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办学(共12篇)
产学研合作办学 篇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13年11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然而在现实中, 产学研合作还存在信任缺乏、利益冲突、形式重于实质、合作效率低下等许多严重问题, 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协同创新效率的提高。而对于上述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出现的严重问题, 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却没有给出很好的回答。现有的研究, 更多地关注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 而较少深入探索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因而无法为产学研合作相关主体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提供科学指导;更多地关注各种不同机制, 如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政策机制等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而没有考虑这些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影响等。
因此, 本文试图从研究的理论视角、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 归纳其研究进展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能够推动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并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持。
1 研究的理论视角
在最初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等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者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也在扩展。迄今为止, 除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之外, 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理论视角还包括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 等等。
1.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源于熊彼特 (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的国家学说。随着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 创新研究开始逐步延伸到国家层面,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应运而生。1978年, 弗里曼在《技术政策与经济业绩: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并认为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追赶和超越与其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技术行为因素, 也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不仅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 也包括政府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1]。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干预、厂商主导研发以及教育培训系统与独特产业结构的支撑[2], 而厂商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之后, 纳尔逊在对美国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时, 将国家创新体系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并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分析的核心在于企业、大学与国家技术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伦德瓦尔等人从微观角度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划分, 并探讨了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997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出版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书强调, 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主体就生产、储存、转移以及应用不同类型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系统, 而企业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了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而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中任何部分或环节的缺失都会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产学研合作不仅仅是指产业 (企业) 、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那些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的政府产业政策以及中介结构的作用也需要加以重视。
1.2 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 (Triple Helix)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 主要用来解释基因、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将该概念引入创新研究领域, 用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由此提出了三螺旋理论[4]。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类似, 三螺旋理论也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 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交迭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 三方互动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在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三方参与者互相作用, 从而推动创新螺旋的不断上升[5,6]。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特别强调以产业为创新主体不同, 三螺旋理论认为, 大学、产业或者政府都可以成为创新的组织者、主体和参与者, 无论以哪一方为主, 最终都是要形成动态的三螺旋来推动各种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三方相对独立但和谐地相互作用、协作创新, 推动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7]。作为创新研究的新范式, 三螺旋理论强调通过制度设计以及结构安排等加强产学研各合作主体以及政府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分享, 从而有效提升科技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
1.3 协同理论
早在1965年, Ansoff就提出了协同 (Synergy) 的概念, 认为协同就是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其后, 日本的战略学者伊丹敬之 (Hiroyuki Itami) 进一步将Ansoff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 并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理论, 认为协同是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中所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的、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
随着协同思想的盛行, 一些学者开始将协同理论引入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事实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单一主体或单一要素的创新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区域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就使得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多个领域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的优势, 而且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协同作用, 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活动。
1.4 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 (Coase) 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 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 究竟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机制则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资源内部配置成本的高低, 而交易费用是获取市场信息、谈判和签订交易契约并在契约实施中监督以及必要时调解与仲裁的费用[8]。之后, 达尔曼从契约过程对交易费用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与此类似, 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分为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和谈判成本三种[9]。为使交易费用的度量更加可操作化,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考察了交易费用, 从而大大推动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诠释、量化及其实证检验的进展。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 产学研合作在实际中也存在各种交易成本, 因此, 学者们也广泛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来探讨产学研合作问题。例如, 苏敬勤[10]认为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包括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以及主要表现为风险成本的其他成本;类似的, 张米尔等[11]将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分为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三部分, 并认为交易成本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此外, 学者们研究也发现,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合作风险与获得知识溢出效应等[12]。
1.5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 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环境进行交换。在与环境的交换过程, 环境给组织提供了关键性的稀缺资源, 缺乏这样的资源, 组织就无法生存并获得发展, 由此, 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13]。Nohria与Garcia-Pont[14]认为, 跨组织合作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整合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部分解释了产学研合作形成的原因, 即通过合作主体之间的联结, 可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整合起来, 以获取对关键性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来发展技术创新。事实上, 很多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在实践中之所以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 是因为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获取与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稀缺资源和能力, 从而快速地实现创新。
1.6 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组织冲突和合作的主要理论之一。1944年, 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n) 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书中对经济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进行了概括, 并提出了策略型与广义型 (扩展型) 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从而奠定了经济博弈论大厦的基石, 也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创立[15]。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研机构、政府等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非零和博弈”的平台。将博弈论运用于产学研合作研究, 可以帮助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主体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作出正确的博弈决策, 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和创新发展。目前, 学者们采用博弈论主要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收益分配、报酬激励与风险承担等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16,17]。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随着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实践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呈现出方式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 很多研究者们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基于分类依据的不同, 再加上研究者们的视角与观点的差异, 不同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彼此相去甚远。
少数的研究者则将探索的焦点转向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例如, 何郁冰[23]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往往会受到企业规模和所在行业、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产学间地理距离等的影响;D’Este等人[2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更多地受到研发人员个人特点的影响, 而较少受到高校等机构特点的影响;谢园园等[25]基于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229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的研究则表明, 产学研合作程度和政策环境支持程度对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包括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等这类交互程度比较高的合作模式, 而企业规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并无直接的显著影响。
3 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指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机构通过分工协作, 在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过程中, 系统内外各相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26]。那么, 究竟怎样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走向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呢?目前, 学者们关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风险机制、管理机制、道德机制和法制机制等多个方面[27]。
3.1 动力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如何兴起的?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些问题的回答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关, 目前已经形成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1种为技术推动 (Technology-push) 观点, 认为合作群体具有更强的科技力量, 因而在创新上优于那些科技力量相对较弱的主体 (企业) 。第2种是市场拉动 (Market-push) 观点, 认为企业是否会主动选择合作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 即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情况, 在供不应求或不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可以轻松地获得超额利润, 自然也不需要参与产学研合作了[27]。第3种观点则强调技术、市场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驱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例如吕海萍等[28]研究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技推动以及人才培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 发展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是其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研方来说, 内在发展需要则是其倡导或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的动力, 其他的动力因素还包括人才培养和已有合作关系。此外, 也有学者提出政府政策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 因为政府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和金融体系等制度和政策环境、成立中间组织以及引入第三方模式,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改善合作条件, 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行[29]。综上可知,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因素众多, 只有在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驱动产学研合作的各种因素的互动作用的基础上, 才能构建高效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3.2 选择机制
当某一主体决定发起或参与产学研合作时, 如何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就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毕克新等[27]通过对多个产学研合作案例的总结, 归纳出选择合作伙伴应当遵循共同目标、优势互补与良好信誉三大原则, 其中, 共同目标原则强调合作各方需要相互达成共识, 因为虽然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所处的领域不同, 需求也存在差异, 但是合作者们需要确保商业目标一致以使产学研合作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优势互补原则强调组织在选择合作伙伴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自身所没有的资源能力,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 其优势在于资金、设备与市场信息等, 而学研方的优势在于科技信息、实验仪器以及科研专家等;良好信誉原则认为组织应与具备良好信誉的对象建立合作关系,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 选择机制还包括对合作项目的选择与评估, 以及根据合作项目类型选择匹配的合作模式, 等等。
3.3 利益机制
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之后, 合作各方常常因为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或者合作失败, 因此, 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成功且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 如何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 实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风险承担呢?罗利等[30]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需要遵循互利互惠、结构利益最优以及风险与利益对称3条基本原则, 强调不仅要确立利益分配的最优比例结构, 还需要采取合适的风险补偿措施。孙雷[31]则对产学研合作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进行了探讨, 认为经济利益的分配会对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共建实体3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 进一步认为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关键。此外, 还有学者提出, 产权问题是利益机制的根本问题, 产权关系不清引发的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例如, 董静等[32]以上海企业为调查对象, 从企业视角对造成知识产权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契约完备度、组织灵活度、合作交流程度、合作时间长度、中介参与度以及合作经历对缓解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障碍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其中契约完备度的影响最为突出。
3.4 法制机制
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直接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同时也对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环境条件也有直接的调整作用。近年来, 随着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政策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变迁, 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支持产学研合作法律政策工具的采用, 相应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法规政策。胡冬雪等[33]认为, 目前我国既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法律, 也有相关的商事组织制定、契约制定与知识产权制度等法律规范, 还有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政策综合确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大方向。与此不同, 瑞春[34]认为,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和政策并在不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整体来说法律体系依然不健全、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
另外, 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包括风险投资机制、治理机制、管理机制, 等等。应当说, 产学研合作包括多种机制, 每种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了整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因此, 深入探索各种不同机制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应当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
4 结论与展望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基于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等不同理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就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获得了诸多的创新成果。然而, 现有的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不足:
(1) 目前大部分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单一, 缺乏综合的理论视角。应当说, 无论是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或者是资源依赖理论与博弈论, 这些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部分解释, 但无论如何, 单一而非综合的理论视角很难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也难以为产学研合作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2) 研究者主要关注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 而较少注意到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也少有考虑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选择最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甚至, 基于研究视角与分类标准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也有很大差异, 自然也无法为相关主体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提供科学指导。
(3) 更多地关注各种不同产学研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法制机制等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而较少深入考虑这些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综合作用, 因而无法为实践中最佳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引。
(4) 欠缺考虑中国不同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市场分割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重要影响。转型经济时期, 中国制度环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不同区域之间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处于多个不同的区域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可能会更为复杂。
针对以上不足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产学研合作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具体包括:
(1)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事实上,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层面与多维度的研究, 因为产学研合作不仅涉及可能处于不同区域制度环境的企业、学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 而且其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深度与合作广度也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因此, 在综合国家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博弈论等多个理论视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全面深入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理论视角是未来产学研合作理论探索的重点。当然, 产学研合作综合理论视角的构建既依赖于研究者对于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充分了解, 更依赖于研究者对于相关理论视角的深刻理解, 以及对产学研合作多种机制之间互动与协同影响的细致把握。为此, 我们需要在有机整合现有相关理论形成产学研合作初步的综合理论视角的基础上, 大量开展针对典型产学研合作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以及大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 从而构建出能够合理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视角。
(2) 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的合适标准, 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科学分类, 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建立一个可以比较的分类基础;同时, 全面考察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揭示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 (特定情境下) 的最佳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而为实践中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合作模式提供具体的指导。
(3) 在全面理解各种产学合作机制, 如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利益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机理之后, 深入考察这些合作机制是如何交互并综合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过程的,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能够更好地解释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机制。
(4) 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区域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方面的差异, 考察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同区域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的比较研究, 探索中国转型期的独特情境———区域制度环境差异对各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为产学研合作理论的中国本土化与情境理论化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然而目前产学研合作研究在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未打开的“黑箱”。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归纳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合作机制,研究综述,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办学 篇2
甲方:天津xxxxxxx公司
乙方:xxxx大学xxxxxx学院
根据“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和“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甲方与乙方经友好协商,就甲乙双方开展长期全面产学研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1、乙方向甲方开放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优先向甲方转让科技成果,帮助甲方解决生产和技术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根据甲方需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
2、根据甲方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甲、乙双方组成联合课题组进行研究攻关,联合申报各级政府的有关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3、在保障甲方生产有序进行的前提下,甲方依据相关计划安排,为乙方师生提供专业参观、实习、见习和科研试验的条件。乙方创造条件开设与甲方经营生产实际需要有关联的专业和专业方向。
4、乙方根据甲方需要,为甲方“订单式”定向培养本科生,学生在假期可到甲方实习,毕业后,甲方按择优录取的原则优先加以
录用。
5、甲乙双方本着人才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人才交流,甲方选派科技专家为乙方学生授课、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乙方选派科技专家帮助甲方开展科学研究和生产管理活动。
6、7、甲乙双方开展其他有利双方发展的交流活动。甲乙双方合作项目产生的一些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归甲乙双方共同所有,未经合作方明确书面许可,相关技术、产品和科研成果不得对第三方公布和转让。
8、本协议书有效期:自2xxx年x月至2xxx年x月,若有变动可由双方协商修订。
9、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产学研合作办学 篇3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 实习实训;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45-00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尽一致,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突破还没有形成共识,推进这项改革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够理想,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往靠行政命令安排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办法已难以为继,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大力发展,克服其现存的问题,就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顺应高等教育的改革潮流,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并且都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例如前苏联的农林院校强调培养具有广泛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生产实践,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占总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以上,且极为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生产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多年来,为迎接21世纪新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挑战,各国高等农林院校更加重视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两个根本转变”及“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凸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和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背景下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时代内涵。
当前,大学与政府、企业组成了“三驾马车”,大学走入社会的中心,“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革“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符合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积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企业和高校相互配合共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它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合作,二者缺一不可,哪一方面缺乏积极性都很难搞好合作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尚未认识或认识不足,科技、教育对企业发展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带动作用时,其主动与教育科技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场所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在现阶段,拿出较多经费来开展合作教育是很困难的。
2.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合作教育的开展
我国职业学校仍没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书本知识多过实践应用能力,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以成绩为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使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未免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完成将来的实际工作。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往往把企业作为第二教学课堂,没有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没有将产学研融入一体,发挥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为企业服务。企业部门没能从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所需要的东西,相反还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的代价。因此,企业对这种合作没有积极性。
3.合作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认识不清楚
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交替错位。例如,有的学研方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希望自己进行转化,并不希望转交给企业。而有的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学研方提供交钥匙工程,但实际上对方并不能做到,因为产学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分工,不能相互取代。
另外,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资金缺乏等问题。
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主动树立适应企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要转变“为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式教育观念。大力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创新教育教学体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要改革合作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改变以往单一地把企业部门作为实习场所的传统合作模式,建立生产、科研、教育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种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教育才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政策,对于接受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企业,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其他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来支持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教育部职成教司、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晔,李志中.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职教论坛,2004,(7)
[3]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01)
产学研合作办学 篇4
一、总体思路
1.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当前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现实说明,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方面是产业界抱怨难以招聘到合格人才, 另一方面大量大学生不适应行业职业要求难以就业。因此, 以就业导向发展高职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 应切实贯穿在办学的全过程, 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原则的培养机制。
2.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 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技术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 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 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 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 积累经验, 掌握技巧, 逐渐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 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 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 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 作为高职教育者, 我们充分认识并遵循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 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一致, 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3.以产学研结合作为人才培养途径。利用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 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要求相融合, 提高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 使“零距离上岗”成为可能, 降低企业劳动成本, 达到国家、企业、学院、学生多方共赢的格局。
二、具体做法
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职业 (岗位) 、面向技术、面向应用,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着眼点, 以促进内涵建设为推动力, 进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从根本上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吸纳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教学评价等全过程。结合当前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技术手段的最新进展情况, 构建具有产学结合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岗位实习与企业课程相结合, 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 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激发企业产学合作的兴趣。
1.真正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2004年资产评估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全体会议, 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实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订与改革, 以及学生的实习等重要教学环节均有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专家指导, 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采用“根据工作任务与过程, 从职业能力分解入手, 反求相应课程”的方法。资产评估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市场需求与专业背景分析, 二就业去向与职业岗位群,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四职业能力分解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即教学计划进程表) , 六主干课程简介, 七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与安排, 八招生对象、学制及学习年限。这几部分内容都是有先后逻辑关系的, 它体现了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个思路:社会—→职业群—→岗位群—→能力结构—→知识结构—→课程。按照“能力本位”的思想, 先进行市场调研与专业背景分析, 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职业岗位群, 确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然后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按其实际需要分解为若干核心能力、专项能力, 最后按能力要求并结合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这样, 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 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 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核心能力, 若干核心能力有机构成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
在课程开发上我们充分注意了发下问题:一是紧紧把握职业能力这条主线。从行业分析开始到课程内容目标的确定始终围绕职业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打破学科知识严格的逻辑序列, 寻找知识点, 以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 整合重组课程, 删简知识内容, 设计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二是拓展专业延展能力培养, 加强综合性专业课程建设。在保证实现专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 体现保证专业特征相对稳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前提下, 面向整个行业和学生兴趣及爱好, 开发适应和引导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 通过设置课程组、课程包供学生选择, 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三是双证书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是依据行业标准对岗位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一种评价和认可, 是就业准入的许可证。因此, 在课程设计和选择上必须体现, 要将职业资格及技能等级考核内容知识有机合理融入, 使就业导向真正落到职业需要的实处。
3.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必要的理论教学的知识, 但职业能力的形成更需要有与工作情境相似和真实的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的磨练得以提升, 因此, 实践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 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我们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按照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一半, 把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手段, 重视学生的参与, 积极采用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建立资产评估实训室, 满足校内实训要求。以就业为导向, 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将技能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实践教学条件是技能培养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对于资产评估专业来说, 受职业岗位、工作性质及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一些重要的专项技能训练, 很难全面实施系统的“顶岗”实操。因此, 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软件、仿真实训室尤为重要。资产评估专业围绕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 建立了资产评估实训室, 安装了资产评估教学软件, 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 了解到整个评估工作过程, 顺利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无缝接轨。
5.建立资产评估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在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同时, 我们还特别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巩固与拓展, 目前资产评估专业已建立了10个校外实训基地, 与辽宁中天华资产评估公司、辽宁金开资产评估公司、辽宁华诚信资产评估公司等单位都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每个学期我们都安排学生在这些单位顶岗实习, 学生穿上企业制服, 成为企业“员工”, 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企业在业务繁忙时, 实习学生的到来无疑为其解决了人手短缺的问题。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实现了校企双方共盈。
6.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针对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要求的状况, 我们以产教结合为桥梁,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二是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三是从企业引进优秀的资产评估人员定期来学校讲座, 充实教学一线。四是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资产评估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目前专业全部教师已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 具备了双师素质。
7.积极为企业服务。我们紧贴资产评估行业需求, 充分利用专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 积极地参与企业资产评估项目, 不断扩大教师和学生的实训规模。近年来, 在资产评估公司业务旺季, 学校多次派出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这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了人力短缺的问题, 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师增加了感性和实际经验, 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资产评估的专业技能。
8.创建“能力本位+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规律,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也是新形势下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 我们在创新“能力本位+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相继推出了“2+1”模式、“2.5+0.5”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学院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在已收回的“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中, 其中对我院毕业生在工作责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认识能力、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工作满意程度等员工总体素质较强或强的评价占95%以上。
三、结语
产学研合作项目 篇5
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及验收指南
一、2017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
(一)申报对象
河南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不含转制科研院所)和其它事业单位。
(二)申报类别
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分为: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的研发项目(委托开发类)、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合作转化类)、面向企业开展技术转让的项目(技术转让类),以及实验室成果以转化应用为目标开展中试研究的项目(成果中试类)。
(三)申报条件
1.项目应在实施期内,且预期两年内完成(2018年12月前完成);
2.企业在技术合同中承诺支付项目承担单位的资金应不低于项目研发经费预算的50%,并纳入项目申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3.成果中试类项目依托的科技成果原则上是近三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完成科技成果登记的成果,且项目负责人为获奖或科技成果登记的前三名;
4.成果中试类项目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是指依托省级二等奖以下(含二等奖)科技奖励或完成科技成果登记的成果申报的项目;重点项目是指依托省级一等奖以上(含一等奖)科技奖励的成果申报的项目。一般项目申请财政支持经费不得高于50万,重点项目申请财政支持经费不得高于200万;
5.项目合作企业应为河南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并且与项目申报单位没有相互隶属或关联关系; 6.申报时不得使用同一科技成果重复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结项后不得使用同一科技成果再次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
(四)申报材料
1.河南省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申请书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预算申报书(项目预算申报书仅申报成果中试类填写);
2.技术合同或相关科技成果奖励证明; 3.银行转账凭证或中试科研可行性报告; 4.合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5.其它相关资料。
二、2016产学研合作项目总结验收
(一)验收对象
验收对象为截止2016年6月达到预定实施期限尚未验收的省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
(二)验收要求
1.项目负责人应对照验收申请书提供完整验收材料,未能按照相关规定提供验收材料及证明的项目,不予以受理。
2.达到验收实施期限不能验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省科技厅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应提出延期申请,延期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
3.项目实施周期到期超过一年未提交验收材料,也未提交延期申请的,将按有关规定取消该项目。
(三)验收材料
1.河南省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2.产学研合作协议;
3.合作企业成果应用情况和评价意见证明材料; 4.合作企业拨付到本单位的项目研发资金银行转款证明及其他资金到位证明;
张宇:为中国“产学研合作”续航 篇6
2005年,张宇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任电气学院应用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广东志成冠军集团—华中科技大学电源研究院副主任。现为全国电力电子系统和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源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创“产学研”新模式
2009年,张宇派驻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担任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在校企共同组建的“广东志成冠军—华中科技大学电源研究院”“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相结合示范基地”以及“广东省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架构下,张宇与该集团的主要技术负责人组成了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小组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及技术调研,共同确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及具体的研发项目,项目的实施过程充分利用研发创新平台及产业化平台。10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合作项目为企业创造了9个亿的产值,占企业总收益的60%。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及创新平台,张宇与广东志成冠军集团一起攻克了多项新型电源方面的核心技术,诞生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新型电源产品——模块化UPS产品的出现,既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也使得广东志成冠军集团的UPS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
追踪前沿 继续“续航”
10余年来,张宇在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等研究领域创下了卓越成绩: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201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年中国电源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从2004年5月承担UPS研发任务开始,张宇在企业职工宿舍一住就是大半年,与厂里工人一起上下班,终于完成了满负荷考核及现场安装,成功将UPS系统投入实际运行。2007年,为打破国外垄断,在100kVA多制式模块化UPS研制中,张宇带领多名学生,与广东志成冠军集团的研发工程师密切配合,经过一年半的攻关,终于解决了模块UPS的关键技术问题,并于2008年将该UPS推向了市场。
由企业完善的加工与测试平台结合学校的研究平台,形成的“产学研创新平台”,整合了校企各自优势,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规避了研发风险。通过近10年的合作研发项目,张宇说:“共形成科技成果6项,研制电源产品11个,并已全部推向市场。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获专利公开及授权12项。”同时,使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成为中国电源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工程实践也提高了学术水平,张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6篇。
聚焦东莞产学研合作 篇7
要实现东莞“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促进产学研合作, 探索适合东莞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机制和路径, 是实现东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高水平崛起的必然选择。
东莞市产学研合作概况分析
2006年, 东莞市颁布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为重要途径, 走具有东莞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东莞产学研合作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产学研合作出台了《东莞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 并从配套国家/省科技 (专利) 计划项目、重大专项实施、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技术创新等资助环节上, 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扶持引导。因此, 无论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企业, 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 这一合作模式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东莞的产学研合作, 成效初显:一是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 东莞市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654件和20397件, 是2005年的3.2倍和6.5倍, 跃升至全省第二位;在重大科技成果创新方面, 志成冠军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果“大功率不间断电源”专利获得国家专利金奖。二是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分别与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暨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合作实施科技项目, 帮助企业在重点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集聚了创新人才。5年来, 东莞用于产学研合作的经费已达5.6亿元, 东莞市全市32个镇街已有25个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产学研合作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为东莞市培训和引进了大批人才。东莞市产学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的成功和人才的集聚, 正在成为东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
东莞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分析
1.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东莞产学研合作逐步展开, 发展迅速, 规模从小到大, 层次由低到高, 组织形式由简到繁, 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分类,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研发、校 (院所) 办科技、共建科研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研发实体等7种。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 东莞主要采取两种模式, 一是以项目委托的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二是以共同开发或承担政府项目的形式进行合作。近年来, 东莞市企业承担各类产学研项目169项, 获得省级以上项目资助金额1.35亿元, 其中重大科技专项资助经费占三分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东莞开展产学研合作的72家样本企业调查问卷分析, 东莞市采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前三项分别是合作开发 (86%) 、委托开发 (56%) 、共同组织重大项目招标或重大技术引进 (50%) , 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28%) 、共建经济实体 (25%) , 表明受调研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取了这种模式。
因此, 东莞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现状是: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申报政府重点项目比较普遍, 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联盟较多, 而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程度高的战略合作联盟较少, 这些包括基于中长期合作的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内部一体化等模式。
2. 产学研合作机制分析
产学研合作机制, 是指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影响合作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受这些因素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根据产学研合作过程的发展阶段, 可以将产学研合作机制分为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方面。
(1) 投入机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从2006年起, 东莞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五年共5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 其中已有5.6亿元用于配套省部产学研专项经费、资助创新平台建设等。全市32个镇街已有25个设立了科技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投入超过4亿元。为了深化产学研合作, 东莞市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
(2) 运行机制。重视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省部产学研联盟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第一, 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政府主导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举措, 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 克服东莞高校少和本土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 不断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东莞依托国家级高校科技园区———松山湖科技园区, 引进了3所高校、11个公共创新平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国际企业创新园、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园、虚拟大学园等科技创新载体。松山湖科技园区的知名产学研机构包括: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所、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数理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这些公共创新平台, 对东莞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 成立于2007年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作为一个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技术平台, 该院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身。成立至今, 该院已为机械、电子、汽车、玩具、纺织等行业的近2000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 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孵化了7家高技术公司。第二, 在省部产学研联盟建设方面, 东莞市已建成了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4个, 分别是:广东省RFID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广东省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信息传输 (线缆) 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广东省卫星导航产学研创新联盟。省部级产学研联盟主要是开展国家和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以产业研发和产业技术提升为核心, 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项目, 推动东莞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型人才集聚。第三, 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实力较强的企业, 政府鼓励其直接与科研院所合作, 设立研发机构。目前东莞市已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126个, 其中省级以上41个。第四, 抓项目实施, 谋求产学研结合实效。项目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 也是产学研结合最终取得成果的关键。东莞注重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0年东莞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67项, 承担经费2.05亿元, 比2009年增长40%。其中大部分是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承担的。
(3) 利益分配。合作利益如何分配, 是产学研合作基础是否牢固的第一个挑战。产学研合作参与各方常常因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合作失败的例子多如牛毛。本研究通过对东莞企业调研发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东莞企业主要是技术的受让方或输入方, 所以对利益分配不是十分关注, 并且在日常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输出技术的科研院所的应得利益。然而我们在研究院调研中, 它们最为关注的是知识产权问题以及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因为技术输出方是科研院所, 所以是否签订了明确的契约协议、是否有恰当的利益分配方式, 是影响科研院所是否愿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合作的长期开展。
3.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东莞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 还存在合作紧密程度不够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和工作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1) 合作紧密程度不够高, 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形式以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为主, 政府主导建立的公共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较多, 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研发实体较少。此外, 产学研合作方主要是针对某个专项合作, 或针对某个技术难点进行合作, 取得突破或失败后, 就不了了之, 最终能产业化的项目不是太多。因此, 为了避免短期行为, 东莞产学研合作需要重视构建长效机制, 如何整合政、产、学、研、商等各方面优势资源, 探索并建立一套高效、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有待积极探索。
(2)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目前, 东莞的产学研合作是政府主导型的, 政府在引导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 然而, 根据72家样本企业调研数据, 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运行成本较高、产学研合作效益没有达到预期, 制约了合作的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运行成本中包括合作方投入的人、财、物、技术、知识和时间等资源, 还包括承担合作失败的风险成本;产学研合作效益没有达到预期将会影响合作双方进行长期合作。有30%的企业认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弱和企业研发设备不足以支持研发项目开展, 这类企业往往以代工生产为主, 企业的技术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不上, 即使具有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能力的意愿, 但由于自身条件有限, 一般不被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重视。而我们在问卷调研中, 相当多的企业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也希望政府能为这些资金、设备和技术能力不强的企业提供合作的渠道和政策支持;并且因为东莞资金和技术实力不强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有必要在支持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方面加大力度。
(3) 产学研结合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结合是高校院所与企业相结合的产物, 对合作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搬高校院所对人才考核的既定制度, 如果沿用学校的考核办法, 会影响产学研工作的推进。目前东莞市缺乏一套符合产学研合作的考核机制。
东莞市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活动。目前东莞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形成。从东莞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来看, 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 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 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这一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通过实现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 也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全面合作, 提高合作效率, 使合作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有效作用;通过合作研发、知识创新和管理、研发队伍的培养和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 培养一批扎根于东莞的创新型人才, 东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此外, 政府有必要调整产学研引导方向, 针对东莞中小企业较多,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改变过去偏重大企业的倾向,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学研支持力度, 推荐专业院校与企业对接交流,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改善融资环境, 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的发展。
2. 探索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推动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
探索省部 (院)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新模式, 建立政府、高校院所、科技平台、中介机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 逐步形成稳定、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营造省部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建立省部产学研合作诚信评价机制, 保障省部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突破原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项目合作模式, 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包括技术战略规划、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针对东莞的产业特色, 加快高校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进入区域产业的步伐, 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示范, 以企业为突破口,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探索产学研合作国际化道路, 以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项目实施为抓手, 着力引进港澳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资源和重大科技成果流入东莞, 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进程。
3. 建立一套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结合工作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东莞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适合实际工作开展的产学研结合的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综合、系统地评价产学研合作及其参与者的工作成效。可以借鉴新加坡、香港的产学研平台建设的经验, 他们的公共服务平台都有一套完整独立的考核体系, 相关负责人的薪酬与其为平台创造的效益紧密联系, 如果完成不了既定考核目标, 将面临严厉的追问机制。这些平台的专家都由政府发放工资。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 东莞政府可引导企业依据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利益分配方式, 如:按股份分红、一次性转移支付、按销售额提成、混合支付等。政府要引导企业重视研发人员,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激励科技人员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强制受资助企业制定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政策, 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政策, 有利于科技人才将自己的未来发展与企业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 篇8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 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国转化,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 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 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 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1、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
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就是企业主建型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其成功与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向其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而国腾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这使双方获得利益, 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
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目前, 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 一个产业实体。大学创办经济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 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 更受欢迎, 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以及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集团) 。
3、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
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60万元起家, 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厂) ,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殖,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二、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1、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合作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 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如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 (2) 合作成立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 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 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
2、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
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地基地,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 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三、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1、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
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行,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 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特别是软件, 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一体型合作模式, 是近年来四川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 建筑面积5000m2, 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 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 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 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2、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
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其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 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 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 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四、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技术转让型。
技术转让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技术开发型。
技术开发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 其中, 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3、技术咨询型。
技术咨询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 (或工程) 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 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4、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 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五、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虚拟型 (Virtual model) 是指渗透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组织新模式, 是指围绕指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 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的柔性组织。如1999年9月10日创办的深圳虚拟大学园, 现有驻园单位38所, 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活动基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211重点院校、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重点院校。此外, 还有18所国际知名院校以网络的形式加盟。深圳虚拟大学园达成与名校互动发展, 是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六、结语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 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在现实中的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应以多层次的产学研运作模式为基础, 来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并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内外部条件, 分析机遇与挑战, 努力创造现实条件, 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合作效果不明显, 市场化率偏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影响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分配机制不完善, 直接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 为了使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得以顺利展开, 应努力构筑产学研联合的市场化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的协调者作用,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工作, 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 使产学研各方紧密结合, 促进产学研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合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桂龙, 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3 (4)
[2]、谢开勇, 赵邦友, 张礼达, 等.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学研究, 2002 (4)
淮安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篇9
一是务实排查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向企业选派的科技政策辅导员的作用,深入企业和企业老板及技术人员一起排查。对有些因不了解外面的先进技术而找不出难题的企业,将通过组织带领他们到先进企业去参观考察等办法,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有些因难题涉及企业秘密而不愿透露、不愿公开的企业,将采取与企业个别交流等务实办法,打消企业的顾虑,了解到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为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是务实开展产学研合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将组织带领企业,带着技术难题,广泛开展与高校院所的对接、洽谈,努力达成有实质内容、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产学研合作。
三是务实解决技术问题。积极引导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以务实的态度解决技术问题。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让企业说了算。在活动结束后,市、县科技局的同志将经常深入企业,跟踪了解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对活动效果做出客观评估。
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分析 篇10
要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结合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时间、方式、核心内容, 可以将产学研结合划分为6个主要环节和5个主要阶段, 其详细过程如图1所示。
由图1不难看出, 在产学研结合的不同阶段,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会有所不同。在科研选题、科研成果形成阶段, 主要产品没有形成, 难以进行实体结合, 因此, 这一阶段的产学研结合主要采取下文分析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中的4种类型;在产品成型阶段, 主要采取基地模式中的2种类型;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成长阶段, 主要采取实体模式、园区模式中的5种类型。所以,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选择与产学研结合的各阶段有密切的关联。总体上看, 产学研结合中需求牵引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基地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深化和扩展, 实体模式、科技园区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最终成果的体现, 虚拟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产学研结合的再现。总之, 产学研结合需要根据产学研结合主体的参与程度、产学研结合的环境选择不同的结合类型。
二、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1. 产学研结合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结合模式是指产学研结合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 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 市场需求牵引型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 技术转让型。技术转让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 书来确立双方的结合关系, 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2) 技术开发型。技术开发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即由结合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结合, 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结合技术开发。
(3) 技术咨询型。技术咨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结合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结合标的来看, 这种结合又称为“软性”结合, 只要合同约定合适, 结合的成功率极高。
(4) 技术服务型。技术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结合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结合, 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2. 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模式。
产学研结合基地是指结合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结合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 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结合为目的。目前, 基地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即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和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
(1) 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它又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的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以结合研究项目为依托, 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 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另一种是企业大学模式。这是一种创新模式, 又可以分为转换式 (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不变, 但办学成为企业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用商业模式来运作教育) 、合成式 (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业务开拓内部员工培训、顾客和客户培训、售后服务以及技术研发等功能) 以及派生式 (本身创办时没有什么功能, 通过整合和开发得以延伸, 主要针对内部职工进行培训) 3种类型。
(2) 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主要是结合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结合,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方式, 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 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 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加快科研进程。
3. 产学研结合的实体模式。
实体型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目标, 共同出资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根据产学研结合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 实体型模式又分为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与科研院所主导型3种。
(1) 实体模式企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 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 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导型模式中, 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2) 实体模式高校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 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既是一个教学实体, 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
(3) 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导型。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虽然相对较少, 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其存在的可能性。1998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 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款60万元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该公司大胆营运资本, 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 形成高技术产业群, 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 实现了资本的增值, 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50强。
4.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区模式。
(1) 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 大学科技园主要是由高校发起, 联合政府和多家企业参与, 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 各方以产权为纽带, 实行资本运作, 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
(2) 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类型。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一种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 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1987年, 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 至今, 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它们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5. 产学研结合的虚拟模式。
食品专业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篇11
【摘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既是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情况,阐述了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食品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食品专业 对策措施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产业,其作为第二产业中的一个行业集群,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纽带,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保持食品工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是关键。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食品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具有十分的必要性,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1 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促进了专业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采用单一的传统研究方法解决复杂系统中的技术问题,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因而有必要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把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产学研”结合为学科的综合和交叉提供了契机,开拓了学科建设的新思路,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因为高校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无论是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还是联合科研,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科技成果的需要,必然要对原有学科体系进行优化组合,因此,将促进高校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
1.2推动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适应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为适应这种变化和需求,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删除陈旧教学内容,增添新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产学研合作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拓展了新途径。
1.3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产学研合作可以吸收不同专业的教师参加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针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难题,进行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教师更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接近科技开发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
2 加强食品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措施
2.1提高教师积极性,实现“单一型”向“双师型”的转变
作为产学研合作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积极性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因此,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产学研合作,充分了解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与内涵,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在食品企业中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参与指导大学生实训实习,另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科技研发或生产实践,拓宽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使教师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专业技能,真正实现从“单一型”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2.2 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河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根据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适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延伸,实现向“理论+实践”教学转变。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
2.3构建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通过对食品产业的调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及科研院所作为合作伙伴。明确校、企、科研院所三方的权责利,最大限度利用各方优势,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选派教授、研究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产学研教学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和指导教学。让研究所专家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使专业设置更贴近生产实际,确保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
2.4 完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
利用河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立食品工程实践实训中心,到目前为止实训中心使用面积约1000 平方米,各种设备约80 台(套),总价值约650 万元。2010 年实训基地获得中央地方共建项目的资助,预计2014年固定资产总额可实现1200 万元以上,形成多层次、上规模的实训基地。在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基地重视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 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产学研合作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食品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构建适应食品科学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深化食品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提高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推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明建, 曾凯芳. 基于产学研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
[2]胡天佑. 产学研结合相关概念辨析[J]. 高校教育管理,2013(04).
[3]王小虎, 王乐乐, 李晓辉. 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09).
[4]仲伟俊, 梅姝娥, 谢园园.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9(08).
【作者简介】
江苏产学研合作发展思考 篇12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对策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合作, 是优化资源整合的一种先进模式,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 地方政府如何发挥其政府职能, 引导和促进产学研合作, 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效用,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地方政府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 充分研究产学研各主体在合作中的职能作用, 为江苏创新体系的良好运转提供指导, 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方促动和参与下,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 取得较大成绩。江苏在全国率先与“两院两校两部委一系统”开展战略性合作, 努力为全省企业搭建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中科院85个应用类研究所全部与江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合作项目近1, 000项, 占中科院与全国地方合作总量的1/5。新建的苏州纳米所、生物医学工程所、常州先进制造业中心及连云港清洁能源中心等初具规模, 江苏各地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不断深入。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逐步由国内走向国际。在江苏省科技厅推动下, 江苏产学研工作由省内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的更大范围合作转变, 推出一批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每年实施国家和省级的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为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撑和引导, 2008年12月, 省政府又设立了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江苏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三个方面。在实体型合作平台方面, 江苏省已有一大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起全面合作、相对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实体平台。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1个, 比较注重涉及国计民生的一些基础科技标准的建立和监管;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 江苏省已经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2家, 其中国家级13家, 如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建设的国家生化科技研究中心等;三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 江苏省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6个, 如东南大学科技园已有入园企业126家, 其中以东大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组建的高科技企业21家, 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6家。截至2011年底, 江苏省各级政府与全国知名科教单位已签订全面合作协议315项, 成立各类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工作机构253个, 每年政府投入的产学研专项经费超过14亿元;全省企业已与国内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实施各类产学研项目20, 000余项。江苏省已建立综合集成的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高校院所与地方共建大学科技园和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共1, 800多个。南京“软博会”、无锡“工业设计博览会”、常州“制造技术展洽会”、苏州“电博会”、连云港“中科院高技术对接会”等地方产学研活动各具特色。产学研合作加速了国内外创新资源不断向江苏省内集聚, 提升了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江苏产学研深入合作的障碍分析
(一) 法律政策不健全, 相应措施不健全。
从法律法规制定的现状来看, 目前, 我国还没有出台针对产学研方面的专门立法, 相关规定大多分散在《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技术创新的法规中,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 企业和高校关心较多的“共同研发的关键技术的保密”等相关问题在现有法规下就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从相关的财税政策来看, 虽然国家或当地政府出台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 但基本局限于税率优惠与定额减免, 没有形成税收优惠、加速折旧、技术开发基金、对无形资产及研发费用列支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惠政策, 造成对事前研发支持不够, 易产生“技术空心化”现象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分散而缺乏针对性等。
(二) 合作双方信息交流有限, 道德风险影响严重。
从合作双方信息交流来看:一般项目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博览 (交易) 会、政府主导的校企见面会、科技厅 (局) 组织的项目招标会、业内同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但成交率高、效果好的项目来源一般来自政府牵线, 项目合作双方间则缺乏有效地沟通。企业认为, 一些项目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较窄, 可选的高校就那么几家, 较为熟悉, 无需花人力、物力去了解, 再加上他们眼中的高校, 诚信度较高, 不必去做详细的资格审核;高校也认为, 在项目未形成之前, 根本无法进行事先的考察, 也就缺乏对企业的充分了解。
从道德风险方面看: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流的不完全, 在合作伙伴选择时, 没有细致深入的选择程序, 带来一定的选择风险;在合作伙伴选择后, 还要面临着诸如合同不执行等违约风险。例如, 一些企业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双赢, 在获得或学习到对方的关键技术后, 就过河拆桥或在财务上做手脚, 没有给足高校或科研院所应得的报酬, 或者与它们预期收入相差太大;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发快要成功、预期利益越来越大时, 也存有违背合同规定、不肯将成果转让给企业而是自己办个公司单独干的问题, 损害企业利益。
(三) 合作资金投入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是维系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 资金的缺乏和融资渠道的单一已成为影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一大障碍。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 它们是事业单位, 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而对于企业来说, 尽管国家和地方设立了一些专项基金支持产学研合作, 但支持有限, 主要仍来自企业自筹, 面对承担高投资、高风险的巨大压力, 企业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只能望而却步。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 能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研究开发已非常不易, 用于产学研合作的就更少;对金融机构来说, 它们对风险的规避非常敏感, 一般不愿对风险较大的合作项目提供资金, 再加上现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 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导致产学研合作项目从基础性研究、中试到产业化各个环节都存在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 缺乏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
从部门协调方面来看, 由于产学研合作的涉及牵扯面广, 关乎企业、教育、科研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各种利益, 由于缺乏一个协调三方关系的专门机构, 导致合作的各方缺乏长期约束力和推动力, 这种缺陷导致大家都缺乏一个长期预期。由于缺乏一个固定的机构及制度安排, 这就导致, 如果政府强势一些, 主要领导重视, 这种协调就能够进行的比较顺畅, 但一旦出现人事变动, 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下降, 协调立刻就会困难重重, 因而, 缺乏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 会是制约产学研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江苏产学研合作发展对策与思考
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求非常迫切, 这对江苏省各地方政府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源于效率的提高, 技术的创新, 产品技术含量增加, 这势必需要产学研合作才能完成。江苏作为教育大省, 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经济全球化、开放化、协同化的规律要求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必须主动开放与合作, 其本质就是要求产业和学科双向整合, 形成兼顾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格局的不断变迁。
(一) 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环境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 针对国内有关产学研合作法律的相对分散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建议在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促进办法》, 对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各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以及优惠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然后, 在此基础上,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法规, 从而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打造一个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平等竞争的良好法律环境。
2、规范产业政策制定程序和完善保障制度。
江苏各地区制定的产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过多依赖行政手段, 以审批手续为主,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手段, 因此应提高政府在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运用财政税收手段、金融手段、信息手段、法律手段的能力。其次, 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合理分布生产力, 实现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 产业政策的制定关系宏观经济中长期的发展, 涉及各方的经济利益, 因此要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高制定产业政策的针对性;要加强对不同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测研究, 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发展趋势, 增强其预见性;要进行科学论证和民主审议。第四, 在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 应建立保障制度, 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产业政策的监督、检查及评价制度, 对产业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 并根据经济形势、产业结构的变化, 提出相应修改建议。
3、设立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发展, 可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政府产学研组织管理机构, 并赋予机构较强的协调功能。机构的组成要由政府机关有关部门、重点科技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组成, 在职能上要发挥好产学研各环节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吸纳提供活动场所, 定期公布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协助高校、科研院所选择研究课题, 或接受企业委托组织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 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学论证和优质服务。
(二) 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
1、转变合作理念, 找准自己的定位。
从高校来说, 要更新与转变对产学研工作的观念, 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 才能使得科研人员站在社会的最前沿, 最直接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 推动学科发展, 使产业化为学科建设服务, 将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变为转化科研成果的“通道”。从企业来说, 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应有战略眼光, 毕竟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了我国绝大部分科研力量;要主动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开发新产品, 勇于分担合作的风险, 快速将捕捉到的市场信息反映到研发合作中, 促使创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 抢占先机。
2、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方式。
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风险责任, 谁投资多谁收益大, 谁决策谁负责, 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 谁承担风险大谁收益多。例如,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相应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就应该由企业承担, 但企业可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向生产领域和市场方向推进, 在分配中减少先期技术转让费预付的金额, 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办法, 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 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同样, 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把企业向研究开发的源头方向推进, 让企业尽早参与研究开发, 分担研究开发费用和风险。
(三) 构建社会化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
1、完善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手段, 完善面向全社会的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网, 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并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系统, 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技术性、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和价格参考资料, 也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互了解提供共享平台。最终, 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一个集咨询、检索、申请、评估、审批、交易、招聘、投融资、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官方权威产学研联合服务平台。
2、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要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其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及信息咨询等职能, 具体包括:统一制定中介服务机构的标准, 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定期资格认定和复查, 实施动态化管理, 以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变简单服务为多方面服务。
3、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完善产学研合作中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诚信系统, 建立科技、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管理、产权交易等部门对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创立适合的信用评级体系, 为产学研合作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四)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在全社会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大学、金融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1、要加大政府的投入。
通过采取硬性措施, 确保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年财政支出增长, 并严格规定科技投入预算资金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同时, 省市级政府应该分门别类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 不仅对重点产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项目进行支持, 提高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资金投入的专项性和稳定性, 还应该关注不同类型的企业、大学的合作, 以及他们在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化等不同方面的资金需求, 对他们进行资金支持。指导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加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 设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贷款, 对不符合专项贷款条件但对前景较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融资条件适当放宽。
2、要加大企业投入。
通过经济杠杆手段鼓励企业增加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 确立企业在产学研多元投资体系中的主导性。同时, 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减免企业用于科技研发资金的税收。
3、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困难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体系不完善、资金缺口大。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只有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体系, 才能弥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筹资、国家财政支持、私人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一方面要鼓励、引导风险投资, 探索风险投资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种子基金投向产学研合作企业的办法, 出台相关风险投资补偿管理办法, 建设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风险转化评估体系等;另一方面要争取银行等金融部门参与和支持产学研合作, 保证产学研急用资金及时到位;要积极吸纳国内外企业、知名人物等社会各方的投资,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金或成立风险投资公司, 使产学研合作向多元化投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梅.产学研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以常州市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11.
[2]李洁, 朱佩枫, 熊季霞.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现状及政策创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11.17.
[3]张远鹏, 曹晓蕾.着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对策[J].群众, 2012.6.
[4]熊季霞.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及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