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作业(精选5篇)
地下作业 篇1
0 引言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城市能源和信息输送的重任, 被称为城市的地下生命线。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地下管线的重要性正日益被各级政府部门所重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建设和地下管线运行维护管理, 城市应急管理等都需要实时、准确和可靠的地下管线信息。为了掌握实时、准确的地下管线信息, 目前国内各城市通行的运做模式是:通过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 通过其后的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更新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
众所周知, 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包括已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地下管线探查、地下管线测量、地下管线数据库建立、地下管线图编绘以及成果资料验收等工序, 而地下管线探查是在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工作的基础上, 采用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测相结合的方法, 在现场查明各种地下管线的敷设状况, 即地下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埋深, 同时查明管线类别、走向、连接关系、埋深、规格、材质、压力 (电压) 、电缆条数、管块孔数、权属单位、附属设施和建设年代等, 绘制探查草图, 并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由此可见, 地下管线探查是其它工序的工作基础, 同时由于地下管线的不可见性, 因此, 地下管线探查作业工序的质量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地下管线探查现状
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的区别在于:质量控制立足于事前的预防, 质量检验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则着眼于事后把关。但是, 目前各城市在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时, 对探查质量的控制主要依靠检验的手段, 而对探查过程的质量控制关注较少。由于探查过程质量的不稳定, 导致同一作业单位在不同工程、不同工区或不同作业台组间探查成果质量的不稳定, 甚至造成工作的返工, 影响工程总体工期目标的实现。要做到对探查质量的控制, 首先需要识别影响地下管线探查质量的因素, 而后针对影响地下管线探查质量的因素, 分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来避免或减轻影响因素的负面效应。
2 影响地下管线探查质量的因素
影响地下管线探查质量的因素一般包括人员、机具、方法和环境等4个方面。
2.1 人的因素
人是地下管线探查工作的主体, 探查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探查台组的共同作用, 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只有从事地下管线探查的人具备其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其工作成果才可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人的因素又可细分为:岗位技能;职责和权限;质量意识;个人和团队目标是否一致;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沟通机制是否畅通。
2.2 机具因素
投入工程使用的探查设备应该根据现场地下管线的材质、敷设方式和埋设深度进行选择, 其精度指标应满足工程探测精度的要求。机具因素可细分为:机具的类型是否与工程需要相匹配;机具的数量是否满足工程需要;探查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是否进行了方法试验和一致性校验;所使用的钢卷尺等计量器具应具有MC标识。
2.3 方法因素
探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探查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技术方案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 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 影响质量, 增加投资。为此, 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 必须结合工程实际, 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 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 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方法因素一般包括:技术设计是否周全、合理;作业范围是否与测区范围一致;探查的管线类型是否与规定要求一致;管线点定位方法是否正确;管线点点位设置是否合理;管线点间距是否满足要求;管线点偏距量测方法是否适宜;管线点实地标志是否清晰;管线点定深方法、深度测量位置是否正确;管线规格量测方法是否正确;同一规格的地下管线其管线规格记录是否统一;计量单位是否一致;探查成果是否在现场记录, 并使用规定的记录表;探查原始记录字迹是否涂改、擦改和转抄;探查草图与成果记录表是否一致;台组、测区是否接边;各级质量检查工作是否独立进行、是否省略或代替;探查质量检验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数量是否足够;探查质量检验后是否进行了统计分析;探查质量检验后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适宜。
2.4 环境因素
影响探查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一般包括地电条件、地面金属护拦、地面交通、其它电磁干扰、地面平整性以及地下管线附属物保存状况的好坏等。
3 质量控制措施
3.1 人员控制
人员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从事地下管线探查的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其岗位工作。进场前, 作业单位应对从事地下管线探查的人员进行地下管线敷设、探测仪器使用、地下管线探测原理和方法以及地下管线调查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实习和考核, 以确保地下管线探查人员具备其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作业前, 应对地下管线探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对其进行质量意识的培训, 以及项目技术设计的培训和考核, 并明确其工作职责, 确保地下管线探查人员了解项目的目标、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有关技术要求, 以及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等。此外, 项目经理应建立项目沟通管理体系以及适宜的激励机制, 确保有关人员能够适时、适地的获得相关信息;确保项目成员的目标能够与项目团队目标保持一致, 以提高项目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绩效。
作业过程中, 项目质量审核员通过过程巡检的方式检查探查人员的仪器操作是否规范、正确, 探查方法是否合理, 是否按规定的范围、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法及要求进行作业等。
作业工区完成后, 项目质量检验员应按照《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的规定, 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 检查每个探查人员的成果质量。
作业前的培训、作业中的过程巡检和作业后的质量检验均应形成相应的纠正措施报告, 不合格的人员不应上岗作业。对相关不合格人员, 应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纠正, 并跟踪评估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
3.2 机具控制
机具控制的目标是确保投入工程使用的探查设备的精度指标、稳定性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探查设备的类型和数量能够与工程需要相匹配。
投入工程使用的探查设备类型应该根据现场地下管线的材质、敷设方式和埋设深度进行选择, 探查设备数量应该根据工程工作量、工期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 工程投入的常规探查设备应该包括:高精度地下管线探测仪;具有100m~450m频率天线的探地雷达;掩埋井盖探测仪;L型尺;打空器具;具有MC标识的钢卷尺。
高精度地下管线探测仪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一致性校验, 校验要选择在测区内已知的地下管线上进行。探测仪一致性校验应包括定位一致性校验和定深一致性校验。投入生产使用的地下管线探测仪, 其定位、定深均方差不应超过相应限差的1/3。不能满足要求的地下管线探测仪, 不应投入生产应用, 分批投入生产使用的地下管线探测仪, 每投入一批 (台) 时, 均应进行一致性校验。
探地雷达在使用前应在探测点附近的已知管线上作雷达剖面, 以获得介电常数和波速参数。
3.3 方法控制
方法控制的目标是确保投入工程使用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其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1) 作业前的控制
作业前, 应根据工程合同、工程技术要求以及有关技术标准编制探查专业技术设计。探查专业技术设计应说明工程质量目标、任务量、作业范围、作业内容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说明作业区环境概况、已有资料情况、探查精度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的要求;说明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规定各工序的作业方法、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说明应提交和归档的成果内容和技术要求;规定质量控制关键点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等。探查专业技术设计及其修订情况应被所有探查作业人员、探查质量审核员和检验员理解和认知。
2) 作业中的控制
众多工程的实践结果表明, 在地下管线探查作业过程中, 常见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类:
(1) 测区范围。作业范围与测区范围不一致。
(2) 探查对象。探查的管线类型与规定要求不一致;不同台组或不同作业单位将同一条管线的管线性质确定为不一致。
(3) 管线点定位。管线点定位方法不一致;管线点点位设置不合理;管线点间距设置不能满足要求;管线点偏距量测方法不统一;管线点实地标志不清晰。
(4) 管线点定深。管线点定深方法不正确;深度测量位置不正确或不一致;
(5) 规格量测。管线规格量测方法不统一;同一规格的地下管线其管线规格记录不统一。
(6) 原始记录。同一探查数据项其计量单位不一致;探查成果没有在现场记录或没有使用规定的记录表记录;探查原始记录字迹有涂改、擦改和转抄的现象;探查草图与成果记录表不一致。
(7) 接边。台组、测区没有接边。
(8) 质量检查。各级质量检查工作不是独立进行或有省略、代替;探查质量检验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或数量不够;探查质量检验后没有进行统计分析;探查质量检验后采取的纠正措施不适宜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 除了在技术设计中对上述问题进行规定以及做好工程开始前的技术交底外, 工程开始后, 探查质量审核员应通过过程巡检的方式核查上述问题, 这样可以在问题出现的早期就能够给予解决, 避免后期工序的返工。
3.4 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的目标是消除或减轻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应针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探查。如在管线密集地段, 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验证, 以及在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信号加载方式进行验证探测;对非良性传导管线可采用电磁波法、示踪电磁法、打样洞法或开挖法探测。地面交通影响较大时, 可选择在晚间进行探查;地下管线附属物被掩埋时, 可通过井盖探测仪来探测掩埋的井盖, 而后探测地下管线。
4 结论
总之, 要做到对探查质量的有效控制, 需要识别影响地下管线探查质量的因素, 如人员、机具、方法和环境因素等, 而后针对人员、机具、方法和环境等影响因素, 分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来避免或减轻影响因素的负面效应, 最终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北京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S].
地下作业 篇2
1.1 华北电力设计院设计的辅机循环水管道安装图(设计总说明)1.2 《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727-2011 1.3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14 1.4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5009.1-2014 1.5 《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
1.6《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2002-01-21 1.7 《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2011 2 工程概述和主要工程量 2.1 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辅机循环水管道内外壁防腐工程;钢管外壁及其配件外表面采用机械喷砂除锈,除锈等级达到《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的Sa2.5级,在无条件进行喷砂除锈时,可采用磨光机除锈,并需达到St3级。防腐层要求:采用厚浆型环氧煤沥青漆加强级防腐;管道内壁采用两道环氧富锌底漆进行防腐,除锈等级为Sa2.5级;
以后凡地下钢管道防腐作业,具体工艺做法按图纸要求执行,其他均按此作业指导书执行,不再另编作业指导书。
2.2 辅机循环水地下管道防腐主要工程量 焊接钢管 D920*10, 1110m 焊接钢管 D720*8, 36m 焊接钢管 D165*4.5, 29m 附件另计 3.进度计划 满足管道安装进度。4.施工准备工作及条件 4.1 作业人员
计划投入施工人员10人,施工技术员1人,安监员1人,质检员1名,施工负责人1名。4.2 作业机械、工具及要求
配备空压机3台,喷砂装置(5m3)1套,手提式角向磨光机4台,钢丝刷10把,2.5寸平刷20把,普通滚筒30个,9L油漆桶15个,防护眼镜10副,铲刀4把,桶钩10个,28mm修
饰刷3把,口罩20副。4.3 材料的要求
4.3.1 厚浆型环氧煤沥青漆配制前A、B两组份充分搅拌,以防色泽不均。经熟化20min后方可使用,混合好的涂料4小时用完,晴天和正常大气条件下,最长不应超过24h,以免胶凝。
4.3.2 厚浆型环氧煤沥青漆使用专用稀释剂,不得和其它稀释剂混用,以免漆料发生变质。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底漆必须稀释后再涂刷,有利于底漆对基体的附着。
4.3.3 厚浆型环氧煤沥青漆对基体表面,要严格控制水分,要求钢材表面无结垢、霜冻、水珠。
4.3.4 多次涂刷施工,不能一次完成,要留有溶剂挥发时间。4.4 工作环境要求
4.4.1 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超过85%,环境气温低于5℃和钢板表面温度低于大气雾点以上3℃时,不得进行除锈。
4.4.2 存放涂料的仓库,设置消防灭火器材,并有明显禁火标志。4.4.3 施工现场严禁火种带入。
4.4.4 棉线、废手套等易燃物用后及时清理。
4.4.5 使用电动工具时,接线符合安规要求,随时检查用电路,防止电线磨破产生火花,分线盒装有防漏电保护器。
4.4.5 施工现场不准存放漆料,用剩漆料提回工具房。4.5 强制性条文
4.5.1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T5047-1995(编号为强制性条文编号)4.5.2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检查验收;上一工序未经检查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4.5.3 油漆材质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施工前必须进行材质复查,合格后方可使用。5.施工程序及方法 5.1 施工作业程序:
根据设计的要求,循环水管道外防腐工艺是:图纸会审→施工准备→材料检查→管道外表面除锈处理→外表面刷一道底漆→刷一道面漆→外表面缠玻璃丝布→外表面刷两道面漆→自检、报验→验收交工。
循环水内表面防腐工艺是:图纸会审→施工准备→材料检查→管道内表面除锈处理→内
表面刷两道富锌底漆 5.2 施工作业方法 5.2.1 管道内外表面处理
表面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基体表面的清洁及一定的粗糙度,增强涂膜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力以及防止金属的潜在腐蚀。
A)喷砂除锈
采用喷砂处理管道内外壁要求达到Sa2.5级标准。即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和污垢,氧化皮、锈体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只允许留有点状或条纹状痕迹,焊缝处应清除飞溅物。喷砂除锈经验收合格后,要在6小时之内涂上环氧煤底漆,以防再生锈。
B)机械除锈
机械除锈采用角向磨光机除锈方式,要求除锈等级达到 St3 级标准,现出金属光泽。5.2.1油漆的施工
a)钢材除锈经检查合格后涂刷底漆,涂刷底漆前必须用洁净的空气吹扫喷砂金属面,除去浮沉等杂物。涂漆时尽可能留出钢材装配的焊缝位置,预留长度约为 150mm,以免焊接时难以清根,影响焊接质量。
b)对于钢材表面坑尘程度较大(> 2mm 以上),尚应拌制腻子将其补平。c)环氧煤沥青漆混合配制好拌匀后将其熟化20min,并在 4 小时内用完。d)底漆表干后固化前涂刷第一道面漆,面漆实干后固化前涂刷第二道面漆。施工时,往往在工序流程上是连续的,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油漆的涂装间隔时间,保证涂装间隔在最小和最大涂装间隔之间。现场施工时,要根据涂料的性能和天气条件确定涂装的间隔时间。
e)环氧煤沥青漆作业应按随货所到的材料说明书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f)涂刷时,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先斜后直,纵横交错的方法进行涂刷。g)底漆、面漆涂刷反复次数不能过多,一般为三次,否则由于涂刷胶液分子量高,亲合力大,涂层易成卷或被拉毛,涂刷面积不易过大,应从被刷物的边按顺序快速地刷平和修饰。g)涂漆的时间间隔应符合涂料的技术要求,使漆膜溶剂充分挥发,得到干燥,否则易产生针孔,影响涂层质量。
h)漆膜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漆膜在干燥过程中,应保持周围环境清洁,防止漆膜表面受污。
5.2.3 缠绕玻璃丝布
a)玻璃布的缠绕应在第二道面漆涂刷后立即进行。加强级环氧煤沥青防腐按要求缠绕一
层玻璃布。
b)缠玻璃丝布应先脱蜡处理后再使用,若是无蜡缠玻璃丝布可直接使用。
c)缠玻璃丝布应顺物流方向缠绕,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mm,并且紧贴基层,管口两端各留150mm左右裸管以便焊接,焊接完检查后再补焊口防腐。
d)缠布时如果出现鼓泡,应用小刀将其割破,然后挤出泡内空气,抹平表面。整个玻璃布的缠绕应表面均匀平整。
e)玻璃丝布缠好后涂刷第二道面漆时,用滚筒刷顺着缠布的方向均匀滚涂,避免缠玻璃丝布下面产生气泡、褶皱等缺陷。
f)涂刷完后放置自然固化24小时,待实干后可进行表面修复找补,除去表面毛刺、褶皱、气泡、空鼓、流挂等缺陷,表面如有凹坑、针孔用腻子刮平填补。
g)确无任何缺陷时进行最后一道面漆涂刷,要求表面平整光滑、无流挂、刷痕、针孔等缺陷。
5.2.4 干燥与保养
管道防腐完成后让其静置自行干燥,至少保持 8h 不能移动,使其不受淋雨、泡水,实干后方可运输。作业质量标准及保证措施 6.1 作业的质量标准
6.1.1 喷砂除锈达Sa2.5级标准,机械除锈达St3 标准。6.1.2 涂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厚度测量使用磁性测厚仪。
6.1.3 外观检查。涂层平整,玻璃丝布搭结牢固,漆层饱满均匀,无管锈、流挂、折皱、空鼓、漏涂等现象。
6.1.4 粘结力检查。涂层固化后七天,用小刀划三角口,切开后用力撕开破坏处的玻璃丝布与钢铁表面仍为漆层覆盖,不允许露出金属表面。
6.1.5 针孔检查。用5000v电火花检漏仪电压检查,以无漏点为合格。6.2 作业操作质量要点及措施
6.2.1 作业时,一定要注意蘸油、摊油、理油方法,蘸油时刷毛伸入油漆深度不超过其长度一半,蘸油过深易使涂料滴落和流淌,摊油时用力适中,理油时走刷要平稳,用力要均匀。底漆、面漆涂刷反复次数不能过多,否则由于涂刷胶液分子量高,亲合力大,涂层易成卷或被拉毛,涂刷面积不易过大,应从被刷物的边按顺序快速地刷平和修饰。用橡胶板及刮刀或滚筒将玻璃丝布刮平,赶走气泡。
6.2.2 保证措施
a)教育施工人员油漆涂刷均匀。
b)要求施工人员现场材料物品堆放有序,不堵塞通道,现场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c)加强工序监督。每完成一道工序进行一次现场质量验收,上道工序未交接验收,下道工序不得施工,把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
d)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现场专人监督施工质量,严格把关。e)开工前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双签字。6.3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6.3.1玻璃丝布起泡的预防措施
缠玻璃丝布应顺物流方向缠绕,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mm,尽量使玻璃丝布贴紧管壁缠紧后尽快刷漆,避免因拉力变小使玻璃丝布缠绕变松。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起泡现象应拿剪刀剪破起泡处从新刷漆。6.3.2油漆飞溅污染设备的预防措施
在油漆施工过程中应在作业场所铺设好篷布,每天施工完毕后应及时清理施工场地搞好文明施工。7 作业成品保护及安全保证措施
7.1 成品保护措施
7.1.1处理合格的金属表面在运输和保管期间应保持洁净。如因保管不当或运输中发生再度污染或锈蚀时,其金属表面应重新处理,直至符合要求时为止。7.1.2在施工及漆膜干燥过程中严禁明火,并应防火、防尘、防污染。
7.1.3在管道的吊运、安装过程中要防止绳扣、卡具等将防腐层破坏,要采取加衬垫等防护措施。
7.1.4水压试验时,参加人员必须保护管道上的防腐层,禁止穿带铁钉的鞋在管道上来回走动;
7.1.5已完成防腐工序的管子,在运至现场的过程中及安装就位、对口时要防止防腐层的损坏,采用滚动平移,禁止滑动平移。7.2 安全保证措施
根据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出的作业危险因素,制定以下防范保证措施: 7.2.1 管道内壁进行作业时,不得少于二人。7.2.2施工现场涂刷时,避免与焊花接近。
7.2.3施工开桶时严禁用铁器敲击,以免发生火灾。
7.2.4严禁携带火种进行配料和施工,施工现场严禁烟火,并放置消防器材。
7.2.5现场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油漆施工密集区域及地沟、容器内部必须安装通风设施。7.2.6 操作人员在施工中感到头痛、心慌,应立即离开作业地点,到通风处换空气,以防中毒。
7.2.7 在涂刷或喷浆油漆时,施工人员要佩戴防毒面具、口罩、密闭式眼镜,教育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佩戴防护用品用具。操作人员站在风头,无关人员远离喷涂现场。7.2.8 油漆施工完必须将脸、手等部位清洗干净。
7.2.9 喷砂前,应检查喷砂设备、管道、压力表等一切正常方可开车。操作时,待操作人员拿好喷枪并发出信号后方可将压缩空气送入喷砂设备。操作终了或中途停车时,应将喷砂管内压缩空气泄压后才允许放下喷枪。施工完毕或操作人员离岗时,必须关闭机械、阀门,切断电源。
7.2.10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安全技术交底和签字工作。
7.2.1
1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对全体职工特别是青工、民工组织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定”,并经考试合格后上岗。
7.2.1
2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安全措施一经批准,不随意更改。7.2.1
3安监员现场监督检查,制止违章行为发生。
7.2.1
4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文明施工的制度和规定,保持现场干净整洁。
7.2.1
5加强施工用电管理,严格按三相五线制,一机一闸一保护,对电源盘、电线、闸箱漏电保护器等经常检查,不留隐患。
7.2.16 管道内防腐时,照明应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低压灯,电缆线在管道内部分要采用保护措施,以防电缆碰伤触电。8.环境管理措施 8.1 一般环境保护措施
8.1.1 保持施工现场的清洁卫生。
8.1.2 所用油漆桶应集中清运,不得随意丢弃。8.1.3 现场材料分类堆放。
8.1.4 喷砂场地四周搭设脚手架,脚手架高度为3.5m,脚手架搭设应规范、合理;喷砂时,喷砂的管道上方搭设架子并用彩条布或篷布覆盖,避免石英砂污染环境。9.应急响应措施
9.1 遇有大风大雪天气停止施工。9.2 施工道路保持畅通,场地平整。
9.3 施工时现场设专人监护,发现有安全隐患立即停止作业,排除危情后再进行后续工作。9.4 现场要与项目部消防及卫生所保持联系,遇有紧急情况要立即展开救援。9.5 应急地点:设置在3#锅炉零米。9.6 应急小分队成员:
队 长:
副队长:
浅谈地下作业通道遮阳板施工技术 篇3
1 工程概况
GK924+795地下作业通道位于哈尔滨西客运站北端, 与站台连接处采用单端出口 (出口方向为哈尔滨西客站中心侧) ;该地道共穿越22股道, 全长227.37m, 建筑面积1671.1m2;与车站10个站台均采用单端出口设坡道与站台连接。
地下通道出入口10条坡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封闭段及敞口段组成, 其中敞口段部分采用遮阳棚结构。坡道净高4.0m;出入口坡道的坡度为1:12, 起坡点距主通道10m, 出入口坡道出地面部分侧壁设1.1m高混凝土矮墙, 矮墙预先埋设遮阳板钢立柱预埋件, 后进行钢结构与遮阳板安装;其中2#、3# (11m范围) 、8#、9#坡道因铁路限界要求, 将B-B阶段处取消遮阳板钢立柱, 遮阳板顶面直接与矮墙预埋钢板连接。
立柱采用100mm×100mm×5mm方钢与矮墙预埋件进行连接, 预埋件纵向间距为2.1m设置一处;屋面梁及立柱侧面加固采用100mm×100mm×5mm (3mm) 方钢, 遮阳板采用6mm后聚碳酸酯实心板, 板与板之间缝隙采用专用铝盖板压缝;两侧并用密封胶条进行防水处理。
2 施工技术
2.1 施工准备
(1) 技术准备
(1) 测量放线:依据设计图纸, 对已施工完矮墙预埋件统一测定轴线控制线和建筑标高, 并弹出遮阳板控制中心线, 同时将标高引到矮墙外侧, 并弹上标高控制线。
(2) 根据设计施工图尺寸与要求, 结合现场实测情况进行排板设计与节点细部尺寸设计, 排板原则从一端向另一端间距2.1m进行布板。最大纵向间距不得超过2.1m。
(2) 施工资源准备
人员准备:技术人员提前进行对图纸熟悉与掌握, 根据施工图纸对现场实际结构尺寸进行复核。
物资准备:在工程开工前,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材料供应计划。
机械设备准备:拟调入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按施工组织设计和计划需要及时到场, 进场前进行全面检查维修, 经试运转合格调入施工现场。
施工场地准备:进入现场后, 对施工范围进行平整, 以方便施工。
2.2 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搭设脚手架施工平台→安装遮阳板立柱、顶棚主骨架→调整、调平、固定遮阳板立柱、顶棚主骨架→安装遮阳板→打胶、安装压条→阳光板顶棚外部檐口细部调整与处理→柱脚预埋件处封闭混凝土施工。
2.3 钢骨架施工流程
(1) 弹线:根据图纸的标高及遮阳板立柱、顶棚位置尺寸和已测定的中心线, 弹出遮阳板立柱、顶棚主骨架位置线。
(2) 预埋件:根据标高控制线遮阳板立柱、顶棚主骨架位置, 检查预埋螺栓与立柱底面钢板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如有差异应剔凿或用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找平处理。
(3) 安装骨架前, 先搭设脚手架施工平台, 脚手架平台采用门式脚手架, 搭设方法为延敞口段侧墙边开始搭设, 搭设高度为距离遮阳板顶面1.5m~1.7m。
(4) 骨架安装:根据弹出遮阳板立柱、顶棚主骨架位置线, 先安装两侧立柱后安装中间屋面梁部分, 其方法:先将100mm×100mm×5mm (GZ) 方钢立柱骨架与预埋螺栓进行连接, 连接完成后将100mm×100mm×5mm (GL) 方钢屋面骨架进行拼接, 拼接时中间处采用临时支撑进行支立保护, 结构不能在受力情况下进行焊接。结构框架全部安装完成后, 将100mm×100mm×3mm (L) 纵向屋面梁与主骨架进行焊接, 焊接接口采用角焊。焊接时应考虑焊接变形的因素, 对收缩量大的部位先焊, 焊接过程中要平衡加热, 使焊接变形收缩减少。
(5) 防腐处理:钢结构安装完成后, 对钢结构的焊缝及焊点打磨处理, 打磨完成后对钢结构进行防腐处理施工, 防腐处理采用铁红环氧脂底漆1遍;环氧云铁中间漆1遍;聚氨酯面漆2遍, 其总厚度不应小于150um。
2.4 遮阳板安装流程
(1) 安装遮阳板:根据设计图纸位置及现场实测尺寸相结合, 将6mm厚聚碳酸酯板根据实际尺寸进行制作及安装, 安装完后遮阳板的边、纵缝、横缝在一条线上。
(2) 安装压条:在充分检查遮阳板的安装质量后, 边安装遮阳板, 边在遮阳板内侧与方钢连接处放置3mm防冷桥隔热垫, 遮阳板与骨架连接外侧安装专用铝合金压条。安装压条的螺钉间距及位置必须符合图纸要求。
(3) 打胶:为防止拼装好的遮阳板缝隙处有漏水点, 在铝盖板下板上的螺丝进行打胶, 确保每一颗螺丝上都被打上密封胶, 螺丝打胶施工完成后将铝盖板上盖板与下盖板扣好, 将上盖板与下盖板的缝隙也打好密封胶。施工完成后隔天对已施工完成的遮阳板进行浇水, 检查是否还有漏水点。
3 质量控制
3.1 本工程钢架结构制作、安装质量, 按照《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执行。
3.2 方钢主骨架及钢构件要按分类、型号、安装顺序进行堆放, 以方便取用, 不可重叠堆放构件;堆放方钢骨架 (屋架) 时, 下部要垫放木条。
3.3 方钢主骨架安装前必须核对几何何尺寸, 对焊缝质量、螺孔位置等进行全全面检查, 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行安装。
3.4 遮阳板的切割及运输必须要保证证质量。特别要注意遮阳板两端封头, 确确保不损坏。
3.5 钢骨架的运输必须轻拿轻放, 保保证不碰撞, 遮阳板长距离运输必须用木木箱进行包装。
3.6 在钢结构屋架外围保护结构安装时, 屋架中部应有临时支撑, 不得在结构已受力的情况下在结构杆件上进行焊接。
3.7 钢结构安装前应对钢材进行防腐处理, 铁红环氧脂底漆1遍;环氧云铁中间漆1遍;聚氨酯面漆2遍, 其总厚度不应小于150um。
结语
哈尔滨西客站站台北侧新增地下作业通道工程, 根据工期要求已完成7#-10#坡道的敞口段的遮阳板安装, 工程实体、外观质量已通过建设及监理单位的验收, 本文总结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 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施工参考。
摘要:哈尔滨西客站新增的地下作业通道坡道与站台连接时, 坡道敞口段设计采用钢结构型式焊接形成骨架, 在上面安装厚度为6mm的耐力板结构。本文总结了相应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 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施工参考。
关键词:钢结构,遮阳板,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JGJ81-2002,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S].
地下作业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颗粒物的采集及悬液的制备
将在地下工程作业区采集颗粒物的滤膜剪成约1 cm×1 cm大小,溶于蒸馏水中超声震荡,混悬液经多层纱布过滤,滤液用低温离心机在4 ℃、10 000 r/min(离心半径=9.25 cm)离心20 min,收集底层颗粒物并真空冷冻干燥,放入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备用。使用前用理生盐水将PM 25制备成1和5 mg/ml的颗粒物悬液,将PM 10制备成1、5和25 mg/ml的颗粒物悬液,临用前超声震荡15 min混匀[1]。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实验选用纯种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编号为SCXK-(军)2002-001,体重180~220 g,SPF级,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PM 2.5低剂量组,PM 2.5中剂量组,PM 10低剂量组,PM 10中剂量组和PM 10高剂量组。
1.3 动物染毒与处理
低剂量组一次气管滴注剂量为1.5 mg/kg,中剂量组剂量为7.5 mg/kg,高剂量组为37.5 mg/kg(染毒量分别相当于国家环境质量2级日均标准的10、50、250倍)[2]。大鼠经乙醚麻醉后,采用气管滴注法进行气管注入染毒,每24 h染毒1次,对照组在同等条件下气管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7 d。染毒期间,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最后一次染毒后禁食不禁水。
将染毒后的大鼠乙醚麻醉,立即进行腹主动脉放血,处死动物,剥离肺及支气管,用生理盐水对右肺进行灌洗,肺泡灌洗液以2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测定各项指标,取未灌洗的左肺组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制成病理切片,HE染色。
1.4 指标检测
用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的总蛋白(TP)、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体方法和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在1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与炎性细胞浸润。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One-way ANOVA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肺泡灌洗液中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从表1可看出,除部分低剂量组外,随染毒剂量增大,各实验组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总蛋白、MPI-2、IL-6、TNF-α含量和LDH、ACP、AKP酶活力增高。方差分析显示,各项指标PM 10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M 10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TP(P<0.05)、LDH(P<0.01)和AKP(P<0.05)。方差分析显示,PM 2.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LDH(P<0.05)和AKP(P<0.01),而PM 10低剂量组和PM 2.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
染毒大鼠PM 2.5中剂量组颗粒物在肺内沉积明显,形成结节包裹;而低剂量组肺内黑色颗粒物较少,散在吞噬细胞吞噬。染毒大鼠PM 10各组肺内均可见黑色颗粒物,低剂量组肺内黑色颗粒物少,散在吞噬细胞吞噬;中剂量组肺内黑色颗粒物量明显多于低剂量组,但仍以散在为主,少见小结节形成;高剂量组则肺内黑色颗粒物较多,形成结节,且有的融合成片。染毒组大鼠肺内黑色颗粒物引起肺组织炎性反应,随剂量的加大更趋明显,而对照组大鼠肺内未见黑色颗粒物。结果见图1~6。
3 讨论
地下工程作业时,岩石爆破、机械尾气排放、电焊是作业环境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弥散在空气中,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由于颗粒物对人体的毒性决定于颗粒物本身的形态、大小、化学组成、结构,这就决定了不同来源和环境中的颗粒物其对人体的毒性是不同的,其存在环境可分为作业场所、大气环境和室内环境3种。我们重点对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空气颗粒物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空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具体表现在以灌洗液中TP增高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灌洗液中LDH、ACP、AKP、MIP-2、IL-6、TNF-α含量升高的肺细胞受损现象为主。
颗粒物作用人体的靶细胞器官是呼吸系统,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系统或淋巴系统,并由此到达肺外器官,从而对全身系统产生潜在的健康影响。膜通透性的改变往往是很多毒物作用于细胞膜时的一种常见的早期反应,而TP则是反映肺部血管通透性的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肺泡灌洗中,T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说明颗粒物的存在可以改变肺部血管通透性。随着剂量增加,大鼠肺部血管通透性也相应的增加。可能是因为颗粒物损伤了肺内皮—血管屏障,所以TP能够从血液中渗透到肺组织中,从病理结果图6和图5也可以看到肺间隔有明显的水肿现象。
当毒物作用于肺组织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细胞死亡溶解时,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细胞内LDH、ACP、AKP大量逸出,使得细胞外液酶活力增加。MIP-2、IL-6、TNF-α都可由巨噬细胞分泌,均有刺激炎性细胞聚集并释放炎性介质的作用,虽然不直接参与炎症反应,但是其含量改变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肺泡灌洗液中LDH、ACP、AKP、MIP-2、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反映出染毒大鼠肺组织细胞受损,这与肺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有关。
病理组织检查可见气管注入颗粒物后,引起肺泡间隔和细支气管腔中炎性细胞浸润,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并吞噬黑色颗粒物,炎症反应随剂量加大而更明显。
本研究中,总蛋白、LDH、ACP、ACP、AKP、MIP-2、IL-6和TNF-α等指标作为检测颗粒物对大鼠气道炎症作用的敏感指标,均显示了明显的改变。病理组织检查可见气管注入颗粒物后,引起肺泡间隔和细支气管腔中炎性细胞浸润,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并吞噬黑色颗粒物,炎症反应随剂量加大而更明显。说明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具有肺毒性,能够造成染毒大鼠肺组织急性炎症。这与国内部分矿尘、煤尘和大气及室内环境空气颗粒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相近[3,4,5,6,7,8],可以认为在急性毒性方面,其毒理学机制可能相类似。至于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是否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或其他方面的毒性及其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毒性机制何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对肺脏的毒理效应。方法 将采集的PM10和PM2.5制成颗粒物悬液,采用气管滴注法对6组Wistar大鼠进行染毒,每天1次,连续染毒7d。最后一次染毒结束24h后,处死大鼠,取肺泡灌洗液进行分析,检测总蛋白(TP)、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或活力。肺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 随染毒剂量的增大,各项指标均出现含量或活力增高,PM10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M10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TP(P<0.05)、LDH(P<0.01)和AKP(P<0.05)。PM2.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LDH(P<0.05)和AKP(P<0.01)。而PM10低剂量组和PM2.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下工程作业环境中空气PM10和PM2.5能够引起肺部血管通透性改变和肺组织损伤。
关键词:地下工程,颗粒物,肺脏,毒理
参考文献
[1]赵毓梅,杨文敏.大气粗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研究.卫生毒理学杂志,1996,10(1):13-30.
[2]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张文丽,崔九思,戚其平,等.细颗粒物污染及对炎性因子IL-6表达的影响.卫生研究,2003,32(6):548-552.
[4]曹强,宋伟民.颗粒物PM2.5对肺脏的毒理学研究.第四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98-102.
[5]曲红梅,牛静萍,魁发瑞,等.大气中PM2.5致大鼠呼吸道急性损伤作用.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598-599.
[6]邓建军,董发勤,蒲小允,等.工业矿物粉尘对肺泡巨噬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466-468.
[7]邓建军,李萍,董发勤,等.华西显微矿物粉尘体外细胞毒性及防治的实验研究.华西医学杂志,2003,18(3):374-375.
地下作业 篇5
地下洞室施工空间受限、施工环境恶劣、多工序平行作业、工序转换频繁、施工干扰大[1,2],易导致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而引发施工事故[3]。据统计,80%~90%的施工安全事故是由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4],作业人员不安全作业行为已逐步成为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5]。因此,开展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对于规范作业行为、降低安全事故率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行为管理能显著改善现场管理[6],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系列研究。为分析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阴东玲等[7]基于人因分析和分类系统,推理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陈红等[8]构建了矿井作业人员行为选择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作业人员违章行为的行为特征和原因;李兆雷等[9]定量分析了自身安全素质等四方面因素对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为改善作业工人员安全行为水平,郑双忠等[10]运用组织行为学原理知识,建立了安全行为控制两级模型;关燕鹤等[11]提出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中逐条评分的思想融入作业安全管理中,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为客观的确定安全行为等级,张海卿等[12]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人员行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Dagdeviren,Metin等[13]构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型。
上述研究为开展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然而对评价过程中不确定的、模糊的因素很难作出较好的处理,且较少考虑各影响因素客观性及其对安全行为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地下洞室施工作业的特点,分析影响安全行为的因素,建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将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看成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基于D-S证据理论的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方法,以期不断提高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
1 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地下洞室作业人因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在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7,9,14,15],结合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结果分析,确定影响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因素,得到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体系由安全素养B1、生理因素B2、心理因素B3、作业技术B4等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组成。
2 评价模型
2.1 评语集及等级划分
为满足对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的需要,结合安全行为等级划分相关研究成果,将作业人员行为等级划分为4级,并设置评语集:
式中:z1、z2、z3、z4分别表示安全、一般安全、预警、危险。
2.2 评价指标集对分析联系度
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复杂,涉及安全素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作业技术的方方面面,具有不确定性、难以精确描述的特点。集对分析是一种有效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方法,该方法考虑事物确定与不确定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三个角度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转化[14],可较好判断指标层的安全等级。
假设给定两个集合A和B,组成集对C={A,B},在某个集体问题背景下,集对H共有N个特性:S个特性是A、B共有的,P个特性是A、B对立的,剩余的F=N-S-P个特性是A、B不共有也不对立的,则集对H在该问题背景下的联系度表达式为:
式中:a,b,c为参数,a、c是相对确定的,b是相对不确定的,并可以扩展。结合本文,将三元联系度扩展为四元联系度:
式中:a表示集对的同一度;b表示集对的差异度,包括偏同差异度和偏反差异度;c表示集对的对立程度,称之为对立度;i1为偏同差异度系数,i2为偏反差异度系数;j为对立度系数,且满足以下关系:
假设在某一时刻,对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评价的N项指标中,等级为z1的有S个,等级为z2的有F个,等级为z3的有P个,等级为z4的有Q个,且视z1为联系度中的a,z2为联系度中的b1,z3为联系度中的b2,z4为联系度中的c,各指标的权重为ωk(k=1,2,…,N,),将这些指标按照等级z1、z2、z3、z4顺序排列,则联系度表达为:
式(5)表示作业人员行为安全等级隶属于z1级的程度为a,隶属于z2级的程度为b1,隶属于z3级的程度为b2,隶属于z4级的程度为c。
2.3 信息融合
D-S证据理论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方法,依靠证据累积,不断缩小假设集,可有效融合安全素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作业技术等4个方面的信息,推导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不仅考虑了证据的客观性,而且降低了问题的不确定性。
2.3.1 确定识别框架
对于一需要判决的特定问题,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称之为识别框架Θ,且Θ中的所有元素都是两两互斥的。本文的识别框架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4个等级z1、z2、z3、z4以及不确定度θ,即:
2.3.2 基本信度分配函数
设Θ为识别框架,基本信度分配函数m是一个集合2θ→[0,1]的映射,X为识别框架的任一子集,即X⊆Θ,且满足
式中:ф为空集。
为综合考虑不同证据的可信度,引入可信度系数λk,表示证据的可信程度,其值根据不同准则层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λk越大,表示证据可信度越高。
式中:λ为优先可信度系数,本文取0.95;ωk为准则层指标的权重,ωmax=max{ω1,ω2,ω3,…,ωk,…,ωn,}。
基本信度分配函数通过下式修正:
2.3.3 证据融合
假定识别框架Θ下的两个证据E1和E2,其相应的BPA为m1和m2,焦元分别为Xi和Yj,则D-S证据融合规则为:
式中:,它表示各证据之间的冲突程度,若K>1,则表示m1和m2矛盾,不能进行融合。
2.3.4 确定行为安全等级
利用D-S证据理论确定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需要一定的判断依据,主要有最大隶属度原则和信度准则。前者在状态等级相差不大时容易导致误判,后者在前一状态等级接近置信水平时容易误判,故将两者结合,确定作业人员行为安全等级。若同时满足式(11)的条件,则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为
准则1表明评价结论应具有最大的BPA;准则2表明评价结论的BPA与其他的BPA之差要大于某一限制条件;准则3表明证据的不确定度m(θ)要小于某一限制条件;在本文中ε,η分别为0.3、0.05。
2.4 评估流程
综上所述,基于D-S证据理论的地下洞室作业安全行为评价步骤如下:
1)筛选表征安全行为的特征量及指标,构建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
2)利用层次分析法等系统方法综合确定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
3)采用集对分析按式(5)计算安全素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作业技术等四方面的等级状态联系度;
4)按式(8)~式(9)构造基本概率分配函数,然后按式(10)进行证据融合,得到最终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的BPA;
5)综合最大隶属度原则和信度准则,按式(11)得出最终结论。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资料
某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河段,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和拦沙等综合效益的巨型水电站。该水电站在洞室开挖、支护等作业过程中,发生过几起由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导致的施工安全事故。为客观的确定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综合利用集对分析和D-S证据理论等理论方法,评价现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
3.2 评价过程
采用AHP等方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根据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素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作业技术等四方面的现状,对每项指标进行评估,得到各指标的评价结果,详见表2。
根据表2,按照式(5)计算一级指标的联系度,见表3。ωmax={0.424,0.227,0.122,0.227}=0.424,根据式(9)计算得到λk={0.950,0.509,0.273,0.509},根据式(8)~(9)计算得到BPA,见表4。
运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对表4证据的融合,获得最终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隶属度向量X={0.327,0.624,0.030,0.000},不确定度m(θ)=0.020。根据式(11)的判断准则,可确定该工程中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为z2级,即一般安全,需采取措施提高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
4 结论
1)针对地下洞室作业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影响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将集对分析和D-S证据理论用于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评价,充分考虑了安全素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作业技术的客观性,解决了评价指标模糊性和证据不确定性问题。
2)根据最大隶属度准则和信任度准则,确定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有效解决了状态等级相差不大时容易导致误判的问题,避免状态等级接近置信水平时出现误判。
3)结合某水电工程引水隧洞开挖、支护工程中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确定该工程中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为z2级,即一般安全,符合实际,验证了方法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现场安全管理提供可依据。
4)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职业素养,减小各因素对行为安全的影响,完善管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摘要:为系统地评价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水平,综合运用集对分析和D-S证据理论,提出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的作业人员安全行为评价方法。首先,分析了影响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因素,构建包括作业人员安全素养、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作业技术等4个一级指标及16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安全行为等级划分为4级;其次,采用集对分析处理二级指标的不确定性,产生基本信度分配函数(BPA);然后,利用D-S证据理论,融合一级指标的BPA,产生最终安全等级隶属度;最后,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和信任准则,确定地下洞室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等级。以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工程为例,确定该工程中作业人员行为安全等级为z2级,即一般安全,符合工程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