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2024-08-02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共12篇)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1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 是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采取各种方式在校内进行的具有生产、教学功能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是新阶段高职工学结合发展的新要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

2007年8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定位为旅游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旅游系正式接手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建设, 其主要职能是完成学生实训教学任务, 为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场所, 完成院内接待任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旅游系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成立专门领导班子

作为学院的第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院对该工作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由旅游系主任、行政秘书、党总支书记、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组成, 由旅游系主任负总责, 行政秘书具体负责。

(二) 安排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基地正常运转, 离不开专业教师认真开展实践教学, 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跟进。为此, 系里特意指派教师承担学生实训指导工作。为保证教师指导的专业性, 还特别联系了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苏州饭店总经理、茉莉花假日酒店人事总监及各部门经理等做学生的实习指导 (见表1) 。

(三) 实训工作的展开

制定制度制定课程见习、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的具体操作细则, 其中包括一系列规章制度, 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专家楼) 责任承包协议书 (征求意见稿)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物资采购申请 (征求意见稿)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部门岗位职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要岗位操作规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经营方案 (讨论稿)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员工守则》、《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学生实训计划》、《学生实训客房工作流程》、《学生实训前台工作流程》等, 为今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化和正规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积极吸引企业介入为使旅游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好运转, 我系与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苏州饭店、苏州茉莉花假日酒店达成协议, 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专业人员对酒店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

落实学生实训方案根据旅游系教学计划安排, 将实训学生集中在毕业班, 安排了有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的2006级酒店管理专业的3个班级学生进行实训, 同时, 为了尽量扩大受益面, 还让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进行轮岗实训。具体实施如下: (1) 学生实训。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教学见习。根据课程需要, 可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顶岗实训或流动岗见习, 不支付任何补贴, 具体方案由实训基地与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商定;二是校内实训。根据教学进度, 安排学生进行校内顶岗实训, 不支付补贴, 但可根据表现及具体业绩, 发放奖励金, 具体安排由实训基地与专业教研室、教务处、用人单位、任课教师商定;三是校内实习。根据营运需求, 坚持双选原则, 录用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发放实习补贴 (具体金额视具体岗位) 具体由实训基地安排;四是勤工俭学。根据经营要求, 设立勤工俭学岗位, 招收本专业优秀学生 (贫困学生优先) , 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其补贴可采用计时和计件两种模式。 (前三类均为正常教学的一部分, 必须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做好相应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 (2) 实训时间。2006级酒店管理专业的3个班级实训时间为1~19周。第1~9周由2006旅游英语专业班级学生轮岗实训, 第10~19周由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轮岗实训。具体的实训时间为周一至周日, 每天10:10~13:15, 15:10~20:00。 (3) 实训岗位及要求。学生将在前台、餐饮、客房、卡拉OK厅四个部门进行轮岗实训。要求学生了解前台、餐饮、客房, 卡拉OK厅等部门的服务程序;了解实训基地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及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包括直接对客服务、做床、摆台、OK厅操作系统的使用等。 (4) 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针对实训内容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考评, 给予成绩评定, 实训结束后, 参加实训的学生要完成1500字左右的实训报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果启示

(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首先, 系部和学院相关处室保持密切联系, 重大问题请示院领导, 争取学院各方面的支持。其次, 积极引导企业介入。为使旅游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好运转, 我院与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苏州饭店、苏州茉莉花假日酒店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再次, 在实训中安排2006级全体学生 (文秘专业除外) , 尽量扩大受益面。这些探索对院内其他系部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制定了课程见习、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的具体操作细则, 为校内实训探路, 为今后的工学交替积累经验。

(二) 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冲击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 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 市场是变化的, 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必然是经常变动的。因此, 企业生产计划与院校实训教学计划衔接必然会有矛盾。

酒店管理专业班级每班40人以上, 而实训基地实习岗位容量是1个班级还要分成3组轮岗实习, 给常规教学和实习带来很大麻烦, 同样由于规模小、门槛高, 导致酒店出现经营性亏损, 如原来制定2006级在校学生校内实训计划, 以不影响正常教学为前提, 每班2个月, 分两个批次进行, 每批实训一个月, 轮到的班级上午3、4节不排课, 其余时间按学院教学进度上课, 导致实训时间和内容无法同步, 实训效果无法保证。

(三) 校内生产性实训效果的考核和管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考核标准 (分项目考核和综合考核) 、考核形式与方法是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考核项目, 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我院制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考核和管理标准, 有效督促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实训并达到了实训目的, 教师在实训教学中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 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而校内实训基地也在标准规范下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实训环境, 实现了当初的设想。

(四) 国际文化中心的有益尝试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并投入使用, 是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有益尝试。在实训基地运转和建设中, 旅游系教师付出了辛勤努力, 在校企合作模式、实训效果考核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我院今后开展校内实训积累了实践经验。

优化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建议

(一) 完善配套制度

校内生产性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生产性实训与企业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 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 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产品”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应具有轮换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 为保障其不偏离主要目标, 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 还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 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同时, 要建立、健全基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机制, 落实机构和人员, 明确职责, 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要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考核和预警机制。对一定时间内无法提供一定项目、工种供学生实习和实训的企业, 先给予一定期限进行整改, 经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 终止与企业合作。通过不断更新, 实现基地建设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二) 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合作

企业和学校应该加强合作, 寻找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契合点。在实习计划制定过程中, 制定者应同时征求三方意见, 并将这三方利益进行整合。在三方利益发生冲突时, 作为实习计划制定者, 应该起到调节和调和作用, 在利益冲突双方或三方之间尽量说和, 使三方能够互相妥协、互相合作、互相配合。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在三方合作中, 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利益, 因为, 学生实习后所得所获是检验三方合作是否有效的标志。如果一味地牺牲学生利益, 学生就会对实习采取不认真的态度, 在实习过程中不遵守实习纪律, 甚至对实习产生反感, 加剧三方合作困难, 从而无法获得好的实习效果, 最终损害各方利益。

(三) 实习酒店档次要高

学校地处偏远, 距离城市中心区有17公里左右, 实训基地房价高达每天180多元一个标间, 和市内经济型酒店价位相比一点不低, 但住宿感觉相差很多。

苏州市区五星级酒店现有23家, 四星级酒店有49家。我院学生工学交替和毕业实习一般都在高星级酒店进行, 学生会发现校内实训基地与外面的酒店差距很大, 导致学生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价值产生怀疑, 影响学生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

所以, 今后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至少要在四星级以上, 才能做到与外部实践活动相衔接,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有可能, 在校企合作相对成熟后, 可将实训基地一楼作为校企合作专用教学楼, 由酒店 (一个或多个) 出资, 根据酒店特点与要求进行装修, 使设施设备与酒店一致,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酒店文化、酒店服务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余昌国.现代饭店管理创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2]黄绍平.近十年来国内酒店实习问题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155-158.

[3]牛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 2011 (2) :35-38.

[4]饶雪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业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 2010 (7) :128-134.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2

为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011年国际贸易系修订了2009级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原本第五学期开设的校内综合实训挪至第四学期末,于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24课时的校内综合实训,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训目的通过产学合作,企业参与指导,通过系统训练保险、证券业务流程,加强学生对行业的整体把握,并对金融产品营销具备基本能力,进而实现与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过渡。

二、实训组织

本次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第一次实训,在实训组织上经验不足,因此在制定综合实训计划时,我系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业务骨干参与讨论,制定了符合岗位需求的融营销和业务为一体的的校内实训方案。并且在实训计划中体现全员参与,要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授课教师全部参与实训,每人承担一个模块的实训任务,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较好。

三、实训具体内容

本次实训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展业训练(拜访)、展业训练(顾客异议处理)、实战训练(体验式营销)、证券客户服务、保险承保操作;并且具体针对五个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分值,重点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业务知识与营销知识的结合能力。

四、实训效果分析

本次实训除个别学生外总计93人参加综合实训,其中,金融091班共48人,缺勤4人;金融092班45人,缺勤3人,整体出勤较好。93名同学共分为18个组,分别开展业务。学生在实训课堂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训练;实训外课时以小组进行保险产品模拟推销、撰写证券营销计划,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力量,效果较好。同时,实训过程体现一贯性,各小组以自己展业的保险客户和单据进行保险承保,上机核保,在核保过程中学生一人一机,逐一对保险条款进行录入审核,巩固了现有业务知识,同时实训老师详细讲解,效果良好。

五、实训存在的不足

从实训情况来看,作为金融专业的第一次实训,虽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进行筹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实训组织过程较为仓促,还需进一步完善实训方案。

2.实训指导教师经验不足,驾驭实训环节的能力有待提高。

3.实训软件购买时间不长,教师软件的熟悉程度不够,实训软件的利用率不高。

4.学生除了体验式营销模块外,其他模块参与度不够。

国际贸易系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校内实训;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对旅游高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需求,全国范围内旅游高等院校的规模迅速扩大。虽然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但旅游教育的质量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各旅游高等院校内均存在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训教学不足的局面,从而造成了旅游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当今旅游业的需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一、校内实训教学的涵义

旅游管理校内实训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训室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旅游各专业课上,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等方法,或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等实践活动;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教学是指在学校内部开设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室,以便学生加强对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

旅游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将学生置于仿真的教学情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没有给予实训教学应有的地位,导致高等旅游院校校内实训教学落后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思想上不重视

许多高校领导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在具体实施中也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因此,在校内实训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不足,导致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且实训室的设备设施不够完善,难以为学生创造仿真的氛围,不能真正达到实训的效果。

(二)课堂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培养目标是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可是在如今的教学与实践中,并不能达到培养目标里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单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之外也很少给学生安排实践活动,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师资力量薄弱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国内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在实践方面十分匮乏,由于长时间待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大多只注重理论的讲授,疏于实践,给学生提供的案例也较为陈旧,这样学生就很难掌握到旅游业的最新动态与最前沿的行业信息。

三、加强校内实训的对策

具体说来,加强旅游专业校内实训的对策可以理解为一个重视,三个改革,即学校要从根本上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的现状,改革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的面貌。

(一)学校要重视校内实训教学

对于校方而言,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国家制定的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培养目标以及当今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对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使学生做到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旅游业应用型人才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二)课堂实践教学方法要改革

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学生灵活的“参与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教师应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坚持多元化的原则,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在实践的环节上,可以运用“现场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甚至是“全程实例贯穿式教学法”,为学生边讲解边做示范,讲解一些吸引学生注意且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2.教师可改变传统的板书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影视教学,给学生呈现清晰的影像,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等等。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革

旅游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革与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训基地的筹建应尽量建立与旅游企业相近的仿真职业环境,例如: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等都是旅游管理专业不可缺少的实训基地,各大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以缓解旅游专业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践教学不足的尴尬局面。

2.实训基地的运营需配备一些专业且有经验的人员进行管理,设计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旅游企业的氛围,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实训基地应不断进行完善,可以从实训基地的运营收入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积累,用于建设新的实训基地或者对现有的实训基地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四)师资队伍的改革

对于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应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1.“请进来”。各大旅游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旅行社和酒店的资深人士来校兼职教师,也可以请他们来给学生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与信息,用鲜活的案例供学生积累经验。

2.“走出去”。应选派年轻的教师到旅行社或者酒店挂职进行锻炼,积累实战工作经验,这样也能时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校内实践。

总的来说,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包涵了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训室的教学。针对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教师应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实践。而校内实训室的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以及今后的完善,学校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志文,孔宪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践教学研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余永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商业经济,2012(5).

[3]陈静.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

[4]罗清德.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旅游学刊,2003(S1).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4

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 对于物流管理而言, 岗位专业技能的掌握, 需要依托真实的工作场景, 真实的业务流程, 才能达到最有效的实践效果。目前, 各高职院校都对实训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 常见的模式有:课堂模拟实训、自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

1.1 课堂模拟实训

优点是可以及时进行实训, 时间的连续性强;缺点是缺乏最真实的企业环境。

1.2 自建实训基地

优点是可以最大化还原企业真实工作情景;缺点是资金投入巨大。

1.3 顶岗实习

优点是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积累专业操作技能;缺点是属于阶段性实习, 无法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时间的连续性较差。通过校企合作, 构建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 不但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实训, 保证时间连续性。还可以通过企业注资, 解决院校资金短缺的困难。因此, 建立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非常有效的途径。

2 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的模式

2.1 合作企业的选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有两个: (1) 超市等流通企业, 如沃尔玛、武商量贩的配送中心; (2) 各大第三方物流企业, 如申通、圆通、顺丰等。综合考虑物流学生就业方向, 同时结合高校消费群体特点, 现规划出以下两类较适合的物流校内企业。

2.1.1 校内超市。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为大型连锁超市, 如何让学生在校园期间掌握超市等流通企业的物流操作能力, 一直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一般远离城区, 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离超市购物点较为偏远, 学生购物需求不能很好得到满足。因此, 学院可通过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 成立校内超市实训基地, 一方面, 让学生的流通企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另一方面, 也解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此外, 对于企业而言, 又可以开拓市场, 增加销售业绩, 正可谓是一石三鸟。

2.1.2 快递服务站。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校园快递服务的需求迅猛发展, 每天收发的包裹、信件数以千计, 然而, 师生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课堂上, 缺乏时间随意性。当快递到达时, 无法第一时间签收, 给广大师生造成极大的不便, 同时也耽误了快递人员的工作时间。再者, 高校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都有大量物资需要办理托运, 这些个人物品都是大体积, 高重量的物品, 如衣物、被褥、书本等。快递服务站的诞生也可以解决毕业生行李托运的难题。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与各大快递公司合作, 成立快递服务站。向校内师生进行快递代收代发、快件短期储存、代充话费、节日礼品配送等服务。

2.2 具体实施方案

2.2.1 合作框架。

学院提供场地, 配备相关教学的实训设备;企业提供专业的作业设备, 提供用于学生实训的岗位、项目;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确定合作框架, 明确双方职权。

2.2.2 教学与培养

(1) 课程设置。根据物流行业职业技能特点, 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2) 教材开发。校企双方根据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大纲, 并且根据大纲要求, 编写配套的教材。教材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与此同时, 要适当加大实训环节教材的编写。实训教材应明确实训任务、实训目的、实训进度、所需器材、涉及作业工具等细节内容。同时, 每一个实训任务均应设计相应的考核表格及实训报告, 以规范学生的实训进程。 (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基于企业的工作过程来开发, 根据企业业务流程,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可将企业的作业过程分解成若干子任务, 每一个子任务均融入企业操作的技能要点。同时, 实践操作部分可在校内企业的真实环境开展现场教学, 使学生现场参与作业过程, 提升实践技能。 (4) 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普遍在实践操作方面, 相较于企业工作人员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物流校内企业的实训教学中, 应积极聘请企业专家成为实训指导教师, 并且要把企业师资放在主要地位。与此同时, 校内专业教师应积极配合企业师资, 两者共同开展专业实训教学活动。 (5) 课程考核。在课程考核环节, 应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方案, 生成具体的考核表格。在考核过程中, 重视实践过程性的考核, 弱化卷面的考核。考核由企业考核与学院考核两部分组成。考核的指标应全面、科学。具体指标可由技能掌握程度、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职业素养等组成。

2.3 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的管理

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 必须依托合理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关键点在于企业的正常工作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的有机结合。为此, 校企在合作的初期需要加强沟通, 共同制定出各项管理条例。如《校内企业实训协议》、《校内企业实训管理办法》、《校内企业实训安全管理办法》、《校内企业薪酬发放方案》、《校内企业实训考核方案》等管理制度。

3 物流校内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校内企业的产权归属不明晰

校内企业是由院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 院校作为非盈利性组织机构, 它的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因此, 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产权的划分界定存在争议。因此, 如何明确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权属划分、职责认定成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3.2 管理体制缺乏规范

院校与企业对应着两套完全不同的管理机制, 双方在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学院管理的出发点是完善实践性教学, 而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是获得丰厚利润。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因而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3.3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企业专家的工作非常忙碌, 无法保证能长时间固定在教学岗位, 企业师资的变动频繁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也使得实践教学的进行受到阻碍。因此, 如何协调企业师资的教学与工作也成为了校内企业运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 共建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 贴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促进了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 还开创了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创新格局。综合以上观点, 校企共建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 是有效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途径。

摘要:通过校企合作, 构建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 一方面, 既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实训, 保证时间连续性。另一方面, 又可以通过企业注资, 解决院校资金短缺的困难。因此, 建立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非常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物流,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韦进, 沈时仁.商贸类高职“校中厂”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12) :175-180.

[2]李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5 (4) :175-180.

[3]宋志国, 陈剑鹤.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6 (10) :125-127

[4]张则岭.客户服务管理专业“校中企”运行中的问题与建议[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7 (4) :92-95.

[5]柳金东.新形势下“校中企”运营模式的探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6 (2) :55-57.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5

1、前言

旅游教育在我国有三十几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一大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满足了旅游业的需求。一九九九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扩招,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旅游教育也在这段时期飞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教育中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按道理来讲它应该能够帮助毕业生实现与社会工作岗位的初步对接,但事实上,不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因为达不到这一标准而显得比较尴尬。对此,笔者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做好实训教学尤为重要。

2、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部分院校培养目标过高。部分院校仍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为培养综合型人才,但这样的目标往往过大、过笼统,这就会造成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学生却学无所精的情况。比如,既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到旅游领域企业中工作,又要求学生有能力从事一些相关教育工作,又包括要求学生能够做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这些目标单独看来都具有一定难度,更别说通通实现,因为每一种能力的培养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非常广泛的。旅游行业实际上包括旅行社、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区以及旅游酒店的工作,本身涉及到的面就很广泛,如果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还总想着面面俱到,那就只能是贪多嚼不烂的结果。而且部分院校为了让学生哪个方面都懂,就不断加强各个方面理论知识的渗透,这就必然导致实训内容的不足,但旅游管理专业恰恰是一个注重实践性的学科,所以也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需求对接不上的现象出现。

2.2校内实训教学设施设备与实践基地不完备。旅游管理的需要的实训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首先拿设备设施来说,按道理要有一百平米左右的旅游综合性实验室,要有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甚至包括校内酒店及模拟导游等在内,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设备设施就无法购置和建设,校内实训教学就要成为一句空谈。另外,还有不少院校即使配备了相关的实训设施,但利用程度却不高,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一直闲置,那再好的设备也只是浪费资源而已。再拿实践基地来说,起码要和一些景区、一些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分期分批地进入到实践基地去切实体验和操作,但不少院校在这方面缺乏合作关系,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基地,这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原因。

2.3校内实训的内容相对狭隘。如果仅仅依靠实训基地与实训设施,校内实训仍然还是不完备的,因为这二者所能提供的训练内容毕竟还是有限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面对更多的技能需求,比如说礼貌礼仪,礼仪是待人接物非常重要的素质,尤其是对旅游行业来说,讲礼貌、懂礼仪往往能够给游客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让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不仅有利于旅行社、酒店或是景区形象的塑造,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

3、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工作的基本对策

3.1尽量明确具体的实训任务。对旅游管理这一深具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来说,保持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同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校内实训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目前看来,校内实训教学的重点大体上应该集中在三方面,分别是旅行社、酒店、景区,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模拟导游的实训室,模拟餐厅和客房,模拟旅行社软件几个平台。模拟的导游实训室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导游全程的接待服务,通过创设不同情景使学生获得导游能力的提升。模拟餐厅及客房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餐厅及酒店操作技能与操作流程,使学生在对不同角色的扮演中,逐渐提升工作能力与应变能力。模拟旅行社软件则是让学生了解旅行社各部分的操作流程与工作范围。

3.2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就是要让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并发挥彼此优势。作为旅游院校,最明显的就是学术方面的优势,可以给旅游管理带来一些理论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所以,校企合作是对旅游企业和院校都有好处的双赢方式,具体的合作方法可以依照本院校的实际教学资源情况和企业进行洽谈,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逐渐摸索出能够双赢的合作模式的。

3.3提升校内实训教学的比重。目前看来,多数院校在旅游管理校内实训方面设置的课程比重都相对偏低,很多毕业生和在校生都表示,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的校内实训是相对欠缺的,这就需要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实训教学。很多内容并不一定非要借助实训设施来实现。因为在不同情况下学生需要处理的矛盾和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导游的角色中,自己和其他学生扮演游客,来演示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个过程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实验设备的辅助就能完成,但却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大的好处。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研究

引言: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是注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校内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的生产实习,另一方面则是在校外的相关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训。这两条途径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积极开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并不断探索其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结合硬件操作与软件学习。从传统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来看,通常绝大多数是在机房进行,使得学生只能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下对相关的专业软件进行操作练习,从而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在硬件和软件技能方面的掌握上发生前后脱节的现象,应该结合硬件操作与软件学习,并结合真是的实训现场操作和虚拟的企业环境操作[1]。例如《供应链综合实训》这一课程,可以通过实训室现场实际操作和专业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集中实训和课内实训。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单独开设的实训课程和课程以内的实训学时是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结束之后会利用大约一周的时间单独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进行综合性的实训。例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实物》这一课程,结束这一课程的课堂教学之后,会利用整周的时间进行仓储岗位实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可以在这一课程的课内实训中学习到仓储配相关环节的各项技能,又可以通过后续的集中实训将课内实训中所学到的各项技能进行综合性的练习,如供应链综合实训和仓储岗位实训等,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专业操作能力[2]。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在进行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两者在课程实施上和内容上的结合,尽量做到前后呼应,为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供可靠保障。

二、关于如何加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要想有效加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首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职业道德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因此,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教育热情,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并加强专业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各项实训学习中加深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中保持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操守。同时,教师还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责任心的重要性,在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设计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项目。要想有效加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还应该严格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设计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项目。当前,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有效运用。要想在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则必须在设计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项目的过程中,将职业素质的要求充分融入进去。同时,在每一个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项目中,除了需要有明确的专业技能目标之外,更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明确养成职业素质的需求。例如可以在进行项目考核时,加强职业素质方面的指标考核,对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进行重点考核,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在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贯彻“6S”现场管理。要想有效加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还必须在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贯彻“6S”现场管理。所谓“6S”指的是“安全、素养、清洁、清扫、整顿以及整理”六大要素。在我国企业中,“6S”管理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实现预防为主,确保工作环境的整洁有序,确保工作质量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将“6S”管理机制充分融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同时可以实现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學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融。以《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这一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组织课内实训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每次实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如设备耗材的准备,并在进行仓储设备操作过程中,着重强调设备安全操作的相关规范流程,当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之后,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场室的清扫工作和设备的归置工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时应该严格遵循结合硬件操作与软件学习和结合集中实训和课内实训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认为,要想有效加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则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严格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设计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的项目以及在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教学中贯彻“6S”现场管理,从而实现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66(34):561-563.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7

酒店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性学科, 而是以服务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 实训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能否搞好实训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完整性和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 关系到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实训体系可以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 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教学性实训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包含的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即在学校实训基地准备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 并创造价值。校外生产性实训是指走出学校的集中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目前国内大部分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两个环节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而校内生产性实训环节还处在探索阶段。

1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必要补充

一方面, 教学性实训通常以模拟实训室为主, 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 但存在真实性差、实训环境缺失、练习因子呈样本状、情境非立体化和过程断链等弊端, 容易造成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片面性, 影响实训效果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尽管酒店管理专业都非常重视校外实训环节, 也和校外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如上海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首创上海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喜达屋亚太酒店与度假村国际管理集团、洲际集团等建立了长期而又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通常情况下, 实际的实习效果和预期的实习目标之间还是会存在某些偏差。如学生实习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实习生角色转变慢, 不能很快适应酒店的工作节奏;酒店分岗挫伤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初入酒店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等等。

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能够较好地克服上述两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 是指围绕着酒店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场所, 包括校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等。一方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克服校内实践环节以模拟性为主的局限性, 将传统的“模拟式教学”提升为“体验式教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稳定、真实的实训场景, 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岗位, 深度体验酒店管理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 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形式, 把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 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包括学生自行运营和管理的超市、教师指导下运营与管理的客户服务中心等等, 其实训内容和效果是一般教学性实训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 相对校外企业来讲,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初识职场的一个重要平台, 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场所, 学生不仅可以深度学习和体验酒店服务和管理的程序及技巧, 并且能够从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 为日后校外实训及就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2.1 真实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一般教学性实训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真实性, 这里不再是“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等单一项目训练, 老师和学生所服务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顾客, 所有的产品、服务、经营环境都是真实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 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员工”, 师生以“教师———经理”、“学生———主管、领班、员工”的双重身份进入各个真实的工作岗位, 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 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并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与锻炼。

2.2 生产性

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实际经营场所, 面对的是真实的顾客, 因此, 基地需要面对顾客进行各类产品的生产, 实训内容需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也就是说,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同时具备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相应经济效益, 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实训过程中的“做”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以顾客的满意度和货币投票作为教学和经营效果的评价标准。这就需要在实训过程中所有人员以真实生产的标准要求自己, 基地管理也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组织规范、严格的组织纪律。

2.3 教学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校外生产性实训最大优势是其主体功能的教学性特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往往是一些高星级酒店, 如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喜达屋和洲际集团。酒店需要保证对客服务质量, 维护酒店的经营利益, 短期的实习生往往面临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 实习生较难有机会多角度地了解酒店运作, 也较少有机会独当一面, 自主处理对客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性的特点则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 其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真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度体验企业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化管理, 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

3.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筹建是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条件, 筹建资金可以是学校独资, 也可以由学校、政府、行业及企业多方共同出资建设。但一个现代化的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 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日常物品材料投入、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 仅靠学校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 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是解决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 通过多渠道的资金引入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和管理压力, 另一方面, 融入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更有利于把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酒店”, 保证实训质量。

3.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员配置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虽然是以学生为主力, 由学生全面参与实训基地日常的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 但是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实训基地产品的质量, 必须要由酒店管理专业委派相关教师担任实训指导老师, 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因此, 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 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保障。就目前的现状来说, 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呈现高学历但缺乏行业经验的特征, 不利于对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效果。对于这个问题, 建议通过以下两种路径解决:一是“送出去”, 即专业教师进酒店挂职锻炼和学习, 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使得教师既是教学的行家, 又是酒店经营管理的能手;二是“请进来”, 即引进企业名师进行全程指导,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事制度, 适当放宽学历限制、偏重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聘用,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相关的课内实践和专业实习,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运营需要教学和实训模式的改革, 需要专业领导和教师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制定新的实训任务, 使学生的实训项目紧密结合相应的酒店生产过程。即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 学生在实训基地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工作、自我管理, 在实训中逐渐成长、深刻领悟, 从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真正成为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有效补充。

4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矛盾

4.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大利益群体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常涉及企业、教师和学生三大利益群体, 这三大利益群体相互支持, 缺一不可。企业在筹建和运营中起到投资、管理等重要作用, 并且其主要目标指向经济效益;教师是学生实训的直接指导者和管理者, 并且借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强化了职业素质, 能够更好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直接的受益者,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量岗位由学生负责,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直观地认识酒店管理这个行业,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而且其创造性和潜能也被极大地激发。

4.2 教学与经营的矛盾

如上所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真实的经营场所, 其经营权往往归属企业或承包者, 运营中往往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 经营利润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参与者和使用者, 由于角色身份的原因, 老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往往更倾向于从教学需要方面考虑实训内容和程序。可见, 教学和经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集两者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便不可避免地在运营过程中产生某些矛盾和冲突, 如经营方为保证产品质量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对学生的实训环节产生或多或少的限制;初上岗位的学生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才能保质保量地提供对客服务等。这就需要校方在整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筹建和运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作用, 明确基地的实训性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原则, 并将相关细则落实到合同文本。

4.3 规范管理

要使教学和经营两者能够避开矛盾, 相互促进, 除了如上所说进行细则的书面约定外, 还应进行日常的规范管理。第一, 要组织各方团队力量共同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见并给出常规的应对措施;第二, 要针对人员、设备、物品、资金等各种资源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 做到人人知晓、人人遵守;第三, 以规范化为前提, 以系统化为保证, 以数据化为标准, 以信息化为手段, 实施精细化管理, 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 从而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的竞争力。总之,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规范管理, 使教学与经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实现实训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 结论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所以在各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实践环节。在本科院校中, 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实践环节的两种常见方案, 作为以上两种方案的有效补充, 一方面, 校内生产性实训能够克服校内实践环节以模拟性为主的局限性, 将传统的“模拟式教学”提升为“体验式教学”;另一方面, 相对校外企业来讲, 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 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深度体验。可以说,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导入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水平和质量的必要途径, 本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但是具体的运营和管理等问题尚需在建设中不断地摸索和探讨。

摘要:在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中, 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实践环节的两种常见方案,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以上两种方案的必要补充。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意义、特点等进行研究, 对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进行有效探索, 旨在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黄萍.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探讨[J].科教文汇, 2012, (13) :80-81.

[2]邓清南.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4 (1) :55-58.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8

目前,人才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有比较熟练的服务技能,能完成一线的服务工作;二是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通过锻炼可胜任基层管理人员。相对而言,管理能力对旅游企业和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更具价值,这对高校强化学生的综合管理训练提出了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实践,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但教学实践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性教学存在一定困难:如安排在企业实习环节,则面临企业不可能提供大量的管理岗位的困难;如安排在课内实训,则由于综合训练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在其中任何一门课程中开设课内实训均不能实现综合实训。因此,如何实现综合实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

(一)研究思路

目前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众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依托计算机软件仿真企业运行,使学生综合理解多门课程的业务点;二是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就业环境中进行综合实训。但前者的软件模拟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而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等的训练十分有限;后者由于鲜有换岗的机会、往往只能训练某一岗位所及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综合实训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培养综合管理能力的训练平台,其最终目标是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设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综合管理实训的内容体系应沿着如下思路进行:征询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需求入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训练内容体系———设计综合实训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备选方案———在创新校内实训的运行方式中遴选好的方案。

(二)关键问题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训则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更强调知识使用的综合性,而课程教学强调以课程体系为导向,知识单元学习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这就使如何组合综合管理实训的内容体系成为决定综合管理实训能否获得成效的关键问题之一。

综合管理训练需要综合使用开设在不同年级的多门课程的知识(如表1所示),因教学计划安排四年级学生离校参加毕业实习,故校内综合能力实训必须在二、三年级进行,但三年级结束时学生才完成本课题训练所需课程的学习,加之创业能力训练在教学计划中无对应课程。因此,组织校内综合实训就必须有恰当的相关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训的衔接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是实训环境设计。本研究利用现有校内实训场所(酒吧实验室),通过每周开放运行一天模拟出真实的经营环境。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从设计产品(鸡尾酒产品、小食品等)到编制菜单,采购、定价、账务处理、营销的全部管理过程。通过这种创新的实训方式,学生能感受真实的市场环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二是分析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三是设计综合能力和课程对接的备选方案。四是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在酒吧实验室开发运行产生的效果,遴选方案,得出结论。

四、实证研究和结论

(一)实证研究

1. 分析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

就业市场对能力的需求决定着教学计划的制定,了解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从需求端和学生端入手分析了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具体的工作包括,通过邮件方式向往届毕业生征询,通过问卷形式征询在酒吧实验室开放运行过程中学生对能力需求的自诉。

(1)通过邮件方式向往届毕业生征询

(2)通过调查表向参与酒吧开放运行的同学征询

使用相同的量表,向参加酒吧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同学征询了三次。征询时间和征询对象的分布如表3所示。征询结果如表4所示。

(3)观察征询结果

在酒吧开放初期,参与酒吧开放运行的同学对产品制作能力的需求最迫切,对宣传能力和营销能力的需求也相对迫切。随着他们对酒吧开放经营中涉及到的产品越来越熟悉,同学们发现团队合作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账务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了酒吧开放运行的顺利进行,对这方面能力的诉求十分迫切。当部分同学进入督导层后,他们发现如何团队合作、处理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须的。这一征询结果不仅与向往届毕业生征询的结果相符(越是与人接触多的岗位越需要沟通能力,越是涉及管理实务的岗位越需要团队合作和人力资源管理),也符合对事物认知由浅及深的规律性(先解决出售产品的质量、口味问题,再解决如何更好的出售产品,最后是提高内部管理质量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训中综合推进如表5所示的能力。

2. 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管理训练内容体系

这一环节中,本研究主要将具体能力训练内容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关联起来,设计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管理训练内容体系。如表6所示。

3. 设计综合管理实训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备选方案

综合管理实训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备选方案主要在开设开放选修实验课、专家讲座、学生自学、师生课外交流四种方式之间产生了三种备选方案,如表7所示。

分析以上三种方案,方案3在理论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开设开放选修实验需要既有学校政策支持,又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专家讲座则需专门的经费。在具体分析了各训练模块对应的课程后,认为对于部分课程而言,由于无法开设开放选修实验,安排专家讲座是必须的。如表8所示。

通过分析开放选修实验开出的实验条件,我们认为,现有实验条件有能力保证开出开放选修实验。因此,备选方案在方案1和方案3之间产生。

4. 综合实训方案的选择

为遴选出覆盖率高、综合实训效果好的校内综合管理实训方案,我们进行了两轮方案遴选,实施过程如表9所示。

通过三轮的实施,本研究分别尝试了两种实施方案,认为在综合管理实训的实施方案中,方案3具有明显的优势。

(1)对方案1实施效果的分析

在第一轮实施中,学生们对财务知识的欠缺使他们在内部管理中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对创业知识了解不足也影响了学生们通过参与综合管理实训增强自己综合能力的方向性,这对于酒吧开放运行的内部管理质量影响很大,也不利于体现综合管理实训的总体效果。

(2)对方案3实施效果的分析

在第二轮实施中,安排了三次讲座,涉及财务管理、创业知识、酒水知识,同学们感觉受益匪浅,也大大提高了内部管理的质量。通过调整方案,酒吧内部有明确的账务处理程序。同学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酒吧开放运行的相关工作中,酒吧开放工作有序进行,实现了综合管理实训的持续性,也保证了综合管理实训的总体效果。

(二)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设计和实施,可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按照表5所示的综合实训内容体系进行实训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二是综合使用开放选修实验课、专家讲座、学生自学、师生课外交流四种方式,是可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与课程教学的良好衔接。

五、存在问题和展望

(一)综合实训的内容体系还需进一步细化

虽然本研究给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内容体系,但对于其中实训的内容仍然相对宽泛,提出的具体实训要求也不够具体,在还需要在实践中分析综合管理实训中遇到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并通过与专业老师的研究讨论,细化综合管理实训的内容体系。

(二)综合实训与课程对接的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第二轮实施后,本研究计划进一步增加讲座的覆盖范围,将部分自学内容调整为讲座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问卷技术上更加规范,在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知识上更有理论高度,有助于学生们在高年级学习专业课时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敏坤,等.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建设问题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1)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9

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 使商品经过保管、储存、包装到运输、装卸搬运、最后流通的信息处理等过程, 由供应地流向接受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所以说物流是全球性的服务, 只要有须要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物流的存在, 因此物流的服务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则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 学生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能胜任现代化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专业物流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采购、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运输操作、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等岗位, 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初中级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这种技术性为特征的中职人才培养只有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 产学双方在以校园内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依托, 对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基础素养和职业能力, 也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中职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2 校内物流实训基地

学校的教学的传统方式是以教师讲授, 学生听课的模式, 这种教学适于基础性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到企业定岗实习, 学生面对的是实际操作的工作岗位。对企业来说, 须要的是不须要进行岗位培训, 直接到岗的操作的工作人员。为适应这种社会须求, 中职教学有必要改善实训、实习的条件, 增加更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主要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运用真实工作项目、有实际操作性的案例, 强调学生学习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教师的教学要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对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专业性的操作技能、以上岗培训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不同工作岗位各种工作技能培训, 使学生对岗位工作有实践性工作经验, 在毕业后有能力直接胜任本职工作。因此, 学校就有必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实训是学生走向社会, 外出工作应聘的关键性的桥梁。同时学生增加了模拟实践的工作经验, 就等于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对于学校来说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实训教育, 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对学校来说是彰显办学特色, 提升了本校的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内的实训基础是在原有的实训室改造和扩建的, 基础建设是依据物流的工作流程是一个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但学校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在这几年的学生培训程中显示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物流基地实用性设计落后

中职学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初期建设的规模是基于校内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当期实训的需要, 对于物流服务专业的发展没有前瞻性。现代物流发展已经不局限于包装、配送环节, 而已有的实训基地设计的实训岗位设计少, 实训流程设计简单、限制了物流专业拓展需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建成的物流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不能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 对学生的培训的工作内容也有局限性。

3.2 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满足不了实训教学的需要

实训指导老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因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从2006年开始设置的新专业, 办学历史不长, 近几年来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该专业的老师补充进来, 只有几个是其它专业转行过来的, 他们只是经过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就直接担任物流专业的教学任务, 这些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 在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3.3 物流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目标设定低

实训基地按照一般性的企业操作流程设定, 实训内容单一, 实训项目安排没有规划性, 工作岗位设定缺乏连贯性考虑, 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 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因指导教师本身条件限制, 教学目标设定模糊, 对学生实训方法陈旧, 对物流各工作岗位、流程环节指导不清晰, 存在以单一工作环节代替完整工作过程的情况。教学过程只重视过程和各环节的规范性操作, 忽视工作过程中各岗位之间衔接的细节性要求, 工作方案的论证, 及人员组织的优化、也不重视事后的验收、评价等。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4 解决方法

4.1 因地制宜, 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

企业的用工要求是无须工作培训, 直接上岗工作, 最好是有专业上岗证书的员工。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 为了这个目标, 中职学校设置实训基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并且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

4.2 完善管理制度, 协调教学管理与实训需求

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实训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第一站, 所以作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的校企双方管理人员要经常交流沟通, 协调教学需要与工作需求, 双方要明确各自的职责, 作为基地的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真实工作的经验, 基地教师须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授课, 实训基地的讲课内容是实际岗位操作为主要内容。企业可以按照用人要求提出实训要求, 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实施教学内容, 并参考企业要求调整教学方案, 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 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教学目标。

4.3 拓展功能, 增加校企合作内容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10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体现高职特色的中心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面向现代酒店业生产、服务、经营、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迫切地需要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强, 能很快顶岗、提供服务、产生效益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提供技能型人才教育的配套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理解不深, 浮于表面, 实训难以得到预期的效果。而致使输出人才的质量与行业的需要仍存在大幅度的落差。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实训基地建设无法配套现代酒店管理实际的需要, 无论是硬件和软件上。目前多数院校的现状为理论教学点和实训基地分离、理论与实训教学内容分离、理论教师与实训师分离, 最终导致学生的理论水准与实践能力无法融会贯通, 打造的人才与行业需要脱节。

当前, 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各种专业实训室、实习酒店相继出现, 为学生走向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奠定了基础。但是,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运行和管理中出现许多问题亟须调整与改善, 以下就是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意见。

1 调整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多样, 常见的是由学校独资兴建和政府扶持学校兴建。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就采用了政府扶持学院建设的模式。由于酒店实训基地建设投资相对较高, 往往出现的情况是, 政府学校资金有限, 导致基地建设配套能力不足, 只是简单的模拟, 功能建设浮于表面。从现实情况来看, 建议基地建设应邀请酒店企业加入, 这样的合作模式效果会更好。一是减轻了政府、学校的办学压力, 二是有企业的介入, 把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得更为真实, 减少模拟与实操的落差, 从而保证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

同时要说明的是, 据统计, 我国2 000多家旅游酒店专业院校中90%以上都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 但是酒店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新的类型酒店和经营模式不断出现, 产生的连锁反应是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得随之蜕变, 以适应人才输出的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个陆续的投资过程, 多数院校由于不了解酒店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运营的过程, 而无法实现。表现为多数院校的筹备建设工作人员多为基建专业毕业, 不了解现代酒店行业的现状, 同时更不了解基地建设所需的一些陆续的物资投入, 例如一些高值消耗品和低值消耗品以及设施设备保养物资等。这就导致基地建设前期不专业、后续不投入, 出现的问题是很多院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只是模仿酒店的一个表面功能, 没有相应的深入的配套设施, 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如所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只是一间模拟客房、一间模拟餐厅, 配置一些简单的用品;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可能也只是做托盘、台面布置、做床等独立的简单技能。

这就必须清醒地认识酒店实训基地的现实要求和与时俱进性的需要, 积极进行配套建设和陆续性的投入。建议引入多项资金投入渠道, 基地建设功能设计、物资、保养、消耗品采购的工作邀请酒店专业性人员和教师的加入, 实现模拟实训的真实性。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彻底扭转基地建设和更新的现状。还建议有经营特点的实训基地, 如餐厅、茶艺、酒吧等实训场所可采用冠名权转让的方式争取一些辅助企业的资金;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可以申请相关的国家专项资金投入。

2 注重基地模拟情景训练的真实性和技能的培养

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升级, 掌握理论, 运用于实践, 规范灵活发挥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学生一进入实训基地, 从着装, 到使用设备、掌握功能、熟悉环境等, 都应能感受到真实酒店的气息, 角色转换最为关键。受训学生最终的训练目标是:设计的产品、接受的服务训练, 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或者与相关酒店企业配套, 这才是体现了教学训练的真实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实现:

2.1 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落实

按教育部规定,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占总课时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40%。但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得并不好。多数院校教学计划反映的信息安排, 实践教学安排往往是可以达到40%的, 但实际上会出现几个问题:一是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中并没有落实, 依然是纯理论, 如《菜点酒水知识》。二是实训课安排过少, 如《酒店心理学》等。三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存在误解, 以为实践教学就是简单的操作技术培训, 以《前厅客房服务》为例, 此课程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教会学生做床操作这样的简单技能。作为高等职业教育, 还有很多学生渴望掌握、急需教师传授的内容, 如产品推销技能、个性化服务等。

基地的建设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酒店各部门的服务技能,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 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与文化。例如:可以要求只要进入实训场所, 教师和学生就要统一工装, 培养职场氛围。再如, 实训室可以在正常的教学时段外对外开放, 将课程不仅仅限于45分钟,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实训活动, 这既可满足学生自主练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同时也提高了实训室及设备的使用率。

2.2 将实训基地模拟情景训练的真实性作为实训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实训基地, 它应具有教学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具备产出的特点。也就是说, 酒店管理产出性实训基地可以想象作为实际经营的酒店来运作。既然是模拟, 这样的实训基地“酒店”既可以接待各类客人, 也可以接待各种团体, 还可以进行例如菜单设计、营养搭配的分析, 并进行产出和销售。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应紧紧依靠酒店行业实际的经营现状来调整教学内容, 实施一套具有特色的模式, 开展特殊的活动来实现实训教学的改革。如对外经营学校的部分酒店实训基地, 中餐厅、西餐厅、钟点房、咖啡厅、酒吧、茶艺屋等, 象征性地出售学生受训的产品和服务;又如学校可根据酒店用人量大、时间急、任务重的特点, 学期中安排学生应酒店、企业之邀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会议安排服务工作。如2012年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专业学生在某会议会展公司协调下应邀参加了兰洽会的多项商务交流和论坛活动, 近15名学生参加了接待服务, 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得到了酒店管理者和市政府相关组织部门的交口称赞, 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为院校专业的打造树立了口碑。鉴于此类的成功示例, 专业实训教育也可紧密联系实践企业制定评定考核制度, 并将其反映在学分中,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自觉赚取学分, 论证实训效果。

3 配置师资结构, 提高师资水平, 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

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训教学的充要条件。我国酒店高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 下工夫建设科学合理、有真才实学、有实力有权威的实训师资和管理队伍。例如, 聘用具有真实酒店从业经验、技能扎实的原从业人为实训师;周期性地不间断的组织教师到酒店企业进行真实的顶岗实训等。

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 它牵涉人员多、设施设备繁杂、实训任务多元, 所以必须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来保证运转。建议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具体情况设计组织机构, 明确岗位职责, 配置相应人员。如配合学校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可设模拟经理、主管、领班、服务员等企业相似岗位, 各岗位人员由学生组成, 由他们全面负责实训日常的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 并以实训室产出效益给予一定的回报鼓励。同时为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教研室应委派专门的专业性教师担任实训室专职管理员, 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实践性教学是保证现阶段高职教育水准的一把利剑, 配套建设、利用、维护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只有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 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才能培养出既受企业欢迎又适应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的酒店专业人才。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为联合企业订单培养, 其目的是适应市场、企业的实际需要, 输送人才。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课程的开设, 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而目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无法真正实现实训教学的终极目标。鉴于此, 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酒店专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 分析现状, 提出关键问题, 并阐述几点关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用的建议, 以期培养出即受企业欢迎, 又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的酒店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罗清德, 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2]刘秀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21) .

[3]韦彩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教园地, 2009, (4) .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11

【关键词】岗位需求 装饰专业 教学工地 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5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的住宿及工作场所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建筑装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大大的增加,这就使得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有了很好的就业前景。然而中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动手能力缺乏,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在职校学好建筑装饰专业,毕业达到用人单位需求;如何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运作上不脱离实际,要求我们对建筑装饰专业进行结合岗位需求地制定教学模式,并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强调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建立健全的校内外“教学工地”。

一、了解装饰专业岗位需求,做到“砍柴先磨刀”

随着房地产热潮,迫切需要大量的装饰设计及施工人才,从广西今后发展趋势来看,装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中小型公司的设计与施工管理工作上,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装饰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10年,因此如宾馆、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翻新或重装,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就给装饰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但如今建筑装饰行业设计施工队伍水平与现代建筑装饰业的飞速发展需求极不协调,很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的是简单的劳动,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较低,这就迫切要求建筑装饰专业在岗位需求上必须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结合岗位进行课程改革,做到定位明确。了解建筑装饰专业的岗位需求,利于改革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突出实训教学重点,突出核心技术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技术的深入操作。

二、了解目前装饰专业实训存在的不足

(一)实训教学基地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实训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很多中职学校都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但是大部分学校对于基地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很多实训基地没有参照企业要求,形成独立完善的校内实训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实训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转。

(二)实训教学基地设备不齐全

根据实际要求,许多企业迫切需要学校能够提供技能强、能独立操作、跟社会高技能挂钩的人才。由于建筑装饰行业的技术更新,许多仪器设备也在更新,设施档次同时提高,就学校而言,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也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参与操作,这就要求学校对实训教学基地不断地投入,增加了成本也提高了难度。如何适应中职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如何完善实验设备和场所,是当前学校存在的问题。

(三)实训教学基地功能不完善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建有了实训基地,但各装饰实训室存在不合理之处,如没有将实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有序安排,实训各个场地分配较散;如单独建立木制作实训室、材料实训室、抹灰实训室等,这样的安排使得在实训工作中,只懂其一不懂其二,导致实训与实际施工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实训室功能笼统,同时部分教师上课仅重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模仿能力和熟练程度,把实训教学基地仅仅当作练习场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轻视了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实训教学基地缺少社会互动

服务社会是中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大部分学校目前的实训基地仅仅是学生训练、教师教学而已,与社会互动少之又少,使得学校的教学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脱节。

三、建立校外“教学工地”的重要意义

(一)弥补学校设备不足,提供实践场地

校外实训基地,弥补了学校资源不足,解决了经费不足,设备不足,技术跟不上,空间不足等问题,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实践,通过实际的生产操作,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需求。同时,在校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假期实践到校外“教学工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实操,为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做好准备。

(二)明确学生岗位的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最近企业招聘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让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为企业赚取第一份盈利,要求学生必须熟悉行业先进的设备,掌握生产工艺,掌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校外实训基地,能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明确自己对岗位的期待与定位,如学生需要思考:胜任装饰设计师,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行业规范的标准进行开展学习项目,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外“教学工地”,学校可以发现人才需要的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的修改教学方案与计划,课程的确定与授课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人才方案修改,参编校本教材等工作,目的是能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教学模式。

四、结合岗位需要建立校内外“教学工地”的研究

(一)建立校内“教学工地”

1.传承校园文化,建立“装饰工作室”

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在校园内建立“装饰工作室”,建立以教师为董事长,设置学生分别为各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或是业务员、设计助理、设计师、设计监理等岗位,为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相近或相同的职业环境。在空间布置、艺术氛围、管理模式、人才构建等方面,“装饰工作室”的要求与企业相一致,营造一个规范性、先进性的仿真工作室。

2.引进家装装饰装修工程项目,建立仿真实训中心

引进家装装饰装修工程相应的项目,在校内建立健全的实训室与配套设施,在现有的实训室基础上对场地进行重新规划与布置。考虑在校内实训中心建立毛坯房,进行仿真实训,包括客厅、餐厅、卧室的设计与施工等操作,施工按照国家标准。

3.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实训重点

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如结合装饰材料与构造,室内设计原理,制图与识图等课程进行“做——学——教”的实训体系。通过实训课程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就业,建立本系精品课程实施与推广学校品牌专业的招生和就业。

4.在装饰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专业工种技能团队

开设“教学工地”实训室,意味着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实训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实训要求,熟悉相关专业实训体系。要坚持“不脱离实际,与社会挂钩”的方针,专业老师需要假期或者定期到企业实训学习,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同时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兼职指导实训工作,不时给本专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在装饰施工过程中,形成专业工作的团队。

(二)校外“教学工地”建设研究

1.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办学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书,向学校预订人才,这张“订单”结合了学生在校的目标培养、课程讲授、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计划,以用人单位“需求”作为前提,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

2.挂牌“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企业提供基地,本着服务社会,创新企业营运理念,走科技化、规模化之路,使企业发展成为建筑装饰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为社会服务、合作共赢的现代企业精神,为推动建筑装饰行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企业与学校共同研讨构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建筑装饰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学校可以利用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岗位技能的能力,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向岗位实际需要的转化,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派遣企业骨干技术人员进校交流

学校积极派遣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学习,紧贴企业实际进行立项开题。企业派遣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员、工程师走进学校,开展设计讲座与设计沙龙活动,并参与课题开发,甚至直接从事教学。

4.合作办公司,建立“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

中职学校可以鼓励装饰专业师生大胆与企业人员组建装饰工作室或公司,以学校为投资主体,由职业经理和专业教师共同经营,实行独立核算。教师作为公司股份人,既可以自主增进自己的综合水平,也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总而言之,建立装饰专业校内外“教学工地”,大力推进“装饰工作室”、“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寻求行业支持,培养毕业后马上可以进入岗位的人才,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是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本方向,更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精神,结合岗位需求建立装饰专业校内外“教学工地”,创办令“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中职职业教育才是新世纪职业教育的积极理念。

【参考文献】

[1]裴有为.对中职实验与实训场地建设及有效利用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

[2]章鸣.中职学校企业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3]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

专业校内酒店管理 篇12

一、园林实训基地的概念

园林实训基地是园林专业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 基本功能为:完成专业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 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包括教学指导人员、操作场地、教学设备以及跟理论课程相结合的一整套指导体系。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近几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如办学条件较差, 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对落后, 制约着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 加强职业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园林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只有多看、多实践和多操作, 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 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

三、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基地建设要结合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专业特色优势,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 以高质量的学生技能训练、公共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为中心, 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以市场化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为保证, 围绕立足学校, 服务社会, 校企合作, 面向市场的中心思想, 并以多功能、开放性、通用性、可持续性等为原则建设实训基地。

四、丽水学院园林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

丽水学院于2002年在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支持下建成了一座校内生态园林实训基地, 该基地有40余亩面积, 拥有智能控制的联动温室2, 460平方米, 植物快速繁殖苗床360平方米, 简易大棚1, 000多平方米。基地的建成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条件。现被省教育厅授予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被列为省科普教育基地, 也被丽水市农业局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五、丽水学院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 可持续发展问题。

学院园林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主要的是基地运行的资金问题。由于基地的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自建成以来, 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基地的运行管理、设备维护以及部分生产实训经费基本由学校提供。在学院资金紧张的局面下, 基地的设施设备未能得到有效的维护, 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老化, 没有能力更新, 使得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二) 具备实践经验的实训师资不足。

由于教师认识不到实训教师的重要地位, 宁愿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而不愿做实训指导老师, 造成大多数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业务水平偏低, 实践能力弱, 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较少, 导致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水平低, 影响了实训基地的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实训基地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导力量, 虽有部分教师是专业院校毕业的, 但大多都忙于教学而缺少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 因此很难适应学生技能训练工作。

(三) 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问题。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内容涉及合作发展规划、合作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合作理论研究、招生就业、教学实习等方面。它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由于企业对没有直接利益回报的校企共建工作缺乏热情, 加上企业考虑到技术保密、生产进度以及对实训学生的人身安全考虑, 往往使得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主动方是学校, 最后使这一合作多数停留在表面, 丽水学院园林实训基地与丽水市园林行业单位开展的校企合作, 效果大多数不明显。

六、基地建设及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型”实训教师。

“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 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 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新理论、新进展情况,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 学习新技术, 积累实践经验;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 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二) 开拓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实践证明, 以服务教学实训为主线, 以科研生产为基础, 以市场开发为动力, 产学研结合, 是基地运行良好和富有生命力的重要措施。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化, 是学院基地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基地要与行业内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企业组成合作伙伴, 共享设备、设施、人才等资源优势, 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延伸, 不断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合作开发新技术和产品, 所取得的效益作为基地日常运转的费用。

(三) 建立“承包经营”的方式。

“承包经营”的方式, 即学校与教师合作。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 采取立项投资的办法, 对园林实训基地进行承包经营的管理方式。学校可以根据各个教研室的专业不同, 对实训基地进行承包管理, 学校将土地资源承包给各教研室, 并建立园艺部、生物部、苗木部、经营部等生产实体部门, 教研室通过投标的方式承包相关部门, 并自筹资金, 购买原材料, 招聘在校学生作为生产者加入各部门, 根据教研室的课程设置、自身意愿及市场的需求决定生产实体, 最后将产品推向市场, 所得盈利由学校和各教研室分成。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生产技能的学习, 又解决了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本。

(四) 开展“股份制”合作形式。

“股份制”合作形式, 即学校与学生合作。在不能较好的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开展与学生“股份制”合作的形式。如:学院园林实训基地提供一定面积的温室大棚、一块苗圃或者快繁苗床, 给已经涉及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 并成立不同商品的专业生产组, 根据市场的需要选择生产品种, 如鲜切花栽培、无土植物栽培、扦插苗等。在生产过程中安排一定的专业指导老师, 结合学校的专业教学任务, 进行辅导、生产与管理, 最后将培育的成品推向市场, 收到的效益学校和学生分成, 既让学生尝到了收益, 实训基地也解决了运行所需的资金。同时, 学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根据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不定期的调整股份比例, 如每年对入股学生下达具体的任务目标、经济指标, 实行利润提成和超利润奖励, 充分调动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进一步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是要以“专业技能入股”的学生受益, 以及生产的产品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质量, 并通过学校将产品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

[1].陈群辉, 肖旭.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研究, 2010 (2) :3~4.

上一篇:应用危害下一篇: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