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管理

2024-05-21

地下管网管理(共10篇)

地下管网管理 篇1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城市地下管线包括给水、污水、燃气、广电、电力、通信管线等几大类, 它们担负着输送介质或传送信息等工作, 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地下管线的管理。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城市地下管线也越来越庞大和密集, 管线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如果没有准确、完整的地下管线信息, 就无法实现高效办公。为了保障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服务于民, 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1 数据分类

本系统涉及的数据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和专题信息数据。

1.1 基础信息数据

城市最基本的地理信息就是地形数据, 包括各种表示城市的基本面貌和信息定位的载体。例如:测量控制点、道路、建筑物、桥梁、水系、地貌地形、植被等。通过城市管理部门获得本市的城市地形图, 经过提取加工获得地形数据。

1.2 管线数据

管线数据是指地下管线和附属设施信息。管线数据通过管线探测工具对现有管线重新探测并一一核对。在管线数据和综合基础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2 地形数据来源与分析

目前地形数据有2种流行方式:一个是CAD数据, 一个是带属性的GIS数据。

(1) CAD数据是目前存在较多的方式。CAD数据拿到后, 先要进行数据分析, 为了使线型和符号可以整体导入系统, 需要提取线型符号块名, 与系统提供的地形要素分类与代码表进行对比, 如果系统提供的要素分类与代码表中不能完全包含数据中的线型与符号, 首先要对系统的要素分类与代码表和系统符号库进行补充, 使之完全包含数据中的线型与符号。之后修改相应配置表。最终用户提供的数据应包含具体要素名称或代码, 便于系统匹配风格。对于有外部属性的CAD数据, 可以把外部数据的键值 (如编号, 要求是数字型的) 赋予到其厚度 (Thickness) 值中, 这样数据导入系统后, 可以把外部属性导入系统。

(2) 目前系统可直接导入的GIS数据格式为MIF/MID的数据。同样, MIF/MID数据入库前也要进行数据分析, 看数据线型和符号是否都包含在系统提供的要素分类与代码中, 如果不完全包含, 也要把要素分类与代码表及系统符号库补充完整, 修改配置表。最终用户提供的数据应包含具体要素名称或代码, 便于系统匹配风格。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如果系统提供的符号和线型不能满足用户数据的需要, 则必须先更新系统符号库, 在符号库中增加新的符号, 同时更新系统地形要素分类与代码表和系统相关配置表。其次, 必须保证符号库中新增的符号的编码值要与系统地形要素分类与代码表中的“符号对应码”相一致, 并符合新国标的编码要求。

3 地形数据分层

本系统数据库中的各类表, 根据具体情况和用户需求, 分层存放, 有利于数据管理和对数据多途径快速检索与分析。

数据分层的原则为: (1) 同层的数据应为相同类型。 (2) 同层的数据应有紧密的关系。 (3) 主要层放置使用频率高的数据, 次要层放置使用频率低的数据。 (4) 辅助层放置一些辅助数据, 比如辅助说明位置的点、线、面的数据。

对于管线信息, 将按污染源情况进行分层。CAD数据图层按国标以下八大类进行命名和区分。

(1) 定位基础 (DW) , 要素种类包括测量控制点、数学基础。 (2) 水系 (SX) , 要素种类包括河流、沟渠、湖泊、水库、海洋要素、其他水系要素、水利及附属设施。 (3) 居民地及设施 (JM) , 要素种类包括居民地、工矿及其设施、农业及其设施、公共服务及其设施、名胜古迹、宗教设施、科学观测站、其他建筑物及其设施。 (4) 交通 (JT) , 要素种类包括铁路、城际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道路构造物及附属设施、水运设施、航道、空运设施、其他交通设施。 (5) 管线 (GX) , 要素种类包括输电线、通信线, 油、气、水输送主管道和城市管线。 (6) 境界与政区 (JJ) , 要素种类包括国外地区、国家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和其他区域。 (7) 地貌 (DM) , 要素种类包括等高线、高程注记点、水域等值线、水下注记点、自然地貌、人工地貌。 (8) 植被与土质 (ZB) , 要素种类包括农林用地、城市绿地、土质。

其他不易归入以上八大类数据的放到其他层。需要增加属性或地图索引的图层单独建层。

4 地形数据要求

从基础数据出发的再加工数据, 总的要求是:能够反映宏观地形背景, 如:道路中心线、道路、主要建筑物、水系、桥梁、绿地、区域、控制点、等高线等。

(1) 图面表示和实体属性应满足相关的规范。全要素组织地形, 相邻分幅的数据必须作边界处理, 统一分层处理。 (2) 完整标记地形数据。如“乐凯大街”, 应为一个整体不能拆分, 并能通过系统查询功能进行查询。 (3) 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制作图例符号、使用图例及线型, 而且图例和线型不能被打散。 (4) 面状数据必须封闭为一个整体, 如建筑物、水系、绿地、桥梁等。 (5) 地形数据中的所有信息包括外部参照或型文件, 都要可读、可提取。 (6) 建筑物、道路中心、水系、桥梁等主要地形数据要求单独分层并建库, 其中建筑物、道路、水系、桥梁等名称注记要求独立分层。

根据实际情况, 地形数据库需要创建的表有:建筑物表、道路表、绿地表和桥梁表等。

5 管线数据要求

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需要配套的管网数据, 为了规范管网数据, 明确数据生产、更新的流程及操作, 需要提前制订系统管线数据标准, 以适用于管网数据生产、更新和管网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建设。

管网数据要进行分类处理, 生成关联的点属性表和线属性表, 并提供对应的线注记CAD格式数据。对点属性表和线属性表的编码要保持唯一。

管线数据库包括:点表、管道类线表和电缆类线表等。字段长度不应太长, 一般不超过120个字节。对提交的数据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数据集成: (1) 数据库中表命名规则:表名以管网性质为基础, 按数据类型增加前缀。例如:线属性表增加前缀“LINE_”, 点属性表增加前缀“POINT_”。 (2) 表的种类包括:点线表、线属性注记文件、管沟点线表、井边框点线表和图幅信息表。 (3) 线属性注记文件钟需要包括各专业管网注记。

6 结语

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以海量数据为基础, 数据处理纷杂、繁琐, 最终建立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地下管网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加强了智慧城市中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 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地下管线也越来越庞大、密集, 其种类也越来越复杂, 建立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工作, 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文章从数据分类、地形数据来源与分析、地形数据分层、地形数据要求、管线数据要求等方面对地下管网管理系统涉及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地下管线,地下管网,数据,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赵占坤, 振鹏.谈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海量数据处理[J].江西建材, 2015 (13) :57-58.

[2]付兴宏.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的实现[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 :66-68.

[3]王君泽.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 :46-50.

[4]杨志刚, 王丹丹, 马运成.三维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 :346-349.

地下管网管理 篇2

一、全区地下管网现状

(一)全区市政排水设施及维护的基本情况1、维护设施量方面。现区域内市政排水管道总长约901km,其中管径小于600mm的排水管道长约492km,管径600mm及以上的排水管道长约409km;

各类排水检查井25427个;

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式小区的老旧化粪池6017个。管网分布情况复杂。2、维护模式方面。现我区的各类市政设施维护模式,主要采取日常维护和项目化实施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房屋自有排水体系、老旧化粪池及小型排水管道由我中心委托4家服务外包公司负责日常维护;

而因受到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大型排水管道则是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采取项目化的方式实施清淤、疏浚。

(二)排水系统管理各责任主体根据排水管网的组成,我区域城市排水设施责任主体分别为3家不同的单位,具体如下:1、排水收集系统。该部分设施现管理部门为区住建局,维护部门为区市政中心。该系统主要承担城市雨、污水的收集,包括老旧社区的房屋自有排水体系、化粪池,以道路为载体的泄水井、检查井、雨、污水支管和主管、箱涵及公沟等。2、排水连接渠道。该部分设施管理部门为区农业农村局。该职责划分主要是因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城区排水系统不能完全负荷,导致原城郊承担农水功能的大型箱涵、明沟及水渠,兼顾市政排水管道与排水终端的连接、转输功能。3、排水终端。现我区共有泵站24座(含雨水排渍泵站、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3座,主要承担雨、污水的排渍和提升、污水处理的功能。其中由区农业农村局管理的泵站有13座,其余11座排渍泵站和3座污水处理厂则全部由市住建委进行管理。

二、全区地下管网存在的问题

我区现有以道路为载体的各类排水管网设施运行能力基本可满足一般情况下的防洪排渍需求。但是,由于受到相关技术资料及资金的限制,我中心在运行维护管理上也存在一定阻碍:1.在遇极端强对流天气情况下,我区城区防涝排渍应急处置能力稍有不足;

2.部分老社区的排水设施建设年代久远,排水设施老化严重;

3.部分新建城区管网对接原有排水管网管理混乱;

4.部分城区重点施工项目存在私接滥改、偷排乱放的现象。

(一)应急处置方面1、管网数据信息不清晰。大量管网新老系统错综复杂,特别是城市大开发初期建设的排水管道存在图纸不全,数据不清等情况,同时由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图纸没有在一张图纸上显示出来,且图纸上只标注了管线的部分属性信息,其余的信息都以文本的形式来储存。这就导致在看图纸的过程中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只能将文本资料结合起来分析,不仅浪费时间还很难对全局进行掌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导致一旦遇突发性灾害天气等情况致无法及时进行有效处置。2、管网维护设备匮乏,维护技术落后。目前我中心对排水管道的维护主要依靠人工对留泥井进行清淤,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由于设备落后,尚无能力对大型管道内的淤积进行日常清理、维护。

(二)建设管理方面1、排水设施老化、排水负荷加重。老城区的各类排水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虽然随着城市主、次干道的修建,各类主排水管道进行了提质,但位于支路街巷内的各类支管因未进行过系统化的改造,导致设施老化情况普遍。部分老旧社区化粪池和房屋自有排水体系,因在修建时的设计标准不高,化粪池容积有限、排水连接管道管径过小,随着城市人流密集度的增加,排水设施运行负荷加重,各类设施已不堪重负,造成跑、冒、漏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居民正常生活。2、建设管理不规范,管网对接不合理。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建设以强调道路等路面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忽视排水管网基础建设,不能有效形成系统性的优质排水管网,例如中青路两厢排水体系、滨河路万家丽路桥下等;

忽视管网系统建设的协调性,导致新老系统对接不顺:一是在我区已建成区,因房屋老旧,其自有排水体系不完善,居民私自进行改造后,就近接入市政排水管道;

二是我区现有部分小区,因在修建时,市政排水体系未完善,导致其排水接入时存在错接现象。而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该类问题的处理,成为了新的难点问题。3、施工排水管理困难,难以杜绝偷排乱放。因为缺少有效的法律支撑以及有力的执法权利保障,管网“三护”制度难以对重点项目形成约束。目前,我区在建的各类重点项目为施工方便将施工工地大量泥沙、混凝土搅拌车清洗残渣及灰浆水偷排进入市政管网,造成管道堵塞,难以清理,甚至造成永久性损坏,导致排水管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埋下安全隐患。例如地铁五号线万家丽路捷奥医院前、朝正垸片区滨河路施工区域等。

(三)其他方面社会公众保护意识不强,个别楼栋及私建用房未设置化粪池,直接将污水管道接入市政管网;

部分市民和单位将生活及厨余垃圾倾倒至下市政排水井或排水明渠,造成管网内淤堵大量油垢无法正常走流,影响管网正常排水。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对策

下一步,中心将继续围绕对我区目前排水系统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中心目前的维护管理情况,对症下药,探索出最适宜的排水管理模式。

(一)摸清管网现状,建立排水设施信息系统针对管网数据信息不清晰的问题,组织开展管网摸排调查,建立和完善我区排水管网信息平台系统,明确后期的更新和补充机制,并结合平台系统开发其它管理、维护等方面的辅助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监管加强排水管理部门的衔接,一是加强我中心对于各重点项目周边排水管网的现状巡查、调查,对问题进行汇总;

二是及时向市、区排水管理部门进行汇报,请求其督促相关单位对所造成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排水管网的正常排水功能不受影响。

(三)形成维护工作新常态在现有市场化服务公司的维护模式下,进一步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力度,严格按照合同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同时,针对老旧排水管道因日益老化出现的破损、坍塌等问题形成的小型排水堵点,采用维护和局部改造相结合的新模式,及时进行处置,切实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四)继续推行排水设施项目实施模式近年来,按照市、区政府要求,结合我区排水系统实际情况,我中心陆续开展了排水堵点改造、大型管道疏浚和老旧化粪池改造项目,有效的缓解了因排水管道不畅出现的社区积水和城区内渍的情况。鉴于此种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针对老旧化粪池改造项目,由于需改造化粪池基数较大,因此我中心将继续推行该类项目的实施。

四、未来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超前意识规划管网市政排水管网的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其在城市排水系统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设施蓝图一经实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改变,其影响是极为深远长久的,因此市政排水管网的规划工作中宜有远期超前意识,统筹安排,长远规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和规模都有很大发展。但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市政排水管网的建设同样也存在类似问题。城市迅速发展吸引人口流入,人口的增加必然使污水排放量快速增加,而一个区域的排水管网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其排水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体现在城市道路排水管网普遍管径偏小,高峰期排水能力不足。但从工程实践来看,大范围的排水管网改造是极为困难的,不仅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还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大量相邻市政设施,且管线多位于地下,施工环境复杂,大量施工污染环境,对交通和人民生活都将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趋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近期排水能力和未来将增加的排水需求,整体统筹规划,提高市政排水管网综合排水能力。

(二)科学设计管道工程

1、设计前“摸底”。城市道路下各种不同功能的管线很多,错综复杂,根据管道埋设深度,地下管线的安排顺序通常自建筑红线至路中心依此为:电力电缆→电讯电缆或电讯管道→煤气管道→热力管道→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等。如何合理安排管线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各类管线在平面或立面上经常发生冲突,如果没有摸清地下设施的理设情况,施工过程中将难以避免与其他管线交叉,不同地下管线的走向、坡度、高程很难重新调整,此时污水管网不得已采用“倒虹吸”处理,甚至有时障碍物与检查井交叉,倒虹吸不仅容易使管道堵塞,而且输水能力大为降低,管道达不到设计排水标准。因此设计人员宜对排水管线沿途的地下设施埋设情况详细摸清,使管线设计更合理、更科学。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地下设施数据管理系统,设计部门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获得地下设施数据,经核实后用于设计工作。

2、集思广益听意见。市政排水管网维护管理部门人员掌握了管网运行中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最为了解,设计人员如能参考管网维护及管理者的意见后用于设计,管网设计将更贴合当地实际排水需求。

3、因地制宜选管材。目前应用于排水系统的管材有金属管、钢筋混凝土管、各类塑料管、玻璃钢夹砂管等。传统市政排水管道多采用混凝土管,混凝土管材因制造简单,价格较低,而广泛应用于市政排水管网,但其存在抗腐蚀性差,内壁粗糙且管节短,易渗漏,施工复杂的缺点,不适宜用于工业废水等排放用管道;

在国家大力提倡采用新材料新管材的环节下,各类塑料管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以upvc管材为例,具有重量轻,装卸、施工方便的优点,且抗腐蚀性能好,导热性好,使用寿命长,管壁光滑,同等条件下过水能力优于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施工简便易于维修,但因其属于柔性管道,对回填材料及回填强度要求高,只有当管道与回填材料成为一体(管土效应)时才能最大发挥其效用,也因柔性管道本身承载能力有限,管道寿命受荷载影响大,故在快车道等车流量大的道路下应谨慎使用。因此,管材的选用应根据实际排水需求进行选择,才能实现经济性与实用性的双赢。

4、深勘察细设计。特殊地质条件地段管道往往需要基础加固、接口特殊处理等措施。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排水管道在设计前对管道沿线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常因时间仓促而不够深入,这样易导致特殊地质条件(如淤泥、流砂、涌水)地段缺乏详细设计,由于缺少相应的详细设计,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就会采取一般地质情况的技术措施处理;

由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状况不明,施工人员无法作出相应的施工方案,遇到强涌水、强流砂、塌方等情况往往准备不足,不能保证施工质量。由于排水管网全部埋于地下,线路很长,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如能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就能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方法保证排水管网的施工质量,为市政排水管网的良好运行和管理打下基础。

(三)强化施工质量管理1、重质量。施工过程是把设计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市政排水管网的施工过程中应把控好每道施工工序,严格标准,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从而保证管网达到设计排水能力,发挥良好的排水效能。排水管道工程大多数工序是隐蔽工程,如施工质量管理不严,存在“完工了事”的马虎思想,将留下巨大隐患。只要有一个部位“卡脖子”全线过水能力就会降低甚至完全堵塞。因此,须强化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2、强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加快工期,而且更能保证工程质量,比如污水厂厂外管网采用非开挖技术、顶管技术、降水技术等能够解决施工中较困难的问题,为管网以后充分发挥排水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确保排水用户达标排放排水管道排水不畅有时是由于用户将超标污水排人下水道造成的,部分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粘稠渣油、柴油、汽油、油脂、浮渣等杂物,生活污水中也有一些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丝网、纺织物等易堵塞管道的废物。油脂、渣油冷凝后犹如沥青一般,不仅堵塞管道,而且很难清掏,柴油、汽油等容易引发火灾,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爆炸。建议新增的用户排水出口与市政管网接口前必须增设沉泥井和拦物网。沉泥井必须设置在市政检查井前,深度自用户排水出口管底向下加深约1米,以使各用户的排水杂物沉淀后,符合要求后进人市政管网。各单位的食堂、饭店的污水出口处必须增设隔油池。以上措施可以为保证排水管网畅通打下良好基础。

(五)加强管网设施维护和管理

1、定期清疏管网设施和加强泵站管理。建议定期周期性对市政排水管网检查井、泵站、进水井逐个还段进行巡查、清理、疏通,从业人员应熟悉所管辖排水管线的来龙去脉,努力确保排水管网设施的完好率达到规定要求。建议泵站的设备管理养护实行定员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分工明确,采用量化考核打分制,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出现问题,及时发现解决,促进泵站管理水平整体向上提高。

2、采用先进的清掏技术和修补技术。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管道的清掏技术、修补技术也要不断进步,高效、安全、卫生、经济的清掏技术和管道修补技术才能让排水管网长久的高效运作,为居民的生活提供切实的便利。譬如采用清掏可以采用高压冲洗水车,吸泥车等清掏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力清掏,不仅可以实现下水道疏通冲水、吸泥、运泥一条龙作业,还能大量节省人力物力;

随着管道的使用时间越久,排水管道老化是在所难免的,而大量开挖更换老化管道不仅大量浪费人力和资金,在施工中也存在很大阻碍,而此时针对管道的破损程度采取相应的修补技术不仅能节省成本,对管道的运行产生的影响也很小:

①局部修补:当管道基本完好时使用,只用于纠正缺陷和降低管道渗漏量等作业,具体有密封法、补丁法、铰接管法、局部软衬法、灌浆法、机器人法等;

②全断面修复:当管道破损面较大时使用,用于对旧管道进行加固强化,具体有内衬法、缠绕法、喷涂法等;

③管道更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有管道直径有时就会显得太小,不能再满足需求,此时,就管道也会破损不能再使用,此时就需要对管道进行更新处置,用稍大直径或相同直径的新管更换旧管,具体有破管外挤、破管顶进等。

地下管网管理 篇3

我市的地下管网主要指建设于城市规划区内地下供水、排水(包括雨水和污水)、燃气、路灯、电力、信息(包括电信、宽带网、广电、交通监控)等市政公用管网以及其他专用地下管网,由于管网涉及规划、建设、市政、交通、电力、燃气、自来水、通讯、广电等众多单位和企业,投资、管理主体多,导致地下管网处于无序管理状态。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机制未建立

地下管网涉及众多部门和单位,形成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造成了管线建设多头无序、地下空间资源浪费等现象,没有统一的权威管理机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到位;长效管理机制缺失,在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运营各管理环节上,缺乏完善的法规管理制度,地下管网存在规划难、建设难、运维难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管理。

(二)地下管网建设投融资模式和管线费用分摊标准未建立

我市所建成的地下管网基本上都是采用政府投资、企业自行建设的运作模式,在这些项目建设中,政府部门的投资较大。市政府通过各种财政手段筹集建设所需资金。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政府即使投入觉得从财政资金仍无法满足我市基础建设的需要,因此,城市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另外,地下管道网络的后期运营费用也是由政府来承担的,随着城市地下管线的增加,维修所需的费用不断增加,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市政府的财政负担。

(三)管网建设、规划滞后

我市城市发展与管网规划滞后的矛盾突出,管网建设被动跟着地面建设跑管网规划也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没有形成统一地下管网综合规划,管网规划也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管线埋设布局混乱。各类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同各行业管网建设各自为政,建设不同步,导致地下管网建设重复开挖、重复建设现象,最后造成管线破坏、管理混乱、地下资源浪费严重。

(四)地下管网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因为管网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存在施工不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偷工减料、降低标准现象,致使维修工作常年不断,造成财力、物力浪费严重。

(五)地下管线资料基础薄弱

我市地下管网资料的归档机制不完善,缺少有效的制约措施。很多施工单位完成的管线工程,没有及时将已经竣工验收的地下管线资料归到相应建设单位、权属单位,相关单位更没有向城建部门移交,即使移交的地下管线竣工资料也是由一些建设单位用修改过的施工图进行简单代替,由于相关的建设企业专管线、市政管线在建设时与道路的建设时间不同,因此,导致后期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为了更好的避让现状管线,地下的走向缺乏规律新。例如:在进行市政管线的规划时,:工作人员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到施工现场数井盖;还有的而建设单位在申报项目时,一般以相关的图纸作为施工依据,由于不具备地下管线的精确数据,因此,这些资料中的数据误差较大,最终导致全市的地下管网资料不全、现状不清、标志不明。难以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开挖和铺设提供有效服务。

二、从我市城市地下管网的现状看,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管理已十分重要和紧迫,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行地下管线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统一维护

以市场经济或经营城市的理念,打破行业条条块块的束缚。建议市政府成立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建设、规划、市政公用事业、公安、国土资源、水利、交通、供电、广电、电信、移动电信、联通等有关部门,配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队伍,统筹城市管网的规划、审批、建设、档案管理和维护等各方面工作。

依照《公司法》组织成立国有控股的城市地下管网投资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下管网公司),具体负责城市地下管网工程的投资建设,维护管理工作。各专业管线使用单位配合承担技术支持等工作。

(二)、建立地下管网的建设投融资模式

很多施工单位都知道,地下管网的建设与维护并不能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市政府而言,如何才能将其中的利益关系算清楚,这是一种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理念问题。地下管网建设维护的费用采用投融资的模式主要是在对地下管网进行资金的融通、投入时,可以选择、使用的具体方案,它主要包括:投资主体、资金来源、融资方式这三个基本要素。由于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底下管网的建设费用的投融资模式环卫处向成熟的、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的模式。因此,我是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根据实际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灵活的投融资模式。

1、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采用“政府投资,企业租用”的建设模式。

在这些国家中,由于国家的财政力量雄厚,将这种共同沟看作是政府向广大民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其建设等费用全部由政府来承担,并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给管线单位,以此来实现投资的部分回收。

2、政府、管线单位共同投资建设模式。

在这方面台湾地区比较明显的采用这种模式。台湾地区的共同沟主要是由主管机关、管线单位共同出资来进行建设的,主管机关将承担三分之一的费用,管线单位承担三分之二的费用。管线单位将按照所占用的空间、传统的埋设成本为基础依据对建设费用进行分摊。台北市之所以能够有效的推出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在1992年设立的非营业循环的 “台北市共同沟建设基金”,这项基金总共筹集到25亿新台币,使得共同沟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这些基金主要是用于共同沟的规划、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共同沟的防洪课题研究等方面。

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基本与台湾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对承担者——道路管理者、管线单位之间应承担的费用比例没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如果道路是国道,那么共同沟的建設费用全部由道路的管理者,就是中央政府来承担;如果道路属于地方道路,那么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承担一部分共同沟的建设费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换还可以向中央政府申请无息贷款。而对于后期的运营与管理则由二者共同维护管理。

上海世博园区共同沟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本,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管线综合管沟管理办法》现在仍是国内唯一的关于共同管沟问题的政府规范,也是唯一对费用有明确规范的政府性文件,就共同沟建设的主要问题(即出资问题)的最终妥协办法是: 1、 世博综合管沟建设费用,由政府确定的投资建设单位负责筹措,管线单位按管线直埋成本承担建设费用,即建设工程的最终巨额差价,由政府支付。2、管理费用包括综合管沟的日常巡查、大中修等维护费用、管理及必要人员的开支等费用。世博综合管沟管理费用中的大中修等维护费用由政府承担,其他管理费用由管线单位按照入沟管线分摊。

3、特许经营与国有项目法人相结合的市场化建设投资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突出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先导作用,实现多元化投资。昆明是全国唯一实现地下综合管网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城市,正在探索如何通过科学规范的政策配套,实现城市综合管沟建设管理资金的正常循环,2003年,昆明市决定采取自主筹资和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城市综合管沟,从先期设计、融资到建设,再到后期使用、管理和维护都由企业独立完成。作为代表政府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有效市场管理的企业,昆明管网在保证地下管网建设中投资部分所形成的资产安全和增值同时,还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并搭建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实行管网资源的有偿使用。

为了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能够进入共同沟项目,有的城市还采取了在共同沟的建设上通过出售管廊中管线位置的经营权的方式来实现对资金的筹集。如果筹集到的资金还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生育部分则由政府出资补足。例如:我国济南的泉水新区在共同沟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的筹资方式主要有:一方面通过出售管廊中弱电管线位置的经营权来筹集一部分资金,另一方面,通过与电业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尝试与电力管沟合并的可能性的方式进行融资,不足的部分则政由府补足。还有哈尔滨使得哈西新区,其核心部分新建道路电缆共同沟项目最初的投资规划为7500万元人民币,再通过BOT的融资方式后,实现了该项目的建设。再例如:宁波东部新城的共同沟项目,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70%的银行贷款、30%的自有资金组成的。在建设完成后宁波市东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营与管理采取了股权出让、合作经营的方式来完成。

地下管网的建设属于是运营成本高、维护成本高、投资大的项目,因此,只有科学的、合理的进行投资、运营管理才能真正推动该项目的发展。由于受到资金缺口的影响,如果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该项目的建设与维护费用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拓宽投资途径,引进市场化的操纵手段全面推进该项目的发展。在结合了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经验的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成功操作案例,对帝乡管网的建设进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整合有效的社会资源,完善地下网管的建设工作。

(三)、建立地下管网运营费费用分摊及收费定价机制:

从共同沟使用费的构成总体来看包含两个部分:管位的占用费用和共同沟的运营维护费用。但在我国的共同沟实践中,还未形成收费的统一定价标准。

现在能够公开查询到的《关于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有关收费问题的批复》是广州物价部门为合理补偿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工程部分建设费用及日常维护费用出具的专门文件,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管线占用费收费标准参照各管线直埋成本的原则确定,对进驻综合管沟的管线单位一次性收取管线入沟费,按实际铺设长度计收。如饮用净水水管(直径600毫米)每米收费标准为562.28元;杂用水水管(直径400毫米)每米收费标准为419.65元;供热水水管(直径600毫米)每米收费标准为1394.09元; 供电电缆每孔米收费标准为102.70元; 通信管线每孔米收费标准为59.01元。

共同沟自身的各类运营费用由管理公司统一向各个管线使用单位收取分摊分页,而管线自身的安装、运营、维护费用、折旧费用由各管线单位自行承担。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日常维护费用根据各类管线设计截面空间比例,由各管线单位合理分摊的原则确定。

综合管沟日常维护费用收费标准

[管线\&饮用净水\&供电\&通信\&杂用水\&供热水\&截面空间比例(%)\&12.70\&35.45\&25.40\&10.58\&15.87\&金额(万元/年)\&31.98\&89.27\&63.96\&26.64\&39.96\&]

我市可参考先进城市的收费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地下管网运营费用费用分摊及收费定价机制,可采用以下原则:①坚持公用事业价格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②受益付费原则; ③补偿成本原则; ④分散决策、差别定价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统筹兼顾原则。如政府代表社会大众(主要受益者)按“受益者付费”原则承担相应费用,扣除政府负担的剩余费用则由管线单位按“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分摊;费用分摊方式与分摊比例的选择应反映公平性、合理性,并為大部分相关单位接受。

(四)尽快落实措施完善城市地下管网总体规划

对现有管网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加快完善现有管网的基础资料。应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配合编制各专业管网工程规划,在综合考虑各行业单项管网规划的基础上,尽快落实、完善城市综合管网总体规划,尽可能做到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过程中特别注意与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及道路建设相结合。

尽快开展建设地下综合管沟(共同沟)(见附图)建设试点。这种建设模式在国内上海世博园区、北京中关村西区、广州大学城和云南昆明等均已采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下管网的整合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如果任由地下管线无序铺设,将要付出十分昂贵的代价。发达城市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在安全性、经济性、还是在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城市管线的共同管理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地下综合管沟的建设具有以下优点: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影响路面交通和路容完整、美观;降低路面多次翻新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入沟的管线可以提高寿命,降低故障率;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有效利用了地下空间,节约城市用地;综合管沟没有短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虽然共同管沟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要比传统的直埋式管线铺设方法高出很多,但综合社会成本却十分合算。如果现在不建设综合管沟,随时间的推移,由管线重复建设和反复开挖造成的资源浪费将是惊人的。建议尽快启动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沟系统布局规划和分步建设工作。

共同沟的几种形式及其适用条件。

大型新建式共同沟。(图1)

在有条件的位置,道路下有足够的空間容纳时,可以修建大型共同沟。这种共同沟的特点是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同一沟内,并预留足够的空间放置未来发展所需的管线,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这种共同沟同时可以用在十分狭窄的新建道路下,占据所有路下空间,相当于地下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完全由共同沟顶部承担,每隔一定距离按需要设置检修人孔大型新建共同沟埋设较深,可以永久使用,可进人,管理维护比较方便,对地面通行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内部结构要求高,造价高,必须做到通风顺畅、应急照明,排水防涝,并实时监控和报警,保证管沟的安全和维修人员的安全。

小型共同沟(图2)

在许多情况下,旧城改造兼备道路狭窄、地下空间有限而使用要求复杂的特点。这时只能将具有共性的管线归纳在一起,采用小型共同沟敷设。这种共同沟断面积小,占用路面下空间较少,可以将电力、电信、有线电视、路灯线等管线一并纳入共同沟,拆除架空线缆,自来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燃气管道单独敷设。小型共同沟具有埋设浅、易于维护、造价较低的特点,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2小型新建式共同沟

(五)、完善法规制度,强化依法管理。

一是尽快制定《马鞍山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维护管理办法》、《马鞍山市地下管网信息资料管理办法》,以市政府令在全市发布,切实做到从工程规划、建设源头到地下管线档案形成全过程的依法管理。将管线的规划、施工、移交、预验收、维护等管理流程制度化、法制化。二是城市地下管网工程依法实行施工图审查、报建、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建设监理、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及工程档案等管理制度。三是必须强化审批程序管理,严格规划许可和计划审批。根据管网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城市地下管网工程建设计划,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专业管网工程规划评审,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计划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由地下管网公司统一组织建设。杜绝计划外的管线随意施工。四是建议市政府在城市管网专门管理机构中组建地下管网综合执法队伍,加大对诸如擅自开挖道路、施工不文明等行为的监管、查处、处罚力度,依法处理管网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

地下管网管理 篇4

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城市地下管网也越来越庞大, 随着种类的增多, 地下管网已经变的越来越复杂。但因为历史原因, 我国大多数城市对于地下管网的管理并不是很完善, 存在资料不全、埋深程度不明确等问题, 加上地下管网本身就处于地下, 有着一定程度的隐蔽性, 无形中给管网的正常维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 地下管网被破坏的事情就经常发生, 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新城区的规划同样需要利用到城市地下空间, 因此如何对地下空间规划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1 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具有复杂多变性, 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传统手工作业的方式进行管网的收集, 明显是不现实的, 同样也很难满足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因为往往会发生根据收集好的资料刚绘好图纸, 实际情况就已经发生了改变的情况。所以将城市地下管线赋存状态进行一次性探明是实际情况的要求,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借用一些科技手段, 这里面有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大型数据库技术等。借用这些技术手段建立综合地下管网信息系统, 进一步实现对地下管网全过程规划管理的操作, 对地下管网实现科学化管理, 在这个基础上借用它促进城市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 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 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 一种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地理学新技术。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通常是由网络计算机实现信息搜集、整理、分析以及整合等, 该管理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系统管理操作人员以及地理空间及属性数据组成。

2 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的需求分析

地下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可以从地下管网空间数据库上面体现出来, 整个数据库的功能可以按照GIS平台进行划分, 分为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制图以及分析四大功能, 数据库系统的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

地下管网虽说赋存于地下排列杂乱无序, 但其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互不交叉性, 也就是不同管线不会出现交集,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这点按照专业管线进行划分, 去管理这些数据;管线存在结点和管段, 同类管线之间只有这两点的拓扑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以二维空间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将实际呈三维空间分布的管线表达出来。尽管可以有其高程属性, 但大部分的GIS难以以三维方式表示空间数据。

3 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3.1 地图登录

完整地图是根据整个地下管网系统的实际地图或图纸资料绘制出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完整的地图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将该地图数字化、矢量化, 然后整个系统以此数字化地图作为依托和框架。在使用这个系统的时候, 这个数字地图作为登陆口, 将管网信息叠加在上面。因为数字地图是多层次的, 所以在绘制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图纸资料进行分层叠加, 需要在设计登陆功能时加入分层信息, 最终实现使用者选择性的分层登陆和管理、动态显示。这个模块的功能主要有放大缩小以及地图漫游等功能。

3.2 查询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将涉及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地下管网系统应当更多的特性和功能, 所有有效信息记录到图库。系统可以实现用户查询网络和附属设施, 选择图上的设备可以查询其属性。主要功能包括:模块数量或设备和相应的名称和属性查询, 系统图和当地地图查询, 用户信息查询, 网络基本属性查询, 查询的管道配件。

3.3 统计功能

为了实现系统对各类信息的统计就需植入统计功能, 该功能包括:管线统计 (规定范围内的) 、有关管线属性动态统计、管线故障信息统计、管网节点数统计 (规定范围内) 、各种类型管道性能统计、管网更新情况统、用户类型统计、信息记录统计等。

3.4 故障分析功能

当整个地下管网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故障时, 系统就能够实现故障的筛漏、定位、分析功能, 通过系统分析确定故障部位, 然后用设定色彩标注。故障分析系统能够根据故障的实际情况利用系统运行将这些数据显示在指定的屏幕上, 例如:分析并生产故障数据, 显示故障的具体部位、故障类型、检修方法等。

3.5 性能维护功能

当发生故障时, 系统会快速确定故障位置, 然后显示故障两端的设备背景图, 并将这些背景图输出。系统经过修整排除故障后, 就会对管网的数字地图及数据库信息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

3.6 测量运算功能

要想计算整个管网地图的面积和长度等信息, 就要根据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数字地图信息, 调用数据库资料, 以折线、圆弧、圆、多边形等形式, 累加或累减的方式。因为面积和长度信息包括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

3.7 图形、数据输出功能

由于系统调出资料, 通过打印机或绘图仪输出的原因, 用户就可通过计算机链接打印机、绘图仪等工具调出当前所需要的地下管网资料数据、统计报表等相关信息。

4 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4.1 管线纵横断面图

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资料, 地下管网信息的基础———地下管网的断面图:该断面图不仅方便管理, 而且防止了施工的无意破坏。断面图又分为横断面和纵断面, 横断面是指垂直于管线位置的一个截面, 纵断面是指沿着某一管线方向的一个截面。横断面的主要作用是得出各管线的坐标然后进行标注, 根据标注可得出管线间的地理位置关系。纵断面的主要作用是直观体现管线的走向与走势, 体现管线的坡度和地理特征。

4.2 爆管分析

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功能是爆管分析功能。当地下管网出现故障时, 分析出故障点及周围设备信息, 设定最优解决方案就是爆管分析功能的工作。出现故障时, 首先经过分析计算出应当关闭的阀门, 标示出关闭阀门后的影响范围。继而通过计算分析, 选择最优的方案, 即影响最小的方案。爆管分析主要又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确定故障点, 利用逆管追踪的方法从故障点出发沿着管线追踪, 直至找到第一个阀门后停止, 然后由该阀门确认其所管辖范围, 及关闭后的影响范围。第二步, 从查找到的阀门反向出发进行追踪, 得到受影响的管线范围。

5 结束语

虽然这个数据结构设计是针对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 但对于所有的管道网络构建空间数据具有普遍意义。城市地下管网类型是复杂的, 一些特殊部门还需要特殊的结构, 但是这些应该属于当地的细节变化, 整个数据结构的框架应该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罗朝海.三维GIS在城市规划中基本问题探讨[J].科学决策, 2008 (12) :128.

[2]程晓伟.小议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4) :69-70.

河北《城市地下管网条例》 篇5

为解决城市“看海”之痛 河北首部城市地下管网条例9月起实施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8日发布称,河北省首部关于城市地下管网方面的条例自9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作了专章规定,这也是省级立法在全国的首创。

一到汛期,逢雨必涝、城市“看海”成为城市之痛。中国水资源重度匮乏,如何解决缺水与洪涝交织的.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关心的议题。

28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发布会称,《河北省城市地下管网条例》自9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河北省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将有法可依。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贤明称,近年来,大雨淹城以及管线泄露、路面塌陷等事故屡屡发生,规范城市地下管网管理,提高管线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已刻不容缓。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也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据了解,该条例明确了地下管网的职责分工,规范了地下管网规划、建设、管理活动。还强化城市地下管网责任追究:明确了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对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此外,该条例在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做出了专章规定,这也是省级立法在全国的首创。

地下管网管理 篇6

石化公司是全国的大中型石化企业, 在其生产区域内的管线种类众多, 长期以来, 为了管好这些关系到生产命脉的基础设施, 形成了大量的工程图纸和档案资料, 这些图纸和资料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生产区域的基础设施总貌, 同时在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参照和指导作用。对于这些图纸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是纸介质形式进行储存, 应用时人工查阅, 图纸简单复制, 传统的管理方法不仅费时费力, 同时也容易造成资料丢失, 不易资料更新和现势性保持。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现代GIS技术构建生产区域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将生产区域各类图纸资料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 实现对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已迫在眉睫。

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对石化地区地下水、电气等专业的综合管线进行计算机管理与辅助决策的大型软件系统。本系统以石化地区地形图为基础, 以设施资源 (建筑物、设备、构造物) 和管线资源等空间资源的数据为核心。进行计算机集中管理与辅助决策, 综合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计算机技术, 建立一个能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空间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对专业空间数据的数据转换和属性数据的输入、输出、维护、查询;实现施工时可以快速、准确了解施工区管网现状, 方便建立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企业的生产、改造、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系统设计

a) 系统目标。根据石化地区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1) 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为支撑, 石化地区地下管网空间和属性信息为数据资源, 形成基础设施信息

◆张桂平王晓枫许平庄宇

的日常管理运作系统。 (2) 建立石化公司地下管线数据库以及基础地形数据库, 实现各类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统一管理。 (3) 选用功能完善的数据库和GIS平台, 建立石化公司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数据输入、数据管理、地图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综合分析、资料输出和管线维护等多种功能。 (4) 实现石化公司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 为规划、建设以及相关部门提供服务, 为管线规划、改扩建提供决策性的技术支持。

b) 总体设计思路。1.GIS平台选择。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领域, 建立这样的系统对于底层的GIS技术, 有其特殊的要求, 关键技术的优劣, 关系到系统运行的效率、功能和可扩展性。通过对比分析, Arc GIS产品在功能、稳定性、占有率及技术支持上都具有相当的优势。根据石化公司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的特点及规模, 我们选择Arc GIS系列产品作为GIS平台。2.数据库选择。目前国内市场上采用较多的数据库是Oracle和SQL Server, 通过对Oracle和SQL Serve两个数据库在开放性、可伸缩性、处理能力、平台稳定性、数据安全性等方面对比中发现, Oracle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选用Oracle 10.0.2作为数据库平台, 以实现系统的先进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对客户端的GIS平台软件要求也将大为降低。3.系统运行模式。石化公司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多用户的网络版系统, 考虑到不同用户的分布情况, 系统的构建将采用C/S (客户端/服务器) 和B/S (浏览器/服务器) 混合的模式。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图形数据的应用, 如数据的维护、编辑和更新, 为了提高运行效率, 采用C/S系统, 主要应用于局域网内部;B/S系统则主要用于石化地区地理数据的浏览、查询和分析等综合应用, 通过因特网应用于远程用户。

(下转81页) (上接72页)

三、系统应用效果

地下管网系统已经在石化地区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系统将CAD数据、纸介质数据、属性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打造一套适合石化企业的综合性地理信息系统, 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从而加强对地下管网的有效监管, 提高相关单位的工作效率, 符合石化公司地理信息管理的要求, 深受使用人员的欢迎。

四、系统推广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数字城市已经成为国内信息化的热点问题之一, 以GIS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技术, 它与无线通信、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融合, 将为城市生活和商务提供立体的, 多层面的信息服务。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打造数字化模式, 既是企业为满足市场经济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也是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各大企业建设发展迅速, 已形成了大规模错综复杂的综合管网。各种类型的管道的变更速度也在加快, 大量的管网资料需要处理, 但是传统的手绘制图、靠维护员的记忆管理管网和人工统计、分析的手工管理方式效率低下, 很难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海量数据管理要求,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并阻碍了维护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采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管理状况, 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及收集的大量的地下管线信息。由上可见, 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是当今企业管网信息管理的迫切需要。

五、结论

石化公司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把以往图纸资料利用计算机存取, 将图纸管理数字化, 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更有效的业务管理手段, 提高了工作效率, 给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辅助决策工具。实现地下管线设施、建设、维修和隐患管理;通过紧急抢险事故的地理空间信息、预案信息、抢修方案信息的线索式提取, 可对各类型地下管线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实时管理各类专业管线信息, 为管理的年度计划、应急协调等业务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加快资料的查询和更新, 对突发事故借助计算机进行方案优选, 对管网改扩建工程利用人工智能计算进行设计, 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H

(作者单位:大庆石化分公司信息技术中心)

摘要:本文结合地下管网系统实施的实际情况, 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项目背景、系统设计、系统功能、应用效果以及系统推广前景。

地下管网管理 篇7

核电站地下管网分布全厂, 涉及范围广、参建施工单位较多, 且施工逻辑和接口关系复杂, 在传统的进度管理方法下, 公共交叉区域时常发生重复开挖、窝工和赶工、引发电站公用设施 (BOP) 和道路建设延误等问题, 影响到核电项目安全文明施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的成效。对核电站地下管网工程进度进行有效控制, 达到预定的质量、费用、进度目标, 是工程参与各方共同的使命和重要任务。在虚拟建造技术尚未在核电建设领域成熟应用之前, 采用可视化进度管理方法, 是有效解决核电地下管网工程进度管理难题的一种新思路。

1 核电地下管网工程概述

核电站地下管网多达20个 (表1) , 在全厂都有布置, 全长几十公里,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地下管线和廊道的布置应考虑厂区总体布局的合理, 根据生产工艺特点、管线和廊道的性质及不同的技术要求, 合理选择管线和廊道的布设方式、走向、间距与布设宽度, 力求达到经济、合理、安全生产的目的。地下管网分为:可通行地沟、不通行地沟、直埋管线。根据管线的种类、规模及地质、地形条件, 选择以廊道为主, 直埋为辅的布置方式。

核电站地下管网的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果没有科学的进度管理方法, 以及合理的人力、机械、材料、施工组织工艺和方案、场地安排, 就会出现施工混乱的局面, 最终导致工期延误、工程变更索赔费用增加, 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形象也难以得到保障。

2 传统进度管理方法

2.1 传统进度管理方法介绍

对于核电站地下管网工程, 按照二、三、四、五、六级进度分级控制, 依靠施工单位的月报、双周协调会来跟踪进度执行情况并协调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先由总承包商编制二级进度或专项进度, 对地下管网按区域和廊道、管线制定土建活动、持续时间 (开工、完工时间) 、逻辑关系;再由核岛土建单位、常规岛土建单位、BOP土建单位依据各自的合同范围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各自负责施工的廊道、管网的详细施工三级进度及四、五、六级进度 (廊道和管网的分段、分区域施工计划, 见图1) 。

在二级计划层面, 对进度的跟踪应注意点和面两方面的控制。点的控制就是对二级里程碑、合同里程碑等控制点的完成情况进行控制。面的控制主要是指土建工程实物量 (廊道施工长度、管线敷设长度) , 比较实际完成量与计划量之间的偏差。

在三、四、五、六级计划层面, 主要靠双周或周协调会来跟踪, 由总承包商与各分包单位分别召开会议商议计划执行情况、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施工单位之间进度接口问题

按照合同划分范围, 地下管网工程由核岛土建单位、常规岛土建单位、BOP土建单位分包建设, 各分包单位只负责自身范围的地下管网和廊道的施工和进度管理。在传统进度管理方法下,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接口协调管理, 各施工单位的计划没有进行接口对接和控制, 在公共区域的管网施工接口控制和协调统一会存在问题, 或多或少会出现管网、廊道重复开挖, 道路破坏, 挖断地下设施, 地下管网窝工和赶工, 临建搬迁等问题。

2.2.2 点面控制效果有限

由于二级里程碑和合同里程碑设置的地下廊道和管网一般为开始、完成时间, 缺乏中间控制点, 且跨越周期较长, 预警不及时, 一旦施工过程中发生延误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土建工程实物量只对总数进行统计, 计划量往往是承包单位预估量且可人为调整, 科学依据不足;再加上施工单位瞒报或虚报情况的存在, 面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2.2.3 地下管网的碰撞问题

核电站地下管网、廊道布置错综复杂, 如此多的管网廊道, 编制计划和施工实施时使用的仍然是二维平面施工图和总平面布置图。如果施工规划和设计不合理, 随时可能出现碰撞、交叉的可能。在各个项目均发生过因管网廊道布置冲突导致被迫修改设计图纸或者调整施工走向的案例, 地下管网的碰撞如果在施工前不解决或未被及时发现, 在现场施工时发现地下管网碰撞将导致施工组织被动、工程进度延误, 甚至造成成本增加、安全隐患, 文明施工形象大大受损。

2.2.4 公共区域管网的施工逻辑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施工单位各自为政, 公共区域管网施工可能出现混乱局面, 可能某区域先行开挖施工了A管网, 过一段时间又被再次开挖施工B管网, 甚至会出现较深的管网后施工或难以施工的情形。这是传统进度管理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 可视化进度管理方法

3.1 可视化进度管理方法介绍

利用三维设计技术建立核电站地下管网、廊道的可视化平台, 通过可视化平台结合Project的进度计划编制、动态跟踪功能, 实现核电项目现场负挖、管网、廊道等土建施工的可视化进度管理。通过对可视化平台中各管网子项分段分区域赋予进度维度, 根据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方案模拟施工逻辑, 来验证计划编制的合理性。

通过将现场实际形象进展、观测量等信息输入可视化平台, 并通过计算机运算, 全面模拟施工中的实际状态和计划状态, 并标示不同颜色来实现进度计划的跟踪, 以实现地下管网的可视化进度管理 (见图2) 。

注:黑粗线表示进度滞后, 黑细线表示进度提前, 深灰色表示进度正常.

3.2 可视化进度管理的优点

3.2.1 地下管网碰撞检查

可视化平台在设计阶段就可实现地下管网的碰撞检查, 使地下管网施工图纸更加科学、合理、经济、可靠。可视化三维模拟功能可以彻底解决管网碰撞及布置不合理的问题, 对后续设计变更控制提供保障。核电站地下管网、廊道、临时管线的走向、深度以及详细的空间布置应清晰明确, 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地下管网三维显示和碰撞分析, 以及对公共交叉区域施工逻辑的演示, 则可以提前发现地下管网碰撞信息, 提前修改设计图纸, 规避设计变更和施工困难的风险。

3.2.2 提升地下管网施工管理水平

核电站可视化进度管理平台, 是地下管网三维模拟的验证平台和施工辅助管理工具, 主要包括了施工进度规划功能、施工过程动态形象跟踪功能、施工技术控制功能。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利用该子系统, 可提前对地下管网的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案进行规划和验证, 从而有效的解决厂区道路、管网及廊道重复开挖和逻辑混乱等系列问题, 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地下管网进度管理精细化水平的目的。

3.2.3 地下管网施工图纸需求进度合理

通过可视化进度管理平台, 可以演示地下管网的整个建设过程, 从而为管网、廊道的分区分段图纸需求计划提供了依据, 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建设进度安排分区域、分段、分批提供施工设计图纸。

4 两种进度管理方法的比较

核电站地下管网土建施工的两种进度管理方法对比分析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可视化进度管理优势明显, 计划的编制、跟踪、协调更加便捷, 可以有效减少碰撞、重复开挖的问题。

5 应用实例

正在建设中的阳江核电工程5、6号机组首次应用可视化方法对地下管网工程进行进度管理后, 取得了显著效益, 现场已减少重复开挖10多次、地下管网首次实现了零碰撞, 核岛周边的道路比前期机组提前建成投用, 现场安全文明水平大幅提高, 各地下管网、廊道按期完成率提高了40%, 地下管网及道路工程已累计节省投资500余万元。

6 结论

综上所述, 可视化进度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可视化的优势, 解决地下管网碰撞、重复开挖、公共区域施工逻辑不清等问题, 并可以提高进度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控制水平。在虚拟建造技术未大规模应用以前, 核电地下管网可视化进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合理的进度管理方法, 可在类似工程建设领域中推广应用。

摘要:地下管网工程是核电站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本文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角度出发, 对传统进度管理方法和基于可视化的进度管理方法进行比较, 论证了可视化进度管理方法在地下管网工程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关键词:可视化,核电,地下管网,进度管理

参考文献

[1]高岩福, 张彦彬, 于宁.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 2010 (13) :201-202.

[2]赵彬, 王友群, 牛博生.基于BIM的4D虚拟建造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 2011 (9) :93-95.

地下管网管理 篇8

1 地下管网三维系统架构

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由GIS基本功能、管网数据管理、管网数据更新、管线综合分析四部分构成,预留未来对接节能系统和数据监控接口。

(一)本项目需对良乡校区现有地下各类管线进行普查,查明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埋深、走向、性质、规格、材质、权属单位和管块断面等属性信息,测量地下管线点的坐标及高程,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绘制综合与专业地下管线图,测绘地形图,并进行矢量化,建立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三维地下管网与地面建筑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各类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汇集地下综合管线、基础地形及各种建筑设施等地理信息。实现属性查询、数据统计、综合分析、资料输出等多种功能。

(二)管网系统开发,结合C/S和B/S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2],建立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字校园地上地下全覆盖,提供管线三维可视化功能,辅助决策。

2 数据库设计

通过探测得到校园地下管线数据。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程和规范对校园内电力、路灯、电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综合管沟及不明管线等管线及附属设施数据的平面位置、高程(地面高程、管线高程)、埋深、管径、材质、特征和附属物等信息进行采集建库,录入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所涉及的数据主要包括地下管线数据库、基础地形图数据库、地上三维模型数据库、系统运行支撑库。

2.1 地下管线数据库

管线数据是本项目建设的核心。按照类别,管线数据主要分为给水、排水、电信、电力、燃气、热力、工业及综合管沟(块)及不明管线等。本项目将根据普查监理方提供的管线数据,依照地下管线数据标准,进行监理入库,并存入数据库,形成管线数据库。

2.2 地上三维模型库

地上三维模型是二三维一体化应用的重要支撑。地上三维建模,主要涉及到建筑物、道路及相关附属设施等信息。本项目将选取城市管理与监察专业实训场范围,进行地上三维模型的建设。后期根据项目应用情况,补充建设其他范围三维模型。

2.3 系统运行支撑库

系统支撑数据库是系统运行的保障,包括数据字典、权限模型、部门用户角色以及日志等数据内容。

3 管网系统开发

管线系统总体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管线展示系统(B/S)、管线分析系统(C/S)和管线处理系统(C/S)。管线展示系统基于Super Map IServer进行开发,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校园三维数据。管线数据处理系统和分析系统,基于Super Map Objects和Deskpro进行开发,其中Deskpro提供界面插件,方便系统集成。

3.1 GIS平台搭建

GIS平台系统为软件开发与运行的基础支撑。

3.1.1 采用的Super Map GIS平台具有一致的数据模型(一次建库、多端应用)

本项目所采用的Super Map GIS平台具有一致的数据模型,可以确保数据的建库集成内容在所有产品中都能无缝应用,包括二三维的一体化应用,三维场景中能直接叠加分析二维建库成果,无需任何数据转换,达到一次建库多处应用。

3.1.2 二三维一体化GIS平台,二维、三维集成应用

利用先进的二三维一体化技术,实现将二维矢量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以及三维模型进行统一集成应用[3],将传统的二维应用移植到更加逼真的三维场景中,直观展示管线信息,为学校规划、应用提供逼真效果。

Super Map所有产品体系都采用一致的数据模型,二维数据(矢量、影像以及服务)能够直接在三维场景中应用,做到一次建库全面应用。

3.2 地上三维模型数据建库

三维模型数据是本项目应用的主要数据内容,通过集成现有的精细模型、批量模型、再辅助地形与影像,同时通过软件将建筑物自动生成三维房屋,综合形成三维平台的数字城市基本操作场景。平台支持集成通用3DMax等建模工具生产的各类模型数据。

构建城市三维模型需要真三维的空间数据(包括平面位置、高程和高度数据)和真实影像数据(包括建筑物顶部和侧面纹理)。所需获取的数据具体包括地形数据、数字化地图数据、建筑物高度数据、航摄像片、地面近景照片以及纹理图片等。其中,部分数据是由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提供,其余数据需要构建三维景观模型库。

3.3 三维建模流程

3.3.1 三维地形地貌数据建库流程

DEM数据采用现有的DEM数据,需将现有的平面坐标转换成WGS84坐标系[4]。影像数据选用现有影像数据,需将平面坐标系转换成WGS84坐标系。

3.3.2 三维模型建库流程

三维模型库的建立是通过生成三维模型缓存文件来管理三维模型,三维模型缓存文件是通过三维模型文件库和三维模型矢量库来共同生成的。

3.3.3 三维模型创建

三维建筑物模型数据采用3DMAX建模,然后将模型以文件的方式组织存放在服务器硬盘中,使用时直接从服务器下载。

图片数据需要人工拍摄,然后将图片以文件的方式组织存放在服务器硬盘中。

3.3.4 三维模型转换

将三维模型(3ds)转换成Super Map格式(sgm)的三维模型数据,使用Super Map Deskpro.NET中模型批量转换功能。

3.3.5 三维模型坐标信息提取

(1)获取三维模型的坐标信息,并转换成sdb数据源中的点数据集,并在点数据集中新增模型中心经度、模型中心纬度、模型水平旋转度、模型X轴缩放比、模型Y轴缩放比、模型Z轴缩放比和模型相对路径。其中模型相对路径,记录模型3ds文件相对于点数据集所在的sdb文件的路径。

(2)将sdb数据源的坐标信息改变为WGS1984经纬度坐标系。

3.3.6 三维模型缓存文件的生成

将记录模型坐标信息的sdb文件,使用Super Map Deskpro.NET中模型缓存功能,得到模型缓存文件(scm)。

3.4 主要功能模块开发

B/S模式下,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漫游导航、地上地下模式浏览、量算、管网查询、管网统计、建筑信息查询可访问基本建筑信息、校园景观和管网分布情况。

C/S模式下,除提供日常管线管理中的统计功能外,系统还提供了强大的管线分析功能,分析系统主要包括如下模块功能。

(1)地图基本操作模块: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平移、前后视图、二维三维切换、地上模式、地下模式和沿路开挖等,以及长度量算、面积量算、角度量算等功能;

(2)查询统计:包括按管线的材质、管径、埋深、标高、埋设日期等属性进行查询、定位,生成各种管线不同的统计报表;

(3)管线分析:包括水平净距分析、垂直净距分析、覆土分析、碰撞分析、流向分析、横断面分析、纵断面分析、交叉点分析、事故分析和追踪分析等;

(4)管线监控:包括管理员信息查询、添加、删除和轨迹查询、水煤电指标监控、视频监控、事故分析;

(5)系统维护模块:系统设置管理、风格库管理等。

3.5 数据处理应用系统

地下管线管理员、地下管线数据录入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可使用数据处理应用系统。地下管线管理员通过数据处理应用系统创建数据库;将外业探测的以MDB格式存储的管线数据转换为Super Map格式的数据;将平面坐标通过配准转换成经纬度数据;通过沟截面提取管线的宽、高以及管径;根据管线的类型和高程、埋深以及管径计算管线的实际高程、埋深和管点的高程埋深;将管线点和线数据拓扑构成三维管线网络数据;利用拓扑构网生成的管线三维网络数据集进行管线三维可视化;将二维点、线数据添加到地图上,各种几何对象的绘制编辑都在图层可编辑状态下进行,对某个图层创建或编辑对象。

4 结语

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能查明地下管线分布状况,实现管线信息化管理,是“数字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校园规划、管理服务,以及为校园改造、防灾、减灾提供依据。达到了决策依据科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获取、挖掘和分析建设资源;资源配置最优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资源管理系统;工作流程规范化,规范流程,简化程序,大幅度减少管理工作中随意性和重复性的劳动,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信息资源共享化,统一信息标准,实现全校建设资源的高度共享。

摘要:当前地下管网信息管理仍停留在传统图纸的管理阶段,出现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更新慢的情况,使得管线管理工作效率低,对错综复杂的管线网络进行综合管理困难。高校基础建设同样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北京工商大学在学校数据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和建设校园可视化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管线信息采集、录入、加工,建立综合地下管网数据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同时具备查询、分析、检测、预警等功能,并能实时二维、三维便利切换的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包括地下管线测量及软件系统开发。

关键词:数据库,数据分析,三维建模,GIS平台

参考文献

[1]徐美娟,陆春其.校园地下空间建设集约化研究[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1(33)

[2]侯亚涛.C/S和B/S混合模式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北工业大学,2003

[3]万幼,边馥苓.二三维联动的GIS系统体系结构构建技术[J].地理信息世界.2008(02)

地下给水管网防腐处理措施研究 篇9

1 给水管道腐蚀的成因

导致内壁腐蚀结垢的根本原因是金属给水管道内壁长期与水接触, 一般是由于有电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电化学腐蚀是金属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通过电极反应产生的腐蚀, 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阳极过程中, 金属以离子形式进入水中, 同时将电子留在金属中;水中H+和氧吸收电子被还原而产生吸氧或析氢腐蚀。在管壁生成Fe (OH) 2, 进一步与氧气发生反成R (OH) 3附着于管壁面。而微生物腐蚀是因为给水系统存在铁细菌、硫酸盐氧化 (还原) 菌、黏液异养菌群、硝酸盐氧化 (还原) 菌等微生物, 它们往往直接参与和干扰腐蚀过程, 形成微生物腐蚀, 其中最常见的是铁细菌和硫酸盐氧化 (还原) 菌和黏液异养菌群。硫酸盐 (还原) 菌的存在, 促进了金电化学腐蚀的阴极反应过程。管壁锈垢中存在大量的丝状铁细菌, 铁细菌氧化水中亚铁成高铁氧化物沉积于菌体外鞘或周围粘液层中, 以致在金属表面形成黄褐色的结瘤, 促进了铁的阳极溶解过程。另外, 铁细菌在管内壁附着生长形成结瘤, 形成氧浓差局部腐蚀。

2 给水管道腐蚀危害

锈瘤的生成原因是由于电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的作用结果, 然后发生在管壁上, 由于锈瘤的生成导致水中余氯量迅速减小。其次, 由于给水管网的腐蚀, 使其破坏金属管道内壁, 严重情况下使金属管道破坏, 使漏水量增加, 还可能危害到水质, 供水能力降低等, 如果长期锈蚀而不修复易导致管道穿孔漏水而无法修复, 这样大大降低了管网输水能力, 增加输水电耗。为解决这一问题, 往往采取增大供水压力, 但是增大供水压力可能会导致供水漏失量增大和增加供水动力费用和供水成本。同时管材因为腐蚀而过早损坏并导致管道维修更换费用巨大, 更重要的是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和缩短了管道使用寿命。

3 给水管道腐蚀的防治

3.1 提高出厂水质

提高水质量是防止给水管道腐蚀的根本途径。各种水都能腐蚀其它物质, 它的腐蚀性能强度和水的所含元素和所接触物质的表面性质有关, 特别是在水中含化学物质浓度特别高的情况下腐蚀影响之大。一般情况下, 生物过程主要控制水质恶化有关的腐蚀, 我们要对消毒工艺和消毒类型进行研究和试调。氯是我国主要的消毒剂, 在使用氯进行消毒处理时, 应避免两种错误做法:一些水厂没有对出厂水进行消毒, 导致管网腐蚀, 这些水质也就难以保证了, 有些水厂加氯量大, 管网在化学物质作用下腐蚀, 水质变坏。

3.2 建立监测系统

开展防腐蚀研究且充分用于实际工程之中, 那我们最好建立监测系统, 用户采取对策充分利用水源地;收集和积累水质的基本运行数据, 为提高水源地的质量和管理水源提供依据和数据。水质分析和测定是水系统腐蚀监测的两个主方面。

3.3 采用抗腐蚀性管材。

硬质聚氯乙烯 (UPVC) 管、玻璃钢/聚氯乙烯 (FPR/PVC) 复合管、玻璃钢/聚丙烯 (PEP/PP) 复合管等塑料管, 具有质量轻、耐腐蚀、管壁光滑以及水流阻力小和防垢等优点, 我们在室内管道和管网末端应该大量采用。最近在国外, 也广泛使用中、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管。因为该管材具有比一般的聚氯乙烯管强度更好, 且具有耐腐蚀和防止其内部结垢, 造价还比钢管要低。一般的这种管材施工多用焊接, 这种方式可以连接到很长, 有的连成3km长再敷到沟内。例如, 钢管顶管接口防腐工程, 所有顶管管材均采用钢管, 钢管管节之间采用坡口对接焊连接, 实现了全封闭并具有很强的整体性。除设置牺牲阳极保护装置外, 还有用钢管管节内外壁表面作防腐处理来提高管道的耐久性和抗腐蚀能力。由于管道在顶进过程中外壁与土体不断摩擦, 所以管节外壁采用较耐磨的玻璃鳞片防腐层, 每根管节两端得留出宽约10cm, 等到一端与前一管节焊接完成后再作防腐处理。按设计要求, 钢管顶管表面处理需达Sa2.5要求, 喷涂两道环氧富锌底漆和三道环氧玻璃鳞, 而且防腐涂层干膜厚度得达到520μm。按此防腐做法做管节接口, 在顶进过程中钢管完全按规范规程操作, 防腐时间一般的为2天, 加上防腐保养期它至少要3天时间才能达到顶管顶进要求的硬度。每顶一节管节都要停留如此长的时间, 无法连续工作, 顶管设备这样顶顶停停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外这种除会延长顶管施工周期, 还极易引起顶管机头下沉、顶进摩阻力陡增等问题。以往类似工程都未根本解决钢管接口防腐处理时间长一在钢管顶管中困扰以久的大难题, 为了缩短时间往往都是草草了事。钢管顶管接口采用4000乙烯基酯树脂的加强型玻璃钢工艺, 通过材料选配和优化, 做到了将接口防腐施工和保养完成只需2h左右, 我们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施工难题。

3.4 管道衬里

3.4.1 环氧树脂涂衬

我们采用环氧树脂和硬化剂混合后的反应型树脂涂衬于管内, 可以快速形成、耐久性、强硬性的涂膜, 常常在管内喷涂0.15mm~1mm厚即可达到防腐要求, 这种涂膜有耐磨性、柔软性、紧密性。养护短短2h后便可投入使用, 进行排水。

3.4.2 内衬软管法

滑衬法, 反转衬法是用内衬软管法来解决旧管道防腐的方法, 在长距离无支管的情况下, 我们常常采用“袜法”。所谓“袜法”即用Poly—Pig拖带聚胺脂薄膜的方法等, 这种方法都能形成“管中有管”的防腐形式, 防腐效果非常好, 但不是用于城市供水管道。

3.5 高压水射流清洗

近些年来, 我们普遍采用用高压水射流对管网进行周期性清洗的方法, 高压水射流清洗是一种比较普遍采用地方法, 它是利用从高压泵打出来的高压水经水管到达喷嘴, 然后把高压力低流速的水转换为低压力高流速的射流对管道内部进行连续不断的冲洗, 从而使管道内部的垢物脱落下来, 这样可以抑制管道内部的腐蚀, 恢复了管道的通水能力, 经试验研究这种方法有很好的效果, 并且达到了高效, 节能的效果。

4 结语

由于影响管道腐蚀的环境因素很多, 不同的防腐蚀技术有各自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在工程实际中应当针对不同给水管道的实际情况和技术经济条件, 选用经济、简单有效的防腐技术。为了进一步寻求新型高效的给水管道防腐技术与方法, 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管道腐蚀机理研究与探索。

摘要:给水管道因内部腐蚀而产生的锈垢对供水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增大了供水成本。从给水管网腐蚀机理出发, 给出几种防治措施, 即:建立监测系统, 采用非金属管材, 阴极保护, 提高出厂水质, 管道涂衬等, 具有显著的实用效果。

城市地下管网测量的技术研究 篇10

从现代城市管理的需要出发, 一个能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地下管网数据, 并能实现快速查询、综合分析等功能, 为城市管理和决策部门的日常管理、设计施工、分析统计、发展预测、规划决策等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各种综合服务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 已在许多城市建立起来了, 并且随着一些测绘新技术, 比如GPS技术, 数字地图测量技术,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野外数据采集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极大的促进了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的成熟和发展, 本文即是对一个成熟的城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所具备的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进行一些技术上的研究和探讨。

2 城市地下管网包含的内容

城市地下管网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 首先是管道类型复杂, 比如说有给水、排水、煤气、电力、热力, 电信、以及工业管道等大致七种类型, 另外地下管网的埋深不一, 材料不同, 年代不同, 归属不同, 有些管网数据早已失去资料。要将这些数据准确地测量出来, 决非易事。

3 地下管网的测量精度要求

按城市地下管线测量技术要求, 管线探测精度如下:隐蔽管线点的探测精度, 水平位置限差不大于± (5+0.05h) , 埋深限差不大于± (5+0.07h) (h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 以cm为单位。按I级精度要求) 。管线点的测量精度, 管线点的解析坐标中误差 (指测点相对邻近解析控制点) 不大于±5cm, 高程中误差 (据测点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 不大于±2cm。地下管线图上测量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

4 地下管网测量在技术上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地下管网测量分为竣工前地下管线测量和竣工后地下管线测量两大类。

4.1 竣工前地下管线测量

首先建立精度高, 密度适宜, 点位不易被施工破坏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是提高效率, 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

竣工前地下管线测量主要是通过直接测量管线特征点来完成管线测量工作, 这种测量往往是边施工边测量, 管线分布杂乱没有规律, 没有预见性, 施工后马上就将管线埋上, 这时测量精度要求非常高, 并且需要检核, 以确保数据正确, 同时, 由于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测量, 控制点不易保存, 这时管线测量的特点, 就是跟着施工走, 施工一段, 测一段, 没有规律, 每天可能要测多种管线, 但是每种管线只测几个井, 这就要求要及时将所测的点位展绘于设计图等方式, 进行比较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 就要及时验算, 找出问题所在, 防止出错。有的工程地下管线埋深达七八米, 如果漏测、测错, 覆土后, 就无法补救, 即使用物探的方法也很难准确地测出, 所以测量这类管线就要求:测量后要及时复验, 确保测量正确, 没有丢漏。另外需要依设计图, 将已测管线展绘、编号, 防止编号错误。因为管线竣工前测量的特点是一天可能测多处, 每种管线都测几点, 如果不及时编号, 很容易发生重号、错号的现象, 出现质量事故。

4.2 竣工后地下管网测量

竣工后管线特征点全部埋在地下, 需要用工程测量和探测的方法相结合将特征点的数据测定出来, 首先要尽可能地收集地下管线已有的资料, 同时对地下管线区域进行调研也是必要的, 因为有些地域地下管线可能无法查到资料, 但是, 一些熟悉地下管线的老同志对管线的情况比较了解, 这种情况下, 在测区进行广泛的调研尤为重要。

对于竣工后地下管线测量, 首先可以采用一般工程测量的方法, 比如采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布设测量控制网, 然后对管线特征点定位, 这些测量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有些管线用常规的测量方法不可能确定其位置, 这时就得用探测的方法, 但是各种探测仪器反映的异常峰值处的直读深度, 因受管线本身构成材料的影响, 埋深的影响以及相邻管线感应电磁信号的影响等, 探测深度与实际深度, 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异, 正确地选择探测方法是提高探测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实际中可以用直接法或夹钳法探测平行管线, 特殊的不具备管线暴露点的平行管线可采用水平压线法或倾斜压线法, 对于重叠较多的电力管线可采用感应法进行探测, 对于上下重叠管道宜用电磁法对其定位, 并且在管线分叉处定深, 推算出重叠处管道的深度, 对于燃气管道等应采用感应法或被动源法进行探测, 以保证安全。

5 地下管网测量的数据形式

地下管网测量可以为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数据, 而这种数据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图形数据, 指描述管线各种特征点的数据, 比如管线埋深、管径、水平位置以及三通、弯头、变径、窖井、阀门等数据, 另外就一类就是属性数据, 比如描述管道的类型、制作材料、权属、敷设时间等数据, 这些数据是成熟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所必备的, 必须要准确地测量出来。

6 结束语

以上对地下管网测量的特点, 精度要求以及对地下管网测量在技术上进行了一些探讨, 文章篇幅所限, 有关地下管网测量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探讨。城市地下管网测量将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胡伍生, 潘庆林.土木工程测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中考英语之解题技巧下一篇:企业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