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三导学案

2024-10-14

语文园地三导学案(共7篇)

语文园地三导学案 篇1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2.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学习重点】

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以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等。(学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组课文把我们带到了风光优美的田园,通过综合性学习,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感受那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情。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或对田园风光的感受,或活动中趣事等,说给大家听听。

二、小组交流。

要求:1.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

2.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汇报,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组内其他同学帮助润色加工。3.评一评本组内谁的收获大、感受深。4.注意语言清晰流畅,学会倾听,礼貌提问。5.教师参与组内交流,相机予以指导。

三、全班汇报。(每一小组选一位代表作全班交流)1.田园风光美如画:

师:那里的天是那么蓝,那里的水是那么清,绿树掩映中的农家小院是那么宁静。有请小导游们带我们领略优美的田园风光!

(生介绍农村房前屋后的田园风光。)2.乡村生活乐趣多:

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家生活恬静而充实。你在乡下生活过吗?你了解到的农家生活是怎样的?跟同学分享

一下你的感受。

3.乡土气息小制作:

师:镰刀、锄头、犁铧,是农家人劳作时必不可少的伙伴;而蝈蝈笼、竹帘、竹席,各种有趣的小编织,则体现了农家人休闲时的心灵手巧。下面请同学们展示收集到的乡土气息小制作。

生展示并说怎么收集到的经过和感受。4.田园诗歌意盎然:

师:清澈的泉水和袅袅炊烟和着蛙声入眠,飞舞的燕雀和萋萋芳草伴着朝阳苏醒,有多少人向往那种恬淡和舒适。让我们用诗、用歌、用舞去表达我们心中的向往吧!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诗歌和舞蹈。

《乡间的小路》《小燕子》《捉泥鳅》《数鸭子》《游山西村》等。5.日新月异新农村: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在广阔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请你把了解到的信息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变化或收集到的资料。

四、评选优秀。

评一评全班谁的收获最大,谁的感受最深刻,谁的展示最清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学习目标】

1.借助本组课文中学习积累的丰富语言以及表达方法,将自己对田园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等思想感情真实、清楚地表现出来。

2.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写作的内容表达得清楚具体。【学习重点】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课外阅读一些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优秀篇章,积累优美的词句。(学生)【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通过对第六组课文的学习,了解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田园生活,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一幅幅自然质朴、清新美好的画面。我们对乡村的景物和田园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田园和乡村,感受一下田园的美景和乡村的生活。

2.我们听了同学的汇报,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二、明确要求。

1.今天你们就把自己感受最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2.明确要求,读课本116页第2自然段:

(1)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可以写景物、人或事,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2)内容表达要清楚,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3)写后认真读读、改改。

三、确定题目。

1.要能概括全篇内容,简洁而醒目的短句或词。2.可以以地点、景物、人物、事物为题。

四、理清写作顺序。

写景──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如《乡下人家》。写人──可按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写,如《麦哨》。写物──可按事物的不同特点来介绍。

写感受──可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认识、心里想的。

五、写作构思。

(1)小组交流,说说本次习作,你打算选择哪方面材料写,写的顺序,写作的意图和重点有什么计划,请同学们参谋参谋。

(2)教师点名交流,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计划在哪些地方要用到积累的优美词句,计划运用哪些词句。并简要说说运用的原因。

六、课堂练笔。

1.为了检验自己是否能将构思的重点清楚地表达出来,请同学们选取计划将要重点描写或者讲述的一个精彩场面片段写下来。(如一处田园景色、一个劳动场面等)并要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或者句子。

2.学生课堂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学习目标】

1.认真评议习作,修改完善习作。2.学生逐渐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

交流讨论评议习作、修改习作。【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教学过程】

一、承接上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谈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并把说的内容写了下来。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改一改。(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内容,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

二、课堂随笔。

1.为了检验自己是否能将构思的重点清楚地表达出来,请同学们选取一处景物或者一个精彩的故事片段写下来,并要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或者句子。

2.学生课堂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当堂习作,检验学生写作的技巧,训练写作能力,减轻课后负担。)

三、交流习作,互动评价。

1.回顾修改习作的方法。(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字里行间的方式去修改。)

2.个例评价:点名请三位同学读习作片段,其余同学听后评价,提修改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标准:语句是否通顺明白;描写是否清楚、具体;重点是否明确,突出;运用的优美语句是否恰当,不妥之处应如何修改。)

片段一:乡村的夜晚也是分外迷人的,夜幕低垂,星是极稠密的,布满夜空每一个角落。这里没有工业污染的朦胧和混沌,只有一片清朗和纯净,每颗星似乎都那么耀眼,其间有一些星星我从未见过,它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大圆圈,看上去像项圈上镶嵌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乡村的夜晚》)

生1:听了他的这个片段的描述,我感觉乡村的夜晚很寂静、干净、美丽!

生2:文中“其间有一些星星我从未见过,它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大圆圈”这个拟人句,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空气的清新、自然、美妙!

师: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会使你的习作更生动、精彩!

3.同一选题的同学组成小组集体交流,小组内评议并修改。4.各小组选出优秀习作全班交流,共同欣赏。5.佳作赏析,完善习作。

四、总结习作,提出建议。

这节课,我们对习作进行了点评、修改,完善了习作。更使我们对田园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观察思考生活。

(总结本节课内容,提出希望。激励学生写出更好的习作。)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学习目标】

1.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通过学习、模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3.充分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水平。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学习重点】

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通过学习、模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1.初读理解,用心体会:

读下列各句,体会各组句子间的共同特点。(课件出示)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2.分析比较,感悟发现:

(1)生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带点词语体会)

(2)师总结:作者分别把荷花、小白菊、小鸡、长生山羊当作人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景和物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我们觉得亲切、生动、有趣,也更能表达出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

3.联系阅读,拓展视野:

(1)说说你还从本单元各课中搜集了解到哪一些类似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说说你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类似的语句,比一比谁积累得最多。

二、日积月累。1.初读诗句,自由朗读:

出示下列诗句,要求读通读顺。(课件出示)(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6)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1)自读感悟,尝试说说句子的意思。

(2)小组交流,说说句子意思,相互质疑问难。(3)班级交流,质疑解难。(师生互动)3.归纳特点,交流发现:

仔细朗读后,说说这些诗句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4.读读背背,内化积累:

课堂背诵,相互检查,比比谁背得快,掌握得多。

三、展示台。

1.过渡: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积累了不少田园诗篇,也搜集了许多有关乡村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有的同学对乡村生活有了许多感悟和收获,下面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小舞台,把你们的收获展示出来吧!

2.办好图片展。

(1)搜集图片。可以从各类图书、杂志、网上寻找剪辑,或者自己拍摄的照片,只要是有关乡村生活风光的就行。(2)设计版面。按自己的思路设计版面大小,安排图片顺序,如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出等。(3)合理构思,做好展前准备。展示时要由专人负责讲解,展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3.讲好故事。

(1)注意选择反映乡村儿童生活的故事,如乡村儿童在田野里捉蟋蟀,在草地上放风筝,等等。(2)讲故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讲时语言要流畅,语速要快慢适当,饱含真挚的情感。4.制作蝈蝈笼子。

第一步:编底儿。

准备一些麦秸(或芦秆),选四根编成一个“井”字。在此基础上,沿“井”字的外延麦秸续八根麦秸。注意:基础“井”的横向、纵向两根麦秸需一上一下压住后续的麦秸。最后编成“”形。

第二步:编笼身儿。

在底的基础上,每次续一根麦秸,用底的外延麦秸一上一下压住后续的麦秸,并不断往里收口,成圆形或方形,直至顶部。

第三步:收口。

将长出的麦秸卷压过来,剪断多余的部分。把末端塞进笼口下的“井”中,将所有的麦秸每隔一根都重复上面的做法,直到最后一根。

5.写一首小诗。

(1)首先可以找一些类似的诗歌反复吟诵,熟悉诗歌语言。

(2)要抓住反映乡村生活的意象,发挥想象,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四、自助小结,交流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语文园地三导学案 篇2

一、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我们知道, 在课堂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导学案的使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明白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并能够在预习导学的引导下预习课文,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上,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 合作探究, 达成共识, 以至于解决问题。在课堂巩固、延伸及教学后反思中, 都是学生主动去完成, 这些都是学生的自主的形式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主要负责对导学案的编写, 在课上协调学生学习, 听取汇报, 然后对学生质疑提问。教师的引导、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 因此导学案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使用过程, 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也还课堂时间与空间给学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提升自己的情感。

比如, 在《落花生》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 文中结尾处记录了“我”和父亲一番对话, 作者说要做个有用的人, 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 有的说是能挣钱的人, 还有说有才华的, 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 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精彩, 甚至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在问题 (2) :为什么文末说“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用“印”字, 而不用“记”字?在经过短时间的小组交流后, 开始成果展示时, “老师, 找我们组!”的恳求, 爽朗的笑声, 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 学习激情高涨。当铃声响起时, 学生“唉, 又下课了”的叹息, 这一切, 都在告诉我,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现在都提倡团队意识, 集体意识, 当然学习也离不开合作。班级要有学习气氛, 学生要有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共同解决, 共同提高。当然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我认为必不可少, 也就是班内必须有学习小组的成立。这样的学习小组应该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有学习的热情。而导学案的使用, 就是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 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之间还形成竞争趋势,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

例如, 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探究题供各小组自由选择:

(1)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小组成员组长的带领下, 选好题后, 就进行明确的分工,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定好记录人、发言人。组内成员开始就选题各抒己见, 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小组团结一致的精神, 努力使本组的发言做到尽善尽美。此时, 也可以就近与邻组成员进行纵向沟通交流, 这样在小组内, 充分发挥个人作用, 又能和其他组员合作, 形成一种组合力, 以提升教学效率,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用导学案教学, 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 不翻阅资料, 不了解学情, 那么所编写的“导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课堂上教师既要是导演, 又要成为参与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 不要大讲特讲。学校给我们规定, 一节课, 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对生来讲, 要求具有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 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合作学习的能力, 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形式, 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作。

总之, “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 为建设语文高效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口。要通过“导学案”, 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此, 每一堂课之前, 我和同组的战友们携肩作战, 共同出谋划策, 认真编好导学案。为了修正一节教学案, 我曾先后在三个班里上同一节课。一节节导学案, 凝聚了我们集体智慧的力量。劳动是艰苦的, 然而收获却是让人喜悦的。学生的热情与参与, 让我们班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上课时感受到了惬意、轻松。各科老师上公开课都愿意选择在我们班。看了期中考试成绩之后, 原来的担心不再, 三个学科, 我们班有两科成绩位居学校第一, 各科成绩在全县的位次中几乎都居于前三位;和以往相比, 成绩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有所上升。通过导学案教学, 我深信是课堂的有效促进了质量的提高。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 但“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 将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摘要:主要是研究小学语文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导学案实施后, 全面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本文分别从语文导学案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教育学, 2011, (9) .

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第四章 篇3

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自主学习

1、伽利略物理学方面――经典力学的奠基者(意大利人)

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等人认识到为了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通过试验伽利略发现和定律。意义。成为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伽利略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伽利略是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正确性。

3、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微积分+经典力学)

A标志:1687年《》 内容: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等。

B特点:以

C影响:科学预见性的威力——(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D意义: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了

合作探究近代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

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重大革命

1相对论提出的背景?

2、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E=mc2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效应”和“效应”。

3、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即时空会发生“空间折叠”和“时间隧道”。

4、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囊括在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5、1921年爱因斯坦因

(二)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量子理论提出的背景?

A.1900年 普朗克(德)提出“ 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B.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运用

2、影响:A、推动了物理学的新发展――1925年诞生“量子力学”

B

合作探究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意义?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之所以说伽利略的科学研究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主要依据是A、倡导并开始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B、论证了哥白尼“日心说”的重要性

C、发现了落体定律,确立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新概念 D、是通过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2.牛顿提出的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不包括

A、万有引力定律B、加速度的比例定律 C、惯性定律D、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3.“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4.之所以说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相对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②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③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④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人到微观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B、相对论有悖于日常经验

C、理论物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很远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6.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7.相对论和量子论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是

A、改变了人看世界的角度B、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思维方式不能绝对化D、使人们有了微观世界的认识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一 教会的禁锢

1、谁是万物的创造者:在知识贫乏的古代人们相信创造了人类肯世界万物。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宣扬创世说,推行精神独裁,受其束缚最大的是(学科)。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 1.早期进化论思想:

提出:19世纪初(法)内容:观点:原则:

2、科学进化论的创立历史背景?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时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进化论思想在欧洲科学界,特别在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是杰出的科学家,是敢于向基督教神学挑战的英雄,堪称“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达尔文在牛顿之后最终驱走了上帝?

巩固练习

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对生物学的束缚主要表现为

A、地球中心说B、上帝创世说C、太阳中心说D、生死轮回说 2.生物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圣经.旧约》 C、《物种起源》D、《人类的起源》 3.堪称“生物学领域的牛顿”的是

A、施莱登B、施旺C、拉马克D、达尔文 4.下列关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伟大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地球中心说 B、引起了生物学的一场革命 C、引起欧洲宗教界的轩然大波

D、引起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动

5.恩格斯说:“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的进化论

A.冲击了封神学创世说B.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基础 C.开创了生物学研究的新时代D.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感受高考

1《新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胡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世纪初期B 18世纪中期C 19世纪中期D 20世纪初期

2英国思想家斯宾赛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胡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 相对论原理B 万有引力定律C 进化论原理D 主权在民思想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胡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负面影响。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1“蒸汽时代”到来的背景 政治上: 经济上: 科技上:

2“蒸汽时代”到来的过程 18世纪60年代:

18世纪8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 电气革命的出现(19世纪60、70年代——20世纪初)阅读教材填下表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40、50年代至今)1表现:互联网出现的过程?

3互联网的功能?

4对互联网的评价?

巩固练习:

1.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是

A、纺纱机B、蒸汽机C、蒸汽轮船D、蒸汽机车 2.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的标志是

A、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B、发电机的创制 C、电动机的发明D、电能的广泛使用 3.19世纪末,引起世界交通领域的一场革命的是

A、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发明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C、发电机制造成功D、电力机车的运行 4.人类进入20世纪后,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水力B、蒸汽动力C、电力D、风力

5.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后,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A.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B.电的发现和电器产品的广泛应用 C.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D.合成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 6.互联网在中国被翻译成A、互联网B、因特网C、万维网D、信息网

7、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初四语文导学案 篇4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执笔:张莹审核: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

2.理解准确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本文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清高淡雅的志趣。

4.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前置自学

1、作者简介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2、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突兀()棹()颊()目酣()神醉东阿()王夕岚()石篑()罗纨()夕舂()

3、朗读课文。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读出感情。

4、注意下面加横线的字的含义。①保叔塔突兀层崖中②即棹小舟入湖③目酣神醉④花光如颊

⑤波纹如绫⑥余游西湖始此⑦艳冶之极⑧粉汗如雨

⑨梅花为寒所勒⑩山峦设色之妙

5、重点句子翻译

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②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③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④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

《西湖一》

1.作者初游西湖时的心情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园地三导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过程方法: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教学课时:1 预习要求:自己解决生字难词,通读课文一遍,勾画有关主人公的描写语句。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红楼梦》主题曲导入。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2.预习检测

3.整体阅读。

——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4、自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5、自读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学生畅谈。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 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解说:《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博大精深,值得鉴赏的内容很多。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6、作业:练笔:香菱学识的启示

语文导学案设计的三要素 篇6

导学案是指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指导, 由教师精心设计的, 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以后, 学生才接触新的知识, 而导学案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流程, 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前移, 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因而大受青睐。一般来说,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需具备以下三要素:

一.学习目标的可行性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航标”, 只有“航标”明确了, 轮船航行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一份优秀的导学案, 必然要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和归宿。一般来说, 学习目标应该控制在3-4个, 难度适中, 太多太难则无法完成, 太少太易则缺乏成就感, 应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学习目标是隐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 学生很难明了, 所以在上课前, 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并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其次, 要熟知教材内容, 不同的教材因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不同, 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必修教材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微观和具体, 明显高于选修教材的要求;再次, 要了解学情。学生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 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层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 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导学案是让学生“先学后教”, 所以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出现大量文字介绍、文章说明,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 学生每做一个题目都需要查阅资料, 并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打开思维之门,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 每做完一个题目, 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 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内在, 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时, 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是问题的梯度化。问题的设置要先易后难, 逐步加深, 呈台阶式螺旋上升,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其次是问题的分层性, 可以将问题化的学习内容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出来, 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等级的题目,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案”重知识的传授, 采用的方法必然是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等,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纯粹被动地接受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制定导学案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优势, 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比如文科中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搜集, 使其感官受到全面刺激;有难度的题目可以讨论法呈现, 提高其合作能力;联系社会实践的题目可以探究法出现,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能力;甚至还可以采用问题发现式, 每张导学案预留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自行发现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 以锻炼其归纳能力等等。

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完成导学案一、二。第二课时

学习《牧童》、《舟过安仁》。第三课时

学习《清平乐·村居》;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自由读全诗,借助拼音读诗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4.自学生字词语。

5.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6.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诗词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 1

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7.资料链接: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唱歌,故唐、五代时多称“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阕。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二、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皮 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词句。4.自己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古诗词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怎样的乐趣?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5.抄写生字。教师示范“蓑”写法。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原来是。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

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4)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5)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他想:

二儿子正在,他想:

三儿子正在,他想:

(6)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7)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

(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舟过安仁》的作者是 代诗人。《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 弄: 句意:(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句意: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 ——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

趣、取

乐。

()

5.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6.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四、课堂小结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学习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

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学案自学

【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我会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毡 卸 咀嚼 漠 寞 袄 袍 傻

(二)、我知道

《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的《 》这是一部()的小说。本文讲的是主人公在()经历的童年往事。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课中】(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2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二、【班级展示】

汇报交流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三【质疑探究】

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四、【自悟自得】

1、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2、妈妈那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五、【达标测评】

1、我会读

毡帽 缷煤 咀嚼 沙漠 袍子

2、我会填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啦!它的毛皮()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

3、师: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阅读《金色童年》

4、教师小结。

7、《祖父的园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蚂蚱、瞎闹、樱桃、水瓢”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我会读:

蚂蚱 瞎闹 樱桃 水瓢

(二)我知道: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画波浪线。

(三)我疑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课中】

【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一【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画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

二、【班级展示】 汇报交流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三【质疑探究】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最令你快乐?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五【达标测评】

(一)我会写

()()()()

蚂蚱 樱桃 瓜瓢 倭瓜

(二)我阅读:

1、《祖父的园子》一课,分别叙述了————、————、————、————,表达了————。

2、花园里,——-——!———————,新鲜漂亮。

(三)我概括:

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我觉得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的,这()是她童年()的源泉。

第8课 童年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课前预习3.学生快速解决生字

第二课时

1.集体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板书、分析、拓展

第三课时 测评、点评

一、课前预习

1.课前,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在书上注上拼音并各组两个词语,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情不自禁:

随心所欲: 绞尽脑汁:

一本正经:

澄澈:

进化:

困窘:

3.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4.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5.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6.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强调需要注意的读音及难写易错字。

易写错的字:“赋”字不要多一撇,“厘”字不要多一点,“愧”字中“鬼”的写法。部首同是“月”的“胚、臂”的不同写法。(2)交流预习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3)朗读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纠音、评价。

(4)交流收集的资料。

(5)反馈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

三、导学流程 1.导入。

童年是令人难忘的,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有泪,有喜,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2.学习新课。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发现的快乐?(2)自由朗读3----13节,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又是怎样找到答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交流,写下你找到的有关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3)反复朗读,体会“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我”为什么会笑?老师为什么会觉得“我”不怀好意?

(5)“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6)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吗?

3.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我想对菲奥多罗夫说:(2)童年是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好笑的事。小朋友,你在童年时是否也有什么发现呢?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

4.达标检测。(1)句子加工厂。

A.我们的童年难道不是一首充满幸福和欢乐的歌吗? B.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C.老师对同学们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D.同学们听说我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2)点击课文。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驱逐”是指 ;“迫害”是指。2.破折号的作用是。3.请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我想对菲奥多罗夫的老师说: 改成陈述句:

改成“被”字句:

改成转述句:

第9课 儿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20分钟; 预习检测、交流:20分钟 第二课时

(1)学习《我想》:20分钟;(2)学习《童年的水墨画》:20分钟 第三课时

(1)拓展延伸:15分钟;(2)达标检测:20分钟;(3)课堂小结:5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2.反复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

4.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5.阅读诗歌,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6.想一想: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小组各指派一人朗读诗歌,其他人认真倾听并评议。2.组内交流每首诗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3.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4.组内交流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我想》

(1)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A.朗读诗歌,说说“我”那么多的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并说出令你神往的理由。

B.想像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佳句:

好处:

(2)每小组选择喜欢的一小节朗读,其他组认真倾听并说说自己在听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4)小组比赛朗读,读后评一评,看看谁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诗歌的意境。2.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①朗读诗歌后,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②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佳句: 好处: ③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比较鉴赏:默读两首诗,想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请结合《我想》这首诗歌,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出自己童年的美妙想象。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3-14页 2.选词填空

肃静

安静

寂静

①在()的树林里,偶尔听到几声鸟叫。②放学后,校园里渐渐()下来。

③起初是全场(),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

当然 必然 显然

④这件事()是他干的。

⑤侵略者最终()会得到失败的下场。⑥地热居高临下,()更容易发现我们。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汲取——

湿软——

漂亮——

梳妆——

戏耍——

喧闹——

反义词:喧闹——

遥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各小组用一句话小结,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也可以谈谈本组当堂课的表现或学习态度。

10、《杨氏之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知识链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学法指导】

通过诵读体会孩子的聪慧 【自主学习】

(1)我能把课文读通顺(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课中】

一【合作探究】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1“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3、各小组交流。

4、杨氏之子的聪惠表现在哪? 二【班级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三【质疑探究】

揭示中心词“聪惠”。

四【自悟自得】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

()()

二、选词填空。

爱慕 爱惜 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1、《晏子使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2、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3、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重、难点】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

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将眼光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还在外交上展开激烈的争斗。各国的外交使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展开了机智的外交斡旋,显示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机智辩才。晏子正是这样的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

二、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文。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课中】(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小组内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可全组齐读全文。

2、小组内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只有一个要求: 尽量忠实于原文。其他学生评价,修订。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4、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侮辱,就不足为怪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思考: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4)、精彩在什么地方?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二【班级展示】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4)、精彩在什么地方? 三【质疑探究】

(一)感悟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二)楚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楚王的身上,我们又应该获得哪些警示?

让我们一起读席勒的这句话:

不会尊重他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让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多一些尊重,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三)全文描写了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试找出传神的语句分析之。

(四)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成语填空:

一()一()二()—()五()十()

三()二()万()千()十()十()

九()一()七()八()百()百()在正确字下画“√”。

①这(搜、艘)船不但(戴、载、栽)客多,(隐、稳)定性好,而且(束、速)度快。

②周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代、带)。

③老师的话(启、起)发了我,我(觉、决)心(刻、克)苦学习。

④小学生(遵、尊)敬老师,(遵)守纪律 策略选择填空题(以避为攻,请君入瓮,后发制人)

第一答中晏子答非所问,用的是()战术;

第二答中晏子假装害怕,用的是()战术;

第三答中晏子全力反攻,用的是()战术。

12、《半截蜡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 德 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学习重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划课内字词

2、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书写在下边。

3、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自主学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

【课中】(一二课时共用)

导入: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半截蜡烛》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一、【合作探究】

1、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

2、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二、【班级展示】

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三【质疑探究】

续编故事: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一)、写一个最贴切的成语

1.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二)、补充完整

厉声地____ 从容地____ 娇声地____ 镇定地__ 轻轻的____ 默默地__(三)、阅读

(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四单元 第14课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2.熟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3.搜集有关志愿军的资料。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情谊 噩耗 刚强 篮子

雪中送炭 深情厚意

二、我知道:

1.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朝鲜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大娘雪中送炭?画波浪线。

3、你觉得文中谁是谁的亲人?为什么?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画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如从句式上找,每段结尾都用了反问句)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三、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四、课堂检测:(另付页)

一、我会写

â hào yǒu yi gē yáo dà sǎo zàn shí fēng suǒ

()()()()()()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二、我会改:

例: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我概括:

从课文的那些事例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四、我阅读: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同朝鲜————、————、————、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的深情。

2、再见了,——-——!再见了———————!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让————————————————————————————。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预习学案】

(一)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我会读

阿妈妮 战役 硝烟 情谊 稻米谣 噩耗 跺脚 大嫂 挎着 篮子

2、我会填

雪中()()同()于()深()厚()

3、我明白

《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的是____________。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_________讲的。

4、我会做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把句子改成陈述句。哪句话更能表达感情?

5、我知道

学生搜集的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或图片。

6、我的疑问

预习课文后,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下来。【导学案】

一、出示导学案,学生自学。学生自读自悟。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呢?哪个故事最使你感动?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人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二、交流导学案

1、学生小组交流探讨,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亲情,使问题达成共识。

2、班内集体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呢?哪个故事最使你感动?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人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课堂检测

1、我会写

fēnɡ suǒ xiāo yān qínɡ yì zhēn chá()()()()â hào kào jìn zhàn yì shãnɡ suǒ()()()()(目的: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2、我会改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

的友谊?(改为陈述句)

(目的: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3、我会填

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课后作业】

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第15课 金色的鱼钩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班长的高大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学习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自主学习

(一)字词部分

1、读课文三遍,圈画本课生字在书上组词。

2、读一读下面的词语,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颧骨 两鬓 抽噎 斑白 搪瓷 严厉 收敛 疙瘩 弥漫 支吾 粗糙 抽噎 红锈 宿营 青稞 热气腾腾 无边无涯 昏迷不醒 喜出望外 奄奄一息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读课

题,由

我想到。

2、通过查阅读资料,我对长征的了解有。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B、把文中和题目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合作探究

仔细研读课文,弄清下面问题。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在书上写出感悟)温馨提示: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情的句子。

38。

2、朗读老班长和小梁的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深情朗读,理解“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个句子意思。

4、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提示:抓住主要内容,用口语表述。)当堂检测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沉重—()粗糙—()挽救—()鼓舞—()脆弱—()舒展—()

二、补充词语:(4分)

无边无()()()一息()不转()()迷()醒 拓展

1、写一写:如果给老班长立碑,你想在碑上写几句什么话 ?。

2、讲一讲:小组内交流自己所积累的长征途中的故事。

第16课 桥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重、难点:掌握字词 自主学习

一、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思路 1.按课文顺序出示词语: 咆哮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下面一排是写。

2.按词顺序,不看课文,把课文内容复述出来。3.根据课文思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合作探究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狞笑是一种怎样

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2.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分析: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 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3.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4.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5.体会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结: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

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当堂检测:

1.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收集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â)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2.小练笔:写一场面片断,注意把你看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出来

我体会:

学后反思:

第16课 桥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

老汉的大山形象。

重、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词句。自主学习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用< >划出来,读一读,谈谈体会。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4.用()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1.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你从哪里知道的?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五

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

④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

1.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很特别,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请将三个表达特点写出来。

2.你还学过哪些带“桥”字的课文,本文以“桥”为题有什么含义?再用一个带“桥”字的句子赞美老汉。

第17课 梦想的力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自主学习

1.理解重点词语 迫不及待: 簇拥: 募捐:

2.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有关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瑞恩的决心大,语气坚。

4.结合今年我国云南省大旱,谈谈自己应当如何用水。

5.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想些什么?

合作探究

1.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

2.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过程的呢?

当堂检测

①读一读,写一写。

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

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

②“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在这两个多小时里,他是怎么度过的呢?写一段话。

③“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雨过后,邻居们去请他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得了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这省略号里还会有什么事呢?

拓展延伸

上一篇:少先队活动记录秋季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