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式教学法

2024-06-04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精选12篇)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 篇1

“问题导学式”教学, 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与技能, 发展其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问题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运用“问题导学式”组织教学, 能有效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 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特点

“问题导学式”教学顺应课改潮流,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主旨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因而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1. 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问题解决”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因而其重心落在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指向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 其实质是追求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 课堂教学的内容呈现“问题化”

“问题导学式”教学突出的是问题, 将教学内容转化成系列化“问题”是“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显著特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问题化”, 既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清晰地呈现, 且隐含启发和探究的特点, 同时又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更加趋向一致, 这样能为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必要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

3. 课堂教学的过程以“问题”为“主线”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决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 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提出问题,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显然, “问题”既是“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核心, 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活动的“主线”。

4. 课堂教学彰显师生“双主体”地位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现的主人, 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探索和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成为问题研究的主动参与者和问题解决的主体。但是,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仍需要教师来营造,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科学指导, 教师理应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与帮助者, 所以, “问题导学式”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发现”和教师的“主导引领”, 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融合, 彰显师生“双主体”地位, 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问题导学式”教学始于问题的产生, 而终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线索, 基于此, 依据中学物理学科及教学的特点审视, 可以构建“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其基本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上图表明, “问题导学式”教学主要由以下“五步”构成:第一步,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发现问题。第二步, 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明确并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三步, 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分析问题, 明确问题的实质及研究问题的思路, 能大胆提出假设或猜想, 能通过合作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步, 通过推理、探究、交流等, 体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终能顺利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结论。第五步,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和拓展应用, 一方面形成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内化和完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实现问题的迁移和延伸, 为催生新问题、探究新知识奠定基础。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本模式清晰地展示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流程, 但真正有效运用“问题导学式”组织教学, 还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予以支撑。实践表明, 掌握并运用好问题情境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导答等基本策略, 能提高“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有效性。

1. 问题情境的设置策略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 就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以一定的材料 (如实验、数据、文字、图片等) 作为载体来实现, 材料的选取既要利用当前最新科技成果, 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 恰当地把握好难度和信度。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起始环节, 同时又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它是课堂问题讨论、探究顺利进行并富有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为学生设置有趣、合理、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物理教学中, 问题情境设置的常用策略有:

(1)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物理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真实信息。因此,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通常做法为: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并提出问题。

(2) 利用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通过开展各种由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 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产生解决矛盾的冲动与欲望。

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 可以组织“拔河比赛”的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取一根长约1米、粗细均匀的木棒, 安排一位大个子男生和一位小个子女生进行比赛 (事先在男生手握的这一端涂上植物油) 。比赛结果出乎意料, 大个子男生竟然输给了小个子女生。这一令人兴奋的情景,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和强烈的探究欲。

(3) 利用矛盾设置问题情境

由于受生活经验及“先入为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有关物理知识前已经形成一些与之相关的“先有观念”, 而这些“先有观念”往往跟科学概念相矛盾, 利用这一矛盾, 可以设置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 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时, 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形成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相类似的观念, 因而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对此,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你坐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列车里, 将手中的手机竖直向上抛出, 手机是落回手中, 还是落向身后?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极易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4) 利用日常生活情景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 物理教材的内容也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

例如, 学习压强知识时, 为了引发学生对压力产生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 可以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设置问题情境:家里的菜刀、剪刀的刀刃做得很薄, 书包的背带做得很宽, 而且大多是双肩背带,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骑自行车与推自行车相比, 自行车在地上留下的痕迹更深一点,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回忆或联想, 而且能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的积极性,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

2. 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 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它是把“内容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的有效教学策略, 也是成功运用问题导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为了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确保“问题导学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 精心设计有梯度的系列化问题, 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有效建构知识。具体来说, 问题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 科学合理

问题的科学性体现为问题要符合规律、题意清晰、指向明确、表述准确, 问题中涉及到的概念界说要明晰且不相容, 不能出现“概念循环”, 问题的范围要适当, 指向要明确。

(2) 难易适度

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和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要尽可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富于启发

问题的启发性体现在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又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促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 又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4) 数量适当

以一节课为例, 通常“关键问题”以2-3个为宜, 这些问题要力图突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的焦点问题, 其他一般性问题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内容和关键问题来定, 需要注意的是, 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关联性, 以形成逐步递进的“问题链”为最佳, 要坚决摒弃“一问一答”的形式主义做法。

3. 问题导答策略

导答, 就是要引导、指导、辅导、诱导学生回答问题, 这是有序、高效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因此, 为了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 教师必须要掌握导答释疑的策略, 要帮助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 要为学生回答并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方法、掌握技能。物理教学中, 问题导答的有效策略有:

(1) 把脉归因, 点拨引路

课堂教学中, 面对教师的提问, 常常会出现冷场或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 对此, 教师不必大惊小怪, 也不要随意怪罪学生, 更不能越俎代庖, 而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通过闻其言、观其行、察其情等途径来全面分析来自学生的诸多信息并进行正确归因, 找出学生冷场或回答偏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策略, 或进行针对性的方法指导, 或进行排障性的思路点拨, 帮助学生开启通向成功的窗口,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瓶颈、排除障碍, 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2) 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

“化整为零”就是指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系列性小问题, 采用各个击破、分而治之的办法解决问题。显然, 大问题由于情境复杂、信息量大, 学生往往难以整体把握, 因而面对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但如果教师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 将大问题分解成联系紧密、逐步递进的小问题群, 按序逐个解决小问题, 则大问题的解决则水到渠成。

(3) 巧用转换, 触类旁通

课堂教学中, 学生面对陌生的问题会出现“语塞”或信口乱答的现象, 尤其糟糕的是教师却浑然不知, 以为学生上课开小差或故意恶作剧, 常常会不分青红皂地把学生批评一通, 这样做显然于事无补, 甚至会适得其反。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既不要埋怨学生, 也不能为了图省事直接告知答案, 可以巧妙地运用转换的方法,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受, 而且能艺术化地解决问题。

转换, 即利用类比、比喻、迁移等方法, 帮助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将熟悉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过渡到陌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上去, 从而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 刚刚学习“电压”时, 由于电压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感到比较陌生, 电压在电路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对水压 (水位差) 的概念比较熟悉, 因此, 可以将水压与电压进行类比, 让抽象的概念与直观的概念建立联系, 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再如, 关于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的问题学生也有疑问, 为什么只有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电流, 不切割磁感线就不能产生电流。为此, 我们可以用“斧头砍树”进行形象比喻, 引导学生从“工作实效”的角度来理解, 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要处理好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问题导学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 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系列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方法, 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无疑,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 这种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效的, 特别是对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教师来说, 通过“问题”来导学, 更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 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策略上的飞跃。但在青睐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 “问题导学式”也不例外。因此, 我们既不能盲目搬用“问题导学式”教学, 也不能在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中拒绝其他教学模式, 而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 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激疑解惑、启思益智、引探促创”功能,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尤其要注意的是, 在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充分吸收其他教学模式的优点, 并自觉地进行有机整合,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学的功能, 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问题导学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和主线, 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指向, 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掌握并运用好问题情境设置、问题设计、问题导答等基本策略, 是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关键, 在运用“问题导学式”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吸收其他教学模式的优点, 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导学的功能, 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陈建华.中学物理课堂设问导答策略研究[J].物理教学, 2012, (9) .

[3].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8) .

[4].李金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设计[J].地理教学, 2011, (3) .

[5].黄法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 2009, (6B) .

[6].邹建平.“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物理通报, 2011, (1) .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 篇2

---“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简析

山东省沂源县石桥乡教育体育管理办公室

郭中林

摘要:笔者基于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构建了“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操作要求作了详细说明。实践证明,“五环节问题导学式”是一种高效率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效率 新课程 课堂教学模式

从2001年秋季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项改革。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抓住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与陈旧的教学方式这一对主要矛盾,在变革教学方式上下功夫,教学的基本途径问题解决了,实施新课程体系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可以说,如果不能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学方式,新课程体系就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寸步难行。

陈旧的模式要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一讲到底,“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师道尊严的旧的师生观,重知识轻能力等等弊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任何人或物都不能代替的;教师教的实质是指导、组织、帮助、影响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意思[1];教为学服务,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合学情;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地高效率地自主学习与教师根据现场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二者有机统一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我们构建了“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五环节问题导学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对“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各教学环节作以简要剖析与说明。

一、问题导学。本环节教学的操作程序有三步,第一步是揭示教学目标;第二步是出示导学提纲;第三步是指导学习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因此,一上课,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简明扼要的导入新课并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及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什么”及“为什么学”。接下来,就要向学生出示导学提纲。通过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来调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2]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师吃透《课程标准》、教材及明了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的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是解决学生认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攀登山峰的路标,它给学生指明了自学的方向,即问题引路,定向导学。提出自学的问题后,教师就要通过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明确“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学”、“学到什么程度”及“怎么检查评价”等。指导时,主要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了解的有关背景性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地理知识等也可作简要讲述。只引导,而不讲问题本身是“学前讲”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是一个明显的教学阶段,既不能三言两语,也不能没完没了,针对性要强,要对路子。

二、自主尝试。“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尝试活动[3]。自主尝试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通过自学掌握新知,并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就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巡回走动,通过观察、倾听、交谈等方法,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情,边观察边自我判断,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指导的学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一听学生的讨论、发言、朗读,为下一步的研讨指导做好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语言不宜太多,声音不宜太大,不要没完没了地提醒学生注意这,注意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二是不要在学法指导完后,立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教师要注意创设多种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如阅读、观察、思考、实验、联想、讨论、模仿、表演、游戏等,努力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操作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发现中学、在转换角色中学、在求异中学、在研讨中学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学生学习常规,如先预习后上课,先独思后讨论,先复习后作业,作业后要改错,先自改后互改,学习后要总结,先自结后交流等,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三、合作交流。“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班集体整体学习效应的必要形式。其目的就是通过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疑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合作学习,通过相互研讨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流程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合作交流”阶段。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以是:二人合作、多人合作(也可称为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要适时地参与到研讨交流活动中去,询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难处、学习体会,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以轻言细语的方式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等的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教师和学生互为师生,教学相长。共性问题,全体指导;个性问题,个别指导。指导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学重点处、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实验难做处、思维障碍处、学习忽略处、新旧联系处等。教师应集中精力和时间指导重点指导对象(一般为后进生)。

合作交流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指示方法后,前后或左右的学生立即组织讨论,这是形式主义,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是否引导或组织学生讨论,是由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定的。已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学生可不参与讨论而继续学习。

3、合作交流阶段的时间可长可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问题少、简单,合作、交流的时间就短一些;问题难、量大,合作、交流的时间就长一些。交流时,要轻言细语,以不影响第三者学习为宜。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堂上轻言细语说话的习惯。

4、只要学生是为了学习,教师不必要对课堂纪律作统一要求。正常情况是:一开始,课堂上比较安静,过一会儿,逐渐听到一些同学小声的议论,课堂上不太安静,以后又逐渐安静。“安静―不太安静―渐渐安静”应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正常现象。

5、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要注意及时发现共性问题,以适时地对全班学生进行全体指导,不要只做微观的个别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达标训练。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达标训练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认识性问题(即知识应用)的一个教学环节,其操作程序一般有四步,第一步是出示训练题;第二步是提出训练要求,并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第三步是指导学生改正训练中的错误,并在自改互改的基础上,全班集中订正反馈,使学生当堂知道训练的结果,实现对学习的调整控制。训练的形式可以是练习,也可以是考试;训练的内容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较大的覆盖面;题量要适中;训练要有时间限制,以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训练来巩固和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就是对学生正确的(或错误的)学习结果进行肯定(或否定)和点评。通过总结评价,进一步理清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到他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有成效的,这是个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总结强化的时机,只有当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基本正确地解决了教师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时才能进行宏观的总结强化。总结强化实际上就是“学后精讲”,可精讲问题本身,即讲事实、讲概念、讲重点、讲难点、讲要领、讲规律、讲联系、讲思想、讲方法等。总结强化时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学生总结强化时,教师可适时补充、纠正和肯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纠正。教师要积极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的一般状况是这样的:一上课,教师首先简明扼要的导入新课并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及目的要求,接着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给学生指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这时,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中巡视,认真明了学情,此时,学生一般都在独学,当遇到自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就要主动地请教同学或老师,相互研讨交流,合作学习,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当堂训练,将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达标训练题后,就可以进行总结强化,肯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下课。

以“以导引学,以学定导”为基本特点的“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的指导规律、教学活动的总规律等三条最基本的教学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教师指导的异步性。该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体学习与互相学习的整体教学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思维头脑。实践证明,要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就要进行素质教育,要想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导引下的“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参考文献:

“导学式”教学浅谈 篇3

一、营造氛围,诱发参与

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高,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带有创造性地去学习,使学习变得轻松且充满乐趣。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们: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入手,采用实物、故事、游戏、设疑等形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从而引趣生情,诱发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的内容时,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苹果(手掌拍一下表示分得一个苹果):①6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吃,每人吃几个?(3个)②4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吃,每人吃几个?(2个)③2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吃,每人吃几个?(1个)④1个苹果平均分给2人吃,每人吃几个?(半个)。在第四种分法里,学生只能回答出每人吃半个,但无法用手掌形式来表示。这时,老师趁势提问:“怎样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呢?”学生由此疑问自起,睁大眼睛看着老师,急切地想从老师那里知道答案。这样,师生间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了最佳的乐学情境。

二、自主探索,激发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所以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尝试、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小组探究讨论问题,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教学的关键,包括确定目标、探索新知、精讲点拨三个环节。

(1)明确目标导学引路。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启发开拓为目的;以引导、启发、多样性为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导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中有章可循,更好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学习目标的明确,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确定学习目标后,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形式(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质疑、迁移等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探索、合作、判断,主动感知,理清思路、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的导学目标自行动手操作,即使用割补、剪拼、组合等手段寻找计算方法;再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掌握不同计算面积的推导方法。这样在加深对新知理解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相互促进与提高。

(3)精讲点拨,内化新知。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诱导学生勇于说出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全体学生均能掌握的知识,只须集中肯定,对部分学生才能掌握的内容,则由学生当“小老师”当众释疑,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矫正和补充,凡多数学生都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则抓住问题的关键,讲清实质,同时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他们真实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没有距离感,让他们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情境中自我检查、反省、内化,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巩固深化,促进提高

(1)练习评价,巩固深化。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在师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深化新知识。练习设计应注意层次性、思维性、开放性、趣味性,力求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及时检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都能做到抓基础、求开放、促发展。

(2)归纳小结,促进提高。归纳小结是教学中最后一个过程,主要是突出新知识,再现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畅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归纳所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整理形成知识的体系,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释疑难,教师则给予梳理、补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明朗化。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 篇4

中学思想政治课以往的“灌输———考试”式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了迎合旧的评价体系的产物, 片面地追求成绩, 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旧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 我们黄骅中学提前迈出了一步, 早在2010年就进行了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去了, 成绩也同时有了显著的提高。2012年高考, 黄骅中学成绩之所以创历史之最, 我觉得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 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可。在这里, 我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导学模式流程, 浅谈一下对导学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的点滴体会, 供大家品鉴。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是思想政治学科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也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自学教材阶段中, 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自学的意义和要求, 在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 自学教材, 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要把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内, 教师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学生自学, 用时十分钟左右为好。在自学教材时, 教师应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中的情况, 掌握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疑点, 有利于讨论交流时有针对性。

第二阶段, 讨论交流, 是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相互探讨的过程。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讨论题, 也可随即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产生的问题间展开。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 大胆创新的能力。

第三阶段, 启发指导。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启发、点拨、提醒, 做好学生的引路灯。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第四阶段, 练习总结。通过练习, 复习, 小结, 引为训练等, 使学生能把当堂建立的知识小体系纳入整体体系中, 并能学以致用, 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 既有口头、书面, 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篇5

郭小华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我校在近几年的政活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导学”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在教师己经认识和掌握了教学规律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 ,“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无疑是大有益处,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的。“导学”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 。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 但对于一个新课题 ,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 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 。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 ,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 ,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 。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自学是关键 ,自学是内因,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 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学生自学时 ,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 ,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 。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 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 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 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 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 ,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 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的听讲是有目的的听讲, 接受教师具体指导,并将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相对照,改错、补漏、加深、提高。

第六步,巩固知识,即“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判断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笔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竞答、抽签回答等。 练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 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

浅议导学式教学模式 篇6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给学生只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的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教师决不能成为学生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要时刻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引导和促进作用的教学策略,设立特定的放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并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从始至终实施。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惟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斐斯泰洛所认为:“人们若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却不受其它的指引,则将使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从旁的正确教学指导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品质为目的,而不是只传授书本知识。而传统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启发性原则符合教学的根本宗旨,它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简言之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既然知识结构存在着层次,那么我们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某一知识,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从知识层次入手,逐层攀升,以致完整掌握。同时,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也知道:在认知过程中,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水平程度又与认识主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有关。生活体验越实在,知识积累越丰富,思维越活跃,水平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机构的层次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

四、践行赏识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欲望更强。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整日讲解传授,板着面孔,自高自大,总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胆怯、意志不坚强、缺乏兴趣和信心的心理,从而阻碍了导学的正常实施;相反,师生之间的教学氛围若是一种友善、平等,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使用的语言和蔼可亲,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且能适当使用评价效应,如对学生的准确想法应及时予以“You are great!”,“You do a very good job!”等,对那些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则应用“You are clever! You are so smart! Dont be so disappointed! Think more!”等来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位教师在备课中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那么在教学中必然会以框架为标准,但同时我们还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后对学生的个人见解进行双向交流。如就“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一题,学生将各抒己见,教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敢回答,此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如“Dont be afraid. Please try you best to say something for us!’”来激发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否定的答案,那我们更要耐心地让学生讲出理由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你真是个有见解的学生。所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则是教师实施“导学式教学”的必备。

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晓东. 从教学现状调查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J]. 教学与管理,2010/6.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 篇7

问题引入激发思考

1. 直接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提出问题。在小学高段(四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可采用教师直接出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这样,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去实践。因为儿童的大脑喜欢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不喜欢灌输性的学习,而我们的研究课题“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就是把多而大的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样,随时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有趣的事情。

总之,采用“问题导入、目标导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 情境质疑,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和创造冲动的前提, 还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有些问题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有了联想才会产生的。然而,问题情境是学生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是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就能提出问题。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可能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预设时要考虑难易适度,要与知识经验密切联系,要让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产生问题,这样的情境才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 学习发现,教师解疑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生生或生机互动要比师生互动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是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轻松。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预设的任务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产生提出问题的动机。

教师导学学生择学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导学的核心,学习资源至少要有“问题、知识目标、知识点微视频、电子(或纸质)课本、精讲内容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预设”等。

教师导学是根据问题及本课教学目标、结合课件资源,用备课时预设的导语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已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于要求学习的知识点任务,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是观看微视频、阅读课文、合作学习,还是教师讲解等学习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更强。

对于教材的难点内容,教师最好预设精讲。精讲时,教师要尽可能预设出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问题, 并处理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有铺垫、有梯度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思维潜能。

1. 微视学习,直观感知

微视频是一种高度浓缩的直观传输知识点的视听媒体,是一种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它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无论是学习新知,还是课后复习,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并且可以反复学习或者一边学习一边操作计算机。这样,针对性极强, 灵活性极大,学习效率极高。翻转课堂是一场“互联网+微课”的学习变革,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是直观教学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好手段。

2. 阅读课文,理解新知

对一些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理解的知识点,一定不要讲述,而是要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主动获取新知,完成相应的计算机操作任务。

教师通过巡视学生学习并进行个别指导后,恰到好处地组织交流、评价,在交流和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完成后续任务。

3.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4. 教师精讲,学生感知

对于难点问题和课堂教学总结环节,教师一定要进行精心讲解,让学生在聆听中感悟、感知,在计算机操作实践中领会。

任务驱动自主创作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线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活动,并以任务的完成结果和评价来小结学习过程,可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 运用、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

任务驱动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当前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现学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其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激励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选择应用,进行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并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及创作过程。

1. 选择资源,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的目的性要强,要具体、有可操作性,要能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导学引领下,会主动选择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自主创作,独立探索

该任务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后独立完成的任务。 教师可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做些共性的指导,主要是通过评价来调整、总结、巩固、提高学生所学知识。

3. 分组交流,共同提高

小组交流一定要当成任务来完成,交流人员和评价人员要轮流来做,这样学生积极性才高,也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达到自主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评价总结知识拓展

评价要采取小组代表评价、邀请好同学评价及教师点评三种方式。当担任交流组代表发言后,可邀请一位自己最要好的同学进行评价,然后由担任评价组的代表评价,最后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前一定要提示还有没有同学进行评价,没有其他不同意见再进行点评,用点评激励学生继续完成后续任务。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 篇8

一、对问题导学式的具体阐释

议论性散文问题导学式教学设计理念:根据形散的散文特点设置简要的能引领文章或行文思路的问题, 再根据议论性散文的理性特点设置定向的探究“理”的问题。以这些“巧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 进而读出作者, 在解读逐步深入后, 学生结合自己认知社会的经验和情感体验读出自我, 润物无声的实现议论性散文修炼思想的目标。

二、引入问题要巧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引入问题就是最好的“诱导”机会, 也是打开议论性散文“理”的一扇门。

首先, 作为进入文本的第一个问题, 要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表面上看要相对浅易, 让学生容易入手, 但这个问题必须是精心设计的。如《可以预约的雪》的引入问题:初解文题——本文题目的特点是什么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个问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顺序的, 只要结合文题和文本的一到三段就可作答。其次, 一个好的引入问题是能对相对较散的全文内容起到勾连作用的。如以上问题就明确了本文的线索——预约看菅芒花, 这对于理清整篇散文的写作思路起到了关键的勾连作用。再者, 因为是初解文题, 必然勾连下文的再解文题, 这不仅使教学环节前后照应, 也将文章的内容教学和理性的探究一步步的引向深入。再次, 引入问题要有曲径通幽的效果, 看似平常简易, 实际上是通往解读“什么是可以预约的”这一主旨的一条曲径。这样巧妙的引入问题为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探讨解读主旨奠定了基础。

三、主体问题要巧

主体部分是议论性散文的灵魂所在, 对本部分的解读越巧妙, 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就越水到渠成。

首先, 主体问题要精简且有针对性。任何冗长的问题, 都是缺乏针对性的。课堂问题的精简和针对性应相辅相成, 精简的提问使学生的精力不被复杂而无意义的问题过多的牵扯, 主体问题具体而明确有指向性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理清教学思路, 集中精神解读文章重点部分。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解读散文的整体思路。如:浏览全文, 用简洁的文字 (15 字左右) 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问题抛出, 学生会用精简的文字串联全文。这与复杂的面面俱到的表述不同, 能更清晰的引出作者的整体思路, 也自然引出了对文章的具体写法和行文思路的个性特点的思考。看来巧妙而精简的有针对性的提问起到了拓展解读思路, 引人走进文本的提挈作用。

其次, 主体问题要定向且有层次性。一篇文章首先是作者的, 然后才是读者的。因此, 要定向解读议论性散文中的“理”, 即读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如:“作者有怎样的反应”, 作者“一直悲观绝望下去了吗”, “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认为“什么是可以预约的?”。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几个问题定向中又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由表层对人生“变”的立场和反应到深层人生态度的探讨, 进而探究文章的主旨。因此, 定向有层次性的主体问题是打开议论性散文“理”的一把钥匙。

再次, 主体问题要开放且有生长性。议论性散文的主体问题设置要开放,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主体问题的设置更要有生长性, 生长性便是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 是对文本内容解读的不断深入, 更是对教学主线的延伸和升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可以是开放的。如:你认为哪里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设置这样的问题不仅起到领起探究文本主体的作用, 更是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也强化了学生自主研读的意识。这种对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和对教学主线的延伸作用, 也正体现了这一提问的生长性。对文本的感悟一定要开放且有生长性。如:通过研习本文, 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悟?学生既可以对作者的人生态度进行评价, 也可以对散文写作方法行文思路进行阐释, 还可以对散文阅读技巧加以理解和总结。对这一提问的解答趋向多向化和多元化, 恰体现了这一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和生长性。

当然, 议论性散文问题导学教法的主体问题以突出教学重点为基石, 否则, 以上原则都是空谈。

四、拓展问题要巧

研习文本后的课堂拓展, 既是对课堂教学重点的巩固, 又是鉴赏阅读的延伸, 教者设置的问题要巧妙的符合其巩固和拓展的要求。如:拓展阅读——本文《桃花心木》与《可以预约的雪》相比有哪些异同?这个拓展问题中与课堂文本的相同之处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 不同之处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其学会比较鉴赏阅读, 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 议论性散文的问题导学式教学, 旨在以“巧问”启发和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问”只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 在议论性散文的教学中, 如果能根据文本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采用适宜的提问, 这便是“巧问”了。

参考文献

[1]丁帆, 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5.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探析 篇9

(一)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特点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指导, 学生自觉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指导为前提, 学生能独立探讨学习为本的学习方式, 充分具备了教学结构的整体性及教学方法的协调性。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觉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也就是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反之教师的指导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总而言之,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指导为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为目的, 促进学生学好数学, 把数学真正地运用好。

(二) 通过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就能激发学生渴求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愿望, 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志趣, 进一步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新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就要根据本节内容, 创造设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 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积累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下, 经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 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经过认真观看、分析, 自觉地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学情境创造设计有多种形式, 因此, 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及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 去创造设计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情境, 比如, 当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经验想关联时, 这样才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志趣。

(三) 引导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经过情境的导入,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对在这种熟悉的情境下所发现的数学问题, 就能激起对数学问题解决强烈意愿, 这种导入式的教学, 强调的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的作用是服务于主体, 即指导、组织及合作。在学生愿意解决数学问题时,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独立探寻、与人合作, 达到激励学生探讨、分析数学问题进而能够渐进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体验了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过程, 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有效地进行教学所依据的基本标准就是教学原则。现有的中小学教学原则由八个方面组成。那么,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就是依据中小学现有的教学原则进行改革、创新, 形成一套与现有的教学原则相适应的新颖、独特的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原则。

(一) 导、学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主要重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与教师双方在和谐、协作的氛围中, 经教师指点学生进行创新的自主学习, 以利用知识为目的, 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另一方面, 体现老师与学生间及时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的作用, 强调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力争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充分显现教法与学法间的相互关系, 这是一种集指导、启发、探究、自主学习为一体的新型、独特的综合教学模式。

(二) 突出思维训练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经教师启发式提问, 学生自主探讨、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学生间合作并进行交流等多渠道的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激励学生发展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加大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 进行比较原则

比较方法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辨别事物好与坏、优与劣的一种最普通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比较的方法、类别也很多, 比如, 学生的认识发展能力与新的知识比较,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接触的知识的比较, 学生间知识的比较, 小学数学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等等。

(四) 范例性原则

范例性原则是从已选定的代表学科内容的基础知识中在精确选出具有示范的、典型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 经过个例来推理整体, 经过其特殊性来说明一般性。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也遵循这种原则, 即在教学实际中, 选取代表典型的问题进行情境导入, 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进而提出数学问题, 研究新的知识探讨新的数学问题, 并且, 这种教学方法更重视在每节的导学中, 培养学生经常归纳总结学习经验学会及应用自主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以达到学生能熟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 合作互补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就是运用班级整体的条件, 创造积极协作的合作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参加与指导下, 加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发扬学生间的协作互补效用,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六) 即时矫正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重点提倡学生当节独自完成数学作业, 教师当节面对学生批改作业, 在实际操作环节问题中也是当节矫正, 这样能使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并做到及时改正, 这个原则的目的, 就是当节教学目标当节完成。

(七) 和谐课堂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就是注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教学环境及活跃的课堂氛围, 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注重学生, 并促使学生间形成一种友善、融洽、和谐及互相竞争的学习关系, 尽力创造出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 根据时代的需求,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是一种破常规的、创新的、新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韩四清.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4) .

[2].景立新等.“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与评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8) .

初中物理导学式教学法尝试 篇10

一、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了导学案式物理教学的基础和条件.

初中生具备与其水平相应的知识积累, 生活阅历, 参加过一定的社会实践, 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再加上现代化多媒体和科普知识的普及, 使学生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了大量的与物理学习有关的现象、过程和事件, 形成了关于某些现象和事实的模糊概念. 这些都是进行物理导学式教学的潜在基础, 且学生经过7年的学习过程和初一、二年的物理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独立思考、分析、探索物理问题的能力. 了解了物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初步具备了物理学科的思想和物理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物理认知结构, 为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就使得导学式学习成为可能.

二、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导学式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是可行的

物理学是以物理概念为基石, 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 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中学物理的内容, 从逻辑关系来看, 知识与知识之间多为下位关系和上位关系, 其次是并列关系. 这就决定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尝试性学习时, 能够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对新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和类比, 有助于学生依据原有的认知结构, 通过问题式导学教学, 实现对新问题的同化或顺应, 从而使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够获得成功.

三、教学的实践表明导学式教学对提高学生成绩,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采用了导学式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很强,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导学式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开放的教学氛围, 有趣的物理问题和情境, 合理的教学程序, 教师用启发性、鼓动性的引导与调控, 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积极的思考和学习, 主动的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也是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导学式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导学式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教师的教学方法, 不如说是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 转变为学生合理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了物理教学的功能. 它把传授知识、落实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且真正落到了实处.

五、物理导学式教学的基本结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巩固练习

学习目标: 也就是我们常说学习重点与难点, 是依据实际的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纲领性文件制定. 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做到低起、小坡度, 从而能够保证知识的全面.

学习方法: 主要是指导我们的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阅读、背写、探究实验等方式来感知知识.

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1 -2个问题, 以旧引新, 为下面的自主学习铺路架桥, 明确提出所研究的物理问题, 初步创设物理情境, 引发学习动机. 接着就是围绕提出的问题, 进一步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导学的问题引导下, 运用一系列手段展开讨论和研究, 并逐步感知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 若能安排实验, 则让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或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进行实验的操作与观察, 实验的器材及注意事项均可由学生自主设计,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录现象, 处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 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增强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实验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科学的思考、养成科学的态度; 若是以概念为主的内容, 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 ( 在导学式思考题的引导下,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其学习) , 后做尝试性的练习; 若是以应用为主的内容, 可先练后讲, 练后再自学课本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并规范学生解题的思路和习惯; 若是定理定律的学习, 则一般是在导学式问题引导下, 使学生自主进行尝试推导或推理, 归纳出定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这一步, 因此教师要充分设计好导学的问题, 调控好课堂的进度, 尽可能收集来自学生的多种探究的结果, 为下一步的课堂讲解、讨论提供依据.

巩固练习: 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编制巩固检测题. 通过迁移型的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巩固练习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 通过批改或抽样批改可以深入了解学情, 为采取补救措施和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因此绝对不能忽略. 一般练习时间宜安排在五至十分钟左右.

导学式物理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课前是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起到作业前置、课堂前移的作用, 从而做到减时不减效, 实现更加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 从上述各方面来看, 导学式教学法应用于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是可行的、必要的, 是一种有效的的教学方法. 但由于导学式教学法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还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新课导入;合作模式;自主学习能力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施成功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与国际接轨,我国各方面都受着打开国门的影响,教育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西方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改革,由于受我国国情的影响,无法做到像国外那样,但我们也在相应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然而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存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些现状有各种原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后有很大原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导学式教学法,所谓的这一教学方法就是用学案式或案例式的方法,将教材内容问题化,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做好新课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精心设计富有感情色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要想让课堂生活化,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导入方法而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数学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课型及不同特点,采用恰当的导入方式。在课前就进行知识点的分析,不懂的在课上交流时再解决,这样才能带着疑问高效率地听课,从而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如,分桃子,而且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桃子的数量。“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以这样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利用小组合作模式

当今世界的局势是各国都被联系在一起,遵循一定原则进行发展,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分工细化的集体,在这个大集体中的人们也要进行不断合作,促进发展。培养合作意识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小组合作就是随机地把五六个人分为一个小组,综合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合理分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完任务后可以宣布通过竞赛形式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奖励来刺激学生的胜负欲,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也要到各小组去观察,发现学生对哪些知识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也可以加入进行学生的讨论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结束讨论之后,对于小组上交的答案给予肯定性评价,在找出关键的地方让学生改进,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上到有关事件可能性的章节时,根据学生的意见,通过增加抛硬币的次数来体现公平性。具体要求是:①通过小组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每人抛5次,做好记录。抛之前先猜一猜哪个面朝上,哪个面朝下。再实际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呢?②老师先给每组记录员一张记录单,每位同学每抛一次哪个面朝上,就在对应栏内做记号,最后各组间进行交流。在之后每组汇报时把汇报记录单平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以小组合作的模式促进数学学习,活跃课堂氛围。

三、协调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

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在教育学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还要做好归纳总结这一步,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引导,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描述或者在黑板上写下的关键词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当然,这是要在两者之间共同协调发挥才能做好的,在发挥老师“导”的作用后,学生也要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毕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掌握知识。在这其中教师要做好二点,一是指导工作做好,而是对于学生梳理的进行适当评价。总之,在这一方法下,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自行总结才能真正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数学已经成为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也体现在各个方面。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构建了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情境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同时,通过结合相应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论述了应用该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王祖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 篇12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借鉴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理念,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已略有应用,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导学式的教学方法,是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所做出的一项举措,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以导促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导学式教学法时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盲目地采取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 导、学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应用导学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要将“导”和“学”有机且巧妙地融合起来,由于教师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者,他们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在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时教师应当充分做好“导”这一过程,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使得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在积极向上、欢快的氛围中学有所成。

2. 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训练。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者,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导学式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他们的思维,进而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3.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的原则

考虑到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教师在实施导学式教学法时不能单纯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而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逐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格。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基于导学式教学法的种种优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导学式教学法呢?

1. 设计相应的情境

在实施导学式教学法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导入相应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具有情感色彩、易于学生接受、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导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等。只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便是可行的。另外,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大概保持在三分钟左右,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同时又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教授。

2. 引学新知

教师通过为学生导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进而进行探究、交流和互动。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钻研,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应用实践

学数学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运用知识,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

4.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课堂小结,总结自己本堂课所讲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也给部分没有听懂的学生一次补救的机会。通过课堂小结,强调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导学式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还应当根据自己课堂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等,及时对自己的课堂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导学式教学法的优势,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尹艳明.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138-139.

[2]于秋丽.小学数学导学式数学法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3(21).

[3]郑宪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5):80.

上一篇:技术依赖性论文下一篇:小学生评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