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

2024-11-29

产学研结合(精选8篇)

产学研结合 篇1

产学研合作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工作,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效地配臵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产学研处的统一部署,我市产学研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科技支撑。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学研合作发展总体情况

2012年以来我市共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获省财政经费2130万元,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19 家,企业27家,投入项目研发资金达13193万元。

1、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钢铁产业,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石化产业,引进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化学化工和公共安全检测中心;围绕海洋产业,建立**胜浪海洋捕捞研究所,同时引进中山大学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海洋研究院;围绕家电产业,引进了中国电器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岭南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校在这里设立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中心、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家电实验室、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平台、岭南师范学院工业设计联合研究所。

2、建设了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我市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楼设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包括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苗圃三大板块。目前已引进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兴科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办事处、礼源文化大学生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服务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分中心、渤海商易交易所**营业部、**天达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我市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2家,市级5家,涵盖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

4、培育了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南方种苗工程863基地、南方国家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和国家对虾良种繁育中心等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企业工程中心22家、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工程中心29家,重点实验室11家。

5、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主要有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名贵海水鱼类种苗繁育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基地、光伏扬水技术示范基地、水稻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甘蔗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香蕉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示范基地,木兰科珍贵品种育苗产业化基地等35个。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6、解决了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产学研项目的实施,研究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一是电器机械产业,研发了一批光机电一体化的农海产品深加工单套和成套设备,如对虾分选机、开背机、鱼片剥皮机等,不仅替代进口产品,而且逐步扩大出口。电饭煲产业技术逐步实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品由普通型向豪华型、多功能转变,部分高端产品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与控制,达到节能、省时和多用途的目的。二是农海产品深加工产业,研究开发了微生物发酵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等,解决了对虾冷冻加工、虾头综合加工、水果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三是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开发了复方抗真菌药克霉舒、甲壳素、虾青(红)素、虾肽蛋白、虾脑磷脂、人体细菌内毒素检测鲎试剂盒等一批创新新药与检测试剂等。四是农业产业,主要在遗传育种、奶牛胚胎移植、高效健康种养、绿色食品生产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五是海洋产业,研究开发了对虾亲虾培育、无病毒对虾种苗工厂化育苗、高效养殖、新型环保配合饲料和综合加工等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根据科技形势的变化,我市相继出台了《**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起草《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修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二)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开展,运用科技计划手段对产学研合作给予直接支持。在**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对企业与高校、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项目、联合创办研究开发机构的优先立项支持;强调高校、研究所的研究开发项目要与企业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出来之后能够在**产业化。2012-2014年,全市共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由于产学研合作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局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我局围绕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成立了5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今年我局还安排5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对技术创新联盟进行倾斜,包括产学研合作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家电产业公共实验室、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工艺设计公共技术中心等重大专题,引导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同时,我局还加大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校沟通联系,立足我市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在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围绕钢铁、石化、海洋、家电、成果转化等方面,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强集成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四)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促进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认真贯彻落实《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组织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发动企业聘请科技特派员,组织和指导企业和科技特派员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员与驻点企业共同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以此推动高校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组织8家涉海企业与广东海洋大学成立了**市第一家海洋产业产学研联盟,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全国24所高校向我市94家企业派驻152人次科技特派员。

三、对接省科技厅九大技术领域**现有的基础

根据省科技厅提出重点支持的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显示技术与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动力系统、干细胞基因与组织工程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等九大技术领域,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如下:

(一)计算与通讯集成芯片

**市华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研究开展“射频系统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化”(该项目获得**市2013年科技专项资金30万元扶持),本项目主要针对射频收发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以ADS软件为设计工具与仿真软件,从系统和电路两部分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实体产品主要包括网络优化及覆盖的无源射频设备,该设备作为网络优化及覆盖的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将为未来4G通信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的专利技术,将成功解决未来4G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

**市每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移动互联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现推出一款针对微信公众号提供建设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微赏。该平台针对目前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微信,快速帮行政机关和企业用户建立的微信公众号打造属于微信的移动网站,以微信网页的形式展现店铺的简介、产品、活动、优惠等信息,让客户通过手机一键购物。

(三)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系统

**市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及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稀有金属研究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展 “锂离子电池高密度负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针对目前混合动力车等领域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安全性能好、大电流充放性能好的离子动力电池关键负极材料钛酸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同时聚鑫公司还联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东莞新能德科技,开展“高比容量低成本动力电池石墨碳负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的研究工作。本项目通过对球形石墨进行机械改性处理,提高其振实密度,并改善其加工性能;采用催化纯化、表面包覆和掺杂处理,较大程度的提高球形石墨的电化学性能,使其具备优越的倍率放电性能。

(四)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

目前,我市已培育发展LED生产企业2家,分别是**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湛龙光电有限公司。**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LED路灯系列、LED投光灯系列、LED景观灯系列、LED防爆灯系列、LED工矿灯系列、LED商业照明系列、LED家居照明系列产品,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LED照明产品的制造商。2012年,**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有6个系列的产品通过了广东省半导体光源协会的检测认定,符合进入省LED标杆体系推荐产品目录的要求,成为我市首家进入省LED照明产品评价标杆体系的LED企业,填补了**地区LED照明高新产业的空白。

广东湛龙光电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生产、销售SMD贴片、LED直插、LED大功率、LED背光源等封装产品和室内照明、室外照明、景观照明、工业照明、交通照明、农业照明、舞台灯光等应用照明产品。产品主要供应欧洲、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等市场。2013年生产线已全部投入生产。三年后计划年产值达到5-10亿人民币,实现年利税5000万以上。目前公司正与省内、省外LED照明龙头企业和高校进行技术合作,研发生产高端LED照明产品。

(五)智能机器人

近几年,中国是世界机器人需求最大的市场,广东半岛集团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联合研制了PDQ牌机器人,其技术指标为自由度为4~

6、负载重量3—100kg、重复定位精度0.03-0.1mm。主要将机器人运用于搬运、焊接以及装配方面。如用于汽车配套产品的制造、电子产品的制造、物流系统、数控系统等。广东半岛集团用“国产化”策略,投入技术和资金,自主研制出自动化及控制系统、电线及手臂,在质量、性能方面不输于进口机器人,成本更低,更有竞争力。

(六)干细胞、基因及组织工程

**绿源食品药品研究院引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的郭子宽团队(该团队申报**市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项目,获得100万元扶持经费),研究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生产和市场化推广。该项目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在于:(1)在国内率先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生产和市场化推广,并使之成为在国内市场与进口品牌竞争的产品;(2)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研制临床级MSC细胞冻存液和适于细胞运输的细胞保护剂,并推动两种产品的市场化,努力使之成为MSC治疗中的主要品牌;(3)通过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化推广等具体实践,首次提出并逐步完善临床级试剂的标准,将推动该行业的正规有序发展。该项目目前已投产……

(七)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市汉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建设**市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获得**市2014年科技专项资金100万扶持经费),该平台集成3D打印应用、示范、加工等功能为一体,将世界先进的3D打印技术融合区域优势、传统、新兴产业,带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产业培育和集聚。同时该公司还将进行3D打印材料的研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目前,我们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我市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方向中的市场导向有待于加强,企业的科技意识、前瞻性和承接能力也有待于提高。下一步,围绕省科技厅的重点,我局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推进:

1、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以讲求实效为原则,组织好科技洽谈会、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产业集群特征,组织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分类学科领域的专场对接交流,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衔接沟通创造条件。

2、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引导。重点是发动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走出去请进来”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团队,使之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的支撑力量。

3、探索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多种形式。加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以技术合作、利润分成、技术入股、有偿服务、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紧密融合,把高校院所的技术、知识引入企业,促进企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产品的战略储备、产业结构的升级。

4、努力抓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力度,突出抓好地方主导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机械、农业深加工等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

5、大力宣传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典型。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突出宣传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将产学研合作企业家纳入《**市科技企业家创业故事选编

(二)》,制作并在电视台播放企业专利奖和优秀科技成果系列专题片。定期召开全市产学研合作大会,让与院校合作成功的企业进行现身说法,激发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兴趣。

**市科学技术局 2014年10月13日

产学研结合 篇2

一、企业与专业紧密结合, 让企业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

1.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与人才的培养不应是闭门想像出来的, 而应是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了解专业的特点, 职业的性质, 岗位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开设合适的课程, 每一门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合企业需求, 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 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有机结合。

学生应该要获得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准入行业的通行证, 有机会从事该行业的工作, 因为现在有许多的行业明确要求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考证, 使学生了解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专家作为组成人员, 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是进行专业发展的指导, 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专业设置、教材的选用、专业前景等相关的专业建设问题提出论证意见;参与论证教学计划, 协助审核教学大纲, 研究教改内容等相关工作, 使整个专业教学体系更加合理与科学。

3.教师与企业人士共同合作, 编写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现阶段面向高职教育、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 许多教材只是本科教材的复制与嫁接, 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与高职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并不一致。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与要求编写合适的教材显得非常的必要与迫切。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仅仅只有教师的参与是不够的, 由于教师的职业身份, 仍旧脱离不了教材偏重理论的倾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可以组织教师、企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编写教材。教师侧重于理论内容的撰写, 专业人员侧重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撰写, 这样就能使教材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实践性、时代性与新颖性是高职教育对其教材的要求。

4.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应当派遣部分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参加实践锻炼。学校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及企业岗位要求, 设计实践方案, 对参加实践的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方向, 并帮助落实具体的实践岗位。在实践锻炼过程中, 学校及时了解来自企业的信息反馈, 并要求教师定期向学校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整个实践活动结束, 学校将对教师实施考核, 以使挂职实践不要流于形式。考核依据来自于企业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相关部门的鉴定意见等方面。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参观访问, 为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这样不仅搭建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 同时, 也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了平台。

二、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教师的作用与定位

1.教师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许多企业都对自己的员工与客户进行相关的培训服务, 但企业在理论授课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讲师和专业教师, 而作为高等院校的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原则, 让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与客户提供培训服务。

2.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究。

教师要为行业着想, 协助行业搞课题, 攻克行业在科研技术上的难题, 甚至合作课题中的一些较低层次的工作, 可以由学生去做, 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 使行业成为学校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的基地;学校则成为行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完善高职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稳定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基地。目前特别迫切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应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和深入实习实训现场, 为行业解决科研和技术课题和难题。教师本身有着理论方面的优势, 参与到行业的研究, 既能使企业受益, 同时也使教师得到提高, 使其教学更加贴近事实。

3.通过产学研合作,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保证, 双师型教师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现有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 得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 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为专业培养大批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 可以吸收企业界合适人士充实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与实践经验, 形成在办学上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 美国不少商学院加强了与商界的联系, 鼓励教师经常到公司里去从事顾问工作, 考察“活生生的商务实情"编写教学案例等。因此, 选择师资时不只是强调其学术水平, 同时要重视其实际经验。

4.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模拟实训基地。

建立专业的实习实训的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 要建立适合专业的相对模拟实训基地。教学到现场, 和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一样, 在机房边教学边实践, 边学习边操作, 通过模拟教学和实践以及对各种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更完善地结合。

三、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学生的角色

1.学生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是校外实习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第一次尝试。校内实习应该遵循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地展开。校内实习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当学生开始专业课程学习时, 可以安排相当比例的实践课,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同步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 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的结合。第二阶段是:在学生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中, 安排专门的校内实践课, 对学生在专业领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巩固学习。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毕业上岗进行最后一次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学生校外的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成为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共识, 而产学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基本的实践要求, 也是企业行业人才需要中最强调的要素。为此, 设置一个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要密切联系企业, 共同研究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整个实习实训过程分两大块:一块是岗位认识课程, 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 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 了解各部门职能, 使他们具备对专业岗位的一般认识。在岗位认识过程中, 可邀请公司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 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通过岗位实习,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课程有足够信心和思想准备。第二块是毕业实训与制作, 根据实训的目的与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在校外实训中针对性布置一些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在实训阶段完成这些项目, 学生能了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实训制作, 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 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应始终在实习现场负责和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毕业实训与制作, 每个学生要写出有专业要求的专门书面报告, 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3.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指定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协会在学校的地位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利用学生协会这块阵地, 通过各种活动寓教其中, 促进专业学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弥补课堂教育不足, 拓宽学生视野, 陶冶情操,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的协会不应当是封闭的, 也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就学校而言, 所能为协会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 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如学校间的联合, 与企业合作等等。一方面可以保证协会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 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企业创造利润。

高职教育也应着眼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实训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 敢于创造性地实践。从实习实训方案设计、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直至完成实训报告, 把实训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同教师一起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通过参与科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机制、何种模式来体现“产学联盟”的高职办学特色, 关键是要抓住产与教之间的“结合部”。探索教育自身要素与产业市场要素结合的政策空间, 给予职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生产功能的充分空间, 鼓励其紧紧依托行业与企业, 使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同时专业借助企业这个平台, 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经历培训→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几个反复培养过程, 从而使专业能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不断调整培训思路, 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从而构建学生就业、企业选拔优秀学生、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三赢局面。在产学研结合中, 我们可以把课堂搬进企业, 培养、培训融为一体,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使学生在校即成为企业准员工,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应该以生产为引导, 学习为依托, 研究为深化, 综合专业特点构建一个良好的模式。学院为企业解决理论问题, 企业为学院提供技术转化的场所,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与就业的去向, 教师与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合作, 学生受益, 教师受益, 员工受益, 企业受益, 学校受益, 从而实现多赢。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文章阐述了高职教育中教师、学生和学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定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朱懿心等.坚持产学研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2].姜波, 刘惠萍.产业化——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3].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产学研结合” 篇3

“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的启动,标志着国家将大力扶持企业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当年主要由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参与的“国家863计划”不同,“核高基”专项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然而,企业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还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研发

企业存短板

2008年12月科技部公布的《科技统计报告》中显示,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中国研发活动的三大执行部门。从研发人力投入看,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

在研发经费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的研发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资助;到了2007年,高等学校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高校在研发活动方面已经与产业界建立起了较稳固的联系,知识创新逐渐显现对产业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

然而在技术引进方面,许多企业只是单纯为了引进而引进,自身的研发队伍及研发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技术开发长期停留在单纯引进的层面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力,体现不出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最终挫伤了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因此,通过积极吸引高校、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才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

粘合

优质中介缺位

产学研涉及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效衔接,它们的不同功能和定位将直接影响产学研结合的程度。目前产学研的链条上缺乏一种粘合剂,也就是合适的中介机构。

成熟的中介机构可以充当产、学、研一体化的龙头,以中介机构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广泛地吸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与,形成共同的产业链。

以北京市科委为例,通过设立“科技中介服务专项”,借助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北京市科委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咨询公司,挖掘出的典型咨询服务模式包括“咨询服务入股型”、“团队接管型”、“长期顾问式”、“知识转移型”、“专业细化型”、“国际标准化”和“技术全程化”咨询等6种,为北京市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机制

激励效果不足

产学研实际运行中的协调工作非常复杂,由于缺乏政策支持以及长久目标和动力机制,使得产学研往往只取得了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而远远没有形成科学发展的机制。政府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推进产学研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理顺产学研各方之间的关系;另外,还需要一套对产学研运行效果的适用的评价体系,以监督和约束各个环节。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一针见血地指出: “从高校和科研单位来分析,目前的管理制度仍然束缚了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使得他们宁愿追求发表更多的论文、获得更多的奖项、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而不是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直接效益。”

风险协调

利益分配错位

产学研各方应该严格划分彼此的定位和分工,避免在实践中发生错位。在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于各方对成果与技术价值、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价值、人财物投入后形成的价值、技术开发价值、管理价值等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所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始终难以协调。由于收益与风险的不平衡,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缺乏将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积极性。

一旦产学研各方以一定比例投入资金公司开始正常运营后,一定要重视运营的监管,因为资金入股和技术入股的主体对盈利状况的预期容易产生分歧,对于日后产生的风险双方也要有足够的承受力。因此在合作初期就应把责权利界定清晰,用法律约束力保障合作关系。

政策

实施细则分散

虽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手段对自主创新的企业给予鼓励和支持,但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体系中,多是对税收优惠只做出原则性规定,而实施细则分散于财政部及地方财政厅局的通知和文件中,要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资借鉴的典型模式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因此,很多企业觉得政策的落实和执行缺乏可操作性,为了享受一些鼓励自主创新的政府补贴,甚至滋生出一些专门替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申请科技津贴的第三方公司,从中牟利。

合作方式

“拿来主义”严重

由于大多数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与科研方技术落差过大,因此有些企业在引进技术和人才的过程中,一味要求科研方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拿来主义”严重。这种合作方式大大增加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本,将风险不合理地过多地转移给科研方,也导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合作顾虑重重。

“这些企业的优势是有科研院所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支撑,可以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劣势是这些技术是从科研院所出来的研究性成果,距产品化还很远。” 计算所全资公司北京神州天脉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洪亮告诉记者,“一般这些技术是源自国家战略性的课题如863、973计划,而不是源自用户需求。因此,在可用性、外观、市场宣传方面都不如别的市场化产品。

模式

联盟并非特效药

为了把短期合作深化为长期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追求资源互补、互相结盟,使得联盟模式渐成气候,国内就有“TD联盟”、“长风联盟”、“WAPI联盟”等模式。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经济管理论文 篇4

一、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中产学研基地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用学结合”原则。一方面,研究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研究生不仅能真实接触到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有针对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用促学”的方式,体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其次,多利益主体共赢原则。不同利益主体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做出行为决策:高校追求的是做实验、出论文;而企业考虑的是市场、产业化问题。不同的目标引发不同的行为。产学研基地从建立之初就应当从制度、资金、服务等各方面,为高校和企业以及个人提供“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大平台。只有兼顾各主体利益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的背后一定是高校和企业利益的共赢与共享。最后,制度配套原则。为了保障产学研基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提供支持。比如,产学研基地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生产、教学、科研三肩挑,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师考核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为导向,企业中往往又没有设置研究生导师岗位。这些问题的很好解决,需要完善现有制度,以此作为推动基地建设的保障。

二、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措施

在我国,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特别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加强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会(审)计师事务所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具体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当前,高校教师有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有着全面系统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但相当部分教师缺乏实务经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需要通过实务的提升,促进其教学联系实际。产学研基地为这些教师了解实务,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提供了平台。同时,通过高校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锻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中指导老师不足的问题。

二是合作开发教学案例与应用软件。利用产学研基地拥有的案例素材,开发教学案例。通过产学研基地将案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而且每年组织案例分析比赛,邀请实务专家予以点评,提升学生综合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中加入案例分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可以考虑投资共同合作开发物流、财务、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以此推动应用研究。

三是邀请企业中实务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习、调研与毕业论文,同时完善企业导师的聘任与薪酬管理制度。产学研基地定期接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暑期实习,让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和咨询服务。同时,由于产学研基地往往没有明确设置企业导师岗位,为了让企业导师切实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在产学研基地应设立相应的企业导师岗位,完善现有的企业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落实企业导师的薪酬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真正做到企业导师的责权利相一致。

产学研结合 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现实要求主要模式

论文摘要: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可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有利于高职院校把学生顺利输入社会,是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师资的根本措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走的是校企合作的路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完善育人方式类;解决学生就业类;校企各取所需类。

近年来,我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高专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产生重要影响。正因为发展过于迅速,导致r高职院校存在诸多问题,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发展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化,一些高等职、院校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一砦学校盲目攀高升格。周济部长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线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要把“专升本”作为主要目标。”(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次全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的讲话,l0月)。

高职院校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卡交要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教育部在、、连续召开三次全国高等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分圳作重要讲话,叫确提“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他指出“中央多次强调,高等教育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必由之路”。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现实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研结合是基于现伏要求的`,不是凭窄想象的,产学研结合是我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产学研结合可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从而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以维持高职院校长,人发展。高职院饺立足地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本来就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产学研结合能够让学校融人当地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高职院校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同时,也可以取得地方对学校的支持,能更好更快地发展。现在高校办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办学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短缺,草靠学校白筹资金发展恐怕是不能长久的。因此,必须争取政府的财政拨款,争取企业投资赞助或者合作。高职院校做好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明显的贡献,再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就好办得多。

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把学生顺利输入社会。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搞好产学研结合。前面我们提到,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很尺部分在于学生的理沦知识与市场需求小能很好的衔接。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为丰,虽然有·定数量的实验、实课时,但这些课时也主要是在校内完成的,学生缺少直接与{t会、市场接触的机会,很难获得将来就业所需要的验和能力。产学研结合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和社会进步,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以及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师资的根本措施。从原国家教委《关干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1:作的原则意见(教改1995J15号)的“十分之一双师犁’教师”,到20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砰估方案》中提出的优秀标准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合格标准应达到50%。应当说,“双型”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普遍要求。但目前“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大瓶颈。招聘和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吸纳十会上的专家、学者和企、家担任客庵教授等方式固然可行.但冶标不治本。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是解决达一难题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组织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或者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促进教师知识向能力转化,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可见,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是高职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增强毕业生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能力的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

高职院校产学叭结合,走的就是校企合作的路。主要有以下儿种类型:

(一)校企合作,完善育人方式类。

立足于培养高技能应用犁人才的目标,利用校双方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

1、“教学交替”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一五”规划纲要》都提出“£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每次时间不超过半年。这种模式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2、“2+l”模式。这是一种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在三年的高职教育过程中,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和实验基础技能,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适合于宽口径专业,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十分有效,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 (二)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就业类。

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重点消化吸收学校的毕业生,解决学生就业的合作方式。

1、“实训一一科研一一就业”一体化模式。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在学校原有专业内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专业学生,与校方共同培养。采取各种形式,通过优质课程与有效实训的整合,吸收学生参加企业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工作,毕业时,企业当然会优先考虑录用。

2、“订单式”培养模式。这也是国家教育部门极力提倡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模式以企业用人协议(或者叫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对口培养”。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的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还有一种更加精细的合作,就是合作办企业命名班,企业直接参与该班的招生、管理和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进入企业工作。

(三)校企合作,校企各取所需类。

“合作”本身就有“共赢”的涵义,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必然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的,学校也需要利用企业的条件。产学研全面合作模式就成了校企双方各取所需的最佳选择。

产学研合全面作模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在教育教学中,全过程、全方位合作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确定教育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利用教育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学校利用企业生产过程培养学生能力,利用企业厂房设备降低办学成本,利用企业消化毕业生;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员工培训,利用学校科研能力,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开发出合适项目可以尽快进入生产。这种模式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理想模式。

当然,要做到全面合作并非易事,合作中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困难。现在比较实际和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校企合作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由提供实训车间和配套设施,企业配备设备、管理、技术和工人,学生在基地内进行生产型实毕业生优先被录用。

三、结语

应该看到,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为求生存发展丰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的,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却很少。多数合作中,企业仅仅是给学校提供部分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等。这种合作,并不能算真正意义的产学研结合。真正的产学研结合应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其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最终能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的整体效益。当然,这也跟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刚刚由中专升格而来的院校缺乏科研能力,不能给企业提供帮助等原因有关。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还需继续深入探索。

[1]傅建中,李建法,沈红卫.产学研结合——地方高校创建特色之路[J].中国大孪教等

[2]王秀清,马傻哲.强化产学研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3]邱永成.高职产学研结合教育的思考[J]机械_职业教育.2007(12)

产学研结合 篇6

二、高校产学研与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以前的高校,都是喜欢在自己的校园里自家搞学术研究,将理论知识传授于学生,从而武装学生的头脑,但是社会一直在进行变化和发展,原来只注重学术研究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地和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开展友好的合作关系,了解现在社会企业所需人才,从而有目标的将学生培养成既有思想内涵、理论武器,同时又积极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高校所推行的产学研与人才培养所进行的创新性结合机制,就是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变革机制。

(二)有利于人才强国的建设

我国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其主要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对于人才进行培养的高等学府,在国家人才强国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所实行的产学研机制,就是在为新社会的中国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中国人才强国的建设尽自己应有的义务。

(三)有利于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

对于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其所处的环境氛围在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好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能够将高校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化,能够将教育的力量得以提升,从而通过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创新性平台,二者相互结合对于新时代应用型、复合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既然选__择产学研这一项目在高校开展实行,就是为了弥补原来高校单纯的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升到发展的日程。这就需要建设实践平台,进行多种实践的项目以及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为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对于人才培养中环境氛围的营造也是重中之重。

三、高校产学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力量的缺陷性问题

对于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机遇,需要天赋,同时最主要的、占有最大比例的就是导师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高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现在高校所推行的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不仅仅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其教师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教学能力同等重要,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地指导工作。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大学教师普遍都是从名校毕业,而且是刚刚走出大学的校园就进入了工作,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对于学生的教学中缺乏现在所提倡的实践教学,从而不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好的教育。而对于企业或者是科研机构的指导教师而言,他们多是有着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可缺乏高校的教学经验,不具备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培养的理论知识,因此也不能够积极地推动产学研创新机制在高校的运行。

(二)合作机制的缺陷性问题

对于产学研创新机制的有效推进与运行,其最为主要的前提就是将其与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所进行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但是对于目前我国高校而言,大部分仍然存在着合作机制的缺陷问题亟需解决。

1.重形式,缺效率

由于现如今高校进展火热的产学研创新机制,以及国家对其所进行的积极支持,有的高校也开展产学研创新机制,但是却是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没有实际的效用,因此只是有些高校建设的空壳而已,这样的情况必然不能够将高校产学研创新机制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

2.企业与高校合作缺乏紧实性

虽然高校所实行的产学研其中是与企业所建立的合作机制,但是企业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是对其经济效益的看重,从而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并不具有太大的兴趣。

3.教育形式简单化的缺陷性问题

虽然产学研已经在我国有了多年的发展,但是那是对于一些比较知名的学校,可是我国学校众多,经济、环境条件的差距,使得大部分的学校可能都只处于发展的最初状态,他们对于产学研所进行的教育形式普遍的简单化,在选择教育形式的时候采用的是高校研究基地的建设,或者是将企业甚至于科研机构的人员来学校进行兼职授课。而兼职授课与长期教学具有很大的差别,兼职授课可能就仿佛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学到的也仅仅是九牛一毛,这样的情况自然不利于产学研创新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高校考核机制的缺陷性问题

对于高校所进行的考核评价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激励的机制以及引导的机制,现在高校所推行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就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二者之间所进行的有力结合。但是我国现如今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所进行的评价,就是看其学分是否修满,平时考试成绩是否优秀,论文发表的数量以及质量,甚至于毕业时所进行的论文答辩,总之这么多项加起来,只不过是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硬性要求,却总是缺乏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自然就造成了学生对于理论以及论文和学分的过度追求的现象。这样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却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机制对于产学研创新机制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产学研课程的缺陷性问题

在高校中,为了将产学研这一机制有效的进行下去,就必须开设产学研课程作为其实施的标准规范,从而将产学研创新机制高效化以及具体化和规范化,让这一机制通过这样的课程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是在我国现如今大部分高校,更别说是这门课程的开设,其出版的书籍教材都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现状之下,高校所保有的都是随意的性质,并不具有任何规范化,严重的影响了产学研创新机制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产学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机制的创新架构

(一)政府积极干预

在产学研创新机制的实施运行中,政府就应该积极地发挥其自身作用,推动高校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并且要对其提供政策的支持。对于企业中所出现的对于高校产学研的兴趣不大,政府就应该将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让企业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实验室以及对于产学研项目的开发工程之中来。从而保障企业以及学校之间所建立的良好盟友发展关系,将人才理论的培养与应用技术能力的开发有效结合,让其能够在良性的轨道上进行运转。政府不仅应该对其进行法律政策的支持,同时要进行拨款项目应用于技术设施以及产学研环境的建设。

(二)实验基地的建设

高校如果想让企业对其有着青睐之心,就需要在其学校建设实践基地,比如实验室以及研究所等。这样的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吸引企业的目光,让企业深切的感受到高校的人才优势,同时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可谓一箭双雕。

高校要将原有的纯教师教学进行转变,在企业之中培养创新型以及应用型人才,采取现场边教边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动手之下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

(三)高校多专业共同建设

为了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高校之中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让学生进行多项专业的学习成为了必要选择。因此高校就应该积极地将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并且与企业进行实时有效的沟通,在二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在多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高校所实行的多个专业的共同建设为产学研创新机制提供了巨大支持。

五、结束语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再分析 篇7

一、“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作用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5 0年办学历史, 以工为主, 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尤其在工科专业领域,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发挥了极其明显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强联合, 提高办学实力, 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 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 我校地质专业与多家大

型企业、科研单位联合, 例如西安公路研究所、斯莱德公司、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河南有色岩土工程公司、中交西安岩土工程公司、韩城矿务局等。与这些单位先后合作了许多科研生产项目, 创建了一个集教学、培训、研发、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强势教育平台, 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不仅服务于社会, 而且大大提高了本校办学水平, 壮大我校办学实力,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地质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这同样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壮大。

2.“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教师能力, 强化学生素质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产学研结合教育措施的实施, 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 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将在科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李淑芳, 时少华曾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产学研的实例论证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师资队伍模式, 明确指出产学研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注重环节衔接, 完善模式链接, 提高模式效果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专业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难以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 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 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 还应开阔眼界,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 抓住科技进步,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教育, 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 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 形成以高校为核心, 产学研密切结合,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特点分析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 注重知识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 重视学习与工作结合

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在于只注重课堂教学, 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虽有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远远不够。因此, 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 才能够担当起企业赋予的责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产学研结合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在校期间, 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并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劳动或承担、参加一定的科技、工程项目。学生参加岗位劳动或参加科技、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学习和训练, 与高等学校里安排的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同, 学生是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工作。对生产或科研实际负有责任。而且学生们会因为一些实际性的劳动得到一定的报酬。报酬虽少, 但是能使学生有一种很好的心态, 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很重要, 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转化了一定的劳动成果, 使学生们学习信心十足。并且会使他们认识到, 参加这种“岗位”或“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同他们未来所要谋求的职业有着一定的联系。产学研结合教育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 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配备, 合理搭配产学研结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心在学校, 要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创建适合开展产学研教育的环境, 在校外要充分利用企业、研究院所的教育资源, 通过建立具有约束力的互利、互赢、互控的合作机制, 调动企业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教育使人才的培养过程处于学校和企业或学校和研究单位, 即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协调下进行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大学校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然而学生不能总是生活在校园里, 毕业后他们必然要走上工作岗位, 走向社会。应该看到, 社会环境和大学校园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 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这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社会的用人都是有好处的。

3. 密切结合经济形势, 服务于高素质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水平的提高, 必然导致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产学研结合, 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实现双重结合, 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把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实施的教育模式, 学生进入岗位劳动, 是干而不是看;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岗位和项目中也做出了贡献。因此, 这种教育过程, 使人才培养和完成生产、科研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 使得学生在学期间就树立为社会奉献的思想。

三、“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成效分析

数年来,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 师生配合积极参与完成“973”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0项, 省部级一般项目4项, 省教育厅专项与重点基金9项, 各种横向课题4 0多项, 国际合作项目3项。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学生技能得到了加强。具体成效包括:

1.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带动学科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教师通过生产实际, 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成为教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成果转让、技术转让, 扩大校企的合作领域, 使校企能持续稳定发展, 而且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讲座, 编写讲义等,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学科建设提供发展的动力。

我校于2007年申请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试验区老师紧密结合地质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 同时开展了多项科研、生产、教改项目, 发表了大量教论文等, 获得了学校及省上有关奖励多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已初见成效, 学科发展稳步向前。

2. 触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参加一些科研、生产项目, 学习内容丰富直观, 学生学习的动力大为增强, 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同时, 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例如, 20 07年的科研项目“陕西煤矿区地表塌陷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中, 参与项目的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意图是更能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学期末同学们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 5%, C E T 4通过率9 7%, C E T 6通过率4 0%, 计算机通过率3 5%, 授予学位率为9 5%, 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也达到了8 7%, 最后同学们的学习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转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 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 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 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

在参加科研或生产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提出问题, 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例如本专业参加过产学研项目的学生7 0%~8 0%都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 并获得省级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而且还参加了国家数学建模竞赛, 并获得国家三等奖1名、省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这些都是他们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体现。

4. 强化校企联系, 展现人才能力, 扩大就业优势

鉴于学生参加项目与所学专业密切有关, 因而提前就接触到了生产领域, 得到较全面锻炼。从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际就业来看, 确实受益很大。前年, 本科生、研究生除去考研和考博的, 1 0 0%就业。去年、今年仍是如此。

总之, 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经验, 始终把提供高质量的成果放在第一位, 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二位。在对地质专业参加过产学研教育项目的同学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产学研结合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 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志、毅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一些同学明确表示, 参加过一些项目之后, 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生通过实际工作接触社会, 学习与人打交道, 学会做人、做事,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适合时代需求。

四、结论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值得高校, 特别是工科高校, 积极推广、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这不仅因为其特点鲜明, 作用突出, 成效显著, 更重要的是, 借助于高校——社会一体化进程, 它在日益的发展、不断完善。结合我校实际, 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高效培养人才功能、迅速服务社会功能, 进一步说明了, 产学研教育适应高校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 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 (2) :3~5

[2]范惠林赵思宏:关于如何在大学构建“SSR”创造教育模式

[3]柳进刘明珠孙佰清: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 (1) :58~60

[4]张胜利张小绒:厚基础宽口径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于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4) :11~14

[5]刘元芳夏尊铨傅白白.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4) :4~6

产学研结合 篇8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本科生;毕业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以“三海一核”(海军装备、海洋开发、船舶工业、核科学与核技术)为办学特色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前身是1953年建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为“哈军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由“哈军工”建院初期建立的舰艇设计与制造专业发展而来,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是教育部认定的第一类国防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我国高校首家通过英国皇家造船师协会(RINA)评估和认证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建立到现在,共有毕业生5500余人,为我国海军建设、海洋开发和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誉为“中国造船工程师的摇篮”。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不断探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引入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本科毕业设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强、能胜任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的高级科学技术、工程及管理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多年来形成了“以两大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为基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知识体系。其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三大模块”:即“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个性发展模块”。“基础教育模块”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基础实践环节:自然科学与技术基础主要强化学生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工程制图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实践环节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等;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静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构造》等;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个性发展模块”是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选修课程,分为A、B、C三类。A类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修,如《水下生产系统及作业技术》等;B类针对毕业后在船舶相关企业工作的学生选修,如《浮式平台的运输与安装技术》等;C类针对从事国防工程建设的学生选修,如《潜艇潜器操纵与控制》等。毕业设计是大学在校四年学习的收官之战,是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总体应用和检验,是学生完成本科学习迈向新的求学高度或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必须深刻认识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这种价值和意义,高质量地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工作。

二、船舶行业大发展,为本科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搭建了平台

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间,我国造船產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船舶完工量达到创记录的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据国家工业与信息产业化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成为第一。“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已经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1]船舶行业大发展的新形势,给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师生带来两个新问题:一是教师的科研任务十分繁重,很多教师都承担着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科研课题以及全国各大船厂和研究所的横向研究项目。据统计,2010年我校该专业科研到款额达到6000多万元,近十年内平均每年以10%的数量增长;二是在全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下,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师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社会对毕业生的强烈需求,为这一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按照毕业去向,将毕业学生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已经保送研究生或考研的学生,这类学生由具有“硕导”资格的教师进行指导;第二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这类学生由具有较多科研任务的教师和我校具有独立从事船舶设计资质的“水运规划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第三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但应用人单位要求到所属单位做毕业设计,这类学生由该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指导。以近三年本科毕业生为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共有毕业生922人,其中第一类601人,占65.18%;第二类305人,占33.08%;第三类16人,占1.74%。全部实现了毕业设计产学研的结合。

三、科研项目支撑,为本科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条件

对于第一类学生,我们称之为“专题组”。“专题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往往侧重于指导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理论研究内容,为学生研究生阶段确定研究方向和科研热身提供了机会。详见表1:

对于第二类学生,我们称之为“大组”。所谓“大组”,是因为这类学生通常由几人或十几人为一组,且由几名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团队对其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大组”毕业设计往往是完成一整条船的设计,它需要把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工程计算、形成样图等多个设计环节进行分解。它不仅有利于各个设计环节的相互衔接与配合,更重要的是使这部分学生得到了较全面的训练,因此,从1953年一直沿用至今。详见表2(见上页)。

对于第三类学生,我们称之为“校外组”,指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到单位所在地进行毕业设计。该类学生由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具体操作过程为:双方导师沟通确定题目,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制订计划,校外指导教师负责监督过程管理,学生最终回到学校进行答辩。详见表3:

表3 2011年“校外组”的部分合作单位

四、严格管理是本科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的质量保证

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针对上述三类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具有实用性、过程具有分散性、成果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我们通过采取以下三种措施较好地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一是研发了毕业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设计了“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答辩管理”等多个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指导教师和学生不论身处何地均可及时沟通,有效解决了指导教师出差或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沟通不畅问题。二是将对毕业设计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在使用网上监管的同时,还建立了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前、中、后期检查制度:即在毕业设计14周内,分三个阶段定期逐一进行检查;为保证论文检查的即时性,还辅之以不定期的抽查,被抽查到的学生于当天在指定地点进行汇报,并有专业教师进行现场提问。三是对在接收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领导和专业教师进行实地检查指导。除规定毕业设计内容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对方指导教师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返校进行论文答辩外,学院领导和专业指导教师对每一个校外毕业设计合作单位进行走访,实地考察、了解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本科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的目标追求

回顾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近几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年提升。究其原因:一是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对于即将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以使他们更早、更好地融入到今后学习、研究团队中去;二是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这种“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不仅使得指导教师来不得半点马虎,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感到个人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三是在这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加强了对企业的了解,企业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使“双向选择”有了共同的基础,学生就业率大大提高。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所带来的成果是多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是使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出现了“三个增强”:一是增强了毕业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毕业设计内容來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对培养毕业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捷径;二是增强了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围绕着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内容,他们不仅要认真查阅资料、审慎计算数据、科学酝酿结构,还要向长年工作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求教、听取来自课题相关单位的意见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变了以往毕业设计从书本到书本、从教室到教室的传统模式;三是增强了毕业生的团队精神、协同合作意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明某某,2009年被确定保送硕士研究生,其本科毕业设计被安排到“专题组”,设计题目为《基于XX方法的舰船近场水下爆炸载荷研究》,论文内容来自其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本科毕业前夕,他将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舰船水下接触爆炸数值研究》,发表在《计算物理》期刊上,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我校2010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同是这一专业的2006届毕业生陈某某,其本科毕业设计时被安排到“大组”。该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是其指导教师承担的部分内容,这对该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该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后,科研能力的不俗表现很快得以显现,多次跟随指导教师出海试验,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2007年9月被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5届毕业生梁某,毕业设计时是在“校外组”,“双向选择”到了沪东船厂工作,由于专业技术扎实、合作意识强、综合素质好,四年间两次被提拔,现任该厂某技术部门主管。这些由于产学研结合本科毕业设计所带来的成功事例,在我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生中不胜枚举,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这一成功作法,无论对毕业生本人,还是对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都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2009-06-09)2011-02-19]http://www.gov.cn/zwg

k/2009-06/09/content_1335839.htm

[2]黄芳.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

[3]郭培军.中国船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索[J].中国远洋航务,2008,(1).

[4]谢黎霞.丁德刚.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

[5]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0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EB/OL].(2011-01-26)2011-02-19]http://www.cansi.org.cn/

cansi_jjyx/171045.htm.

上一篇: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下一篇:经济学原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