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2024-08-19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共8篇)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1

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加速科技项目的研究和成果转化,甲乙双方就产学研合作的有关事宜,经过双方友好、充分的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方式、分工与合作项目

甲、乙双方联合申报产学研专项资金,甲方为项目承担单位,乙方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项目:的研究。

二、甲方职责

1、负责乙方工作人员到企业工作的食宿费用。

2、采样、分析技术支持和人员配合。

3、负责样品检测费用。

4、负责科技项目申报。

5、甲方配合乙方技术人员工作,提供现场试验条件。

6、甲方负责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产业化工作。

三、乙方职责

1、提供以往相关技术资料。

2、制定相关试验计划、开展模拟试验工作。

3、提交试验报告,撰写论文或专利。

4、甲方在项目研制过程中遇到生产工艺、产品开发、项目组织方案存在困难时,乙方提供技术支持;

5、乙方协助甲方编写相关工艺流程、QC成果及标准。

四、合作双方权益

1、甲、.乙双方共同申请科技计划项目,甲方为项目承担单位,乙方为合作研究单位。如科技项目申请成功,原则上经费全部用于项目的研究,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为:甲方:60%,乙方:40%。

2、乙方自行研制的科研成果,包括有效专利和发明专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转让给甲方,相关费用另行商定,其转让办法依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办理。

五、项目推广

甲、乙双方均有义务对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应用推广,甲方有义务优先考虑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甲、乙双方共同申请的发明专利,由双方共同确定专利技术的使用价格和执行方式,以甲、乙双方的利益均得到保障的原则确定。

六、未尽事宜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如申报项目未能成功立项,本协议自动废止。有未尽事宜,合作双方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共同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2

在中芬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中芬两国的相关单位签署了4项总值为15亿欧元的清洁及生态领域合作协议。其中,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所属会员——北京合百意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与芬兰电力集团公司 (PRESECO) 、芬兰国际能源咨询集团公司 (GAIA) 签署了“中芬两国共同生产销售生物碳合作备忘录”,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以双方合资的方式大规模利用外资,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清洁能源的项目。

项目合作期共9年,第一阶段(2010~2012年),将在我国秸秆主要产区建立10~12个生产示范基地,形成20万t的年生产能力。为此,芬兰方面将提供约30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及相关的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第二、三阶段,拟在第一阶段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将关键生产设备国产化,并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规模,为我国农村能源特别是秸秆能源化更广泛的利用探索和积累经验。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结合 项目建设

[作者简介]杜亚敏(1958- ),女,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高职教育管理。(四川绵阳621000)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31-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变得十分紧迫。

一、现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高职教育之所以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也面临着两个普遍的困难。第一,我国目前缺乏一个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也缺乏一个成熟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使得在培养技术能力的过程中,无论在校外实践还是在校内实践,学院都要付出较高的成本;第二,由于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与熟练的岗位工相提并论,在企业的实践学习环节要占用企业的设备、材料、时间和人力资源,或多或少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所以在实践中,高质量的“实习难”“实训难”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在实践中,解决上述困难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这是比较传统的,也是最方便的模式。学院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实力投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这要求学院技术培训设备先进,设施齐全,师资力量扎实,资金基础雄厚,经费来源稳定。

二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组合模式。这是比较积极的解决方法。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即引进企业在学校办车间、办工厂。学生接触的不仅仅是模拟生产,而是直接参加产品加工制造,在生产中学会生产。学校派教师担任理论部分的教学,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承担实际操作部分的教学和指导。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学校必须有土地使用权。

三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和用人单位通过协议明确相关事宜。学院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安排专门培训,用人单位为学院提供一部分培养经费。企业真正参与到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来,渗透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职业能力培养等环节;用人单位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到指定的其他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这样只限于进入订单的一部分学生,缺乏就业普遍性和就业的可选择性。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工学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任务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实习难”“实训难”的现象还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存在。

二、制度创新促进开放办学,产学研结合保证工学紧密结合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实习难”“实训难”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阶段性障碍。为了完成“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用改革、创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

(一)产学研结合是制度创新的理性选择

很多高职院校适时调整思路,结合本地区、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思新求变,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的机遇期,在机制上、制度上大胆探索。通过反思,发现多年来已经熟悉的“开门办学,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已经变成了局部的、有限的合作。突破传统机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寻找更加广阔的合作领域,实现“开放办学,服务社会,共享多赢”的大利益格局成为必然的选择。

科研单位的主要优势是人才集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新动向和趋势,经常接触前沿理论,保持知识更新,研究力量雄厚,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改造有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而企业的主要优势是设施齐备,生产产品类别齐全,技术人员经验丰富,能够有效培养、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开放式合作实现生产、学习、科研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集聚优势、整体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工学结合提供制度保证和实现的物质、技术条件。

(二)实践环节是制度创新的强力支撑

制度是联系理念和实践的桥梁。制度创新需要理念创新为前提,更需要实践做基础。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实施,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作为制度创新的产物,产学研合作办学能否理想地解决工学结合,还需要实践检验;作为制度本身,产学研合作办学也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

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对应的协调机构通常有合作办学董事会、合作办学联席会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委员会等。它们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核心机构,是学院与社会各行业、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的纽带。

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学院的发展定方向、定政策、定规格、定方法、办实事。

1.定方向。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对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模和速度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学院不断发展提高,做好做强。

2.定政策。建立科学的工作规程,以制度保证学院“发展有预见性,决策有科学性,调整有合理性”。

3.定规格。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建设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

4.定方法。引导和督促学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规划、设计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融 “教、学、做”为一体,用开放性保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办实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提供毕业生就业机会、委派科技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邀请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等多种形式支持学院的建设;并本着自愿原则,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学院建设和发展,为贫困学生提供赞助;学院与合作办学单位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三)特点和评价

与通常的“产学结合”模式不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把与“研”的合作放在重要位置。“研”在这里有几层含义:(1)与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2)研究成果的开发推广应用;(3)用“研究”的境界观照工学结合的现状、思考未来发展走向;(4)以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1.产学研结合办学机制的特点。(1)科研院所占比例增加,使学生实习、实训的科技含量增多;(2)大规模企业增加,使实习、实训基地的容量增加;(3)合作企业分布的行业广泛,使工学结合基地涉及的领域拓宽;(4)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增大,使工学结合基地离前沿科技更近。产学研结合使得工学结合的质量更高,形成了省市关心、社会关注、企业热心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格局。

2.评价。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宏观形势、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动向和科技前沿走向等,从方向上解决职教院校的整体发展问题,从而解决工学结合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杜绝校本位思维方式,打破闭门办学的因循守旧,破除小集团式的利益近视,防止自我感觉良好故步自封,以坚持不懈的创新把握机遇求发展。

三、以项目建设为支撑,通过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来推动工学结合

实践证明,通过合作研究开发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学结合,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合作方式。

(一)整合产学研多方优势,以项目建设推进工学结合

一是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为导向,紧紧抓住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联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力量,联合冲击重大攻关项目;二是深入市场调研,开发市场需求的项目,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共同拥有知识产权。通过项目的研究开发、实验、推广、培训,加强学院与科研单位、与企业、与地方更多行业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衍生出更深层次的合作。

两个层次的开发都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直到产业化,全过程吸收学生参加。学生在参与研究时是辅助研究、开发人员,在推广、应用时,学生就成为培训师,营销师,由学生完成培训和推广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就是学生的实际训练过程,是高质量的工学结合。

(二)学院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帮助学院共同发展

学院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派出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服务,既是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有效途径,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

学院轮流派出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能达到三方面的效果:一是挂职老师通过实际的岗位履行职责,完成项目,同时也锻炼自己;二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术咨询和工程设计等各种技术服务,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为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建设人才队伍。学院的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构建了厂校结合、工学结合的基地。

(三)向社会承揽工程

学院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参加公开竞争承揽工程项目。不论是新建、改建还是扩建,每承揽一个工程,就增加一个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建成之时,也是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成之时。因为一个工程项目完成后,需要不断的技术服务。由此,学院通常成为企业的长期顾问。通过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援助,保持长期的合作,由开始时的技术合作扩展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全面合作。

(四)学院与地方政府加强联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尽的职责。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要以推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合作的重要目标。学院要寻找与地方政府全面合作的载体;与地方政府、地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资源共享,学院的实习基地设备设施也对地方开放。三是加强战略决策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

以项目建设推动工学结合的运行模式至少实现六项功能:一是解决企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二是实现老师的知识价值;三是密切与政府的联系;四是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五是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六是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工学结合基地,有效地改变“实习难、实训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2]路甬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4

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发展规划处(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发布日期: 2013-03-01

为了进一步深化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提升广东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据《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产学研合作 “十二五”发展规划》、《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研究论证,编制本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2013年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项目指南内容设置重点突出三个目标: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着力解决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问题,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围绕产业需求引入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建设服务产业和企业的多层、多类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广东的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一、类别和内容

(一)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

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组织申报,主要由地级以上市(含顺德区)科技主管部门、重点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和高水平综合性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牵头,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战略性产业的产业链整体创新问题,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和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组织实施。

本专项原则上采取组织申报方式,根据各地、各产业技术领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项目的组织上进行优化组合、联合实施,实现基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鼓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发挥本单位学科或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组织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与广东企业合作共同实施重大专项。对于项目顶层设计科学、组织实施规范、对区域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牵引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择优进行滚动支持(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项目组织申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项目资助总额度每项不超过1000万元,本资助不超过300万元,资助经费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经费的25%。

(二)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1.产业前沿技术研究专题(专题编号:0901)。

本专题旨在引入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与广东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龙头企业合作,围绕智能制造、新型功能材料与高性能复合材料、新一代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生物、生态农业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以面向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为对象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究,集聚创新资源、培养高端人才,优化创新团队,占据产业技术制高点。申报本专题项目,要求有明确的具前瞻意义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研究团队研究基础扎实,项目完成时应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为50~80万元/项,资助经费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经费的25%。

2.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专题(专题编号:0902)。

本专题旨在引入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围绕广东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重点在高端纺织、新型建筑材料、高端精密金属制品、高性能轻工机械装备的制造和工艺,食品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织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为企业新发展、新跨越提供支撑。该专题申报项目要求有专有技术、新知识产权的形成,明确、可验收的技术指标,项目完成时应完成中试。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为50~100万元/项,资助经费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经费的25%。

3.产学研合作重大成果转化专题(专题编号:0903)。

本专题旨在引入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在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先进制造装备、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动植物良种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广东的企业实现转化。申请该专题的项目要求知识产权边界、归属清晰,有确定的专有技术、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项目完成时成果转化形成的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动植物良种推广收益达到1000万元)。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200万元/项,资助经费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经费的25%。

(三)创新载体建设项目。

1.高水平产学研合作研究院(专题编号:0904)。

重点支持地级以上市、产学研结合示范县(区)政府与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境外高水平大学共同建设服务区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水平研究院。项目要求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鼓励在平台建设、管理模式和产学研机制上创新。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500万元/项,资助经费不超过研究院建设总经费的15%。

2.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专题编号:0905)。

重点支持已批准建设、考核达标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联盟依托核心成员单位建设面向全省服务本产业、行业,市场化运作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项目要求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鼓励在平台建设、管理模式和产学研机制上创新。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50万元/项,资助经费不超过平台建设总经费的25%。

3.院士工作站(专题编号:0906)。

重点支持省内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业镇及高新区等科技园区,以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引进省内外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作为技术核心,在企业组建广东省院士工作站,联合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培养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要求有良好的基础、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20万元/项,资助经费不超过院士工作站建设总经费的25%。

4.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专题编号:0907)。

重点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项目要求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鼓励在平台建设、管理模式和产学研机制上创新。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100万元/项, 资助经费不超过平台建设总经费的25%。

5.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专题编号:0908)。

重点支持在企业、省级专业镇、省级以上高新区和产业转移园区等,建立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长期服务于企业、产业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凝聚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稳定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要求有良好的基础、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鼓励多高校(科研机构)、多学科共建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本专题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50万元/项,资助经费不超过工作站建设总经费的25%。

二、项目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除须符合《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总体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应是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注册的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鼓励企业作为项目主承担单位。鼓励广东企业与港澳、国外大学、国际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国际化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广东企业与大型央企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联合申报单位之间须签订责权利明确、合作期限在3年以上的产学研合作协议。

(二)申报项目除了该项目类型必备条件外,必须有明确、量化的技术指标和项目实施期末的考核验收指标,各方任务分工明确、研发或产业化进度科学,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特点。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中的产业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及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年。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完成时获得的关键技术或产品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部件或软件应实现国产化,申请专利5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三)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60岁以下(两院院士除外),其中产业前沿技术研究专题的项目负责人年龄应在45岁以下,各类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或产业化经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负责人当只可领衔申请1项产学研省部合作项目。在研产学研省部、省院合作项目合计超过两项(含两项)的项目负责人和作为主申报单位的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团队,原则上不能申请2013年研发与产业项目。

未经批准有逾期未验收的产学研省部、省院合作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含参与单位和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能申报2013年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项目。

企业牵头申报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或创新载体项目原则上当年只可申报其中1项,多申报者或重复申报者取消当年申请资格。

(四)项目申报时须提供自筹配套资金承诺证明。

(五)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申请将进行严格的申报材料形式审查,不符合本指南申报要求和资助范围、重复申报、一题多投、有逾期未结题项目及产学研合作协议不落实的项目均不予受理。

三、项目申报组织、评审遴选和项目管理

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评审遴选和管理除应遵照《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的办法》(国科发计〔2011〕430号)和《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的相关规定外,还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项目按照申报、专家评审、管理部门综合评价、入库和遴选出库的程序进行择优立项。

(二)各地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做好各类项目申报的组织协调工作,突出重点,认真筛选和推荐优秀项目。

(三)项目申报采取组织申报与指南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重大专项由省部产学研办会同各地级以上市科技行政部门、相关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等,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强强联合、协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组织申报,经评审论证、实地考察后,择优支持。

(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已经参与实施“一校(院、所)一镇”计划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专业镇内的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参与的团队与入驻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其在粤分支机构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申报“863计划”、“支撑计划”与“核高基专项”等国家重大专项通过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和出库项目。

(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在专业镇的创新平台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在有条件的专业镇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

(六)项目统一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pro.gdstc.gov.cn)进行申报,省部产学研办将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按照项目类别和层次分类进行专家评审、管理评价、现场考察或答辩(重点项目),择优入库。各类别、层次落选项目不跨类别、层次纳入其他类别层次项目的入库范围,最终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出库立项项目。

(七)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的评审遴选、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的具体程序、内容和要求依照《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粤产学研办字〔2007〕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各项目承担单位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相关规定,强化法人管理责任制,履行应尽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落实项目合同约定支付的除财政专项资金以外的其他渠道资金及相关保障条件,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

(九)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省直有关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各类项目执行的组织管理、过程监督和检查验收工作。

(十)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监督部门加强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经费支出管理等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单位信用评价系统,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组织单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及评审咨询专家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实施专项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记录,作为其能否参与产学研合作专项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对于遵纪守法、组织科学、实施规范和绩效显著的项目实施单位给予鼓励;对于不接受监督管理、违法违规和未经批准逾期不进行项目结题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申报时间

除重大专项以外,各申报单位通过网上申报项目截止时间为:2013年3月29日下午5:00;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项目的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9日下午5:00。书面申报书(一式1份)请于2013年4月11日前交到广州市连新路171号科技信息大楼1楼广东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请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按时提交书面申报材料,逾期者视同放弃申请。

五、联系方式

省科技厅:张开升,020-83163947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5

发布时间:2010/12/24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三部二院一省”的产学研合作,有效集聚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合力解决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共性、核心和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科学发展。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发展规划和《省部院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11~2015年)》,在广泛征求广东各地级以上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国内各有关高校、中科院院属研究所和企业等单位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经专家论证,编制本专项申报指南。

一、申报内容

㈠ 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科技项目。

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和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突破一批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共性技术,结合各地市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科技项目,积极推动新经济增长点的快速成长,有效促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专题名称:电子信息领域(专题编号:0901)

通过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核心器件及关键设备的研发,进一步增强广东省电子信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推动信息产业走向高端,促进广东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省向强省转变。主要内容包括:

⒈芯片及电子元器件。主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CPU、移动互联网设备主控芯片及整机解决方案、卫星导航专用芯片及终端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固态硬盘控制器芯片及接口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嵌入挠性线路印制电路板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

⒉物联网。主要支持物联网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的关键技术和软硬件产品研发、移动物联网关键技术、新一代智能传感器及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其行业示范应用。

⒊网络与通信。主要支持光通信核心器件、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基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设备、终端产品研发及应用、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智能网络监控技术研究及应用、面向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多媒体集群无线接入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

⒋软件与信息安全。主要支持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3D云媒体关键技术及产品、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安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公共安全评价与预警系统、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高性能计算和网络存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业设计及动漫创作等创意产业的支撑软件开发及应用、数字仿真技术开发及应用等。

⒌新型显示技术。主要支持OLED材料、器件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OLED封装、测试工艺与设备研制及产业化、OLED显示器件驱动芯片设计与产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容触摸屏技术及其控制模组的研究与产业化等。

专题名称:先进制造领域(专题编号:0902)

通过先进制造技术、核心部件及关键装备的研发,为传统制造行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布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广东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巩固产业集群优势地位,促进广东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主要内容包括:

⒈重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主要支持高端高速精密加工中心的研究及产业化、高性能驱动与控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

⒉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主要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开发平台、高性能高可靠性纯电动车整车控制器、新型电机驱动系统、整车轻量化设计与制造等方面技术的研发。

⒊运输装备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主要支持数字化造船关键技术研发、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技术及装备研发、汽车制造领域的高端装配与智能检测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等。

⒋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主要支持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控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专题名称:环保节能与新能源领域(专题编号:0903)

突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智能电网等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实现太阳能、海上风电、新型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包括:

⒈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主要支持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

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主要支持智能电网负荷预测、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系统、配电网保护测控综合智能系统等技术研究及应用。

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主要支持智慧城市节能监管体系、典型行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白色家电智能节电控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及应用示范。

⒋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主要支持基于智能组件技术和CAN总线的移动环境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机动车尾气先进高效催化净化工艺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等。

专题名称:生物技术与医疗器械领域(专题编号:0904)

面向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有效提升我省在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传染病、肿瘤等重大疾病新型临床诊断试剂及自动化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发及产业化,新型人体生理/病理信号监测技术和监护设备、诊断微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专题名称:新材料领域(专题编号:0905)

按照高性能化、环境友好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发展方向,围绕新材料开发、制造和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共性技术,通过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为我省电子信息、新能源、陶瓷和金属加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内容包括:

⒈新能源产业关键材料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主要支持太阳能光伏和光热组件关键材料、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关键材料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⒉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支持石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绿色、超净、高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⒊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主要支持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建筑节能、装备制造、核能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关键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专题名称: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领域(专题编号:0906)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农业生态循环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针对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⒈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主要支持传统食品产业的现代加工技术提升研究与示范、南亚热带和热带果蔬节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转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

⒉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技术。主要支持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溯源、监测、预警、生产和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支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的制取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㈡ 产学研引导项目。(专题编号:0908)

面向广东省重点发展的各领域,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申报。该专题对项目申报内容和方向不作具体要求。

㈢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面向产学研结合示范县(区)和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建设面向区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院与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配合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软件测评、装备制造、制造服务等领域设立创新平台。

㈣ 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项目。

重点支持有较好省部、省院合作工作基础的大中型企业、高校与地方合作建立的研究开发院、省级专业镇、省级以上高新区、产业转移园区等引进多家高校、研究院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建立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长期服务于企业的特派员工作站,凝聚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稳定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形成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

㈤ 院士工作站建设项目。

重点支持省内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有条件的专业镇及高新区等科技园区,以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引进省内外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作为技术核心,组建广东省院士工作站,联合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二、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除符合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总体要求外,还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㈠ 申报项目必须以注册地为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为申报主体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形式进行联合申报(申请省部产学研专项须有高校参与,省院合作专项须有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参与),鼓励企业与港澳、国外大学、国际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之间须签订合作协议。

㈡ 申报项目的实施期限原则不超过两年,并须有明确、量化的技术指标和项目实施期末的经济考核验收指标,各方任务分工和研发进度明确,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特点,具备良好的前期研究开发基础和产业化生产条件。引导项目完成时须申请并公开发明专利1项以上,项目研发形成的产品须列入国家或省的重点新产品计划。

㈢ 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60岁以下,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产业化经历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一项目完成人当只可申请1项省部或省院合作项目,省部或省院合作项目在研项目合计超过两项的负责人原则上不能申请2011年项目。

㈣ 重大专项项目申请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500万元;重点项目每项申请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00万元;引导项目每项申请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

㈤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参与的团队与入驻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其在粤分支机构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与港澳、国外大学、国际研究机构高水平团队联合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的“863计划”、“支撑计划”与“核高基专项”等国家重大专项通过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项目。

㈥ 项目实施地的各级政府须投入不少于1:1的财政配套资金,参与项目申报的单位须投入不低于本项目获得资助经费总额3倍以上的自筹资金。项目申报时须提供相关财政资金配套证明和自筹资金承诺证明。

㈦ 在同等条件下重点支持条件成熟的专业镇根据镇内特色产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或加入已有的相关产学研创新联盟,在产业基础好、重视产学研合作的专业镇设立产学研创新平台或创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在专业镇的创新中心或企业设立分实验室或分中心,在有条件的专业镇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

㈧ 本项目受理将进行形式审查,不符合本指南申报要求和资助范围、重复申报、一题多投及合作协议不落实的项目均不予受理。

三、组织形式

㈠ 各地市、高校、科研机构要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协调工作,突出重点,认真筛选和推荐优秀项目,避免重复申报。

㈡ 项目申报采取定向组织和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重大专项由省部产学研办、省院合作办会同各地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主管部门,在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形成强强联合的基础上组织申报为主;重点项目由各地市、高校、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筛选后申报为主;引导项目以自由申报为主。

㈢ 项目申报统一通过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系统(http://pro.gdstc.gov.cn)进行申报,省部产学研办、省院合作办将组织专家按照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引导项目三个层次分开评审,分别择优立项。各层次落选项目不跨层次纳入其他层次项目的立项范围。

四、申报时间

㈠ 各申报单位通过网上提交申报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11年1月14日下午5点;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的截止时间为:2011年1月20日下午5点。书面申报书请于2011年1月25日前交到广州市连新路171号科技信息大楼1楼广东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请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按时提交申报材料。

㈡ 本专项申报指南中的“㈢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㈣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项目、㈤院士工作站建设项目”的组织申报时间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张开升,02083163947、曾 颢,02083163384、张志彤,02083163387、李政访,02083163819

产学研合作(联合项目申报) 篇6

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规划财务处(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发布日期: 2015-02-16

为持续推进广东省与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产学研合作工作,集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特制定《2015年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指南》,有关申报专题内容如下:

专题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专题编号0901)

(一)专题内容。

1.主要内容。

引导和支持广东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广东企业开展合作,在广东实施高新技术与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广东各地市与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已签订合作协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在广东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超级计算等)的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省级以上产学研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申报的技术先进、行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已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的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他由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先进、产业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在广东省内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与广东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等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签有责权利明确的项目合作协议;分工和进度明确,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

2.申报项目应明确具体的关键技术、产品或装备、系统等,量化的技术指标和项目实施期末的经济考核验收指标。部分行业应用性较强的产品(装备、系统)能够形成批量生产或应用示范。

3.企业必须具有相关研发条件、技术团队和产业化生产能力,能确保项目实施的投入、配套设施和条件。高校、科研院所需具备与项目相关的科研设施和技术团队。

4.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生产实践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

5.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申报单位需按申请书要求提交相关附件及证明材料,并提交联合申报单位合作协议。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立项支持,采取事前资助方式;其中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项目资助额度为200万元,其他每项资助100万元。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张开升,联系电话:020-83163947。

专题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题编号0902)

(一)专题内容

新型研发机构,是指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本专题所指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指经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

本专题主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创建、研发投入和研发条件改善,增强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人才团队的集聚、培养和研发水平的提高。主要支持的内容有:

1.核补新型研发机构上进口科研仪器相关税收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对未享受科研用仪器设备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减免的新型研发机,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2.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对新创办、得到地市财政经费资助并在三年内通过省级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经费支持。

3.新型研发机构上研发经费支出补助。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支持,对上研发经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后,按一定比例补助。但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期间或已经获得省、市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获得省财政的企业研发费支出补贴的(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企业),不适用本研发经费补助。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在广东省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前述新型研发机构定义并已通过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

2.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和发展应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布局,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和服务。

3.申报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产出,上年获得专利受理数不少于20项,其中发明专利受理数不少于10项,每年应至少有3项以上重大成果实现产业化。

4.申报单位须具有较强的、稳定的研发团队,以及与发展水平相称的研发条件和较强的研发、产业化能力。

5.已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可持续良性发展。

6.3年内未以创新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名义获得过省财政科技资金支持。

7.通过首轮评审的机构将进行专门的财务评审(具体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8.申报材料和相关附件应真实、合法,本要求1、3、6项在形式审查及其后多轮评审中都设真实性审查,未获通过的纳入信用不良记录。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1.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案(规划)。

2.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制定的管理章程。

3.合作单位的协议书或与各级政府签订的共建协议书。属企业独立举办的具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需有董事会关于建设该新型研发机构的决议。

4.申请核补新型研发机构上进口科研仪器相关税收的,需购置仪器设备的相关购置和完税票据等。

5.申请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的,需提供法人证书和1年以上地方财政专项拨款批件。

6、申请新型研发机构上研发经费支出补助的需提供上研发工作总结和研发经费专项审计报告(其中需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进行说明)。研发经费核算和补贴仅限新型研发机构本身,不含孵化企业、参股公司。

(四)支持方式、强度。

1.核补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仪器相关税收。新型研发机构未能享受科研用仪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优惠的,给予已缴纳的上述税收总额50%、不超过300万元的补贴。

2.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对新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得到地市财政经费资助并在三年内通过省级认定的,省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支持。

3.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上研发经费支出给予补助。上年研发经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后,按支出额的不高于20%进行补助;单个机构年补助额不超过1000万元。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期间或已经获得省、市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获得省财政的企业研发费支出补贴的,不适用本研发经费补助。

4.新型研发机构获得本专题的3种支持形式任一种支持后,3年内不再具备申请本专题经费支持资格,同一申报年内3种支持形式不合并使用。本申报但未获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未超过项目限项要求的,可自动进入下一的评审(也可以退回修改补充后再提交)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曾颢,联系电话:020-83163384。

专题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专题编号0903)

(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针对已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工程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申报内容包括:

1.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和集成化研究开发;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或设备,为产业化规模生产提供成熟的成套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及其技术产品,形成的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以及获奖情况。

2.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专业配套的创新技术队伍情况。

3.研发投入(包括获得各级政府的科技项目)和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工程配套设备、试验条件建设情况。

4.研发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工艺等的应用,以及在行业的影响情况。

5.获得国家工程中心认定。

(二)申报要求。

1.2012年以后认定的省级工程中心(含2012年),且未曾获得工程中心建设的省级财政经费资助。

2.题目统一为:广东省xx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即为已认定的省级工程中心名称+建设。

3.工程中心建设运行良好,至少有一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相关成果获得专利授权或受理,及其它自主知识产权。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将网上申报的材料及附件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盖章后上交到受理窗口。附件须提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的相关证明材料。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组织专家评审后,以奖励性后补助方式,择优资助经费100 万元。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梁宇宁,联系电话:020-83163380。

专题四:院士工作站建设(专题编号0904)

(一)专题内容。

重点支持省内企业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引进省内外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作为技术核心,组建广东省院士工作站,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原则上为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注册的企业,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2.申报单位应与1名以上的院士(含1名)及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3.申报单位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

4.同一院士在广东已建3家(含3家)院士工作站的不再支持。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建站单位与院士本人及其单位签署的合作协议书及工作站建设规划方案。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以后补助方式给予每个院士工作站100 万元经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张开升,联系电话:020-83163947。

专题五: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专题编号0905)

(一)专题内容。

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主要内容,一是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二是组织联合攻关,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中小企业培养一批骨干技术人才,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

2015年重点支持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引进多家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建设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长期服务于企业或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站。

(二)申报要求。

1.设站单位需具备一定的特派员工作基础,已有3名以上的不同学科背景的企业科技特派员(2015年2月底前完成备案),能根据科研工作需要为特派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场地、必要的科研条件,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服务配套措施,保证特派员基本的生活条件及薪酬待遇。企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

2.设站单位需制订合理、清晰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方案,对进站特派员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设立合适的特派员工作岗位。

3.工作站要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特别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提交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可行性报告。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以后补助方式给予每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0 万元经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曾颢,联系电话:020-83163384。

专题六:专业镇产业升级示范建设(专题编号0906)

(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围绕省级专业镇的全面升级转型,设立专业镇示范区建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建设、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以及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4个内容,引进优质科技和产业资源,推动专业镇实现跨越发展。

1、专业镇示范区建设

围绕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体部署,以专业镇的升级转型和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产业技术升级、产业模式升级、商业模式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城镇化建设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统筹规划,建设专业镇示范区。

2、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对口合作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新一轮对口帮扶基础上,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通过人员和经验交流、技术和投资互动、资源与产业的融合,实现专业镇双方的产业互补、产业链延长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专业镇更上一个台阶。

3、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

根据产业类型相同专业镇的需求,以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建设以及产业资源互补等为纽带,共同组建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4、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

围绕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支持专业镇的评价体系建设、专业镇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以及专业镇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为专业镇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二)申报项目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本专题主要通过建设一批专业镇产业升级示范区,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建立若干个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探索专业镇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经验,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专业镇示范区建设。必须在建设期内解决2-3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建设完成后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产值比建设初期增加30%;建立或完善5个或以上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市场运作,并能实现盈利;引进一批产业技术人才和产业管理人才,其中高级以上职称不少于20人(粤东西北地区专业镇不少于5人);

2、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对口合作建设。建立起对口合作领导小组机构,推动双方交流合作项目5个以上,共同建立或完善3个公共服务平台,人员交流或培训活动5次以上。

3、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必须有至少3家相同类型的专业镇共同参与联盟建设,组建一个不少于10人的技术团队服务于产业发展(其中高职职称2人以上),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3项,服务专业镇企业不少于100家。

4、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全省专业镇发展评价体系和数据库;研究提出专业镇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并面向专业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宣传培训。

(三)申报要求。

1、申报第1、2项内容的单位必须是省级专业镇内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申报第3、4项内容的单位必须是省级专业镇内法人单位或从事专业镇服务工作的相关单位;

2、申请单位根据专题内容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照技术经济指标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专业镇必须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水平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

4、项目应该在2-3年内建设完成。

(四)纸件及附件要求。

可行性研究报告;合作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议。

(五)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采取事前立项补助方式择优支持,每项100万元。

(六)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叶超贤,联系电话:020-83163942。

聚焦东莞产学研合作 篇7

要实现东莞“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促进产学研合作, 探索适合东莞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机制和路径, 是实现东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高水平崛起的必然选择。

东莞市产学研合作概况分析

2006年, 东莞市颁布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为重要途径, 走具有东莞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东莞产学研合作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产学研合作出台了《东莞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 并从配套国家/省科技 (专利) 计划项目、重大专项实施、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技术创新等资助环节上, 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扶持引导。因此, 无论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 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 这一合作模式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东莞的产学研合作, 成效初显:一是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 东莞市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654件和20397件, 是2005年的3.2倍和6.5倍, 跃升至全省第二位;在重大科技成果创新方面, 志成冠军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果“大功率不间断电源”专利获得国家专利金奖。二是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分别与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暨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合作实施科技项目, 帮助企业在重点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集聚了创新人才。5年来, 东莞用于产学研合作的经费已达5.6亿元, 东莞市全市32个镇街已有25个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产学研合作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为东莞市培训和引进了大批人才。东莞市产学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的成功和人才的集聚, 正在成为东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

东莞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分析

1.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东莞产学研合作逐步展开, 发展迅速, 规模从小到大, 层次由低到高, 组织形式由简到繁, 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分类,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研发、校 (院所) 办科技、共建科研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研发实体等7种。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 东莞主要采取两种模式, 一是以项目委托的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二是以共同开发或承担政府项目的形式进行合作。近年来, 东莞市企业承担各类产学研项目169项, 获得省级以上项目资助金额1.35亿元, 其中重大科技专项资助经费占三分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东莞开展产学研合作的72家样本企业调查问卷分析, 东莞市采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前三项分别是合作开发 (86%) 、委托开发 (56%) 、共同组织重大项目招标或重大技术引进 (50%) , 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28%) 、共建经济实体 (25%) , 表明受调研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取了这种模式。

因此, 东莞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现状是: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申报政府重点项目比较普遍, 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联盟较多, 而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程度高的战略合作联盟较少, 这些包括基于中长期合作的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内部一体化等模式。

2. 产学研合作机制分析

产学研合作机制, 是指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影响合作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受这些因素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根据产学研合作过程的发展阶段, 可以将产学研合作机制分为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方面。

(1) 投入机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从2006年起, 东莞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五年共5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其中已有5.6亿元用于配套省部产学研专项经费、资助创新平台建设等。全市32个镇街已有25个设立了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投入超过4亿元。为了深化产学研合作, 东莞市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

(2) 运行机制。重视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省部产学研联盟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第一, 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政府主导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举措, 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 克服东莞高校少和本土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 不断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东莞依托国家级高校科技园区———松山湖科技园区, 引进了3所高校、11个公共创新平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国际企业创新园、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虚拟大学园等科技创新载体。松山湖科技园区的知名产学研机构包括: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所、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数理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这些公共创新平台, 对东莞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 成立于2007年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作为一个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 该院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身。成立至今, 该院已为机械、电子、汽车、玩具、纺织等行业的近2000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 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孵化了7家高技术公司。第二, 在省部产学研联盟建设方面, 东莞市已建成了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4个, 分别是:广东省RFID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广东省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信息传输 (线缆) 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广东省卫星导航产学研创新联盟。省部级产学研联盟主要是开展国家和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以产业研发和产业技术提升为核心, 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项目, 推动东莞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型人才集聚。第三, 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实力较强的企业, 政府鼓励其直接与科研院所合作, 设立研发机构。目前东莞市已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126个, 其中省级以上41个。第四, 抓项目实施, 谋求产学研结合实效。项目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 也是产学研结合最终取得成果的关键。东莞注重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0年东莞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67项, 承担经费2.05亿元, 比2009年增长40%。其中大部分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承担的。

(3) 利益分配。合作利益如何分配, 是产学研合作基础是否牢固的第一个挑战。产学研合作参与各方常常因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合作失败的例子多如牛毛。本研究通过对东莞企业调研发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东莞企业主要是技术的受让方或输入方, 所以对利益分配不是十分关注, 并且在日常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输出技术的科研院所的应得利益。然而我们在研究院调研中, 它们最为关注的是知识产权问题以及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因为技术输出方是科研院所, 所以是否签订了明确的契约协议、是否有恰当的利益分配方式, 是影响科研院所是否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合作的长期开展。

3.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东莞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 还存在合作紧密程度不够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1) 合作紧密程度不够高, 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形式以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为主, 政府主导建立的公共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较多, 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研发实体较少。此外, 产学研合作方主要是针对某个专项合作, 或针对某个技术难点进行合作, 取得突破或失败后, 就不了了之, 最终能产业化的项目不是太多。因此, 为了避免短期行为, 东莞产学研合作需要重视构建长效机制, 如何整合政、产、学、研、商等各方面优势资源, 探索并建立一套高效、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有待积极探索。

(2)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目前, 东莞的产学研合作是政府主导型的, 政府在引导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 然而, 根据72家样本企业调研数据, 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运行成本较高、产学研合作效益没有达到预期, 制约了合作的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运行成本中包括合作方投入的人、财、物、技术、知识和时间等资源, 还包括承担合作失败的风险成本;产学研合作效益没有达到预期将会影响合作双方进行长期合作。有30%的企业认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弱和企业研发设备不足以支持研发项目开展, 这类企业往往以代工生产为主, 企业的技术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不上, 即使具有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能力的意愿, 但由于自身条件有限, 一般不被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重视。而我们在问卷调研中, 相当多的企业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也希望政府能为这些资金、设备和技术能力不强的企业提供合作的渠道和政策支持;并且因为东莞资金和技术实力不强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有必要在支持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方面加大力度。

(3) 产学研结合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结合是高校院所与企业相结合的产物, 对合作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搬高校院所对人才考核的既定制度, 如果沿用学校的考核办法, 会影响产学研工作的推进。目前东莞市缺乏一套符合产学研合作的考核机制。

东莞市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活动。目前东莞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形成。从东莞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来看, 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这一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 也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全面合作, 提高合作效率, 使合作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有效作用;通过合作研发、知识创新和管理、研发队伍的培养和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 培养一批扎根于东莞的创新型人才, 东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此外, 政府有必要调整产学研引导方向, 针对东莞中小企业较多,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改变过去偏重大企业的倾向,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学研支持力度, 推荐专业院校与企业对接交流,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改善融资环境, 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的发展。

2. 探索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推动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

探索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新模式, 建立政府、高校院所、科技平台、中介机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 逐步形成稳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营造省部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建立省部产学研合作诚信评价机制, 保障省部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突破原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项目合作模式, 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包括技术战略规划、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针对东莞的产业特色, 加快高校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进入区域产业的步伐, 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示范, 以企业为突破口,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探索产学研合作国际化道路, 以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项目实施为抓手, 着力引进港澳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资源和重大科技成果流入东莞, 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进程。

3. 建立一套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结合工作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东莞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适合实际工作开展的产学研结合的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综合、系统地评价产学研合作及其参与者的工作成效。可以借鉴新加坡、香港的产学研平台建设的经验, 他们的公共服务平台都有一套完整独立的考核体系, 相关负责人的薪酬与其为平台创造的效益紧密联系, 如果完成不了既定考核目标, 将面临严厉的追问机制。这些平台的专家都由政府发放工资。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 东莞政府可引导企业依据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利益分配方式, 如:按股份分红、一次性转移支付、按销售额提成、混合支付等。政府要引导企业重视研发人员,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激励科技人员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强制受资助企业制定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政策, 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政策, 有利于科技人才将自己的未来发展与企业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产学研合作如何“一见钟情”? 篇8

我们在开展合作时,一直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立足中国,寻找机会并与本土伙伴一起提高研发能力;二是解决实际需求中的关键问题。这两点,我在计算机技术大会上与中科院计算所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鲁老师交流时,他也非常赞同。“联合中心”也是基于这两点原则成立、运营的。

2006年,我们在与科技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双方在移动计算领域有着共同的兴趣。那时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还没现在这样流行,但我们都认为移动计算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双方希望利用科技部在中国科研方向上的宏观把握优势,以及英特尔在计算技术领域内的深厚技术进行合作。2008年6月,科技部与英特尔公司正式合作,并委托清华代表其组建和管理此联合研究中心。随后,清华与英特尔司签署合作协议,并于2008年11月正式成立“联合中心”,以未来移动计算的主流应用需求为驱动,研究适合中国产业的先进移动计算系统芯片架构设计及原型,并推广到全球。

为了更好地开展台作,我们在管理机构、核心研发团队的设置上,也致力于扎根本土、扎实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中心由双方共管,其最高领导是指导委员会,由科技部领导、清华大学副校长、英特尔全球CTO、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等组成。中心还设置了联合主任,分别由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和我共同担任;并且还成立了一个联合管理组,由五名清华大学微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教授和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专门派驻的以首席工程师为首的五名资深研究员组成,负责研发管理工作。这支“技术梦之队”的专业领域涵盖了编译器设计、SoC设计、应用程序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和网络程序设计等,为后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打下了重要基础。

如今,“联合中心”成立已近三年。合作双方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自然人机交互等多个与移动计算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度调研,确立了以客户端应用加云端服务为主要研究背景,专注于研究非智能设备与智能设备之间互联并且进行控制及内容交互的应用场景。目前,“联合中心”已提出了包括硬件平台、系统软件和应用中间件的完整解决方案,研发了此方案的概念系统原型和多个应用范例。

上一篇:酒店业激励员工积极性下一篇:揭秘唐玄宗把李白逐出朝廷背后的那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