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结合教育

2024-06-08

产学结合教育(共12篇)

产学结合教育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全国的蓬勃发展, 产学研结合发展既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高职教育的定位应是:培养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 理论够用, 实践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强, 实习即能上手, 毕业就能上岗。许多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进行了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探索。

一、企业与专业紧密结合, 让企业全面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

1.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与人才的培养不应是闭门想像出来的, 而应是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了解专业的特点, 职业的性质, 岗位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开设合适的课程, 每一门课程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合企业需求, 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 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特点有机结合。

学生应该要获得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准入行业的通行证, 有机会从事该行业的工作, 因为现在有许多的行业明确要求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考证, 使学生了解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专家作为组成人员, 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是进行专业发展的指导, 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专业设置、教材的选用、专业前景等相关的专业建设问题提出论证意见;参与论证教学计划, 协助审核教学大纲, 研究教改内容等相关工作, 使整个专业教学体系更加合理与科学。

3.教师与企业人士共同合作, 编写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现阶段面向高职教育、适应高职教育的教材并不多, 许多教材只是本科教材的复制与嫁接, 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性教学环节, 这与高职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并不一致。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与要求编写合适的教材显得非常的必要与迫切。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仅仅只有教师的参与是不够的, 由于教师的职业身份, 仍旧脱离不了教材偏重理论的倾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可以组织教师、企业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编写教材。教师侧重于理论内容的撰写, 专业人员侧重于实践教学内容的撰写, 这样就能使教材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实践性、时代性与新颖性是高职教育对其教材的要求。

4.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应当派遣部分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参加实践锻炼。学校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及企业岗位要求, 设计实践方案, 对参加实践的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方向, 并帮助落实具体的实践岗位。在实践锻炼过程中, 学校及时了解来自企业的信息反馈, 并要求教师定期向学校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整个实践活动结束, 学校将对教师实施考核, 以使挂职实践不要流于形式。考核依据来自于企业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相关部门的鉴定意见等方面。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参观访问, 为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这样不仅搭建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 同时, 也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了平台。

二、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教师的作用与定位

1.教师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许多企业都对自己的员工与客户进行相关的培训服务, 但企业在理论授课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讲师和专业教师, 而作为高等院校的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原则, 让学校的老师为企业员工与客户提供培训服务。

2.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究。

教师要为行业着想, 协助行业搞课题, 攻克行业在科研技术上的难题, 甚至合作课题中的一些较低层次的工作, 可以由学生去做, 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 使行业成为学校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的基地;学校则成为行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完善高职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稳定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基地。目前特别迫切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应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和深入实习实训现场, 为行业解决科研和技术课题和难题。教师本身有着理论方面的优势, 参与到行业的研究, 既能使企业受益, 同时也使教师得到提高, 使其教学更加贴近事实。

3.通过产学研合作,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保证, 双师型教师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将现有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 得到行业和企业的支持, 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为专业培养大批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 可以吸收企业界合适人士充实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与实践经验, 形成在办学上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 美国不少商学院加强了与商界的联系, 鼓励教师经常到公司里去从事顾问工作, 考察“活生生的商务实情"编写教学案例等。因此, 选择师资时不只是强调其学术水平, 同时要重视其实际经验。

4.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模拟实训基地。

建立专业的实习实训的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 要建立适合专业的相对模拟实训基地。教学到现场, 和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一样, 在机房边教学边实践, 边学习边操作, 通过模拟教学和实践以及对各种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更完善地结合。

三、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中学生的角色

1.学生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是校外实习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第一次尝试。校内实习应该遵循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地展开。校内实习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当学生开始专业课程学习时, 可以安排相当比例的实践课,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同步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 使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的结合。第二阶段是:在学生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中, 安排专门的校内实践课, 对学生在专业领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巩固学习。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与毕业上岗进行最后一次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学生校外的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成为用人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共识, 而产学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基本的实践要求, 也是企业行业人才需要中最强调的要素。为此, 设置一个完整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要密切联系企业, 共同研究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整个实习实训过程分两大块:一块是岗位认识课程, 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 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 了解各部门职能, 使他们具备对专业岗位的一般认识。在岗位认识过程中, 可邀请公司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 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通过岗位实习,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课程有足够信心和思想准备。第二块是毕业实训与制作, 根据实训的目的与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在校外实训中针对性布置一些实训项目, 要求学生在实训阶段完成这些项目, 学生能了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实训制作, 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 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应始终在实习现场负责和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实习和毕业实训与制作, 每个学生要写出有专业要求的专门书面报告, 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3.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成立本专业的协会, 指定专业教师进行指导。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协会在学校的地位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利用学生协会这块阵地, 通过各种活动寓教其中, 促进专业学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弥补课堂教育不足, 拓宽学生视野, 陶冶情操, 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的协会不应当是封闭的, 也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就学校而言, 所能为协会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 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如学校间的联合, 与企业合作等等。一方面可以保证协会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 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企业创造利润。

高职教育也应着眼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实训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 敢于创造性地实践。从实习实训方案设计、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直至完成实训报告, 把实训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同教师一起积极参加科学研究, 通过参与科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机制、何种模式来体现“产学联盟”的高职办学特色, 关键是要抓住产与教之间的“结合部”。探索教育自身要素与产业市场要素结合的政策空间, 给予职业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生产功能的充分空间, 鼓励其紧紧依托行业与企业, 使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同时专业借助企业这个平台, 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经历培训→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几个反复培养过程, 从而使专业能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 不断调整培训思路, 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从而构建学生就业、企业选拔优秀学生、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三赢局面。在产学研结合中, 我们可以把课堂搬进企业, 培养、培训融为一体,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使学生在校即成为企业准员工,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应该以生产为引导, 学习为依托, 研究为深化, 综合专业特点构建一个良好的模式。学院为企业解决理论问题, 企业为学院提供技术转化的场所,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与就业的去向, 教师与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合作, 学生受益, 教师受益, 员工受益, 企业受益, 学校受益, 从而实现多赢。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文章阐述了高职教育中教师、学生和学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定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朱懿心等.坚持产学研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2].姜波, 刘惠萍.产业化——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3].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4].张炼, 陈琪琳.寻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3 (19)

产学结合教育 篇2

来源: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日期:2007-02-2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计划(以下简称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实施的一项指导性计划。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联合签署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粤府[2006]88号)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以下简称部属高校)科技成果在广东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及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规范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的管理,参照科技部、教育部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据《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强化部属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部属高校与广东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部属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广东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广东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全面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使广东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条 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是推进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广东省、教育部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部产学研办)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四条 省部产学研专项资金来源于广东省财政拨款。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实行广东省专项资金资助,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以及承担单位、参加单位自筹和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集的投入原则。

第二章 项目申报与受理

第五条 省部产学研办根据广东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省部合作的要求,制定并发布《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申报指南》。专项资金一般每年申报一至两次。

第六条 围绕广东科技、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程序规范、择优支持、专款专用的指导原则。项目组织方式采取专项组织和自由申报两种方式进行。

第七条 申报单位要求:

⒈以部属高校与广东企业等组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申报,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地在广东;

2.高校申请单位原则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3.企业必须是在粤注册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有较强的技术实力、较好的科技氛围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4.高校和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已签订明确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协议;

5.项目承担单位有较好的信贷条件,自筹配套资金不少于1:2。

第八条 项目申报要求:

1.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的技术、产业政策要求,对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具有带动作用的技术和产业化项目;

2.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创新程度和成熟度高,产业关联度大,具备商品化生产条件;

3.项目技术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4.项目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第九条 申报程序如下:

⒈ 网上注册。

申报单位登录广东省科技厅(http://)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系统,按要求进行注册。

2.网上申报。网上填报或下载填写《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申报书》,连同必需的扫描附件材料,在网上提交申报材料。

3.申报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1)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申报书(在线填报并打印形成的标准格式文本)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相关技术证明和其它相关证明。

有特殊行业管理要求的项目,须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文件。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以及企业上财务报表。

4)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协议。

4.网上审核和确认。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各高校科技主管部门通过网上申报中心获取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用户名及密码,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业务审核系统,对本地区、本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业务审核,确定本推荐申报项目。按规定时间通过网上申报系统统一提交省部产学研办。

5.书面材料的提交。在受理工作截止日期前,申报单位将网上填报完成的《项目申报书》和所有的附件材料打印一式三份(附光盘)提交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或高校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各高校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将该的项目申报函(要求列出本地区、单位的项目清单,须加盖公章)和项目申报书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报送广东省科技厅业务受理窗口。

第十条 省部产学研办组织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科技园区或企业建设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是推进广东省产业界与部属高校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以基地为载体,营造和搭建省部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和平台,引导部属高校加强与广东省各地区、各类科技园区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章 项目评审和立项

第十一条 评审方式。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的评审工作实行网上评审和组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网上评审。省部产学研办根据申报项目的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及产业关联性将项目进行分组,每一项目组由5~7名省内外专家组成项目评审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网上评审。

第十三条 项目初选。省部产学研办根据每位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按照计分原则,对评审项目进行综合择优排序,确定进入答辩程序的项目。

第十四条 组织答辩。省部产学研办根据网上专家评审结果并结合工作安排计划,组织初选入围的项目进行答辩,由答辩专家委员会对初选项目提出答辩综合意见。

第十五条 审批立项。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审批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省部产学研办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和答辩综合意见,提出项目立项建议,经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审核后,由省部产学研办报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审批,确定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立项项目。

第十六条 项目下达。项目经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批准后,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办联合下达。省部产学研办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并给项目承担单位颁发《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证书》。

第四章 实施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得到省部产学研结合计划项目立项通知后,要按照《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项目各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按照承担单位之间签定的合作协议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分配,明确权责关系。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自签订《项目合同书》起每年向省部产学研办如实提交报告,报告的内容包含项目进展情况、经费决算和取得的效果等情况。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或各高校科技主管部门汇总后统一报省部产学研办。

第二十条 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和各高校科技主管部门是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要积极支持和监督项目的实施,协助项目承担单位落实资金和有关扶持政策,协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协同省部产学研办做好对项目的检查和考核工作,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做好结题工作。

第五章 鉴定和验收

第二十一条 项目验收的组织工作,由省部产学研办负责或者由省部产学研办授权委托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组织。

第二十二条 项目验收以批准的项目申请书、合同或计划任务书约定的内容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对项目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水平、应用效果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二十三条 项目验收程序,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项目验收工作需在合同完成后半年内完成;

2.项目承担者在完成任务、做好总结的基础上,按省部产学研办规定的格式,完善相关验收材料后,向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提出验收申请;

3.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审查全部验收资料及有关证明,合格的向省部产学研办提出验收申请;

4.省部产学研办批复验收申请,主持或委托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组织验收,同时也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评估;

5.省部产学研办批准项目的验收结果。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者申请验收时应提供以下验收文件、资料,以及一定形式的成果(样机、样品等),供验收审查:

1.项目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

2.省部产学研办对项目的批件或有关批复文件;

3.项目验收申请表;

4.项目研发工作总结报告;

5.项目研发技术报告;

6.项目所获成果、专利一览表(含成果登记号、专利申请号、专利号等)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7.样机、样品的图片及数据;

8.有关产品测试报告或监测报告及用户使用报告;

9.建设的中试线、试验基地、示范点一览表、图片及数据;

10.购置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清单;

11.项目经费的决算表;

12.项目验收信息汇总表。

第二十五条 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在组织项目验收时,组织项目验收小组,项目验收小组专家成员由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提出,并经省部产学研办批准后聘任。

参与项目评估工作的评估机构,应遵照《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项目验收方式和验收活动安排,应在验收工作开始前15日由组织验收的机构通知被验收者。

验收小组/评估机构应对验收结论或评价的准确性负责,应维护验收项目的知识产权和保守其技术秘密。

第二十七条 项目验收组织实施管理机构根据验收小组/评估机构的验收意见,提出“通过验收”或“需要复议”或“不通过验收”的结论建议,由省部产学研办审定后以文件形式正式下达。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通过验收:

1.合同或计划任务书任务完成不到80%;

2.预定成果未能实现或成果已无科学或使用价值;

3.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4.擅自修改合同或计划任务书的考核目标、内容;

5.超过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规定期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且事先未作说明。

第二十八条 需要复议的验收项目,承担者应在接到通知3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者可在接到通知半年内,整改完善有关项目材料后,提出复议申请。如再次未通过验收,项目承担者三年内不得再承担同类计划项目。因主观因素未能完成合同任务,省部产学研办按合同约定,视情节轻重追回部分或全部已拨财政资金。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产学结合教育 篇3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践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引言

实现产学研结合与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以深化高校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质量工程,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1]。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要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就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2]。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当学生步入社会,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等弊端很快就会暴露出来。所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文献[3]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规划要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考评体系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有机结合;文献[4]在对东华理工学院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的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大教学投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文献[5]阐述了东南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所包括的三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四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文献[6]认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点是要建立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机制。除了理论研究,一些大学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吉林大学和东南大学。

二、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功的高校范例,和本项目的调查分析,我国目前在实现产学研结合及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学校对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重视不足

一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和重科研、轻实践的倾向,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学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教学实践基地仅仅作为学生实习的途径来源;学校对产学研结合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及教师的热情不高。

(2)实践基地建设困难

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大量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实验设施、场所明显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削弱,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3)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大多数企业只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与学校合作的意识不足,非常被动,缺乏积极性,甚至将培训学生视为一种负担。

(4)政府重视不足

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有关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但是实施性的文件甚少,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作为学校和企业的中间桥梁,政府在产学研结合教育上没有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对校外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本项目组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研究、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分别体现在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上。

(一)学校层面

1、专业课教师企业挂职锻炼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在实际应用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获得的理论知识首先是正确而且不过时的,讲解起来才能透彻、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吸收和应用。对此,可以考虑实施“3+1”的教师培养模式,即每一个高校教师,三年的时间在校内教书,搞教学研究,一年到校外企业任职,进修学习,补充吸引新的知识,以四年为一个循环,鼓励高校教师在校内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固定地到企业中接受进行锻炼、培训,即“走出去”;或是到校外去将商业公司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请进来”,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校企联合的合作机制

实现产学研结合,虽然能够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但却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学校、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但是,现在的很多企业却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实习,认为这些学生不能够为其创造价值。因此,要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使每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需要的良性循环, 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 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体制与机制。在这方面,高校和企业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平台,联合建立人才实践基地,以科研课题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协作。一方面企业为高校提供大量科技攻关课题及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智力和人才支持,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目标。

3、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将多学科进行融合。一方面,学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让企业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将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实践教材。

4、探索考试考核模式改革

注重学生技能考核,把衡量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作为高校教学考核的归宿。根据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考核上,必须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可以考虑采取理论课程考试成绩(60%)+實践课程(40%)的形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二)企业层面

1、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

企业应当把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价值链中,在谋求自身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同时还应当努力提高企业内部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的同时,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与高校的合作能力。

2、企业要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管理

企业接受学生产学研结合、进行校外实践会产生一些问题、摩擦,但是,只要校企双方互相配合,加强两者间的联系,对相关事务进行周密详细安排,许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甚至避免的,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政府层面

政府应当在高校实现产学研及校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的实施性措施,建立相关监督部门,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关工作及调节两者间的关系,监督校

外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例如应出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深化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对教师的职称评审上,对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予以优先考虑;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到企业进行校外实践一年,并以之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同时,高校教师申报各项职称、荣誉,也都应当将其在本行业的企业工作经验纳入考核。政府还可以与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股份制基金公司或实训基地,给政府、高校、企业各方都带来经济效益,在实训的同时,走向市场化,走向产业化。

四、结论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建立良好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而有效的机制是决定产学研结合能否长期坚持、并且顺利运行、实施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与实施,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各方位全面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 2006(5):46-49.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杨其滨,焦方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0):49-50.

[4]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58-60.

[5]郑家茂,熊宏齐.围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建设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94-116.

[6]杨泽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30):168-169.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再分析 篇4

一、“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作用分析

西安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5 0年办学历史, 以工为主, 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尤其在工科专业领域,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发挥了极其明显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强联合, 提高办学实力, 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提高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能有力地促进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性教育环节建设, 以及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对于提高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 我校地质专业与多家大

型企业、科研单位联合, 例如西安公路研究所、斯莱德公司、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河南有色岩土工程公司、中交西安岩土工程公司、韩城矿务局等。与这些单位先后合作了许多科研生产项目, 创建了一个集教学、培训、研发、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强势教育平台, 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不仅服务于社会, 而且大大提高了本校办学水平, 壮大我校办学实力,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地质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这同样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壮大。

2.“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教师能力, 强化学生素质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力保障。产学研结合教育措施的实施, 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广大教师通过参加科研和现场实践, 不仅使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师将在科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接触的高新技术带到课堂中去,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李淑芳, 时少华曾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产学研的实例论证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师资队伍模式, 明确指出产学研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注重环节衔接, 完善模式链接, 提高模式效果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专业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难以在学校狭窄的范围内培养出来, 必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因此, 除了进一步改革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及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改革管理模式外, 还应开阔眼界,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 抓住科技进步,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教育, 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 开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 形成以高校为核心, 产学研密切结合,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特点分析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 注重知识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 重视学习与工作结合

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在于只注重课堂教学, 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而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虽有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对学生的实践训练远远不够。因此, 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要求, 才能够担当起企业赋予的责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产学研结合教育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在校期间, 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 并在一定的岗位上进行劳动或承担、参加一定的科技、工程项目。学生参加岗位劳动或参加科技、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学习和训练, 与高等学校里安排的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同, 学生是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工作。对生产或科研实际负有责任。而且学生们会因为一些实际性的劳动得到一定的报酬。报酬虽少, 但是能使学生有一种很好的心态, 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很重要, 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转化了一定的劳动成果, 使学生们学习信心十足。并且会使他们认识到, 参加这种“岗位”或“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同他们未来所要谋求的职业有着一定的联系。产学研结合教育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 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配备, 合理搭配产学研结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心在学校, 要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创建适合开展产学研教育的环境, 在校外要充分利用企业、研究院所的教育资源, 通过建立具有约束力的互利、互赢、互控的合作机制, 调动企业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教育使人才的培养过程处于学校和企业或学校和研究单位, 即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协调下进行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大学校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然而学生不能总是生活在校园里, 毕业后他们必然要走上工作岗位, 走向社会。应该看到, 社会环境和大学校园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 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 这对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和社会的用人都是有好处的。

3. 密切结合经济形势, 服务于高素质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水平的提高, 必然导致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产学研结合, 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实现双重结合, 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把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实施的教育模式, 学生进入岗位劳动, 是干而不是看;参加科技或工程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岗位和项目中也做出了贡献。因此, 这种教育过程, 使人才培养和完成生产、科研任务, 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 使得学生在学期间就树立为社会奉献的思想。

三、“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成效分析

数年来,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 师生配合积极参与完成“973”项目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0项, 省部级一般项目4项, 省教育厅专项与重点基金9项, 各种横向课题4 0多项, 国际合作项目3项。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高, 学生技能得到了加强。具体成效包括:

1.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带动学科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教师队伍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教师通过生产实际, 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成为教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成果转让、技术转让, 扩大校企的合作领域, 使校企能持续稳定发展, 而且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讲座, 编写讲义等,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学科建设提供发展的动力。

我校于2007年申请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试验区老师紧密结合地质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 同时开展了多项科研、生产、教改项目, 发表了大量教论文等, 获得了学校及省上有关奖励多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已初见成效, 学科发展稳步向前。

2. 触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参加一些科研、生产项目, 学习内容丰富直观, 学生学习的动力大为增强, 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同时, 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例如, 20 07年的科研项目“陕西煤矿区地表塌陷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中, 参与项目的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意图是更能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学期末同学们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 5%, C E T 4通过率9 7%, C E T 6通过率4 0%, 计算机通过率3 5%, 授予学位率为9 5%, 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也达到了8 7%, 最后同学们的学习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知识的积累与转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 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既无法替代实际的操作技能, 又不可能直接运用于现实之中, 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弥补不足。

在参加科研或生产项目要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要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实践学习, 增长了知识, 培养了才干, 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提出问题, 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例如本专业参加过产学研项目的学生7 0%~8 0%都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 并获得省级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而且还参加了国家数学建模竞赛, 并获得国家三等奖1名、省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6名。这些都是他们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体现。

4. 强化校企联系, 展现人才能力, 扩大就业优势

鉴于学生参加项目与所学专业密切有关, 因而提前就接触到了生产领域, 得到较全面锻炼。从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际就业来看, 确实受益很大。前年, 本科生、研究生除去考研和考博的, 1 0 0%就业。去年、今年仍是如此。

总之, 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经验, 始终把提供高质量的成果放在第一位, 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二位。在对地质专业参加过产学研教育项目的同学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产学研结合教育对综合素质培养, 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志、毅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一些同学明确表示, 参加过一些项目之后, 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学生通过实际工作接触社会, 学习与人打交道, 学会做人、做事,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适合时代需求。

四、结论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值得高校, 特别是工科高校, 积极推广、广泛应用的教育模式。这不仅因为其特点鲜明, 作用突出, 成效显著, 更重要的是, 借助于高校——社会一体化进程, 它在日益的发展、不断完善。结合我校实际, 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高效培养人才功能、迅速服务社会功能, 进一步说明了, 产学研教育适应高校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 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 (2) :3~5

[2]范惠林赵思宏:关于如何在大学构建“SSR”创造教育模式

[3]柳进刘明珠孙佰清: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 (1) :58~60

[4]张胜利张小绒:厚基础宽口径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于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4) :11~14

[5]刘元芳夏尊铨傅白白.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4) :4~6

产学研结合机制新 篇5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张光强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发挥了带动效应。

面向西北地区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学校先后建立了一批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成为学校服务区域农业产业的技术咨询中心。同时,实现了大学育种工作与农作物主产区的有效对接。此外,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专业队伍建设,学校在“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了“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充分调动广大科教人员参与农业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产学结合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部分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产学结合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高专产学结合工作中存在的内外问题

1.1学校内部机制与条件还需进一步健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机制上的突破是关键。第一,学校应该更新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思路。一些学校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把它当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高度来考虑;学校不能把眼睛只盯住大企业,应该把目光转向中小型企业。因为他们科研开发能力有限,更愿意与学校合作,而且他们通常机制比较灵活,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产学结合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宽。第二,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应该灵活。要想实行适合时代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必然要对传统的学校内部管理做较大的改革,这会涉及课程安排、课时比例、考试方式、学籍管理等方方面面,没有一定灵活有效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办不到的。第三,学校自身实力不足也会制约产学研结合的开展,由于高职高专起点较低,在实验实训条件上还不完备,“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这些都影响了产学研结合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

1.2产学结合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第一,国家的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积极性的政策法规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可操作化。国家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针是明确的,但与之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第二,校企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行业对职业教育尚缺乏直接地、有效地导向作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处在自发的民间活动状态,有时候在具体实践中对责、权、利的规定还不是很规范,双方在建立稳定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方面没有外部机制的保障。第三,广大师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足。就教师来说,一是他们大多来自普通高校,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他们更愿意沿袭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动力;二是教师没有行业工作背景,大多是一毕业就教学,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的要求。就学生而言,由于我国就业制度改革还未全面、深入地铺开,不少用人单位还只注重招聘人员的“学历”、“出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2.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产生的,所以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视角来看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2.1传统型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即在校外建立实习点, 供学生生产实习,例如我校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建立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实行“2+1”学习模式,2年在学校重点学习理论课程,第三年学生进入机床厂学习,由二厂工学院和我校联合对学生学习进行教学指导,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环节,这样既能发挥本校老师对学生的层次教育,又能发挥第二机床厂工学院老师的职业能力教育,这样就可以摆脱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局限性,这样的传统型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应用比较广泛和普及。

2.2科研型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这种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一般体现这几种类型, 一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所, 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于一体,不但给学校申报的项目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也同时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一个校企双赢的模式,二是学校成立研究机构,使之成为知识创新、新产品开发、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的窗口。三是学校和企业共建培训中心, 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机构对师生、员工进行知识和技术培训。四是利用学生到校外基地见习、实习、顶岗等机会, 在本校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市场,根据市场实际需要, 教师研究项目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来解决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2.3生产合作型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学校在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校办企业, 改进运行机制, 促进产学结合。例如,食品添加剂厂、涂料厂、办公卷柜制造厂都是一些院校运行比较成功的校办企业,食品添加剂厂可以为生命学院食品工程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岗位,涂料厂同样可以为化工学院材料专业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这样既方便了学生又为学校增加了创收,给后续的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校办企业也可以用而级管理来实现,系部积极发展系办企业, 开展对外服务。教师也可以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 创办、领办企业。这些企业也可成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基地。

2.4全面型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例如,学校与政府、优秀的行业知名单位共同建立合作委员会,共同参与指导学校的产学结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升级、经营管理以及资源共享、教学互补、人员交流等方面建立互补、互促的协作机制。

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 着力于培养适应现今瞬息变化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能力强业务能力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应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层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并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體系。■

【参考文献】

[1]于长东,韩晓伟,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38.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研究 篇7

一、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现状分析

1.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

(1) 在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主客体 (学校、企业、政府) 中, 政府缺乏宏观层次上调动学校、企业产学结合积极性和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制约了产学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 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没有构建, 产学结合的责、权、利界限比较模糊, 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要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对产学研体系运行的效果没有建立适用的评价体系。 (3) 政府对企业人才消费的调控能力不够, 就业市场不规范, 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 加之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 造成企业人才高消费,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4) 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少, 学校对企业资金支持奢望过高, 自身实力不足, 实验条件不完备,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 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5) 学校学制种类虽多, 但是真正具备弹性的却很少, 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大多是一纸空文;学生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 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取文凭, 影响了学生就业。

2. 学校现行产学结合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 学校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 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在寻找产学结合的工作岗位时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可一次性接纳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工作单位, 跳不出大中型企业的圈子, 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 (2) 产学结合更多的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得不够, 学校的优质资源:师资、设备、生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 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3) 部分学校以产学结合为名, 片面强调“产”而忽视“学”, 结果学校产业发展了, 而产学结合的宗旨“育人”则名存实亡。

3. 产学结合研究严重滞后。

大部分学校产学结合各自为政, 工作分散、孤立、量少, 能起示范作用的典型数量不多, 典型经验总结不够, 从而影响了产学研结合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实施效果。产学研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

二、实行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实行产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者技能指数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是我国面临的严峻课题。实行产学结合, 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2. 实行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校-企关系委员会”、德国的“双元制”、法国“教-企工作线”均是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的优秀典范。他们的职业教育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同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 即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社会人才需求趋势, 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办学形式的开放性等等。以上问题如何做, 必须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便是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3.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我国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但是, 与这种高需求所预期的高就业相反, 学生的就业率却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素质, 或者说, 学校的培养目标脱离了行业需求, 培养的过程没有做到产学研结合, 没有利用行业资源, 因此培养的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当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我国达到“示范性”的职业院校, 大多能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产学结合,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施模块教学,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数学校实行的“2+1”教育模式, 使学生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 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毕业后, 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三、职业教育实行产学结合的模式

1. 专业产业化模式。

“专业产业化”就是以行业为依托, 依靠专业优势, 为行业服务。专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承担产业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职务, 使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机结合, 在增强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 也大大增加了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另外, 由于国家技术职称评定的特殊性, 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受到限制。而专业产业化所成立的经济实体, 为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创造了条件。 (2) 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由学校创办的各类实体企业通常需要相当规模的从业人员, 实习生则是此类人员的首选。此举不仅解决了专业实习基地及学生实习难的难题。同时由于教师承担专业工程师职务, 学生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受到正确的指导, 解决了专业实习的指导难问题。 (3) 学生直接接触社会, 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因为专业产业化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必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在本校的公司实习时, 遇到这些难题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 教师亦能悉心指导, 不会出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局面。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专业岗位, 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 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 增加了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4) 解决了学生部分就业问题, 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学校的各种经济实体和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一样, 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状况和实践动手能力更能符合学校公司的要求, 学生进入学校公司既满足公司利益, 又能解决学生部分就业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另外, 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 因此, 专业产业化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5) 提高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通过创办产业公司, 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因学校企业组成的特殊性, 使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各地交通局及公路处在寻求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时, 总是首先考虑学校的企业。因此, 由专业创办的公司, 具有较好的业务来源, 不需要像其他公司一样为业务量发愁, 因而学校公司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 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任何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专业的支撑。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 是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前提条件。随着行业管理的规范化, 过去那些“无图施工”、“无证上岗”的现象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而高职专业的一大特色就是解决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及岗位技能证书问题, 这些证书是行业的准入证。学校装饰专业、路桥专业等开办的企业, 在相应的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持证率, 保证了行业规范化运作, 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 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模式。

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是针对难以实施专业产业化的专业, 在校内按照行业要求, 自行设计某种工作环境, 确保该环境完全符合行业需求。如公路检测专业, 其材料实验室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布置, 不仅何处设置已检区、何处设置未检区、何处摆放等问题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 甚至连各种设备工具器具也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计量认定。此举虽然多花不少费用, 但学生从该实验室出去后, 能够立即适应工地实验室的要求, 同时也会树立一种科学而严谨的精神。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解决部分专业无法大规模进行专业实践的难题。高职教育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 否则难以完成专业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有些专业如公路施工技术专业、公路监理专业等, 企业需求量大, 大型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名学生的实训不成问题, 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能一次解决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生产实习。这些实习生给企业带去的不是负担, 相反是一种生力军, 他们可以顶岗干活, 企业十分欢迎。而有些专业如文秘专业等, 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人的实习问题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何解决学生的实训问题, 只有靠学校本身。在校内建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实习场所, 满足学生实际生产实训的起码要求即可。如公关与文秘专业实训室, 占地面积仅需几十平方米, 但其中配备了总经理室、秘书室、财务室、文印室、会议室等, 活脱脱一个标准小型企业, 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文秘、会务、通讯、印刷、商务谈判等各种专业实训, 收效甚丰。 (2) 降低基地建设和使用成本, 延长实训基地使用期限。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直是制约各个学院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 建设满足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使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而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就完全可以按照使用目的进行设计、施工, 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要求, 无需刻意装饰, 从而省去部分资金, 降低建设费用。同时, 由于是校内使用, 因此可以利用学院教师的技术特长自行进行设计, 并做到专人管理, 其使用期限必然超过一般企业, 降低使用成本。 (3) 多种专业共用一个实训平台, 提高综合实训效益。学校的专业开设有许多共性的地方, 专业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点, 如何利用这些共性点, 提高专业实训的综合效益, 使我们面对的课题之一。而建设一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公用专业实训平台,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如南京交院常客隆超市是由连锁经营专业与常州的常客隆连锁经营超市合作创办的超市, 它既可以为连锁经营专业提供经营实训场所, 也可以为物流专业提供仓储、物资转运等实训, 又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会计专业、文秘专业等多种专业提供实训平台, 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4)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教育通过科学的设置, 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具有仿真的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 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 从而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5)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所, 其工作内容和各项工作要求与普通实验室有着迥然差异性。普通实验室需要完成的仅仅是实训内容, 极少涉及实训以外的问题。而真正的工作场所除了完成工作本身必须的内容外, 还有许多特别重要但却是学院经常忽视的问题。诸如公路专业实验数据的严谨性, 测量专业学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甚至某些专业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等。如真实职业氛围浓厚的家居制作中心充满锯末粉尘, 稍有不慎, 必将酿成大祸。因此严禁烟火就是一条铁律, 经常在家居制作中心工作的学生就知道如何执行该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 他们毕业后就已经具有了与一般同学不同的严谨而科学的精神, 他们将会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3. 技术支持模式。

技术支持模式是产学结合的典型模式之一, 其含义是指充分利用学院和行业中的技术优势, 相互支持, 企业为学院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技能支持, 学院为企业提供各种企业所需的诸如培训、技术答疑、技术攻关等支持, 达到共赢之目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原因, 民众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 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 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制约。而由学校师生担任技术人员, 就可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从而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 (2) 解决企业培训难题。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生产, 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各种材料、设备、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有机结合, 并利用它们创造利润。其中, 对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应用基本上驾轻就熟, 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开发却是各个企业较为忽视的问题。因此, 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结合并充分利用各自资源, 即可以达到双赢之目的。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利用生产闲暇, 聘请学校教师对其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3) 适时解决产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由于院校中具有较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他们大多数有相当深厚的科研开发能力。当生产中遇到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时, 可以用其专业知识直接进行解决, 而无需求助于科研单位。如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需要大量工程机械, 为此, 江苏省交通厅建立了上元工程机械租赁公司。由于工程机械的专业性特别强, 而上元机械租赁公司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在公司运作过程中, 学院派出一名工程机械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该公司技术副总, 有效地解决了该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4) 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 提高新产业开发能力。高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研发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可以在自己的产业中率先使用, 在获得成功后即可以向社会推广。如南京交院公路系高级实验师在帮助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 充分利用专业知识, 在学院实验室进行大量混凝土强度实验的基础上, 总结出一个既实用又简单的数学模型, 并为各个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使用, 为江苏公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所能。 (5) 解决学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难题。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企业需求。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课程注重学科的完整性, 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完整, 而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聘请企业专家到课堂进行讲学, 把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拿到课堂进行讲授, 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从而克服教师照本宣科的弊病。如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课程, 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肯定难以接受, 而请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讲授, 既生动又直观, 学生还爱听, 效果不言自明。

4. 行业介入模式。

行业介入模式是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 特别是专业开办和教育过程中, 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员, 甚至直接由行业或企业进行资金或设备技术投资, 组成学院或某个专业培养的董事会参与学院办学。这样培养目标清晰, 学生出路有保障。这种办学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学生应该具备何种技能也就是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到底是什么, 只能由企业界定。实行产学合作办学,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公路专业的测量技能, 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是经纬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 而实际工程应用的大多是全站仪, 因此, 根据工程实际应用需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全站仪知识, 使学生一到工地就能运用自如。 (2) 有利于行业资源充分利用。学院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而行业也必须培养自己合适的专门人才, 学院培养人才需要投资, 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也得投资, 这一点学院与行业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目标取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 求得最大合理利润应该是学院与行业共同探索的问题。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或者直接由行业介入办学, 就可以达到这一共同目的。如某汽车工程系在办学过程中, 紧紧依靠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 由他们出资数百万元建立了驾驶员教练员培训基地, 对全省所有驾驶教练员进行培训, 运管局避免大量征地建设等活动, 学院获取了数百万资金用于实训场所建设, 双方均获益良多。 (3) 有利于提高学院专业办学水平。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专业人才使用后反馈情况。许多学院学生就业情况表面上看起来还说得过去, 但其就业过程中的专业对口程度却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业办学水平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 学生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寻觅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满足了, 遑论专业是否对口。而行业介入办学, 可以充分提出企业界对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 从而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如公路类专业的材料实验岗位, 由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行业管理提出具体的技能要求, 学院在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 发给学生岗位技能证书:交通部公路实验检测证书, 学生毕业后即可以持证上岗,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5. 订单培养模式。

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 充分利用行业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订单培养。学校在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中, 掌握社会需求信息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类型的不同要求, 并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结构调整, 包括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及实践教学课程等各方面的调整, 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这种产销链接的方法,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准就业方向, 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资源, 互利互惠。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 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 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 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 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 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搞好课程开发, 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 实习的机会。 (2) 有利于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直是各个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 而专业与课程改革更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专业和教学改革, 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却是改革过程中普遍的难题。而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 就可以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如某建筑工程专业与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钢结构”专业用人协议, 公司为学院提供专业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教学实训场所等, 学院为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必需的钢结构人才。但是建筑系没有现成的钢结构专业, 只有在建筑专业基础上进行改革, 从而满足公司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 同时, 学院还在此基础上, 设立了钢结构专业专门化方向, 为建筑专业拓宽了办学渠道。 (3) 有利于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的专业录取报到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 有些企业高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如何解决这种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出现的尴尬局面, 订单培养是必由之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使用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协议, 学校可以根据订单培养协议设定必要的招生条件进行招生, 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应企业, 省去了太多麻烦。如某丰田汽车学校, 由丰田汽车公司根据丰田的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计划, 汽车工程系组织实施,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丰田汽车公司就业, 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皆大欢喜的局面。 (4)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际间合作。职业教育的国际间合作是各个高职院校所寻求的发展方向之一, 而高昂的学费、繁杂的办学手续无不制约着合作进程。订单培养则完全解决了此类问题。如南京交院与加拿大圣柯莱尔学院举办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是订单培养, 其中涉及到的各种费用、各种出国手续等均在招生简章中予以明确, 学生和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进行填报, 双方学校则根据协议内容进行培养, 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进行就业, 此举既满足了学院推进国际间合作, 扩大学院知名度之目的, 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出国深造的目的。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模式有很多, 不同专业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是, 如何确保职业教育有效利用行业资源, 不同专业如何选择相应的“产学”结合模式, 如何建立高效的运行及评价体系, 这将是我们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要:分析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现状, 对专业产业化、真实职业氛围营造、行业介入、技术支持、订单培养等“产学”结合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交通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结合,专业产业化,真实职业氛围营造,行业介入,技术支持,订单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N].2004-02-13.

[2]任君庆.“学工交替”模式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5) .

产学结合教育 篇8

1、保险企业人才需求难

2008年底, 我国共有120家保险公司, 是1980年的120倍;2008年全国实现原保费收入9784.1亿元, 是1980年的2127倍。据测算近几年我国每年的保险人才需求一直徘徊在16000名左右。2007年全国保险专业毕业生大概有5330名, 其中有30多名博士、1000多名硕士、4000多名本科生、300多个中专生。供需比例仅约为1:4, 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精算人员则更加缺乏, 保险业界出现了不断攀升的高薪挖角现象。

2、高校保险毕业生求职难

虽然从总量上看, 保险人才供不应求, 但从结构上来看, 保险人才供求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方面的错配。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第一, 岗位错配。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 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原因, 希望能直接做管理、策划和组织培训等内勤工作;第二, 经验错配。统计结果显示, 有95.6%的保险公司招聘广告对工作经验提出明确要求,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工作经历要求;第三, 技能供求错配。保险公司对应聘人才在专业技能、表达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但由于保险学界与业界之间联系和沟通严重不足, 现有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能很好地满足保险公司的技能要求。

二、我国保险教育供求矛盾的成因

1、历史上人才断层的需求缺口始终未被填补

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 20年间没有任何保险教育, 保险处于真空期。1998年,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修订了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保险学合并为金融学下的一个方向。从1999年开始, 多高校的保险专业被取消或停办。近年来, 各高校相继恢复、增设保险专业, 使保险专业教育迅速发展壮大。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发展波折, 保险教育一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保险业人才需求。

2、国民对保险行业存在先天性偏见

国人对保险的认可度较低, 对保险专业有很多误解。高考招生中, 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保险专业就业范围狭窄, 毕业后和没有本科学历的人一样要去从事保险营销工作, 社会地位不高, 收入不稳定, 因此第一志愿报考保险专业的学生较少。毕业就业时, 很多保险专业毕业生对保险行业也不看好, 就业时首选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其次是保险公司的内勤岗位, 否则就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3、保险公司人才需求急功近利

由于股东一般只给总部管理人两年左右、分支机构经理人一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不能在市场份额上有所建树, 就面临下课风险。这种急功近利的盈利观念给经理人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从而只关注市场份额, 忽视公司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及储备。那些具有工作经验或社会资源、能即刻带来效益的“成品人才”, 往往比保险专业毕业生更受保险公司欢迎。

4、高校课程设置滞后, 实践性师资匮乏

大多数高校将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社会保险、再保险、保险法、海上保险、保险经营管理、保险精算等列为保险专业必修课。但对于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些险种, 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保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 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 保险专业教师中, 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以产学研结合道路化解供求矛盾的思路

1、发挥保险业学会和保监会桥梁作用

保险学会与保监会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基金和教师培训基金, 每年保险公司可以列出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由保险学会组成专家组评审, 各大学投标争取课题, 使学术研究能适应保险公司的需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互信、互通进而互相依赖的氛围。

2、产学研合作共建数据库

产学研共建数据库, 有利于业界拓展影响力和信誉度, 丰富高校保险学科研究和教学素材, 提高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保险市场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并加深产学研互动。

3、高校搭建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保险学界可以通过研讨会、研习班等后续教育计划, 帮助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与后续教育应与最新的保险知识和技能同步, 落脚在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 提升个人在该职业上的专业层次。

4、保险公司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吸纳保险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 为保险教育和保险知识普及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 保险公司应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保险公司参与保险专业教育规划

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 根据保险市场的需求研究提出保险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参与制订保险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 支持保险专业课程建设、参与保险教材的编写。

参考文献

[1]李勇杰, “高校保险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高教研究院学报, 2009.4。

[2]冯文丽、赵凯, “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 全国商情, 2009.12。

产学结合教育 篇9

关键词:大学教育,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以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 全力为各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应用性专门技能人才, 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源自于19世纪的美国, 在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因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并在不少国家有了较大发展。到了199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大学、企业、科技合作计划”, 认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能够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因而鼓励发展中国家的高校更多地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之中, 倡导校企合作办学。但是, 我国的高校往往片面地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曲解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或其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而忽略了其人才培养这一根本职能, 导致很多地方高校很难落实这项工作。事实上,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来促进合作项目的高效进行和完成, 是将学校的三大职能贯通起来, 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 完全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

在传统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模式中, 校企间合作的项目虽然多, 但内容比较简单;技术方面的研究合作多, 战略层面和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少;单项委托多, 双向互动少。而且合作方式比较单一, 基本都是以技术转让、合作、委托等方式存在, 企业负责出项目和资金, 学校负责出人才和技术;且多为一次性合作, 项目完成即宣告合作结束, 很难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再次合作时需要重新对接和磨合, 效率不高;另外合作办学的水平在整体上还比较低。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要扭转这一尴尬局面, 对传统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做出一些改进和突破。产学研结合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必须与各科研单位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 根据其对人才的需求来制订培养方案, 并选聘和培训教师, 同时在实习环节让学生进入到企业的生产第一线, 从而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产学研结合需要调整优化各教学模块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对高校而言, 无疑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好方法。但是, 高校也不能只依靠外部资源“借力”来实现, 其本身所需要做出的优化调整也有很多层面。

1. 适应市场需求, 加强专业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因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也要考虑到这些方面:学校要多多与企业沟通, 并做好市场调查, 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建设、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再根据具体的专业需要进行招生。除此之外, 高校还可开设各类职业教育培训, 如企业职工的在岗转岗培训等, 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 强化师资力量, 组建新型师资队伍。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师资力量与产学研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得高校教师有了一个便利的条件就近去体验企业工作, 从而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所以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 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 通过参加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改造等改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也能有效缓解企业的用人压力, 帮助企业生产。同时鼓励教师考证, 如讲师、副教授考取工程师、会计师等相应的高级职称。另一方面, 高校也可邀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指导, 甚至聘请为客座教授, 为教师队伍注入实践力量。总之, 各大高校要适应专业变化要求, 改善师资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比重, 以满足高等教育的教学需求, 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3. 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实训中心。

要使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得到稳固和长期发展, 学校还应联合企业和科研中心建立集实验、咨询、生产、培训、实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中心, 同时满足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社会服务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这样, 学生在实训中心不仅可以进行实验和开展课题研究, 又可以接受技能培训, 以便实训中心为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 促进他们更新知识、强化能力。同时, 学生还能够进行岗位实践, 承担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 使学生真实体验到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全过程, 提高实践能力。另外, 高校还要寻找适合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最好是技术先进、管理得当、并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操作场所, 为他们今后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而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 学校一定要和企业签订责任明确的双赢协议, 保证学校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 企业也要负责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 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

4.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有奖励才会有动力, 有了动力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因而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中, 高校理应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的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推动产学研结合又好又快发展。如:鼓励教师立足自己的专长, 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潜需求来开辟新的教学和科研方向, 同时在职称评定上增加与“产学研结合”挂钩的项目, 如给予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成功的教师优先晋升职称的特权, 以推进形成高校特色学科和特色科技成果, 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走出校门、走进企业, 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学校和企业长期的合作互惠关系。

三、产学研结合需要与企业保持多项互动

1. 优势互动。

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 我国高校形成了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和各地学子共处一室的局面, 对于集中资源与能力来培养优质毕业生有强大优势, 并在满足产业升级和行业创新等方面效果显著。所以, 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其在行业领域的龙头地位引领企业发展, 建立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 高校建立面向支持行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实体, 研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并实现成果的实时转化。且在企业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助力, 主动地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同时, 企业在学校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促使师生主动提高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2. 人才互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的地位空前提高, 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互动显然是产学研联盟中关键的一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互动:一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互动。学校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随时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在挑选人才、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计划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逐步建立起契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师资队伍方面的互动。高校可借助行业企业的工程资源定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安排教师挂职等, 同时还应牢牢把握企业人力资源优势, 聘请企业优秀科技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兼职导师等, 或来校开展学术研讨会, 培养一支学术水平高、工程背景深的教师队伍。总之, 高校要根据用人单位与市场的需要来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 完善和更新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设计, 为相关企业输送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推动企业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创新。

3. 科研互动。

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重要性是在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合作办学的桥梁, 制订出了一体化的合作计划, 强化了合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逐步建立起一批稳固的合作基地, 为三方的互动、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便利。因此, 在科研互动中, 高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 与企业之间建立持久而稳定的信息交流机制, 准确了解企业所面临的科技难题, 及时给予帮助;其次是要与行业企业组成合作联盟, 联合承担关系行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科研项目;再次, 学校要发挥在学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 加强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 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支持甚至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最后, 借鉴世界著名科技园的成功经验, 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 使之作为产学研结合的载体, 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4. 文化互动。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建立、发展、鼎盛、衰落、废止、复兴的复杂过程,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并在近年来与世界文化和工业企业的碰撞融合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这种文化力量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也已成为如今学校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市场经济的前提下, 大学师生普遍怀有深厚的行业情怀和对行业文化的认同, 这也促使他们积极投身行业教育和选择在行业企业就业。而通过校企联合办学, 使得高校师生有机会深入企业工作学习, 对企业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 及学生工作后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因此, 高校要将校园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基地, 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文化互动, 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行业优良传统教育, 为企业培养行业精英。

四、结语

产学结合教育 篇10

产学研结合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 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教育过程中的“所学”与就业职场上的“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 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 即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一) 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2005年4月, 河南省成立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牵头的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之后, 河南省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以专业为纽带, 新组建一批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运行模式系“契约型伙伴合作式”, 成员单位之间以契约、股份合作、租赁等合作形式开展工作。其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 产学研结合, 建设基地, 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

第二, 企业和学校合作, 零距离对接,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双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投资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并派出工程师、农艺师到校上课, 并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第三, 校校联合, 资源互补, 促进学校共同发展:联合招生, 培养师资, 实现双证融合, 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集团化办学进一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形成政府统筹, 教育部门主管, 部门协调配合, 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 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充分调动了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这些职教集团成立以来, 共招收农村学生22.2万人, 安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3.9万人, 吸纳企业资金1.3亿元, 创建出若干河南职教专业品牌。

(二)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因农而生、缘农而兴, 建校61年来, 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宗旨, 充分发挥农科优势,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立足河南, 面向基层, 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服务定位。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 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 品种、技术和人员一起下基层、到农户;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 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 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 “农民想种啥, 企业想卖啥, 学校培育啥”, 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 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 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

学校开展区域经济服务时, 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 建立了以科技处为牵头单位、科技处处长为组长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将地方农民技术需求信息、政府的科技服务需要传达到学校, 成为学校与当地农民、地方政府联系的绿色纽带。

该校2005年底育成的“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 5年累计推广1亿多亩, 已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大品种, 累计增产效益超过100亿元,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百棉”1号、2号、3号系列棉花品种已在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推广, 累计推广面积达2 700万亩, 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 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示范种植;“百玉”1号、2号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各省推广, 累计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 累计增产效益达1 300万余元。

在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中, 河南科技学院荣获“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称号, 这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河南高等院校。

(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黄河水院) 根据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要求, 每个专业都与至少两个技术先进、与专业相关、热心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合作, 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真实工程环境、企业文化氛围的训练场地。目前, 该院与行业合作, 共建了76个相对稳定、运行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覆盖的专业面宽, 分布地域广, 学生实习效果好。如该院在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花园口水文站、开封火电厂、开封第三水厂、开封玉祥大酒店等100多处工地和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黄河水院通过校外生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校园职业氛围熏陶和产学双方参与教学等环节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培养。在这些实训基地, 学生在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设备、学习技术, 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同时, 该院还建有机械实习工厂、工程机械实训中心、污水处理厂等20多个生产实训场馆, 相应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场馆里边学边练, 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无缝对接。

黄河水院多数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实行“2+2”办学模式, 学生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学习基础课, 并参加和教学联系紧密的实习, 第三学年则要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2+2”办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单位, 从生产一线学习到宝贵的实战经验, 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树立典型,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目前, 普通高等教育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已经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但高职教育因为尚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 因而, 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一) 建立典型模式

通过对以上典型模式的个案研究, 可以展示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和效益, 为其他学校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范例;逐渐推广和宣传典型经验, 可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 最终促进新的、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当前, 应尽快组织力量对产学研结合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认真总结, 形成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参考的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代表性: (1) 有多年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 (2)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 学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 (3) 典型案例要具有代表性, 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学研结合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适用性。

典型案例一旦选取, 即可聘请专家进行实地指导, 帮助学校结合校情, 理清思路, 做好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典型案例, 要从培养方式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安排、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技术开发的探索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二) 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政策支持

职能部门的领导协调对推进产学研结合有重要意义。日本曾把这归结为“官产学研”, 说明了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职责。实践也表明, 有了政府的参与, 产学研结合是可以做好的, 如医学院校在相关职能部门的主持下都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医院, 这和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政府的直接统筹密切相关。在产学研结合领域, 政府还有许多有所作为的地方, 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机构, 来领导、组织、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 制定有关政策、法规, 督促和评价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情况, 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倾斜政策, 从宏观上保障产学研结合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 完善校企合作体制, 实施订单式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可以为定向的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支持, 提高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都可以成功地完成职工技术以及技能的更新, 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要切实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要按照企业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来充分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职业学校也必须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 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规格, 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各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并优先向合作企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 引进“双师型”人才到高职院

校任教, 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有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途径之一,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 制定科学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 大力吸纳和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 推进兼职教师队伍的良性运转。

2. 重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一线教

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 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调查研究, 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科研课题研究, 着力培养社会亟需的工程型和实践性的教学团队, 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3. 聘请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定期举办讲座或进行技术指导, 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动态引进课堂, 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吴宪洲.论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6, (11) .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产学研;办学模式;职业化

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是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共同研究的热门问题,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该项研究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找出适合自己并切实可行的方案。就高职院校的情况而言,主要应在培养学生、专业建设和整体办学模式三方面下功夫,这恰好对应了我们所讨论的产学研产三个方面。怎样处理好产学研的关系,落实这方面的建设工作,是走好产学研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以技术型教育的独特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这也是当今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最富有生命力和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只有培养企业急需的优秀高级技术人才,代表各专业领域先进的发展水平,才能保持高职院校的这一特色。更深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专业技术研究,是探寻实现高职教育技术特色的有效途径,以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特色办学,走好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是今后高职院校生存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产学研分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职业岗位的技术内涵大大增强,技术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目标,技术人才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素。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与经济更为直接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输送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必须承载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等社会功能,以教育、科研、生产、服务等完整的功能体系和有效机制,置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介入经济发展的循环圈,拓展自我发展的优势空间,增强办学竞争实力。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尤其要贴近企业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的实际需要,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提供形式多样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力和贡献率,为高职院校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为自身资源扩展、基地建设、人才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赢得活力。

从高职院校的建设来看,产学研三者的连带关系应该按照“学、研、产”的顺序进行分析。提出“学、研、产”结合发展的方案,目的是适应高职教育的教育特色,以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为根本,不断吸纳先进的专业技术,提高科研能力,最终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专业领域具有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的社会功能,进而与企业生产接轨,从而实现自身的产业化。

结合自身条件讨论产学研结合发展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资源条件,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要采用以点带面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位,从学生的角度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将成为工作在企业一线的高级蓝领,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因而,要培养出一些理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使其成为企业的技术标榜;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搞好基础教育,突出高职院校技术教育的特色,就必须做好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使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共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引进纵向、横向课题,与企业共建研发,采用承接工程项目带动专业发展。保证在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和行业的引导地位,最终使学校师资能够掌握行业的核心技术,从而成为培养行业人才的基地。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整合实验、实训资源,搞好实验、实训系统建设

做好实验室建设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普通高校的实验室主要功能是配合理论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职业高校的实验、实训室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开发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要能干活,会干活。功能不同,设置要求也就不同,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有的放矢,符合培养目标。

实验、实训的建设应该正规化、系统化,有自主管理能力。 实训系统的建设要以硬件设备为基础,结合软件资源,以便发挥它在技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高职院校的现实情况和当前电类行业的发展情况,可将硬件设备建设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电类专业传统的基础设备和实验;第二类是以企业需求为主的操作维护和设计改造;第三类是针对当前电子和控制领域的新兴技术和器件,技术含量较高的研发设计类。在进行这三大类硬件设备建设的过程中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只以大量资金采购先进教学实验设备。从电类专业的性质来看,要依靠、却不能依赖先进的成品设备。这是因为,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方法。即使能够掌握,也只是一个熟练操作设备的机器人。对于各种应用模块、技术和器件的使用常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进行硬件设备建设时,要同时利用先进设备和具有自己特色的设备,以自主开发为主,将引进设备用于配合理论教学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建立以学生科技社团和学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一体化科研体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群体专业技术水平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应组建一个由专业教师带领的学生自己的科技社团组织。这种社团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社团,从一开始就应形成很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优秀学生的能力,带动广大学生群体为目的,以参加各类大型电子类竞赛、控制类竞赛为目标(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等),增强社团在同类院校和行业中的影响力。建设一个好的学生科技社团首先要有技术过硬、专业知识面广的专业指导教师,还要有独立的科技活动室,建立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采用“传帮带”的接口模式招收新团员,使成果不断传承,最终使该社团在用人单位中产生品牌效应。

产学研发展模式中,“研”是纽带,是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发展道路的关键。作为以技术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类高校,必须具有并不断提高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把握行业核心技术。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以学校为依托成立一个研究所,针对当前电类专业领域比较流行的高端技术进行应用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通过引进科研立项、校企合作开发带动教学,促进专业教师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不断提高。

(三)在较强的科研能力支持下,形成产学合作模式

产学研结合办学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研究、科技转化为两翼,通过合作、联办、创办实体等多种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增强多功能发展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科技与区域经济的有效融合,使学校实现产业化办学。

校办产业应主要体现职业技术办学特色,突出专业实践和技术开发功能,重在立足区域经济,以产业兴专业,以贡献求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目标。可以围绕专业办产业,突出专业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扩充原专业教研科室的职能,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体(公司);发掘专业科室、实验室、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建成教学、科研、经济功能并举的专业实体(公司),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

结合本校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可首先从教学大方向入手,进而向两个方向扩展:(1)以教学培训、合作研发为起步,创办服務性校办实体,联合其他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如一些相当有实力的研究所、教仪研发公司等),针对现在比较流行的专业技术共同设立相关职业资格认证,通过政府机关认可,向社会颁发如单片机程序员、PLC上岗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2)创办行业内自主研发性高技术含量科技公司,从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到产品形成一气呵成,形成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校办实体,可主要从事先进技术的教学设备研制、联合企业的产品设计等。

总之,学校产业化要外联市场和企业,内联专业和实训系统,以产业实体(公司)为载体,纵横辐射到区域各行业,着力科技应用和创新人才培养,营造新技术转化和新产品开发优势,发挥校办产业教育、经营、示范、服务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使校办实习厂成为科技示范园及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中心和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力量。

最后,高等职业院校落实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并非生存与发展的权宜之策,而是走出自己办学特色的一个过程。其实践层次的深化和成熟,既有待于经验总结的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入,更有待于我们对产学研结合内涵的更新认识,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叶小明.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5).

[2]周石其,周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及其管理体制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作者简介:

产学结合教育 篇12

一、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概念的界定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是指职业院校与产业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 双方携手进行成果转化、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从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 并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思路。它既包含了对产学结合中宏观、理论层面的研究, 又要注重具体、操作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它可以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专业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结合, 具体方式有: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开发、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生产以及共同组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多种合作与交流形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产学结合中, 必须建立一套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二、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历史沿革。从职业教育最初的学徒制来看, 职业教育是在企业内部进行, 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工业革命的产生, 职业教育才逐渐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职业院校虽从企业中独立出来, 但与企业的协作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产学结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是:由教育部门主办管理的高等、中等层次的职业院校和劳动部门实施管理的技工学校。由于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不同部门主管的各类职业院校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相对而言, 由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院校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验及实训设备、办学设施、师资队伍素质、与行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要比其他学校占优势;公办学校要比民办学校占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 客观上迫切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其方向是——在教育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 吸纳各种优势资源, 密切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强化政府统筹、分级管理, 完善行业参与、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三、建立职业教育产学结合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 建立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职业教育吸引行业企业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各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均, 导致产生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滞后、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域性差距、各类职业院校间发展的差距等结果, 我国职业教育通过社会、个人、企业等渠道筹得的经费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 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金, 那么我国的职业教育将长期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等特性日益凸现, 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简称《职业教育法》) 第28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 明确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职责, 行业企业的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筹措办学经费的一个重要渠道。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经费投入可以表现为:捐赠各类实验实训设备、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建设生产线、购买新技术及新发明、积极配合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依托行业背景、组建汽车等行业引领职教集团等方式。

1、投入实验实训设备, 为职业院校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尤其是国家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通过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与建设,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缩短职教就业学生走上一线岗位的周期。

2、依托行业背景, 以科研院所的科技研究项目为载体, 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先进设备, 积极配合职业院校展开技术研发与生产, 加强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等的研究, 大力促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制造、信息技术及农工业技术推广服务, 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3、选派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院校兼任教师, 充实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实践性职教师资队伍。

4、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办学模式的探索。职教集团是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合作的新路径和新趋势, 随着近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发达地区已经有部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成功案例, 以专业发展为纽带, 以校企合作为重点, 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 职教集团的建立有利于充分的整合各种职教资源, 形成整体优势, 突出专业领域与特色, 带动区域职业教育跨地域、跨部门、跨学校间的合作。

(二) 建立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劳动准入制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培养能够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一线的技术人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 探索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双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 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 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行业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 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 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就像一个指挥棒, 指挥着职业教育, 并在某种意义上指挥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走势。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方法和选择有指导和定向作用, 职业资格考核和鉴定也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价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的有效措施。

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同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它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的另一项有效措施, 是为了适应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提高效益, 改善劳动者素质结构, 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能力的提高, 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

(三) 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培训与师资培养的制度。教职成 (2002) 15号《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充分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行业组织和企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承担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费用。

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7年11月30日参加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等22个全国性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以“终身学习、行业合作、企业推动”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培训发展论坛》时指出,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 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 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 培养了大批从事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的形势下, 行业、企业应该把加强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工作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切实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此,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依靠企业、发挥行业作用, 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市场调节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运行机制。

1、制定与职业院校长期开展技能培训的机制。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的逐步增多, 我国劳动力人数的不断壮大, 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也进一步发展,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提高行业企业的竞争力, 跟上国内外科技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节奏, 行业企业应该认识到, 只有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 促进高技能型人才的产出, 才能保持日益提高的竞争优势, 这也是我国实现新型的工业化建设,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 积极接纳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就业实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提高职教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 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 并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另一方面, 行业企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毕业学生的实习成果, 将实习成果转化为能够促进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上一篇:传统农庄下一篇:技术与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