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产学合作

2024-06-16

校内产学合作(精选7篇)

校内产学合作 篇1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完善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别于实验室、医院,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 是护理专业实验教学、科研、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场所。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真实的职业环境, 尽可能贴近临床护理一线, 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职业环境下, 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 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 我们护理系在实训基地的环境和总体设计上,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 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 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 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1.1 实训基地的作用与目的

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 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实训基地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医院环境, 让学生在实践课上既巩固理论知识, 又锻炼操作能力, 同时对医院环境还有一个感性的初步认知。使学生到临床实习或工作期间能够很好的适应。

1.2 实训基地的基本构成

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大致分为3个区:示教区、实训区、和教学区。示教区包括4个示教室, 示教室为阶梯教室, 可容纳5 0名学生, 室内准备设置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多视频显像仪 (可供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教师的示范操作, 教师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学生的操作, 对师生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物显示台等。实训区分为基础护理实训中心和临床护理实训中心。基础护理实训中心包括7个实训室和2个形体训练室, 可同时进行将近2 0 0人次的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练习, 室内设备齐全, 可完成2 0多项护理操作技术。临床护理实训中心包括内护实训室2个、外护实训室2个、妇护实训室2个、儿护实训室2个;手术室、更衣室、洗手间、敷料室等, 帮助学生完成各项专业护理技术操作。另外, 实训中心除了实用性外, 还考虑了其模拟效能, 所以还设有护士站、治疗室、换药房、消毒室等。教学区包括教室办公室、资料室、会议室、图书室等。

1.3 实训教学的过程控制

在硬件具备的条件下,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软件建设中还要不断摸索。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开展C A I和实验教学现代化的研究与建设, 努力改善实验条件,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习机会, 提高课时利用率。鼓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对高新技术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丰富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建设有特色的实验、实训教材, 制定措施, 使实验、实训内容、方法与护理专业的发展相结合, 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另外, 我们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将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和一些文化建设,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 校外实训基地的设想

校外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护理专业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专业, 学生3年的学习生活最好有1/2的时间在临床实训基地度过。建立健全实训实习基地, 对于规范护理专业教学、突出职业技术特点、培养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本着“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有, 但求所用”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逐步形成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并实行紧密、连续、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2.1 校外实训基地的组织建设

可以考虑首先成立一个由学校和医院组成的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 统一规划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并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通过它们密切与医院的联系, 使产、学、研3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与医院协商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设备支持、学生就业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 形成产、学、研联合体。比如天津医专 (2005年进修) 具有15所教学实训实习基地, 其中1 1所是三级甲等医院。每个教学基地容量一般为2个班, 均配备3名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基地共有病床7366张, 教学用房8600平方米、教室26间、示教室26间、宿舍32间、兼职带教老师226人。

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 可以建立教学病房。教学病房是有效提高临床带教质量、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实训实习内容的落实、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措施。教学病房设置在各临床科室内, 人员和设备上相对独立, 要求管理标准化、工作制度化、技术操作正规化、基本设施规范化。护生的德育考核、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健康教育讲课、护理查房及对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等各项带教任务均可先在教学病房落实。

2.2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与实施

实训实习基地应下设办公室, 并设专职教导主任和专职班主任。教导主任全面负责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专职班主任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培养, 结合专业特点, 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素质教育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概念的更新、满足护理需求, 建立了综合考核制度, 严把毕业考核关。实践考核由传统单项基础护理操作考试改为专业技能综合考试。针对不同病人按护理程序, 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体现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3个目标的达标情况。

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 应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例如, 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通过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教务处、护理系、实训基地的相互关系, 各自承担的任务, 所负的责任;学校内以教务处、护理系为纽带, 把学校与临床实训基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培养护理人才的整体系统;学校定期召开各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教师经验交流会, 并组织学习、交流, 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学校的管理人员经常到医院检查学生思想教育、教学、实训实习情况, 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不断提高实训实习的教学质量。

2.3 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为了规范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 可以制定《实训实习基地工作条例》, 《条例》中可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另外对教学工作、临床实训实习、带教老师要求、学生思想教育、基地组织机构设施、经费使用、校园建设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均可以进行明确的规定。

尤其对实习学生应采取双向控制的运行机制。学生将要进入临床实习前, 应该有医院相关专家或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要求及达标标准均有医院制订。达标者方可进入医院实习, 不达标者继续留学校学习, 一段时间, 可再次考核。当学生实习1年, 将要回到学校时, 应由学校教室对其进行考核, 评价是否达到毕业标准, 如不达标继续医院实习。这样避免了医院说“送去的学生差”, 学校说“医院培养的学生差”两头松, 中间无人管的“双推”现象。

2.4 带教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带教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各实训基地应十分注重带教师资格的选拔、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各基地在护理部的支持下, 应将学历层次高、素质好、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护理人员充实到带教岗位, 并明确职责和要求。同时, 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带教管理制度, 比如:带教工作会议制度、带教老师聘任制度、带教质量检查制度、表彰奖励制度, 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通过带教促进了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她们今后担任护理领导后, 就能够积极支持教学工作, 使各实训基地的临床带教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校内产学合作 篇2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92年, 国家提出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提出“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 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

1 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通过优势互补的团队合作实现科技创新。随着我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 通过创建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势在必行。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显著发展起来, 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不高。笔者认为,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产学研合作资金投入不足, 交易成本问题难以解决

如何合理配置产学研三方资源, 使各方在合作成本分摊问题上达成共识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投入还不足, 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基金与合作所需资金相差甚远。[2]产学研合作项目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到商业化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3]而就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 科研资金不足, 缺乏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大多数企业本身研发资金不足, 也不愿承担投入过多的高风险, 那么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同时, 产学研合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在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显著的交易成本, [4]比如说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成本、谈判成本以及履约成本。[5]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而产生显著的交易成本已经影响到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1.2 产学研各方在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共识

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模式中, 由于合作各方所处行业、领域不同, 对待合作利益的分配标准和方式也有不同的看法, 常常产生分歧。[6]面对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时, 产学研合作各方对利益的分配及对组织贡献在判断标准上产生分歧, 难以达成共识。企业认同本身的资金投入的价值更大,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通常偏向于以科技成果和技术为标准分配利益。此外, 利益分配也存在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内部, 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 对于科研人员或企业人员的积极参与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因此,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致使高层次科研技术人员流失而阻碍产学研合作的继续开展。

1.3 产学研合作层次低, 缺乏合作长效机制

产学研合作可以减少各方与外界合作中的信息搜寻成本、沟通成本和合作谈判成本, 将大量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 降低交易费用。[7]而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合作层次偏低, 缺乏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产学研合作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松散, 呈现出合作目标短期化、持续性合作关系少的问题, 大多数产学研合作是以单元项目为载体, 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为主, 而诸如共建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等高层次的长效合作比较少。高校和科研机构通常以临时性的课题组或项目组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 课题结束合作也终止。这种低层次、短期的合作往往缺乏技术集成, 仅仅针对企业的单元技术问题和短期技术问题, 不利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和长远的产业技术创新。

1.4 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直接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一是高校与企业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 无法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尽管高校具备很强的科研实力, 但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闷头研究, 以学术性和科学性为标准衡量科研成果的价值, 脱离企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 造成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脱节。二是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偏向于追求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 单纯以论文发表和获奖数量和级别、获得国家经费多少作为职称晋升、考核的依据。长期以来的评价制度大大影响了高校和科研人员参加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也使其忽视科研成果的可行性和市场需求。

1.5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滞后

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组织活动载体, 是基于协同创新理论, 围绕科研和产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在政府的支持下,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的技术创新平台。[8]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能够满足科技成果的需求和供给的顺畅对接, 充分发挥联合各个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组织、协调作用。目前, 我国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 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实力有限。合作平台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 而我国政府在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功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政府对合作平台建设投入有限, 造成平台和基地建设缓慢且规模小。同时, 合作平台建设发展需要大量高端管理、技术创新人才,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引进、激励制度和福利待遇, 这类人才流动性比较大, 显得相对缺乏, 直接影响到平台的建设。

2“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在协同创新背景下, 由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组建。该合作团队以鲜药材博落回为主要对象进行系统研究, 着力于植物功能成分的提取, 创制开发中兽药及饲料添加剂新产品, 致力于解决“饲用抗生素”导致动物源食品不安全等问题。

2.1 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与湖南省共建, 以农科为特色, 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综合型高校。学校科研实力强, 拥有4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1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研究中心) 。[9]“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湖南农大动物医学、动物营养、中药资源与开发的强势学科,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业人才队伍和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为重要支撑, 利用校内外两个创新基地、两种资源, 跨学校多学科人才整合资源优势, 推进“博落回”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2.2 紧密围绕企业需求, 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通过与企业联系紧密化,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中药材生产 (湖南) 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资源, 并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强势学科, 在“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平台的基础上, 以“产学研”方式组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致力于博落回的种质创新与中兽药创制、抗炎促生长“替抗”机制的协同创新, 满足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对“替抗”中兽药添加剂及产品和市场对绿色安全型农用生物产品的需求, 实现科研成果供给与需求的紧密衔接。

2.3 创新管理与激励制度

为了落实各方在产学研合作交接点上的系统有效管理, 实现整体协同创新,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将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主要日常管理运行机构实施统一管理, 为高校、科研平台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 减少交易成本, 避免资源浪费。同时, 工程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既为博落回合作团队的老师、特殊引进人才、在读研究生提供科研平台, 给予相应的补贴, 并对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注册药品、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予以奖励, 同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统一协调的管理和科研激励制度使得“博落回”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

2.4 加强合作团队建设, 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相关科研单位与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有限公司整合科研资源组建成“博落回产学研合作研究团队”, 吸收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采用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团队形式服务合作企业。[10]而且, 学校与美可达共建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构建中兽药、替抗药物饲料添加剂创制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3 结语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效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在中兽药创制技术领域有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团队, 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多种开放式合作方式, 与国内外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机构合作, 持续开发高新技术成果, 申请的专利多达11项, 技术辐射企业多达40多家, 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伊庆.产学研合作与科学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38-39.

[2]李德明.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34) :183.

[3]吴悔兴.广东省中药业产学研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药业, 2012 (16) :17-18.

[4]张米尔, 武春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J].科学学研究, 2001 (3) :89-90.

[5]岳贤平.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 2009 (8) :120-121.

[6]杜鹃.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 :124.

[7]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139.

[8]傅建球.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建构[J].标准科学, 2010 (2) :29-32.

[9]刘敏.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管理志[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4) :141.

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 篇3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 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国转化,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 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 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 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1、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

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就是企业主建型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向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而国腾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这使双方获得利益, 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

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目前, 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 一个产业实体。大学创办经济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 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 更受欢迎, 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以及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集团) 。

3、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

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60万元起家, 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厂) ,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殖,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二、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1、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 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如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 (2) 合作成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 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 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

2、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

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地基地,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 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三、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1、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

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行,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 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特别是软件, 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一体型合作模式, 是近年来四川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 建筑面积5000m2, 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 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 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 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2、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

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其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 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 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 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四、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技术转让型。

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技术开发型。

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 其中, 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

技术咨询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 (或工程) 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 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4、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 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五、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虚拟型 (Virtual model) 是指渗透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组织新模式, 是指围绕指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 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的柔性组织。如1999年9月10日创办的深圳虚拟大学园, 现有驻园单位38所, 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活动基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211重点院校、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重点院校。此外, 还有18所国际知名院校以网络的形式加盟。深圳虚拟大学园达成与名校互动发展, 是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六、结语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 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在现实中的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应以多层次的产学研运作模式为基础, 来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并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内外部条件, 分析机遇与挑战, 努力创造现实条件, 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合作效果不明显, 市场化率偏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影响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分配机制不完善, 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 为了使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展开, 应努力构筑产学研联合的市场化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的协调者作用,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工作, 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 使产学研各方紧密结合, 促进产学研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桂龙, 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3 (4)

[2]、谢开勇, 赵邦友, 张礼达, 等.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学研究, 2002 (4)

校内产学合作 篇4

因此, 本文试图从研究的理论视角、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 归纳其研究进展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能够推动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并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持。

1 研究的理论视角

在最初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也在扩展。迄今为止, 除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之外, 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理论视角还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 等等。

1.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源于熊彼特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的国家学说。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 创新研究开始逐步延伸到国家层面,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应运而生。1978年, 弗里曼在《技术政策与经济业绩: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并认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追赶和超越与其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技术行为因素, 也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不仅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 也包括政府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1]。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干预、厂商主导研发以及教育培训系统与独特产业结构的支撑[2], 而厂商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之后, 纳尔逊在对美国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时, 将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分析的核心在于企业、大学与国家技术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伦德瓦尔等人从微观角度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划分, 并探讨了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997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出版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书强调, 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主体就生产、储存、转移以及应用不同类型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系统, 而企业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了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而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中任何部分或环节的缺失都会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指产业 (企业) 、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那些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的政府产业政策以及中介结构的作用也需要加以重视。

1.2 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 (Triple Helix)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 主要用来解释基因、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将该概念引入创新研究领域, 用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由此提出了三螺旋理论[4]。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类似, 三螺旋理论也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 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交迭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 三方互动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三方参与者互相作用, 从而推动创新螺旋的不断上升[5,6]。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特别强调以产业为创新主体不同, 三螺旋理论认为, 大学、产业或者政府都可以成为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 无论以哪一方为主, 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的三螺旋来推动各种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三方相对独立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 推动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7]。作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 三螺旋理论强调通过制度设计以及结构安排等加强产学研各合作主体以及政府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分享, 从而有效提升科技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

1.3 协同理论

早在1965年, Ansoff就提出了协同 (Synergy) 的概念, 认为协同就是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其后, 日本的战略学者伊丹敬之 (Hiroyuki Itami) 进一步将Ansoff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 并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认为协同是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中所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的、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

随着协同思想的盛行, 一些学者开始将协同理论引入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事实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单一主体或单一要素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区域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就使得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多个领域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的优势, 而且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协同作用, 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活动。

1.4 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 (Coase) 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 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究竟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机制则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资源内部配置成本的高低, 而交易费用是获取市场信息、谈判和签订交易契约并在契约实施中监督以及必要时调解与仲裁的费用[8]。之后, 达尔曼从契约过程对交易费用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与此类似, 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分为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和谈判成本三种[9]。为使交易费用的度量更加可操作化,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考察了交易费用, 从而大大推动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诠释、量化及其实证检验的进展。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产学研合作在实际中也存在各种交易成本, 因此, 学者们也广泛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来探讨产学研合作问题。例如, 苏敬勤[10]认为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包括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以及主要表现为风险成本的其他成本;类似的, 张米尔等[11]将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分为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三部分, 并认为交易成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此外, 学者们研究也发现,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合作风险与获得知识溢出效应等[12]。

1.5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 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环境进行交换。在与环境的交换过程, 环境给组织提供了关键性的稀缺资源, 缺乏这样的资源, 组织就无法生存并获得发展, 由此, 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13]。Nohria与Garcia-Pont[14]认为, 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整合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部分解释了产学研合作形成的原因, 即通过合作主体之间的联结, 可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整合起来, 以获取对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来发展技术创新。事实上, 很多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在实践中之所以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 是因为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获取与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稀缺资源和能力, 从而快速地实现创新。

1.6 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组织冲突和合作的主要理论之一。1944年, 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n) 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书中对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进行了概括, 并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 (扩展型) 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从而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 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5]。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研机构、政府等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非零和博弈”的平台。将博弈论运用于产学研合作研究, 可以帮助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主体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作出正确的博弈决策, 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和创新发展。目前, 学者们采用博弈论主要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收益分配、报酬激励与风险承担等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16,17]。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随着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实践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呈现出方式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 很多研究者们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基于分类依据的不同, 再加上研究者们的视角与观点的差异, 不同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彼此相去甚远。

少数的研究者则将探索的焦点转向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例如, 何郁冰[23]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往往会受到企业规模和所在行业、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产学间地理距离等的影响;D’Este等人[2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更多地受到研发人员个人特点的影响, 而较少受到高校等机构特点的影响;谢园园等[25]基于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229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的研究则表明, 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包括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等这类交互程度比较高的合作模式, 而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并无直接的显著影响。

3 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机构通过分工协作, 在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过程中, 系统内外各相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26]。那么, 究竟怎样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走向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目前, 学者们关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管理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制机制等多个方面[27]。

3.1 动力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如何兴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些问题的回答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关, 目前已经形成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1种为技术推动 (Technology-push) 观点, 认为合作群体具有更强的科技力量, 因而在创新上优于那些科技力量相对较弱的主体 (企业) 。第2种是市场拉动 (Market-push) 观点, 认为企业是否会主动选择合作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即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情况, 在供不应求或不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可以轻松地获得超额利润, 自然也不需要参与产学研合作了[27]。第3种观点则强调技术、市场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例如吕海萍等[28]研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技推动以及人才培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 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是其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研方来说, 内在发展需要则是其倡导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的动力, 其他的动力因素还包括人才培养和已有合作关系。此外, 也有学者提出政府政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 因为政府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等制度和政策环境、成立中间组织以及引入第三方模式,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改善合作条件, 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行[29]。综上可知,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众多, 只有在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驱动产学研合作的各种因素的互动作用的基础上, 才能构建高效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3.2 选择机制

当某一主体决定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时, 如何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就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毕克新等[27]通过对多个产学研合作案例的总结, 归纳出选择合作伙伴应当遵循共同目标、优势互补与良好信誉三大原则, 其中, 共同目标原则强调合作各方需要相互达成共识, 因为虽然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所处的领域不同, 需求也存在差异, 但是合作者们需要确保商业目标一致以使产学研合作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优势互补原则强调组织在选择合作伙伴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自身所没有的资源能力,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 其优势在于资金、设备与市场信息等, 而学研方的优势在于科技信息、实验仪器以及科研专家等;良好信誉原则认为组织应与具备良好信誉的对象建立合作关系,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选择机制还包括对合作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以及根据合作项目类型选择匹配的合作模式, 等等。

3.3 利益机制

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之后, 合作各方常常因为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或者合作失败, 因此, 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成功且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 如何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 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风险承担呢?罗利等[30]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需要遵循互利互惠、结构利益最优以及风险与利益对称3条基本原则, 强调不仅要确立利益分配的最优比例结构, 还需要采取合适的风险补偿措施。孙雷[31]则对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进行了探讨, 认为经济利益的分配会对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共建实体3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 进一步认为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关键。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 产权问题是利益机制的根本问题, 产权关系不清引发的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例如, 董静等[32]以上海企业为调查对象, 从企业视角对造成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契约完备度、组织灵活度、合作交流程度、合作时间长度、中介参与度以及合作经历对缓解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障碍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其中契约完备度的影响最为突出。

3.4 法制机制

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直接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同时也对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环境条件也有直接的调整作用。近年来, 随着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政策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变迁, 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支持产学研合作法律政策工具的采用, 相应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法规政策。胡冬雪等[33]认为, 目前我国既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法律, 也有相关的商事组织制定、契约制定与知识产权制度等法律规范, 还有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政策综合确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大方向。与此不同, 瑞春[34]认为,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并在不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整体来说法律体系依然不健全、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

另外, 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包括风险投资机制、治理机制、管理机制, 等等。应当说, 产学研合作包括多种机制, 每种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了整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因此, 深入探索各种不同机制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应当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

4 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基于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等不同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就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获得了诸多的创新成果。然而, 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不足:

(1) 目前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单一, 缺乏综合的理论视角。应当说, 无论是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或者是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 这些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部分解释, 但无论如何, 单一而非综合的理论视角很难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也难以为产学研合作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2) 研究者主要关注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 而较少注意到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也少有考虑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选择最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甚至, 基于研究视角与分类标准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也有很大差异, 自然也无法为相关主体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提供科学指导。

(3) 更多地关注各种不同产学研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法制机制等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而较少深入考虑这些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综合作用, 因而无法为实践中最佳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引。

(4) 欠缺考虑中国不同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重要影响。转型经济时期, 中国制度环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不同区域之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处于多个不同的区域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可能会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不足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具体包括:

(1)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事实上,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层面与多维度的研究, 因为产学研合作不仅涉及可能处于不同区域制度环境的企业、学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 而且其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深度与合作广度也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因此, 在综合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等多个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全面深入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理论视角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理论探索的重点。当然,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既依赖于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充分了解, 更依赖于研究者对于相关理论视角的深刻理解, 以及对产学研合作多种机制之间互动与协同影响的细致把握。为此, 我们需要在有机整合现有相关理论形成产学研合作初步的综合理论视角的基础上, 大量开展针对典型产学研合作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以及大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 从而构建出能够合理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视角。

(2) 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的合适标准, 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科学分类, 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建立一个可以比较的分类基础;同时, 全面考察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揭示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 (特定情境下) 的最佳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而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合作模式提供具体的指导。

(3) 在全面理解各种产学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机理之后, 深入考察这些合作机制是如何交互并综合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过程的,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能够更好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机制。

(4)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区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方面的差异, 考察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同区域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的比较研究, 探索中国转型期的独特情境———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各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为产学研合作理论的中国本土化与情境理论化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未打开的“黑箱”。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归纳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分析 篇5

要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结合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时间、方式、核心内容, 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划分为6个主要环节和5个主要阶段, 其详细过程如图1所示。

由图1不难看出, 在产学研结合的不同阶段,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会有所不同。在科研选题、科研成果形成阶段, 主要产品没有形成, 难以进行实体结合, 因此, 这一阶段的产学研结合主要采取下文分析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中的4种类型;在产品成型阶段, 主要采取基地模式中的2种类型;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成长阶段, 主要采取实体模式、园区模式中的5种类型。所以,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选择与产学研结合的各阶段有密切的关联。总体上看, 产学研结合中需求牵引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基地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和扩展, 实体模式、科技园区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最终成果的体现, 虚拟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产学研结合的再现。总之, 产学研结合需要根据产学研结合主体的参与程度、产学研结合的环境选择不同的结合类型。

二、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1. 产学研结合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结合模式是指产学研结合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 技术转让型。技术转让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结合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 技术开发型。技术开发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结合, 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结合技术开发。

(3) 技术咨询型。技术咨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结合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结合标的来看, 这种结合又称为“软性”结合, 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结合的成功率极高。

(4) 技术服务型。技术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结合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2. 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模式。

产学研结合基地是指结合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结合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 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结合为目的。目前, 基地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即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和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它又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的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以结合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另一种是企业大学模式。这是一种创新模式, 又可以分为转换式 (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不变, 但办学成为企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用商业模式来运作教育) 、合成式 (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业务开拓内部员工培训、顾客和客户培训、售后服务以及技术研发等功能) 以及派生式 (本身创办时没有什么功能, 通过整合和开发得以延伸, 主要针对内部职工进行培训) 3种类型。

(2) 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主要是结合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结合,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

3. 产学研结合的实体模式。

实体型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目标, 共同出资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根据产学研结合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又分为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与科研院所主导型3种。

(1) 实体模式企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导型模式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2) 实体模式高校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3) 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导型。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的可能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款60万元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该公司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值,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4.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区模式。

(1) 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大学科技园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政府和多家企业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作,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

(2) 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一种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 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至今, 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它们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5. 产学研结合的虚拟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分析 篇6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 产、学、研各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 对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的合理分配。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教育与经济一体化的特定表现形式, 在其不断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

1.1成果转化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 由于体制等原因, 大学和科研单位开发的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情况下, 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促进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向企业进行转化, 即所谓成果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作用是将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 并帮助企业将技术投入生产, 形成生产能力。然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产学研结合形式成功率较低, 一般不到20%, 主要原因有: (1) 企业难以承担巨额的科技成果转让经费; (2) 企业内部技术力量薄弱, 承接能力差。因此这种结合模式常常陷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另外, 由于这种模式仅仅采取单纯的技术转让, 很难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也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

1.2项目委托模式

当某项技术或成果存在市场机遇, 而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时, 企业以项目 (课题) 的方式将所需的技术委托给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开发, 即项目委托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依靠外部力量获取所需的技术或产品, 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获取销售利润;同时, 大学、科研院所也可获得相应的收益。不足之处是该模式并不利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提高, 企业并不能完全掌握项目核心技术, 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同时, 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结束, 是一次性合作, 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委托方与被委托方管理人员之间可能会存在不信任、不配合的问题。

1.3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技术更新越来越快,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使得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企业人才不足, 企业寻求高校、科研机构为其在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基此, 产生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合作双方相互交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有利于企业建立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 有利于大学或科研院所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找到新的研发方向。但这种培养模式形式过于单一、合作动力不足, 因此该模式应用较少, 发展也较为缓慢。

1.4合作研发模式

该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科研人员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项目, 工作地即可设在大学或科研单位, 也可设在企业。该合作研发模式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 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完成, 合作对象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 合作中双方或多方共同进入整个或某个阶段的开发过程。该模式优势在于较好地体现了优势互补效应, 结合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强, 风险机会较小。合作研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伙伴的正确选择、风险责任的明确划定、利益分配的合理安排。

1.5平台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产学研各方共建、共享研究平台。具体表现为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研发平台等途径促使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 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提高各方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实力, 是一种长期型的战略平台。其特征有:各方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较为明确, 能够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各方在技术、人力等条件上相互依赖和互为补充;各方有共同的发展战略和利益目标;该模式一般具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优势有:该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协同研发;信息传递速度快, 沟通及时有效, 学习能力强, 组织冲突少;同时, 这种合作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很强, 共赢度高, 持续时间长,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合模式。

1.6战略联盟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本着“互为依托、精诚合作、务求实效”的原则,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建立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各方重点围绕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主题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并在契约的规范下合作进行研究和开发。其优势在于产学研联盟的结合度高, 交易成本较低, 技术创新能力强;能有效促进合作中各要素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具备较为持久的发展潜力, 联盟成员之间互动性强。

2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目前, 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中, 还普遍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或难以达到合理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利益分配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 由于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 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 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二是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内部, 由于研究方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 造成内部人员的流动或研发人员积极性不高, 常使研发工作不能按协议完成。实践证明, 产学研各方以技术、资金等投入要素为股本, 在以后企业营运中按股分红是较为合理的分配机制, 它是按产品的一定比例收付, 且是在成功商品化后由利益驱动将双方捆在一起,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 计算、检查、监督较为复杂。

2.2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目前大多数科技成果处于基础研究和实验室阶段, 距离市场较远, 即使一些成果通过了鉴定或小试, 也无法实施产业化, 与企业期盼的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不匹配。技术成果成熟度不够也是导致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10%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80%) 的主要原因。因此, 提高成果技术成熟度, 使之具有产业化基础, 并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是产学研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2.3融资渠道不畅, 合作资金不充足

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缺乏, 是产学研联合过程中主要问题之一。从国家层面看, 目前尚无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专项拨款, 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金不足, 缺乏中试基地, 企业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 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对策:设立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大己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项目基金的支持力度, 使之真正应用到科技创新中。

2.4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产学研合作是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 它们牵扯面广, 涉及到教育、企业、科研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因此, 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 保证合作的成功。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技术市场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章, 但还很不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过程中很难实施, 尚需进一步完善。

2.5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产学研合作领导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各方都有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 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希望推进产学研合作, 但又都希望保护自己所属基层单位的利益。另一方面, 经贸系统、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各自运行机制不尽相同,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如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都不尽完善, 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形式来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2.6产、学、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对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由于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信息交流不完全, 产学研各方彼此的私有信息无法掌握等原因, 都会给各方的理解和沟通带来障碍。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体现在技术价值的评估上。由于技术交易的自身特点, 即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信息披露的不完全, 易造成双方对技术价值看法不一, 给合作带来困难。有许多产学研合作最后的失败, 大多是由信息分布不对称造成的。因此, 政府加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工作, 多搞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牵线搭桥, 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

2.7中介服务职能有待健全

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体制、机制、政策上的衔接, 还需要中介的粘合, 然而, 我国产学研中介服务职能还有待健全。目前, 为产学研提供中介服务的主要有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合作网等, 但是, 还远远满足不了产学研合作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对成果的价值评估、风险分析、市场调研、推进产业化, 并提供各种后续服务, 这些深入的、专业的、周到的服务是目前中介机构所难以提供的。因此, 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职能也是形成与开展产学研合作值得关注的。

2.8合作各方自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产学研合作各方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也是阻碍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乃至达成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 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评价制度存在严重的“重学术论文轻经济效益、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现象, 这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许多教师、研究人员都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争取国家项目和发表科研论文上面, 而对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或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兴趣则不大, 从而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及顺利推行。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政府, 均无一定的管理机构、管理程序或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政策, 使这一环节成为真空地带。因此, 产学研合作各方要有全局观念, 健全自身管理体制, 才能使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并达到良好效果。

3结语

“产学研合作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篇7

一、征稿范围

产学研合作理论探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研究、产学研合作管理研究、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围绕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中介、创新服务等问题的专门研究。

二、稿件要求

1. 稿件未在其他刊物发表过, 文章选题新颖, 观点明确, 突出前沿问题, 文字简练。典型案例分析要以事实为依据, 重点阐述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 文章字数一般不超过8 000字, 文章分级符依次为“一、”、“1.”、“ (1) ”……。

3. 稿件要求用“word”软件排版, 并附有作者简介 (包括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联系电话) 。

4. 稿件文责自负, 来稿一律不退换, 请作者自留底稿。

5. 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力, 如不同意删改, 请在来稿中注明。

三、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E-mail:cjhbgs@163.com联系人:刘晓敏

上一篇:社区糖尿病护理下一篇:农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