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

2024-07-03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共6篇)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 篇1

所谓学案是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 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 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而研究设计的“教学合一”的学习方案。它由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研讨制定, 并且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在近两年的语文新课改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如果能恰当地编写使用导学案, 就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案的导读功能。但是, 随着学案导学的逐步推广, 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致使有些新课堂离“学案导学”的理想越来越远。“国培”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甚至认为学案导学的盛行,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虚, 而以抓成绩, 追求升学率为实的一种值得警惕和反思的现象”。这种评价, 虽然有些偏颇, 但也反映了学案导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案设计缺少学生参与。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但是学案设计的问题基本上是教师预设的, 学生依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大都是预设的, 是教师认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不一定是学生学习时真正遇到的疑点。“先学后教”, 就是要学生首先独学, 解决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问题, 同时发现疑难, 再通过对组、小组讨论解决。只有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能全班合作交流。因此, 很多问题是动态的, 不断生成的, 并不能提前预设在学案上。而大多数学案是一次写成, 不能随着学生的自学进程随时调整。学案编写至少分三个阶段:一是教师根据教材、学情编制自主预习案;二是学生根据预习案独学解决教材中的基本问题, 并将疑难问题通过对组、小组讨论解决;三是由组长梳理整合组内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生成性问题, 再全班合作交流。这样, 有学生参与提炼的问题才有针对性, 讨论才有实效性。

2、学案编制缺乏导读策略。

学案编写不仅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 还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突出一个“导”字。很多学案往往搭建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框架, 但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 这种学案和教案的区别不大, 只是将原来教案的内容呈现在学案上。设计科学的学案不仅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画好蓝图, 更要充分发挥其导读功能。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在自主预习部分就要介绍批注的概念、类型、方法, 甚至可以做示范批注。学生在自主预习时就会根据学案上的提示阅读文本, 尝试批注, 这样既预习了课文内容, 又掌握了批注的方法。对于讨论的问题, 可以提示分析的角度、思维的方法、回答的技巧;是独学、对学, 还是群学;甚至可以提供搜集信息的区域, 限定讨论的时间等等。

3、学案编写习题化。

学案编写要求知识问题化, 但是很多学案却将知识习题化。其基本功能不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而是大搞题海战术, 这种学案与市场上的有些练习册区别不大, 甚至可以说是这种练习册的翻版。肖荣德主编的《优+学案·课时通》就是根据学案导学编写的, 每课都设计了自主预习、导学探究、当堂达标、课后提升。采用这种学案上课, 就成了课前做预习、课中做训练、课后做检测, 将学案的知识“问题化”变成了“习题化”, 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成了“以练为主”, “学案导学”几乎成了“满堂练”!这种教学不但不是高效课堂, 而且存在严重的问答式、训练式教学倾向。

4、学案使用教材化。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学案是根据教材编写的, 是派生的, 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搭建的一个辅助平台, 而教材才是根本, 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最主要载体。但是有些教师却以“案”代“本”, 将学案教材化, 上课只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能力点, 让学生自由发挥,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甚至完全游离文本内容。学案导学要求教师以学案为桥梁带领学生走向教材, 走进教材, 研读教材。学生不仅要根据学案自主预习教材, 还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紧扣教材, 挖掘教材, 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提高语文素养。

学案导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但是由于编制、使用中缺少学生的参与, 缺乏有效的导读策略, 存在习题化、教材化的倾向, 不但违背了学案导学的初衷, 而且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案导学的设想是科学的, 尽管在实施中存在诸多缺陷, 但它毕竟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正视新出现的问题, 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学案导学实施的策略和途径。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 篇2

一、学案导学,导引诱思

1.课前将学案发放给学生,为学生的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初步构建起知识体系。

2.学生在自学时,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出标记,以便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二、情境导入,明确目的

本环节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影片、图片、课件等各种条件,或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现象,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同化知识,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经验、兴趣、需要建立联系,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程。

三、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

四、注重诵读,整体感知

诵读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础所在,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当然读文章也有很多样式。如吟读,朗读,诵读;范读,仿读,跟读;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同时可以出示导读提纲,可以进行复述训练,也可以补充相关的知识背景,基本的文体知识等。

五、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使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如果是无法解决的便成为了该小组的共性问题。本环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看书、思考、交流,特别要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别人经验,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提高自己。

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教师创设并精选出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同时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或仍存偏差、歧意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保证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组织即时互动,既要保证新问题的及时解决,又要不干扰中心问题的处理,从而使整个教学思路顺畅。即便是需要讲解时,也应尽量通过启发设问,让学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六、小结反思,提炼升华

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收获,发现不足,交流体验,深化完善学习目标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反思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整理学案、理解记忆、回顾总结知识获得、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得失。

七、强化训练,迁移创新。

1、让学生依据学案列出的自主探究等检测题目,利用限时(时间以5-10分钟为宜)独立完成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根据内容特点,通过设置新情景问题或变式训练(如拓展探究),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了解知识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训练,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救,促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

3、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遵循“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原则,为学生再精心设计一些好的课堂巩固练习(例如《智能训练》上的精选的一些习题),以保证学生的训练质量。而且精选题型要与中考题一致

小学语文学案导学的课堂实践应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案导学;应用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2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快,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在尝试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工作容易忽略的层面,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小学语文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小学语文中出现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十分欣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此对小学语文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法提出几点应用策略,希望对推动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有所帮助。

1.学案导学的概念介绍

学案的概念是指老師根据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对课堂要讲述的内容设置问题,并让学生沿着问题的主线获得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1]。

学案导学是将学案作为基础并有进一步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案辅助的情况下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在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再借助老师的指导展开学习[2]。

2.学案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形式

2.1展示语文课堂目标

在准备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要把学案统一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这节语文课堂要讲述的主要内容,这种将课堂目标展示给学生的方式其本质上是抛给学生一个小范围的课题,学生由原来依靠学案辅助的自学逐渐变成对知识的探究,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兴趣和意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求知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明确了课堂目标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起来,学生能够跟着目标展开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教学里学生盲目跟随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展示课堂目标对老师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的分析课文的内容,制定课堂目标要清楚准确,并且要把握好目标所包含的知识水平,太低会让学生学不到新知识太高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发放学案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然后再开展下一步学习计划。

2.2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的引导学生解读学案的内容,不但要让学生完成从学案中了解要自学什么,要怎样学习等基础目标,还要让学生有时间概念,这样的知识点应该使用课堂多长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要完成那些要求。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就可以明确自己的课堂学习任务,并使用恰当的方法讲学习效率提到最高。小学的语文老师要坚持每次在学生开始自学之前实施指导,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自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指导对老师的要求:老师要很据课文内容的实际情况来划分自主学习的范围,如果课文的内容简短可以将课文的主题定位学习目标,如果课文的内容较多老师要分阶段的制定目标,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对简短,目标就会十分明确。

2.3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问题

老师可以在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交流、讨论、反思并提出新的看法,这样不但使每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对文章的体会也把老师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且将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学生在小组内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倾听其它学生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准确的理解学习的内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对知识做进一步思考,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问题对老师的要求:老师在分组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全面考虑学生性格、爱好和学习成绩等问题,对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作出正确的指导,对小组内表现积极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老师要倾听学生讨论的内容,如果偏离了学案的主题要及时加以纠正,确保课堂小组讨论的内容是本次课堂的知识点,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

2.4课堂检测学习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按照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测试或者知识延伸运用时,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的做出审阅,并对多数学生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做详细的讲解,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老师通过审阅的结果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课堂效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完成可课程的作业,在课后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也是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课堂检测学习效果对老师的要求: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可以是多种形式,可以是学生口头论述,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板写,这种检测可以对全班学生集中进行,也可以对学生单独进行,但是对学生的检测一定要当堂做出审阅,这样老师可以大概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课堂知识的延伸运用老师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小片段,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鹅》这首诗的时候,老师可以课前调查清楚哪位同学家里现在有这种动物或者曾经有过,让学生用本次课堂的内容将它外形和体态表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语文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一种生活。

3.结束语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小学语文课堂确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在课堂上逐渐的表现自己,能够不受拘束的去探索课堂内容中所包含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学生获得较为深刻的课堂的理解和体验,并最终有所感悟,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得以深化,它展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学课堂,不但从根本上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很多新的知识学生不需要老师的逐字逐句讲解就可以吸收消化[3]。

【参考文献】

[1]贾亚东.小学语文走学案现象原因探析及矫正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0,(02):42-45.

[2]徐金月.学案导学高中物理课堂谭金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9,(03):21-24

初中语文自助式学案导学探究 篇4

语文教学贯穿了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始终,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因为一个人在初中阶段对语文的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语文学习。但是,因为现今的语文教学大多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浪费了教学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阻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做到以学生为主导。适用方法之一就是实施自助式学案导学,变传统的由教师设定的死板教学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主地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其综合素质也能得以提高。

一、学案的导学性

自助式学案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备课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有局限性。而且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传统的教案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而自助式学案具有导学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教授韩愈的《马说》时,教师根据自助式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按自己的理解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一字一句直接为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待学生完成翻译,教师再要求学生对照标准翻译自检,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错误,从而对自己的错误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自检,学生可以找出翻译中存在的70%的错误,还有30%就是理解起来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对这些地方重点讲解。

自助式学案的导学性表现在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去学习,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案的实践性

初中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学习,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语文教学来说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因此,一个好的学案要切忌呆板,要注重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活动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皇帝、路人和小孩,让他们将文中的对话、场景甚至是人物的神态动作都直观地表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来表演,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发挥,这样能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展示出在表演方面的才能。在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以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也可以要求在课后写一篇随笔记录这次演出的情况,表达由演出产生的感悟。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活泼生动的实践课可能比几堂乏味的理论课有效得多,因为实践符合学生的天性,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不仅有利于提高成绩,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案的互动性

教师在自助式学案里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但仅仅引导是不够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困惑,也要留心学生的情感状态,经常和学生聊天,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才不会对学习丧失信心。

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这首词进行解读。学生对这首词可能会有一些奇特的看法,这时教师不能根据标准答案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学生鼓励,因为鼓励是提高兴趣的最好的办法。如果教师因为学生的答案不够标准或者达不到得分要求就对学生进行责备甚至是责骂,那么学生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学案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增进学生交流的有效手段,能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不同想法的融合,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四、学案的完整性

一个好的自助式学案一定不能虎头蛇尾,要有始有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海燕》的时候,教师根据自助式学案安排了学生预习、自检、交流和纠正这几个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行类似文章的写作练习,之后进行讲解,再让学生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找出不足。

学案的完整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而思维的完整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看待事物的眼光。

自助式学案导学,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导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方案,使其带着兴趣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案导学

随着我校进行学案导学的不断摸索,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改变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享“导学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阅读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导学”是在学生“学”的前提下,教师编设学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高”的导学案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尝试导学案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对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目标,导学

带着目标学习,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要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如学习《狼》时,要让学生首先确切地知道他们的学习目标是:①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②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③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④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的目标设定,既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抓住了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课文学习的追求中。

二、重难点,导思

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体现“导”的作用,以利于学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导学案发到学生手后一定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在抓住“重点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使学生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从而积聚经验、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当学生阅读重点部分时,对知识予以必要的疏理和提炼,能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加快学生学习进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勤探究,导议

“探究”是学习的灵魂。设计学案时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下工夫,精心设计。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疑难之处,教者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留给学生“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读、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使学生会读、会说、会议、会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为了表现出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狰狞嘴脸、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学生们下功夫揣摩怎样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各个人物的风采,互相评价对方的优点,在观看、比较、讨论中充分理解了人物形象。

四、乐交流,导疑

读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勤思习惯,培养质疑能力。比如:《狼》一文,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可设计以下拓展问题: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如此的贪婪、凶恶,可大自然中的狼果真如此吗?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学案中这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给学生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的发言总结了古今“狼”形象的不同:过去,狼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但今天,狼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悄悄地变化成了“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这样的导疑,既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拓视野,导读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和基础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同时通过阅读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使教学具有更丰富的教育内涵。比如在学习《诗词曲五首》时,在课后反思之前,设计文学常识链接:诗、词、曲的特点。在我们的导学案中,有大量篇幅的相关知识链接和文学常识以及拓展与延伸。因为以前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我们无法把这些东西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这块方寸之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它既是自学的台阶,又是形成知识条块的链条,夯实的是语文基础,发展的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是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基础与能力并重,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六、课结束,导获

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非“曲终人散”的时候,学案设计了“学后反思”来引导学生及时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学生可就这节课自己的得与失谈谈个人的看法:“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这些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运用迁移规律,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久而久之,既可积累学习经验,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如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等一组以介绍人物为内容的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课外阅读中的《晏子使楚》、《田忌赛马》等类似的文章,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七、重点拨,导释

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要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时,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而在学生的自学中我们只需要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如: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应略读教材,哪些知识只需做简单了解,学会在预习中对难点问题做好标记等,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在长期训练中也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此外,对导学案应做到及时批阅、及时反馈。通过批阅我们才能从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难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而且学生在展示课上也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及时的修改和补充,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导学、助学,课堂不再以教师传授为主,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将“导学案”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将成为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深思和摸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郝德刚.《五步导学初中导学案设计与点评》.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1日

[2]沈贵云.《谈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年16期

数学学案导学的价值与问题反思 篇6

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存在着过于强调“学案”而相对忽视“教案”、巩固了预习环节但加重了学习负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消解了教师主导性等三个方面的矛盾。对于三组矛盾中的成绩和问题,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扬长避短。

导学案 成绩 问题

近年来,“学案导学”逐渐成为基础教育中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导学案”成名于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中学的老师通过编制“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从而突破了传统以“教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较大的改观,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了机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另一方面能够让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陪伴者,实现“以学定教”,因而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建构学习”的理念具有极大的契合性。随着新课改在高中阶段的全面推行,很多学校纷纷对“导学案”在实践中的运用模式进行了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我们认为,“导学案”在高中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案的强化与教案的虚化

传统课堂重视教师如何“教”,复杂多维的课堂被裁剪成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的简单流程[2]。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从教师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来进行备课的,并未有效地照顾到学生“学”的特点,以至于学生的学习丧失了活力。而“导学案”是一种“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程序,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方案”[3],因此具有浓烈的从“学”的角度进行考量的特性。在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强调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导学案的编制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一般来说,导学案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首先是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一个熟悉的问题情景当中;然后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情况,提供在其“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自主学习内容;之后是预留部分练习题目,供学生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最后是反思总结部分,让学生梳理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不同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收获,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但是在具体实践当中,我们却发现,随着老师们对“导学案”的日益重视,传统的“教案”在部分老师那里被忽视。一些老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但却认为有了“导学案”,“教案”就可有可无,于是产生了应付教案的现象。有学者在针对其他学校的研究中发现,有的教师“把一张张的‘导学案夹在一起,并认定这就是自己的‘教案”[4];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有的学校将学案编制得非常厚,用以代替学生对教材的预习[5]。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可见,因为重视“学案”而导致教案被虚化的局面,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一局面的产生,在扭转了“重教轻学”现象的同时,却走向了“重学轻教”的另一个极端。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6],片面地从教或者学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都是不恰当的。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往往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及重难点,并据此预设好教学的目标、环节、流程、掌握程度等,目的是保证教学的进度和成效;而“导学案”则着意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正确、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简言之,教案以教师为中心,着眼于教,侧重教师“给予”和学生“学会”;学案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侧重学生“探究”和“会学”[7]。可见,二者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在设计环节、内容、侧重点、目的性、适用对象及文体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8]。如果片面地强调“导学案”而忽视了教案的独特价值,很难说是教学改革的成功。

二、预习环节的巩固与学习负担的增加

我校在进行“导学案”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强调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预习。我们会在导学案当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并提供自主学习内容,即需要学生预习的地方。一般来说,预习内容由5到6道具体的题目组成,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认真完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预习环节,但该环节很难引起师生双方的重视,因为它不像作业那样可以得到老师的批改,也不像“自习”一样能够得到老师的监督,当学生不愿意去预习的时候,老师也无能为力。更重要的是,即便存在个别愿意主动预习的学生,也面临着“不知道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的困境。因此,传统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经常存在着课前环节被忽视、课中环节被强化、课后环节被作业替代的局面。但预习显然是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的,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的效率和效益都能够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了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那么课堂听课环节就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导学案”地运用让课前预习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导学案”通过情景创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层层递进设置自主学习题目,避免了学生“不知道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的困境,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使课前环节的意义得以彰显,为课中环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对课前预习环节的加强却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的增加。“导学案”中编制的自主学习题目,即便编制得再合适,也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思考、计算和完成,尤其是在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应知识内容和解题技巧的情况下,通过自主探索、研究来完成题目虽然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但也会占据不少的课外时间。由于课堂学习时间和课后作业量与以前相比并未相应减少,所以从总体上看,在使用“导学案”之后,学生花在数学上的学习总时间比以前增加了。通过对我校部分高中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他们每天花在课前预习数学“导学案”上的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十来分钟,长的可达30分钟以上。这样,在学生学习负担原本就偏重的情况下,“导学案”地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增加,学习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与“减负”的愿望背道而驰。

三、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在我校的实践探索当中,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除了在课前通过“导学案”设置学生自主探索内容之外,课堂上也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代之以各种形式的互动探索。在课堂上,教师先通过“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报告、集体探讨等各种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例如,我校王远波老师的公开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共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5次,小组展示5次,小组代表汇报各1次,课堂氛围显得非常热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将教室的座位排列方式从传统的秧田式改为小组式,让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实践效果证明,这一做法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积极意义,学生的课堂发言次数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多,讨论也更积极。我们认为这一改革符合新课改倡导的“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9]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

但是,由于在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时候未能对教师的地位予以恰当考虑,在实践中便出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缺失的情况。

首先,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并未结合教学活动的阶段特质进行考虑。有学者指出:“中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特质的授与受……该阶段的教学具有目的智识性、任务静态性、内容确定性、过程单一性、方法固定性、模式常态性、结果关注性、师生关系不平等性等特点,总体而言是结果重于过程、内容重于形式、意志大于兴趣”[10],也就是说,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课堂”的。当课堂被教师主导的时候,便有着明确的教学步骤和方案,遵循这些步骤和方案,教师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他们原本不会、不懂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被避免,儿童贪玩的天性所导致的拖延、应付学习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被缓解,既能够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也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但在“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讨论来构建知识结论的比重增大,课堂的主导权也大量地被转交到了学生手中,教师无法再主导课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一模式在重点班有较好的效果,学生讨论积极,课后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在普通班里,学生对多数问题的讨论都无法深入下去,而且讨论往往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很难讨论出有价值的内容来。当学生的思维缺乏教师的引领,学习的进程也缺乏必要的干预的时候,很难说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在部分班级,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导致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认为,成绩虽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但不论从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从现实环境来说,都应该说是一个必要的目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重点班采用“学案导学”模式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并无明显差别,甚至略有提升;但在普通班,由于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的能力不足,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因而他们讨论的时间越多,主体性越“凸显”,成绩反而越低。我们认为,在“应试”的大环境中,教师的讲授乃至“主宰”课堂,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是很有效的,“由于可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把尽可能多的考试信息传输给学生,因而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效果”[11];但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别,都统一强调主体性的彰显,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便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导学案”虽然广受追捧,但毕竟还算是新生事物,还有很多值得探索、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导学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在我们意料之外的问题。对于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对于问题,则要引起重视。我们相信,只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严格的实践,找准了改革的方向,就一定能够扬长避短,让“导学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九大“教学范式”解读.中国教师报[N].2010-04-14.

[2] 朱文辉.遮蔽与澄明:有效教学的生成性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3] 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

[4] 茅继平.“导学案”的误读、变味及其矫正[J].教学与管理,2013(8).

[5] 容中逵.学案导学的三重判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6]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 关士伟,臧淑海.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8] 胡少云,姜建伟.学案代替不了教案[J].当代教育科学,2007(5/6).

[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 容中逵.论教学活动特质的阶段属性——一个引发新矛盾且需再澄清的老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11] 周序.“应试主义教育”的“应试规训”及其消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上一篇:新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下一篇:中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