此种抗生素对自己没有效果, 要求换用或增加其他抗生素治疗, 导致抗生素疗程不当, 进而导致滥用的现象。 (3) 抗菌药越新越好、抗菌范围越广越好、价格越贵越好。许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区, 觉得新药、好药、贵药就是所谓的好药, 其实不然, 是否是好药, 不是看是否“新药、好药、贵药”。每种抗生素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抗生素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对象进行。而且有时效果往往与许多人想像的不一样, 有的老药具有稳定的药效, 价格也比较便宜, 由于人们平时不常使用, 没有产生耐药性, 可能效果会更好。 (4) 联合使用几种抗菌药。抗菌药联合使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然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对人体有害无利, 不仅无法提高疗效, 而且可能增加耐药性的产生, 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以临床工作中应该提倡合理地联合用药, 并给予严格地控制。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主要在医务工作者方面: (1) 经验性和臆断性用药情况太多。把抗生素当成“安慰剂”使用, 只要有与之类似的症状就使用。 (2) 联合用药不科学。有时医生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 将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但是如果对联合用药了解不清, 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3) 预防性用药使用不科学。有的医生为了防止病人某些症状的出现, 随意扩大预防性用药的范围和量。 (4) 频繁更换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疗效有周期性问题, 如果疗效暂时不理想, 应该先考虑用药时间不足, 给药途径不当, 而不应该频繁更换抗生素, 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5) 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不够。造成某些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间隔时间把握不够, 不能正常地发挥药效。 (6) 用药的个性化强度不够。没有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知识, 指导合理用药, 研究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7) 对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能尽早发现问题。 (8) 知识的获取力度不够。未能及时获得一些新药物的信息和某些已用药物出现的一些问题, 以及某些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案。 (9) 医德医风不正。一些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不顾及患者利益和安全, 违反原则超常使用抗菌药物。
解决抗菌药物滥用的对策
杜绝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 需从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做起。 (1) 在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 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 熟悉各类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 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 选择有效抗菌药物, 尽快进行细菌培养, 获得致病菌的类型, 然后由临床医师根据致病菌种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对治疗方案进行修改, 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步骤。 (2)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用药安全。如何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 并防止由此带来的危害, 仅仅靠少数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国家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制约。20世纪末, WHO曾指出, “从推动合理用药的政治模式来看, 药品不仅是防治疾病的物质和具有内在价值的可上市成果, 也是国家政策的工具”。由此可以得出,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不仅对医药事业产生影响, 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产生影响, 同时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后者决定国家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事实上,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的滥用, 不仅关系到医患双方, 也关系到药品的制作与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 同时也关系到文化、教育、商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如今解决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 需要国家统筹全局, 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相互协调有效地开展,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滥用, 彻底消除其危害[1]。
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积极推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 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2]。
参考文献
[1] 曾繁典.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J].中国药物警戒, 2004, 1 (7) :25.
药物危害 篇7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化疗药物的危害性
很多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很差, 在抑制或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 对正常的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特别是对一些生长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等, 损害则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致畸、致癌。护理人员在配药、执行化疗或处理污染物品的过程中, 接触的化疗药物分子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 当积累到一定剂量时将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甚至引起疾病[1]。
1.2 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 自我防护意识差
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危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个人防护行为欠缺, 大多数人存在侥幸心理。朱晓鸿等[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在临床中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及防护措施, 结果显示:56.5%的护士在溶解化疗药物时无任何防护设备, 17.4%的护士不了解化疗药物对人体有害, 72.5%的护士未经过化疗药物防护知识培训。
1.3 职业防护管理不到位
管理者在思想上不重视, 监管力度薄弱, 防护制度不健全, 操作程序不规范, 防护措施不完善等均可导致职业危害的发生。
1.4 防护设施不健全, 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医院没有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间, 配药室无排风设备, 空气不流通, 不能提供必需的防护用品及设施如防护衣、护目镜等。护理人员操作中打开安瓿或注入溶剂时粉末散出, 溶药时加压过大, 拔针时造成药液喷出, 针头脱落致药液外渗, 加药时药液漏到手上、工作服上, 针刺伤等易造成职业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及管理力度
加强护士对化疗药物防护专业知识学习, 进行专职培训, 包括化疗药物的基本毒副作用及预防处理, 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及防护。除进行常规的防护知识考核外, 还要制定护士接触化疗药物具体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 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 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体检, 化疗护士应定期轮换, 合理排班。孕期和哺乳期护士可暂时脱离接触化疗药物的环境。
2.2 配制化疗药物的设施要求
有条件的医院在静脉配制中心配制化疗药物, 由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使用特别的安全柜配药, 并在窗口下方设有吸引装置, 形成无形的屏障, 从而防止污染的空气外流以保护配药护士。如在基层医院无此设施, 可尽量在安装有排风设备、空气流通、人流较少的地方进行。操作台上要覆盖一次性防护垫, 减少药物污染, 一旦污染或操作完毕应立即更换。医院尽量配齐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穿防护衣裤, 戴一次性口罩、帽子, 戴双层手套及防护镜。另外不要在配药区内饮水、进食、吸烟。
2.3 正确、规范地配制化疗药物
2.3.1 玻璃安瓿内药物抽吸方法:打开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 使药液内空气上浮, 颈部以上的药液降至瓶底, 打开时应用纱布包裹, 以防划破手套及皮肤, 如不慎划破应立即处理。抽吸时确保注射器与针尖连接紧密, 针尖斜面朝下, 缓慢吸取, 以免药液外渗。
2.3.2 玻璃瓶装粉剂的稀释方法:打开瓶盖, 抽取不超过玻璃瓶2/3稀释液缓慢注入瓶内, 注意注射器朝下, 瓶盖朝上;退出针头后, 慢慢摇匀, 应在瓶塞原针眼处插入针头, 避免由针眼外渗药物, 瓶盖朝下, 注射器朝上, 缓慢抽吸, 压力不可过大, 以免造成针尖脱落, 污染环境。
2.3.3 输液过程中更换液体时, 应将瓶盖朝上正立位插入输液器之后再倒立挂好, 使瓶内压力与外界保持平衡, 以防瓶内压力过大, 药液顺排气针眼漏出污染患者和操作者。另外, 从墨菲滴管内壶加入时每次入量不可过大, 速度不宜过快, 以防药液溢出。
2.4 废弃物的处理
2.4.1 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手套及其他污染物品应放置在带盖的专用袋中, 集中高温焚烧, 针头、安瓿及玻璃药瓶放入利器盒中交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处理。
2.4.2 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要使用有密封盖的容器, 弃入下水道或马桶后, 要反复冲洗, 处理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 医院应设有污水处理装置, 防止环境污染。
3 讨论
护理人员长期接触化疗药物, 随时可能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因此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 加强化疗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遵守操作规程, 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保护环境, 确保护理人员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运贤, 陈惠珍.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职业医学, 2001, 28 (4) :43-44.
畜产品药物残留的危害及控制策略 篇8
畜产品中药物残留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为防病治病而人为使用的在生物体内产生积累或代谢不完全的药物, 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和抗生素的残留。养殖户为了促进畜禽生长, 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等添加剂, 在治疗和防疫时滥用抗生素, 在饲料作物上滥用农药等, 导致药物在畜禽胴体、内脏及鸡蛋、牛奶中残留, 这种违禁用药或药残超过安全质量的畜产品, 摄食后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激素残留是指畜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激素作为饲料添加剂, 以达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增加体重和育肥、消除腥臭以及用于动物的同期发情等目的而导致畜禽产品中激素的残留, 人体摄食这种畜产品后可产生致癌等后果。抗生素残留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性, 可使人体产生耐药菌株、过敏, 甚至致死、致癌等。抗生素在人体内的代谢物质甚至比原药毒性更强, 可能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
一、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㈠毒性作用一是急性中毒。若一次摄入残留物的量过大, 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急性中毒的事件发生相对来说是很少的, 药物残留的危害绝大多数是通过长期接触或逐渐蓄积而造成的。二是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症状多种多样, 轻者表现为麻疹、发热、关节肿痛及蜂窝织炎等, 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当这些抗菌药物残留于肉食品中进入人体后, 就使部分敏感人群致敏, 产生抗体。当这些被致敏的个体再接触这些抗生素或用这些抗生素治疗时, 这些抗生素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发生过敏反应。三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药物及环境中的化学药品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造成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当人们长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 这些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 或在人体中蓄积, 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 人们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有关, 例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砷制剂等都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四是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正常机体内寄生着大量菌群, 如果长期与动物性食品中低剂量的抗菌药物残留接触, 就会抑制或杀灭敏感菌, 而耐药菌或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 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坏, 使机体易发感染性疾病, 而且由于耐药而难以治疗。
㈡病菌耐药性增加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病原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 而且很多细菌已由单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 实际上等于持续低剂量用药, 动物机体长期与药物接触, 造成耐药菌不断增多, 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抗菌药物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 同样使人也长期与药物接触, 导致人体内耐药菌的增加, 给临床诊治疾病带来困难, 使医疗费用过高, 社会负担加重, 同时给新药开发也带来压力。
㈢兽药残留与环境污染动物用药以后,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除, 残留于环境中, 而进入环境中的兽药残留在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 可产生转移、转化或在动植物中富积。
二、药物残留的控制策略
㈠强化畜禽饲养场监管, 从源头把好畜禽及其产品卫生安全质量关一是从机构、队伍入手, 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疫监督体系建设。按照新形势下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需要和畜牧业产业化布局, 建成乡镇人、财、物三权归县, 垂直管理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 加大对畜禽饲养场、屠宰加工厂等的在饲养管理、用料、用药、防疫、消毒、病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监管。同时, 要狠抓畜牧兽医业务人员及养殖大户畜产品安全知识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完善官方兽医监管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细化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及监管人员的责任, 对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实行分区、分片包干, 对监管项目、频率、效果等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确保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免疫、消毒、检疫、疫病及药残监测、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规范到位, 用药、用料、用水及饲养管理等符合国家畜产品卫生安全要求。三是全面推行畜禽饲养场、屠宰加工厂认证制度。加强对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建设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核, 严格《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发放。对具备相应的免疫、消毒、病畜禽无害化处理、粪便污水处理等防疫设施, 有健全的防疫管理制度, 合格的驻场兽医人员, 齐全的饲养、免疫、消毒、用药等业务记录, 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 予以认证并上网公示。四是积极推行畜禽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引进或调运畜禽申报的审查制度。按照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要求, 对畜禽引进和调运地区动物疫情进行严格审查, 并加强对外地调入畜禽的复检验证、隔离检疫和药残检验, 严防带病畜禽流动。
㈡加强畜禽及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药残监控和饲料安全监管水平首先是健全完善县级畜产品卫生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国家标准, 参照国际要求, 加大投资, 进一步加强县级动物卫生监控、兽药药残监控和饲料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实施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 提高检测水平、能力和权威性。其次是加强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扩增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和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建设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 完善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网络, 使畜产品在产地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全面纳入有效的质量监控范围, 确保上市畜禽及其产品卫生安全。
㈢按照无公害、绿色和出口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加大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力度每年度将动物疫病监测任务层层分解, 抓好落实, 对重点动物疫病进行全面监测, 为有效监控畜产品卫生质量和科学进行预警预报奠定基础;对定点屠宰厂、肉类批发交易市场、大型超市和重点养殖企业的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使用和限用药物残留的定期抽检。
㈣加强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管, 保障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安全加强兽药、饲料生产环节的监管, 提高兽药、饲料生产水平和档次, 按照农业部《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加快实施GMP改造的步伐;对饲料生产企业积极推行HACCP管理体系和ISO质量系列体系认证。二是深入开展兽药、饲料管理和质量监察专项治理活动, 开展无证生产经营兽药和饲料违法行为的专项清理, 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业户, 查处假冒批文的兽药、饲料添加剂。三是加大对兽药、饲料质量抽检, 加强对畜禽生产企业用药、用料监管。督促畜禽养殖企业建立用药、用料记录, 对用药、用料实行审查和认可制度, 对出栏和出厂的畜禽及其产品实行药物残留监测制度, 规范畜禽养殖企业的用药行为。四是加强对禁用、限用药物的监督管理。
㈤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工作, 保障上市畜产品的卫生质量进一步做好动物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 确保重要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100%, 有效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动物及动物产品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 确保出栏和出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 严格查物验证, 动物及动物产品凡无检疫证和运载工具消毒证的, 一律不准上市交易。同时, 加强对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查处, 一经发现, 及时销毁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保证畜产品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