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2024-10-25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共10篇)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篇1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设计,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好的导入语,能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个人魅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揭示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精心准备。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用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列举如下: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回顾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强化,从而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导语: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为我们七年级已经学过他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还五言律诗《望岳》和《春望》。(教师领着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我们知道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出示目标导入法。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语文教科书的灵魂,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每一篇课文的灵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教学活动总是围绕每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结构繁杂的课文,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出示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从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与技能:

3、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4、熟悉鲁迅及其作品。

5、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6、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7、品析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思想的方法。

8、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提炼主题导入法。主题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一篇课文,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充满哲理的议论语言,揭示所要教的课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的表现手法,深入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如教学《巨人和孩子》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荆棘,自得小伤。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读完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诗人王尔德《巨人和孩子》这童话,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四、设置疑问导入法。

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纷乱中平静下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读课文前,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沁园春。雪》,就可以用悬念法设计导语: 同学们,一说起雪,我们就会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和小朋友一起堆雪人,想到那“千树万树梨花开”柔美,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惆怅,想到寒风凛冽如刀割,想到被困居室不得舒展而游满井,想到冬天过去,春天如此令人神往……毛主席笔下的雪景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毛主席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毛主席的磅礴气势与高远眼界吧!

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后,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原本喧嚣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

五、感情共鸣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抒情美文。这些文章因其挚爱深情而历久弥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仅凭空洞的说教和冷静的评析,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切身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髓。

我在教学《永久的悔》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录音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

伴随着婉转的旋律,我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诵道:有人说,家就是房子,其实,有房子的人不一定有家。真正的家是爸爸慈祥的目光,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是爷爷手中缓缓挥动的蒲扇,是奶奶讲述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真正的家是村头那棵苍虬的老槐,是家门口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是房顶的一缕炊烟,是火炉旁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牵挂……。

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怅然动容,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中了。

六、积累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体现人生志趣与选择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鱼我所欲也》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设计导语: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选择了坚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选择了隐逸;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选择了洒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选择了忠诚;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选择了奉献。抚今追昔,你我不也站在抉择的路口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又是作何选择的。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恰当选择。总之,导语设计要能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篇2

1. 巧设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 好像有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 唤醒着大脑, 迫使它加强工作。”如能在设计课堂导语时, 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活力勃发的理想状态。如在教《读书美容》一文前, 我跟学生这样说:“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一种化妆品它可以使人一辈子都容光焕发, 青春永在吗?”在学生一片热火朝天的猜测中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是“读书”。我接着说:“读书为什么能美容, 它是如何把我们变美的呢?”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之前, 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一些问题来“吊起学生的胃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这样, 学生便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而是韵味无穷了。

2. 故事吸引。

中学生特别容易被那些或轻松有趣、或紧张刺激、或催人泪下的故事感染、打动。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点, 针对所安排的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阅读求知兴趣。同时, 授新课前, 花极短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能很快把学生注意力牵引到文本中来, 而且教师如能坚持这样精彩的故事导入, 会让学生不断充满新鲜感, 对每一篇新课文都会充满期待。如教学《一张毛毯》这篇发生在外国家庭的故事时, 可以用我们中国民间流传的一个泥碗的故事导入。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3. 借题发挥。

课题, 大多都是文章的文眼, 有的课题对文章内容起着高度概括的作用, 有的起着线索作用。一些课文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 能够抓住重点, 促使学生思维迅速运转。同时, 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在教授《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前, 我说:“一个湖泊既然被称为仙湖, 说明这个湖泊非常美丽, 但是, 这么美丽的湖泊居然没有了, 它为什么会消失呢?”这样直接把学生带入文本思考。在学生疑惑之际, 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

4. 开门见山。

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比如一些课文篇幅过长, 一节课很难讲解完, 或者是有些课文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思想性很强, 一节课无法分析完毕, 或者有些古文, 一节课很难讲透。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学第二课时, 甚至第三第四课时的时候, 就可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前一节课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直接导入课文, 可以是对上一课时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回顾, 可以是对上一课时遗留的某个思考题的解答, 可以是解答前一课时学生作业中集中的突出问题。这样,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自然衔接, 重新组合, 在这些“旧”知识的重新组合中使新问题自然体现出来。从已知中产生未知, 利于学生从学习中摸索学习规律, 知道学习的梯度性、层进性、循序渐进性, 因此能产生“我也能摸透学习规律”的心理要求。

5. 复述情节。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 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导入新课, 在能激发学生兴趣点的关键处停下来, 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 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疑点, 往往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求知欲。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大增加。或者教师把文章当做故事一样讲出来, 在讲到高潮处故意停下来, 让学生们自己补叙情节, 补叙结局, 像这样能激起学生挑战心理的导入也可以预先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如教学《小职员之死》、《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类故事情节紧凑, 扣人心弦的课文时, 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谈初中语文课的导语 篇3

一、由介绍时代背景、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由介绍时代背景、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既能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新课打下基础,又能使学生产生悬念,急于知道事件结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春秋战国时期,诸雄争霸,战争频繁。秦国由于任用商鞅、李斯等法家,国富兵强,逐步居于霸主地位。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吞掉魏国,接着他又把手伸向魏国的属国——安陵。安陵国君不甘心轻易被吞并,就派唐睢出使秦国。于是,在这剑拔弩张、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发生了一场唇枪舌剑、动人心魄的战斗。要知唐雎如何战胜凶恶的秦国,不辱使命,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唐雎不辱使命》吧!

二、由介绍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导入新课

由介绍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导入新课,能引导学生带着欣赏艺术美的心情学习课文,以便高度集中学习注意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起“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便是灼灼耀眼的一颗明星。他在短短的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了约三百篇中、短篇小说。虽不能说篇篇精萃、字字珠玑,但若着眼整体,委实花团锦簇、异彩纷呈。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虽掩卷然文意仍然激荡胸臆。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佳作。它虽不能与蜚声文坛的《羊脂球》媲美,但足以体现莫泊桑小说的风格、特色和功力。这篇小说看上去故事平凡,语言质朴,可随着人物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我们会从平凡中看出神奇,从质朴中窥见光华,会心不由己地随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仍在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不由人们不思忖:小说的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如果我们细心阅读揣摩,便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三、由旧课导入新课

由旧课导入新课,前后衔接,温故知新,一举两得。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美术家用画图写意,歌唱家用歌曲抒情,而文学家却用文章表意。昨天,我们随作者杨朔在老向导的带领下,观赏了香山美丽的红叶、迷人的景色(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课文的内容,如朱自清的《春》)。今天,我们将和老舍先生前往山东,看看济南那温和、慈善的冬天。

四、由解题破题导入新课

由解题破题导入新课有两点好处:一是引入正题启发思路,二是布置作文,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名家作品写法的兴趣。如教学《一件小事》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人生在世,会耳闻目睹许多大事小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留在记忆深处的只有那些使我们激动、令我们回味的难忘的事。倘如大家有兴趣的话,请打开记忆的闸门,将心灵深处最难忘的事写成一篇文章,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们要学习和借鉴文学家的写法,看他们是如何写人记事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吧。

五、由名言、名诗、名联导入新课

用名言、名诗、名联导入新课,这种导语要求用词新颖生动,能够激起学生感情波澜,造成与课文相适宜的课堂气氛。如教学《岳阳楼记》这篇课文就可以用清代窦垿撰写的这副对联来导入:“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待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诗指杜甫,儒指范仲淹,吏指滕子京,仙指吕洞宾)

六、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导入新课

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各种角度切入新课。如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言文就可以这样来导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有春秋时期晋楚相争的城濮之战,秦末时代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三国时期吴魏相争的赤壁之战。这些战争留给我们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也留给我们许多经验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就可以从中了解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齐鲁相争的长勺之战。

事实证明,语文教学妙语开头,可以激发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目的所需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相应的思想准备。恰当地运用导语,对于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确实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篇4

上海教师考试网(sh.zgjsks.com/)

上海中公教育(sh.offcn.com/)联合制作

妙用导语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妙用导语呢。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在教学《绝版的周庄》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哪位同学能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自古江南出美女,自古江南美如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番江南古镇周庄的诗情画意。

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学习本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不仅生活在和平时代,而且还身处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育、社会的关注,让你们象茁壮的幼苗一样健康地成长。可是即便是这样,有的同学还口口声声地说,我们是很不幸的。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享受幸福?今天让我们从《提醒幸福》中去寻求答案。”这样,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因为利用所学知识导入新课时学生会感到很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能使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海教师资格笔试群:371175465强化备考微信号:shjsksw 2014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篇5

[内容摘要]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亦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也需要精心设计。成功的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重要性、导语设计的方法、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来谈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这个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导语,即新课教学时的“开场白”,也叫课“引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重重地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知识宝库之门,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风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的导语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别具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上课之初,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上好课的心理准备,但这种心理是强烈而又短暂的,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往往以巧妙的导语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励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力、触动学生的情思、吸引学生的注意。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所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课堂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句子,是描绘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的动作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所以他的演奏才格外打动人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亦是如此,老师在进入课文正题之前就应该像那个优秀的演奏者一样“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心设计导语,以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我们明确了导语设计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来谈谈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一)情境渲染法

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是以“导”激“情”,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即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副图景或一种意境,或者借助挂图、音乐等教具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我在讲授《黄河魂》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沿线的壶口瀑布是镶嵌在九曲黄河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滚滚黄河奔流至此,突然倒悬倾注,呼啸着,拥挤着,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壶口,只听得‘轰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千万条黄鳞巨龙齐刷刷地跃进深渊。一刹那间,只见惊涛怒吼,水雾升空,气吞山河,震声数里可闻,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继而咆哮而去„„壶口瀑布瞬息万变的奇观多么令人惊叹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同来感受壶口瀑布的魅力与风采。”

上课前我用这段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导语来描绘壶口瀑布,将形象的场景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未进入课文之前就深深地被壶口瀑布的气势和力量所震撼,满怀激情地进入了新课。

琦君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故事激趣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毕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上以故事作为导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四川松潘旅游胜地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上课时,我以五彩池的传奇故事导入新课,借此唤起学生对“五彩池”神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急于欣赏的兴趣。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小时侯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我却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瑰丽的五彩池呢?其实,这个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就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

(三)设疑启思法

即教师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导入的:“老师这儿有一个疑难问题,谁能帮忙解决一下?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有的人建议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来称,这种办法肯定不行。你们说这事难不难办呀?当时有个6岁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到《称象》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怎样称象,巧设疑问,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的提高。

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天深夜里,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你们想知道这是谁报的警吗?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力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四)分析标题法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标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品;准确凝炼的标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讨。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标题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文中的“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人生启示,也与课题息息相关。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析题导入的:“同学们,请你仔细看这个课题,把它当成一句话思考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看出缺少了主语。之后,我在引导学生说出对时间的认识:“同学们,你对时间有什么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时间很宝贵。”“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就过去了。”“时间看不到,也摸不着。”等一些既生动又理性的感觉后再顺势引入新课:“到底是谁要和时间赛跑,他是怎样和时间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赛跑的?人和时间赛跑,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探个究竟吧。”这样通过释题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究教材的中心内容,达到批文入理,感悟人生的目的。

(五)温故知新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由旧课引入的开讲,总是比较顺理成章,贴切自然。联系旧知,引出新知,主要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时候学一篇课文,如果借助予已经学过的,与之相关的文章,会更好地理解文意,引起重视。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把旧知识从学生的记忆中唤醒,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在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回答:《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同学们再想一想过去是怎样学习这些课文的?(学生回答:先读懂课文的内容,再想想懂得什么道理。)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看看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成语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又如在教《趵突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先后顺序,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体会了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妙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趵突泉》这篇课文,看看趵突泉在什么地方,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以上导入主要是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引出新知。当然,在具体导课时,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这样会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吸引到回忆上,而削弱了对新知的兴趣。

三、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述,仅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些导语设计方法。孟子说过:“教也多术也。”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导语的种类还有很多,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但是,不管导语的种类如何的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如何的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方法来设计导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导语设计应该为实现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教材的内容、学生语文知识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手法要灵活多样,做到因文而定,因人而用,切不可千堂一个调,万课一个腔,以至令人生厌,兴趣索然。

(二)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

导语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并且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到新鲜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提问设疑,运用启发式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导语时,从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点拨都考虑其趣味性特点,让学生觉得饶有趣味,因而愿思、乐学,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三)美感性和情感性原则

即要求导语设计要注意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小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观,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首先要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设计导语时融进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时间性和精练性原则

小学生在接触新课时,一般比较兴奋,但兴奋持续的时间较短,这就要求导语所用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为宜。导语设计应短而精,语言要简洁、生动,紧扣题旨,充分利用儿童的兴奋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按照老师导课的思维进行下去,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篇6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示范作用例谈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但是,这样并不等于说,就能因此而忽略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艺术的示范,是行之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的艺术的示范,也是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世界遨游的航标。教师的艺术的示范,更是规范、提升、开掘学生思维的火炬。

一、范读,入乎其境。

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更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比如在教学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我作了这样的范读—— 节奏: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 重读: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

抑扬: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

缓急:“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

这样的范读,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仿佛与诗人同行在苍凉孤寂的贬谪路上,感受到诗人悲怆愤懑的情怀,无需作过多讲析,学生跟读、演读,即可。

二、范品,入乎其味。

品析课文中相关的词、句、段,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手法之一,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阅读者,对文本词句的品析,有时候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性品析,就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活动设计:“选择诗歌中的一句或一节,进行多角度品析”。学生的品析,大多是揪住几个词语、着眼几种修辞而已,远未达到“多角度”的要求,于是,我示范品析了这样的一组句子——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后者,勇敢奔赴前方;

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与流水声嘶叫声的陌生凄厉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木兰的复杂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两个诗句,表现木兰离开家乡,踏上征途——远征,再远征。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随着老师不断出示范例,同学们不断发出惊奇而叹服的喝彩,我让学生将范例品析的句子读一遍,尝试着总结出品析的角度,然后,自己再读诗,再品诗。接下来的品析,可谓异彩纷呈,掌声不断,学生品读之细、之奇、之妙,让人欣喜。

这里,老师的范品,不纯粹是品析方法的示范,更是拿这个“甜头”来“诱惑”学生自主品析诗句,品其句,入其味。

三、范写,入乎其艺。

读写结合,是一种知识与能力互相促进互为融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它以读带写,以写解读,既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写?一方面,老师要进行一定的技法讲授,让学生找到写的“入口”;另一方面,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写”的成果以后,老师要适时展示自己的范写,既是对学生活动的示范性总结和补充,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从而悟其法,入其艺。

比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运用了“课文小作文法”的读写实践形式,在学生交流以后,我示范了四个“写”的片段—— 片段一: 《广场的一幕闹剧 》 第一场

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用手指赫)你在这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这个手指头?(环视人群,厉声)谁在嚷?

赫 留 金(诚恳地)长官,我好好的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用手罩嘴,咳)我正跟„„ 奥楚蔑洛夫(严肃的)恩,不错,(咳了一声,拧起眉头„„转身对巡警)你去调查一下,打个报告上来„„

群 众 这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奥楚蔑洛夫(惊愕后自然)席加洛夫将军?哦!„„

片段二: “威武”的军大衣

本文四次写军大衣,是别有深意的。在开头,“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勾画的是一个外表严肃、威严的警官形象。中间写威严的警官把军大衣一脱一穿,分别是为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窘态和因咒骂将军而感到的恐惧和心寒。结尾处“裹紧大衣”,照应开头,再现他趾高气扬、却又不无尴尬的丑态。

课文明写军大衣,实际是为刻画这个势利小丑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而设置的“道具”。

片段三: 课文中的讽刺艺术

课文中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夸张和对比的巧妙运用。

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任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奥楚蔑洛夫在“变色”之时,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好比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充满喜剧效果。

片段四: 孕育奴性人格的土壤

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是作者的批判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这四个示范片段,分别从描述情境、欣赏细节、分析手法、感受主旨四个角度来写,有些内容是学生写到的,有写内容是学生没写透的,有些内容是学生写作的盲点,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示范性写作片段,重新回过头来,拟定了如下的标题,作为课文小作文的标题:1.可笑的“变色龙” 2.广场的一幕闹剧 3.威武的军大衣 4.赫留金的控诉 5.一只小狗的内心独白 6.课文中的“法律” 7.课文中的看客 8.课文中的讽刺艺术 9.孕育奴性人格的土壤 10.说说传神的细节描写 11.大量的省略号用得好 12.我喜欢课文中这样的一段话 13.《变色龙》内容简介„„

从这些题目的拟定,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教师示范作用下,学生充分感悟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而且,还内化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如果充分考虑其时机、内容、形式、方法„„,同时,积极考虑引导学生在教师范例的基础上,总结方法与规律,学习范例,超越范例,这样的示范,才是有效的示范。

示之以范,就是授之以渔。

用心

爱心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篇7

一、导语设计常见的方法

1. 问题冲突导入。

假设问题情境, 往往能引导学生思辨, 造成观点冲突,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在你前进的道路上, 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 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 还是绕道行走? (2) 假如你居

住在半山腰, 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 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 还是选择搬家?学生们讨论这两个问题, 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我再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再如教《多收了三五斗》时, 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今年风调雨顺, 你们家的粮食大丰收了, 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 有的人粮食丰收了, 却一点都乐不起来, 反而要愁眉苦脸的, 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你就知道老师不是在骗你们了。

2. 以背景知识导入。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求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才能更好的了解其作品所表达的真正内涵。这对学生不熟悉的作家或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的学习采用这种导入方式, 可以为同学们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创设便利的条件。例如, 在学习《观沧海》时, 有老师这样导入: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 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了后患, 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 他就可以荡平宇内, 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 身为主帅的曹操, 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又当秋风萧瑟之际, 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 故事导入。

学生爱听故事, 这是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的,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给学生们讲故事或者让学生讲故事来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 有位老师用一个母亲为救在雪崩中困住的儿女, 自己割腕自杀, 留了一地的鲜红的血液给救援人员鲜明的信号, 使女儿安全得救, 母亲却血流尽而身亡。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奠定了一个感慨于母爱伟大的感情基调, 能够更好的为课文的学习打开感情的通道, 引起学生的共鸣。

4. 音乐、视频等导入。

现在课堂教无定法, 只要是教师能想到的可以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教学媒体都可以用。特别是现在大力提倡运用教学媒体, 能恰当的运用教学媒体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朱新敏老师在一节题目为《亲情》的作文课前, 先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那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如泣如诉的旋律, 使不少同学泪眼迷离, 情难自已。然后适时点拨:‘听了这首歌, 同学们一定心潮难平, 我们不能因亲情不求回报就漠视它的存在, 更不能因为司空见惯就觉得理所当然。让我们抛开纷扰, 静静地感悟一下亲情, 并把它倾诉出来, 作为献给亲人的一份礼物吧!’此时, 同学们多处在一种激动的氛围中, 有的凝神思考, 有的在体味亲情, 有的与同学交流, 有的已奋笔疾书, 大家都进入了写作的境界。可见音乐导入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5. 复习导入。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 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在讲授新课时, 可以从知识点入手, 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如教《鼎湖山听泉》一文时, 可以这样导入:上学年, 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 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的宝岛台湾、神奇的南疆密林, 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 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鼎湖山, 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会太熟悉, 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 以其独特的美, 让所有游览过它的人们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导语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导语设计在运用的过程要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导语要有针对性。导语的设计要跟文章有联系, 不能泛泛而谈。导语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只有既顾及到文章要传授的内容又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好的实施;二是导语要有启发性。导语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的心智, 促进其思考。最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三是导语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的导语只要两三分钟即可, 过长的导语会给人喧宾夺主的感觉, 影响正常的上课进程;四是导语的设计要求准确、情感饱满。导语设计中忌出现语法或知识性错误, 导语必须要做到准确无误;导语也要情感饱满, 忌有气无力。准确的导语, 可以传授给学生准确的知识, 严谨认真的态度;情感饱满的导语, 可以让学生情趣高昂, 有利于学习。

教学方法有很多, 掌握基本导入方法只是最低限度,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巧妙的利用导语, 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星.语言技能与强化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语设计方法。

一、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即“开门见山导语”。就是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在讲授《爱莲说》时,揭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内容的探求。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接着顺势引入:“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同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

二、背景介紹式导语

背景介绍是一堂课的必要环节,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如,我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这样导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爱国诗人辛弃疾。他年轻时就胸怀报效国家的慷慨壮志,然而朝廷并不想重用他。这一天,已是三十五岁的诗人来到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金人之手,于是怀古伤今,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写下了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如讲《海燕》时,首先介绍高尔基在创作时,整个俄国在沙俄专制统治下社会极其黑暗,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的隐晦方式,领会“海燕”的真正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三、歌曲导入式导语

初中教材有不少篇章贴近生活,像《散步》《背影》《乡愁》等关于普通人最真挚情感的诗文。在设计导语时,不妨选放《我爱我家》《父亲》《故乡啊故乡》一类与课文内容类同的当代流行歌曲。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播放了歌曲《父亲》:“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背影》。文章讲的是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

四、创设情境式导语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创设情感氛围,或借用多媒體创设一种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沁同春·雪》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接着播放诗词上阕的录音,让学生闭目静思。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同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如,在教学《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或赞美故乡风土人情,或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情,或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鲁迅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同去感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五、讲故事式导语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上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上课开始的几分钟,故事能让学生很快地静下心来,沉浸到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被这堂课的内容所吸引,还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天上的街市》时,我给学生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提问在诗人的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又是怎样了,从而导人课文。

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文章,教师可以先讲述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在学习《呼兰河传(节选)》这篇课文时,我把萧红得到鲁迅指点的趣闻为教学导人,以此引出萧红。在教学《孟子》二章时,我以“孟母三迁”故事为教学导人。

总之,导语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如何设计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

董一菲诗意语文空间之导语 篇9

(2013-7-2 13:21:00)董一菲

节选自中国知网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研究》

作者:王华(安徽师范大学)文章链接:点击

摘要

语文教学风格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本论文着眼于女性名师这一独特群体,将她们的教学风格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出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特征,研究她们形成独特风格所具备的共有的基质,这对于如今女性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文采用了个案研究法,选取了于漪、李吉林、窦桂梅和董一菲。这四位女性名师作为对象来对女性名师的教学风格做深入的研究。研究她们精彩的课堂实录,分析她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总结她们独特的教学风格,论文分析细致准确,着眼于女性名师的课堂及其论著,通过研究她们的教学风格,来试图帮助当今的女性教师解决风格养成的问题,为我国女性教师的成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目录

第一章 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个体风采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丰富多姿

(一)善于立体化、多角度地组织课堂,追求整体效应

(二)寓教于情,注重熏陶感染

(三)追求课堂教学的美

二、李吉林的教学风格——秀婉细腻

(一)善于创设情境,长于抒情

(二)着眼于儿童发展,课堂生动活泼

(三)追求形真意远,理寓其中

(四)教学语言委婉动听,循循善诱

三、窦桂梅的教学风格——激情灵动

(一)声情并茂,激情洋溢

(二)民主开放,张扬个性

(三)立足文本,勇于创新

四、董一菲的教学风格——诗意唯美

(一)优美蕴藉的教学语言

(二)透彻精辟的诗意阅读

(三)独特典雅的唯美气息

第二章 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整体风貌 第三章 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启示 董一菲的教学风格——诗意唯美

特级教师董一菲说:“好的语文课像一首诗,我喜欢这样的描述。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苏霍姆林斯基说:‘没

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承载起放飞诗意这美丽的重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流淌

着诗情余韵的海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极富有诗意,课堂充满了典雅之美。

(一)优美蕴藉的教学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董一菲老师的课堂语言优美蕴藉,饱含着诗意,“她的声音柔而不媚,像钢琴中音部琴键上发出的乐音,脆而不尖,质地纯正、悦耳,听起来舒服却不催眠。”例如在教学《边城》时,她用生动的言语叩响了学生热爱文学的心扉——师:我们再一起看看《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况。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的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为她不要碾坊的儺送;她有一个初雪无痕、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惊魂——翠翠,翠翠是自然地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再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她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

“张爱玲三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个世纪,她是一个世纪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那么就让我们回眸,回眸那绝美的瞬间。”

最后,她又余韵袅袅地收束了全文:“影影绰绰的桃花的绯红零落,我们读月光下温婉的故事,艳异悱恻,氤氲不绝,无数的海晏河清,千般的柔媚宛转。那是滚滚红尘不了情,那就是张爱玲__民国女子,不老的临水照花人。”

在董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的长期浸润下,学生的语言也充满了诗意,变得谈吐优雅,字字珠玑,如在上《一棵开花的树》时,学生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悟:“本诗富有真情美,读过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像繁复的花瓣一样层层的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

(二)透彻精辟的诗意阅读

1.重在诗情——情景的诗意创设。阅读需要一个理想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堂上,情景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悟中读,反复玩味,体验文字的美妙。诗意阅读重在“诗情”的创设,给予

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董一菲老师擅长于这一点,如讲读《花未眠》一文时,她这样导入——

师:大家看大屏幕,《花未眠》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受奖的时候说道“我的美丽的日本”,日本的美就是物哀、幽玄、风雅。川端康成是亚洲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将亚洲的美、东方的美、日本的美,撒播世界,让欧洲,让世界为之而震惊。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他的美学随笔《花未眠》。

(展示川端康成的画像和三个关键词)

物哀 幽玄 风雅

这是川端的画像,美丽的川端,永恒的川端,淡紫色的川端,旁边有三个词——“物哀”、“幽玄”、“风雅”,永生永世追求的美,也是川端康成为之献出一生的日本美,这是一首诗,下面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朗读,然后根据你们的理解,根据你们掌握的川端的相关知识,用

三个词或五个词来概括川端。(男女配乐朗读诗文)教师开课揭题,直入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的情景中来。董老师一开始就介绍了作者川端康成,出示了川端康成的画像和三个理解课文的关键词,这样安排,一方面创造了学生阅读美文的氛围,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

供了诗意阅读拓展的机会,也让课堂充满了浓厚的语文情味。

2.善于延伸——知识的迁移内化。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因而,董一菲老师在诗意阅读课堂上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让学生学以致用,给予

学生诗意的阅读人生。例如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董老师利用“我喜欢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但是它„„我更喜欢„„”的句式让学生仿写造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自己读过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3.着眼生成——人文底蕴的诗意建构。

董老师说:“我就想把自己心中的语文教给学生。说白了,就是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审美,能体会文学中感性的,情感的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底蕴。所以,我在讲一字一句的时候都要渗透这一点,语文的味浓一些,这就比较吸引学生„„我觉得真正的语文既是工具的又是人文的。说语文是工具的,是指我们一生都要用语文去听说读写,有了这个工具可以更好地去学习其他学科。人文性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给予学生一颗‘诗心’,用诗意的眼睛去看生活。这使学生能真正地有很高的品位,学会审美,有非常

细腻丰富的情感,对其他艺术都能触类旁通。”让学生们拥有一颗“诗心”,一颗“琴心”,让学生诗意地栖息,让他们拥有对文学的敏感,对文字的敏感,对艺术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这是董老师最终的追求。因此,董一菲老师注重让学生读,品,悟——在“读”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品”中体会文字的典雅,思辨的独特,在“悟”中收获浪漫与灵性。她成功地采用“吟诵一涵泳一查询一讨论一作评”五步教学法,精心打造学生的人文底蕴,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学,构建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三)独特典雅的唯美气息

“我的语文教学追求唯美。美是我的语文课的生命。”董一菲这样说。语言字字珠玑,文采飞扬,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匠心独具。她以诗歌为切入点,“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讲大开大阖的时空设计;用李清照的《声声慢》来讲叠字的妙用;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来讲练字;借‘枯藤老树昏鸦’讲意象列;借李商隐的《锦瑟》讲由于意象密集而造成了诗歌的多义和难解;让学生在‘秦时明月汉时关’中体会空间的时间化和时间的空间化,在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和色彩美。”正如董一菲所言,诗歌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典雅的语言表达,卓尔不群的思想,进而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个性和非凡气质的人。

中学化学课堂导语设计的艺术 篇10

关键词:中学化学;导语;兴趣;思维

课堂导语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策略设计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简练而概括的教学语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课设计,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

导入语言是否精彩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

中学化学课堂导语的设计可以根据每节课具体的内容、重点难点、背景资料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等等,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我将中学化学课堂导入语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激发兴趣型

运用化学演示实验、课本插图、化学小故事、热点理由、生活实例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造就积极的学习心态。

例如:在上《金属钠》这一节时,以“滴水生火”的实验(向一个表面皿里倒入少许乙醚,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放在里面,再用滴管向金属钠上滴水——结果着火了)导入。

学生目睹了这些奇妙的化学变化,非常兴奋,迫切希望了解这些变化的理由,学习主动性高涨,效果突出。

完成本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理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理由,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成就感。

课本上的插图,生动形象,合理运用,既简单明了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在化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名人轶事,许多故事不仅生动,而且富含哲理。

如在讲《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它们的发现史来引入课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把当前关注度高的.热点新闻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油脂》时结合“地沟油”、“重庆火锅底料”,在讲《蛋白质》时结合“三聚氰胺”、“大头娃娃”;在讲《食品添加剂》时,结合“苏丹红”、“肯德基”。

用热点新闻导入新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

生活中也有许多与化学相关的事例,恰当运用,效果也会非常好。

如讲《乙醇》一节时,以“山西假酒案”为引子;讲《酯化反应》这一节,则以“糖醋鱼散发诱人的香味”为引子,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自己很近,化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头,包含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采取的处理策略之中。”由于实验的新奇,故事的生动,插图的形象,热点的轰击,能产生强烈的直观效果,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探究和操作的学习意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迪思维型

运用设置悬念、重要化学史实来导入课题,能够启迪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解决理由的强烈愿望。

教材中有些内容看起来很平淡,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我们只要设置悬念,挖掘趣味,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讲《卤族元素》中的碘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碘的颜色、状态,接着做“滴水生烟”的实验(将镁粉与碘粉混合,然后滴加水,立刻有紫色蒸气产生)。

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分小组讨论,总结出碘的性质。

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引导辅助作用。

再如讲到《苯的结构》时,可以描述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的史实,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应该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层层深入设问。

“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成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能力。

三、承前启后型

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有很强的内在逻辑顺序,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承前启后,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构建起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碱金属以及卤族、氧族、氮族、碳族元素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归纳其性质,从中找出规律,分析、总结出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表以后学习《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时,又可以利用元素周期表的性质去引导学习。

有时为了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通常采用复习、提问、做练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鉴别,一定条件下离子间共存等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小组竞赛,互相补充。

这样,可以变枯燥的背诵为争先恐后的抢答,变单调的默写为积极主动的深思、辨别。

以竞赛策略引入新课,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挖掘和展示学生的潜能。

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活动,学生听得专心,想得认真,答得周全,记得牢固,各种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体现。

四、提纲挈领型

用概括性或纲领性的语言点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开门见山,主体突出。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这恰恰也是授课的关键环节,从中入手设计好导入语,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听课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吸收知识。

如在讲述《糖类》一节时,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节课我们讨论糖类,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一提到糖类,大家可能就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蔗糖、葡萄糖等。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糖的结构和性质。”这样将课题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盘托出,既使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的讲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此种策略导入新课,需要简明扼要,尽可能少的语言说明要学习的内容、作用和要求。

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新内容产生认知上的需要。

课堂导语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对象又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课方式,合理运用,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

一堂好的化学课,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而好的导入则是美妙音乐的前奏,是艺术创造的序曲,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可以产生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效果。

所以古人比喻得很恰当:“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冰雪奇缘中文歌词下一篇:国际贸易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