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2024-09-30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共10篇)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篇1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让学生利用本土资源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利用政史互融的特点,拉近历史,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眼光审视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钓鱼岛事件)

近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又起波澜。据报道,3月24日,7名中国公民登上了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却遭到日本方面的非法扣留,在被非法扣留期间还受到非人道待遇。多年来,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我钓鱼岛主权,此次事件,不仅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中国公民人权的严重侵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经过反复交涉,日本方面终于在3月26日晚放还了被其非法扣留的7名中国公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法律上中国都对这些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自主学习(对照提纲快速浏览教材找准答案,同时勾画课本知识,若找不到,组内交流)

1、_____年9月18日,日军以_________事件为借口,进攻东北驻地北大营,炮轰___________。

2、蒋介石下令 _________。日军占领沈阳城,又陆续侵占了___________。

3、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派 _________ 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________抗战开始.4、日军占领东北后,又把魔抓伸向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 _____________的主张。

5、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蒋介石___________,蒋介石不但不接受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____________。

6、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年12月12日,_______、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又称“__________”。

7、西安事变后,中共从__________的利益出发,主张________解决。中共派_________等到西安调停,各方面进行协调。

8、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站基本结束,_______________初步形成。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1、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2、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请问面对日军的侵略,国民党的态度如何,东北军民作出怎样的反应及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做的?

3、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兵谏”具有怎样的性质?

4、十年内战中,蒋介石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释放蒋介石?这说明了什么?

5、西安事变前的国共关系如何?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时局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6、2001年11月15日,张学良逝世后,江泽民发去唁电,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

四、当堂检测,大显身手(合上课本,快速独立完成检测内容)

1、现在每年的9月18日,沈阳总会响起长长的凄厉的警报声,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哪个国家在这一天曾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事件()

A 英国B 日本C 法国D美国

2、“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 西安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3、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 局部抗战阶段B 全面抗战阶段C 局部反攻阶段D 全面反攻阶段

4、以下是悼念张学良将军的一副对联:“零一年生零一年逝,百岁人生入青史;为国兵调为国兵谏,数载风云扭乾坤。”主要称赞了他领导的那一重大事件()

A 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五四运动D七七事变

5、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

A 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国民政府已经开始积极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D国共两党矛盾已经消除

6、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扭转关键的重要依据是()A民族危机日益严重B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C蒋介石被释放D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五、拓展提升

当今面对日本野田政府对我国钓鱼岛的一再挑衅及购岛现象,许多中国人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爱国之心。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打算怎样做?

六、总结归纳

我的疑问:

我的收获:

(二)探究问题

1、日军侵略东北,进而独霸中国。一方面,这是日本发动侵略的借口;另一方面,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因此日本制造这一事件便于进攻这两地。

2、国民党:不抵抗;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原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直接原因:蒋介石坚持剿共

个人因素: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具有爱国之心。性质:实行“兵谏”是为了逼蒋抗日,因此具有爱国的性质。

4、(1)原因:若处死蒋介石,可能会陷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同时日本也会趁机进一步侵略中国。因此中共不计前嫌,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方向的转变。

(2)说明了中共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

5、西安事变前,国共处于对峙状态。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6、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为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团结新局面的带来,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拓展提升:

喊出我们的口号:勿忘国耻,保我钓鱼岛,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学习!

六、疑问和收获

我的疑问:为了抗日,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他们的关系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呢?

我的收获:

1、知识收获:a、我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与九一八事变后。b、张学良杨虎城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c、中国共产党不杀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表现了共产党伟大的胸怀d、日本当年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应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能力收获: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我学到了应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3、我们应该运用现实材料来进一步了解历史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篇2

一、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我们知道, 在课堂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导学案的使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明白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并能够在预习导学的引导下预习课文,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上,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 合作探究, 达成共识, 以至于解决问题。在课堂巩固、延伸及教学后反思中, 都是学生主动去完成, 这些都是学生的自主的形式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主要负责对导学案的编写, 在课上协调学生学习, 听取汇报, 然后对学生质疑提问。教师的引导、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 因此导学案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使用过程, 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也还课堂时间与空间给学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提升自己的情感。

比如, 在《落花生》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 文中结尾处记录了“我”和父亲一番对话, 作者说要做个有用的人, 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 有的说是能挣钱的人, 还有说有才华的, 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 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精彩, 甚至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在问题 (2) :为什么文末说“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用“印”字, 而不用“记”字?在经过短时间的小组交流后, 开始成果展示时, “老师, 找我们组!”的恳求, 爽朗的笑声, 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 学习激情高涨。当铃声响起时, 学生“唉, 又下课了”的叹息, 这一切, 都在告诉我,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现在都提倡团队意识, 集体意识, 当然学习也离不开合作。班级要有学习气氛, 学生要有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共同解决, 共同提高。当然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我认为必不可少, 也就是班内必须有学习小组的成立。这样的学习小组应该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有学习的热情。而导学案的使用, 就是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 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之间还形成竞争趋势,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

例如, 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探究题供各小组自由选择:

(1)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小组成员组长的带领下, 选好题后, 就进行明确的分工,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定好记录人、发言人。组内成员开始就选题各抒己见, 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小组团结一致的精神, 努力使本组的发言做到尽善尽美。此时, 也可以就近与邻组成员进行纵向沟通交流, 这样在小组内, 充分发挥个人作用, 又能和其他组员合作, 形成一种组合力, 以提升教学效率,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用导学案教学, 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 不翻阅资料, 不了解学情, 那么所编写的“导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课堂上教师既要是导演, 又要成为参与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 不要大讲特讲。学校给我们规定, 一节课, 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对生来讲, 要求具有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 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合作学习的能力, 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形式, 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作。

总之, “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 为建设语文高效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口。要通过“导学案”, 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此, 每一堂课之前, 我和同组的战友们携肩作战, 共同出谋划策, 认真编好导学案。为了修正一节教学案, 我曾先后在三个班里上同一节课。一节节导学案, 凝聚了我们集体智慧的力量。劳动是艰苦的, 然而收获却是让人喜悦的。学生的热情与参与, 让我们班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上课时感受到了惬意、轻松。各科老师上公开课都愿意选择在我们班。看了期中考试成绩之后, 原来的担心不再, 三个学科, 我们班有两科成绩位居学校第一, 各科成绩在全县的位次中几乎都居于前三位;和以往相比, 成绩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有所上升。通过导学案教学, 我深信是课堂的有效促进了质量的提高。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 但“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 将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摘要:主要是研究小学语文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导学案实施后, 全面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本文分别从语文导学案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教育学, 2011, (9) .

初中语文课堂之“导学案”设计 篇3

“导学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那么,下面我就结合我校语文组“导学案”的设计谈谈自己对“导学案”设计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导学案”设计前教师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新的导学案引起教师对自我角色进行思考,这是痛苦的事情,因为不少教师热衷、沉溺于过去的角色,习惯于“旧我”,多年一贯制,说改就改了?那些知识与能力我不讲他们能会?自我角色的重新认识不大容易,但是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下也得慢慢变化,自我角色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备课期间,教师是高级“厨师”和“营养师” 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厨师”要考虑同学们饭菜的质量,联想文本以外的“黑色”“黄色”“灰色”因素对绿色教学的干扰、冲击,精心设计重点研讨的题目,限定数量。营养师要考虑食品的营养搭配,讲究营养的质量,考虑课堂中的学习目标表述,考虑能力训练,考虑学法安排,考虑课外延伸,考虑文本深度探究,考虑课堂学习时间管理等等,展现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计划性、可操作性。

2.在课堂里,教师是“服务员”“同伴”和“导演” 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候,倘使发现思维故障、思维漏洞举手示意,或者有同学在教师巡视时轻声询问,教师就以“服务员”的身份及时为他们服务。教师接受咨询,帮助解难,或者小声跟个别学生讲解,或者到前面给大家点拨。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同学们集体活动的过程,就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一两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这个时候你就成为他们的学习“同伴”。如果你想要同学们对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中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理解到位,就可以这样设问——作者说我们“都是苦旅者”,作品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用来解释?请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这个时候引导他们筛选信息,引导他们有表情地朗读,引导他们挖掘人生旅途的苦与乐,引导他们进入角色理解作品的主旨。教师这时就充当了“导演”的角色,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3.在批改导学案的时候,教师是“纠察员”和“档案员” 教师以“纠察员”身份出现的时候,是要发现没按时交导学案的同学有哪几个,发现导学案中的答案修改有没有使用“双色笔”标明自己的思维过程,发现导学案中能力训练点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是语言表述的问题,还是思维质量上的问题)。教师以“档案员”身份出现的时候,除了将上述问题记录下来以外,还要搞清楚是哪些同学问题比较大,这个“档案”可以借助“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来记录,便于个案追踪观察研究,便于作为案例跟他们个别交谈,促其深层次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

二、“导学案”的设计应与组内集体备课相结合

“导学案”应是组内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内教师发挥团队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最优的共案。

1.组长分配导学案编写任务 为了给主备人留足导学案的编写时间,建议每月、或每半学期,按“教学单元”安排导学案的编写,并集体研究确定本教学单元所需课时数和学案数。这样,一是有充足的编写时间,提高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更是能够保证一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的完整性。

2.主备人编写导学案初稿 主备人根据自己分配的导学案编写任务,充分研读教材,根据大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确定每课时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前案、课堂案、课后案。

课前案根据本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预习,不宜设计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预习问题。预习问题也不是整节课的内容再现。若本课时需要知识铺垫,也可适当设计铺垫问题。

课堂案首先设计第一个教学任务为复习回顾、知识铺垫、预习检测环节,为了适应我校低重心教学的策略。然后将本届把教学目标设计成学习任务,遵循“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一个学习任务达成的教学方法,遵循“先自主、再合作、争展示、精点拨、重归纳”的原则。

课后案首先设计复习环节,消化当堂知识,梳理知识网(树)。然后设计上交作业和课后检测环节。

3.集体备课研讨、完善导学案 主备人下发导学案初稿,本组老师老师认真研讨。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前复习案引领学生预习的问题设计、课堂学习任务的划分、任务问题的层次设计、课堂检测的选择、课后案的设计,学习任务选择的教学方法、难点的突破,一一研讨确定。全组老师在导学案初稿上认真记录修改、完善意见。

4.主备人修改、完善导学案 主备人根据集体备课记录的修改、完善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导学案。

5.审核人审核、确定导学案 主备人修改、完善经过集体备课的导学案后,再由审核人校对、补充完善集体备课商定的意见。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运用学过的知识清楚明白地向别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2.语句通畅,用词准确,能抓住动物的特点。【学习重点】

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消息。

那就是,我这里也有一些小动物,它们想和大家交朋友。但是,它们不愿自报姓名,请大家猜一猜,他们是谁,猜对了可获精美礼品一份。

1.出示谜面,请同学竞猜。

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谁总是叫妈妈——羊;

一个小贼头,两撇小胡子,尖嘴尖牙齿,专在夜里做坏事——老鼠。小结:为什么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出了他们是谁呢?(抓住特点)2.正是因为谜语抓住了小动物的特点,而同学们也注意到了小动物的特点,所以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看,抓住特点多么重要呀!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3.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跟小动物拍的照片或搜集的相关图片,说说拍照原因。4.指名回答。(可学小动物的动作或叫声)5.编一首儿歌,不会编的可说一句自己想对小动物说的话。

6.欣赏学生绘画,听儿歌。请同学交流为什么画得这么好?你编儿歌的依据是什么?(外形、生活习性、我与动物间的趣事)

二、创设情景,激发表达欲望。

1.师:同学们画出了这么美的画,编出了如此好听的儿歌,真棒!现在,我们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刚开 辟了“欢欢动物乐园”这个新栏目,需在本班招小记者两名,小主持人两名,用什么方法推荐自己呢?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

2.讲特征,议说法。现在请你来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你打算抓住它的哪些方面来介绍呢?(外形、吃食、叫声、睡觉、和我发生的事等)(1)分组讨论。

要求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组成一组,交流自己观察了什么小动物,分别介绍这种动物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推荐,班级交流。

①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选手上台讲这种动物的一个特征。学生结合观察纪实卡自由汇报自己观察的小动物;②师生评议,评选出预备级小记者与小主持人。谁表现最优秀?(从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表达完整、发言积极等方面评价。)

三、合作学习,深入了解动物的特点。

可能还有的同学对你喜欢的动物生活习性还不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你喜欢的动物都有哪些生活习性,可以互相补充。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画动物、说动物、找习性,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能按一定顺序把它描述出来。老师感觉到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所以才把小动物介绍得如此可爱。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看谁笔下的小动物栩栩如生!

五、拓展延伸。

喜欢相同动物的学生归为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习作 【学习目标】

1.任选一种动物或物品作为主人公,编写一个童话故事。2.通过编写童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二、明确习作要求。

小朋友们最喜欢动物啦!机灵可爱的小猴,性格古怪的小猫,色彩斑斓的孔雀,勤劳的小蜜蜂,……说起它们,同学们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写写它们,也挺有意思。今天咱们都动手来写一写吧。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生动地写出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三、谈话,引发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各种动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动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猫,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懒惰,有的温顺,有的凶猛,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弄清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用处。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1.点击课件:①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评:先总写松鼠外形美丽,然后按头部、身体、尾巴的顺序具体写外形美。)②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对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评:准确简洁地把小燕子的样子写得惟妙惟肖。)2.复习《猫》《白鹅》,了解描写动物的方法。

3.师小结:介绍动物外形特征确实要按一定顺序来写。在描写小动物习性时,应该把它的特点写清楚,并恰当地运用你学过的一些好词。在表达你对小动物的感情时,必须选取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事例,才能吸引读者。(写外形——抓顺序,写习性——抓特点,写感情——举例子)。

4.学生作文。

(1)提出作文要求。(怎样才能写出小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呢?)①写自己最熟悉的动物,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头部、身子、叫声和动作各有什么特点。从颜色、形状、大小及作用等方面去写。此外,还要写它的动作情态。②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吃食、睡觉、活动等。

(2)自由布局谋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习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五、学生完成初稿,教师个别辅导。

1.学生拿出读书笔记,可以把自己搜集的好词好句尝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2.教师出示为学生搜集的描写动物的资料。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修改习作,誊写作文。【学习目标】

1.学习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2.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学习重点】

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概述上节课习作的情况。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及有进步的同学。

二、进行习作交流。

1.选出初稿中描写动物外形较精彩的片断,由小作者自己朗读,大家欣赏后讨论:这段好在哪里? 2.选初稿中对动物生活习性或动作情态描写不具体的片段让学生集体修改。3.四人小组内轮流交流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三、学生根据老师的评改建议,修改自己的文章并誊写。

四、展示优秀习作。

将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供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读懂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2.积累关于动物的16个成语。3.鼓励学生练习讲述,课后讲给别人听,进行语言积累。【学习重点】

积累关于动物的16个成语。【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1)自主发现。(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过这种方法吗?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正确。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4.游戏:成语接龙。

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九()一毛 对()弹琴 如()得水()死狐悲 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 指()为马 为()作伥 车水()龙 万()更新 门可罗()抱头()窜 顺手牵()哀()遍野()()点水 生龙活()()仗人势 6.课外延伸: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三、趣味语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小故事,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2.讨论、交流:

语文导学案设计的三要素 篇5

导学案是指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指导, 由教师精心设计的, 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以后, 学生才接触新的知识, 而导学案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流程, 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前移, 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因而大受青睐。一般来说,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需具备以下三要素:

一.学习目标的可行性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航标”, 只有“航标”明确了, 轮船航行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一份优秀的导学案, 必然要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和归宿。一般来说, 学习目标应该控制在3-4个, 难度适中, 太多太难则无法完成, 太少太易则缺乏成就感, 应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学习目标是隐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 学生很难明了, 所以在上课前, 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并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其次, 要熟知教材内容, 不同的教材因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不同, 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必修教材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微观和具体, 明显高于选修教材的要求;再次, 要了解学情。学生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 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层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 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导学案是让学生“先学后教”, 所以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出现大量文字介绍、文章说明,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 学生每做一个题目都需要查阅资料, 并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打开思维之门,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 每做完一个题目, 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 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内在, 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时, 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是问题的梯度化。问题的设置要先易后难, 逐步加深, 呈台阶式螺旋上升,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其次是问题的分层性, 可以将问题化的学习内容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出来, 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等级的题目,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案”重知识的传授, 采用的方法必然是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等,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纯粹被动地接受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制定导学案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优势, 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比如文科中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搜集, 使其感官受到全面刺激;有难度的题目可以讨论法呈现, 提高其合作能力;联系社会实践的题目可以探究法出现,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能力;甚至还可以采用问题发现式, 每张导学案预留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自行发现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 以锻炼其归纳能力等等。

谈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学案 教学

通过导学案教学的实施,使其成为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率的推进剂。从而加速教学改革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现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到备课的不易和上课的轻松。导学案教学既是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符合课程的基本理念,它照顾到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发挥他们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交流着个人的独到观点,为他们的巨大变化而高兴。在导学案的编制、使用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感觉每一个环节,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使其逐渐完善,才能更好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一、目标设计要明确合理适量

导学案设计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计既要充分考虑纵向学段目标,又要考虑横向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学习目标是学科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又是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检测的总纲。有了目标的定向功能,学生学习就有了方向,它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预习,自觉达标的习惯。即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所以目标设计应明确,具体,用语的表述应准确。比如:记住,了解,感知,理解等,达到什么要求应是明确的;数量要适当,太多完不成,太少则单调。

二、预习导学注意方法指导

预习导学是导学案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的必要准备,预习的充分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如何预习,预习哪些内容,应有必要的方法指导。在导学案上应呈现出来。例如:编写的【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在预习导学环节中设计了以下环节:一是读课文三遍以上,并学会圈点批注。二是借助工具书,资料,与同伴交流,积累掌握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制订的方案切实可行。朗读是基础,读三遍并圈点批注,学生可大致了解课文的相关信息。从自己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去了解,品评,赏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老师的第二步提示,完成七个问题,从作者生平,背景,字词的音形意,到概括文章内容,脉络,作者情感变化,对生命的感悟等。在预习,交流,讨论中把握。为课堂学习研讨做了必要的准备,课堂应该是轻松,高效的。

三、课堂研讨交流的实施

课堂研讨是导学案实施的中心环节,研讨的问题如何设计?学生如何组织?多媒体还有没有用的必要? 应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

(1)问题设计的方法原则

问题是打开一门学科的钥匙,设计好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可见问题的作用和重要性。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所以,现在学习的方式也是重点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各个问题贯彻整个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在导学案上案设计上应围绕目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深入、持久投入到学习中。

(2)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运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运用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有各种形式,如有八人小组,四人小组。有的在座位安排上也别出心裁,圆桌形式面对面便于交流。小组内分工明确,有中心发言人,记录人,从而保证了高效运作,让他们在交流,沟通,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合作中切不可追求热闹而不注重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应认真设计让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进入深层的交流和碰撞。不能让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要照顾到全体成员。总之,不能偏重于形式,而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

(3)多媒体应适当应用

在导学案实施以前的课堂,较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多媒体以其大容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吸引着学生,也创造了较多的亮点,每有公开课,必用之。但导学案实施以来,发现很少或没有人用。笔者认为适时适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要的,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能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与导学案教学并不矛盾。

以上是对导学案教学的几点肤浅的思考,如何设计和使用导学案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实践,再实践,逐渐领会,明晰,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设计好每一节导学案,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并快乐着,我们将无比欣慰。

【参考文献】

[1]吴春燕. 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初探[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 (12):16-17.

[2]林肃秋. 初中语文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29(7):101-102.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有效引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51-01

初中语文导学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构建,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定教,教与学的统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新形势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课前预习明确化

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待语文学科亦然。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起来容易,上课听老师讲讲就行了。许多学生没有把课文认真地读上一两遍,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上课时老师讲得再好他也感受不深,不会引起共鸣。但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比较笼统的,学生也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把课文草草读上两遍予以应付。而导学案的应用则可以把每一课的预习知识都能用题目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的学习程序。

如导学案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等。从基础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的积累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查词典、读课文、找资料才能解决。这一过程很重要,老师的讲解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适当做点预习练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作进一步去思考体会。

二、方法指导具体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每节课老师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默写,然后分析课文,无法走出传统课堂的桎梏。我们都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中不但列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案的设计中也渗透着诸多学习方法。

如在导学案的每个题目的后面都要跟“方法点拨”,如《背影》一课的导学案中有对课文精要语段“爸爸买橘子”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把描写“爸爸”爬月台的动词找出来,在赏析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有章可循。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词是写谁的,答题的时候要找准方向。本段就是动词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了‘爸爸的动作,表现了‘爸爸买橘子的不容易,爱子之深。动词的运用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归纳,需要老师给予帮助,最好用文字在学案系统列出,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验证,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三、能力训练规范化

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如果想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输出”训练。利用导学案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训练这些能力,还可以照顾到每个同学的能力,设计比较有梯度的题目。这样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相应的题目,如程度不高的同学可以只完成每个部分的“基础题”,中等程度的同学可以完成“达标题”,程度好一些的同学则要完成“拔高题”。这样每个同学的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导学案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交稿的可操作性,导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载体,可以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于一体,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教学流程。导学案的推行和实施,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拓展延伸广泛化

导学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纸质的资料,根据教材内容适当为学生拓展延伸,补充相应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都应了“大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学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像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就可以利用网络随时为学生查找相应的链接知识,或者利用课件展示出补充的材料。这些方式都不如“导学案”在课外延伸的时候更加全面条理。

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可以把与《朝花夕拾》的内容都梳理出来,甚至可以把《朝花夕拾》里的精彩片段摘出来,打印给学生读,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还可以把同是写童年的《阿长与<山海经>》的课文选出来与本课进行比较探究,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作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可以把他最美的散文《春》附在学案之后,分析朱自清在《背影》中朴实感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在《春》中生动优美的描写。“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必须加强横向联系才可以使课堂更加丰满充实。有的拓展内容用导学案可能展示不了,就可以用作业要求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导学案上标出来即可,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有利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在方法的归纳上更具体,规范学生的各项能力训练,落实分层施教,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导学案还顺应了“大语文”教学的方向,为学生补充更多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链接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导学案内容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为提高教学效率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艳霞.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J].福建教育,2013(11).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法刍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法,新课标,素质教育

伴随国力的强盛和国民教育意识的觉醒, 新的环境形势对于我国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填鸭式”、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 新课标的提出更是催生新一轮教学模式的产生和演变。 新型教学模式下, 要求教师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重大转变, 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教师的指导地位得到明确,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得到彰显。 与此同时, 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研究一些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工具和方法。“导学案”的提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本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导学案”使用现状, 并分析 “导学案”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并针对所列举出的“导学案”教学中的困境, 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导学案”的定义简述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 个人备课、 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 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知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 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实施浅述

1.体现学生中心, 为自学提供内在动力。

针对当前一些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面, 自身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学习、更新和运用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思想, 相关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落实和强化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技能方法的学习培训和更新运用, 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导学案的认识, 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深刻认识到导学案在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发挥的积极、强大和有效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地将导学案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 成为日常教学当中的良好的教学工具, 并在实践过程当中配合导学案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对导学案加以改进优化和更新换代, 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强化教学效果。 此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学什么都会缺乏内在动力。教师在导学案实施过程当中,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做学生们的好朋友, 了解学生们当前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了解他们的喜好, 并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加以吸引和引导。

2.通过学法引领, 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导学案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和 “学”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活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引导和互相学习的过程。 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沟通讨论和合作, 可以互补长短、思维碰撞, 互相解答难题寻找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更好的自学方法并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反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和引导效果, 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进一步实现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 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高分高能的人才, 导学案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方法。 因此, 在日常教学当中,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 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 采取不同的导学案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并最终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强化自学能力。

3.多元评价, 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构建导学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方能正确地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学习成果, 以及导学案的实施效果, 方能了解和发现导学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盲点和误区, 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导学案加以不断改进、优化和提升, 更好地发挥教师导学案编制和实施、学生导学案学习的效果。 导学案的评价系统, 首先应当是双向的, 即既有教师对学生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又有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导学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如前文所述, 教师在导学案实施过程当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 学生作为导学案实施的主体, 导学案的实施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而, 导学案的评价体系应当是双向性的, 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评价,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发现自身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加以改进, 找到努力的方向去提升。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导学案编写和实施过程当中的指导加以评价, 从主体端对导学案的实施效果加以反馈, 让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要, 准确发现设计和实施的导学案及自身在导学案指导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在后续导学案编制实施过程当中加以改进和提升。 通过设计这样双向性的导学案评价标准, 一方面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更好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丰富教师的理论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新民, 王富英.学案:一种新的教学文化脚本[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5) .

[2]安桂清.学案教学:何去何从[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4) .

浅谈学案导学下语文作业的设计 篇9

一、课前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编印在导学案上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明确学习的方法,提前自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要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我提出课前预习作业要求有以下几点:1.通读全文;2.标段落;3.画记生字词和成语,把生字的拼音写到课文中生字的上面;4.反复轻声快速地认读生字词,想想在哪些具体情景中可以使用这个词语;5.找出生字词的形似字、同音字,并进行组词、造句;6.细读文本,心中有三意识,即写什么人(形象),发生了什么事(情节),抒发了什么情(情感)。同时,课后字词积累作业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三遍;2.选本课3-5个词语或成语,围绕一个中心连词成段;3.解释3-5个成语的意思;4.每篇课文学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听写一遍。学期结束后,做出一份本册的生字表,并时常温习。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一预习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完成。先是由老师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情况,然后由几名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到黑板上听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预习作业,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做讲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完成作业,然后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二、课中作业——让学生合作学习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学会合作学习。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它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不但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而且为教师展示了教路,为学生指点了学路。如果教师能紧紧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作业,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这样既能避免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的自身能力,教学质量就可明显提高。笔者在教七年级下册《鹤群》时,要求学生看课后练习题一,找出课文中描写鹤群的词语(句子、段落),试着从词句含义、修辞手法、表现情感三方面品味、体会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栩栩如生地展现鹤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和鹤鹰搏击的惊险场面的,并指导学生写上旁批。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以此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把课后练习题当作作业,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共同探讨,教师进行启发,对学习的方法技巧进行点拨引导,既落实了作业,又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把课后习题融入课中作业,还可以避免课后练习题成了课文的尾巴,不浪费教材练习的实用价值,而且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三、课后作业——让学生探究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文的拓展延伸部分,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课后作业来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与课文相关知识,不仅能成为学生巩固、消化、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有的老师在教七年级下册《鹤群》时,设计了二道题:

1.比较本单元三篇状写禽类的文章,分析它们在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哪些异同。

2.以《伤鹤救走之后》为题,写一个片断,想象鹤群的命运。

这样的作业,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挖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导学案优化设计探究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向案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1-01

一、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导学案的设计在总体上遵循“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的要求,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学习策略的选择,灵活、科学的调节教学内容,促进课堂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氛围的形成。其基本要求:

(一)做好学生基础现状的科学诊断

从学情调查在红来分析学生的起点,研究当前教与学的差异性,并从学生为原点来进行导学案设计与优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学生的心智特点,明确应该教什么,如何去教。

(二)在以学定教后,要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凸显学生的主动性

哪些是需要去发现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学会的,哪些是学生不懂的,哪些是需要重点跟进的。这些问题的明确,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自我学习创造条件。

(三)注重教学的分层性,凸显学生的差异

分层教学是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兼顾以生为本理念,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上来贯穿分层教学与评价。

(四)注重学法的渗透

从学习过程中来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避免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在一定情境下来转化教法,凸显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注重合作学习的渗透

合作学习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中来进行重新编组,以互动、互助来沟通与交流,提升学习效果。

导学案在设计中,应该能够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中,为学生创造机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六是鼓励学生在导学案设计中的参与性。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导学案,还要从导学案的学习准备上参与到设计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进行文本质疑,从参与设计中获得启发。

二、基于导学案的课程设计

与传统教案相比,导学案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教学实效的展开,特别是从语文课的备课及教学重点难点的预设与解决上,利用相应的导学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学流程,突出教学任务,引领学生从中来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系。以《马来的雨》一课为例,在目标设定上,一要明确马来雨的特点,主要通过课文阅读来寻找关键词句;二要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从多视角上来进行刻画;三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对马来雨的一份深情。在重难点设定上,一要掌握个体、小组合作朗读的方法,对关键词句的鉴赏与学习;二是难点要从情感的理解上揣摩马来雨的内在含义。在导学案设计与优化上,明确四项教学任务。

(一)做好课前的预习与准备

从初读课文来整理易错字词,并有计划的查阅和归纳课文中的描写特点,不同的观察位置,不同的感官体验、表露的情感及名句鉴赏;利用听雨、淋雨、观雨来进行自我感受书写,以一百字为限进行文笔练习。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本任务的实施上,要从教材的熟悉及学案的分发上,锻炼学生的提取阅读,自主学习。

(二)做好课堂实施中的互动与交流

如在全文朗读中注意字词的梳理与思考;对于文本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圈画,并归纳马来雨的特点。在本任务中,可以通过表格设计来进行不同观察点的多重描写,利用小组间的探究与合作,从文章字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句子段落的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教师在点拨中需要强调,语言特色的分析,三个感官、三个视角、多重修辞手法的对比;利用小组合作来进行关键词句的品读,把握文章的主旨及思想。

(三)做好课堂达标训练

主要涉及到马来雨的特点总结,不同感官的不同体验。如手伸到窗外来触摸雨的清凉;雨点落地时对泥土的挑衅,对青石板的撞击;引入《虞美人·听雨》中诗句来讲解。本阶段任务主要侧重于课堂练习,对知识的掌握及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检测。

(四)进行课后延伸与课堂拓展

结合文本内容来多角度的描写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熟读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结合《僧庐雨》进行范文延伸;结合本地实际来描写雨的特点。通过对本节内容的优化设计,在导学案的实施中,需要从任务的明确上抓住课前准备环节,特别是对学生自主朗读及预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学生的学情实际来制定导学案,凸显导学案的因材施教。

(五)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导学环节”

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导学环节”,要从具体的学习任务及学习过程中,结合个别指导与小组学习,积极的开展对学与群学,发挥各自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如通过问题情境的构架,引导学生能够从教学预设中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掌握相应的知识;最后,对于导学案的优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方法及方式,要避免传统单一的讲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三、结语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证明下一篇:心理健康教案-梦想,在自信中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