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通用12篇)
产学研 篇1
0 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92年, 国家提出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提出“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1]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 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 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
1 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通过优势互补的团队合作实现科技创新。随着我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 通过创建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势在必行。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显著发展起来, 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不高。笔者认为,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产学研合作资金投入不足, 交易成本问题难以解决
如何合理配置产学研三方资源, 使各方在合作成本分摊问题上达成共识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投入还不足, 已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基金与合作所需资金相差甚远。[2]产学研合作项目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到商业化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3]而就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 科研资金不足, 缺乏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大多数企业本身研发资金不足, 也不愿承担投入过多的高风险, 那么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同时, 产学研合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在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显著的交易成本, [4]比如说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成本、谈判成本以及履约成本。[5]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而产生显著的交易成本已经影响到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1.2 产学研各方在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共识
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模式中, 由于合作各方所处行业、领域不同, 对待合作利益的分配标准和方式也有不同的看法, 常常产生分歧。[6]面对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时, 产学研合作各方对利益的分配及对组织贡献在判断标准上产生分歧, 难以达成共识。企业认同本身的资金投入的价值更大,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通常偏向于以科技成果和技术为标准分配利益。此外, 利益分配也存在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内部, 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 对于科研人员或企业人员的积极参与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因此,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致使高层次科研技术人员流失而阻碍产学研合作的继续开展。
1.3 产学研合作层次低, 缺乏合作长效机制
产学研合作可以减少各方与外界合作中的信息搜寻成本、沟通成本和合作谈判成本, 将大量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 降低交易费用。[7]而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合作层次偏低, 缺乏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产学研合作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松散, 呈现出合作目标短期化、持续性合作关系少的问题, 大多数产学研合作是以单元项目为载体, 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为主, 而诸如共建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等高层次的长效合作比较少。高校和科研机构通常以临时性的课题组或项目组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 课题结束合作也终止。这种低层次、短期的合作往往缺乏技术集成, 仅仅针对企业的单元技术问题和短期技术问题, 不利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和长远的产业技术创新。
1.4 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直接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一是高校与企业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 无法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尽管高校具备很强的科研实力, 但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闷头研究, 以学术性和科学性为标准衡量科研成果的价值, 脱离企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 造成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脱节。二是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偏向于追求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 单纯以论文发表和获奖数量和级别、获得国家经费多少作为职称晋升、考核的依据。长期以来的评价制度大大影响了高校和科研人员参加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也使其忽视科研成果的可行性和市场需求。
1.5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滞后
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组织活动载体, 是基于协同创新理论, 围绕科研和产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在政府的支持下,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的技术创新平台。[8]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能够满足科技成果的需求和供给的顺畅对接, 充分发挥联合各个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组织、协调作用。目前, 我国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 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实力有限。合作平台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 而我国政府在平台建设中的主导功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政府对合作平台建设投入有限, 造成平台和基地建设缓慢且规模小。同时, 合作平台建设发展需要大量高端管理、技术创新人才,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引进、激励制度和福利待遇, 这类人才流动性比较大, 显得相对缺乏, 直接影响到平台的建设。
2“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在协同创新背景下, 由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组建。该合作团队以鲜药材博落回为主要对象进行系统研究, 着力于植物功能成分的提取, 创制开发中兽药及饲料添加剂新产品, 致力于解决“饲用抗生素”导致动物源食品不安全等问题。
2.1 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与湖南省共建, 以农科为特色, 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综合型高校。学校科研实力强, 拥有47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1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研究中心) 。[9]“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湖南农大动物医学、动物营养、中药资源与开发的强势学科,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专业人才队伍和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为重要支撑, 利用校内外两个创新基地、两种资源, 跨学校多学科人才整合资源优势, 推进“博落回”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2.2 紧密围绕企业需求, 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通过与企业联系紧密化, 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中药材生产 (湖南) 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资源, 并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强势学科, 在“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平台的基础上, 以“产学研”方式组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致力于博落回的种质创新与中兽药创制、抗炎促生长“替抗”机制的协同创新, 满足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对“替抗”中兽药添加剂及产品和市场对绿色安全型农用生物产品的需求, 实现科研成果供给与需求的紧密衔接。
2.3 创新管理与激励制度
为了落实各方在产学研合作交接点上的系统有效管理, 实现整体协同创新,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将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作为主要日常管理运行机构实施统一管理, 为高校、科研平台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 减少交易成本, 避免资源浪费。同时, 工程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既为博落回合作团队的老师、特殊引进人才、在读研究生提供科研平台, 给予相应的补贴, 并对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注册药品、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予以奖励, 同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统一协调的管理和科研激励制度使得“博落回”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
2.4 加强合作团队建设, 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相关科研单位与湖南美可达生物资源有限公司整合科研资源组建成“博落回产学研合作研究团队”, 吸收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共建实习基地培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采用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团队形式服务合作企业。[10]而且, 学校与美可达共建湖南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兽用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构建中兽药、替抗药物饲料添加剂创制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3 结语
博落回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效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在中兽药创制技术领域有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团队, 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多种开放式合作方式, 与国内外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机构合作, 持续开发高新技术成果, 申请的专利多达11项, 技术辐射企业多达40多家, 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伊庆.产学研合作与科学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38-39.
[2]李德明.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34) :183.
[3]吴悔兴.广东省中药业产学研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药业, 2012 (16) :17-18.
[4]张米尔, 武春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J].科学学研究, 2001 (3) :89-90.
[5]岳贤平.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 2009 (8) :120-121.
[6]杜鹃.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2) :124.
[7]祖廷勋.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7:139.
[8]傅建球.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建构[J].标准科学, 2010 (2) :29-32.
[9]刘敏.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管理志[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4) :141.
[10]柴蕾.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存在问题探析[J].统计与管理, 2013 (2) :74.
产学研 篇2
为贯彻落实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工作,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效地配臵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产学研处的统一部署,我市产学研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科技支撑。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学研合作发展总体情况
2012年以来我市共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获省财政经费2130万元,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19 家,企业27家,投入项目研发资金达13193万元。
1、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钢铁产业,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石化产业,引进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化学化工和公共安全检测中心;围绕海洋产业,建立**胜浪海洋捕捞研究所,同时引进中山大学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海洋研究院;围绕家电产业,引进了中国电器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岭南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校在这里设立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中心、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家电实验室、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平台、岭南师范学院工业设计联合研究所。
2、建设了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我市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楼设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包括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苗圃三大板块。目前已引进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兴科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办事处、礼源文化大学生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服务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分中心、渤海商易交易所**营业部、**天达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我市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2家,市级5家,涵盖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
4、培育了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南方种苗工程863基地、南方国家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和国家对虾良种繁育中心等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企业工程中心22家、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工程中心29家,重点实验室11家。
5、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主要有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名贵海水鱼类种苗繁育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基地、光伏扬水技术示范基地、水稻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甘蔗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香蕉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示范基地,木兰科珍贵品种育苗产业化基地等35个。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6、解决了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产学研项目的实施,研究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一是电器机械产业,研发了一批光机电一体化的农海产品深加工单套和成套设备,如对虾分选机、开背机、鱼片剥皮机等,不仅替代进口产品,而且逐步扩大出口。电饭煲产业技术逐步实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品由普通型向豪华型、多功能转变,部分高端产品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与控制,达到节能、省时和多用途的目的。二是农海产品深加工产业,研究开发了微生物发酵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等,解决了对虾冷冻加工、虾头综合加工、水果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三是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开发了复方抗真菌药克霉舒、甲壳素、虾青(红)素、虾肽蛋白、虾脑磷脂、人体细菌内毒素检测鲎试剂盒等一批创新新药与检测试剂等。四是农业产业,主要在遗传育种、奶牛胚胎移植、高效健康种养、绿色食品生产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五是海洋产业,研究开发了对虾亲虾培育、无病毒对虾种苗工厂化育苗、高效养殖、新型环保配合饲料和综合加工等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根据科技形势的变化,我市相继出台了《**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起草《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修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二)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开展,运用科技计划手段对产学研合作给予直接支持。在**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对企业与高校、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项目、联合创办研究开发机构的优先立项支持;强调高校、研究所的研究开发项目要与企业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出来之后能够在**产业化。2012-2014年,全市共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由于产学研合作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局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我局围绕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成立了5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今年我局还安排5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对技术创新联盟进行倾斜,包括产学研合作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家电产业公共实验室、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工艺设计公共技术中心等重大专题,引导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同时,我局还加大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校沟通联系,立足我市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在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围绕钢铁、石化、海洋、家电、成果转化等方面,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强集成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四)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促进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认真贯彻落实《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组织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发动企业聘请科技特派员,组织和指导企业和科技特派员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员与驻点企业共同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以此推动高校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组织8家涉海企业与广东海洋大学成立了**市第一家海洋产业产学研联盟,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全国24所高校向我市94家企业派驻152人次科技特派员。
三、对接省科技厅九大技术领域**现有的基础
根据省科技厅提出重点支持的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显示技术与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动力系统、干细胞基因与组织工程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等九大技术领域,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如下:
(一)计算与通讯集成芯片
**市华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研究开展“射频系统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化”(该项目获得**市2013年科技专项资金30万元扶持),本项目主要针对射频收发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以ADS软件为设计工具与仿真软件,从系统和电路两部分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实体产品主要包括网络优化及覆盖的无源射频设备,该设备作为网络优化及覆盖的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将为未来4G通信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的专利技术,将成功解决未来4G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
**市每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移动互联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现推出一款针对微信公众号提供建设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微赏。该平台针对目前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微信,快速帮行政机关和企业用户建立的微信公众号打造属于微信的移动网站,以微信网页的形式展现店铺的简介、产品、活动、优惠等信息,让客户通过手机一键购物。
(三)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系统
**市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及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稀有金属研究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展 “锂离子电池高密度负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针对目前混合动力车等领域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安全性能好、大电流充放性能好的离子动力电池关键负极材料钛酸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同时聚鑫公司还联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东莞新能德科技,开展“高比容量低成本动力电池石墨碳负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的研究工作。本项目通过对球形石墨进行机械改性处理,提高其振实密度,并改善其加工性能;采用催化纯化、表面包覆和掺杂处理,较大程度的提高球形石墨的电化学性能,使其具备优越的倍率放电性能。
(四)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
目前,我市已培育发展LED生产企业2家,分别是**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湛龙光电有限公司。**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LED路灯系列、LED投光灯系列、LED景观灯系列、LED防爆灯系列、LED工矿灯系列、LED商业照明系列、LED家居照明系列产品,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LED照明产品的制造商。2012年,**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有6个系列的产品通过了广东省半导体光源协会的检测认定,符合进入省LED标杆体系推荐产品目录的要求,成为我市首家进入省LED照明产品评价标杆体系的LED企业,填补了**地区LED照明高新产业的空白。
广东湛龙光电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生产、销售SMD贴片、LED直插、LED大功率、LED背光源等封装产品和室内照明、室外照明、景观照明、工业照明、交通照明、农业照明、舞台灯光等应用照明产品。产品主要供应欧洲、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等市场。2013年生产线已全部投入生产。三年后计划年产值达到5-10亿人民币,实现年利税5000万以上。目前公司正与省内、省外LED照明龙头企业和高校进行技术合作,研发生产高端LED照明产品。
(五)智能机器人
近几年,中国是世界机器人需求最大的市场,广东半岛集团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联合研制了PDQ牌机器人,其技术指标为自由度为4~
6、负载重量3—100kg、重复定位精度0.03-0.1mm。主要将机器人运用于搬运、焊接以及装配方面。如用于汽车配套产品的制造、电子产品的制造、物流系统、数控系统等。广东半岛集团用“国产化”策略,投入技术和资金,自主研制出自动化及控制系统、电线及手臂,在质量、性能方面不输于进口机器人,成本更低,更有竞争力。
(六)干细胞、基因及组织工程
**绿源食品药品研究院引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的郭子宽团队(该团队申报**市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项目,获得100万元扶持经费),研究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生产和市场化推广。该项目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在于:(1)在国内率先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生产和市场化推广,并使之成为在国内市场与进口品牌竞争的产品;(2)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研制临床级MSC细胞冻存液和适于细胞运输的细胞保护剂,并推动两种产品的市场化,努力使之成为MSC治疗中的主要品牌;(3)通过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化推广等具体实践,首次提出并逐步完善临床级试剂的标准,将推动该行业的正规有序发展。该项目目前已投产……
(七)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市汉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建设**市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获得**市2014年科技专项资金100万扶持经费),该平台集成3D打印应用、示范、加工等功能为一体,将世界先进的3D打印技术融合区域优势、传统、新兴产业,带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产业培育和集聚。同时该公司还将进行3D打印材料的研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目前,我们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我市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方向中的市场导向有待于加强,企业的科技意识、前瞻性和承接能力也有待于提高。下一步,围绕省科技厅的重点,我局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推进:
1、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以讲求实效为原则,组织好科技洽谈会、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产业集群特征,组织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分类学科领域的专场对接交流,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衔接沟通创造条件。
2、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引导。重点是发动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走出去请进来”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团队,使之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的支撑力量。
3、探索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多种形式。加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以技术合作、利润分成、技术入股、有偿服务、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紧密融合,把高校院所的技术、知识引入企业,促进企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产品的战略储备、产业结构的升级。
4、努力抓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力度,突出抓好地方主导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机械、农业深加工等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
5、大力宣传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典型。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突出宣传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将产学研合作企业家纳入《**市科技企业家创业故事选编
(二)》,制作并在电视台播放企业专利奖和优秀科技成果系列专题片。定期召开全市产学研合作大会,让与院校合作成功的企业进行现身说法,激发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兴趣。
产学研 篇3
关键词: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艺术设计
当前,中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大多实行的是三段式(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市场化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专业基础课、设计和专业实践地切片划分过于明显,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各自为营,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这样就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片面地”学习。导致课程环节学习与实践环节创作脱节,当学生需要用到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发现两者无法对接,最终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达不到市场的实际要求,课程学习与企业生产操作产生了矛盾。
“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大力倡导和推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2012年,新余学院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正式全面开展,对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提出了“学研产-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改革要求。
一、“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
包豪斯确立的“教育——研究——设计生产”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借鉴,教学为研究与设计生产服务,研究为教学与设计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设计生产为教学与研究提供检验标准和物质基础,从而形成学、研、产三者地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序合作系统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研究、设计生产按科学方法逐步进行,然后进入到循环中结合设计生产、学习、研究的系统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学校的角度来思考,“学研产-产学研”
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校与市场等不同教学资源和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与直接取得实践能力为主的设计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的教育形式。“学研产”与“产学研”都需要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承担与完成。其中“学”与“研”主要由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来参与完成,“产”则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及以企业为参与来共同完成。“产”既是“学”、“研”教学的目的,也是“学”、“研”教学的落脚点和动因,只有当三者共同围绕目标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互为促进的闭合循环模式时,才能真正体现“学研产-产学研”教学的宗旨,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
新余学院艺术设计在教学中积极同新余市属企业洽谈引进项目,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实施细则来对学生的课程群进行教学大纲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和实践评价,以工作室为基础来展开项目教学是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核,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室为物质基础,在工作室完成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与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市场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二、“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质并结合市场生产实践要求,实行项目式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实践”,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市场的项目来进行教学的活动。“学研产-产学研”教学的具体方式包括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市场情况来构建学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学生在教师科研成果指导下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学习,并有意识地进行项目训练;第二环节:工作室的教学团队负责人或学生直接联系企业,并一起制定项目合作的细则和内容。然后由工作室负责人将项目进行分解并分配到子项目老师和学生,相关指导老师作一定的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负责的内容进行收集、协作、设计、探究性学习,最后,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如图1。
1、项目式工作室课题体系的构建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情况,以专业相关的市场主要项目为主线,将关联到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进行整合,以便组成工作室课程群,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以课程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建立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及项目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特色。
另一方面,根据艺术设计各方向的教学计划,可以拟定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然后依此成立主要项目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要有课程模块供学生学习。新余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成立:景观设计项目工作室、室内设计项目工作室、包装设计项目工作室、广告设计项目工作室等,如图2。例如:室内设计项目工作室包括以下课程体系:《室内装饰工程预算》、《AutocAD》、《照明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Photoshop》、《室内设计理论》等。各项目工作室应该可以根据课程的交叉性实行交叉性使用,以便有效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和企业服务。例如:VI设计项目工作室可同时为平面设计专业方向和室内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使用;一定的专业方向定位,各工作室的课程模块体系在工作室教学中利用项目来对课题进行分解,在“学研产-产学研”教学中以项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产学研课程当中,将“学研产-产学研”项目细化为课程设计的小项目,将“学研产-产学研”项目与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相结合,以项目促进学生进行科研和设计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工作室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当前“学研产-产学研”项目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思考,在进入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学研产-产学研”项目同涉及的课程内容联系以诱发学生对项目做深入的分析。如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当立构作品涉及到材料的加工工艺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手机材料加工工艺与立体构成的材料加工工艺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有更深入地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加工的了解程度,并对立体构成的作品进行再设计。
nlc202309032102
2、项目式工作室项目的构建
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基于“学研产-产学研”的教学模式来实施的,项目式工作室与相关专业涉及的企业或设计事务所等的合作是项目式工作室教学系统改革的前提,每个工作室都应该建立在一家或数家公司或企业的支撑上,与设计公司共同进行符合市场需要的项目开发,使艺术设计教学达到“学习-调查-分析-设计-实践-学习”的学、研、产相互循环,同时项目也为学生提供紧接市场的企业工作环境的机会,项目式工作室项目的构建要全局性、全方位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涵养、实践能力和课程教学计划等因素,并结合相关专业设计公司的市场设计项目、设计标准与规范,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专业培养前景的主流项目,如图3。所以,项目式工作室需要对项目的导入、项目的教学过程、项目的操作并展示、项目后期评价总结作出布置和安排,使工作室项目构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学研产工作的并行,通过工作室的项目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从事“产”,让学生在“学”中掌握艺术设计的“研”,形成“产”,工作室也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比赛,让学生能提高“产”的能力,激发“学”的主观能动性,展示“研”的潜力。平面设计项目工作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江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江西省第二十一届电子科技大赛”等大赛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一个个比赛项目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自己的平台,更是为项目式工作室教学创造了一个个实战的机会。
3、项目式工作室教学团队的构建
依据“学研产-产学研”项目式工作室教学的要求,为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而设计“双向交流”的制度。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情况,从新余、南昌、长沙等地聘请部分设计公司骨干或工艺传承人参与到工作室教学中。有效增加企业设计人员和教师的互动交流,以达到优势互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然,也要制定出针对设计公司人员在教学中的规范教学的制度。摆正校内教师与设计公司指导教师的关系。与此同时,也要要求各项目式工作室指导教师到校外去参加进修、培训和设计公司挂职,有效增强教师的项目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结合各专业方向的情况,应该把学院的专业教师根据其研究方向进行分派整合,保证每个项目式工作室有相关项目专业方向的1~2名工作室负责人,以负责人为中心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各工作室教学团队再根据课程体系和项目要求开设模块课程。在项目式工作室中,教学团队的教师或分别或共同负责项目课程模块或某门项目课程的建设。目前,我院已经完成前期工作,根据项目专业方向和教师的研究方向设计了若干个项目式工作室教学团队,根据立项情况实行项目负责制,教学团队各成员分别负责1~2门项目课程的建设与教学。
三、结语
新余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在面临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中而不断进行革新,变-教学中不变的原则,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内在属性为项目式工作室教学的组建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教学、研究、设计生产的三方互动互促、共创共生、整合统一。通过项目式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学生先后多次获得了江西省第三届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中获奖项和江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中获奖项等。
产学研 篇4
关键词:自主创新,大学科技园,机制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 以产学研合作为特征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彰显出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先导性影响, 成为推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我国而言, 囿于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历史较短, 推进产学研合作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如何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科技园作为我国重要的产学研结合平台, 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截止2006年, 我国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6 720家,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 633家, 企业总收入294.7亿元, 工业总产值250亿元, 实现净利润27亿元, 上缴税额16.6亿元, 实现出口创汇3.2亿美元。但是, 在我国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的势头之下, 产学研互利互动、相互促进的自平衡机制却并未建立, 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长久模式值得进一步思考。
1 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相比, 我国大学科技园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表现出尚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中的知识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等诸多问题, 因此严重制约了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归纳起来, 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欠缺。
尽管国内的多数大学科技园在入驻科技园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没有形成相应规范的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市场, 尤其是从事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少, 高校和外来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 这就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得不主要依靠自行洽谈来解决, 但由于选择对象范围狭窄, 所以成功率较低;另一方面, 许多小企业又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大学科技园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规模较小、经营不规范、隶属关系较复杂等, 使技术成果这种本应很“抢手”的特殊商品不能热销于市场。
(2) 信息沟通交流渠道狭窄。
目前在多数大学科技园内, 科技园管理机构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只局限于召集会议或开设网站两种形式。由于网站不能及时更新信息, 因而相关信息传递缓慢;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沟通, 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匮乏, 更无法实现科技园、企业和社会三方信息的实时交换、快速传递。由于信息交流不畅, 导致大学科技园对国内、甚至国外的企业资源 (科研资源) 关注度及敏感性较低, 科技园及园区内企业的发展视野受限, 丧失了较多机遇。
(3) 投融资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入驻科技园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特别是一些由大学生创业的公司资金紧张, 自身造血功能差, 加上缺乏合适 (符合其特点) 的融资渠道,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 国内多数大学科技园在资本市场培育和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方面尚未取得突破, 为企业提供融资的能力十分有限, 还无法对占绝大多数的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企业申报项目获得扶持资金是目前众多大学科技园较为有效的融资服务之一, 但由于政府的扶持资金额度有限, 而且对项目和企业的实力有一定要求, 这项服务的覆盖面较小。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市场不成熟, 技术成果抵押货款操作难度大, 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4) 孵化与产业化场地建设滞后。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一些大学科技园由于缺少完整的孵化与产业化发展场地, 不仅无法树立科技园应有的整体社会形象, 而且由于孵化场地分散, 更难以对企业的需求提供及时服务, 造成企业流失, 不利于科技园的进一步发展。
(5) 服务体系建设尚待加强。
大学科技园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成果孵化及转化平台, 为入园企业开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一项职能, 但多数科技园的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不足, 尤其是能对入园企业进行“贴身”服务的项目较少, 在企业财税事务方面的办事效率仍有待提高。科技园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与科技园内、外企业的需求联系互动不够, 导致前者无法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而后者的正常咨询需求亦得不到相应满足, 良性循环迟迟不能形成。
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 致使大学科技园的产学研结合运作环境难于优化, 成为制约国内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瓶颈”的改善与克服仅依赖大学科技园自身力量显然力不从心, 必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促进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的完善和升级, 政府、共建高校院所和企业要从国家创新战略高度出发, 结合总体发展规划, 明确各自职能, 精诚合作, 才能将各方的优势充分发挥, 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因此, 笔者认为, 尽快创建与完善利益共享、互促多赢的新型产学研自平衡机制是最为迫切的应对之策。
2 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发展的自平衡机制
归根结底, 创建产学研自平衡机制就是通过相应制度规范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各方按其投入比例分享科研成果的最终经济利益, 这些投入可以是资金、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甚至信息投入, 但产学研各方必须按相互协商后的投入比例确定利益分配。在产学研自平衡机制中, 以“研”为纽带, 一面促“产”、另一面促“学”, 但“产”是最终目标, 也是资金的最终来源。再好的科研成果如不能走向产业化,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 就不会得到更深层次研究的支撑, 在产学研自平衡机制里, 最主要也是最终的资金反哺来源是“产”。自平衡机制如同一个封闭的回路, 各合作单位自行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形成一个产学研良性循环发展的共同体, 直至成功实现科研成果向市场的转化, 并为后续新项目的研发奠定基础。
因此, 产学研自平衡机制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政府不必给予太大投入, 仅依靠产学研平台合作各方的利益共识就可以完成项目的孵化研发、中试及市场化的全部过程, 这样就将原先以政府刺激、扶持为主的创新成果市场化运用成功转变为以产学研合作方为主进行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作, 将外部激励转变为产学研参与者的内部激励, 从而发挥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
总体来看, 建立实现各方利益综合发展的自平衡机制, 使大学科技园成为真正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应着重从利益机制、市场运作、投融资体系保障建设等方面入手。
2.1 建立科技园孵化产出链的利益联动机制
大学科技园参与方主要是政府、共建高校院所和企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各方均有投入, 因而都有权要求效益回报, 效益常常成为各方合作的关键点, 而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决定了此种效益回报方式对于各投入方来说并非一致。政府需要当地企业发展以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岗位;而研发单位需要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以投入更多的研究经费;高校则不仅仅需要能获得经济收益以不断支持其基础研究和开展技术前沿合作, 更希望借此建立起高校学术、科研队伍与市场接轨的渠道, 将科研成果大量应用于社会实践,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 针对不同的回报要求, 利益联动机制作为产学研自平衡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必须首先创建并获得各方认同, 利益联动应该考虑从各投入方承担的责任和所追求的回报点入手, 并从以平台形象打造提升品牌、直接经济效益分成、社会效益共享等多个层面展开;同时将各种有效的实现方式形成相应制度, 完善参与各方利益共享机制,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各方积极性, 实现产学研过程中责权利的有效统一。
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实践来看, 孵化并不直接带来收益, 孵化不仅需要投入, 更需要一定期限的、带有保护扶持性的政策环境,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资金补偿来源, 科技园将丧失可持续的孵化动力, 科技园只有走“孵化支持产业化、产业化反哺孵化”的道路才能形成孵化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孵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政府可以聘请专家组对孵化项目进行评估, 根据其技术含量、市场前景等因素评定项目孵化的资金支持额度, 这些项目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经过本单位内部筛选之后再向科技园推荐, 科技园对所推荐的项目数量与科技园每年采纳接受的项目数量设定相应的考核权重, 按权重比例返给孵化单位以作相应的项目孵化补偿。
2.2 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大学科技园运作水平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实质就是以“产、销”为导向。从国内成功的科技园运营经验来看, 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求有高效负责的行政服务体系, 又要求具有为大学科技园提供硬件支撑的市场化运作公司, 例如:复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成功的市场化运作, 使复旦科技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科技园不仅有良好的孵化、产业化发展场地, 而且运行机制灵活且有针对性, 位于校园周边的闲置房产均可改造为科技园的发展用地, 因此经过短短几年发展, 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从成立之初的1亿元增加到了10亿元。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构成既可以多元化, 也可以以政府或依托高校为主, 也可以吸收其它社会资本的共同参与, 公司接受政府和高校的宏观指导, 实施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承担大学科技园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建设, 并且成为联结政府、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企业的利益纽带。公司发展壮大了, 就可以在发展中延伸更多的升值服务, 营造并丰富发展氛围。
2.3 健全大学科技园产学研结合的投融资体系
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中, 中小企业数量居多, 创新活动所面临的不确定风险使这些企业很难通过常规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资助。建设大学科技园产学研投融资体系, 就是要有效解决这一困扰大学科技园产学研互动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就目前产学研结合中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大学科技园投融资体系建设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 多渠道争取政府科技经费投入
当前大学科技园应着重从以下十个方面来争取政府的资助:一是创业项目资金;二是青年 (博士) 资金;三是工业攻关项目资金;四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资金;五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贴资金;六是高新技术苗子企业科技开发补贴资金;七是科技合作资金;八是国家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九是国家级新产品或火炬计划重点项目资金;十是国家级863计划项目资金。
(2) 设立大学科技园信用担保基金
为促进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参照国外风险投资模式建立大学科技园信用担保基金。该基金可以起到“以小引大”的作用, 不断在发展中吸引外部社会资金的介入。待条件成熟时, 该基金还可与国内外不同的投资机构和集团公司设立个性化的投资基金, 既可以扩大资金来源, 又可以学习不同投资机构的经验。
(3) 引入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公司
由大学科技园所在地政府及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科技园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严格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运作。风险投资公司作为引资母体出资控股或参股, 积极与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公司族群, 为市场潜力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或项目提供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4) 开辟创业企业贷款绿色通道
为了解决创业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可通过企业、银行、政府三方相互配合, 开辟一条创业企业向银行贷款的绿色通道。首先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创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由担保基金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在银行设立500—1 000万元的专项保证金账户, 为企业小额贷款担保。其次, 由政府牵头筹措资金, 建立融资保证金制度。
(5)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创业孵化事业
大学科技园应制定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 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出资参股或独资在大学科技园内成立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领域, 均可在税收、土地使用、开办企业、项目审批和银行贷款等方面与国有单位一视同仁。由政府出面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民间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向民间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并适当降低风险投资机构的最低注册资本, 降低准入门槛, 允许民营风险投资机构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核准对民间资本参股或独资的风险投资公司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待遇。
大学科技园投融资体系建设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是产学研自平衡机制建设的重要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会面临不可预知的不确定风险, 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后一旦不能按期获得收益, 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 影响其正常发展。而科技园产学研投融资体系的建设无疑能减轻或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最大限度分担企业研发风险, 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顺利转化。
3 结论
本文以大学科技园这一重要的产学研结合载体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制约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平台发挥作用的不利因素, 提出了创建大学科技园产学研自平衡机制的新型产学研发展思路, 将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作为自平衡机制的核心,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各方利益分享的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由于自平衡机制抓住了产学研结合的关键点——利益分享, 以“学”促“研”、以“研”促“产”, 以“产”哺“学”及以“产”哺“研”, 从而可以形成产学研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自平衡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增加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各方信任度, 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创新要素, 提高创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 产学研自平衡机制的建立将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发展、多方共赢, 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钟洪, 李超玲.大学科技园性质解读与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5-8.
[2]钟书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6) :106-111.
[3]徐旺盛, 王兢.大学科技园成果孵化投融资机制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1) :103-104.
[4]孙六平, 王宇红.大学科技园服务体系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5 (1) :96-98.
产学研合作协议 篇5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共赢”。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乙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乙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及时创新。帮助乙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以防进行质量攻关。
3、帮助乙方解决产业优化中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管理问题,把大学的技术成果优先提供给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协助乙方做好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
产条件为甲方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为甲
方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2、接受甲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甲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大生产试验条件。
(三)、成果、产权及保密事宜
1、各方保证严格按照协议规定,按时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任务。所获得资料、成果原则上为合作共享,特殊情况另行协商。
2、双方在开发过程中的合作项目、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等相关技术资料不得擅自向第三方泄露和转让。
四、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五、其它
1、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
2、其它未尽事宜根 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3、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保存一份。
甲方(公章): 代表(签字):
乙方(公章)代表(签字)
: :
月
年
产学研发展之惑 篇6
20世纪50年代,人称“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工程学院院长特曼首先提出学术界和财富界应该结成伙伴关系,始创“硅谷模式”。依靠斯坦福的科研实力和校方对产学研合作的鼎力支持,硅谷模式有力地敦促了地域经济成长,同时与工业界的密切联系也促进了斯坦福的科研与教学发展。硅谷模式标志着产学研合作这一形式的正式成功。
然而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摸索过程中,一些关乎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定位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又保证风险利益的主体企业肯投入、乐于投入,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循环?政府、企业、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在今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表示,“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
而目前在我国,制约产学研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则包括:运行机制缺乏、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理念缺失、技术成果有效需求不足、缺乏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典型经验的借鉴、相关理论与政策及法律研究滞后等。推动产学研实现科学发展,应建立健全科学发展机制、利益与风险和谐共担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应完善政策措施,高校应进一步树立科学合作意识,要加强相关理论、政策和法律研究,为产学研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在一份调查机构关于纺织服装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调查问卷中,业内人士对于目前纺织行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面临问题的意见建议,有了非常具象化的体现(见图)。
国际产学研联盟的成长过程以及模式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的构建、政府政策的拟定和实施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在产学研合作中,需要操作法令规范主体行为,呵护合作各方的正当权益,确定产权的归属和合理分配。完美的法制体系是产学研联盟成功的重要保障。
政府专项资金是产学研联盟中资金的主要来历之一。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投入研发立项,一方面可以减小企业风险,另一方面也能缓解产学研资金缺乏现象。同时,如果想使一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政府就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产学研联盟的支持力度。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多个方面指导中小企业普遍介入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培养模式研究 篇7
产学研的结合是使教学、科研与生产的实际相结合,通过了解生产、联系生产并促进生产进行教学与科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通过教学和实训,使学生真正融入生产和科研,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帮助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中,产业是基础,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
一、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的影响因素
产学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企业培养紧密结合, 与学生个人因素也紧密相关。影响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有四个层次,分别为学校层次、社会层次、企业层次、 个人层次。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办学的理念、创新的氛围、师资的水平、硬件设施的建设、课程的设置等。社会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政府的支持的力度以及对产学研的人才的认可程度等。企业因素包括创新的投入、创新的收益、创新的水平等。个人因素包括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 知识的储备等。
二、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模 式研究
1.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专业及课程 模式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分析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设置的专业能对应有效的职业群,能够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契合点。了解企业中职业岗位的就业前景,灵活多样地适应相关专业及其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为中心,既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又兼顾专业的超前性,根据行业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课程的设置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同时还能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学术性的培养特色。
2.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师资模式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用 “双实训基地”“双导师制”等形式来完善,以此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双师型”教师不仅善于讲授专业理论课,同样能担任企业的部分工作,兼任实训课的任务;不仅拥有 “双证”,而且能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要将课堂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集中地,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实训基地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双师型”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提升平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建立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机制、“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机制,同时实施激励的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等,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系统。“双师型”教师要做到产学研的融通,将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融合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同时可聘请专家或学者入学指导,来协助实训基地的工作, 从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3. 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 篇8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 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国转化,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 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 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 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1、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
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就是企业主建型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向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而国腾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这使双方获得利益, 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
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目前, 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 一个产业实体。大学创办经济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 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 更受欢迎, 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以及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集团) 。
3、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
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60万元起家, 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厂) ,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殖,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二、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1、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 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如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 (2) 合作成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 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 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
2、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
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地基地,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 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三、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1、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
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行,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 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特别是软件, 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一体型合作模式, 是近年来四川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 建筑面积5000m2, 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 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 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 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2、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
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其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 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 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 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四、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技术转让型。
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技术开发型。
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 其中, 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
技术咨询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 (或工程) 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 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4、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 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五、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虚拟型 (Virtual model) 是指渗透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组织新模式, 是指围绕指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 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的柔性组织。如1999年9月10日创办的深圳虚拟大学园, 现有驻园单位38所, 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活动基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211重点院校、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重点院校。此外, 还有18所国际知名院校以网络的形式加盟。深圳虚拟大学园达成与名校互动发展, 是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六、结语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 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在现实中的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应以多层次的产学研运作模式为基础, 来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并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内外部条件, 分析机遇与挑战, 努力创造现实条件, 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合作效果不明显, 市场化率偏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影响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分配机制不完善, 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 为了使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展开, 应努力构筑产学研联合的市场化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的协调者作用,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工作, 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 使产学研各方紧密结合, 促进产学研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桂龙, 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3 (4)
[2]、谢开勇, 赵邦友, 张礼达, 等.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学研究, 2002 (4)
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分析 篇9
要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结合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时间、方式、核心内容, 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划分为6个主要环节和5个主要阶段, 其详细过程如图1所示。
由图1不难看出, 在产学研结合的不同阶段,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会有所不同。在科研选题、科研成果形成阶段, 主要产品没有形成, 难以进行实体结合, 因此, 这一阶段的产学研结合主要采取下文分析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中的4种类型;在产品成型阶段, 主要采取基地模式中的2种类型;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成长阶段, 主要采取实体模式、园区模式中的5种类型。所以,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选择与产学研结合的各阶段有密切的关联。总体上看, 产学研结合中需求牵引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基地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和扩展, 实体模式、科技园区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最终成果的体现, 虚拟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产学研结合的再现。总之, 产学研结合需要根据产学研结合主体的参与程度、产学研结合的环境选择不同的结合类型。
二、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1. 产学研结合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结合模式是指产学研结合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 技术转让型。技术转让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结合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 技术开发型。技术开发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结合, 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结合技术开发。
(3) 技术咨询型。技术咨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结合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结合标的来看, 这种结合又称为“软性”结合, 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结合的成功率极高。
(4) 技术服务型。技术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结合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2. 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模式。
产学研结合基地是指结合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结合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 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结合为目的。目前, 基地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即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和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它又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的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以结合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另一种是企业大学模式。这是一种创新模式, 又可以分为转换式 (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不变, 但办学成为企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用商业模式来运作教育) 、合成式 (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业务开拓内部员工培训、顾客和客户培训、售后服务以及技术研发等功能) 以及派生式 (本身创办时没有什么功能, 通过整合和开发得以延伸, 主要针对内部职工进行培训) 3种类型。
(2) 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主要是结合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结合,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
3. 产学研结合的实体模式。
实体型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目标, 共同出资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根据产学研结合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又分为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与科研院所主导型3种。
(1) 实体模式企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导型模式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2) 实体模式高校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3) 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导型。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的可能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款60万元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该公司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值,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4.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区模式。
(1) 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大学科技园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政府和多家企业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作,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
(2) 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一种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 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至今, 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它们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5. 产学研结合的虚拟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分析 篇10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 产、学、研各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 对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的合理分配。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教育与经济一体化的特定表现形式, 在其不断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合作模式。
1.1成果转化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 由于体制等原因, 大学和科研单位开发的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情况下, 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促进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向企业进行转化, 即所谓成果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作用是将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 并帮助企业将技术投入生产, 形成生产能力。然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产学研结合形式成功率较低, 一般不到20%, 主要原因有: (1) 企业难以承担巨额的科技成果转让经费; (2) 企业内部技术力量薄弱, 承接能力差。因此这种结合模式常常陷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的恶性循环, 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另外, 由于这种模式仅仅采取单纯的技术转让, 很难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也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
1.2项目委托模式
当某项技术或成果存在市场机遇, 而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时, 企业以项目 (课题) 的方式将所需的技术委托给大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开发, 即项目委托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依靠外部力量获取所需的技术或产品, 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获取销售利润;同时, 大学、科研院所也可获得相应的收益。不足之处是该模式并不利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提高, 企业并不能完全掌握项目核心技术, 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同时, 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结束, 是一次性合作, 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委托方与被委托方管理人员之间可能会存在不信任、不配合的问题。
1.3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技术更新越来越快,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使得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企业人才不足, 企业寻求高校、科研机构为其在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基此, 产生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合作双方相互交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有利于企业建立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 有利于大学或科研院所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找到新的研发方向。但这种培养模式形式过于单一、合作动力不足, 因此该模式应用较少, 发展也较为缓慢。
1.4合作研发模式
该模式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科研人员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项目, 工作地即可设在大学或科研单位, 也可设在企业。该合作研发模式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 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完成, 合作对象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 合作中双方或多方共同进入整个或某个阶段的开发过程。该模式优势在于较好地体现了优势互补效应, 结合度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强, 风险机会较小。合作研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伙伴的正确选择、风险责任的明确划定、利益分配的合理安排。
1.5平台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产学研各方共建、共享研究平台。具体表现为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研发平台等途径促使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 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提高各方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实力, 是一种长期型的战略平台。其特征有:各方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较为明确, 能够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各方在技术、人力等条件上相互依赖和互为补充;各方有共同的发展战略和利益目标;该模式一般具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优势有:该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协同研发;信息传递速度快, 沟通及时有效, 学习能力强, 组织冲突少;同时, 这种合作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很强, 共赢度高, 持续时间长,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合模式。
1.6战略联盟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本着“互为依托、精诚合作、务求实效”的原则, 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建立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各方重点围绕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主题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并在契约的规范下合作进行研究和开发。其优势在于产学研联盟的结合度高, 交易成本较低, 技术创新能力强;能有效促进合作中各要素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具备较为持久的发展潜力, 联盟成员之间互动性强。
2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目前, 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中, 还普遍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或难以达到合理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利益分配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 由于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 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 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二是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内部, 由于研究方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 造成内部人员的流动或研发人员积极性不高, 常使研发工作不能按协议完成。实践证明, 产学研各方以技术、资金等投入要素为股本, 在以后企业营运中按股分红是较为合理的分配机制, 它是按产品的一定比例收付, 且是在成功商品化后由利益驱动将双方捆在一起,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 计算、检查、监督较为复杂。
2.2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目前大多数科技成果处于基础研究和实验室阶段, 距离市场较远, 即使一些成果通过了鉴定或小试, 也无法实施产业化, 与企业期盼的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不匹配。技术成果成熟度不够也是导致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10%左右,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80%) 的主要原因。因此, 提高成果技术成熟度, 使之具有产业化基础, 并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是产学研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2.3融资渠道不畅, 合作资金不充足
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缺乏, 是产学研联合过程中主要问题之一。从国家层面看, 目前尚无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专项拨款, 缺乏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金不足, 缺乏中试基地, 企业缺乏科技与开发资金, 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对策:设立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大己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项目基金的支持力度, 使之真正应用到科技创新中。
2.4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产学研合作是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的独立单位之间的合作, 它们牵扯面广, 涉及到教育、企业、科研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因此, 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 保证合作的成功。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技术市场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章, 但还很不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过程中很难实施, 尚需进一步完善。
2.5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产学研合作领导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各方都有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 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希望推进产学研合作, 但又都希望保护自己所属基层单位的利益。另一方面, 经贸系统、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各自运行机制不尽相同,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机制, 如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都不尽完善, 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形式来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2.6产、学、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对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由于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信息交流不完全, 产学研各方彼此的私有信息无法掌握等原因, 都会给各方的理解和沟通带来障碍。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体现在技术价值的评估上。由于技术交易的自身特点, 即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信息披露的不完全, 易造成双方对技术价值看法不一, 给合作带来困难。有许多产学研合作最后的失败, 大多是由信息分布不对称造成的。因此, 政府加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工作, 多搞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牵线搭桥, 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
2.7中介服务职能有待健全
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体制、机制、政策上的衔接, 还需要中介的粘合, 然而, 我国产学研中介服务职能还有待健全。目前, 为产学研提供中介服务的主要有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合作网等, 但是, 还远远满足不了产学研合作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对成果的价值评估、风险分析、市场调研、推进产业化, 并提供各种后续服务, 这些深入的、专业的、周到的服务是目前中介机构所难以提供的。因此, 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职能也是形成与开展产学研合作值得关注的。
2.8合作各方自身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产学研合作各方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也是阻碍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乃至达成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 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评价制度存在严重的“重学术论文轻经济效益、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现象, 这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许多教师、研究人员都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争取国家项目和发表科研论文上面, 而对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或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兴趣则不大, 从而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及顺利推行。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还是政府, 均无一定的管理机构、管理程序或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政策, 使这一环节成为真空地带。因此, 产学研合作各方要有全局观念, 健全自身管理体制, 才能使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并达到良好效果。
3结语
探析高校动漫教育产学研 篇11
【关键词】高校;动漫教育;产学研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对动漫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然而,动漫人才却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为了满足动漫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国高校开始大肆开设动漫专业,并且极速扩招,造成了动漫人才质量下降的局面。因此,各高校面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实现动漫教育产学研相互结合并协调发展,从而提高高校动漫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给学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为动漫产业提供优秀人才,促进其发展。
1 动漫教育开展产学研的必要性
高校动漫产业以前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和喜爱,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先进性的专业,因此几年来高校开始盲目扩招,增收大量学生,而学生的质量却严重下降,导致许多高校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动漫教育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开展动漫教育产学研有着相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开展产学研是高校动漫教育特色办学的需要
现阶段,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动漫专业,但是其专业的个体特色并不突出,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并没有具体考虑其自身的优势,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只是单纯地效仿其他重点高校的专业课程体制,严重缺乏特色。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动漫专业,改变传统的固定状态,为动漫产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1.2 开展产学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漫产业本身就是一大创意产业,动漫的创作是离不开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所以说,动漫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我国高校在进行动漫教育时,一定要着重注意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发挥想象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动漫教育模式一直依赖于传统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努力实现动漫教育产学研相结合,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主要位置。学校可以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为基础,加强创新活动的开展,不要遏制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尽量能够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着围绕产学研结合方向提出一些新颖的课题,让动漫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3 开展产学研有助于实现高校和企业共赢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加强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动漫教育实施产学研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高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动漫专业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全方面地培养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动漫产业是市场上一大利益产业,许多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发展,所以对动漫人才的要求特别高。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动漫教育中开展产学研相结合,不但对高校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还会给企业培养出高技能的动漫人才,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提供了帮助,最终有效促进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动漫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漫专业在我国高校虽已普遍设立,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个方面。
2.1 动漫专业学生质量下降
近年来,部分高校为了经济利益,看准市场状态,大肆扩招动漫专业学生,却不注重学生的质量,导致现在的许多动漫专业的学生质量不高。学生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动漫人才的培养效果。高校扩招致使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却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漫专业是一个对学生天赋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果学生先天不足,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将会对学生学习动漫知识和能力培养形成严重阻碍。动漫专业学生的质量降低,致使高校在制定相关培养课程设置时,无法合理按照学校的既定要求,从而不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对动漫人才的培养,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甚至对动漫产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2 师资力量薄弱,经验不足
目前,制约高校动漫教育的主要因素,还有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却没有招收新晋老师,有些只是要求原有的教师进行教学,并没有具体的配备专业教师,因此,许多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并非动漫专业出身,严重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和相关专业教学经验。然而现在的动漫产业要求动漫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要非常高,才能达到社会市场的标准。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未曾系统地学习过动漫,再加上缺乏动漫专业的教学经验,这会阻碍高校对动漫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高校的信誉和形象,耽误动漫专业学生的发展,更甚者会给我国动漫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2.3 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在动漫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即使会制定与动漫产业相适应的课程,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凡是在教学进行中,就会有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出现,有些教师擅长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是,随着高校专业的逐渐改革,尤其是动漫这样的信息化专业,变化快速,如果不及时随之更新改善教学方法,则会制约动漫专业的教学进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个体的差异性很大,高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能过于单一,这样既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无法培养出适应动漫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4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严重缺乏动漫教育的实践设备,也未设置专门的校内实训基地。更多的设备也是一直沿用的,并没有遵循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更新完善,致使学生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高端设备,在进入动漫市场后,才发现不具备从事动漫工作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是校内设施,校外实训也一样重要。高校在学生毕业之际都会安排实习,但是由于实习期过短,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环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太少,应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学习,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设备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会阻碍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从而不利于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
3 动漫教育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措施
产学研相结合是一种良好的动漫教育状态,有着其自身的必要性和实践性,虽然一些高校动漫教育已经开始逐渐趋向产学研相结合,但是想要达到完全结合的状态是非常难的,为此笔者根据前人研究以及调查,提出了以下几个有助于实现动漫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3.1 加强实现动漫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想要有效实现高校动漫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既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力量,从而做到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合理分工。建立一支这样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动漫教育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力基础。现阶段部分高校依旧存在过分注重教学,而忽略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高校的教师自身就应具有科研能力,否则将会出现与动漫产业相错位的现象,从而不能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实力队伍的建设,注重对动漫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协调发展,才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对动漫专业学生的综合教育。并且,动漫产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要求特别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讲授,与此同时,也要认真强化对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适时了解动漫产业的市场动态,为学生带去最新的信息,并结合市场信息进行有效教学,实现动漫教育产学研的结合。
3.2 创新动漫教学体系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动漫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过于传统,教学内容单调,主要围绕一些新的动漫风格和表现形式等类似的内容,这与动漫产业的人才需求出现严重脱节。为了让动漫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求,高校动漫教育应该注重与企业相互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动漫产业的创意和制作等环节相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同努力实现双赢。
3.3 建立校内长期的动漫教学实训基地
产学研不只是单单要求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他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动漫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大学过程中,实践大多是指实习,但是实习期时间过短,并不能够全面地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学校可以进行校内长期的动漫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毕竟现在的社会市场,尤其是动漫产业,在选择人才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经验,不只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高校可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构造出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校外则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训练基地,锻炼动漫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实训基地参加项目的开发、探究,教师通过实训基地与动漫产业相接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能让教师及时的了解社会市场的信息及发展趋势,从而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接轨,实现动漫教育产学研相结合。
3.4 加大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产学研的结合是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高校应该为了促进动漫教育的发展,以实现高校和企业共赢为基础,加大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为高校提供动漫产业的全方位信息,尤其是人才需求和人才质量要求。企业为了吸收高技能的人才,也可以尝试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让学生切身体验职场,锻炼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高校应该做到以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为前提,以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与企业联合办学,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企业,现在许多出版单位对动漫专业人才也是十分的关注,为此想要跟高校相互合作。所以,高校可以据此加强与出版单位的合作,完善动漫教育产学研,共同努力培养动漫专业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和出版单位的利益双赢,并有效改善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3.5 构建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的激励机制
高校和企业应该在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高校动漫教育产学研相结合,并推动动漫产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也应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尝试对动漫教育和动漫专业学生实施优惠政策,激发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积极与企业对接,并引导企业主动加入高校动漫教育产学研的实施中去。高校和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动手操作能力,为动漫产业提供高技能的人才,使得高校提升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并有效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增长。
4 结语
高校动漫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只有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将传统的教育模式打破,把动漫专业的学生输送到实践场上去,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适应社会市场的环境,及时地掌握动漫产业的最新信息,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加强对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也应该正确面对动漫产业市场,对动漫教育进行适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不断地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动漫人才,才能更好地与市场相适应,被动漫产业所接受,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敏.高校动漫教育产学研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8).
[2]王建华.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08(08).
[3]蒋克岩,沈葳.“校企联合”教育模式在动漫人才培养中的机动性[J].艺术研究,2011(03).
[4]黄柏青.机遇和挑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湖南动漫设计艺术教育[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5).
[5]戈雪梅,周安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子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作者简介
刘红(1983-),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英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动漫设计。
作者单位
广东产学研联盟发展分析 篇12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与联盟,广东,区域创新发展
1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研究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与意义
产学研合作通常是指产 (产业、企业) 、学 (高校) 、研 (科研机构) 合作各方之间的以科技合作为主线的科技—经济的活动。其核心是实现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产品试制—市场销售—新项目的科技创新这样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的过程, 优化组合和集群配置各方资源, 实现科技产业化, 技术产品市场化和技术经济效益化, 使产学研合作各方能够共享利益和共同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首先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 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其二, 产学研合作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政府构建服务职能, 提高治理区域发展能力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三,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一种办学形式, 也是办学理念的提升, 是实现高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也为科研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是培养科研人员的重要途径。
1.2 产学研合作发展与研究
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810年德国威廉·洪堡 (Wilnm Von Humboldt) 创办柏林大学 , 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统一。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新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 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1933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启动“大学——工业合作委员会”, 许多工厂和实业家纷纷成立或捐资大学建立实验室。1951年斯坦福大学在旧金山市创立了全球首个“科技园”, 揭开了大学知识产业化的新篇章, 以此把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活动[1]。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比利时鲁汶联合工程大学都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2]。我国产学研大概有几种形式。一是 “星期六工程师”的形式。二是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三是合作研发, 联合建立研究院或基地。四是创办实体共同研发。其五在政府指导下参与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美国学者科尔顿 (R·M·Collton) 和安戴尔 (G·Undell) 认为, 美国大学与产业关系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者互不联系。第二阶段是两者之间有了单向的、偶然的联系。第三阶段是两者出现了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合作计划。第四阶段, 即目前两者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职能部分重叠的合作伙伴关系[1]。专家们认为, 美国“硅谷模式”、“科技中心计划”, 英国“合作伙伴计划”, 日本“官产学研合作”等都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范例。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共同经验是:一是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协调, 通过立法等形式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二是政府制定科技计划和专门的产学研合作规划, 设立多种基金拨款资助产学研合作。三是政府重视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四是构建合作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详细规范合作各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义务、利益、分配方式等。许长青博士认为, 日本产学研合作已进入了联盟阶段, 其本质特征是“产学合作, 政府指导”[1]。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认为, 产学研合作是大学与社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行之有效的途径。杜玉波认为“产学研联盟一般从单一项目合作开始, 通过合作而建立各种形式的平台等, 发展成战略联盟[3]。此外, 教育部科技司于2000年10月在广州、2005年8月在西安分别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科研工作会议, 全面而系统地交流总结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对产学研联盟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总体上分析, 这些研究没有清楚界定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联盟的关系和本质特征等。
1.3 产学研合作发展的3个阶段及其关系
产学研合作的初级阶段——项目合作阶段。它是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课题组与企业之间双方以解决某一技术难题而进行的项目合作。其主要特征是低层次合作, 合作方中高校往往是其下属的学院、研究所、课题组、乃至专家个人, 其主要目的任务是解决合作项目的技术问题;合作双方技术支撑力量不足, 合作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期性短、层次低以及不稳定性, 如果利益关系处理不当, 合作将会困难重重而十分脆弱。
产学研合作的中级阶段——平台合作阶段。它是指合作各方共建各种科技平台 (如联合实验室, 研发中心, 博士后工作站、检测中心, 科技产业基地, 联合办学, 创办合作实体等, 下同) 。它是在项目合作基础上建设“平台”。其主要特征是中层次合作, 建立各种平台, 合作方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整个实体而不是其下属单位, 建立较稳定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关系, 合作也较为持久和稳定。
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联盟阶段。它是在平台合作基础上构建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其主要特征, 一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性高层次合作, 其中以市场为导向, 政府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 中介服务体系为媒介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成立领导协调小组, 设立办公室等组织机构, 有战略性发展规划, 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 一定的法规法律和保障制度, 一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围绕区域发展的关键或重大课题、产业技术优化和升级的战略性问题等展开合作研究。
2 产学研联盟的运作
2.1 产学研联盟类型和目标
产学研联盟可分为行业产学研联盟和区域产学研联盟两种类型。行业产学研联盟是针对行业产业发展而进行的产学研联盟。区域产学研联盟是针对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范围的各类产业, 乃至区域发展而组建的产学研联盟。根据产学研联盟中地方政府作用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以地方政府行政级别为依据, 区域产学研联盟可分为:省级、市级、县 (区) 级、乡镇级等4种层次级别形式。产学研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创造知识产权、重要标准和新产业, 促进地方区域协调创新发展。
2.2 产学研联盟的运作
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立联盟各方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 有联席会议制度, 制订章程法规, 形成制度;各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配备干部负责宏观指引和协调,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置专职人员负责联盟的具体工作, 搭建从政府到产学研联盟各方、从省到市、县 (区) 乃至乡镇及企业都有专职人员负责的产学研联盟的持续运作的组织保障。政府主导是产学研联盟与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合作的根本区别建设平台。建立合作平台是体制、机制和协调的基本载体, 为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交流创造了畅通渠道。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主要是制订发展规划, 完善各种法规和政策, 营造创新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 规范和协调各方的关系;建立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带动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 使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引导和推动主导产业发展, 为自主技术创新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提升产学研联盟的质量。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首要的是要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企业巨大的创新需求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源动力。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力作用。要和地方产业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动力源。
“中介服务体系”是产学研联盟的主要媒介。它衔接产学研合作的各个环节, 降低合作风险, 加快合作进程, 提高合作效率、水平和质量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发展
3.1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和2009年1月广东省政府先后与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签订产学研联盟协定, 推动广东各级政府建立体系性的各级层次的产学研联盟。
企业主体和高校、科研机构主力作用奠定了联盟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参加广东产学研联盟的有广东120家大型企业和近3000多家中小型骨干企业;有全国167所高校和广东省高校20多所;中科院系统多个单位和广东省科研院所属的科研单位等都参加;还有众多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其中。
形成一套发展体系。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雷朝兹认为, 目前广东产学研联盟巳经形成三大推进机制 (省部高层会商机制、省市联动机制、地企校长效合作机制) , 四大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信息服务体系) , 五大创新模式 (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高校服务区域集群经济、建设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开展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这体系把广东科技自主创新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3.2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目标和任务
广东产学研联盟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广东, 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广东力争在5—10年基本建立广东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使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 (2008.9) 指出, 到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 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促进技术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力争落户广东的国家或国际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超150个;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四方面任务:一是要促进科技与广东产业和区域发展更加密切合作, 加快广东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坚持与地方支柱产业群发展紧密结合, 建设广东区域创新体系, 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引领高校和科研机构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发展。四是探索构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发展链, 创造新产业。
3.3 广东产学研联盟运作措施
成立机构, 构建组织体制。广东省各级政府设立产学研联盟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形成高层会商制度, 形成省、市联动的组织管理体制和会商制度, 提供实施的组织保障。广东已建立4个层次级别的区域产学研联盟:一是建立省部级区域产学研联盟2个;二是建立地级市区域产学研联盟8个;三是建立区、县级区域产学研联盟3个;四是建立专业镇级区域产学研联盟10个。广东已建立13个省级的行业产学研联盟, 如数字电视产学研战略联盟、白色家电产学研战略联盟、精密制造产学研战略联盟等。
制定政策, 构建法规保障。主要有:《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 《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关于申报2006年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通知》、《关于广东省专业镇与高校开展对接工作的通知》、《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 《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 《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提供人才支撑。实施高级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广东发展与科技创新工作,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广东企业兼职, 鼓励广东企业高层人员到高校兼职任教。鼓励广东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 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各类人才, 鼓励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建立政府部门协同管理配置创新资源运行新机制, 加强各项省级财政性资金的统筹使用, 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省政府计划设立规模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组建广东科技发展银行, 完善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
建立特派员制度。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 每年从省内外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选拔一批科研骨干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 进驻广东科技型企业, 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 择优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产学研联盟项目。目前, 第一批5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7名科技特派员已经进驻5 4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作。2009年选派200名特派员。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产学研联盟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共建实体, 构建平台保障。支持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各种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广东设立研究机构及各种平台的分支机构, 鼓励广东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基地。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业集群程度高、特色明显的区域、专业镇、产业园等建立省部产学研联盟示范基地。实施“产学研综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 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学研基础好、创新氛围浓的科技型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政府主导和推动平台建设。如2007年7月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大学城建立“广州大学城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学研孵化基地”。深圳市政府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 还引导和推动有关单位建立北京大学深港产学研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佛山市政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60多个, 共建博士后工作站19个。
举办展会和论坛, 加强科技交流。广东产学研联盟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在深圳市召开“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孵化研讨会”和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产学研合作工作座谈会”,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战略研讨会”,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工作会议”, 同时举行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开幕式暨项目签约仪式。2006.7.18.深圳市举行“官产学研项目互动交流洽谈会”。2009.9.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政府将共同在佛山市顺德展览中心举办中国 (顺德) 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
3.4 广东产学研联盟的成效和意义
签订一系列联盟项目。2007年6月27—30日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在广州举行13个省部级产学研联盟项目、23个市校全面合作项目、11个专业镇与高校对接项目、131个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现场签约仪式, 为实施产学研联盟提供具体内容。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仅两年时间已有7000多个项目签约, 政府带动全社会依次投入230多亿元资金,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2163件, 取得专利数量7320项, 实现总产值4088.3亿元, 出口创汇112.8亿美元, 新增利税670.3亿元。目前已经集群起最强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 正承担着一大批对广东产业发展起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4]。
全国首创新模式。它是全国第一个省部级层面的产学研联盟, 是产学研合作发展进程中的目前最高级阶段。它揭开了我国政府直接推动和引导产学研合作, 使广东产学研联盟实现从单一项目、“点对点”、松散型等合作向项目系列化、多领域、紧密型和长期性的等合作转变, 由双方的合作向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地区的全面战略联盟式的合作转变, 逐渐实现由企业单项技术研发向行业产业共性技术、乃至共同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的合作转变, 支撑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并同时引领高校实现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发展。
正在创造发展新产业。吴敬琏教授认为, 提升现有产业的途径之一是发展产业链更为完善完整和含有更多自主技术的新产业 (南方都市报, 2009-01-24.A02) 。目前以广州锐丰建业灯光音响器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广州声像灯光产业, 以广州迪森集团为代表的“生态油”产业 (以农林废物的秸杆、稻壳、木屑、树叶等通过裂解方式制备成生态油) , 都在产学研联盟支撑下正在快速发展。
参考文章:
[1]许长青.产学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考察:基于日本的案例研究[J].高教探索, 2008 (5) :60-65.
[2]查建中.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的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化 (下) [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8) :14-16.
[3]杜玉波.深化产学研合作,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7) :16-18.
参考文献
[1]许长青.产学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考察:基于日本的案例研究[J].高教探索, 2008 (5) :60-65.
[2]查建中.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的产学研合作与国际化 (下) [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8) :14-16.
[3]杜玉波.深化产学研合作,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7)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