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学案

2024-08-01

初中语文导学案(共12篇)

初中语文导学案 篇1

长久以来语文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讲授, 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语文教学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强调教与学的沟通。导学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增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 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 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导学案教学的特点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 是由教师编写的学习方案, 但是不同于教案和学生的预习方案, 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重点、课程预习、合作学习、教师讲解、课后练习和学习评价等部分。导学案教学以学案为基础,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依据, 具体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或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辅助的作用。导学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具有导读、导做和导思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导学案的设计突出了问题的导读及课后的练习,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 进行了语文教学的实践。导学案教学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体验学习的快乐, 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二、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导学案中设计大量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激励学生探索知识, 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 就会极大地降低教学效果。比如在《故乡》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描写杨二嫂的转变的?对于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和多元化, 如果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对杨二嫂展开肖像描写的?”这种问题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不需要经过思考, 在课本上翻翻书就能很容易找到, 丧失了导学案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作用, 浪费了宝贵的课上时间, 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效果, 流于形式, 过于表面, 与导学案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问题的设计要能在学生解答之后, 又有所思,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导学案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思路和纲领, 学生在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学生、探索过程中, 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而且自己又有新的思考, 新的疑问, 产生质疑并自觉地到文中寻找答案, 这才是导学案教学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掌握学习的方法, 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表演和辩论会等比较灵活的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大胆地说、尽情地表演、热烈地讨论。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 活泼好动的年龄, 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较积极的, 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给学生以展现自我、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机会, 比如学习《变色龙》时, 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本内容编成剧本, 在课下熟读剧本, 分配角色, 在课上表演出来, 以新鲜的活动吸引学生学习课本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 不仅容易让学生接受,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都不相同, 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 不能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独挑大梁, 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沉默孤立,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 做好均衡的工作,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 学到知识。

四、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偏差, 教师要针对出现比较集中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精练的讲解后, 要重视课后的练习, 将掌握薄弱的环节, 反复多次练习, 有目的地安排当堂训练, 将知识巩固起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由于导学案教学的特殊性, 所以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五、结语

导学案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永超.争奇斗艳唱山歌——浅谈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展示”[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01)

[2]吴春燕.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 (中学版下) , 2011 (06)

[3]李启明.让学生尽享成功的喜悦——语文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功能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语文, 2010 (34)

初中语文导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

3.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常常把风景美丽而人们又不常去的地方叫做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成语来源于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

二、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世称靖节先生。

三、诵读感悟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便舍船(shě)屋舍(shè)俨(yǎn)然豁(huò)然开朗

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

邑(yì)人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语(yù)云

为(wèi)外人道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节奏要合理。④语速要适中。⑤语句要流畅。⑥要读出感情。

3.自由朗读,齐读。

四、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课文例句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够,不充分

如此 像这样 说如此 这样

缘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词语 词义 课文例句

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动词 处处志之

标记,名词 寻向所志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4.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5.省略句见书

六、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读本文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明确:桃花源外在环境美:

自然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内在环境美: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这里的美,你看、、、、、、)

例如:这里的土地美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面大毡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欢乐?(男女、老幼、渔人)

生活环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因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因为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因为受到热情相邀(要、延)。

男人乐:往来种作,乐不乐?(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三)探桃源之奇

奇在何处?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病终”

问(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深入研讨

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

2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3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人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不要象陶渊明那样幻想了一个美丽的社会,可自己却在贫病中死去。有人说,人应该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为现实。)

三、总结收束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的.如此酣畅淋漓?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资料:

[默写]

①描写桃林美景的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花鲜美,落英缤纷。”

②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用借代的手法描写了桃源内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态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⑥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⑦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⑩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世外桃源。

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有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视察,县里小吏忙来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捻须吟诗,一听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还穿着便服,吃惊地说道:“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陶渊明一向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要穿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口气道:“我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揖!”说着,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这就是著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连他们赠送的梁肉也“麾而去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语文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有效引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51-01

初中语文导学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构建,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定教,教与学的统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新形势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课前预习明确化

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待语文学科亦然。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起来容易,上课听老师讲讲就行了。许多学生没有把课文认真地读上一两遍,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上课时老师讲得再好他也感受不深,不会引起共鸣。但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比较笼统的,学生也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把课文草草读上两遍予以应付。而导学案的应用则可以把每一课的预习知识都能用题目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的学习程序。

如导学案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等。从基础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的积累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查词典、读课文、找资料才能解决。这一过程很重要,老师的讲解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适当做点预习练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作进一步去思考体会。

二、方法指导具体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每节课老师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默写,然后分析课文,无法走出传统课堂的桎梏。我们都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中不但列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案的设计中也渗透着诸多学习方法。

如在导学案的每个题目的后面都要跟“方法点拨”,如《背影》一课的导学案中有对课文精要语段“爸爸买橘子”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把描写“爸爸”爬月台的动词找出来,在赏析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有章可循。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词是写谁的,答题的时候要找准方向。本段就是动词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了‘爸爸的动作,表现了‘爸爸买橘子的不容易,爱子之深。动词的运用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归纳,需要老师给予帮助,最好用文字在学案系统列出,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验证,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三、能力训练规范化

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如果想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输出”训练。利用导学案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训练这些能力,还可以照顾到每个同学的能力,设计比较有梯度的题目。这样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相应的题目,如程度不高的同学可以只完成每个部分的“基础题”,中等程度的同学可以完成“达标题”,程度好一些的同学则要完成“拔高题”。这样每个同学的能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导学案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交稿的可操作性,导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载体,可以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于一体,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教学流程。导学案的推行和实施,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拓展延伸广泛化

导学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纸质的资料,根据教材内容适当为学生拓展延伸,补充相应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都应了“大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学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教材知识,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像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就可以利用网络随时为学生查找相应的链接知识,或者利用课件展示出补充的材料。这些方式都不如“导学案”在课外延伸的时候更加全面条理。

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可以把与《朝花夕拾》的内容都梳理出来,甚至可以把《朝花夕拾》里的精彩片段摘出来,打印给学生读,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还可以把同是写童年的《阿长与<山海经>》的课文选出来与本课进行比较探究,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作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可以把他最美的散文《春》附在学案之后,分析朱自清在《背影》中朴实感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在《春》中生动优美的描写。“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必须加强横向联系才可以使课堂更加丰满充实。有的拓展内容用导学案可能展示不了,就可以用作业要求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导学案上标出来即可,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有利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在方法的归纳上更具体,规范学生的各项能力训练,落实分层施教,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导学案还顺应了“大语文”教学的方向,为学生补充更多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链接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导学案内容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为提高教学效率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艳霞.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J].福建教育,2013(11).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困惑及对策 篇4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困惑

1.写量大, 学生负担重

导学案主要操作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完成教师设定的目标。这种导学案是教师设置的题目, 不能区分学生层次, 难易程度设置难以确定, 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一位教师编写《故乡》的导学案, 学生在课前要阅读几千字的课文和背景资料, 才能完成设置的8道题目, 有的学生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课堂上,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大组探讨, 再展示, 在45分钟时间内很难完成。除了课前要做预习作业, 课后还有作业。这只是语文导学案, 还有英语、数学、物理的, 学生何以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

2.引入少, 学生探究兴趣削弱

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教师直接提问导致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 每一节课都按照固有的程序走下去, 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减弱,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 语文课的语文味也来自朗读、品读。对唐诗宋词抑扬顿挫的品读, 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上缺失了琅琅的读书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有缺陷的, 不完整的。

3.机械化, 学生情感体验缺失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情感体验一种是来自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另一种是来自生生之间的情感激荡、心灵碰撞。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很多, 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品读等。然而导学案的学习内容一般设置为问答式。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答案的正确性, 即使能说出情感体验, 也不能代表学生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 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明显被削弱了。曾经听教育名家余映潮的 《散步》, 他通过情景引入, 带领学生多次品读课文, 指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品读鉴赏, 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获得了真正的体验。后来, 又听了一位名师以导学案模式实施的教学, 整节课味同嚼蜡, 完全没有了感染力。因此, 教学具有强烈情感的文本不能完全依靠导学案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认识导学案

也许有人在无意之中夸大了导学案教学模式, 看成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 “颠覆”, 无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比如朗诵品读、探究积累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法被摒弃了。有的人唯学案是教, 没有导学案就无所适从了。因此, 能正确认识导学案是极为重要的。

语文导学案是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和创新, 有教师的主观感悟和情感体验。导学案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唯一的方法。导学案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习目的明确了, 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但是, 每一节课都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就是挫伤师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 灵动鲜活的语文课就会走向末路。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的设置一定要精选, 严格控制问题数量和学生书写量, 避免简单重复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学生课前预习, 对于生字生词、背景材料、作家作品等在课堂上完成的部分, 不应该完全安排在课前解决。课后作业要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为主, 题目应该灵活简洁, 数量要控制。因此, 课前、课后的作业设置应该以指导为主, 对于手写的练习应该少而精。

3.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设置一定要符合学情, 更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 这样的导学案有了教师自己的感悟和创造, 文本就有了鲜活的力量, 而且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也会得心应手。导学案符合学生情况, 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动力十足。

导学案提问是一种相机而问。比如,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 也不必匆忙评判, 而要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支持学生的主观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情感体验比较丰富的文本, 教师应当声情并茂地朗读, 或以优美的情景,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生一道进入教材情感世界, 通过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从而获得最完美的情感体验。导学案的设置应该以品读句子为主, 其他的习题可以放在课后去处理。这样, 语文课的语文味十足。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注重实效, 不能摒弃传统教学的精髓。导学案教学模式更不能“一阵风”“一边倒”, 所谓“颠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极端之说, 必然被语文教学发展的车轮所碾压。

摘要:在语文导学案的使用中, 常能感觉到教学程序化、机械化, 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导学案书写量大, 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中情景式提问减少了, 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 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只有认识到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 注意编写的技巧, 并且恰如其分地运用, 才能使语文课语文味十足。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篇5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技巧

(一)确定编写原则

初中语文导学案其编写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根据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编写内容,一堂课编写一个导学案,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从而加强授课的计划性,调控知识量。

第二,针对性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一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参与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实际就是优化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方法性原则。要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通过学案导学,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层次化原则。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基础,在编写导学案时,尽可能把难易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二)内容齐全,各有侧重

导学案作为学习的设计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以教材为基础,编写前必须深入阅读和钻研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和要求,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第二,依靠集体的力量,导学案的编写过程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的集体智慧,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编制初稿—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的流程进行。第三,教师要精选备课的内容,要在内容齐全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勇于舍弃;精简导学案,抓住核心。

二、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因此导学案更适合在课前发放,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教材,然后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够解决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但是在学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如何阅读课文,解题技巧等;另外一方面要让学生养着记笔记的好习惯,将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做好记录,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答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二)把握学情,灵活使用导学案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要随时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尽量做到只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进行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提炼;同时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

如果没有教师的检查与监督,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进行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在上课之前导学案要上交进行检查,而教师的检查重点在于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和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让会的学生给有疑问的学生讲解,这样既锻炼了讲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他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授课的新课改方式。并且教师可以把授课的重心主要放在重难点的解释上,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小结

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精彩展示,提高素质。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导学案的编写技巧和应用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导学案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学案 教学模式 应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96-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浪潮,特别是魏书生教学、杜郎口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导学案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由此应运而生并不断强化和推进,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含义

“导学案”是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方案。“导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体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新型模式,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而完成解惑授业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活动成为目标设定与教学内容安排的载体,实践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案为指向标,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在上课前学生需要根据教师制订的学案进行预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及学习的重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是进行“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不断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后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根据授课情况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学案进行积极调整,同时监督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和巩固。如:《醉翁亭记》这一篇文言文,在学案中主要是将文章的知识点分基础知识、简答题、问答题等形式进行。首先,基础知识主要考查文章的作者、生平事迹以及相关作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了解,会出现以下问题进行检验。例如:(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2)在文中体现老人和小孩子关系和谐,生活安乐的句子。通过这样类似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文章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简答题的考查,主要是通过简答题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度思考。又如:(1)文中琅琊的状况,用自己的话概括。(2)文中共出现了几幅图,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哪幅图。(3)太守真的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理解?最后,问答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1)《醉翁亭记》中作者强调的观点与《岳阳楼记》的主体思想有类似之处,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二者的相同点。(2)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作者通过写此篇文章想表达自己的心志,他的心志到底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通过导学案,学生能够清楚把握学习的方向和主要内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语文是一门博采众长的学科,一门语文课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需要教师能够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博学多才,涉猎更多与教学相关的科目,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导学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完成“三备”的任务,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学生是活教材,学生自身有其发展规律,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性,心理发展状况和程度不一,要求教师集思广益,不断拓展知识,积极探索,与其他教师不断合作,把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备课与授课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案的制订和实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了教师的创意细胞,对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灵感。不仅有利于营造更丰富的课堂教学氛围,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的实现。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是可探寻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学案,学生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与教师沟通,与其他同学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快乐地完成学习目标。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因为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而深入研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工具学科,为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石地位也尤为凸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发和探索,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泉.初中语文学案教学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高变英.“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初中语文导学案 篇7

一、实行“分层教学”是保证“导学案”有效实施的关键

“导学案”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 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关键。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使这些知识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些问题在备课时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才能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导学案”。事实上, 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能力和知识积累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每个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需要。所以我们只有根据学情实行“分层教学”, 才能保证“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二、“导学案”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 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 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 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推行“分层教学”, 但是这样的分层教学最后还是在为精英们服务。教师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能面对每一个学生, 关注到的往往是在课堂上发言积极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很多课堂上, 当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排演节目的时候, 总会有几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当一个或几个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侃侃而谈的时候, 很多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观众, 甚至有一些观众还游离在这出戏之外。虽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将问题分层设计, 可真正思考这些问题的往往也是班级的几个学生, 很多学生其实并未真正参与其中。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主体的。学生人手一份学案, 先自学文本, 教师再根据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自己的教学程序。这势必发挥出所有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在备课时候也自然会关注到所有学生。“分层教学”在这样的平台下, 就可以得到很好地实施。

三、“导学案”教学中推行“分层教学”的要求

(一) “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要单一, 且要确定分层目标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导学案”要高效利用, 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因为针对同一个文本, 让学生自学, 学生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如果每个学生都随意发挥, 整堂课就会支离破碎。如果就同一文本, 确定一个目标让学生去自学, 那课堂就会高效得多。此外, 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在确定目标后, 还得就这个目标确定分层目标, 以便教学层层推进。如一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夏感》, 他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会使用较多的赏析方法来赏析文本。根据这个教学目标, 他设计的“导学案”有以下几个步骤: (1) 找出文章中你喜欢的词语 (一般学生都会) ; (2) 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一般学生也都会) ; (3) 就全班学生都喜欢的句子展开讨论, 说说大家都喜欢的理由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 ; (4) 全班讨论怎样的句子会有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赏析句子的方法) ; (5) 采用四组竞赛的形式, 用刚学的方法赏析文章中其他好句 (每个学生采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赏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 。在这个“导学案”中, 教师始终围绕同一个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掌握方法;而且针对每个学生, 教师做到了任务分层, 人人参与,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且要根据互补原则精心编排学习小组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 可以使“导学案”教学事半功倍。笔者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时, 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疏通文本, 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然后, 让学生就遇到的难点在小组内探讨, 效果不错, 学生连“‘今日四矣’中的‘四’在文章中做动词使用”也发现了。

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可是,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动脑经、不愿意开口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是很不利于语文学习的。而小组互助互学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个压力。当然, 在编排小组时,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尽量按互补原则精心编排。魏书生在班级管理时让学生“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如此, 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所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 我们得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至于互补, 主要有性格互补、男女生互补、成绩优差互补等。

此外, 在编排小组时, 我们还得考虑学习资源的分配。“导学案”需要发动学生自学, 而这需要学生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课外书籍或专业人事等。所以, 我们得把拥有这些资源的学生尽量分配到各个小组, 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三) 分层教学不是分等级教学, 要尊重每个学生, 且做到润物无声、滴水不漏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能力可以提高, 但没有兴趣, 那就等于没有“源头活水”, 总有一天会水枯河干。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任何学生都可以学好语文, 关键在于让他们爱上语文。

在分层教学中, 我们在安排教学目标难易和安排学习小组的时候, 不能让学生觉得我们在分等级地对待他们, 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爱、被认可的感觉。

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全班演课本剧。笔者先在黑板上把文章中所有的角色列出来, 让学生选择自己演或推荐其他人来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确定了重要演员之后, 笔者让其余学生全部演文章中的群众, 而笔者作为观众有可能采访参与演出的任何一个人。在演出时, 笔者叫停了好几次, 有采访群众的, 也有采访原告的 (如“你为何要说你有个宪兵兄弟”“你为什么要把手指竖得这么高”等) 。通过采访,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那节课, 学生的笑声不断, 课堂高潮迭起。这样, “变色龙”这个形象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在这一过程中, 这个环节中, 笔者对学生是进行了分层的:表演的、朗读的、评论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任务, 每个任务有自己的难易度。这样, 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老师对他们进行了分层。

谈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篇8

一、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原则、方法、内容

1. 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由于同一学科不同课型的差异,学情的差异,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5)梯度化原则。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小台阶、低梯度,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

2. 编写方法

语文导学案编写的前提是有效的集体研课。集体研课的第一步是个人研究。首先同一年级同一科目的教师个人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研究教法、学法,提出初步教学方案。第二步是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课时,对个人的教学方案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确定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以及相关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再集中制定出一个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案。最后每个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把确定的学案适当地增加或减少部分内容,做到求同存异,更有针对性。

3. 编写内容

导学案的组成:至少应设置学习目标、新知导读、达标检测、学后反思四个环节。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 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 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 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 (4) 学习目标中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新知导读。新知导读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怎样设计问题?

(1)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 (2) 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3) 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4) 问题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而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5) 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3)达标检测。达标检测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1) 题型多样,量要适中。 (2) 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3) 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4)学后反思。学后反思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认识。不仅要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而且应对思路方法进行概括提升。

二、语文导学案的应用

要使精心设计的学案能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讲究学案应用的技巧,使学案能真正发挥作用。

1. 应用的基本程序

(1)示案自学,确定疑点。要求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在课前让课代表汇总上报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这样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2)小组互助,解决疑点。课上,简洁导入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并简要总结、恰当评价。

(3)精讲点拨,探究质疑。小组交流后,一般问题基本解决,但有个别难度较大,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点拨和探究的方式针对疑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

(4)达标训练,当堂运用。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5)反思总结,拓展迁移。每节课上留有3—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同时,还可适当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一方面迁移形成技能,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

2. 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2)注意应用过程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

(3)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遗忘在角落里。

(4)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

初中语文导学案 篇9

导学案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以“导学案”为载体, 让学生课下自学, 不仅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了“抓手”, 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他们学会了合作,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学生能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 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强化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变主动的转变。导学案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留出了空间,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状态, 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体验者和实验者, 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生态,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价值。导学案的价值不仅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借助导学案的使用真正参与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导学案也成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认知规律来强迫学生的认同, 从而违背了教学的探索原则。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 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索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体会学法指导, 琢磨知识获得的过程, 真正达到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当然,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 知识传授还应具有系统性、整合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课堂学习合作交流—课内习题精练巩固—当堂测评—课后拓展训练”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 应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发挥“导学案”在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独特作用, 切实提高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自学习惯,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样,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由原本题海战转变为按“先学后教, 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去学习, 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形式, 弄清了“导学案”教学的概念、内涵、意义及方法步骤等, 优化了导学案的编写, 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更新了教学理念,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 提高了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水平, 使教师自己的专业得到了发展。

“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需要高质量、高标准, 更接近中考题型。它要求学生必须仔细专心阅读课文, 并要求学生调动生活情感体验, 深入文本切实理解文章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相反, 如果“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水平较低, 或是太过简单, 甚至是一些是非判断题。如:胡屠户是不是太势利了?这样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 学生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 更谈不上在课堂上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果这样问:你认为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再追问:在你学过或读过看过的作品中或现实社会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讲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好吗?这样的“导学案”才能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 这样的课前预设的问题才具有生疑性, 才能达到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教应重在引导, 让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清晰,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即离开教师的传授, 学生也能摸索出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就需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工夫, 胸有成竹, 在疏导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发现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如摸索出了不同的文体按相应的知识点去学习这样的规律, 学生就具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又如, 学习《故宫博物院》时, 学生除了收集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外, 他们在预习课文时就能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用了哪些什么方法, 作用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如果让你看着故宫的平面图去给游客导游, 你会按怎样的说明顺序去介绍等等问题。同理, 议论文、小说、散文、文言文、诗歌都有各自的特点, 只要教师引导的好, 学生就会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内容, 认真思考, 再由小组合作交流, 围绕课文重点, 精心设计出问题。学生在小组中还可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互相答疑, 对小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疑点, 在课堂上提交给教师,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合作, 讨论出最佳答案。而且, 整个教与学的过程, 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当然, 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要及时了解学情, 根据学情和大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样的导学案才算是师生智慧碰撞的结晶。

摘要:导学案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身的导学性文本, 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在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基本教学环节是:提出问题上—指示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学习。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高效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 陈玉琨, 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2]田宏忠主编.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初中语文导学案 篇10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大都陷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热情低, 课堂效率低下, 考试成绩差。后来, 随着新的课程观深入人心, 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一时间, 语文课上又是唱又是跳, 又是算又是画, 似乎热闹得很。这就是我们语文的开放教学吗?显而易见, 这只是开放教学的“形”而已, 离其“神”还有相当的距离。那么, 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语文学习的过渡, 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 成为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一直都苦恼着的问题。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过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学习, 名师的指点引导, 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并尝试用重心前移式导学学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重心前移式导学案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 结合每课的重、难点设计的自学提纲, 在教师教学前让学生自学完成的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 目标步骤清晰, 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 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 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 初步理清教材内容, 记录预习中的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能力。这一方式的好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学案教学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很多教师总是抱怨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十分懒散与被动, 学习无计划, 课前不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听课, 课堂上不爱动笔, 课后忙于作业……也因为这些原因, 很多时候都让我们觉得课堂开展不够顺利, 甚至一堂课下来自己会感觉很郁闷, 很纠结。而导学案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自学。比如《范进中举》“课前先学”设计如下:

(1) 由学生推荐两名男生演范进和胡屠户 (给他们三天时间熟悉课文, 并适当指导课本剧表演技巧) ;

(2) 要求其他同学阅读教材, 熟悉故事情节, 了解人物性格, 争当有欣赏水平的观众。

这样, 课堂上表演者倾情演绎, 学生认真观看。评述时, 大家发言积极, 评点语言很精彩。可以说, 学生的亲身表演比教师精彩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 导学案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当然,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 教师应对课前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汇总, 并作适当的激励。在学习《孔乙己》时, 先通过检查, 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分析不够准确、具体、全面, 这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们人物分析的方法, 比如抓住人物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 或者紧扣某些生动的词句等仔细品味体会。这样, 我们在学习此文时, 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有了针对性:

(1) 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因何而死?或者是谁杀死了他? (这样的问题学生有兴趣, 也就有利于引导学生做深入有效的思考。)

(2) 接着, 教师出示孔乙己的典型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语句, 学生比较思考自己找的语句是否有典型性。

从这些问题中, 我们可以发现, 这时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更有深度和广度。

3. 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一直在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动态, 学生只要碰到问题, 就可以向老师提问, 这更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学生, 老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要相对低一些。对学习速度比较快的学生, 老师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多作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比如在对古诗文的教学中, 我们对后进生的要求是能够背诵并默写。当他们还在背诵的时候, 有一些学生已经默写结束了。这时候速度快的学生就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对古诗的赏析。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

陶行知先生教诲说:“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 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是的, 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1) 经过实践, 我发现“课前先学”这一环节最好在课上完成, 这样能保证大部分学生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 这一环节放在课上还是课外, 主要得看所任教学生的自觉程度而定。

(2) 目前, 导学案教学法主要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但从长远看, 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我们应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 课后无作业, 切实把所有学生解放出来, 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总之, 重心前移式学案导学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费时低效的教法,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了教与学的矛盾, 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摘要:结合我校“和而不同”课题的研究, 我们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导学案,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 让学生有效学习。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刍议 篇11

一、导学案的设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借助导学案的预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并且导学案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必须有一定的主动性才能去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

二、导学案的设计要重视探究问题的设计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的优化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有效问题而逐步展开,当然,问题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归宿,以问题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再者,“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的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导学案问题的设计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作为语文教师,更要重视对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和优化。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难易得当,统筹兼顾,循循善诱,拾级而上。

三、导学案的设计应符合语文学科基本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解答了班额大、学生差距明显的教学难题,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基础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引领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的自学提纲,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目标要求下展开自己的独特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各有所得,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学案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当前目标出发,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点拔的作用,具有“导向性、结构性、动态性、自主性、人文性”等特点。所以,导学案应符合这样的模式(以北师大版本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英语导学案 篇12

关键词:新课标,能力,导学

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对教材、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 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自主创新等能力的依据。导学的教学活动是新课标要求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增强其知识素养。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填鸭式”或者“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主导作用的“导”和主体作用“学”达到和谐统一, 促进教学活动的最大化展开。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

导学是在新课标下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能得到教学的最大化。学案是教师这一主导角色站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自学探究的学习方案, 它主要包括每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探索过程的方法指导、学习能力尝试或测试等环节。而与此同时,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 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这种教学活动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则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完全提到一个高度, 能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其以高涨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互相研究与提问。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 以“导学”为切合点。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 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 因材施学, 发挥自己的特长, 从而体验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的受益是双向的:一方面, 教师能完全表现出教学活动中指导的作用, 同时还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与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 学生则能完全展现出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人翁的地位, 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作用, 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 强化能力培养, 还能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 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的位置推向自主探究的位置。

二、导学案的两大动力———“导”与“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能够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无条件接受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还能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还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它建构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方式。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 编制的主旨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要始终把学生的学习为第一位, 以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学案。因此, 在导学案的教学中两大动力, 即“导”与“学”。

1. 导学案应注重“导”。

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角色与位置, 不要再像以前那种满堂灌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要受教师的干涉。在课堂上, 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最大效率地、最充分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完成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提出并且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 要做到与学生为主体, 要在课堂上充分使学生动起来, 使其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 作为教师, 我们要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课堂上,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能更好地使学生做到自主探究与学习。情感态度目标的表述中指出:强烈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的学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地说, 我们设计的题目要难易适当, 选择的语言材料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对学生用, 生动有趣, 富有幽默。

教师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编制不同的学案, 围绕学生的有效学习来展开自己的导学活动, 注意学生学习的差别和梯度, 好坏的距离等各方面的因素, 以便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 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很大, 所以教师这一活动者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学习教学理论相关文章或者知识, 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 这样才能写出好的导学案, 也才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 导学案应注重“学”。

“学”是导学案的另一动力项,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探究学习, 讨论交流, 让其在自己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而在接受新的知识时能达到灵活变通, 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从而共同进步与提升。

三、导学案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导学案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他们之间的关系对其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起到一定作用, 因此, 主导角色的教师应该跟学习主体的学生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及时了解学生, 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及学习困惑和难点,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充分了解学生, 以便能更好地编制适合学生学习和消化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案, 从而有效地促使教学活动的完成。

英语教学提倡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而这种教学模式中导与学为其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一方面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其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行为, 另一方面也注重和提升了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能力, 从而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上一篇:软件演化过程下一篇:城乡消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