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危害(共11篇)
综合危害 篇1
随着国家“放心奶”工程的实施和各项畜牧扶持政策的落实, 盘锦市奶牛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由原来的不足千头发展到今天的近万头, 由原来集体饲养或零星散养发展到今天近600家规模场 (户) , 形成自主经营的饲养格局, 为盘锦市奶牛业发展、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随着全国大市场、大流通产业格局的进一步形成, 奶产品消费量迅速上升, 奶牛交易频繁, 奶牛“两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加大力度加强对奶牛“两病”的检测、净化工作, 防止“两病”扩散和传播, 确保人民喝上“放心奶”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现就奶牛“两病”的主要危害、防控现状和综合措施作以浅析。
1 奶牛“两病”的主要症状和危害
“两病”即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 均属人畜共患传染病, 不仅危害畜牧业发展, 还容易感染人, 人畜互相感染传播, 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1 奶牛结核病
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临床通常呈慢性经过, 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 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 健康牛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 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一般舍饲的牛发生较多。人感染的主要途径是与病畜接触, 食用被结核杆菌污染的奶制品、肉等。牛型结核杆菌能感染人, 人患结核病后通常乏力而易疲劳, 食欲降低, 下午低烧, 体重急剧下降, 夜间盗汗, 关节酸痛, 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结核中毒症”。不同的结核病还会有一些不同的症状, 如肺结核病会引起咳嗽、多痰甚至咯血, 肠结核病会引起腹痛、腹泻和便血等。临床上最常见的结核病是肺结核。
1.2 奶牛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 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 临床表现以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带菌动物, 尤其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羊水、阴道分泌物及乳汁或精液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以夏秋季节, 发病率较高, 常呈地方性流行。人感染该病的主要途径是接触病畜或食用未经有效消毒的病畜产品, 如奶、肉等, 主要表现为体温忽高忽低 (波浪热) 、关节炎、肌肉痛、睾丸炎和附睾炎等, 还可能引起孕妇流产。80年代我国布病病人临床多呈轻型表现, 典型病例少见;90年代中期后, 布病患者大都为重症病人。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将本病列为职业病。
2 奶牛“两病”防控措施
奶牛“两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 事关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事关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奶牛“两病”防控工作势在必行。奶牛“两病”的防控,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同时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现笔者结合盘锦市工作实践, 对奶牛“两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综合措施。
2.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奶牛“两病”的防控工作必须采取行政与技术相结合的措施, 对阳性病牛必须扑杀、销毁, 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 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将奶牛“两病”防控列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范畴, 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强化队伍, 落实经费, 明确责任。同时, 由于奶畜养殖、疫情检测、病牛扑杀、经费落实、生鲜乳收购、生鲜乳运输等工作涉及农业、卫生、工商、公安、财政等多个部门, 各部门之间必须互通信息, 相互支持, 相互配合, 形成防控工作合力。
2.2 加强疫情监测, 逐步净化牛群
每年要定期开展奶牛“两病”的监测检疫工作,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严处置”, 严防疫情的扩散蔓延。凡监测结果呈阳性的牛群视为“两病”污染牛群, 要及时开展净化工作, 逐步净化牛群。具体做法为:应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该牛群进行反复监测, 每次间隔3个月, 发现阳性牛及时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 经扑杀病牛及阳性牛后的牛群为假定健康牛群。对发现的可疑病牛, 要加强监控, 进行隔离饲养观察, 同时尽快复检确诊, 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假定健康牛群每隔3个月进行1次监测, 连续3次监测阴性的即可视为健康牛群。病牛所产的犊牛或假定健康牛群所生的母犊牛应隔离饲养, 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 每头犊牛应设置专用的喂奶器, 喂奶用具应经常清洗、消毒, 保持清洁卫生, 并于20日龄、100~120日龄和6月龄连续监测 (检疫) 3次, 结果为阴性者送入假定健康牛群培养。
2.3 强化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 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牛场、牛舍的设计、建设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 已建的牛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 改善防疫设施, 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 严防外来疫源的传入;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 每季度进行1次全场消毒, 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 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1次, 饲养用具每旬消毒1次。如检出阳性牛, 必须临时增加消毒, 粪便堆积发酵。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 消毒药可用5%来苏儿、克辽林、10%漂白粉或3%~4%福尔马林等消毒液进行消毒。场内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健康体检, 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杜绝结核病人接近牛群。牛场内不得饲养家禽, 以免结核病禽对奶牛健康造成威胁。
2.4 加强流通防疫监管, 严防疫情传播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所辖区内的奶牛要严格管理, 全面实行奶牛健康证 (即对健康奶牛发给奶牛结核病监测 (检疫) 合格证明) 和户口台帐管理, 所有奶牛都应登记造册, 及时记录奶牛存栏和调运状况。需跨省调运奶牛,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严格实行奶牛调运检疫审批和“准调”制度;省内调运奶牛的, 一律凭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车辆消毒证明和奶牛健康证调运, 必须证明无“两病”阳性牛时方可引进。奶牛调入后要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 同时隔离饲养, 观察1~2个月, 并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查, 确定健康无疫病时才能混群饲养。
2.5 改善养殖布局
通过政府适度引导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场) 、奶农合作社等方式, 提高原料奶质量, 确保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利用现有的养殖条件, 采取并户、收购或限养、禁养不合理布局的养户, 逐步解决养殖不合理布局、畜群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实现种植和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奶农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模式发展, 切实有效地把分散养殖场户集中起来, 统一饲养, 规范管理, 完善制度, 在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同时, 逐步实现奶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2.6 营造良好小气候
牛舍地面要致密紧实, 不打滑, 有弹性, 便于清洗消毒, 具有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牛运动场地面能便于清扫、消毒等, 定点排放牛粪, 定期喷洒杀虫剂, 防止蚊蝇孳生。
2.7 实行政策扶持挂钩制度
对不按规定要求进行检测和消毒、无奶牛个体养殖档案登记卡、无畜禽标识、无种用乳用动物免疫档案卡、无奶牛健康证以及违反《辽宁省外引动物管理规定》擅自引入奶牛发生疫情而被扑杀 (含省内外) 和恶意贩卖染疫奶牛的单位和个人, 一律不予补贴。
2.8 建隔离场及无害化处理场
实行政府补贴商业化运作管理。隔离场能阻断外疫入侵, 对外引奶牛进行隔离, 超过规定时间后方可混群。无害化处理场能及时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防止病原扩散。
2.9 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在养殖密集区主要交通要道, 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以阻断外疫传入, 把好引入关。
2.1 0 强化奶站的管理
必须按照《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进行经营, 动监、工商、卫生、商业、公安联合规范奶站经营行为, 严禁收购无《奶牛健康证》的奶。
2.1 1 培训与宣传
加大法律法规及饲养技术的培训和宣贯力度, 提高养殖者整体素质;同时, 加强饲养环节的技术服务, 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业务素质和进场入户服务水平。
综合危害 篇2
大豆多年连作,产量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讷河市通过应用综合农艺措施,有效的减缓了大豆因连作造成减产的危害.
作 者:王伟东 孙爱莲 洪殿玉 Wang Weidong Sun Ailian Hong Dianyu 作者单位:王伟东,洪殿玉,Wang Weidong,Hong Dianyu(黑龙江省讷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讷河,161300)
孙爱莲,Sun Ailian(黑龙江省讷南镇农业中心,黑龙江,讷河,161300)
综合危害 篇3
关键字:市政工程施工 综合危害 防治
中圖分类号:TU4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04-01
1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综合危害防治的意义
在市政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方面的工作做不好,都会影响到施工质量,进而给市政工程建设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市政工程各项目的施工建设不规范、不合理,不仅使建筑的实用性能降低,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市政工程造价,造成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综合危害,并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找到合理的市政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对于提高我国建筑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综合危害及原因分析
2.1 建筑深基坑施工方面
深基坑工程虽是保证市政建筑工程主体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工程。其深基坑施工的质量、工期、以及安全等问题,也会影响和制约市政建筑工程整体控制的目标。在市政深基坑工程设计与基坑的开挖上面,通常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在深基坑支护市政工程技术等方面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施工中深基坑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也是直接影响市政深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我国相关数据统计得知,在发生的市政深基坑工程事故中,由设计的原因导致的事故占到所有事故的43%。所以要加强对具有风险项目的市政深基坑工程设计技术质量的把关。当一些设计人员对设计参数把握不准确,并不了解真实的地质情况时,就很容易出现设计技术上的失误。
2.2 建筑节能设计方面
目前许多市政建筑工程的材料选择不合理,而且在节能设计方面也存在较多的漏洞。居住建筑设计的围护结构在选择一些墙体的材料、保温材料、窗户材质以及选择玻璃材质的时候,许多建筑的开发商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来进行材料的选择,而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额,选择一些价格比较低廉的建筑材料。因此不仅对于建筑的质量造成了综合性的危害,而且不利于建筑的节能,导致后期的实用效果较差,能源浪费较为严重。
2.3 建筑通风系统设计方面
建筑通风系统设计,也是建筑整体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将会对建筑的实用性能造成影响。目前在市政建筑工程设计和运行行业中,由于自然通风系统的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使得系统设计与理论标准存在很大差距。由于设计人员有一部分人是非专业的,还有些单位不注重对有关人员的培训,甚至一部分人根本没有经过培训,对专业知识根本了解不多,往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的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在进行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时不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而是一味的靠经验,采用习惯性的做法,这样往往会导致设计出的自然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较差,根本达不到节能的效果,而且还会增加了投资的成本。目前,许多市政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中都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它的好坏对低成本的节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合理的设计才是节能的前提,能够正确的运行才是达到节能的手段。
3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综合危害的防治措施
3.1 优化市政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
在市政建筑的深基坑支护施工之前,一定要做的事情是需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和开挖深度等条件进行分析,设计出一定的合适于市政建筑工程的支护结构形式。选地方面,需对周边原有建筑物距离基坑较近的南侧居民区进行高度保护,南侧居民区建筑物牢固性较差,并且相对的墙砖强度等级也较低,有部分房屋外墙出现开裂现象,且屋盖木檩条顺木纹的方向有不同程度的裂痕。为了确保建筑建筑上部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在深基坑开挖前,在了解建筑南侧居民区的同时,需做出相应的加固修复设计,对各类有关损坏的结构构件,采取加设钢筋混凝土圈梁、钢拉杆、构造柱等,以达到周边环境及建筑的保护工作及变形控制的作用。
3.2 优化市政建筑节能设计
优化市政建筑节能设计,可以重点做好屋面的设计。屋面在节能改造和设计时使用节能的保温材料,可以减少建筑消耗的能耗和散失的热量,而且对屋面进行保温,产生的额外成本也很少,是目前最为经济的措施。一般屋面使用的节能保温材料要求导热系数低、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性,在材料的选取方面要合理,质量要有保障。在夏季可以减少热量从外界的进入,冬季又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这样会减少夏季空调的运行量,冬季煤炭的使用量,不仅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还节约了因煤炭和电能的使用产生的费用。
3.3 优化市政建筑通风系统设计
由于市政建筑全年的能耗较大,对建筑进行节能模型设计时可以为建筑增加一个自然通风的系统,加速改善室内的温度,那么在夏季因需要降温而使用空调、电扇而消耗的电力能耗将会明显的降低。在冬季,如果在节能改造中是将供暖的锅炉直接进行改造,这样会提高锅炉的传热效率,从70%的传热效率可以提高到95%,从而降低燃煤量,降低建筑的能耗。另外还会降低空调、电暖器等设备的使用率从而降低建筑的电力能耗;如果在节能改造中将供暖系统改为太阳能供暖或地源热泵的供暖方式,这样主要的供热热源是太阳能而不再是煤炭或电力,并且太阳能是一种绿色、低成本的天然能源,因此相比改造前会使建筑的供热能耗降低2/3。
a
4 结语
总之,在市政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影响市政工程质量水平的综合危害较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努力完善上述几个方面的施工设计和施工流程。该文对当前施工过程中的几个重点施工项目存在的综合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找到了相应的完善策略。这些有效措施,在后续市政工程中,有效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施工质量,减少各项综合危害。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政工程质量,防治综合危害,在以后的施工建设中,相关人员还要不断创新,从而找到更好的优化施工建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赛翔,姚敏亚.影响市政工程质量要素分析[J].科技资讯,2009(1):53.
[2]胥艳春,刘晓颖.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弊病的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56.
[3]丁伟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分析与防治[J].科技信息,2009(22):259.
[4]吴允怡.试论市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黑河科技,2003(3):80.
石棉尾矿的危害及综合利用途径 篇4
关键词:石棉尾矿,环境危害,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石棉尾矿是在石棉矿采选中产生的矿物残渣, 主要成分为蛇纹石, 还含有少量滑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MgO和少量铁、铝、钙等其他物质。我国是世界上石棉生产大国, 石棉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但我国石棉矿中含石棉量不高, 一般在1%~4%之间, 即生产一吨石棉将产生近百吨石棉尾矿。据统计, 我国每年生产石棉34万多吨, 年产生石棉尾矿数千万吨, 目前全国石棉尾矿的贮存量已达到几十亿吨。这些庞大的尾矿山不仅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 而且污染环境, 对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石棉尾矿对环境的危害
在石棉矿开采和使用中, 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可以导致劳动者患上石棉肺、肺癌和间皮瘤等疾病。据统计, 1949~1980年, 我国石棉肺发病人数1786人;1980~1986年为2503人, 累积患病人数4289人, 死亡622人, 死亡率14.5%。至2003年底, 全国累积患病人数达7907人, 死亡923人, 死亡率11.67%[1]。
石棉尾矿在长期堆存下对矿区及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 侵占土地, 破坏生态环境。
石棉矿长期开采将产生数量巨大的尾矿山, 这些尾矿山不仅占据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而且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尾矿山上寸草不生, 如果遇上暴雨山洪, 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
(2) 大气污染。
石棉尾矿中含有大量未选出的细小短纤维, 这些短纤维随风飘荡, 造成大气质量的破坏。我国《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现值》 (GBZ2-2002) 规定, 石棉矿山和石棉制品生产企业其生产工作环境内粉尘含量不得超过2mg/m3。但全国各矿区的实际情况是国有大企业基本达标, 中小企业普遍不能达标, 工作环境中石棉粉尘含量在每立方米大气中高达数百毫克, 远远超出国家标准[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细小石棉粉尘随风迁移, 可以漂浮至数公里之外, 造成矿山周边环境的污染 (表1) 。
(3) 水体污染和土壤毒化。
石棉尾矿中含有细小短纤维、钙、镁、钾、钠及少量重金属元素, 在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下进入河流及地下水中, 造成水体污染。过量的可溶性盐类矿物使尾矿库周边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 引起矿区局部土壤毒化, 破坏当地农业生产环境。
2 石棉尾矿的处理处置[4]
由于石棉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发达国家对石棉废物管理非常严格, 美国、英国、日本和欧盟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 限制石棉的开采、生产和使用, 并要求对石棉尾矿及废物进行妥善处置。目前使用最多的处置技术是安全填埋 (表2) , 近年来随着高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 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研发出石棉废物高温晶体化技术, 在高温下石棉废物被熔融, 不再呈现纤维状, 而转换成为耐磨、耐腐蚀的玻璃陶瓷 (表3) 。
这些处置技术虽然可以有效地防治石棉废物的环境污染, 但处置成本太高, 在发展中国家难以推广应用。特别对于产生量巨大的石棉尾矿, 这些单纯的处置技术在经济上很难实现。
3 石棉尾矿的综合利用途径
3.1 国外石棉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
由于石棉尾矿主要由蛇纹石组成, 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镁和二氧化硅。早在1967年, 美国F.L.Pundsacl等人就采用碳酸氢铵对石棉尾矿进行处理, 获得二氧化硅、碳酸镁等产品[5]。W.George等对石棉尾矿首先用盐酸浸取, 过滤后将硅与镁分离, 分别处理滤液和滤渣, 最后得到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和镁盐[6]。近年来, 由于国际上镁消费的稳步增长, 为充分满足镁市场供给, 降低镁的生产成本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国外一些冶金公司正积极对石棉尾矿进行开发利用。加拿大若兰达公司技术中心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 进行了10余年的开发研究, 花费了6.8亿加元的研究费用, 解决了从石棉尾矿中回收镁的几个技术难关, 并计划投巨资建设年产6.3万t的金属镁厂[7]。澳大利亚的戈登特利安格尔资源公司在新南威尔士州北部的伍德斯勒富镁厂利用当地堆积的蛇纹石尾矿试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纯度达到99.93%的高质量金属镁[8], 由于蛇纹石尾矿自然堆积, 不需要任何采矿作业, 所以生产成本仅为世界同类生产成本的1/4,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俄罗斯的阿斯别斯特市也在积极建设一个以当地石棉尾矿为原料的镁冶炼厂, 该地石棉尾矿中的含镁量比通常作为炼镁原料的光卤石高, 预计用石棉尾矿的生产成本将比现有的镁冶炼厂低20%~30%, 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5万t, 建设投资3亿美元[9]。
目前, 国外在石棉尾矿的综合利用方面主要以尾矿中的高含量镁为开发对象, 采用火法冶炼技术生产高纯度的金属镁。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石棉尾矿, 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但该技术前期开发费用高, 规模生产投资大, 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方能实施。
3.2 国内石棉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
3.2.1 从石棉尾矿中回收石棉短纤维
我国石棉选矿长期以来采用干法风选技术, 这种技术由于自身的限制, 只能回收石棉矿中0.5mm以上的长纤维, 而小于0.5mm的短纤维则混入尾矿被抛弃。正是这些存在于尾矿中的短纤维对环境形成污染, 破坏空气和水体[10]。为了解决干法分选技术存在的问题, 李克文[11]、荣葵一[12]等先后研究了石棉矿物的湿法选矿工艺, 并申请了中国专利。他们利用石棉纤维在水中或一些化学表面剂溶液中会发生膨胀, 施加一定外力即可变为极细的石棉纤维这一原理, 将干法风选的石棉尾矿进行松解, 进而回收得到满足石棉制品要求的具有一定长径比的石棉纤维。
依据上述专利技术, 甘肃省阿克塞县新远石棉开发公司在2002年投资建设了年处理2.5万t石棉尾矿的回收利用厂, 当年回收石棉纤维1000t, 2003年回收石棉纤维3500t, 所回收的石棉纤维达到中国石棉协会制定的技术要求, 该产品制作的石棉橡胶板拉伸强度达到12.06MPa, 经制成汽车刹车片检验, 产品摩擦系数小, 磨损率低, 证明湿法选矿工艺完全可以应用于石棉尾矿中短纤维的回收。
这种回收技术虽然能够回收部分石棉产品, 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对于影响环境的石棉尾矿并不能减少, 无法达到消除污染的主要目的。
3.2.2 生产建筑材料
石棉尾矿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蛇纹石, 此外还有少量的石英、粘土、滑石等。蛇纹石的纤维结构和耐热、耐磨等优异的物理性能使其能够作为生产建筑材料的基本原料, 代替粘土制备砖瓦等建材。所以, 对于产生量巨大的石棉尾矿, 最简便的处理方法是生产砖瓦等建筑材料。
西南科技大学的廖其龙、卢忠远等人曾对石棉尾矿制备建筑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 (1) 采用石棉尾矿为基本骨料, 粉煤灰为胶粘剂生产免烧砖, 实验证明其制品的抗压抗折强度远高于150号免烧砖技术指标[13]; (2) 将尾矿粉碎, 在700~1050℃高温下焙烧后再碾磨, 然后成型、水热处理, 作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材料[11,12,13,14,15]; (3) 通过原料制备、熔制、成型、退火和晶化等工艺制备微晶玻璃, 其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 其机械性能、耐磨性及耐腐蚀性能优异, 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较高的耐热性及较低的热膨胀系数[16,17,18]; (4) 用石棉尾矿制备耐热混凝土[19]和耐火材料[20,21,22], 该工艺利用石棉尾矿主要含硅镁的特点, 经配料、高温煅烧、碾磨、成型、低温合成等工序, 最后得到上述耐火材料, 其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杨赞中等人研究了石棉尾矿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23], 证明用磁选除去石棉尾矿中的铁质后, 可以用作生产日用陶瓷的原料, 制成品达到滑石质陶瓷的标准。
使用石棉尾矿生产建筑材料, 能够大量地消耗石棉尾矿, 有效地解决石棉尾矿污染的环境问题, 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类综合利用方式至今未能获得推广应用, 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 低温成型制备石棉尾矿砖瓦, 尾矿中的石棉纤维未能改性, 使用中仍存在石棉废物污染环境的问题; (2) 使用高温煅烧制备耐火材料, 虽然改变了石绵纤维的结构, 消除了石棉废物的环境威胁, 但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生产成本高, 利润有限; (3) 绝大部分石棉矿山都在边远山区, 交通不便, 运输线路长, 而制成品销售价格低, 企业很难获得利润来维持正常运转。
3.2.3 提取石棉尾矿中的有用成分
利用石棉尾矿中含有高含量镁和硅的特性, 可以从石棉尾矿中提取镁盐和硅盐产品, 这样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尾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而且能够合理地应用选矿废物, 通过综合利用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根据石棉尾矿的化学组成特性, 代厚全等人研究了石棉尾矿制备碳酸镁和氧化镁的工艺流程[24,25,26]。尾矿经粉碎煅烧后消化, 转换为氢氧化镁, 然后通过碳化获得轻质碳酸镁, 再进一步热解煅烧, 即可获得轻质氧化镁, 经工业化试验证明, 产品分别达到国标GB1612-79和部标HGI-324-77的优质级标准。谭康报道了西安地奥科技公司也成功开发了类似工艺, 并被列入西安“火炬计划”, 应用于实际生产中[27]。此类技术虽然能够处理石棉尾矿, 但是工艺较复杂, 仅能回收尾矿中的氧化镁部分, 尾矿利用率只能达到30%~35%, 并且生产中将产生大量的二次固体废渣, 对环境仍然存在破坏作用。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尾矿资源, 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杨保俊等人系统地研究了蛇纹石的浸取过程[28,29,30], 提出了蛇纹石综合利用新工艺[31]。该工艺采用循环活化酸浸新技术, 以蛇纹石为原料同时制取轻质氧化镁和水玻璃, 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蛇纹石中氧化镁的回收率大于90%。该工艺不仅尽可能地利用了尾矿中的有用成分, 而且还考虑到生产废水的综合利用, 使用沉镁母液生产含镁硫氨肥, 从而将生产造成的二次污染降至最小。利用前期的基础研究成果, 他们还陆续开发了用蛇纹石制备五水偏硅酸钠[32]、有机硅化合物[33]、氢氧化镁[34]和针状纳米氢氧化镁[35]等系列产品, 使产品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韩廷信改进了尾矿焙烧工艺[36], 首先用盐酸分解矿粉, 经转化、过滤、净化、浓缩等工序, 最后采用喷雾焙烧法进一步生产出优质轻质氧化镁, 产品纯度达到98.16%, 该工艺还可同时制备白炭黑, 其工艺流程简单, 生产成本低,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值得推广应用。中国矿业大学的郑水林等人以甘肃阿克塞矿的石棉尾矿为原料, 开发出制备超细氢氧化镁和超细高比表面积二氧化硅的高效综合利用新技术[37], 并成功地通过了生产性试验, 尾矿中镁和二氧化硅组分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从该工艺提供的中试结果看, 处理1t石棉尾矿可得到超细氢氧化镁357kg, 超细高比表面积二氧化硅339kg, 同时还可以从废渣中回收副产品氧化铁红, 从废水中回收硫酸钠, 整个工艺没有废物产出, 处理1吨尾矿可获利1123.4元,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 结 语
综合危害 篇5
小巫岚小学 四年级
(一)、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
活动主题:“拒绝吸烟,拒绝吸二手烟”。
知识与技能:了解烟草中含有的成分,及其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实验基本要求。逐步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学会记录实验数据,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一、了解烟草中含有的成分
不同的香烟点燃时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有所不同,但主要数焦油和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
(1)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2)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6)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
二、吸烟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纺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三、通过实验展示 实验项目:
1、用清水养鱼和用“烟头水”养鱼的对比;
2、用清水养葱头和用“烟头水”养葱头的对比;
3、呼吸新鲜空气的小白鼠和呼吸一氧化碳的小白鼠的对比。实验步骤:
1、先用清水养所有的鱼、葱头,让两组小白鼠均呼吸新鲜空气,记录每天观察所得,为期一周。
2、将搜集到的烟头泡于水中。
3、通过实验室制作一氧化碳,将搜集到的一氧化碳输入到实验组小白鼠瓶中,记录观察变化所得(时间、变化等)。
4、整理观察日记,完成实验报告。
(三)活动总结
1、活动结论:吸烟危害健康,“二手烟”害猛于虎。
2、活动方式方法:采集资料与实验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综合危害 篇6
一、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产生原因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盐碱化的一种,特指由于人为采用保护地栽培措施而导致的土壤盐碱化现象。产生原因主要有:
1. 封闭或半封闭的设施环境 保护地栽培是建立在人为控制和干预环境基础之上的栽培系统,由于土壤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不仅使设施内气温高于露地,而且失去了降雨对土壤的自然淋溶作用,再加上灌水频繁,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按照“盐随水来”的规律,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向表土积聚。这种特殊的水分运行方式,逐渐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2. 灌溉水含盐量高,灌溉方法不当 水是保护地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使用矿化程度高的地下水源灌溉,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另外,由于空气污染和降雨等作用,用来灌溉的河流水或渠水中含有大量的钠、镁等重金属。大水漫灌、沟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
3. 施肥方式不合理 保护地土壤盐分的另一个来源是肥料。不注重测土配方施肥,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匮乏,透气性降低,需氧性的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板结,影响蔬菜生长。
4. 种植方式单一 为提高设施产出效益,保护地蔬菜栽培多以果菜类为主,叶菜类较少,种植结构和品种比较单一,合理轮作不够,使得土壤中一些营养元素供应不足,而另外一些营养元素却过剩,造成各种营养元素积累不均衡。此外,由于周年满负荷生产,设施土壤得不到应有的休整,造成土壤养分和理化性状失调,加重了次生盐碱化的发生。
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发生次生盐碱化的土壤表层在干旱时常出现白色盐分,地表板结,通透性差,土壤潮湿时会出现绿色或砖红色藻类物质。对蔬菜的危害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1. 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危害 往往引起蔬菜死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盐分浓度高,作物吸收养分困难,根系生长不良;土壤障碍引起蔬菜作物抗逆性减弱,病菌侵袭引起猝倒或青枯死苗。
2. 对蔬菜的生理伤害 一是生理干旱。通常表现为土壤干旱、植株失水,在高温强光照、大气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表现尤为严重。二是离子的毒害作用。由于盐分中离子不均衡,植物吸收某种离子过多会排斥对其他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
三、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综合防治
1.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 应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采用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方法,避免过量施用化肥。严格控制速效氮肥的用量,按不同蔬菜种类科学调控氮、磷、钾、微肥等的施用比例。尽量选用对土壤溶液浓度影响小的化肥,如磷酸二铵、三元复合肥、冲施肥等。还要注重加大有机肥的施用比例。
2. 土壤耕作要合理 定植前需要深翻土壤,蔬菜生长期间进行适当中耕,在行间覆盖秸秆或锯末等。
3. 灌溉方式要科学 蔬菜生长期要选择较好的水源浇灌,每次都应浇足浇透;土壤休闲期采用大水灌溉,或去掉覆盖物利用自然降雨对设施土壤进行淋洗;另外,推荐应用滴灌技术。
4. 合理轮作和倒茬 将生长习性不同的蔬菜进行间、轮、套作,可充分合理地利用不同肥料的养分和不同深度土壤的养分。例如在冬季低温时节种植耐寒的葱蒜类蔬菜,既能实现轮作,又能抑制土壤病菌寄生繁殖。
5. 地膜覆盖 设施内应用地膜覆盖,对保持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控制盐分积累等效果明显。
6. 客土调剂法 在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而无法种植或种植收效极差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客土法。或利用泥炭、沙砾、蛭石、珍珠岩等基质来替换原土。
7. 生物除盐法 在夏季休闲期可密植玉米或大豆等作物,再适时将其压青,降低土壤盐离子浓度。也可种植苏丹草去盐。苏丹草生长速度快,吸盐效果明显,从播种至采收,1个月的吸盐率在50%以上。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永清县曹家务乡空军农业新技术试验基地 邮编:065605)
综合危害 篇7
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分析
就目前我国作业场所的综合环境和主要的职业危害来看, 其中最主要的几种危害要素是粉尘、毒物和噪声, 这几种职业危害比较常见而且影响也最大。根据相关的职业危害评价和分级的情况以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分析着重于超标倍数以及超标率两个较新的参数和评价标准, 对于某一特定类型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价进行逐个分析, 在此基础上又对部分复杂性较高的多类型复合在一起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这是对于职业危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由于每个不同的作业场所其职业危害的类型、危害的强度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且一定的职业场所的卫生管理水平和职业危害防范水平不同, 因此对作业场所危害的综合评价还应该根据实际的危害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性评价。
2 单一性的职业危害作业风险评价
2.1 粉尘作业危险评价
2.2 化学毒物作业危害评价
和以上对粉尘作业危险评价相同的是, 也将以超标倍数以及粉尘的超标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并在超标倍数的几何均数以及超标倍数最大值的基础上对该类职业危害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根据许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规范, 列出了作业场所内的化学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判定的公式。, 其中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的含义都和以上的粉尘作业危险评价相互对应。
3 多类型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作业风险评价
要想真实反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情况, 需要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共存的实际。本研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 依据近年来卫生部年鉴公布的各类型职业病检出情况, 估算了粉尘、毒物和噪声致病风险性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赋予权数, 建立了综合评价相加模型, 同时考虑作业场所不同类型职业危害的接触人数, 以及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4 结语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工作由来已久, 其中对于职业危害的分级问题一直都是危害评价研究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 我国就开始针对主要的职业危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 并对分级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完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作业场所环境的不断变化, 当前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也在呈多样性的发展, 原来的单一危险要素也逐渐向多样性综合要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如何更加准确、科学地评价多样性职业危害要素的危险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风险综合评价研究的重点, 而进行风险综合评价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风险的分级问题。本文对作业场所的单一类型职业危害和多类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作业评价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忠彬, 孙庆云, 郭金玉, 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模式及其实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03) :167-171.
[2]张忠彬, 孙庆云, 郭金玉, 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影响因素及其量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02) :35-39.
[3]李华, 田彦清, 钟兴润.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综合评价的同异反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 (03) :216-219.
美国白蛾的危害及综合防控技术 篇8
关键词:美国白蛾,危害特点,防控技术
美国白蛾 (Drury) , 又可以被称为美洲白蛾、秋幕蛾、网幕毛虫等, 属于灯蛾科 (Arctiidae) 、鳞翅目 (Lepidortera) 。最早发现美国白蛾的地方是加拿大和美国, 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后, 很多地区受到了危害, 并且在近年来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几乎在每个地区都有美国白蛾, 已经成为我国两类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1]。美国白蛾的入侵对我国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当前林业建设当中, 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入侵及防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以及生长规律, 对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期望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2]。
1 美国白蛾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在成虫的时候是白色的, 具有较大的复眼, 在胸部以及头部具有白色的长毛, 全身都具有鳞片并且比较小而密集, 喙比较短并且弱。雄蛾一般长9~12mm, 双翅展开的长度有23~34 mm, 腹面是黑褐色, 在前面的翅上面具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蛾一般长9~15mm, 双翅展开的长度有30~42 mm, 前翅的颜色是白色, 没有斑点。
1.2 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世代重叠, 一年发生3代, 越冬的方式是蛹。成虫的飞行能力比较弱, 大多数是在夜间进行活动。在4龄之前, 幼虫是群居生活, 并且进行吐丝结网。在5龄以后就出网, 并且食量便得也比较大。
2 美国白蛾危害特点
2.1 生存、繁殖能力强
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耐高温能力, 在-16℃低温和40℃高温中都能够生存, 在没有食物的情况先, 幼虫还能够存货10~15 d。而且雌蛾的繁殖能力比较强, 每个最多可以产卵1 900多粒, 平均300~600粒, 一年繁殖3次。
2.2 传播能力强
低龄幼虫一般喜欢群居, 而且具有吐丝结网的习惯, 当泛滥的之后, 会对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老熟幼虫的食量比较大, 在3~4 d就能够将一棵树上面的叶子吃光, 甚至是危害周边的农作物。美国白蛾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在4-10月, 各种形态的虫子都能够进行传播, 其中最容易进行大范围内传播的是4龄以上的幼虫以及蛹, 每年的扩散距离能够达到35~40 km。
2.3 食性范围广
总体而言, 美国白蛾的食性范围较强, 能够对300多种植物产生危害。危害范围涉及果树、林木以及农田作物, 其危害能力与程度都不可忽视。
3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检疫管理
对进口以及疫区的木材相关产品、森林植物以及包装材料进行详细的检疫。各级森防机构还应该对造林现场、绿化工程以及木材、货物集散地进行二次检疫, 对发现美国白蛾的货物进行依法处理。
3.1.2 建立完善的检测制度
各级林业部门应当加大对疫情的监控, 配备完善的疫情监控措施, 并且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 及时掌握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针对美国白蛾发生的每一个时期, 应该进行专项普查。在普查的时候要以木材及苗木的聚集地以及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为主, 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对美国白蛾进行详细的踏查。
3.2 防治措施
3.2.1 生物防治
(1) 性信息素诱捕。在疫情不太严重的地区, 可以利用性信息素对美国白蛾的成虫进行捕杀。在春季的时候, 诱捕器要安装在树冠下层枝条, 夏季, 要将诱捕器安装在树冠中上层。诱捕器的安装距离大约是300 m。为了将美国白蛾彻底杀死, 每隔3~5 d要对诱捕器当中的敌敌畏棉球进行更换。诱芯可以连续使用两代, 当第一代用完之后, 将其用胶片包住, 放在冰箱当中进行低温保存, 直到第二代使用时。
(2) 释放周氏啮小蜂。当在美国白蛾处在老熟幼虫时期, 就可以释放周氏啮小蜂, 每代放1次。在释放周氏啮小蜂的时候要选择比较好而且风力小的天气, 释放的比例是小蜂和幼虫 (3~5) :1。在释放的时候, 首先要在树干的背阴面安装漏斗状的厚纸条, 然后在漏斗当中放置孕蜂裸蚕蛹, 小蜂就能够羽化而出。
3.2.2 物理防治
(1) 灯光捕蛾。美国白蛾具有趋紫外光的特性, 利用其这一特点就可以对你美国白蛾进行灯光诱捕。
(2) 围草捕蛹。利用作物秸秆以及杂草等将离地面1~1.5 m处的树干围绑起来, 以此来捕捉老熟幼虫化蛹。在12月就可以讲草把解除烧毁。
3.3 化学防治
当白蛾的危害不大时, 尽量不要运用化学药品进行防治, 当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残留比较低、毒性比较小的农药, 以免污染环境,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进行美国白蛾防治的主要药品包括氟啶脲、茚虫威丙硫克百威、氟虫腈等, 这些药品的药残量比较低。在喷洒农药的时候, 要将各种农药轮流使用, 避免美国白蛾产生对农药的抗性。
4 结语
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 并且适应性很强, 繁殖能力强, 食性杂, 容易造成大规模的危害。本文依据防控工作的实际情况, 对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并且对美国白蛾的危害及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提出了在防治时, 应当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 并且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控以及检疫工作, 对新发现的疫点要及时快速的进行检测并进行防控, 以减少美国白蛾给林业带来的危害, 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祝兴爱, 徐安乐, 郝炎辉.青州市风景区美国白蛾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11 (1) :66-67.
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危害及防控 篇9
肉鸡腹水综合征最早报道于1946年的美国, 当时是雏火鸡发生, 当初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高海拔有关, 因此也叫“高海拔病”[1]。本病主要发生于幼龄肉仔鸡, 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腹腔积水、右心室肥大扩张、肺淤血水肿、心肺功能衰竭、肝脏显著肿大。
1 发病特点
本病多发于3~5周龄的肉仔鸡, 稍大的肉鸡发病率较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冬季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其他季节。3周龄时达到发病高峰, 以后呈下降趋势。雄雏肉鸡发病率高于雌雏肉鸡。疾病的发生与肉鸡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
2 发病原因
引起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原因较为复杂, 没有确切答案, 以下原因供分析参考。
1) 饲养环境。为了增加单位面积饲养的鸡只数, 饲养密度过大是常见现象。尤其是冬季更为明显, 鸡群处于相对拥挤, 通风不良, 舍内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超标的环境中, 这些有害因素可诱发本病。
2) 光照。为提高肉鸡的采食量, 肉鸡养殖户往往给予长时间光照, 甚至是24 h光照, 光照时间过长, 或者光照强度不科学。
3) 营养。养殖户为了提高肉仔鸡的生长速度, 使用高能高蛋白的配合饲料, 有的还在配合饲料的基础上添加油脂、白糖等物质, 从而造成营养各项比例极不合理, 能量和蛋白质的比例严重失调, 不符合肉雏鸡快速生长的生理需求。
此外, 饲料中的食盐过多或者缺磷也可能引起组织渗透压的改变, 从而导致腹水综合征的发生。
4) 各种应激因素。饲养方式的改变及突然更换饲料、惊吓等。
5) 用药。肉鸡养殖过程中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会经常用药。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肝脏和肾脏的正常功能。肝脏和肾脏的损伤等使得心脏负担加重, 而并发不同程度的腹水。
6) 鸡的配种与特殊的生理解剖特征。本病的发生与肉鸡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 生长速度越快的品种本病的发生率越高。鸡的生理结构如鸡的肺脏固定于胸腔内, 肺毛细血管氧交换范围不充足, 亦引起肺高血压, 造成肺淤血, 发生腹水。生长过快的肉鸡肺的容积与体重的增加不成正比, 为了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 肺动脉压升高, 血液流量增加, 从而使心脏负担加重, 导致右心室肥大、扩张, 进而引起肺脏淤血, 而使大量腹水出现[2]。
7) 缺氧。寒冷、通风换气不良等环境变化引起血液中氧浓度降低, 心脏搏动加快, 导致心脏功能障碍, 而出现全身性淤血, 尤其是肝脏淤血。
8) 细菌。各种细菌或者病毒性疾病引起肺、心、肝病变, 而导致大量腹水出现。
3 病理剖检
病鸡走路迟缓, 腹部着地, 呈现企鹅状, 严重者站立困难。精神不振, 呼吸急促, 鸡冠和肉髯发绀。典型症状为腹部膨大, 腹部皮肤发亮变薄, 触诊腹部有波动感。有时表现行动突然失控尖叫, 跌倒, 继而颈腿伸直, 背部着地突然死亡, 使用注射器可抽出腹腔液体[3]。
剖检变化主要为腹腔中积有大量黄色清亮液体, 液体量不等, 有时可见有纤维蛋白凝块。心脏扩张, 特别是右心房较明显, 心包液增多, 肺肿大淤血呈暗红色, 肝肿大呈紫色并伴有白色条纹, 脾肿大, 肛门外翻, 其他脏器变化不明显。肾肿大、充血。
4 诊断
根据本病特殊的特点, 如多发于3~5周龄, 突然惊叫死亡, 腹腔有大量黄色清亮液体等可诊断为肉鸡腹水综合征。
5 防控措施
控制本病预防是关键, 可以根据上述分析的发病原因给予相应的对策。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如加强鸡舍内通风换气,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 做好冬春季保温条件。减少应激的发生。给予合适的光照。早期采取适当的限饲措施, 控制肉鸡的生长速度。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满足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禁止饲喂霉变饲料。执行严格的防疫制度, 预防肉鸡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给药, 用药时要有合适的剂量和疗程。可适当降低饲料的能量和蛋白水平, 可用粉料代替颗粒料或饲养前期用粉料, 同时减少脂肪的添加[4]。
鸡群一旦发生腹水综合征, 治愈率较低, 主要采取保肝护肾, 利尿解毒的治疗原则。同时改善饲养管理, 加强舍内通风换气, 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尤其是维生素C。
总之, 肉鸡腹水综合征是一种危害肉鸡养殖业的主要疾病, 其引起的死亡或者屠宰胴体率降低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定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甘孟候.禽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402-409.
[2]黄德军.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10) :82-83.
[3]田亚军, 焦达生.肉鸡腹水综合征病因及防控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8) :116-117.
煤矸石的危害及综合利用现状 篇10
由于煤矸石是具有一定热值 ( 2090 ~ 12250 k J/kg) 和以Al2O3( 52% ~ 65% ) ,Si O2( 16% ~ 36% ) 为主要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勃母石、石英、方解石、黄铁矿及碳质组成的复合矿物质,当前对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热值利用 ( 煤矸石发电、混烧及煤矸石制砖等) 、矿物利用 ( 煤矸石制水泥、建筑砌块) 、化工利用 ( 聚合氯化铝、分子筛、白炭黑等) 及填充支撑利用等途径[6]。国家《煤矸石综台利用技术政策要点》指出,煤矸石综合利用以大宗量利用为重点,将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建材及制品、复垦回填及煤矸石山无害化处理等大宗量利用煤矸石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同时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7]。
1 煤矸石的危害
1. 1 污染土壤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煤矸石作为废弃物往往被大量堆放在矿区内,久而久之矿区内会形成一个个的矸石山,这些矸石山不仅占用了大面积宝贵的土地资源,有研究发现某煤矸石堆场含有10种致癌的PAHs,其有机污染对至少1800 m范围内的环境产生影响[8,9]。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检测发现PAHs优先控制物质主要包括苊、菲、屈、苯并( b) 荧蒽、苯并( a) 芘、苯并( g,h,i) 芘、茚并 ( 1、2、3 - cd) 芘、二苯并( a,h) 荧蒽等8种,总含量为0. 64 mg / kg。其中主导成分为屈、苯并 ( b) 荧蒽、苯并( a) 芘[10]。PAHs会损伤生殖系统,易导致皮肤癌、肺癌、上消化道肿瘤、动脉硬化、不育症等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职业暴露PAHs会增加肺癌、胃癌、膀胱癌及皮肤癌的患病率[11]. 通过对焦炉工30年的跟踪研究证实职业暴露PAHs还会导致呼吸系统及前列腺癌变[12]。
煤矸石中含有As、Cr、Hg、Cd等22种有害微量元素,在矸石山露天堆放的过程中,部分矸石山会发生自燃,这些有害微量元素会在燃烧的过程中逸出到大气中,另外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粉尘会随风迁移,降落到地表后经过雨水的淋溶作用进入土壤[13]。随着土壤中有害微量元素总量增加,活性有害微量元素会随之增加,进而会被作物吸收,如果人食用了这种作物就会危害身体健康[14]。另外大部分煤矸石中含有硫铁矿,经过氧化及雨水淋溶作用会产生硫酸,使环境呈酸性,有时还会呈强酸性,这些强酸性液体会进一步与矸石发生化学反应夹带着有害微量元素渗入土壤,从而加剧了对土壤的污染[15]。
1. 2 沙尘暴的源头
露天堆放的煤矸石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产生了大量的粉尘颗粒,加剧了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甘肃窑街煤矿区的大气总悬浮物微粒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一级标准9倍,冬季严重时超标25. 4倍; 铜川矿区曾因污染严重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16]。粉尘中含有有害微量元素的超细颗粒被人吸入后会引发多种呼吸道疾病,严重时还会发生癌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 3 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受到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每开采1亿吨的煤炭会产生1400万吨的煤矸石,的后续的洗选煤过程中,每洗选1亿吨的炼焦煤将排放2000万吨煤矸石,每洗选1亿吨动力煤将排放1500万吨煤矸石,然而我国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不到其排放总量的15% ,未利用的煤矸石则以谷沟倾倒式或圆锥式直接松散堆放在矿区中,形成煤矸石山。目前,全国有高达1600座规模较大的煤矸石山,占用了约1. 5万hm2土地,并且堆积量的增加速度高达每年 ( 1. 5 ~ 2. 0) 亿吨[17]。据统计,山西全省矿区年产出量3635. 34万t煤矸石,占用了高达1317 hm2的土地。土壤是难再生资源,经过300 ~ 5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1 cm厚的土壤[18]。因此有限的土地资源显得更加紧缺,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4 破坏生态景观
煤矸石山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光秃的煤矸石山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景观。并且煤矸石多呈灰黑色,经过风蚀作用逐渐粉化,随风飘落到周围,造成周围土地和植物上覆盖上一层灰尘,经过雨水冲刷有害物质浸入到了地下,从而影响了周围的环境,破坏了生态景观[19]。
1. 5 引发地质灾害
煤矸石以38° ~ 40°的自然安息角人为堆积成煤矸石山。在存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为开挖或暴雨冲刷的作用煤矸石山极易发生坍塌、滑坡以及在暴雨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造成大量土地被埋、周围环境恶化,给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20]。
2 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2. 1 制备建筑材料
漆贵海等利用煤矸石与磷渣、粉煤灰、水泥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复合保温彻块,彻块密度达到1160 kg/m3,抗压强度达到5. 5 MPa,符合GB/T15229 - 2011的要求[21]。王长龙等利用煤矸石与铁尾矿、生石灰、脱硫石膏、铝粉膏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加气混凝土,其抗压强度达到3. 67 MPa,绝干密度为608 kg / m3,制品符合《蒸压加气混凝土彻块》( GB11968 - 2006)规定的A3. 5,B06级加气混凝土合格品的要求[22]。另外利用煤矸石烧结制成的砖强度高、装饰性好,强度在30 MPa以上,可以作为宾馆、饭店和别墅的艺术墙建材,也可以用来铺设道路、绿化广场道路和人行道,其质轻的优点在铺设停车场垫层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23]。蔡云等利用煤矸石与山砂、石灰石以一定的比例混合为主要原料制备灰砂砖,抗压强度在20 MPa左右,抗折强度在4 MPa左右,达到了建筑用砖的标准[24]。闫晶以煤矸石为骨料制备混凝土与以普通岩石为骨料制备的混凝土进行对比发现煤矸石制备的混凝土满足一般性承重结构的要求,其各项性能符合相关用料标准[25]。吕德生等利用煤矸石与沙漠砂、黏土以一定的比例混合烧结制备多孔砖,其抗压强度37. 04 MPa,并且在制备的过程中使用沙漠砂可以减少黏土的使用,进而保护了宝贵的土地资源[26]。
2. 2 制备化工产品
王茜等利用煤矸石与一定浓度的硫酸反应制备出硫酸铝铁( PAFS) ,将其用来处理高岭土模拟废水,对废水浊度去除率在98% 以上,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废品煤矸石,还可以用其处理废水,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27]。杨喜等从煤矸石中分离出Al2O3、Fe2O3,实现了Al2O3、Fe2O3溶出率分别为48. 7% 和7. 3% ,从而使铁、铝得到了有效的分离,实现了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28]。孔德顺等利用煤矸石制备P型分子筛,通过表征分析发现制备的P型分子筛较纯净,能够实现Ca2 +、Mg2 +较大的交换量,可以实现煤矸石的高附加值利用[29]。另外采用气相法、沉淀法以及溶胶 - 凝胶法制备出纳米级白炭黑[30]。尹雪利用煤矸石添加20% 的石灰、25% 的铁精粉、20% 的石灰石以及100% 的镍红土矿经过电炉冶炼制备出无机纤维,所制备的无机纤维经处理后可制备出合格的纤维保温板[31]。余复幸等以煤矸石酸浸渣为原料采用干法制备水玻璃,使得酸浸法提取Al2O3、Fe2O3剩余的酸浸渣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使废品得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32]。
3 结 论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之一,作为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废品煤矸石在堆放的过程中经过风浊、雨水冲刷对土壤产生了污染,风浊后的粉末状煤矸石是矿区周围产生沙尘暴的源头,漂落的粉末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周围的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堆积的过程中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浅谈沥青路面车辙危害及综合预防 篇11
青海省公路建设主要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一方面,由于公路沿线气候多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类型,总的特点是干寒、多风、四季不分、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气温一般小于0℃,多年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一般不大于30℃,多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低于-20℃。另一方面,青海的交通量一般为轻或中等交通。因此,在设计、施工及管理中,对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能即高温抗车辙性能按常规处理,而其低温性能即低温抗裂性能则为主要研究与改善的对象。
最近几年青海省夏季高温的情况比以前更加严重,加之随着青海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渠化及交通量也急剧增加,同时,局部路段存在超载和重载现象,致使局部路段沥青路面车辙问题较突出,影响到了公路的正常运营。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沥青路面车辙危害的认识,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预防措施。
2 车辙的危害性
车辙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渠化交通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形式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路面整体变形严重,平整度下降,影响路面行驶的舒适性;2)雨天路表排水不畅,造成辙槽积水,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性;3)路面结构减薄,削弱面层及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诱发其他路面路基病害;
4)车辆在超车或更换车道时方向失控,影响行驶的安全性;
5)车辙的产生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
3 综合预防
3.1 设计方面[1,3,4]
3.1.1 材料组成设计
1)车辙指标。
青海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一般采用4cm~6cm(AC-13)沥青面层厚度,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则一般采用9cm沥青面层厚度(4cm AC-13+5cm AC-16)或者15cm沥青面层厚度(4cm AC-13+5cm AC-16+6cm AC-20),基层则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水泥稳定砂砾。
建议对轻交通按一般情况考虑,中等交通以上的公路,应该明确上面层或上、中面层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指标要求,可参考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并根据当地的工程经验确定设计值。对炎热地区、重交通、特重交通,连续长、陡纵坡段,桥面铺装,应当适当提高动稳定度指标的要求。
2)沥青的选择。
夏季高温是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直接诱因。最近几年夏季高温的情况比以前更加严重,全国各地每过几年就能够遇到几十年一遇的高温天气,且持续时间特别长。2010年7月下旬以来,青海省的高温天气是自2000年以来最严重的。据实测,西宁不小于30℃的持续时间创历史极值,并于7月28日出现37.4℃的高温天气。同年7月21日海西大柴旦地区的沥青路面路表温度为月日西海镇附近线沥青路面路表温度为52℃。青海省沥青路面一般采用110号克拉玛依沥青,其软化点仅为44℃,已远远低于路面温度,即沥青已出现了严重的软化,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已显著降低,其抗车辙能力已显著下降。
因此,可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情况,选择比常规使用的沥青低一个等级的沥青,如由原来常用的110号或130号沥青改为采用90号或110号沥青。若试验、工程验证结果仍不能满意时,可考虑在沥青中掺加改性剂如天然沥青、抗车辙剂来提高其抗车辙能力,还可以考虑采用SBS或EVA,PE等改性剂,同时,采用美国SUPERPAVE中沥青PG分级采用的试验方法对改性沥青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使其既能满足高温稳定性要求,同时又有良好的低温抗开裂性能。再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超重载路段路面上面层和中面层都采用改性沥青,以提高沥青路面结构整体强度。
3.1.2 路面结构设计
沥青路面在车辆垂直荷载及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剪应力,是导致车辙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超重载路段,往往是车辙发生的集中路段。对于超重载道路,其损坏评价指标有:路表弯沉指标、面层底部拉应力指标、基底拉应力指标、车辙指标。
1)以路表弯沉值为设计指标的轴载换算方法为:
推荐对于重载沥青路面的弯沉等效换算指数n取为5.5;对于常规道路仍按规范取值为4.35。
2)以基层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的轴载换算方法:
当车辆超载时,弯沉等效指数n近似为9.0;当车辆非超载时,等效指数仍取规范值为8.0。
3)以车辙为设计指标的轴载换算方法:
对假定不同轴载对相同的路面结构产生了相同的车辙,此时的加载次数等效,推荐以车辙为设计指标时的轴载换算指数n为4.5。
3.1.3 矿料级配
青海省目前主要采用连续级配AC型,形成悬浮密实型混合料。一方面,连续级配混合料的级配曲线平顺光滑,具有连续不间断的性质,其密实度与强度较高,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耐久性能都比较好。但是,由于其不能构成最大的内摩阻力,同时受沥青材料的性质和物理状态的影响较大,在现代重型汽车交通荷载作用下,这种类型的沥青路面常常因高温稳定性不足而容易产生车辙。另一方面,在青海公路工程检测中发现,局部路段上面层混合料中4.75mm及9.5mm筛孔的通过率均接近上限,而且0.075mm通过量也超出要求,粗集料明显偏少,细集料偏多。再者,青海天然砂砾丰富,沥青混合料中采用天然砂砾较多,而天然砂砾质地主要为花岗岩或砂岩,与沥青的粘附性差,这些因素也进一步减弱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
因此,对于AC型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为确保其高温抗车辙能力,同时兼顾低温抗裂性能,级配设计时宜适当减少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的用量,减少0.6mm以下部位细料的用量,简称为“抬头平尾”,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形成S形级配曲线,并取中等或偏高水平的设计空隙率。同时,要求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上面层不宜超过10%,下面层不宜超过15%,并选用优质石料生产石屑或机制砂[4]。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最佳沥青用量时,在不同粒径的混合料中,中粒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最好其次是细粒式粗粒式的反而最差[5]因此建议对重载交通路段路面面层用AC-16型替代常用的AC-13型。
3.2 施工方面
3.2.1 温度控制
1)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必须加上保温盖布,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温降。
2)用大吨位的双钢轮压路机,确保路面压实度。
3)增加压路机的数量,缩短压实时间。
4)在混合料拌合过程中加入温拌剂,提高压实效果。
3.2.2 离析控制
1)运输过程中运料车中混合料做好保温措施。
2)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两翼混合料做好保温措施。
3)使用混合料转运车,充分拌合,保证混合料在进入摊铺机前温度的均匀性。
3.2.3 长大纵坡施工质量控制
根据沥青材料的温度—时间换算法则“由于沥青材料的粘弹性,它的任何性质都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沥青在60℃下流淌1h,相当于25℃下流淌10h”,长时间承受荷载与高温条件是等效的。超重载货车在上坡路段的速度一般为20km/h,车辆如果以100km/h速度行驶,对路面沥青层的作用时间约为0.02s,如果行驶速度只有20km/h,则作用时间为0.1s,作用时间成倍增长。因此,在长大纵坡路段最容易产生车辙、推挤的现象。
为减少长大纵坡路段车辙的产生,要求在施工中摊铺机速度不能太快,较正常路段有所降低,同时要求摊铺应由坡底向坡顶方向摊铺,碾压必须由坡底向坡顶方向振动碾压,严禁由坡顶向坡底倒推时进行振动碾压,即摊铺和碾压要求沿行车方向进行,不要反方向进行施工。
3.3 管理方面
1)通车时间。
一般车辙产生早期破坏往往都是在第一次遇到高温的时候,因此新建道路通车时间尽量避开高温季节,防止路面结构内部材料流动变形,产生车辙。
2)初期重车管理。
在新建道路运营初期,尽可能减少重型车辆驶入,保证初始压密过程的缓慢进行,避免路面结构破坏。
3)超限治理。
4 结语
车辙防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专题研究,随着青海省交通渠化及交通量的迅速增长,而环境条件不断发生变化,沥青路面使用条件变得更加严峻与苛刻,如何在确保沥青路面的低温抗开裂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其高温抗车辙性能,必将成为有志于青海公路建设的工程人员必须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简略地介绍了车辙的类型及危害,并从设计、施工及管理的方面对车辙提出了综合预防措施。
摘要:简略地介绍了车辙的类型及危害,并结合青海省的气候、交通、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特点等因素,从设计、施工、管理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综合预防措施,以期在确保沥青路面的低温抗开裂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其高温抗车辙性能。
关键词:车辙,气候,交通,危害,综合预防
参考文献
[1]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录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JTJ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3]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4]青海省交通厅文件青交公[2010]588号“青海省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防治技术研讨会纪要”[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