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综合实训

2024-05-16

校内综合实训(精选12篇)

校内综合实训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人才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有比较熟练的服务技能,能完成一线的服务工作;二是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通过锻炼可胜任基层管理人员。相对而言,管理能力对旅游企业和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更具价值,这对高校强化学生的综合管理训练提出了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化学生实践,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但教学实践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性教学存在一定困难:如安排在企业实习环节,则面临企业不可能提供大量的管理岗位的困难;如安排在课内实训,则由于综合训练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在其中任何一门课程中开设课内实训均不能实现综合实训。因此,如何实现综合实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

(一)研究思路

目前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众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依托计算机软件仿真企业运行,使学生综合理解多门课程的业务点;二是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就业环境中进行综合实训。但前者的软件模拟特点,侧重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而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等的训练十分有限;后者由于鲜有换岗的机会、往往只能训练某一岗位所及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综合实训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培养综合管理能力的训练平台,其最终目标是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设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综合管理实训的内容体系应沿着如下思路进行:征询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需求入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训练内容体系———设计综合实训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备选方案———在创新校内实训的运行方式中遴选好的方案。

(二)关键问题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训则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更强调知识使用的综合性,而课程教学强调以课程体系为导向,知识单元学习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这就使如何组合综合管理实训的内容体系成为决定综合管理实训能否获得成效的关键问题之一。

综合管理训练需要综合使用开设在不同年级的多门课程的知识(如表1所示),因教学计划安排四年级学生离校参加毕业实习,故校内综合能力实训必须在二、三年级进行,但三年级结束时学生才完成本课题训练所需课程的学习,加之创业能力训练在教学计划中无对应课程。因此,组织校内综合实训就必须有恰当的相关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训的衔接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是实训环境设计。本研究利用现有校内实训场所(酒吧实验室),通过每周开放运行一天模拟出真实的经营环境。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从设计产品(鸡尾酒产品、小食品等)到编制菜单,采购、定价、账务处理、营销的全部管理过程。通过这种创新的实训方式,学生能感受真实的市场环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二是分析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三是设计综合能力和课程对接的备选方案。四是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在酒吧实验室开发运行产生的效果,遴选方案,得出结论。

四、实证研究和结论

(一)实证研究

1. 分析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

就业市场对能力的需求决定着教学计划的制定,了解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从需求端和学生端入手分析了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核心需求。具体的工作包括,通过邮件方式向往届毕业生征询,通过问卷形式征询在酒吧实验室开放运行过程中学生对能力需求的自诉。

(1)通过邮件方式向往届毕业生征询

(2)通过调查表向参与酒吧开放运行的同学征询

使用相同的量表,向参加酒吧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同学征询了三次。征询时间和征询对象的分布如表3所示。征询结果如表4所示。

(3)观察征询结果

在酒吧开放初期,参与酒吧开放运行的同学对产品制作能力的需求最迫切,对宣传能力和营销能力的需求也相对迫切。随着他们对酒吧开放经营中涉及到的产品越来越熟悉,同学们发现团队合作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账务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了酒吧开放运行的顺利进行,对这方面能力的诉求十分迫切。当部分同学进入督导层后,他们发现如何团队合作、处理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须的。这一征询结果不仅与向往届毕业生征询的结果相符(越是与人接触多的岗位越需要沟通能力,越是涉及管理实务的岗位越需要团队合作和人力资源管理),也符合对事物认知由浅及深的规律性(先解决出售产品的质量、口味问题,再解决如何更好的出售产品,最后是提高内部管理质量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训中综合推进如表5所示的能力。

2. 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管理训练内容体系

这一环节中,本研究主要将具体能力训练内容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关联起来,设计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管理训练内容体系。如表6所示。

3. 设计综合管理实训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备选方案

综合管理实训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备选方案主要在开设开放选修实验课、专家讲座、学生自学、师生课外交流四种方式之间产生了三种备选方案,如表7所示。

分析以上三种方案,方案3在理论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开设开放选修实验需要既有学校政策支持,又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专家讲座则需专门的经费。在具体分析了各训练模块对应的课程后,认为对于部分课程而言,由于无法开设开放选修实验,安排专家讲座是必须的。如表8所示。

通过分析开放选修实验开出的实验条件,我们认为,现有实验条件有能力保证开出开放选修实验。因此,备选方案在方案1和方案3之间产生。

4. 综合实训方案的选择

为遴选出覆盖率高、综合实训效果好的校内综合管理实训方案,我们进行了两轮方案遴选,实施过程如表9所示。

通过三轮的实施,本研究分别尝试了两种实施方案,认为在综合管理实训的实施方案中,方案3具有明显的优势。

(1)对方案1实施效果的分析

在第一轮实施中,学生们对财务知识的欠缺使他们在内部管理中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对创业知识了解不足也影响了学生们通过参与综合管理实训增强自己综合能力的方向性,这对于酒吧开放运行的内部管理质量影响很大,也不利于体现综合管理实训的总体效果。

(2)对方案3实施效果的分析

在第二轮实施中,安排了三次讲座,涉及财务管理、创业知识、酒水知识,同学们感觉受益匪浅,也大大提高了内部管理的质量。通过调整方案,酒吧内部有明确的账务处理程序。同学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酒吧开放运行的相关工作中,酒吧开放工作有序进行,实现了综合管理实训的持续性,也保证了综合管理实训的总体效果。

(二)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设计和实施,可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按照表5所示的综合实训内容体系进行实训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二是综合使用开放选修实验课、专家讲座、学生自学、师生课外交流四种方式,是可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与课程教学的良好衔接。

五、存在问题和展望

(一)综合实训的内容体系还需进一步细化

虽然本研究给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内容体系,但对于其中实训的内容仍然相对宽泛,提出的具体实训要求也不够具体,在还需要在实践中分析综合管理实训中遇到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并通过与专业老师的研究讨论,细化综合管理实训的内容体系。

(二)综合实训与课程对接的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第二轮实施后,本研究计划进一步增加讲座的覆盖范围,将部分自学内容调整为讲座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问卷技术上更加规范,在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知识上更有理论高度,有助于学生们在高年级学习专业课时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敏坤,等.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建设问题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5(1)

[2]张顺兴,等.浅谈高校实验室及其管理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06,9(1)

校内综合实训 篇2

为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011年国际贸易系修订了2009级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原本第五学期开设的校内综合实训挪至第四学期末,于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24课时的校内综合实训,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训目的通过产学合作,企业参与指导,通过系统训练保险、证券业务流程,加强学生对行业的整体把握,并对金融产品营销具备基本能力,进而实现与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顺利过渡。

二、实训组织

本次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第一次实训,在实训组织上经验不足,因此在制定综合实训计划时,我系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业务骨干参与讨论,制定了符合岗位需求的融营销和业务为一体的的校内实训方案。并且在实训计划中体现全员参与,要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授课教师全部参与实训,每人承担一个模块的实训任务,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较好。

三、实训具体内容

本次实训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展业训练(拜访)、展业训练(顾客异议处理)、实战训练(体验式营销)、证券客户服务、保险承保操作;并且具体针对五个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分值,重点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业务知识与营销知识的结合能力。

四、实训效果分析

本次实训除个别学生外总计93人参加综合实训,其中,金融091班共48人,缺勤4人;金融092班45人,缺勤3人,整体出勤较好。93名同学共分为18个组,分别开展业务。学生在实训课堂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训练;实训外课时以小组进行保险产品模拟推销、撰写证券营销计划,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力量,效果较好。同时,实训过程体现一贯性,各小组以自己展业的保险客户和单据进行保险承保,上机核保,在核保过程中学生一人一机,逐一对保险条款进行录入审核,巩固了现有业务知识,同时实训老师详细讲解,效果良好。

五、实训存在的不足

从实训情况来看,作为金融专业的第一次实训,虽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进行筹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实训组织过程较为仓促,还需进一步完善实训方案。

2.实训指导教师经验不足,驾驭实训环节的能力有待提高。

3.实训软件购买时间不长,教师软件的熟悉程度不够,实训软件的利用率不高。

4.学生除了体验式营销模块外,其他模块参与度不够。

国际贸易系

校内综合实训 篇3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作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紧紧抓住“生产性实训”这一关键,将生产性实训典型项目的开发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从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定位、规划、设计到实施等各环节都切实加以落实,有效推动了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合作实施基于工作工程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一种全面革新。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设置、实施。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以服务陕西服装行业为己任,先后与陕西省服装协会、中美合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校企合作,在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上进行了探索。

一、服务区域、行业经济

近几年,陕西职业服装产业发展迅猛,陕西已成为国内职业装生产的强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立足陕西,服务陕西职业服装产业,为陕西服装业的振兴培养人才。经过调研发现,职业装大多绣有企业自己的标识,这些标识往往要用电脑绣花机刺绣到服装上,学院所在地——陕西咸阳市区附近没有电脑绣花机,学院就引进了一台日本田岛电脑绣花机,建立了电脑绣花实训室。与服装企业进行合作,学生进行电脑绣花生产性实训,实训内容就是为服装企业生产绣花产品,为服装企业提供服务。电脑绣花成了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缩小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扩大了学生对当地服装企业的认识,积极地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为陕西服装产业进行服务,培养了人才。

二、校企合作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典型实训项目

1.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是校企合作的产物。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企业化生产环境中生产真实的产品,接受企业化管理,采用真正的工厂产品生产工艺,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的“职场环境”中,综合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而这样的“职场环境”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出来。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能同时接纳150人进行生产或培训的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与中美合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引入了他们的企业理念、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规范等,逐步建立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学生在校内通过生产性实训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真实的企业化奖罚,学生通过生产实实在在的产品,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要有典型性。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一般安排在校外顶岗实习之前进行,“目的性”非常强。二者要尽可能地对接,要对接,就必须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典型的实训项目。

生产性实训项目既要符合本专业的实训课程标准,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设计原则。校企双方依据服装设计专业所面向的服装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经过广泛调研,共同研讨,最后,确定男式衬衫、夹克、西裤为服装设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

3.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出成品。不生产产品,“生产性”就无从谈起,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制定生产工艺、进行操作指导、全面把关产品质量,实训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改变过去那种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按照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组织模式。并且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实际效果等进行多方面的考核、总结、改进。

4.校内生产性实训要有足够的“订单”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不是“作秀”,做给领导看,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训,需要一定数量的“订单”来支撑。“订单”当然是主要来自校企合作企业,但不能“全靠”他们。校企合作企业的“订单”有可能在某一时间段里较单一,暂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需要其他的订单来补充,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近五千名学生入学,实行公寓化管理,每年就需要近五千套床上用品和军训服,及大部分工科学生每人需要一套实训服,这些正是服装专业学生理想的生产性实训“订单”。另外,一些校企合作企业之外企业,有的也找上门来,要求贴牌生产。有了充足的“订单”,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成了“有源之水”,自然就有活力。

5.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订单”的选择具有典型性、递进性,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产品质量、交货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校企合作双方目标上的差异,往往导致双方合作得不愉快,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

6.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有专业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双证制,学生获取了本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服装设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把服装设计定制工(中级工)制作部分的内容作为一个实训项目实训。学生考证通过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2]卢兵.抓住核心内涵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校内综合实训 篇4

关键词:会计,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有案例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模拟实践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堂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而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具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一、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思路

模拟实训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讲授会计理论和操作方法后, 让学生模拟财会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操作训练,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侧重点集中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忆、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让学生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实践操作两个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从2003级学生开始,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系就开始采用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模式, 即在学生学习了一定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安排他们在模拟的操作环境中效仿财会人员, 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一个目的, 两个要求, 三个阶段, 四个结合, 五个注意。

1. 一个目的, 即学生学会操作和运用。

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会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 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技能性操作环节。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系在专业理论课程全部讲完后, 安排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2. 两个要求, 即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程序,

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训任务, 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3. 三个阶段, 即实训准备阶段、实训操作阶段、实训总结阶段。

实训准备阶段包括实训动员、参观实训室、熟悉程序、发放资料、了解和熟悉实训单位基本情况和会计核算组织。实训操作阶段包括实践开设账户、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登记日记账和总账、编表分析等。实训总结阶段包括学生总结体会、收获、不足及打算, 填写《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鉴定表》, 由指导老师对他们的实训情况进行评定。

4. 四个结合。

一是个别指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教师发现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后进行集中辅导、及时处理, 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二是独立操作和分析讨论相结合。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一般是独立操作, 但遇到问题时也可分组讨论, 以达成共识。三是模拟实训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外聘的会计师在学生模拟实训过程中讲授一些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四是实训操作和专题讲座相结合。学校在学生实习间隙对他们进行“就业形势教育”“会计诚信教育”等, 并邀请相关专家给学生开设“会计专业的现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之类的专题报告。

5. 五个注意。

一是注意明确目的。学校在学生实训开始前集中进行实训动员, 传达实训方案, 进行具体安排。二是注意充分准备。为了加强实训管理, 学校成立实训领导小组, 制定可行性方案, 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三是注意加强指导。学校给每个班都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 并要求他们当好“先行官”。四是注意统一进度。为了加强实训管理, 学校要求进度快的学生积极帮助进度慢的学生, 并要求学生每天写实训日志, 每周写实训报告。五是注意承上启下, 做好从校内模拟实训到校外顶岗实习的过渡。

二、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工作的收获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在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三结合”和“三步式”的高效实训模式。“三结合”即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上机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三步式”的三步即练岗、轮岗、顶岗。在学生练岗阶段, 学校将学生练习的内容分为出纳、制单、记账和主管四个岗位, 这种角色的模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每个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和培训目标, 学生练岗之后开始轮岗, 进行综合练习, 最终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 这种实训模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未来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同时,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也实现了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紧密结合, 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紧密结合,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紧密结合。这两种实训教学模式把学生安排在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解决实际会计工作中的问题, 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 锻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会计工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运作方式, 采用动态的业务发生处理方式, 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实践证明, 高职院校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效果非常好。首先, 能够使学生全面、熟练地掌握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学生实训过程以企业真实情况为背景, 以典型的经济业务为主线, 通过从建账到日常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使学生亲身体验会计核算中各种程序的内部控制关系, 全面、透彻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其次, 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 加强对会计核算的感性认识。在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中, 学生既是主管会计、稽核、出纳, 又是成本会计、工资会计、材料会计, 还是其他原始凭证的填制者, 能够以多种角色系统地参与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最后, 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能够完成三大培养目标, 即专业知识目标、操作能力目标和职业道德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关于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

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系统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但是, 高职院校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学生会计模拟实训的资料过于虚假, 外来的原始凭证没有加盖开具单位的公章, 取得银行汇票没有先到银行鉴定真伪等。这些都影响了会计实训教学的效果, 影响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选好一套有代表性的、符合新会计制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模拟实训资料。另外,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过分强调会计核算, 忽视了各个岗位之间的联系和会计监督, 容易使学生从观念上淡化岗位责任意识。所以, 如何运用最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模拟实训的效果, 需要大家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模式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之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 即强化“三步式”中学生练岗阶段的训练。另外, 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开展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组织上的保证, 即设立实践教学研究室, 并安排专人负责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工作;实训硬件的投入, 即注重模拟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特别是完善电脑的配备;师资队伍的建设, 即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学生理论知识的支撑, 即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需要《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知识做支撑;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 即教师要随着会计和审计准则的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在此基础上,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要努力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改进校内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模式, 深入探讨课堂上的实训教学方法, 探索综合实训和各专业课程日常实训的配合、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结合, 以及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衔接,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更好地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金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的探讨[J].财会月刊, 2007, (33) .

[2]卫爱华.建立特色高职会计课堂教学体系[J].河南教育 (中旬) , 2006, (4) .

校内实训场所标准 篇5

实训中心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安全保障措施到位。有防火、防盗、防爆的基本安全设备、管理办法和防护措施;有满足专业要求的通风、照明、控温和控湿等设备;水、电、气等管道布局合理、规范,便于检修;废气、废液等废材的处理、噪音对周边的影响应符合环保要求;实验实训所需的有毒物品,其使用、存放等务必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实验实训室生均面积能满足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学要求,与职业活动环境接近。

2.实验实训室安全,无危险隐患。

3.实验实训室的通风、照明、控温、控湿等设施完好。电、水、气管道布置安全、规范。

4.实验实训室环保设施完善,包括废气、废渣、废液以及噪声的处理设施。

5.实训室干净整洁,育人环境良好。

6、不在车间、实训室及仓库吸烟和使用明火;

7、保持通道畅通无阻,消防设备完好无损;

8、定期检查工作场所,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9、用电安全;

(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与经费投入要求

1.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合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能满足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的要求。

2.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更新的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和可靠的保证。

二、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管理标准

(一)组织管理机构要求

1.建立系—专业—实验实训室三级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

2.各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3.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调控、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

(二)规章制度要求

1.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和人员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实践教学标准,各种资料、设备台账、设备运行记录、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齐全,并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

3.建立严格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

4.建立严格的实训环境,劳动保护、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等规章制度。

校内综合实训 篇6

【摘要】中国国内快递企业的井喷式发展和国外快递巨头的迅速进入,需要大量接受过快递专业系统学习的、具有踏实工作、勇于负责的职业素质和全面掌握快递业务的基本流程、熟练操作快递各个业务环节的职业能力的基层和一线业务操作和管理人员。本文就快递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企业文化对快递行业的重要性、校内快递实训室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自身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快递;实训室;文化;融合

一、快递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快递也称速递,是指应用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管理系统为用户的商业信函(商业文件)和包裹提供限时的、“门到门”的递送服务。据相关媒体报道,自1980年我国第一家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成立,30年来,我国快递企业数量也有了大幅增长。2006年,我国快递业拥有法人机构3307家,而2010年,截止9月30日,我国共颁发了4898件快递经营许可证。中国国内快递企业的井喷式发展和国外快递巨头的迅速进入,需要大量接受过快递专业系统学习的、具有踏实工作、勇于负责的职业素质和全面掌握快递业务的基本流程、熟练操作快递各个业务环节的职业能力的基层和一线业务操作和管理人员,因此快递行业的发展为物流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快递服务人员是快递公司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者,其服务质量与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快递投送的质量。而目前,各快递公司服务人员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由于流动性较大,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员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因而存在业务素质不过关;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不太注重员工精神追求,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较薄弱,对消费者存在保价(保险)不提醒、送货不到手、先签字后验货、货物损失消费者索赔难等现象。因此,在快递派发过程中,投递员与消费者很容易产生矛盾。因而加强快递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极为迫切。

二、高职校园文化、校内实训室文化、企业文化的关系

文化,作为历史凝结成的人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被群体所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就是高职院校内教师和学生在其教育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其形成和创造的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途径,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原则,以培养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为核心内容,以争取企业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含蓄而内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开放而张扬。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遵循按部就班;企业文化也讲计划,但更强调变化和灵活。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其建设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而校内实训室文化却具有两者的共同文化特性,在实训室既要教会学生做人,又要教会学生做事,是两种文化融合的重要环节。因此校内实训室文化建设要从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如守时、服务意识等)、实训室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实训室内部的管理、实训室的制度建设(包括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等多方面入手来进行建设。

三、奔腾快递实训室文化建设相关做法和思路

(1)实训环境具有真实性。为了保证实训环境具有真实性,我们和奔腾快递公司合作,共同设立了物流快递实训室,所有业务以合作公司的真实业务为基础,学生在实训室重在体验快递业务流程的各环节的衔接和配合。(2)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培养。第一,定期向学生和老师发放实训室宣传资料和名片,拓展业务合作单位,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快递实训室的持续经营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业务拓展能力和进取精神。第二,安排实训室各部门负责人制定详细的本部门活动计划,要求按计划执行相关工作,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计划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周到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加强快递实训室的相关活动的宣传报道,定期撰写相关报道文章,并发布到相关网站上,使整个校区对快递实训室的业务都有所了解,便于今后业务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品牌宣传意识,学会“要出色的工作,也要出色的展示工作”的职业理念。第四,按企业现场管理的5S标准进行要求,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五,要求学生填写快递实训室使用流水账记录,并定期上报实训室相关工具损坏情况,便于相关的实训室管理员掌握实训室的使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第六,快递实训室内有很多易燃物品,保持消防安全意识很重要,举办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暨消防演习。培训会的主要内容有安全生产、消防政策法规、安全生产和消防基础理论、奔腾速递消防队的基本职责,并进行了消防实战演习,并对操作环境进行了安全生产检查。第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计划给外出送货的学生购买短期意外伤害保险,加强学生的风险保护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第八,跟学院的相关部门(如图书馆)联系,进行整理书籍、发放书籍等义务劳动,培养学生不计报酬,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3)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第一,购买或借阅相关的管理类书籍(如快递类的、物流管理类、电子商务类),让学生边做边学,同时安排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邀请部分曾在快递实训室工作,现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同学回校指导同学们的工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企业工作规范,为同学们就业做准备。第三,建立国际快递兴趣小组,邀请英语基础扎实的老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联合进行指导,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开展国际快递业务的能力,老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在指导的过程中,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得到提高。(4)实训室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第一,为保证实训室财务的安全,进入实训室的学生一律佩带相关标识,进入实训室进行签字登记,避免由于管理不严造成的实训室的财务损失。第二,负责部门制定了奔腾快递实训室送货部门制度、快递实训室安全部门制度、快递实训室财务管理制度、奔腾快递实训室个性服务部部门制度、奔腾快递实训室人事部门制度等若干制度。第三,与学院的财务部分配合,进一步加强快递实训室的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做好开支预算,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第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表彰制度,按月、季、学期、年以各种方式表彰优秀的实习同学,为同学在快递实训室的工作树立榜样。第五,建立实训室周例会制度,并将例会相关问题和意见以纪要形式发给各部门负责人,便于大家及时掌握快递实训室的相关任务和安排。

四、小结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不仅是实训教学环节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物质条件。而作为软环境的实训室文化建设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并跟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衔接,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长期积淀的过程。相对硬件建设而言,文化建设更能体现教育者的理念及层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更深远。但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训室文化建设,就能为高职教育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 考 文 献

[1]郑家刚.渗透企业文化的职业院校实训文化建设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6)

[2]金涛.校内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陶小恒.关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思考[J].大众商务.2010(8)

[4]王俊伟,谢胜利.电力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

[5]陈卫东.实训室在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作用探讨[J].企业导报.2010(11)

[6]陈文海.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及策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7]高莉莉,王清强.文化共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然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校内综合实训 篇7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将实践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综合技能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前两个阶段教学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后一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在学校仿真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前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都安排在相应的基础课或是专业课中完成,而基础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专业课实训由的,其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可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

核心知识模块:这类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教学上侧重于原理、方法的讲授。

核心技能模块:这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专业基础技能,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第一线对应用人才的实际需要。

2.支持平台

支持平台设置“专业技能”、“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三大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是指除了核心平台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这是对核心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强化技能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操作经验。

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之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方向模块:职业方向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在第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分流。此模块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3.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课程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高等职业校区别于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文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体育等课程。基础层的课程设置是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

于受课时的限制,也很难将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完成,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这种实践技能训练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第三阶段要真正开展生产实习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前,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探讨了通过构建特别独立开设的“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做到目的明确,既体现高教性,又体现职业性。

我们在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由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修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这项工作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所反映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什么;根据这些知识和技能整合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的初步框架。

4.特色平台

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

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

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公关”、“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提高生活品味。

选修课模块,以人文课程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各平台、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了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体结构。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能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高职课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胡晓晶,俞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2]冯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08,(9).

[3]张孝利,肖岁利.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6,(1).

[4]周艳春.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浅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5]王明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课题[J].丹东师专学报,2000,(5).

1.2 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就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形成一个系统,做到梯度化、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使不同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一环套一环,有序地向纵深发展,构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3 实用性原则

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职业理论,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于职业技能的考核,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使考核方式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

2.“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主要内容

2.1 课程设置的创新

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2007年,在修订食品专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重大调整,除了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安排相关实训内容之外,从第2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1—2周独立的综合实训环节,独立计算学分,独立考核。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彻底摆脱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而且给予实践教学更充裕的教学实施条件。具体课程进行设计时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纵向和横向”整合,按照顺序形成相应的模块结构。在第2学期设计的1周实训里主要是把分析检验的基本技能(微生物检测相关操作和理化分析基础操作)进行强化和巩固,让学生牢固掌握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操作。而在第3和第4学期安排的2周独立综合实训里,将一些在普通课程里无法完成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集中放到这段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系统完成样品的采取、处理、检测,到最后的出具检验报告。通过这种独立设计的“递进式”的综合实训方式,一方面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热身,这对学校学习最后阶段开展的顶岗实习将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引导作用。

2.2 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的更新

改革后的综合实训,第一阶段1年级的以分析检验综合实训为主旨来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和理化检验两部分,前者主要以菌落总数测定或大肠菌群测定为载体,让学生巩固相关操作及结果的正确报告,后者主要包括分析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吸量管及滴定管的正确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等,以提高基本操作为主,不涉及食品样品的处理等步骤。第二阶段即第3学期,以食品分析为主旨来设计实训内容,通过给学生一个产品,比如糕点、乳制品等要求学生按照国标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报告。而最后阶段即第4学期,以食品分析与品质控制综合实训为主旨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除了要会对产品进行检测外,还要求能进行过程控制,并能将相关的质量管理知识融入进去。通过这样系统、逐级深化“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学生在加强基本操作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每次实训结束后的考核不再以递交实训报告为主,而是要求以最后出具的正规检测报告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每一天实训结束后指导教师的打分成绩,以及最后PPT汇报成绩,给予综合评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过程控制,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汇报能力等。

2.3 实施效果

传统课程里的实验实训通常都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且很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以后,由于是连续性的实训安排,学生几乎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到后面的实训操作及实训安排等都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学生泡在实训室的时间多了,对实训技能的掌控也得到了更大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认为一个星期学到的东西比一个学期还多,而且希望多多开设此类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只列出实训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全都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来确定。这样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而且更好地锻炼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通过改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

3.“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制订是否科学、合理,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通常包括不同实践训练的目标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标准、成绩评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它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操作层面的具体表现。没有一个完整的、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再好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既是方案制订的参与者,又是方案实施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在实施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指导教师要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换,使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整体优化,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实训项目的设计。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实训教材,真正体现教材的专业性、适应性、实用性等。

最后,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除了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学生真实情境下岗位技能训练外,还要尽量通过校内仿真实践基地建设,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龙.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9:149-151.

[2]吴建设,丁继安,石伟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2004,11:65-66.

[3]蔡健,王薇,何钢等.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09,26:206-207.

[4]涂宝军,苗敬芝.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广西轻工业,2007,9:133-134.

校内综合实训 篇8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近年来,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建立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 紧紧抓住“生产性实训”这一关键, 将生产性实训典型项目的开发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 从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定位、规划、设计到实施等各环节都切实加以落实, 有效推动了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发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合作实施基于工作工程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一种全面革新。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发、设置、实施。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以服务陕西服装行业为己任, 先后与陕西省服装协会、中美合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校企合作,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上进行了探索。

一、服务区域、行业经济

近几年, 陕西职业服装产业发展迅猛, 陕西已成为国内职业装生产的强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立足陕西, 服务陕西职业服装产业, 为陕西服装业的振兴培养人才。经过调研发现, 职业装大多绣有企业自己的标识, 这些标识往往要用电脑绣花机刺绣到服装上, 学院所在地———陕西咸阳市区附近没有电脑绣花机, 学院就引进了一台日本田岛电脑绣花机, 建立了电脑绣花实训室。与服装企业进行合作, 学生进行电脑绣花生产性实训, 实训内容就是为服装企业生产绣花产品, 为服装企业提供服务。电脑绣花成了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 缩小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了解, 扩大了学生对当地服装企业的认识, 积极地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为陕西服装产业进行服务, 培养了人才。

二、校企合作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典型实训项目

1. 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企业化生产环境中生产真实的产品, 接受企业化管理, 采用真正的工厂产品生产工艺, 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的“职场环境”中, 综合职业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而这样的“职场环境”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出来。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能同时接纳150人进行生产或培训的校内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与中美合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引入了他们的企业理念、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规范等, 逐步建立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学生在校内通过生产性实训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真实的企业化奖罚, 学生通过生产实实在在的产品, 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 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要有典型性。

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一般安排在校外顶岗实习之前进行, “目的性”非常强。二者要尽可能地对接, 要对接, 就必须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典型的实训项目。

生产性实训项目既要符合本专业的实训课程标准, 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设计原则。校企双方依据服装设计专业所面向的服装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 经过广泛调研, 共同研讨, 最后, 确定男式衬衫、夹克、西裤为服装设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

3. 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出成品。

不生产产品, “生产性”就无从谈起,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制定生产工艺、进行操作指导、全面把关产品质量, 实训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管理, 改变过去那种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 按照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组织模式。并且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实际效果等进行多方面的考核、总结、改进。

4. 校内生产性实训要有足够的“订单”保证。

校内生产性实训不是“作秀”, 做给领导看, 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训, 需要一定数量的“订单”来支撑。“订单”当然是主要来自校企合作企业, 但不能“全靠”他们。校企合作企业的“订单”有可能在某一时间段里较单一, 暂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需要其他的订单来补充,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近五千名学生入学, 实行公寓化管理, 每年就需要近五千套床上用品和军训服, 及大部分工科学生每人需要一套实训服, 这些正是服装专业学生理想的生产性实训“订单”。另外, 一些校企合作企业之外企业, 有的也找上门来, 要求贴牌生产。有了充足的“订单”, 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成了“有源之水”, 自然就有活力。

5. 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 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订单”的选择具有典型性、递进性, 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 产品质量、交货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校企合作双方目标上的差异, 往往导致双方合作得不愉快, 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的关系。

6.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有专业的课程标准要

求体现双证制, 学生获取了本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服装设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就把服装设计定制工 (中级工) 制作部分的内容作为一个实训项目实训。学生考证通过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7) .

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探讨 篇9

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 又是高等教育, 实训基地的功能除了传统的教学实训功能外还涉及到职业技能的培训、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承接社会培训等任务, 这对基地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确保学生的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又要为教师技术研发服务, 同时还涉及到对外培训和开放, 不科学合理地建立管理网络, 势必会造成资源冲突, 影响基地的运行和秩序。

目前,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有二种模式, 一是分散管理, 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群归属, 由专业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基地的使用安排比较方便, 有利于专业建设。但是分散管理局限于专业范围, 建设时重视专业对设备设施要求, 忽视共享使用, 对一些通用的设备容易造成重复购置, 造成浪费, 一些专用设备造成不必要的闲置。有的实训室由于多个专业交叉, 容易形成多重管理, 导致管理矛盾, 影响运行与使用。二是集中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实训中心 (工业中心) , 统一筹划建设与管理, 由中心负责安排教学、实训、社会服务、科研服务等。这种管理模式, 缺乏灵活性, 限制了专业自主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教学改革和创新。针对这一现状, 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二级管理机制, 实行统分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基地根据服务的专业群, 委托专业学院管理, 学校成立基地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使用、统筹经费、协调对外开放等, 各学院承担教学项目开发、社会培训和技能考证项目, 适当安排科研项目, 实训室的建设从专业建设向课程项目建设转变。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调动了学院的积极性, 促进基地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统一安排使用, 有利于资源共享, 确保教学项目的顺利实施, 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基地的管理效率。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只是从合作协议上保障双方的责权是不能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内涵的, 除了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共建机构外, 在合作机制上, 应重点深化文化互通, 使得面上的合作向内涵合作过渡, 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这才是研究新管理体制的重要课题。

2 完善基地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管理网络, 创新管理方法

基地功能的多样性, 决定了基地任务的复杂性。校内基地以学校管理为主, 而校外基地以企业管理为主, 建立合理的管理网络、创新管理方法是实施校内教学项目生产化, 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关键, 也是基地教学管理、安排使用、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学校成立由学校、企业和社会懂得教育规律、具有管理经验、拥有丰富阅历的人士组成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 全面指导基地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下设管理办公室, 由其协调全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校内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 校外基地实行主管院长负责制, 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网络, 确保基地的建设、运行、条件保障和管理顺利实施。具体如下:

建立科学的管理网络, 只是管理的机构保证。由于实训基地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承担着社会培训、技能考证和教师科研服务等工作, 校外实训基地还不能影响生产和产品质量, 这对基地的管理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创新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效率。在管理方法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 对校内基地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编, 落实岗位责任, 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月度工作计划, 月度工作质量是年度工作目标的具体量化。实行工作质量负责制, 提高工作责任意识;校外基地根据专业群就基地的合作质量、建设内容等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二是实行全员聘任制, 按岗位筛选人员, 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采取定岗工作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经济分配方案, 基地管理和教学人员根据工作岗位性质制订工作职责和基本岗位津贴, 并量化核定成基本工作量, 对超过核定工作量的给予超额奖励, 鼓励大家多为学校承担工作, 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确保工作质量;四是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目前, 实训教学的安排、技能考证和社会培训都是采用静态管理, 对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人员和教学内容都是事先安排, 对实施过程中的变化无法及时更新, 造成教学资源闲置, 也无法实施瞬态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必事先预约再安排, 费工费时;对校外基地要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或生产周期安排教学, 由于生产的灵活性与学校教学安排的规律性, 对实习的安排需要按生产需要调整, 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忙乱。我们建立实训基地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对实训基地的教学安排、开放时间、工作状态等进行按周计划公开, 实行每日实时公布, 让广大师生可根据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动态实时安排工作, 避免管理上的忙乱, 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 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

2.2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提升管理手段

基地管理涉及到师资安排、建设用房、教学设备状态、教学安排和社会培训、业余开放等一系列琐碎而又系统化的工作, 如果采用人工管理, 工作量大, 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 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 全面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为此, 需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对基地的信息数据进行归类, 建立基地信息数据库, 做到数据准确, 实时更新, 信息公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构架分为信息发布、教学管理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 基本框架如下:

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 有力地推动了基地动态管理, 教学项目的实施。课程的安排, 可避免人工安排的冲突。提高基地的运行效率和设备的使用效益。防止设备场所的无端空闲。有利于统一调度。

2.3 强化计划管理, 理顺课程体系。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训模式改革的深化, 高职教育的能力培训体系必须解体学科体系的蕃篱, 重构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 建立突出职业技能、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不再是僵化的, 把职业资格纳入专业标准中, 将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融为一体, 制定相应的基本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 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循序渐进地安排相对应的知识与实践, 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从基础训练到模拟训练, 从模拟训练到轮岗实训, 从轮岗实训到顶岗实习,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此, 教学计划的管理强化计划的可操作性, 教学和目标的针对性, 对具体的教学形式, 内容和阶段采用弹性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时, 不再笼统地由学校给予实习任务, 而是根据学生所处实习单位的岗位来制定相应的实习任务, 条件成熟的还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课程, 建立特色课程, 以专业岗位分类为导向, 建立个性化职业能力学习库, 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2.4 加强制度建设, 狠抓运行过程管理

制度建设是规范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基地管理效率, 制度的制订以规范科学为原则, 强调可操作性, 删繁就简, 以明确职责, 重视过程的管理为目的。

2.4.1 建立管理制度, 保障条件建设

设备是教学的基本条件, 为了规范设备使用和管理, 学校制订了一系列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 包括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品的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以及大型贵重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等, 做到账、物、卡相符, 仪器设备维修及时;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 加强安全检查、规范上岗操作资格, 建立学生实训守则及工作档案管理制度, 促进教学秩序的有效进行;建立实训室建设项目论证审批制度, 通过论证明确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必要性, 规范建设目标和途径, 促进条件保障, 使实训基地正常、有序、安全地进行。

2.4.2 强化基地建设, 规范基地建设途径

为了强化基地建设, 提高基地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促进基地管理信息化, 学校相继修订出台了《实训基地管理若干意见》、《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和《校企合作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 进一步明确了基地建设途径, 加强了对外合作协议管理, 建立基地电子档案, 采用数字化信息管理手段, 实时更新。对校内外基地的教学进行项目化登记, 建立校企合作教学项目数据库。要求学院根据专业发展和能力培养需要, 建立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 一般一个专业 (或专业群) 需要1个以上示范基地, 2个以上紧密基地和10个以上一般性基地, 以满足各专业的教学、科研、文化合作的需要。

2.4.3 创新教学文件, 规范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强化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制订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规范了教学改革, 对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实行分类管理, 建立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校内基地以学校管理为主体, 适当引进企业生产项目, 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基地管理制度, 营造职业文化氛围。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管理为主, 适当提供教学管理, 强化教学功能, 校企双方建立管理责任人, 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 主要措施是: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 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抓手,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 理顺课程体系, 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 促进教学文件的标准化;二是建立实训手册制度, 把教学的任务、职责和安全一一明晰责任, 并按不同项目、不同岗位和不同基地, 制订相应的实训手册, 做到按岗教学、因人施教。

2.4.5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施全程考核评价方法

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考核体系。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督导管理制度, 改革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 实行教学全程考核办法。对教师或兼职教师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带教, 由校院二级督导人员就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进行检查和反馈, 并对相应教学人员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在督导评价的基础上, 采取随机选取学生评价, 由学生样本对教师的教学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尝试社会对教学的评价, 由实训基地人员或社会职业人士组成评价组, 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进行测评。三种形式的测评结果纳入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评价之中。对学生的评价, 全面实行过程考核法, 不以一次考核定乾坤, 采用过程积累评价法。校内基地的考核, 除常规的学习考勤、作业质量、学习态度等因素外, 还需考核操作技能、工作方法、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等, 实行全方位考核。平时的过程考核成绩视教学项目的重要性和课时比可占整个考核成绩的20~70%;对校外的实训, 在考核常规教学过程外, 还需就工作质量、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等考核, 考核人员由校、企双方或有第三方社会人士组成, 提高评价的公信力。为此, 学校制订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和学生学习质量考核办法, 有力地推进工作质量评价的实时性、科学性和公平性。实施学校、企业和第三方联合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办法, 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新的实训项目开发力度、提高教学内容更新率、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5 注重基地评估机制建设, 切实提高基地建设质量

基地是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 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很需要基础, 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多途径的基地建设, 为了促进基地建设的质量, 引导基地特别是校外基地的建设, 提高基地建设质量, 建立基地建设的评估机制, 优胜劣汰, 为保障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根据评估的目标不同, 校内实训室可参照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有关实训实验室评估标准进行, 也可以由学校根据高职教育特点, 制订相关有评估标准, 就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以及信息档案管理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二个档次, 作为撤消实训室或实验室建制的依据。校外实训基地由于以校外企业管理为主, 而且各基地的情况无法按校内基地的评估标准, 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展评估标准研究, 建立可行的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评价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 就建设目标 (方向) 、教学管理与改革、学生训练效果 (生产质量) 、带教师资安排、生产安全管理、学生管理、经费保障、合作事项的内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分示范性教学、紧密型合作、普通协议合作和一般基地。

基地的评估可采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 条件、过程、成果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力求较准确的反映院校的实际情况。评估内容应侧重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教学保障及改革校内外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基地效益及基地特色等。评估原则是科学性、导向性、简单易操作性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目标、过程与条件诸方面相结合;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

摘要: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 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 提高基地运行效率, 保障教学质量是创新实训基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强化管理职能、建立管理网络、改革管理手段、加强基地运行保障、实施基地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创新实训基地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斯杰.试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2]樊新华.浅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基地的管理与建设[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37-38.

[3]金仲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探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12-13.

[4]梁承忠, 庄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J].职业技术, 2006, (16) :62.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探析 篇10

一、高职院校实训室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 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 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校内实训室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 高职院校实训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 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多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形式实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 为使其能快速转变角色, 适应岗位需求, 因此,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应的职业实践和实训, 以满足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二, 高职院校实训室担负着专业课程与岗位课程、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任务, 担负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现场一体化的任务。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高职院校实训室已经从单一的操作型实训室发展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发展的趋势。

第三, 高职院校实训室有助于提升本校社会服务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 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资源优势,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实训室的设备、师资条件, 将教育资源优势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为行业企业提职业技能训练及岗位技能鉴定等方面的服务。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室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经过30余年的发展, 从总体上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还处于摸索和发展,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训设施设备落后, 实训场地不足。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 轻实践, 在实训方面投资较少。设施设备陈旧落后, 实训场地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无法正常开展实训项目, 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第二, 专业实训教师队伍落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一般由刚毕业的专科或本科生担任, 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 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此外, 实训教师往往作为教辅人员对待, 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较少, 这样更加剧了实训教师队伍的滞后。

第三, 实训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训室不具备统一的实训室管理制度, 实训室管理松散, 实训经费分配不当, 实训教师约束力差。同时, 实训项目混乱、盲从, 没有配套的实训教材, 无法保障实训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途径

第一, 增加实训室投入, 扩大实训场地, 完善实训室设施设备。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清醒的投入意识, 充分认识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实训室的资金投入力度, 扩大实训场地, 配套相关设备设施, 明确实训室各自功能, 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训室。此外, 要以“建以致用”作为基本原则, 做到不浪费、不闲置, 充分发挥实训室的最大职能。

第二,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师是组织实训教学,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实训教师实行“请进来, 走出去”的管理原则, 大力培养既有理论教学经验, 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实训教师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或到相关企业进行观摩学习, 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及运作模式, 同时还应让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此外, 加大实训指导教师引进力度, 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教师, 优化师资结构, 让他们直接给学生传授实用、先进的技术工艺, 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缩至最短。

第三, 建立健全实训室管理制度, 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为了逐步改进实训室管理水平, 应当积极进行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实训室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实训室日常管理、实验设备使用管理及实训人员工作职责等内容。用制度约束实训室管理人员行为, 由 “人治管理”转到有条不紊“法制管理”的轨道上来。同时要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并列为对实训室工作和实训人员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 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训项目, 编制符合专业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的实训教材。由教研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市场实际需要,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实训项目, 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操作技能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编制与课程配套的科学、规范的实训教材, 教材既要具备专业特色, 满足学生基本的技能训练, 又要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适应行业生产实际需要, 体现出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特色。

第五, 加强与社会合作, 实现双赢。目前, 企事业单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知识更新, 定期安排员工到各类院校中加强对业务的学习, 或是院校里的老师深入企事业中对员工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 加大实训室对外开放力度, 争取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一切可能的合作机会。如承接校外培训, 或进行校企科研合作, 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研究开发。这种合作模式既使员工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又为学校带来创收, 提高了实训室的使用效率, 达到资源共享, 实现共赢局面。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实训室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不断集思广益、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 建设科学、规范的现代化专业实训室,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 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实训室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作用,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 2006.

[2]白福民.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9 (2) :3-6.

校内综合实训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实训基地文化;战略战术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其中实训基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本着“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实训室”的理念,职业院校必须立足社会、着眼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主动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文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有企业文化素养,进入企业能立足、可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

1.引进企业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1)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纵观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普遍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具有诚实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意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1]。因此,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仅仅看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视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而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规范以及团队精神,离不开校内实训基地文化的熏陶。

(2)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办学必须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主动对接和融合。调查表明,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职业院校毕业生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但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在企业环境里无法准确定位,出现了或主动跳槽或“被动跳槽”的现象。因此,让学生逐渐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进而融入企业,培植相应的职业素质,就要求职业院校不仅要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而且要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上“零距离”对接,而最有效的抓手就是让学生接受企业化实训基地的磨练和熏陶。

(3)建设特色学校的需要。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窗口”,实训基地所营造的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特色学校的构建,依托于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中兼容的企业文化。实训基地文化昭示着学校精神,体现着办学理念、彰显着办学品位、凸现了办学特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和震撼力。

2.打造实训基地文化的战略思考

(1)提炼具有企业特色的职业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理念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2]。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职业院校不是机械地模仿或者简单地移植企业文化,而是依据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情境,提炼企业文化的精髓,合理布局,强化实训基地的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安全制度和卫生规范等制度建设;介绍企业经营理念和用人标准,让学生在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实验、实习、实践,自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引进现代企业的7S管理模式。

在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上,职业院校理应主动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企业化的标准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其中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引进“7S”管理模式。

“7S”管理是经过众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管理模式。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管理上有必要引进“7S管理”,并嵌入到实训基地的文化之中。在校期间,学生得到“7S”的熏陶,能领悟企业文化理念,感悟企业文化精神,增强职业素养,规范职业行为,提升适应社会能力。

“7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其宗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和安全。浙江湖州某职业学校,全方位特别是在实训基地管理上引进并实施”7S”管理模式。该校无论是实训场所,还是教室、办公室、宿舍,师生的精神面貌蓬勃向上,实训设备、器材、各类办公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7S管理”优化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成为良好习惯、良好素养的技术人才,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和发展前程。

因此,实行“7S”管理后,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身份,极大地缩短了毕业生与企业合格职工之间的“距离”,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建构具有职业特质的育人文化。

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建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质和功能。必须从职业性原则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准则,依据企业用人的标准,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培植良好的职业素质;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准则,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训教学;围绕学生发展能力要求,加强学生发展意识教育、创业意识和能力教育。

实训基地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点,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等方面致力于优秀的校园文化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的融合,致力于优秀的校园文化与特色的专业文化的融合,着重辐射企业文化。因此在统筹实训基地文化的布局上,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无论是制度文化,还是行为文化,体现把学生培养成“职业人”的使命。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在实训基地大门两侧塑造“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代表形象,矗立伊尹(烹调之圣)、墨子(百匠之父)的雕像,让学生感悟崇尚技能的真谛;在实训室走廊上,张贴大师、名师、导师寄语以及优秀学生先进事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开辟CEO园地,宣传企业家精神;实训室墙壁上,介绍优秀企业管理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在实训基地东侧建立“状元墙”,布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勇夺金牌的师生,发挥示范作用;设立名家论坛,开展专业讲座和学术报告,营造学术氛围;开展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师生各显神通,创设劳动光荣的环境。

4.营造实训基地文化的战术思考

(1)营造实训基地企业化氛围。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打造全真或仿真的生产情境,配备先进的设备、设施,构建“教学工厂”,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与优秀企业接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在环境布置上,每间实训室都有专业历史和文化的展示;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每一个角落都渗透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训基地内没有过多的名人名言,有的只是取得成绩的教师和学生形象展示;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普通劳动者、技术工人平凡而又充满哲理的感悟,从而使师生领悟崇尚技能、崇尚劳动的真谛。

从培养职业意识出发,要求学生实训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排队进出实训室;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出发,张贴安全标语、生产工艺、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卫生管理制度,杜绝非规范性操作;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出发,严格执行工作任务和产品质量考核。因此,学生通过“真刀实枪”地动手操作与训练,能更加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规范和流程,从而夯实了专业基础,强化了专业技能,养成了职业道德。

(2)构建校企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

本着“优势资源互补,利益成果共享”的原则,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开发、合作培训”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具体形式可有下列几种:一是校企共建实训室。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人员,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实训、实习、就业等问题。二是建立校企双向互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共同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共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共同建设创新团队。同时指令性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现场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其参与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企业技术专家、经营管理者到学校任教,或开设讲座,或授课,具体指导学生专业实训,促进学生掌握过硬的生产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三是组建市场研发中心。职业院校在为企业解决技术和经营难题的同时,也为自己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骨干。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和行业协会组建了“扬州三把刀”研发中心和玉器研发中心,先后解决了扬州放心早餐的研发、扬州绿色火锅开发、野猪肉产品开发、龙虾产品开发、农家菜产品开发、扬州“三头宴”标准制定、扬州炒饭标准制定、扬州修脚服务规范制定等;与劳动部门合作修订国家级修脚师、市级工艺雕刻(玉雕)师职业标准并建立了试题库;“扬州师傅”评定标准的制定,增强了学校在行业企业的“话语权”,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3)构建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高职机电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 篇12

关键词: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组织管理,降低消耗

一、高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实训条件不太完善

实训条件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训教学要以必需的硬件建设为支撑。实训条件的完善是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 许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观, 基本达到了“场所充足、设备齐全、设施先进”的要求。但也应看到, 有些院校的“硬件”不管是场地, 还是设备的数量和更新速度, 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亟须完善。

2 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但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缺乏一整套关于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价规范等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的管理全凭实训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经验。有些实训教学环节效果难以保证, 至于实训质量, 则只能依赖学生的自觉和悟性。组织管理跟不上, 实训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二、解决实训教学存在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首先, 要转变教学理念。职业院校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在教育教学中, 要突出“技能、技艺和技术”;在实训教学中, 要凸显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学管理中, 要把握能力评价导向。其次, 要改革课程设置。按照“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对课程进行改革, 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 并且确立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 以技能为教学主线, 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安排教学计划时, 合理把握理论与实训的比例关系, 以加强实训为重点。再次, 要探求优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优化的实训教学模式, 有利于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夯实实训教学基础工程

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的场所, 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备条件之一。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快硬件建设, 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实训场所的规划设计上, 要着重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在实习场所的布置上要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 还要重点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在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 要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优化实训教学外部环境。

2 引入企业文化, 实行“7S”管理模式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要让学生牢固树立“上学就是上班, 上课就是上岗”的学习理念, 按照企业运作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实行“7S”管理模式 (即对工作现场各种物品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 提倡安全、节约) 。实训教学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 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要健全实训管理制度, 保障日常运作规范顺畅, 建立和完善各种岗位责任制, 规范实训过程要求, 建立实训教学主要工作流程, 把实训教学课流程分为“实训开始前”、“实训开始时”、“实训过程中”、“实训结束时”、“实训结束后”五个教学环节, 保证“7S”管理规范有序地实施。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一是要求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 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 而不是流于形式。二是对近年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 要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三是立足校内,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支持教师每年到企业挂职、实践, 及时掌握生产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四是完善教师聘用制度, 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4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严格实训教学的考核

实训教学要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做到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 使“教学做”融于一体。在教学活动中, 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就是说, 教学活动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 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获取者。实训项目要比较贴近企业实际。在基本功训练阶段, 实训课题应尽可能产品化, 即实现课件形态和课件质量标准的产品化。在综合训练阶段, 采用“生产产品课题化”模式, 在生产企业中寻找部分合适的真实产品, 将产品分解成若干个适宜教学的小课题, 学生根据要求, 逐一完成每个小课题训练, 最终完成整个教学课题即整个产品的生产加工, 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趣和产品生产意识。考核要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出发, 增强针对性。能力本位考核就是强调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以学生能力操作结果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进行评价, 尽量减少理论考核, 重点考核对理论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实训成绩的评定应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实习过程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出勤、课题成绩、课堂提问、实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5 降低消耗, 从源头抓起

一是寻求实习成品的实用性, 某一工种实习时所加工的成品最好能被其他工种或学校其他部门使用。二是在设计课题时应考虑材料的延续性和工件尺寸的大小, 尽可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三是分阶段采用不同的实训材料, 以节约实训原材料, 降低实训成本。如数控专业学生在实训第一阶段数控车床上可用塑料棒加工, 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上可用胶木块加工;在实训第二阶段, 可采用铝等可回收材料进行加工;在实训第三阶段, 可采用钢材进行加工。合理的选用材料可大大降低成本 (包括机床、材料、刀具成本等) , 提高安全系数及实训效率。四是加强管理, 减少刀具的损耗, 应配备刀具刃磨机对磨损的刀具进行修磨, 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金泽龙.独具特色的实训教育方法路径与管理模型[J].成人教育, 200 (84) :35-36.

[2]庄健明.中职实训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 (721) :39-41.

[3]何学坤, 刘淑芬.突出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 (63) .

上一篇:胎儿生长受限的新研究下一篇:教育智慧来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