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方法(精选12篇)
作业方法 篇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 自然生态类型多样, 马铃薯种植分散、面积较小, 近几年由于新疆各地马铃薯消费量增加, 种植比较效益高于其他作物, 面积增加迅速, 充分利用新疆光照时间长、温差大、空气干燥的自然特点和马铃薯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比较效益高的优势, 扬长避短的发展马铃薯产业, 发挥机械化作业技术生产。所以, 规范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作业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
1 播前准备
1.1 地块准备
1) 选地选土层较厚、结构疏松, 灌溉方便, p H值6.0~7.0壤土为宜。
2) 勘察作业地块的地形和地表状况, 规划作业小区。
3) 清除影响作业的障碍物, 检查土壤墒情。
1.2 耕地
1) 适时耕翻。耕地作业要在适宜的农时期内及良好的墒度情况下进行, 伊犁种植区适合在4月20至5月1日之间进行。
2) 采用铧式犁和翻转犁耕地。铧式犁犁地, 小块地采用内翻法或外翻法, 大块地采用内外交替耕翻法。翻转犁犁地一般采用梭形耕法。在离地边一半幅宽处进入, 采用内翻法, 返回时拖拉机轮胎走犁沟, 采用外翻法, 把上趟内翻土垡翻向原处, 以后一直采用外翻梭形工作方法。
3) 达到规定的耕深。一般深度为22~25cm, 均匀一致;覆盖严密, 垡片翻转良好, 无立垡回垡;地面的残茬、杂草及肥料的覆盖率达90%以上。要求耕直, 50m内直线度误差不超过15cm。地头整齐, 不重耕, 不漏耕。
1.3 整地
1) 采用联合整地机或驱动耙整地, 应根据地块的大小和动力来选配不同幅宽的机型。
2) 机械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的要求, 作业后表层土壤上松下实, 即表面有3~6cm的疏松层, 下面有适宜的紧密层。土块要耙碎, 每平方米内最大尺寸5~8cm的土块不超过8块。作业适时, 墒情适当。
3) 根据墒情确定耙深, 一般在8~15cm, 耙深合格率大于80%, 联合整地机的耙深调节一般用改变耙组相对前进方向的偏角或加重的方法来调整。驱动耙的耕深调整靠调整限深轮高低的方法来调整, 耙地作业机组行走要直, 不少耙, 少重耙, 相邻两作业幅宽内重叠量为10~20cm。
4) 整地作业方法。一般有横耙、顺耙和斜耙三种, 要根据地块大小、土壤质地、播种方向的不同, 确定作业方法。熟地及土质疏松、平坦的地块, 可采用顺耙或横耙。生荒地或土质粘重、土块较大的地块, 可采用斜耙或第一遍顺耙, 第二遍横耙。
2 机械播种
2.1 种薯准备
马铃薯种薯质量应为30~50g/块, 每个切块具有1~2个芽眼, 种薯幼芽长度小于15㎜, 种薯在长、宽、厚三个方向的尺寸极差在30~50㎜。如种薯尺寸极差小于30㎜, 应在原有的取种斗杯里加装一个小塑料种薯杯。种薯用药物处理后要晾晒, 切伤愈合后播种。
2.2 播种要求
马铃薯行距为65~70㎝, 株距为25~30㎝, 播种深度8~12㎝, 保苗3800~4500株/667m2。
2.3 播种机具
1) 马铃薯播种机常用的机型是与拖拉机配套的悬挂式播种机, 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起垄等作业工序。播前按技术要求调试播种机, 做到定量施肥播种, 播种机行速5㎞/h。
2) 若马铃薯采用铺膜、膜下滴灌方式种植, 在马铃薯播种机上要加装铺膜和铺放滴管装置, 除完成马铃薯上述工序, 还要完成铺膜、铺滴管工序。
3 作业方法及程序
1) 划出地头起落线, 地头宽度为工作幅宽的2~4倍。
2) 采用梭形播种法, 机组从一端地头进地, 顺条田一侧长边方向开播, 到地头转犁形弯调头, 顺次向另一侧推移作业, 一直播到条田倒数第二行程后, 播条田一端地头, 返回后再播另一端地头。
3) 田间试机。机组进地后使其呈工作状态, 以检查开沟器深度、起垄高度、宽度、行距与划印器长度、排种排肥装置、覆土镇压等, 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试播。
4) 试播应匀速前进, 中途不停车, 地头转弯后进行检查, 扒开表土检查播深、行距、交接行距情况及种子覆土情况等, 直至消除一切不正常状态后方可结束试播。
5) 播种作业第一行程必须插标杆。标杆高度为1.6~1.8m, 一般插3个以上, 应插正、插牢, 并成直线。采用梭形播法时, 从一边开始, 标杆应为工作幅宽的1/2处。
6) 机组进行正式播种作业应匀速行进, 机组在作业中一般不应换档停车, 故障排除和检查调整尽可能在地头进行, 以保证播种质量。
4 作业要求
1) 播行要直, 播种均匀, 不撒播, 不断行, 在50m播行内, 双行及双行以上播种机播种的直线度误差不大于8cm, 单行播种机的误差不大于15cm。
2) 播量准确, 漏播率不大于5%。行距一致, 各播幅内行距偏差不超过1cm。邻接行距偏差不大于5cm, 行距合格率不小于90%, 株距的合格率不小于80%。
3) 播深适宜, 实际播深与规定播深偏差不超过1cm。起垄高度、宽度误差为2~3cm, 合格率不小于80%。种薯幼芽损伤率不大于2%。
作业方法 篇2
看来又要“反小还大”了。
大课间活动铃响,老师就出现在讲台边,发出安静的信号,我们安静坐好,等待老师下一步的命令。“今天练习收作业,只需四个组长下座位,其他人把作业放在桌子一角就可以了!”说着,让我们准备好作业,演示一遍。
老师站在一二排的走廊中间,开始收本子。只见她右手微微抬起,左手迅速拿起本子放到左手上,紧接着,马不停蹄地收第二本、第三本,还不是整理一下中的本子,直收到最后一人。她转过身来,以同样的方法收第二组的作业,交至讲台时不忘用锐利的目光扫视点数。整套动作连贯却不失速度,真是一个快捷高效的收作业方法!我同样也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收作业。
老师下达了第二个命令,让四个组长来演练。我下座位来到教室最后端,待他们准备好后开始收作业。第一遍练习时,我发现练习册太大,收的时候又太过急促,本子东倒西歪,不仅胳膊变得特别累,还影响了同学早读。我决定换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再练时,我不再一手接一手手,而是两手捏住作业本的边沿,一本一本接着收,这样,我的手臂得到了放松,也不影响同学早读了,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我越练越快,越来越得心应手。
看来,小小的收作业也有学问。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的小细节,要善于发现方法,使自己事半功倍!所以呢想,以后什么事都得琢磨下,都会有好的办法的。
作业设计方法浅探 篇3
趣味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70-01
设计作业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项技能。有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总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习题,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掌握牢固;有的教师设计大量的练习,效果却不理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次作业,让所有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有所发展。
一、设计基础性作业,及时反馈教学
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到所有的学生,让学生牢牢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业设计的关键是要注重基础性,切不可出一些难题、偏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之“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中设计出习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时,笔者是这样设计作业练习的。问题一: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块广告牌,一共需要多少块广告牌?问题二:一段木料,把它锯成6段,要锯几次?问题三:5个女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每两个女生之间有一个男生,需要几个男生?上面三个问题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性,又关注到知识的应用性。其中第三个问题,学生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形,这与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不一样。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一间隔现象都有了解,但没有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因此,笔者充分利用这样的生活场景设计作业,带领学生回归生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学生紧密联系并借助学过的数学知识尝试解答,进而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一一间隔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也对这类现象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体验快乐数学
在设计习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题型要丰富,呈现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练习,在趣味性强的作业中巩固所学知识。有的教师设计作业时注重趣味性,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学生乐意练习,学习效果好;有的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题型单一,重复练习,学生对于练习没有一点兴趣,练习的效果不理想。可见,在作业设计中体现趣味性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多边形》时,笔者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学生在解答时借助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很快就会想出答案。汇报时,学生结合正方形纸片一边演示一边说。有的说剩下的是三角形,这是沿其中的一条对角线剪下来;也有的说剩下的是四边形或是五边形。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通过集体交流汇报,学生会认识到,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全面、细心。解答完一道题目后,要认真检查,看自己的答案是否全面。学生在解答这道趣题时,对图形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思考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三、设计综合性作业,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表现出来的状态都不错,但是在综合测试时,却会出现很多的错误。这是由于在平时的练习中,缺少综合性作业的训练造成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出综合实践性强的作业,整合知识点,使前后学习过的知识融入到一道题中。这样的综合性作业,需要学生学会合理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时,就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中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问题一: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问题二:有12个座位,小明和小东想坐在一起,请问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在问题一中只有“小芳在小英的右边”这个条件,问题相对简单,对于任意两个相邻的位置上,只有一种坐法。在问题二中,只是说小明和小东想坐在一起,并没有说清他俩具體的位置,对于任意相邻的两个位置上,小明和小东都是可以互换位置的。这样在解决问题二时,可以按照问题一的方法算出答案,然后再乘2。学生在练习时,往往会把问题二的解法和问题一相同,这样就出错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前摆12张凳子,请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小明和小东。利用其中的一种情况,让学生互换位置,就可以得出另一种不同的坐法。让学生经历直观观察后进而有效建立模型。
总之,教师应不断设计出高质量、综合性强的作业,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带电作业方法的改进 篇4
随着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 配电带电作业已成为线路状态检修的必然方式。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 带电引下线横担安装工作如果全面开展, 每年可多供电量200万千瓦时以上。由此可见, 此法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变台引下线横担安装工作占全部带电工作的40%以上。而受目前受导线排列方式的影响, 多数线路属于多层线同架于一杆上, 而且, 在固定引下线横担时, 需要两人操作, 一个提线, 另一人则安装横担, 这样两人分别同时接触带电体和接地体于一个斗内, 非常危险。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此题, 为能在各种线路开展此项带电作业。
某单位前5个月安装引下线横担10次, 有危险性4次占40%, 作业时间平均每次1小时。
根据近年工作来看, 许多线路、杆塔不能带电做引下线, 有以下原因:
由上图分析, 可能引起带电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原因很多, 需逐项查找。
经过认真分析查找, 影响带电作业的主要原因有:
(1) 传统工艺安装方法, 必须改为双横担, 涉及到带电组装横担、带电安装立瓶、带电提升导线等复杂作业, 作业难度和强度都决定了按传统工艺安装方法难以实施。
(2) 无法对带电部位进行遮蔽, 这是斗臂车绝缘手套直接作业法的最危险之处。导线对横担、导线对导线的作业距离都不能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 在作业时就必须进行绝缘遮蔽。在带电工作中, 做引下线横担工作日益增多, 而我们线路又不具备工作条件, 我们通过研制新型横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3) 转角杆横担有较大的张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打开立瓶是极不安全的, 通过研究我们不需要打开立瓶, 可以通过固定横担, 解决以上问题。如下图: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篇5
一、研究背景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期,近二十年来更是发展迅猛,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将小班化教学列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柯亨及其同事于1983展开了一项名为“班级规模与教学”的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小班化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目前,美国各州的小学每个班有20-30人组成。法国1990年每班平均不超过25人,加拿大小学班额平均20人,日本小学班额平均30人,新墨西哥州小学每班平均在24人左右
第三次国际化学与科学研究中,Stigler(1999)认为:日本学生的高成就是因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而这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活动——授业研究(Lesson Study,也就是课例研究)相关。2.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历史很短,最早是上海于1996年开始小班化教学的,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北京市从1992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其它省市如南京、大连、台州等城市紧跟其后,目前,我国小班化教学各试验点,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生源状况来控制班额的大小,一般控制在20~35人之间。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总结,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有如下特点::
(1)借鉴、模仿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
(2)从理论上对小班化教学进行可行性研究。如对国外的小班教学理论进行研究,然后把它介绍给国人,另一些则是立足于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从局部进行研究论证,对它进行总结和提升。
(3)将小班化教学与当前教育的主流思想相衔接。如小班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小班化教学与素质教育、小班化教学与个性教育、小班化教学与人本主义、活动教学理论及主体性教育思想等的关系,等等。
(4)对小班化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报告。如北京市西城区、武汉市武昌区;走进阳光地带(天津南开区龙城小学);太原市黑龙潭小学推进“小班化教育”试验;大连市甘井子区“小班化教育研究”之点滴,苏州市钟楼小学主编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与实验》,等等。
总之,从国外看,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成就之间的关系上,其观点大都有实践研究加以支撑,研究过程中尽管有触及到课堂互动问题,如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研究大都基于教学论,而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小班化教学过程的研究尚有欠缺。
小班化教育使更多学生有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提升了市民的教育幸福感。小班化教育研究,在‘关注每一个’的核心理念下,将把重点放在提高学习的效率上,也就是谋求更富成效的小班化教育。即南京小班化教育已经从‘广泛播种’走向‘精耕细作’阶段。提高小班化化学课堂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的追求。
二、理论思考
(一)、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则是小班化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新课程理念与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小班化化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润泽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加大情感投入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效果。1.有效教育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2.人本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化学教师必须做到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说”明确了学生智能的多元化的倾向,每个孩子有着多项不同的智能,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或潜能应当充分发扬,但并不是一味追求“专长”“特长”,而要利用他的长处和优势尽可能去弥补他的短处和不足。4.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能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个定义包含着几条重要的内容,其关键方面是:比较各种可能的教学方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在规定的范围内,获得学生教育和发展等方面的最优效果。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启示: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二)、核心理念
小班化教学——小班是指25~35人规模的班级。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中以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化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教学绝不仅仅指规模小,其核心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或称适性教育,教学策略以自主、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指导为主,评价策略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教学,不管大班还是小班,都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不过在小班教学条件下更易实现新课程理念,使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核心思想】化学教学有效性——化学教学中,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实验教师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发展教学思想。
(2)关注化学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验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参与本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
(4)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实验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手段,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正确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5)关注量化和可测性。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的检测,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三、研究内容
研究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小班化化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益。研究目标内容要点:
探寻初中小班化学校大面积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策略与方法,即提高均分和合格率,降低差分率;进行初中小班化学生化学学习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探索具有小班化化学教学特色的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以此课题研究为契机,推进学校的发展;构建适应小班化化学教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建设适应小班化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幸福感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需要成立几个子课题组,以方便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教师的备课、上课为主,通过对课堂模式、教学策略、合作探究、有效作业、课堂提问,评价标准、教师成长等七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努力使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注每一个,让每一节化学课堂成为高效课堂,让每一次化学活动都有价值,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四、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实验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成功经验。2.调查法
通过调查表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状况等,分析整理并建立学生化学学习档案,为研究工作提供基本信息。3.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以实验操作为主,行动研究是最主要的方法,各个子课题都采用该方法,按照子课题研究方案,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反馈边修正。4.个案研究法
通过个案研究,积累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料,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各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积累经验和案例。(二)研究对象
各小班化实验学校的学生。
五、保障措施 时间:2014—2017 地点:大山中学
人员:成立的子课题组的学生和老师
六、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5—2014.8)
1.成立课题组,确定子课题组组长和人员(2014.5—2014.6)
2.各子课题组结合总课题实验方案研制该子课题的研究计(2014.5—2014.9)3.撰写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申报课题(2014.9—2014.10)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9—2016.07)
1.进一步加强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学习和实践探索,按子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2.组织各种教学研究、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探讨小班化教育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评价办法等,及时交流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经验、体会和感想;利用例会或专门时间组织课堂教学交流,开展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索小班化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模式、思路、策略。3.参与各子课题的实验教师积累资料。4.及时研究和调整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阶段:总结和评估阶段(2016.09—2017.07)
1.整理和搜集实验阶段的有关素材(教学案例、教育个案、优秀论文、视频录像等)。
2.总结各子课题实验研究情况,撰写实验报告,申请结题。3.通过专家评估验收,结题。
4.召开小班化教育推介会,推广课题实验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全面改善小班化化学学习状况,学生化学成绩明显提高,及提高均分和合格率,降低差分率。三项指标好于市平均水平。2.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方法及途径。3.基于各个子课题的实验结果。
4.编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论文、教学案例集,三年内课题组有10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5.教师专业成长较快,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跃上新台阶。6.各子课题和总课题完成结题报告。
创新英语作业的评价方法 篇6
一、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奉行“进步大于成绩”和“提醒就是教育”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差异,分层布置学生作业,设A、B、C、D四类,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好成绩。而作业的评价不仅仅以正确与否为唯一标准,例如:书写工整的作业,在批改后,我再加上一颗红五星;有进步的作业,我画上一个笑脸;作业中比较突出、成功的地方,加一条红色的波浪线……这一颗颗红星、一个个笑脸、一条条红色的波浪线虽只是小小的点缀,却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鼓励而产生成就感,更喜欢做作业。
二、巧写评语,肯定优先
教师的工作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我们作业批改时要注重对学生个性、情感、态度的评价和引导。我力求通过作业评价,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如对于既正确又漂亮的作业,我采用赞赏式评价,如“Well done!”“Great!”等。对于出现错误的作业,我则采用惋惜式评价,如“What a pity!”“You can do it better!”等。
三、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大多数学生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到完美,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几乎每个学生拿到作业本后,都会在第一时间翻看教师的评价。如果每一次得到的评语都是批评,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呢?我尝试这样做:对学生的一次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只要学生纠错了、改好了,就会在下一次批改时得到肯定和赞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又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
四、亲切对待,帮助进步
学生做作业前,我会及时提醒他们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易犯的错误。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出错,我从不训斥,而是认真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到底是理解不清楚,粗心大意,还是掌握知识存在欠缺。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分析并纠正。如果是由于掌握知识不牢固,我就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吸收,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清除学习障碍,获得成功。
学习是一种挑战,在信息时代,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创新作业评价,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农机作业收费计算方法建议 篇7
农机作业成本是确定农机收费标准的依据,根据农业部标准: 农业机械作业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NY170- 89)规定,农机作业成本的构成包括油料消耗费、维修费、大修提存费、更换轮胎提存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劳动报酬、资金占用费和管理费8 项。因目前集体及个人经营的农机没有大修提存费及更换轮胎提存费, 有关修理及换胎费用均计入维修费中,故成本构成实际只有6 项, 即
式中:Fcb、Fyl、Fwx、Fgd、L、Fzj、Fgl分别表示作业成本、油料消耗费、维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劳动报酬、资金占用费和管理费。
(1)油料消耗费Fyl。油料消耗费包括机器作业过程中消耗的主燃油和润滑油费用。由于各地区土壤比阻、地块面积等自然条件各异, 故此项费用也不同。计算此项费用较为合理的方法是在该地区通过实地测定,求得各种机型(组)各种田间作业的主燃油消耗量,然后根据当地燃油的供应价格确定油料消耗费用。
(2)维修费Fwx。维修费包括拖拉机和农机具日常维修和保养费用。拖拉机、收割机在使用过程中, 轮胎(履带)磨损快, 更换周期短, 且价格较高, 故更换轮胎(履带)费应以提存的形式计入成本。因此
式中:Fwx1表示年维修保养费用,此费用需通过调研得知。Fwx2表示轮胎更新费用的年平均值,此费用也需通过调研得知,
(3)固定资产折旧费Fgd。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因有形无形的损耗使其价值减小,它反映出一项物质消耗。为了补偿固定资产的损耗,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作业成本。折旧费的计算方法有直线折旧法、非直线折旧法(快速折旧法),如:年数总计折旧法、余额递减折旧法及单位作业折旧法等。这里按常用的直线折旧法计算, 即年折旧费为:
(4)劳动报酬L。劳动报酬指在作业过程中给拖拉机手、农具手和其他雇佣人员应支付的工资。此项费用按当地实际发生费用计算。
(5)资金占用费Fzj。购买机器的费用是通过折旧费逐年收回的,没有收回的部分即为占用资金, 应计算利息,若不计复利, 则占用资金利息为
(6)管理费Fgl。管理费寸旨为管理机群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支付的费用。如有关部门收取的管理费、培训费、监理费和保险费等。
2 成本说明
(1)联合收割机无主机和农具之分,因此若一台收割机只从事一项作业(如只从事水稻收获),作业成本用上述公式可直接计算;若一台收割机从事多项收割作业,则需计算每项作业费用所占权重。为方便计算,采用每项作业耗油量的权重来表示每项作业费用的权重。如一台收割机从事玉米、大豆两项收割作业,从事玉米收割所占成本为:
(2)拖拉机作业有主机和农具之分,主机和农具的维修费用、折旧费用、资金占用费用、管理费用和使用年限有所不同,应分开计算。实际使用中一台拖拉机往往配套多个农具进行多项作业,因此拖拉机每项作业的成本也按每项作业耗油量的权重来计算。
3 农机作业收费计算
农机作业的收费应符合商品的价值规律,既要使农机经营者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不能超越农户的承受能力,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价格学原理,农机作业收费应等于作业成本和盈利两部分之和。
盈利的确定方法有4 种:(1)按社会平均工资盈利率确定;(2)按社会平均成本盈利率确定;(3)按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确定;(4)按社会平均产值盈利率确定。对于农机作业,特别是田间机械作业来说,从作业成本构成来看,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小,物化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故以按社会平均成本盈利率确定盈利额为宜。成本盈利率由当地3 年成本盈利率计算得出:
式中a1———前三年成本盈利率
a2———前二年成本盈利率
a3———前一年成本盈利率
因此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
式中:Fcbn是每台作业机组的某项作业成本。
农场计算时统计出所有机车的作业成本也不太现实,但可以以作业站、管理区为单位计算,也可以以某种型号的农机具计算,还可以选择有代表的几台同类型农机具进行统计计算。
4 补充说明
因为计算公式中许多数据是通过调研得知,但难免有不准之处,因此计算得出的收费标准仅作为指导参考值。
摘要:目前农机作业收费尚没形成定价标准,一般都是机主和种植户自行协商,但对于农场而言,在推广一种新的农机具时,就会面临如何进行作业定价的问题,本文结合农场实际,制定了一套作业价格计算体系,仅供参考。
带电作业方法及操作实践 篇8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 带电作业目前已发展成为测试、检修、改造配电网的一个重要手段, 能在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安全与供电可靠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尽管吉林省实施带电作业的起步较早, 但一直使用电位作业法 (如穿屏蔽服等) , 方法落后导致带电作业发展深受局限。于是吉林省开始发展10kV高架绝缘斗臂车作业法, 大大提高了带电作业水平, 只是在规模上与上海等一线城市存在较大差异, 很难满足广大用户提出的不间断供电要求, 因此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经济性与安全性已势在必行。
1 带电作业的重要性
较停电检修作业而言, 带电作业优势巨大,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带电作业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在电能传输中实施带电作业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个主要保证。当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 为降低停电损失, 务必要及时检修设备。如果选择停电检修, 势必会影响供电可靠性, 且停电会减少送电量, 带来巨大损失;如果选择带电检修, 就能确保连续不间断地把电能输送给用户, 在避免损失的基础上提高供电可靠性。从日常维修到抢修事故, 从整改到工程改造, 带电作业在保障设备与电网运行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带电作业能提升检修的计划性。运行中的电气设备会受到人为因素、自然条件等的影响, 时常发生缺陷、故障。如果电气设备发生严重故障、缺陷时频繁停电检修, 就会对电力系统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且频繁倒换运行方式极易导致电网误操作与误调事故。如果选择带电作业检修, 就能使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保持不变, 随时检修设备, 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增强停电检修的计划性。
三是带电作业具备很强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带电作业是检修及改造正在运行的电气设备, 能实现不间断用户供电, 所以关键的联络线或重要负荷、一般用户都可考虑不架设双回路线, 不仅能节约建设投资, 还能简化设备, 并大大方便电网运行维护工作, 保证供电的经济性。同时, 带电作业要求操作人员务必要通过严格训练, 掌握带电作业的原理及基本知识, 且所用工具务必要满足安全标准、能轻易操作, 施工前务必要完善制定安全措施。由此可知, 相对于停电作业, 带电作业能有效降低作业人员误入带电隔间、误登塔杆、误操作和反复停电、验电、挂接地线等导致的人身安全事故与设备故障等的发生率, 安全性更强。
2 带电作业方法
2.1 绝缘杆及绝缘手套作业法
国内推广带电作业的起步较早, 但安全防护用具的选择不合理、作业方式有失规范, 致使配电网作业事故多发, 部分区域不得不停止带电作业。常用的带电作业方法主要有绝缘杆和绝缘手套两种。前者又指间接作业法, 后者又指直接作业法, 选择这两种作业法都需对操作人员活动范围内的带电体、接地体进行绝缘遮蔽。在电气设备密集、作业范围窄小的地方, 为确保操作人员能有效隔离开相邻的接地体、带电体, 需在恰当位置加装绝缘隔板, 以限制人员活动范围。需要注意的是, 带电作业中严禁操作人员穿戴屏蔽服、导电手套, 且等电位作业法的使用中也不得将绝缘手套作业法与等电位法混淆[1]。
2.2 中间电位作业法
在进行超高压输电线路作业过程中, 带电作业的空间电场本身拥有一定的强度, 再加上其作业的间隙较大, 所以在进行操作时, 操作人员需穿戴屏蔽服装后方可进入高电位, 选择等电位法来进行维护处理, 属于便捷而又高效的作业方式之一。但是因为带电作业环节的配电网本身的电压偏低, 三相导线间的间距偏小, 作业人员的作业范围不够广, 极易触及不同电位的电气设备, 因此操作人员穿戴屏蔽服直接与带电体接触的等电位法不适宜用在配电网的带电作业中。尽管在实施这种作业法时没有事故发生, 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带电体不完全遮盖甚至没有覆盖、操作人员动作过激等造成短路, 或同时接触两相带电体, 较大的短路电流就会将屏蔽服击穿, 在使设备短路的同时引发人员伤亡事故, 所以操作人员在带电作业环节不宜穿戴屏蔽服实施等电位作业, 而应穿上绝缘服。不管是绝缘杆或绝缘手套作业法, 操作人员穿戴的绝缘用具都能实现人体与周围物体保持安全距离, 把人体电位变成悬浮电位, 而非等电位、地电位。如果站在人体电位的角度来划分, 该作业法就是中间电位法。
2.3 绝缘斗臂车作业法
近几年, 各地纷纷选择绝缘斗臂车来开展带电作业, 绝缘斗臂车作业法具备升空便利、作业范围大、电气绝缘性能好、机动性强、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其中, 绝缘臂由玻璃纤维增强型环氧树脂材料绕制成矩形或圆柱形截面结构, 拥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较强的憎水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 且质量很轻, 能在带电作业中使操作人员获得绝缘防护;而对于绝缘斗, 有双层斗也有单层斗, 内斗层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而成, 外斗层通常由环氧玻璃钢制作而成。因为绝缘斗本身拥有较高的电气绝缘强度, 因此能与绝缘臂一起实现对地面的纵向绝缘防护, 保证整车泄漏电流小于500mA, 且作业时即使绝缘斗与两相导线同时接触, 也能避免发生沿面闪络。
在带电作业中, 绝缘遮蔽工具、人身安全防护用具均能发挥关键作用。国际电工委员会 (简称IEC) 标准明确规定使用2级绝缘防护用具的最高电压可达17kV;国内电力行业标准在综合考虑安全裕度的基础上, 结合电压等级及中性点接地等, 明确规定使用2级绝缘防护用具的电压最高不超过10kV。基于这些具体的使用规定, 就可对绝缘防护用具的实用技术加以掌握, 并且开展相应试验[2]。近几年来, 国内也颁布了相应的专业技术标准和具体的使用导则, 明确规定了绝缘安全防护用具具体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的步骤。
3 带电作业操作实践
3.1 带电作业开展情况
(1) 组织专业队伍落实培训工作。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社会经济效益, 建立了带电作业班, 选送人员参加带电作业培训, 之后带电改建10kV模拟线路。在完成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培训后, 正式实施10kV带电作业。具体项目包括:无负载引线的带电断、接;10kV设备的断引线更换;瓷横担以及针式绝缘子的带电更换;导线的带电修补及导线悬挂物的带电处理;10kV变台跌落式开关的带电更换。
(2) 积极建立、健全带电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不断发展和壮大10kV带电作业。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 消除事故隐患于萌芽状态, 保证设备及人身的安全。制定安全作业规程、管理规定, 明确作业勘查、申请、初审以及批准等制度;同时, 不断强化10kV带电作业的技术管理、安全管理, 针对其危险性与特殊性进行总结, 分析安全措施、作业人员思想等不安定因素, 提高人员警惕性、加强作业安全防范、落实带电作业的规定和规程, 以满足带电作业本身的安全性要求。
3.2 明确带电作业安全距离
在带电作业环境下, 安全距离不容忽视, 之前对于线路长度、配电系统及设备等因素都没有进行具体探讨, 一律根据配电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过电压来确定安全距离, 使得升压改造线路、小塔窗线路等带电作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际上, 如果在作业具体情况、线路长度及电气设备等方面存在差异, 各线路的操作过电压也会出现较大区别;线路在带电作业的过程中停用自动重合闸或是装设有合闸电阻, 那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其过电压的倍数就要比最大过电压小得多[3]。因此, 在带电作业时, 要做好危险率及安全距离的计算, 同时按照配电系统的过电压倍数来进行妥善处理与分析。
带电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包括最小电气间隙、允许操作人员活动的最小范围。从IEC标准来看, 最小电气间隙指的是在工作部位, 能针对电气击穿事故发生的最小间隙距离进行合理的预防处理, 但是在具体操作环节, 常忽略放电偏差、电压极性距离、间隙外形及实际海拔高度等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从试验结果来看, 如果间隙距离一样, 那么等电位模拟人对于侧边构架的放电电压比对于顶部构架的要高。因为模拟人如果在模拟导线上保持坐姿或站姿, 就会对于塔窗顶部构架形成一个明显的棒-板电极, 所以模拟人如果与侧边及顶部构架之间的距离一样, 那么大部分放电路径都会沿着模拟人的头部直达顶部架构。由此可知, 为强化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安全性, 操作人员不得从塔窗顶部垂直进入等电位路径, 而要从侧面进入。
3.3 加装带电作业保护间隙
为避免实施带电作业时额外增加塔头尺寸, 美国、加拿大等纷纷加装保护间隙, 使在紧凑型线路中实施带电作业成为现实, 并能保障人员安全, 让带电作业间隙变成可控因素, 杆塔塔头尺寸也大大减小。为适应带电作业组合间隙、安全距离的要求, 国内在设计很多线路塔头时都加大了其尺寸, 增加基建费用。但在带电作业实际中, 恰逢高幅值进行过电压操作是小概率事件, 为此就增加所有线路杆塔的塔头尺寸并不符合经济性要求。而将保护间隙加装在带电作业工作点后, 间隙就不再是控制塔头尺寸的因素, 不必要额外增大尺寸。
在带电作业中, 如果配电系统的过电压超过作业间隙放电电压, 就会引发间隙放电, 危害人员安全。如果加装保护间隙, 并设定其放电电压比作业间隙放电电压小, 那么在过电压的作用之下, 保护间隙会先行放电, 限制过电压幅值, 发挥保护人员安全的功能[4]。当沿着绝缘子串来更换绝缘子或是进入到等电位时, 一旦出现不良绝缘子, 线路之中存在过电压, 就很容易出现绝缘子串放电现象, 直接威胁人员安全。但是保护间隙利用绝缘配合, 就可限制过电压的幅值, 相当于将绝缘子串放电的不确定性因素消除。因此, 可选择保护间隙的加装处理, 在满足带电作业安全性实际要求的同时, 又能在间隙较大的杆塔带电作业中进一步发挥安全功能, 确保带电作业安全。
设计保护间隙时应确保其放电电压的重复性、稳定性, 不能受绝缘子类型、极性效应、杆塔塔型、导线布置等因素的影响, 且要便于运输、安装、拆卸, 适应塔上作业和野外作业, 不会因放电而损坏绝缘子、导线及铁塔构件等。间隙距离整定值要按照实际布置的试验值来设定, 在最高工作电压下保持不动作, 且不管工况如何, 出现过电压时务必要保证保护间隙100%先行放电。
针对500kV紧凑型线路、小塔窗线路等不能适应有关安全规定的3.6m最小安全距离、4.0m最小组合间隙的配电线路, 可将保护间隙加装在维护与检修的必要环节。就计算结果而言, 其保护间隙为1.7km, 500kV表示的为500m的档距, 大多数档距都不到1 000m, 所以在带电作业中只需在作业点相邻塔杆工作相上完成保护间隙的悬挂, 即可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4 结束语
供电局务必要坚持健全并不断开发10kV架空线路带电作业技术, 尤其要重视带电作业的重要性及安全问题, 处理好供电安全性与供电可靠性之间的关系。针对新的架空线路、台架设计等需综合考虑设计标准与带电作业的相互配合。10kV带电作业前景良好, 势必能在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供电安全性与经济性等方面贡献巨大力量。
摘要:基于带电作业的重要性, 探讨带电作业的方法与操作实践, 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促进安全、经济供电。
关键词:带电作业,安全距离,保护间隙
参考文献
[1]李如虎.浅析带电作业的安全性能指标[J].中国电业 (技术版) , 2015 (6) :18-22
[2]曾利华.安全性在10kV带电作业中的思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5) :180, 181
[3]胡毅, 刘凯, 彭勇, 等.带电作业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J].高电压技术, 2014 (7) :1921-1931
初中科学作业纠错方法探析 篇9
一、合理布置作业是作业纠错的首要前提
为了巩固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往往还要借助作业来检查、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机械重复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低下,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作业订正质量的忽视。因此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作业中的每一个错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忌“多”要“精”,要对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难度、知识点的分布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能按时完成并订正作业,又能巩固知识,还能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认真批改作业是作业纠错的重要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在实践中能起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批改作业是师生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对学生作业书写的一种尊重,甚至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和进步的快乐。因此,教师不仅要及时地批改作业,更要适时适度地写好作业评语和作业订正提示,甚至还要进行面批和三次批改、四次批改,增强学生对作业和错题订正的积极性。这样,我们才能杜绝学生“错而不纠”现象的发生,才能降低“纠而不正”的概率,才能让学生在纠错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在纠错中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纠错也就不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是学习的一种需要。
三、有针对性的分析是作业纠错的根本条件
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不仅要认真及时地评价反馈,还要透过其错误的表象深入研究其错误的真实原因,还要分清错误的共性和个性。对于共性的错误,我们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无缺陷,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包括“为什么发生错误”“怎样去解答”“为什么要这样解答”及“怎样想到要这样解答”等等。这样从错误入手,先引导学生深究其错误的原因,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解法,并思考这样解的原因以及如何想到这种方法,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错误成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而且让错误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点,甚至让错误成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生长点,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大彻大悟的“成功喜悦”,甚至还会因此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而对于个性的错误,我们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对症下药,既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又能拉近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四、强化“找错因”练习是作业纠错的基本手段
对于学生错误的解题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在纠错评讲中加以纠正指引,而且更需要在平时进行强化练习。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找错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质量分数》的习题课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出示如下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有选择地让各种错误呈现出来进行分析、研究。
例1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克。在20℃时将2克氯化钠放入1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再向该溶液中加入2克氯化钠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又是多少?
这样通过“引蛇出洞”,先有意让学生犯错误,然后让学生对各种错误进行详细的分析指正,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常见的错误。再如,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我们可以开展一次“找错因”比赛,师生一起共同小结“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另外,在每次测试时,我们可以用一定比例的“找错因”之类的试题来考查学生“识错、改错”能力。甚至我们可以在学生作业乃至考试时告知学生计算题的答案,以便学生及时地反思纠错。另外,由于学生相当比例的错误是源于审题不够细心,因此我们还得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为了让学生明白“变一字而动全题“的道理,我们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
例2在两个相同的薄壁塑料瓶(质量忽略不计)内分别装入体积相等、密度为甲和乙的两种液体后密封,再把它们放入两个装有水的容器中,处于如图1所示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ρ甲>ρ乙B.ρ甲=ρ乙
C.ρ甲<ρ乙D.无法判断
向一个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塑料瓶中装入密度为ρA的液体后密闭,把它分别放在盛有密度为ρ甲、ρ乙两种液体的容器中,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ρ甲>ρ乙B.ρ甲=ρ乙
C.ρ甲<ρ乙D.无法判断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又能深化巩固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广阔性,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要真正“提高作业订正质量”,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贯彻落实纠错策略,并且使“找错因”成为一条重要的教学“线索”,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形成一个教学“系列”。
五、实施作业量化管理是作业纠错的有效途径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教师集体讲评或个别指导后,学生肯定会及时地订正作业。其实不然,总会有些学生缺少自觉性,作业订正往往一拖再拖,若不严加管理,就会不了了之,若长此以往,他们就形成了不订正作业的习惯,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如何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去纠错呢?鉴于学生和家长非常在意“分数”,笔者对作业评价和订正进行了量化管理(如表1)。
说明:①每一次作业满分为10分,不足10分者,要在下一次作业前订正好,方可补足满分。该表贴在作业本的扉页上,每次学生自己登记。
②10分制便于扣分具体到位,学生订正起来也目标明确。
③学生每周将作业本带回家让家长看过后签名。
这样在教师和家长“双岗”制的“监督”下,学生对纠错就没有了原来的“拖、赖”,而是自发地形成了为了“满分”而“主动”订正的氛围。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六、注重家校合作是作业纠错的有力保障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仅着眼于学校之内,那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电话、走访、约谈等形式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同时也可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特点,尤其是学习习惯上的进步和不足以及当前急需培养的重点。如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笔者就科学书面作业对全体学生作了如下要求:每次作业完成后,让其家长签名批注。这样家长不仅可以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加强亲子交流,而且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作业本上互相留言致意,相互反映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状况。总之,只有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配合,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有序养成。
作业方法 篇10
关键词:人工增雨,高炮,作业条件,作业方法
据世界粮食组织报告,中国是全球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山东水资源更为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381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旱灾年年发生,缺水已成为山东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的主要限制因子。随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进一步发展,对云体实施催化增雨业务已逐步成熟,并成为防灾、减灾、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现通过山东济宁地区近几年人工增雨实践,研究当地人工增雨天气形势、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1 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形势
造成济宁市冬半年降水的影响系统,大致可分5类,即冷峰、冷涡横槽、南支槽、南方气旋、回流型降水。
1.1 冷锋降水
冷锋是伴随高空槽的地面天气系统,根据冷锋南下的路径可把冷锋分成3类:西北冷锋、北方冷锋和河西冷锋。3条路径的冷锋都能产生降水天气,西北冷锋出现次数最多,但造成降水的机率少;河西冷锋出现次数少,但降水机率大,降水量也较大;北方冷锋的次数少,降水量和降水机率最小。
1.2 冷涡横槽降水
影响济宁市的冷涡横槽,多在秋季与春季引起降水,造成冬季降水较少。冷涡横槽降水多为阵性降水,春末、秋初还可造成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有利于冷涡和横槽形成的环流形势和温压场条件是:东亚上空处在东亚大槽后的西北气流里;贝加尔湖附近或以西有长波脊向东北方向发展,脊前西北气流加强并顺转为东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使在蒙古的短波槽发展时为横槽,有时可切断成为高空冷涡。
1.3 南支槽降水
当前一次冷高压南下变性即将东移入海,后面的冷高压尚在巴尔喀什湖以西时,若有南支槽自青藏高原移出,槽前西南气流北上可形成降水。
1.4 南方气旋降水
南方气旋是冬半年影响济宁市的主要降水系统之一,降水的机率高,降水量大,其中黄淮气旋降水主要表现在过渡季节。黄淮气旋穿过济宁市,通过山东中、南部入海,所以全市各地的过程降水量均能达中至大雨。
1.5 回流型降水
回流型降水是指从东北平原南下的冷锋过境转东-东北风后产生的降水。回流降水的环流特征是:乌拉尔山地区为长波脊,其东侧为宽广的低压带或横槽,在亚洲中纬度环流平直,锋区分2支,北支在北纬40~45°之间,南支在南纬30°附近,2支锋区上都有低槽,但北支槽振幅小而平浅,南支槽振幅大而深厚。
2 作业云系的选择
大面积高炮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是层状云和混合云,济宁市作业时段主要集中在4~6月。根据增雨作业实践以及雷达资料分析,适合济宁市人工增雨作业的云系有以下几类:
2.1 结构均匀稳定的层状云
层状云是由于天气扰动造成的大范围空气抬升而形成的降水云系。水平范围宽广、持续时间长、云层稳定,云内上升气流小,顶部平坦。
2.2 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对流云和层状云混合存在的降水云系,由于对流云积聚所产生的下沉气流消耗了部分不稳定能量,抑制了对流云的发展,逐渐向层状云转化,促使降水量增大和持久,有利于增雨作业。
2.3 发展阶段的对流云
回波顶高5~8km,作业效果较好。若回波顶高小于4km时,说明云系发展不够旺盛,或回波顶高大于10km,云梯已发展到晚期,此时作业均收不到好的效果。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在作业云系中,以层状云系作业效果最好,其次是混合云,而对流云由于持续时间短、移速快、范围小,作业效果一般。
3 作业时机、部位的选择
3.1 催化部位
催化部位的选择是人工增雨成败的关键。高炮人工增雨作业的部位应在云中0℃以上的负温度区,且要求把AgI播撒在含水量和上升气流比较大的区间。
3.2 催化时机
人工增雨催化时机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增雨效果。实践中层状云作业机会较多,应在云顶高度≥6.0km、回波强度≥25dBz时作业为宜;混态云应在云顶高度≥7.5km、回波强度≥35dBz时作业为宜。
4 作业技术方法
4.1 催化剂量
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1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在有效作业时段内,1个作业点炮弹以20~40发左右效果较好。用弹量太多会造成资金浪费,用弹量太少则增雨效果不佳。混合云可根据云体的发展程度及云体的大小、回波的强弱适当调整。
4.2 最佳发射角与射击方式
根据雷达回波资料,参照高炮性能参数、高空风向等,灵活掌握高炮的播撒高度、影响范围,使催化剂播撒在云中最佳核化高度,通常采取分批催化的方法,作业仰角应处于45~60°射角范围,最佳仰角为55°。不同的催化对象应采取不同的射击组合方式。对层状云高炮多采用同心圆或水平射击组合方式,对流云则采用前倾或垂直梯度射击组合。
5 小结
(1)有利于济宁高炮人工增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峰、冷涡横槽、南支槽、南方气旋、回流。
(2)济宁市高炮人工增雨多以层状云和混态云为主。雷达回波上,层状云作业部位应选在0℃层亮带上,混合云应选择在强回波区附近。
(3)层状云催化时机,应选择在云顶高度≥6.0km、回波强度≥25dBz时作业为宜;混态云应在云顶高度≥7.5km、回波强度≥35dBz时作业为宜。作业仰角以55°为最佳。
(4) 1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在有效作业时段内,1个作业炮点以炮弹20~40发左右为宜。
参考文献
[1]宋健.也论“谁来养活中国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7, 7 (4) :1-4.
[2]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3]宁瑞斌.聊城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2) :75-76.
作业批改的几种方法 篇11
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6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20本作业;若每次布置4道题,一次要批改48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4个多小时。如果是批改几何作业,那就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按常用批改作业的方法,浪费教师较多的时间,而用于教研上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在新的形势下,作业的批改是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尝试改进作业批改的方法。
1.全收全改法。教师普遍采用“全收全改”的方法。教师通过全收、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安排后续章节的教学,知己知彼,备好后面的课。学生接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心里有种踏实感,觉得这次作业已被教师认可,从而期待着去完成下次作业。但是,“全收全改”要花费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备课及课外辅导时间势必要减少。再者,“全收全改”工作量大,教师很难做到精批细改,一般只是打“√”或“×”而已。这样学生只知道题的对错,而对错题的原因很难弄明白,从而失去了做作业应起的作用。全批全改,既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2.全收半改法。“全收半改”也是不少教师采用的方法。它不仅减少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而且使批改作业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一是按学生的座位次序,以单列记为A组,双列记为B组,每次批改作业非A即B,轮流进行,同桌两人中每次必改一人。
二是按学生的座号分组,如奇数号为A组,偶数号为B组,批改作业由A和B组轮流进行。
三是按成绩分A、B、C组。教师批改完A组学生的作业后,由A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对B组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当批改完B组学生的作业后,由B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对C组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这种横向交流,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看到别人的长处、短处及其成因,对照自己,便可以学人之长、避己之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班风。
“全收半改”,可以减轻教师作业批改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认真批改作业。在批改时,教师不仅检查答案的对错,而且还要审查做题的思路、推导过程。这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做题方法是否对,还要看其方法是否好、是否巧。对于只收不改的一半作业,教师在批“阅”时要建立学生作业档案,认真登记学生做题情况。然后,由同桌参照自己的作业进行批改。
3.分组自批自改法。“分组自批自改”的具体做法是:按学生座位顺序,把前后桌四人作为一组,选学习认真的学生为组长。在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后,组长负责取组内一人的作业为“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然后进行自批和互查。这样做,学生成为批改作业的主体,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因为每组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一些新颖的解法都要及时反映给教师,由教师做及时的总结与处理,把作业中的典型错题拿出来讲解。
由于每个小组长只批五名同学的作业,并且是大组长给他批改,订正过的作业很熟练。教师在交给学生作业批改权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学习借鉴别人优点的机会,随着他们评价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业批改责任感也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学生的作业质量与实行新的批改方法之前相比,普遍得到提高。由于作业是当面批改,当面订正,信息反馈快,学生消化快,接受快。因此,他们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甚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不会为以后的学习留下后患,有效避免了差生掉队的现象,快速提高了学生成绩。
这种方法分解了批改任务,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好教材的研究和教法的研究,以便把备课工作备得更好,使讲课的效果更好。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加强业务进修,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可以不同程度地把教师从学生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备课,同时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作业的批改,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龙回中学 江西省南康市教育局)
布置英语作业的原则及方法 篇12
一、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解释布置作业的重要性,如果不讲清楚做家庭作业的意义所在,很多学生就不愿按时完成。在每学期初我都会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沟通,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做好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布置作业,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作业总量要适宜。
一不要求全,二不要求精品。如果一味追求数量,采取题海战术,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反之,过少的作业量,蜻蜓点水,达不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的,一项对准一个训练点,真正从微观上控制作业的总量。
2. 作业应有趣味性。
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过程,而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必不可少。有趣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如在学完一些情节性很强的课文后,可布置表演性作业,让学生自编自演,也可编演课本剧。学生自己设计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等,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充分展示。这样学生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多乐趣,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就会空前高涨。
3. 作业应有层次性。
因为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所以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作业布置具体可分为A、B、C三级作业,即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强、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后进生,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并适当减少数量,降低难度,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后进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4. 作业应有延伸性。
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英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可要求学生借阅一些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的趣味读物,让学生在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阅读中得到提高,感受到英语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二、作业布置的方法
1. 词汇作业的布置。
“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学生无法进行语言交际。词汇量的积累和扩充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以往的词汇作业主要以抄写、背诵为主,机械抄写、枯燥背诵严重降低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而灵活的词汇作业则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如在教完每一单元的单词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喜欢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起背单词,然后互相测试,看看谁记得多,记得快。一切“以学生为主”,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巩固了所学单词。
(1)词汇的积累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老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词汇收集本,以容易查阅为标准,将每天碰到的单词记下来。生词的来源主要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及课外阅读。教师可大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不定期检查,也可举办词汇本展览活动,表扬收集词汇较多的学生。
(2)单词故事。给学生一定量的单词卡片,让学生从中选择8―10个单词,每个学生用自己选择的单词组成一个故事,并在小组中讲述。此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单词,又可以丰富语言交际及语法功能项目。
2. 课文作业布置。
(1)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老师可经常让学生课后听读录音。但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重复听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磁带做作业,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大面积的检测,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布置背诵任务时,特别是很长的文章,肯定有很多同学背不下来。于是我每次布置学生背一到两段,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按照小组长负责制,督促组员背诵。上课抽查时,如果有一人背诵不通过,其他成员都会受到惩罚。这样做,表面看来是很残酷,但是,这是检验组内成员是否团结合作的有效方法,每个同学都不愿成为别人的累赘,并要为本组增光,他们就会努力背书,到第二天检查时,大多数同学会过关。
【作业方法】推荐阅读:
作业设计方法10-20
收作业方法日记05-18
示教作业的方法05-23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10-10
作业指导书编写方法08-16
[0030]《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后作业答案总结09-11
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08-27
高空作业作业指导书10-09
作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一章作业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