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2024-09-20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共11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篇1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成燎原之势,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若使用不当,学生就会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力无收效。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是当今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由衷地感到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1.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如果老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2. 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我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 应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设置问题时,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不全面,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地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若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会渐渐失去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地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4. 提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又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提问只让尖子生回答,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间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思路。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有效地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一门教学艺术。

刍议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

1.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

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旁敲侧击,善于启发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4.适时设问,随机应变

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倡导“教以生为本”, 贵港市教育局姚伟文局长的“悟学理论”认为“学以悟为根”。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讲求技巧性。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

1.抓住关键词发问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行家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2.迂回设问

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学习《孔乙已》,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提问: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脱离了作品的审美成分,程式化的设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照顾到学习因素。(3)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3.寻找比较因素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別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4.逆向设问

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面假设,刺激学生逆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逆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逆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5.平中问奇

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全体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教学——“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教为手段,学为目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更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装饰。我们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而应通过适当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书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王华霖:《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语文报社 2009年版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语文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 它可以达到师生交流信息的目的。这一“常规武器”使用得是否娴熟、艺术, 关系着一节课的效果的优劣。不恰当的课堂提问则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课堂如一潭死水。反之, 艺术的课堂提问能融洽师生关系,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造力, 发展学生个性, 让学生乐于答问, 而不觉得是一件苦差事,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提问新颖, 激发情趣

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要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这样才会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如果提问远离学生实际, 学生对之一无所知, 或教师的提问方式较老套, 问题类型基本相同, 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 教师必须在问题设计与语言运用上要匠心独具, 精心安排, 耐心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与语言上同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提问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 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如《藤野先生》一文, 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教师可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的直接交往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置, 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在提问时, 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 层层递进, 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 这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具体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 毫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轻易解决了本文的重难点。

四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如《伟大的悲剧》, 可以直接发问“这个故事为何是个悲剧?既然是悲剧, 为什么又说它是伟大的呢?”以此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朗读、讨论中寻求答案, 形成认知冲突, 进而理解英雄们撼人心魄的举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内容较深奥的散文, 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再加上作品的时代背景较久远,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怎么理解“艰难的国运”?“艰难的国运”在文中是否有具体表现?是怎样来表现的?怎么理解“雄健的国民”?雄健的精神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连续提问始终扣住文章的重点, 富有针对性的提问减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盲目性, 使他们有的放矢。通过朗读、分析、讨论, 使学生渐渐领悟题目的深刻含义:艰难的国运造就了雄健的国民, 反之, 雄健的国民可以改变艰难的国运。针对性提问有利于攻破难点, 突出重点, 做到深题浅问, 化难为易。这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有些较难的问题提出后, 可能学生一时难以准确回答。如果看到一个“硬骨头”感觉啃不动就不啃了, 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减。这时教师如果带点“工具”, 帮他们把“硬骨头”敲开缝, 如提一些启发性的小问题, 给他们搭一些台阶, 等把小问题答出, 最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最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习《孙权劝学》时, 引导学生与《伤仲永》进行比较, 吕蒙晚来就学成为大才, 而神童方仲永后天沦为庸人, 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这样的比较设题, 其实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整合, 逐渐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六提问要具有拓展性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 这就需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提出适当的问题, 将课文内容延伸至课外。

善教者, 必善问。总之,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技巧, 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的放矢, 既要明了提问的作用, 也要知道提问的原则。这样, 设置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切割,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高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动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假设 1.主要概念的界定

所谓“技巧”主要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必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并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课堂”就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包括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交往与互动、借助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经验,推动各方面的发展。

“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来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技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2.本课题的核心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行为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是高效的,什么样的提问是低效的、无效的。3.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 《程标》(实验稿)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故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研究在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前提下,将教师的课堂提问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有效行为。转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分析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基本特征,探索出一种符合新课改精 1 神的、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提问的基本框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地得到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2、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兴趣,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本课题拟采用的主要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集体讨论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6.集体讨论法。课题组进修多次集体讨论辩论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活动简介:本课题于2015年1月立项申报,从开题至今,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研究,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配合,团结协作,精心收集素材。开题以来,本学期进行课例研究2次,学校公开研究课1次,并撰写教学论文多篇,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成绩比较突出。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大语文观,我们对于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技巧:

技巧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技巧二:把握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 2 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 技巧三: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就要寻求一种平衡,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有的甚至在阅读面前还没有学会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

技巧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提问的时机很多: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思维训练时提问,突破疑难点时提问。课始,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发问,既可复习旧知识,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课中,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提问,可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课末,在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技巧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何谓立体性问题?它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让我们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气氛活跃,迷津点窍,人人争先,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六、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 3 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数学课程只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三)形成了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半年来,我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多个案例的设计与反思,通过多堂教研课的展示和评析,结合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初探 篇5

关键词:提问技法 巧妙设问 拓展疑问 适时反问 深入浅问 层层递问 灵活趣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开拓学生视野,赋予学生严肃的人文思考。而作为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巧妙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失当的提问,则会使学生机械无趣的盲从,形成死水一潭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提问无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不仅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提问策略。

一.抓住重点,巧妙设问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逐步引导学生排解一个个重点和难点。所以,如何找准文本中蕴含重点难点的信息内容,进行巧妙的问题设置,是语文老师研读文本的首要问题。如果重点的突破显得生硬,甚至是教者灌输式的和盘托出,则不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涣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消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也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懂的能力。

新诗《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当讲到牛郎织女天街闲游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牛郎织女的古老故事是千年流传的悲剧题材,诗人为什么会大胆改变成为喜剧色彩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但一时又不能明确作者改编的意图,有的说诗人同情牛郎织女,有的说是吸引读者的眼球,引人思考。在教师引导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基础上,学生理解了诗人这样改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情境下理解课文的重点。尽管学生思维角的度有偏差,回答也不尽人意,但创设能培养学生创意性的思维,激发课堂鲜活的场面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符合我们语文课改的方向的。

可见,抓住重点,设置提问,激发学生课堂探讨的情趣,巧妙化解课堂学习的重点,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捕捉信息,拓展疑问

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应该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因此,教者要在研读文本,寻找资料,透彻了解和整体把控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学生文本理解的重点,特别是文本中那些易为学生忽略的内容,设置巧妙地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甚至辩论,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跳跃文本理解的藩篱,获取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走向作者为我们创设的艺术境界。

戏剧《威尼斯商人》,情节虽然简单,但学生对于戏剧主题的理解可能不会很深刻。具体执教中,教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签订的契约为什么是违约就割一磅肉,而不是罚款数倍借贷金额呢?”这个问题学生极易忽略,但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如果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逐步展开讨论,就会一步步将走向作品主题的深处:安东尼奥为什么要借钱?为什么要向夏洛克借钱?这样的契约一旦违背是致命的,放贷者为何对借贷者有如此仇恨?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教者可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基础上,辅之于文艺复兴的背景以及中世纪犹太民族的生存现状知识,引导学生在认识夏洛克残忍贪婪性格的同时,也对戏剧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因势利导,适时反问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碰到备课设想以外的问题,这种随堂产生的“意外”考量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机智,教师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随机应变,从学生能够感知的情感体验及是非善恶观念角度出发,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课堂艺术境地。

校内公开课《父母的心》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条讨论题: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父母这种反复送换,最终又要回孩子的行为的?学生的讨论分为两类:1.这种行为体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2.这对父母不够为人诚信,且不识时务,不为孩子着想。课堂辩论较为激烈,谁也说服不了谁,讨论一时陷入僵局。老师面对踢回“球”没有采用双方都有道理的“和稀泥”式的点评,而是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刻的道德情感的体验。他反问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对父母,你该怎么办?这种反向的设问处理不仅巧妙的化解了课堂冷场,而且将学生从故事外带进故事内,使之设身处地的感知文本中那对父母的复杂情感,并在纯朴的情感熏陶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匠心。

“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总是矛盾的而又统一的综合体,需要我们老师的明察秋毫,因势利导”,这就是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提问艺术。

四.巧借矛盾,深入浅问

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会运用看似矛盾的词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孔乙己》结尾是这样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本段向来是教师分析的重点,原因就在于其中有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大约”和“的确”,其看似简单,实则别具匠心,包含了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处理此环节时,教师抓住此句特点,设计两个问题:1.这句话是病句吗?如果是,该如何修改?并谈谈修改的理由。2.如果不是病句,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鲁迅先生的文章会有病句?但根据学过的《句子的修改》知识,此句是前后矛盾的。课堂讨论的程度自然热烈,认为是病句的有两种改法,一种“孔乙己大约死了”,一种是“孔乙己一定死了”。但在论述理由时都遭到反对者的质疑:“我”看到孔乙己死了吗?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毒”甚深的孔乙己有活下去的可能吗?辩论至此,学生不仅明白了此句不能修改的原因,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在那样的社会状况下,孔乙己的命运必定是悲惨的,作者对孔乙己是同情的,对造成他不幸命运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是增恨的。但作者对他身上的缺点也有批判的一面。所以,这句看似矛盾的句子,实则饱含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这种课堂讨论达到的理解深度,绝不是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机械的接受能创造的。

可见,利用文本中看似矛盾的词句,设计精简的问题,调动学生课堂探讨的情趣,有助于学生较好的把握文本, 还能取得课前预设以外的收获。

五.由易到难,层层递问

毋庸置疑,教材中一些名家名篇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诸如《海燕》《石榴》《马说》这类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等手法的文章。教学此类篇目,教师课前要搜集相关材料,深入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信息,要预判到学生理解可能存在的难点,并依据具体学情,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课堂提问,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由易到难,设置一些铺垫的小提问,必要时结合一定的辅助理解手段,诸如出示写作背景介绍,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回顾已学过的同类文章等,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积极探讨,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讲授《马说》一课,在疏通了文本大意后,如果教师直接问: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恐怕只能知道是谈论千里马,表达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慨而已。如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则会引导一步步学生获取最终的领悟。1.文中如何描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2.是“食马者”不愿意喂养千里马吗?3.在展示作品背景的基础上再问:文章是在谈论千里马被埋没的问题吗?这样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便于学生理解难题,也培养了学生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六.设置情境,灵活趣问

教材中的范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如果教师只采用传统教学,平铺直叙,学生则感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文本,巧妙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如果直接问:学习了本文后,你将如何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美丽的西双版纳呢?这种枯燥无味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设置情境:旅游部门要招聘一名去西双版纳的导游,要求现场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一处美景,如果你去应聘,将如何设计导游词?这样提问,既保持了课堂学习的“热度”,起到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下,何愁不能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呢?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事关教学目标的成功实施与否,事关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的浓淡,甚至事关是否以生文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当然,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非单一,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定会呈现众多精彩高效的提问,但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艺术,引领着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01-01.

[2]锦华.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3月。

[3](法)卢梭.爱弥儿(精选本)[M],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4]崔佩红.课改下语文课堂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总第715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出版,2013年2月。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浅析 篇6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误区

(一)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比较随意, 往往是想到哪里就提问到哪里, 提问也没有明确的目的, 导致初中生对提问并不重视。即语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 缺乏层次性。而且, 语文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往往挑选语文优等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快速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但是, 这样就使优等生学习更好, 差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比如, 讲辛弃疾的《西江月》时, 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诗词意境。但是, 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提问一直在围绕着诗词的翻译进行, 这样的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无法真正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二) 课堂提问过多过杂, 没有逻辑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存在误区, 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所以设计了许多缺乏提问价值的问题, 使语文课堂变成了“提问的课堂”, 导致初中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还有的语文教师提问的问题脱离实际, 没有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接二连三的提出问题, 造成初中生不能及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往往刚提出问题就挑选学生回答, 学生来不及思考。另外, 有一些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逻辑性, 把设计的问题一股脑地抛给学生, 使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无法衔接, 跳跃性过大, 给初中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困扰。

(三) 课堂提问后没有及时进行评价

在课堂提问过后, 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使课堂提问没有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 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很多语文教师表现出来的是当学生回答问题以后, 就接着提问下一个学生, 至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也只用对或错评价, 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和学习技巧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本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但是, 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都是语文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被动的回答问题, 失去了师生互动的乐趣, 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也没有改变。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选择合适的课堂提问内容, 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为他们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清教学目标, 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学生, 在课堂提问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在提问时, 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学生自主回答或者分小组回答, 教师则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比如, 学习了王安石《伤仲永》以后, 我首先提出自主回答问题:方仲永的天资过人, 表现在哪里?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然后, 我还提出了互助探究式的问题: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片面课堂提问的弊端, 保证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

(二) 结合实际学情, 使课堂提问内容体现精练简洁

其实,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 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精炼、简洁的提问内容, 可以给初中生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让初中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 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课堂之初我提问:这个题目哪个词让你最感兴趣?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了三味书屋, 也就是从乐园走到了书斋, 你们从这两个地方读出了哪些感受呢?然后, 我选择学生到黑板上讲讲他们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一定被认同, 学生之间可能对彼此的理解有争议。对此, 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不求意见的统一, 只求言之成理即可。接下来在讲解完课文以后, 我进行提问: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你准备把自己的学习乐园建成什么样子?这个提问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自主解读文本, 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创造能力。

(三) 对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教师在提问以后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针对语文教师忽略课堂评价的现象, 我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 以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 教师不要立即给予批评, 而要鼓励他继续思考, 找到另一种答题的思路。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不骄不躁, 继续努力, 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要想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增强初中生的参与度。尤其在语文课堂提问时, 语文教师更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使语文课堂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摘要: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 鼓励初中生自主学习, 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内容, 确保初中生得到全面发展。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语文教师在提问中存在一些误区, 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 需要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7

一、把握提问的时机

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探讨课文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新课导入时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笔者提出:说说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之后趁势引出济南的冬天。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是引导学生获取真知、 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学生苦苦探究课文而不得要领时,及时向学生质疑,而后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背影》时,学生对于文章题目选择“背影” 很是疑惑,觉得“父爱”不更能突出重点吗?笔者则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反复去阅读本文内容,从中感触作者的情感。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创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新的问题,而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设计启发性极强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沉浸在阅读成功的喜悦之中思维正处于亢奋状态之时,及时提出某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再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就能够快速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比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感知课文重点,归纳概括课文主旨,探究课文的疑点与难点。同时,还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机,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或者自查资料独立思考等探究问题的答案。对于某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切中要害的疑难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充分把握学生回答问题时所涉及的与问题的答案密切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问题,延伸拓展问题答案。 此外,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在教材中寻找突破口, 巧设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了释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产生独特的感悟。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朱自清是怎样描述春天的?他的写作结构是什么?阅读之后,你的感触是什么?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层层递进,以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拓宽思维,促进对文本知识的掌握。

三、提问后耐心倾听答案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最佳的质疑时机与适当的点拨时机。也就是在学生想弄明白而又无法弄明白、想说出来又无法说出来的时候点拨学生,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 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破“愤” 而通,才能变“悱”为达,才能收到“时雨而化之”的预期效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语句不够流畅,表意不甚清晰,教师要耐心倾听,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适当追问,以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学生即便答非所问或者支支吾吾无法回答,教师也不能皱眉后冷淡或者斥责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加以耐心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再度思考问题的机会与时间。

四、给予适度反馈

只有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真诚、客观的反馈,才能使后面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之后,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也不能不置可否,而是应该予以适度的反馈,并且坚持真诚的原则。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要加以肯定与赞扬;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其答案中合理性的部分做出肯定,而对于其回答错误的部分,需要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对模糊的部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教师在反馈时,需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观点,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反馈的针对性, 更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是对学生认识问题的一个简单性的总结,需要教师直接和学生表明其正确的地方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教师的反馈要有针对性,不能出现千篇一律的回复,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自认为对其不重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要体现“七性” 篇8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语文课上, 有的教师上课总是问作者、问背景、问层次、问中心, 忙得不亦乐乎, 却不知所向, 未能紧扣一个明确的中心目标提问, 无的放矢。而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确定明确的目标, 然后紧扣这个目标找准切入点, 一问中的, 一问贯串, 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就内容而言, 围绕教材重难点。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紧紧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 将问题多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若将学生的思维启向枝节问题, 就失去了提问的提问意义。也就是说, 让学生摘到的“桃子”, 味美而有营养的, 才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散文教学, 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围绕课文内容, 从问题入手, 提纲挈领式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从文本中寻找情感产生的依据、观点支撑的材料。学生寻找“证据”的过程, 就是自己研读文本、品味文本、深化理解的过程, 其中, 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有所变动, 表明他对文本的研读真正落实了实处。而引导学生自己研读文本, 寻找思想感情正是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 就对象而言, 区别性对待学生。一个班级, 学生的知识建构, 学生水平都有高低之分,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问题设计, 提问回答对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别。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快速阅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济南冬景特点的词语。”该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删减信息的能力。在通读课文后, 学生很快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 回答该问题。因此我让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 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 可以培养他们阅读时删减信息的能力。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置的问题要落在实处, 紧扣教学内容进行, 不要为提问而提问。那种笼统模糊的提问会令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 甚至误导学生,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一开篇就问“本文写的是什么?”“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学生怎么能回答呢?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认识。

同时, 如上文所说, 要围绕重点、难点来提问, 这是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类问题, 我们一般应以预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设计时, 需要我们在课前领会新课程标准, 把握好教学目标, 钻研透教材, 进而设计出问题, 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它展开对话。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热情大胆地交流, 从而顺利把握作者的思维过程, 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第一, 就课文内容而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仅靠一二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老师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整个单元来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把难问题化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种分层设问的教学方式, 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

第二, 就学生的学习而言, 要注意提问的梯度。一节课中要完成的目标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解决呢?显然不是。学生总是想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如果一开始就提很难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解决主要问题之前还应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形成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梯度, 为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作充分的准备。

四、提问要有严谨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 并且提问方式过大或者过小, 过大, 则会造成学生答非所问, 摸不着头脑, 而问题太小, 则缺乏提问的价值和意义。可见, 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范围大小的确定, 若能对学生正确引导, 可使学生轻松的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 让学生能由此到彼, 由因到果, 由表及里, 由个别到一般,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五、提问要有深刻性

课堂中的提问有浅显的, 更应该有深刻的。如果每个问题,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 或者书上本来就有明确的答案, 就应该少提问, 或者不提问, 这样有利于使课堂简练紧凑, 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把握好答案的难易, 避免“春风杨柳多少条”的笑话。同时, 深刻性也指思想内容的深刻、哲理的深刻。

六、提问要有暗示性

积极调动和发掘学生大脑潜能, 课堂中提的问题不能太大、太抽象, 应该具体一些, 角度小一些, 如果太难了, 应做必要的暗示, 让学生去捕捉关键的信息。学生回答不起问题, 往往是提问太难, 教师又没有作必要的暗示。比如分析小说有的语言描写时, 应该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反复的揣摩、思考, 有的语言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和情感, 学生还不是很熟悉, 教师就得作必要的暗示, 或者提供运用这种手法的范例, 这样让学生慢慢领悟, 逐步理解。

七、提问要有趣味性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研究 篇9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问题深度不合理,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一些问题并没有经过仔细的研究,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和浅显,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太过浅显、直接,而有一些问题就太过于深奥,明显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回答,太深奥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他们没有能力去回答,这两种提问的深度都是有缺陷的,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消极的意义。

(二)提问的频率不合理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些老师一节课中会有大量的提问,数量多质量却一般,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学生不愿意回答,有的老师一节课中只顾着讲课,很少提问问题,学生会有懈怠感,积极性下降,也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提问方式都有消极的影响。

(三)老师对于解答问题的时机把握不理想

当前,很多初中老师对于问题解答的时机把握的并不好,一部分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思考以后给出答案,但是部分老师在学生没有思考完的时候已经给出答案,这就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会使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对于课堂要提出的问题,老师一定要综合考虑,争取问题提问的合理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来说,提问的问题首先必须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么学生无法深入的探究,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钻牛角尖,整个课堂会缺少积极探索的氛围。对于一些确实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小问题,这样就能够降低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从解决简单问题逐渐地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最终对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恰当性

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中隐含的意思,体会出作者借助课文去表达的核心思想,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核心语句或者段落,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些核心的语句或段落,合理地进行提问,那么对于学生对于整篇课文的深入理解会有重大的帮助作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更好地把“文”与“道”有效结合起来。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之前,一定要准确地抓住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并进行研究,针对典型问题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尊重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初中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各方面还处于成熟的一个过程,对于周边环境非常的敏感,他们渴望周边的人尊重他们,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环境。在提问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和蔼可亲,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诚,愿意和老师就课堂问题进行交流。同时,对于课堂的问题,老师都要允许学生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老师要注意聆听,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对于学生观点中好的部分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对于学生观点中存在问题的部分,要和学生一起来找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观点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不管他们回答的怎么样,都不要武断地去批评他们,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结论

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课堂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门艺术,相关老师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时机,争取通过课堂提问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初中是学生生涯的重要阶段,在初中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提问来展开的,通过课堂提问,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所以,课堂提问的质量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文章首先将会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参考文献

[1]韦沙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颜廷江.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6).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10

但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伪问题”“假问题”“琐碎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制约了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追求高效课堂,要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就一定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零碎性、随意性、肤浅性,要提出有益于教学内容深入、有益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真问题”、“核心问题”。具体来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应讲究怎样的策略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主问题”

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教师都应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备好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依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教学主问题。所谓教学主问题,就是一节课的核心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创新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支撑作用的问题。主问题会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整体阅读教学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是有效实现课文内涵的最佳信息。

主问题的设计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琐碎问”。琐碎的问题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的,实际上却致使课堂松松垮垮,导致课堂教学散漫低效。要杜绝不加思考的“随意问”和不分主次的“琐碎问”,这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对课堂中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进行辨别、分析、整理、归纳,提炼出最切合学生实情,最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解决学习困难,扫除学习障碍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教学中的“主问题”,才会有牵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依据学情状态,设计“科学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所具有的现实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最具探究价值。如果不顾学情,设计出的问题往往会是伪问题,缺乏价值。

如教学《变色龙》时,如果问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变色龙是种什么样的动物,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幼稚,对初三学生来说是小儿科,因为书中注释部分都有,也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如果问“从《变色龙》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契诃夫怎样的创作风格?”这样的问题对初三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太深奥,学生难以回答,也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因此,不符合学生实际,超越初中生思维发展极限的问题,都属于伪问题,是低效甚至是无效问题,在教学时应该避免。

三、依據问题的难易,设计问题的坡度

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以下4种类型: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发散型问题、创造型问题。这4种问题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也是不等价的。我们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对预设的问题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问题对学生阅读思考有促进作用。要设计好问题的坡度,让思维难度有所增强,答题距离有所增大,学生通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钻研得有乐趣,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教学中成串的“连问”,即简单易答的“碎问”以及盲目随意的“追问”,而要抓住主要的问题,做到提纲掣领,纲举目张,同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

如执教《变色龙》时,我要求学生围绕关键词“变色”,分3个层次进行研讨。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总共描写几次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色;第二层次,分析奥楚蔑洛夫分别是因为什么而变色;第三层次,从奥楚蔑洛夫的多次变色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同学们围绕“变色”二字开展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思考分析,一下子就能清楚明了地分析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特点。3个问题,难度上层层递进,使课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之我见 篇11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 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设置问题。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 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 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 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 否则学生就是死记硬背, 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问题, 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积极的思考。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 如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 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点”进行提问,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就是“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道理。初中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强, 长时间的面对一种提问形式会产生心理疲劳, 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情绪。同时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 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 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 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 根据情况的变化, 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 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 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有个人的思想和看法, 不喜欢囗头的说教, 反对思想的专制。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善于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 善于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特定情境,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而不局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

二、对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 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 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 如果头开的好,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 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 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 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创新。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完成任务, 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组织讨论, 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事实上,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 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 难点得不到解决, 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 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每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备学生, 考虑问什么, 怎么问, 真正做到提问要精妙, 把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三、对问题表述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就要过语言表达关。上课时, 一定要讲普通话, 让方言远离我们的学生。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生动性才会有吸引力有感染力, 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 思维活跃,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 不好懂怎么产生兴趣, 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 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门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 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每个问题的感情色彩不同, 或欢乐, 或悲伤;或热爱, 或憎恶;或抑扬, 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在表述问题时把握好感情, 才能将提问这门艺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摘要: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不仅可以让教师直接看到学生的反应, 还可以了解课堂提问的质量, 是开发学生的思维、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 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需要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的智慧性艺术。

上一篇:流量清洗设备下一篇:预制装配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