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危害(通用4篇)
反应危害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 人们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意识也在提高, 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过敏反应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
1 药物过敏的危害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是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接触致敏机体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反应的性质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联性, 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1]。药物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瞬间、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 轻者会发生药物热、皮疹、哮喘、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紫癜等症状, 重者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大脑,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2], 且不可预知。因此, 临床医师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做皮试,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严格执行药物使用配伍禁忌, 提高安全意识。另外,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为避免或减少药物过敏反应疾病的发生, 用药期间及用药后还应严密观察。目前各种化学合成药使用广泛, 新药种类不断增加, 临床上药物过敏的患者也大大增加。在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初平均每7例患者就有1例出现过敏反应, 70年代增加到5∶1, 到90年代增加到3∶1。
2 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1) 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2)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3) 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苯巴比妥、甲丙氨酯、氯丙硫蒽、苯妥英钠等。 (4) 各种疫苗、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 (5) 其他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各种碘制剂、细胞色素C等。 (6) 中药及中药制剂:葛根、天花粉、板蓝根、大青叶、穿心莲、青蒿、防风、丹参、毛冬青、益母草、鱼腥草、紫珠草、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其中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占用药人数的0.7%~10%, 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也最高, 占用药人数0.004%~0.015%, 且常有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 过敏反应发病急骤, 危险性大, 病死率高, 通常在用药后数秒钟发生, 因此用药期间一定要谨慎。
3 药物反应的抢救措施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并同时使用抗过敏药, 如异丙嗪、氯苯那敏、地塞米松等药。若出现过敏性休克, 须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抢救措施: (1) 让患者平卧, 抬高下肢, 以增加大脑血流量, 减轻脑损伤。 (2) 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 小儿略减, 可缓解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如症状仍不缓解, 可每20~30min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肾上腺素 (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 1次, 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 以减轻炎症对血管造成的损害。必要时, 也可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其他抗组胺药。 (3) 经上述处理后仍无好转, 应立即大量补液增加血容量, 同时使用升压药、呼吸兴奋剂, 吸氧, 人工呼吸等一系列综合抢救措施。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 新药的开发越来越快, 临床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飞速增长, 但人们对药物大都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且“小病”就自己进药店购买使用, 这就给安全用药带来极大隐患。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 更增加了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所以应多了解用药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别是过敏反应, 不容忽视。
关键词:药物,过敏反应,危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江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
[2]鲁怀玉.饮酒致头孢哌酮过敏性休克1例[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 5 (11) :332.
动物免疫应激反应的危害和防治 篇2
1 免疫应激反应的分期
免疫应激属于非损伤性应激原, 在免疫应激条件下, 机体在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 机体本身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作用机理分3个阶段:
1.1 警觉期 (动员阶段)
此阶段是动物识别应激源并迅速反应的应战或抵抗活动。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为主, 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如应激原持续存在, 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降低, 有可能发生休克, 甚至死亡。但本期持续时间较短, 大多数动物很快会度过。
1.2 抵抗期
在此期间机体对应激原已获得最大适应, 以交感—肾上腺髓质为主的反应逐渐消失, 代之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的适应反应。机体代谢率升高, 炎症、免疫反应减弱, 胸腺、淋巴结可见缩小。如机体适应能力良好, 则代谢开始加强, 进入恢复期。反之, 则进入衰竭期。
1.3 衰减期
如果应激原持续作用, 前一时期所产生的抵抗力和适应性最后耗竭, 动物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 表现为肾上腺皮质类脂颗粒显著减少, 或发生变性、出血和坏死。
2 免疫应激反应的症状
2.1 一般反应出现体温升高, 食欲不佳、呕吐、口鼻流涎、精神萎靡、行动迟缓, 其症状较轻。
2.2 严重反应
根据反应出现的症状分为4个类型: (1) 全身反应。在一定时间内, 体温升高1~2℃, 病畜精神委顿, 食欲废绝, 常卧于舍内, 不治疗会导致死亡。 (2) 局部反应型。免疫注射部位局部肿胀, 出现红、热、痛, 患畜活动不便。肿胀部位吸收比较慢, 时间稍长了会形成脓包, 最后形成结节。 (3) 流产型。从阴道内排出血液及正在发育的胚胎, 引起孕畜的流产。 (4) 过敏反应型。此种反应不分性别、年龄、品种, 都有发生。动物注射疫苗后立即出现步态不稳, 呼吸急促, 站立困难, 肌肉震颤;重症岀现口吐白沫, 倒地, 角弓反张, 全身抽搐, 四肢做游泳状运动。皮肤充血潮红, 继而红紫, 特别是在腹下、四肢、肛门、阴户, 可视黏膜发绀, 排泄失禁, 心率不齐, 肺音消失。休克, 猝死。
3 免疫应激反应的危害
在现代养殖业生产中, 疫苗对预防、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疫接种一方面保护了动物机体免受病原的侵害, 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应激因子引起免疫应激, 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这种损害不仅影响畜禽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 而且可能造成少数动物的死亡。
在养猪生产中, 仔猪和肥育猪需接种的疫苗有5~6种, 接种8~10次, 普通散养户3~4次, 特别是60日龄以前, 由此造成的免疫应激强度很大, 对仔猪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2010年泸西县猪免疫应激反应8017头, 死亡229头。
口蹄疫疫苗免疫应激反应较强, 造成的损失较大, 有的群众不愿意给猪、牛、羊接种, 给口蹄疫预防带来一定困难。2010年泸西县牛免疫应激死亡3头, 羊30头。
养鸡生产特别是肉鸡生产中, 在短时间内要接种十几种疫苗, 会引起较强的免疫应激。泸西向阳乡习峨村一农户免疫鸡126只, 当日发生免疫应激死亡2只。
4 免疫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4.1 免疫应激对动物食欲与代谢的影响
动物在病原性或非病原性抗原刺激下, 能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释放一系列被称为细胞介素的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 (IL1) , 白细胞介素6 (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 它们不仅能活化免疫系统, 使得动物处于免疫应激状态, 而且还能通过对靶组织的直接作用或通过改变动物体内某些激素的水平来调节免疫应激过程中动物体内各种养分的代谢。免疫应激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有: (1) 对食欲的影响。食欲下降或废绝是免疫应激期的典型症状之一。主要由IL1和TNF所介导, 其中IL1对食欲的影响较TNF大。 (2)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免疫急性反应期中, 整个机体的蛋白质周转速度提高, 氮排泄增加, 外周蛋白的分解加速, 骨骼肌蛋白的沉积降低, 但肝急性期蛋白的合成量增加。如IL1、IL6和TNFα能介导骨骼肌蛋白的降解。 (3) 对脂肪代谢的影响。IL1、IL6和TNF都可介导脂肪的代谢变化。它们一方面通过降低脂肪组织中脂蛋白脂酶的活性而降低甘油三酯类的清除率。另一方面, 增加肝脏脂肪酸的合成和非必需脂肪酸的重新酯化, 造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 (4) 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产生免疫应激时, 糖类的利用急剧增加。在IL1和TNF的作用下, 肝中糖原的异生和糖原分解过程加速, 使偏头痛增加。
4.2 免疫应激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免疫应激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状态, 可导致病理改变。许多研究表明, 给鸡注射疫苗后免疫器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如水肿、坏死) , 影响免疫器官的功能, 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 (Ig G水平及外源的抗体滴度, 影响血液的理化指标 (如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等) 及免疫指标 (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而且免疫应激还可以造成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变化, 而这些形态学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强免疫抑制。
接种疫苗造成免疫应激引起家禽应激性发病常有报道, 由于疫苗接种造成应激而诱发蛋鸡免疫力下降, 出现脂肪肝综合征, 以及免疫接种引起父母代种鸡发生温和型鸡新城疫、马立克病;鸡在免疫应激情况下表现出生长率和饲料报酬降低, 营养需要增加, 在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下很容易引发疾病, 造成死亡。
免疫应激可以造成雏鸡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部分T细胞发生凋亡, 并且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 呈现从凋亡到坏死的病理学变化过称。
综上所述, 免疫应激无疑已成为一个影响畜禽生产和经济效益, 阻碍正常防疫工作开展的十分现实和突出的问题。
5 减少和预防牲畜免疫注射应激反应的几项措施
5.1 先试验后推广对新进疫苗先在小群体范围内做免疫试验, 确定无免疫应激小后再大范围使用。
5.2 了解免疫对象的健康状况
健康牲畜可实施免疫接种, 病畜禁止免疫接种, 要待其痊愈后再行免疫;体弱牲畜和妊娠中后期母畜禁止免疫接种。
5.3 确保疫苗的安全性
必须使用国家农业部指定的正规兽用生物制品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 免疫注射前要仔细检查疫苗的容器包装、疫苗性状、疫苗的有效期。凡破损、过期、失效以及未在规定温度下保存的均应禁止使用。
5.4 正确使用疫苗
需要稀释的疫苗要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稀释, 免疫注射剂量不得任意加大。注射部位准确、方法正确, 肌肉注射的要达到深度, 不可只到脂肪层。疫苗稀释或启封后应在8~10h内用完。未用完的疫苗应做无害化处理。
5.5 免疫注射时执行常规无菌操作
针管、针头使用前须进行煮沸消毒, 要求每注射1头牲畜更换1个针头, 注射部位在注射前后均须消毒处理。
5.6 免疫注射时应避免环境应激
为缓解免疫应激, 尽量减少致病原与动物接触的机会, 从而减少环境病原性或非病原性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刺激, 而对免疫应激导致的生长抑制也常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缓解。
5.7 母源抗体水平
当母源抗体水平较低或不整齐时, 畜禽的免疫反应就表现的较为严重, 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应激反应。而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整齐一致时, 免疫应激较小, 但是母源抗体高时, 疫苗能中和母源抗体, 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率, 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免疫前有必要进行抗体检测, 以确保最佳免疫日龄。
5.8 免疫途径
相同的疫苗, 免疫途径不同, 应激反应的大小也不同。如鸡新城疫Ⅳ系气雾免疫时, 应激强烈, 容易诱发支原体等疾病;采用点眼、滴鼻应激相对较小;饮水免疫时, 应激反应很轻。
5.9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确保畜禽在免疫接种前健康无病, 可减轻疫苗的应激反应。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如在饲料中添加东北黄芪多糖, 可以提高动物食欲。接种前后3~5d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速溶多维素可降低疫苗的应激反应。
6 应激反应的治疗
6.1 一般反应此种反应动物体温为一过式升高, 加强饲养管理, 一般在36h内不治疗也能自愈。
6.2 严重反应
应针对出现症状分别进行治疗: (1) 全身反应型:应进行退热和抗菌消炎的治疗, 主要肌肉注射安痛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抗菌素等药物, 2次/d, 连续3d。 (2) 局部胀肿型:肿胀部位用热毛巾进行热敷10~15d, 肿胀部位可转小或消失。 (3) 流产型:出现流产症状应用黄体酮等保胎药物进行肌肉注射, 早期有一定效果。 (4) 过敏型:对于严重反应的猪.牛可肌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磷酸钠等并结合对症治疗。对已休克的猪除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 还要迅速针刺耳尖、尾根和蹄头, 放血少许。将去甲肾上腺素2mg,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
反应危害 篇3
许多化工事故发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其反应危害了解不够, 有些工艺在设计时没有认真做好筛选测试, 从而导致化学物质在特定情况下发生不希望发生的反应, 异常的放热或吸热, 最终引发事故。例如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贮罐被腐蚀产生铁离子使反应加快, 从而导致反应失控, 造成严重后果。又如2005年1月18日零时15分, 我国华北地区某化工厂聚氯乙烯聚合釜反应失控, 过压致使紧急泄压系统起动, 氯乙烯外泄, 引起爆燃。
在化工和石油化工中, 过氧化合物与氢过氧化合物由于其热稳定性很差通常被用作自由基引发剂[1]。这些化合物受热、机械撞击或者摩擦特别是某种特定催化剂影响会发生剧烈分解。因此, 对类似物质的反应危害评价是化工行业重点关注的环节。如果缺乏准确的反应物、中间体、产品有关反应化学知识, 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通常生产操作中很微小的改变都会导致温度压力的变化以至于引发反应失控。有些情况下, 反应相关信息可以从文献中获得, 但是如果文献中无法查到相关重要信息, 那么就要通过量热器的方法估计反应危害, 从而进行筛选。
2 化工反应危害
一个化工工艺从化学方程式到最终的大规模生产要经过许多环节,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是筛选测试, 其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在小试和中试阶段, 寻找其中所有反应的起始反应温度、物质分解温度等, 从而将反应危害辨识清楚, 消除和降低生产中的风险和危害。化工工艺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
反应危害主要的表现是异常的放热吸热及伴随的压力波动。因此在分析反应危害时应对反应体系所涉及的所有化学反应, 包括主化学反应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都应进行反应热测量或计算。测量或计算反应热的方法很多, 既可以利用工艺过程中在用的各种测量器进行测量和计算, 也可利用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推算, 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这类数据。特别应识别反应混合物中的所有潜在反应, 取得这些反应的反应热数据。这就需要DSC、TSU、APTAC、RSST等筛选测试仪器。
3 反应危害筛选测试
筛选测试主要是基于通过观察放热的起始温度和放热的大小, 从而确定纯物质或混合物的潜在反应危害。筛选测试通常是取少量 (DSC取10mg以下, TSU取10mL以下) 样品进行加热 (-20~400℃) , 记录其温度、压力与时间关系的数据。这些数据既可以用于反应危害的辨识评估, 也可成为报警设定、安全阀、爆破片选型以及反应危害评估的依据。
该筛选测试通常选用DSC (差示扫描量热仪) 、DTA (差示热分析仪) 、TSU (热筛选单元仪) 、RSST (反应系统筛选工具) 。高效的筛选技术所遵循原则是用最小的代价最快速的获得必要数据。
筛选测试需在绝热环境中进行, 这样得到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将完全来自于化学反应本身。如果希望模拟化工行业中的反应失控必须在绝热条件下进行。因为, 大尺寸的工业设备通常与绝热状况非常接近, 其反应容器的尺寸比较大, 反应的物料量也非常多, 其焓变绝对值也较大, 外界环境对其的影响相对于这些变化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将其看作一个绝热环境。
在化工工艺中, 乙炔基化合物、金属乙炔化合物、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次氯酸盐、硝基化合物、过氧化物、亚硝烷烃、羟胺盐、氯酸盐、高氯酸化合物等都是高能分子结构的化合物, 应重点关注, 做好筛选测试。
有很多用于反应危害评价的量热仪, 通常是通过DSC、TSU和RSST实现对起始温度的测量。需要更精确测试时会用到其他量热器如APTAC (自动压力绝热量热器) 。
各类量热器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仪器的温度量程和测试压力根据型号和样品单元不同而有所差异。
经过实验比较和查阅相关文献[2]DSC/DTA缺点包括没有典型的样品, 不能做混合物, 放热起始温度点受扫描速度影响, 没有压力数据, 提取动力学数据困难。APTAC可以通过加热-等待-搜索 (HWS) 模式在绝热环境中较精确的测量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3], 但价格较高且运行时间较长, 不能满足快速准确的反应危害筛选。TSU和RSST可以对固、液混合物进行筛选测试, 并能给出温度和压力数据。且购置和运行成本适中, 是较为合适的化学品筛选测试设备。
4 化学品反应危害程度分级
在目前, 化学品危险性分级多以闪点、爆炸极限等为指标进行, 然而表征化学品反应危害的指标还没有为大众接受。而国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 可以通过对化合物在反应中第一次表现出放热的温度, 即起始温度 (Tonset) 进行测量, 有较好的针对性, 是筛选反应危害级别测试中的一个关键参数。于是Ando等提出了以起始温度划分反应化学品危害程度[5]。有了起始温度, 还可以推算出反应焓变, 这样两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对化学品的反应危害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反应过程中放出能量 (-ΔH) 用公式 (1) 计算: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
ms是样品球质量, 是热惯量, Cps是样品球比热, m是样品质量, Cp是样品的比热 (平均都超过Tonset, Tmax) , Tmax是反应中样品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根据量热数据, 对于单一的n级幂次法则反应, 速率常数k可以通过公式 (3) 计算得到:
undefined
其中, n为反应级数[6,7]。
可以从温度时间量热数据中计算得到反应的总体热动力学和力学。在温度时间数据曲线中可以很容易的确定起始温度和反应热这两个筛选测试的参数。
在多个反应系统中进行具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然而没有一种研究者公认的系统可以进行更为成熟的测试。因此, 建议采取一种基于化合物起始温度 (Tonset) 和反应热 (-ΔH) 的危害分类方法。根据实验数据, 建议分为四类, 如表2所示。
由于甲级化学品会在低温下发生反应伴随放出大量热, 因此最危险, 必须小心使用和处理。甲级到丁级化学品危险性逐渐递减。见图2。
根据化学品或化合物反应的起始温度和放热, 危害分类设有固定的严格的阀值或边界。通过采用模糊逻辑方法可以避免这些确定这些严格的边界, 然而, 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反应化学分类的基础。Sanjeev等建议将200°C作为起始温度的临界值[6], 该值也与美国消防协会所确定的本质热稳定率一致[8], 美国消防协会根据绝热条件放热起始温度在200°C以下的物质定为二级危害物质。三硝基甲苯 (TNT) 被公认为高含能材料, 通常被作为炸药。其分解释放的能量大约是290kcal/mol[5]。反应热的临界值可以定为TNT分解释放热量的一半, 或约150kcal/mol。ASTM CHETAH程序根据热的形式计算分解的最大热量, 如果分解最大热量超过放热量-2.929kJ/g, 该物质可定为危险的。因此, 可以将反应热的临界阀值定为1.5kJ/g (350cal/g) 。见表3。
5 反应风险指数
一个接近真实的综合反应危害风险评估应该考虑一个反应系统的过程温度。因此, 可以根据起始温度和反应热对反应危害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建议定义一个温度安全率:
undefined
其中, τ是反应率的表征, τ越低越安全。根据Arrhenius方程, 随着温度的增进, 反应率也增加, 其指数型式如式 (5) 所示:
undefined
其中, k是常数率, A是频率因子, Ea是激活能量, R是气体常数 (1.987cal/molK) 。
undefined
β是一个热动力学数值, 是一种物质潜在能量释放的度量, 是对反应后果的度量。而τ是反应可能的度量。一种产品的τ和β涉及工艺过程中的热不稳定性和化学品在特定温度下存储的风险。这个风险可以定义为反应风险指数, 如式 (7) 所示进行计算:[6]
undefined
RRI越低物质的反应性越低, 反应放出的能量越少, 也就越安全。
6 结论
(1) 不同于以往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和《危险货物品名表》 (GB12268) 用闪点和爆炸极限进行分级, 本文建议根据化学品的起始温度和反应热将其反应危害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级, 并根据起始温度和过程温度以及反应热建立了反应风险指数, 从而便于对反应化学品危害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鉴于利用DSC、DTA、TSU、RSST等热分析筛选仪器可以对化学品和化合物进行起始温度和反应焓变的测量, 本文还对以上各类热分析筛选仪器进行了比较, 认为DSC/DTA在热稳定性筛选方面具有用量少, 操作方便等优势, 但是由于其进行化合物的测试较为困难, 测试量少也弱化了其结果的还原性, 缺乏压力数据也是其局限之一。TSU和RSST仪器相比DSC/DTA具有用量适中, 代表性强, 实验结果可还原性高, 可进行化合物的筛选测试, 并提供压力、温度数据, 从而更好的辨识反应化学品危害。从而为建立反应危害实验室提供了选型参考。
(3) 鉴于目前国家安监总局要求化工企业对其危险工艺装置及储罐进行自动化安全控制改造, 此类筛选测试方法也可用于改造设计, 如紧急停车装置安装控制点, 安全阀等安全控制系统相关参数的设定。
参考文献
[1]C.M.McClosekey, Plant Operation Prog.8 (4) (1989) 185.
[2]Ron-Hsin Chang, Chi-Min Shu, Yih-Shing Duh.Calori-metric studies on the thermal hazard of methyl ethylketoneperoxide with incompatible substance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41 (2007) 762~768.
[3]Chunyang Wei, William J.Rogers.Thermal decomposi-tion hazard evaluation of hydroxylamine nitrate.Journal ofHazardous Materials, 130 (2006) 163~168.
[4] Jasbir Singh, Cormac Simms. The Thermal screening unit (TSU) a tool for reactive chemical screening. 2001 IChemE SYMPOSIUM SERIES No. 148.
[5]T.Ando, Y.Fujimato, S.Morisaki,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Data for Reactive Chemical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8 (1991) , 251
[6]Sanjeev R.Saraf, William J.Rogers, M.Sam Mannan.Using screening test data to recognize reactive chemicalhazard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104 (2003) ;255~267.
[7] D.I. Townsend, J.C. Tou, Thermochim. Acta 37 (1980) 1.
反应危害 篇4
近年来, 中国一些地区雾霾天气越来越普遍, 不仅造成公众出行受阻, 而且严重威胁到了公众的身心健康。
1 雾霾成因及危害
1.1 成因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 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 尤其是PM2.5 (Particular Matter, 空气动力学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 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1]。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 其源头多种多样, 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 其根源是烧煤和燃油。以北京为例, 2003-2004年PM2.5主要来源为土壤尘、煤燃烧、汽车尾气排放、海洋气溶胶及钢铁工业生产污染等[2]。2013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 PM2.5有6个重要来源, 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3]。
1.1.1高耗能产业和高污染产业较多, 污染物急剧增加, 是雾霾形成原因之一
中国火力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90%以上, 而火电的85%几乎全部是燃煤发电, 化石燃料燃烧和能源使用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造成严重污染[4]。水泥、制造业、钢铁等行业, 在华北地区分布较多, 如京津冀地区聚集大量的水泥、钢铁、炼油石化等高污产业, 区域燃煤总量约3.5亿吨,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8.5吨/平方公里,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5,6];周围的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集中大量煤化工和火电企业。珠三角和长三角亦是高污染产业集中的区域。
1.1.2 扬尘污染已日益成为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亦是雾霾成因之一
中国大部分城市以“摊大饼”形式发展, 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 建筑、拆迁、道路施工及堆料、运输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不断增多;一些城市干燥少雨, 冬春季多风, 极易形成扬尘污染。此外, 还有随风飞扬的堆放物尘, 汽车行驶引起的道路尘, 以及量大面广的裸露地面尘。中国扬尘污染已相当严重, 且尚无好转迹象, 大气颗粒物中的扬尘比重很大, 如上海市研究结果,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 扬尘的分担率达到60%以上[7]。
1.1.3 汽车尾气也增加了细微颗粒物排放, 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10年来中国汽车产量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3%左右,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基地[8]。城市机动车辆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使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呈现显著恶化和蔓延趋势, 造成大范围的雾霾。一些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4倍, 大大超出环境承载能力[9]。
1.2 雾霾危害
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 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 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 它们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 引起鼻炎和支气管炎等病症,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雾霾主要引发的是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但从国内研究来看, 可信论据较少。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3年10月17日发布报告, 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 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10]。
2 公众反应
当前中国公众对环境越来越重视, 对雾霾的反应都很强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 对来自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6 913名受访者调查, 超九成人感觉上周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11]。认为普通人可做的非常多, 做一些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自调室温等力所能及的事, 都能帮助降低污染物的总体排放。
搜狐网站于2014年3月10日对网民开展雾霾相关调查, 共有4 848人参与[12], 80.9%的反应近年来经常碰到雾霾天气, 43.8%的人对雾霾反应激烈, 41.7%有些异常, 有52.6%采取防护措施, 见表1。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 70%的公众期待政府“找出雾霾成因, 抓紧积极治理”, 约60%的人期待政府“向民众发出雾霾污染预警”, 对污染企业采取限产限排措施, 并限制机动车尤其是公车上路, 减少尾气排放[11]。中国网络电视台对政府预防雾霾措施进行网上调查, 5759人参与, 政府预防雾霾的措施依次为淘汰高耗高排工业,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严格监管建筑工地 (对粉尘污染加以有效控制) , 限制私家车数量 (增加公共交通) , 合理征收环保税等[13]。见表2。个人也能为预防雾霾做出贡献。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 约70%的人要“不开车或少开车”, “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0%的人会“学习雾霾防护知识并向身边人宣传”, 并表示“从自身做起, 注意节能环保”。但仍有一些人甚至还存在侥幸心理, 总觉得一场雨就能浇去雾霾, 一阵风就能吹来蓝天。应该说, 在雾霾偶发的阶段, 这种侥幸可能得偿所愿, 但在雾霾高发、频发的当下, 这是对自身健康极大的不尊重。有些人认为即使雾霾影响很广、危害很大, 因为短期内不会带来致命后果, 自然很难被看作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一些人“戴着口罩放爆竹”治理雾霾, 一边埋怨一边自己还在制造。
3 对策
3.1 加强治理雾霾的立法和执法
英国50多年前出台了《清洁空气法》, 规定冬季集中供暖, 推广使用电力和天然气, 并首次划定“烟尘控制区”, 该区域内城镇禁止直接烧煤。伦敦还关停或迁出了大型的火电厂。持续不断的努力, 最终让伦敦摘掉了“雾都”的称号。中国要尽快修订并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 逐步将PM2.5排放总量纳入到国家约束性指标, 摸清PM2.5排放数量、来源及构成, 组织开展研究, 制定科学减排路线图, 出台PM2.5监测统计和考核办法。治理雾霾重点还应放在执法层面, 设立公众对企业、政府的监督, 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 实行区域联防联控,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3.2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污染物排放最大的源头是燃烧排放, 燃烧排放最大的来源是燃煤, 必须要减少京津冀等地区煤炭的使用量。具体措施包括: (1) 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 发展可再生能源, 它是零碳的能源, 是清洁能源; (3) 增加森林碳汇, 植树造林, 这也有助于降尘。既要发展经济, 还要减少污染的排放。要靠技术创新, 只有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 才能真正解决治理雾霾面临的挑战。
3.3 加强城市管理, 抑制过快增长的机动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