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2024-09-23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共8篇)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篇1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开展产学合作项目能够引导和推动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室,也积极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动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会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同时也能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产学合作机制创新

我院和企业应共同强化对实训室的领导,全面加强实训室的建设、改革与管理工作,其创新机制如下:

(一)人才培养创新

我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企业学习方案,并且方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在执行期间,学生学习效果好;合作企业也能够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专家授课和大师讲座,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及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模式。

(二)运行管理创新

我院产学结合项目实行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管理机构与制度健全,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健全了教学运行及质量监管机制,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与平台。建立了学校和企业分工负责、较好满足实训室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政策、经费、人员等保障机制。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安全制度健全、规范,执行严格;安全设施完好、齐全;无安全事故。

(三)条件设施创新

经过七年的努力,自2007年5月我院建立的第一个会计类校内实训室――会计手工实训室至今,已建成两个会计手工技能实训室、两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两个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两个ERP综合实训室等教学用实习实训室,模拟不同情景的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导向设置,相辅相成,形成了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在日常教学中,所有实训室的开放率均达到100%,目前在校学生人均占有实训室设备资源率为0.2,能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两个课时在实训室学习的机会。

二、行业企业参与教学

学校的办学宗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认真贯彻这一宗旨,我院开展了一系列的产学合作项目。

(一)专家授课

在开展产学合作项目中,我院为满足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需求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引进了专家授课项目。专家均来自与各事务所、高校或者研究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导,带动学生认识企业,认识社会。

(二)大师讲座

我院在引进专家授课的同时,还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引进丰富的大师讲座。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之外,能够更多的了解市场,开阔眼界。

(三)工学交替

为贯彻学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提高学校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未来毕业生合格率。我院根据学院精神对会计学(本科)专业安排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中期的工学交替实习。

我院工学交替实习借鉴国外教育经验,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运用-实践总结-理论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升大学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从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与专业对口率。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全面的了解行业性质和工作程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产学合作在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实行7年,基本实现了产学结合,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具备了一毕业马上就能上岗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立弟.产学合作,共创未来[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2]陈红梅.南京研究型大学产学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3]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4]张学文.基于知识的产学合作创新:边界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篇2

中外学者虽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提法,但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及为国家赢得科技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都一致认可,对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创新的风险和收益及其分配都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李廉水提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降低合作风险保障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关键,并阐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合理利益分配方式是如何构成的。嵇忆虹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影响我国现行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冲突风险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徐恩波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并重点分析了几种产学研的结合方式及其风险性。John Mathew(2008)和Kuen-Hung Tsai(2009)对台湾地区企业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Ev M.Mora-Valenti等从影响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创新的关联和组织因素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前的合作经验、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相近性等都是构成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主要风险因素。本文按照收益的独占性共享性和风险的可控性可防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收益及风险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对如何管理风险以使产学研合作创新多赢提出了建议。

2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产学研之间构建桥梁实现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资源互补和优势共享。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姻实现了创新过程的对接,既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又转化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成了多赢的局面。据对全国近几年来327项合作创新的调研表明,产学研合作可以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9%,另外对全国6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调查表明,项目成功率可达69%,比同期科研成功转化率提高近20%[1]。产学研合作创新产生的收益有些是合作各方所独占的,其余合作方无法享有的,但长期的深入紧密合作的展开会使独占收益产生放大效应,为产业技术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乃至一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等产生积极显著影响。这些产业层面的收益的获得是为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各方或整个产业整个社会所共享的。共享收益的获得会反过来更进一步地促进深化产学研的合作。按照合作创新的收益是独占还是共享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收益进行划分如下。

2.1 可独占的收益

2.1.1 企业利润增加、更具竞争力

企业视产学研合作创新为自主研发的推动器,企业“引凤筑巢”邀请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联合,为企业在高精尖技术上的突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使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实践也证明参与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2.1.2 高校更易培育创新人才、获得资金支持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企业成为了高校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和产品孵化器。另一方面学校也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基地,科研成果的转化补充了高校的科研经费。目前高校的成果转化和成果产业化中95%是通过产学研结合进行的,高等院校的科技经费中约有50%来自企业。高校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协调发展。

2.1.3 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知识产权的产出

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创新交易自己的技术,在企业实现技术转让和推广;或在研发阶段接受企业委托的课题,与企业联合申报和实施国家科技项目;或通过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工程化试验开发,在合作企业中使其研发成果得以应用,实现产业化[2]。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新增产值和新增利润,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也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不断产出中获益匪浅。

2.2 可共享的收益

2.2.1 各方创新能力的提高、合作经验的积累

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技术攻关能力,使其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合作方相互学习,提升了各方创新研发的实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著作权的保护显著增强了企业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使企业积极保护自己的知识成果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产学研合作经验的积累更有助于长期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后续再次合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2.2 产业创新体系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结国外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实现产业技术开发升级,提高科技竞争力乃至自主创新力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产学研合作优化整合了科技知识资源,使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或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设备等共享,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对关键的行业共性技术和重大前沿技术进行联合开发,促进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的突破和转移。为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强化本国的技术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捷径。

3 产学研合作创新应防范的风险

产学研合作中存在诸如合作沟通失灵,人员流动、产权问题和运行机制障碍等各种不稳定因素,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合作收益的达成。除此之外,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中还有一些更难以控制的因素,如市场的瞬息万变、用户需求的差异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对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估计带来了挑战,也给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带来更大的风险与挑战。任何收益的获得都离不开对风险进行识别并加以合理控制或有效防范。按照产学研合作进程中的风险易控程度把产学研合作中的风险划分为可以控制的风险和可以防范的风险。

3.1 可控制的风险

3.1.1 组织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

产学研之间虽是本着互惠互利的目标开展合作,但是各自又有重点目标定位。企业是盈利组织,更多关注经济利益,学校对非经济的利益目标更加重视。科研院所正处在非盈利组织向盈利组织的转变进程中。所以利益目标和文化的差异给合作添加了风险。产学研各方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合作项目的展开情况的信息了解不对称也潜在着一定的道德风险。

3.1.2 资金来源和人员流动的障碍

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和经济支撑也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开发资金,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因科研资金不充裕而缺乏中试。“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来源于自筹的占56%,来源于国家科技计划的占26%,而来源于风险投资的仅占2.3%。而美国恰好相反,至少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3]。实践证明,技术人员和技术的共同转移更有利于高新尖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共享收益的达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人员流动障碍以及流动中带来的产权归属等一系列问题,延缓了产学研合作的步伐。

3.1.3 模式选择失误和机制运行不畅

产学研合作进程首先面临的是模式选择问题。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偏好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中小企业偏好通过聘请科技人员或联办科研机构等松散形式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他们进行的也多是最终产品应用阶段的创新。相比而言,大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多采用合作开发科技成果等形式。他们更期望与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较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更紧密的合作获得长期创新的源泉,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或通过合作拓展进入新的研发领域[4]。高校则偏爱技术的直接转让。模式选择失误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的进行。但恰当的模式也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进行保驾护航。

3.2 可防范的风险

“合作创新实质上是关于未来在技术和市场上能否成功尚存在不确定性的技术成果的事前交易”[5]。产学研合作从事的多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高新技术的研发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合作各方所负责的技术难度和技术成熟度的不确定性伴随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全进程,新开发技术的适用性和外部性也增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程度。此外,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没有及时跟进在宏观上影响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使得产学研合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无法依法行事和按章解决。

4 防范控制风险实现产学研合作多赢的建议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共享收益是在独占收益获得基础之上放大产生的,共享收益的获得会反过来促进独占收益的成倍增加。产学研合作多赢的实现需要巧妙的识别合作进程中的风险,考虑到企业的特点、规模、创新能力及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势差来选择灵活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只有在科学防范可防的风险和将可控风险控制到最小的前提下,合作的共享收益才更有可能达成,从而使产业界和企业界的合作实现质的飞跃。

图3对不同的风险收益结合情况进行分析,并分别针对四种情况下代表性的合作模式就如何控制防范风险、实现更大收益提出了建议。

4.1 加快技术中介机构的建设

对于致力于取得短期收益的中小企业或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其科研人员、设备和资金相对缺乏,因此多采用技术转让(第4象限)的合作模式开展产学研的合作。这种高校或科研院所将技术直接转让给企业的模式能将技术很快商品化,合作的可独占收益能很快实现,但对技术成熟度的要求较高。在把握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等可防风险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收益实现。这种模式下对技术供需信息的筛选也对技术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搜寻合作者的最优路径是:之前合作满意的对象→之前无合作但技术能力强的对象→被推荐的对象→不熟悉的对象[6]。由此可见,合作创新中对技术合作伙伴的选择比技术本身的选择更为重要,所以加快技术中介机构的建设,并使之成为一个产业,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网络链接,可为有合作创新意愿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构架一个信息沟通渠道更顺畅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除了传统的技术市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继续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作用外,孵化器、技术转移网络以及信息平台等各种多元的中介形式也应不断发挥为产学研合作的服务效用。

4.2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产学研的收益与嵌入创新网络中的各合作方的个体绩效相连接,产学研各方对创新网络的整体绩效产生正的或负的影响[7]。风险投资体系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开展与高校的合作开发,只投入资金委托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有针对性的开发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或是企业认为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这种委托开发的合作模式(第3象限)是高校、科研院所比较偏爱的模式,其针对性强、对技术难度和开发时间有所限制,合作收益也能很快实现。但也存在沟通不力而产生的委托开发的技术成果没能实现很好的市场推广的情况,这样企业相对高校等技术开发方而言就承担较大风险。为确保收益风险的匹配就应该鼓励合作方真正参与到合作开发的模式中去,由于风险投资是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器,所以应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设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专项风险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介入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创新,还可引导社会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高科技项目融资,缓解产学研融资不畅的问题,为产学研合作创新保驾护航。

4.3 优化合作运行机制

合作开发模式(第2象限)加深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的合作密切程度,信息相对较对称,合作开发使各方优势长期共享增强了对市场的掌控程度,降低了技术的突破难度,这时的关键是合作的运行机制能否有效协调并解决合作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利益的分配、利益风险匹配及科技成果的归属权等引起的纠纷。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合作长期共享收益的获得都离不开高效的合作运行机制的保障。因此,应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专门管理机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协调合作各方的利益。随着合作的进行,对利益风险划分及时进行灵活调整,使产学研各方尽量按公平对等的原则承担合作中的风险,分享收益。产学研合作的科学绩效评价体系,科技成果价值和转化风险的评估体系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运行效率和成功率,使合作更有可能走向长期纵深的发展。

4.4 推进长期紧密型的合作模式

在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所占的比例是技术转让占20%,合作开发占30%,共建实体占50%。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技术转让的比例是30%,合作开发的比例是60%,共建实体是10%[8]。技术转让或委托开发等形式相对松散而且合作时间短暂,开发的新技术很难打开产业化的局面。合作开发与共建实体合作模式,风险与收益联系的更为紧密。例如,共建实体的模式(第1象限)往往是致力于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偏爱的模式,它涉及合作各方的长期利益,交易成本较高。但若企业方以契约形式向学研方承诺更高的转移支付比例,就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研方的技术创新投资力度,从而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整体创新收入都会得到提高[9]。高层次紧密型的产学研创新模式更利于攻关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超前技术,使合作创新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共享收益的获得自然也更多依赖于长期紧密型的合作模式。因此总体上应在尽量防范技术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把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向长期紧密型推进。此外,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开展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试点,构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也可以作为新型的产学研模式对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多赢也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科学管理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风险,可以实现产业乃至国家层面的丰厚收益。所以政府有必要从宏观体制和机制上协调产学研的多方合作,如以立法的形式奠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度基础、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防范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并控制到更小的程度,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对科技知识资源的配置能力、提高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KAZUYUKI MOTOHASHI.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n Ja-pan:The role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transform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Research Policy,2005,34(5):583-594

[2]LIONEL NESTA,VINCENT MANGEMATIN.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tworks[J].Science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2004(4):17-28

[3]吴添祖.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28

[4]范旭.我国高校技术创新宏观界面的扩展对西部地区高校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5(2):88-93

[5]罗焰.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11):24-27

[6]刘学,庄乾志.合作创新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J].科研管理,1998(5):31-35

[7]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79-81

[8]陈章波等.引导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发展的新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6):38-41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篇3

摘要:企业单位与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不仅贯彻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创举和科学实践,因此对其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一体化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依据企业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企业单位可以与科研单位共享资源,利用学校的高科技设备,加快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平台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最佳途径。对本校化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产学研一体化后培养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校企合作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一、引言

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高等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它不利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创新及发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就要遵循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作出适当的教育改革,探索新颖高效的教育新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运用起来,并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新思维。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膨胀和更新,仅靠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的反复操作与验证是无法赶上科学发展的脚步的。

对于本科生而言,大多数的课程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现在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简单乏味的理性活,缺乏实际生活应有的生活意义和人文关怀。对于现在推崇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了应有的想象、创造、探索、批判、选择、质疑的学习过程。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虽然学校会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课程以及一段时间的教育实习,但这些为学生所营造的实践环境是远远不能满足于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的应用于实践。因此,本科期间的实习也便只能使实习者们处于一个初级水平,大学生们很少能从这短短的实习期间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三、校企间产学研结合的优势

校企合作平台的成功建设,可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与合作校企单位同建共教共赢的新型教育模式与运作机制,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全面发展锻炼的开放式的实践教育环境,从而使教育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得以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在校企单位中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通过当前学习知识与科研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相关联系,同时巩固、加深并拓展了相关专业知识,锻炼并且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调动了在校学生对学校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在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而且还培养了在校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克己奉公的劳动思想、团队协作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这一切产学研合作优势都是在校学生在课堂和学校里无法替代的。基于产学研集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基础,利用合作教育为方式,学生在企业间的生产成果为载体,改革一体化是途径,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

四、化学学科教育加强校企间产学研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克服传统模式对现在在校学生的不利影响,当下提出了化学学科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化为一体,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能力的全面发展。实习期间在校学生不仅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具体的生产活动,经营或者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同时又可以以在校学生的身份进行知识学习,这是一种将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践中学习化学,是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具有直观性、教育性、操作性、示范性、启发性等显著特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的直观性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在实践工作中员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员工的示范性对学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活动中,老员工会对学生进行必要性的启发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拓展开放性思维,提高他们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经过对理论的抽象理解、到概括、总结和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启发性思维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实践工作是研究学习化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实践工作本身有着自身的特点,工作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审美教育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在校学生与校企单位合作的一体化,不仅增加了在校学生在校企单位的工作时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校学生实习时间与校企单位效益的矛盾,而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实习和实践操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统一,为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全面锻炼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明确的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的深度,激发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开发创新型的方案以及形成高价值成果的最终目标。因此,产学研一体化一定会克服现有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单位的实际工厂效益,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还有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创造性,满足了当今对学生能力高标准的社会需要。

五、化学学科教育校企间产学研结合教学的改革实践

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本质特征,是一项将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型行为,其出发点是将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利用校企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产物,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进步。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合作形式,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能够有效地将现有资源优化处理分配,是把科研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继续推动教育、科学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最有效手段。以培养学生为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合作教育是其进一步的发展结果,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通过在校学习、企业实习、生产劳动相结合,利用产学研这三方面不同的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把在校学习知识通过在校企单位的生产实习进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育过程就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教育形式。

现在学校要想培养能够直接服务社会的科研人才,需要利用产学研三者相结合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投入到实践中,这就是产学研的重要特征。因此,开展学校、校企单位和科研机构这三个方面的深度合作既是贯彻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方针,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加快企业科学成果产业化,快速服务社会的重要措施。基于产学研的生产实习是以产学研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实践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化学专业加上校企单位的运作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实习工作作为结合点,通过与校企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教育实习生产人才培养基地,将在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合并为一个阶段,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分队,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攻克研究课题。实习期间在校学生与以“生产实习工人”的身份亲身在一个实际岗位,同时还要保持在校学生的身份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研究项目。

六、结语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以产学研一体为结合点,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化学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通过这种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改革,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以产学研三位一体为基础,与企事业单位同建同教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与运作机制,为在校学生制造一个有利于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加速推进教育教学与实践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通过在校企单位的实际生产劳动与学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既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单位工作的联系,更加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动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加强了在校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工作思想、和在团队中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产学研一体化给在校学生带来的教育成果是现在高校和课堂上无法带来的。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化,目标是培养人才,载体是实践科学成果,基础是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方式是校企合作,最终途径就是深入改革。这一切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校企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4):7-9.

[2]王勇,杜学元.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5,(01):24-26.

[3]王柏清.基于高职学校权益保护的校企合作法治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5,(31):27-29.

[4]欧光川,张敏.地方本科院校化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15-16.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篇4

政策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与指导办法》;

(三)《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文件2016 年申报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

企业通知》(产学研函字[2016]第12 号);

政策背景和导向

经评审认定的示范企业为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头作用,深受政产学研各界好评。进一步推动示范企业评审认定工作,及时总结产学研合作的好经验、好案例。

政策导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申报条件

1、企业拥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经济效益,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意识,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2、企业已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建有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

3、企业已与三家以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联合攻关、共建技术中心、共办经济实体或共建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实行产学研联合,并取得显著成效,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4、企业承担有省部级以上的计划项目并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创新成果,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拥有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技术;

5、企业每年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不低于500 万元,三年内实施产学研联合项目达到10 项以上,并已有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

申请材料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申报书》(含国家专利情况、研究开发经费及占比、上年财务状况、产学研项目实施情况及相关成果介绍等)。

申报时间

每年一次,2016 年截止时间为8 月30 日。

电子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加盖公章后寄送至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申报认定流程

1、递交申请:申请单位填写《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申报书》,提交至地方主管部门。

2、地方审核:地方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盖章。

3、考察评审: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组织政产学研金有关专家考察、评审,网上公示无异议后,于2016 年第十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予以授牌,并在相关媒体上发布,高企云详解。

历年申报认定情况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名单58家(2008 年至今)

1、上海百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黑旋风锯业股份有限公司;

3、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

4、上海化工研究院;

5、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6、亚太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7、太原市冶金机械厂;

8、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9、深圳市恩鹏科技有限公司;

10、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1、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

12、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13、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晶牛微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6、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17、福建敖峰闽榕茶业有限公司;

18、贵州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20、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

21、云南亚太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2、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23、宁夏杞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24、贵州皓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5、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6、广东东阳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27、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

28、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浙江建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0、北京巨方合众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31、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2、上海国宝企业发展中心;

33、山东博通新能源有限公司;;

34、北京日上工贸有限公司;

35、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36、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7、常熟苏大低碳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38、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39、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40、广州创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41、贵州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2、国金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43、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44、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

45、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6、江苏欧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47、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48、兰州海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9、人民电器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50、陕西中联电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51、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

52、上海力祺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3、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54、深圳市合拍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55、深圳市三诺电子有限公司;

56、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57、石家庄藏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58、中盛凯新企业集团。

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名单58家(2008 年至今)

(一)支持和协助企业申请国家计划和重点项目,协助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根据产学研示范企业的需求,组织专家团队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发挥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平台作用,指导企业开展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

(三)优先参与中国产学研创新与促进奖的推荐和评选;

(四)优先安排企业参加本会举办的各种创新人才培训活动;

(五)推进企业开放式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篇5

论文摘要:为了充分利用高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的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了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主要任务,通过在部分研究生中实施联合培养方式的初步实践,探讨基于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有效性。实践表明,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

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使得本文研究能成为“走出去”的研究。

产学合作报告 篇6

——上海山岛制衣有限公司合作教育业务报告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参加了产学合作教育。所谓产学合作也就是社会实践就是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既是对自己实践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考验。

我带着对第一次工作的好奇来到了单位里。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公司派了一个人作为我的负责人,带我参观的工厂车间。我看见了许多的特种机器,和很多个车间,还有忙碌中的工人,这当然与我们安逸的校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氛围。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服装厂的核心部分,技术室。工厂使用CAD技术,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完成打板的工作。当时,我们正看到输出仪在输出样板,清晰明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车缝车间,在车间,我人生中第一次了解服装生产的工艺。原来一件衣服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他需要很多的技术配合。

参观完后,我被分去裁断室将大批量的服装分号。我们都知道服装是分大小号的,在工厂里,服装还分色号,两个相邻的色号色差很小,若不仔细观察很难看出,我做的就是将所有用车推过来的衣服按色号分门别类排放好,一个人管几个号,报号是谁管的谁就应声,刹时衣服满天飞。刚开始还不懂得这项工作的工作方式,所以偶尔我会漏报,不过那里一起工作的员工都很热情的跟我讲解,偶尔还冒出个冷笑话来缓解紧张的气氛,很快我就进入了状态,很出效率。这项工作需要工作的人有耐心,又细心,对于一个大男生来说刚开始难免会出错,不过只要有毅力,有信念,有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就可以做好。所以要做一行爱一行,这样才会做好每件事。

在裁断室做了几天后,我的负责人为了让我多了解这份工作,所以又把我安排到了印花车间。这里要学的东西可比之前多多了。印花过程从接单开始,然后是一系列的工序,电脑描图,晒网版,调色,打样板,制定工艺,调浆,印大货,固色,到质检告一段落。看上去简单的过程,里面却有很大的学问。对于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不过我最喜欢挑战了。我一边看师傅操作一边询问我不懂得东西,在我的努力下,开始了解这个操作过程了。晒版这个

工艺就是借助照相机底片的原理,这是一个师傅后来告诉我的。刚接触印花时,我一直再想这么细微的花样差别究竟是怎样印的像打印机打的一样呢。最后,师傅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这就像印照片啊,底片时什么样的,印出来就是什么样。幸运的是我还目睹了晒版的全过程,心中的迷雾一下在烟硝云散了。印花之前都要打小样,这就是要检查印花效果是否和客户要求一致。这是很关键的一步,避免了印出大货后,因不和客户要求而造成巨接大货。这样就公司就会损失,也会失去客户。所以在这里工作的员工每个都很认真的对待他们的工作。我在里面也被这样一个严肃的氛围感染了,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精神开始学习,操练。熟能生巧吗,经过了几天的努力后,我完全掌握了操作要领。我印花车间待了1个星期,学会了如何检查印花效果,也了解了印花这一工艺,更懂得了如何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工作。在这里感谢车间里指导过我的师傅们以及帮过我的同事们,也非常感谢人力资源部的关怀和支持。

再后来我又被安排到了裁衣这里。裁衣车间流程也很复杂为领布料、生产工作单、纸样,排版,拉布,裁剪,验片,编号,分扎,送车缝,补片。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以前总以为裁衣都是用剪刀。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裁衣供裁布就像切蛋糕一样,一下子可以裁几十件衣服。裁衣工人要按照板房提供的纸样进行排版,最大限度的节约布匹。我在这里跟着师傅检查了3天布,在查布过程中对布匹的种类和产出问题进行了巩固。查片的过程中学习了如何把好质检关和质检的标准,这些对以后我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在质检部度过了余下的实习期。质检是衣服出口的最后一道关卡,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工作。在出货前,所有产品都必须通过质检,若是不合格将会被作为次品退回相关车间,在这里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衣服上的污迹,色差或是破损都将会使产品成为次品,工作人员会在问题处贴上红色小标签,按问题种类分放在不同区域,然后对位地退回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车间主任告诉我:“一件衣服在工厂里可能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可是到了顾客手里,那就是百分之百。若是出口的产品被发现有问题,公司不仅要收到几倍于产品价格的处罚,而且信誉度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质检工作必须严谨,认真,不容有差错。另外,在师傅的帮助教导下,我学会了如何看工艺,如何根据工艺进行成品衣服的质检,如外观质量检查(规格,缝制,整烫,污迹,线头等);查出问题的服装要返工,没有问题的服装才会进行包装。我还认识了很多布料,像拉架平纹,加弹罗纹。还有种类繁多的辅料,包括拉链、绳、扣、花边、松紧带、主标、水洗标、吊牌、装饰牌等。

在实习的期间,厂方还安排了有经验的师傅给我上了次理论课程的培训,这与在学理论课程是截然不同的,是以师傅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为基础的,以事例为范本,讲述服装加工工艺和管理,分别从样品试制、原材料的组织、工时定额、裁剪缝制织物密度、色差、缩率等等一一了详细的讲解,更与了现代服装企业的管理中的问题。使我对实习有更深的体会。

经过一个半月的实习下来,使我懂得许多,我将自己的实习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管到那家公司,刚开始我们肯定都不懂的任何管理操作,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

(二)要认真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工作制度,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要学会怎样与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相处一定要礼貌,谦虚,宽容,互相帮助。

(四)要懂得认真工作。在学校的时候,下课后可以和同学玩耍,大声谈笑,但在公司不能这样。公司是工作的地方,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出错。于是,我意识到自己要严肃,认真地努力工作。

(五)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多问,少说。一个人能否胜任一份工作,关键是看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不懂得东西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就像我刚到这个单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什么,并且和我在学校所读的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可经过工作中秉持了一个积极的态度,在短短几天里对工作有了一个较系统地认识,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工作了。

这次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一次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团队协作的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实践丰富理论的体验,同时也巩固了专业技能,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面就意味着我们开始看了社会生活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要开始自己的生活了。在工艺规范的等诸多的优势下非常适合我们大学生来学习和体会。这是我第一次与社会接轨,刚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从学校到社会,环境的转变,身边的人完全变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的关系完全不同,一切都处在巨大的变化中。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来适应我。在这快一年的时间

里让我感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好的实践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这积聚的经验犹如牡蛎腹中的珍珠经历了时间的磨砺与侵蚀终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璀璨夺目的。相信有了它我们的人生就越发精彩绚丽。

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机制研究 篇7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战略要素,战略协同机制,结构方程,战略评估,知识共享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 技术创新的要求逐渐增多。在此环境下,单一主体的创新已经难以满足,多主体多层次的合作创新应运而生,而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当前最有效的合作创新模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热点。根据2013 ~ 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 我国产学研合作能力排名33位,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同时合作水平逐年下降, 压力剧增[1]。因此,我国也正在逐步强调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意义,大力扶持产学研合作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不是单纯的产学研合作来实现研发新产品这一狭窄的定义,应该包括创新的全过程,即: 理论概念+ 技术发明+ 商业开发。 产学研合作创新应该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以相同的利益诉求自愿达成合作意向,为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在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中进行协同创新。而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是产学研各方从战略的角度以自愿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自发形成跨组织的合作,以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能力、激发协同效应。

可是产学研三方作为各自独立的3个主体, 其对于三者合作的战略规划和战略期待都有所不同,进而会引起产学研合作超组织战略混乱甚至失败。因此本文尝试从战略角度来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狭义三方主体的合作创新战略分析入手,寻找并实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协同要素,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体系。最终实现主体之间的战略协同目的,尤其是保证这个组织运行过程的持久性和自我纠正。同时也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进一步推动提供战略指导,最终以达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协同。

1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分析

1. 1企业合作创新战略分析

合作创新战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一种形式,目前受到了企业战略研究领域大量的关注和应用。一方面,经济学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导致经济租金的源头,尤其当市场能够供给的资源难以满足企业大量的需求时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合作创新正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互补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创新是为获得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核心能力,而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核心能力体现为学习的价值。核心能力往往隐藏在默许的知识当中,具有相当的隐含性和价值性, 而且只有在现实的交流和交互中才有可能获取这些经验知识。

1. 2学研方合作创新战略分析

表面而言,学研方的价值链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辅助以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等支持性活动,但更重要的是,学研方掌握着企业和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可转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是知识价值的转化,这种转化需要通过知识的社会化来实现,选择合作创新是一种可行的战略选择。在现下多种竞争压力的压迫下,大学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大学的边界上出现了企业化倾向,知识的生产机构逐渐向兼有知识生产和经济效益转化的一般企业演变。

2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战略要素

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要素分析的研究一直都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的重点,Vedovello ( 1997) 以英国一个具体的产学园作为分析对象, 分析得到地域接近对于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交流有促进作用,但并非决定性要素[4]。Elias ( 2000) 从知识转移、创新的角度对官产研合作的战略角度进行研究,得到影响成功的三大因素: 交流交互、信任建设、社会政策环境[5]。Johan Bruneel ( 2010)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归纳出影响障碍的因素: 大小、博士数量、独立程度、产学研合作经验、相互间交流的深度广度、组织间的信任[6]。肖丁丁( 2013) 利用广东省2005 ~ 2009年产学研合作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几大要素[7]。

为明确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的基本要素, 首先应该建立起一个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体系,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是二维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分别从成果性绩效和学习性绩效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8,9]。结合已有的研究现状和个人分析总结得到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的基本要素包括: 内部战略导向和能力要素、 外部战略环境要素和战略互动要素。

2. 1内部战略能力一致性要素

内部战略导向和能力要素是指产学研各方内部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的战略分析,主要包括其自身的战略导向、核心能力、稀缺资源是否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相匹配等[10,11]。当各方有更多的意愿进行合作,并且其核心资源能力对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有重要作用时,产学研合作创新才能更好的运行并获得成功。

据此做出以下假设:

H1: 高度的内部战略能力一致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性绩效有正向作用。

H2: 高度的内部战略能力一致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学习性绩效有正向作用。

2. 2外部战略环境要素

外部战略环境要素是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作出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评估,主要包括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政策导向等社会宏观环境等[12,13]。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一项重要动力来源是外部作用力, 对于企业而言来自市场竞争需求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迫使其选择合作,对于学研方而言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也诱使其参与其中[14]。此外,一直以来,政府作为社会主体资源的掌控者和配置者,为更好优化资源创造价值, 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政策性支持,如减免税款、 提供平台、法律保障等,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推动也不可置否。

据此做出以下假设:

H3: 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性绩效有正向作用。

H4: 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学习性绩效有正向作用。

2. 3战略互动要素

战略互动要素是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运行过程中各方之间的交流互动,主要包括对于知识的共享程度、管理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和信任冲突的解决[11,15 - 17]。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各方之间的互动会更好的促进合作的运行,真正以诚信、公开、共享的原则指导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三方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尤其是管理者的交流,就越有利于知识流、资源流在三方之间的有效流动,形成高效的合作创新网络,从战略的层面实现协同。

据此做出以下假设:

H5: 深层次的战略互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性绩效有正向作用。

H6: 深层次的战略互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学习性绩效有正向作用。

通过以上的假设构建图1所示的结构模型。

3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实证研究

3. 1样本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协同要素假设进行验证分析。以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三方主体为调查对象,通过向北京大学工学院及其各地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论坛等发放问卷,由中高层管理者、研发主管、其他职能部门主管和底层技术人员进行填写,共回收问卷141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

3. 2变量测量

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方面,从成果性绩效和学习性绩效两个角度进行测度,从专利成果转让、 新产品、研发专利、发表论文数4个题项( A1 ~ A4) 衡量成果性绩效,从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技术研发水平的提高、用户响应水平3个题项( G1 ~ G3) 衡量学习性绩效。

影响要素测量上,从目标愿景一致性( D1 ~ D3) 、资源互补性( R1 ~ R3 ) 、核心能力符合性( C1 ~ C3) 衡量内部战略导向和能力; 从技术导向( T1 ~ T3) 、市场导向( M1 ~ M3) 、政策导向( P1 ~ P3) 衡量外部战略环境; 从知识共享程度( K1 ~ K4) 、管理者互动程度( L1 ~ L3) 和信任冲突解决程度( S1 ~ S3) 衡量外生标识。

3. 3信度效度分析

使用SPSS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分析,采用Cronbach's α 系数来分析项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如表1所示,除技术前沿性外,所有变量的系数值都大于0. 7,而在进行了相应调整后,所有的变量都满足了信度要求。

内容效度上,由于本文借鉴了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同时咨询了相关方面的专家,事先对问卷进行了一定的合理性评估和修正,因而本文的量表能够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结构效度方面,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式,依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来判断。

在初步的分析中,外部战略环境要素的KMO值仅为0. 452,不能进行因子分析,在删除了部分题项并将技术前沿性和市场导向性两个合并, 得到KMO值为0. 647,达到了效度要求。最终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都大于或较为接近0. 7,因子载荷的值也都大于0. 5,可以通过效度检验。

3. 4模型拟合和修正

利用AMOSv17. 0首先对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和模型效度分析,再对潜在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然后对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最终得到相应的路径参数来验证是否支持假设。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卡方值、自由度、卡方值/自由度、正态拟合指标( NFI) 、非正态拟合指标( IFI) 、增值拟合指数( TLI) 、比较拟合指标( CFI) 、均方根渐近误差( RMSEA) 等作为检验指标。初步运行得到卡方值自由度比值为1. 473 ( ≤3) ,NFI为0. 662,TLI为0. 7,IFI为0. 79, CFI为0. 79,RMSEA为0. 12,表明构建的原始结构方程的拟合度不够理想,假设模型与实际有很大的偏差,因而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利用AMOS自带的Modification Indices功能对模型进行修正。

修正后发现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其中卡方值自由度比值为1. 156 ( ≤3) ,NFI为0. 901 ( ≥0. 9) ,TLI为0. 911 ( ≥0. 9) ,IFI为0. 936 ( ≥0. 9) ,CFI为0. 925 ( ≥0. 9) ,RM- SEA为0. 069 ( < 0. 08) 。各衡量指标都通过了检验,所以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

3. 5假设验证结果

对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正确验证后,可得到相应的路径系数和假设验证结果如表3所示。内部战略导向和能力要素对成果性绩效有正向路径, 路径系数为0. 154; 外部战略要素对学习性绩效有正向路径,路径系数为0. 567; 战略互动要素对成果性绩效有正向路径,路径系数为0. 621; 战略互动要素对学习性绩效有正向路径,路径系数为0. 745。

由此可见,内部战略导向和能力、外部战略环境、战略互动都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绩效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尤其是战略互动要素对成果性绩效和学习性绩效都有相当的正向推动作用,应该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机制探索中重点探讨。

注: **表示在p = 0. 05水平下显著

4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协同机制探索

战略的本质是企业与环境互动的机制, “刺激———意识———反应”是战略的作用模式,战略系统是战略本质实现的载体[18]。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协调机制,梁红军( 2012) 提出要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以完善的利益机制为重点,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19]。何韵冰( 2012) 从文化价值、信任交流、风险利益等几个角度分析认为: 为实现产学研各方在战略层次上的创新协同,建议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20]。

战略协同的机制是从战略层面保证三方主体的协同性,保证持续管理的进行。基于此前对战略要素的分析,本文以三大战略要素为基础尝试构建了战略协同机制框架( 如图2) : 该战略系统接受外部刺激,充分运转三大机制,在产学研三方主体之间形成战略协同效应。

4. 1内部战略评估和支持机制

由于产学研各方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不同, 学研方注重学术的严谨、认真,并且注重技术创新的先进性,相反而言,企业更为注重效率、产出、竞争优势,期望获得可投放市场的创新实体。 联盟的现状呈现出产学研各方貌合神离,重视合作形式而忽视形成联盟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协同。 除此以外,产学研合作主体没有合理认识自己的战略能力,盲目受到外界动力或其他原因投入合作创新之中。因而从各方内部入手,形成内部战略评估和支持机制,以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最终目标为方向,对各自内部的战略系统进行评估,协同各战略子系统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

( 1) 对企业方而言,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于自身战略体系的正确认识和评估,合作创新与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和资源能力相冲突也容易导致战略失败,因而设立相应的战略评估的机制,持续性的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与本企业的战略符合性进行评估,并以此为据及时调整战略。另一方面,战略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由很多方面的战略子系统所支撑。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过程中, 企业方往往投入有限的部门和资源,难以维持长时间的协同合作创新。

( 2) 对学研方而言,由于其战略倾向偏向于科研成果的实现、学术地位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忽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果产出,呈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学研方应该从内部战略的角度,协同各方的利益,制定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相适应的协同战略,持续投入和优化资源,激发内部各要素进入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超组织中来。

4. 2外部战略环境快速反应机制

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动力,外部战略环境相当于系统电源驱动和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 其影响不可小觑。战略的本质就是对外界环境合理互动,形成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过程。如果不及时对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接收和感知, 将无法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威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运作。

( 1) 反应机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运行阶段伴随着战略环境的快速变化,可能是正向的推动也可能的负向的抑制,准确识别环境变化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组织的稳定运行是一个保障。因此, 不管对于产学研中的哪一方,都应该敏锐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采用动态的思路去调整自己的战略, 以应对外界的刺激实现战略的适应性。

( 2) 快速机制: 跨组织的合作不可能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产学研各方获取信息的时间和程度不同,应对的具体措施、各方的职责等只能依靠各方临时的协商合意。因此,产学研各方派出代表建立战略环境的快速反应部门,以信息掌控者为主导,经过各方之间的博弈,用最快的速度对识别到的外部环境变化调整战略,并应用至各方内部的战略体系之中。

4. 3合作互动协调机制

外部环境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的 “电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不断的动力和刺激, 内部战略支撑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运行保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不断的战略支持,而战略互动是产学研合作创新运作的控制机,真正创造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价值。

( 1) 知识协调管理机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在三方主体的流动,协同地创造知识的价值。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运行阶段出现的知识共享与交互问题,各方应该以诚信的态度协同的目标频繁地进行知识交换。具体而言,对于产方应该主动与学研方沟通合作进程,获取技术知识完成知识对接,并及时反馈相应的市场信息和技术要求; 对于学研方应该及时上传汇报知识创造的成果和问题,快速反应产方要求。

( 2) 利益机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纽带是利益,均衡的利益可以保证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时间的平稳运行。虽然产学研合作创新往往以契约为纽带,有较为清晰的利益分配的制度,在合作初期,各方的资源和能力差距还较为明显,利益分配还较为均衡。但随着合作项目的开展,合作各方由于在利益分配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矛盾也随之频发,甚至促使各方分道扬镳。因此,对于产学研各方而言合理的利益机制应该是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入,随时评估产学研各方的固定投入、 努力水平、贡献和风险承担,以此为据按比例地将产学研合作创新所产出的价值分配给各方。

( 3) 反馈机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是一个闭环的系统,尤其是运行过程更加强调自适应的持续性创新管理。带有反馈机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运行过程可以有效地调整自身的要素和结构, 改变自己的控制,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成为一个拥有自适应控制的系统。为实现这样的反馈机制, 注重产学研各方管理逻辑的改进,尤其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创新。对此加强产学研三方之间管理者的互动,以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持续创新管理的理念,及时明确新的战略要求并运用于各自的战略体系中去。

5结论和讨论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生物技术

所谓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提高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及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或不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校与科研院所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特征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才,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

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于前些年生物技术热,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到几万人,由于其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产业,造成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是高职高专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一、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

1.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应是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的复合群体。高等职业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特征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必须具备技术型或技能型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又应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宽广的相关知识面。产学研合作教育对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而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指导教师队伍来保证教学质量。为此,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机制,使教师在研发中体验综合技能的重要性,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锻炼技能,并在实训教学中得到提高。也可以借用有关企业具有职业技能指导证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地派出各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赴学校附近和外地合作企业进修、学习。从各个層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2.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已经从“学校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专业”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由“专业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程”转变为“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通道”,势必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体系改革造成影响。

3.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支持,特别是企业的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也大多集中在企业,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获得企业的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通过参观和实习,直观地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工艺过程及生产方式,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

企业对所需人才要求具有应用性与专业性强的特点,校企合作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能够形成注重职业特色,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为主线,以技术技能为平台,以岗位技能证书为突破口,为企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产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保证了人才质量,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并不理想,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企业缺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产学研合作教育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缺乏关注教育发展的热情。出于经济利益、管理烦琐和技术保密等原因,许多产研单位不愿意向学校提供资助、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或在参与培训中提供部分师资。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缺乏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因而使两者之间的合作不能实现长期化和稳定化。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1.双通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让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上岗,直接参与生物技术开发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转化科研成果,使教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

2.企业要参与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论证,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调整,即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习次数与时间的确定、考试组织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决定,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将具有针对性,不至于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不需要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

3.在教学中强化实践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以“学习型”、“实习型”和“应用型”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学习型实践也就是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增加在实验室中自主动手的时间和次数,这个环节主要在校内展开。实习型和应用型实践则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物企业。实习型实践是学生进入企业后,通过参观和学习,可以直观地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工艺过程及生产方式,之后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考试制度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由学校单一进行的考试转变为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的考试,学生学习成绩及技能水平的考核鉴定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高职高专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克服困难,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提高职业能力的条件,将合作教育终贯穿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实习中,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生物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会萍,职丽娟.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4):373-374

[2]欧志敏,王鸿,杨根生.生物制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62-64

[3]张沙艳.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 构建多证制办学模式[J].辽宁师专学报,2005,7(4):9-10

[4]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期中小结下一篇:公司低碳日环保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