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2024-11-05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共12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1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 西医和中医都从临床实践出发, 致力于改善人体的健康, 但观察的指标不同, 导致对疾病机制的解释也不同。因此, 所用的方法也不同。久而久之, 当两种医疗体系在同一疾病个体相碰撞的时候, 就产生了不同的对策, 这也是十分自然的结果。对策和结果不同, 就会有各自不同的依据和解释, 检验这种解释正确与否的标准, 要看它们是否符合疾病的客观规律, 以及是否经得起临床试验的检验, 最后有利于解除病人的病痛, 或者改善他们的预后。后者, 就是所谓的“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或“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

“循证医学”的概念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就已明确, 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要解决临床问题。因此, 最初循证医学关注的焦点是对某一特定的临床问题寻找和发现最佳的定量研究的客观证据, 用于解决该临床问题[1]。这一早期的聚焦点旨在弱化“将直觉、未经系统整理的临床经验和病理生理学原理作为临床决策的足够基础”, 强调“检查来自临床研究的证据”。以后的版本则强调, 单有临床证据永远也不足以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临床证据本身很少告诉我们对面临的某一具体病人应当怎么做, 它们只是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使我们能作出更符合这些信息的决策。因此, 更新后的循证医学概念是, 临床医师必须结合病人的情况不断寻找和评价临床证据, 然后对该个体病人治疗后可能的得益与风险、费用和伴随的各种不便进行权衡, 结合病人本身的价值和意愿, 作出可行的临床决策[2]。

因此, 对病人进行治疗之前, 医生首先要充分了解目前有哪些可供治疗的手段, 从疾病的机制、治疗手段是否合理、已有的临床证据是否已经证实了这些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进行选择, 信守的原则是“让病人得到目前为止所能得到的、经过验证所能得到的最有效治疗, 不给予病人无益甚至有害的治疗”。在此基础上结合病人的个体病情和和治疗需求作出临床决策。以慢性心血管病中的稳定型心绞痛为例, 虽然对重度心绞痛和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病人, 血管重建[冠脉介入术 (PCI) 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可以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和预后, 但对轻中度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尚无优于药物治疗的临床证据。现行临床指南中推荐的三类一线药物 (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可以有效地缓解和预防心绞痛, 应当首先考虑。对疗效不满意、有禁忌证, 以及不能耐受这些西药的病人选用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 符合我国病人的意愿, 也符合循证医学原则。我国的临床实践证明, 不少这类病人使用中成药作为辅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并且乐于接受, 依从性好。而用于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 (预防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等事件) , 抗血小板和他汀类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有较多临床试验证据, 应当首先推荐使用, 对于一些有禁忌证和不能耐受的病人, 正在积累中药的临床试验证据, 应当得到明确的结论, 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后再可推广。

中西医学并存是我国的客观现实, 两者优势互补的结合是正确的方向。而在具体的做法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例如, 许多一线医师使用的中成药虽然是经国家批准的, 但在药品质量、药理机制、临床证据上还有不少欠缺, 亟需补充。新的中成药以它们为对照药难以立证, 缺少安慰剂对照和量效关系研究, 安全性监测不足, 等等。我们在2010年发表《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的若干问题》[3], 提请有关各方对临床试验规范的重视, 已经得到许多临床医师、研究者和研究申办者的认同, 并在付诸实施中。

最后, 也要看到临床证据有它的局限性。根据GCP原则, 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对受试者的保护是两大要素, 没有十全十美的临床试验, 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临床试验结果, 再好的临床证据也只是医师治病的依据而不是可以照搬的菜谱。同样, 基于临床证据而作出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也不是可以照搬不误的教条。临床医师必须有熟练的技能,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病人的病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才能正确运用指南, 达到给病人最佳治疗的目的。

总之, 中西医结合并不是一件固定模式的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更不能照葫芦画瓢。以人为本,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将规范化治疗和病人的个体特点相结合, 以改善病人症状和预后为最终目的, 是我们目前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the conscientious and judi-cious use of current best evidence from clinical care research in themanagement of individual patients[J].BMJ, 1996, 312:71.

[2]Haynes RB.Evidence-based medicine is the integration of best re-search evidence with clinical expertise and patient values[J].ACP JClub, 2002, 136:A11.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 (10) :1021-1025.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2

上世纪90年代,中外护理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悄然兴起,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先进护理教育方式接轨,但这种区别于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异体植入办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本文针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护理项目的顺利开展。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采取“4+0”培养模式,专业培养计划由江西中医药大学和美国托马斯大学共同审定,教学计划所涉及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均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完成。学生在修习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在获得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的基础上,符合美国托马斯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可向托马斯大学申请学士学位。该项目目前已招生三届,第一届学生已完成在校的课程学习。

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课程门类增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美方护理课程综合方式多样,可按照生命周期、健康模式等进行课程综合,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2],重视人文课程,其人文课程占美国护理本科全部课程的1/3。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强调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占主导地位,人文科学课程偏少。为了解决中外课程的这一差异,中外双方合作成立教学计划开发小组,在保留国家规定课程、我校特色课程等基础上上,引入美方先进课程,最终形成了中方课程、中外合作课程、美方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但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发现,中外合作班课时总数远高于我校普通护理本科班的课时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弹性时间。

2.课程基数过大,影响教育部评估达标。

根据教育部教外综〔〕5号[3]的文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方课程必须达到“4个1/3”的标准。然而,按照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标准,要求中医护理课程必须达到11-19学分以上,且需根据我国国情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使我校开设科目达47门,学时高达3440,全部课程门数和全部教学时数的基数相对偏大。同时,考虑到江西省属于中部省份,我校又为江西省二本录取批次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层次与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差距,如大量引进外方优质课程并采用全英文授课有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一定程度上专业知识的.缺失。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中,适当放慢了引进美方课程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4个1/3”达标比例。

3.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挑战学生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仍是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被学生接受和熟练掌握。随着美方课程的逐一引入,PBL教学、小组讨论、论文汇报、调查报告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一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极大地挑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示为了应付美方课程后的调查、报告等作业,不得已把大部分学习重点放在美方课程上,从而忽略或应付中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4.师资结构复杂,提高师资管理难度。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课程的师资队伍,在结构上既有中方教师又有美方教师,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且外籍教师大多为短期来华执教,流动性大;除此之外,中美方教师教学理念、文化背景、聘用方式的不同,均对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也增加了教师队伍管理的难度。

5.自身特色不凸出,影响教学持续发展。

每个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都应与众不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背景和实践特色。我校是传统的中医院校,具有多个国内外一流的学科建设平台,而护理学科作为学校新兴的重点学科之一,更加需要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在开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以特色求生存,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思考

1.精简课程门类,整合课程内容。

在引入美方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以科目数量作为质量评估的标准,而应注重中外方课程内容的整合,对美方引入课程内容、所耗学时、授课教师资质等多方面进行把关,避免课程门类重复建设,如引入的美方课程社区护理学与中方课程社区护理学、美方课程灾难护理学与中方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等雷同科目,应在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使所开设的中美合作课程既符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现状,又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国从业能力;充分利用课上、课下两个学堂,并积极利用学生第三学期,开展护理实践等注重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错开学生各专业课学习、考核的高峰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2.采用脱敏疗法,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引入美方先进教学方法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逐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的连贯使用,鼓励和培训中美合作护理专业的中方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适当采用美方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园起,从最初接触大学课程起,就能接触并逐渐熟悉各种美方的教学方法,以适当改变其多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以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选聘优质师资,加强师资管理。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4]的要求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此外,中方授课教师应至少为本科以上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英语教学能力并能够熟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骨干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配置师资,对于系统性较强的中医和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安排中方教师进行授课,聘请外籍师资讲授行业前沿、强调动手能力的护理实践、人文护理等相关课程,如生化危机处理和灾害预防、护理专题研究和循证护理和专业护士实践等;针对中美合作班与普通本科护理班的不同,制定相关的中美教师选聘及教学质量监督的办法或制度,以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

4.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凝练自身特色。

依托学校中医药、热敏灸等教学优势,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培养社会紧缺护理专业如老年保健康复护理、重症监护等中医药高层次护理人才,并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优势资源,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5.政策鼓励,寻求自身发展。

中西藏医学结合理论与实践 篇3

1.理论指导及特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其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理为其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其诊疗特点的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藏医学是一门理、法、方、药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概而言之,它是以三因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擅长于从微观角度来观察疾病,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诊断、治疗,有着中医、藏医无法替代的精确的优越性。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医中药以及藏医藏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闯出一条崭新的且具有高精度诊断技术、治疗效果显著的中西藏医学结合医疗之路。

将中医、西医、藏医学三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筛选式科研方法,为医学理论研究、新药开发及临床诊断、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西医精确的检测手段、中藏医药对部分疑难杂证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自然医学佐以补充,独具特色。并将对正宗传承的藏药配方、中药配方及民间秘方、古籍验方的配伍和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也将在中药西制、藏药西制及纳米藏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内容中涉及大量关于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学及有关药用功效的用法、制备方法等多元信息和手段,使传统中医药学、藏医药学和现代科学得以衔接。主攻心脑血管、肿瘤、男女不孕不育、风湿骨病及肠胃、肝病、糖尿病等领域。

同济特色治疗中心自成立伊始就不断吸取国内外各种治疗癌症的最新治疗经验、技术、手段,结合专家组诸多专家的实践经验,取长补短并且在不断探索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内独有的中西藏医结合的特效治疗理论:①用药物给人体增加恒定的遗传基因物质,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②用药物干扰或切断形成癌瘤的细胞与造成复发、转移细胞之间的联系,彻底防止癌瘤的转移和复发;③采用“靶向—诱导”原理使药物直接到达癌瘤,并杀灭癌细胞。

2.科研成果

短短的一年时间,在专家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特色治疗中心已拿出一批国内首创的科研成果来:有三个特效验方申请国家专利,并将多年验方、秘方加以重新整理,先后推出了专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纯中药配方“除湿散结活血化瘀汤”和“白冰洗液”,专治男性不育的“填精甘露胶囊”系列,专治阳痿、早泄的回春胶囊和雪域圣宝(补肝肾、强筋骨),专治冠心病的“通脉汤”和心肌病的“心肌活力康复汤”及胶囊,专治糖尿病的藏药“十味甘露丸”和“雪域苏摩罗宝”及纯中药制剂“玉壶消渴胶囊”,专治内痔、外痔、混合痔的特效药“五味化痔胶囊”,专治妇科病的“妇康”,专治老年性痴呆症的“化瘀增忆散”,专治肠胃病的“雪域胃舒”和“金黄汤”及对应萎缩性胃炎的胶囊,专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步法(口服“腰突康胶囊”、手法正骨复位、纯中药穴位注射及骶管冲击疗法),专治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各类关节炎的“关节熏洗术”、“骨刺平胶囊”和“雪域圣宝胶囊”及“舒愈康贴膜Ⅰ型”,专治脑中风后遗症的“黄丹胶囊”和“Ⅲ型舒愈康贴膜”及自然疗法八大手法,专治股骨头坏死的纯中药秘方以及专治癌症系列中藏药特效组方:藏药“丝纳桑佩”、“雪域诃觉”和纯中药制剂“扶正抗癌胶囊”、“抗癌镇痛胶囊”(可逐渐替代杜冷丁),“抗转移胶囊”及专门治相应病灶的“胃号”、“肝号”、“胰号”、“肺号”、“大肠号”、“乳腺号”、“宫颈号”胶囊等系列……其中风湿骨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男性病、糖尿病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心肌病、肠胃病、脑中风的治疗效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病种的治疗方案和神奇疗效属国内首创。

3.临床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西医、藏医乃至自然医学有机结合,是今后重点研究实践的课题,也是我中心的最大特色。从开诊一年实践来看,其令人满意的疗效无不证明三医结合辨证论治,是今后诸多慢性疑难杂症的研究发展方向,标本兼治,既可解决现实痛苦,又可从根本上调理,双管齐下,疗效显著。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个严重的慢性终生性疾病,目前只能靠平衡饮食和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维持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但这并不能彻底解除糖尿病的后患。现实中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60%患者控制能力很差,久之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会使患者致残、致死,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属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经过多年研究突破一道道难关,我中心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硕果累累,使彻底治愈糖尿病不再遥远:从用中藏药调理撤掉胰岛素到不用任何药物而单纯饮食控制……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中,我中心先后以三步法治疗了上千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95%的患者有效,80%的患者痊愈,远离了病痛折磨。如有一病人来就诊时拄双拐,骨盆倾斜,用骶管冲击术治疗一次并休息半小时后下地行走,即抛开了原寸步不离的双拐。所有病人追踪回访中只有2例复发。

比如子宫肌瘤,采用西医检测手段,内服祖传中药“消瘰化瘕汤(胶囊)”与藏医中独特的病灶轰击疗法相结合,颇具奇效,20天一疗程,一般一疗程即有显著效果,二至三个疗程90%以上病人即可痊愈或瘤体大大缩小,有效率达98.5%。

又比如癌症,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的第二杀手。在医疗实践中发现,早期癌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前术后放化疗且配合中藏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年老体弱或有重要脏器血管粘连不适宜手术者,应采用保守疗法(中藏医或自然医学)治疗,以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癌症晚期患者一旦手术,扩散就会非常快且后果严重。当然肿瘤压迫生命器官(如脑、心)危及生命时,则必须及时手术。但是当一个癌症患者手术很成功,放、化疗且服用中药后已完全痊愈时,也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有可能再度转移复发,追悔莫及。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抗转移治疗防止复发并监测3-5年,才可能完全杜绝复发。在此基础上,我中心形成了多种完善的特效治疗方案。

经多年临床研究证明,癌细胞有三怕:怕氧、怕热、怕饿。我中心应用“三元对治疗法”的治癌新思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治疗:用纯中药制剂“扶正抗癌胶囊”、“抗癌镇痛胶囊”和专治癌变部位的某号胶囊来增加恒定的遗传基因物质,促使药物直达癌瘤并杀灭所有癌细胞,其内含的治癌介质和全营养素启动升温排毒法来对治怕热的癌细胞;西藏民族医圣积六十年临床实践经验研制出的丝纳桑佩(分早、中、晚)和我中心研制的雪域诃觉来滋补元气,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并用药物切断和干扰形成癌瘤的细胞与造成复发、转移的细胞之间的联系,彻底防止癌瘤的转移和复发,其中丝纳桑佩晚上服用之药也具有升温排毒之功效来对治怕热的癌细胞;用雪域苏摩罗宝和“吸吸呼锻炼法”来对治怕氧的癌细胞,其中雪域苏摩罗宝中内含的净血因子会逐渐杀死血液中的癌细胞,并用饥饿疗法(每天只饮水和吃少许水果几天至十几

天)辅助治疗。三者有机结合,分阶段采取补泄补治疗方案进行彻底治疗。

以下几例患者是我中心成就的见证:

广州患者吴××,女,57岁,于去年春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低热、咳嗽症状,在医院未查出原因,怀疑肺结核,还怀疑是SARS病毒。后其女儿鲁小姐多次电话咨询求治。我中心先给她开了一个药方治疗久烧不退,病人服药7付后,体温明显降低,咳嗽消失。同时经过详细问诊并建议其做子宫附件检查,经检查为恶性畸胎瘤。其家人迅速安排在广医大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我中心王院长飞至广州,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对其进行了详细指导,专门配制了24剂藏药进行专项治疗,病人恢复情况出奇的好。后又服用一个疗程藏药“丝纳桑佩”和“雪域苏摩罗宝”,身体恢复如常人,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

南京患者朱××,女,60岁,退休幼儿教师。 2002年检查发现子宫内膜癌,在医院做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化疗半年,头发全脱,灰心至极。今年年初时,摸到左侧乳房有硬结,去医院检查后确定为乳腺癌(转移癌),于2月11日做全切并周围淋巴清除,因害怕术后化疗,故求治于我院,服用丝纳桑佩及雪域诃觉。服后第12天,感觉病情好转,饮食睡眠情况全部恢复正常,走路说话跟正常人一样,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服药一个月,病人恢复如常人,唯觉后背在走路时疼痛,现正在继续服用丝纳桑佩和雪域诃觉第二个疗程。

河南患者杨××,男,43岁,于3个月前查出L3/L4、L4/L5椎间盘突出,并逐渐导致骨盆明显倾斜,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一活动就要拄双拐,经多方治疗无效,在被迫手术前来到了我中心,经过详细检查后,给予腰突康胶囊口服,配合手法正骨复位及一次骶管冲击术,做完骶管冲击术后半小时,即抛开了双拐,可正常行走,后又经过三次骶管冲击术,骨盆恢复正常,一个月完全康复,至今无任何不适。

河北井陉患者刘××,女,48岁,于10年前检查出糖尿病后到处寻医问药,花费无数金钱和时间,但控制并不理想, 两年前出现了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症,从而对治疗失去了信心,经人介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我中心,在服用“十味甘露丸”和“雪域苏摩罗宝”9个月后,出现了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效果,所有症状都消失了,人也精神了,至今已不再服用任何药物,血糖监测平稳,现只坚持饮食控制。

辽宁阜新患者胡维佳,第二届康复班短短5天,两个子宫肌瘤均缩小了一半(8×9cm和2×2cm缩小为4.7×4.7cm和1.6×1.3cm)。

石家庄患者郭荣芳,3月25日、28日分别做了子宫B超,从子宫肌瘤2.8×2.2cm,卵巢囊肿4.0×3.6cm缩小为1.9×2.Ocm和3.4×3.1cm,使她惊喜万分。参加第四届康复班后,5月17日又调理一疗程并且再次B超检查显示:子宫附件内未见明显异常———肌瘤全部消失。赠送一面锦旗:特色显奇效,肿瘤无影踪。

4.结论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4

目前我国的医学界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三个学科已经形成,但其发展极不平衡,从理论发展、学科地位、发展规模看西医学科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代表;中医学科作为传统医学在解放后获得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政府管理机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机构、学术发展等方面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其规模与地位无法和西医学科相提并论;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已经得到了体制的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独立发展的趋势还没有形成,仍然处于脱胎于中医又依附于中医的阶段。造成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直到目前仍没有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创新的医学哲学观和创新的基础理论。

1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医学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同步,西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有赖于17世纪兴起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法国医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机器》就是把人体医学研究纳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还原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方法论,主张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于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逐步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等学科,为现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促使医学研究日益向微细方向深入,从大体水平、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达基因水平[2]。迄今为止,以还原论为哲学指导的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组DNA理论和技术更是引起了生物学、医学的革命性变化,分子生物学将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3]。可见西医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西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于还原论。

1.2中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理论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其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联系观、平衡观是其主要的特点。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其指导观是以中国古代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全过程。阴阳学说代表着人体与环境,机体内部、脏腑间、气血津液间的动态平衡观,五行学说代表着机体内部的多系统、多层次相互间的联系观,因此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联系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融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性、联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统论思想。可见中医学理论的世界观源自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论符合系统论。

2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各自的理论特点及不足

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主体,以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5]。由研究的主体、内容可以知道西医学和中医学是可以相通的。由于两个医学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也各具特点和不足。从两者特点可见,他们的世界观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论是可以互补的。

2.1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1.1 西医学基础理论特点

西医理论是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他的发展与现代西方科技发展同步,从医学的形式看西医学遵循着现代科学以还原论哲学观为指导,它以客观、具体、形象的实物证据为基础,重视人体细微结构的分析研究,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就成了西医学纵向思维方式的基础[6]。西医学把单元结构作为其理论基础,把单元结构局部微观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研究依据,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张对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释,根据西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把以还原论为指导的以单元结构为基础的西医学简单理解为“元”医学。西医这种纯技术的还原论的研究方式促进了人类医学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多数传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找到了诊断治疗的方法,人类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 西医学理论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医学这种过于依赖于实验科学,过于强调对人体微观结构的研究,把生命视为一个线性的系统,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推导生命活动、推导生理病理、推导治疗手段的还原论方法日见其局限性。有时单纯的还原分析难以导出由一些随机、综合因素所引发的变化和产生结果的机制[7]。例如,生物体活性的理解,按线性关系从无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没有组成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复杂系统的概念,则难以理解活性[8]。由于还原论过于强调新发现、新技术,新的技术常常以市场为导向而忘记了医学研究的人本主义精神,存在着技术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现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例如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医学虽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认识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给患者、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创新技术产生的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运用于临床,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提供了理论庇护。其产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这种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单纯的技术至上的还原论的哲学观指导下的西医自身无法解决的。

2.2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与不足

2.2.1 中医学基础理论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平衡观为指导,以五行相关学说为联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中医理论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以阴阳平衡观和五行相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的过程,脏腑、气血津液学说代表某一脏器的结构单元的动态平衡观,五行生克代表着多个脏器间的多层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层次平衡关系,天地人的平衡观代表人与环境的整体平衡状态,因此动态平衡观是中医理论的主线。经过近千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以阴阳平衡为指导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较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对疾病诊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体健康和对疾病总的看法是以平衡观、联系观为基础的。因此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以动态平衡为基本线索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衡”医学。

2.2.2 中医学理论的不足

中医理论系统观思维是其最大的特点,但我们必须看到系统论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内涵是需要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在中医理论的构建中,由于中医理论对还原论思想有着先天不足,过于依赖系统思维,对一些客观存在的结构不够重视,不重视对微观结构的研究,常常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存在病变部位不清,治疗方法笼统的缺陷,面对蓬勃发展的西医科技,常常显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否则这种系统论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暗箱”。

2.3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与不足

从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形式看,我们不难知道,中西医结合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用西医的方法来发展、研究、解释中医理论,用西医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诊断和疗效,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药(药理分析、组方成分分析),以中医的疗法补充西医治疗或用西医的疗法补充中医治疗,用西医的技术方法进行检查诊断,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或同一病种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诊治,这些中西医结合方式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互补,对中医科学性论证及对中医理论的局部观点的证实,以及对中药组分分析,存在着点多、线长、面广,较庞杂不够系统,且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其主体指导思想仍然是把中医药处于被动从属和被检验和验证的地位用还原论方法指导中医药现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医学思想和创新医学理论的指导,中医与西医在医学指导思想和医学基本理论层面上的结合非常有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中西医结合虽然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目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结合研究。

3创新理论的医学哲学基础

3.1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世界观

由中西医学理论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平衡观、系统观的“衡”医学特点,其研究方法倾向于以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与系统论相符合的医学哲学观。西医理论具有以单元结构观的“元”医学的特点,其发展受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较大,具有与还原论思想相符的医学哲学观。从当代的哲学观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在医学理论的世界观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可以把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世界观。

3.2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

由前述分析可知,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方法论的局限性,都不具备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重任。我们把西医理论以解剖结构单元为基础的“元”医学特点与中医理论平衡观为基础的“ 衡”医学特点进行融合,形成还原论与系统论相统一的“元衡论”观点。“元”是西医理论的精髓,是结构单元的简称有形态的、结构的内涵,是以静态的、孤立角度研究人体;“衡”有阴阳平衡观的基本内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有平衡的、联系的、动态的内涵,是以联系的角度研究人体。我们可以把“元衡论”简单地理解为以结构单元为研究基础的人体平衡观。包括整体单元结构、层次单元结构、单元结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状态。用它进行医学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顾点(单元结构)、线和面(层次单元结构)、立体的(整体单元结构)多维研究思路,可以丰富阴阳平衡理论的内容,完善中医的科学内涵,弥补西医学重技术轻思想,重局部轻整体的不足。使对疾病的分析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用它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理论构建可以有效地兼顾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等。可以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方法论。用于指导疾病预防、控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研究。

3.3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中西医结合元衡论观点的医学哲学特点见表1。

3.4试用“元衡论”指导临床医学研究

痤疮有着复杂的病因病机,我们曾经以“元衡论”对痤疮的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疮的发病是由于三个层次的内在平衡失调共同作用产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环为第一层次,皮脂腺皮脂循环为第二层次,微生态循环为第三级,当他们的循环保持平衡时,人体不会发病,当第一个循环被打破,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第二层次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第三级循环的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进而引发痤疮。这三个循环由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分别由雄激素、皮脂参与介导,构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的病理过程[9]。我们根据病因病机特点,有针对性地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针对皮肤微生态、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进行治疗,明显提高了疗效,减少了复发。同样的道理,遇有复杂难愈的疾病,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元衡论”思维进行临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的、顽固的、反复不愈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医学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医学上一般认为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静脉曲张后静脉机能不全,静脉长期淤血,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最后因轻微外伤或感染形成溃疡[10]。但通过我们的一组研究可知,以上情况只反映了病因的一个方面,静脉性溃疡除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外,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与下肢淤积性皮炎、足癣、甲癣、反复发作的丹毒、甲沟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关系[11]。从“元衡论”观点看包括三个层次的失调:①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复引起丹毒—淋巴循环障碍—淤积性皮炎;③淤积性皮炎—外伤感染—微生态失调—皮肤溃疡。可见静脉性溃疡的发生是有多层次病因导致的,其反复不愈、顽固难治是由该病病因的多样性和病情的复杂性决定的。通过给以相应的针对各层次的综合治疗和相关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疗效,并且可以有针对性防治复发[12]。

4小结

中西医结合走过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远不能满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经验、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两个学科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理论特点进行更高层面的理论研究。理论的突破靠单纯的技术路线进行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是局限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西医学理论倾向于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还原论观点,中医学理论倾向于自然辩证法世界观和系统论观点。但是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还是自然辩证法;无论是还原论还是系统论都有着其局限性。都无法单独担当起指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发展的重任,只有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医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可以肩负起历史责任,引领医学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元衡论”的观点来自于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的起源探索,包涵平衡观、结构观、层次观、整体观、联系观等丰富的内涵。既融入中医理论的平衡观、整体观、联系观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又融入了西医理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既有西医单元结构观的还原论哲学思想、又有中医机体与环境、机体与社会、机体内部脏器间相互协调的系统论整体观的哲学思想。可以认为“元衡论”既包含着自然辩证法与机械唯物主义相统一;又包含着还原论与系统论的统一,是一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以“元衡论”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突破点,可以更好地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为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创造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贡献于全世界”的目标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路径,有利于临床医学理论早日形成技术性与思想性并重,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兼融的中西医结合新医学。

参考文献

[1]陈竺.健康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8.

[2]况立洪.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看科学模式的转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24):13-14.

[3]卢雯静.基础医学研究进展的还原论与系统论[J].医学与哲学,2005,12(26):12-14.

[4]王小英.系统论的科学模式转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13-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82.

[6]常虹,赵青树.从中西医的优势和差异探索中西医的发展方向[J].内蒙古中医药,2003,2(3):77-79.

[7]李梢,王永炎.医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5(28):91.

[8]李衍达.以信息系统的观点了解基因组[J].电子学报,2001,29(增刊):1731-1734.

[9]周勇,戴仕冕,彭峥嵘.用“元衡论”的思路对痤疮病因及治疗的分析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7,28(8),69-70.

[10]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901.

[11]周勇,戴士冕,彭峥嵘.下肢静脉曲张向下肢溃疡演变过程中相关因素研究[J].医学信息,2007,20(4):656-657.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5

一、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以培养临床高级专业人才为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事业而献身。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继承和发扬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能独立承担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临床医疗技术上达到临床高级专业人才水平。

4.结合临床实践,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3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疾病的临床研究(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研究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临床研究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研究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

四、培养方法及要求

课程学习集中半年时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

20学分

自然辩证法

3学分(54学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36学时)

外国语(英或日)

6学分(216学时)

医学统计学

3学分(54学时)

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基础

4学分(68学时)

2.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

12学分

中医临床基础

3学分(54学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6学分(108学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研究进展

3学分(54学时)

(二)选修课(至少2门)

4.5学分

高级病理生理学(限选)

3学分(54学时)

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学时)

医学免疫学及其进展

2.5学分(45学时)中医药文献检索

3学分(54学时)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2学分(36学时)生理学及其进展

2.5学分(45学时)病理学及其进展

2.5学分(45学时)

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由研究生处于第1学期统一组织课堂教学及考试,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相关教研室于第2学期安排授课及考试。课程学习要求有统一教材、教学大纲和参考书目,同时建立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保证学习质量。

(三)临床能力培养

1.基本要求

按住院医师培养方式轮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进行严格的临床训练,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其操作技能。

2.具体时间安排(共26个月)

(1)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每周1—2次随师门诊或查房。(2)临床轮转20个月(本专业科室6个月,相关科室14个月)。①本专业科室(指三级学科)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应尽可能放在临床轮转的后期,便于导师与本专业科室协商,统一安排临床轮转和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也便于学生撰写论文。

②临床轮转的科室与时间:详见《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时间安排规定》。

3.轮转要求

(1)轮转期间尽快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临床情况。按要求书写经管病人的大病历并记好病程记录。在病房轮转期间每月不少于5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可书写住院记录),做到及时、完整、准确、清楚,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书写要求。

(2)在病房工作期间,负责5张床位,在指导小组的指导下,掌握本科常见病及危重病的诊断、治疗和实际操作技能。

(3)参加轮转科室的一切业务活动及政治活动,必须参加科室值班,由所在科室负责考勤。

(4)进入本专业临床轮转后,应同时进行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

①临床训练:研究生进入本专业的病房、门诊轮转期间应加强三基训练,轮转结束达到临床高级专业人才水平。

②科研能力培养:导师以及指导小组成员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指导研究生正确选题,进行科研设计,按时开题,完成论文的临床观察,积累临床资料。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

③教学能力的培养:参加一定量的教学工作(含科室小讲课)和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5)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学习期间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6)三年学习期间,要努力撰写学术论文,争取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

(四)考核

临床理论采取综合笔试,临床业务技能采取口试、床边实际考核、模拟操作及抽查医疗文件等方式,考核小组按临床考核项目评分表进行逐项评分,取平均分,最后得出综合分数。

1.出科考核:每个科室轮转完毕后,由科室负责人及带教老师组成轮转考核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及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将考核情况和评定意见填入“临床医学研究生轮转考核评定表”备案入档。

2.中期考核:完成部分临床科室轮转及开题报告之后,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5月份,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成绩、临床能力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具体详见《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实施细则》。

3.综合考核:研究生在完成理论教学及临床轮转结束后由本学科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3~5位专家组成的综合考核小组,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考试,考核成绩达标,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临床实际意义,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一般可不做实验研究,论文撰写不能占用临床轮转时间。具体要求详见《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若干规定》。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时间安排规定

(试

行)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时间安排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共三年,其中课程集中学习6个月,临床轮转26个月。

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轮转阶段安排] 1.临床内科专业(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包括:① 相关专业科室(指三级学科)的临床轮转不得少于3个科室,可以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辅助科室,时间为14 个月。② 本专业科室(指三级学科)临床轮转时间为6个月。③ 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

2.其他临床学科专业(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包括:① 相关专业科室的临床轮转不得少于3个科室。时间为8个月。② 本专业科室(包括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辅助科室)临床轮转时间为12个月。③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

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工作应尽可能安排在临床学习的最后阶段,以便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三、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进程

1.课程集中学习6个月: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2.临床轮转26个月: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月)起至第三学年第二学期(4月底)结束。

3.研究生开题报告完成时间:第二学年第二学期(3月或4月)4.中期考核完成时间:第二学年第二学期(5月)

5.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第三学年第一学期(11月)起至临床轮转结束(4月底)。

6.毕业考核完成时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4月底)。7.论文答辩完成时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5月底)。

附:各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跟随导师肿瘤病房(含门诊)

6个月 本专业肿瘤病房

6个月 心血管内科

3个月 消化内科

3个月 呼吸内科

神经内科

血液科

急诊科

放射科

B超室

病理科

具体轮转科室先后次序根据情况自定。

2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中西医结合临床血液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跟随导师血液病房(含门诊)

6个月 本专业血液病房

6个月 心血管内科

2个月 消化内科

2个月 呼吸内科

2个月 神经内科

B超室

心电图室

血研室

骨髓室

具体轮转科室先后次序根据情况自定。

2个月

1个月

1个月

2个月

2个月

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跟随导师消化病房(含内镜室)

6个月 本专业消化病房

6个月 心血管内科

3个月 呼吸内科

2个月 神经内科

2个月 内分泌科

急诊科

放射科

B超室

具体轮转科室先后次序根据情况自定。

2个月

1个月

2个月

中西医结合抗癌防癌 篇6

答:李雁主任医师v:部分病人经过化疗有可能可以手术切除。目前未确认乳腺癌有遗传性。

问:@单纯的青春梦想:这一次B超双乳已显示乳腺等级2级,内容显示的是小叶增生,以前检查出来的结果是左乳3级,右乳6级,是浸润性,请问最后一次化疗是21天4次的,那化疗可以不做,直接进行手术吗?

答:李雁主任医师v:就目前情况来看,不能说明有复发,应积极中医中药治疗,以预防复发转移。

问:@wjmls:①肝部肿瘤,早晨出现低血糖症状,夜间喝白糖水补糖,可行吗?②饮食具体禁忌什么?③若想吃中药,吃什么好?

答:李雁主任医师v:①早晨低血糖,要找出原因,再采取针对的措施。②少食无鳞鱼及辛辣食品。③中医中药需要对症下药,因此应该来门诊就诊,我们会开出有针对性的中药。

问:@新晴微微:肺癌晚期,在吃靶向药物。医生说不要同时再吃其他药包括中药,因为中药说不清,也许有拮抗作用。请问中医怎么看呢?

答:李雁主任医师v: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肺癌患者在服用靶向药物期间,可以配合中药治疗,有增效作用。

问:@阿迪斯:每年坚持常规体检的,一切正常,防癌的话还需要检查什么?

答:李雁主任医师V:除常规体检项目外,针对肿瘤的。主要考虑检查肿瘤标志物、PET/CT等。如果目前有什么症状,可根据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例如,大便次数改变,可考虑下腹部CT及肠镜检查。

问:@用户3580127577:我母亲今年50岁,当时检查是胆结石,微创手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癌,为第3期,未有远处转移。医生说这个化疗不太敏感,不建议我们做,也未做根治术。像这种该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

答:李雁主任医师V:如果肿瘤已切除,且无其他部位转移,可考虑中医药治疗。

问:@宏祖:要去看望癌症手术后病人,请问是送冬虫夏草胶囊好呢还是灵芝孢子粉好?您建议癌症术后病人吃什么呢?

答:李雁主任医师V:都可以,表表心意。癌症术后病人适合吃什么,具体需要根据病情。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7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现状

1.1 当前中西医结合教育中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 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院校将中西医结合教育只简单的意会为培养一种“复合型”人才, 即既掌握西医基本知识和技能, 又掌握中医基本知识技能。这样的培养目标结合分科课程论指导下, 造就了现在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简单的由中医课程、西医课程两者共同组成[3]。同时, 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重专业、轻人文的趋势, 与专业有密切关系的医学哲学的内容极度缺乏或者没有[4]。此外,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 主要是机械结合而且缺乏人文、理学及哲学基础的衔接引导, 中、西医课程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少;教材的编写上它们以各自系统为逻辑, 彼此独立, 缺少联系, 即使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中, 也是对同一疾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分别进行中医和西医的论述。因此, 在现行培养模式下, 学生很难明确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与实质, 无法科学预见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不能将所学的中医、西医两种知识融合运用[5]。

1.2 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授课教师的现状

在授课教师方面, 教授哲学课程的教师几乎都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专业, 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 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将哲学与医学联系起来。与此同时, 专业课教师也普遍缺乏人文科学知识, 尤其是哲学知识。由于医学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 许多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在有限的学时内, 主要通过教师单方授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 医学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紧密, 如果没有哲学思维的引导, 学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 易学而又易忘, 将已学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并记忆, 新内容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医学教学也经常会出现专业课教师 “反复温故”的情况[4]。此外, 授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基础与临床的科学研究中, 也同样忽略了哲学思辨能力在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指导意义。

1.3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现状

在当前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突出问题。首先, 学生受既有理论的束缚, 不敢对书本、教师说不, 满足于接受与背诵现成的结论;思考问题的思路单一, 缺少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思辨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着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其次, 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 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繁重, 没有时间去进行哲学思维的拓展, 当然也无法将各门类专业课知识相互联系, 相互交融, 更不能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此外, 相对于感性直观、有现实实效性的医学理论, 哲学思维则更为抽象, 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去重视它, 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探究[4]。以上3点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 矛盾尤其明显。学生既要学所有的现代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 同时又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的内容。由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如果没有哲学思维、思辨的引导, 让学生将两种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 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 几乎所有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到一些很尖锐的问题, 比如“为什么两种不同医学模式要结合在一起?”、“学中西医结合就是西不西, 中不中。”调查统计表明安徽中医药大学10-12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毕业生中, 对于“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 你认为什么是中西医结合?”问题的回答中, 有56%的学生回答就是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去解释中医;有49%的学生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 很难真正结合在一起;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 很难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整体性的把握, 也很难将中西医结合发扬光大。这种现象无疑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以上3个方面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生在哲学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思辨能力是医疗能力的核心, 是临床医生科学素养的集中体现。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普遍缺乏相关的内容和指引, 使得学生不会思考, 不愿思考, 极度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及发展潜能。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 他们很难自发自主地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没有二者的有机结合, 他们就不能创新地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因此, 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探索, 对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世纪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及意义

2.1 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学整体内容的把握

现代医学的各门基础课程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加强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运用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去学习相应的课程, 进而才有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穿针引线”, 运用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组织教学, 运用辩证哲学思维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 训练学生从普遍联系中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前后学习的内容中架起桥梁, 对学习内容进行思维加工, 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知识[7]。比如将现代医学中具有普遍联系的概念—“平衡” (如生物化学中代谢的协调调节与代谢平衡、免疫学中的免疫自稳及生理学所强调的稳态) 与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相互类比并建立哲学上的关联;又比如介绍被誉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终极目的和最高阶段的3P (Prevention, Prediction, Personalization) 医学[8]。其强调的“Prevention (预防) ”就完美的体现了中医 “治未病”的思想。“Personalization (个性化治疗) ”更是体现了中医中辩证论治的思想。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解, 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这两种表面上的矛盾对立体通过哲学思维中的事物普遍联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此外, 作者所在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体系改革, 就是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中把握医学理论。在实验教学方面, 积极探索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之间的整合, 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开设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让大肠杆菌能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要求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及综合思考的能力, 将微生物学实验中的细菌的培养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质粒的提取与转化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2.2 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为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更是提高医学类大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学生具有了哲学思辨能力, 才能跳出和超越本学科的局限, 对事物的理解才能趋于深刻。例如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讲授基因敲除技术时, 强调虽然该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研究单个基因的功能的最重要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手段, 但是这种方式过分强调了单一基因的作用, 对理解复杂的基因网络帮助不大。事实上, 很多耗费巨大的基因敲除实验未观察到任何阳性结果, 或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是因为任何特定的基因产物仅是复杂调控网络的一小部分。另外, 背离还原论和决定论的基因冗余和基因多效性也使敲除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说“当我对生命中各个分子都了解清楚时, 我对生物的整体图像反而模糊了。”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分析, 既让学生明确现代医学的优势, 同时也了解其不足之处, 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 为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所在院校在讲授课程中采用了将相关知识与创新思维实例有机整合的方法。比如在降解蛋白质变性的时候, 引入肿瘤治疗的热疗法, 将学生在医用化学课程中即学到的碱金属遇水产生的放热反应与肿瘤治疗联系起来, 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在肿瘤热疗法方面的相关进展, 通过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什么是创新。在讲解PCR技术产生的背景时, 强调生物体内的有关DNA合成的理论都已掌握, 为什么不能把它拿到体外的试管中进行呢?而穆利斯想到了, 并做到了, 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 让学生在领略到医学大家创新成就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医学教育也应如苏格拉底的 “精神助产术”所倡导的那样, 让新思想的产生不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的, 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得出的结论[9]。因此, 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启迪与导向作用。

2.3 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及方向的把握和信心

现代医学界, 中西医结合问题一直是焦点。但是, 随着系统生物学的蓬勃兴起, 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与哲学指导。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基本哲学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前者是把生命体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现代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对生命基本的、全面的和系统的理解;后者中医学“不是将人比作机器, 而是将人体看作一个气血循环系统”, “以整体观、辨证论治、方剂干预为鲜明特色, 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 本质上具有系统科学的思想。”同时在哲学方法论层次二者也具有一致性:系统科学方法是系统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的重要方法。中医学方面, “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 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7]作者所在院校在中西医结合导论的教学中,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生物学及系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引起了学生对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极大重视,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只有运用系统论、整体观的哲学方法及思维, 建立与发展中西合璧的系统医学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和高级阶段。进一步坚定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信心, 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有利于中西医结合队伍的稳定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有关加强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探索, 不仅培养了医学生知识融通和学科综合的能力, 还使医学生体验到哲学思维多样性、变通性的魅力与乐趣, 能在优化学习过程和提升学习效果之间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进一步激发和维护学习动机。同时使学生敢于挑战旧的理论、提出新的设想, 并且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进而才能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其成长为具有不断发展潜能的、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传坚.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6) :18-19.

[2]李旺.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J].中医教育, 1999, 18 (5) :57-59.

[3]朱虹, 钱静, 王炜.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9) :104-105.

[4]杨秋菊, 谢欣.用哲学思维渗透医学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5) :83-85.

[5]聂优爱, 陈利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之浅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 (4) :380-382.

[6]伍吉云, 魏楚蓉, 钟敬亮.哲学思想为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启思与导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4) :52-53.

[7]王华生.医学哲学内在逻辑视野中的医学哲学教学方法[J].法制与经济, 2009 (14) :123-125.

[8]李振光, 蒋东晓, 周丽, 等.“3P”医学新概念[J].中国卒中杂志, 2008, 3 (8) :608-611.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8

1 开设老年医学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

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 老年期延长, 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2001年卫生部的调查表明, 老年人群中60%~70%的人有慢性病史, 人均患有2~3种疾病, 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的3.2倍, 伤残率是全人口伤残率的3.6倍;60岁以上老年人在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1]。

目前我国老年医学发展还较滞后, 一方面与经济不发达、社会保健覆盖面不广有关;另一方面, 与医学教育重视不够、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这方面未受过正规培训有关。老年病以衰老为特征, 老年人有其特有的生理改变及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老年医学有其特殊性, 不是其他医学专科的重复, 这是我们老年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医疗改革涉及主要人群即为老年人, 今后医疗服务的对象也以老年人为主, 老年医学教育的紧迫性已摆在面前。

2 国内外老年医学现状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老年医学研究, 40年代国际老年医学学会成立, 说明老年医学很早就引起了他们的重视。近年来, 国外一些医学院校将老年病学列为毕业生必须考核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使其毕业后对老年人群开展良好的卫生保健工作[2,3]。欧洲几乎一半的国家也很早认识到并将老年病学设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并在两年的内科学教育后进行为期4年的老年医学教育[4]。而在我国, 自60年代始有少数学者研究, 中华医学会在1981年建立了老年医学学会。仅一部分医学院在4年级开设老年医学选修课, 但没有专门的老年病实习, 多数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专业的老年医学知识。因此, 老年医学专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5]。

3 老年医学课程的自身特点

老年医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它不只研究老年病, 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 不是内科疾病在老年人中的简单重复, 其教育内容有别于内科学。

3.1 涉及范围

老年医学包括的范围很广, 目前已有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年预防医学 (包括老年保健) 及老年社会医学等。

3.2 学科内容

(1) 老年基础医学:主要研究老年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和生化免疫等的增龄变化, 探索衰老的机制及延缓衰老的方法。 (2) 老年临床医学:主要研究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 寻找有效的诊疗和防治方法。其中包括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和康复医疗。 (3) 老年流行病学:通过调查、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分布以及老年人死因, 研究遗传、环境、生活、卫生和心理等各种因素对衰老和老年疾病的影响, 为老年人的防病治病和卫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其中包括长寿地区的调查、研究。 (4) 老年预防医学:研究如何预防老年病, 通过各种努力尽量保持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对已患的疾病, 即使不能治愈亦要争取减少病残。因许多老年病是中年患病延续下来的, 而多病的中年也难得有健康的老年, 所以老年预防医学保健研究还要涉及到中年的防病和保健。 (5) 老年社会医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学科, 是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老年医学, 根据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等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研究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同时也涉及对老年人的各种保健和福利事业。

4 掌握老年医学知识是现代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组成部分

随着生命的延长, 人体诸器官及功能状态不断变化, 老化在人体各个部分普遍发生并且持续进行, 从而形成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特点。老年人往往多种慢性疾病并存, 加之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应急反应能力低下, 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各个系统及器官常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和功能减退, 当一个器官功能衰竭后, 通过低排血量、低灌注、毒血症等机制, 容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同时老年人肿瘤发病率增高, 甚至会有两种以上原发恶性肿瘤出现在同一位老人身上。正是由于老年人的这些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 在医疗工作中就对诊断和治疗产生特殊的要求。老年医学知识的缺乏, 既不利于老年病科医师的临床工作, 也不利于相关临床科室 (如内、外科、神经科) 的医疗工作。医学生只有充分掌握了足够的老年医学知识, 才能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成为适应社会与临床工作需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

5 掌握老年医学知识是现代医学生的迫切要求

刘承云等[6]对220位1~5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每届高年级医学本科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对老年医学感兴趣, 但是对老年医学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而随着其所在学校老年医学课程的开展, 对老年医学相关知识有了解的人数中, 低年级本科生比高年级本科生有所增加, 最高增加了12%。根据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专门的老年医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6 中医治疗老年病优势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 辨证加减灵活, 治疗方法多样且副反应少等特点, 受到广大老年患者的青睐, 这也是中医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根本。中医治疗具有多因素、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 较之基因治疗等更具前景。如《内经》强调“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是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 阴阳平衡破坏就会导致疾病发生。要防病治病就要维持机体阴阳平衡, 通过辨证论治, 恢复和保持内在环境稳定及相对平衡, 消除疾病产生内因, 调整患者全身状态, 调动内在抗病能力, 以达到治病目的。所以中医是“治人”, 而非单纯“治病”, 这是治本的方法。在治疗多种老年病方面, 中西医各有所长, 中医更有优势。作为现代培养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者, 应扬长避短,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使我国老年医学研究能快速发展。

7 目前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1) 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医学的相互关系、作用与影响, 重视两者所带来问题的严重性, 因而从专业角度来从事及对待老年医学的医、教、研的工作。 (2) 了解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针对老龄化问题及老年医学学科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制定老年医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少走弯路, 缩短差距, 提高水平。 (3)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老年医学的特殊性, 知道这门学科在未来社会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较高的社会地位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鼓励他们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使之有兴趣、有动力、有所付出, 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专科人才。

总之, 在高等中医学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课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因此, 加大投入是保证老年医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同时亦可利用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加大老年医学教育的力度, 让医学本科生掌握基本的老年医学知识, 鼓励他们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并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是保证老年医学发展的前提, 并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普林.老年医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Fulmer T, Hyer K, Flaherty E, et al.Geriatric interdisci plinaryteam training program:evaluation results (J) .Journal of AgingHealth, 2005, 17 (4) :443-470.

[3]Newell DA, Raji M, Lieberman S, et al.Integrating geriatriccontent into a medical school curriculum:description of a suc-cessful model (J) .Geron-tology Geriatrics Education, 2004, 25 (2) :15-32.

[4]Duursma S.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geriatric medicine in theeuropean union (J) .Tijdschr Gerontol Geriatr, 2005, 36 (1) :19-26.

[5]李建中.浅谈老年医学与老年医学教育 (J) .医学教育, 2003, 8 (4) :24-25.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9

宋坪主任委员报告了2015年专委会发展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她指出,医学美容专委会汇聚了皮肤科学、激光整形、中医学、化妆品研发、企业产品研发等多个行业的专家,是“五行俱全,群星璀璨”的“大家庭”, 是跨行业的强强联合。

她强调,医学美容专委会要追溯中国传统医学美容的源流,探讨中两医结合医学美容的学术进展,逐步建立医学美容、整形医学、科普等学科,研究制定最先进诊疗方案和指南,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讲座、培训、咨询等活动,繁荣医学美容学术,广泛幵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打造活动转化研发平台。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委会主委、中国中医科 学院广安门医院宋坪主任医师报告2015年专委会工作计划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杨晋翔教授致辞,他对专委会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一、中医与西医的有机结合, 使中西医更好地融为一体;其二、临床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即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其三、医学美容要实现北京论坛与国际论坛的有机结合,使其更具国际特色;其四、学术与科普有机结合,使学术内容更接地气。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医政处王欣副处长首先代表北京中医管理局向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对专委会今年的工作计划及发展方向,提出六个字的要求:第-是“新”,医学美容专委会的成立其创新性在于跨行业组合的多元化,政府希望看到各行业间的交融合作;第二是“全”,在原有的工作计划中,J P强学科建设,通过跨界发展把医学美容专业学科建设好,更为全面的实现中西医融合;第三是“能”,专委会要更好地发挥行业引领和行业自律作用;第四是“特”,突出中西医结合的“学术魂”,探索中医如何融合西医美容外科、皮肤科学,强化&委会作为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大的学术平台;第五是“实”, 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服务产业体制,使专委会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政府;第六是“高”,希望医学美容专委会能够引领国际中西医美容。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医政处王欣副处长致辞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杨晋翔教授致辞

北京日化协会会长董银卯教授、环球中医药杂志社李宏亮社长分别代表兄弟学会、报刊媒体向专委会的成立致贺。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 篇10

1 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1.1需求现状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 在当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都不能再满足病人的需求, 需要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 提供最佳的整体护理, 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 全国加快了中医护理工作的步伐, 初步培养了一支中西医结合护理队伍。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 至2009年我国有三级甲等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 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专业人才仍严重缺乏[3]。因此, 在集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养生、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下,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4]。

1.1.1国家需求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不仅是针对中医院, 综合性医院都应开设中医类科室。

1.1.2社会需求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加,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效”非常适合于社区, 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

1.1.3医院需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指出, “十一五”末我国护士总数205万, 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 其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不低于60%, 其中, 培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护理专业毕业护士比例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40%, 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30%。

1.2培养现状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 逐渐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但专科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 大多是按照普通护理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且本科护理学生毕业后多数会从事行政管理、教学或其他岗位的工作, 仅少数继续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因此, 专科护理学生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中流砥柱。而我校是四川省内唯一一所高职高专类中医药院校, 可以依托多年办学经验和护理学专业办学实践以及附属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中医临床护理优势, 为四川省乃至全国中医院培养出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2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2.1 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特色目前的课程设置尚缺乏论证, 绝大多数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沿用“三段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 即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 同时开设中西医护理课程, 但二者主辅地位尚无定论[4]。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 大专护理学生需在2年时间内完成几十门西医及中医类课程, 时间紧任务重, 教与学都很难把握重点, 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实用性, 培养的学生无特色, 脱离了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教材体系建设滞后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 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目前我国尚无一套专门针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实用型教材, 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 教材的内容医疗部分偏重, 护理内容不突出, 未能充分体现特色。

2.3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材建设的滞后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仍未打破学科的限制, 根据教材来选择教学内容, 甚至是教材有的内容统统讲授, 导致信息量过大, 知识点过多, 学生难以接受。因此, 应在选好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教材, 确定教学内容, 同时要保证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轨, 及时更新。

2.4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建设起步晚, 因此该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匮乏, 即使是具有中医护理本科以上学历的也为数不多。故目前担任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为中医类相关专业的教师或临床医生, 他们虽然理论基础扎实, 临床经验丰富, 但缺乏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 很难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护理的理念相结合。且我国尚无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的考核标准, 国内也未开展专业的针对性的培训, 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5]。

2.5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中医类课程, 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不断压缩实践课时, 而以讲授为主, 学生实践操作及接触临床的时间太少, 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3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3.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与卫生工作方针,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能掌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能力, 德、智、体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能力强, 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 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中西结合护理专业人才[6]。

3.2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13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三年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中增设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 根据行业需求, 开展与本市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人才。主要合作事宜如下。 (1) 合作形式:双方建立深度的校院合作关系,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形式, 使双方互惠互利。 (2) 培养对象:学校国家计划招生的全日制普通大专护理专业学生, 学制3年。 (3) 管理模式:双方各指派专人共同建立“岗位人才培养教学与管理指导委员会”, 负责产学研合作的指导、管理与协调等工作。 (4) 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5) 合作时段:在学生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课程模块, 合作单位参与部分理论课程讲授和见习带教;合作行业参与学生第四学期综合实训的指导, 安排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时进入行业的顶岗实习。 (6) 学生就业:合作培养结束后, 在实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 合作行业拥有优先留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

3.3 课程改革实施

3.3.1 课程设置理念以人为本, 以需求为导向, 夯实西医, 融合中医, 注重整体, 辨证施护[7]。

3.3.2 构建课程模块根据学分制要求, 构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人文必修课、实践技能必修课、中西医结合岗位限选课及任选课几大模块。其中, 对岗位学生选课实施打包制, 即中医类课程全部归到中西医结合岗位学生的限选课中, 使培养的岗位学生具有岗位特色。

3.3.3 课程内容及课时改革考虑到大专学生学制短、课程多、排课难等问题, 且各课程由于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学科多但内容繁多且重复, 因此, 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 将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的中医类课程整合为两门, 即中医护理概论 (64学时)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两部分;中医护理技术 (112 学时) :包括中药方剂学、中医针灸推拿、中医护理及中医养生与食疗四部分。其中, 各部分的学时又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分配不同, 例如, 中医护理会占更多的比例。

3.3.4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重视实践教学, 突出技能培养。对本专业所需的护理服务技能, 可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练习相结合、课内训练与集中强化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模式来加以培养。 (1) 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对于本岗位学生的重点教学内容, 我们均采用1∶1的课时分配比例, 如中医针灸推拿、中医护理, 使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 切实培养职业能力。 (2) 通过专业见习使理论教学和护理工作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集体安排到合作医院见习, 形成护理行业基本认知, 提早接触专业, 促进专业认同;在开设大部分的主要专业课之中后期 (主要是第二学年) , 安排学生在校外见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将寒暑假专业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中, 学生需在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进行医院见习, 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3.5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成立由专职教师、护理实践专家组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岗位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召开课程教学团队会议, 集体备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修订课程模块, 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培训, 使临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能更好地发挥所长;每年至少两人次外出参加相关专业培训, 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3.3.6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讲授-归纳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学术讲座等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例如,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我们将课堂搬进医院, 使学生参加临床的病例讨论, 从临床案例引申出理论知识, 从而使学生易接受、牢掌握。

综上所述, 我们要紧密围绕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其课程设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积极学习国内外及兄弟院校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 以推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荣, 何世银.中西医结合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 1999:9.

[2]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

[3]金利国, 张秋娟.中西医结合医院新时期发展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 (5) :71-73.

[4]金利国, 沈雁, 许志仁, 等.中西医结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3 (3) :78-81.

[5]姚万霞.高等护理教育应注重中医护理课程设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 :55.

[6]张志国, 王慧生, 秦玉龙, 等.中西医结合本科高等教育现状教育学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5) :3-5.

[7]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4 (1) :28-30.

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热点(二) 篇11

在肿瘤防治史上,有过很多当时无法解释的奇怪现象。1794年,巴黎一位内科医生报道了一个特殊的病例:他医治的一位乳腺癌患者已经无法手术,使用当时最有效的药物也无济于事,几乎就是在等死。一次,她的腿部不慎感染,形成脓肿。与此同时,她的乳癌肿块缩小了,最终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当她的腿部脓肿治愈后,乳癌又马上复发。医生试着在其原脓肿部位造成人工感染后,乳癌竟然又逐渐消失。19世纪末,一位美国医生对一位已不能手术的癌症患者做了一项大胆实验:让他感染链球菌。患者很快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怕冷、高热、出汗。而几天后,患者的肿块开始缩小……

进入20世纪,更多的医生开始观察到:少数癌症患者未经治疗,却能与恶性肿瘤长期“和平共处”,有的甚至肿块自然消失;有的癌症患者却祸不单行,在初次患癌后,又不断地患上第二、第三种癌;每年患感冒多次的人显得弱不禁风,但他们却比从不或极少感冒的人更不容易患癌……

现在已得知,这些令人困惑的临床现象均与人类的防癌体系——免疫系统有关。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完善与否,免疫系统是否得到刺激,是否获得调整或发生紊乱,会导致各种不同的结局。

癌症患者都“免疫功能低下”吗

人类免疫系统中掌管癌细胞存亡的有三类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其中T杀伤细胞(T淋巴细胞中的一个亚型)是“战斗”主力。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T杀伤细胞攻击和杀死癌细胞的精彩场面(图1):癌细胞的细胞膜首先被攻破,随后“城门大开”, T杀伤细胞长驱直入,最后,癌细胞溃散、死亡。

如果说T淋巴细胞在抗癌战斗中扮演的是有直接杀伤力的角色,那么B淋巴细胞却是“另辟蹊径”。B淋巴细胞能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癌细胞(抗原)越多,抗体分泌就越旺盛,在补体参与下,抗体抑制、包围、杀伤癌细胞(图2)。

这两种不同的免疫现象,分别叫做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反映的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反映的免疫功能)。过去人们说到癌症患者,总习惯性地认为他们“免疫功能低下”。事实上,癌症患者有的是单纯体液免疫功能过分亢进,有的是单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的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伴体液免疫功能过分亢进。所以,简单地说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是不够全面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免疫功能紊乱”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虚弱之人易生肿瘤

因此在临床上,针对肿瘤的免疫治疗也不是单纯地提高免疫功能,而是调节免疫功能。比如临床常用的干扰素(IFN),就既可增强低下的T杀伤细胞,又可降低亢进的B淋巴细胞抗体。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还有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淋巴毒素(LT)、集落刺激因子(S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不过,它们也有一些不小的遗憾:来源匮乏、品种不多、价格昂贵。

“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这是金代名医张元素的名言,意思是虚弱的人容易患积聚之证。古人所说的积聚,就包括现代医学概念中的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所以中医治疗癌症,历来将扶正补益法作为基本的治则之一。众多资料表明:人参、冬虫夏草、灵芝、黄芪、女贞子、枸杞子、天门冬、石斛、黄精、扁豆等扶助正气的中药,能调节癌症患者紊乱的免疫功能,特别是能扶助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在调节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方面,品种繁多的中药显示出其选择余地大、价廉、高效、副作用少的优势。

白细胞低就不能继续化疗吗

说到癌症的免疫治疗,不由得要提到癌症患者化疗后免疫功能受影响的问题。长期以来,临床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癌症患者在化疗中出现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升(正常值4×109/升~10×109/升),就要暂停化疗,理由是此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血白细胞分成好几类(图3),其中与癌症防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淋巴细胞。通过周围血白细胞测定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不仅要看白细胞总数,更要看白细胞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比例。如果一位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总数为4×109/升,但其中淋巴细胞占30%,也就是说淋巴细胞的数量并不少(1.2×109/升,即大于1×109/升的最低标准)。这说明患者的免疫功能尚可,只要患者自我感觉能够承受,不必停止化疗。反之,如果一位患者的血白细胞总数达8×109/升,但淋巴细胞只有10%,那么这位患者绝不能再行化疗,因为他的淋巴细胞数量很少,继续化疗淋巴细胞会下跌得更惨。

此时,应运用药物扶升白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使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才能继续化疗。利血生、鲨肝醇等西药有明确的升高白细胞作用,起效也很迅速。但是它们的作用不持久,一旦停药指标会很快下跌,而且作用单一。相对来说,很多扶正补益中药不仅能升高白细胞,而且能增加血小板,如灵芝、黄芩、黄精、阿胶、明党参、枸杞子、白木耳、百合等。中药复方能发挥整体优势,效果更好,比如笔者研制的地黄汤(由生地、党参、黄精、黄芪等药组成),能使癌症患者的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增多,也就是说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又能降低亢进的体液免疫功能。

打好“攻坚战” 不忘“持久战”

可见,在癌症的治疗中 ,手术、放疗、化疗虽然是主角,但中医中药这一配角的作用实在不能低估。近40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发现,扶正补益中药除有调节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外,在减轻手术、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强手术、放疗、化疗效果,保护骨髓,并提高其造血功能、增强内分泌和体液调节功能等各方面都有不俗表现。

我是中西教育结合的矛盾产物 篇12

所以我心里并不乐意自己是“偏才”,这么叫也没显得自己比别人更高兴。可我毕竟坚持住了自己的理想及爱好,而这一种选择,那种苦中有甜、甜里藏辛的感觉,却是一言难尽。

一、留学英国的生活是我创作的起点

小学三、四年级我是在英国度过的,初到异国他乡,想象中的陌生及恐慌要少得多。最初的一月,父母每天带着我到处游玩,几乎把伦敦所有著名的景点都逛了个遍。当时还小,也搞不懂历史啊文化价值什么的,只是非常喜欢伦敦那种古老的繁华。不得不说,当地的建筑确实很古朴美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免费对游客开放。即使是上学以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到市区游玩,结果我可能比有些英国人还要熟悉这座繁荣的大城市。

刚去英国的时候,我经常看的是“书虫”系列的英译中小说——在老爸进房间前拼命看中文,老爸进来的那一瞬间再把脑袋转过去佯装学英语——没办法,谁让电视台不播中国的节目?我和妈妈都懊恼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把“魔掌”伸向了那一堆父亲从国内带过去的名著缩写。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喜欢上看书的。我是一个感情很丰富且敏感的人,可以为一句话、一个段落而流泪,或者捂住嘴巴偷笑。后来,《哈里·波特》系列在国内流行起来,我便拜托小姨把书从国内寄来英国,把系列的第二部《密室》看了六遍。

从那以后,我开始写作了。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行为,看多了,心里羡慕,然后就想自己写,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唯一的“缺陷”是:我用的是中文写作,而非英语,也是因为太懒,不愿意多动脑袋。

从英国回来,我正好上小学五年级,那时是我写作的真正起点。这时的我多愁善感,脾气前所未有的差,普通话与粤语也退步了许多,无论哪一种语言班里都鲜有能全听懂的同学,这使我很少开口说话,心里十分压抑。与此同时,脑海里总想着很多事情,不理解许多现象:为什么我拿着被翻乱的行李向海关道谢的时候,他看也不看我一眼?为什么国内那么多路人闯红灯?为什么我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同学们与我想象的不一样?为什么中国的学校不让我戴耳环,他们会不会以为我是坏女生?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不理解,我才开始看更多的书,更多地写,妄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倾泻心中的焦虑与不满。

直到快13岁的时候,我才逐渐好转,慢慢适应了国内的学习,成绩尚佳。我还喜欢参加许多课外的活动,除了获得一些英语竞赛的奖项,还有一个航海模型比赛的组别全国第一名。2005年6月,我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少年作家杯”比赛,拿到了我文学类别的第一个全国一等奖。

2006年,我的第一本书《天空笑颜如歌》,也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二、文学特长从未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我看起来似乎变得越来越“牛”了,慢慢地从“平凡”变得“不平凡”了,但是我并不快乐,书的出版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变化。就我个人而言,我并非是为了奖项或者其他目的才开始写作,它或许曾经是我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写作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写得或许还并不好,无法像韩寒、郭敬明一样以写作维持富裕而快乐的生活,我也知道,在达到那种层次以前,我没有资格对学业哪怕是稍微的不上心,既然无法减压、无法取舍,我只好一边坚持写作,同时努力学习。

事实上,我的文学特长从来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说说曾经获得的奖项、荣誉,还真不是一点儿,但是,我的成绩却无法为我赢得自信和学校的鼓励,同学知道了也只是一笑带过,唯一的效果就是使我的作文次次拔尖,仅此而已。

一种不被认可的痛苦,在学业的压力下慢慢变大。既然我在文学上的成绩,没有让学校和家长感到一些别样的欣喜,无法让我获得虚荣的满足,这一种原本很愉快的坚持,也就慢慢变得不愉快起来了。

我无法责怪任何人,我知道,在中国,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学生而言,学业高于其他的一切,那些上艺术类、体育类学校的人,都是考不了本科院校的“庸才”,哪怕你是很牛的“偏才”,也得看你是否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我是在2005年进入作家班的,那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它的活动。刚开始是因为对这个属于少年的文学组织抱有好奇,去了可以听名家讲课,到了后来,去参加活动多半是为了见朋友,然后一起去逛街吃饭谈天说地。说来奇怪,与那些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们很默契地少有谈到文学。我深知,我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极优秀的少年作家与好学生,与其因为个人的不同见解争辩得面红耳赤,为何不愉快地享受聊天的轻松呢?

作家班的朋友是我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朋友。我被别人看作是老成的女孩儿,身边的朋友、同学少有能够理解我的人,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却不一样,我与他们互相分担压力,也逐渐在对方的生命中找到了信任和共性。

高一那年暑假,正值奥运,广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总监童遥阿姨找到了我。她是我的新书《不锁年少》责任编辑张瑛老师的好朋友,少儿频道准备拍摄一部名为《陪我长大》的系列剧,特意找来我们这些“小作家”一同商讨剧情,最后确定我负责写第二集剧本。这对我是一种新的挑战,之前我并没有写过剧本,这次接了这项目,心里颇有些紧张。之后我花了三天时间,写了八千字的剧本。

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前两集故事拍摄出来,我又被叫去开了一次会。这次会上有许多编剧以及制作人,包括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制作人也到场看片。让我感到很兴奋的是,我在广东电视台开的两次会议中,遇上有三名导演都夸赞了我的构思与想法,很是让我高兴了一阵,第一次知道自己也有编导才能!

那时,我的第二本书《不锁年少》也成功出版了,它由我亲自设计封面、参加校对,前后忙碌了几个月,实在是来之不易,之后又接着开始下一部书的创作,到2008年国庆前几天,与图书公司签了第三本书《宛如昨日》的出版合同。这一部长篇小说从开始构思到修改完毕,整整耗费了我一年半的时间,虽然回想起过程来仍心有余悸,但在我心里,它才是我2008年最成功的作品。

三、很多兴趣改变了我的生活

当然,若提到我的校外生活,除了文学上的长篇履历,也不得不提及对音乐的喜爱。

自小学开始,我就从未停止过学习唱歌,在英国的那段日子,我也一个劲儿地练习当红的流行歌曲,还跟着学校的合唱队为当时的六年级毕业生的音乐剧做配唱。

初一的时候,我固执地要去找老师学习独唱,最后好不容易请到了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教授崔老师教我唱歌,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便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絮絮叨叨一番,从我的衣着打扮开始挑毛病——但是说实话,我当时竟然挺兴奋的,合唱队的老师绝不会给你挑衣服上的毛病——而崔老师,就是从教导我作为表演者最基本的礼仪开始的。三年的课程,崔老师的严谨使我终身受益。

由于学习的原因,课程上得断断续续。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崔老师开始建议我初三毕业时即参加高考,他认为凭我的专业课成绩可以报考星海音乐学院。我兴奋了许久,但是最终还是否决了,因为那时我正计划初三上学期到英国读GCSE (初中)课程。并且,我学了三年独唱,却一直没有参加什么比赛,唱得还不够好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就是我的年龄也未满16岁。

学习唱歌让我改变了很多,现在的我与过去有了很大变化,我不再是心中暗自嫉妒别人唱得好的那个女孩了,我的努力也让我成了被别人羡慕的一员。这种感觉比在学校考试拿到好成绩还要美妙。

除了唱歌以外,我学过的东西还有绘画、钢琴、航海模型、游泳、篮球、羽毛球、法语、咏春拳、雅思英语,虽然如今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但是学习的过程确实是开阔了我的眼界,至于打篮球,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之一。

四、转学英国让我承受巨大压力

2009年我的目标是拿到英语雅思学业类考试阅读、写作、听力、口语四项平均分7分。一般来说,只要英语水平达到5.5分,就能去英国读高中,6.5分可以进入英国的大学。当然,这只是对那群专心研究理科的中国学生而言,我的目标是在国外继续学习文科科目,包括社会学、英国文学等。

自初三放弃了那所英国初中以后,我又选择了另外一所学校,准备在广州高一读完后转学过去。这所学校叫做“约翰雷格学院”,是一所公立学校,每年都要在中国招收50名左右优秀的高中生。就在上一年,这所高中的40多名应届中国毕业生中,竟有7名考取了牛津大学,2名考取了剑桥大学,其余的中国学生都进入了各大国际名校。

了解我的人一定都能够感觉到我对出国学习的期待,他们深知我热爱自由、热爱音乐与文学,此生最大的梦想是环游世界以及拿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三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双重的折磨,无时无刻不在计算自己的得失,因为我与就读的中国学校并不那么默契,高中的9科主科在两三个月内就轻易地把我变了一个人。

自初中以来,我便在不断地搜索英国高中的资料。据我所知,英国高中两年的课程,也被称为“大学预科课程(A-LEVELS)”。其间,学生只需选择最少三种科目进行学习,如果在毕业的时候,三科都能得到“A”的成绩,便可以得到牛津、剑桥等国际名校的面试机会。当然,中国的学生一般选择5门乃至6门学科学习,经受过国内高中折腾的中国孩子,出去的哪一个不是理科的精英?由此,我便开始打起了如意算盘,希望早点儿出国读书。

在我了解了英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收到了几本从英国寄来的当地教材以后,我再次开始了认真考虑,很多中国学生出国以后都选择读理科,很少有人傻兮兮地选择文科课程,与当地学生拼英语,而我在理科上从来没有什么优势,即使出国也认定了只选择数学一门理科课程,也就是说,我在国内辛辛苦苦学了9门课,到了英国或许只有其中的数学1门功课有些作用。

但我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怕成绩太差约翰雷格不收我。选择到英国读文科的决定,让我承受了很大的痛苦,甚至整个人都变得焦虑起来,开始天天吃中药,这意味着我一边要面对目前骇人的学习,还要抽出空余时间,根据教材学习英国当地的高中课程,并且在英语上更进一步,还有我坚持的文学特长、音乐特长等等——那些日子,我承受了不比留在国内学习要少的压力!

我是一个典型的、受过中西教育后的混合体和矛盾产物,贪婪地想同时吸收中英两边所有好的东西,我的眼光或许比许多同龄人要开阔,想的东西也很不一样,但是我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办法,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作业方法下一篇:病案导学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