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免费

2024-05-30

初中生物教案免费(共8篇)

初中生物教案免费 篇1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细胞初中生物教案 篇2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知道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3、能说出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大致过程及意义。

4、能够运用细胞分裂、生长的知识解释生物生长的现象。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

2、练习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的简图。

3、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并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在本章中的各项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并能够遵守实验纪律。

2、通过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细胞》一节着重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形态和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这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有认识了细胞的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二是介绍了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十分重要的生理活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些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后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本节中安排的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动、植物细胞,既练习了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也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并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通过前一节实验课的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节实验课内容比较多,加上实验指导和讨论,时间很紧。

3、与其他章节的知识联系:

(1)、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在以后各章节中,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都是建立在细胞结构和功能基础之上的。如:细胞质的流动是理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基础;液泡是学习细胞的生长、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的基础;细胞核及其所含遗传物质是学习生物遗传的基础。

(2)、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是根的生长、芽的发育和果实与种子的形成的基础。

教法建议

一、《细胞》一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一是要介绍微观的细胞;二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一个概念,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细胞具有生命;因此,在本节知识内容传授方法上,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细胞结构的知识,最好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先进行观察实验,再进行讲述归纳。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做更充分的准备。

2、是加强直观教学。如利用课本的各种图、模型或媒体资料让学生发解细胞是立体的,并准确指出有关结构的位置;还可以利用动物细胞的结构图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何区别。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动态观念。这样既加强了直观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是要突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如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4、是通过设置情景引入新知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的问题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展开讨论和学习。

二、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第二节实验课,但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及练习在显微镜下画生物图却是第一次,所以学生动手能力起点较低,操作不熟练,操作时间一定较长。为保证实验的效果:

1、在做“观察细胞结构”的观察实验时,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内容以及操作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以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

2、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提高观察中的理解性,有了理解性,就能提高学生对物体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如由表及里或由下至上等,从而提高观察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及完整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结构(如细胞核),从而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细胞

重点:

1、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识。

2、临时装片的制作。

难点:

1、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

2、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动态过程。

教学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同步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1、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中详细地列出了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的图片。要求学生熟记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并得到初步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可以利用第一课时中的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利用第2课时中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进行巩固。

2、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也是本节的重点。学生只有了解清楚细胞的结构和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及后面各章里的知识。由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不完全清楚,所以在学生观察临时装片,要给出相应的挂图或用实物投影展示装片中的实际状态。并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详细的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

1.对学生提出要求,在不知道其用途和用法之前不能动实验用具或用品,要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生物实验的用具多是一些易损物品,材料也多为活体材料,所以要仔细认真,不要损坏和浪费实验用具及材料。

2.仔细检查实验器材。在实验台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可把实验器材的品名顺序写在一块小黑板上,便于学生检查。)

3.准备示范镜。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分3课时)

第一课时: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一、引言:

请一位同学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大家一起回忆显微镜的使用。引入课题:“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我们曾使用了永久装片。但当我们要研究某一新的生物材料时,就必需不断的进行显微观察,这时,我们就要制作临时装片。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让学生按要求将显微镜安放好,对好光,准备使用。

(2)介绍实验用具及其用途: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酒„„等等。

(3)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先示范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完成。

强调:①擦拭的重要性。

②滴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撕取或洋葱鳞叶表皮,以0.5cm×0.5cm为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④盖玻片时防止出现气泡及气泡的识别。

⑤调焦观察应严格按照显微镜的操作规程进行,为在急于看临时装片的内容

(4)在完成后可让学生独立地再做一次。

(5)小结,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归纳为“擦”、“滴”、“取”、“放”、“盖”、“染”、“观”等(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植物细胞的结构: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并认清它们的位置。

(2)老师利用挂图和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细胞各结构的特点、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①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

②明确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第2课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一、引入:先让一位同学,指出植物细胞结构挂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示意图。引出课题:“组成动物的细胞又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阅读课本中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指出与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不同的步骤。教师总结。

(2)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动物细胞的结构:

(1)提问:动物细胞在结构上与植物细胞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对照挂图观察临时装片,并进行讨论。

(2)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口腔上皮细胞示意图,边总结动物细胞的结构。并组织学生对照板图得出结论: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

3、小结:由此可见,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画生物图的要求:(结合板图讲解)

要求:

(1)真实。

(2)注意图的大小、比例。在图纸上的位置要恰当、美观。

(3)画好图后,要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指示线应水平画在图的右侧,指示线末端注明名称,字迹要工整。图的下方,要注明这个生物图的名称及放大倍数。

(4)用3h铅笔。

初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

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大实验》教案 篇4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使用显微镜观察并掌握叶片的结构

二、材料与用品(一)材料

洋葱鳞茎﹑新鲜叶片(如橡皮树、天竺葵、吊兰等叶片); 叶片的永久切片

1.双子叶植物:接骨木、桔子、蚕豆、夹竹桃、棉花、天竺葵、马铃薯等叶横切片。

2.单子叶植物:玉米、小麦、水稻叶横切片。3.裸子植物:松针叶横切片、银杏叶横切片。(二)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双面刀片、镊子、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毛笔,小木板。(三)试剂

I2-KI溶液、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一)显微镜操作

1、显微镜的构造

2、显微镜的使用(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1)把新鲜的叶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紧并排的两片刀片,沿着图中虚线的方向,迅速切割。

(3)刀片的夹缝中存有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笔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2)在显微镜下分清叶的表皮、叶肉和叶脉。观察上下表皮的细胞有什么不同,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四、注意事项1、2、3、五、问题与思考

1、按绘图技术步骤和要求绘出洋葱鳞叶表皮细胞(3~4个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结构名称。

2、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其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画出轮廓即可。

六、讨论

双子叶植物叶、单子叶植物叶、裸子植物松针叶以及不同生态类型叶的结构特点的区别。

实验二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一、目的要求

掌握临时装片制作和观察方法

二、材料与用品(一)材料

洋葱、红辣椒、马铃薯、印度橡皮树、蓖麻子、番茄(二)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双面刀片、镊子、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毛笔。(三)试剂

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2、3、四、注意事项1、2、3、五、问题与思考1、2、六、讨论

实验三 观察种子的结构

一、目的要求

通过解剖掌握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二、材料与用品(一)材料

松籽、瓜子、花生、浸软的蓖麻、大豆、玉米、小麦等植物的种子(二)器具

解剖刀、解剖针、镊子、显微镜、放大镜。(三)试剂

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2、3、四、注意事项1、2、3、五、问题与思考1、2、六、讨论

实验四 观察根尖和根毛的结构

一、目的要求

观察并掌握根尖和根毛的结构

二、材料与用品(一)材料

玉米、小麦等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二)器具

镊子、显微镜、放大镜。(三)试剂

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2、3、四、注意事项1、2、3、五、问题与思考1、2、六、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初中生物老师教案设计 篇5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初中生物简短教案精选 篇6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动物。

二、鼠妇的生活环境及采集

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为了采集的方便,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后发现,如果把台湾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护相对潮湿就可以。一个月左右开始采集,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鼠妇。而且,采集过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湿土是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三、鼠妇的饲养

在实验室饲养鼠妇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饼的盒子。在盆子内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机质为好,特别是黑色的土壤则效果更佳,同时可放一些烂树叶。土壤的含水量不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喷洒少量的清水,水滴入过多,土壤容易形成泥块或泥浆,这样会使鼠妇的活动减慢,甚至造成死亡。可以用手进行小测,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没有水从指缝流出,松开手,轻轻一碰,泥土疏松,表明土壤的湿度适中。同时每3天换一次土,最长不要超过一周,换土也不要全部换,可放一半留一半。鼠妇的密度不宜过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内可饲养25---30只左右的鼠妇,密度过大,妇容易死亡。盆子上可用黑布遮盖,保证有充足的空气,同时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妇逃跑。也可在晚上开灯,也能起到防止鼠妇逃跑的效果。

四、鼠妇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每次换土时,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而丢掉。

2、在实验室放置鼠妇时,要留心周围是否有其它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细沙进行调节。

4、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在饲养鼠妇时尽可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教案 篇7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七年级生物免费课件 篇8

七年级生物免费课件:《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孩子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孩子观察水样

(2)孩子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孩子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孩子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孩子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孩子分组观察。(在孩子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孩子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孩子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孩子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②孩子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水滴里的微生物》是一堂鲜明的科学探究课。科学学习要以孩子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孩子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平时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让孩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这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孩子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孩子自己知道了在平时常见的水中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

上一篇:二级库物资管理制度下一篇: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