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作业

2024-05-13

微作业(共7篇)

微作业 篇1

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 作业形式单一, 陈旧, 内容枯燥, 大多是书上例题、练习的重复.致使优等生食不饱, 丧失兴趣, 而学习困难生难以按时完成, 只是为做作业而做作业, 有时干脆应付了事, 抄袭他人作业.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潜能的发展.

现推行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也要求“作业题型要多样, 要有书面的, 操作性、实践类的问题.”同时作业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切实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 我对现阶段作业设计作了一些探索.

一、分层式作业———各取所需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的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为每名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学生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 以及后天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兼顾整体和优、弱势群体的发展, 采取分层式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挑选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作业, 实现人人能练习, 人人能发展的目标.

在分层作业中, 作业内容分成必做题和选作题.一般必做题3~4题, 选做题两类2~3道题, 其中必做题一般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类似的基本题, 这一部分重点是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选做题A类, 侧重于例题相似的变式题, 有点难度, 让中等生跳一跳, 够得着.选做题B类, 有利开拓思维的灵活题, 有一定难度, 是主要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必做题.

如: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

(1) y=3x-1; (2) y=3x2-1; (3) y=3x3+2x2;

(4) y=2x2-2x+1; (5) y= (x+2) 2-x2;.

2.要用长20 m的铁栏, 一面靠墙, 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 设连墙的一边为x, 矩形的面积为y, 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3.已知函数y= (m+2) xm2-m-4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求满足条件m的值.

选做:1.某种商品的价格是2元, 准备进行两次降价, 如果每次降价的百分率都是x, 经过两次降价后的价格y (单位:元) 与x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函数表示.

4.写1个符合以下条件的y关于x的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的2倍, 常数项为任意值.

在分层作业里, 学生可自由选择类型, 自由搭配, 各取所需.这使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作业, 尖子生能有知识、能力提升的空间, 大多数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二、实践性作业———行中求知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美国数学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实践性作业正好符合上述要素, 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 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 用数学眼光看生活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这既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 除书面作业为主外, 还应加强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作业.

如, 在讲“轴对称图形时”, 布置学生﹙1﹚剪一个双喜或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2﹚用两条线段、两个三角形、两个圆设计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并配上诙谐的词语.增强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美的欣赏能力, 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如, 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布置学生制作两个圆的模型, 两圆心系一根绳.课堂演示两圆的位置情况, 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寓教于乐, 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 分析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作业还有很多例子, 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而且通过动手操作,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 调查作业, 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 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在大街、商场与人交流, 对调查对象分析、归纳,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践作用.

通过设计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实践作业,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乐于学习,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把数学作业变成愉快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性口试作业———自信的平台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通过复习, 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单元复习中可布置数学口试作业实施方法:

(1) 将某一单元内容划出重点例题、习题, 或加以整理拓展, 编写测试卡片.每张卡上有难度不同的四道题, 学生可任选两题进行解题思路讲解.

(2) 教师提前将全部试题印发给每名学生, 学生可以利用两天的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进行考前准备.不仅同学们共同探讨, 许多家长也积极参与, 和孩子一起研究试题.

(3) 通过学生自己申报、师生共同研究, 将学生分成层次不同的组进行测试.教师走进教室为学生口试, 测试时每人抽一张卡片, 然后由个人审题, 准备10分钟, 逐个讲解抽到的问题, 重点要讲出答题的思路和过程.其他学生可以提问, 反驳, 补充.

通过口试作业, 很多学生原来成绩并不理想, 但因提前下发试题, 学生自己会努力准备, 最终取得了较好成绩, 使学生体验了成功, 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通过开放性口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构建数学作业的新形式, 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从点滴做起, 从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抓起, 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 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 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张扬, 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发展.

微作业 篇2

—— 立足课堂 着力单元要素

巧设微作业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单元/

课文题目/

课时

第八单元《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第二课时)

教学

内容

分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德国作家于尔克·舒比格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世界之初万物稚拙而自然的生活状态,引发学生对世界最初景象的遐想,并深切感受到只要万物遵循规律、各行其道,世界就会和谐美好。

学情

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缺乏本文所涉及到的“太阳”“月亮”与“水”等事物的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本文的长句子比较多,朗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结合图片,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读好长句子,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童趣,激发想象,畅所欲言。

教学

目标

1、感受课文中奇妙的想象。读好长句子,并能进行迁移运用。

2、能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微作业

目标

围绕课文“世界之初是怎样的”展开想象,可以仿照课文第2、3、4自然段中“有成功有失败”“反反复复”“重复强调”的句式去写。

设计

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适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童趣,激发想象,畅所欲言。

具体微作业设计

题号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与时长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对神秘的世界之初充满想象,进而提问: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世界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呢?让学生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时长:10分钟。

语文微作业设计案例

—— 立足课堂 着力单元要素

巧设微作业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单元/

课文题目/

课时

第七单元:《蜘蛛开店》(第2课时)

教学

内容

分析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决定开一家商店。他卖口罩,来了一只河马,他织口罩用了一整天。他卖围巾,来了一只长颈鹿,他织围巾足足忙了一个星期。他卖袜子,来了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他吓得匆忙跑回网上。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一波三折,内涵丰富。

学情

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容易出现漏讲的现象,因此,教学时,应化整为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现课文结构反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续编故事。

教学

目标

1.发现故事反复的结构特点并学会复述故事。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微作业目标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

思路

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现课文结构反复的特点,再通过讲故事落实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续编故事,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具体微作业设计

题号

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与时长

蜘蛛后来打算卖什么?招牌上又会怎么写?来了怎样的顾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试着用“卖什么——写招牌——顾客来了——结局怎样”的结构,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意图:

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续编故事的能力及讲述故事的能力。

“微探究”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微探究;作业设计;石灰干燥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6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但与之相配套的探究性作业却较为缺乏,即便设计了少数探究性作业,但因完成的时间长、要求高,平时教学中不易落实,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改变传统作业的设计,将探究性的方法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提出了“微探究”作业新模式。

“微探究”作业是指动手操作的、适合学生短时完成的、有比较完整探究过程的小作业,其内容可以包含实验、小制作等,其特点是完成时间短、易操作、易落实,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

“微探究”作业相对传统书面作业有以下优点:一是改变学生对书面作业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实现从“逼着做”到“乐于做”的转变;二是“微探究”作业动手门槛低,适合不同学生广泛参与,能体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发挥作业的发展和延伸功能[1]。

2 “微探究”作业的特征、设计与应用

2.1 特征

(1)微型化:“微探究”作业重在微。即问题切入点要小,研究的内容要相对单一,综合程度不宜过高,以保证学生容易上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

(2)主题性:要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化学经验为基础,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作业设计,研究的主题可以是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可以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性:“微探究”作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设计”、“观察“、“探究”、“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融合性:“微探究”作业是化学作业的新模式,是传统化学作业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要与传统化学作业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2.2 设计

教师要分析近期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这些结合点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时从材料的获得、探究的可能性、探究的难易程度、探究的意义多角度分析结合点的探究价值,选取合适的、难易适当、易实施、有价值的探究点作为微探究作业的主题,继而编写微探究作业。

2.3 应用

在学生完成微探究作业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探究作业,总结学生探究的方法、设计的思想、探究的结果,寻找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亮点、疑问、问题,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通过后续的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探究作业中存在的疑问和问题,以深化微探究作业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

3 “微探究”作业的实践——以“探究食品包装袋中的石灰干燥剂”为例

3.1 设计意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干燥剂,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是石灰干燥剂,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氧化钙极易吸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因此,以“探究食品包装袋中的石灰干燥剂”为载体设计“微探究”作业,可以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方便学生利用廉价易得的石灰干燥剂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这样能更好地明确物质成分猜测及检验的思路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得出初步结论以及检验物质性质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在运用中体会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性质,构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2 作业编写

选取食品包装袋中装有的石灰干燥剂作为“微探究”的切入口,编写了如下一道“微探究”作业:请根据事先统一准备的一包放置一定时间的石灰干燥剂,先猜想此石灰干燥剂可能的成分,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它的成分。

3.3 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及分析

学生上交“微探究”作业后,教师仔细进行批阅,并将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完成此次微探究作业的学生共有42位。其中有26位(占61.9%)预测可能的成分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推断的理由大致是石灰干燥剂从外观上看呈白色粉末状、部分发潮结块,因此猜想生石灰可能已经部分吸水生成了Ca(OH)2。12位(占28.6%)预测可能的成分是CaO、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推断的理由是:石灰干燥剂中的生石灰部分变质生成的Ca(OH)2,又有部分吸收空气中的CO2转化成了CaCO3;还有4位(9.5%)预测可能的成分是:CaO和CaCO3的混合物,推断的理由基本同上,只不过考虑生石灰变质生成的Ca(OH)2吸收空气中的CO2全部转化成了CaCO3。

对CaO的检验,学生做的实验有如表2所示的两种。

仔细分析学生的实验,可以发现有些是合理的,有的却并不恰当。利用氧化钙溶于水放热的现象来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钙,方法及操作均比较合理,但未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学生利用Ca(OH)2溶液呈碱性的原理证明Ca(OH)2的存在,很明显并不合适,忽略了CaO遇到水后生成Ca(OH)2产生的干扰。学生利用碳酸钙与醋酸的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来检验碳酸钙是合理的,但利用碳酸钙不溶于水的性质进行检验并不恰当,因为学生没有注意到氢氧化钙是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3.4 作业交流与讲评

“微探究”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困惑,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存在差异,有合理的方法也有不妥之处。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设计的思路、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交往合作的感受,同时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反思自己的探究方案,通过比较和评析形成合理的方案,使师生真切地感受到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完成“微探究”作业的热情。

3.4.1 环节1:成果展示

本次“微探究”作业的交流中,首先选取代表性的学生,请他们先说清自己是如何猜想的,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又是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其化学原理是什么,然后呈现出其他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

3.4.2 环节2:互动交流

针对不同的探究方案的探究结果,让学生参与讨论、评析,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看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本课从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的检验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在讨论氧化钙的检验方案时认识到石灰干燥剂溶于水放出热量大,因此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怎样使实验更安全?学生提出了干燥剂用量要适量,容器不能太小,不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时先加干燥剂再缓慢加入水等方法。

学生对Ca(OH)2的检验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干燥剂中存在的CaO遇水会生成Ca(OH)2,从而无法证实干燥剂中的Ca(OH)2是原有的还是CaO与水反应生成的!对利用中和反应放热的原理来检验Ca(OH)2是否存在的方案,经学生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这种方案也不合理,一是忽略了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二是食醋中含有水,将食醋滴到干燥剂上时,生石灰与水反应也放热。此时学生非常困惑:在有CaO存在的情况下,怎样检验干燥剂中的Ca(OH)2?教师提供如下资料:Ca(OH)2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aO和H2O[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经师生共同探讨,有学生提出将干燥剂进行加热,用无水硫酸铜检验生成的水蒸气来确定Ca(OH)2的存在,或用氧化钙、浓硫酸,看质量是否增加来检验生成的水蒸气,以确定Ca(OH)2的存在。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

接着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演示,一段时间后,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久置的石灰干燥剂中确实含有Ca(OH)2!

另外,学生对利用碳酸钙难溶于水的性质来检验表示怀疑,因为氢氧化钙也是白色固体,且微溶于水(利用溶解度的数据加以说明),所以将干燥剂溶于水后剩余的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此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检验剩余固体中是否存在Ca(OH)2。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取少量干燥剂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将滤渣置于少量水中,搅拌静置,取清液滴加酚酞,发现溶液变红,证明干燥剂加水后留下的剩余固体并不全是碳酸钙,还含有氢氧化钙!

3.4.3 环节3:拓展提升

经课堂交流与互动释疑,学生用实验证实了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石灰干燥剂是CaO、Ca(OH)2和CaCO3三者的混合物,对物质检验的不同方案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选择合理的方案。在课堂的结尾教师让学生谈一谈石灰干燥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总结CaO、Ca(OH)2和CaCO3三者的转化关系,学生能顺利解答。

在“微探究”作业的基础上开展复习课教学,学生亲身探究久置干燥剂的成分,既是对CaO、Ca(OH)2和CaCO3三种物质性质的归纳、总结和应用,构建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又是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一次练兵,还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析推理”探究能力的提升,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设计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如物质检验时要排除干扰、考虑问题要全面、注意实验安全等等,而这些是学生在完成传统作业时不可能获得的。通过“微探究”作业的批阅,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了然于心,组织教学时针对性更强,更能有效突破学生的难点和疑点。

总之,“微探究”作业是课堂探究的延续,是化学作业的一种新模式,这种作业模式能有效发挥作业的发展和延伸功能,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教师在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新宇,占小红.优化作业系统强化功能发挥[J].化学教学,2014,(1):7~11.

小学高年级英语前置性作业微探 篇4

笔者以为,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素质已进入或即将进入高速成长期, 已初步具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英语学习通常包括:单词句型的学习、对话学习、语法学习等内容, 因此英语课的类型主要有单词句型课、语法课、对话课、阅读课、练习课、复习课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笔者对英语前置性作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 如何合理有效地设计小学英语前置性作业, 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前置性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呢?下面就结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前置性作业案例, 探索如何根据不同的英语学习内容, 布置科学、合理的前置性作业。

一、基于词汇学习的听读尝试型作业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基本知识及学习技能, 大部分学生具有根据发音规则或音标来拼读单词的能力, 基于词汇学习的听读尝试型作业是最基础的一种英语前置作业形式, 这一方式主要用于单词句型课、阅读课等。笔者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3《Hobbies》这一课前, 鼓励学生先根据单词发音规律来猜测重点单词的读音, 例如stamp, hobby, hobbies, 在上课之前, 笔者又播放了歌曲《Hobbies》, 这样一来, 同学们对自己原先完成的前置性作业可以进行适当检查, 及时更正发音, 最终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正确读出单词。在正式开始上课时同学们都十分主动, 纷纷举手读B部分的新单词。由于同学们对B部分的单词掌握的很快, 因此, 笔者还补充教授了Hong Kong stamps (香港邮票) , specialized stamp (特种邮票) , ship stamps (船舶邮票) 等词组, 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效率很高。

二、基于语篇学习的自主阅读型作业

高年级的英语学习主要以语篇学习为主, 笔者以为语篇学习关键在于对语言的整体感知, 因此在教师新授之前可以通过尝试阅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划出或整理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词、句, 这种自主阅读型前置性学习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下一节课即将学习的句型, 这是阅读课前最主要的一种前置性作业。还是以《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3《Hobbies》这一单元为例, 笔者在教授A部分之前,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对A部分的预习。到了课堂上, 反馈效果很好, 同学们都能用What’s your hobby?I like….Do you have any hobbies?等句型流利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对话,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基于课文内容的生活实践型作业

“生活即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有多宽, 语言学习就有多广。英语前置性作业, 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 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生活中的实例来组织设计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学习。例如, 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Public signs》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公共标志”相关的前置性任务或活动, 将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做到学以致用。又比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5A《The first day at school》Part B C部分there be结构的一般疑问句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四年级已经学过的there be结构的肯定句式描述自己家里的物品或者班级里的物品等, 为课堂上将要学习的there be结构的一般疑问句式做好准备。因为这些内容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 因此同学们上课时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连一些平时羞于举手的同学都勇胆举手, 大胆地用英语进行表达。

四、基于语法知识的发现探究型学习

语言学习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只是依靠模仿来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可以布置一些发现探究型的前置性作业来让学生探索语言规律,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 这类前置性作业主要用于一些语法知识的讲解课。例如在教授一般将来时这一语法点时, 可以先写一些句子给学生:I will go to the park next week.Peter will buy a bag for his mother….通过阅读、分析这些句子所表达的中文意思, 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句子所用时态, 同时鼓励学生学会自主运用已学知识点获取新的语言知识点。

微作业 篇5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比例尺》

01学情分析对象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班学生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学习习惯较好。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潜力巨大,只要能从习惯上给予纠正就好,对于本节课学生有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基础的知识储备,容易理解,但是对比例尺很陌生。通过学习能深刻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且能把学到的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02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是为了了解学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针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通过学情分析调查分析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和学习这节课的需要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03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学情分析工具:

工具主要是手机、电脑,使用的软件是问卷星、微信等.其中问卷星可以电脑搜索“问卷星”也可以手机微信小程序搜索“问卷星”小程序

学情分析方法:问卷法、交谈法。

第一步用问卷星创建在线调查,并生成二维码。

第二步把生成的二维码分享到微信班级群发给学生。

第三步学生在线答题

第四步查看问卷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情况,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04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4道题:

第1题,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吗?

第2题,400厘米=()米

第3题,3km=()厘米?

第4题,下列选项中能组成比例的是()?

下面是4道题的答题结果分析图:

微作业 篇6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堂作业分层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1 课堂分层作业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练习题,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技巧。教师也能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做必要的纠正。鉴于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高考,学生、家长、校领导普遍不关注、不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教与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课堂作业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学生巩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知识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一刀切、齐步走,注重整体性,强调统一性,即教学目标一致化、教学内容一致化、教学过程一致化、教学评价一致化、课堂作业一致化,这种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完整性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课改多年,至今很多学校还是沿用课改之前的老套路——统一性作业。课堂作业没有实现个性化分层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教师的观念还没有真正的转变。教师正处在观念转变阶段,还没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际。

2)教师的能力与惰性。实现作业分层对于教师是一个教学能力上的挑战,需要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能力的缺乏对于实现课堂作业分层就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各地每年都在利用假期时间给教师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分层作业工作难度大。一堂45分钟的课需要辅助多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在自然班级1:50的师生比的情况下,师资显得相当匮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教师的引导,进步缓慢;如果能实现1:1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微课进行分层作业的优势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拓宽了学习的界限,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实现“学习无间隙”。它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视频最强大的功能是不限次数、不限定时间地随时随地播放。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利用这一强大特点实现作业的分层,替代教师部分引导作用,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学习期间没有教师亲临指导时,可以利用微课替代教师引导。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重点辅导,让他们巩固知识,夯实基础,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提高层学生借助微课在知识熟练掌握程度之上,能有更深更宽的拓展,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行举一反三,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解决他们“吃不好”的问题;发展层的学生能借助微课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根据他们的兴趣,个人优势在知识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拓展、深入,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各个层次学生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微课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每个层次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这样,每一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都关注到。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只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那么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所以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架设好学习支架,创设好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给学生适合的脚手架,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达到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分层作业的实施,能更容易实现古老的因材施教的梦想。

3 制作微课

微课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从现有的微课中获取;二是自己制作微课。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学情而定,因为信息技术学生的基础较其他学科来得更复杂些,层次性更大些。所以从学生角度出发,尽量采用第二种制作方式,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制作适合他们的微课。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根据微课的录制方式,将微课分为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四种。根据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特点,以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性知识为主,演示操作步骤即可,所以信息技术课堂作业微课最适宜的形式是录屏式微课,简单、直观、明了、一目了然,与学习者保持一致的思维学习线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集中。教师在幕后能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操作内容的讲授、分析与演示,让学生感觉接受教师亲临现场般的个别辅导。

4 制定分层课堂作业

分层作业一般地分为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显性分层的形态是分别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隐性分层的形态是所有层次的学生完成同一个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同。两种形态的作业各有千秋,显性分层能让学生目标性比较明确,但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方面欠缺,很多家长也不赞同;隐性分层既能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体现分层的效果,但是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设置分层作业的能力,仔细斟酌作业的梯度,对于教师有一定的挑战。

将课堂作业根据学生分层设定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基础题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鉴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统一要求从基础题做起,当然基础题是所有学生必须要做的。部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继续提高题的推进,少数学生进行发展题的提升。有些学生需要借助于微课或者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更高一个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并能在攻克一题又一题的作业过程中享受作业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学习劳而有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判定出每位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进步发展如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处在基础层的学生应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突破他的实际发展水平,提高他的智力,实现真正的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微课进行课堂作业的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前提下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借助微课进行分层作业时,既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实现组内合作、组间资助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竞争与团结中学习,不仅学到知识,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真正地将“育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落实,达到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5]马新会.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3(2):56.

[6]吴育含.“程序设计初步”分层作业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微作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在我院体检的镉作业者, 抽取其中的255例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158例, 女97例, 年龄25~60 (45.3±14.6) 岁, 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5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0例, 女95例, 年龄24~60 (44.9±13.6) 岁。以上统计镉作业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镉作业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留取24h尿液进行测定, 具体方法:于检查当日清晨排空膀胱后, 饮水200ml, 并在1h后取尿液进行尿量及尿比重测量, 测定尿β2 ̄微球蛋白、尿镉水平, 并对这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尿β2 ̄微球蛋白用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 尿镉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β2 ̄微球蛋白检测结果

研究组尿β2 ̄微球蛋白均值为125±11μg/L, 对照组尿β2 ̄微球蛋白均值为70±14μg/L, 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 (P<0.05) 。其中研究组有22例尿β2 ̄微球蛋白高于正常上限, 所占比例为12.5%, 对照组无高于上限者, 两组差异性显著 (χ2=23.98, P<0.01) 。见附表。

2.2 尿镉检测结果

研究组尿镉测定范围为0.03~0.018μmol/L, 均值为0.07μmol/L, 有67例超过尿镉正常值上限 (0.04μmol/L) , 所占比例为38.1%。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 肾脏为镉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镉中毒主要对肾脏的近曲小管造成损害, 其对肾脏的损害较为隐匿, 初期诊断存在较大的困难, 一般经尿常规检查并不会发生任何的异常。若是肾功能指标发生改变, 则表明损害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因此防治镉中毒对肾脏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应注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

近几年关于镉中毒造成肾损害的研究逐渐增多[3],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尿β2 ̄微球蛋白测定在镉作业者肾脏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 对在我院体检的镉作业者展开了尿β2 ̄微球蛋白、尿汞水平检测, 并将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肾损害患者的尿β2 ̄微球蛋白、尿镉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这一结果充分证实镉中毒致肾损害患者的尿β2 ̄微球蛋白水平会发生异常表达, 这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4]。

综上所述, 尿β2 ̄微球蛋白水平检测可为镉中毒肾损害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在今后的后诊治以及预防工作中应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苏素花, 蒋东方, 农康, 等.铅性肾损害效应生物标志物β2-MG、NAG、RBP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 2 (12) :1239-1242.

[2]姜秋霞.汞作业人员肾脏早期损伤指标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23 (10) :673-674.

[3]向莉, 周华, 李旻, 等.胱抑素C评估IgA肾病患者肾纤维化程度及早期肾损害的价值[J].江苏医药, 2012, 16 (16) :782-783.

上一篇:披露技术下一篇:大风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