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危害(通用12篇)
安全危害 篇1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 04-0077-CA
民以食为天, 人类的食品类别繁多, 来源广泛,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鼓励食品安全, 打击违法犯罪对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 对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管理体系提供有效警惕与建议, 减低犯罪率, 改善民生, 同时以此犯罪事实来跟踪食品监督管理体系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趋势, 并结合我国国情, 努力克服食品安全法律在我国实施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建立和完善与国际对接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对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和食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犯罪
(一)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 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 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 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食品安全的范围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
(二) 食品安全犯罪
食品安全犯罪就是指在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犯罪活动, 它直接危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 并有非法牟利的目的;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既包括国家有关食品质量、工商行政管理等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又包括社会公共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销售伪劣食品的行为, 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 非法经营行为等, 并应达到一定的危害后果。
二、食品安全犯罪罪名的界定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其弊端也在逐步凸现, 就我国而言, 食品安全是关注民生和市场秩序的重大问题, 因此利用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从立法上来看, 我国的刑法较为完善地规定了相应罪名, 而在司法实践中, 对罪名的认识与解释需要进一步地阐明。
(一) 与食品安全犯罪有关的罪名
在我国刑法中, 与食品安全犯罪有关的罪名主要规定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一类罪中, 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由于通常食品安全犯罪针对的多为不特定的多数人, 常常与危害公共安全罪有交叉, 因此投放危险物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也都可能成为被认定的罪名。同时, 根据刑法修正案中重大责任事故罪规定使食品安全犯罪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诠释。与此同时, 区别它们彼此间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 食品安全犯罪的客体
不难看出, 食品安全犯罪的客体属于复杂客体, 不仅包括市场经济秩序, 还与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生命健康、财产所有权、公共安全有关, 因此对相关行为进行定性时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
(三) 食品安全犯罪的主体要件
一些学者认为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其主体为一般主体, 因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生产者或者销售者, 那么实际上在认定罪名时, 首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行为者在犯罪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在许多案例中, 经常出现的情形一般是扮演三方不同角色的行为人在犯罪中相互配合的状况, 一方为制造非食用原料专门供给制造、销售食品者使用的制作者, 一方为将非食用原料添入食品中的中间商, 一方为销售该商品的销售商, 在实践中, 也不乏后两者相重合的情形。实际上, 从主体身份上来考量, 第一方本身并不具有行为时的生产、销售者的身份, 而后两者则分别具有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身份, 能否据此定罪还应当考虑到行为性质及共同犯罪的问题。
三、食品安全犯罪理论体系的确立
(一) 针对《食品安全法》的实施, 法律部门应健
全相关刑法规定
《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取代《食品卫生法》, 是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现实需要, 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进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的新阶段, 彰显了国家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信心。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总的一点可以归结为强化食品以及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监管者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食品安全法具体明确规定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没有直接在相关条文中规定刑事责任, 而是在第九十八条规定:“违反本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属于一种统一刑法典的立法模式。食品安全法的这种刑事责任立法模式, 应当说与我国目前朝着统一性、集中性方向发展的统一刑法典立法模式是相一致的。
第一, 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 并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 而是一种新理念的树立, 是将食品事件正式纳入了社会安全的范畴。在以前的司法实践中, 很难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食品卫生事件牵扯在一起。现在, 三鹿案的判例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 使二者产生了必然的联系。因此, 建议在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章节里面增添危害食品安全的内容。第二, 《食品卫生法》已经废止, 与之相应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亦应随之修改, 可变更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这样就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不再存在法条竞合。第三, 犯罪成本太低, 是我国食品行业制假、售假猖狂的重要因素, 《食品安全法》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刑事立法也要随之调整, 应对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扩大罚金的倍数, 彻底消除制假、售假分子重新犯罪的机会。第四,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检验机构的设立作出了规定, 建议刑事司法鉴定, 应在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中, 由司法机关的委托认可后选择确定。
(二) 逐步修改“销售金额”要件
实践证明,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涉及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 单纯把“销售金额”作为量刑依据是不科学的, 尽管《解释》做了补充规定, 学术界对此也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 应该将“销售金额”改为“经营金额”;有的学者则认为, 可根据生产和销售的不同环节, 同时适用“经营金额”与“销售金额”两个标准。笔者认为, 适用“经营金额”同样不可取, 所谓经营包括买进和卖出两个环节, 因此, 设定“经营金额”, 有可能造成犯罪数额的重复计算。
设定犯罪数额要件, 要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来确定, 这是立法的本意。由此笔者建议, 首先应将生产伪劣产品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适用。企业、作坊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 生产产品就是为了销售, 这是毋容置疑的。因此, 企业、作坊生产出来的伪劣产品, 不能因为没有销售出去, 而就改变它商品的性质。由此可见, 将生产伪劣产品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是可行的, 且选择性罪名分解适用也是符合法学理论的。确定了罪名, 构成要件也就容易设立了。《食品安全法》第九章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中, 一直是适用“货值金额”进行处罚, 因此, 我们可以将“货值金额”确定为生产伪劣产品罪的犯罪标准, 这样, 一方面可以与《食品安全法》的处罚相衔接,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未遂) 的不科学的说法。而对销售伪劣产品的或既生产又销售伪劣产品的, 应定销售伪劣产品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标准仍沿用“货值金额”。需要说明的是, 设置的“货值金额”犯罪标准可以稍高于“销售金额”。对于其他的将“销售金额”作为罚金刑标准的罪名, 可以增加一项内容。
(三) 逐步加大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力度
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中大多数都将单位列为了犯罪主体, 但是, 不知何种原因, 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案例, 均将单位犯罪排除在外。追究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 有利于保障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 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健康。三鹿集团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就是这样的大型企业, 在其触犯法律时, 仍不惜以其破产为代价而予以严厉惩处, 这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讯号:一切危害食品安全、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都将受到严惩。由此, 各地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均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主动放弃一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不为违法行为做保护伞、开绿灯, 加大对企业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惩治, 坚决清除一切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活动。
(四) 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防控机制
不正当竞争的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 但社会监管和防范体制的不健全, 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强, 又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空间。因此说,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要从根本上消除食品的安全隐患, 不能单纯地依靠司法机关的打击和惩治,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摘要:近几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不仅与市场、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 还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犯罪的不断增多, 从法律上对相关犯罪行为进行准确的定性, 无论对制裁相关犯罪还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都十分必要。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犯罪,食品安全监督
参考文献
[1]张李伟, 赵洪静, 白鸿, 宛超.中国保健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发展与现状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 008 (3) .
[2]杨明亮.关于对《食品安全法 (草案) 》的几点看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 (4) .
[3]顾加栋, 姜柏生.食品安全犯罪刑法适用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1) .
[4]杨秀英.完善食品安全刑事责任立法的思考[J].河南政法干部学院学报, 2007 (5) .
[5]彭玉伟.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则的缺陷与完善[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9 (4) .
[6]梁敏清, 陈前庆.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中问题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 (1) .
安全危害 篇2
4月17日,办公室组织我管理处驾驶员进行安全学习,会上安全员传达3.6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及倒查情况通报等文件,通过该次安全学习,我谈一谈对超速驾驶的看法:
造成车祸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我认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违章超速行驶,“十次肇事九次快”这是多少驾驶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
那么什么是超速行驶?超速行驶有那些危害——所谓超速行驶,就是指在一定的道路上行驶的的各种机动车辆,超过该路段道路所规定的以车辆和驾驶员技术状况所允许的,安全行车速度,该速度不能确保安全行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2 条对机动车辆不同道路上行驶速度范围做了具体规定。那为什么说超速行驶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呢?
一、超速行驶影响驾驶员的反应判断能力,如果车辆高速行驶,人的心理活动及生理特征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发生一系列变化,使驾驶员对以外情况反应判断能力降低,因而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超速行驶,驾驶员的空间认识能力减弱,对车外细小的刺激物无法感知,这时如果这些细小的刺激物危及或妨碍驾驶员,极容易被忽略,这样也易引发交通事故。
三、超速行驶,由于驾驶员的神经系统紧张,给注意力转移带来困难,超速行驶时驾驶员的注意力既要集中前方,又要不断地超车、会车、避让障碍,会车一次,都要将注意力由车前方转移到侧旁和车内,在观察被会车的横向距离时又要把一部分注意力分散到车内,因为手脚在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加速器踏板和方向盘上来回转移,根据 有经验的驾驶员测试,在短短的几秒内,这种注意力要来回转移十多次,如果这种转移的速度稍有迟缓或延误,就会影响观察和操作的实施,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四、超速行驶还会造成驾驶员的情绪紧张,容易产生疲劳,超车、会车的机会增多,行驶间距离经常缩小,例如,连续超车,行驶间距离连续出现等距离,车外情况应接不暇,随时就有擦挂的可能。
五、超速行驶增加了安全驾驶的技术难题。超速行驶,路面冲突点和交织点增多,特别是与被超越车辆的纵向冲突,譬如后方车辆正在加速准备超越前车,前方路面突然出现塌陷或坑凹,前方车就要避让,这样很容易造成两车擦挂,若遇到前车紧急制动则会造成追尾相撞。超速行驶,制动距离拉大,安全区域变小,超速行驶的车辆安全环境变差,要确保安全行驶就必须有可靠的制动性能,实践证明运动物体速度与惯性成正比,车速过快,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会拉长制动距离,由于制动距离拉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也要拉长,成正比增加,因此制动距离剧增,非安全区扩大,安全性大大下降。
六、超速行驶会破坏汽车的稳定性,速度与离心力成正比关系,汽车转弯时,离心力增大,使汽车所受的横向力增加。影响离心力的因素很多。质量、速度占主要,我们曾体会过,同一辆汽车在相同的弯道上行驶,而车速不相同,离心力的变化就大不相同。超速行驶的车辆转弯时离心力剧增,使车辆所受的横向力同时增大,而汽车弯道横向翻车主要是横向力作用的结果。在较大的横向力的作用下,有时会使一侧车轮离开正常接触的路面,失去正常控制,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碰撞,要么侧翻。因此,车速过快,会是汽车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此外,超速行驶会使汽车的发动机、传动系统的转速提高,负荷加重,部分机件的磨损加快,因机件断裂而导致事故的也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超速行驶是交通安全的祸根,预防交通事故,就要求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严格遵守速度规定,有效的控制车速,减少事故,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危害药品安全犯罪问题研究 篇3
内容摘要: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安全与人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本文以近三年B市C区办理的危害药品安全犯罪为样本,分析了此类案件的特点,探讨了假药、劣药的认定,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入罪标准,以及主观罪过如何认定等问题。
关键词:假药 劣药 入罪标准 以营利为目的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102条)。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安全与人的生命、健康紧密相关,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曹建明检察长连续三年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并公布全国检察机关查办、督办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案件数量,显示了检察机关惩治这类犯罪的决心。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生产、销售假药罪作了较大修改,取消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构罪条件,将生产、销售假药罪规定为行为犯,只要实施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犯罪即告成立。2014年12月,两高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何种情况属于“生产”、“销售”行为,何种情况属于“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等办案中不易把握的细节。刑法修正案以及两高解释为办理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定、是否明知、入罪标准等多方面的疑问,以下就此展开分析。
一、2012-2014年B市C区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的特点
据统计,2012-2014年间B市C区共受理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案件115件138人。其中,销售假药案114件136人,非法经营案1件3人,销售伪劣产品案1件2人[1]。这些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销售假药案件占绝大多数。数据显示,上述案件中九成以上为销售假药案,极少涉及生产假药的犯罪,反映出我区目前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的行为模式主要集中在销售牟利上,而对销售假药的上游犯罪即生产假药的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足。
2.假药品种多样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上述案件中,查处的假药除常见的治疗高血压、风湿、糖尿病、牛皮癣等药品外,美国“注射用A型肉毒素”、泰国“YAHNEE”减肥药、“毓婷”紧急避孕药等成人保健药以及境外的儿童用药、抗癌药等成为假药新宠。部分假药含有我国明令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在减肥药中含有抑制中枢神经、严重损伤肝肾功能等副作用的“西布曲明”。
3.互联网成为非法销售假药的主要途径。数据显示,利用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的监管漏洞,非法销售假药的案件明显增加。如被告人李某销售假药案中,因淘宝网禁止销售药品,李某要求购买泰国减肥药的买家以“童颜神器面霜”名义替拍,之后再修改价格,但发送货品仍为泰国减肥药。
4.跨境购售成为销售假药新渠道。随着近年来“网络代购”、“海淘”等新兴购物模式的风靡,“海外代购”、“国外网站直售”等跨境购药成为逃避监管的新渠道。如被告人封某某在德国网站直购“Mucosolvan”儿童止咳药,经德国敦豪快递公司(DHL)收货后在淘宝网上向国内买家销售。
5.被告人多为年轻人,文化水平较高。由于美容减肥类药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网络和跨境销售的兴起,一些擅于网络营销、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有的甚至是在校生或留学生,经不起暴利的诱惑,也加入到了销售假药犯罪的行列中。如销售假药案件中年龄最小的90后亢某,案发时还是北京某大学舞蹈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
二、解析办理危害药品安全犯罪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假药”、“劣药”的认定
1.“假药”的认定
《刑法》第141条第2款规定:“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2015年4月24日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第48条第2款规定,假药包括:“(一)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这一认定是以成分为标准的实质性判断。同时,该条第3款又规定了六种“按假药论处”的情形:“(一)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二)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三)变质的;(四)被污染的;(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六)所标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六项情形中除第三、四项外,其余均为违反药监部门禁止性或程序性规定的形式性判断标准。
从法律后果上看,假药和以假药论的后果是一样的。但以行政审批程序是否完备的形式判断比以成分鉴定的实质判断更为简单,实践中九成以上的案件均是“以假药论”的鉴定意见。一般鉴定部门在作出形式判断后不再做成分鉴定,因而也无法判定其实质危害程度。这也导致部分案件是否假药的争议仍然存在。
例如,近年来高发的销售含有西药成分的保健品案件中,涉案产品到底属于食品还是药品,究竟应认定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还是销售假药罪,争议颇大:一种观点认为,应认定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因为涉案产品标有食品批准文号,并未标有药品批准文号,所以应将涉案产品认定为食品,依据两高司法解释,销售添加有西地那非等西药成分保健食品的行为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认定销售假药罪。因为判断相关产品系食品还是药品,不能仅作简单的形式判断,应依据法律规范中的相关定义及物品包装上的标示内容对该产品进行实质判断,认定其性质。由于涉案产品经检测含有“西地那非”的西药成分,属于治病范畴,其实质系药品。生产含有西药成分的药品应有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文号,而涉案产品并无药品批准文号,应认定为假药。目前,行政部门持前一种观点,拒绝作出是否假药的认定。而司法实践中两种观点的判决均有。
笔者认为,对此类犯罪中产品性质的认定应以形式审查为主。刑法解释的结论不应超出一般人的认知水平。一般人认知的形成首先来自对产品的包装及宣传的认识,其次才是对产品的使用和体验的认识。因此,认定到底是食品还是药品,应通过审查其包装、说明、宣传等形式要件来认定。该类产品中,其包装及说明书均标注了保健食品的字号,标有“滋肾壮阳、固本扶正、调节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并未有“主治”、“适用症状”、“治疗”等字样,成分上也未显示含有“西地那非”等西药成分,因而其从形式上看,属于保健食品,而非药品,应依法认定为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倘若这些产品标注了“国药准字”等批准文号,并使用了“治疗”、“主治”、“适用症状”等字样进行宣传,或成分中直接标明了一定的西药成分,则无论其是否真正含有药品成分,均应当认定为假药,构成销售假药罪。
2.“劣药”的认定
关于劣药,《刑法》第142条同样规定依照《药品管理法》第49条认定。该条规定:“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一)未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的;(二)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三)超过有效期限的;(四)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五)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六)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与假药的标准类似,该条同样采取了抽象概括及列举的定义方式。这一标准看似明确,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曾被央视曝光的“毒胶囊”案件中,对这些“毒胶囊”到底为假药还是劣药争议不断。一种观点认为,“毒胶囊”含有禁止使用的工业废料成分,应当认定为假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其铬超标,应当认定为劣药。[2]
笔者认为,事件中的“毒胶囊”应认定为假药。所谓“毒胶囊”,是指将药品按剂量装入有毒的“空心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首先,以囊材的性质为判断标准的观点,将部分脱离整体单独评价,不利于对事物性质的把握,过多强调囊材的性质而忽视了药品的基础功能——药品疗效性,从而导致性质评价偏离药品本身;其次,“空心胶囊”是一种药用辅料,不是包装材料,当其与药剂结合后,就已成为胶囊剂药品的一部分,囊材的成分也应被视为胶囊剂药品所含成分。当“空心胶囊”被加工制成“毒胶囊”剂时,胶囊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也就意味着胶囊剂所含成分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因此应当认定为假药。
(二)销售假药罪的罪过认定
1.关于“明知”
明知,历来是司法判断的难点之一。有学者认为,本罪的基本犯为抽象危险犯,主观罪过应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生产、销售的是假药。[3]还有学者认为,本罪是行为犯,在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4]但具体到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明知,仍存在分歧。
在查办销售假药犯罪中,多次出现行为人否认明知系假药,辩称自己也在服用,只是帮别人代购。对此种情况争议较大:一种意见认为无法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该药系假药。理由:一是行为人购买该药初衷是自己服用,且已服用了一段时间并确有效果;二是行为人向自己的亲友或病友提供药品,除了药款及邮费外,仅象征性地收取少量费用;三是行为人始终否认知道是假药。另一种意见认为,认定是否明知不能仅以口供为准,只要有证据证实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没有相关资质,仍从非正规途径购进境外药品并对外销售,即可认定其主观明知。
笔者认为,如果仅以本人供认明知为标准,必然造成唯口供论。判断销售假药的行为人主观是否明知,应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行为人具体实施的行为以及涉案各环节的物证、书证、鉴定意见、证言等全案证据,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系假药,已经怀疑或应当怀疑系假药,不能肯定系真药,仍予以销售的心理状态。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行为人对我国药品生产、经营资格准入制度的明知;自身无制售药品资质及无能力鉴别药品真假的明知;对药品来源系非正规途径的明知(如通过QQ、微信等网络手段从境外购进药品,不清楚上家身份,也无法确认药品真实来源);行为人在销售假药过程中追逐暴利的表现;行为人对药品真实性的怀疑;行为人涉足药品行业因而对药品常识、管制制度及假药的危害的知晓应高于一般公民,再综合认定行为人是否属于“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主观故意。
2.关于“以营利为目的”
通常情况下,行为人生产、销售假药均以营利为目的,但《刑法》第141条并未将其纳入,因而“以营利为目的”并非本罪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但有学者认为本罪应要求以营利为目的,因为生产、销售假药罪被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罪名中,该类犯罪的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即“市场经济活动所必须遵循的经济准则与行为规范所调整的模式、结构及有序状态”。[5]继“陆勇案”之后,一些从境外购买药品后自用并为病友代购只收取成本的人,辩解自己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而不构成犯罪的也越来越多。[6]
笔者认为,生产、销售假药罪并不要求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即使其低于成本价出售假药,也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营利不同于盈利,经营行为允许市场风险,只要是市场交易行为,就应界定为“销售”。在行为人辩解自用的销售假药案件中,可作如下判断:首先,行为人个人从境外购药自用的行为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39条第2款“个人自用进口的药品,按照国家规定办理进口手续”的规定;其次,从行为人以网店等形式先买药再售出的行为来认定其销售行为;最后,在明知自己无相关资质的情况下,仍将未经批准进口的药品,多次出售给他人的行为,无论其主观上是否存在营利的目的,均已构成销售假药罪。
(三)销售假药罪既未遂的认定
1.销售假药罪是否存在未遂
销售假药罪是指明知是假药而销售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规定后,该罪转化为行为犯。司法实践中即存在争议,认为行为犯一经着手即告完成,该类犯罪不存在未遂。
笔者认为,行为人实施某一行为,自然有其特定目的或预期的结果,只不过对于行为犯来说,刑法并未将其目的和预期结果的实现规定为犯罪既遂的条件,但并非行为犯不具有对法益的侵犯。因为,根据犯罪的本质,行为犯也必须具有侵犯法益的性质,否则不可能构成犯罪。[7]行为犯之所以不以行为的完成与否作为既未遂的标志,是因为行为犯的行为与结果往往同时发生。判断行为完成与否同样应以其对法益的侵害是否实现为标准,法益侵害的实现应有一个过程,并非只要着手即告完成。这一过程完全可能因为意志以外的因素而被迫停止,此时即成立犯罪未遂。因此,行为犯亦存在未遂。
2.销售假药罪既未遂的认定
实践中,大部分销售假药案均在库房或店内起获。针对后者是否认定销售既遂,实践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销售假药既未遂与否应以假药是否卖出即是否成交为准。已将假药销售出去的为既遂;反之,尚未销售即被抓获的是未遂。另一种意见认为,销售假药罪应以假药进入交易的环节为既遂,而不要求是否已经发货或买方已经付款。
笔者认为,销售假药罪不仅包括出售行为,同时还包括以出售为目的的先期买入行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假药交易行为。当行为人将买入的假药置于随时可以出售的状态时,其已对作为法益的国家药品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同时,对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危险也已相对紧迫,故应认定犯罪既遂。何谓“随时可以出售”,则应结合案情具体分析:对于已经实际出售的,柜台待售的,或放在柜下暗地里销售的,不论交易是否完成或对方是否付款,均构成既遂。对于行为人为销售而购进假药,尚未购进即被查获的;虽已购进假药,但尚未进行任何“要约邀请”,未将假药置于随时待售的状态的;未上架销售或在库房起获的,则是未遂。
总之,司法实践中对销售假药罪既未遂的具体认定,仍需要司法官依据法律、法理并结合个案的证据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后作出。
(四)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入罪标准
《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原法条中“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限制性规定,使本罪成为行为犯和结果加重犯的合一。随后,“两高”《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明确规定了《刑法》第141条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各种情况,使司法机关在办理危害药品安全犯罪中有了明确的依据。但是,对于销售假药,数量很少,既没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没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是否一律定罪,还是可以按照《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不以犯罪论处呢?
笔者认为,虽然刑法修正的目的是为了严密法网,惩治危害药品安全的犯罪,但并不意味所有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都应当受到刑法的处罚。《刑法》第13条“但书”是总则条款,对包括制售假药在内的所有分则条款均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制售假药行为,仍应通过行政处罚予以规制。对此,“两高”《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予以了认可。该解释第11条第2款规定:“销售少量根据民间传统配方私自加工的药品,或销售少量未经批准进口的国外、境外药品,没有造成他人伤害后果或延误诊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但是如何判断“少量”、“情节显著轻微”又成为难题。实践中,有的以粒为计量单位,还有的以盒、瓶为单位。[8]事实上,不同药品乃至同一种药品的每盒、每瓶甚至每粒的大小也都可能不同,若简单以此作为入罪标准并不科学。除量化标准外,还需综合考量涉案金额、行为手段、药品属性、适用人群等因素,从而认定其行为是否已侵害或威胁了法益,是否达到了入罪标准。因此,我们期待“两高”在总结各地办理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的经验后,对解释再作进一步的修改。
注释:
[1]由于存在一案数人或一人数罪情况,故以上案件总件数、总人数并不等于各分件数、人数简单相加。
[2]参见张红昌:《毒胶囊事件的刑法学分析》,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50页。
[4]参见储槐植、李莎莎:《生产、销售假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44页。
[6]参见刘炎迅、王欢:《救命药之罪》,载《南方周末》2014年12月18日。
[7]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信息系统安全危害分类方法研究 篇4
电子信息、数据大量集中和积累, 形成的信息量以天文数字计算, 各种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使得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全面覆盖, 多种应用系统相互融合、关联、交叉, 致使信息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 以致机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量和操作难度显著加大。与此同时, 与信息系统安全有关的内部控制的不确定性急速加大。从安全检查和安全审计的角度看, 目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分类尚未清晰, 安全控制的思路亟待厘定, 安全检查、安全审计的规范和标准远未明确。本文拟以安全危害的视角在信息系统安全分类方面作一些初步探索, 借此引入一种信息系统安全监督检查和审计实践的思路, 并试以促进内部控制领域的多向性研究。
一、传统的信息安全控制分类
目前, 信息系统安全控制分类均是基于管理模块或功能模块, 围绕风险控制因素进行的。
《信息系统审计》从安全控制的角度把信息安全分为4大类: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包括管理控制、系统基础设施控制、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网络架构控制和灾难恢复控制;信息系统应用控制, 包括输入控制、输入和输出控制、信息系统开发与引进控制、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控制。
GB/T22081-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把信息安全管理项目分为11大类: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组织, 资产管理, 人力资源安全, 物理和环境安全, 通信及操作安全, 访问控制, 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 信息系统安全事故管理, 业务连续性管理, 符合性等。
这些分类主要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条块资源或操作范畴入手, 比较直观, 易于操作, 能够很快形成共识, 但也忽视了对安全危害根源的认识。
二、信息安全控制危害分类法
(一) 非法危害
凡以非法身份或非法目的进行的操作和访问都属于非法危害。不管这种非法操作和访问是来自于内部系统及人员或外部系统及人员。非法危害的形式包括:病毒侵入、非法访问、对物理和逻辑对象的各种恶意攻击和破坏。其对象集合包括:物理对象, 如机房设施、主机和客户机系统、通信线路及设备、备份介质等;逻辑对象, 如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非授权网络节点、应用数据、程序代码等。
非法危害是安全控制和防范的重点, 历来对非法危害行为都施以最严厉处置。目前采取的措施如安装非法外联监控系统、非法入侵监测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 以及对移动存储介质的控制等都是对非法危害的防范。
(二) 合法危害
合法危害指以合法身份和目的为前提的信息系统危害行为。非法危害与合法危害都是内部控制失效的子集, 但在范围上合法危害全面覆盖内部控制失效的整个集合, 包括管理控制、基础设施控制、系统网络控制、灾难恢复控制、应用系统控制、系统开发和引进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控制。由于此种危害是在合法或合规的身份和目的下进行的, 多因内部人员失误、疏忽、渎职甚至不作为, 以及因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因此称其为合法危害。
1. 违规危害与未违规危害。在合法危害范畴内, 系统建设改造、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操作不符合内部控制相关规章制度造成的系统危害、失效等, 称作违规危害。当制度不健全、制度条款未覆盖或条款不适用时, 会有某些操作行为不受任何制度约束。当这种制度外的无序 (但未违规) 行为造成危害时, 称作未违规危害。
2. 原发性危害与继发性危害。类似于病魔对人身的损害, 信息系统的危害也呈现出原发与继发的特征。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升级改造不合理, 系统配置、设置不规范等先天性缺陷或故障造成的危害, 即为原发性危害。系统运行、管理、操作环节造成的失效、故障或危害, 则称作继发性危害。
三、危害分类方法的实际意义
危害分类法通过对信息系统危害的分类研究和分层解析, 给出了信息系统危害的基本框架。深入剖析各种危害, 能够明确受害者基本构成以及加害者主要来源。
危害分析打破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上的条块界限, 使不同功能模块上的同等危害处于同一个控制地位, 对加强控制针对性、提高控制效率有明显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制度边界的确定。这种边界包括制度范围、制度层次、制度深度、制度力度、制度强度和制度容忍极限。明确了非法和合法的界限, 从总体上把握制度约束的主要方向, 更加有效地规范业务行为。二是明确某种行为的危害程度后, 使得信息系统风险排查更加有的放矢。按照“危害的可能即风险”的说法, 基于危害分类的审计就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延伸。三是危害分类方法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内部控制的2个重点方向:一是识别哪些是造成最大危害的危险行为, 以便开展事前防范;二是什么是造成重大损失的最大危害, 以利于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进行有效的事后处置。
如果按照控制模块进行的各种传统分类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方式, 那么按照危害 (层级) 进行的分类就是一种横向的思维方式。横向的思维方式打破了功能模块之间的界限, 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来源的危害上, 更加直接地看到信息系统面临的危险, 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控制措施, 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使信息系统远离各种危害。
四、基于危害分类方法的信息系统安全检查
(一) 合法性检查
横向考察审计系统的合法性, 其重点是整个系统从建设、升级改造、运行维护到终止退出整个过程中, 考察参与者及参与系统身份合法性, 判断其目的是否有害。甄别出哪些是危险行为, 哪些是一般违规行为, 哪些是以非法身份侵入但无恶意并未造成危害的“无害通过”行为。
合法性检查结果应该作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和处置的重点, 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在风险分级中, 非法危害行为应作为高级别风险, 加大监测和防范的力度和频率。在风险处置中投入更多的资源, 并采取更加果断的步骤。
(二) 合法危害检查的层次
按照危害分类法, 合法危害范畴的所有操作行为均是以身份合法、目的合法为前提的, 因此, 其危害程度和风险级别相对较低, 出现风险状况时也无需高级别应急应对。合法危害检查又可以按照违规危害与未违规危害、原发性危害与继发性危害等层次分别展开, 此处不再赘述。
(三) 基于危害分类方法的信息系统安全检查举例
例一:非法危害——非法访问危害审计检查
非法访问是所有非法危害的出发点, 故以此为例论述非法危害的审计检查方法。涉及非法访问的行为有2大类:一是逻辑访问, 包括阅读浏览、窃取下载、改写、删除、安放木马及后门程序、安放“定时炸弹”、“无害通过”等;二是物理访问, 包括进入机房进行设备损坏、窃取、改动, 毁坏通信线路及设备, 从外部对信息系统进行电磁干扰和其他物理方式的破坏等。
非法访问行为分类如图1所示。
非法访问危害审计检查基本步骤如下:
1. 审查安全策略及制度建设情况, 重点考察非法危害控制和处罚条款;
2. 通过审核网络结构、系统访问控制设置、终端配置等识别访问控制缺陷, 对访问路径进行测试, 判断访问控制是否起作用;
3. 查看物理环境及门禁, 判断是否存在物理侵入漏洞;
4. 通过测试和依据其他证据, 评价访问控制是否达到控制目标;
5. 通过审核组织制定的书面政策, 现场观察安全实践与程序, 对比其他组织的安全标准与实践方法, 评价安全环境是否充分;
6. 汇总因访问控制管理失效造成的危害;
7. 提出审查意见和建议。
非法访问危害控制测试矩阵见表1所列。
在非法访问的控制环节中, 系统损坏、应用崩溃、数据损坏、数据泄漏、拒绝服务、物理损坏及通信中断是非法访问危害的几种主要形式。其中, 数据损坏和数据泄漏是所有危害中最不能容忍的, 在安全控制中应该以最严厉的措施加以防范, 并加大处罚力度。
例二:合法危害——管理控制危害审计检查
信息安全管理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 涉及评估风险、选择控制目标与方式、制定可行的操作流程、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但安全管理控制的实际内容最后都要落实到管理控制目标上, 具体管理控制目标如图2所示。
管理控制危害审计检查基本步骤如下:
1.以危害视角审查安全策略及审查制度建设情况;
2.审查选人用人, 岗位培训情况;
3.以危害视角审查岗位分离情况, 包括:授权管理, 各岗位职责及分工, 各系统管理使用情况;
4.岗位制约, 监督检查情况;
5.汇总因人员管理和职责分离管理失效造成的危害;
6.提出审查意见和建议。
管理危害控制测试矩阵见表2所列。
危害公共安全罪教学大纲 篇5
一、理论问题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公共安全的概念
1、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的行为。假如侵害的是特定的少数人的生命健康法益,或者少量的公私财产法益,就不属于本类犯罪。
2、社会公共安全。这是理解这类犯罪的关键问题。
所谓公共安全,一般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其中,“多数”是公共安全这一概念的核心,它不能用具体的数字界定,但当行为使较多的人遭受或可能遭受生命、健康、财产的危害时,一般认为是危害了公共安全。“不特定”则是指危害行为侵害或可能侵害的犯罪对象和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人对此既无法预料也难以控制,行为的危险或者造成严重后果随时可能向“多数”发展变化。
(1)是否“不特定”,是就行为的本质特性而言的,因而在认识上不应绝对化,它并不否认行为人在实施某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时有特定的对象。即使行为人意图针对的是特定的人或物,但只要行为人预见或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造成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而事实上行为人又无法控制其危害范围的,就可以认为危及了公共安全。
例如,甲为报复乙,放火烧乙住的楼层,引起火灾,烧死与某乙同住一楼的多人及大量公私财物,甲主观上虽有特定的侵犯目标,但由于其采用了杀伤力较大的放火方法,可能造成的后果连甲自己事先都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所以应认定为放火罪。不特定的标准,不是看行为人事先有无确定的侵犯对象,而应该从行为所使用的方法、行为侵犯的对象、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
(2)单纯的财产安全是否属于公共安全?对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传统表述是有问题的。显然,仅仅是盗窃价值巨大的国家级文物宝贝,抢劫银行巨款并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因此,这里的“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应该是以前者即“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为前提的。比如放火烧毁他人财物,可能引发大火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就是危害公共安全。
(3)除了以上公共安全外,公共安全还包括什么内容?刑法第124条规定的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通常并不侵害或者威胁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而是扰乱民众生活的稳定和安宁。所以,公共安全也应该包括公共活的稳定和安宁。当然,这种稳定和安宁也可以表现在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法益所涵盖的范围内,因为多数人的死伤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宁。各种重大责任事故罪也是如此。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
一般认为,本章犯罪具体可分为以下五类:
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包括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等罪名。
2、破坏特殊公共物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包括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等罪名。
3、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包括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等罪名。
4、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犯罪。包括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等罪名。
5、责任事故犯罪。包括重大飞行事故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以及其他责任安全事故犯罪等罪名。
二、罪名
(一)放火罪与爆炸罪
1、条文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问题
(1)既遂与未遂之争。关于本罪既未遂的标准,理论界历来有争议。有的主张物质毁损说或者效用毁损说,认为将公共财物部分或者全部地烧毁因而使财物部分或者全部失去效用时,构成放火既遂;如果放火而未燃烧,或者开始燃烧而没有损害财物,则构成放火未遂。
(2)多数则主张独立燃烧说,认为判定犯罪既未遂应以该罪的法定构成要件是否齐备为标准,而不应以犯罪结果是否发生,犯罪目的是否实现为标准。放火行为点燃目的物,达到脱离燃烧媒介物仍能独立燃烧的程度,这说明其行为已经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应视为既遂
参见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
。我们也赞同独立燃烧说。因为许多财物要真正被烧毁并非易事,采用效用毁损说不利于有效打击犯罪。而独立燃烧说不仅符合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立法本意,也有利于鼓励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因此,如果行为人正要点火或点火后,因某种原因,未引起目的物燃烧的,不构成放火罪的既遂。
一罪与数罪的界限。以放火手段故意杀人或者实施其他犯罪,同时又危及公共安全的,即一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一般应以处断较重的放火罪论处。如果是在杀人后放火危害到公共安全,或者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放火烧被保险人的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则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3、案例
(1)放火罪案例
2011年8月17日上午11时许,清远市政府前面花坛旁的马路上,一辆锃亮的黑色小车慢慢驶过来停靠在路边,一名男子走下车来,像是在思索一会儿后,快步走向车尾,打开车尾箱,迅速从里面拿出一只汽油桶,径直将汽油倒进车尾箱,并点燃了打火机。刹那间,车辆燃起了大火,浓烟滚滚。该名男子旋即离开现场。后消防部门赶到,将大火扑灭。由于事发时正值市区下班高峰,不少司机经过时纷纷减速观望,一度造成交通阻塞。原来,该男子是因一起商铺租赁纠纷心生怨气,为发泄心中的不满,竟然将私家车开到市政府附近纵火焚烧。被告人黄某某家人曾租赁某公司商铺做经营用房,但双方并无签订书面租赁合同,也没有约定租赁期限。商铺使用两年后,该公司因需要使用该商铺经营酒店,遂要求其搬出商铺。黄某某家人予以拒绝,双方为此闹上法院。由于本案属于不定期租赁,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对于不定期租赁,双方在给予对方合理期限后,可随时解除合同,法院遂判决黄某某家人在合理期限内搬出商铺。后经法院协调,黄某某家人终于同意自行搬出商铺。但约定到期后其家人又反悔。法院再次做工作无效后,依法予以强制清场。黄某某自认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多次向有关部门投诉,但都未能如愿,他一时气愤不过,遂有了广场烧车这一幕。最终法院以放火罪判决黄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2)爆炸罪案例
2010年2月25日16时许,四川成都电子科大学生宋科从一液化气站购买了4公斤装的液化气罐一个,并在肉店购买了10元钱的带骨猪肉,回到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其寝室内。次日凌晨,宋科利用寝室断电之际,用电线在4处电源插座上安装电路短路装置,用透明胶带将阳台门缝封闭,并在自己床铺上按人躺卧的骨骼分布形状摆放好带骨猪肉,将液化气罐放在衣柜里,打开气
罐阀门使液化气充满寝室。宋科反锁房门后从窗户离开寝室。宋科企图制造自己爆炸死亡的假象,但因学校电路保护装置及时跳闸没有发生爆炸。3月2日,宋科被挡获。成都高新法院以爆炸罪(未遂)判处宋科有期徒刑1年,在庭审现场,宋科表示,平日里一直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他一直向往在尘世中归隐,本次制造爆炸事件在放假期间,并无伤害同学之意,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被世人认为已死,并能够“安心”在青城山归隐,而在宣判之后,他感到,尘世的生活并不适合他,只有归隐才是自己人生的希望。他真的得“归隐”一段时间了。
《大学生为归隐引爆猪肉假装自杀获刑1年》,http://,2010年09月09日11:36“正义网”。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害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其他危险方法”是指那些与放火、决水等方法危险性相当的方法,如私设电网、驾车冲撞人群等,只要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即可以构成本罪。
刑法以“其他危险方法”作概括性的规定(所谓“兜底”条款),旨在避免挂一漏万。但是,本罪放置在刑法第114条和第115之中,根据同类解释规则,它只是这两条的兜底,而不是整个本章的兜底条款。如对在公共场所驾车撞人,或者开枪射击;对于劫持火车、电车的行为,如何认定,容易统一适用该“兜底”条款,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过有司法解释的,应该根据司法解释处理。如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即属于本罪的行为。
2、案例
案1:2009年4月13日,南京中北(集团)巴士公司公交司机王建强为发泄对所在单位的不满,萌生了杀人报复的念头。当晚9时许,王建强从公司停车场私自驾驶一辆公交车,行至龙蟠路一公交站时故意撞向多名正在等车的乘客,造成1死2伤,其中死者孙国富当晚骑电动车从南京花木公司经过,被王建强驾驶的公交车连人带车卷入轮下,拖行了5公里。随后王建强还继续驾车将一辆出租车和一辆轿车撞损。后经另一辆出租车及警务亭保安拦停,王建强被抓获归案。经法院审理查明,王建强于2008年7月与同事杨某发生纠纷并互殴,经公安机关鉴定,杨某被殴构成轻伤,后王建强多次强求中北巴士公司为自己评定工伤,2009年4月13日13时许,王建强再次来到南京中北巴士公司,采用堵大门等方法,要求中北巴士公司解决问题,因未得到满意结果,产生了驾车杀人以报复单位及社会的恶念。2009年12月11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王建强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随后,王建强提出上诉。2010年4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二审后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送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裁定核准死刑。10月14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将罪犯王建强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了死刑。
案2:被告人李国清原系惠州市诚通运输有限公司889路公交专线司机。2009年6月23日下午4时30分许,李国清因不满公司安排其在休假时加班,独自将刚下完客的粤L36217车驶离火车站广场,沿889路运营路线急速行驶。在行驶过程中,在多个路段制造多起车辆碰撞、人员受伤事故。其中,从江北三新市场路口、三新路口至下角天元路口先后造成28辆机动车受损,4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九人轻微伤,受损车辆价值共计人民币561607元。
在案件审理期间,李国清提出案发时他有精神障碍。2009年8月24日,公安机关委托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对被告人李国清案发时是否有精神障碍进行司法鉴定。同年11月27日,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作出司法鉴定意见书,认定被告人李国清曾有头颅外伤史和言行反常等表现,但案发当时诊断精神障碍的依据不足。2009年12月30日,惠州中院一审依法判处被告人李国清死刑。一审宣判后李国清表示不服,随后以量刑过重等为由上诉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开庭审理后作出刑事裁定:维持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李国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刑事裁定,核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0)粤高法刑一终字第98号维持第一审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李国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裁定。2012年1月12日上午,受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委托,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宣判大会,对原惠州市诚通运输有限公司889路公交专线司机李国清公开宣判,李国清被判处死刑,判决后李国清被押赴刑场执行注射死刑。
案3:小学文化的田胜明44岁,是张家界市永定区农民。2012年5月28日10时许,被害人黄某与他人在田家门前打牌赌博,向围观的田胜明借了200元现金。围观过程中,田、黄二人因出牌问题发生争执,牌局不欢而散。为此,黄某只愿还田胜明150元钱,田便威胁称如果不全额还钱的话就开车碾死他,黄某没有理会。田胜明见状便驾驶自己的自卸货车,将黄某撞倒并碾压而过,之后又掉转车头再次对黄某实施碾压,黄某当场死亡。田胜明将黄某压死后,沿公路继续行驶,一路上见人、见车就撞。造成5人死亡、2人重伤、4人轻伤、3人轻微伤及9辆机动车、1间房屋损毁。他被公安机关控制后,警方在其床垫下,搜得仿“五四”手枪1支、制式**式7.62mm手枪弹8发。
1997年,田胜明从事中巴车运输,和竞争对手发生矛盾头部被打伤。从那以后,田胜明的脾气就变了。开庭时田胜明在法庭上宣称:“早就想杀人了,只是没有找到机会。”法医鉴定意见书显示,被鉴定人田胜明患有脑外伤所致人格改变,对本案应评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法庭上田胜明的辩护人要求重新鉴定。对此,法院认为,鉴定程序合法,当庭驳回辩护人请求。8月2日,张家界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持有枪支罪,对田胜明提起公诉。2012年8月30日,张家界“5·28”恶意驾车撞人案开庭审理。10月10日,张家界“5·28”恶意驾车撞人案在张家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判决被告人田胜明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外,法院判处田胜明赔偿27名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共计243万余元。刘志杰、屈平:湖南男子为讨50元钱驾车撞死6人获死刑,载东方网2012年10月11日。
案4:上海、北京等地以前均发生过类似案件。2001年上海南京路发生过一起司机“泄愤”撞人案。24岁的沈某原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的驾驶员,案发前正和妻子闹离婚,心情一直不舒畅。2001年10月14日晚12时左右,沈驾驶的出租车在上海航华新村附近行驶,因违章变道与另一辆出租车的司机发生纠纷,交通警察对沈作出了抄报及扣下驾驶副证的处罚。沈感到家庭生活与工作中均遇到诸多不顺,遂产生发泄不满和自杀的念头。于是,他在路边加油站购买了数桶汽油、机油,然后将部分汽油、机油倾倒在自己身上和出租车内。15日清晨6时40分左右,沈某驾车强行从河南中路隔离桩处驶入禁止机动车通行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从东向西呈“S”状急驶,故意撞倒行人。沈某先后在河南中路路口、上海中联商厦路口、蔡同德堂门口等处撞倒7人,其中2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4人受伤。尔后,沈某驾驶的车辆撞上花坛中的电线杆而停住,沈岳飞随即在车内点火自焚。及时赶到的交通警察和周围群众把火扑灭,并抓获了沈。沈某也被排除死刑。还有北京王府井大街也发生过一起抢劫他人汽车开进王府井撞人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
案5:2011年3月15日,被告人张运魁在馆陶县城购买了一把黑色单刃折叠刀,伺机作案。3月15日21时许,张运魁驾驶摩托车在馆陶县一市场南门,持事先购买的单刃折叠刀向被害人武某背部捅了一刀后逃窜,致武某轻伤;次日18时许,张运魁驾驶摩托车在馆陶县一公路附近,持刀将被害人李某捅成轻伤;随后,张运魁又尾随骑电动车的被害人崔某至高速桥附近,持刀将其捅成轻伤;28日,被告人张运魁又驾驶摩托车在河北馆陶、山东冠县等地连续作案四起,分别致4名女青年一重伤两轻伤一轻微伤。张运魁被缉拿归案后供述,因前女友与其分手,遂产生用刀捅伤漂亮女孩的报复心理。
试问:此案如何定性,是否构成本罪?
(三)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与资助恐怖活动罪
1、条文
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问题
组织型犯罪的代表。
由于恐怖性犯罪活动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所以刑法规定,只要有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即构成犯罪。而对其他犯罪组织,包括犯罪集团来讲,一般的组织、领导、参加行为本身不构成独立的犯罪,而只能依据该组织实施的具体犯罪定罪。而本罪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除了侵犯的客体、所属罪名不一样外,关键在于组织的性质不同,黑社会性质组织更多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构成对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
3、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处罚
根据刑法第120条(根据刑法修正案之三修正),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4、案例
案例:新疆和田劫机案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被告人木沙·玉素甫、艾热西地卡力·依明、吾麦尔·依明、阿里木·木沙和阿巴拜柯热·伊比拉伊木等人,接受宗教极端、暴力恐怖内容的反动宣传,形成以木沙·玉素甫、艾热西地卡力·依明为首要分子的暴力恐怖组织,并为实施暴力恐怖活动,进行了多次准备。2012年5月中旬至6月间,木沙·玉素甫等人商议劫持飞机出境进行恐怖活动,并多次踩点、探查机场安检和机舱内情况,准备燃爆物品和金属拐杖、打火机、火柴等作案工具,又招募买买提艾力·玉素甫参与并进行策划、分工,同时商定如果劫机不成就炸毁飞机,与机上人员同归于尽。6月29日,木沙·玉素甫等人分别携带伪装后的燃爆物品、作案工具通过安检后登上GS7554航班。飞机起飞后,艾热西地卡力·依明、木沙·玉素甫、吾麦尔·依明、阿里木·木沙等被告人和买买提艾力·玉素甫、阿巴拜柯热·伊比拉伊木手持拆卸后的金属拐杖,高喊宗教极端口号撞击驾驶舱,殴打、威胁机组人员和乘客,在引燃爆炸装置过程中,分别被乘客和机组人员奋力制服。GS7554航班被迫返航降落和田机场,木沙·玉素甫等6人被抓获。其中,阿巴拜柯热·伊比拉伊木、买买提艾力·玉素甫在制服过程中受伤,经医治无效死亡。上述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致24名乘客、机组人员不同程度受伤,造成财产损失2858.3万元。新疆和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木沙·玉素甫等4名被告人暴力恐怖劫机案,并当庭宣判,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爆炸罪等数罪并罚,分别判处被告人木沙·玉素甫、艾热西地卡力·依明、吾麦尔·依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阿里木·木沙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四)劫持航空器罪
1、条文
第一百二十一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2、问题
这里重点探讨几个问题。
一是劫持航空器罪的对象。
该罪犯罪对象为正在使用中的航空器。由于我国是有关劫机的三个公约,即《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的缔约国,而根据公约,其中的“航空器”不包括供军事、海关或警用的航空器,因此本罪的“航空器”一般被认为系指民用航空器。不过,由于我国国内刑法并没有对航空器限制为民用性质,劫持国家军事、海关、警察使用的航空器的犯罪行为,也必然危害公共安全,应该同样加以惩治。这里存在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根据国际条约规定,如果外国人劫持外国民用飞机到我国,我们可以根据国际条约和普遍管辖原则,对其管辖;如果是劫持军用或者警用航空器,那只能适应其他管辖原则了。
所谓“正在使用中”,根据《蒙特利尔公约》,是指航空器从地面人员或机组人员为某一次飞行而进行航空器飞行前准备时起,到任何降落后24小时止的期间。航空器被迫降落时,在主管当局接管该航空器及机上人员与财产责任以前,也视为仍在飞行中。窃走没有人在内的航空器,不构成本罪。
二是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暴力”,是指直接对航空器实施暴力袭击或者对机组人员或乘客采用伤害、杀害、捆绑、殴打等手段,使其不能反抗的行为。不过,在刑法上,对暴力的理解有多重含义,最广义的包括一切不发行使有形力的行为,对物对人都可;广义的暴力是指对人实施的有形力,但不包括对人身,如用高分贝的噪音对准人的耳朵即可。狭义的暴力是指只对人身实施的物理有形力,但不足以抑制人的反抗程度,如打一巴掌就是。显然,本罪是采取最狭义的理解。对人“胁迫”,本罪也是最狭义的,是指以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强制,使上述人员不敢反抗的行为,如以炸毁航空器、杀害人质相威胁。广义的理解,只要以恶害相通告,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不罪与抑制被害人的反抗。例如,如果坐飞机的人对飞机上的某空姐说“如果你们不把飞机飞往美国,我就打断你的腿”,对此不能认定为劫持航空器罪。“其他方法”是指暴力、胁迫以外的使航空器内人员不敢反抗、不能反抗、不知反抗的行为,如用药麻醉机组人员等。所谓“劫持”,则是指行为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航空器的行为,如强迫航空器改变航线和着陆点等。
另外,根据刑法第121条,犯本罪的,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这里的“致人重伤、死亡”如何理解?能否包括故意致人重伤或者故意杀人?
(五)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
1、条文
第一百二十五条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理论问题
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犯罪,涉及枪支管制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管理和使用对于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不言而喻。这里不妨以枪支为例,介绍一下世界上代表性的国家对枪支的管制制度。
(1)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松管理模式
美国是个枪支管理十分宽松的国家。为了保障民众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美国在宪法中赋予公民持有枪支的权利。在自己的人身和生命遭遇侵犯时,公民可以使用枪支维护自己的权利。因而美国倡导的是“以枪制枪”。但这种宽松的管理模式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在美国,校园枪击惨案、公司枪击惨案、街头枪击惨案等频发。关于美国民间拥有的枪支数量,说法很多,比较权威的应根据美国财政部下属的“烟酒和火器管理局”1998年统计:约有2.35亿多支枪械流散在民间,几乎是每个美国公民1支枪。其中步枪约有7300万支,手枪6600万支,猎枪6200万支。1998年以来,美国每年有3万多人死于枪击事件。在一个典型周内,美国由于枪击事件所造成的伤亡人数要超过整个西欧一整年的数字。
(2)以日本为代表的严格管制模式
日本是一个对枪支弹药实行严格管制的国家,枪支管理法规极为完备。继16世纪初葡萄牙人将枪支弹药引进日本国后,300多年来,日本国一直对枪支弹药实行严格管理的政策。1588年当时执政的丰臣秀吉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暴动,下令对枪支弹药一律没收。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实行了许可证制度。“二战”后,占领日本的盟国军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秩序,采取了更加严厉的管理措施。1950年,日本政府制定的《枪支和刀具持有管制法令》开始实施。1953年的《军火制造法》则对枪支的制造、买卖等行为进行了详尽规范。1958年,日本又颁布了《枪支和刀具管制法》,进一步明确对枪支弹药实行严格管制的原则。1958年制定的《爆炸物品管制法》对制造枪支使用的弹药作出了管理使用规定。之后的《海关法》、《人身伤害及其他罪行的处罚法》等法规也都对枪支管制、涉枪犯罪的处罚作出相应规定。
日本对枪支实行分类管理。目前,日本国准许持有的民用枪支达41万余支,枪支弹药制造企业有41家。除准许警察、皇宫护卫官、自卫队成员和枪支弹药制造、销售企业持有枪支,以及以枪支用于竞技、狩猎、调查、研究、商用展示外,严禁其他任何单位、人员持有枪支弹药,也禁止任何人员用枪支来自卫。对准许持枪人员的条件也有严格的规定,即必须年满18周岁,无精神障碍、犯罪经历等才可能颁发许可证。持枪许可证期限为3年。枪支分类包括手枪、冲锋枪、步枪、猎枪(霰弹枪和来福枪)、气枪和工业用枪(如建筑工地用的射钉枪)等。连射钉枪等工业用枪也列入管制范围,足见其管制严格。在公务用枪方面,日本警察根据该国警察法的规定,允许在工作时间携带枪支(但参加会议等特殊情况除外)。警察着制服携带手枪时,必须将枪支装入枪套,并保证枪支安全保险为锁定状态,枪套扣为扣死状态。枪支实行集中保管,钥匙由单位副职负责掌管,夜间由值班负责人掌管。
日本实行枪支严格管制的结果就是,涉枪犯罪率远远低于美国。1997年日本平均每10万人口中使用枪支杀人案件数量比例为0.03,远远低于当年美国(6.24)、菲律宾(3.61)、加拿大(0.60)、澳大利亚(0.36)、英国(0.13)等国同比数量。
(3)我国枪支管理制度
与日本一样,我国也对枪支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即使是公务配枪的,法律也对其配备、配置、制造、配售、日常管理、运输、入境、出境及法律责任等问题作了严格规定。从上述立法沿革可以看出,我国从未放松枪支安全管理工作,建国以来先后颁布了三部专门性的枪支管理法律法规,分别是《枪支管理暂行办法》、《枪支管理办法》和《枪支管理法》。此外,与《枪支管理办法》相配套的还有《公务用枪配备办法》、《专职守护押运人员枪支使用配备条例》等行政法规及大量规范性法律文件,从而基本上完成了对我国枪支管理的制度设计。除了专门的枪支管理法律法规外,刑法还用了六大条分别从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持有等方面来严格管控枪支。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枪支管理法》和《刑法》有关规定的分析,看看我国现行的枪支管理制度。
《枪支管理法》第二章专门对枪支的配置和配备予以规定,只有特定的人员和单位为了保护国家和社会安全,办理相应的手续,法律才赋予其配备枪支的权力。因此,对于一般的公民而言,法律禁止其私藏枪支。另外,《枪支管理法》也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持有、私藏枪支,都是违法犯罪行为。《枪支管理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就具体列举了违反枪支管理的20多种涉枪违法行为,并对严惩这些行为作了规定。即使是法定持枪人员在条件消失之后,如公安干警辞职后,其持有的枪支应当予以收缴。而且在枪支使用的过程中,也必须是在履行职务必须时才能使用。
我国刑事法律作为最后一道,也是最为严厉的一道维护社会秩序的防线,充分体现了我国“从严治枪”的特点。概言之,我国涉枪刑事法律政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罪名多。《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至一百三十条以及第一百五十一条共规定了15种罪名;二是量刑重。以上15种罪中大部分起点刑期为3年,其中8种罪名最高刑为死刑;三是立案标准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持有、私藏、盗窃、抢夺、抢劫军用枪、火药枪1支以上、气体类枪支2支的构成犯罪;军用子弹10发以上、其他火药弹100发以上、气枪铅弹500发以上,违规制造枪支5支以上、违规销售2支以上,就达到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上述规定无疑对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尽管我国严刑重罚,严厉打击涉枪犯罪,现实中,涉枪恶性犯罪还是频频发生。近年来,持枪犯罪案件日益增多,许多重大犯罪,如抢劫、绑架勒索、故意杀人、贩毒等犯罪分子经常使用枪支,疯狂作案,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的稳定。犯罪分子手中的枪支,有些是从社会上买来的,有些则是从军警及其他配枪人员那里偷盗、抢劫、抢夺过来的。据统计,1996年至2004年,全国共发生持枪案件24469起。2005年,全国共立持枪杀人案件3924起,持枪伤害案件2309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涉枪犯罪的警钟。而在这其中,利用公务配枪实施的涉枪犯罪更是令人震惊。因此,依法预防和打击涉枪涉爆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3、本罪的犯罪对象问题。
毫无疑问,本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其中枪支是指以火药或压缩气体等为动力,利用管状器具发射金属弹丸或其他物质,足以致人伤亡或丧失知觉的各种枪支。
弹药是指上述枪支所用的弹药。爆炸物是指具有较大爆破性或杀伤性的爆炸物。但关于本罪对象的具体范围,理论上主要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
(1)广义说认为,凡是《枪支管理办法》和《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各种枪支、弹药及爆炸物品,都是该种犯罪的对象。狭义说认为,本罪对象应指军用的枪支、弹药,不包括民用猎枪、火药枪等,更不能包括烟花炮竹。
参见叶高峰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罪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页。
以往狭义说占了上锋,认为气枪、烟花爆竹等不易达到危及公共安全的程度,因此不宜包括在本罪对象之内,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烟花爆竹爆炸也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公安部2001年4月18日《关于严厉打击违反爆炸物品、枪支弹药管理违法犯罪活动的通告》事实上采纳了广义说,据此,本罪对象包括炸药、雷管、导火索、导爆索、震源弹、黑火药、烟火剂、烟花爆竹以及手榴弹、地雷、炮弹等各类爆炸物品,军用枪、射击运动枪、猎枪、麻醉注射枪、气枪、火药枪等各类枪支和弹药。目前,对这个问题司法实践的做法还是很有争议的。公安和法院的看法有待进一步统一。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2001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非法”,指违反有关法律,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制造”是广义而言的,包括修理、加工、改装等行为。“买卖”,是指以金钱或实物作价,买入卖出的行为。“运输”,是指运送的行为,其形式可以是陆运、水运、空运,也可以是随身携带,运输的空间范围一般限于国内。“邮寄”,是指以包裹邮件形式夹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储存”,上述“司法解释”强调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爆炸物而为其存放的行为。但是,如果保存、控制大量枪支、弹药、爆炸物,却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枪支、弹药、爆炸物无关,那怎么办?我们认为,没有理由不定此罪。另外,刑法第151条规定了走私武器、弹药罪,但是没有走私爆炸物罪,故对于走私爆炸物的行为,应该以运输爆炸物罪论处。
4、本罪是数额犯吗?
依照最高法2001年1月15日《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枪支一支以上的;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军用子弹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五百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一百发以上的;手榴弹一枚以上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装置的;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一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十米以上的;具有生产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或者具有销售、使用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超过限额买卖炸药、发射药、黑火药十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十千克以上、雷管三百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百米以上的;多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的;以及虽未达到上述最低数量标准,但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才能构成本罪。
(六)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1、条文
第一百二十八条 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问题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是指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所谓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对这类犯罪定义既不明确要求积极的作为,也未明确规定消极的不作为,只要求控制某种国家法律禁止“持有”的管制物品即构成犯罪。持有是指对财物的实际控制。
(1)在英美刑法中,“持有”(possession)是作为犯罪行为形式同“作为”与“不作为”相并列,如美国《模范刑法典》的行为条款中规定:“如果持有人有意识地获得或接受了该持有物,或者在能够终止其持有的充分时间内知道自己控制着该物,则此种持有即为一种行为。”对物品的控制状态,通常起始于作为,如取得、收受等,以不作为(无动作之意)维护其存在状态,具有作为与不作为相交融的特点。但持有本身是一种状态,没有积极动作,既区别于作为,也有异于不作为,因刑法上的不作为以不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而持有未必以此为前提。
(2)所谓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
根据前引《解释》,非法持有、私藏军用枪支一支的;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非法持有、私藏军用子弹二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一千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二百发以上的;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一枚以上的;以及非法持有、私藏的弹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构成本罪。根据刑法第128条第1款,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情节严重”是指非法持有、私藏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五支以上的;非法持有、私藏军用子弹一百发以上,气枪铅弹五千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一千发以上的;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三枚以上的及达到定罪的最低数量标准,并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
(七)丢失枪支不报罪
1、条文
第一百二十九条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问题
(1)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所谓丢失枪支,是指因管理不善使枪支被遗失或被盗、被骗等丧失对枪支控制的情形。所谓不及时报告,是指行为人发现丢失枪支后不及时向本单位或者有关部门报告,有的是根本不报告,有的是过了一段时间才报告。如果行为人发现后及时、如实报告自己丢失枪支的情况,则不构成本罪。所谓造成严重后果,包括直接危害结果,也包括间接危害结果。通常主要是指所丢失的枪支被犯罪分子作为犯罪工具。
(2)本罪最大的争议是责任形式如何,故意或者过失?丢失是过失(但也有无过失,或者意外的情况),不报告是故意;对于发生严重危害结果一般是过失心理态度,但是对于丢失的枪支处于失控状态,则是故意。丢失的心态不能作为本罪的主要心理态度,从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考虑,应该将后者作为确定心理态度的标准,那就是故意。而且,从共同犯罪的角度理解,也理解为故意比较妥当,所以,本罪的犯罪结果比较复杂,可以理解为多重结果,丢失枪支本身的结果是使枪支处于失控状态;不及时报告的直接结果是使枪支继续处于失控状态;其间接结果则是使枪支落入不法人之手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3、此外,对于本罪的犯罪主体“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是否包括军人和民兵?以及单位是否构成本罪主体也是立法完善时值得思考的问题。
(八)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1、第一百三十条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案例
(1)2003年,海南某市开展收缴黑枪黑弹专项斗争期间,朱某为了得到奖赏,便主动与各派出所、边防支队等缉枪职能部门联系,说只要每支枪能奖励1000元就可帮助收缴黑枪。得到承诺后,朱便伙同谢某于2002年四、五月间先后非法造出仿制步枪7支,然后分别上缴给儋州市松鸣、木棠、松林派出所和边防支队,先后共获得奖金5700元。2003年5月7日和12日,某派出所发现朱某上缴的2支步枪的机件是新的,枪托等处的油漆还未干,而朱已得了2000元奖金。派出所将这一情况上报海南省公安厅后,经专案组立案侦查发现,朱不是到群众中去收缴黑枪,而是买来钢管等材料到其他地方加工后带回家。2003年6月9日上午,朱再次向松林派出所上缴一支新步枪。公安机关通过侦查对他采取强制措施,在其活动场所查获了一支未成型的枪支配件及用于制造枪支的一批物品。同时据朱的交代抓获了谢。经审讯,朱、谢二人交代了非法制造枪支的事实。
(2)现年21岁的燕孟龙是旬邑县人。2001年7月27日,他将在旬邑家中私藏的一枚军用制式爆炸装置带到西安,当日下午又携带该爆炸装置在雁塔区田家湾公共浴池内洗澡,后将该爆炸装置遗失在浴池内,引起当地群众很大震动,并报案。雁塔区法院审理认为,燕孟龙非法携带爆炸物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了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
(3)2010年6月1日,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法院发生一起恶性枪击案件,造成法院工作人员3人死亡、3人受伤,凶犯朱军当场自杀身亡。经当地警方查明,凶犯朱军系零陵区邮政分局职工。凶犯朱军系零陵邮政局护卫队队长,2006年8月检查出患有鼻咽癌,患病后仍担任护卫队长一职。朱军曾因房屋纠纷向零陵区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支持了其全部诉讼请求。但朱军仍怀疑法院工作人员在此案中有不当行为,无理缠访。2010年6月1日9时45分许,朱军向值班护卫队员聂焱谎称其要与黄建国一起领取枪支验枪。
聂焱未按规定履行领用枪弹手续,将“五四”手枪、“**”手枪、“七九”微型冲锋枪各一把和40发子弹交给朱军。结果酿成悲剧。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湖南零陵“6·1”枪击法官案。法院审理查明,永州市邮政局零陵分局未严格执行枪支弹药管理有关规定,未做到“双人值守、双人双锁、枪弹分离”,白天只安排一人值守枪库和金库,且枪支弹药都存放在只需一人即可打开的临时枪柜,未按要求放入专用枪柜。上级邮政部门及当地公安机关在对零陵邮政局的检查中提出了整改意见,但黄建国和刘林虎对此置若罔闻。衡阳市雁峰区人民法院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凶犯原单位零陵邮政分局护卫员、直接责任人聂焱有期徒刑4年,判处负有领导责任的安全保卫专干黄建国和分管安全保卫工作的副局长刘林虎有期徒刑各3年,缓刑3年。湖南永州法院枪击案中三名遇害法官被追认为烈士。谭剑
陈文广:《湖南枪击法官案三人渎职获刑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立法缺陷及对策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刑法惩治;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66-02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成为现阶段社会的热点问题。从2000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越发频繁,在利益的驱动下,众多不法商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制造诸如瘦肉精、毒奶粉等重特大有毒有害食品事件。刑法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手段,对于整肃当前社会道德风气,固守行为底线有其突出功能,对食品安全的保护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现状
食品安全的保证分散在整条食物链中,即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体现在刑法分则中却只有四类罪名的设定相配套。一为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二为兜底性条款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为刑法修正案(八)中增设的食品监管渎职罪;四为妨害公务罪和非法经营罪。公安部治安局建议研究食品安全犯罪和完善立法对策,并提到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案,办案中查获的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的主犯,最后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而且缓刑三年。这样的打击力度不足以震慑犯罪,也不足以制止这种犯罪行为的继续发生。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刑法应对当前猖獗的食品安全犯罪的尴尬局面,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惩罚食品安全犯罪的心理预期。
刑法修正案(八)②的三条规定,一方面加大了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力度,一方面增加了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责任人员渎职犯罪处罚的条款,显示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重视,但在笔者看来,修正案(八)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法律与商人逐利本质博弈妥协的产物,落后于世界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水平。其意图调整的社会关系尚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传统治国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治国理念之中,不能完全担负起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重任,也不能达到厘清相关法律关系,震慑犯罪分子的作用。
二、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罚惩治的缺陷及对策
(一)犯罪分类不当
按刑法及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属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本人认为此种分类并不妥当。刑法修正案(八)中对食品安全犯罪的两个相关条款,其犯罪侵犯的客体为复合型客体,包括对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权的侵犯、财产权的侵犯和对国家经济秩序的侵犯。笔者认为,食品安全犯罪主要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权,这符合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客体要件,也符合法律保护人基本权利的原则,是人权的基本体现,也是国外及我国现阶段社会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共同认识。
2011年3月,河南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直接将一起涉及“瘦肉精”的案件判为“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并非完全属于为政治服务的一般“重罚”,同时也带有对适用食品安全犯罪的一种为学者、大众和政府所接受的新型认识态度。当某一案件发现,“罪刑无法相适应”时“重法优于轻法”替代“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复杂法优于简单法”的原则,似乎更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公平。但是,立法者在创建特别法和复杂法的时候即是为了设置更多的不法的内涵和构成要件,在实质上,这种以司法修订立法的行为还是人治社会的深远影响之一,与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要求格格不入。就算出现特别法(复杂法)所规定的法定刑比普通法(简单法)所定法定刑轻,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立法技术不足导致,或者是利益所得者与法律博弈的不合理现象,此现象即使不合理,也应遵守和执行,这是法律的精神所在。笔者认为,立法中的不合理应由立法修正,司法的随心所欲运用,违背了法治的精神,简单地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复仇欲望并非社会主义法治所要追求的目的,落入了法律服务政治、人治主义圈套之中。我国多次出现的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进行刑罚,也反映出立法技术上的矛盾和不成熟。另一方面希望刑罚与行为危害相适应,更希望法律的严肃性和法治精神得到体现。事实与理论的差距应当引导理论的发展。将危害食品安全罪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中完全有必要,而且应当尽快尽早。
(二)未规定持有不安全食品的刑事责任
1.持有不安全食品是社会公众健康安全的重大隐患
在司法实践之中,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犯罪具有隐蔽性,查证困难,查证并处罚的依据缺乏,惩治效果不理想。我国法律对持有不安全食品没有相关规定,比对国外立法,认真分析食品犯罪的行为链条,笔者认为不利于有效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刑法》及修正案(八)中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规定,只有“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这三种法定处罚行为,但对明知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以牟利为目的,持有不安全食品,因主观或非主观原因暂时未有“生产、销售”的行为要件该如何处理却没有相关规定,且在司法实践中,销售的评判要件是销售金额,大多数非法生产、销售者并没有完整的生产、销售台账,因此就算被查获其持有不安全食品,但不能证实其从事不安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就会导致其逃脱法律制裁。除专业从事运输、仓储行业的经济体之外,其他行为人持有不安全食品,其最终目的仍是通过销售获得利润,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决定的。暂时对商品的持有行为是销售行为的必需条件,是为追求利益所做的前期准备。我们可以认为,从刑事法律学的角度来说,持有不安全食品是违反刑法相关规定的犯罪准备,持有不安全食品的行为具备造成严重后果的极大可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2.持有不安全食品与持有和储存危险品不同
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探索持有不安全食品与危险品的区别。危险品包括雷管、炸药、腐蚀性物质、有毒物质、病毒、刀具、武器等。危险品的持有与不安全食品的持有不同点在于其主观目的。我们无可否认持有危险品也存在对社会公众的极大危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危险品本身有合法使用的目的存在,虽然有可能被用于犯罪行为,但是正常使用是符合我国法律、道德及社会一般准则的。而不安全食品的持有,除主观不知情的情况下,必然是以牺牲社会公众健康生命来换取非法利润。法律可以对持有和储存危险品有合法的规定,而对不安全食品这一除了依法销毁别无正确且合法的使用方式的客体应当采取严格的不宽容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不安全食品应被定性为是仅次于毒品的非法物品之一。
3.持有不安全食品犯罪要件及量刑
通过以上2小节的论述,笔者认为,其犯罪主体是持有不安全食品的自然人,具有以非法手段牟利的主观故意,在整个犯罪过程中,他准备了实施犯罪的工具和物资,并着手实施为了犯罪而必须事先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因为非主观原因而被迫中止,这种行为只因在意志之外的因素而被迫停了下来,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并未改变,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按照我国刑法第22条规定,建议参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以《刑法》修正案(八)相关刑罚为标准,对明知其为不安全食品而非法持有,货值金额在5万元以上,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相应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持有不安全食品货值特别巨大的),处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或相应罚金。
(三)罚金刑标准未与食品安全法衔接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食品犯罪的罚金刑没有最低标准,2013年5月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规定,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般应当依法判处生产、销售金额二倍以上的罚金。从刑法与行政法规的层级关系来看,刑法处罚的是比行政法规更严重的危害行为,通常来说,刑事处罚的罚金比行政处罚的罚款所针对的行为更为恶劣,其金额应当更高,才能体现出处罚与行为危害性的对等,才符合法治公平的原则,才能使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协调运行。比对《食品安全法》第九章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处罚标准为“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包括已销售和未销售的食品在内。上述两种规定完全有可能导致刑事处罚的罚金远低于行政处罚的罚款。货值金额是违法产品的总和,反映了行为人违反法规、触犯刑律的轻重,危害及可能危害的大小,行为人本身主观的故意或过失。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标准并非完全准确,但以“货值金额”作为罚金的标准,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行为人的罪行,有依据、能做到罚当其罪。笔者认为,对食品安全犯罪应以“货值金额”为标准,高于《食品安全法》中罚款的数额,设定较高的罚金刑限额,充分体现罚金的剥夺性痛苦。
三、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对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并不合理,惩治力度尚显不足,我国有必要在刑法中设置“危害食品安全罪”,将其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与《食品安全法》有效衔接,详尽罗列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各种行为形式,完善财产刑设置,如此则可涵盖整条食品安全链上的行为,充分发挥刑事法律的规制作用,给予公民最大限度的刑法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涛.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赵微.法律与道德辩证关系再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1).
[5]彭玉伟.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缺陷和完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4).
[6]卢建平,方翌.完善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1).
[7]崔文俊.论刑罚与行政处罚竞合时的适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5).
清罐的危害分析和安全控制 篇7
1 清罐方法简介
1.1 蒸汽蒸罐清洗
蒸汽蒸罐清洗是传统的清罐方法。先倒罐或外输将罐内油品液位降至最低,关闭罐进出油阀门或加盲板,罐内通蒸汽,待油污溶化后抽出,再用水冲洗后干洗。这种方法需时长,人工清除的淤渣量大,污染大,劳力需求多,因此主要用于中、小型重质油罐的清洗。
1.2 热水循环清洗
将罐内液位降至最低,切断所有管线与油罐的连接通路,将水溶性添加剂加入热水中输入罐内,通过循环、搅拌,使罐底的油泥溶化,油水在罐内沉降并初步分离后,排放至油水分离器中处理,清水可循环使用。如果是检修,还要人工清理底渣。这种方法剩下的底渣量极少(约5 %),几乎没有烃类成分,因而是省时、省力、安全的清罐方法。对大、中、小型油罐均很适用。
1.3 热油循环清洗
与热水循环清洗过程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所用熔化油泥的介质是储存的油。这种清洗法常用作辅助的初步清理手段。
1.4 干洗法
用锯末擦洗,除去锯末后检查并除去局部锈蚀,再用棉布擦干净。这也常是前三种清洗法后期不可缺少的人工细节清理手段。
2 清罐过程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
虽然实际操作中有不同的清罐方法,但清罐过程中的危害和风险程度大体相同,具体分析如表1。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作业或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和有害作业环境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危害因素,而实际操作中还偶尔有不执行操作规程、员工不太胜任和措施不到位的情况出现,所以有必要进行风险控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清罐工作顺利进行[1]。
3 安全控制措施
3.1 加强承包商的安全管理
(1)资质管理:
承包商应具备相应的清罐等级资质;具有两年以上良好的安全业绩。
(2)施工作业安全管理:
施工前签订《施工安全协议》、《安全承诺书》;有针对性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对施工方案中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进行审核、确认;对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和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进行审核、备案;施工用的工具、机具、劳动防护用品应符合安全要求。
3.2 火灾爆炸的安全控制措施
避免油品蒸气引燃是最重要的安全保证。由于清罐及动火检修中存在多种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因素,故而应严格执行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动火许可证、动火监护人制度等。
3.2.1 加强施工作业安全管理
(1)参加清罐的技术人员,应熟悉清罐技术方案,明确清罐程序、安全技术措施。
(2)要求对油罐清洗作业安全措施熟悉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全面组织和监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业计划。
(3)划定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化管理。
(4)作业期间应有消防人员值班,并配备消防车辆、消防器材,做好救护及灭火的准备。
3.2.2 防止罐内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1)罐内充分通风。
油罐油品排空后,打开顶部、底部人孔进行通风。一般采用自然通风的时间不少于10 d。用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的时间不少于48 h。
(2)可燃气体检测。
用火前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测爆仪检测罐内油气浓度,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作业。有条件的也可采用可燃气体分析检测仪对罐内气体成分进行化验分析(爆炸下限大于4 %的,分析检测数据小于0.5 %为合格;爆炸下限小于4 %的,分析检测数据小于0.2 %为合格)。最好使用两台仪器同时检测,以防止检测仪失灵,且便于对比检测数值。
检测的重点部位:a)高处孔口:如罐顶量油孔、透光孔等;b)罐内低凹、死角处:特别是浮顶油罐的升降管、蒸汽盘管、虹吸放油口、中心柱、罐底焊缝缺陷等处,可能隐藏有残油,油气容易聚集。
若测爆正常但未及时动火检修,在动火前必须重新检测,以防因气温升高、阀门不严渗油等原因,油气挥发增强造成着火爆炸。
(3)充分清除锈蚀。
油罐清洗后,表面的锈皮或鳞片下面仍有可能残有可燃油气,应除锈至金属见本色为止。
3.2.3 防止作业中产生意外点火源
点火源是燃烧“三要素”之一,所以加强火源管理,严格动火和禁火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1)划出防火作业区域。在清洗、检修的油罐周围35~50 m进行隔离,设为安全警戒区域。
(2)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禁令》,控制明火进库区。
(3)防止电火花的产生。清罐、检修过程离不开电气设备,如果其结构、安装及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将会在运行中具有显在或潜在的点火源性能,引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引起火灾和爆炸。
a)使用的照明、通讯、动力设备等电器均应符合防爆要求,同时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数量。
b)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把一部分电气设备,特别是在正常运行中可能发生火花的电气设备,如:配电设备、启动设备等布置在防火堤外。
c)防止拖地电缆被割破或遭受其他人为损坏而引起火花。
(4)防止静电积聚、放电引起的火花。
a)操作人员穿戴防静电服装,不准穿化纤服装及使用化纤制品。
b)在采用蒸气或高压水冲洗时,压力不应过高,喷射速度不能过大,防止高速喷射的气流摩擦产生过多静电。
(5)防止撞击火花的产生。
a)进罐清扫用具最好使用木制、棉布等非铁材料,操作中动作要轻,防止敲击或碰撞产生火花。金属材料工具要与储罐相连,可靠接地。
b)操作人员禁止穿带铁钉的鞋。
(6)防止雷击火花的产生。油罐立柱落下后,油气浓度很大,雷电极易造成油罐爆燃。
a)在外输前将一、二次密封用石棉布或其它阻燃材料填充、覆盖,并保持湿润。必要时通氮气保护。
b)遇雷雨、闪电等恶劣天气,最好停止清罐检修作业。
(7)及时清除可燃物。硫化铁、过氧化物等在空气中有自燃的可能,清除的含硫油品沉积物、过氧化物应不断洒水增湿,并及时运离现场,妥善处理;含油污水也应及时处理。
3.2.4 防止相邻油罐火灾发生
(1)五级或五级以上大风,不宜进行油罐的通风和清洗作业。
(2)动火罐相邻的轻油罐,动火期间停止收、发油作业。
(3)高温季节,动火期间应对相邻的轻质油品储罐采用喷淋降温措施,减少油品蒸发,防止在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可燃气体。
3.3 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碰伤的安全控制措施
3.3.1 彻底排气和通风
能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油气浓度,防止中毒和窒息。
3.3.2 做好罐内气体检测
(1)油罐内气体检测后指标要求达到:氧气含量在16 %~21 %以上,可燃气体环境爆炸危险度小于25 %,油气浓度低于300 mg/m3,含有硫化氢的油气,浓度不高于50~100 mL/m3,并且持续24 h不再上升,作业人员才可以进罐操作。
(2)应在罐内不同位置上取样进行气体检测。
3.3.3 做好进罐作业人员的监护
(1)进罐作业期间,罐外必须有人监护,观察罐内作业人员情况,及时联系。监护人员做好进出罐人员的清点、登记,并随时监测油气浓度。
(2)进罐人员必须穿戴防毒面具、系好信号绳和保险带。防毒面具的吸气能力有限,在罐内缺氧的环境下长时间作业,起到的保护作用很小,故而即使佩戴了防毒面具,进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一次15~20 min为宜。
(3)作业人员进罐作业期间必须有充足的照明。一方面有利于施工作业,特别是隐蔽和死角处作业,另一方面防止刮、碰、摔等伤害的发生[2]。
3.3.4
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做好相应的救护准备
3.3.5 做好个体防护
进罐挖掘、清理油渣的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密 封的工作服、手套、长靴,防止接触油泥;戴牢安全
帽,防止进出人孔、罐内作业过程中碰伤。
3.4 防止高温中暑的安全措施
(1)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其它时段进罐作业时也要对罐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必要时可采取水喷淋、冰块降温等措施。
(2)配备清凉饮品和防暑降温药品。
(3)加密作业人员的轮换。
3.5 防止烫伤的安全措施
(1)罐内通蒸气清罐期间,现场必须有人监护,并挂牌警示,人员禁止靠近,避免烫伤。
(2)做好个体防护。特别是夏季高温时段,施工作业人员要穿戴劳保防护用品,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罐壁钢板烫伤。
3.6 防止淹溺的安全措施
(1)在打开人孔前,确认关闭所有与其它罐连接的阀门,用铁丝捆绑并挂牌明示,如果是电动阀门要切断电源。
(2)作业人员进入油罐前再次检查阀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如果发现阀门不严要及时采取有效防渗漏手段,如加设盲板等。
(3)人员进罐作业期间,罐外要有专人定时检查阀门状态,禁止无关人员动作。
(4)油罐清洗检修完成,人员撤出时要反复清点人数,确认罐内无人后方可关闭人孔,开阀进油。
3.7 避免环境污染
现场洗罐含油污水要求排入密闭含油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合格后排放。罐底含油废渣清出后,要求装桶、装袋、装油罐车就近转运至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场处理。
参考文献
[1]杨筱蘅主编.油气管道安全工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若干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安全标准,生产、销售,立法完善
1 犯罪构成若干要素的认定
第一, 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认定。《食品安全法》第99条规定:食品, 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可见, 食品包括三类:一是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二是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原料;三是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应符合“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将安全标准规定为强制执行的标准, 除食品安全标准外, 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根据该法第20条的规定, 食品安全标准包括: (1) 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2)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食用范围、用量; (3)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4) 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5)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6) 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7) 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8) 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可见, 食品安全标准具有广泛的涵盖性, 不仅包括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标准, 还包括初级农产品的安全标准, 比食品“卫生标准”更为全面, 有效克服了卫生标准的诸多弊端。《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种标准。在处理具体案件时优先适用国家标准, 对于尚未规定国家安全标准的, 应《食品安全法》第22条规定, 在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对既没有国家标准又没有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相关的企业标准, 但该标准仅能够在企业内部适用, 属于企业的一种自律性标准。除了上述三类标准, 有人认为, “安全标准”还应当包括行业标准, 理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不断出现新品种, 单纯依据国家标准势必造成大量新型犯罪难以控制, 采用将补充性行业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将有利于打击犯罪;而且行业标准作为行业内统一适用的标准, 在判断上具有平等性和普遍性。但《食品安全法》并未规定行业标准, 所以, 行业标准不能成为司法实践中食品安全判定的标准。
第二, “生产、销售”的认定。生产、销售是危害食品犯罪的实行行为, 准确界定生产、销售行为对正确认定犯罪有重大意义。问题是, 对于运输、仓储、保管等食品流通环节发生的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如何认定?有人主张, 对处于生产与销售之间的采集、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陈列、供应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食品污染毒化行为, 不能仅仅从本身意义上去理解生产、销售行为, 而应将生产、销售行为理解为生产经营行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一是从语义上分析,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 生产是“人们使用工具创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销售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 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可见, 生产、销售行为可能具有的含义无法涵盖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流通环节, 将上述流通环节解释为生产、销售行为的观点, 违背了扩大解释的原理, 实属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类推解释。二是从法律规定角度来看, 《食品安全法》第2条第1项将食品生产和加工称之为食品生产, 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称之为食品经营, 虽然该法使用了生产、经营这一称谓, 但该法还是对食品生产、销售与流通环节各行为加以区分的。从《刑法》对其他罪名的规定上看, 结论亦是如此, 如《刑法》第125条规定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对运输、邮寄、储存与制造、买卖做了明确区分。三是从司法的角度来看, 司法解释的立场是, 对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等犯罪分子提供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的, 应以共犯论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的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 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 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 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 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综上, 不能将生产、销售行为理解为生产、经营行为。应当指出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流通环节行为都可以按照共犯论处, 如果食品是在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流通环节中导致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有毒、有害的, 就可能得不到《刑法》规制, 显然这在处罚上出现了空隙, 有待立法完善。
第三, “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认定。所谓“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是指含有毒性元素或者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而不能作为食品的配料或食品添加剂的物质。非食品原料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不能作为食品原料的物质;二是指不是特定食品原料的物质;三是指不是以食品作为材质的物质。对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而言, 显然是前一种意义上的非食品原料。食品除含有本身所需的原料外, 通常还需要非食品原料的辅助, 这些非食品原料主要是指食品添加剂。如果行为人将食品原料掺入食品中, 即使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被污染、变质, 致使食品变得有毒、有害, 也不属于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不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但可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论处。被掺入的“非食品原料”应有毒、有害, 如果向食品中掺入的非食品原料对人体无毒、无害, 也不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 立法完善建议
《刑法修正案 (八) 》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主要做了以下四大修订:一是将食品安全标准从“卫生标准”修改为“安全标准”;二是调整刑罚配置, 取消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拘役刑配置, 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基本犯罪的罚金设置进行了修正, 即从“单处或者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修改为“并处罚金”;三是增设量刑情节, 即在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第二档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第二档、第三档量刑档次中, 分别增加了“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四是增设了食品监管渎职罪。上述修正有效克服了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的诸多缺陷, 使《刑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食品安全法》的有效衔接, 充分体现了《刑法》作为社会最后一道防线对食品安全的重点保护。但是, 并不能说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立法已经十分完备, 事实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 需要克服与完善。
建议一:增设过失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我国《刑法》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 如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犯罪都属于故意犯罪, 但毋庸讳言,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 即使是过失行为, 也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甚至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 确有不少生产、销售单位片面追求生产任务和经营利润, 忽视质量把关, 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如不将此纳入《刑法》规范之内势必不利于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 不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但对诸如行为人不履行食品安全法查证验货的注意义务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行为, 并不能根据这些罪名进行处罚。没有履行、不认真履行查证验货义务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 只是一种应当注意而没有注意的过失心态, 不能说明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故意。为有效规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对这种严重过失行为也应设置具体犯罪, 从而完善我国《刑法》危害食品安全的罪名体系。
建议二:将危害食品安全罪中的“生产、销售”修改为“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是指从事一切食品的生产、采集、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陈列、供应和销售等活动, 因此, 使用“生产、经营”更全面、更准确。具体来说, 即用生产、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代替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用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罪取代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原因有二:一是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仅包括生产、销售两种行为, 在食品生产流通的其他环节也可能发生严重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销售行为对此无法涵盖, 显然这些行为也需要《刑法》规制;二是《食品安全法》将食品生产和加工称之为食品生产, 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称之为食品经营, 可见该法也是采用生产经营这种表述方式, 所以, 将“生产、销售”修改为“生产、经营”也是实现与《食品安全法》有效衔接的当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冉, 李莹.食品安全犯罪司法认定中的新问题[N].检察日报, 2011-05-09.
高炉炉前作业危害辨识及安全管理 篇9
江苏沙钢集团锡兴特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锡兴特钢”) 炼铁分厂有两座高炉, 有效容积皆为450m3, 年产铁水110万t左右。自2004年两座高炉相继开炉投产以来, 10年间都分别经历过中修和大修, 炼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较为平稳, 但是在高炉炉前作业时易出现事故。
1 炉前作业条件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1.1 炉前主要工艺和设备
该炼铁厂炉前采用贮铁式沟, 水冲渣工艺, 设置3个铁水罐位 (未设置摆动溜嘴) , 正常铁口深度1700mm。
(1) 开铁口机:钻孔直径60mm, 钻机行程3000mm, 钻孔角度4~16°, 钻杆回转速度0~270r/min。
(2) 进给马达功率:3.4k W, 回转速度:1.6r/min, 回转角度:180°;
(3) 液压泥炮:最大转角165°, 活塞推力985k N, 打泥速度0.3m/s, 炮口内径120mm, 压炮力70k N, 转炮时间12 s, 工作油压14 MPa。
1.2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根据《炼铁安全规程》 (AQ2002-2004) [1], 结合锡兴特钢炼铁分厂炉前岗位安全和技术规程, 用LEC评价法对炉前作业条件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具体辨识和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
2 炉前安全管理措施
(1) 炉前安全管理工作关键是抓好“落实”, 需要切切实实去执行。锡兴特钢炼铁厂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齐全, 各环节严格按照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 就可以确保高炉炉前运行安全。
(2) 欲抓好炉前安全状况, 需抓好高炉工长之人况。高炉工长全面负责本班的生产管理工作, 负有组织指挥本班各工种人员认真执行《高炉安全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做好各种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积极完成各项生产指标的职责。因此, 培养工长过硬的技术素质、生产管理素质、安全管理素质和心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3) 牢固树立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理念。高炉越稳定顺行, 炉前出铁秩序和任务越稳定轻松, 从而会大大减少因出铁混乱产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
(4) 高炉炼铁是一个复杂的长工艺生产流程, 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建和谐班组。班组的每一位职工都要培养良好的自身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注意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确保高炉操作安全。
3 结束语
通过对锡兴特钢高炉炉前作业条件危险源的辨识, 结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提升高炉工长能力, 树立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理念,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措施, 加强对高炉炉前作业的管理, 可以有效减少高炉炉前作业的危害因素。
摘要:结合高炉炉前生产工艺特点, 用LEC评价法对江苏沙钢集团锡兴特钢有限公司炼铁分厂高炉炉前作业条件危害 (不包括机械、电气、起重等通常的人身伤害) 进行了扼要的辨识和评价, 并提出了炉前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炉,炉前,安全,评价
参考文献
[1]AQ2002-2004.炼铁安全规程[S].北京:国家安监总局, 2004.
安全危害 篇10
中美双方专家围绕燃料乙醇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温室气体排放、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们最关注的是, 在美国和欧盟得到大力推广的燃料乙醇如何在中国落地。
实际上, 燃料乙醇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就开始推广原料为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物燃料, 并在短短八年内成为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的生产国。
但因为政策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演变, 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逐渐变得比较尴尬:来自政府的补贴持续减少。中国政府对于燃料乙醇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支持, 到后来的疑虑再到现在的政策真空, 使得这一行业没有来自顶层的稳定预期。
另一方面, 环境的压力迫使中国需要在燃料方面进行改变。11月即将生效的巴黎气候协定, 对签约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燃料乙醇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清洁汽油添加剂, 其市场前景尚有巨大成长空间。
政策真空掣肘
政策作为中国行业最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推动力, 在新能源方面表现尤其明显。
目前中国燃料乙醇产能最大的天冠集团总经理杜风光告诉笔者, 对于燃料乙醇行业来说, 目前尴尬环境的直接原因, 是政策的真空。“没有人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哪儿, 政策的真空导致这个行业的预期不足, 于是无法吸引投资, 也很难拓展市场。”他说。
的确, 相比光伏和风能发电, 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政策, 燃料乙醇获得的政策关注与社会舆论关注相对较少, 而在这一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决定了它发展的情况。
从美国的发展状况看, 其燃料乙醇从一开始的0到现在98%的覆盖率, 也走过了很长的政策辩论期。美国谷物协会的杰拉德博士表示, 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在多个主体市场都受到了政策不确定的影响。
“目前的技术进步使得乙醇燃料可以减少50%的碳排放量, 而在亚洲和非洲因为乙醇燃料的使用不足, 导致了排放增加, 以及更少的区域性的农业投入, ”杰拉德表示。
而作为中国的燃料乙醇企业, 在目前政策预期不足和低油价的双重影响下, 其生存也是困难重重。“我们目前还是亏损。”杜风光向笔者无奈地表示, “如果能有稳定的政策预期, 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这一行业, 可以改善这一行业的市场环境。”
实际上, 在中国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后, 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碳排放标准, 规定各行各业的碳排放量。如果这一系列政策能够顺利制定, 燃料乙醇应用将会获得政策空间。
粮食不再是制约
伴随着燃料乙醇发展一直以来的争议, 就是人们担心主要通过玉米制造的乙醇, 会危害我国的粮食安全。但从目前来看, 这已经不再值得担忧。
从美国方面来看, 燃料乙醇的发展并没有让玉米价格上涨, 反而在近年来一路降低。“因为可以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 美国的玉米种植可以吸引大量资金, 近年来单产一直上升, 价格也在一直下降, 对于美国农业来说是个好事。”杰拉德表示。
从中国今年来的库存数据来看, 北方的玉米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据机构调查数据显示, 截至2016年2月底, 仅玉米品种的政策粮库存已达2.5亿吨。中国石化专家乔映宾告诉笔者, 在东北至少有1.2亿吨的玉米存量无法使用。“国内的玉米库存过剩问题已经很突出。”他说。
笔者算了一笔账, 依据公开数据, 2015年中国年汽油消费量为1.15亿吨, 如果全部汽油都用乙醇作为增氧剂进行添加的话, 大概需要1500万吨乙醇, 而生产这些乙醇则需要玉米4500万吨。以上文计算的粮食库存过剩情况看, 4500万吨在整体过剩的玉米中比重并不大。
131I治疗de安全性与危害 篇11
131I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机制
131I用于治疗甲亢很多人知道,但对于其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很多人不甚了解。其实人体的甲状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从体内(主要来自我们的饮食)摄取碘,进而在甲状腺腺内合成甲状腺激素,供我们机体使用。而其它器官不是吸碘能力小,就是碘在其内滞留时间短,只是“匆匆过客”罢了。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其共同的特点是,跟正常的甲状腺细胞功能类似可以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131I来治疗甲状腺癌,当癌组织吸收了131I之后,通过其产生的电离辐射就可以精准定位并杀死甲状腺癌细胞。当然,用131I 治疗甲状腺癌剂量会因患者的病情和基础情况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31I治疗有“清甲”和“清灶”两种方式,“清甲”治疗有利于避免甲状腺癌复发,同时治疗后进行显像,可以发现有没有肿瘤转移,也为以后的随访观察提供方便,治疗剂量通常在是30~100mCi(毫居);“清灶”治疗是清除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灶的治疗方法,治疗剂量为100~250mCi。
131I有放射性,对他人是否有危害
131I是一个放射性药物,很多人听到“放射性”三个字就感觉害怕,其实只要做好防护,就比较安全了。
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来说,进行131I治疗的时候,都是手术切除了绝大部分甲状腺组织了,因此真正被甲状腺组织吸收的131I非常少,其它的主要分布在胃肠道和泌尿道,然后通过大小便被排泄出去。131I一般8天后放射性的量自行减少一半,加上人体的排泄,一周之后体内残留的放射性碘就非常少了。
在服131I后的头几天,身体内的排泄物(特别是尿液)的放射性是非常大的,所以,为了防止排泄物污染环境或射线对家人或公众造成损害,一般要求患者住院进行131I治疗。在美国,需符合以下三种标准,患者才可解除隔离:①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3 mCi;②距离1米处辐射剂量率低于7mR/h(0.07mSv/h);③对成人的最大辐射剂量不超过5mSv。131I的防护最理想的是用铅等重金属,比如住在铅屏蔽的房子、穿铅衣等,但任何一个家庭具备这样的设施的可能性都不大,所以主要靠增大接触距离(比如自己住单间,远距离与家人、朋友接触),缩短接触时间等。总的来讲,短时间、长距离的偶尔接触还是可以的。当然,有孕妇和婴幼儿还是尽可能不接触。
美国医学杂志曾发表了关于131I治疗甲状腺癌相关辐射研究,以客观的数据缓解大家的紧张心理。该研究表明,甲状腺癌门诊131I治疗对家庭成员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当代NRC规范所规定的剂量限值(5 mSv)。因此,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倡对甲状腺全切除后的患者进行131I治疗前病情评估,用最低剂量的131I进行“清甲”,避免因药物滥用对患者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131I对患者是否危害大
由于131I有放射性,很多患者担心对自己的伤害。其实131I治疗是一种相当安全的疗法,很少有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出现于清甲治疗后的1~5天内,属于短暂性的副作用,常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置。常见不良反应应作如下处理:
(1)胃肠道症状是发生率最高的副作用,大部分能够耐受,对症处理即可。而且胃肠道反应与患者心理恐惧感及轻度胃肠道水肿有关,只要患者在治疗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放松心情,不惧怕,让家人做些清淡、可口的饮食即可。
(2)颈部轻微肿胀,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胀,发生在服药后24~48小时内,大多可自行缓解。对于术后残留腺体较多的患者,一般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131I治疗时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预防。
(3)唾液腺损伤,急性一般出现在24小时内,患者有唾液腺轻微肿痛及轻微口干之症状,是一过性的,在131I治疗期服用酸性糖果、嚼无糖口香糖、按摩唾液腺或补液等措施,可减轻唾液腺的辐射损伤。慢性一般发生于接受多次大剂量131I治疗患者,表现为口干、腮腺区疼痛、味觉改变、吞咽困难等,其发生率较低。
(4)对腹腔和盆腔的辐射损伤,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131I治疗可能导致短暂性卵巢或睾丸功能异常,但之后仍可安全生育。世界近千例样本量的研究表明,131I治疗未出现影响生育或新生儿先天异常的证据。但建议患者服药后大量饮水、多排尿,多吃些水果、蔬菜及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每日排便,可有助于减轻腹腔和盆腔的辐射损伤。若有便秘的情况,一定要告知医生进行预处理。
(5)有报道说131I治疗可能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对于治疗次数少的患者,一般不会发生;但对接收多次131I治疗的患者需要谨慎考虑,多次治疗后可能发生一过性骨髓抑制而造成白细胞降低,服用升高白细胞药物后多能缓解。当然,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权衡治疗获益和代价。
(6)对于弥漫性肺转移患者,远期副作用还包括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长期大剂量治疗的患者白血病的患病率相对增高。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和/或高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持续甲减加上“清甲”后131I的损伤,基础疾病病情可能在短期内加重,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我进行131I治疗的经历及体会
消除了对131I治疗的误区后,我放心地接受了治疗(131I的剂量是100mCi)。2次治疗后,经SPECT全身扫描,结果是“颈部未见明显残留甲状腺组织,未见典型功能性转移病灶征象”,医师告诉我可以“光荣退伍了”。在第一次治疗时,医师给我用甲基强的松龙来预防可能发生的放射性炎症,治疗中我只是出现咽部的不适,咽痛(吞咽食物或唾液时有时咽部疼痛感加重),咽部发干,多少有些厌食等症状,通过含服酸性糖果和大量饮水及家人细心的照顾,经过几天就都消失了。5个月后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服用100mCi 131I后的不适感比第一次要轻得多,仅仅是咽部发干及咽痛,通过含酸性糖果及大量饮水,2~3天症状就都消失了。
浅谈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 篇12
1 操作过程中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医护人员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损伤是针刺伤和电离辐射损伤。
针刺伤: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揭示, 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每年发生率达8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 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据报道, 我国已有7.5亿以上的人受过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 其中1.3亿人是携带HBV的传染源。最保守估计, 中国已有7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当针刺伤时, 只需0.004 m 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 针刺伤还可传播其他疾病, 如疟疾、败血症等, 还可造成伤口感染。在当前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 艾滋病患病和感染人数快速攀升的情况下, 护士因职业关系而感染艾滋病的危害性也在加大。针刺伤主要发生在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丢弃前、丢弃中、不合适的废物处置等, 主要危害是构成感染危险。使用前损伤如抽完药物重新回套针帽;使用中损伤如抽血、静脉注射后, 从患者身上拔除针头, 穿刺中拔除导管芯, 移置血样到试管, 断开与针尖连接的静脉管道, 手术中传递锐器、穿刺针、刀片、注射器等, 操作中玻璃器具割伤、划伤 (配药时被安瓿划伤, 推药时注射器破裂割伤) , 缝合术使用缝合针,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传递时方法不正确, 配合有误;使用后、丢弃前损伤如使用后重新回套针帽, 抽血注射后从注射器上移去针头, 运输使用过的静脉输液器和带针头的注射器, 放置在床边的桌子、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丢弃过程中损伤如针头从装满利器的收集箱中突出、使用过的注射器在丢弃前进行浸泡消毒, 都是极其危险的, 这些因素的产生使注射器的丢弃工作变得十分繁琐, 不仅增加了危险性, 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 同时还会伤害处理锐利物的工作人员。
电离辐射损伤:由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电离辐射会造成医护人员机体损害, 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例如冠心病监护室, 由于插漂浮导管或临时起搏器及核素检查, 医护人员常暴露在小剂量辐射中;骨科手术中所使用的X线, 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并影响骨髓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激光手术产生的光化效应, 对皮肤、眼结膜有刺激作用。
负重损伤:由于搬运重物、患者而引起医护人员脊柱、关节损伤的报道屡见不鲜。意大利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疼痛发病率达8%以上。护士站立时间过长, 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应用计算机可引起腕管综合征等。
1.2 化学因素
细胞毒性药物 (CD) :芬兰、美国学者研究发现, 接触肿瘤药物的护士, 尿液有诱变性, 并在护士配制化疗药物区域的空气中监测出氟尿嘧啶0.12~82.26 ng/m2及环磷酰胺370 ng/m2.而加拿大护士尿液中竟检测出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在尿液中代谢存在可诱变性引起尿路肿瘤的危险。配药 (液) 时护士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吸入含CD的气溶胶, 药物可通过皮肤直接吸收, 日常频繁小剂量接触, 会蓄积产生远期危险, 不但引起白细胞下降, 自然流产率增高, 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危险, 对脏器也有潜在的损害。用氟尿嘧啶 (5-Fu) 、顺铂冲洗创面, 进行腹腔灌注, 其中顺铂的排泄物大部分消失于第一个24 h内, 当护士处置患者原液或伤口不当时可被污染。在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 当打开粉剂安瓿时, 抽取瓶内药液后拔针的一瞬间, 均有肉眼看不见的药液逸出, 可形成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目前我国医院肿瘤化疗防护的现状及研究与国际发达水平相差甚远, 当务之急是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制定严格的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 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接触各种消毒剂, 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中毒或致癌。有报道孕妇接触环氧乙烷, 流产率达16.7%.
吸入麻醉药:如安氟醚、异氟醚等, 麻醉复苏室患者80%接受全麻静脉复合麻醉, 拔管后直接送入监护病室, 残留药物可造成医护人员污染。
1.3 生物性因素
感染是医护人员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液、粪便、汗液、泪液、羊水、胸腔积液等分泌物, 手术切下的标本, 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 若不注意防护, 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 还会成为传播媒介。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 :WHO报告医护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3~6倍, 乙肝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血源性传播, 由污染的针头和其他器械传播乙肝的危险性最大。HBV感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5, HCV感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200.据报道, 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透室、供应室及静脉治疗 (液疗) 室的护士均为高危人群, 应引起高度重视。
HIV感染:医护人员职业性接触HIV携带者血液而致HIV感染已有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合作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0年全球有530万人感染HIV, 1999年死亡300万人。全球艾滋病感染总数3 610万人, 死亡1 880万人。最保守估计, 中国现已有70万人感染HIV.血液传染是造成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途径, 据统计, 医护人员有2%~40%暴露于HBV, 3%~10%暴露于HCV, 0.2%~0.5%暴露于HIV, 所以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甲肝、结核、细菌、病毒、梅毒、疟疾、成人T细胞白血病、肿瘤等20多种疾病, 对医护人员都有一定威胁, 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 更具有危险性。据研究报道, 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含有血液的唾液。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为:尿液、粪便、汗液、泪液、母乳。经血液传播疾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1.4 其他因素
酒后丧失理智患者对护士的伤害, 如酒后就医的患者, 见了导医护士便出言不逊, 滋事闹事, 有的拉拉扯扯, 甚至动手打人。门诊护士应提高警惕, 及早防备或躲避, 及时与医院保安人员联系, 平息事端, 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 以免护士受到身心伤害。
2 职业性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 制订合理的防护措施
增强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规程, 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损伤, 防止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及污染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11月6日签署了有关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的法令, 要求使用更加安全的装置保护医护人员免受锐器刺伤, 医疗机构需向直接或间接负责患者医疗护理工作并可能受到锐器伤害的医护人员提供安全有效且可控制的装置及方法。医疗机构应设立有关锐器伤害的记录, 其内容至少包括: (1) 锐器伤害事件中所使用的安全装置的名称及品牌; (2) 发生锐器伤害事件的地点; (3) 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的管理者加强管理和护士的自我职业防护会有所帮助和启迪。我们可借鉴别人先进的思想和管理方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本国、本医院、本部门的法规和制度。
2.2 洗手
在接触每个患者前后都要洗手, 包括脱手套后, 如果手和身体其他部位被血液、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 需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 (最好有浴室设备) , 要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 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3 使用防护用品
当预料会接触血液、体液时须戴上手套。如在静脉穿刺、伤口换药, 处理污染血液的器械、各种引流管、引流袋时;供应室、手术室器械清洁及打包时要戴手套;特别是护士的手有伤口时就更应及时戴上手套, 甚至戴双层手套, 戴手套时接触的由针头转移的血量可减少50%.其他防护物品如需要时穿戴护目镜、帽子、口罩、隔离衣、鞋套, 可减少血液、体液的感染机会。呼吁和建议推广使用无针产品等, 德国贝朗公司生产出一种留置针, 当拔除针芯后针尖部弹出一金属卡子, 以保护医护人员不被刺伤;可来福接头在静脉输液中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 这种无针密闭输液不仅符合护理工作需要, 对患者对医护人员均有益无害。
2.4 与锐器刺伤有关的操作及其预防
养成用镊子夹取血液、体液标本, 针头及锐器的习惯, 一旦护士的手被针头或缝针刺伤、割破, 玻璃损伤, 立即将血挤出后用0.5%碘伏或3%碘酊、75%酒精消毒止血包扎;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 处理针头时不要过于匆忙, 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针头用过后不要随意丢弃在治疗车、治疗台、床旁桌上, 以免刺伤他人;不要将针头丢在垃圾桶内, 以免刺伤清洁员, 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使用针头、锐器收集箱, 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必须毁形处理, 用过的针头先将针套回针头, 但应采用单手操作;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尽量减少与血液的直接接触;锐利器械摆放得当, 掌握传递技巧, 避免损伤自己或他人;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 应取得他人协助。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 若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怀疑接触HIV、HBV、HC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时, 专家建议在4周~6周后检测抗体, 行周期性复查 (6周、12周、6个月) , 并将结果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在此期间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 性生活时要戴避孕套;怀疑接触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立即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效率为96%~98%, 同时对丁肝防护也有一定的作用。
2.5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国外有权威的机构为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人员制订防护措施规定:配制所有化疗药物需在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BSC) , 我国有15%左右的医院 (多为三甲医院) 为护士装备了BSC, 近60%左右的医院尚无任何防护设施, 有25%左右的医院装备了不具备防护功能的洁/超净台, 由该台的设计原理可知台内正压会加速操作者的暴露。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装备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是创建安全工作环境迫在眉睫的事情。
2.6 建立静脉输液配制中心
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 将分散式配药改为集中管理, 对每日接触有害药物的护士是一种保护。护理学发展至今, 始终教育护士为患者服务, 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这是十分正确的, 但护士也需要具备健康的身心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配制中心的建立, 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配制中心, 使配制中心的护士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防护装置, 这是一般病房不可能具备的。职业危害是每一位护士都存在的现实问题, 为了预防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医院保健科可为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注射乙肝疫苗, 为在肿瘤病房工作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 以及在供应室工作的护士, 建立一些相应的防护设施等, 努力将护理人员的危害或损伤降到最低程度。
3 小结
【安全危害】推荐阅读:
危害公共安全罪06-22
食品安全危害06-30
职业安全危害护理实习08-27
不系安全带的危害07-07
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各岗位安全职责10-14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11-06
两高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0-07
危害治理07-15
产品危害07-18
危害应对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