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作用

2024-10-10

危害作用(精选4篇)

危害作用 篇1

众所周知环境是某种物质周围的情况, 通常所说的环境是相对人类而言, 人类环境涉及很广, 从部分字宙到地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自然情况和条件。从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到人类本身造成的各种情况和条件, 都是人类生存环境。

自人类出现后, 在其生命和生存活动中就不断使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壳内部构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规模和速度随着人口的增多, 科学技术发展愈来愈大, 把人类造成的这种变化作为一种地质作用 (即人类的地质作用) , 与其它营力地质作用相比, 其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 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其它某种或几种营力地质作用。在认识现代地质作用时, 忽略了人类的地质作用, 就不能全面了解现今的地壳变化。此外, 人类生活中的基本环境是由生产这些环境的地质作用巧妙地平衡。当人类改变某些地质过程时, 则破坏自然平衡, 以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类的地质作用对生存环境影响, 是本文讨论的主要课题。

人类地质作用对生存环境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1 人类的地质作用对环境破坏

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范围与生物圈的范围是不一致的, 可以把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活动范围称为智力圈。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智力圈主要限于陆地表面, 现在它包括地壳、水圈、大气圈的全部范围。由于航天技术发展, 智力圈不断壮大, 甚至已超出地球的范围。

人类的地质作用现阶段仍然主要集中在大陆型地壳的表层。人类从地壳中采出的各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有用物质并加工利用, 按其作用方式也可以分成为破坏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1.1 人类的破坏作用

1.1.1 人类机械破坏作用

机械破坏作用是通过爆破和挖掘进行。在采矿和工程建筑中用爆破方式使岩石、矿石破碎最为普遍。此种破坏作用速度比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水的破坏作用中任何一种都快得多。例如:把地面流水对山岭形态的破坏, 在人的一生中几乎难以察觉, 用人工爆破主要方式, 可以在一夜间削平一座山头。又如蛇曲而发展成牛轭湖要经历十几年或更长时间, 而人类的地质作用却可以使它在一、二年的时间内实现。

人类对地壳破坏作用, 在开采过程中更加明显。据资料统计:按世界上铁、锰、镍、铜、锌、煤等矿石产量估算, 开采这些矿石所爆破并采掘的岩石达数百亿吨以上, 同时考虑到现在开采利用的元素已近100种, 再加上建设对岩石破坏, 其数量更多。

人类破坏作用的速度、规模、数量与范围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大。人类发展初期, 破坏作用以挖掘为主, 速度慢, 规模小。随着炸药的发明和爆破能力的扩大, 破坏的速度愈来愈大, 规模也愈来愈快。进入二十世纪原子弹和氢弹的出现更使人类的破坏作用到了新的程度。十八世纪人类只利用19种元素, 二十世纪前半期已经采用了59种元素, 而现在已达到100种, 现在破坏作用的范围也从地面向地下深度发展, 从陆地向海底发展。目前最深的钻井达6000米, 超深钻进达11000米, 可以预料, 这些深度还将不断增大。

对固体岩石的机械破坏作用, 使地下形成许多垂直的和水平的管状空洞与一些倾斜的面状空洞。它们的总体排列是以矿体倾斜面一致, 当地下采矿空洞崩塌时, 则在地面形成断裂、塌陷, 塌陷的深度可以由几毫米到十几米。露天采矿则在地面留下一些深度与面积各不相同, 形状不规则的阶梯状凹坑。

此外机械的破坏作用还可以由开采天然气、石油、地下水和液态物质引起。这类开采使地下岩石密度下降, 不能承担上覆岩石的重量, 因而这会产生沉陷。

1.1.2 人类的化学沉积作用

化学破坏作用是人类加工矿石或利用开采的矿物资源时发生的。这种作用使矿石或矿物成分改变, 有的元素相对集中, 有的元素相对分散, 如在燃烧煤和石油时, 碳元素分散, 总的结果使一些元素在现代地表沉积物中增多。这些物质与人类生产、生活排出SO2及CO2一起, 会加速岩石在地表的化学风化作用, 从而导致岩石破坏加快。

1.2 人类的搬运破坏作用

人类的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机械搬运。在搬运过程中分选明显, 因为人类总是把同种元素矿物、矿石放在一起搬。搬运的方向是从地下搬向地面;从山区搬向平原;从海底搬向陆地;从某种矿物、岩石集中地点向缺乏这种资源的地点。废石搬运近, 矿石搬运远, 可以从地球这边搬向另一边, 而且搬运量也是相当惊人的。人类的搬运使地壳产生较大变化, 今天研究这种规律, 预见其后果, 是环境地质的重要内容。

1.3 人类的堆积破坏作用

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废杂数量可观, 可分为如下一些类型:

废石堆积:是指采矿活动中由地下采出夹石、围岩等无利用价值的岩石所形成堆积物。这种堆积物大部分堆放在矿山附近的地面, 少部分作为回填材料, 堆放在地下坑道或地面采坑中。在地表较为平坦的地区, 废石堆积成高几十米甚至高达几百米的圆锥形石堆。在山区则堆积在山沟中, 逐渐将一些山沟填满。废石堆积物无分选性, 无磨圆性, 大小混杂的角砾岩石组成, 一般无层理。其成分与矿体附近岩石相同, 化学成分未变, 可看是一种机械堆积物。

废渣堆积物:是人类生活中抛弃的废品—垃圾堆积。其数量也不容忽视。例如:美国城市居民每人每年抛弃的垃圾可达一吨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垃圾有10多亿吨, 其成分是有机质和无机质混和物。

建筑物堆物:是经过人类一定程度加工, 按一定的形状和目的堆积物质。按其加工的情况不同, 可以分为松散的土、石堆积物, 即没有加工固结物质的建筑物堆积。如铁路、公路路基、防水土石坝、堤等。另一种为固结建筑物堆积物, 如水泥和柏油路、楼房、水泥建筑物等。考古学上将上述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堆积物称为“文化层”

人类堆积物除其本身可形成一些堆积物质特殊的地形之外, 它还会加重堆积负荷, 使堆积地地面下沉, 下沉的深度可达十几米, 同时还可形成挤压和断层带。在一些城市地区由于建物有重荷, 加上过量抽取地下水, 使城市地区形成碗状下降形, 而在其周围形成环状降起带。如果任其发展, 其后果不勘设想。

2 人类的地质作用对环境危害

2.1 采矿业对自然环境危害

矿石被采出后经加工、运输、使用中也能给环境产生变化, 这类变化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

2.1.1 直接危害

是由于矿坑崩塌, 采空地面沉降, 废石堆塌落或滑动等造成, 这种危害显而易见, 一般在采矿石活动中都能注意采取措施, 并加以预防。

2.1.2 间接危害

是对空气和水的污染造成的。对空气的污染最明显的是SO2, 其来源于金属冶炼和煤的燃烧。在SO2的浓度为0.3PPM时人和生物者能有所感觉, 许多植物在SO2浓度0.3—0.5PPM时就受到伤害, 生长显著减慢甚至死亡。当浓度达到5PPM时, 可给人的呼吸率增加, 肺活量减少, 致使得气喘病。在大气中SO2能与O2化合生成SO3, SO3吸水性很强, 可形成硫酸微粒, 当硫酸粒随雨降落, 可形成酸雨。酸雨可造成大片森林死亡, 可提高江湖水的酸度, 从而影响水中生物存在。

全世界每年开采出30多亿吨煤、30多亿吨石油和一万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 只能在局部造成危害。如在煤矿矿坑中, 在汽车大量集中的大城市中, 在空气不流通房屋中烧煤等, CO都会危及人的健康或造成死亡。CO2的大量排放, 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提高。自1990年以来大气层中的CO2含量增加10%以上。CO2能捕作红外线, 且有对地面保温能力。目前大气层中的CO2为0.03%, 若增加一倍, 就会使地球平均气温上升3度, 使两极冰川融化, 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使地面上一些富饶的平原区被海水吞没。为此世界各国提出走低碳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非常正确。

粉尘是大气污染的另一种物质。粉尘的颗粒产生于固体矿石破碎时, 在矿石开采、磨碎、运输时都能产生。在存放或燃烧使用过程中也能由于种种的原因引取矿物粉尘进入大气中。粒径小于5微米粉尘颗粒可被吸入人的肺部, 对人体造成危害—患矽肺病。又如石棉纤维非常长, 直径达1—3微米。在石棉开采, 石棉制品破损、风化时, 石棉微粒进入大气中可瓢浮很长的时间。当被人吸收后, 较长的沉积在肺泡以上的呼吸道内, 较短的直达肺泡或穿透到肺泡组织周围。还可以穿透胸膜, 引取肺病。另一方面, 大气中的粉尘增加, 可减少太阳辐射强度, 使地球的平均气温降低。

全世界因饮用污染水, 每年死亡一千四百万人。矿业活动是使水质污染的原因之一。矿业活动使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采矿活动中的用水, 抽出矿坑水, 选矿和治炼过程的用水等。其中后者用水量最大, 它占矿山总用水80%以上。一般从开采到治炼每吨金属矿石, 用水量是2到4吨, 最高可达8.8吨。在这些水中常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超过了人体容许摄取含量的物质存在。人饮用了这种水, 吃了用这种水种植的农作物或在这种水中生活的生物, 会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在一般情况下矿业造成污水对水中的生物及生态系统影响更加严重。

海洋中的污染也由于矿业活动而日益严重。仅石油污染一项, 据统计, 由于大陆架地区油井事故, 海湾边含油选矿水及海洋中油船漏油或翻船事故, 每年流入世界大洋中的石油达13亿。 (单位) , 甚至更多。大平洋和印度洋采出的水样近50%含石油。石油薄膜使进入大气圈中水份减少, 破坏了海洋与大气间的水循环, 也影响了气温, 从而使地球上的天气状况会有所改变。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注意通过改进采矿技术, 控制矿山或选矿厂附近的地面沖刷或渗透等措施, 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并注意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净化能力来防止水污染。

此外, 矿业中的固定设备, 矿山内部的移动设备和运输设备发出的噪声, 矿山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和空气沖击波都会在较少的范围内引起环境改变, 对人类产生一定危害。

2.2 地表水或地表水体对自然环境危害

人类对自然界地质作用改造, 规模最大的是对地面流水改造。在陆地上修建了数以万计的, 大大小小的水库及巨大的河流改造工程, 打玻了自然界水循环平衡。

修建水库引起环境改变是多种多样:可使上游地下水位升高, 使地下水地质作用发生区域性变化, 水位抬高可使水库发生崩塌, 产生地质灾害。更加严重是修建特大型水库可能导致水库地区诱发地震。同时巨大河流改道工程也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对其可能出现不利影响要予以研究和注意防治。

2.3 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在不断增多, 扩大升级。而城市化带来的地质问题, 主要由于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的影响。由于大量修建房屋、道路、广场、排水沟等, 使原来绝大部分地面被屋顶、水泥、沥青等人工建筑物所复盖。因而下雨时, 雨水再也不能通过这些地面渗入地下或在土壤中停留了一断时间再逐渐的流向沟谷或河中。这就使城市周围低的地区地面流水的流量比城市化以前增大, 侵蚀作用增强。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 由于渗入地下的水量减少和大量抽取地下水供城市人口和工业使用, 使地下水的水位急剧下降。此外, 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土、砂、砾等建筑材料多在城市附近采

取, 建筑时需要平整土地等均会引起城市及其附近的局部地形变形。因此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城市安全。

3 按科学发展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

3.1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健康

自然形成的环境地质, 即原生地质环境。它对人类生活存在重要的影响。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灾害会使人类伤亡;矿石和岩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体质和健康。在我国古代对地质与人类生存关系曾有不少论述。例如对水、土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就曾经提出:, “轻水所多秃与瘿人, 甘水所多好与美人, 坚土人刚, 弱水人肥”等。现代科学发展使我们能更好地研究这些问题。为此,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必须在充分遵重客观规律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3.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按科学发展的要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必须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 提高开发矿产资源准入门槛, 加大落实矿山环评力度, 对其新上项目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验收。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 切实保护人类的健康。在能源领域, 坚持走低碳经济—即能源高效利用的道路。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转变, 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重大进步。

(2)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不能再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做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 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为目标,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彻底消除产业结构趋同, 低水平扩张的问题, 建设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促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汉地质学院普通地质教研室主编普能地质学.

危害作用 篇2

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的天然成分,如使用不当,或添加剂本身混入一些有害成分,就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致癌问题。如某些人工甜味剂、色素等经动物试验证实有致癌作用。如奶油黄色素可诱发大鼠肝癌,甜味剂甘精和苯脲也能引起动物肿瘤。近年来还发现发色剂亚硝酸钠与肉、鱼等食品中的胺类发生反应,形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

急、慢性中毒问题。由于制造添加剂时所用原料不纯而污染一些有毒化合物,引起人们的急慢性中毒。如日本的森永奶粉事件就是使用了含过高的添加剂,使奶粉中含砷过高引起1万多名婴儿中毒。作为抗氧化剂的丁基羟基茴香醚可在体内蓄积,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性危害值得注意。

食品添加剂主要分为防腐剂、抗氧化剂、膨松剂、甜味剂、着色剂等几类。1.防腐剂: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用防腐剂的话,可能引起致病菌大量滋生,更威胁到健康。防腐剂常用于饮料、酱油、酱菜、糕点等食品中,按目前的资料显示,可以认为对人体无害。

2.抗氧化剂:多添加于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菜籽油)及含有油脂的食品(如饼干、糕点)。如果不适当添加,此类食品中油脂容易酸败产生一种哈喇味,不但使油的品质下降,营养价值也会相应降低,特别是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的有效性会被破坏。常用的有BHA、BHT、TBHQ和维生素E等几种。其中天然维生素E是从食物中提取的,成本相对较高,一般在品质相对好点的产品中使用。

3.着色剂:即食用色素,能改善食品观感,但既没有营养价值、又无防腐作用,有人认为它纯粹只是为了好看,有一定道理。

4.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合成两类,天然的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各种糖醇类(口香糖中常见),以及非糖类的甜菊糖甙、甘草、罗汉果素、索马甜等;人工合成的最常见是糖精、阿斯巴甜等,另外还有蔗糖的衍生物三氯蔗糖、新糖等。甜味剂在饮料、糖果、酱类及各种小食品中广泛使用。

5.膨松剂:膨松剂(疏松剂)是一些不经过发酵就能让面团产生气体、变膨大松软的物质,主要用于蛋糕、饼干、面点、馒头、起酥面包、油条、膨化食品等的加工中。

最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危害 1.山梨酸钾(防腐剂)

山梨酸钾与水果的梨无关,山梨酸(钾)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好

氧性细菌的活性,还能防止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山梨酸钾抗菌力强、毒性较小,可参与体内正常代谢,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但价格较贵,不少国家已开始逐步用它取代苯甲酸钠。

2.亚硝酸钠(护色剂)

亚硝酸钠不仅可以使肉制品色泽红润,还可以抑菌保鲜和防腐,目前还没有其他更为理想的添加剂替代它。

副作用:过量食入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更可疑的是有一定致癌性。

标准:亚硝酸钠可按GBl907国标生产作为食品添加剂,按GB2760规定量添加,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05克/千克;肉制品不得超过0.03克/千克。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毫克/千克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3.D-异抗坏血酸钠(抗氧化剂)

D-异抗坏血酸钠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评为“绿色食品添加剂”,可保持食品的色泽,自然风味,延长保质期,主要用于肉制品、水果、蔬菜、罐头、果酱、啤酒、汽水、果茶、果汁、葡萄酒等。它能防止腌制品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

副作用:基本无害,但是过量摄入会导致一系列的肠道与皮肤疾病。4.红曲红(着色剂)

红曲红是天然红色素,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目前并未发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可以用在调制乳、冷冻饮品、果酱、腐乳、糖果、方便米面制品、饼干、腌腊肉制品、醋、酱 油、饮料、果冻、膨化食品上,不允许用在生鲜肉或调理肉制品中速冻面点食品(汤圆等)

5.糖精钠(甜味剂)

糖精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又称可溶性糖精,是糖精的钠盐。一般认为糖精钠在体内不被分解,不被利用,大部分从尿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果脯大量含有)

副作用:致癌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排除。

标准:糖精钠的最大使用量是0.15克/千克、婴幼儿食品中不得使用。在美国,凡是添加糖精钠做甜味剂的食品,均要求标有“糖精钠能引起动物肿瘤”的警告语。

6.甜蜜素(甜味剂)

甜蜜素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甜味剂,成分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经英、法、德等国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卫生当局指定可使用之新合成甜味料。调配于清凉饮料,加味水及果汁汽水最适宜。罐头、酱菜、饼干、蜜饯凉果等均有使用。

副作用:对肝脏及神经系统有影响,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的危害则更为明显,目前我国常出现食品甜蜜素使用过量的情况,出口食口也曾因甜蜜素超标被退回。

标准:国际市场大多要求检测甜蜜素产品微生物指标,而我国的国标却没有该项要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在30多年前就全面禁止使用甜蜜素,日本也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甜蜜素。

7.苯甲酸(防腐剂)

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常在碳酸饮料、低盐酱菜、酱类、蜜饯、葡萄酒、果酒、软糖、酱油、食醋、果酱等食品中使用。

标准:美国FDA规定,苯甲酸被列为安全类食品添加剂,但毒性较山梨酸高。8.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抗氧化剂)

维生素类抗氧化剂L-抗坏血酸及其盐类是常用的水溶性抗氧化剂。在美国、欧盟都获批。在中国,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也是唯一允许添加到婴儿食品中的抗氧化剂。

标准:获国际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批准使用,每天摄入量为1.25g/kg体重。9.谷氨酸钠(增味剂)您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往鸡汤中加一些盐,味道会更加鲜美。这是因为鸡肉当中富含谷氨酸这种氨基酸,您又放了一些氯化钠盐进去,便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制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副作用:在消化过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后者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药物饲料添加剂递质。摄入过多时,对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有抑制,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

10.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BHT是我国主要的抗氧化剂。我国规定可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饼干,最大使用量为0.2g/kg。

11.没食子酸丙酯(PG)

PG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较BHT强些,我国规定可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饼干等制品中,最大使用量0.1g/kg。为了达到更好的抗氧化效果,往往几种抗氧化剂复合使用。

12.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低毒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细菌、霉菌的作用,可增强高油水食品的防腐保鲜效果。用于食用油脂、油炸食品、饼干、方便面等。

13.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增白剂)

过氧化苯甲酰中含有微量砷和铅,欧盟等发达国家1997年已禁止将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使面粉中的色素氧化分解达到增白的目的,本身还原为苯甲酸残留在面粉中。

副作用:过氧化苯甲酰除了增白作用外,不能改善小麦粉的质量。

标准:所有欧盟成员国规定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都不得用于任何食品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规定,过氧化苯甲酰不得用于小麦粉中,仅可作其他食品的加工助剂使用,其最终残留物不得超过40mg/kg。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批准在面粉中使用过氧化钙的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批准氧化钙仅限于面包中使用。我国批准的使用量是500ppm,是美国的7倍,加拿大的5倍。14.阿斯巴甜(甜味剂)

阿斯巴甜又称甜味素、天苯糖等。这种低热量甜味剂比普通糖甜约200倍,1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

标准:安全性高,被联合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列为GRAS级(公认安全),至今已有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6000多种产品中19年的成功使用经验。我国于1986年批准在食品中应用,常用于乳制品、糖果等。

副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阿斯巴甜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且孕妇及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食用。不过,国内食品包装上一般都不标注添加量,阿斯巴甜不适合苯丙酮酸尿患者使用,美国使用商家要求在标签上标明“苯丙酮尿患者不宜使用”的警示。有医生建议,怀孕的妇女最好不要食用阿斯巴甜。

15.蔗糖素(甜味剂)

蔗糖素是在蔗糖加工的基础上提取而成,在很多用途上能取代蔗糖阿拉丁纳米汽油添加剂,适用于碳酸饮料到烘焙食品等十多类食品中。是目前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的功能性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600倍。

标准:FDA于1988年批准蔗糖素可以被用于15类食品,包括作为餐桌上的甜味剂以及用于饮料、口香糖、冷冻甜点、果汁和果冻等食品。1999年,FDA批准蔗糖素作为通用甜味剂用于所有食品。

16.安赛蜜(甜味剂)

安赛蜜是一种常见人工合成的新型甜味剂,是中老年人、肥胖病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甜味剂,具有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第四代合成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主要在焙烤食品和酸性饮料中使用。

副作用:摄入过量会对代谢排毒能力差的老人和儿童构成危害,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在葡萄酒生产中禁止使用这种甜味剂。

标准: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5月正式批准安赛蜜用于食品、饮料领域,但不得超标使用,其使用量为0.3克/千克。安赛蜜的安全性高,联合国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 家委员会同意安赛蜜用作A级食品添加剂。

17.柠檬酸钠(酸味剂)

制备柠檬酸钠的原料基本来源于粮食,因而安全可靠,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危害。标准:联合国粮农与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该品属于无毒品,对其每日摄入量不作任何限制。我国也规定,柠檬酸钠可以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8.柠檬酸(酸味剂)

柠檬酸普遍用于各种饮料、糖果、点心、乳制品等食品的制造。

副作用:过量摄取,儿童可能表现出神经系统不稳定、易兴奋;大人则为肌肉痉挛等。基于柠檬酸对钙的代谢可产生的影响,经常食用罐头、饮料、果酱、酸味糖果的人们,要注意补钙。胃酸过多、龋齿和糖尿病患者不宜经常食用柠檬酸。柠檬酸不能加在纯奶里,否则会引起纯奶凝固。

19.牛磺酸(营养强化剂)

牛磺酸又称α-氨基乙磺酸,最早由牛黄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含硫的g17汽油添加剂非蛋白氨基酸,在体内以游离状态存在,不参与体内蛋白的生物合成。

标准:美国、日本等国规定,婴幼儿以及儿童食品中必须添加牛磺酸。20.焦糖色(着色剂)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均已确认焦糖是安全的,但对其四-甲基咪唑作了限量的规定。

21.膨松剂

膨松剂是在以小麦粉为主的焙烤食品中添加,使之口感柔松可口、体积膨大。我国准许使用的蓬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磷酸氢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碳酸钾、沉淀碳酸钙、复合疏松剂等。

副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膨松剂中的铝对人体健康不利,因而正在研究减少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等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2.木糖醇(甜味剂)

木糖醇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甜味物质,也是人体糖类代谢的正常中间体。健康的 人,即使不吃任何含有木糖醇的食物,100毫克血液中也含有 0.03-0.06毫克的木糖醇。在自然界中,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中,但含量很低。商品木糖醇是用玉米心、甘蔗渣等农业作物中,经过深加工而制得的。热量低是它的一大特点食品添加剂论文:每克2.4卡路里,比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少40%。木糖醇从60年代开始应用于食品中,成为糖尿病人欢迎的一种甜味剂。木糖醇是防龋齿的最好甜味剂。

副作用:木糖醇不会被胃里的酶分解,直接进入肠道,吃多了对胃肠有一定刺激。由于木糖醇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易在肠壁积累,造成腹泻。

23.苏丹红

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它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中苏丹红一号型色素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24.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俗称密胺、蛋白精,被用作化工原料。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三聚氰胺毒性的机制是肾功能衰竭,而三聚氰胺引起的肾结石与晶体被认为与其造成肾衰有关联。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相遇能快速形成结石、结晶,结晶成分是三聚氰胺聚氰酸化合物。而出现的肾小管特征性炎症反应的产生原因还未有研究,可能是结石刺激肾

危害作用 篇3

1 三聚氰胺的主要污染原因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 也不是食品添加剂, 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 不应该在奶粉里面存在, 奶粉里面查出任何含量的三聚氰胺都是非法行为。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 目前是重要的尿素后加工产品。一般认为, 三聚氰胺不可能通过环境污染的方式进入食品原料中。但是三聚氰胺作为塑料制品生产的添加剂, 可能会由包装材料游离进入食品。有研究报道, 咖啡、果汁、发酵奶、柠檬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分别为0.45、0.72、1.42、2.2 mg/kg[1]。另外, 研究表明莴苣、芹菜、番茄、土豆、蘑菇等农产品中, 也发现有残留的三聚氰胺, 且蘑菇中残留量甚至高达17 mg/kg[2]。现在, 检测蛋白质的方法都是通过检测里面的氮来推算蛋白质, 但是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 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分子用作食品添加剂, 以提高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 因此三聚氰胺也被称为“蛋白精”。通用的蛋白质常规测试方法“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定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0%, 而三聚氰胺的含氮量约66%。因此, 添加三聚氰胺会提高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 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检测。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无臭无味, 且易于低成本收购, 成了一种“绝佳”的蛋白质替代原料, 因此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从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 向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里含氮, 检测时表现出蛋白质含量增高。因此, 加入三聚氰胺是为了掩盖食品原料质量方面的缺陷, 是非法掺假, 三聚氰胺起到了掺假的作用。牛奶生产厂家应该严格控制其牛奶来源[3], 以保证牛奶的安全性。

2 三聚氰胺对动物的毒性作用

2.1 急性毒性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筛选资料数据集 (SIDS) [4]中关于三聚氰胺的数据显示, F334大鼠的口服半数致死量 (LD50) 为3161 mg/kg, B6C3F1小鼠的口服LD50为3296 mg/kg, 为轻微毒性, 此外, 三聚氰胺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性, 无致敏性。但由于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生氰化物, 毒性较强, 故三聚氰胺及其制品应避免高温。林祥梅等[5]的研究表明, 大鼠的经口给三聚氰胺, LD50为3161 mg/kg, 将三聚氰胺磨成粉后溶于水, 灌胃昆明小鼠。20 000 mg/kg最高剂量组给药后9 h, 小鼠开始出现不安, 呼吸急促, 随后在几十分钟内死亡。其他剂量组 (5000~17 500 mg/kg) 小鼠仅见精神不振, 反应迟钝, 闭眼伏卧, 不食等症状, 随后在24~48 h出现个别死亡。灌胃死亡的小鼠输尿管中均有大量晶体蓄积, 部分小鼠肾脏被膜有一层晶体, 其他脏器未见有明显的变化。Neerman等[6]给小鼠腹腔注射浓度为2.5、10、40和160 mg/kg三聚氰胺, 观察其急性毒性反应。注射高浓度 (160 mg/kg) 的三聚氰胺后, 在6~12 h小鼠死亡率100%。给予40 mg/kg三聚氰胺的小鼠肝药酶的活力几乎翻倍, 表明注射给药有肝毒性。

2.2 亚慢性毒性作用

研究显示, 吸入三聚氰胺80~100 mg/m3, 2次/d, 6次/周, 连续4个月以上, 大鼠出现体重增加迟滞, 中枢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紊乱, 肺内炎性改变等, 长时间反复接触可对肾脏造成损伤, 对眼及皮肤无刺激作用。大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13周, 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水平 (NOAEL) 为63 mg/ (kg·d) ;大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28 d NOAEL为240 mg/ (kg·d) ;大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14 d NOAEL为417 mg/ (kg·d) ;小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13周NOAEL为1600 mg/ (kg·d) [7]。林祥梅等[5]发现, 在猫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喂养23 d后, 血清尿素氮 (BUN) 和肌酐 (CRE) 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并且肾小管中出现了晶体, 并由此推断三聚氰胺长期饲喂可能引起肾衰竭。

2.3 慢性毒性作用

在2007年的宠物食品中毒事件中, 中毒宠物均出现尿毒症症状, 并有食欲减退、呕吐、昏睡、多尿症、氮质血症以及高磷 (酸盐) 血症等多种症状。但中毒宠物的肝血清酶 (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 浓度均正常。对死亡宠物解剖发现, 肾近曲小管大多未受影响, 但远曲小管均出现损伤并在远曲小管或者集合管出现呈条纹状的特异性结晶, 在中毒宠物的肾组织中均发现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8]。Okumura等[9]给F 344雄性大鼠喂不同浓度三聚氰胺饲料36周, 结果显示:给予1%、3%三聚氰胺组中膀胱癌的发生率为分别为5% (1/20) 和79% (15/19) ;膀胱乳突状瘤的发生率分别为5% (1/20) 和63% (12/19) ;结石发生率分别为70% (14/20) 和100% (19/19) 。饲喂质量浓度为3%的三聚氰胺导致F 344大鼠膀胱结石, 并诱发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以上显示, 三聚氰胺可能诱发F 344大鼠膀胱癌, 而这很可能是继发于结石而产生, 膀胱结石和膀胱癌与剂量正相关。林祥梅等[5]按照美方提供的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添加, 连续喂养猫30 d后, 生化检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均超过正常。组织切片可见肾脏中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出现晶体。Brown等[8]对16只三聚氰胺中毒的动物进行临床症状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均可确诊为尿毒症。在这16只动物中均出现远曲小管损害, 同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出现条纹状的特异性晶体, 近曲小管大多未受影响。部分发生慢性病变的动物中可观察到以间质纤维化和炎症为特征的组织学变化, 肾组织中均出现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

2.4 致癌作用

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 膀胱、肾部出现结石, 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Okumura等[9]的研究表明, 喂饲含3%三聚氰胺饲料能导致F 344鼠的膀胱结石, 进一步诱发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 且这2个疾病发病率高度相关。他们认为三聚氰胺诱发膀胱癌和泌尿道增生性疾病是由于结石的形成。Ogasawara等[10]给F 344/DuCrj鼠饲喂含1%三聚氰胺36周, 发现膀胱过渡型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分别为21%和42%, 饲喂含3%三聚氰胺组的发病率分别为90%和55%。给药后可引起结石的生成, 结石主要成分为含量1 ∶1的三聚氰胺和尿酸;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泌尿道增生性病变应归因于结石的刺激, 而不是三聚氰胺和膀胱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对三聚氰胺致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认为三聚氰胺只有在膀胱结石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诱发雄性大鼠膀胱肿瘤, 而对雌性大鼠和雌雄小鼠均未见这种作用, 故将其列入三类致癌物, 即对动物可能有致癌作用, 但没有证据表明对人类致癌[11]。

2.5 其他毒性作用

三聚氰胺除了具有以上的毒性外, 其还具有一定的生殖发育毒性。在大鼠实验中得出的最敏感经口摄入生殖发育毒性的NOAEL为400 mg/ (kg·d) (雌鼠) , 1060 mg/ (kg·d) (雄鼠) [12]。三聚氰胺具有利尿作用, 靶器官为泌尿系统, 可导致膀胱结石、膀胱上皮细胞增生和肾小管内的钙盐沉积等。雄性大鼠比雌性大鼠敏感, 大鼠比小鼠敏感。三聚氰胺对动物造成的影响为体重降低、食物利用率降低、膀胱结石、膀胱上皮增生以及寿命下降, 而且通常是在高剂量条件下, 并未见有肾衰或与肾衰有关的临床症状的表现。

3 三聚氰胺在体内代谢过程

三聚氰胺属于小分子非极性物质, 在人体消化道多可经自由扩散被吸收, 推测这也是三聚氰胺可能的吸收途径, 但至今未有详细研究[13]。三聚氰胺在动物体内代谢属于不活泼代谢或惰性代谢, 即在机体内不会发生任何类型的代谢变化, 三聚氰胺迅速的以原型或同系物形式经肾脏排泄。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 发生取代反应 (水解) , 生成三聚氰酸, 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 造成结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食品安全高官吏蒂芬·桑德洛夫表示, 研究发现, 在食品中只有同时含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这2种化学成分时才对婴儿健康构成威胁。这看来虽然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肾结石, 但是三聚氰胺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会有部分水解成为三聚氰酸, 因此只要含有了三聚氰胺就相当于含有了三聚氰酸, 其危害的本身仍源于三聚氰胺。

Baynes等[14]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按6.13 mg/kg的剂量一次性给予5头断奶仔猪三聚氰胺化合物, 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血浆消除半衰期为4.04 h, 体清除率为0.11 L/ (h·kg) , 表观分布容积为0.61 L/kg, 结果提示三聚氰胺很容易经肾脏进行排泄, 不可能出现明显的组织结合现象。小鼠实验显示, 24 h内90%三聚氰胺会以原型经肾脏排出[15]。Mast等[16]通过经口给药方式一次性给予成年雄性Fisher 344大鼠0.38 mg 14 C标记的三聚氰胺, 试验发现在给药后前24 h内, 给药剂量的90%通过尿液进行排泄;肾脏和膀胱中的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的含量, 膀胱中含量最高;血浆和尿液中的消除半衰期为分别2.7 h和3.0 h。鸡摄入污染的饲料后所产的蛋中能检查出三聚氰胺, 提示其排泄途径的复杂性。

4 三聚氰胺对人体健康危害

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 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 不易燃, 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 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其在动物体内代谢很快且不会存留, 主要影响泌尿系统。

三鹿集团等奶制品生产企业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等奶制品流入全国市场后, 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 导致全国众多婴幼儿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引发泌尿系统疾患, 多名婴幼儿死亡。其中, 肾结石婴儿中, 男性多于女性。这些都与动物实验中的现象相似。由于婴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阶段, 有些器官还不健全, 所以对三聚氰胺相对敏感。如果以三聚氰胺含量较高的奶粉为主要食物来源, 容易造成泌尿系统泥沙样结晶, 而且婴幼儿输尿管狭窄, 容易被泥沙样结晶阻塞尿路, 引发一系列症状。而成人对三聚氰胺的耐受量相对较高, 又不以奶粉为主要食物来源, 所以, 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对成人健康的危害较小。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规定, 三聚氰胺可以作为粘合剂的成分, 在食品的包装、运输等环节使用, 此时人体的接触剂量小于15μg/kg食物。此外, FDA允许三聚氰酸作为非蛋白氮添加剂, 添加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缩二脲中 (最高可含30%) 。由于三聚氰胺含氮量达66%左右, 故被恶意添加到牛奶中, 冒充蛋白质。根据大量的动物实验数据显示, 三聚氰胺主要的毒性是造成膀胱炎症、上皮增生、结石等, 并可能通过结石刺激膀胱上皮产生肿瘤, 同时摄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可能是造成急性肾衰的原因。

由于美国出现了宠物猫在食用某些宠物食品后出现死亡, 和国内三鹿奶粉致婴儿肾结石甚至死亡的事件, 因此对试验动物和死亡肾脏中出现的结晶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摘要: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 白色晶体, 无明显异味, 禁止添加到食品中。2007年美国发生多起宠物饲料污染三聚氰胺而致猫狗中毒死亡事件, 中国发生婴幼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而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三聚氰胺的急性毒性轻微, 用三聚氰胺长期喂养动物的慢性毒性试验显示三聚氰胺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和肾脏损害, 并引起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

危害作用 篇4

1气象条件与总体布局评价的关联作用

生产区的布置与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关系最为重要, 总的要求是生产区或有毒有害车间布置宜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而且要避开窝风地段。高温车间的布置与气象条件中累年夏季主导风向有关联, 要求是垂直, 有夹角也不能小于45°。工作环境外的高温热源布置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工作环境内的高温热源应布置在天窗下方或靠近工作场所下风侧的外墙侧窗附近[4]。

2气象条件与工程防护措施的关联作用

防尘防毒的设施应依据气象条件判定的车间自然通风风向设计, 工作场所中粉尘、毒物的发生源也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或进风口的下风侧, 最主要的还有排出有害气体排风口设置应排至建筑物外空气动力阴影区[5]和正压区之外。空气动力阴影区是在风的作用下建筑物背风侧和顶部的旋涡区, 有害气体排入该区域, 就会不断聚集, 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不断增大, 难以稀释和扩散。显然这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此外确定检测报警点需要与气象条件结合[6], 其要求是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探测器选择应根据气象条件选择对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有自动补偿, 对雨水风沙有防护措施。

3气象条件与防暑防寒的关联作用

气象条件判定高温作业的时间, 在测定高温和计算WBGT指数之前需了解每年和工期内最热月份的环境温度变化幅度和规律[7], 高温厂房的设计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设计, 建筑开口宜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 热源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高温车间设置系统局部通风的风速对工作地点温度和风速也有要求。当局部送风系统的空气需加热或冷却, 其室外计算参数需用夏季室外通风温度和冬季采暖室外温度。当作业地点日最高气温≥35 ℃ 时, 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 并应减少高温作业时间。确立高温作业的车间卫生特征分级等级判定则为2级。防寒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是凡近10年每年最冷月平均气温≤8 ℃的月数≥3个月的地区应设集中采暖设施, < 2个月的地区应设局部采暖设施。当工作地点不固定, 需要持续低温作业时, 应在工作场所附近设置取暖室。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 20 ℃ 的地区, 为防止车间大门长时间或频繁开放而受冷空气的侵袭, 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门斗、外室或热空气幕[8]。冬季采暖温度还须结合体力劳动强度与风速来判断。

4气象条件与应急救援评价的关联作用

国家公布的相关法律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9]。因此评价报告中都有应急救援措施评价这一章节, 气象条件在评价中至少应对其紧急集合点和临时指挥中心的设置、风向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设置、周边扩散影响分析起到关键作用。评价过程中特殊的风速风向对危险品泄漏后会否迅速扩散, 影响周边人群的安全, 抑或带来社会公共安全危机也要有充分认识和评价。

5气象条件与卫生防护距离和扩散控制的关联作用

卫生防护距离指从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生产单元 ( 生产区、车间或工段) 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即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 ( 大气污染物) 自生产单元边界到居住区的范围内, 能够满足国家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相关标准规定的所需的最小距离[10]。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与气象条件的风速密切相关, 气象条件是其必要的函数关系[11]。一般情况风速愈大防护距离则愈短, 值得注意的是此风速的参考值以当地近5年的平均风速而定[12]。在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 种植浓密的乔木类植物绿化隔离带 ( 宽度不少于10 m) 的企业, 可按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限值的90% 执行。注意选择对特征污染物具有抗性或吸附特性的树种。目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风险分析技术正在研究实验中, 并逐步建立了基于危险气体区域定位 ( ALOHA) 急性中毒事故模拟风险分析技术, 依靠ALOHA软件计算机模拟技术, 运用重气及中性气体扩散理论, 结合气象条件这一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事故造成的毒气扩散浓度, 以毒气事故性扩散的动态过程为基础展开暴露评价, 实现了防护分析可视化[13]。此外气象条件在利用贝叶斯风险决策模型处理核事故应急中的作用也有研究报道[14]。

《石油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 ( GB 8195 - 2011) 这一标准规定在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 种植浓密的乔木类植物绿化隔离带 ( 宽度不少于10 m) 的企业, 可按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限值的90% 执行。注意选择对特征污染物具有抗性或吸附特性的树种[15]。涉及该内容的标准还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GBZ -1 -2010) 中的附件B、《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 GB 50187 -2012) 以及所有涉及卫生防护距离的标准。

6特殊气象条件与卫生评价的关联作用

逆温目前是极端气候条件比较关注的内容, 黑龙江省气象台在全国省级气象台中首次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潜势预报。即与逆温有关[16]。逆温总的来说就是大气上空的温度高于底部的温度, 大气湍流运动受到抑制, 扩散能力减弱, 污染物不宜扩散。对于局部有有毒有害物质逸散, 平时虽不超过卫生限值的要求, 但在逆温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浓度超标[17], 因此, 对于经常发生逆温地区的评价必须提及逆温危害。同样气象条件中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与污染物浓度增高有关联[18-19]。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大楼越建越高, 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 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 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散稀释, 并容易在城区内积累, 可造成霾的发生, 引发多种疾病[20]。建设项目及其周边建筑物过多也可能造成静风现象发生, 加大污染, 对已有静风现象的要注意评价分析。局部风场形成特殊气象场, 应当分其污染特点, 在评价中给予特别关注, 如山谷风、海陆风、过山气流、热岛环流等。如山谷风在上下午转换期间风向紊乱, 静风增大,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可以使生产区污染加重。

【危害作用】推荐阅读:

危害治理07-15

产品危害07-18

危害事故06-06

暴露危害06-15

药物危害06-16

施工危害06-18

危害物质06-20

危害防治06-21

毒性危害07-13

综合危害07-23

上一篇:乳腺增厚下一篇:员工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