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2024-10-31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精选12篇)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篇1

摘要:问题教学法的精神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导学,学案,有效

我校自2011年秋开始实施“学案导学”的问题教学课堂模式, 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将重心下移, 变讲堂为学堂, 已经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问题仍然存在。教师对学生不放心, 对所教所学内容不放心, 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以教定学, 而不是以学定教, 学生围着教师转, 习惯于被动学习, 其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一定程度上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情感激发, 只重教书而不重育人。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紧盯知识与技能, 忽视过程与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学习过程考虑很少, 缺乏情感的激发,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3.过分注重习题训练, 忽视能力培养。选题成了教师的备课重点, 学案成了“习题集”, 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没有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4.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没有真正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浅层次教什么, 而没有深入到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甚至某些教师把素质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相对立, 错误地认为推行素质教育、搞课堂教学改革, 要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

二、基于导学的问题教学法

我校目前大力推进的问题教学法, 是以导学案的编写为授课的前提, 或者说问题教学法的开展首先基于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 通过教师的导, 引导学生自主地学。

导学案以学生的“学”为核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突出教师由“教”转变为“导”的角色。设计导学案是上好课的首要前提。

教师设计导学案一般需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在“备教材”上做足文章。导学案的核心内容是怎样“学教材”, 教材作为“教”和“学”的中介, 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 要着重解决好这几个问题: (1) 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 (2)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3) 注重研究难点和突破重点; (4) 明确教材体系和内容主次; (5) 设计合理的达标练习和随堂延伸。

2.在“备学生”上下功夫。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 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个性差异、认识规律等。

3.设计学习过程。虽然不同课型课堂学习的步骤不同, 但一般包括: (1) 导入环节; (2) 预习环节:自主学习; (3) 学习展示环节:合作探究; (4) 巩固练习环节:当堂达标; (5) 结语环节:反馈、反思。

4.在“备练习”上精心设计, 有的放矢。教师要紧密围绕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注重方式的灵活多样。忌练习题量偏大, 忌题型缺乏层次。

5.在“备作业”上精心挑选, 难易适中。作业要适量, 作业的重点应针对学生易错、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 作业要适度, 要有层次性, 做到难易适中。

6.导学反馈、反思。一个好的导学案既要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良好预见, 又要体现对学习过程的深刻反思。这一环节看上去不是导学案本身的内容, 但它是完善这一轮导学案及做好下一轮导学案的重要衔接, 不可忽视。

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对学生的“导”, “导学、导思、导练、导讲”。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中进行探究学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案例

下面是一份在我校2012年春“学案导学”问题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导学案。

1.4.3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学习目标]

1.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及性质的应用, 会画正切函数的简图。

2.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 学会应用类比推理与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

[学习重难点]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

1.回顾: (1) 如何研究正弦、余弦的图像与性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正切函数吗?

(2) tanα=_______, 正切线_________。

2.类比正弦余弦的性质, 探究正切函数的性质。

3.类比正弦函数图象的作法, 依据上述探究的正切函数的性质, 试做出正切函数y=tanx的图象。

4.当堂练习。

(1) 判断正误:正切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增函数。 ()

(2) 正切函数是奇函数, 所以正切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正切曲线是否还关于其他的点和直线对称?

5.应用。

例:求函数的定义域、周期和单调区间。

练习:求函数的定义域、周期和单调区间。

探究:就函数,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这份导学案学习目标把握准确;课前预设诊断性强;导学内容、要求、方法、思考、训练明确, 重难点突破设计有梯度;有利于学生的预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简洁有效。当堂检测题设计合理有效。

教师授课时问题明确, 引导学生将学习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与考点上,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努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开展活动有效, 能结合学习任务, 创设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学会方法。

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能够独立思考, 勇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充分, 结论领悟深刻。

问题教学法的精神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 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篇2

——以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周 群

摘要:铁路高职院校因铁路而生,依铁路而长,在深厚的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中,按照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彰显着“以岗导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以岗导学;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岗导学”的主要特征

“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以岗导学”中的“岗”,是指职业岗位(群)需求,即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导”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以岗导学”的主要内涵

(一)瞄准岗位,确立导学方向

学院建校之初的使命、与铁路行业深厚的历史渊源、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使得学院从建校开始就专注于培养铁路专门人才。从由铁路行业、企业决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到学院根据自身优势,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自主设置专业,都始终把培养铁路事业建设者作为自己的专长。

1.适应铁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是学校联系企业的基础、是学校对接产业的纽带,是职业岗位需求的组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撑,也是办学特色的载体。学院从办学历史和优势出发,专注强项,重点做强、做精为铁路运输生产的专长专业,把人才培养的基点放在为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岗位(群)培养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车车辆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学院瞄准铁路企业提速和优化管理后出现的岗位变化,确立了动态管理、适时调整,统筹兼顾市场、特色、效益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思路,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到铁路运输生产一线现场进行调研,根据铁路岗位发展要求和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规章的运用,主动调整课程内容,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

2.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出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近几年企业提出了要求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富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巧等。学院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理论、实践、素质拓展比例适度的课程体系,制订素质拓展教育计划,形成了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社会、历史与文化、艺术与欣赏、身心健康与道德修养、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六个素质拓展教育板块,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融合,达到了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以半订单班为载体,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为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模拟职业面试、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二)以岗导学,确定工学对接

“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对接。

1.将岗位作业内容和行业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

如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邀请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师到企业现场调研,根据铁路运输部门5大工种29个岗位的特点,导入课程设置,开设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专业课程,开设车站值班员工作、调车区长工作、列车调度员工作、货运值班员工作和客运值1.班员工作五个综合性岗位技能训练,使学习内容直接面向铁路运输基层站段的生产操作、组织管理及指挥工作。又如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根据《铁路信号维护规则》和《铁路信号施工规范》技术要求,以及信号设备维修养护、信号设备施工和大修等岗位作业内容,岗位所包括的12项综合能力,设计教学内容。

学院所有铁路专业均与南宁铁路局基层站段,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合作关系,铁路专业学生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同企业职工一起工作,“真刀真枪”的操作,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熟悉了现代化管理流程、生产工艺,并掌握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了实际操作经验,考核标准与现场操作和管理技术人员相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基本养成了朴实、踏实、务实、肯干的职业素质,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将岗位职业技能鉴定引入教学计划

学院在专业综合实训过程中直接使用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白皮书”(鉴定标准和鉴定题库),以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学院设有两个铁路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部分教师经过铁道部的培训,获得了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学院参与了原柳州铁路局技能鉴定“白皮书”研究设计和培训教材的开发,铁路专业教学针对性更强。

3.半订单办学与柔性教学相结合半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根据用人需求在所需专业或相近专业中选拔二年级学生,组成企业班,按照企业岗位特点重组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形式。这种柔性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也挖掘和利用了企业的教育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由于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角色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岗学融合,确认导学途径

学院“以岗导学”的途径是岗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从建校开始的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办学,到转型为政府举办,一直走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

岗学融合的校企合作,一是校企之间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二是校企之间协调教学与生产的关系。

铁道部、原柳州铁路局大力支持学校办学,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通过铁道部拨转,铁路局给予教学设备调拨和设备经费补充。铁道部、铁路局经常从学校选派教师参加铁路企业岗位职业标准、规章、细则的制定、修订,诊断铁路行车事故、培训一线管理干部和基层职工。

学院转型后,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加大校企合作的步伐。与南宁铁路局在后备队伍培养、成人学历教育、干部继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领域建立了进一步的合作办学关系;铁路局也充分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每年委托我院为铁路特有工种有计划地招收高职学生,对考核合格的学生优先安排就业;支持我院面向铁路的专业建设,为教师到铁路现场调研学习、锻炼和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必要条件;将我院纳入铁路局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作为铁路局的培训基地,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干部、职工和复退军人到学院参加岗位培训和专业学历教育。

学院积极开展订单、半订单办学。与南宁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企业合作,举办高速电气化铁路供电班等特色班。学院按照订单方案,根据岗位群和技术岗位的要求,量身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聘专业师资,有的则直接采用企业的培训课程、培训教材,专业实践课直接由企业选派师资,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并针对企业特点,渗透企业文化教育。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经常与相关企业研究和探讨校企合作的方法和措施,共同协商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教师利用行业企业的生产资源支持,在指导学生实习中,先后创造了屯秋支线包乘组、柳铁钢厂专用线建设等实用教学法,主持完成了湘桂线20个中间站施工设计图。学院还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等,如机电系教师利用独立技术研制用于铁路运输货物交接凭证的产品――施封锁,并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部门鉴定。学院也成立了施封锁厂并成为铁道部在柳州铁路局“施封锁”定点生产企业和《铁路货车用施封锁技术条件》铁路行业标准的审定单位。

(四)构建平台,确保导学实效

“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行之有效的路径,为此,学院构建专业教学流程、校内实训基

地、企业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学习的平台,保证“以岗导学”取得成效。

1.专业教学流程平台

学院构建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考证训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五个环节组成的专业学习的平台,要求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

一是专业认知。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去铁路企业参观,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相关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明确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学习的理性认知。

二是课程实训。通过到铁路运输部门现场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课内实训,结合典型车站作业生产实际范例,使学生建立铁路运输生产和安全行车、为顾客服务的总体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操作能力。

三是岗位实践。组织学生到南宁火车站、柳州火车站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岗位实践,学生在带队教师和车站干部职工的指导下,边学边干,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在真实环境的作业训练,提高了对职业岗位的认知程度,使学习过程既可以对照技术规章和身边职工学习,又可以亲自上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融为一体。

四是考证训练。一般在第五学期专门安排与考证训练相结合的技能实训。根据铁路企业技能鉴定“白皮书”和学院开发的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列车实训指导书,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都能获得中级工证书(铁路企业不安排高级工鉴定)。

五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第六学期学生主要在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顶岗实习均被安排到铁路车务部门各个中间站,全面了解铁路运输部门作业流程,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独挡一面真刀真枪地干。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选题。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增强了岗位适应性。

近年来,我院各专业认真构建N+1育人模式,积极探索“1”顶岗实习阶段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的互动,已经形成在教学管理上以学院为主体,企业和学院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

2.校内实训基地平台

学院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岗位职业环境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努力提供真实的职业训练环境,使学生直接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

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定位于真实的岗位能力训练。学院铁道运输信号职业技能演练中心、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场、铁道工程与供电实训中心,该基地按照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设,许多设备均同步于企业目前的生产设备,或直接由企业赠送共建。实训内容面向岗位工作任务设定项目,操作对象、操作程序都与企业现场工作任务或业务流程完全一致,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工位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是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过程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如铁道机车车辆实训中心,模拟真实的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运行环境,学生在操作台进行实训,严格遵守“彻底瞭望,确认信号,高声呼唤,手比眼看”的司乘技术标准。

三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逐步综合化。实训基地不仅是实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基地;不仅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也是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职业培训等多领域合作的桥梁。学院坚持让教师全过程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设备的选型、研制、安装、调试等,与企业共同编制实训装置的指导书,力图使所建实训基地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如铁道运输信号技能演练中心就是学院教师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完成的科技项目,成为铁道部、铁路局接发列车、行车组织技术比武和技能鉴定的核心平台。

依托这些实训基地,学院积极拓展技术服务功能,主动承担铁路在职职工学历提高和新技术培训的工作。2005年来,为铁道部、铁路局、地方铁路公司开展领导干部、主要业务系统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

共计15000余人次。

3.企业文化教育平台

以弘扬“铁的纪律,团结协作,敢于负责,甘于奉献,奋勇争先”的铁路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培养企业未来职业人为目标的校园特色文化,形成了“艰苦奋斗,虚心善学,实干创新,勇于攀登”的学院精神。这种具有职业精神特质的校园文化的熏陶,酿造出的是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凝炼出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学院经常邀请铁路企业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技改发明革新代表和其他先进人物到学院报告;组织学生到基层铁路站段进行现场教学和岗位锻炼。近两年学院在铁路春运、暑运和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南宁火车站、柳州火车站的客运组织和客票营销工作。

为加强铁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学院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布置,在实训室的墙壁上悬挂与专业岗位有关的图片、标语、操作流程、实训项目说明、实训室管理规定等,使学生在实训基地能很好地感受职业氛围,养成职业态度。同时,强化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在学生实习的车务段、机务段和铁道线路上,工人师傅吃苦奉献的工作态度、标准作业的工作习惯都成了学生学习的活教材,发挥了“真情实感”、“真干实练”的育人效果。

以岗导学,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也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使学院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管理等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坚持以岗位需求决定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保证学院人才培养的适需性。从企业中挖掘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借鉴铁路企业抓运输服务质量的经验,导入国际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了学院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学院学生在今年的各类技能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以岗导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基于问题与问题群导学的思考 篇3

一、问题与问题群的内涵

关于问题,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③关键,重要之点;④事故或麻烦。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对问题的定义是: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美国科学家波兰尼也提出:“问题只有当它使某人疑惑或焦虑时,才成一个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问题”的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对象性、指向性,二是特定的现场性、情境性,三是解决的焦虑性、急迫性,四是行为的过程性、探究性。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对“问题”作出了较为宽泛的解释,他认为:“主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活动’,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研究主问题,实质研究的是课堂提问的技巧。”以上解释更加丰富了作为行为活动“问题”的内涵,也扩展了作为“教学活动”问题的外延。作为主问题,它贯穿并主导着教学活动的过程,促使学生共同参与积极的活动之中,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在交流对话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主导性、凝聚力、撞击力和延展性是主问题的重要特征。

问题群,就是针对某一教学主题或在某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设计的推进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内在关联、逻辑性强的系列问题。问题群中的问题,更多来自于教者的课前预设,也源于教学中的即时生成。科学性、针对性、关联性、层次性和探究性是其基本特征。

二、问题与问题群的落脚点

无论是“问题”“主问题”,还是“问题群”,其产生都应是基于文本、基于文体、基于教情和学情的。不同文体的文本,其“问题”的关注点和生成点往往不同。就表现目的来看,有重于“事”、重于“知”、重于“情”、重于“理”;从文章结构看,或注重缘由、过程和结果,或重视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严密统一,或讲究释项清晰,或讲究开头、正文、结尾的格式规范;在语言特点上,有的生动形象、有的严密概括、有的简洁准确、有的平实得体;在表达方式上,不同文体对叙述、议论、抒情、说明各有侧重。正是文本的独特性、文体的多样性、教情与学情的差异性,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而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决定了教者预设“问题”的针对性、指向性,学生发问“问题”的丰富性、情境性和课堂追问“问题”的即时性、探究性。因此,“问题”产生于课前、课中与课后,“问题”可以是教者的提问、学生的发问及师生的追问。“问题”产生于教者课前的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中,产生于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产生于课后的教者反思与学生的复习演练中。

三、基于问题与问题群导学的教学

基于问题与问题群导学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问题为导引,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问题的生成、解决与扩展应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之中,体现在扎实、有序而高效的导学过程之中。面对具体的学习文本,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将会发现诸如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文体特征、表现手法等众多、零碎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学生可以自我解决的。

例如:某生在预习《说屏》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2.文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对说屏有何作用?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在合作学习阶段,生生通过课中的交流、对话,促进对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同时会形成共性的、尚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并进而形成难度更大的“主导性”问题。如:

1.“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文体究竟是什么?

围绕以上问题,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从“屏”的位置、造型、材料及作用等方面分析、理解,概括提炼出“屏”之为“屏”的根本点是“呈立板状的被置于室内或室外某种位置以起‘障’‘隔’‘蔽’的作用及艺术装饰作用的物件。”从而真正理解和把握“屏”的本质。通过对文体的辨析,丰富了学生对“说”的理解,体会到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第一个问题与人教版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答案相同,但问的方式与立足点不同,从对文本的“认知层面”走向以“文本为用”的“生存层面”,教会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反思、学会运用。

在对“主问题”探究的基础上,教者再次要求学生研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问题提出。至此,一生提出以下疑问:“文章的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之为屏风。’文章用大量篇幅写‘屏风’,这与文题《说‘屏’》相符吗?”这个拓展性的问题,即刻激发了大家的探究兴趣,有同学查阅并朗读了字典、词典上对“屏”的解释,经过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文章题目不准确,应该改为《说“屏风”》,有人认为文章详略失当……至此,教者问道:“我们如何帮助陈从周修改这篇文章?”这又是一个即时生成的立足于能力训练的实践性问题。学生相继提出了以下三条建议:一是补充有关室外之屏的说明内容,从室外之屏的材料、位置、造型、装饰进行补充;二是补充室外之“屏”的有关诗句,这样便于和室内之屏的说明形成呼应,前后风格一致;三是补充现实生活中屏的发展、变化,比如医院的屏风、工作的隔断、小区的花墙、学校的橱窗等等。至此,教者欣慰地说:“明天我们共同欣赏出自大家笔下的更美的《说‘屏’》。”

基于问题与问题群导学的教学,遵循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体现了“语用”教学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为目标。作为教者要围绕“何谓问题—问题哪里来—如何形成问题群—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走向哪里”这些“问题链”开展我们的教学、导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才是真实的、科学的,我们的“问题导学”才是有价值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提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伏荣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210019)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篇4

一、以“问题导学”开辟探索之路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对探究问题来龙去脉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加,并且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问题导学的接受程度非常高。

课堂教学是以预设教学目标为前提的,问题导学模式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教学重点,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不掉队”。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问题预设,使学生在预习阶段就接触到这些问题,了解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从而主动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由于已有知识的限制出现“知识盲点”,而这也正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在教师的问题预设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以“问题导学”实现“问题解决”可以说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典型特色。

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加酶洗衣粉为什么比普通洗衣粉效果好?“”为什么用温水洗衣服比冷水效果好?”在这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展开了思考,有学生提出“酶”这种物质会加速污渍分解,有学生则认为在温水环境中“酶”的化学性质更为活跃。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但是对关键性的知识“化学反应速率”认识还较为笼统。于是教师进一步展示与“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的图片,其中有钢铁冶炼、钢铁生锈、橡胶老化、雕塑腐蚀等。针对这些图片,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哪些是化学反应速率的积极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判断,指出钢铁冶炼中化学速率增加是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问题导学模式使化学教学紧扣生活实际,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课不仅仅是一门高深的理论课,而且也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掌握一定的化学技能,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以“问题导学”构建互动之路

心理学专家指出,尽管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但是其判断力往往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更为清晰的问题导向,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可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有助于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根据问题的讨论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精讲,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师生之间通过问题进行互动,能够有效强化教学效果,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化学这门学科被人们认为是严肃、枯燥的学科,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那么学生对于化学的看法将大为改观。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后,可以在上课前下发到学生手中,从而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针对性。根据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哪里。

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导学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问题的提出是双向的,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组成讨论组,进行学习讨论。学生在问题导学模式下能够自主探究教学重点,而教师可根据不同问题的难度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实现学生化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就像学生前进的过程中的一级一级的台阶,原本学生认为遥不可及的高度也可到达,并通过调节实现了“难度分解”。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后,其学习信心将更加充足,原本被认为“严肃的、枯燥的”化学课程,也将成为学生们探索化学世界的一条捷径。

三、以“问题导学”创设情境之路

在实施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具备技巧性:注意问题提出的方式以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问题导学中问题的提出,需要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出发点,更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充分激发,进而跟随教师进入导学模式。

例如在讲述“硝酸”知识的课堂上,学生由于对这一物质接触较少,因此很难形成鲜明的认知。此时教师展示了2004年轰动一时的“福州硝酸泄露事件”的图片:现场有棕红色浓烟,很多居民由于刺鼻性气味引起身体不适,而消防人员在紧急援救中用大量石灰处理被酸液腐蚀的路面。根据这些内容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是什么物质形成了棕红色浓烟?这种物质的形成证明了硝酸的哪种化学性质?为什么用石灰处理被腐蚀的路面?”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学生逐渐认识到硝酸的强烈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并认识到酸碱中和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福州硝酸泄露事件”的图片问题导学,学生对于抽象的硝酸的化学性质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从而加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导学的应用只有建立在“日常”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将问题导学视为常态,才能构建起活跃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问题归纳,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惯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因此,保持化学教学中问题导学实施的连贯性,也成为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

学案导学的优点及做法 篇5

1、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2、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来自学生的原味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教学生动性会产生可以预期的作用。

3、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体现:

1、利用学案,明确目标;

2、定向自学,尝试解疑:(1)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2)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位商量,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的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迅速准确的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展示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率。(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4、当堂达标,迁移训练:(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

5、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学案导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学会自学。

中学阶段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让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学案,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空间,使他们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把自学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鼓励他们用自学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知识的大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应看什么,怎样看;想些什么,怎样想;做些什么,怎样做。让学生学会阅读,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和一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体验到“读”是学会学习的第一需要,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把读教材的收获说出来。二是“导”。通过设置简单的相关知识的问题来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从而解决简单的知识,为自主独立学习打下基础。三是“放”。放手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提出来,教师从思考的方向和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大家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二、引发思维的矛盾,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案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设计问题,引发思维的冲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异想天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学生新的发现。

三、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创新学习。

学生有兴趣学习时,才会学得最好。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案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预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展示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思路,并进行适时启迪点拨,帮助学生冲破旧的思路的束缚,使知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四、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教会学生学习,其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唤起其学习的需要,助其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保持已有的学习经验,并在学习中进行自主建构,能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随时能进行迁移。

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方式研究 篇6

关键词 地理 图像 教学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76-02

一、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运用地图引导的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地理教材和教学内容,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以地图为引线,以学生为载体,以地图为工具,讲解地理现象,最终完成了教学模式的学习任务。它强调运用各种地图“引导教学、指导教学、引用教学”,是一种以地图为基础的教学工具,在课前让学生预先阅读地图,在基础知识中,熟悉地图内容后,再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研究相关教学内容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积极的学习、探究与合作、迁移能力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学”的过程,更重视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激励的过程,强调教师的“指导”。

二、“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氛围,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地位,迅速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融入地理教学活动。同时,“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认识和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机械式”知识记忆的方式,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和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有着丰富的信息和空间感的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图导学在教学模式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尝试指导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测绘和分析图表,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很放松、快乐,使思维和记忆在一定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上真正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中学地理教学。

三、以图导学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教学工作,需要有价值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的内在认知相一致,与课堂研究服务相一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简洁明快、充满灵感和有趣的介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2.读图析图,引发思考

在建立情景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地理图像的教科书或者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相应的地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分析,提出问题,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老师将教学变为诱导,变学为思,使学生找到并提出问题,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图片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地图应该注意其的名称、比例尺和重要的地理边界,以确定图的类别、地理范围等。阅读一般采取以下步骤:(1)识别图像的类型,明确阅读的目的;(2)确定联想,理解比例和方向;(3)认真阅读,找出问题;(4)自我检查,互动阅读结果;(5)得出结论。在对地理意象进行阐释时,要着眼于观察,善于从多角度对图像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观察到地理现象的积极思维,并提取出地理特征、地理分布与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准确地理解图像内容的目的。

3.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引导探究与合作探究是课程的亮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温馨、合作的探究氛围。在连接图、图形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和推理,根据图形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从地理图像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形象分析,通过对学生自身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取出地理特征、地理分布与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互动,并留更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索,逐步得到结论。或许通过对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发现结论和教材是不一样的,但这是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结果,结论是更有价值,因为它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无限创造力。

4.填图绘图,评价提升

课堂上的最后一步,是让学生绘图,在绘图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的目的。学生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果应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学生课堂实践的评价过程中,把课堂上的内容提升到思维方式的层次上来,及时填补空缺,捕捉和纠正缺失、错误。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这篇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内容学习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出台湾省的大致形状,以及主要城市的位置。答题可以采取抢答的方式,最快抢答并答对的学生得一分,得分最高的学生获胜,教师可以给予获胜学生赞扬或者增加课堂表现分数等鼓励,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台湾省地图提问,教师随意指出一个城市的位置,要求学生说出该地区的地形特点与气候特点。地图可以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掌握能力和灵活记忆能力,改变以往传统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遇到错误,老师要及时地帮学生改正。

参考文献:

[1]吕莹.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培养学生智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马薇.中学地理图形要素的组合与分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高中地理问题导学的有效方法 篇7

一、考点引导

以考点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问题导学指的是将考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或者将考点内容融入问题之中,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效地抓取教材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以“行星地球”的教学为例,作为高中地理的第一章,这一章内容相对较少,考查内容也相对简单,但其中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经纬网等知识也会出现在高考题目之中,特别是以经纬网为中心的知识点,包括经纬度计算、时区计算等,常常是考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盲区。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经纬网为主题的问题,如给定一个经度值或纬度值让学生确定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或是给学生一张经纬图,让学生利用经纬度来测算两地之间的纬度差或经度差,然后再以此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等。考虑到以考点为引导来进行问题导学的目的性较强(针对考点、提高分数),对于初次接触的教材和知识,教师与学生可能都会无意识地屏蔽或者过滤非考点的知识内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习初衷。因此,作者认为,该方法比较适合用于总结复习课,特别是在高考复习阶段,考点引导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抓取信息,提高复习效率。

二、探究引导

以探究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究与分析,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与“指路人”的角色,该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来完成。以“地球上的水”的教学为例,该章节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其中提到的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开源与节流等措施也是被普遍关注与热议的环保话题。对于这类的知识内容,以探究引导的方式导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人类在利用地下水时可能会存在不合理灌溉与过度利用这两个主要问题,各自需要如何解决?对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认真钻研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自行查阅其他辅助资料,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去工厂等利用地下水的企业去实地考察,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并总结得出“不合理灌溉(后果)土壤盐渍化(解决方案)科学管理”“过度利用(后果)地下漏斗区(解决方案)及时人工回灌”这一主流做法。特别是对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一内容,教师还可以以创建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北方与南方等不同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总的来讲,以探究引导来进行问题导学就是要让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之后掌握到相关的知识内容。

三、对话引导

以对话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相互呼应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对话引导既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也不是学生一味地讲,而是教师与学生保持着一个相对同步的节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实时、即刻地解决问题。这类问答既可以是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模式,也可以是多面铺展的全方位企及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问与答。以“地球上的大气”的教学为例,对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即“温室效应”)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如阴天时气温比较低的原因是什么(云层反射太阳辐射),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散热作用),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人造烟雾为什么能够预防霜冻等(大气逆辐射)。需要注意的是,以对话引导来进行问题导学并不代表着绝对是教师问、学生答,对话引导应当是包容并蓄的,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彼此提问、相互回答。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外部讲师、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本校教师以外的其他资源,这也给学生的提问提供了更多可以回答的空间。

四、合作引导

以合作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或是给每一组设置不同的问题,或是将同一个问题抛给各个小组,总之就是要鼓励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代替单打独斗的方式来进行问题学习。以“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教学为例,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这五种,教师可以将这五种作用分配给五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都制作一份关于这一作用的具体分类、对地貌产生的影响、分布地区等的综合说明报告。教师只规定该份报告里面应当包括的内容,而不需要去规定报告的形式。相反地,教师还可以鼓励各个小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制作一份不一样的说明报告,如利用动态的PPT演示、微视频、微电影、广播剧、动漫等。组内的成员也可以借此机会各展才能,如绘画、书法、演讲、组织、协调等。这种合作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综合能力。总的来讲,以合作引导来进行问题导学就是要变个体为整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级内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干劲。

五、评价引导

与上述提到的考点引导、探究引导、对话引导、合作引导这种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有所不同,以评价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问题导学指的是让学生以第三者、旁观者的身份来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从中发现教学亮点或不足。如上文列举的“行星地球”“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大气”这三个章节的教学,在讲解过后,教师可以预留一点时间或是在总结课上让学生自行对教师以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具体可以围绕该方法是否生动有趣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完整地覆盖章节中的知识内容、该方法存在哪些优点并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加以保持并强化,哪些缺点必须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予以改进或直接抛弃等。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引导所涉及的问题更多的是在检视与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而不是具体化到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点等,它侧重的是对教学方法这一工具模式本身的思索。以评价引导来开展问题导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换位思考的方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并更好地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优化改进。

不论是从旧版的课程向新版的课程转变,还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的教学模式转变,对于教师来讲,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教学实践证明,采用问题导学法有助于教师协调现代教学模式与实际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消除教师与学生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要求可能存有的不适之感。特别是对于地理学科来讲,它虽然在高考分数构成中的占比不大,但它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非常大的潜在作用,而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及高考压力下,它又很容易被学生所轻视甚至忽视。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必须要选择一种轻松活泼但精华浓缩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通过考点引导、探究引导、对话引导、合作引导、评价引导,学生可以在问题中抓取知识要点,在问题中完成思索探究,从而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掌握。

摘要:问题导学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线索,其核心与关键都在于“问题”这一载体。通过考点引导、探究引导、对话引导、合作引导、评价引导,学生可以在问题中抓取知识要点,在问题中完成思索探究,从而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掌握。

数学学案导学的价值与问题反思 篇8

一、学案的强化与教案的虚化

传统课堂重视教师如何“教”,复杂多维的课堂被裁剪成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的简单流程[2]。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从教师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备课的,并未有效地照顾到学生“学”的特点,以至于学生的学习丧失了活力。而“导学案”是一种“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程序,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方案”[3],因此具有浓烈的从“学”的角度进行考量的特性。在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强调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导学案的编制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来说,导学案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一个熟悉的问题情景当中;然后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情况,提供在其“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自主学习内容;之后是预留部分练习题目,供学生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最后是反思总结部分,让学生梳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不同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收获,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但是在具体实践当中,我们却发现,随着老师们对“导学案”的日益重视,传统的“教案”在部分老师那里被忽视。一些老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但却认为有了“导学案”,“教案”就可有可无,于是产生了应付教案的现象。有学者在针对其他学校的研究中发现,有的教师“把一张张的‘导学案’夹在一起,并认定这就是自己的‘教案’”[4];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有的学校将学案编制得非常厚,用以代替学生对教材的预习[5]。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可见,因为重视“学案”而导致教案被虚化的局面,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一局面的产生,在扭转了“重教轻学”现象的同时,却走向了“重学轻教”的另一个极端。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6],片面地从教或者学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都是不恰当的。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往往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及重难点,并据此预设好教学的目标、环节、流程、掌握程度等,目的是保证教学的进度和成效;而“导学案”则着意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正确、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简言之,教案以教师为中心,着眼于教,侧重教师“给予”和学生“学会”;学案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侧重学生“探究”和“会学”[7]。可见,二者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在设计环节、内容、侧重点、目的性、适用对象及文体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8]。如果片面地强调“导学案”而忽视了教案的独特价值,很难说是教学改革的成功。

二、预习环节的巩固与学习负担的增加

我校在进行“导学案”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强调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预习。我们会在导学案当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并提供自主学习内容,即需要学生预习的地方。一般来说,预习内容由5到6道具体的题目组成,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认真完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预习环节,但该环节很难引起师生双方的重视,因为它不像作业那样可以得到老师的批改,也不像“自习”一样能够得到老师的监督,当学生不愿意去预习的时候,老师也无能为力。更重要的是,即便存在个别愿意主动预习的学生,也面临着“不知道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的困境。因此,传统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经常存在着课前环节被忽视、课中环节被强化、课后环节被作业替代的局面。但预习显然是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的,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的效率和效益都能够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了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那么课堂听课环节就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导学案”地运用让课前预习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导学案”通过情景创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层层递进设置自主学习题目,避免了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的困境,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使课前环节的意义得以彰显,为课中环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对课前预习环节的加强却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的增加。“导学案”中编制的自主学习题目,即便编制得再合适,也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思考、计算和完成,尤其是在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应知识内容和解题技巧的情况下,通过自主探索、研究来完成题目虽然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但也会占据不少的课外时间。由于课堂学习时间和课后作业量与以前相比并未相应减少,所以从总体上看,在使用“导学案”之后,学生花在数学上的学习总时间比以前增加了。通过对我校部分高中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他们每天花在课前预习数学“导学案”上的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十来分钟,长的可达30分钟以上。这样,在学生学习负担原本就偏重的情况下,“导学案”地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增加,学习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与“减负”的愿望背道而驰。

三、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在我校的实践探索当中,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除了在课前通过“导学案”设置学生自主探索内容之外,课堂上也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代之以各种形式的互动探索。在课堂上,教师先通过“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报告、集体探讨等各种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例如,我校王远波老师的公开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共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5次,小组展示5次,小组代表汇报各1次,课堂氛围显得非常热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将教室的座位排列方式从传统的秧田式改为小组式,让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实践效果证明,这一做法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积极意义,学生的课堂发言次数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讨论也更积极。我们认为这一改革符合新课改倡导的“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9]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

但是,由于在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时候未能对教师的地位予以恰当考虑,在实践中便出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缺失的情况。

首先,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并未结合教学活动的阶段特质进行考虑。有学者指出:“中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特质的授与受……该阶段的教学具有目的智识性、任务静态性、内容确定性、过程单一性、方法固定性、模式常态性、结果关注性、师生关系不平等性等特点,总体而言是结果重于过程、内容重于形式、意志大于兴趣”[10],也就是说,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课堂”的。当课堂被教师主导的时候,便有着明确的教学步骤和方案,遵循这些步骤和方案,教师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他们原本不会、不懂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被避免,儿童贪玩的天性所导致的拖延、应付学习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被缓解,既能够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也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但在“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讨论来构建知识结论的比重增大,课堂的主导权也大量地被转交到了学生手中,教师无法再主导课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一模式在重点班有较好的效果,学生讨论积极,课后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在普通班里,学生对多数问题的讨论都无法深入下去,而且讨论往往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很难讨论出有价值的内容来。当学生的思维缺乏教师的引领,学习的进程也缺乏必要的干预的时候,很难说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在部分班级,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导致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认为,成绩虽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但不论从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从现实环境来说,都应该说是一个必要的目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重点班采用“学案导学”模式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并无明显差别,甚至略有提升;但在普通班,由于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的能力不足,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因而他们讨论的时间越多,主体性越“凸显”,成绩反而越低。我们认为,在“应试”的大环境中,教师的讲授乃至“主宰”课堂,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是很有效的,“由于可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把尽可能多的考试信息传输给学生,因而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效果”[11];但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别,都统一强调主体性的彰显,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便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导学案”虽然广受追捧,但毕竟还算是新生事物,还有很多值得探索、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导学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在我们意料之外的问题。对于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对于问题,则要引起重视。我们相信,只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严格的实践,找准了改革的方向,就一定能够扬长避短,让“导学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九大“教学范式”解读.中国教师报[N].2010-04-14.

[2]朱文辉.遮蔽与澄明:有效教学的生成性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3]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

[4]茅继平.“导学案”的误读、变味及其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3(8).

[5]容中逵.学案导学的三重判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关士伟,臧淑海.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8]胡少云,姜建伟.学案代替不了教案[J].当代教育科学,2007(5/6).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容中逵.论教学活动特质的阶段属性——一个引发新矛盾且需再澄清的老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篇9

何谓“自学单”?即学生自主学习单。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又该如何设计这份“自学单”呢?笔者觉得,教师在“自学单”上呈现的,应该多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建议,或者说学习方法:类似于“如果你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词,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怎么做?”“如果你想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材料,你可以读一读哪些文章?”……当然,在提出建议和方法的时候,不仅要从可预见的学生学习障碍出发,更重要的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思考,特别是通过文本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体会哪些情感,引导哪些价值观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在执教《金钱的魔力》前,设计了这样一份“自学单”。

这份《金钱的魔力》课前自主学习单,是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第二天由教师审阅后,再发还给学生的。该“自学单”的设计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思考的。

1.从学习目标出发

即通过自学单给出的自主学习建议,让学生知道什么,或者说从学生那里知道些什么。

比如:教师想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具体的呈现方式就是: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了课文之后,我觉得文中的________(谁)写得很成功,特别是第_____自然段写得很精彩,因为________。

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读完课文后,我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地写一写。)

2.从学习方法出发

这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帮助与指导,有些学生可能仅凭原有的学习经验无法完成;二是重复与强化,多次出现同类学习方法后形成一定的意识,从而养成习惯。比如自学单中朗读与默读的选择,就是想让学生明确默读在这类文章中的作用。

3.从了解学情出发

制订自我星级评价。教师从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应内容学习的程度。比如大部分学生自信地打了五星,说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比较容易,反之大部分都打了三星,那就可以估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那么,到底该如何围绕“自学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导学”呢?运用“自学单”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有着哪些优势呢?

一、利用“自学单”,提炼具象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以下是《金钱的魔力》课前自主学习单学习情况的分析:

第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默读5遍(吴佳凤、赵晓璐)

朗读6遍(夏雨梦)

按顺序读3遍(夏帜琦)

熟读2遍(吴烨婷)

细读3遍(夏林超、阳涛)

自我评价情况:三星级及以上的:32人。其中:五星级7人,四星级14人,三星级11人。

[情况小结]读通课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难度不大,在课堂学习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放宽。大部分学生能选择默读的方式,但也有不少学生仍然运用朗读的方法,更有甚者朗读了6遍,需要进一步强调默读的优势。

第二题:读完课文后,我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我评价情况:三星级及以上的:22人。其中:五星级4人,四星级8人,三星级10人。

(1)只讲了一个人去买衣服的事情。(6人,太过简单)

(2)概括比较完整的典型学生,(3人)具体如下:

楼亿涵:一位百万富翁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到一家服装店买衣服,服务员对他态度很不好。当他掏出一张大钞的时候,服务员和老板便好好地对他。

季鹏城:一个人穿着一件不好的衣服去买衣服,售货员一看以为他买不起,于是冷冷地和他说,到了最后才知道他很有钱,态度立刻变好了。

楼讯:“我”去买衣服,因为身上的衣服穿得不怎么样,被人看不起,在拿钱后老板就不停地讨好“我”。

[情况小结]概括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增加,在课堂学习中应作为难点。一部分学生存在概括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在概括内容时没有抓住课文的关键,只有几位学生能把握住课文主干,并用自己的话来简述,比较典型,适合作为范示予以指导。

第三题: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了课文之后,我觉得文中的谁写得很成功,特别是第_自然段写得很精彩,原因是什么?

自我评价情况:三星级11人,四星级6人,五星级1人——难度更大。

关注托德:19人第二自然段:4人第六自然段:12人其他自然段:3人

关注老板:8人第十一自然段:7人关注“我”(先生):7人

关注其他:5人

[情况小结]大部分学生能关注到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托德和老板,能抓住第六自然段的神态描写和十一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但也有不少学生把关注点落在“我”身上,主要涉及内容情节的需要。真正关注写作方法的学生并不多,对文章好在哪里,都是从内容上的感情理解。

2.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原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调整,使之完全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原教学目标为:用默读的方法读通课文;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物,体会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特点。

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原定预期目标进行比照后,本堂课所要求目标则调整为:明确默读在略读课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能抓住关键事件,说清托德与老板先后的态度变化;重点抓住第六自然段的神态描写和十一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二、利用“自学单”,优化学生学习策略

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直观的数据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情的相互了解,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伴学习的过程,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互相了解学情,成绩优秀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借鉴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怎么读课文,他们会关注课文中的哪些内容。

师:认真读过课文导读部分的同学肯定知道,《金钱的魔力》其实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这篇课文里出现了三个人物:“我”、托德、老板。从大家的自学单情况反馈来看,认为托德写得很成功的有19人,认为老板写得成功的有8人,认为“我”写得成功的有7人,还有5个同学要不就不写,要不就乱写。

(课件出示学生自学反馈图表。)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学习单,相互交流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当然,如果你觉得原先学习单上的内容写得不够好的,可以先改一改,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利用“自学单”,呈现课堂学习过程

问题、错题作业,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合作,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从问题、错题的提出,到问题、错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更是学习增量的体现。

如下面课文内容的概述板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默读的方法,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结合手中的自主学习单,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如果你对之前所概括的内容不满意的话,可以自己改一改再讲,当然也可以请同桌帮忙修改。

生进行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昨天我在看大家的学习单时,发现有六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人去买衣服的事情”)

师: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这样简单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事情行不行?如果不行,为什么?

小结:概括一件事情,除了要把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讲清楚,也要简单地说一说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简述。(课件出示——

楼亿涵:一位百万富翁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到一家服装店买衣服,服务员对他态度很不好,当他掏出一张大钞的时候,服务员和老板便好好地对他。

季鹏城:一个人穿着一件不好的衣服去买衣服,售货员一看以为他买不起,于是冷冷地和他说,到了最后才知道他很有钱,态度立刻变好了。

楼讯:“我”去买衣服,因为身上的衣服穿得不怎么样,被看不起,在拿钱后老板就不停地讨好“我”。)

应该说这三位同学概括得比较完整,课文就讲了那么一件事情,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位同学的回答,其实他们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一看都写到了什么。

机械基础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应用 篇10

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知识面比较狭窄, 相应地缺乏将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方面的水平相适应, 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的方法, 从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学案导学含义和特点

学案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案为教学实施的基础, 以教师的引导和协作为教学形式,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的教学机制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案导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案, 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以创新的方式构建的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学案与教案不同, 教案基于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指导, 而学案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导学, 是教师通过设计适合的学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案导学的特点是: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主体, 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教师能更深层次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实施针对性教学和指导;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加师生间交流, 建立师生间良性互动机制;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二、根据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案导学教学

中职学校开设的机械基础课程内容较多、课程的系统性较强, 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较多,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然而中职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也未接触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学习, 对机械知识了解较少,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 从而使学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有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在实践中发展, 在实践中进步。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的专业性和抽象性较强,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的形象化和具体化,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案导学营造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中来。教师在具体的机械基础教学中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基础教学中发挥学案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学中首先应发挥学案的主导和关键的作用, 教师应在教学前将所准备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 并预先布置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 形成对相应知识的独特理解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在学生课前的准备中应配备相应的习题或形式多样的联系小游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都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相应的学习能力掌握基础之上, 教师应精心设计相应的学案,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从学生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学案的难易程度也应契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发挥学案的作用, 提升教学效果。

2. 机械基础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 课堂讨论。在学生根据相应的学案进行学习, 形成对所学内容基本的认识, 从而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为机械基础教学的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答疑作用, 教师应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建立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出疑问和推进课堂的发展创造轻松的氛围和条件, 让学生在宽松而自然的环境中与教师一同探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概念, 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建立起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为学生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课堂讲授。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的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但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引导作用,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学习经验以及创新的学习方法和优秀的知识构架等经验和知识进行相应的总结和积累, 并在导学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讲解, 促进学生科学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培养。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由普遍的问题或现象出发, 将学生的普遍疑问总结为规律性的知识讲解, 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的课堂教授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切实为学生解决相应的疑问, 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3.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篇11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导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案导学模式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二者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政治教育中应用学案导学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基本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生涯。对于衔接初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高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学案导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合作能力等,通过合作探究和启发引导来解决问题。

三、学案导学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很多省、市的高中教育学案导学模式刚刚推行或尚未推行,通过对已推行该模式的地区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现状。

1.师生观念尚未完全改变。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受应试教育的潜在影响,有些地区不接受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甚至认为这种模式是“不务正业”,不利于学生提高成绩。以山东为例,很多高中只是将这种教学模式用于音乐、美术等课程,而对于政治、历史等科目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2.课堂主体难以转换。

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教师是课堂唯一主体。教师即代表着权威,上课就代表着教师要滔滔不绝或者偶尔向学生提问,学生就应该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回答老师提问等。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主体要变成学生,教师仅起主导作用,但是由于观念尚未改变,学生发言并不积极,最终还得主要靠教师完成教学。

3.教师编写学案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观念较为传统,对新的教学模式还未完全适应。对于学案导学中的学案编写存在着缺乏合理性、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等问题。

此外,学案的编写还要注意知识点架构,可以多采用框架图等形式,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参考框架图开展自主学习。

四、针对现状,对如何有效运用学案导学加以探究

1.完善相关制度。

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对学案导学模式提出明文规定,并制定量化考核与鼓励措施,同时将教师对学案导学模式的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评奖、评优工作中。学校也应该将随机听课的监督方式转变为常态化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以防教师应付检查。

2.对教师加强培训。

学校在推行学案导学前,应该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教师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可以提前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考察学习,帮助教师转变观念,以更好地接受新模式。

3.增进师生感情,加强交流。

学案导学模式的很多过程都需要师生间的交流,这需要师生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良好的师生感情可以促进学案导学的顺利实施,反过来,实施学案导学又能增进师生感情。在推行该模式之前,可以举办师生联谊活动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

4.结合时事,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编写的学案要密切联系时事,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篇12

一、“合作质疑”之必要

1. 新的课标有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采用“小组合作、质疑导学”模式, 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 又通过把“释疑”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要, 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产生创新意识。

2. 学科特点相一致

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有意义的生活。而学生在面临信息瞬息万变、各种价值观、诱惑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生活, 如何去合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人文关怀, 体现课程的价值。这是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实效的现实要求, 也是摆在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学生需求得到满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只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形式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 才有兴趣去关心、探究周围的现实问题。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如上图所示) 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人类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痕迹:听讲——只能留下5%, 阅读——可以保留10%, 声音、图片——可以达到20%, 示范——可以记住30%, 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 做中学 (实际演练) ——可以达到75%, 教别人 (马上应用) ——可以记住90%。

可见,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交流质疑是非常高效的一种学习手段, 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 “想到的”“做过的”去说给别人听, 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讲道理, 摆事实, 加强相互交流质疑来促进互助学习, 有利于相互提高学习能力。

二、“合作质疑”之实施

1. 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就是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 教师应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师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其实质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引导学生要学, 会学,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着力凸显导学三环

(1) 精拟学案, 有助生疑

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在课前预习时, 学生往往好像什么都已经懂了, 发现不了问题, 找不到有疑问的地方, 而当课堂上教师要他回答问题时却又答不上来。为此,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设计好问题, 启发学生边预习、边思考, 从课本内容中去探究、挖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然后再参与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而在拟定问题时我们要做到:首先, 题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 题目难易要适中并且具有启发性。再次, 题目要有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多角度来审视、思考和剖析同一问题。

(2) 课堂讨论, 提升质疑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不断的质疑和探讨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培养思辨的能力。如, 在学习八年级法律知识《财产属于谁》一框时, 有一小组对老师学案中提出的疑问“埋在地底下的文物属于谁?”这一问题作出了小组讨论后公认的答案, 一致认为这是属于国家的财产。但这时就有其他小组发问:“若这个文物上刻有该村某一户人家的已故祖辈的姓名时, 该财产应属于谁呢?”这一质疑使课堂讨论发生了逆转,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开始活跃并发生碰撞, 此时, 教师只要当一回听众即可, 如果讨论不够激烈, 教师还可以假装无知, 或扮演一个“刁民”, 煽风点火让质疑声更多些, 比如教师反问“难道这文物上刻的名字就一定是该村的村民祖辈吗?有可能是同名同姓呢?再说也不能排除有人为了得到此宝贝故意刻上去的呢?……”最终的答案当然连教师也很难给出, 但这堂课让学生了解了财产的分类 (个人、集体、国家) 及个人财产必须是以合法为前提的。总之, 有了质疑就有思考, 有了思考就会有学习的欲望。

(3) 关注社会, 激发质疑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根据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 为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借助实际的生活体验, 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生成。如,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一框时, 我引入了“彭宇案” (扶老人被陷) 让学生进行思考:“你如何评价这类事件?遇到这样的事件你会怎么处理?好人那么难做, 是不是以后就不用做好人了?”让学生站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实施操作, 课例证明 (以《我的情绪我做主》为例)

(1)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 通览教材, 确定学习目标, 编制“导学提纲”给学生“定向”, 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方法、时间安排等, 帮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全局”, 确定重点、难点, 可以使学生在“自学”和“合作”中有所依靠和遵循, 做到心中有数。

如, 《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学习目标为:知道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情绪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工作生活, 初步树立起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掌控意识。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个人独立的学习。否则, 便无法进行交流, 必然会出现优等生“垄断”的局面, 要参与讨论和探究必须具备前期认知能力,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 先通读课本, 弄清课文中的意思, 扫清字面障碍;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较简单的基础知识题,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长要认真负责, 调控好小组纪律, 监督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认真学习课本, 力争把基础知识部分掌握好。

(2) 合作探究, 质疑展示

第一步, 根据导学案进行组内小展示, 学生把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进行互批解决, 对于难度较大或自己有疑问的题目, 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 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小组交流合作, 在本小组中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成员经过讨论交流,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答案, 最终达成组内共识。

如, 《我的情绪我做主》中设计的基础题为: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并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做好记号;搜集有关情绪的词语, 每类型至少一个成语。

小展示:互相批阅第一和第二题, 交流第三题。

第二步,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即小展示中交流的第三题, 进行大展示和点评。

导学第三题:选择一组关于情绪的成语进行“你演我说”展示。 (一组演示, 其他组猜测。) 然后说说这种情绪对人有什么影响, 并举例说明!最后由别组对该同学解释不明白或不满的地方提出质疑, 该组同学进行进一步解释。 (注意:有三个环节, 建议每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同学展示。)

这一环节当然是整堂课的高潮, 在这一环节既有小组内的合作讨论, 分工表演, 又有和别的小组的竞赛及质疑和释疑。每个小组都要对展示组的展示发言给予一个分数评价, 最后由教师汇总, 给每组一个合理分数。这种组间交流, 使学生在互教互学、互评互议、互相启发的过程中, 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 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反馈对比, 落实目标

针对学习内容, 设计难易适度、覆盖学习目标的过关试题, 测评学生的目标达成度,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课时达标题后, 各小组交换批改, 然后公示各小组平均对题或错题个数, 优胜小组可得加分。当然, 在出巩固反馈题时教师也需用智慧, 想办法让学生犯点小错误,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错误中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

如, 《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反馈题是:

填空:一个人有情绪是不聪明的, 一个人有情绪是很不聪明的, 一个人有情绪是极其不聪明的, 一个人有情绪是愚蠢的, 一个人有情绪是_____, 一个人有情绪是______, 一个人有情绪是_____。

这个反馈题不能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 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情绪的复杂多样及处理不同情绪的正确方法, 而教师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掉入陷阱, 从而进行纠错提升, 加深印象。

(4) 中肯评价, 精心总结

课堂的最后, 需要对整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小结, 以往这项任务一定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但现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在之前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归纳和概括。

如, 《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情绪的四种基本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来。通过这一环节, 教师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在这堂课中所学的情况了。

教师最后的任务就是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例如, 可以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发言人”等。

4. 探索之后, 甘甜多多

(1) 学生好学, 感到快乐

传统的课堂评价注重的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 至于学生学得是否精彩往往被忽视。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这种情况:学生好学, 喜学, 乐学, 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乐趣, 养成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敢于质疑的习惯。

(2) 师生融洽, 民主和谐

在合作学习中,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种形式、多个维度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 在面对自己不会的难题时, 我会选择坦然地告之教师也不会, 然后与学生在课后一起查阅资料去解决和突破。这样学生非但不会鄙视教师的“无知”, 相反会敬佩教师的实事求是和踏实求学的精神, 从而师生的感情也会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彼此拉近。

(3) 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这种新的教学法由于以小组为单位, 这样一来, 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 就形成了一种共同合作和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小组内部, 每个成员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小组之间, 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促进了每个小组的整体进步。

三、“合作质疑”之困惑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我们积极进行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学会质疑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发现还存在着各种困惑, 最大的困惑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不够高明、丰富。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某种教学方法, 第一次使用时, 学生比较新鲜, 有极高的兴趣, 第二次、第三次, 兴趣就慢慢淡下去,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持续保持积极状态下的求知欲望呢?

我想, 这些也应该是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去突破的课题。实践表明, 合作是时代的主流,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新课程、新理念, 要求我们有新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大胆尝试与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自主、探究、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锻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 思想品德课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先学后教”导学课堂模式近来被全国各地的教育学家所认可并推广。而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这就为思想品德课堂实行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小组合作、质疑导学”倡导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 以思为核心”, 把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案例分析、行为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用一个实际课例介绍了“小组合作、质疑导学”课堂的操作模式及体现导学中三个重要环节的落实。

关键词:先学后教,思想品德课,质疑导学,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何松林.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有效性.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12.

上一篇:传输信息下一篇:等离子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