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2024-10-09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共11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篇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滑轮-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习提问

什么叫做功的原理?

新教学

板书题后让学生看书(从文开头看到第12页倒数第3行,并边看边对照本图(修订本)进行实验(同桌的二人一组。此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什么叫做滑轮?

2.什么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使用它有何好处?同时教师按照图1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并能从功的原理方面认识使用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

3.什么叫做动滑轮?

教师按图2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能根据功的原理说明:“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

4.什么叫做滑轮组?使用它有什么好处?教师出示绕好的滑轮组和自制的滑轮组挂图如图。

.接着让学生讨论各滑轮组分别由几股绳承担总重力。然后,教师演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间的关系(图4)。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此图为4股绳承重,s=4h。再把绳子从滑轮组上解脱2股,使之成为2股绳承重(如图),进行演示s与h的关系。演示表明:2股绳承重时,s=2h。告诉学生:同一根绳上各处受力都相等,所以滑轮组中各股绳受力都相等。然后问学生:拉力F与承重绳子股数n有何关系?绳子股数越多,拉力越小(当然这里要说明不能无限制的增多动滑轮的个数„„),而且是:几股绳承重,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至此,用圆盘测力计照图6进行演示,测力计示数表明:拉力F>

轮与绳之间都是有摩擦的!

例:一根绳子,最多只能承受300牛顿的力,想用它提起1000牛顿的重物,绕成的滑轮组至少要几股绳子承重?并画出滑轮组的示意图。

师生共同解答:设承重绳子股数为n,则

草图:(主要教学生学会画图方法≈#0;≈#0;从外向里绕绳)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滑轮周边有槽的小轮。

1.定滑轮:„„。作用: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方便)。

2.动滑轮:„„。作用:使用它可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好处:①省力;②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小结:(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六、作业:

书面:练习六的1、2、3。家庭:自制小滑轮、练习画图

(提高题右图物体匀速运动则拉力F为:①30牛顿;②100牛顿;③4牛顿;④10牛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篇2

(1) 情境导入。 (1) 揭示课题, 引入情境。教学新课时, 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 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呢?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 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人生经历, 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 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 绘声绘色, 优化情境。教师在教学中, 要启发学生联想, 并运用讲述的方法, 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 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 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 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 思维的明晰与开阔。“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它是体现寓教于乐, 感染陶冶, 从悦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过程。 (3) 设计角色, 置身情境。教材中的小说、戏剧, 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 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 或分角色朗读, 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 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 情境不致虚设, 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 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 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2) 交流探讨。这一环节, 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 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整个交流环节一定要重视过程, 不要看重结果, 否则就有违于这次课改, 有违于学习目的。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 要不拘形式, 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当然, 这离不开教师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更离不开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究 篇3

一、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指,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人。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通过“语言→情境→语言”的形式,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课改倡导的学习新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追求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

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感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3.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知识,启迪智慧的重任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篇4

Food and drink

教学内容分析

饮食话题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只要老师引导得好,可设计许多的内容。同时“饮食”话题也是初中阶段必会的以及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练习“吃”和“喝”的话题。结合时间的表达和“饿了”“渴了”的表达引出“想吃什么”,“想喝什么”的话题,练习常用的表达。并介绍两种单词,food words and drink words,所涉及的语法现象为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食品有:bread, rice等,饮料有:tea, milk, water, juice等,引出 a cup of, a bag of, a glass of, a bottle of, a piece of,学生基础较好的班可给出a bowl of, a box of等。与此同时运用所学过的 how many句型,进一步学会不可数名词量的提问和应答。

73课复习时间的表达,引出“饿了”“渴了”的表示方法。并学习一些表示中外食品的单词。本课作为74课的预备课。

74课学习功能句 “想要„„吗?”“„„怎么样?”的表达。为74课的第二部分 “购买食品”做好铺垫。

75课在73、74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句型做调查。

进行第二轮语音复习。定位在最基本的/i/,/e/和/i:/三个单元音上。

●语音及词汇教学建议

准确、熟练的运用最基本的/i:/, /e/ 和 /i/三个单元音。

教师在教每一个单词时都要注意它是属于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要特别关注“量的表达”。

教单词要用多种方法,如:利用拼读规律,利用学过的单词迁移,联想法等。

掌握以下词汇:

food, drink, hungry, thirsty, water, eat, rice, bread, meat, tea, milk, glass, a glass of,would like, I’d like=I would like sth, porridge, fish, dumpling, fruit

piece, a piece of

理解以下词汇:

hamburger, needle, potato, chips, coke, coffee, madam, dear, ice, cream, ice cream, USA, different, vegetable, sometimes

●听力训练建议

本单元第76课的听力训练材料是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安排的,训练学生首先抓住重点,听出对话发生的地点,每人所要的东西。听力材料可以听两遍,学生听懂后完成练习册。

●语法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语法教学是:

(1)some,a/an的用法,some与可数、不可数名词连用,以及不可数名词的量的表达。

(2)How many + 可数名词复数+ can you see?及回答。

How man +可数名词复数 + are there?及回答。

重点难点: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分类以及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应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些词如何分类?没有太多的语法规律可循。主要是中英文表达习惯上的不同。要靠记忆和运用来区分它们。如:cake可数,但bread就不可数。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项:

1.记住并能灵活运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如:some cakes, some bread, some rice等。

2.树立不可数名词的概念,如:一般的液体不可数。并学会量(单复数)的表达,如:a bottle of juice, a cup of tea, a glass of milk 等。

3.学习关于询问“多少”的提问和应答(主要是带有量词的不可数名词)。并注意 some, many, any, a, and an 的用法。

4.注意要设计情景,多练习使用以下句型: Would you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口语交际用语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口语训练包括三个项目:(l)人物与想要的东西;(2)在实际情景中(如商店,餐馆,家里)谈论饮食;(3)How many句型的口语练习。

关于食品的话题是最常用的情景对话之一。如此重要的话题老师应在课堂设计上多下功夫。可多联系实际,模仿真实的场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安排实物,讲桌当柜台),让学生按实际的爱好和意愿购买“柜台”上的饮食,进行口语训练。

除了利用课文对学生们进行口头训练外,还可利用workbook中第74课练习3,以购物为话题训练学生。如有可能,可用一些实物让学生表演。

注意以下功能句:

表示该干什么了: It’s time for(supper).表示“渴了”“饿了”: I’m thirsty.I’m hungry.表示多少: How many bottles of water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 can see three.表示早餐/中餐/晚餐吃什么: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 supper?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supper?

What does your friend have for breakfast?

What would your friend like for supper?

表示想要什么: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bottle of apple juice.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Oh, yes.表示怎么样: What about something to drink / eat?

表示提供帮助和建议:Can I help you, madam? Yes, I want some rice.Do you have any ice cream?

●写作训练建议

多利用workbook。其中,在73课练习3完成对话后,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将自己饮食习惯写下来。

另外,76课练习8,写回信也是很好的写作训练。可将学生分成四人的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部仔细阅读Robert的来信,分析它所提出的问题都包含几方面。回信该如何回答?还可写些什么?四人可适当分工:两人收集课文中的句子,两人起草回信。然后认真阅读课文,从本单元中找出回信可用的句子并整理出来,备用。小组集体完成一份回信,作为作业 交给老师。最后,教师可设一定的奖励。

参考答案

Dear Robert,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nd I know you want to come to China.You talk about Chinese food in your letter.Do you know Chinese food tastes the most delicious in the world? We cook something in many different ways.We can stir-fry, fry, steam, boil, smoke and so on.We have eggs and milk for breakfast, have rice with vegetables, meat and fish for lunch, noodles and dumplings for supper.Chinese food not only tastes good but also has good nutrition.Sometimes we go to McDonald and Kentucky Fried Chicken.But I don’t like them very much.For drink, we often drink vegetable and fruit juice, mineral water, and all kinds of milk.Coke and sprite are children’s favourite drink.But I like Chinese tea best.We have a lot of traditional food and home cooking dishes here, for example: Beijing roasted duck, instant boiled mutton, sweet and sour fish, home-style bean-curd and so on.Now we like home cooked food better than take-away food.Beijingers like bean curd, very much, too.If you come to China, I’ll show you around the city and you can taste these foods one by one if you aren’t afraid to get fat.Best wishes

Yours

初中语文《散步》教学设计 篇5

课题:《散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 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百度音乐】《致爱丽丝》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D6%C2%B0%AE%C0%F6%CB%BF%B8%D6%C7%D9%C7%FA]&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D6%C2%B0%AE%C0%F6%CB%BF++&si=%D6%C2%B0%AE%C0%F6%CB%BF;;%B8%D6%C7%D9%C7%FA;;905245;;0&lm=-1&mtid=1&d=9&size=3145728&attr=0,0&titlekey=1604668398,573686848&mtype=2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暖洋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 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 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 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三、课堂延伸环节:

母慈儿孝,家庭和美。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感悟亲情,抒写亲情,用心灵发现家庭中的亲情的可贵,用笔记录下永久的记忆。最后让我们在《常回家看看》的优美歌声中重温美好的人间挚爱亲情,结束本课。

【百度音乐】《常回家看看》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3%A3%BB%D8%BC%D2%BF%B4%BF%B4+%B3%C2%BA%EC]&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3%A3%BB%D8%BC%D2%BF%B4%BF%B4++

%CA%D3%C6%B5&si=%B3%A3%BB%D8%BC%D2%BF%B4%BF%B4;;%B3%C2%BA%EC;;59753;;59753&lm=-1&mtid=7&d=9&size=4194304&attr=0,0&titlekey=1163101791,737396491&mtype=2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但其中有成功,也有缺憾。

《散步》文质兼美,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赏析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环节,调动唱、赏、听、说多种感官,利用默读、朗读、寻读、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找准切入点。“何事何人何景?”巧妙抓住文本关键,得以整体感知文意。“你最欣赏谁?”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文境、研讨文章主旨上来,也培养了欣赏能力。“你喜欢文中哪几个写景的片段?”,这一问题的设计,既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又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章中的关键句、词,达到领悟文章的人物情感和景物优美的目的。问题的设计保证了教学思路连贯清晰。

当然,由于课时能力所限,精读环节中品味不足;朗读指导缺乏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把握不够精当;文本延伸不够到位等都是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正。

一、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姓名:王兴梅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语设计初探 篇6

一、借由讲故事, 导入教学内容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 可以借由故事导入, 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课文就非常适合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 教师要充分阅读研究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编出或引用适合教学氛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 教学《最后一课》, 这篇课文以记叙为主, 却给人留下深远的思考, 非常适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上课伊始, 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 人们总是望着蔚蓝的天空, 好奇天空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他们决定从地上建造一座很长很长的天梯, 直通天空, 建造的人很多, 建造的进度也很快, 马上就能伸手摸到天空了。住在天上的上帝发现这件事之后很着急, 他不想让平凡的人类上天来打扰他, 因此, 他想了一个办法, 让所有建造天梯的人都不能互相交流, 让他们说不同地方的语言, 这样一来, 他们就不能互相交流, 也不能了解对方在说什么, 最后这个天梯就不能完工。这个故事就告诉大家, 语言有着很强大的力量, 每一种语言就拥有一种民族精神, 而这个强大的民族精神在课文当中也一再描述。当自己的民族被打压, 不能使用、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时, 人们是多么的气愤。

借由这个故事, 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大致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产生强烈的兴趣,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课文情境, 导入教学内容

形象的描述为整堂课的教学添加几分生动, 更加突出课堂导入的作用。苏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教师应把课文知识包含在导入语中, 把握课文内容的重点, 紧紧扣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仿佛置身其中, 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 就可以充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导入语的设计。在课堂开始, 教师就可以这样说:“同学们,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都拥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那么在我们的家乡, 大家最喜欢什么季节呢?理由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就是讲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大家就跟我一起, 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

这种意境创设型的导入设计, 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一下子提起兴趣, 展开丰富、形象的联想, 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学生对一样东西感兴趣, 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自发地积极地去探究问题。以前也有很多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基本都是一些传统的方式, 如讲一些典故、猜谜语、设问等, 学生早已对这种方式失去了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中要打破传统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皇帝的新装》, 这篇文章在童话书里出现过, 可以借此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一定的认识, 在进行导入时可以说:“同学们, 相信大家都看过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 大家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有没有人记得《丑小鸭》这篇童话呢?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篇童话讲的是什么呢?大家可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丑小鸭》的作者安徒生写的, 这篇童话讲的又是什么呢?他又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先从熟知的部分入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导入语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应当受到重视。在设计导入语时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考虑实用性和趣味性, 灵活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让新颖的教学导入语成为课堂精彩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樊林霞.语文课堂导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1) .

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设计 篇7

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我们应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加以再认识。

创新提问设计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的重要的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绝不是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建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二、设计研究“主问题”有什么教改意义

“主问题”的设置能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将谈话式、答问式、讲析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观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初中教育阶段,八年级是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行为,这些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八年级学生心理、生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学内容探究与遇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施学生双色笔记 课前测评: 1.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尤美 觥()筹交错 林霏()开

B 树林阴翳()泉香而酒洌()

岩穴暝()

C 伛偻()提携 蔚()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D 晦()明变化 颓()然乎其间者 酿()泉为酒 4.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日出而林霏开()③苍颜白发()

④伛偻提携()新授内容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四、语言特色探究 1.骈散结合 2.“而”字运用 3.千古传送的名句 堂堂清训练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3)杂然而前陈者:

(4)苍颜白发:(5)树林阴翳:(6)太守谓谁:(7)负者歌于途:(8)林壑尤美:(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1)蔚然而深秀者()(2)日出而林霏开()(3)临溪而渔()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

(3)(4)

(5)4.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一、课前测评

(先全班测试,后分小组由小组长点评打分)

二、预习导学交流(要求学生作好双色笔记)

(一)、集体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指导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三、内容展示

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由各小组按要求展示 2.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打分。

四、学生置疑 预设疑难:

1.学生可能对文中“而”字的用法不易掌握,多找文中例句让学生细细辨解。

2.学生可能对游人乐与太守乐的“乐”理解不透,讲清作者所处背景让学生透彻理解。

3.文章较长,学生难以背诵。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试着按结构顺序背诵。

五、当堂反馈,堂堂清训练题(见左边)

六、课堂小结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这就要求老师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评价,因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弄清楚评价的目的。首先,教学评价要起到一种检测的作用。看一看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教学评价设计还要起到一种激励作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游戏,竞争,演示,表演等,使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在一种情境中较好的掌握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然后,老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评价,这非常有益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最后,评价还应起到使学生发展的作用。整个评价设计必须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初中教学设计 篇9

二、教学目标: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初中语文板书设计的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目的性 概括性 艺术欣赏性 针对性 示范性 导游图

【基金项目】2015年度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课堂板书设计研究 zk15053012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15-02

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尤其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如何精心设计板书、恰当地运用板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板书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内容、步骤、方法的体现,是教与学思路的反应,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桥梁。板书设计受年级、教材、课型、教学目的等多种因素制约。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上课时的注意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因为它既能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又能反映教师思路跟本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说板书比起教案来知识点更集中、更凝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青睐,诚然,它有着将抽象变直观、静态变动态等诸多优势,但好的板书却有着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我主要从板书的设计和功能方面谈一下浅薄之见。

一、板书设计要具有目的性

语文教学板书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紧扣教材编排思路,突出知识重点,根据不同的实施对象,结合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因素,在重点内容上下功夫,在培养语文素养、能力上做文章,在关键点费笔墨,力求克服板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作为教学手段,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学的板书决不是简单地、盲目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根据教案中确定的目标,实施教学。因此,板书应是教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整个教学意图。因而,板书设计也必须依“纲”据“本”,服从教案。只有钻研教材,精选教法,才能科学地设计。这样设计的板书,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意图。

二、板书设计与口授教学应有必然的联系性

板书是直观教学,它不能独立,必须与口授教学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取决于两个方面: 其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而不是接受函授教育的成年人。他们与函授学员相比,无论在分析理解的能力上,还是在归纳记录的水平上,都远不及函授学员。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上,既需要教师反复的讲析,也需要教师提纲挈领的板书。因为教师讲授快,他们听不清、记不全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容易导致歧义误解的同音字、词、句式等,需要板书来校正。其二,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有个“谱”来规范,使讲授分析的发挥不至于“串调”。这个“谱”既起着对教师讲授的提示作用,也有着制约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它设计到板书中来,时时提醒教师,使之口授不至于“走腔串调”。板书设计,既要考虑教师的教, 也要顾及学生的学;既要给口授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要让板书有实施教学的余地。

三、板书设计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板书篇幅是非常有限的。版书只能“少而精”,最能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的内容,力求文字简明,要言不烦,好懂易记,不致于成为师生的负担。板书设计的概括性,应从三个方面入手:(1)注意紧扣教材,否则概括性就失去了对象;(2)挑选关键内容,否则概括性就没有依据;(3)做到精炼恰当,否则概括性就无法体现,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紧扣教材,并不是把整篇文章搬上黑板,而必须从教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点睛之笔,尽可能利用课文中的关键性内容。这些内容不求面面俱到,而求恰到好处,它应对教材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给学生“窥一斑以知全豹”的感受。这些内容应经过筛选提炼,有时还要忍痛割爱,做到以简驭繁,少而精。有时也可以用课外的概括性词语,但必须言之成理,切不可不分主次,喧宾夺主。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样在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的框架下,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抽象的概括,做到提炼中心、言简意赅,完美地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理解,实现教学目标,真正起到板书“微型教案”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要具有艺术欣赏性

板书设计在突出教学目标和反映教学思路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板书的审美功能,设计精美的板书可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注意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激发情感和想象。因此板书设计应做到:文字书写规范、准确、醒目、恰到好处;结构布局合理,符合学生审美习惯,自然简洁明快;板书设计新颖别致,层次分明有序、灵活多样;色彩鲜明以突出重点内容,表现美感。

五、板书设计要注意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使用板书,善于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善于采纳学生正确的反馈信息,及时有效地对板书做局部甚至整体的变化,集思广益、灵活变化为我所用,真正发挥板书的辅助作用。比如教记叙文和议论文,你多用概括式和提纲式板书,如果你突然变换为图解式板书,那学生的新奇感就来了。如我在教莫怀戚的《散步》时使用了这样的板书学生看了后印象就非常深刻,耳目一新,很快就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六、板书设计要有针对性、示范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篇11

一、目标优化, 唤醒思维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节课的整体思路, 而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 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深刻理解相应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今后发展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例如初一“合并同类项”教学时, 可以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 (1) 理解怎样的两个单项式叫做同类项, 在一个多项式中会辨认, 并做记号; (2) 学会合并同类项, 合并时, 不要把系数1或-1当做0, 不要忽视系数的符号。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教学时, 应先指导学生根据对各单项式特点的观察, 概括出同类项的特征, 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后根据概念进行辨认, 在具体操作时督促学生规范书写, 为以后形成概括和运算能力打好基础。只有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思路清晰, 教学才能明确方向, 有的放矢。

二、活动优化, 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源泉。数学课堂中通过精心设计一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展开讨论, 从中提炼思想方法,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一套递进的课内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而有效的学习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能帮助学生揭示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而内化成经验。

下面以一节初三复习课“回味不等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 比“大”比“小”

问题:在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的权力大小如何用不等式表示?用生活中的不等式引入, 体味不等式无处不在。

(二) 对“号”入“座”

让学生写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请四名学生上台写四个方程, 让学生用不等号自由改号将方程改成不等式, 并求出解。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解不等式求解易犯的错误。学生兴致勃勃地经历了从“等”到“不等”的变化过程, 体验方程与不等式解法上的不同, 品味符号的意义。

(三) 我“形”我“数”

让学生在四个不等式中选择两个合成不等式组, 并求解。让学生自己编题, 给予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数轴完成解答, 记住老师归纳的我“形”我“数”, 体验“眼中有形, 心中有数”, 品味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四) 特别的你特别对待

已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反求不等式组中字母系数的范围, 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后, 教师总结:“在解决不等式 (组) 的特殊解时, 就好比家里来了客人, 一定要特殊对待, 把我们所学得的转化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能用上的都用上, 可不能亏待了客人哟!”这样, 以幽默又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解题要领, 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这节课的特点是教师用生活的语言“品”数学, 让数学好玩又有味, 学生的参与水平也很高。

三、情感优化, 放飞思维

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十分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尝试更多地关注他们, 激励他们认真地学、主动地问、积极地思考。

下面以初一“认识事件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

整节课一直在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中有序进行的, 在选择性完成课本练习后, 离下课还有20分钟左右, 教师讲述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小女孩珍妮在圣诞节夜晚紧握最后的4美分想给妈妈请个医生, 可钱实在是太少了, 这时候, 圣诞老人拿着两个转盘过来让珍妮用爱心赢取圣诞礼物, 到底让珍妮选哪个转盘呢, 请你来帮帮珍妮。这是源自《读者》的一个真实故事, 而转盘是上课的教师为这课精心设计的。在精致优美的Flash画面和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声中把小女孩珍妮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个爱的转盘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活动一:猜想

很多学生一看左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罚, 而右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奖, 似乎右边转盘赢的机会较大, 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右边转盘。

学生活动二:实验

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果, 而是选两个学生上台当场试玩。两位学生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刚才没注意游戏规则 (转盘停止后, 找到指针所指数字, 从这一格开始计数, 顺时针数到与该数相同个数的位置, 按照外圈标示是否获奖, 若指针停在线上则重玩) 。试玩之后学生发现, 是否有游戏规则, 结果居然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此时教师发给每4人学习小组一个转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记录并作出判断应选哪个转盘。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活动三:归纳

5分钟后, 大多数组得出了结论:选择左边转盘每次都是奖5美分, 而右边转盘每次都是罚1美分。此时大家都为揭开了两个转盘的巧妙伪装而得意, 同时也对这个结果感到诧异。

学生活动四:探究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常转盘游戏的结果应该是不确定事件, 为什么这两个转盘实验结果只有一个, 即这个事件成为了必然事件?”学生就很想知道原因, 就四人一小组研究起来。在一段时间后, 一学生在小组推荐下站起来发言:“转盘有4格, 而每个转盘上的数除以4的余数正好是0, 1, 2, 3。根据游戏规则和排列规律, 左边指针无论停在那一格, 左边最终结果均为奖5美分, 而右边最终结果均为罚1美分。”转盘的所有秘密被她言简意赅地揭开了。

学生活动五:体验

教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珍妮在转盘游戏中赢取了足够多的给妈妈治病的钱, 其实转盘还藏有更大的秘密呢。”多媒体演示左边转盘的四个数字5, 12, 15, 22刚好对应编好号码的26个英文字母中的E, L, O, V, 并组成LOVE (爱) 这个字母。珍妮在圣诞老人的帮助下用“爱” (love) 赢取了一切。此时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数学的奇、巧、美也悄然体现。

上一篇:职工心理减压团体活动下一篇:你家在哪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