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导学案

2024-07-25

初中生物导学案(共9篇)

初中生物导学案 篇1

初中生物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与教案、学案的区别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效课堂体系中以改变备课方式为切入点,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又将备“学案”变为备“导学案”,意在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最初的教案重在教,是教师编制的教学方案;“学案” 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而为学生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特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线路图”、“指南针”,不仅是教师教的“导案”,更确切地说是学生的实现自主学习的“导案”、“学案”、“练案”。

二、导学案的功能

“导学案”的功能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导”,其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导向作用。

目标不同于目的,目标是指想要到达的境地和标准。学习目标是一堂课学习的中心是师生学习的方向盘,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所以制定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三位目标要求,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方法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其次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要表述明确具体,以学生为主体,外显动词使用要恰当,让学生读得明白,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XX解决XX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且可将学生自学中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漏、易混点等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另外学习目标的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学习环节的导线作用

导学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课型有具体的环节安排,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预设。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包括:明确目标、独立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质疑提升、巩固完善、达标测评。本着时间分段,任务切块的原则,引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起到“线路图”的作用。

3、学法指导的导航作用

目标、环节为学习指定了方向及线路,导学案各学习环节中的学法指导在于告诉学生怎么走,相当于学生学习的“向导”。主要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处理策略指导。(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过程可给予学生这样的方法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每次只对单一因素——一种鳍的作用进行探究和观察,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样容易获得研究结果。)要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如鱼的外部形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指导学生可以采用观察法,观察过程中要运用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的有序的观察顺序,同时作好观察记录等)以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

4、习题的导学作用

习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中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做到及时发现矫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师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习题的设置首先要紧扣本节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其次习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设置要有层次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侧重于巩固强化课堂知识信息、理解运用,属于基础题,难度系数较低。选做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难度、灵活度较大,是对学有余力同学的培优,侧重于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高的钻研精神。另外题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5、知识超市的导疑作用

所谓“知识超市”是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可以是与本学习目标相关的背景材料,学科问题的新发现、新猜想、新论证等,如讲近亲结婚危害时关于达尔文,摩尔根的婚姻悲剧故事,讲进化论时关于达尔文生平,讲现代生物技术时基因工程转基因工程、酶工程等,也可以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例题,通过知识超市引导学生前置预习,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难,促进学生完成学案实现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

一份好的导学案要体现四个特点:①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②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③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④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以下六个原则:

1、以学生为本,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主体性原则)

每个导学案的编写,均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来编写,怎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怎样编写,容量和难度都要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容量过大或难度超出学生实际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来编写导学案。编写导学案也可以由学生参与,尤其是课代表。这一原则也可以称为“主体性原则”。

2、课时化原则

在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课时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问题化原则

编写导学案要做到目标知识化(目标才能明确),知识问题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问题层次化(复杂的问题才能简单化)。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要在怎样设计问题方面多加研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不易太多,太碎;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发现了......等等。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案的主线下进行自学,让学案成为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5、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水产动物一节中学法指导学习本节一定要紧紧围绕动物形态结构与它们的运动、呼吸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这一基本观点)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做笔记的方法、小组合作技巧等方法进行指导。最初的导学案可标明一些要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想边听,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之后在及时提出等等。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6、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导学案的编写方法 在编制“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导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准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导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对学生学习效果紧系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纠正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以及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五、导学案的编写流程

1、准备阶段

备课组长提前一周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工,组内成员明确了备课内容后,每人要充分利用这一周的时间进行编写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详细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知识构成。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知识结构,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形成初案。

2、集体备课阶段

主备人先说课,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突破重难点的策略,课堂活动的准备,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理论依据,教学方法,手段等。然后全组人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同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由主备人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确定后的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可以共享,共享“导学案”.集体备课作为重要的备课形式在高效课堂操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集体备课有这样几个误区值得注意:(1)集体备课=组长备课;(2)集体备课=轮流备课(3)集体备课=统一备课,统一教案(4)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资源共享”。所以共享后的“导学案”要求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必须体现有个性化修改的二次备课,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让集体备课成为真正的集智备课。

六、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自主选择。对于老师而言,导学案则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展示导学案、反馈导学案,(预习展示反馈也可以是一节课的三个环节)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②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③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④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⑤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初中生物导学案 篇2

一、学案导学的应用意义

学案导学方式在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首先,学案导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学习而言,是对知识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知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则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其次,学案导学方式的引入是对现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生物归纳、概括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用“填鸭”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则很难满足新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通过学案导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导学案设计模式

在生物导学案设计中,其一般会包含以下步骤:第一,学习目标。即在课程开始之后由教师及时对本堂课程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第二,重点难点。通过重点难点的阐述使学生对本堂课程的重要信息以及知识进行初步获取;第三,前置性补偿。即通过以往学生学习过、同新课程具有一定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第四,新知探究。由学生以预习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第五,形成性检测。通过提问以及作业的形式对学生提前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第六,学习反思。根据形成性检测所获得的结果对本课预习重点以及问题进行总结。

三、导学案使用方式

一是课前。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本堂课程“导学案”的印制,并将其发放给学生,在对“导学案”进行发放之前,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程内容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一定的介绍,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当下次课程开始前,学生对导学案进行上交,由教师批阅,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情况对课程进行第二次备课,将学生的疑惑点作为课程的重点部分进行讲授。例如, 在对遗传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对本节课程有关的课题进行布置:首先,对色盲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通过对医务室学生体检信息的查阅对本校男女色盲的比例以及人数进行统计;其次,可以发动学生成立调查小组,进一步对本地区色盲遗传发病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激发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是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需要对学生做好学习目标的交代,使学生具有学习方向。之后,则是学生展示环节,由教师先对课堂课程相关重点问题进行出示,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后,以集中的方式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教师在对问题答疑时,则需要将重点放在对中、下等学生的提问,并对学习好的学生加以兼顾。只要学生能够给出肯定的答案,即使具有一定的错误,也可以不立即纠正,而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在核心讲解环节,教师则需要通过导学方式的科学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思考、分析以及合作探讨,最终由学生获得知识并予以掌握。如在“遗传因子发现”课程的讲解中,孟德尔假说是该堂课程的一个教学难点。当孟德尔对该假说进行提出时,当时的生物学界还没有对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产生认识,而孟德尔根据实验方式所提出的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一种设想方式。当学生对该相对性状实验进行学习时,由于还没有掌握减数分裂知识,就需要教师在对该假说进行讲解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同时,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该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对此,教师则可以设计出“假说———演绎法”的导学流程,在安排学生在课上完成训练、给出反馈之后对学生安排课后作业。三是课后。当课程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矫正上交。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后,可以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补差以及辅导,以保障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突出一个“导”字,做到以学定教,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教师要引导思维方向,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德庆.利用学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J].中学生物学,2011(04).

[2]郭元祥.导学案究竟导了什么[J].湖北教育,2013(03),

[3]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初中生物学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篇3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设计层次;问题设计探究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方向盘、导航仪。高效课堂的突出教学特点体现了问题式教学的风格。导学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而且设计的问题是本着知识问题化的基本原则,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导学案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来,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导学案一般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自主预习、问题探究、学习小结、自我检测。其中问题探究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以问题形式来切入教学,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无问题意识转移到问题意识上来,从没有问题转移到有问题的学习上来。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一、问题设计层次化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设计的问题分为基础性问题、运用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

基础性问题包括回忆、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问题。学习方式上,是第一阶段的自学模式,要求让50%的学生学会50%的问题。例如,“人的泌尿系统由哪些主要器官所组成”“家鸽的哪些形态结构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等。

运用性问题主要是指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以及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实推导结论等。学习方式上,是“对学”,在对学阶段,要求70%的学生学会70%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说蜘蛛不是昆虫纲动物”“为什么人群中男性色盲患者远远多于女性色盲患者”等。

开拓性问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学习方式上,是“群学”,让30%的学生解决剩余的30%的问题。例如,“一旦克隆人成为现实,危害将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一座美丽城市里拆除一个绿树成荫的公园去建造一个超级市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等。

在讲授《体内的气体交换和运输》一节时,我设计了下列一系列问题:什么叫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结果是什么?氧气少了,二氧化碳多了,氧气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氧气进人血液,二氧化碳进人肺泡里?静脉里流的是什么血?肺泡里气体的氧含量怎么样?经过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不是氧气进人血液,就完成了呼吸作用?氧气从哪儿扩散到哪儿?……人体一氧化碳中毒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一个过程受阻?脑组织是如何得到氧气的?

在上述系列问题中,“什么叫呼吸运动”“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属于基础性问题,主要是回忆、理解有关的基础性知识的问题;“是不是氧气进入血液,就完成了呼吸作用”“外界的氧气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处的”“人为什么必须每时每刻都呼吸”等问题属于运用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即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实推导结论等;“人体一氧化碳中毒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一个过程受阻”“脑组织是如何得到氧气的”等问题则属于开拓性问题,需要学生给出自己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问题设计探究化

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研究,要达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这是设置探究性问题的目的所在,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1.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问题应围绕着学习目标来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特别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跑偏”,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等于抓住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关节点。课堂教学问题的针对性还表现在整节课的全部问题应该有“整体观念”,此一“问”和彼一“问”应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毫无针对性地提几个问题,为问而问,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连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一位教师关于《家兔》一节课的问题设计就缺乏针对性,自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他提出的“家兔的唇怎么会变成三瓣”“兔子的上唇裂口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不是紧紧围绕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重点内容展开的。

2.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设置开放的问题,目的是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开放的问题能造成一种使人困惑的感觉,通常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一般要求学生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且每个方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也为对话和争论提供了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设计成开放性问题,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在《临时装片的制作》的教学中,装片中常有气泡产生,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不产生气泡呢?对此,我让学生分组进行了探究:

有的小组认为只要小心操作就会减少气泡的产生;有的小组认为多加水就会减少气泡产生,但盖玻片不稳定,容易滑动;有的小组认为设法水平放置盖玻片就会减少气泡产生,但不容易操作;有的小组认为先接触盖玻片上的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上盖玻片,就会避免气泡产生。师生交流后认为,最后一种方法最有效,遂让该组代表介绍一下是怎样发现这种方法的。代表说:“我们先不放观察材料,只放清水一滴,然后盖上盖玻片,专门研究产生气泡的问题。我们试了好多方法,最后发现这种方法最有效。”教师接着问:“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呢?”代表说:“把要解决的问题分解开。”同组组员补充说:“把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集中精力去研究,容易成功。”教师总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回想起今天我们通过探索临时装片制作发现的这种化整为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就将学生的随意行为上升为一种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设计的实质就是设置疑点、制造矛盾、激发思维的启发过程。朱熹说:“大疑则大进。”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使学生“起疑”和“起大疑”,通过启发思维得到较大进步。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通过分别剪除鲤鱼的各种鳍来观察每种鳍的运动功能,这一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已知壁虎之所以能够在笔直的墙壁或玻璃上爬行,是和它四肢指(趾)尖有爪和掌有肉质襞褶有关系。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爪和襞褶的运动功能?”这个问题表面上和鱼鳍的问题一样,但实际上有一定难度,不少学生会简单地把实验设计成“分别剪除爪和襞褶,观察各自的运动功能”。剪除爪是正确的,而剪除皱璧就错了,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思考肉质襞褶一旦剪除,就会对壁虎造成巨大伤害,影响实验的进行。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想出用胶布和胶带盖住襞褶的办法。这样的问题既是学生能够通过动脑解决的问题,又不是非常简单“照葫芦画瓢”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较强。

参考文献:

[1]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郑晓蕙.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05.

《生物入侵者》导学案 篇4

课前延伸学案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 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重点生字词:

重点词语解释:

3.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课内探究学案

一、目标展示(释放你的激情)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了解科学的引进生物物种

2.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3.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1、了解生态环境知识。

2、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学习难点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及其危害。

二、自主学习(走进科学,探索科学奥秘)

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从文中找出语句说一说。

2.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找出文中概括性、过渡性的关键语句,把握课文内容)

三、探究质疑(展示你的风采)

1.焦点访谈

如果你是记者,将怎样采访?会向当地农民、相关官员、生物学家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被采访对象,将怎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语言品析

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又不乏生动有趣?请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试作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四、巩固提高(施展你的才华)

假如我是生物入侵监控局长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防范?

五、反思感悟(学海拾贝)

1.文章标题为《生物入侵者》,全文都起笔于生物入侵,落笔于启示,在平实、准确的说明中诠释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使人读后可产生理性思考,那么,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呢?提示:收获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还可以是思想上的,用“学完此文,我明白了„„收获了„„”的句式理性地叙述自己的提升、认识和思想的升华。

2.学完本课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提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六、达标检测(真金不怕火炼)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斑斓(2.解释下列词语

在劫难逃:

束手无策:

无动于衷:

五彩斑斓:

3.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鸟类,()鸟巢,()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请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

2.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一段中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呢?

4.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5.“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

课后提升学案

1.主题阅读“自然‘万花筒’”单元,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初中生物导学案 篇5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现对着一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学案导学 生物教学 应用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操作,我切身感受到“学案”有许多较于“教案”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出发“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为教师施教提供大纲;从学习目标出发,“学案”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从学习内容上讲,明确有关知识结构,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思路条理化;从学习方法讲,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好,重在教师考虑如何教好。但是,就学案的设计与构思上,本人用了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每一个单元,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的,收集和整理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于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该方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相互讨论,遇到难题时教师加以点拨,从而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学案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使用时,实施“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质疑讨论——问题反馈——精讲点拨——达标练习”等环节。学案还是学生复习时不可多得的一份精典资料。

一、学案的设计思路

第一,要先认真钻研教材、大纲,确定每课时的导学目标要求、高考考点、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导学学案等内容,并有配套练习题,形成草案。习题的设计要力求形式多样,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旨在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 “跳一跳”。

第二,除平时在办公室进行交流讨论外,在集体备课时,还要每组先由一位教师作总发言人,说说学案编写的思路及其概况,再由其他教师予以补充、提出修改与建议,讨论后形成完整的导学案。

第三,教师进行适当、及时的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学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重点、难点,自己进行语言知识的归纳、学习方法的总结调整等,整个课堂教学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

第四、及时进行教与学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每课结束前都留一点空余部分,要求老师对整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无遗漏之处、需要补充部分、教学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学经验,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学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总结,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学习规律,能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

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案导学的认识和思考

1、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由于教师对这一环节上疏忽、抓得不实,再加上学生晚自习主要做作业,很少有时间预习课本和学案,所以导致这一学期课前预习收效甚微,对“学案”各个环节的操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使用“学案”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案”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精力难以集中。有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利用课本飞快地填学案,而不是利用学案来自学课本。

3、这一学期,对“学案”的操作不够到位的地方就是学生小组合作这一环节。部分学生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4、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

我的困惑:

1、使用学案教学,前一课的知识点有必要进行提问吗?有时我提问中等生,他们说不上来(因为他们课下没时间复习),我就课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背,然后再提问。可是这样就会耽误本节课学案的进度,以至于课堂目标不能全部完成,只能推到课下让学生完成。这是否是恶性循环呢?

2、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有的班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的份,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3、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生物导学案 篇6

1. 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座位的展示

教室布置:教室里设有三块黑板 (除一面是窗户) , 学生以6人左右的学习讨论小组为单位, 共分了9个组 (如下图1) , 这种大秧田加小T型的座位排列方式更有利于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2. 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这堂课是八年级 (上) 生物学科, 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生物》的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共2课时) 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已将一单元的“学案”发给学生, 上课后教师根据“学案”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 每个步骤都有教师设计的问题, 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小组讨论以及小组之间的辩论等形式来解决问题。

(1) “学案”展示。以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案”,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

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知识目标:探究鱼类的呼吸方式,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思考”, 使学生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目标:了解水生动物, 引导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

探究鱼的呼吸器官;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研究, 阐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学习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观察、探究、讨论。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学生自主交流)

二、推进新课

学生活动:

1.同学们看课本第7页, 明确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 然后分组讨论实验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你的问题做出假设, 最后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并完成探究报告册。

2.小组表达交流, 质疑答疑,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1) 鱼类的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回忆所学知识, 思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果特点和生理特点, 归纳总结整理,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

(2) 其他水中生活动物: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

学生活动:分组自主看书, 汇报交流, 教师点拨, 进一步了解水中其他水生动物。

(3) 水域环境的保护: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 达成共识, 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三、学以致用

1.以测试组合为主。

2.课本第10页第1、第2、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板书梳理本节基础知识。

(2) 课堂活动中的学生表现。整个课堂中大多数学生活动频繁活跃, 全班53人, 提问学生14人 (见表1:提问学生分别以字母A、B、C、D、E、F、G、H、J、K、M、L、N、R代替) , 达到47人次。

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只是引导学生推进新课, 调控课堂进程, 教师的讲解没有超过15分钟, 而且教师没有一字板书, 三块黑板上都有同学们的板书, 而且选择黑板时利用就近原则。

(3) 课堂教学效果。大多数同学能跟着老师的引导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新课内容及课后练习在课堂上得到了解决。但从学生对问题回答统计和参与问题回答的情况来看, 第9小组受到了“冷落”, 这组同学没有一次展示的机会, 提问最多的是第1组的A同学, 提问总共9次。事实上, 提问总次数47人次, 基本上能达到人人有1次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的提问方式, 并没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反而是积极活跃的同学有了更多展示自我和体现成功的机会, 久而久之避免不了会产生课堂上的“马太效应”, 使同学在学习成绩和积极参与方面产生两极分化。

二、对这堂“学案导学”模式生物课的思考

1.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课标》) ,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倡导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让学生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案导学”模式生物课的理念与《课标》的要求相一致,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变“灌”为“导”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重大突破。如果把过去教师单纯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简单地理解为“要我学”, 则“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教我学”“我要学”“我会学”。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思考,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学习。这种以“导”为主的教学方式比以“灌”为主的教学方式难得多, 不仅需要教师吃透教材, 还要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敏锐的教学机智, 而且还需要较宽的知识视野。

3. 改变了师生角色, 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学案导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 而是课堂活动中的“首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导”, 即引导学生以“学案”的顺序来讨论学习, 引导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为主体, 在学案的编写中, 无论是“小组表达交流”“质疑答疑”, 还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无不集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4. 以“学案”为提纲, “导学”为主线,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学案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解决问题,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有效途径。课堂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学、自我表现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1]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加工以及与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获得的知识, 这样获得的知识就会留下更深的印迹。而且学习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课堂内就能基本解决, 减轻了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 “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三、实施“学案导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精心设计“学案”

首先,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其次, 无论是教师在学案编写前的“洗课”, 还是教材内容的重组, 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梯度, 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2]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注重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2. 要组建好学习小组

小组是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小组内同学的性格、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特质直接影响着组内学习活动的效果。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一视同仁, 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 即将优、中、下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搭配, 有利于资源共享;将性格、特长、爱好等不同特质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 使他们的特点得到相互补充, 这样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一段时间的表现, 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及时调换到不同的学习小组,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取长补短的机会。

3.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编制学案时, 无论是“导学”的进度, 还是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 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 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更为重要的是,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脑、动口、动手, 更不能忽视学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尽量照顾差异, 要把实践机会还给学生, 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我, 有机会尝试成功的喜悦。

4. 要科学地引导

“学案导学”中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 即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明确目的, 组织学习。二是“诱导”和“引导”, 即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推动课堂进程。“点拨”“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依据小组活动表现和收集的学生学习信息, 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引导, 当点则点, 当拨则拨, 因势利导, 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求顿悟。[3]

参考文献

[1] 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J]. 当代教育科学.2009 (18) .

[2] 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 的原则 [J].教学与管理.2007 (24) .

导学案——高三生物复习的导航仪 篇7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笔者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要点解读”“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和“课后反思”。

一、明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确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倘若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或失误。而我们的导学案是学生“备课”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所以这里我们改写成“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充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

二、核心知识突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要点解读”中提高

本部分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是对本课时要求掌握的每个要点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问题的设置、思维的拓展、互动探究、例题的训练等方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达到提高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目的。每一个要点在编写时又分为问题质疑、思维拓展、归纳小结、互动探究、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等环节。

1.问题质疑环节。

本环节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多太繁琐,这样会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所以问题必须是简练而目标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自信。这里是对知识要点最浅层次的剖析,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回忆起遗忘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思维拓展环节。

本环节问题的设置比上一个环节难度加大,需要学生进行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甚至要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3.归纳小结环节。

高三复习课应该注重总结,所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归纳小结”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养成善于归纳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认知。

4.互动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答案的欲望。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5.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

“典型例题”一般是学生通过对重要知识点学习和分析之后的相应练习,一般选用高考题或者是高考模拟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应用性和概括性非常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此类练习。“变式训练”要有针对性,要起到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

一节课中涉及的每个要点都这样来一一突破。作为高三的一轮复习课,既要面面俱到也要重点突出,还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如果就直接收场,则显得不够完美。每次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会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感悟,有时候是体会科学家研究历程的艰辛,有时候是体验知识的作用,所以我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学以致用”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讨论也最热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实践证明,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通过导学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初中数学导学案 篇8

§××××课时数:×课时

主编:×××审核:初×数学备课组班级【学习目标】1.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一、教材导读:阅读课本P×—×,回答下列问题:

1.2.3.4.…

此环节主要针对教材上的概念部分,问题设置时要求:要有引导性,要细致,要注重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可以参照《导学方案》中的问题)。

二、自主测评:

1.2.3.… 此环节为针对前一环节的概念辨析,选题要求:紧扣概念,难度要求不要太高,以填空、选择为主。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

问题1:

问题2:

变式1:

归纳:

探究二:

问题1:

问题2:

变式1:

初中生物导学案 篇9

(七-八年级使用)

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疑、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以上构思先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人说“老师”病了,不能来上课了,“老师”到底会不会来上课呢?最后再揭晓悬念,“老师”依然来上课了。“悬念发”是文章进行文过程中,引起读者急切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是使结构避免平铺直叙的一种好方法。

问题矫正

1.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我流浪在街头,以乞讨为生。每天,我在闹市区偷偷的嗅洋葱,引得泪流满面,然后哀哀凄凄地向行人乞讨。有一位老太太看我破衣烂衫、泪流满面的,十分同情,便将我带到自己家里,给我买新衣,做好吃的,还供我上学读书。我在老太太的感染下,说出了自己嗅洋葱流泪骗人的小把戏,并为老太太热情的爱心所感动,终于流下感激的泪水。

2.“我”带着“隔膜”的心态踏进了继父的家门,为了鼓励我努力学习,继父每天晚上都捧着一本书,陪“我”读到深夜。不管多累,第二天早上他依然出苦力,干活挣钱。一年365个夜晚的伴读,渐渐愈合了“父女”间的距离。收到通知书那天。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无尽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地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当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课堂演练

示例:

构思一:先交代自己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再决定来一次尝试,接着写尝试的过程:第一次想发言,但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第二次总算举起手,但略一迟疑,晚了;第三次终于果断地举手发言。最后写成功的快乐。

构思二:我喜欢文学,也喜欢写作,第一次萌发了投稿的念头,于是着手尝试。我花了几天时间构思、修改、涓清,然后郑重其事地寄往编辑部。接下来是等待,终于收到样刊和稿酬。我的投稿尝试成功!

构思三:暑假到了,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我到xx厂当微型电扇零时推销员。我挨家挨户登门推销,说得口干唇燥,累得腰酸背疼,最终没推销几台电扇。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还是受益匪浅。

第五课

作文的开头

影》)

请看下面文章的开头,说说他们分别采用了什么开头的技法。开头1: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莫怀威《散步》)我与父亲不相见一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开头2: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显示,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做和说》)

我不由得挺住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

开头3: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开头4: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答:

1.学会中考作文开头的常见技法。

2.打造中考作文完美开头。

1.请同学们自主思考【课前热身】中的问题。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3.师生评议,教师指点、总结。

文章的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脸面,这张面孔是否漂亮,直接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在考场作文的紧张阅卷过程中,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往往是开头。而然,文无定法而又有法。所谓“有法”,是说行文用笔中是有一些技巧可言的,比如选择最佳的切入

角度、巧用诗文典故等。在这里,我们就文章的开头来谈谈关于行文中的一些技巧。

1.什么是文章的开头?有什么重要作用?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元代乔梦符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美丽动人;明代的谢榛则认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切”,意思死文章

开头要像燃放爆竹一样,清脆响亮,贯通全篇,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正是因为开头处于文章的醒目处,就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

2.文章开头的常见技法有哪些?

文章开头的常见技法有四:单刀直入法、悬念留穴法、文采动人法。

突破点一:“单刀直入法”有哪些形式?有何作用?

开头1():有些书为什么不能读?(《开卷未必有益》)

开头2():那一次,我伤害了我最亲的人。(《爸爸,对不起》)开头3():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

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

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开头4():“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婉转的歌

声又素绕在耳旁,再一次唤起了我对小草的无限崇敬之情。(《小草》)

思考:单刀直入法常见的形式有四种:交代要素、直接发问、描写对象、开篇点题。请思考上面的方

法,并填入相应的括号内。技法点睛:单刀直入法常见的形式有四种:交代要素、直接发问、描写对象、开篇点题。作用是文章

一开始就直接快捷入题,导向主要内容,不拐弯抹角,不旁逸斜出,干脆利落。

突破点二:“悬念留穴法”有哪些形式?有何作用?

开头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 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

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峭壁上的树》)

开头2: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曹雪

芹《红楼梦》)

思考:以上文章开头采用的是“悬念留穴法”,思考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设置悬念。

技法点睛:文章开头可以通过设问设置悬念,可以着意省略留置悬念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反常行为留置悬

念等等。总之,“悬念留穴法”就要给读者留置悬念,留置想象和猜测的空间,使文章开头出乎意外。

其作用是能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

突破点三:“情景渲染法”有哪些形式?有何作用?

月儿弯弯地挂在树梢上,把一抹轻柔的光悄悄地送进小屋,笼上角落里那只落满灰尘单刀紫檀色的老

香炉。(《奶奶和他的老香炉》)

思考:上面的开头与“奶奶的老香炉在小屋的角落里”这个开头相比,好在哪里?

关于自由的自我反省

——破裂的“自由”

山东青岛一考生

天,渐渐暗了下来,像拉下了一块灰蓝色的帷幕。冬天的夜空让我轻易地寻到了北斗七星的踪迹。

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空荡荡的街,在一个卖氢气球的小贩前停住了脚步。

离开的时候,我手中攥着一根拴氢气球的细绳,它不停地想向上挣扎,逃离我的束缚,飞向那一片

灰蓝的夜空,找寻它的自由,但我没有给它这个机会。

我差不多快忘记自己为何会在一个寒冷的冬季的夜晚独自游逛在街上了,只是看着街上的行人,盲

目地没有方向地行走。对了,我记得我离开家的时候吼了一句“我要去找寻我的自由”,我是在跟父母

赌气,不想他们管我太多!那么,我现在是在找寻自由么?我仿佛有些失忆,又有些麻木了。

一阵寒冬的冷风吹来,我突然想到了三毛,这个用一生的时间在旅行中追求自由的女子。她从台北旅行到马德里,从阿尔卑斯到撤哈拉,从庞贝古城到墨西哥城,她在台北听雨,在缅因洲感受苍凉,在拉芭玛回忆荷西。

她一生都似不羁的风,为追逐自由从不停下脚步。我曾幻想能和她一样的执著,追求每个人都渴望的自由,拥有坚持自我的勇气。那么,在这漆黑的夜,没有羁绊地行走,抛掉一切,也算我勇敢自由一回了么?

逆着风,我收回思绪,才发现自己的自由是那么廉价与卑微。寒风带走我最后一丝温暖,我除了手中摇摇欲坠的氢气球简直一无所有,我竟开始怨恨起自己的决定了。怎么会舍得丢弃那个温暖的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寻找所谓的自由?我还没享受自由的资本,不能够用双手创造出一个真正的自由世界,又怎么会享受自由呢?

我拖着疲惫的步子,不知不觉竟来到家门口。望着楼上暖黄色的灯光,我无比渴望一个拥抱,渴望一碗热汤,渴望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这些,只有家能给我。

我看了看手中还在向上挣扎的氢气球,轻轻松开了手,就让它去追寻它的自由吧,而我宁愿放弃这种一无所获的自由,回到那所温暖的、有人正在等待我回去的充满爱的房子中。

我踏上台阶的一刻,听到“啪”的一声,是那只去追寻自由的氢气球被树枝刮住,破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一声“啪”破裂了它的自由与追逐。我回过头,按响了门铃,想到那即将袭来的温暖,我幸福地微笑起来。

两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父母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中,从他们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坐车后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啊,爸爸变了,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我依然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

那是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里做好的饭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天黑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时,雪人似的爸爸一边走还一边说:“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爸爸,爸爸„„”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却仿佛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康复出院。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心里的安慰。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用心学习,不让他们为我的操心;我抢着洗碗拣菜,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我经常哼哼小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我尽我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我爱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们都爱自己的父母。

爱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情操。父母的爱,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涌动,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多彩。生活里,到处充满了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祖国对我们的爱„„这个世界,我们享受着被爱,我们更应该学会去爱。是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出爱的美丽空间!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社会优秀教案《一起来合作》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青春励志演讲稿:没有失败便不叫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