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2024-09-09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共12篇)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1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学的意义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能够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技能素质。

因为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手把手的教,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共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即顶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能够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新组合;通过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及生产工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实现了人才的新组合;产学两方共同建立的新经济技术实体,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提高了企业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创新所需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组合。这种互相需求、互相依赖的关系是产学研相结合关系能够维持的基础。大量的实践有明:产学结合是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结合,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与互补,获得经济效益,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反过来,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也促使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进行新一轮知识创新,吸收企业继续合作。

二、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对策

在我国教育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需要法律支撑、政府支持和企业合作。

(一)要充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及怎样参与职业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的企业从来都没有象今天这样需要职业教育。但要让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产生又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激励和约束为前提。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也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从企业审批到年检等各个环节,保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职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不乏政府行政介入的,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和管理优势,把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利用,根据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可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的关键。

(三)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

应坚持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原则,以校企“双赢”为目标,建立起校企间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企业要充分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职业院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践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三、结语

总之,实践证明,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从高校角度,希望以产学合作关系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而企业也更需要学校为他们输送新鲜的“血液”和智力支持,并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促进高校及企业加速成长。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2

新余高专工程系 张云莉 周晓平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扩大,现在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制约了她的快速发展。产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趋势,各个学校正在尝试不同的产学结合教学方式,但都存在产、学两者不可兼得的现象。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种具有特色的产学结合教学方式,她可以解决当前产学结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健词: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产学结合

一、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在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特殊形式已初具雏形,规模正日益壮大,各类高职高专学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近1/2,迄今已为我国培养数以百万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正显示了其作为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也说明大家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 特殊功能。本人在新余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多的教学工作总结发现,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要在社会上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的话,就必须对其整体教学做一些改革。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正在向普及化教育转变。从以前每年几万到现在五百多万的毕业生,不仅在数量上产生了变化,而且从量的变化变成了质的改变。以前的大学生(包括本科和专科)是培养为国家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现在的大专生已经定义为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所以现在的高职高专教育在不断的整合,逐步走向一体化教育。

现在的高职高专教育规定为三年,学生要学完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为技术型应用人才,各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尽可能多安排实训、实习,导致本来六个学期的文化课程大多数院校只用了五个学期,甚至是四个半学期学完,剩下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训、实习或找工作,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严重缩水;另一方面现在就业压力加重,许多学生在课外学习一些易学易上手的应用性软件,加快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上精力不足,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另外,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还存在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不能完全对接的现象。

三、产学结合改革方案

1、产学结合改革方案的启发

20世纪初学分制被引入我国高校,自1997年以来,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分制也被列入了我国职业教育。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跨专业、跨学校、跨年级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一般不超过5年。实行学分制后,学制也变得有弹性,以往固定的3年学制被打破。学生修满本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取得相应专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或岗位合格证书,操行评定及格,综合实习合格,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准予毕业或提前毕业,颁发毕业证书。对跨校选择课程的学生,其在颁发毕业证书的学校取得的不低于总学分的60%学分。

2、产学结合改革方案具体内容

学生在校学习总的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学习严重缩水,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必须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变(六个学期),实践、实训、实习或工作时间不要计算在学习期间,但可以发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间。也就是说学生不一定要三年毕业,可以三年半、四年、四年半、最多可以是五年。在学习期间可以去实习、工作,但必须保证在校时间三年。学生去实习或工作的时间必须要在基本学完专业基础课(第三个学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已所学的知识从事一些相关的工作,回来后再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学生需要,还可以再次申请去实习或工作。学生必须在学校完成三年学习,成绩全部合格后方可申请颁发毕业证书。

3、产学结合改革方案具体操作过程

①、学校在安排课程时,根据原有教学计划,下半年(九月份到第二年二月份左右)安排大一上学期、大二上、下学期、大三上、下学期的课程;上半年(二月份到六月份左右)安排大一下学期、大二下学期、大三上、下学期的课程。这样按排给教学上增加了负担,但却跟现行一些学校的学分制教育很相似。

②、学生去实习或工作之前,学校把各专业的专业课程让学生通晓,让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有意识地认知、学习。

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毕业时间,但必需是三年到五年之间(包括三年和五年)。

④、学校继续按照三年制收取相关的各种费用。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学校都需要负责,学生出去实习或工作时,一切事情由学生自已负责。

四、产学结合改革方案的特色

1、既保证学习时间,也给足实训、实习时间。

2、学习与实习相互结合,交叉进行。

五、产学结合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1、学校现有的教育体系不用改变

学生的录取,学习和毕业不用另行安排,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不用改变,教师教学基本不变。不同的学生毕业时间有使不同,但不影响学校整理教学和学生顺利毕业。

2、学生学习期间的实习可以有保障。①近些年来,我国的工业飞速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很多,在校学生比起毕业生来对工作和工资的要求都相对较低,容易找到实习机会。②在校学生找工作存在弹性,可先找到了工作,再向学校申请实习。③现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搞了“定单培养”模式,可以适当推荐一些找不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去实习。

3、学校可以省去实训、实习设备的投入,对实验室加强管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一般实行“省市共存、以市为主” 的管理体制,学校需要自己去谋求资金渠道;而另一方面,高职高专教育要求对实习设备的投入非常大,这使得一些学校可谓困难重重。截至2006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有1147所,很多学校实训、实习都在本校进行,各个学校的实训、实习设备大致相同,导致了重复浪费。把学生推向社会去实习,不仅大大省去学校对实训、实习设备的投入,学生与社会也形成了无缝对接。

4、学生继续深造不受影响。现行制度对大专毕业生升本科,研究生年龄上无限制。

六、产学结合改革后的预期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获得知识的渴望。根据我几年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抱怨:①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之中;②专业知识难于学习,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紧密,甚至有些参数要借助于经验来制定。这样严重挫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产学结合、交叉进行的方式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2、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迷惘现象,很多学生不了解社会真正需要哪方面、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现在学的知识将来能不能从事此方面的工作,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眉毛胡子一起抓,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专业,没有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实习或工作,找到以后发展的方向,再回到学校就可以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3、学生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校就存在学生毕业一到两年后又走进了教室,坐到了教过他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讲究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要做好这个转化,最好的方法是磨合加反复,只有通过实践磨合和反复学习,才能把理论知识淋漓至尽转成实践工作能力。

4、有利于就业。①学生从学校毕业就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现存在的中专生、民工抢大专生饭碗的现象将不复存在。②采取这种教学改革方案后,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都有毕业生,使一年一次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压力骤减,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5、缓解特困学生学费压力。现在都是自费上大学,加上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训和实习,学费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出来的学生,缴纳学费是一个大问题。虽然现在国家对特困学生设有助学金,但由于农村学生数量庞大,难以全部覆盖。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习或工作赚一部分学费,同时也延长了缴纳学费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学费问题。

七、结论

产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大家研究的共同课题。她不仅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的学习;还可以缓解学生就业难与学费贵的问题。但改革是否可行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知道,所以其中的一些见解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参考资料

[1]金启东 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代理念 《职教论坛》2007/5(下)[2]张卫华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2007年8月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3

产学研相结合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产”离不开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与科技,“研”同样依存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 其课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学”必须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必须重视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产”“学”“研”是相互依存的,走好产学研结合之路,必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产”“学”“研” 又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 有各自的任务,厘清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是深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起点。企业产学研结合根本利益在于与生产紧密联系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提供人才及员工培训;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利益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受企业、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首先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支柱产业设置专业,依据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调研和预测区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保持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主动承担区域支柱产业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其次要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主动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只有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主动在技术人才和技术研发中服务企业,才能顺利获得企业对共育技术型人才的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实质性推进。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再分析 篇4

一、“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作用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5 0年办学历史, 以工为主, 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尤其在工科专业领域,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发挥了极其明显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强联合, 提高办学实力, 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 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 我校地质专业与多家大

型企业、科研单位联合, 例如西安公路研究所、斯莱德公司、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河南有色岩土工程公司、中交西安岩土工程公司、韩城矿务局等。与这些单位先后合作了许多科研生产项目, 创建了一个集教学、培训、研发、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强势教育平台, 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不仅服务于社会, 而且大大提高了本校办学水平, 壮大我校办学实力,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地质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这同样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壮大。

2.“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教师能力, 强化学生素质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产学研结合教育措施的实施, 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 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将在科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李淑芳, 时少华曾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产学研的实例论证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师资队伍模式, 明确指出产学研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注重环节衔接, 完善模式链接, 提高模式效果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专业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难以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 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 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 还应开阔眼界,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 抓住科技进步,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教育, 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 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 形成以高校为核心, 产学研密切结合,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特点分析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 注重知识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 重视学习与工作结合

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在于只注重课堂教学, 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虽有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远远不够。因此, 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 才能够担当起企业赋予的责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产学研结合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在校期间, 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并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劳动或承担、参加一定的科技、工程项目。学生参加岗位劳动或参加科技、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学习和训练, 与高等学校里安排的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同, 学生是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工作。对生产或科研实际负有责任。而且学生们会因为一些实际性的劳动得到一定的报酬。报酬虽少, 但是能使学生有一种很好的心态, 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很重要, 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转化了一定的劳动成果, 使学生们学习信心十足。并且会使他们认识到, 参加这种“岗位”或“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同他们未来所要谋求的职业有着一定的联系。产学研结合教育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 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配备, 合理搭配产学研结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心在学校, 要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创建适合开展产学研教育的环境, 在校外要充分利用企业、研究院所的教育资源, 通过建立具有约束力的互利、互赢、互控的合作机制, 调动企业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教育使人才的培养过程处于学校和企业或学校和研究单位, 即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协调下进行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大学校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然而学生不能总是生活在校园里, 毕业后他们必然要走上工作岗位, 走向社会。应该看到, 社会环境和大学校园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 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这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社会的用人都是有好处的。

3. 密切结合经济形势, 服务于高素质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水平的提高, 必然导致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产学研结合, 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实现双重结合, 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把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实施的教育模式, 学生进入岗位劳动, 是干而不是看;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岗位和项目中也做出了贡献。因此, 这种教育过程, 使人才培养和完成生产、科研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 使得学生在学期间就树立为社会奉献的思想。

三、“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成效分析

数年来,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 师生配合积极参与完成“973”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0项, 省部级一般项目4项, 省教育厅专项与重点基金9项, 各种横向课题4 0多项, 国际合作项目3项。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学生技能得到了加强。具体成效包括:

1.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带动学科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教师通过生产实际, 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成为教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成果转让、技术转让, 扩大校企的合作领域, 使校企能持续稳定发展, 而且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讲座, 编写讲义等,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学科建设提供发展的动力。

我校于2007年申请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试验区老师紧密结合地质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 同时开展了多项科研、生产、教改项目, 发表了大量教论文等, 获得了学校及省上有关奖励多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已初见成效, 学科发展稳步向前。

2. 触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参加一些科研、生产项目, 学习内容丰富直观, 学生学习的动力大为增强, 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同时, 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例如, 20 07年的科研项目“陕西煤矿区地表塌陷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中, 参与项目的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意图是更能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学期末同学们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 5%, C E T 4通过率9 7%, C E T 6通过率4 0%, 计算机通过率3 5%, 授予学位率为9 5%, 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也达到了8 7%, 最后同学们的学习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转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 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 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 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

在参加科研或生产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提出问题, 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例如本专业参加过产学研项目的学生7 0%~8 0%都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 并获得省级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而且还参加了国家数学建模竞赛, 并获得国家三等奖1名、省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这些都是他们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体现。

4. 强化校企联系, 展现人才能力, 扩大就业优势

鉴于学生参加项目与所学专业密切有关, 因而提前就接触到了生产领域, 得到较全面锻炼。从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际就业来看, 确实受益很大。前年, 本科生、研究生除去考研和考博的, 1 0 0%就业。去年、今年仍是如此。

总之, 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经验, 始终把提供高质量的成果放在第一位, 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二位。在对地质专业参加过产学研教育项目的同学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产学研结合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 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志、毅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一些同学明确表示, 参加过一些项目之后, 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生通过实际工作接触社会, 学习与人打交道, 学会做人、做事,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适合时代需求。

四、结论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值得高校, 特别是工科高校, 积极推广、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这不仅因为其特点鲜明, 作用突出, 成效显著, 更重要的是, 借助于高校——社会一体化进程, 它在日益的发展、不断完善。结合我校实际, 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高效培养人才功能、迅速服务社会功能, 进一步说明了, 产学研教育适应高校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 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 (2) :3~5

[2]范惠林赵思宏:关于如何在大学构建“SSR”创造教育模式

[3]柳进刘明珠孙佰清: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 (1) :58~60

[4]张胜利张小绒:厚基础宽口径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于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4) :11~14

[5]刘元芳夏尊铨傅白白.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4) :4~6

产学研结合总结 篇5

为贯彻落实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工作,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效地配臵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产学研处的统一部署,我市产学研各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科技支撑。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产学研合作发展总体情况

2012年以来我市共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获省财政经费2130万元,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19 家,企业27家,投入项目研发资金达13193万元。

1、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钢铁产业,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石化产业,引进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化学化工和公共安全检测中心;围绕海洋产业,建立**胜浪海洋捕捞研究所,同时引进中山大学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海洋研究院;围绕家电产业,引进了中国电器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岭南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校在这里设立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中心、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代表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家电实验室、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海洋大学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平台、岭南师范学院工业设计联合研究所。

2、建设了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我市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楼设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包括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苗圃三大板块。目前已引进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兴科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办事处、礼源文化大学生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服务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分中心、渤海商易交易所**营业部、**天达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我市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2家,市级5家,涵盖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

4、培育了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南方种苗工程863基地、南方国家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和国家对虾良种繁育中心等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企业工程中心22家、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工程中心29家,重点实验室11家。

5、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主要有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名贵海水鱼类种苗繁育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基地、光伏扬水技术示范基地、水稻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甘蔗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香蕉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示范基地,木兰科珍贵品种育苗产业化基地等35个。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6、解决了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产学研项目的实施,研究解决了一批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一是电器机械产业,研发了一批光机电一体化的农海产品深加工单套和成套设备,如对虾分选机、开背机、鱼片剥皮机等,不仅替代进口产品,而且逐步扩大出口。电饭煲产业技术逐步实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品由普通型向豪华型、多功能转变,部分高端产品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与控制,达到节能、省时和多用途的目的。二是农海产品深加工产业,研究开发了微生物发酵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等,解决了对虾冷冻加工、虾头综合加工、水果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三是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开发了复方抗真菌药克霉舒、甲壳素、虾青(红)素、虾肽蛋白、虾脑磷脂、人体细菌内毒素检测鲎试剂盒等一批创新新药与检测试剂等。四是农业产业,主要在遗传育种、奶牛胚胎移植、高效健康种养、绿色食品生产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五是海洋产业,研究开发了对虾亲虾培育、无病毒对虾种苗工厂化育苗、高效养殖、新型环保配合饲料和综合加工等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根据科技形势的变化,我市相继出台了《**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起草《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修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二)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开展,运用科技计划手段对产学研合作给予直接支持。在**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对企业与高校、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项目、联合创办研究开发机构的优先立项支持;强调高校、研究所的研究开发项目要与企业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出来之后能够在**产业化。2012-2014年,全市共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由于产学研合作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局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我局围绕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成立了5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今年我局还安排5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对技术创新联盟进行倾斜,包括产学研合作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家电产业公共实验室、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工艺设计公共技术中心等重大专题,引导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同时,我局还加大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校沟通联系,立足我市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在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围绕钢铁、石化、海洋、家电、成果转化等方面,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强集成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四)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促进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认真贯彻落实《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组织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发动企业聘请科技特派员,组织和指导企业和科技特派员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员与驻点企业共同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以此推动高校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组织8家涉海企业与广东海洋大学成立了**市第一家海洋产业产学研联盟,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全国24所高校向我市94家企业派驻152人次科技特派员。

三、对接省科技厅九大技术领域**现有的基础

根据省科技厅提出重点支持的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技术、新型印刷显示技术与材料、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动力系统、干细胞基因与组织工程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等九大技术领域,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如下:

(一)计算与通讯集成芯片

**市华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研究开展“射频系统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和产业化”(该项目获得**市2013年科技专项资金30万元扶持),本项目主要针对射频收发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以ADS软件为设计工具与仿真软件,从系统和电路两部分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实体产品主要包括网络优化及覆盖的无源射频设备,该设备作为网络优化及覆盖的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将为未来4G通信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的专利技术,将成功解决未来4G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

**市每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移动互联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现推出一款针对微信公众号提供建设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微赏。该平台针对目前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微信,快速帮行政机关和企业用户建立的微信公众号打造属于微信的移动网站,以微信网页的形式展现店铺的简介、产品、活动、优惠等信息,让客户通过手机一键购物。

(三)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系统

**市聚鑫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及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稀有金属研究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展 “锂离子电池高密度负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主要针对目前混合动力车等领域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安全性能好、大电流充放性能好的离子动力电池关键负极材料钛酸锂的制备及改性研究。同时聚鑫公司还联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东莞新能德科技,开展“高比容量低成本动力电池石墨碳负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的研究工作。本项目通过对球形石墨进行机械改性处理,提高其振实密度,并改善其加工性能;采用催化纯化、表面包覆和掺杂处理,较大程度的提高球形石墨的电化学性能,使其具备优越的倍率放电性能。

(四)可见光通信技术及标准光组件

目前,我市已培育发展LED生产企业2家,分别是**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湛龙光电有限公司。**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LED路灯系列、LED投光灯系列、LED景观灯系列、LED防爆灯系列、LED工矿灯系列、LED商业照明系列、LED家居照明系列产品,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LED照明产品的制造商。2012年,**市华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有6个系列的产品通过了广东省半导体光源协会的检测认定,符合进入省LED标杆体系推荐产品目录的要求,成为我市首家进入省LED照明产品评价标杆体系的LED企业,填补了**地区LED照明高新产业的空白。

广东湛龙光电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生产、销售SMD贴片、LED直插、LED大功率、LED背光源等封装产品和室内照明、室外照明、景观照明、工业照明、交通照明、农业照明、舞台灯光等应用照明产品。产品主要供应欧洲、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等市场。2013年生产线已全部投入生产。三年后计划年产值达到5-10亿人民币,实现年利税5000万以上。目前公司正与省内、省外LED照明龙头企业和高校进行技术合作,研发生产高端LED照明产品。

(五)智能机器人

近几年,中国是世界机器人需求最大的市场,广东半岛集团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联合研制了PDQ牌机器人,其技术指标为自由度为4~

6、负载重量3—100kg、重复定位精度0.03-0.1mm。主要将机器人运用于搬运、焊接以及装配方面。如用于汽车配套产品的制造、电子产品的制造、物流系统、数控系统等。广东半岛集团用“国产化”策略,投入技术和资金,自主研制出自动化及控制系统、电线及手臂,在质量、性能方面不输于进口机器人,成本更低,更有竞争力。

(六)干细胞、基因及组织工程

**绿源食品药品研究院引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的郭子宽团队(该团队申报**市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项目,获得100万元扶持经费),研究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生产和市场化推广。该项目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在于:(1)在国内率先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生产和市场化推广,并使之成为在国内市场与进口品牌竞争的产品;(2)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研制临床级MSC细胞冻存液和适于细胞运输的细胞保护剂,并推动两种产品的市场化,努力使之成为MSC治疗中的主要品牌;(3)通过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化推广等具体实践,首次提出并逐步完善临床级试剂的标准,将推动该行业的正规有序发展。该项目目前已投产……

(七)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市汉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建设**市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获得**市2014年科技专项资金100万扶持经费),该平台集成3D打印应用、示范、加工等功能为一体,将世界先进的3D打印技术融合区域优势、传统、新兴产业,带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产业培育和集聚。同时该公司还将进行3D打印材料的研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目前,我们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我市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方向中的市场导向有待于加强,企业的科技意识、前瞻性和承接能力也有待于提高。下一步,围绕省科技厅的重点,我局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推进:

1、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以讲求实效为原则,组织好科技洽谈会、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针对企业的需求和产业集群特征,组织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分类学科领域的专场对接交流,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衔接沟通创造条件。

2、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引导。重点是发动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走出去请进来”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团队,使之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的支撑力量。

3、探索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的多种形式。加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以技术合作、利润分成、技术入股、有偿服务、共建技术开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实现紧密融合,把高校院所的技术、知识引入企业,促进企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产品的战略储备、产业结构的升级。

4、努力抓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力度,突出抓好地方主导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机械、农业深加工等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

5、大力宣传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典型。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突出宣传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将产学研合作企业家纳入《**市科技企业家创业故事选编

(二)》,制作并在电视台播放企业专利奖和优秀科技成果系列专题片。定期召开全市产学研合作大会,让与院校合作成功的企业进行现身说法,激发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兴趣。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6

摘 要: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及工程应用能力,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培养这种类型的人才。本文以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建设为目标,分析了电子信息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及实施效果,对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内涵建设;结合机制

1 行业现状及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到2009年2月为止,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人才需求势必随之增长提高。分析行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具有以下特点:在人才层次上,可以发现我国并不缺乏一线直接工程人员,而缺乏的是专业高层次技术开发、维护人员;从人才类型上,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创新。创新,需要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功底,这些素质需要专业的培养和经验积累;从知识能力上,需要对知识和技术发展的具有更好的把握。

可以说,目前电子信息领域迫切需求同时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应尽快探索当前广为重视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与机制,培育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及实践能力,可以为电子信息的行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2 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产学研结合的理念,以期实现内涵建设。

2.1 充分利用现有科研平台,发挥其产学研结合功能,深化校企联合。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需要高、精、专的研究开发人才。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研究生直接派到企业参与研发、生产工作,同时,邀请企业研发、技术人员为中心人员及学生做报告、讲座,通过双向的深入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产业发展提供高学历、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与合作企业开展长期产学研合作,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交流、去企业车间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有效合作。

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采取由指导教师、企业人员、研究生共同完成研究工作的方式。指导教师在方案制定等方面给以指导和把关;企业人员具备丰富经验及较强实践能力,对设计可行性给以论证;学生在老师与设计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包括文献查阅、研究设计、国内会议学习交流及专利撰写等工作。根据公司和学生双方的反馈,收效很好。

2.2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的各个环节汇中。包括:课题申报、文献阅读整理、实验工作的开展、定期召开组会跟进学生的进度并进行下一步计划讨论、专利撰写、课题结题与验收等环节。并分别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进行跟踪记录与分析。

实践证明,学生从研一、研二到研三过程中,随着在科研项目工作中的训练,其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能力有实际提升。其中,已毕业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3 实行课程融入模式,夯实理论基础,推动教学改革。

不断吸收本行业的前沿理论技术,修订培养方案,加强校企互动交流,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在毕业设计环节,挑选学生进入产学研基地,学生结合科研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直接挂钩。

在以上各环节中,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目的是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运行,利用其綜合优势,为电子信息领域培养高、精、尖的专门人才。

3 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效果

期望通过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达到良好的人才培育效果,培养模式能够顺利、良性地运行,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逐步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人才支撑体系,进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构建长期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参考文献:

[1]付艳清.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0-71.

[2]祁春清,索迹,陈伟元.深化产学研合作多渠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3(4):88-90.

[3]万智萍,王凤,邱泽敏.电子信息人才在产学研模式下的“学研”实践培养[J].电子设计工程,2012(02):167-170.

[4]张倩,莫德清,李林,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科研项目实践培养普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J].广东化工,2014,41(12):231-232.

[5]潘金火,陈泽良.泉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合作——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模式与经验的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11(4):59-63.

[6]高玉芹,邵晓根,黄为勇.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C].2009.

[7]陶丹,胡冬云.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2):167-171.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3218)。

作者简介:

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篇7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独立学院,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改革开放30年来,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 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在连续扩招过程中, 作为民办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但独立学院在日益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特别是培养人才模式照搬公办本科高等院校, 缺乏办学特色, 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 独立学院目前发展的重心应该是在保证规模的同时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 独立学院应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兼具创新型和应用型特点的专门人才, 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是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

一、独立学院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 产学研结合是独立学院办学的指导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中明确提出, 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 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社会、高校、企业的合作办学, 促进人才培养、科研以及企业生产的三部结合, 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从而增强高校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产学研结合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相对公办高校而言, 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薄弱, 办学理念应更灵活、自由, 更加侧重于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能较快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了解各领域的企业对人才实用技术的要求,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 从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1]。

(二) 产学研结合是解决独立学院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独立学院办学经费均是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本科教育。因此, 与公办高校相比, 办学经费的欠缺是诸多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特别是校舍面积不足, 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经费欠缺, 均困扰着其未来的发展[2]。但独立学院又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而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学校单方面努力难以解决的。因此, 开展产学研合作,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也可以借此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互利互惠、共赢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二、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现状来看, 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独立学院的重视。他们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开展了许多积极尝试。有的学校与地方技术研究中心创建联合实验区, 在高校聚集之处创建大学科技园, 并逐步发展成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以及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3];有的学校与对口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创建“3+1”的订单型培养模式, 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密切结合。总之,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还局限于和用人单位进行的合作办学形式, 如: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到学校开展短期培训或讲座;将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场所以及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等等。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 主要阐述如下。

(一) 传统培养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世纪。“中国式教育”主要应以应试教育为主, 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 存在重智育, 轻素质的倾向。当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虽加入了实践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但课时较少, 且流于形式, 考核过于宽泛。由于学生对考试课程重视程度较高, 因此, 实践课程不能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二)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手段单一。

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手段比较单一, 多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展开, 学生被动的接受培训, 此种培训方式虽能对学生技能培训产生较快的学习效果, 但长此以往, 形式较为单一, 学生接受培训的新鲜感降低, 培训的吸收效果不能充分得到保障。

(三)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合作机会不足。

独立学院多由自筹经费的方式筹建, 由于资金有限, 欠缺对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 而寻求产学研合作单位的渠道单一, 机会不足, 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实习机会, 一般情况下, 只能由学生利用自己家人的关系, 寻求实习单位, 而实践过程得不到有效保障, 考核往往是流于形式、流于过场, 如:提交实习现场照片, 实习证明, 撰写实习日志, 实习报告等, 缺乏中间过程的有效监控, 因此, 实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四) 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从高校社会职能上划分, 高校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三种类型[4]。而独立学院多由专科升级本科而成。办学初期受办学条件所限, 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 多为教学型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照搬公办高校, 缺乏自身鲜明特点, 学生基本以上课为主, 创新能力、科研动手能力离产学研结合培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对策分析

(一)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过渡, 由偏重学生重在竞争的观念向重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 逐步减少应试教育科目,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性化发展。同时, 教师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使日常教学过程变成在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实践过程, 从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潜力, 引导学生自主参加科学活动, 切实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手段[5]。

(二) 丰富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层次和手段。

克服产学研结合模式单一的现状, 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安排专项经费, 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 以及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等, 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 屡次在全国获奖, 得到了家长、学生、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也需进一步细化, 如: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建立了“三层次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为专业课课堂实践教学, 进行初步的专业技能训练。第二层为在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 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层为社会实践教学, 通过第二课堂所进行的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阶段”是在1~4年级的暑期阶段安排不同实践活动, 分别为“认识实习”、“业务实习”、“综合能力实训”以及“毕业综合实习”,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积极加入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

在大学科技园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产业聚集的优势, 使独立学院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其他高校的密切联系[6], 主动寻求项目合作、信息、技术共享, 使合作信息由单边市场搜索向双边信息传递转变, 极大提高了信息交换效率, 增强了合作交流市场对接的机会。同时, 还可通过信息平台将企业、高校、政府、产学研促进中心等多方主体结合起来 (见图1) , 使供给、需求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各方可以快速寻求合作机会, 从而促进合作的顺利展开。独立学院可寻求组织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或高校进行实习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就业途径。

(四) 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 打造品牌效应。

独立学院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科研尖端的前沿热点研究上由于师资力量以及科研经费不足都落于公办高校下风, 因此, 必须利用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并根据所处周边地区实际情况,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选择某几个方向作为特色专业, 利用所取得成果广泛进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将学生分为跨国公司与国际企业管理方向, 企业管理方向以及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分方向进行培养, 并与多家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关系,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针对专业方向, 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了实施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四点问题, 如:传统教育观念难以转变,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单一等, 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为今后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但本文研究内容只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宏观上的定性分析, 缺少定量的验证, 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蔡春霞, 孙春花.民办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特点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10:10~12

[2] .侯敏娜.民办高校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章, 2011, 27:123

[3] .池小萍.湖北独立院校产学研结合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0 (2) :128~133

[4] .蒋亚龙, 孙文静, 孙成正, 田多硕.民办本科高校产学研结合现况及发展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6:93~95

[5] .赵晓敏, 邓建兴, 刘杰, 苗丽.浅谈独立学院如何做到产学研相结合[J].才智, 2011, 28:296~297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研究 篇8

一、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现状分析

1.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

(1) 在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主客体 (学校、企业、政府) 中, 政府缺乏宏观层次上调动学校、企业产学结合积极性和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制约了产学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 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没有构建, 产学结合的责、权、利界限比较模糊, 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要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对产学研体系运行的效果没有建立适用的评价体系。 (3) 政府对企业人才消费的调控能力不够, 就业市场不规范, 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 加之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 造成企业人才高消费,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4) 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少, 学校对企业资金支持奢望过高, 自身实力不足, 实验条件不完备,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 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5) 学校学制种类虽多, 但是真正具备弹性的却很少, 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大多是一纸空文;学生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 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取文凭, 影响了学生就业。

2. 学校现行产学结合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 学校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 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在寻找产学结合的工作岗位时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可一次性接纳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工作单位, 跳不出大中型企业的圈子, 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 (2) 产学结合更多的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得不够, 学校的优质资源:师资、设备、生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 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3) 部分学校以产学结合为名, 片面强调“产”而忽视“学”, 结果学校产业发展了, 而产学结合的宗旨“育人”则名存实亡。

3. 产学结合研究严重滞后。

大部分学校产学结合各自为政, 工作分散、孤立、量少, 能起示范作用的典型数量不多, 典型经验总结不够, 从而影响了产学研结合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实施效果。产学研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

二、实行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实行产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者技能指数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是我国面临的严峻课题。实行产学结合, 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2. 实行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校-企关系委员会”、德国的“双元制”、法国“教-企工作线”均是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的优秀典范。他们的职业教育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同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 即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社会人才需求趋势, 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办学形式的开放性等等。以上问题如何做, 必须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便是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3.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我国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但是, 与这种高需求所预期的高就业相反, 学生的就业率却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素质, 或者说, 学校的培养目标脱离了行业需求, 培养的过程没有做到产学研结合, 没有利用行业资源, 因此培养的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当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我国达到“示范性”的职业院校, 大多能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产学结合,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施模块教学,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数学校实行的“2+1”教育模式, 使学生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 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毕业后, 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三、职业教育实行产学结合的模式

1. 专业产业化模式。

“专业产业化”就是以行业为依托, 依靠专业优势, 为行业服务。专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承担产业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职务, 使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机结合, 在增强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 也大大增加了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另外, 由于国家技术职称评定的特殊性, 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受到限制。而专业产业化所成立的经济实体, 为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创造了条件。 (2) 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由学校创办的各类实体企业通常需要相当规模的从业人员, 实习生则是此类人员的首选。此举不仅解决了专业实习基地及学生实习难的难题。同时由于教师承担专业工程师职务, 学生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受到正确的指导, 解决了专业实习的指导难问题。 (3) 学生直接接触社会, 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因为专业产业化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必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在本校的公司实习时, 遇到这些难题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 教师亦能悉心指导, 不会出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局面。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专业岗位, 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 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 增加了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4) 解决了学生部分就业问题, 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学校的各种经济实体和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一样, 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状况和实践动手能力更能符合学校公司的要求, 学生进入学校公司既满足公司利益, 又能解决学生部分就业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另外, 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 因此, 专业产业化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5) 提高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通过创办产业公司, 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因学校企业组成的特殊性, 使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各地交通局及公路处在寻求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时, 总是首先考虑学校的企业。因此, 由专业创办的公司, 具有较好的业务来源, 不需要像其他公司一样为业务量发愁, 因而学校公司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 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任何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专业的支撑。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 是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前提条件。随着行业管理的规范化, 过去那些“无图施工”、“无证上岗”的现象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而高职专业的一大特色就是解决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及岗位技能证书问题, 这些证书是行业的准入证。学校装饰专业、路桥专业等开办的企业, 在相应的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持证率, 保证了行业规范化运作, 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 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模式。

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是针对难以实施专业产业化的专业, 在校内按照行业要求, 自行设计某种工作环境, 确保该环境完全符合行业需求。如公路检测专业, 其材料实验室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布置, 不仅何处设置已检区、何处设置未检区、何处摆放等问题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 甚至连各种设备工具器具也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计量认定。此举虽然多花不少费用, 但学生从该实验室出去后, 能够立即适应工地实验室的要求, 同时也会树立一种科学而严谨的精神。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解决部分专业无法大规模进行专业实践的难题。高职教育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 否则难以完成专业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有些专业如公路施工技术专业、公路监理专业等, 企业需求量大, 大型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名学生的实训不成问题, 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能一次解决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生产实习。这些实习生给企业带去的不是负担, 相反是一种生力军, 他们可以顶岗干活, 企业十分欢迎。而有些专业如文秘专业等, 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人的实习问题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何解决学生的实训问题, 只有靠学校本身。在校内建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实习场所, 满足学生实际生产实训的起码要求即可。如公关与文秘专业实训室, 占地面积仅需几十平方米, 但其中配备了总经理室、秘书室、财务室、文印室、会议室等, 活脱脱一个标准小型企业, 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文秘、会务、通讯、印刷、商务谈判等各种专业实训, 收效甚丰。 (2) 降低基地建设和使用成本, 延长实训基地使用期限。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直是制约各个学院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 建设满足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使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而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就完全可以按照使用目的进行设计、施工, 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要求, 无需刻意装饰, 从而省去部分资金, 降低建设费用。同时, 由于是校内使用, 因此可以利用学院教师的技术特长自行进行设计, 并做到专人管理, 其使用期限必然超过一般企业, 降低使用成本。 (3) 多种专业共用一个实训平台, 提高综合实训效益。学校的专业开设有许多共性的地方, 专业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点, 如何利用这些共性点, 提高专业实训的综合效益, 使我们面对的课题之一。而建设一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公用专业实训平台,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如南京交院常客隆超市是由连锁经营专业与常州的常客隆连锁经营超市合作创办的超市, 它既可以为连锁经营专业提供经营实训场所, 也可以为物流专业提供仓储、物资转运等实训, 又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会计专业、文秘专业等多种专业提供实训平台, 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4)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教育通过科学的设置, 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具有仿真的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 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 从而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5)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所, 其工作内容和各项工作要求与普通实验室有着迥然差异性。普通实验室需要完成的仅仅是实训内容, 极少涉及实训以外的问题。而真正的工作场所除了完成工作本身必须的内容外, 还有许多特别重要但却是学院经常忽视的问题。诸如公路专业实验数据的严谨性, 测量专业学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甚至某些专业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等。如真实职业氛围浓厚的家居制作中心充满锯末粉尘, 稍有不慎, 必将酿成大祸。因此严禁烟火就是一条铁律, 经常在家居制作中心工作的学生就知道如何执行该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 他们毕业后就已经具有了与一般同学不同的严谨而科学的精神, 他们将会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3. 技术支持模式。

技术支持模式是产学结合的典型模式之一, 其含义是指充分利用学院和行业中的技术优势, 相互支持, 企业为学院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技能支持, 学院为企业提供各种企业所需的诸如培训、技术答疑、技术攻关等支持, 达到共赢之目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原因, 民众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 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 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制约。而由学校师生担任技术人员, 就可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从而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 (2) 解决企业培训难题。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生产, 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各种材料、设备、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有机结合, 并利用它们创造利润。其中, 对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应用基本上驾轻就熟, 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开发却是各个企业较为忽视的问题。因此, 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结合并充分利用各自资源, 即可以达到双赢之目的。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利用生产闲暇, 聘请学校教师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3) 适时解决产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由于院校中具有较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他们大多数有相当深厚的科研开发能力。当生产中遇到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时, 可以用其专业知识直接进行解决, 而无需求助于科研单位。如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需要大量工程机械, 为此, 江苏省交通厅建立了上元工程机械租赁公司。由于工程机械的专业性特别强, 而上元机械租赁公司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在公司运作过程中, 学院派出一名工程机械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该公司技术副总, 有效地解决了该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4) 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 提高新产业开发能力。高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研发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可以在自己的产业中率先使用, 在获得成功后即可以向社会推广。如南京交院公路系高级实验师在帮助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 充分利用专业知识, 在学院实验室进行大量混凝土强度实验的基础上, 总结出一个既实用又简单的数学模型, 并为各个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使用, 为江苏公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所能。 (5) 解决学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难题。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企业需求。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课程注重学科的完整性, 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完整, 而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聘请企业专家到课堂进行讲学, 把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拿到课堂进行讲授, 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从而克服教师照本宣科的弊病。如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课程, 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肯定难以接受, 而请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讲授, 既生动又直观, 学生还爱听, 效果不言自明。

4. 行业介入模式。

行业介入模式是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 特别是专业开办和教育过程中, 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员, 甚至直接由行业或企业进行资金或设备技术投资, 组成学院或某个专业培养的董事会参与学院办学。这样培养目标清晰, 学生出路有保障。这种办学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学生应该具备何种技能也就是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到底是什么, 只能由企业界定。实行产学合作办学,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公路专业的测量技能, 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是经纬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 而实际工程应用的大多是全站仪, 因此, 根据工程实际应用需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全站仪知识, 使学生一到工地就能运用自如。 (2) 有利于行业资源充分利用。学院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而行业也必须培养自己合适的专门人才, 学院培养人才需要投资, 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也得投资, 这一点学院与行业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目标取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 求得最大合理利润应该是学院与行业共同探索的问题。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或者直接由行业介入办学, 就可以达到这一共同目的。如某汽车工程系在办学过程中, 紧紧依靠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 由他们出资数百万元建立了驾驶员教练员培训基地, 对全省所有驾驶教练员进行培训, 运管局避免大量征地建设等活动, 学院获取了数百万资金用于实训场所建设, 双方均获益良多。 (3) 有利于提高学院专业办学水平。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专业人才使用后反馈情况。许多学院学生就业情况表面上看起来还说得过去, 但其就业过程中的专业对口程度却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业办学水平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 学生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寻觅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满足了, 遑论专业是否对口。而行业介入办学, 可以充分提出企业界对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 从而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如公路类专业的材料实验岗位, 由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行业管理提出具体的技能要求, 学院在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 发给学生岗位技能证书:交通部公路实验检测证书, 学生毕业后即可以持证上岗,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5. 订单培养模式。

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 充分利用行业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订单培养。学校在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中, 掌握社会需求信息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类型的不同要求, 并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结构调整, 包括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及实践教学课程等各方面的调整, 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这种产销链接的方法,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准就业方向, 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资源, 互利互惠。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 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 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 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 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 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搞好课程开发, 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 实习的机会。 (2) 有利于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直是各个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 而专业与课程改革更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专业和教学改革, 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却是改革过程中普遍的难题。而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 就可以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如某建筑工程专业与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钢结构”专业用人协议, 公司为学院提供专业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教学实训场所等, 学院为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必需的钢结构人才。但是建筑系没有现成的钢结构专业, 只有在建筑专业基础上进行改革, 从而满足公司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 同时, 学院还在此基础上, 设立了钢结构专业专门化方向, 为建筑专业拓宽了办学渠道。 (3) 有利于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的专业录取报到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 有些企业高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如何解决这种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出现的尴尬局面, 订单培养是必由之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使用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协议, 学校可以根据订单培养协议设定必要的招生条件进行招生, 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应企业, 省去了太多麻烦。如某丰田汽车学校, 由丰田汽车公司根据丰田的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计划, 汽车工程系组织实施,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丰田汽车公司就业, 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皆大欢喜的局面。 (4)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际间合作。职业教育的国际间合作是各个高职院校所寻求的发展方向之一, 而高昂的学费、繁杂的办学手续无不制约着合作进程。订单培养则完全解决了此类问题。如南京交院与加拿大圣柯莱尔学院举办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是订单培养, 其中涉及到的各种费用、各种出国手续等均在招生简章中予以明确, 学生和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进行填报, 双方学校则根据协议内容进行培养, 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进行就业, 此举既满足了学院推进国际间合作, 扩大学院知名度之目的, 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出国深造的目的。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模式有很多, 不同专业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是, 如何确保职业教育有效利用行业资源, 不同专业如何选择相应的“产学”结合模式, 如何建立高效的运行及评价体系, 这将是我们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要:分析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现状, 对专业产业化、真实职业氛围营造、行业介入、技术支持、订单培养等“产学”结合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交通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结合,专业产业化,真实职业氛围营造,行业介入,技术支持,订单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N].2004-02-13.

[2]任君庆.“学工交替”模式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5) .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9

1 针对专业办产业

丹阳市技工学校自创办至今, 成绩有目共睹, 曾几何时, 丹阳技校办事没有欢乐只有愁。经过一番打拼和冷静思考, 丹阳技校重新定位, 调整专业, 提升层次, 发展内涵, 又重拾回信心, 办学效益呈上升趋势。丹阳技校要成为丹阳市职业教育的尖兵, 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后备军, 必须要自行构筑一个发展的平台, 产学研链接的平台。纵观丹阳市技工教育的发展过程, 我们应该发现一个严重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瓶颈”, 就是与企业的紧密型联系太少, 可以说是严重忽视, 虽口头说与企业实行无缝对接, 但实际操作寥寥。企业如水技工教育如舟, 轻视水而建舟, 师生均为岸上之上, 技工教育岂不为画舫, 何以扬帆, 何以得到社会广泛而真正的认可。目前我设想, 应把我校专业划分成二至三个专业大类, 实行项目开发, 每个专业大类都应有一个产业作为支撑, 该产业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自办、联营、拿来等等均可。我校不应该是有“围墙”的校园, 而应该是不断进取, 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市场;技工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是培养技术工人、小老板甚至是工程师的摇篮;技工教育不能是只立足于课堂、操场和实习室的教学机器, 而应该是具有创设宽松环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个新型技工,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培养合格、适用、复合型学生的同时不断地创造实践发展和壮大技工教育。

2 校企挂钩相辅相成

我校应在办学思路上真正实行“三开”办学, 不是整天在闭门造车, 不是把其它学校的做法拿来, 再凭自身的经验, 拼揍成一份份的方案, 这样, 就又回到过去的老路去了, 是穿新鞋走老路。我校应首先在市场和企业里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积累原料, 没有市场和企业人员参加制定的方案, 徒劳无益, 极易浪费学生的时间和老师的精力, 这对办成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是有距离的。我校应将本市、甚至大市和省内的企业排查摸底, 了解市场和企业最前沿的用工及技术信息, 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 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结合。

不仅如此, 与市场与企业的紧密性接触, 还能为学校带 (送) 来设备与资金, 还能为前述的产业带来业务和效益, 同时, 还能为学校为购置大型、高价的实训设备和建设实训工场而节约资金;另外将学生不定期送进企业进行阶段性实训, 一举两得, 何乐不为。这样将产学研引入教学之中, 使原来的教学模式发生质的变化, 走出黑板上写工艺的困境, 将复杂的原理 (严格意义上讲50%以上的学生听不懂) 融于实践中完成 (90%以上的学生实践操作一学就会) , 使学生学习起来倍感轻松, 贴近了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加强课题研究

实践证明, 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 技工学校再也无法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来完成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 不可否认, 我们目前在不少地方仍然打有“文化课+专业课”就是技工教育的陈腐铬印。所以, 依靠技工教育科研, 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已迫在眉睫, 这是技工教育不断深入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应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确定课题研究项目, 下达课题研究任务, 及时向教师提供教改信息, 组织有关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讲座、组织论文评选、负责校刊的编辑和出版, 并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职评和教学考核工作等, 努力使我校的科研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在与市场、与企业的紧密型联系中, 师生应共同参与“小改革、小发明、小发现、小创造、小提高”的“五小”活动, 并将“五小”活动与全国创新大赛和与集团产业挂钩, 利用我校人才的智力优势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经济效益。按专业大类自我开发相关的项目或软件, 确定我校自身的产品品牌,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此, 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又能提高学生在专业大类上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提供有一定实际价值的仿真平台。

针对课程设置滞后于时代要求的状况、我校应着眼于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发展, 紧跟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脉搏, 以专业大类为基础,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课改工作, 通过课改引领学校成为教学研究的基础, 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多年的技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 我们应该认识到:产学研链接是我市技工教育二次创业的必由之路, 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同时也是本土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此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但我们现在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忽视了这样工作, 不加大力度注重建立产学研平台, 就不能建设具有丹阳特色的技工教育。丹阳的技工教育应该为“二个率先、二个提前”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 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丹阳的技工教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刘力.校企合作[J].职业教育, 2004 (3) .

[2]毕广兰.产学研结合的教法探讨[J].教师论坛, 2003 (5) .

[3]谢宝锋.谈技工教育新模式的教学[J].教师论坛, 2001 (7) .

[4]胡黎霞.启发产学研结合的教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莆田学院学报, 2002.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10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企业, 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带动的龙头, 就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力;而要形成这样一批企业就必须使本土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弱, 我国近3/4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研究开发机构, 近2/3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 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就更弱。[]在这种状况下, 企业要迅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 我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长期以来虽获得了国家一定的科研投入, 但研究经费不足问题一直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科技事业的一个障碍。如果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 一方面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外部科技资源保障;另一方面, 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这方式获得大量的研究资助, 许多研究工作就可以向纵深拓展。这样就能实现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良性发展。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确定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认为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强调为此必须加快建设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合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可以说, 我国今后一段时期, 自主创新工作能否取得明显成效, 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就在于产学研合作能否获得实质性突破。

一、自发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1、企业主动发起的产学研合作

事实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学研合作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任何一个企业, 当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后, 都会或多或少开展一些研发活动, 有时是为了对已有产品进行改进, 开发出新型号产品;有时是为了对生产工艺设备进行改造, 目的在于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 或者在于节能和环保。而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 常常力不从心。因为要很好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常常需要运用一些相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性基础研究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本身企业并不掌握, 也没有能力研发。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长处正在于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 当企业存在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时, 自然会想到与自己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有关的、具有一定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特长的大学和科研院所, 希望能得到这些专业科研机构的帮助。于是, 一些企业会拿出一定的研究经费, 主动将自己面临的技术问题以科研项目委托或合作的方式, 交给大学或科研机构。这样, 就出现了第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即企业以项目委托方式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这种模式本身会衍生出许多更复杂的形式, 如在家电生产领域, 当存在一个在某项关键技术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超大型企业时, 处于该领域的第二、第三大企业有可能组织联合开发队伍来进行对抗, 这时根据开发任务的需要, 这个联合开发队伍也可能向一所或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发出参加联合开发的邀请, 而当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接受邀请并加入到联合开发队伍中时, 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虽然依然保持着企业主动的特色, 但其要比单个企业邀请单个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要复杂得多。

2、大学或科研机构主动发起的产学研合作

同样, 任何一个大学, 只要在基础研究或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常常就会想到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任何基础研究, 其目的虽在于发现新现象或自然规律, 但只要是真理就迟早一定会实现其相应的实用价值。有时也许人们并不能马上认识到这一点。以相对论的研究为例, 在当时一般人甚至包括爱因斯坦本人都很难看出其实用价值, 但今天, 人们却运用这一理论开发出了GPS全球定位系统, 并将其运用于通信和交通等领域。可以说, 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只要是真理性成果, 或迟或早都会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找到实现其实用价值的领域。当然, 由于基础理论的单纯性及超前性, 其成果实用化需要解决大量的现实相关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 正是作为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企业的长项。所以大学和科研院所要使自己的研究活动在实现学术价值的同时, 进一步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 寻找企业进行合作是一个便利途径。这样, 很自然就出现了第二类产学研合作模式, 即大学或科研机构带着自己认为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找企业合作的模式。

大学和科研机构主动发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如一些大学之间在承担重大基础课题研究任务时, 采用了相互合作的方式, 这种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一旦具有了实用价值, 就会很自然地出现以几所大学为共同主体寻找企业合作伙伴的情况。当然也有许多大学在组建一些基础性实验室或应用性研究中心时, 会主动邀请多所相关企业参与进来。可见, 由大学或科研机构发起, 企业受邀参加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是灵活多变的。

二、政府引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与自发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 从上世纪后半期开始,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更有影响的是由于政府出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即政府引导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现代社会, 政府对经济与科技活动进行的具体方式及活动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干预能力, 虽然政府的干预主要是从政策层面进行的宏观性干预。由于产学研合作本身, 一方面能从微观上明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又能从宏观上帮助国家实现综合竞争力提高的目标, 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一般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在许多国家, 如果产学研合作仅仅靠自发模式来发展, 其推进的速度和广度, 都不会令政府满意。这是因为, 一向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最终市场化, 要经历向应用转化、产品开发、形成市场规模等多个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研究活动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产学研合作的内容正是这种将基础研究成果向市场化转化的高风险科研活动, 在产学研合作中, 由于参与合作的产学研各方对合作风险的承担以及合作成功后的收益分配等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 合作中很容易产生纠纷, 保持产学研合作在组织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相当困难。大多数自发形成的产学研合作, 或者因为研究工作本身失败, 或者因为合作各方之间出现纠纷, 都难以长久生存下去。因此, 产学研合作仅靠自发模式很难形成蓬勃发展之势。于是, 大多数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 政府纷纷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协调推动者, 通过制定详细的产学研合作推动计划, 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产学研合作发展较好的国家,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 其中以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 (VLSI) 最为有名。该计划通过政府给予巨额财政补助建立产学共同研发平台方式, 将日本的主要计算机生产企业日立、富士通等与日本通产省电气技术研究所联合起来, 成功地帮助了日本企业在半导体产业领域对美国企业的追赶。

世界第一科技大国美国很早就注重由政府出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于1950年成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是代表美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全面推进的组织。从1971年开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大计划, 如大学与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大学与工业企业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大学与工业企业在生物技术和高级计算机方面的合作计划、工业界向大学科研机构捐增设备计划、总统青年科技奖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 这些计划的实施对加强美国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合作, 使美国在知识方面的强大创新能力快速转化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英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也高度重视, 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有关发展计划, 较有名的有直属首相的科学技术办公室于1986年推出的“联系计划”。该计划是英国政府促进科学界和企业界在产品预研阶段合作的主要措施, 通过政府研发基金来调节科学机构与企业的研发行为, 以项目的方式推动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 从而达到激发英国创新能力的目的。法德等国的政府也都制定有自己的产学研合作计划。

三、产学研合作在我国的发展与模式的不断创新

发展中国家不仅企业的技术竞力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也与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相当的差距。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意识到了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性, 但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太低, 当不得不解决设备或产品更新问题时, 常常采取向国外购买的方法来解决。而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又常常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少数几所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学, 将发展的目标定位于进入国际先进大学行列, 其研究的选题和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都喜欢采用发达国家大学的标准, 由于其科研成果中的绝大多数与本国企业现有的科技水平与转化能力无法对接, 一般很难在本国找到向应用转化的途径, 而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大学的科研能力又很低, 只能承担培养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人才的任务。所以, 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出现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科技与经济各自处于不同的系统, 存在着严重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改革开放后, 我国切实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 在努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也在大力改革科技体制, 这些举措对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 科技与经济难以结合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产学研合作发展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自发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数量和形式都不断增多,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这其中有许多是发展中国家产学研合作中的通病。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些高校只注重科研活动的学术价值, 对这些成果的应有价值很少关心;一些高校认识到自己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也很乐意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其市场价值, 但在在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 往往高估成果的市场价值, 低估其开发风险, 企业难以与其开展合作;一些高校在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中, 将很不成熟的成果卖给企业, 使合作企业蒙受损失;还有一些大学热衷于与外国跨国公司合作, 对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缺乏信心和耐心, 等等。我国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些企业由于缺少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市场应用前景有识别能力的人才, 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 存在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明显低估的倾向;有些企业对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 取得市场回报的过程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往往要求高校的成果像是交钥匙工程那样, 立刻就能使用, 导致合作中的纠纷不断;还有一些企业只愿意采取对高校科研人员支付工作报酬方式分配合作收益, 不愿意采取股权、期权等长远激励措施, 使合作中高校科研人员不断出现短期行为等。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 各地政府推出了许多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的举措。如从1986年开始, 当时的国家经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就商定成立了“经济科技合作协调小组”, 在全国100个大中型企业中推行“百项合作计划”, 之后国家又开始实施“星火”和“火炬”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90年代, 国家有关部委和中科院开始在全国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新计划。进入新世纪, 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明确提出, 现阶段要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还联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 指导和推进全国产学研工作。

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 我国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方式。这些产学研合作方式, 是适应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以及教育、科技水平不断被创新出来的, 可以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在大胆进行经济、科技等体制改革的同时, 也在不断探讨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这些产学研结合模式大多取得了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 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教学水平的效果, 使我国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最近, 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省在这方面又有了大胆尝试: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开展省部合作, 尝试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这一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启动于2005年, 其并非“是过去产学研合作的简单延续, 而是新时期、新阶段, 根据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部署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推动形成高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的有益尝试”, “可视为我国高层次政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广东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 改变了以往产学研合作中规模小、不稳定、难以持续的状况, 对全面推动本省及全国产学研合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

广东在省部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在产学研组织工作上大胆创新。

目前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已经成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 下设具体的办公室, 广东部分地市和部属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

2、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上有创新。

初步形成了保障省部产学研结合的三大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了政策保障体系。广东省和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明确了广东省和教育部、科技部在省部产学研合作中各自承担的职责。广东省还出台了多项鼓励、促进和规范管理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政策措施;二是建立了投入保障体系。明确了广东省各级财政对省部产学研合作支持的力度;三是建立了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的专门网站, 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申报指南和科技成果信息。

3、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上有创新。

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政府的职责就在于努力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方面的作用。至于具体的产学研组合成员及组合形式, 政府决不干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组合产学研合作成员和形式上的主导作用。在这种运行模式下, 省部产学研成为了一个超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在这个平台内部又保留有自发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特点的多种产学研结合形式, 如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创新平台、高校与专业镇接、产学研示范基地等。

我国及世界各国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取得的成效说明, 产学研合作本身并没有固定模式,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模式, 走一条与本国、本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6—2007)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宋海.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日报[N].科技日报, 2006-7-23.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教学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200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范后初具规模,现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的趋势,独立学院在生源质量、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对独立学院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树立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相比于高等院校,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灵活,便于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在学生个体优势的因材施教以及社会实践的产学结合方面,独立学院可以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先驱。然而,由于起步较晚、资源不足、理念落后等原因,独立学院的创新发展并不理想,在学科建设中与综合性大学趋同,无法建立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相应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从产品包装到室内设计,从摄影写真到网页动画,艺术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产生了对艺术设计领域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高等学校也成为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相较于其他学科,艺术设计系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普通文理学科的教学通常在学科共性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某一方向进行深造并开展实践。而艺术类的学生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广泛的涉猎,也更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此外,由于对美的认知因人而异,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结合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1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现有问题

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元化、产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纵观我国各大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多数仍旧沿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实践内容单调,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趋同,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目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课程体系基本参照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师资队伍通常由一部分独立学院专职教师和一部分其他高校的外聘教师构成。这就导致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趋同,只是凭借单纯的模仿,难以发挥自身管理特点,树立独特的优势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从实践形式来看,目前艺术设计系学生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写生、调研、外景攝影等,而这些实践内容的设置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结合和考量。从实践的目的来看,目前多是学生实践作品以参展、参赛的方式进行评比,学生实践的效果仅仅体现在个别获奖的学生实践作品中,而尚未利用更为广泛的社会需求为实践动力,使学生实践普遍受限。

从某种程度上说,独立学院的独立办学、独立招生、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管理等体制,能够更好地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多元化的教学要求,也为设计类专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所以,借助于独立学院的特殊管理优势,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与理论传授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为基础,积极探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真正彻底地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树立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对于实现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 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2.1 创新课程内容,树立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

为了树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摆脱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独立学院应当利用自身灵活的管理模式,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分析课程需求,完善理论课程设计。通过增设和改革一些课程,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引入审美、创业等相关课程,提出具体的课程设置思路和方案,并结合学生调研和老师座谈分析其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更为灵活地设置艺术设计系的课程安排,树立自身办学特色。

一方面,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明确现代化的教学意识,灵活安排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提高相关实践内容所占的比重,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所学能直接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发挥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在教学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拘于传统的讲授法,可利用讨论的方式、一问一答的启发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避免知识和观点的灌输式教学。

另一方面,在艺术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一些课程的特点,除聘用一部分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之外,引入一定数量的社会导师。外聘教师是独立学院的一大特色,通过扩展外聘教师的涵盖范围,使得学校的师资队伍不仅包括一些权威的教授、学者,也要囊括一些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相关领域的创业者等等。社会导师的教学特点不同于高校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教学目的更多地偏于社会实践,社会导师能传授给学生他们工作设计当中的许多经验,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可以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时少走许多弯路。这不仅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给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教育环境。总之,设计系的学生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勇于创新,让学生多多接触到专职教师以外的教师和设计师,对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 创新实践方式,完善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教育要走出校园,充分展开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需要综合利用学校、企业、公司以及社会的有利资源,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教学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手段。从分析研究当前实践课程和其他实践方式,结合社会艺术类职业特点,对两者契合度进行分析,以把握社会需求、加强学生实践经验为目标,积极搭建学生与社会艺术实践的桥梁。

首先,结合外聘教师的资源优势,扩展学校与社会的接触渠道。外聘教师的引入不仅能够创新课程内容,更能够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渠道和实践方式。外聘教师是社会需求的直接接触者,学生可以通过外聘教师的授课和分享,充分了解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所在,进一步结合外聘教师的实践经验,明确自身展开实践的方向,避免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其次,结合独立学院的管理优势,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独立学院在经济、管理方面相对独立,能够以更为开阔的合作姿态与相关企业、公司、工作室等单位接触,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实习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和公司展开全方位的合作。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提供人才定向培养和企业人才定制的可能性。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篇12

1 背景思路

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 成立于1978年。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 是由荆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座落在国家级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办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34年的学校发展历程, 34年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学院依托行业企业, 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项目, 在教学、改革、师资培养、企业生产、设备共享等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 效果显著的合作办学模式。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专业、设备、学生等优势更好的为开发区企业服务;如何为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服务, 不仅是我校回报社会应尽的职责, 也是市经信委对我校办学方向的坚决要求。“校企合作、共建共赢、资源共享”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学校以主动换互动, 以合作谋共赢, 建立了校企紧密合作、全程共同参与的建设决策体系和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我校在“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 具体做法

2.1 工学交替、不断拓展

我校与美的集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 企业因用工需求, 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 并与学校密切合作, 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工学交替。其方式由美的公司每天派专车接送, 实行白天在企业顶岗实习, 由厂里的骨干工人指导。晚上回学校照常学习, 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 实现了学习生产两不误。操作流程是:一、挑选-动员———精心准备;二、教育-坚持———务实合作;三、安全-服从———长抓不懈。我们在在校学生中挑选出专业对口的学生, 在去工厂实习前, 我校领导和厂方负责人一起给学生做动员, 讲清实习的重要性, 必要性。教育学生在工作中要踏实肯干, 认真学习技术, 遇到困难要不怕苦, 坚持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安全观念, 在工作中要注意安全, 服从管理, 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今年三月, 学校决定让09级四个班级209名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与美的冰箱荆州工厂和美的洗衣机荆州工业园合作, 由学校四个优秀班主任带队, 全程和学生一起在工厂实习, 及时处理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学生刚接触社会遇到的困惑, 用实际行动支持企业、支持开发区工作。工学交替, 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岗位, 更好的了解现代企业的文化、技能要求和用人标准;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些90后学生, 克服了常人超乎想象的困难;可以让他们今后回到学校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可以让他们今后更好、更加稳定的就业并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同时, 通过这次工学结合, 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 为家庭分忧, 学会感恩父母。

在这次实习期间, 刘华凡等85名同学先后被企业授予“社会实践周明星”、学校授予的“社会实践标兵”和企业授予赵山珊等二十名同学“社会实践月明星”。

2.2“订单”培养、不断深入。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招生前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学生入学报到时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 实现招生、实习、就业联体同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由学校为主完成, 专业课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完成, 企业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校内实训环节, 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 学校派人参与管理。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 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学校根据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 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以企业订单为依据, 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其主要形式有定向培养 (企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班级) 、定向录用 (是企业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择优录用的班级) 、企业冠名 (以企业名称冠名, 校企共同培养, 企业择优录用的班级) 等形式。学生前两年在校按培养目标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 第三年到合作企业参加实习, 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工作。学校近三年开设各类订单培养班级70多个, 学生近4000人。今年:我校与湖北洪城通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企业冠名“洪城班”。到冠名企业就业。

在校企合作推进委员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参与下, 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在招生时就与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企业签订协议,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 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在校内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 在企业1年的顶岗实习, 毕业后即可实现就业, 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我校近78.8%的学生在订单企业就业。有效地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双证教育”;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2.3 实训基地共建、不断加强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 本着“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中厂”。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平台, 学校还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创造机会, 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企业也可以从实训学生中优先选拔人才, 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 达到“双赢”的效果。今年二月投入使用的汽车维修与应用实训基地, 就是我校与长春一汽用品荆州特约维修站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的。

3 效果明显

我校校企合作机制运转良好, 合作效果突出。校企合作创新了学校的育人模式、优化了学校的核心资源、铺就了教师的成才之路、拓展了学校的服务空间。赢得了社会、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的共同认可, , 学校先后与荆州市巨鲸传动有限公司、湖北洪城股份、玉源汽修、荆州商业幼儿园、晶威宾馆、荆鹏软件园、美的集团等39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中与学校签有订单培养协议的企业有17家, 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有21家, 与我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有2家。学校依托企业培养了23名“双师型”教师, 同时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2300多人。企业用人有保障, 学校获得设备或一定的经费支持, 真正使学校与企业达到双赢今年七月09级学生毕业分配到企业后, 也能很快的适应企业的管理, 工作认真肯干, 工作稳定, 受到各个企业的好评。

今后, 我们将通过走内涵跨越式发展之路, 以争创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认真总结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模式, 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走出一条共赢的校企合作特色之路,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 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走校企合作之路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拙文从背景思路、具体做法和明显效果等三个方面, 对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走内涵跨越式发展, 创建全国职教名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当前我国职业中专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 我校现在试行的一套“产学一体,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各大企业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韩志刚, 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8年06期.[1]韩志刚, 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8年06期.

[2]汤建鑫, 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月上.[2]汤建鑫, 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月上.

上一篇:稳健原则下一篇:基本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