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精选12篇)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篇1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就是以各种实际病案为基础, 以问题为先导, 注重分析和讨论的教学方法。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并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提高教学质量[1]。本文从2009级临床医学及2010级预防医学本科实习生中随机选择100名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消化内科教学带教中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级临床医学及2010级预防医学本科实习生中随机选择100名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60名, 女40名, 平均年龄 (21.34±0.53) 岁。将这10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1.2 方法
实习内容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 教材为人卫第7版《内科学》和《诊断学》。消化内科实习时间3~4周, 每周2次教学查房, 每次1h。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 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患者, 由教师针对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鉴别诊断, 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意见, 偶尔提问学生。
观察组: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常规教学法的基础上, 教师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合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病案进行教学。在选择病案的时候, 要注意紧密围绕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且难度适中。例如, 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胰腺炎以及肝炎后肝硬化等病案。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 确定案例讨论的方向, 提炼出问题。问题的形式要具备多样性和生动性,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用指定发言和自由发言结合的方式,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然后, 教师要按照学生发言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的引导, 并带领大家一起分析问题, 进行精讲评价。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 合理回顾本次教学的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对统计所得的所有数据, 均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并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P<0.05, 则代表最终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比较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具有可比性。
2.2 考试成绩比较
组织所有研究对象参加出科考试, 考试内容要题型丰富、涉及面较广、覆盖率较大, 并严肃考场纪律, 以保证最终考试成绩的客观、真实。对最终两组研究对象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观察组 (91.23±6.28) 分, 对照组 (73.56±5.91) 分, 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3 讨论
在以往的消化内科教学带教中, 采用的大多都是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十分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各种安排, 所以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 也很少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整体教学效果不够令人满意。但是,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创新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积极培养学生的实际临床应用能力, 并十分注重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 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将各种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出真实的场景和角色。于是, 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作用下,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的思考各种问题, 并将学到的消化内科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 应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有效提高自身的临床工作适应性[2]。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分为4步, 首先, 教师要将编写好的病案展示给学生。这一过程用到的各种病案是教材具体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可以通过实际情景模拟, 将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 提出问题, 并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和思考。这一环节中, 学生要把自己当作医护人员, 针对实际情景作出反应, 将各种理论知识和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接着, 讨论置疑, 鼓励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 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最后, 教师要进行评价和总结。
但是, 客观来讲,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收集和编写病案的过程会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 具体的收集和编写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的不够全面, 便极易出现病案编写不当或者难度过大的情况, 影响后续的教学效果。但笔者也相信,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种实践活动和不断增加,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一定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 日趋完善, 从而在培养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总之,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傅贵平, 肖凤仪, 肖群益, 等.中医内科学典型病案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12, 44 (5) :62-63.
[2]郭威.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3) :152-153.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篇2
郭小华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我校在近几年的政活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导学”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在教师己经认识和掌握了教学规律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 ,“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无疑是大有益处,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的。“导学”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 。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 但对于一个新课题 ,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 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 。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 ,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 ,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 。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自学是关键 ,自学是内因,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 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学生自学时 ,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 ,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 。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 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 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 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 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 ,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 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的听讲是有目的的听讲, 接受教师具体指导,并将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相对照,改错、补漏、加深、提高。
第六步,巩固知识,即“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判断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笔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竞答、抽签回答等。 练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 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
导学式教学助力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 小学数学 作用 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或题海战术来加强记忆,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这种现象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纷纷提出改革教学方式的主张,反对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书呆子”。因此,导学式教学应运而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学式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过程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导学式教学概述
导学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和吸收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并能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它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数学知识,所以容易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运用导学式教学,学生可以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发现课堂外的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其他学科和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导学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发展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三、导学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式教学是由教师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设计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先进行自主思考、探索答案,或是同学之间展开相互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纠正或补充,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了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复习所学知识,教师必须扔掉传统的“题海战术”,避免学生因为枯燥、烦闷地解题过程,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精炼的课后复习题,或让家长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导学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超.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实施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
[2]刘星.关于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策略的思考[J].祖国:教育版,2013,(3).
[3]张海燕.“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数字化用户,2013,(12).
[4]邱小琴.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3,(4).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篇4
病案教学法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 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目前, 病案教学法正逐步应用于医学院校的各专业教学。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二级学科, 主要是解决对疾病的诊断, 从而得到正确合理治疗。要做到正确及时的诊断, 就必须对课堂学习的定义、疾病演变过程、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给予全面掌握, 抓住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但由于个体差异等主客观因素影响, 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往往与书本上讲的不全相符, 如果生搬硬套, 势必延误诊断和治疗。故须将治疗原则与实际病例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 将病案导学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儿科学的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儿科学教学中开展了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临床课教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深入研究。儿科学病案教学是以实际病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是病案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是在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置疑-总结精讲的方法。教师在授课前预先准备一些典型病案资料发给学生, 课时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病案资料, 带着问题分析资料, 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该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引导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进行学习, 因而能够最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1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病案导学式教学是在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的, 这样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在病案讨论中, 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给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 鼓动其发挥想象, 使其思维发散, 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答案, 从而引导出更多的临床信息。这样一种融洽、活跃、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教育情景是学生思维发散的有利条件。病案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而不是负担。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融会贯穿于临床实践中, 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 , 最后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是一个临床医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在课堂教学中, 分析病例资料, 从循证医学角度寻找最佳证据, 通过查找文献和查阅资料, 结合具体病例, 独立分析, 有效讨论, 去伪存真,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 研究疾病的现象和本质, 深化对疾病的认识, 提出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逐步培养自己临床思维能力。
2 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病案导学式教学的关键。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问题的依据, 脑筋灵活、思路宽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通过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所表现出的临床思维习惯、职业准则、工作方式和人生观等对学生都会起到专业上的示范作用。在病案教学中, 针对疾病特点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在讨论中浅入深出, 逐步理出头绪, 围绕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 经过讨论做出正确诊断, 并对症状从理论上做出合理地分析。通过这种病案讨论, 使基础知识结合临床, 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运用知识的连贯性,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巩固。
3 病案导学式教学要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也是开拓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 要提高病案教学的质量, 必须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病例密切联系, 实施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 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 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在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及各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精心选取典型的病例进行问诊、查体、收集临床资料和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需围绕重点及难点内容,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安排一些问题, 循序善诱地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同时, 教师也应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对难度较大的鉴别诊断问题制作图表进行分析, 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最后, 教师在病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语言的组织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表达要富有激情和鼓动性, 借助口语、手势、表情及其各种道具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轻松有趣的学习。
总之, 通过近几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是可行的。虽然使教师的工作量加大, 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觉得收获较大, 成绩显著提高,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值得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琦,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李小明, 蒋月桂, 张兰, 等.PBL教学法在口腔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 (9) :148-149.
[3]崔新宇, 马文艳.浅谈病案导学式教学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4 (31) :611-612.
[4]陈海平.医学见习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3:60-61.
高三英语复习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 篇5
刘惠
摘自:《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英语教学重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认识能力。它有条理、有系统、文章涉及面广。由于新教材内容量大,知识面广,因此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更大程度的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探讨、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围绕怎样表现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策略进行分层次教学,各种媒体如何展现,怎样与学生进行交互等问题上,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以语言实践为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运用中掌握外语知识的技能、锻炼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借鉴、尝试运用了一种教学法,即“高三英语复习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它着重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教学法借鉴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研究成果。从1998年开始在高三英语复习中打破复习课旧课重讲、题海战术、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按素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有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创新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补充、完善,初步形成“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
一、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指导着再实践。从认识论角度看,高三英语复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经验课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这些研究成果适用于高三英语复习课上学生的活动和积极参与。
素质教育理论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论述教学实质时曾指出:“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这为构建“高三英语复习课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再现高一至高三课本的词;学习语法,归纳总结;重视语篇复习,加大难度,加长篇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综合、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语言实践与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高考心理素质,掌握文化知识,学以致用,为祖国和人类做贡献。
三、结构程序。
1.教师主导:
提出目标→导读、导思、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精选考题、分析、归纳总结→点评试题→检验;
2.学生主体:
明确目标→读书思考、讨论质疑→加深认识、强化知识→寻找规律;
四、具体操作程序:
1.提出目标:
教师通过投影向学生展示复习目标。(1)复习高二第一册第一、二、三、四单元。先复习单词,找出同属关系的词;找出同义、反义和近义词的关系等。这些练习可以跨单元、跨册复习。(2)这几单元的语法有The Infinitive, The-ing Form和Noun Clause.高三第一册第三、四单元也出现这类语法。(3)这几单元中找出一篇文章,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主体明确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导读、导思、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围绕目标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巧设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难以解决的,教师加以点拨、指导,使问题得以解决。本环节重在体现本叫法的第一大特点----“导学”,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如高三第一册Unit4 Lesson15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Why is the area of farmland in the world getting smaller?(2)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farmland? 然后要求看书。这些信息从文章表层很容易找到。教师再问:China is a country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large mountainous areas but less farmland.What good suggestions can you make to improve the food production? 这些问题有一定难度,深度。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知识面,用英语去思考、回答,丰富了他们的英语语言。
2.精选考题分析、归纳总结:
教师在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语法,用中归纳总结。如,高二第一册第一至第四单元,复习语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Non-finite verbs和Noun clause.从非谓语的形式到它们的用法;从有规律的用法到特殊用法。如不定式,(1)哪几种动词后可以跟to do作宾语?(2)哪几种动词后可以跟to do也可以跟doing,其意思相同?(3)哪几种动词后可以跟to do也可以跟doing,但意思不同?学生们纷纷说出已学过的一些动词。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归纳,并要求他们记住。通过练习,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语法,为做好高考试题中的单选、单词拼写及改错题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选取《考试说明》中与本课相关的考点进行深入分析,复习中以揭示规律,发展思维为主攻方向,针对学生实际,对考点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例如单词在学外语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按照语言学习规律,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问。我通常复习单词、词组时使用以下方式。(1)同属一个范畴的,不限单词、词组、词性。如复习injure时,教师鼓励学生拓展回忆以下词:bleed→ lie →still →first aid →medical care →safety →take it easy等,然后可以让学生以此编出小故事,即掌握了单词,又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2)同义、反义、近义词和相似关系,如,take along →take sth.with sb.→bring along →take„by mistake →take up →take away →take on →take down →take notes →take medicine →take part in等;(3)一词多义:如pickup捡起、收听、获得、中途搭车、(生意)逐渐好转等;(4)一个汉语,几个英语表达形式等等。我用适当的例句加以说明,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注意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每个词所处的位置,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这种复习将他们学的词汇激活,有待随时灵活运用。
3.点评高考试题:
教师要对历年高考中出现的检测内容和题形作最后点击,吃透高靠信息,把握高考方向,从而增强最后冲刺阶段复习迎考的针对性。要选择一些近几年高考试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以命题意图、审题思路、解体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评析指导。针对各考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理论演译,完整地展示立体知识的框架。对单项选择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阅读、完型填空、书面表达进行分析,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和知识迁移。
4.检测:
教师精选精练。选题、设提要注意知识含金量,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问题,通过当堂检测巩固,检测后教师及时批改、讲评,弥补不足,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试、超常发挥。
本教学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突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把学生放在复习过程首要位置,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论、解决问题的高考各种综合能力;突出分层次导学,瞄准高考,贴近高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借助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是迎合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而提出的,诣在从根本上改革原先那种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实践为主,以能力的培养为重的外语教学体系,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和效益作贡献。实践证明,此教学法符合高三英语复习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将不断充实、完善、提高。
[参考书目]:
1.《中小学外语教学》;
浅谈生物导学式教学法 篇6
1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导入,是教学的开端。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学习动机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时,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形式的新颖,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或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新颖,适当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满足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兴趣,使其产生自愿学习的强烈动机。
2激情导读,培养学习品质
导读是学生自学求知的过程。有了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使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广泛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品质,将使学生终身受用无穷。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指导好学生阅读,出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如讲“生物的变异”时,可补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的品质。教师“导读”的技巧就是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如抽丝剥笋般绵延不断,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如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通过让学生阅读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相关内容,思考分析出基因显性、隐性的关系,及基因组成与性状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品质。
3激疑导议,开启思维之门
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善于提问题出疑问。可向老师的讲解质疑、向教材质疑。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以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及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和争论,老师不应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它的存在,应及时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及见解,并进行讲解或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讲“人体的内环境──血浆”时,不妨设计这样一道题:皮肤的某处受伤流血时,哪些细胞开始自己的“工作”?通过激疑、思考、争议,答案油然而生。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激活导结,梳理知识结构
导结,即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把当堂所学的知识,经大脑思维加工,把未知或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理解、掌握的过程,是课堂知识的浓缩和提炼。因此导结时因注意做到:一、要突出一个“活”字,方式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结课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结。如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还可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把当堂内容用简化而醒目的板书,将知识点串成链,织成网,知识便在学生的思维统摄下,流水般伸展,确又一脉相承,使学生在整合自己的知識结构的同时,也整合了思维。二、要突出一个“清”字,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调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理清学生的思路,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5激励导练,尊重学生需要
导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一个重要过程。心理学认为,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复杂的操作系统。可见,技能是学习来的,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需注意:一要照顾全体学生,可运用分层教学,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二要方式或手段灵活,可引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简单的“一问一答”已不合学生的“胃口”;三要把握练的时机,恰到好处,勿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厌练,要让多数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情景中“乐练”,练有所得;四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社会的尊重、赏识和承认。中学生已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我们应当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别人,这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探析 篇7
(一)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自觉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指导为前提, 学生能独立探讨学习为本的学习方式, 充分具备了教学结构的整体性及教学方法的协调性。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觉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也就是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反之教师的指导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总而言之,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指导为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为目的, 促进学生学好数学, 把数学真正地运用好。
(二) 通过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就能激发学生渴求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愿望, 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志趣, 进一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新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就要根据本节内容, 创造设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 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积累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下, 经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 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经过认真观看、分析, 自觉地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学情境创造设计有多种形式, 因此, 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 去创造设计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情境, 比如, 当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经验想关联时, 这样才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志趣。
(三) 引导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经过情境的导入,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对在这种熟悉的情境下所发现的数学问题, 就能激起对数学问题解决强烈意愿, 这种导入式的教学, 强调的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的作用是服务于主体, 即指导、组织及合作。在学生愿意解决数学问题时,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独立探寻、与人合作, 达到激励学生探讨、分析数学问题进而能够渐进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体验了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过程, 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有效地进行教学所依据的基本标准就是教学原则。现有的中小学教学原则由八个方面组成。那么,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就是依据中小学现有的教学原则进行改革、创新, 形成一套与现有的教学原则相适应的新颖、独特的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原则。
(一) 导、学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主要重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与教师双方在和谐、协作的氛围中, 经教师指点学生进行创新的自主学习, 以利用知识为目的, 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另一方面, 体现老师与学生间及时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的作用, 强调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力争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充分显现教法与学法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种集指导、启发、探究、自主学习为一体的新型、独特的综合教学模式。
(二) 突出思维训练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经教师启发式提问, 学生自主探讨、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学生间合作并进行交流等多渠道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激励学生发展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加大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 进行比较原则
比较方法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辨别事物好与坏、优与劣的一种最普通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比较的方法、类别也很多, 比如, 学生的认识发展能力与新的知识比较,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接触的知识的比较, 学生间知识的比较, 小学数学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等等。
(四) 范例性原则
范例性原则是从已选定的代表学科内容的基础知识中在精确选出具有示范的、典型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 经过个例来推理整体, 经过其特殊性来说明一般性。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也遵循这种原则, 即在教学实际中, 选取代表典型的问题进行情境导入, 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进而提出数学问题, 研究新的知识探讨新的数学问题, 并且, 这种教学方法更重视在每节的导学中, 培养学生经常归纳总结学习经验学会及应用自主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以达到学生能熟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 合作互补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就是运用班级整体的条件, 创造积极协作的合作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参加与指导下, 加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发扬学生间的协作互补效用,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六) 即时矫正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重点提倡学生当节独自完成数学作业, 教师当节面对学生批改作业, 在实际操作环节问题中也是当节矫正, 这样能使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并做到及时改正, 这个原则的目的, 就是当节教学目标当节完成。
(七) 和谐课堂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就是注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教学环境及活跃的课堂氛围, 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注重学生, 并促使学生间形成一种友善、融洽、和谐及互相竞争的学习关系, 尽力创造出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 根据时代的需求,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是一种破常规的、创新的、新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韩四清.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4) .
[2].景立新等.“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与评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8) .
初中物理导学式教学法尝试 篇8
一、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了导学案式物理教学的基础和条件.
初中生具备与其水平相应的知识积累, 生活阅历, 参加过一定的社会实践, 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再加上现代化多媒体和科普知识的普及, 使学生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了大量的与物理学习有关的现象、过程和事件, 形成了关于某些现象和事实的模糊概念. 这些都是进行物理导学式教学的潜在基础, 且学生经过7年的学习过程和初一、二年的物理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独立思考、分析、探索物理问题的能力. 了解了物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初步具备了物理学科的思想和物理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物理认知结构, 为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就使得导学式学习成为可能.
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导学式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是可行的
物理学是以物理概念为基石, 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 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中学物理的内容, 从逻辑关系来看, 知识与知识之间多为下位关系和上位关系, 其次是并列关系. 这就决定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尝试性学习时, 能够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对新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和类比, 有助于学生依据原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问题式导学教学, 实现对新问题的同化或顺应, 从而使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够获得成功.
三、教学的实践表明导学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成绩,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采用了导学式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很强,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导学式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开放的教学氛围, 有趣的物理问题和情境, 合理的教学程序, 教师用启发性、鼓动性的引导与调控, 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积极的思考和学习, 主动的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也是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导学式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导学式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教师的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 转变为学生合理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了物理教学的功能. 它把传授知识、落实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且真正落到了实处.
五、物理导学式教学的基本结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巩固练习
学习目标: 也就是我们常说学习重点与难点, 是依据实际的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纲领性文件制定. 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做到低起、小坡度, 从而能够保证知识的全面.
学习方法: 主要是指导我们的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阅读、背写、探究实验等方式来感知知识.
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1 -2个问题, 以旧引新, 为下面的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明确提出所研究的物理问题, 初步创设物理情境, 引发学习动机. 接着就是围绕提出的问题, 进一步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导学的问题引导下, 运用一系列手段展开讨论和研究, 并逐步感知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 若能安排实验, 则让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或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进行实验的操作与观察, 实验的器材及注意事项均可由学生自主设计,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录现象, 处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 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增强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实验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科学的思考、养成科学的态度; 若是以概念为主的内容, 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 ( 在导学式思考题的引导下,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其学习) , 后做尝试性的练习; 若是以应用为主的内容, 可先练后讲, 练后再自学课本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并规范学生解题的思路和习惯; 若是定理定律的学习, 则一般是在导学式问题引导下, 使学生自主进行尝试推导或推理, 归纳出定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这一步, 因此教师要充分设计好导学的问题, 调控好课堂的进度, 尽可能收集来自学生的多种探究的结果, 为下一步的课堂讲解、讨论提供依据.
巩固练习: 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编制巩固检测题. 通过迁移型的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巩固练习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 通过批改或抽样批改可以深入了解学情, 为采取补救措施和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因此绝对不能忽略. 一般练习时间宜安排在五至十分钟左右.
导学式物理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课前是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起到作业前置、课堂前移的作用, 从而做到减时不减效, 实现更加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 从上述各方面来看, 导学式教学法应用于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是可行的、必要的, 是一种有效的的教学方法. 但由于导学式教学法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还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 篇9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借鉴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理念,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已略有应用,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导学式的教学方法,是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所做出的一项举措,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以导促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导学式教学法时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地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 导、学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应用导学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要将“导”和“学”有机且巧妙地融合起来,由于教师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者,他们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在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时教师应当充分做好“导”这一过程,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使得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在积极向上、欢快的氛围中学有所成。
2. 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训练。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导学式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他们的思维,进而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3.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的原则
考虑到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教师在实施导学式教学法时不能单纯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而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逐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格。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基于导学式教学法的种种优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导学式教学法呢?
1. 设计相应的情境
在实施导学式教学法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导入相应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具有情感色彩、易于学生接受、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导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等。只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便是可行的。另外,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大概保持在三分钟左右,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同时又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教授。
2. 引学新知
教师通过为学生导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进而进行探究、交流和互动。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钻研,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应用实践
学数学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运用知识,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
4.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课堂小结,总结自己本堂课所讲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也给部分没有听懂的学生一次补救的机会。通过课堂小结,强调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导学式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还应当根据自己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等,及时对自己的课堂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导学式教学法的优势,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尹艳明.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138-139.
[2]于秋丽.小学数学导学式数学法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3(21).
[3]郑宪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5):80.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原则分析 篇10
一、和谐课堂与导学结合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 若要实现高效教学, 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需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氛围。在导学式教学中, 教师引导是教学基础, 而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是教学根本, 导与学是和谐统一的。因此, 在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中, 教师需坚持和谐课堂原则,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增强师生交流互动。
其次, 注意导学结合原则。在导学式教学中, 导与学是有机整合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 促使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 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因此, 在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中, 既要注重教师引导, 也需强化学生自学;既注重讲授启发, 也注重讨论探究, 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整合。如圆柱和圆锥的复习教学, 教师可设计拓展练习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复习圆柱有关知识: (1) 圆柱由一个曲面与两个圆组合而成, 且两个圆的面积 () 。其中, 曲面称为圆柱的 () , 两个圆称为圆柱的 () , 因此圆柱的表面积是 () ; (2) 圆柱有几条高?一般情况,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 () , 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等于圆柱的 () 与 () , 长方形的面积是 () ,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是 () 。这部分知识易于梳理,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后汇报。交流展示: (1) 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何联系? (2) 我们是如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与圆锥体积公式的, 相互交流。然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圆锥、圆柱体积公式, 巩固记忆。
二、注重思维训练与合作互补原则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数学思维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提问, 抑或引导学生以实践体验、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等学习活动来强化数学思维训练, 以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复习圆柱和圆锥这一内容时, 教师还可设计探究思考题: (1) 一个酒瓶深30cm, 底面直径为8cm, 同时瓶中酒深为10cm, 将酒瓶塞紧之后倒置, 此时酒深为20cm, 请问该酒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这样, 通过探究练习, 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合作互补原则。对于学生而言, 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在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利用集体力量,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强化生生的互补合作, 使其在交流合作中碰撞思维, 完善认知, 共同发展。当然, 在学生合作过程中, 教师可参与其中, 并加强指导、提示, 以调控课堂秩序, 打开学生思路, 使其更好地合作解决问题。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可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合作探究。譬如呈现长方形, 猜测其面积。要求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想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而后每组汇报结果, 其他小组补充与预设:以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来摆长方形, 摆满15个, 该长方形面积等于15cm2;以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摆长方形, 每行摆5个, 并摆3行, 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15cm2……于是学生可猜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接着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来验证猜想。教师可提出学习要求:分组摆出不同长方形;向组长汇报自己摆的长方形的宽、长、面积;组长填好如下表格, 并汇报结果,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三、范例性、即时矫正与比较原则
在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中, 范例性原则也是教师需要把握的, 即在教材已有内容基础上, 再优选一些典型性或者范例性材料, 作为教学补充材料, 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使其活用知识、巩固知识, 把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如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时, 教师可选用一些典型问题, 巧设教学情境, 导入新知, 以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自主提问, 然后分析与探究新知。同时, 在这一教学法中, 注重学生总结归纳, 学会知识与方法迁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方法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导入式教学法,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运用好导学式教学法,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导学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内涵与特点
对于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建立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来进行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从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来说,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可以与学生的自觉学习形成有机的整体。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导学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从而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借助情境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良好开端的影响下,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就要做好教学的引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来加强学生学习效果。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从教学内容上出发,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在积累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教学情境上来看,教师还要从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来进行设计,创建出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如学生在学习与自身所掌握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相关联时,才能激发出学习兴趣,才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好问题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情境的导入工作,且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来鼓励,让学生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在这种导入方式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要站在引导与指导的位置上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探寻与人合作等来帮助学生解决好实际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从而也就可以树立起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导入式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只有确保教学依据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改革与研究工作,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
(一)要坚持导与学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采取导入式教学法时就要认识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实现自主创新与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借助知识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以此来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教学。
(二)坚持突破思维训练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导入式教学法就是要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启发式的提问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讨与研究,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与联系来提高实践的效果。且在这种学习活动的影响下,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坚持比较的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比较方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辨别事物好坏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好比较法。如,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以及新知识进行比较等,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选择一些范例来进行教学,通过选择典型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导入式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运用好教材,同时还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宪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5):80.
[2]金立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3(36):24.
[3]谷永玲.對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2):120.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篇12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特点
“问题导学式”教学顺应课改潮流,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主旨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因而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1. 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问题解决”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因而其重心落在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指向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 其实质是追求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 课堂教学的内容呈现“问题化”
“问题导学式”教学突出的是问题, 将教学内容转化成系列化“问题”是“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显著特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问题化”, 既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清晰地呈现, 且隐含启发和探究的特点, 同时又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更加趋向一致, 这样能为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必要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
3. 课堂教学的过程以“问题”为“主线”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决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 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提出问题,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显然, “问题”既是“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核心, 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活动的“主线”。
4. 课堂教学彰显师生“双主体”地位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现的主人, 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探索和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成为问题研究的主动参与者和问题解决的主体。但是,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仍需要教师来营造,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科学指导, 教师理应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与帮助者, 所以, “问题导学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发现”和教师的“主导引领”, 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融合, 彰显师生“双主体”地位, 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问题导学式”教学始于问题的产生, 而终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线索, 基于此, 依据中学物理学科及教学的特点审视, 可以构建“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其基本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上图表明, “问题导学式”教学主要由以下“五步”构成:第一步,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发现问题。第二步, 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明确并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三步, 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分析问题, 明确问题的实质及研究问题的思路, 能大胆提出假设或猜想, 能通过合作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步, 通过推理、探究、交流等, 体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终能顺利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结论。第五步,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和拓展应用, 一方面形成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内化和完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实现问题的迁移和延伸, 为催生新问题、探究新知识奠定基础。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模式清晰地展示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流程, 但真正有效运用“问题导学式”组织教学, 还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予以支撑。实践表明, 掌握并运用好问题情境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导答等基本策略, 能提高“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有效性。
1. 问题情境的设置策略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 就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以一定的材料 (如实验、数据、文字、图片等) 作为载体来实现, 材料的选取既要利用当前最新科技成果, 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 恰当地把握好难度和信度。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起始环节, 同时又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它是课堂问题讨论、探究顺利进行并富有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为学生设置有趣、合理、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物理教学中, 问题情境设置的常用策略有:
(1)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物理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真实信息。因此,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通常做法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并提出问题。
(2) 利用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通过开展各种由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 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产生解决矛盾的冲动与欲望。
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 可以组织“拔河比赛”的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取一根长约1米、粗细均匀的木棒, 安排一位大个子男生和一位小个子女生进行比赛 (事先在男生手握的这一端涂上植物油) 。比赛结果出乎意料, 大个子男生竟然输给了小个子女生。这一令人兴奋的情景,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和强烈的探究欲。
(3) 利用矛盾设置问题情境
由于受生活经验及“先入为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有关物理知识前已经形成一些与之相关的“先有观念”, 而这些“先有观念”往往跟科学概念相矛盾, 利用这一矛盾, 可以设置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 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时, 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形成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相类似的观念, 因而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对此,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你坐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列车里, 将手中的手机竖直向上抛出, 手机是落回手中, 还是落向身后?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极易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4) 利用日常生活情景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 物理教材的内容也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
例如, 学习压强知识时, 为了引发学生对压力产生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 可以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设置问题情境:家里的菜刀、剪刀的刀刃做得很薄, 书包的背带做得很宽, 而且大多是双肩背带,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骑自行车与推自行车相比, 自行车在地上留下的痕迹更深一点,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回忆或联想, 而且能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的积极性,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
2. 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 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它是把“内容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的有效教学策略, 也是成功运用问题导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为了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确保“问题导学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 精心设计有梯度的系列化问题, 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有效建构知识。具体来说, 问题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 科学合理
问题的科学性体现为问题要符合规律、题意清晰、指向明确、表述准确, 问题中涉及到的概念界说要明晰且不相容, 不能出现“概念循环”, 问题的范围要适当, 指向要明确。
(2) 难易适度
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和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要尽可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富于启发
问题的启发性体现在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又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促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 又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4) 数量适当
以一节课为例, 通常“关键问题”以2-3个为宜, 这些问题要力图突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的焦点问题, 其他一般性问题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内容和关键问题来定, 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关联性, 以形成逐步递进的“问题链”为最佳, 要坚决摒弃“一问一答”的形式主义做法。
3. 问题导答策略
导答, 就是要引导、指导、辅导、诱导学生回答问题, 这是有序、高效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因此, 为了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 教师必须要掌握导答释疑的策略, 要帮助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要为学生回答并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方法、掌握技能。物理教学中, 问题导答的有效策略有:
(1) 把脉归因, 点拨引路
课堂教学中, 面对教师的提问, 常常会出现冷场或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 对此, 教师不必大惊小怪, 也不要随意怪罪学生, 更不能越俎代庖, 而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通过闻其言、观其行、察其情等途径来全面分析来自学生的诸多信息并进行正确归因, 找出学生冷场或回答偏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策略, 或进行针对性的方法指导, 或进行排障性的思路点拨, 帮助学生开启通向成功的窗口,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瓶颈、排除障碍, 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2) 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化整为零”就是指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系列性小问题, 采用各个击破、分而治之的办法解决问题。显然, 大问题由于情境复杂、信息量大, 学生往往难以整体把握, 因而面对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但如果教师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 将大问题分解成联系紧密、逐步递进的小问题群, 按序逐个解决小问题, 则大问题的解决则水到渠成。
(3) 巧用转换, 触类旁通
课堂教学中, 学生面对陌生的问题会出现“语塞”或信口乱答的现象, 尤其糟糕的是教师却浑然不知, 以为学生上课开小差或故意恶作剧, 常常会不分青红皂地把学生批评一通, 这样做显然于事无补, 甚至会适得其反。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既不要埋怨学生, 也不能为了图省事直接告知答案, 可以巧妙地运用转换的方法,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受, 而且能艺术化地解决问题。
转换, 即利用类比、比喻、迁移等方法, 帮助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将熟悉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过渡到陌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上去, 从而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 刚刚学习“电压”时, 由于电压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感到比较陌生, 电压在电路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对水压 (水位差) 的概念比较熟悉, 因此, 可以将水压与电压进行类比, 让抽象的概念与直观的概念建立联系, 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再如, 关于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的问题学生也有疑问, 为什么只有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电流, 不切割磁感线就不能产生电流。为此, 我们可以用“斧头砍树”进行形象比喻, 引导学生从“工作实效”的角度来理解, 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要处理好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问题导学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 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系列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方法, 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无疑,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 这种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效的, 特别是对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教师来说, 通过“问题”来导学, 更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 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策略上的飞跃。但在青睐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 “问题导学式”也不例外。因此, 我们既不能盲目搬用“问题导学式”教学, 也不能在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中拒绝其他教学模式, 而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 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激疑解惑、启思益智、引探促创”功能,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尤其要注意的是, 在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充分吸收其他教学模式的优点, 并自觉地进行有机整合,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学的功能, 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问题导学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和主线,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指向, 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掌握并运用好问题情境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导答等基本策略, 是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关键, 在运用“问题导学式”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吸收其他教学模式的优点, 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导学的功能, 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陈建华.中学物理课堂设问导答策略研究[J].物理教学, 2012, (9) .
[3].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8) .
[4].李金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设计[J].地理教学, 2011, (3) .
[5].黄法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 2009, (6B) .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推荐阅读:
病案教学05-20
模拟病案教学法11-05
病案分析教学法妇产科06-07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06-04
导学式教学模式06-13
高中数学导学式教学09-20
“导学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6-18
电子病案05-14
病案价值08-23
病案分析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