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危害

2024-08-02

应用危害(共12篇)

应用危害 篇1

作业场所中存在着诸多有毒有害因素, 其中生产性化学毒物是一种种类繁多, 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危害因素。生产性化学毒物是存在于劳动者生产过程中, 并能够接触到的环境空气中各类化学性有害因素的总称。不同的化学毒物其理化性质不同, 进入人体的途径、进入量和作用部位不同, 可引起不同的危害。

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标准。我国颁布的GBZ/T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标准, 将职业病危害分为4个等级。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督管理方法, 对推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分级管理, 优化职业卫生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来源及存在方式

生产性化学毒物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半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物。主要以固体、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漂浮于空气中的雾、烟、微粒粉尘均为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雾, 多由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形成, 如镀铬作业产生的铬酸雾、喷漆作业产生的漆雾等。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烟, 如熔炼铅、铜产生的铅烟、铜烟;有机物加热或燃烧形成的烟。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 其粒子直径0.1〜10μm的固体微粒粉尘。

接触及进入人体途径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或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 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 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对生产装置检修、保养, 废料的处理和回收, 受限空间作业, 污水处理等均有可能接触到各类化学毒物。

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亦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状态的化学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人体, 大部分生产性毒物均由此途径进入人体而导致中毒。皮肤对外来化合物具有屏障作用, 但有不少外来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 如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等, 均可通过完整皮肤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脂、水两溶性物质较易经皮肤吸收。在作业场所生产过程中, 毒物经消化道摄入的甚为少见, 常见于意外事故。亦见于食物受毒物污染, 或毒物被口腔黏膜吸收。

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的区别

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是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提供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评价指标, 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是为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需要。

卫生标准是劳动者在作业时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损害影响的劳动条件标准, 是职业病诊断的依据之一。卫生标准只测作业场所作业点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一项指标, 无法满足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及现场监督管理的需要。

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需要测定多项指标才能确定危害级别, 危害级别的确定既要考虑作业场所中化学性毒物的浓度及物质本身的毒性, 又要考虑作业的强度及劳动时间。所以, 用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化学毒物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 可以判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的高低, 从而确定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强度及监管频次, 以达到分类与分级管理的目的。用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最具科学性、可靠性、合理性。

分级依据

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分为4级, 即:0级, 相对无害作业;Ⅰ级, 轻度危害作业;Ⅱ级, 中度危害作业;Ⅲ级, 重度危害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3个要素的指数, 其权重数分别用WD、WB、WL表示。分级指数G计算:

实例分析

根据工作场所同时接触多种毒物时, 毒性危害程度级别取最严重的原则, 对某厂近5年来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硫化氢、苯测定结果进行了计算分析 (见表5) 。

乙烯车间存在着苯、甲苯、二甲苯、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硫化氢、总烃等多种生产性化学危害因素, 根据GBZ/T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及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的相关规定, 工作场所同时接触多种毒物时, 毒物危害级别取最严重的一种毒物计算。因硫化氢为强烈神经毒物可引起急性中毒致人死亡;苯对神经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 大量吸入可引起呼吸衰竭死亡, 长期接触引起造血系统损害, 引起慢性中毒。且硫化氢与苯均为高毒类化学物质, 故本文对每个岗位的苯、硫化氢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分析。

其中苯与硫化氢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 (WD) 从表2得出;苯与硫化氢的职业接触比值 (B) 分别用PC-STEL及MAC表示, 其值以年监测数据平均值进行计算:B值均<1, 查表3得权重数 (WB) 为0;表4中岗位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均较轻为Ⅰ级, 其对应权重数 (WL) 为1.0;计算生产性化学物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指数 (G) , 结果G值均<1, 通过查表1得出表5中的岗位作业级别均为0级 (相对无害作业) 。

作业场所同时接触多种生产性化学毒物的情况在化工企业尤为常见, 一些标准仅解决了作业场所劳动者接触某一类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危害分级情况。

由于不同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有所差异, 不同因素之间亦存在一定的联合作用。在量化判定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尤其是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共存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分级上,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此外, 笔者建议对2种或2种以上有毒化学物质共同作用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似毒性作用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 应当将每一种化学毒物的职业接触比值相加后, 求其权重数, 这样更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出劳动者岗位接触多种化学毒物共同作用产生叠加作用的真实情况。以便用人单位及职业病监管机构及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 以加强劳动者的个人防护及对劳动者进行健康监护, 并对作业场所进行必要的整改, 保证劳动者实际工作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生产性化学毒物的来源、存在方式, 劳动者的接触途径,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并以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作为化学性毒物分级的原则及依据。通过实例分析可较方便、快捷地对工作场所的生产性化学毒物作业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评估作业场所劳动者接触生产性化学毒物的强度及生产性化学毒物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 以便对劳动者作业环境进行有效治理,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

应用危害 篇2

某炼化企业应用核料位计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对某千万吨炼化企业应用的核料位计建设项目进行控制效果评价,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通过资料调研,现场调查与检测,将获取的资料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的要求相比较并对符合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该企业应用核料位计的辐射防护措施、辐射监测结果、应急准备与响应、辐射防护管理等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的要求.结论该企业应用核料位计建设项目的放射性危害防护设施(措施)基本可以满足竣工验收要求.

作 者:苏爽 李丽华 张岩 李新鸾 Su Shuang Li Lihua Zhang Yan Li Xinluan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71刊 名:安全、健康和环境英文刊名: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年,卷(期):20099(11)分类号:X9关键词:密封型放射源 仪表 职业病危害 效果评价

应用危害 篇3

关键词:危害识别技术;工伤事故;预防

河南油田现有员工3万余人,活动范围覆盖国内16个省区、国外7个国家,是一个以原油生产为主,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有企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等典型的高危行业特点。因此健康、安全与环境(以下简称HSE)管理工作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有效遏制工伤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确保生产安全有效运转,改善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HSE管理首要探讨和必须解决的管理课题。HSE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核心是不断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因此,危害识别技术对提高企业HSE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危害识别工作一是体现风险管理的思想,使企业管理上档次,二是为HSE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基础,也是企业履行法规要求和HSE承诺的需要。

一、危害识别技术要点分析及控制要求

1策划准备技术要求

策划准备是危害识别的计划管理环节,关键有三点:一是危害识别必须服务于HSE管理,应策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目的、范围、时间及各级人员工作责任等;二是尽可能详细收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列出清单,如: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人员(岗位)、物料、环境因素、法规制度目录;三是开展危害识别方法、危害分类标准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危害意识和技能,确保相关人员正确开展岗位危害识别工作。

2危害辨识技术要求

危害辨识是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和输入环节,目的是全面识别危害,关键有四点:一是选择适合的识别方法,既满足评价目的和对象需要,又能保证员工正确运用。一般采用经验分析(询问交流、现场观察、查阅记录等)与系统方法相结合(如活动、操作、检维修选用JHA,设备物料适用SCL、装置系统选用FMEA方法等);二是坚持动态识别与定期识别相结合,危害识别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是采用统一识别表单,按照危害因素分类标准,辨识并登记与各项活动有关的危害因素(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特征等),重点分析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四是坚持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内容范围应覆盖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活动过程,包括法规要求及相关方活动的危害等。

3风险评价技术要求

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依据法规标准要求,选择、建立适宜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和分级的过程。关键有三点:(1)风险度矩阵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适宜于企业自主评价的半定量评价分级方法,通过对风险的可能性L(1~5)、严重性s(1~5)进行判别赋值,计算风险度并分级(风险度R=严重性S×可能性L)。(2)坚持群众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即:员工识别评价、各级组织集体审核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审核、评价机构专业评价相结合,系统、科学评价业务活动过程风险。(3)分级筛选建立危害因素清单,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对识别的危害因素应按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条件、管理缺陷进行归类,按风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级报告和备案。

二、河南油田危害识别的应用探索

1开展初始状态评估,为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初始状态评估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分析企业HSE现状及管理状况,为建立HSE体系、制定方针目标提供基础依据,核心是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因此,油田HSE体系建立时,用了3个月时间,开展初始状态评审工作:辨识、获取适用的HSE法律法规要求,评价法规符合性;全面识别油田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HSE危害因素,评价并确定存在的重大及不可容许的风险;调查油田HSE管理状况,包括组织机构状况是否合理、HSE有关规章规程是否完善、以往事故事件及职业病“四不放过”处理情况等。

2建立危害识别制度,实施隐患项目分级治理

建立危害识别与隐患治理机制,理顺职责、程序,明确管理要求,规范工作流程:按照“人、机、环、管”四要素,每年定期开展全员危害识别,基层识别出的隐患,首先由基层评价筛选和治理,基层治理不了的,上报二级单位,由二级单位评价筛选和治理;二级单位治理不了的,上报油田组织安全评价、立项治理。

3开展全员危害识别,动态辨识存在的各类风险

按照安全风险大小将油田二级单位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安全风险单位。规定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单位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员危害识别;一般安全风险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员危害识别。对非常规的业务活动、工作环境和操作条件(特殊作业,新探区作业,恶劣气候条件下作业等)和工艺技术、施工项目、设備装置、环境条件等发生变更时,及时进行动态危害识别。目的是识别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和环境不安全因素。使每位员工对本岗位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4实施风险评价分级,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运用风险度矩阵,判定可能性L和严重性S,计算风险度,把风险划分为不可容许、重大、中等、可容许、可忽略5个等级。对不可允许风险(R≥20),进行停产治理;对中等以上风险(R≥9),进行限期治理,并落实防范措施;对一般风险,制定防范措施,从管理措施上加强预防。对管理缺陷、环境不良,主要采取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的办法进行解决;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定期举办“三违”学习,班实施针对性学习教育;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实行限期整改和分级治理。

三、危害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不到位,员工防范危害意识、技能较低

主要表现:未按要求组织专业培训,识别人员对于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等常用方法不熟练;各单位对危害识别的理念、方法、技巧缺乏系统了解和实践经验,组织的培训效果不理想;缺少开展危害识别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对基层岗位如何开展危害识别缺乏有效的指导。

2认识不到位,危害识别缺乏主动性

主要表现:对危害识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危害识别的范围广、涉及单位多、工作量大,对危害识别存在畏难、抵触情况;存在恐惧心态,认为找出自己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后,可能影响单位荣誉或害怕领导追究自己的责任,避实就轻,不愿意将危害识别出来;风险控制措施不落实,在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

评价后,装订成册放在资料盒中备查,便认为完成了任务。

3识别不完整,不能有效识别风险

主要表现:识别范围不全,遗漏重大风险,如只注重作业活动、工作场所等的识别,忽视对法规及相关方危害因素识别等;方法运用不当,不能有效识别危害,如只用]HA(工作危害分析),不会使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无法对关键装置等设备方面深层次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风险度计算不客观,对管理提供错误导向,如可能性和严重性取值偏高偏低,导致与实际不符,真正风险找不出来,个别非重大风险侵占计划、资金。

4危害识别与日常HSE工作脱节

主要表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方针目标、隐患治理计划时没有考虑危害识别的结果,危害识别与HSE管理策划存在“两张皮”现象,危害识别不能融入日常HSE工作中,在实施特殊作业、项目施工等直接作业活动时危害识别不到位,直接作业环节风险事件无法根除。

四、持续改进危害识别的对策措施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危害识别工作

领导重视并参与是提高危害识别工作质量的前提。各级领导对本单位HSE工作心中有数,首先要对单位存在的危害及风险心中有数,因此领导不仅要确保必要的资源、政策支持,还要参与到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中,以强势推动全员危害识别工作。全员参与是危害识别有效实施的关键。危害识别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事故发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组织每位员工积极参与,识别岗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危害,對岗位危害和风险心中有数,从而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

2规范管理,建立危害识别常态机制

建立完善危害识别与隐患分级治理工作机制,规范基层“培训、识别、评价、控制”工作流程,统一方法和实用表格,指导基层单位开展识别及评估工作。坚持PDCA管理原则,建立危害识别动态循环模式,围绕HSE的运行,持续动态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及时识别更新危害信息,制订、实施并保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使HSE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受控状态。

3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危害识别技能

建筑火灾烟气危害评价模型及应用 篇4

1火灾烟气危害及危险状态判定

火灾烟气是由三类物质组成的具有较高温度的云状混合物, 即 (1) 燃烧产生的气相产物, 如水蒸汽、CO2等; (2) 流动过程中卷吸的空气; (3) 多种微小的固体颗粒和液滴。一般来说, 烟气的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毒性作用、高温热辐射、能见度降低。

1.1 毒性作用

毒性气体有两个来源:建筑材料经高温作用发生热分解而释放的热分解产物和燃烧产物。其中, CO和HCN是对人身安全危害比较大的气体。如果认为缺氧是气体毒性的一种特殊形式, 根据中毒的机理不同, 毒性作用又可以划分为单纯窒息、化学窒息和粘膜刺激三种。

烟气毒性的评价需要考虑多种气体的综合作用。一般来讲, 可对场景中有毒烟气各组分的有效剂量进行计算, 实现混合气体的毒性评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了多种量化指标, 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有效剂量分数FED, 由Hartzell 与Emmons于1988年提出。在FED理论的基础上, 美国国家技术标准局 (NIST) 提出了N-Gas模型, 其假设为:火灾中材料燃烧产物的毒性主要由为数不多的N种气体产生。这个假设已被很多实验证明。由于建模时考虑的气体种类可能有所不同, 实际存在着多种N-Gas模型。最常用的为六气体模型, 即考虑CO, CO2, HCN, HCl, HBr以及缺氧条件的毒性评估模型, 其计算公式见式 (1) :

式中:括号内的气体浓度为某气体折算到30 min时的平均浓度;参数m, b描述了CO与CO2的共同作用对混合气体的毒性贡献, 在暴露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 m, b取值与CO2浓度有关, 由式 (2) 确定:

经试验测定, 对于暴露时间取30 min的情况, 上式的各气体的LC50值参见表1。

根据FED的相关定义, 当FED值达到1.0时, 在平均意义上对人员是致命的。经验统计数据表明, 一般情况下推荐将0.3作为该指标的阈值, 在此情况下11.4%的人员具有明显反应。基于此, 笔者选取0.3作为评价指标的阈值。对燃烧产物的实际危害评估来讲, 该取值是偏于保守的;对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而言该取值是偏于安全的。

1.2 高温作用

刚离开火源的烟气温度可达到800 ℃以上, 随着与火源距离的增加, 烟气的温度会逐渐降低, 但通常在许多区域内这些烟气仍能维持较高的温度, 对人造成灼伤。有关研究给出人能忍受的火场环境条件如下: (1) 在65 ℃中, 能忍受一段时间; (2) 在120 ℃中, 能忍受约15 min; (3) 在175℃中, 能忍受的时间小于1 min。

1.3 能见度降低

能见度不直接对人员造成伤害, 但是会增加人员疏散过程中的伤害概率。烟气层降到人眼高度以下时, 低能见度导致人员对路径判断困难, 行走速度减慢, 延迟了疏散时间, 所以在计算ASET过程中必须考虑能见度的影响。BSDD240建议大空间内能见度小于10 m为达到危险状态的判据。小空间范围内, Babrauskas认为如果人熟悉逃跑路径, 逃跑只需1.6 m的能见度, 对应的光密度OD为0.5 m-1。

1.4 烟气危害评价模型

对于人体而言, 毒性、高温、能见度这三种危害不是孤立的, 它们对人体的伤害是综合的。同时, 烟气危害也是具有累积特性的, 不是瞬时生效的。

目前, 现行判断烟气危险状态的方法一般考虑以下3个要素:火焰和烟气层的热辐射、烟气的高温及烟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 具体判别条件如下:当烟气层高度未低于人眼特征高度时, 上部烟气层高于180 ℃即进入危险状态;当烟气层高度低于人眼特征高度时, 烟气层温度达到110~120 ℃或者某种毒性气体体积分数达到临界浓度, 如CO体积分数达到0.25%, 两种条件满足一种即进入危险状态。该方法考虑烟气层高度对危险状态的影响, 但未考虑能见度的影响, 未考虑毒性的综合作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考虑毒性及温度作用的累积特性, 所以该方法给出的ASET是不准确的。如该方法认为烟气层下降到人眼特征高度时, CO体积分数达到0.25%对应的时间就是ASET, 假设CO体积分数一直为0.24%, 那么该方法得出的ASET将会是无限长。但实际上随着毒性的累积作用, 人员的生命在此浓度下一般不会超过1 h, ASET是一个有限值。所以现行的ASET判断方法还需要改进。

有关文献提出了SII (烟气伤害指数) 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能见度对于人员伤害的影响, 认为能见度对毒性和温度作用均起放大作用, 计算公式见式 (3) :

undefined (3)

式中: (1+a) 表示烟气的能见度的放大作用;b为考虑到CO2的协同作用而引入的修正系数;Fa, Fr和Fco2分别表示窒息性气体、刺性气体和CO2的毒性作用, (T-Ta) / (Tcr-Ta) 表示暴露在烟气中30 min时温度对人体的累积伤害。

SII烟气伤害模型考虑了烟气的毒性、温度和能见度的综合作用, 但是将毒性气体作用分为刺性气体、窒息性气体和CO2三种独立项, 未考虑这几种气体对人体伤害的综合作用。

在参考SII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综合伤害评价模型IHD (Integrated Hazard Dose) , 采用FED来评价多种毒性气体协同作用时对人体的伤害作用。该模型假设如下: (1) 造成人伤害的主要为毒性和高温两种作用, 两种作用都需要考虑累积效应, 评价时取两者中的较大者。 (2) 能见度对毒性和温度作用均起放大作用, 且放大倍数a与烟气光密度OD有对应关系, 见式 (4) :

a=2×OD (4)

对应能见度为1.6 m, 即小空间疏散最小能见度, 光密度为0.5 m-1, 放大倍数a为1.0, 这表示在此极限能见度下, 人不能顺利疏散, 死于烟气的概率增加1倍。

IHD模型的计算公式见式 (5) :

IHD= (1+a) MAX (FED, undefined (5)

式中: (T-Ta) 表示折算到30 min时T与Ta温度差平均值, 与式 (3) 相同。Tcr为30 min时致死概率为50%的临界温度, 暂取88 ℃, Ta为室内初始温度值, 暂取20 ℃。

IHD是一个非负的实数, 相同暴露条件下, 其值越大, 烟气危害越大。当IHD=1时, 死亡的概率为50%。参照FED, 同样选取IHD = 0.3, 作为危险状态判定阈值, IHD=0.3时, 对应的时间就是ASET。

1.5 模型对比

为比较以上三个模型, 将其特点总结见表2。

以ISO 9705的标准燃烧单室为模型进行FDS模拟试验, 火源为单人沙发。利用模拟所得的温度、气体成分等数据, 用现行方法计算所得的ASET为102 s, 而用IHD确定的ASET为176 s。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未考虑伤害作用的累积效果。在102 s时, CO的体积分数为0.259%, 但是该浓度下, 人员还可以存活30 min左右, 并未丧失疏散能力, 所以ASET应该大于102 s。

IHD与SII评价的差别主要在毒性作用方面, 为检验两模型的差异, 在多室建筑条件下, 选取下文算例中的卧室为评价对象, 并假设远离卧室的房间起火, 且卧室窗户是关闭的, 以保证卧室升温不明显, 危险状态以毒性控制为主。经模拟计算, IHD给出该房间的ASET为252 s, 而SII确定的ASET为279 s, 两模型指数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1所示。两个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源于毒性作用是否全面, 在SII中刺性气体作用和窒息性气体都是独立项, 而IHD中的FED是将刺性气体作用与窒息性气体作用共同考虑的, 所以毒性作用比SII更突出, 相应ASET也要早。

2基于FDS和GIS的室内烟气危害评价系统

2.1 系统设计

笔者开发了GIS模型到FDS模型的转换接口, 设计了FDS的时空数据模型, 并根据IHD模型开发了烟气评价系统和基于GIS的数据表现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如图2的建筑火灾烟气危害评价体系。由图2可见, 系统流程为:读取以GIS格式存储的建筑方案;调用从GIS模型至FDS模型的转换接口, 生成对应的FDS模型;借助FDS模拟工具, 实现火场模拟计算, 并采集数据以时空数据模型的形式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 根据IHD评价模型对烟气危害进行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在GIS平台上进行展示。

2.2 系统功能

该系统的烟气危害评价主程序在Visual Studio 2005和ArcGIS Engine 9.2平台上开发, 是基于FDS计算的温度、气体成分、能见度等数据的后处理程序。在FDS的数据支持下, 该程序可计算FED和IHD的分布, 在GIS平台上展现, 并且给出烟气危险状态的判定, 确定性能化设计的重要参数ASET。

3算例分析

3.1 算例介绍

该算例为2层住宅, 长10.5 m, 宽9 m, 住宅结构可靠, ASET受烟气控制, 在一层设置两个火源, 即火源1和火源2, 见图3所示。两火源完全相同, 采用t2稳定型火源, 为了突出危害, 火源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为3.2 MW/m2。除CO、CO2和O2外, 考虑燃烧产生HCl气体。假设所有门窗都是开启的, 但突出卧室的毒性作用, 卧室的窗户是关闭的。烟气危害评价对象仅考虑建筑一层的情况, 暂不考虑二层, 模拟总时长为600 s。

3.2 结果分析

为了方便比较, 将火源1、火源2造成的烟气危害情况分别称为:A情况和B情况。对于整个房间, 认为75%的区域的IHD达到0.3以上即为危险状态。

系统计算结果显示A情况的ASET为419 s, B情况的ASET为318 s, B情况比A情况更危险。A、B两种情况在危险状态时的IHD、FED、温度和能见度在建筑一层的分布见图4~图11。

从毒性、高温、能见度来看, B情况的危害主要受高温和可见性控制, 毒性影响不突出, 而A情况的危害主要受烟气毒性控制, 尤其是靠火源的几个房间, 毒性很大。分析原因, A情况主要是由于起火房间空间较小, 窗洞尺寸不大, 氧气供给不足导致燃烧极其不完全, 产生了大量有毒气体, 使得毒性气体在靠火源附近房间累积较多。而B情况, 火源位于比较大的空间内, 窗洞面积较大, 燃烧较为充分, 发展迅速, 所以温度和烟气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危险临界值, 而毒性气体产生不多。概括而言, A情况火灾燃烧不充分, 烟气毒性较大;B情况火灾燃烧充分, 火灾蔓延的可能性较大。

3.3 改进情况

为减小火灾烟气危害, A情况建议加大火源所在的房间窗洞面积, 以及时排烟, 减小毒性气体产生;对于B情况, 建议使用防火门, 并加强墙、楼板的耐火性能, 以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

该算例火源1房间窗户尺寸是1.1 m×1.2 m, 假设用1.5 m×1.8 m的窗口替换, 以增大通风面积, A情况FED分布见图12所示。对比图5和图12可以看出, 整个房间的毒性明显降低, 而且危险状态延迟到595 s, 为人员逃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4结论

建筑室内火灾中, 烟气对人员的伤害严重。笔者在参考SII模型基础上提出的IHD模型, 相比现行烟气危险状态判断方法和SII模型更为全面、合理。利用该模型开发的基于FDS和GIS的烟气评价系统, 可以确定建筑室内的危险状态, 给出ASET, 同时也可以比较不同起火位置对建筑内人员的危害, 找出最危险的起火位置。根据系统给出的烟气危害评价结果, 设计人员可以检验或改进设计参数, 增加建筑的火灾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霍然, 袁宏永.性能化建筑防火分析与设计[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范维澄, 孙金华, 陆守香.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宇德明, 徐德蜀.火灾烟气伤害机理和伤害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996, 6 (S1) :125-128.

[4]江见鲸, 徐志胜.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5]唐方勤.基于GIS的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模拟[D].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2009.

[6]Gordon E Hartzell, Howard W Emmons.The fractional effective dose model for assessment of toxic hazards in fires[J].Journal of fire science, 1988, 6 (5) :356-362.

[7]V Babrauskas, B C Levin Barbara C, R G Gann, et al.Toxic po-tency measurement for fire hazard analysis[J].Fire Technology, 1992, 28 (2) :163-167.

[8]ISO/TS13571, Life-threatening components of fire-guidelines for the esti mation of ti me available for escape using fire data[S].

[9]Palus J L.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out means of egress[J].Fire Technology, 1984, 20 (2) :39-45.

[10]霍然, 金旭辉, 梁文.大型公用建筑火灾中人员疏散的模拟计算分析[J].火灾科学, 1999, 8 (2) :27-31.

四风危害表现危害及其根源的认识 篇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中明确指出,当前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近期我深入各县区、基层单位和有关企业,就“四风”问题在基层的具体表现及如何有效刹住“四风”,加强和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一、“四风”问题在基层的具体表现

1、“山间竹笋”型。“山间竹笋”是形式主义的代名词,其特征为“嘴尖皮厚腹中空”。“嘴尖皮厚”表现在把作风建设挂在嘴边,抄在纸上,虽是记了多少字的学习笔记,写了多少篇的学习心得,但却不能深入透彻地学习,不联系工作实际,对宣传鼓动工作很负责,对贯彻落实却全然不负责。甚至有些干部把工作拘于形式,浮于表面,对上级领导负责,对基层群众敷衍。“腹中空”则为满足现有成就,不思进取, 不愿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肚子里没有墨水。当问题和困难出现时,他们自然心中无数、束手无策。

2、“墙头芦苇”型。“墙头芦苇”是官僚主义的代名词,其特征为“头重脚轻根底浅”。表现为部分干部俯不下身子,不能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他们不贴近群众,不重视群众,不尊重群众,对群众缺乏感情,官僚思想、官僚习气严重,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漠。

3、“吃货喝货”型。“吃货喝货”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代名词,其特征为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部分基层干部优越感滋生,以大吃大喝、奢侈浪费为特征的畸形公务接待现象愈演愈烈。大吃大喝的享乐主义和奢靡

之风不仅在于铺张浪费,更严重的是在酒桌饭桌上谈工作谈感情,只能让工作效率低下,离群众越来越远。部分干部甚至打着公务接待的幌子为自己的升迁铺路,严重危害党风政风,滋生腐败。

二、“四风”问题的危害及根治对策

1、官僚主义位于“四风”之首,是祸国殃民的“毒王”。因此,必须把坚决根治官僚主义这种“政治顽症”作为整治“四风”的重中之重。根治官僚主义,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抓落实。抓落实是每名干部应当具备的优秀政治品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更是根治官僚主义的良药。抓落实对于上级机关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以身作则,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而且要始终做到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落实政策、在一线兑现承诺,这样官僚主义就会“自然消失”。抓落实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不仅要真抓实抓、善抓狠抓,讲实情、说实话、办实事、动实招、求实效,而且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抓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2、形式主义的危害是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实际工作,从而导致领导决策失误,破坏风气,涣散人心,制约人才队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根治形式主义,必须对症下药。各级领导要用“三个代表”武装头脑,必须走“群众路线”,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办事原则;机关干部要以身作则,不提过分要求,不随便打扰基层;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惟实绩、重民意的评价、监督、任用干部标准和体系,惟实绩取人,对作表面文章坚决抵制;各级都要杜绝“假、大、空”,不争图名挂号的彩头,不搞装饰门面的项目,不搞应景作秀的活动,努力做好可能榜上无名,但基层群众欢迎的事。

3、公款大吃大喝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危害巨大,会危害党风、政风,败坏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会危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稳定。根治公款大吃大

喝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建立“公务接待从俭,反对吃喝浪费”的长效机制。有些地方要求基层公务接待就在“廉政灶”和不予报销在经营性餐馆就餐发票的做法,很好地阻断了在营业性饭店大吃大喝的可能性。有些地方接待费用实行“红线预警”,一方面进行总量控制,划清公务接待费用总额“红线”,另一方面以个人经济处罚为抓手,从制度上将单位“一把手”纳入进来,调动其从俭接待的积极性,效果也很好。

三、根治“四风”问题具体建议

1、建议对那些德才兼备、埋头苦干、善抓落实、实绩突出的干部,坚决提拔重用;对那些夸夸其谈、沽名钓誉、不抓落实、毫无实绩的干部,坚决弃之不用;对那些能力一般、不思进取、抓不好落实、成绩平平的干部,坚决不予重用。

2、建议要抓住典型事例痛诉形式主义的危害性,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针对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制定严格的规定,加以规范和限制;严肃查处搞形式主义造成严重后果者,惩一儆百。总之,我们必须标本兼治,痛下决心根治形式主义顽症,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时间和精力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应用危害 篇6

[基本案情]涉案精神病人董某某于2013年7月3日凌晨,至海门市临江镇丁陆村8组樊某某家,欲对樊某某实施奸淫,被发现后逃离现场。2013年7月13日早上6时许,董某某至海门市临江镇丁陆村6组邓某某暂住地,欲对邓某某实施奸淫,因邓某某大声呼救而逃离现场,当晚董某某再次进入邓某某暂住地,窃得现金人民币300元。2013年7月20日凌晨,董某某至海门市临江镇丁陆村6组张某某暂住地,欲对张某某实施奸淫,因张某某大声呼救而逃离现场,后被张某某丈夫尚某某抓获。经南通市精神卫生中心司法鉴定所鉴定,董某某罹患精神发育迟滞(中度),無刑事责任能力,作案动机是出于满足其原始低级本能的生理需求。

一、司法实务分歧

《刑事诉讼法》第284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目前对于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标准及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性的把握尚无司法解释,因此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被告人董某某的行为(多次欲强奸但未遂)是否达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程度,董某某是否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是否应当对董某某强制医疗?对此,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不应当对董某某强制医疗。董某某虽然实施了强奸行为,但均未遂,且其本身不具有暴力攻击性,只要监护人严加看护,即可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也不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对董某某强制医疗。董某某多次实施强奸行为,既能证明其行为的严重性,也能证明其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二、评析意见

笔者认为,对于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理解,司法实践中应采《刑法》第20条的标准,危害行为未得逞也可以依据行为危害性决定强制医疗;判断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是对未来的判断,不能采用“确定性”的标准,应采取“盖然性”的标准。

(一)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标准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一读稿”)曾规定强制医疗程序仅适用于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众安全或致人死亡、重伤的精神病人。在法律修改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司法实践中精神病人致人死亡、重伤案件较少,多数精神病人行为的危害后果并未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但有的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其危害后果虽未达到致人死亡、重伤的程度,却同样具有比较严重的社会危险性,法律规定不宜过死。因此,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包括致人死亡、重伤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两种情形,也包括其他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并达到“严重”程度的行为。[1]从立法过程来看,可以明确的是严重程度不仅限于死亡、重伤,但司法实践显然需要更加具体的标准。

首先,从法律精神来看,危害行为应当达到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客观方面的程度。《刑事诉讼法》第1条(任务)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强制医疗虽然是特别程序,但也应当受《刑事诉讼法》总则的指导,从刑诉法的任务来看,只有受刑法调整的行为才适用刑诉法,如果行为还没有达到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自然不适用强制医疗程序。

其次,并不是所有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都系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应当严格依据刑法条文的精神,对于何为“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进行解释。对此,刑法总则中恰好有类似表述,《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对行凶的理解,理论和实务界都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行凶”可以成为进一步明确“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行为标准。我们认为在出台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前,严重危害行为的认定可以参照刑法第20条,即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及与这些行为严重程度相当的暴力行为。

本案中,涉案精神病人董某某的强奸行为虽未得逞,但从其行为来看,已经达到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标准,且行为严重程度达到《刑法》第20条的标准,故董某某的行为虽未得逞,但已达到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标准。

(二)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性的判断

我们认为对于未来危害可能性的判断还是要依据现有的证据材料来判断,但应当采取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即具有较高的可能性。“盖然性”这一概念,与“确定性”相对,意味着认知未获得确定性知识之前的状态。

第一,盖然性相对于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更低,但是符合强制医疗程序案件的特点。强制医疗程序并不是对涉案精神病人的惩罚,而是预防和保护的结合。因此,只要存在较高的可能性就应当决定强制医疗,如果僵化的按照刑事案件的标准进行判断则违背了强制医疗程序的初衷,可能会再次上演卢祥文式的悲剧。[2]

第二,在世界范围内,目前的医学技术依然无法对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准确判断和预测,[3]司法实践中有法官要求对危害可能性做出鉴定,否则没有依据裁判,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证据证明与司法裁判的关系,要求对危害可能性给出确切的鉴定意见有推责之嫌,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国是条文法国家,但是法官还是拥有一定的裁量权,精神病专家或医生只能提供涉案精神病人的精神病种类、程度、治疗情况等信息,至于继续危害可能性的判断还是应由司法者根据案件的证据材料综合做出。

第三,强制医疗程序包含定期评估制度,以确保涉案精神病人的权益。《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强制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报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强制医疗不像刑罚一旦发生错误即不可挽回,定期评估发现涉案精神病人好转不再具有危害可能性时可以立即解除强制医疗。

第四,对于危害可能性的判断,除了参考精神病鉴定和专家意见外,还要重视涉案精神病人相关亲友、邻居等人的证人证言及意见,对涉案精神病人的病史、平时表现、稳定性进行综合了解和把握。

本案中,判断董某某是否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应当综合相关证据判断,采取“盖然性”,而非“确定性”的标准。从行为看,董某某多次实施强奸行为,但监护人未能有效控制,有继续危害的可能;从鉴定意见看,其对女子实施强奸行为完全是出于原始低级本能的生理需求,没有改善;从相关证人证言来看,其智力水平很低,常常不回家,有危害可能性。

注释:

[1]孙谦、童建明:《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第124页。

[2]该案如下:四川省雷波县汶水镇狮子村2组村民卢祥文于2005年3月10日上午11时,用一把菜刀把母亲砍死在自己家中的床上,警方将其押解到成都市,委托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进行精神病鉴定,结论为患有精神分裂症。因此,他被警方释放回家,未对其进行强制医疗。2006年3月1日凌晨,他用“二锤”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全部杀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个精神病患者居然接连杀死四位亲人,而后一起案件本来可以避免。参见《法制早报》,2006年4月30日。

应用危害 篇7

1 道路交通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机动车辆是一类综合噪声源, 有些噪声源和发动机的转速有关, 有些噪声源和车辆行驶的速度有关。按照噪声产生的过程, 可将机动车噪声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与内燃机运转有关的噪声, 另一类是与机动车行驶有关的噪声。与内燃机运转有关的噪声主要包括内燃机运转时所带动的各种附件 (如压气机、发动机等) 发出的噪声。与机动车行驶有关的噪声主要包括:传动机构 (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等) 的机械噪声、轮胎出的噪声、车身 (架) 振动及和空气作用所产生的噪声。就机动车辆噪声来说, 发动机是主要的噪声源, 传动系统是次要声源。

公路的修建及交通的运行也给沿线的物理环境及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尤为严峻。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今已逐步成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据调查统计, 我国大中城市中, 目前城市环境噪声主要以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为主。但交通噪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的日渐繁忙, 道路交通噪声问题会逐渐加剧, 并成为制约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多方面的, 在生产、生活中, 若周围的噪声值长期超过国家明文规定的标准, 就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从生理方面来讲, 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噪声环境下 (如交通干线两侧噪声严重超标的居民区) 的人们, 由于持续不断的受到噪声的刺激, 耳朵容易发生器质性病变, 导致听力下降。不同强度噪声对听力的影响不同, 噪声强度越高, 危害越大。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中, 日积月累, 内耳器官不断受到噪声刺激, 就可能发生器质性病变, 即噪声性耳聋。此外, 噪声还会损害心血管、使紊乱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失调, 以及损害女性生理机能。

噪声对人体造成心理危害主要表现在:噪声超过85分贝就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 噪声还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噪声还会影响人的睡眠, 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 经衰弱症, 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进而导致人的记忆力的减退。

2 声强法是检测道路噪声污染的重要手段

噪声测量是振动噪声控制研究的重要手段。声压、声强和声功率是声学中最常用的基本物理量, 因此, 声压、声强和声功率的测量成为噪声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源发出的声波通过对媒质的作用, 使其质点受到挤压而产生压力变化, 这一变化量成为声压, 它常作为噪声评价的一个重要物理量。然而声压的大小与离声源的距离和测量时所处的环境都直接相关, 声压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声源的声辐射能量, 它仅仅只反映空间声场中某点的噪声接受水平。一个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 我们称之为声功率, 它是一个恒量, 可以用它来衡量一个声源的声辐射能力。单位时间内, 通过单位面积的声能称为声强。

声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声功率, 所以, 一个声源包络面上的声强之和, 就是声源的声功率。声强是一个矢量。只要将包络面上的声强矢量做积分, 就可以求出声源的声功率, 而测量区域之外的干扰噪声得到抵消。也就是说在普通的声学环境, 甚至是在有干扰噪声的情况下, 通过对声强的测量就可以得到声源的声功率。

采用声强法探查交通道路噪声源的主要优点是:声强法测量对测试环境的要求较低。被测声源周围的背景噪声对声强测量的影响很小, 因此声强测量不需要特殊的声学实验室 (消声室或半消声室) , 就可以得到较高的测量精度, 声强法测量噪声可以直接在工作现场进行;声强测量能反映出噪声的能量及其流动情况, 且由于声强具有方向性, 所以测得的声强可以全面反映从声源发出的噪声能量传播状态, 另外, 在用声强法测量声功率时, 对测量封闭面的形状没有严格要求;声强法的测量结果直观, 可视性强。由于声强法的后处理能力强。可以通过后处理软件绘制声强的矢量图、等高线图、三维图, 由图线分析噪声源的位置直观、可视性强;声强法可以对测量结果进行频谱分析, 特别是声强法可以绘制出指定频率的声强矢量图等图线。也使频率分析变得直观、可视性增强;声强可以在近场和远场进行测量, 可以排除声场不纯的影响。

3 采用声强法进行轮胎/路面噪声测试的方法

目前轮胎/路面噪声测试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种:远场测试有滑行通过法、控制通过法、统计通过法、拖车滑行法。近场测试有拖车法、随车声强法。转鼓法则用于室内分析。随车声强测试法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测试噪声的方法, 该方法摒弃传统的声压测试, 将声强测量引入到路面噪声测量中来, 对气流噪声, 反射噪声及不在自身传播轴上的背景噪声, 都有很大程度的削弱, 由此, 能较真实地反映轮胎/路面相互作用产生的噪声。

3.1 测试方式随车声强法测试设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

固定装置, 双传声器声强探头, 数据采集仪, 数据分析软件, 测试车测试轮胎和附属装置。

通过以往进行轮胎/路面噪声测试的分析总结, 可以发现不同的变量 (速度、温度、轮胎种类等) 对其影响的程度不同, 速度是影响轮胎/路面噪声的最大变量, 其次是轮胎种类。因此重点测试不同速度对轮胎/路面噪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2 通过测试得到的结论通过测试得到了不同车速轮胎/路面噪声特性。

测试过程中汽车分别以60、70、80 km/h的恒定速度通过指定测试路段, 每次通过记录时间均为5s, 每种速度重复测量三次。平均声强级和1/3倍频程频谱通过对随车数据采集仪采集数据的分析得到: (1) 声强随车速增加而增加, 但随着车速的提高, 增长趋势有所减缓; (2) 1/3倍频程频谱图显示, 最高值产生在800~1000Hz之间, 车速每增加10km/h, 最高值约增加3d B (A) 。但不同速度下的总体趋势一致, 随着频率的增大, 声强级会出现峰值, 其后随频率增大, 声强级逐渐减小。

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可以发现, 随车声强室外测试系统便携、快捷、安全, 可对不同车速、不同路面形式及不同轮胎种类所产生的轮胎/路面噪声进行量测比较,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轮胎/路面噪声室外测试方法。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城市车流量急剧增加, 随之而来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也日益严重。道路交通噪声具有强度高、覆盖面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已逐渐成为污染我国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 深入研究噪声污染的控制变得紧迫进来。由于噪声测量是噪声控制研究的前提和重要手段。声压、声强和声功率是声学中最常用的基本物理量, 因此, 声压、声强和声功率的测量成为噪声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的探索。

摘要: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日加关注, 使得振动噪声控制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降低交通噪声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而且可以减少机器的磨损、节约功耗、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噪声和振动控制离不开声学测量。通过测量, 可以了解振动噪声的源头, 变化规律和传播特性等, 从而可以找到降低噪声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声强法检测轮胎/路面噪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交通噪声,来源与危害,检测,声强法,轮胎/路面噪声测试

参考文献

[1]范锴, 柳幼梅.《高等级公路交通噪声分析与防治》[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8 (4) .

[2]蒋伟康, 闫肖杰.《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声源特性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 (12) .

应用危害 篇8

1 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目前,煤矿开采最深达2 100 m,金矿开采最深超过4 000m,油气钻井最深达7 000~8 000 m,人类活动的地质作用在强度和速度方面都已大大超过自然地质作用,大大改变了地表形态、水体分布及地壳上部的渗流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地球物理化学场的特征及状态,诱发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负效应。因而可以说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矿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而复杂的,矿业开发的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在采矿阶段,露天采矿造成和加速了水土侵蚀;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破坏了地下水自然循环;废石尾矿则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潜在污染等。因此,必须重视对矿业环境的研究,以便寻找减轻矿业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或途径。

1.1 开采固体矿产引起的岩土体环境负效应

(1)矿区地面塌陷、裂缝和沉陷是由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和疏干排水造成的。地面塌陷情况在岩溶充水矿区极易发生,有的还伴生地面裂缝。据初步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面积达8.7×104公顷。相关的典型事故有:吉林省铁厂煤矿开采后产生地面塌陷,造成通化第二化工厂的厂房、家属房倒塌及烟囱倾斜,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万元;“砬子沟”“道清”“湾沟”等几个大型煤矿也存在地面塌陷问题。地裂缝在这些地区比较普遍,如临江砬子沟煤矿在玄武岩台上产生长340 m、最大宽度1.8 m、最大深度100多米的地裂缝。上述现象多发生在:采空区上部、隐伏岩溶发育地段和被覆盖的断裂构造带、第四系厚度和岩性适宜地段、疏干漏斗范围内[3]。

(2)地面滑坡、泥石流采矿和选矿产生的3类矿业废弃物(即剥离的土壤和岩石覆盖层、分离的废石堆、选弃的尾矿库),不仅挤占大量土地和农田,破坏地貌景观和植被,而且易引起滑坡、泥石流,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同时也易于成为矿山酸性水的来源。例如,美国曾有一座约240 m高的煤矸石堆场发生滑坡,使邻近城区800多名居民死亡。

(3)采矿诱发地震。采矿疏干、塌陷、矿山压力和地应力释放、深井注液抽水、开采石油等诱发地震造成灾害的事例现今也不少。如,辽宁省门头沟煤矿二槽工作面,1979年8月由于采矿地应力释放,发生里氏3.81级地震,地面震中裂度为7,是国内记录到最强的一次采矿诱发地震。

1.2 矿山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

(1)矿山排水疏干预当地供水之间矛盾。矿山开发要疏干排水,会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水位下降,供水水源减小或枯竭,区内井泉水量衰减,改变地下水循环条件和地表渗透条件,改变或破坏地表水状况,诱发突水(使矿井得到新的补给量的水源)事故。如,磐石石咀子铜矿150 m坑道经长期排水,在其上部河谷形成南北长450 m,东西宽500 m的区域下降漏斗,漏斗区的河谷松散岩孔隙潜水全部被疏干,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山西有3万公顷水田因采煤排水成为旱地,并造成28万人饮水困难[4]。

(2)采矿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改变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采矿造成的土壤和岩石裸露,加速了地表侵蚀,使泥沙入河,淤塞河道,同时矿区和尾矿堆渗出的酸性废水及其他生活污水等,加剧了地下水被污染程度。采矿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有如下情况:①采矿揭露矿体,使有害物质直接进入水中;②采矿使不同成分的水相混合,使原来的优质水被污染;③废弃矿业废物淋滤水,会成为富含有害物的污染水;④采矿附属厂排放“三废”造成水质污染;⑤采矿对大气污染形成的酸雨污染了矿区地下水等。目前,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已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有些地区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另外,采矿改变了地下水循环条件,同样会使水质环境恶化[5]。

(3)酸性矿井水问题。许多矿井,由于矿床本身的特点及开采影响,排出的矿井水一般都含有腐蚀性的H2O3、H2SO4、MSO4、有机酸及无机酸,使矿井水具腐蚀性。从废石堆及尾矿坝渗出的水等也为酸性水,它们在恶化矿区环境中起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把酸性排水作为采矿工业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1.3 矿山开采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

1.3.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因露天采矿、开挖和三废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的土地在全国已达1.4万~2.0万km2,并以每年200 km2速度增加,到2000年每年递增速度达到340 km2。

1.3.2 金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在河道开采砂金矿,破坏了整个河流堆积物的结构,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丧失、地表植被及含水层结构被破坏等,让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例如,辽宁省珲春和柳河两处采金厂地,已不具备开矿前的生态功能。

1.3.3 改造矿区地表水体环境会破坏自然景观

例如,在采矿区上游筑坝修建地表水库,导致河流改道,沼泽地被疏干而消失。

2 采取有力措施减少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采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矿区正常的生产和发展。因此,为了保证矿区可持续发展,维护矿区的生态平衡,必须认真贯彻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2月24日通过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绝由于采矿而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6,7,8]。

2.1 加强矿区水资源的保护

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保护和合理使用水资源。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和掌握地下水资源在受到破坏后的运动机理,做到对被破坏地区进行积极治理。二是要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增加投入,使水资源实现循环使用。三是要合理征收水资源破坏补偿费,国家应尽快制定水资源破坏补偿费征收细则,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2 积极推行“三下”采煤新技术

采矿而引起的地表建(构)筑物损害是有目共睹的,多年来科技工作者经不懈努力,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地表移动规律及“三下”采煤新技术,为治理采矿损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在采矿工业生产中,应大力推广“三下”采煤的新技术(如合理留设保护煤柱、建立抗变形建筑、采取先进的采煤技术等),以有效合理地保护地面建(构)筑物,使地面人工和自然景观免遭其采动破坏。

2.3 加大土地复垦的力度,做到“谁破坏,谁治理”

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陷,使大量的土地遭到破坏。一方面,破坏了土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矿区内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为此,国务院于1988年8月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明确了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破坏土地的必须承担复垦义务。因此,一方面各矿务局(矿)应结合矿区土地破坏规律,合理规划,将土地复垦纳入企业生产建设规划,作为生产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指定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土地复垦工作;另一方面,土地复垦工作涉及地质、采矿、土地、农学、环境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搞好土地复垦的基础。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复垦方面的宣传,改变过去以赔钱代替复垦的错误观念;要结合土壤改良措施,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改变“重副轻农”和“重工轻农”的思想,提高全民珍惜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4 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坚决关闭非法开采的小矿山

地方、乡镇、个体小矿管理混乱,盲目生产,缺乏科学生产指导,一味追求产量,而个别领导只顾眼前利益,对长远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由此造成了“只有产出而无投入”的混乱局面,致使生产设备陈旧老化,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下,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事故隐患。因此,只有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坚决关闭“三无”煤矿,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恶性事故的发生,人民生命财产才能得到保障,国家经济才能免遭损失,从根本上保证矿区正常的可持续发展。矿区内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且较为单一,而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使矿区内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矿区内采取科学手段,针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加强监测、预报工作,防止和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使矿区内生态系统得以正常有序发展,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同.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6(1):3-10.

[2]刘相国.山西煤矿区地质环境恶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煤矿环境保护,1999(4):29-31.

[3]张国良.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7:70-77.

[4]任建华.采动坡体稳定性分析[D].太原:山西矿业学院,1995.

[5]王凤生.吉林地下水[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张殿印,陈康.环境工程入门[M].第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7]崔志徵,何为庆.工业废水处理[M].第2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应用危害 篇9

1 “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应用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水平以及技术力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各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 然而, 职业人群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 其职业健康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职业病的防治也成为当前我国的重点工作[1]。例如, 一些有毒有害作业、噪声作业、粉尘作业等岗位, 将会给职工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极易引发肺病, 可见, 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防治势在必行。

2 职业病危害分析

纵观当今社会发展形势, 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 而在各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经常存在一些职业病害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给在岗员工造成极大的健康威胁, 甚至威胁到员工的人身安全。例如, 一些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 工作环境中经常会漂浮一些灰尘、尘埃等, 这些空气颗粒一旦吸入到人体, 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甚至会引发人身安全事故。另外, 在职业病危害中, 很多员工还经常会受到一些有毒气体的影响, 这些有毒气体一旦超标将会对人体机能构成影响, 从而给员工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可见职业病的严重危害性。

此外, 经过国家职业病防治规范的实施, 再结合大量的实践调查发现, 当前职业病危害极为严重, 经常会引发职业中毒、尘肺病、职业性肿瘤等, 给职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得到威胁, 与此同时, 职业病危害也将成为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工作, 如, 防毒、防尘、防噪声、防辐射、防振动等, 进而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3 “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

从大量的实践经验中发现, 职业病对人们的危害极大, 而且由于环境的不同, 也使得对职业病的防治方式有所不同, 而在整个职业病防治工作中, “通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能够将污染的空气直接净化并排出室外, 并将新鲜的空气补充到该空间内, 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主要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两方面进行, 具体分析如下所述。

3.1 自然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

所谓自然通风主要是通过自然能源来实现空气的流动, 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通风方式[2]。由于自然通风方式主要是通过室外风力产生的风压与室内空气温差形成的热压交流方式, 此种通风方式完全通过自然动力来形成室内外空气交换, 这样能够将室内的粉尘、有害气体排放到室外, 从而有效地降低室内有毒气体、粉尘等一些有害物质的浓度, 而且, 自然通风所具备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自然能源, 不需要消耗动力, 具有投资少、无噪声干扰等特点, 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另外, 应用自然通风具有较高的舒适度, 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自然通风设计在应用到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主要遵循着以下几方面原则[3]。 (1) 在进行自然通风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环境的各项因素, 这也是为通风设计打下夯实的基础, 尤其是对周边的建筑群布置情况进行熟练的掌握, 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保证自然通风设计的顺利实施。 (2) 应充分利用挡风板、中轴旋转窗扇、百页板等进行导风、挡风, 更有利于自然通风的有效实施, 进而更好的完成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3) 自然通风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 要利用自然通风限制厂房的宽度, 并且, 要将长轴垂直于该地区的夏季主导风向, 更有利于自然风系统的形成, 从而有效的提升通风效率, 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4) 自然通风设计要考虑到气流的直通性, 这对提升厂房通风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 因此, 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保证进风口直接对着出风口, 这样才能增大气体流通的风速和风量, 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风场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具体的设计还应结合厂房的实际生产建设情况来选择。

另外, 自然通风方法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 尤其是在冬季, 由于室外温度较低, 无法达到室内的通气要求, 在进行自然通风设计时则需要考虑到室内温度过低的问题, 因此, 在这种条件下对自然通风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采暖系统的设计, 这样才能为室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避免粉尘、有毒气体等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此外, 自然通风虽然存在机械通风所不具备的优点, 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 自然通风系统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自然通风系统在进风的过程中, 由于不能对进风进行预处理, 也使得进入厂房内空气的洁净度不高, 而这种空气洁净度也将无法适应对作业环境空气洁净度要求较高的作业环境, 因此, 在这样的要求下自然通风系统也将无法有效的运用其中。另一方面, 自然通风系统在排风的过程中, 对排出的空气不能对其进行净化处理, 这样就会导致这些排出的有害气体污染到周围的空气环境, 尤其是带有一些有毒气体的作业现象, 将会对附近的大气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此外, 自然通风系统主要是通过自然风压和热压来实现通风的, 这样也会导致自然通风系统风压的不稳定性, 不利于广泛的推广, 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中, 需要加强对自然通风系统的研究, 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确保通风的有效性, 才能将其有效的推广至各个职业环境中。

3.2 机械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

“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极为广泛,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自然通风之外, 还可以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来实现室内外气体的流通[4]。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有着很大的不同, 机械通风在任何工作场地都能够对室内外气体的进排处理, 而且, 机械通风具有全面通风的特性, 能够将大量的新鲜空气导入室内, 将室内的污染空气排出室外, 实现对室内空气的置换, 具有稀释室内污浊空气的效果, 从而保证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安全标准规定范围内。机械通风主要是通过送风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行来完成, 而且, 在机械作业的过程中, 还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 能源的消耗可能是电能、燃油等, 相比于自然通风来说, 会增加一定的投资, 当然, 具体的投资量也是根据机械通风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计算, 但是, 在一些无法采用自然通风的特殊工作场地, 必须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来支持, 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防治。

当然, 从机械通风系统实际的应用情况来分析, 相比于自然通风系统来说, 机械通风系统的应用更为广泛, 更不会存在自然通风系统的局限性现象[5]。尤其是机械通风系统的送风口处, 会将送入到厂房内的空气进行净化, 有效的提升了空气洁净度, 这对于一些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的职业环境来说, 机械通风系统的应用要高于自然通风系统的应用, 从而保证进入厂房空气的洁净度满足相应的要求, 将更多的新鲜、洁净的空气送入到工作点。不仅如此, 在机械通风系统应用的过程中, 厂房内空气排出时也会对其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 将排放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毒气体、尘埃、杂质等进行处理, 确保空气指标达到安全范围内再进行排放, 避免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虽然机械通风系统的投资以及能耗要比自然通风高,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其效率以及稳定性却是自然通风系统无法比拟的, 更适合应用于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厂房内。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来, 虽然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然而, 在一些岗位工作中, 由于环境较为恶劣, 对职业人员的身体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具有粉尘、有毒、有害等物质环境下工作, 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防治, 职业岗位的人员身体健康也将受到极大的威胁。通过该文对通风在职业病危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分析, 作者主要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两方面在职业病危害防治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希望能够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防尘、防毒技术发展也极为迅速, 其中通风技术作为防尘、防毒的重要防治技术之一, 被广泛的应用到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中, 能够有效的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确保职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另外, 在职业病危害防治过程中, 必须做好相关的评价工作, 将危害防治中的不足进行分析, 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防预措施, 切实有效的避免职业病给职业人员造成危害, 在职业病危害评价的过程中, 主要根据的评价指标是通风量, 是保证室内空气流动的关键。

关键词:通风,职业病危害防治,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川, 刘功智, 任智刚, 等.中小企业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危险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4 (1) :95-99.

[2]李香玲, 赵容, 杨虎.建设项目中防尘防毒措施的防护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0, 4 (5) :347-348.

[3]赵容, 赵宇, 高虹, 等.常用局部排风罩调查及卫生学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5 (5) :11-13.

[4]宋晔皓.利用热压促进自然通风——以张家港生态农宅通风计算分析为例[J].建筑学报, 2000 (12) :12-14.

应用危害 篇10

企业产品不同, 工艺过程、使用设备也不同, 职业危害类别和危害程度不同;企业经济能力、管理和技术水平存在差距, 使职业危害控制措施选择和效果存在差异;一种职业危害往往具有多种可行控制措施。基于上述特点, 在现有条件下既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又满足企业自身特点的控制技术方案选择成为难题。而控制方案的适宜性是能否持续、有效地控制职业危害、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方法开展研究, 这是推动职业危害控制工作有效实施、作业人员免受职业危害的基础性工作。

1 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模型选择

1.1 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多属性决策

控制方案的选择受企业综合条件的影响, 控制效果是方案能否成为可行方案的前提。在诸多可行方案中, 多数企业主要考虑经济的可接受性, 包括一次投入成本和日常运行、维护维修费用等, 经济因素被大多数企业赋予较大权重。控制方案对正常作业方便性的影响及维护、维修的便捷性直接影响作业人员对控制方案的可接受程度和控制方案能否在实际工作中正常、持续发挥作用。这个要素不但涉及员工的日常作业, 还关系到生产效率, 受到企业的重视, 成为决策方案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方案寿命影响着日常工作的工作量和管理的难易程度, 从而影响控制方案效能的发挥。

控制方案的选择受决策者的影响。对同一方案, 不同决策者在考虑上述要素时各自偏好不同, 对方案决策要素判定的结论也就不同;决策者拥有的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及充分性有所区别;决策中, 如果方案的经济、技术及企业特有信息尚不够充分, 决策者会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 对已有信息进行融合、联想、推理、预测, 以使决策尽量具有充分的依据。基于上述特点, 控制方案决策应采取企业内部技术及管理人员和外部专家组成专家组共同决策的决策模式。

专家组多位决策人员参与决策, 对方案选择的影响一部分是每位决策者的决策, 另一部分是决策权重分配。为便于操作和保证权重赋予的客观性, 建议控制方案决策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专家组成员的权数或采用等权方式决策。

综上所述, 企业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为多属性决策问题, 应有企业内外技术、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等权或应用层次分析法采用不等权决策模式决策。

1.2 TOPSIS决策模型适宜性分析

同一职业危害可以有多种控制措施供选择, 控制不同职业危害可以使用不同控制措施, 有时也可以使用同一措施。比如, 控制粉尘危害可以选择局部通风, 也可以选择湿法作业;同一作业现场毒物和噪声危害并存, 两者都可以选择密闭作业措施。生产工艺上可行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构成了可行控制措施集合。可行控制措施集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措施的组合构成了控制方案。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决策方法属于多属性决策方法。利用多属性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给控制方案集合中的各方案排序。TOPSIS方法用于职业危害控制方案选择的优势在于对控制方案的各决策属性既可以给予定量化也可以给予半定量化数值;理想解是一个方案集中并不存在的虚拟最佳方案, 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指标的最好值;而负理想解是虚拟的最差方案, 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通过计算可行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距离得到决策结果。与理想解距离最近、与负理想解距离远者为优。用理想解求解多属性问题计算简单;在计算理想解的同时又计算负理想解可以避免求出现两个备选方案与理想解距离相同的情况。

2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决策模型

2.1 决策矩阵

设某控制区域职业危害可行控制方案集合为X=|x1, x2, …, xm|。方案的属性为:Y=|控制效果满意度, 一次性投资可接受度, 运行维护费可接受度, 对作业干扰程度, 日常维护难易程度, 使用寿命满意度|Yi= (yil, …, yin) 表示方案xi的n个属性值。可得决策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评价尺度

决策矩阵各属性量纲不同。控制效果满意度、对作业干扰程度等属于半定量化指标。与经济相关的属性选择半定量评价指标是因为不同经济水平企业投入相同成本, 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同。决策矩阵各属性指标采用1~10赋分法。控制效果满意度从“最低”到“最高”赋分1~10;一次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可接受度从“不可接受”到“完全可以接受”赋分1~10;对作业干扰程度从“严重干扰”到“几乎没有”赋分1~10;日常维护难易从最难于实施管理到易于实施管理赋分1~10;使用寿命满意度从最低到最高赋分1~10。这种评价尺度便于专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控制方案各项指标给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判定。

3 数据处理与决策模型计算

3.1 数据处理

决策矩阵中的数值由专家按照评价尺度赋值, 再用专家打分的平均值的十分之一作为相应属性的取值。假设专家组各位专家的权重相同。

3.2 决策模型计算步骤

(1) 规范化决策矩阵:若多属性决策矩阵为Y=|yij|, 规范化决策矩阵为Z=|zij|, 则:undefined加权规范矩阵

设属性权重集w= (w1, w2, …, wn) , 加权规范矩阵为X=|xij|。

则xij=ωij·Zij (2)

(3) 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理想解:

undefined

负理想解:

undefined

(4) 计算各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距离

被选方案Xi到理想解距离:

undefined被选方案Xi到负理想解距离:undefined计算各方案的排队指示值C*i=dundefined/ (dundefined+d*i) i=1, 2, …, m (7) (6) 按C*i由大到小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C*i数值大者为最优方案。

4 应用案例

4.1 企业基本情况

某炼铁厂炉前作业, 主要危害因素为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高温。经检测, 作业点TWA值粉尘为47mg/m3, CO为55mg/m3。现行国家标准TWA值粉尘为8mg/m3, CO为20mg/m3。作业点温度达到70~80℃。作业人员每天接触职业危害时间约2h。经专家论证该作业点的可行技术措施集合包括: (A) 实施全面生产维护 (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 全体人员参与的系统预防维修, 实现故障为零、事故为零) ; (B) 着防热工作服; (C) 戴防尘口罩; (D) 戴过滤式防尘毒面具; (E) 作业点设局部送风风机; (F) 车间全面机械通风换气; (G) 设备局部密闭、抽风。

上述技术措施构成的可行技术方案为: (1) 实施全面生产维护A+着防热工作服B+戴防尘口罩C; (2) 着防热工作服B+戴过滤式防尘毒面具D; (3) 作业点设局部送风风机E; (4) 车间全面机械通风换气F+着防热工作服B; (5) 设备局部密闭、抽风G+着防热工作服B。

4.2 可行技术控制方案决策

(1) 应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属性权重

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外部专家构成专家组分别给出判断矩阵, 求平均值后得到最终判断矩阵。经计算和相容性检验得到各属性权重为[0.4794, 0.0502, 0.4356, 0.2297, 0.1119, 0.0852]T

(2) 应用TOPSIS法对可行方案进行优劣排序

专家根据评价尺度对各可行方案打分, 经等权处理得到各方案多属性决策矩阵见表2。

由表2, 根据式 (1) 得到规范化矩阵如表3。

由表3, 根据式 (2) 得加权规范矩阵, 如表4。

由表4, 根据式 (3) 和 (4) 确定理想解X*和负理想解X0。

理想解X*为: (0.248109, 0.027444, 0.263197, 0.133197, 0.06184, 0.052056) T

负理想解X0为: (0.194172, 0.014319, 0.13732, 0.073998, 0.03865, 0.023859) T

由式 (5) 、 (6) 和 (7) 得到各方案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距离值及综合评价指数, 见表5。

由表5中C*i值的大小可确定各方案的排序为:方案3>方案2>方案1>方案4>方案5。方案3为最优方案。充分考虑该企业经济、技术、工艺、管理等因素, 经专家决策, 该企业炉前作业点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最优方案为作业点设局部送风风机。

5 结论

(1) 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决策为多属性决策, 应有企业内外技术、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采用等权或应用层次分析法不等权决策模式决策。

(2) 控制措施具有共性的多种职业危害控制方案的决策应用Topsis方法较为适宜。

(3) 运用Topsis模型决策职业危害控制方案具有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能获取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姜亢.王勇毅.郭建中.张丽丽.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评价指标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岳超源编著.决策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许国志著.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4]何川, 周建新, 任智刚, 王善文.存在化学有害因素的小型企业职业危害定性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4) :85~89HE Chuan, ZHOU Jian-xin, REN Zhi-gang, WANG Shan-wen.Research on qualitative occupational hazards assessment for micro-scale enterprises with chemical haz-ardous agent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 (4) :85~89

极左的危害 篇11

勒庞在第一轮胜出后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想继续扩展其政治势力难乎其难。

不可忽视的倒是极左政治力量的崛起。

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中参选的极左派候选人有“工人斗争”运动的阿尔莱特·阿吉耶、“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奥利维埃·伯尚舍诺和“劳动党”的达尼埃尔·格鲁斯坦。这三名托派运动候选人在此次大选中得票率加起来达到了空前的10.44%。与1995年的得票数相比翻了近一番,达284万张。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绿党的崛起。法国绿党的许多政治主张比之极左翼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绿党主张将投票权年龄降低到16岁,将35小时工作制降低至32小时,将大麻合法化,将外来非法移民全部给予法国身份等。如果将绿党也列入极左行列的话,极左翼的得票率高达15.69%。

从发展前景来看,极左政治势力也较极右翼更有“前途”。首先是极左“光荣”。在法国,投极右票的人往往“自惭形秽”,不敢说出事实来。因为投极右票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法国民意测验中,勒庞往往排在后面,而真等到投票时得票率又往往很高的原因所在。为此,民意测验者不得不将勒庞的预测得票率乘以二,方能接近事实。而投极左票者却没有这种顾忌。

其次,极左思潮在年轻一代中有很大影响。培养法国未来政治精英的法兰西政治学院在大选前夕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模拟投票,发现未来政治家们最青睐绿党候选人马梅尔,其得票率达22%。而传统政治家右翼的希拉克和左翼的若斯潘都仅获10%左右。也就是说,法国未来政治家们的极左倾向相当明显。加之,极左政治势力将人权、人道主义、民主、自由、社会正义等许多美丽辞藻挂在嘴边,使得极左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思潮。一项调查发现,法国媒体高达80%的从业人员是左翼或同情极左翼的。而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群大多数也是左翼甚至极左翼的。影响更大的法国娱乐界,包括电影、音乐、戏剧等的名流、名导、名演员等,也大多是左翼至少是支持极左翼的。因此极左政治势力首先在法国舆论上已经成为一个胜利者。这对法国极左政治势力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见,极右政治势力和极左政治势力加在一起的话,已经超过了选民的30%以上,达到法国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极端政治势力的崛起,才是本次大选中出现的一个真正令人担忧的法国政治现实。

极左和极右相互在“制造”对方的选民

从表面上看,极右与极左应该是针锋相对的。然而事实上有很多地方却并非如此。极右与极左在许多问题上观点是一致的。如,法国极右与极左政治势力的社会构成相当接近,都是法国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他们都反对法国现存经济体制,反对经济的全球化,反对欧盟建设。更有意思的是法国极左和极右政治势力都反美、反共……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观点尖锐冲突的方面,两者又相互“扶持”,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奇特特征。

调查表明,法国选民在此次大选中最关心的就是治安问题。“社会治安恶化问题”是勒庞攻击对手的一只“撒手锏”。然而极左则坚决否认法国社会存在着犯罪率上升的问题;极右翼认为犯罪率上升是由于非法移民过多,而极左则坚决否认这一点,相反主张给予非法移民合法化。极左翼越是这样鼓吹,极右翼就越能从中捞取好处,因为非法移民确实正在成为一个令法国人头痛的问题……一位敢于直言事实真相的著名学者认为,极左势力否认法国社会现实,将法国社会的一切恶果往往“归结于体制,归结于压制”,是造成极右翼政治势力上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法国人看到的与勒庞所描述的社会越是接近,他们就越是支持勒庞。当极左翼将青少年犯罪的事实归因于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就业机会时,一部分老老实实做人、遵纪守法的公民,就会将他们手中的一票转向极右翼。反过来,极右翼政治势力的发展,也更多地唤醒了青少年的反法西斯意识,他们于是更多地转向极左翼。事实就是,极左翼与极右翼相互在制造着对方的选民。这一现象将如何发展,令人甚为关注。

极端导致社会的宽容性越来越差

极端政治势力的膨胀,使得法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首先是社会舆论越来越受“政治正确性”教条的影响,越来越走极端,客观公正性也越来越弱。过去这一现象还仅仅存在于国际报道之中,现在已经有朝着“国内化”发展的趋向。在“勒庞现象”中人们发现,法国舆论对勒庞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负面报导。也就是说,法国有17%的选民投极右翼的票,但却绝对没有相对应的舆论力量的存在。也许勒庞确实是一个“恶魔”,但至少他的选民不是,也不应该是。舆论的极端化无疑是一个相当危险的现象。这一切导致法国社会的宽容性越来越差。这种社会宽容性的削弱特别表现在对现行体制上。比如法国社会对警察这一职业的负面印象越来越强烈。在美国电影和艺术作品中,警察还常常有着正面的、甚至是英雄的形象,而在法国,警察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更为严重的是,法国极端政治势力的上升,使得社会正邪不分,凡“被压迫者”不分青红皂白都是值得同情的,人权被异化为“罪犯权”。其结果是邪恶越来越猖獗。

应用危害 篇12

关键词:高斯多烟团数学模型,泄漏源,扩散浓度,职业危害

通过化工储罐陆基输转液态化工品, 多数情况下储存化学品周期短、罐少化工品种多, 槽罐车灌装频繁, 装车台灌装过程化学品挥发损耗和向厂区内扩散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高斯多烟团扩散模型, 以化工槽罐车装车台灌装过程模拟泄漏源, 预测对不利气象条件下泄漏过程中常见高毒化学品向厂区扩散理论值, 并与实际检测值对比, 同时进行职业病危害特征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技术趋势为下装车的化工槽罐车进行模拟评估和实测, 槽罐车罐体容积一般30m3, 同时泄压阀泄压, 可视为泄漏源, 属瞬时泄放 (事故排放, 泄放时间小于扩散时间) , 泄压阀高度一般为3 m左右, 罐车一般30 min灌装完毕, 完毕后不再挥发。泄压气体含有高浓度挥发性化学品 (以饱和蒸气压计算浓度) , 符合高斯变天条件下多烟团数学模型模拟条件[1,2]。本次研究常见的高毒化学品苯、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灌装泄压挥发气体过程扩散情况。

1.2 方法

1.2.1 化学品挥发高斯变天条件下多烟团数学模型公式预测

当排放源项持续时间较短 (30 min) , 可采用变天条件下多烟团数学模型公式计算[1]:

式中:CWi (x, y, o, tw) -第i个烟团在tw时刻 (即第w时段) 在点 (x, y, 0) 产生的地面浓度;Q’-烟团排放量 (mg) , Q’=Q△t;Q-释放率 (mg/s) , △t-时段长度 (s) ;σx, eff、σy, eff、σz, eff-烟团在w时段沿x、y和z方向的等效扩散参数 (m) ;xwi和ywi-第w时段结束时第i烟团质心的x和y坐标;各个烟团对不同处点t小时的浓度贡献, 按下式计算:, 式中n-需要跟踪的烟团数, 可由下式确定, , 式中, f=0.5。

1.2.2 模拟评估条件下公式赋值和实测条件下选择气象环境

1.2.2. 1 模拟评估条件下公式赋值

(1) 分别通过公式预测距离泄露源100、200、400、600、800、1 000m处化学品浓度分布状况; (2) 排放时间和速率:TDI和苯的单次工作灌装时间均为30 min, 依行业经验灌装过程一般化学品蒸发损耗为0.2%左右[3], 结合密度、分子量, 槽罐车罐体内蒸发气体释放速率按恒速计, 释放速率均按1.0 kg/min计; (3) He和烟团:泄漏源高度He有效源高为3 m, 假设每30 s释放1个烟团, 烟团数个数n为60; (4) 气象条件:夏季、相对湿度80%;大气稳定度F级、气温30~35℃、天气阴; (5) 风向风速:静小风状态 (风速≤0.5m/s, 取值0.5) 、小风状态 (风速0.5~1.5 m/s之间, 取值1.5 m/s) 。

1.2.2. 2 实测条件选取

选取东莞地区虎门港立沙岛石化工业园某企业按最不利条件进行实地监测。实测条件下选择气象环境中气象条件和风向风速条件与模拟评估条件下一致。监测槽罐车装车台处挥发化学品扩散浓度, 分别在距离泄露源100、200、400、600、800、1 000 m处同时实测化学品苯、TDI的浓度, 每处在下风向布置3点, 每点间隔15m, 取其中最高值为实测值。

1.3 计算软件

使用环境风险评价系统 (risk system) 软件1.2版进行高斯变天条件下多烟团数学模型公式计算;使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配对资料进行离散度 (差值均数) 分析。

2 结果

大气F级稳定度情况, 在静小风状态下100~1 000 m范围内, 苯的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范围分别为6 069.1~50.8 mg/m3、500.6~1.1 mg/m3, TDI的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范围分别为1 203.3~9.8 mg/m3、48.00~0.05 mg/m3, 且均随与泄露点距离增加呈依次递减关系。见表1。

注:a以灌装点距离配对设计, 差值均数为1 292.2 mg/m3, P>0.05;b以灌装点距离配对设计, 差值均数为449.8 mg/m3, P>0.05。

大气F级稳定度情况, 在小风状态下100~1 000 m范围内, 苯的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范围分别为25.0~0.3 mg/m3、23.5~0.2 mg/m3, TDI的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范围分别为5.90~0.04mg/m3、6.80~0.06 mg/m3, 且均随与泄露点距离增加呈依次递减关系。见表2。

注:a以灌装点距离配对设计, 差值均数为3.0 mg/m3, P>0.05;b以灌装点距离配对设计, 差值均数为1.23 mg/m3, P>0.05。

以灌装点距离配对设计, 静小风状态下苯的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差值均数为1 292.2 mg/m3, P>0.05;TDI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差值均数为449.8 mg/m3, P>0.05, 见表1。小风状态下苯的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差值均数为3.0 mg/m3, P>0.05;TDI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差值均数为1.23 mg/m3, P>0.05, 见表2。可见在静小风状态下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数值离散度较大, 在小风状态下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吻合情况较好。

3 讨论

对存在泄漏源的高毒物品 (如苯[2]或TDI[3]等) 扩散浓度预测, 结合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 (IDLH浓度) 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浓度, 使用该数学模型可提出量化参考值, 重点考虑生产区泄漏源不同距离处毒物浓度分布状况对员工的影响, 提出发生静风和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的职业中毒应急预案、个人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比较静小风和小风两种状态不同距离处化学品浓度状况和特征, 可见在静小风状态下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数值离散度较大, 在小风状态下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吻合情况较好, 模型适用性好。静小风状态下模拟评估浓度和实测浓度数值离散度较大, 与码头罐区不易选择合适的实际风速条件有很大关系或者数学模型本身并不适用, 该方面资料仍需继续积累分析, 也可考虑使用重气扩散模型进行评估[4], 实测数据普遍比模拟数据低, 这也与入海口码头区小区域气象条件有关, 尤其是风速不稳定有很大关系;同时不利气象条件下周围储罐的“大小呼吸”挥发出的化学品空间叠加效应也不容忽视[5]。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196-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100-126.

[3]于勇, 谢放华.石油产品装卸过程中的油气回收技术[J].化工环保, 2004, 24 (3) :196-200.

[4]Mohan M, Panwar T, Singh M.Development of dense gas dispersion model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5, 29 (16) :2076-2087.

上一篇:本科专业教学下一篇:专业校内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