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2024-10-18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共12篇)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篇1

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教师创建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连续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备课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备课需备教材、备教师、备学生。但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对这些理论都耳熟能详,很少能真正做到,他们多数是本着随意的态度来备课,很少看到高质量的教案,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然而,导学案的出现刚好弥补了传统教案的局限,它是一种必须通过教师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实况,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主要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一、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问卷调查是收集客观数据的有效方式。基于此,为了调查教师备课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各个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经统计结果如下:自主独立设计6%,多数独立,少数摘抄15%,基本摘抄65%,其他的4%。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确实让人担忧的局面:语文教师虽然是课前备了课,但形同虚设。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随意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很少经过个人的思考,也甚少考虑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课堂中更多注重灌输学生各种知识,很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的气氛沉闷,效果低下。个别教师偶尔上公开课才认真备备课,备课的形式也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

导学案从字面理解为:“导”是引导,“学”是以学习为目的行动,“案”是设计的方案。它的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备课模式,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成为教师备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备课方式,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但如何正确使用导学案?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万年牢》为例,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探究导学案在自学课型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功能,切实提高自学课堂的效果。

1. 课前——明确学习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突显“导”的功能。

导学案设计最大的功能是“导”,它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案。因此,在授课前,笔者充分预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上,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引发自主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此外,笔者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导学案的特性,除了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要预设学生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的统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巧妙地将隐形目标和显性的目标正确呈现,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方法与情感因素,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学习。如在《万年牢》的目标制定,笔者是这样制定的:(1)认识8个生字。(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这样笔者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在教学中充分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积极地加以指导和引导,塑造学生的全部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显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 课中——精炼价值问题,鼓励自主交流,达到“学”的目的。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社会能力的转化。因此,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灵活地将学习目标穿插在各个问题当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万年牢》的教学目标,精炼课堂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层次化,不断提高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得。笔者设计的问题主要包括:“个人问题”、“同伴问题”、“群学问题”、“班级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习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的内化。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还积极引导学生先对个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继而笔者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充分将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班内交流,提高探究效率。这样通过同学思维的碰撞,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3. 课后——注重疑难反馈,巧用评价机制,把握“案”的有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问题答案是唯一,学生一般能在书本找到答案,往往把问题设计填空式、判断式、选择性的方式,缺乏开放性。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定式,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基于此,笔者常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懂就问,希望能够在同伴的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发散思维,如:笔者在教学中,会这样引导学生:学习了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或者你对文章某些句子还有个人的观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反馈个人的学习收获。虽教师是按“案”来上课,但从“案”走出来,注重学生生成,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的技巧固然能提高课堂的实效,但教学评价的实施也不可缺少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娒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对导学案的原则的评价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评价。课前,进行学情的调查,了解课前学生预习的情况;课中,主要是通过即时性,鼓励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自学、合作探究;课后,通过批阅导学案中学生反馈的问题,进一步评价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使导学案做到真正的有效。

三、使用导学案的效果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对备课形式的调整,在教学中使用了导学案,课堂效果明显。笔者积极营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学习热情高涨,课前明确学习任务,课中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能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学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得到明显地提高,轻易完成教学目标,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提高工作的效率。

总之,导学案是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途径,此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合理调控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张海晨,李炳亭.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篇2

执笔:

审核 :

审批: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姓名:

班级:

小组:

课题:祖父的园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我能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乐趣。【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火烧云》是她写的一篇散文。【学法指导】

1、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并读通课文。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乐趣。【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并在书上注上批注。

2、重点品读课文第17自然段,思考: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3、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整理学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达标测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照例子写词。(1)例:(嗡嗡)地飞着

()地响着

()地叫着

()地下着(2)例:蓝(蓝悠悠)黄()

红()

绿()

白(3、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浅析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6

导学案设计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进行有效的导学案设计,将导学案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去,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同时小学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今后的语文学习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导学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学案设计,使导学案更好的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更加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辅助教学成为该门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正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应该及时发现和反思自身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认识和理解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加深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认识,并且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导学案的设计和有效应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导学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起始,同时还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指南针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的重要体现。

通过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这堂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和包含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和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在心中对课程的进程和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为课程的展开进行一个必要而合理的铺垫,这种对于学习心理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这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更加自然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课程教学的实际部分,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不仅如此,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还可以在课堂伊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和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应有的学习状态,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

由此可见,导学案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上,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省略了导学案部分,直接进入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这种对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忽视,往往是来自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进行导学案设计和在课堂上进行导学案引入,完全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和无效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任何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导学案设计和应用中所存在的误区和缺陷,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和影响,将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纳入到小学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的范围中去,使导学案能够发乎它自身所担负的教学使命和教学功能,更好的辅助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心智发育和理解能力都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阶段,无法很好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字和语言。因此,面对小学生的这种语文课程学习实际以及认知实际,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和语言认知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和领导者,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规划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着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重要的学习者对于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和反作用力,如果教师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的话,不仅无法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导学案,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丧失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排斥和厌恶心理,对于学生现阶段和以后的语文课程学习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伤害。

面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的现状,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反思,更加深入而全面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语言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和认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真实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進行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选择适合学生、便于学生去进行理解的语言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拉近学生和导学案之间的距离,使导学案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内容之外,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还可以将导学案设计的主动权和实施权交还给学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导学案的设计。这种导学案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点掌握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小学语文课程导学案设计和导学案的应用中来,使学生在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同时,给予教师以一定的启发,使教师能够更加明晰学生所需要的导学案内容和式样,丰富小学语文课程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小学语文课程导学案设计。

语文导学案设计要讲求实效 篇4

一、导向功能讲实效

做好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必须低起点, 接近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形。学习环节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学生能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的也应体会到障碍所在, 从而增强课上学习的针对性。

《酒事》是一篇小说,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除了文学常识、字词的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 如人物、情节、环境等, 还要有自主发挥、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的题型, 归纳小结和课后反思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总之, 语文导学案的设计要讲实效, 因为它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提纲, 一定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交流、展示、小结和反思等, 同时还要有利于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最终达到每节都有所收获, 掌握所应掌握的知识点, 有利于复习备考的目的。

二、标示功能讲实效

在设计导学案时, 开头中的课题、课时、目标、重点、难点、课型等内容要明确得显示出来。这是因为导学案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只有标示明确, 学生才知道该学什么, 怎么学。尤其是学习目标的设计, 要有层次, 简洁清楚明了。如《酒事》要1课时, 目标有三个: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提出并分析小说中知识性的问题; (3)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情感。重点: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提出并分析小说中知识性的问题。难点: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情感。课型:自学互学展示课。

三、设计过程讲实效

导学案环节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有层次, 由浅入深, 使学生逐步接受知识, 顺理成章地产生对下一个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但什么层次的学生完成到什么程度, 教师要心中有数。对于难度较大的习题, 教师也可以在下发导学案时明确布置任务。如每组中的哪些学生要完成什么题, 完成到什么程度, 哪些独立完成, 哪些合作完成等。如《酒事》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 预习展示。全体学生起立, 集中注意力, 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本篇文章篇幅不长, 齐读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读出成效。读完后,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课堂听写预习的生字词, 字音书写无误后全班齐读两遍。 (2) 独学自悟。你觉得文章中谁最能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芒 (小说的人物) ?作者将他设置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说的环境) ?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他做的事吗 (小说中所写的照顾女儿、请大家喝酒、雨天赶工三件事) ?此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展示, 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3) 合作探究。学过《社戏》《孔乙己》, 大家一定对小说不陌生了, 你能就本篇小说向大家提出知识性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吗?此环节回忆旧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生成问题并合力解答, 当堂展示交流。预设的问题有: (1) 本文的线索; (2) 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 文中8—10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其作用是什么? (4) 环境描写的作用; (5) 雨突然停了的“雨”有什么含义? (4) 能力提升。文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信你有许多的情感要表达, 请用“_____ (文中人物) , 我想用_____的方式来表达对您的情感”的句式来写一段话。本环节在预习环节中写好, 课堂展示, 学生自主评价。这个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力求流畅, 敢于尝试, 相信自己, 展示锋芒。

在设计过程中, 问题之间, 教师要做好引导,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要做好评价, 同时要设立一定的奖励, 如小组间的评比、组内的个人评比等, 要贯穿始终, 好差分明, 表扬到位, 批评委婉。这样, 学生才会有成就感, 才会认为他们的学习有了成就, 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这样, 久而久之, 他们才会对学习感兴趣, 才会有钻研的兴趣, 才能参与更难的学习。

四、归纳反思讲实效

“归纳”就是课后学生将自己课上没明白的, 或没记上的内容, 或完成较好的内容, 利用一定的时间做一个简短实用的小结。也就是学生课后整理学案, 对所学知识获得二次收获。

“反思”就是课后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反思学习过程, 包括课前预习, 课上展示、交流、发言情况等。反思学习内容, 包括导学案中提出的目标落实, 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学生还可以写这节课的体会、收获, 以及改进措施, 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

学案导学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篇5

语文学习是一个恒久的、耳濡目染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学问、获得的感悟体验,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华才能逐步内化为个别的学问结构,并使本人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成功地发展,这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全过程,而达成这一内化的重要桥梁即是有效的作业。但是,恒久以来,我们发觉,教师对语文作业的设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作业的安排上,大多着眼于稳定学过的学问,请求学生抄写、默写生字新词,重课后练题,完成教辅书的题目已成为语文作业的主要内容。如此机械抄记、,严重抑止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喜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修养的进步,导致出现学生过重的作业包袱。因此,如何精心设想作业,增强作业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当我们为之迷茫时,“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进入了沈阳铁路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明确,量的减少需求质的提升。这样大肆度的改革,促使教师用本人的聪慧劳动转化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实行一年多来,已逐步形成了“预习导学 ——课堂研讨——延伸拓展”的“导学案”方式,有效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学案:

学案直接支持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主动学习,主要内容是学生如何开展学习的任务要求、活动过程、支架工具,资源链接等,必须发布给学习者。它绝不是教案的替身。(2)“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语文学科的“学案导学”一是先学后教(常说的先预习后上课,不过这样的预习更有针对性),当堂训练,突出了以学生学为主体的主题。二是能较好地设计问题情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立足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四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消化和反思,培养学生归纳、积累知识的习惯。

本论文是探讨如何将学案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新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学案的编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研究成败的一个关键。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根据以上原则,对各科的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一般的要求:首先是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第五,强调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也应该注意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学案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文科和理科、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入门性知识和高级知识、新授课和单元复习课等等,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大体上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同时考虑学科性质和知识类型,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进入式的设计方式来设计和编写学案。在外语、历史和语文学案中,就体现了大量的建构主义思想。

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当然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课标,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具体的评价标准请见附录——优秀学案的评价单。

三、语文学案导学的模式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相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如何设计初中语文的导学案 篇6

关键词:语文 导学案

初中语文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的吸引、引导学生“学”和指导教师“教”的实施方案。初中语文的导学案的实施是新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设计初中语文的导学案”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學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层次性原则。在设计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设计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二、初中语文的导学案设计的策略

1、注重教师间互助。

设计导学案应该要同科的老师相互协作。同一备课组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集体构建导学案,以形成统一的重点、难点,统一的学习目标,统一的学习要求,统一的探究问题,统一的学习活动。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在同一年级产生同质的学习效果。甚至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应合作,因为语文学科也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内容。

2、注重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呈阶梯式推进。设置的练习题中要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要有机融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题目,要突出一两个重点语段的阅读训练,着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怎样设计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

(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

(4)设计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多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5)设计的问题所用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导学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3、注重导学案的分层设计

学案设置可分为ABCD四层,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识记类内容”,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理解级”,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为“应用类”,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拓展延伸,为“拓展级”。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学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注重导学案的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语文导学案设计的三要素 篇7

导学案是指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指导, 由教师精心设计的, 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以后, 学生才接触新的知识, 而导学案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流程, 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前移, 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因而大受青睐。一般来说,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需具备以下三要素:

一.学习目标的可行性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航标”, 只有“航标”明确了, 轮船航行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一份优秀的导学案, 必然要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和归宿。一般来说, 学习目标应该控制在3-4个, 难度适中, 太多太难则无法完成, 太少太易则缺乏成就感, 应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学习目标是隐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 学生很难明了, 所以在上课前, 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并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其次, 要熟知教材内容, 不同的教材因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不同, 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必修教材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微观和具体, 明显高于选修教材的要求;再次, 要了解学情。学生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 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层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 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导学案是让学生“先学后教”, 所以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出现大量文字介绍、文章说明,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 学生每做一个题目都需要查阅资料, 并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打开思维之门,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 每做完一个题目, 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 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内在, 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时, 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是问题的梯度化。问题的设置要先易后难, 逐步加深, 呈台阶式螺旋上升,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其次是问题的分层性, 可以将问题化的学习内容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出来, 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等级的题目,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案”重知识的传授, 采用的方法必然是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等,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纯粹被动地接受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制定导学案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优势, 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比如文科中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搜集, 使其感官受到全面刺激;有难度的题目可以讨论法呈现, 提高其合作能力;联系社会实践的题目可以探究法出现,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能力;甚至还可以采用问题发现式, 每张导学案预留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自行发现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 以锻炼其归纳能力等等。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 篇8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 体裁的不同其阅读方法、教学价值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编写导学案时, 也应循着文本的文体特点来设计。通过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按图索骥, 让他们在自学与导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文体的特征, 抓住核心的语文价值。如教学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时, 通过研读课标, 发现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的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鉴于此, 根据本文的特点, 可以在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着重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金字塔?

问题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 本文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问题三:联系课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去掉吗?

绕金字塔一周, 要走1 千米的路程。

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 然后堆起一层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

问题一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说明的要点, 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学生通过探究上述三个问题, 自然就能领悟到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随后, 教师在导学案“达标检测”中选择一篇类似的说明文让学生阅读。实践证明,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同理, 散文、童话、小说、诗歌、寓言的导学案也要紧扣文本文体特点来设计, 让学生触类旁通, 提高阅读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遵循阅读规律

“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 即浏览语言文字, 形成整体印象, 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 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现代阅读教学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给我们道出了阅读文章的认知规律, 即“整体——部分——整体”。在编写导学案时, 可根据这一阅读规律来设计。如在编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导学案时, 可设计以下导学问题:

问题一:默读课文, 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吗?请抓住他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在文中勾画并写上批注, 和小组成员交流。

问题三:从文中你感受到彭德怀是一位怎样的人?

“学习略读, 初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问题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要求而设计的, 旨在指导学生阅读叙事类文章应从整体入手,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对全文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导学问题二的设计为的是指导学生走进课文, 通过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咀嚼,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为揭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但更爱战士”这一文章主题奠定基础。导学问题三的设计是为了回归整体, 进行演绎归纳, 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获得对人物全面、整体的认识。

三、“问题设计”要体现语用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予以强化, 这无疑是一场引导广大语文教师把握学科特点, 回归语文本真的“及时雨”。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也好, 编写设计导学问题也好, 都应强化语用的意识, 不仅要满足文章内容的理解, 即文本“写了什么”, 更要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 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情达意的”。如《大江保卫战》一文, 生动再现了九八年武警战士英勇抗洪的感人壮举,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是本文语言表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针对这一点, 在编写导学案时可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已经写了许多武警官兵英勇抗洪, 为什么第四自然段还要细致地写连长黄晓文受伤后坚持抗洪的感人故事?这样写是否多余?学生通过对学、群学后, 一致认为这样写并不多余, 反而更生动感人。此时, 教师可顺势指导, 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本文场面描写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为了检测和巩固学生对这一方法的学习情况, 在导学案“达标检测”中, 可设计小练笔:以“大扫除”为题,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方式, 补写一篇小作文。

星期五下午, 全班进行大扫除。同学们都干得非常认真。

你看, 大家七手八脚, 教室里好不热闹。_____

最认真的要数××同学。_____

不一会儿, 大家齐心协力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真是人多力量大呀!

四、“问题设计”要渗透学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 实现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时, 包括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需充分考虑学情,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清平乐·村居》,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积累, 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导学问题:

问题一:知词人——借助工具书或网络, 查阅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词”的起源, 并作简要记录。

问题二:解词意——熟读这首词, 借助工具书先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再联系课文插图说说这首词大概写了些什么?

吴音:__相媚好:__

翁媪:__无赖:__

问题三:悟词情——结合辛弃疾的生活经历, 思考他通过这首词要表达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四:背词文——根据词的大意, 你能一边想象词描绘的情景, 一边背诵吗?

“知诗 (词) 人——解诗 (词) 意——悟诗 (词) 情——背诗 (词) 文”, 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点和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 能慢慢走向“不待解说而自晓其义”的境界, 真正实现学习的主动与积极。

浅谈学案导学下语文作业的设计 篇9

一、课前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编印在导学案上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明确学习的方法,提前自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要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我提出课前预习作业要求有以下几点:1.通读全文;2.标段落;3.画记生字词和成语,把生字的拼音写到课文中生字的上面;4.反复轻声快速地认读生字词,想想在哪些具体情景中可以使用这个词语;5.找出生字词的形似字、同音字,并进行组词、造句;6.细读文本,心中有三意识,即写什么人(形象),发生了什么事(情节),抒发了什么情(情感)。同时,课后字词积累作业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三遍;2.选本课3-5个词语或成语,围绕一个中心连词成段;3.解释3-5个成语的意思;4.每篇课文学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听写一遍。学期结束后,做出一份本册的生字表,并时常温习。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一预习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完成。先是由老师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情况,然后由几名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到黑板上听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预习作业,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做讲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完成作业,然后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二、课中作业——让学生合作学习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学会合作学习。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它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不但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而且为教师展示了教路,为学生指点了学路。如果教师能紧紧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作业,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这样既能避免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的自身能力,教学质量就可明显提高。笔者在教七年级下册《鹤群》时,要求学生看课后练习题一,找出课文中描写鹤群的词语(句子、段落),试着从词句含义、修辞手法、表现情感三方面品味、体会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栩栩如生地展现鹤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和鹤鹰搏击的惊险场面的,并指导学生写上旁批。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以此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把课后练习题当作作业,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共同探讨,教师进行启发,对学习的方法技巧进行点拨引导,既落实了作业,又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把课后习题融入课中作业,还可以避免课后练习题成了课文的尾巴,不浪费教材练习的实用价值,而且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三、课后作业——让学生探究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文的拓展延伸部分,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课后作业来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与课文相关知识,不仅能成为学生巩固、消化、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有的老师在教七年级下册《鹤群》时,设计了二道题:

1.比较本单元三篇状写禽类的文章,分析它们在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哪些异同。

2.以《伤鹤救走之后》为题,写一个片断,想象鹤群的命运。

这样的作业,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挖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法刍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法,新课标,素质教育

伴随国力的强盛和国民教育意识的觉醒, 新的环境形势对于我国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填鸭式”、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 新课标的提出更是催生新一轮教学模式的产生和演变。 新型教学模式下, 要求教师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重大转变, 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教师的指导地位得到明确,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得到彰显。 与此同时, 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研究一些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工具和方法。“导学案”的提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本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导学案”使用现状, 并分析 “导学案”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并针对所列举出的“导学案”教学中的困境, 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导学案”的定义简述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 个人备课、 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 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知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 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实施浅述

1.体现学生中心, 为自学提供内在动力。

针对当前一些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面, 自身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学习、更新和运用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思想, 相关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落实和强化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技能方法的学习培训和更新运用, 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导学案的认识, 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深刻认识到导学案在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发挥的积极、强大和有效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地将导学案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 成为日常教学当中的良好的教学工具, 并在实践过程当中配合导学案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对导学案加以改进优化和更新换代, 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强化教学效果。 此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学什么都会缺乏内在动力。教师在导学案实施过程当中,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做学生们的好朋友, 了解学生们当前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了解他们的喜好, 并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加以吸引和引导。

2.通过学法引领, 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导学案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和 “学”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活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引导和互相学习的过程。 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沟通讨论和合作, 可以互补长短、思维碰撞, 互相解答难题寻找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更好的自学方法并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反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和引导效果, 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进一步实现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 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高分高能的人才, 导学案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方法。 因此, 在日常教学当中,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 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 采取不同的导学案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并最终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强化自学能力。

3.多元评价, 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构建导学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方能正确地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学习成果, 以及导学案的实施效果, 方能了解和发现导学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盲点和误区, 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导学案加以不断改进、优化和提升, 更好地发挥教师导学案编制和实施、学生导学案学习的效果。 导学案的评价系统, 首先应当是双向的, 即既有教师对学生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又有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导学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如前文所述, 教师在导学案实施过程当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 学生作为导学案实施的主体, 导学案的实施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而, 导学案的评价体系应当是双向性的, 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评价,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发现自身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加以改进, 找到努力的方向去提升。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导学案编写和实施过程当中的指导加以评价, 从主体端对导学案的实施效果加以反馈, 让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要, 准确发现设计和实施的导学案及自身在导学案指导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在后续导学案编制实施过程当中加以改进和提升。 通过设计这样双向性的导学案评价标准, 一方面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更好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丰富教师的理论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新民, 王富英.学案:一种新的教学文化脚本[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5) .

[2]安桂清.学案教学:何去何从[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4) .

如何科学编写小学语文导学案 篇11

关键词:导学案;语文;学习

导学案是一种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学习方案。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编制出科学的导学案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目标要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要求”来制定的具体化的学习任务。数量以1-2个为宜,不能太多,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能达成。

二、预测学习重点与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可能会出现的难点要做好预测,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文字表述要简洁,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做好预习检测。该环节的作用是:扫清学习语文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个活动中一般都由小组列出自主预习提纲,教师按预习要求做检测,大多安排“字词检查和整体内容感悟”。特别注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整合,最好不用填空的形式。

四、靈活处理“读、议、品、写”。“读、议、品、写”四环节教学是语文导学案的核心部分,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教师可根据文体、学情不同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例如,文言文教学注重积累和背诵,那么其教学环节可改为“读、译、诵、写”;小说教学注重情节和形象,那么其教学环节可改为“读、叙、品、写”。总之,导学案所提供给老师们的仅是一个把手、一种思路而已,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该导学案,让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

五、夯实延展训练。教师要针对语文学习目标,做好达标检测,选取合适的题目及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同时,还可分层次设计课后拓展内容,紧扣练点安排小练笔,进行写作训练,规定完成时间,独立完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由读到写,由积累到运用,充分地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并让导学案富有浓郁的语文味。

六、引导完成教、学反思。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师生的感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为了让教师能科学操作导学流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教学中要让师生填写“教、学反思”,导学案上应该有留空白处,让师生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写下生成的知识点,长期坚持,使师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逄凌晖.教师如何写导学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2.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12

一、走进生活, 走进数学

数学的根基是生活, 这门学科它源于生活, 而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教学的大背景, 如果脱离了现实中的背景, 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 只有将这门课融入到生活中, 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本地区的教学改革中, 结合自己学生和地区的特点, 通过探索实践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设计“导学案”, 即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 在“导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 通过学生的三维目标制定出本节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 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探讨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在共同中发展。在制作导学案时, 首先我们要让一道题是一个“活”题, 那就要教师设计导学案时提一些相应的问题, 比如有几种圈法, 通过这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写出那些算式等等, 再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 其中会碰到有一两道是没有数可以连的, 细心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对老师说, 老师有一道不能连, 这时如果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 那也就过去了。相反, 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的探讨者, 问一问那该怎么办, 小兔子不是没有家了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 有的说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 还有的想出给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 写上正确的得数, 这样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设计分层次, 关注到每位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教学的根本, 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 教师讲得再精彩, 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 那算不上是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到全体学生, 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 有的学生认知高, 有的学生认知低, 那么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 是不是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 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和制作教学设计时的最大难题, 对于“学困生”转化, 教师要有更多的关注, 更多的关心这个集体, 对他们要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多些偏爱、多些帮助, 时长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 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 激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哪怕是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东西, 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 我们也要他全部发掘出来。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吃多饱吃多饱”这类问题, 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在“导学案”中巧用开放性习题, 实行弹性作业, 增强练习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情况, 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既有坡度也有一定的跨度, 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既要使“后进生吃得消”, 又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 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获得更多的知识和需要。

三、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 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 一堂课下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看教师表演, 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用在生活中, 是“死”知识, 优质的高效课堂不仅要学生轻松学习到知识, 更要让他们动起来, 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有“课堂实践”这样一栏, 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和实践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 有助于把教师从“语文要念, 数学靠算”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项活动”为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平台, 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 使课堂丰富生动,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体验学习,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 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 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在生活中学习, 避免数学课产生的枯燥乏味、学而生厌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轻松学习。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 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 可及好地锻炼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 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进行评价学生, 学生课堂上不同的想法, 教师不要急于去评价, 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算法,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即“条条大道通罗马”。

上一篇:生殖器官下一篇: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