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课外活动(共12篇)
校内课外活动 篇1
法科生多重能力养成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教师潜心培养、良好校园环境熏染的结果。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规格标准, 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共同促进法科生的的成长, 是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改进的教改活动。我们在教改实践中形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三步教学模式 (1) , 通过积极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法学专业理论型课程两步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优良。这些探索提高了课内效率, 打下了法科生从事校内课外养成的基本基础。法科生课外养成如何具体展开, 我们也进行了探索, 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 法科生多重能力基本定位的标准
根据学界研究的共识, 本科阶段法科生教育在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本科阶段法科生多重能力应当主要围绕职业教育进行, 并对其多重能力进行基本定位。我们将法科生多重能力基本定位的标准主要归结为以下四项。
(一) 法治人格标准
法治人格标准是法科生多重能力基本定位的首要标准, 是法律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就是, 实现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课的目的。在法治理论认知的教学、法治感性认知的教学和获得法律信息兴趣诱导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树立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塑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治人格。”“法治人格是法治素质的最终体现。在对法律问题、法律事务判断的基础之上, 能够主动地、能动地通过法律渠道去解决法律问题、法律事务是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成果——具有法治人格的标志。如果没有法治人格, 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成果就无法体现出来, 也就不能说某个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法治素质。” (2) 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法治人格的判断和分析同样适应于法科生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要求。
(二) 法律技能标准
技能标准是职业教育的应有内容, 法律技能标准是法律职业教育遵循的基本标准。法律技能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等具有法治敏感度, 即法治反射感知社会 (“法治反射”) , 在感知世界时具有法治弦、法律弦, 具有将事务、问题纳入法治框架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社会问题、社会事务做出是否关涉法律的判断, 并从法治、法律的角度观察问题、事务, 思考问题、事务的法律后果, 明确解决问题、事务的法治方式, 即法治、法律眼光观察社会 (“法眼看世界”、法治思维) ;三是对涉法的社会事务、社会问题具有基本的法治解决能力、通过法治方式化解纠纷, 即法治方式治理社会能力 (“法治技术力”) 。
(三) 个体优势标准
法科生多重能力并非不分对象的标准模板, 一经运转即能产生效果。在具体的养成过程中需要结合法科生个体的基本情况, 充分发挥其优势因素。我们对法科生多重能力的养成, 很重要的方面是看是否找准了某一学生的优势、是否发挥了其优势因素, 并由此带动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够找准法科生个体优势, 在发挥优势因素的基础上填补不足、减少不利因素, 会起到非常好的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效果。不详细区分学生个体实际, 套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 实际上无法真正形成法科生的多重能力。因此, 在法科生多重能力养成的过程中, 教师尽量接触学生、认真观察学生, 努力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四) 就业能力标准
社会就业状况对法科生就业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是我们法学教育实践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固然学校不是学生就业的唯一影响因素, 但是以教育为杠杆, 提高法科生就业率也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意。“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所’, 应该在学术上有所追求, 必须保证基础学科的发展, 为科学发展服务。”“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要考虑‘就业率’来调控, 但不能唯就业率, 而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 (3) 这种分析、判断同样适用于法科生的教育问题。法科生的教育既要注意学科的完整性, 也要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关注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也不能将就业指标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二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的主要目标
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非常强实践性专业教育, 在关注课内养成解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关注实践性, 力争通过课外学生养成实践, 转化出法科生真正的多重能力。
(一)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的主要目标
1.向往性目标
对于法科生而言, 只有心向往之, 才能调动其多重能力养成的自觉性, 因此, 向往性志趣的熏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一项目标。法科生向往性的培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法学学术向往性的培养, 法学学术除了专门的著作、论文等之外, 面对面的主体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比如高层次的学术讲座不但可以促进教师视野的开阔, 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 甚至为法科生打开理论研习的窗户。一是法律实务向往性的培养, 从他人之处间接得来也是普遍的, 比如切合实际的实务讲座不但增加了法学的感性、趣味性, 还可以加大法科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积极性, 甚至从实践的视角推动抽象理论的学习。实践证明, 高水平的法学学术讲座、法律实务讲座对法科生向往性的培养作用很大。
2.亲历性目标
法科生的专业学习, 很多方面需要亲历亲为才能使其从感性上接受、从理性上把握, 缺乏亲历亲为的教育, 不但枯燥无味也不利于理论上的掌握。因此, 亲历性也是一项目标。法科生亲历性问题的解决, 我们既有课内途径促使亲历性目标的实现, 也非常关注通过课外途径促使亲历性目标的实现, 并力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课内教学的限制, 亲历性目标的主要途径需要安排在课外进行。实践证明, 切合实际的亲历性项目,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感性接受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性把握问题。
(二) 目标与落实措施之间的对接
法科生法学理论学习、法律实践亲历等, 通过目标设置, 使其专业学习既充满了理论深度, 也具有了趣味性。因此, 我们将对接性作为保障目标落实的措施。对接性并非机械地要求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目标、任务等需要有一定的落实措施相对应。已经确定的目标、任务, 不能没有相对应的落实措施。实践证明, 设计出良好的对应措施, 相关目标、任务就容易落实;缺乏良好的对应措施, 相关目标、任务的实现就非常困难。
三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的主要途径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教学实践中, 关键是结合学校、学生、社会资源的实际, 形成不同的校内课外养成途径。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 大致形成了如下几个途径。
(一) 理论兴趣培养途径
法科生多重能力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兴趣, 而这种兴趣仅凭课内教材讲授难以达到, 需要课外培养来弥补。我们培养法科生理论兴趣的课外途径主要是学术讲座、学术活动月、读书活动月等。学术讲座前已述及, 不再赘述。学术活动月, 是在一学年中确定某些法学理论目标, 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从实践来看, 不少学生活动后加深了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讨的兴趣。读书活动月是一种开放式的理论兴趣培养训练, 不仅仅适用于法学书籍的阅读, 还包括其他非法学知识书籍。
(二) 理论能力实践途径
法科生多重能力的表现之一是具有一定的理论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在理论探索中形成的。结合我校、我院的实际情况, 我们进行法科生理论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主要是参与学校、学院SRTP项目、参加各级挑战杯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等。我们制定有学生参与学校、学院SRTP项目的规范, 动员多数学生参与到参与学校、学院SRTP项目活动中;我们还制定有各种学科竞赛规范, 各级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均有章可循, 近年已取得了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全国版权征文二等奖等良好成绩。
(三) 口语表达技能实练途径
法科生口语表达是法科生多重能力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我们主要设计了话剧大赛、学生法律辩论赛等活动项目。话剧大赛不但在校内特色明显, 学生作为非专业选手在专业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短剧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学生法律辩论赛既具有一般辩论赛的特点, 又与法学专业相结合, 还吸收律师辩论赛的加入。这些活动后, 法科生口语表达技能提高明显。
(四) 法律技术操作技能训练途径
运用法律解决实务问题是法科生多重能力的主要要求。我们主要设计了法庭进校园、法律诊所案件诊断等活动项目。法庭进校园重在培养法科生的司法庭审技能感性认知, 法律诊所案件诊断重在培养法科生法律例案诊断的能力。
(五) 就业能力辅助途径
就业是法科生当然面对的问题, 及时就业也是其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主要设计了司法资格考试应试辅助服务、求职面试辅助服务等活动项目。法资格考试应试辅助服务重在提升法科生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求职面试辅助服务重在提高学生就业面试应对能力。
注释
1 张景峰:《法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三步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载《中国成人教育》2009 (3)
2 张景峰:《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三题》.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3)
3 刘尧:《高校"自主"而非"自由"设置专业》.载《民主与科学》2012 (6)
校内课外活动 篇2
第一节 课外、校外活动的概述与特点
一、课外、校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校外活动:是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教育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
1、课外、校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2、课外、校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使学生更加均衡发展;
3、课外、校外活动有利于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有效实现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要处理好的关系:
1、全面教育与特长的关系;
2、课堂与课外的关系;
3、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四、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1、灵活性
2、综合性
3、自主性
4、兴趣性 第二节 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报告、讲座;(2)集会;(3)参观访问;(4)体育活动(5)墙报、黑板报、手抄报;(6)社会公益活动。
小组活动包括:(1)科学小组;(2)劳动技术小组;(3)体育小组;(4)艺术小组;(5)科技制作小组。课外活动工作的基本原则
1、思想教育原则;
2、独立自主原则;
3、激发兴趣原则;
4、实践体验原则;
5、注重创新原则;
6、发展个性原则。第三节 课外、校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指导思想;
2、活动原则、3、活动目标;
4、活动具体安排;
5、活动管理与评价。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校内课外活动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国际交流 角色定位
全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攀高,汉语教师紧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在国外,很多具有丰富一线实际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并不具有正规的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知识背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课堂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或是在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对外汉语专业最早设立于1985年,随着汉语热的升温,汉语国际教育快速发展。国家汉办研制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传播专业人才。
二、高校国际交流发展情况
中国高校在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下,逐渐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交流规模逐年增加。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教师和外教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高校的对外交流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内涵。主要表现在学生互派、教师互访、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合作几个方面。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形式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参加国际交流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建立的校内实习基地,利用外国学生、学者或是各类团组的来访机会进行交流学习。
(一)专业实践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校内实践的主要环节和形式。课堂教学观摩能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在境外实习名额有限或家庭经济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以通过对在校留学生的教学实践完成专业实习,锻炼教学技能。另外,协助老师参与校内国际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传播能力。
(二)志愿者服务
通过担任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生活服务伙伴,协助老师完成留学生教学、服务管理,以语言互助学习,日常生活照顾、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训,有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汉语语言文化传播工作。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有“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几个角色身份。这几个角色即相互紧密联系,同时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一)专业学生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国际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国际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课堂教学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二)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
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是一个具体的身份,这个角色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传播的重任,除了需要掌握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是必要的。同时,学习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技巧便于理解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另外,熟悉中国文化,能对留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解读,有利于在对外交往中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三)国际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到校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其职业特殊性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媚外;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根据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国内外高校间交流日益频繁的具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分析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參考文献:
[1]耿淑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D].万方数据,2009,(7).
校内课外活动 篇4
今天业务学习会上, 校长对我校几年来年来开展“扬起课外阅读之帆”的课外阅读活动做了系统的回顾总结, 肯定了成绩, 坚定了方向, 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她希望老师们能深入思考、精心设计, 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大力推进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我一边听, 一边思索:如何才能让一年级刚入学的小朋友明白什么叫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应该读什么;如何燃起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体验到课外阅读的快乐;又该怎样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呢?……一年级的小学生, 挺难呀!真得好好琢磨、琢磨……经过思索、设想, 我决定尝试“巧设校内读书汇报课, 从而击起课外阅读千层浪”!
2012年11月17日周四课外阅读汇报课 (组内公开课)
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像过节了!个个穿戴整整齐齐, 精精神神的, 一个个小嘴抿抿着, 小脸上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与激动。他们今天可有大手笔:向年组老师展示“课外阅读汇报课”, 看!孩子们的展示活动已经开始了!
开场: (溪源) 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 我终于战胜了可怕的病毒之一——水痘, 又回到了我朝思暮想的校园, 见到了亲爱的同学, 看到了我最崇敬的老师, 更幸运的是我还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课外阅读的世界!
(李璐)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 鼓励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
(徐榕璟) 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我们这些少年儿童, 就能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陈真知) 我们是刚刚入学不满三个月的小学生, 虽然, 我们对课外阅读还似懂非懂, 还处在萌芽状态, 但是, 我们对课外阅读充满好奇、渴望和激情。
(齐) 下面就请我们五个小组闪亮登场。
第一组:成语组。主持人: (李璐)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草莓组又叫成语组, 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含意深刻。我们日常说话、写日记、作文都离不开它, 我们一定要养成学习成语的好习惯, 抓紧时间多学呀!我们草莓组的小朋友学得可起劲儿了:做成语卡片, 练成语接龙, 读成语故事,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俗话说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相信我们草莓组一定会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请大家支持我们吧!谢谢!
1、表演 (个人) :内容 (略) 2、开火车 (集体) :内容 (略)
第二组:古诗组:1、个人吟诵2、轮背古诗
第三组:儿歌组第四组:名言组第五组:童谣组
同学们个个尽情表演, 个个倾情投入, 每个人都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收获, 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听课的老师得脸上漾着兴奋、快乐的笑容, 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天真无邪的儿童时代, 似乎台上表演的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
这一堂课外阅读汇报课起到了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的作用, 击起了水花, 荡漾开波纹, 但这只是一颗小石子呀?怎样才能持续保持孩子们高涨的阅读兴趣呢?
“老师, 今天的汇报课上的不过瘾, 我们组有的同学都没展示呢, 我们商量好了下回能不能让我们“童谣组”单独汇报表演, 让我们把我们准备的都展示出来。”童谣组组长孟庆泽说的有些激动。
“对呀!如果每周都能设一堂这样的课外阅读展示课, 可以把相同题材的阅读内容集中展示, 比如成语展示组, 儿歌展示组、唐诗展示组、三字经展示组……”
2012年11月24日周四童谣大比拼 (校内公开课)
主持人 (南希) :“我们班藏龙卧虎, 这其中便有一支专门喜爱童谣的小分队, 他们的童谣朗诵可精彩了!大家想不想听?”“想”“好, 请听!”
童谣组:“我们在这里。”一齐拥出。主持人主持, 轮流表演。
管小松:请听《教师颂》刘泽民:请听《拍手谣》
李璐:请听童谣二重奏《山谷里有个烈士墓》
李锦铭:请听配画童谣《校园美》……
主持人:他们的表演可真精彩呀?这可急坏了我们这些小观众, 观众齐喊:“我们也要表演——童谣”。观众陆续上台, 展示童谣。
在台上同学诵读的时候, 下面听的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 入情入境地随着一起吟诵, 并且能一字不差的 (含动作、表情、内容等) 再现出来。同学们的能力可强啊!潜力是无限的, 只是在等待老师科学的引领、精心的培育。课下, 同学都围了上来, 各小组都要求像今天这样上阅读汇报课, 我欣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并和同学们一起商定每周四下午第二节就定为阅读汇报课, 由同学自行组织、编排内容及形式, 可以是集体表演, 小组表演也可以是个人汇报, 组别及活动也要灵活, 同学们这下比过年还高兴, 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都准备参加这精彩纷呈的课外阅读展示课。
2012年12月8日周四晴鲜活的课堂
自从每周坚持上课外阅读展示课, 同学们的变化可真不小。他们比以前能更快速、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背出更大量的成语、古诗、名言、儿歌、童谣……, 学生倾听他人说话的能力也增强了, 记忆复述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许多家长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孩子回家总喜欢给他们背这、背那, 模仿小同学们的样子, 并背的绘声绘色, 读书的兴趣明显增强了。更令人惊奇的是, 自从上了读书活动汇报课, 同学们能将所读的内容有机地运用到识字、说话、造句以及其他的学习生活中。你看今天晨会上, 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关于要珍惜时间的问题, 一名学生竟举手说了一句名言“莫叫一日闲过”, 另一生马上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教师惊讶不已;而上午的语文课上用所学的“兴”字组词造句时, 竟有同学奶声奶气地说:“老师, 我会用‘兴’字说句名言——兴亡: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又有一生马上说:“我也行, 我会有‘生’说一句名言——天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于是其他学生立刻情绪高涨, 有的继续用名言说话, 有的背出平常所学的成语、古诗、儿歌、童谣、歇后语、诗歌等, 有的还能用所学的生字进行成语接龙呢!这时课堂教学便沉浸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老师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2012年12月11日周四小雪温暖的冬夜
橘黄的路灯光中, 纷扬的雪花星星闪闪, 万家灯火把夜色点缀得正浓。我的学生们正在一盏盏台灯下翻阅着自己心爱的课外读物, 在一个个小屋里吟诵着自己喜爱的作品, 在一对对父母的欢声笑语里尽情表演。课外阅读愉悦了他们的身心、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开启了他们的心灵。而精心巧设的课外阅读汇报课在这里起到了多少重要的作用呀!回顾这几个月引导孩子们阅读的历程, 虽然辛劳些, 可收获的成果还真让我心情愉悦, 也颇有些感悟:
其一, 激发兴趣, 促成阅读。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自知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爱上阅读。因此,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促使他们身心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首先, 巧设悬念诱导阅读:为了培养兴趣, 我推荐适合儿童心理需求的书目, 并有声有色地描述故事的梗概, 精彩处就浅尝辄止, 孩子们听后往往会心驰神往, 要知详情, 必须自己去寻根问底。其次, 榜样激励引导阅读:利用孩子们善于模仿的心理, 我巧抓时机, 大谈自己如何热爱读书, 一有空闲总会手不释卷, 给学生一种强烈而又绝对肯定的心理暗示“读书非常有趣。”还有结合课文拓展阅读等, 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遨游书海, 采珠拾贝。
其二, 评价激励, 养成习惯。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为了能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努力成为学生阅读的知心人, 创设激励性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 我注重利用学生园地, 班级板报等阵地, 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适时开展阅读竞赛, 读书汇报, 辩论会, 朗诵会, 表演会等;还有读书心得体会选编展, 评选课外阅读能手, 优秀课外阅读小组等活动, 让学生确实感受到读书的成功与喜悦, 以便进一步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其三, 科学原则, 提升阅读。在阅读的内容上, 我认为应遵循读精品、经典的原则, 阅读过程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阅读层次上遵循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原则, 训练方法上遵循系统性、科学化的原则, 不能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 要争取紧张、有序、高效的状态。
当然, 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并非一日之寒, 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想只要坚持着, 探索着, 相信在我们不懈地努力下, 学生一定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外阅读会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成为学生不断汲取知识的源泉, 从而让他们因为读书而拥有自由、快乐的美好童年!
摘要:课外阅读可以愉悦孩子们的身心, 陶冶孩子们的性情, 丰富他们的语言, 开启他们的心灵。如何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我们要长期探究的课题。精心设计的阶梯式课外阅读汇报课, 能够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阅读成为学生的需求和种乐趣, 成为学生们不断汲取知识的源泉。
校内义务卖报活动总结 篇5
“校内义务卖报活动”是青志协的常规活动之一。从从开学至今,就一直可以在校内看到头戴小红帽的青年志愿者卖报的身影。而本周,也轮到我们信号系的同学进行卖报。结束了一周的卖报活动,作为负责人之一的我,也有很深的印象。
在周末,接到负责卖报的通知后,因时间短暂,第一天卖报的人员只能从两个负责人班里选择。之后,联系了各班青志协委员,让他们统计并收集要参加人员的名单。因为参加人员有限,报名的会员太多,并没有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此项活动中。
校内义务卖报活动分为两个时间段,早晨六点到八点,中午十二点到一点一刻。不论天气如何,活动依旧进行,风雨无阻。一周活动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天。因为是第一次和天气情况,第一天总销量和往后几天相比,不是很好。在学习做一名卖报者的同时,也学着做一名负责人。每个参与活动的会员,都积极展示了他们作为青年志愿者的风貌。虽然每个人的卖报份数有所差异,但我认为,这不能做为评判他们表现的标准。
活动时,责任心与纪律性是两项总要的要素。当你戴上志愿者的小红帽时,身上就担负着一种责任,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青年志愿者。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一切活动的保障,我们都应遵守。
“校内义务卖报活动”即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锻炼了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促使我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通过此次活动,使全体参与人员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切身体会,并从此次活动中体会到了人生百态,可以说对每个人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希望在青志协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此项活动开展的更好。
叶贝贝
院青志协信号系分会
严把校内托管“五关” 篇6
把好家长委员会组建关。《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实施校内托管服务的主体是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家委会的组建尤为重要,家委会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校内托管是否顺利开展。组建家委会应当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家委会的组建必须走群众路线。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由家长民主推荐,不得由学校擅自“点将”。二是家委会的组建必须遵从家长的意愿。家长自愿参加,才能高效地开展工作。三是家委会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必须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四是家委会要了解国家政策,精通教育教学规律,深谙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基于以上几点,建议家委会主要负责人由学历较高、精力充沛、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家长担任,成员中应当有一名或几名自愿“脱产”来托管服务的家长。
把好学校的支持关。在校内开展课后托管服务,学校的支持至关重要。学校除了履行好《指导意见》中明确的监管职责外,还要履行好指导职责。全程指导家委会的组建以及内部人员的分工;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指导家委会开设托管服务项目,特别是有午托需求的学校,还应将午托和晚托全盘考虑,融为一体;指导家委会科学设计每周服务活动,做到全校一盘棋;指导家委会聘任服务人员,签订服务协议,明确托管服务人员的职责,特别是监管学生安全的职责;指导班主任协助家委会开展好本班学生的托管工作;指导学校各功能室的负责人协调托管服务人员开展工作。总之,学校决不能袖手旁观,要既当好幕后的参谋,又当好战场上的指挥。
把好服务人员聘任关。服务人员是托管的具体落实者,托管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托管服务能否满足家长的愿望和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参加托管的学生人数和托管服务内容确定服务人员规模。选聘称心的服务人员应立足四个优先。一是优先考虑工作热情高的人员。热情高,甘心奉献学生,这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二是优先考虑责任感强的人员。责任心强,才能高质量完成托管服务任务。三是优先考虑家长。家长参与,可以将托管服务做到尽善尽美,同时能对校内托管收费、安全等问题进行有效监管。四是优先考虑专业人员。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的最好是在职教师或者退休教师;辅导学生从事文体活动的最好是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
把好服务内容定位关。校内托管是帮助学生愉快度过课后这个“空档期”,它不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续。校内托管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指导意见》作出了明确规定:“组织学生自习、阅读、做课外作业,开展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等”“不得组织集体教学或补课,不得开展收费培训活动”。在具体托管服务中要把好服务的“度”,既要做到遵照相关规定,又要做到有效托管,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时,服务人员可以耐心为个别学生解答疑惑;组织学生进行自习、阅读时,主动地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开展文体活动时,可以免费传授技术要领,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技术;需要服务学生完成午餐、午休的,务必竭尽全力让学生吃好、睡好。
把好校外托管监管关。当前,许多地方校外托管处于“脱管”状态,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规范校内托管行为时,各地应当迅速出台管理办法规范校外托管机构经营行为,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校外托管的监管,为家长、学生构建校内外良性互动的、舒适的、安全的托管服务体系。
校内课外活动 篇7
一、加强和改进场所建设, 为“双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成立已有20余年, 原来的场地本来就不大, 已经不能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各种活动要求。2003年, 为了支持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在长沙召开, 我“中心”让出三分之一的面积作体育用地, 并拆除了地面建筑物, 造成“中心”教学、活动场地狭窄, 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根据这一状况, 湖南省妇联领导多次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汇报, 争取了政府批准立项、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共同出资, 对“中心”进行改造、扩建, 投资1500多万元, 在原有的主楼上加建二层, 安装了二台观光电梯, 对原大楼的消防、给排水、供电系统等全部更新, 增加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改、扩建后, 占地10亩, 房屋建筑面积共12000余平方米, 办公培训大楼、综合楼和其他附属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多功能儿童剧场、教室、家长休息大厅等焕然一新, 为“双有”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使“双有”主题活动深入人心
历年来, “中心”始终坚持公益性,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利用校外教育的优势,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 以“一切为了孩子”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参加全国“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和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主题教育活动中, 我们启动了“湖南省百万城乡少年儿童手拉手”系列活动, 充分发挥我们“湖南省少儿艺术团”、“星语林·小银铃合唱团”、“星语林·小湘女民乐坊”的优势, 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专场演出, 组织、倡议城市孩子们在市区义卖、义演,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捐资、捐物, 救助灾区和孤残儿童, 筹集了3万元现金及价值10多万元的文化和生活用品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暑假期间, 在城市和革命老区各挑选30名儿童结对互助, 让城市孩子到农村参观学习, 学习农村孩子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精神, 让农村孩子到长沙来参观游览, 观看省会城市建设, 并与城市学校师生交流。通过“双有”系列活动, 引导城乡学生加强交流, 互相帮助, 通过心灵的沟通, 体验交友助人的快乐, 增强对社会的了解, 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与责任感。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长沙晚报、今日女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都相继作过跟踪报道。
为了丰富少年儿童的校外生活, 充分发挥校外机构的阵地作用, 为少年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亲子活动。我们积极参加全国“双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在全国十五个城市组织的对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篮球技巧评价的个人练习项目, 培养孩子们对篮球的兴趣, 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参与“少年 NBA篮球技术挑战赛”活动, 我们指派专人负责, 与城区各小学的联络, 先后于2006、2007年两次组织1600余名少年儿童参与此次活动中, 并在活动现场为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提供最权威的篮球练习和健康成长的建议指导。
湖南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 是“中国预防以劳动剥削为目的的拐卖女童和青年妇女项目”的五个项目省之一, 由省妇联主办, “中心”与省妇联儿童部合作, 6月份在湖南的三个项目县耒阳、宁远、平江举办了全省“倾听儿童的声音——湖南省预防和反对拐卖儿童论坛”。由每个项目点推荐5~10个由儿童代表自编自演的节目, 包括口述完整故事、摄影及解释、绘画、小品或歌舞等, 选送30名代表参加在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的湖南省级论坛, 在论坛上列出儿童问题清单, 提出儿童论坛倡议书, 产生4名参加国家级儿童论坛的代表。
2007年的“六一”儿童节, 我们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同时, 为孤残儿童、特困儿童等送去关爱和温暖, 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教育问题, 由省妇联主办, “中心”承办“同在蓝天下, 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庆祝活动。省妇联、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对贫困儿童代表进行了慰问。“中心”艺术培训部、教育培训部以及小湘女民乐团、小银铃合唱团的孩子们或歌或舞或奏, 献上了《小玩偶》、《大地飞歌》等精彩的文艺节目庆祝自己的节日。这次活动还得到了湖南正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天和大药房、长沙市芙蓉区政府、长沙市商业银行华夏支行的大力支持。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和中国儿童中心的主持下, 我们负责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儿童预防艾滋病培训、儿童权利公约培训、儿童交通安全参与式培训等活动, 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受到好评。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组织留守儿童、特困儿童免费夏令营活动
为倡导全社会关爱儿童、关爱弱势群体和奉献爱心,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磨练孩子们的坚强意志, 我们每年联合主办或承办了一些夏令营活动。
2005年7月, 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 我们承办中华大地行湖南地区“儿童发展状况考察夏令营”, 组织、选拔我省6个地、市的30名全面发展、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赴湘西凤凰参与儿童发展状况的调查与评估, 了解和体验老少边远地区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环境的状况, 从儿童自身的角度去认识和感受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考察, 孩子们亲身感受了边远山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及儿童生存发展状况, 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憾。
目前, 全省各地的农村, 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漂泊在遥远的城市而远离故土, 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祖国坚守职责。对此, 湖南省妇联、湖南省人民政府妇儿工委办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于今年7月, 主办“关爱儿童动感爱心英语夏令营”。“中心”积极和湖南卫视节目公司、湖南公共频道、香港师源教育机构一起承办, 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素质教育基地、郴州明星学校协办, 同时, 在香港师源教育机构爱心资助下, 来自全省各地的24名留守儿童代表免费与60多名城市家庭的孩子们一起在长沙市植物园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雨花营地进行为期10天的学习和生活, 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中心”还每年组织美术、书法夏令营, 让在“中心”艺术培训班学习的孩子们, 利用假期, 赴上海、龙门、衡山等地写生、交流, 不仅让孩子们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同时也让孩子们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
四、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功能, 将“双有”活动主题贯穿其中
在日常的教育培训活动中, “中心”加强了与学校的联系, 并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 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开发校外教育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 使培训教育活动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促进。在校外教育活动中, 开办了生动活泼、怡情益智的文化、体育、艺术、科技等兴趣班, 使广大少年儿童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中, 既培养了兴趣爱好, 发挥了特长, 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迄今为止, “中心”已培训儿童10余万人次,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中, 1800余件儿童绘画、剪纸和陶艺作品发表在国内各知名报刊杂志上, 并经出版社编辑发行成书共5册;参加各类国内外少儿文化艺术比赛获奖牌、奖证1000余块;向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各大院校附中及艺术团体输送少儿艺术人才100余名。
从培训班中选拔优秀学员成立了湖南省少儿艺术团、星语林·小银铃合唱团、星语林·小湘女民乐团等艺术团队, 每年新编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童歌舞、相声节目, 参加电视台及各类社会公演活动, 还曾带着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精湛音乐、舞蹈、器乐等节目到美国、日本、泰国等地进行访问演出, 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国外友人的热烈欢迎。2000年, 省少儿艺术团的舞蹈《喜鹊窝》应文化部邀请参加“世纪娃进京”庆“六一”文艺调演, 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受到与会领导及文化部的高度评价, 《瑶山小百灵》还荣获全国第二届儿童电视大赛特等奖。小银铃合唱团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百首动画歌曲电视大赛”中获特等奖。2005年, 小银铃合唱团应国际儿童合唱节及演艺协会亚太分会邀请赴泰国参加“曼谷国际儿童合唱节”, 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扬。小银铃合唱团所取得的成绩和影响, 被国际儿童合唱及演艺协会亚太分会吸收为团体会员单位, 并成为该组织在中国的儿童艺术培训基地。
应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政府的邀请, 美术实验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 携带着自己的绘画、剪纸和陶艺作品举办展览, 其精湛的作品征服了外国友人, 当地新闻媒体也竞相报道展出盛况。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 既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 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 又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和世界儿童的友好往来。
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心”承担了“蒲公英”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的执行和主持任务, 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民间美术在湖南逐步探索出一种小学美术教育模式, 并出版了《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等5本画册。
在省妇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在“中心”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全体职工团结一心, 奋力拼搏, 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先后荣获全国儿童活动中心先进单位、少儿美术教育杰出贡献单位、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 还先后被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妇女培训基地。
校内打篮球受伤,谁来赔 篇8
这起意外伤害事故中的“组织者”是体育教师, 因此, “无过错”的内涵是广大体育教师所必须明了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 学校不在“监护人”的范围之内, 学校与学生并无法定的“监护”关系, 只是一种“管理”关系, 并没有法定的监护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 学校的责任也只是“保护的责任”, 因此,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期间不承担对学生的监护责任, 只有教育、保护和管理的责任。也就是说, 并不是体育课上所发生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都要体育教师承担责任, 而是体育教师只为因自己“有过错”导致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负责, 也即适用以“过错原则”归属体育教师的责任。按照体育教师“过错”的程度, 可将体育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免责等四种形式。
全部责任:即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要求练习, 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全部由体育教师个人教学行为失误引起, 此时体育教师应该对事故负全责。如, 在短跑教学中, 没有事先带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而直接蹲踞式起跑进行100米跑, 结果导致学生跟腱断裂;学习跳山羊时, 既没讲解要领又没安排学生保护与帮助, 而是直接让学生尝试跳山羊而导致学生摔伤;教师体罚学生致伤致残的;教师责任心涣散, 擅离职守致使学生受伤的;明显违背体育教学规律,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伤害等, 体育教师应负全责。
规避策略:体育教师要提高工作责任心, 加强道德修养, 增强风险意识, 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教法, 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视保护与帮助;要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规律安排组织课堂教学, 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相适应等。
主要责任:体育意外事故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体育教师个人行为所引起, 而学生因素为次要因素。如, 明知单杠底座出现损坏, 课前却不检查维修, 致使学生练习时因器材损坏跌伤的;体育课发生伤害事故, 未及时处理也未及时上报学校, 导致事故损伤进一步扩大的;明知个别学生有特定疾病或特异体质, 不宜参加体育活动, 却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等, 体育教师应该负主要责任。
规避策略:要建立严格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课前要仔细检查所用场地、器材;认真落实课堂常规, 对患有特种疾病或特异体质的学生要安排见习;定期检查室外体育场地和器械, 发现损坏或有安全隐患的器械, 要及时添加警示标语, 并上报学校维修或拆除;学习和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和急救措施, 一旦发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 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紧急处理, 并及时通知班主任和学生家长, 紧急情况要及时送医或者联系紧急救援, 以防损伤程度进一步扩大等。
次要责任: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因素, 而体育教师的个人行为占次要因素。如, 学生违反教师明令禁止的课堂常规或安全规定导致受伤;体育教师发现场地和器械存在危险隐患, 已经及时上报学校, 但并没及时得到整理和维修, 而恰恰此时学生在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偶发疾病、身体素质太差或学生隐瞒自己病情、病史等情况下发生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等, 体育教师负次要责任。
规避策略: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让其充分认识到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危害性;让他们掌握一些相互帮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重视“备学生”, 即要经常与班主任沟通, 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 并要求班主任及时提供该班学生最新的伤病信息, 随时掌握患病学生或有特异体质学生的情况, 安排落实好见习生等。
免除责任:对于因突发性因素引发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 体育教师可以免除责任。如, 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因素;学生有特定疾病、特异体质而体育教师不知道或难以知道的;教师屡次劝阻, 拒不服从管理的, 一旦发生伤害事故, 可以免除体育教师的责任。
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 篇9
1 制约校内实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实践性是实训技能课的突出特征。实训技能课就是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培养创新意识[1]。目前实训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其突出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好、实践项目与临床一线脱节、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利用率不高等。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
(1) 师资队伍技能操作不过硬, 存在实验教师理论水平提高缓慢与理论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热情不高的现象。
究其原因, 有现行体制问题, 更有管理机制、分配机制上的问题。首先是实验教师理论基础薄弱, 理论教师实践技能欠缺。不少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从事过临床工作, 技能操作只是纸上谈兵。理论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意识不强, 认为理论课讲授才是本职工作, 实践课教学是实验教师的事。其次是在实践课程管理过程中, 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的协调与横向沟通存在问题。
(2) 学生不重视技能训练, 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客观上讲,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技能教师数量、水平还不适应需要, 且在学校中地位不高;技能考核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节;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滞后;实训课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3) 技能项目缺乏行业专家指导, 存在校内实训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符的现象。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成功的实践教学必定离不开用人单位的参与。但目前存在着“三不”现象, 即行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指导功能不强, 以及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与行业专家建立互访的意识不够。这些导致校内实训项目与临床实际存在不小的差距。
2 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及相关措施
实践教学、技能训练, 既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 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之本, 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笔者就多年来实践教学管理的经验, 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 加强实践与理论教师的有机融合, 确保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职业学校教师, 不论是理论或是实践教师都应有较高的技能水平, 成为支撑实践教学的主力军。
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获取“双师型”资格。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实地调研、顶岗操作, 对于外出学习、进修的专业教师在待遇上给予倾斜, 学校也可定期进行教师技能大比武。通过这些举措来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培养一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 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站稳脚根。加快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使课程和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产和服务实际;按照专业类型积极实施课程改革, 加大专业技能课和实习、实训比重。
(2) 立足于提升实验 (训) 室功能, 促进实践教学内涵发展。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载体, 要推进实验教学, 必须全面规划实验室建设。应积极申报省级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 争取外部投入, 促进实验室硬件设施满足技能培养需求[2]。
(3)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技能教学模式。以往实践教学中常常忽略学生的主动思考, 或是限制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使实训课没有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3];另外, 以往的实践教学中, 虽然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但学生成功的案例却很少, 从而无法激励学生的实践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内各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制度, 为学生营造重视技能的环境,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4)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共建校内实训项目。根据临床一线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结合部颁实训教学大纲, 由行业专家确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 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4]。在实施过程中, 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 协助学校实施教学, 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督查学校教学情况, 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 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从而激活实训教学, 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
(5) 实施“双证书”制,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 也是今后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 实行“双证书”制。“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 除拿到学历证书外, 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 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 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3]。这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此, 实践教学应与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与相关职业的要求相挂钩, 把获得职业资格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中, 使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使实训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符合, 使实训教学与劳动就业相对接, 以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 2003, 78 (4) :90~99.
[2]张天俊.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2 (5) :193~195.
[3]方敏, 葛锁良, 陈梅, 等.集中实践环节的计划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S1) :42~44.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研究 篇10
一、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从程序法治视角审视, 还存在一些缺漏, 有待深入研究。
(一) 校内申诉机构的设置尚不规范
《规定》第六十条指出,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但对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还是挂靠在其他部门的临时机构, 《规定》语焉不详, 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一, 能否保证其独立性和中立性值得怀疑。因而, 校内申诉机构的合理设置有待深入研究。
(二) 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值得商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以下简称《教育法》) 第四十二条指出, 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从《教育法》的规定看, 可以提起申诉的范围较为广泛。但《规定》第六十条对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 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对学生影响较大, 均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对上述决定不服, 向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起申诉, 能否起到复查的效果, 值得商榷。
(三) 校内申诉的复查程序尚需完善
《规定》第六十二条指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但对复查的具体程序缺乏明确规定。负责申诉处理的利害关系人是否需要回避?复查是书面审理抑或进行听证, 复查程序规定不明确, 影响了校内申诉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存在的缺漏, 本文遵照法治原则和理念, 提出完善程序制度的建议, 以期更好地发挥校内申诉制度的效益, 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 完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机构的设置
目前, 各高校均设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申诉。申诉委员会应当尽可能地摆脱其对学校的行政依附关系及其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关联性, 以更多地保持其自身作为“裁判者”的独立性和中立性[4]。对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设置, 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 避免其与行政职能部门的依附关系, 这样才能尽可能保持中立性。但目前高校考虑到经费、人员等问题, 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设置为独立机构的较少, 挂靠在高校内部其他部门的较多, 且挂靠部门不一, 有校长办公室 (简称“校办”) 、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监察处等多种部门。挂靠单位虽然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不享有直接领导权, 但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有指导权。因而, 挂靠的部门也存在相对合适的问题。
校办是学校的综合行政办事机构, 与学校行政领导具有较为密切的工作关系。对学生的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直接由校长会议决定, 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校办, 难以避免自己当自己案件法官的嫌疑。团委在性质上作为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 主要负责团员的组织、管理以及学生团体的管理等工作。从校办和团委的性质和职责分析,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校办或团委, 均不合适。
教务处、学生处是具体负责学生处理、处分的主要部门,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若挂靠在教务处、学生处, 存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不公正情形, 非议较大。因此,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教务处抑或学生处更为不合适。
监察部门作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 同时处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不服的申诉处理工作。从监察部门的性质和职权职责来分析, 学校监察处具有指导学生申诉委员会处理申诉工作的能力, 负有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职权、职责。笔者认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校监察处相对合适, 能够尽可能地保持校内申诉的公正, 更好地发挥申诉作用。
(二) 明确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从《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和《规定》第五条看, 对于学校给予的处分、处理以及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均可以提起校内申诉。《规定》第六十条指出,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该条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 与《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第五条相冲突, 与当前注重权利保障的法治原则相违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应当是较为广泛的, 学籍管理、奖励资助、纪律处分、学位授予、民事侵权等诸多方面纠纷都可以提起申诉。
从申诉的实际效果分析,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的复查是否具有实际效果, 值得商榷。因为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作为校内处理学生申诉的机构, 对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的处理处分的复查效果令人置疑。学生对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提起校内申诉, 很难得到有效救济, 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救济程序, 降低了救济的效率。因而, 将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案件, 列入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 缺乏实际意义。笔者认为, 对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 应当规定直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教育行政申诉, 至少应当赋予学生对校内申诉和教育行政申诉的选择权。
(三) 完善校内申诉复查程序, 实现程序公正
《规定》仅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时效等问题作了规定。校内申诉制度在回避制度、听证程序等多个方面亟须构建和完善。
校内申诉复查要实行回避制度。法律上的回避制度源于人类对应受公平对待的自然本性[5]。在申诉过程中, 为了保证申诉的公正性, 作出原处理、处分决定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不能作为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委员参与申诉。申诉处理委员会委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应当自行回避, 学生也有权申请回避, 从而保证申诉机构的中立立场和申诉决定的客观公正。申诉处理委员会处理学生申诉时实行回避制度, 能为公正处理申诉案件提供保障。
校内申诉复查须引入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核心, 在申诉过程中设立听证程序, 对于保障申诉学生的知情、陈述、申辩等权利具有重要价值, 使权力与权利相制衡, 起到兼听则明的作用。听证是正当程序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当程序条款并非一成不变, 它至少规定在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之前, 必须给予通知与听证的机会[6]。按照正当程序原则, 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处理、处分等决定不服, 例如, 对较大数额的奖励与资助、不授予学历学位证书、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等, 提起申诉时要引入听证程序。通过听证程序, 保障学生以及相关关系人的参与权, 允许申诉人或其代理人现场陈述意见或当场进行申辩, 申诉学生可以聘请律师等代理人予以协助, 给予学生与处理处分部门进行辩论和对质的权利和机会, 从而保障学生的正当程序权利, 使高校的处理处分行为更加审慎, 更加合理, 即使经过申诉仍然维持原决定, 但让受处理处分学生充分表达了意见和观点, 使处理、处分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接受, 也减少以后进一步寻求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可能性, 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教育法》和《规定》对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进行了基本架构, 但还存在一些缺漏, 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浅见。但为了规范学生申诉制度, 更好地发挥校内申诉的实效, 建议由教育部制定统一的学生申诉制度, 细化和明确有关程序规定, 使申诉制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仍存在一些缺漏之处, 秉承法治原则和理念, 对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进行完善, 以充分发挥校内申诉的制度效益, 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申诉制度,高校,学生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行政法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09.
[2]湛中乐.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
[3][4]尹晓敏.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功能的失落与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 .
[5]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31-132.
校内公开课做法之初探 篇11
关键词 初探;模式;教研
因此,笔者认为:公开课应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常规工作内容之一,出公开课应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并非个别所谓名师的专利产品。结合我校的实际工作谈几点笨拙做法。
1.常态处理
我们把校内公开课叫做每人一节好课,是每个教师在每一个学期内必须向校内教师展示的一节教研课。由校内同年级组教师,分校负责人(指导教师)、业务领导等相关人员参与共同完成预定目标。因此,这样的公开课有别与观摩课、示范课等。同时教师也以一个常态的心理去对待,没有包袱,轻装上阵,特别是在上课时无紧张情况,易于展示真实自我。因此也便于发现问题,以更好地对症下药,及时提高。
2.常态备课
难道我们只在公开课时才认真的,详细的,费尽心思的备课,而平常课就浮皮撩草了吗?难道说备好课,讲好课是给参与听课的同事、领导、甚至专家观赏的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其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公开课应是家常课。如果每人都出课,似乎给教师一种例行公事的感觉,特别是对于经验较少的教师来说,有时是谈课色变,心里没底,百般推拖,缺乏自信心,也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教师出课时间不提前太早通知,一般只在前一天通知本人,到时便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听课。这样做可促进教师对公开课不做特殊的认真准备,常态备课即可。因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知道,只有认真备课,讲课效果才会好,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显著。备课是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3.常态讲课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美好的视听效果,为了达到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蹈蹈不绝,生怕有一些瑕疵和杂音,而不惜成本讲重复课,或讲行试讲,更有甚者将学生回答的问题部分或完全安排妥当,一节课成了表演课。似乎课堂气氛活跃,形式上完美无缺,没有一点漏洞,显得天衣无缝,其本质是一节生硬的,机械的,缺乏对教师课堂上各种能力的挑战,缺乏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没有生机与乐趣,是顶端的缺少内在美的假课。对教师、学生的诚信教育都是一种伤害,对听课者也是一种极大的欺骗,对自身职业而言更是一种亵渎。因此,不要讲课造假。讲进度课(复习课亦可)乃是常规之举,是教师教学常态化与个性化的体现。课堂一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更是司空见惯的,对于一个问题可能出现或那样的变数,是不可预测的,富有极其丰富的即时创新。而重复课、表演的课绝不会有闪光之处,只是几声 “响炮”而已。
4.独立完成
从说课、备课、到讲课杜绝兴师动众、群策群力的集体备课,必须独立完成,应张扬个性,发挥教师个人的创造性。请教同行及业务人员或寻问他们自己在某个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都是正常的行为。这样的课如同家常课一样,区别在于有很多同行听课,并对此节课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评价,出课教师今后应发扬哪些长处和改进哪些不足之处等。这也是对教师业务素质的一次考验或提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5.及时反思
每个教师在这一历练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反思应是更加的具体、真实、叙述得更是有理有据。因此,教师应以书面形式向听课做出详细的课后反思。以便听课教师对其更深入具体的指导。而且每个教师都应自觉记录、整理自己的案例、反思等,并成为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记录着点滴,汇集成大智慧。
6.资源共享
在评课时,评课的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出课教师做出评价,同时与出课进行互动,探究各环节设计的理念、目标等,以便听课教师进行指导。最后由业务领导总评其优点与不足,同时通报校内一些教师某些方面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等。对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能起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矣。
7.及时交流
每学期至少期中时候召集相关人员针对教师自身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调查并及时、认真、详细地记入每一个教师成长记录袋,以便掌握教师业务成长的状态,并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梯次地通过学校制定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计划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关的业务提高。同时对进行不定期的跟踪指导。
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探析 篇12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内申诉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即大学生接受教育管理过程中,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不服, 或认为学校做出的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目前国内法律法规对此方面的规定, 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相对具体的过程。2005年9月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对申诉权、申诉机构和申诉期限等内容有了明确规定, 无疑是这一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从实践情况来看, 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一、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实施现状
学生的救济权利有诉讼权和申诉权, 申诉权是构建申诉制度的基础。《教育法》规定, 只有“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时, 学生才可提起诉讼, 可见诉讼权的行使是有限制的。而申诉是一种内部救济, 审查范围不受此限。只要学生不服学校作出的重大处理决定, 就可以进行申诉。《规定》实施以来, 学生的申诉权从制度层面基本得到保障, 但在实践操作中, 申诉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 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1) 制度建设: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申诉处理办法, 部分高校仅在处分决定书中提及申诉权及期限。
2) 受理范围:各高校存在差异, 但大致都是围绕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违规违纪处分进行的申诉。
3) 机构设置:《规定》要求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申委会) , 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在执行中, 部分高校名义上成立了申委会, 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不明确, 可操作性不强。
4) 程序方面:目前, 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申诉程序规定。有专门申诉程序规定的院校中, 一般都将申诉分为四个阶段:提出-受理-复查-作出复查决定。其中, 申诉的复查主要有三种方式:书面审查、会议审查和召开听证会审查。
5) 实施效果方面:通常学校会向被处理学生告知申诉权, 但这种被动告知并不能弥补学生权利意识淡薄的问题。
二、影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实施的原因剖析
(一) 观念上的偏差
从学校方面来讲, 一些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存在偏差, 认为学生申诉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权威的挑战, 认同学生的申诉意见无疑承认了学校处理决定的错误, 将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的高校一般都尽量“息诉”, 对学生的申诉通过做思想工作私下内部解决。
从学生方面来讲, 面对外界, 维权意识普遍有所加强, 但在校内, 却囿与学业的进展、成绩的好坏、奖项的评定以及最终毕业证、学位证等的着落等诸多顾虑, “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认为向学校“挑战”就等于自讨苦吃, 学校的决定对于自己来讲, 就是权威, 就是定论。
(二) 认知上的缺乏
按照惯例, 每当一部新的法律、法规或规定实施以来, 相关部门都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大力宣传, 甚至印制成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册以便广大民众周知。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各高校对申诉制度似乎是低调许多甚至避而不谈, 更谈不上大力宣传。不仅学生对申诉制度的了解和认知不够, 甚至有些管理者、高校教师都对这项制度的认知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层面。
(三) 制度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1) 新规定与旧规定、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冲突。比如申诉的受理范围, 《教育法》和《规定》对处分异议的申诉是一致的, 但对财产权、人身权的申诉以及对处理决定的申诉不一致。立法的冲突破坏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也导致实践中各高校关于申诉受理范围做法不一致。
2) 制度本身无法避免的滞后性。制度是永远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的, 这是制度自身的局限性。目前申委会的定性还不清晰, 申委会复查决定的内容和执行力还不明确, 一些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没有涉及, 如关于回避制度、公开审理制度、听证制度, 不仅导致制度本身不严谨、不规范, 更使诸多学生对规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 亟待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补充。
3) 制度的表达方式———文字的含糊性和僵化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之规定, 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 关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具体产生办法及在委员中的比例, 大部分高校无明确规定。有些高校名义上设立了申委会, 但没有具体办公机构或场所, 学生申诉诉求无门。有些高校将申委会挂靠在学生处, 而学生处正是处分的决定者, 申诉一说形同虚设。
三、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现实条件
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并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实施环境, 是申诉制度发挥其生命力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我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依法治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在高校的管理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制度环境来看, 我国已具备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法律依据。《宪法》第41条、《教育法》第42条、教育部《规定》等相关法律条文为其建立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基础;从实践上看, 学生校内申诉的实施经验和相关制度的日渐成熟, 为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实际需求上看, 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学生矛盾纠纷日益加剧并升级, 校内申诉做为学校内部的行政纠错机制, 对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将校内申诉制度作为内部权利救济制度, 完善现有申诉制度, 明确申委会的性质、设置和组成, 赋予申委会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权限、明确申诉的受理范围, 有利于把纠纷消化在内部。
四、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努力方向
(一) 受理机构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申委会应该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基本原则, 同时还应当遵循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和回避原则。申委会具有独立性与中立性, 学生申诉处理权只能由申委会专门享有, 申委会行使处理权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独立行使, 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在诉讼中, 回避是指“承办案件的司法人员和其他成员与案件当事人有实际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 不得参与本案处理的一项诉讼制度”, 学生申诉可以借鉴。它可以使有关联的相关人员合法退出该申诉案件, 可以消除当事人的顾虑, 保证申诉处理的公正性。
(二) 处理原则
为了能够公正、合理地处理高校学生的申诉案件, 申委会在处理申诉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自主选择原则, 即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并行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不对外公开原则, 保护学生隐私, 把对受处分的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申诉不加重处罚原则, 参照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不加刑”的规定, 可以使申诉人消除顾虑, 有利于保障申诉人充分行使申诉权;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由被申诉方就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举证;一次处理原则, 即对具体学生申诉的处理, 以申委会的处理决定为终局决定, 处理决定书下达以后, 申诉人不得以相同理由再次提请校内申诉。
(三) 处理程序
程序公正是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 在程序上,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知情权的保护。凡是进入申诉程序的案件, 都对学生的学业能否继续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学生知情权是否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申诉程序是否合法正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知情权, 体现在申诉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受理、复查、相关决定的及时送达以及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2) 陈述和申辩权的保护。申委会必须在决定作出前向学生问明情况, 给学生提供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并在复查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申辩理由, 以期把申诉过程和申诉结果透明化。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高校把这一环节通过口头形式进行, 不易留下证据, 一旦进入行政诉讼阶段, 学校负有全部的举证责任, 口头形式的陈述与申辩是无法得到法庭认可的。应当将这一环节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通过书面形式提交学校, 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陈述和申辩, 也有利于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有效监督, 真正实现程序公正。
(四) 申诉后的救济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方面完善申诉后的救济渠道:
1) 申委会不作为:申委会受理学生的申诉后, 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启动申诉程序, 也没有按照相应程序进行复查, 申诉学生可以就该不作为行为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申请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 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另一角度看, 学校启动申诉程序后, 应当与学生相互沟通, 避免因告知不及时而产生误解, 从而引发更多的纠纷。
2) 有关部门不作为:申诉委员会责令有关部门重新做出决定的, 如果有关部门没有执行或是做出与原决定基本相同的决定, 申诉委员会有权直接撤销或变更处理决定。申诉人有权申请申委会介入,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 申诉人的救济渠道:申委会维持原处分决定, 学生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的, 可以根据申诉权益的类型选择申诉后的救济方法:如果处分决定涉及人身权、财产权, 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提起申诉,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处分决定导致申诉学生身份改变, 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总之, 没有合法而高效的校内申诉制度, 必将使学生与高校的矛盾由小至大, 最终推向法庭、推向社会。在高校这样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特殊环境中, 小矛盾可能被管理者妥善解决, 也可能因没有校内的纠错机制而将影响扩大, 甚至演变为集体纠纷、群体性事件。建立合理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无疑是现代高校处理涉生纠纷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生民主管理的客观需要。
注:本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系统2012年调研课题《高等教育领域涉生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群英.大学生权利与高校管理权冲突及其法律救济制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刘爱东.高校教育惩戒权与大学生权利[J].法学理论, 2003.
[3]胡华秀.普通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透视——兼论学生权利救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胡锡庆.诉讼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校内课外活动】推荐阅读:
校内实践活动报告10-21
校内活动保证书10-22
校内禁毒志愿活动简报06-18
校内外调查协会学期活动计划08-01
记一次校内活动-健美操比赛08-20
小学生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知识10-20
校内考试07-29
校内合作09-18
校内实习培训07-19
校内专业实践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