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2024-05-10

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篇1

摘要:语文是初中阶段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 其课堂的生动性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效。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以促进课堂教学生动性的明显提升,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生动性,策略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一切生动、有趣、新奇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为其组织出更加生动的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习惯以“灌输式”组织教学活动, 这种教师“一张口一本书一支笔”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与呆板, 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为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引入, 积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新鲜、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从而增强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被引进教学活动中, 可根据教学需要同时给学生播放视频、声音、文字、图片等信息, 可多角度、多侧面地为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多种信息,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知识、 理解知识、记忆知识。教学实践表明, 多媒体教学法可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对课堂实效性的提高有很大积极作用。比如, 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 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由于很多初中生没有参观过真实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因此让他们通过文字描述清晰而准确地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所有建筑特点尚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为学生展示纪念碑建筑特色,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与纪念碑有关的视频与图片, 再加以文字解说, 就可使得学生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相关内容。另一方面, 由于多媒体技术操作简单、灵活, 并且信息容量大,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相同时间内可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时, 可有效拓展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广度与深度, 并大幅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二、增加师生间互动,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的具体体现, 而频繁的师生互动是烘托活跃气氛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愿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才能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小组协作教学法的运用, 将教学内容以多个问题形式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适时点拨, 拨正学生思路, 促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种互动、协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并以主人翁姿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之后, 教师应就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完善、补充、甄别及筛选, 并大胆肯定学生在探究中的成果与创新性思维, 使得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

比如, 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父母的心》一课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 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1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 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2文中哪个画面最使你感动?请简述理由。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 对于迷茫的同学进行点拨, 启发思路, 比如提示:可从神态、语言、动作入手, 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当每个小组都完成探究学习后, 教师可详细听取学生代表汇报, 然后做出总结、补充与点评, 并就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优秀学习成果进行肯定与赞扬,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表明, 提高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频率, 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而且还扎实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与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 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兴趣, 而且还可优化教学实效, 并且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的优点组织教学活动, 并尽可能多地提高师生互动频率,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生动性。

参考文献

[1]陈跃辉.论如何更好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性[J].成功 (教育) , 2013 (8) .

[2]邓小存.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的思考[J].语文天地, 2014 (23) .

[3]李秋喜.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J].考试周刊, 2013 (18) .

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篇2

摘要: 生动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进行了探究,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

1.语文生动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生动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激活语文教学的人性。“生命”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部分。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对学生认知的培养,更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个性、价值观等得到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语言,只是把学习语文当作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种工具,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例如:《斑羚飞渡》若单从知识方面来说,对文章理解无非是让学生明白本文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树立环保意识,要保护野生动物。这当然比单纯泛泛的说教和《动物》课本上的教育要形象生动得多。但是,这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人文的情怀去引导学生体会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肯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强烈的震撼。那么,斑羚的灵动、神圣、悲壮及那种为了种群的延续甘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的精神,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丰碑。

生动的教学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学,要发掘语文精神,鼓励个性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这“剩下的东西”便是语文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语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和人生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掘语文自身的潜在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2.语文生动的教学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包揽一切,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生动的语文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来获得语文素养的学习行为内化的过程。教师要组织生动的教学,一是教学设计的动态性,一般认为教师是课堂的导演,上课只不过是教师把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走下来便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课堂应该主要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生命活动,所以课堂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也不会像我们事先设计的那样,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生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课堂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语文生动的教学,也是一个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语文教学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在教学《在沙漠中心》一文时,用多媒体展示沙漠图片,让学生走进茫茫沙漠,感受沙漠的可怕,从而对圣埃克絮佩里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产生由衷的敬佩。3.语文生动的教学是读写结合的教学

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条经验,如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关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现在被认为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好的做法。以读促写,是独立阅读课改为“阅读赏评课”,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去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学会读书,读是关键,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在读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写促读,是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有好多学生不认真读书,上课听听老师讲书,课下一点不懂的状态,发动学生动笔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生活。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精心设计写作练习,使学生带着写作任务去读书,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写是读书的出发点,读书是写的落脚点。这样就可以使读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着写作任务去读书,它是通过写来提高读的能力。

4.语文生动的教学是“文”、“情”、“理”高度融合的教学

语文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都有其精神实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学情味,是文学大师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情”和“感”,是“文”、“情”、“理”高度的融合。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教学生读出作品的情味,品味语言的艺术,纵观人生百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读文字,在脑中理解文字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情与理融合在文字中的那种情味。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是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所以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在于将学习的共同性要求转化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使学习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中,发展起个人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性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09-01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出水平。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态度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教师如果富有童心或爱心,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语言幽默风趣或亲切大方,性格活泼开朗或善解人意,就会在心理上与学生拉近距离,给学生以亲切和温馨感,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的亲切感和兴趣,自然而然让课堂充满和谐。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信,从而使之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生动的课堂会给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以自由驰骋的空间,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禁锢思想的卑微者,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和谐的,整个课堂就像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只有建立了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焕发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语文课堂生动性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教师良好师风师德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师所表达的最崇高敬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应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仁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赏识学生,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要让学生亲近和相信自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哪怕学生的答案显得再幼稚、肤浅甚至不可理喻时,教师应当给予认真和亲切的解释或者热情的鼓励,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注重情感交流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爱的氛围中引发学生情感的勃发。初中的学生是单纯的,心是透明的,纯洁的,细腻的,也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学会打开学生心窗,走进学生心扉,用真心和爱去引导和帮助学生,激励学生的进步。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语调,殷切的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恋和相信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3、启迪学生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学生的作文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失去了其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和色彩。教师上课要尽量旁征博引,并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做能够发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文化素养,提高思想水平,启迪思维,培养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初中语文课堂生动性的实现对策与建议

1、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如今我们引进了西方建构主义理论,课堂上强调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记得对学生提问,且要提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叶圣陶说的高高兴兴的学,有滋味的学。说的就是这理想的教学境界。

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课堂应该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首先教师本身

要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素养,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幽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语言的幽默可以充分调动其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这种特殊的教学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散发着无穷艺术魅力的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连珠妙语,强烈地吸引、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用模型、幻灯、录音、标本、图片、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或者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自然的课堂里寻求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在特殊的感受中陶冶心志,进而发现美感受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有对话的课文进行分角色演诵,或者对有精彩情节的课文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或者进行小组探讨,教师可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让学生欣赏除课本以外的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经典电影,经典台词,经典散文朗诵,甚至名曲、名画。当然是要为了促进学习和丰富课堂内容,哗众取宠和无聊的游戏切不可搬上课堂。另外,教师应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制造更多的乐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构建生动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刍议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气氛,质疑,思维方法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树立教育新思想,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价值取向上取得大的突破。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用心营建快乐的学习氛围

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1.精心设计导语。设计叩开学生心扉的导语, 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情绪很重要。如学习《三峡》一课, 导入时放映三峡风光的短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神奇和美丽, 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兴趣。2.丰富教学手段。把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成功的愉悦, 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 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二、教学行为教学相长, 共徜学海

教师应当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把课堂当作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理念的过程, 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观念,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教师也将在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中发现精彩, 师生共进, 教学相长。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以问促思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参与他人的解疑,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 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 效果截然相反。

四、多方向、广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1.打破定式思维, 引导反向思维。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 发现问题。2.曲设情境, 培养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学会梳理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积 极性

教师要“放权”。首先, 下放导语权。让学生在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 教师乘势上课。其次, 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篇5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使学生活学、活用历史?这需要教师大胆地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实施多元化教学,激活历史课堂。

一、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研究证明,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听歌会促进知识的输入;唱歌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果在历史学习中配合音乐教学会使记忆过程变得轻松。

在讲《九一八事变》时,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壮深情的歌声立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时,一曲《爱我中华》定能让学生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繁荣而努力!

二、用语言浸润历史,使学生感受历史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要把历史讲“活”,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一条“基本要求”。

三、用影视回顾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多媒体,插播一段影视剧,定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悟历史。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影视作品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就较多。如《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少年毛泽东》、《西安事变》、《皖南事变》、《地道战》、《大决战》、《开国大典》„„大多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发生的国内重大历史活动就有了清晰的印象

刍议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篇6

一、教师注意语言艺术的表达

教师如何将教学内容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门艺术,是保持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性的直接相关因素。可想而知,任何学科教学都是如此,教师若能以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幽默有趣的语言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富有趣味性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美,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为生动化语文课堂的创建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泉水》这一课的教学时,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情感性的特征,教师若能在教学中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很快地融入课文的学习,并且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便利,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就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包含音频、图片、文本、动画等各种媒体,这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以更加清晰、多样化的形式进行生字教学,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上的楷书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写楷书的好习惯。当然,教师也应该或多或少地带领学生写字,而不能完全依靠课件带来的便利性。又如,教师在进行某一文章的教学时,多媒体课件也可以作为一种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情境,以此过渡到正式学习。

三、将生活体验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

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注重实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这种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各学科教学开始积极地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小就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在教学中体现语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有利于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意识,为后续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素材。

例如,教师在进行《燕子》这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组织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其中氛围,为后续教学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

四、积极开展话剧表演活动

话剧表演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时,就可以在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以后开展一次话剧表演活动。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文主题确定话剧表演的角色以及道具;然后让学生自主报名,选择自己能胜任的角色;最后,适当地组织集体排练。当然,话剧表演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能被教师关注到,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创建初中物理生动的课堂 篇7

一、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的主人是谁,回答这个问题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落实到教学行动上。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以自己为中心,按照教学大纲设计好教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的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既担心进度赶不上,又担心知识点没有讲细,心中充满着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期待,但就是不担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快乐, 各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思维下, 老师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 都是与知识传授有关的, 很难顾及到学生是怎么学习的。老师重视的是教学的结果,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的感受,使原本生动、活泼的,备受学生喜爱的物理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因此,要使物理课变得生动、活泼,就要转变教学思想,不能再以教为中心,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否生动 、活泼 ,与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关联,假如师生关系不融洽,老师常常在课堂上板着面孔,学生内心就会很紧张,本来想提出的疑问,就不提了;本来想放手做的实践,也没有胆量去做了。这样的课堂是冰冷的,对学生来说是压抑的,甚至造成部分学生期待着早点下课的心理。假如老师很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视学生为知己,学生有了疑问就敢随时提出来,需要实践的也敢于探索,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着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当老师说,如何用你身边的物品发出声音来的时候,学生就立即“行动”起来,有的拍桌子,有的敲文具盒,有的喊出声……这样的物理学习就变得快乐而有趣。因此,欲使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首先要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懂得如何尊重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进而如饥似渴的投入到物理问题的探索之中。

2.重视学习的过程。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的重视学习的结果, 学生在短短的学校生涯中, 能学到多少知识呢? 将来走向社会后,学校里学习的那点知识根本是不够用的,新的知识需要自己学习才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常侧重于学习的结果,老师希望学生多接受点知识,忽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应试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课堂沉闷,因为学习的快乐只有在学习的过程才能产生,才能体验得到。如果只重视学习的结果, 肯定避免不了向学生强行的灌输知识,然后就是永无止境的练习,哪来的生动、活泼可言? 为了创建生动的课堂,老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落实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兴趣。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老师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不要以分数的得失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 而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索新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不是只向学生灌输什么叫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浮力的作用, 而应该让学生用实验探索。从生活实例出发,如停靠在水面上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浮力作用吗? 如果受到浮力,那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能不能测出浮力的大小呢? 从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到阿基米德原理。同样的课堂教学,一个是以“教”为中心的,学生只能坐在桌子上聆听,课堂是沉闷的,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任务与负担,没有兴趣而言;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学生能放手去实验,课堂是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生命力,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是枯燥的。

二、让探究变成课堂的常客

课堂犹如即将被开垦的原野, 用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决定着不一样的结果。假如老师采用满堂讲的方式进行,那么,学生就会不开口也不动手的坐等知识,就像容器一样等着老师装进来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假如老师采用探究式模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物理问题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锻炼,那么,课堂会变得生动。因此,如果要创建生动的课堂,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各种平面镜成像的情景,如,白塔在水中的倒影等等,激起学生探究成像原因的兴趣,然后给学生分发实验的器材,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器材,找出镜中像的特征。假如学生不知道探索哪些特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像的位置,像的大小等等。最后再让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现象,如,猴子捞月,杯弓蛇影等等。学生在这节课里,忙碌而快乐着,课堂里留下了师生交流的倩影,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还产生了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的创设 篇8

一、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学习起来就比较主动、轻松了, 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 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乐意学。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改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空间鼓励积极参与, 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 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改是将旧的教学观念“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自我探索, 自我发展,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平等地看待学生,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 那种专制型的教师, 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的、紧张的情绪, 产生一种畏惧心理, 这样的课堂气氛怎会宽松、和谐、愉悦呢?教学效果更是不敢细想, 我们应该做民主的教师, 真正让学生快快乐乐学知识。

三、拓展知识范围, 课堂内外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 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特别是相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 从实际生活入手: (1)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3) 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4)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学生、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情感人, 培养学生情感

入选语文教材的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进入文章角色, 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学生有了高尚的情感, 就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 尊重老师、尊重同学, 形成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共同来维护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五、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人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但这中间还有一层如何“给”的问题, 有句歇后语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所以老师要提高, 深造自己的教学艺术,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组织教学, 在课堂上要思维敏捷,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随机应变, 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积极探索的“向导”, 要和学生一起探究, 一起思维, 老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协调者, 引导者、参与者。

六、重视课外交流

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已,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跟学生交流, 多了解学生, 既重视学生的学习, 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 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经常与家长密切联系, 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 学习动态, 课外交流中会发现许多隐蔽的问题, 也会轻而易举的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构建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篇9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人们的分散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由此可见, 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比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 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传说, 它们是: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千百年来, 这些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究其悲剧的根源, 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摧残的结果, 除了这些民间传说外, 历代都有反映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 其中在古代乐府诗中就有与“梁祝化蝶”类似的作品,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孔雀东南飞》。

这样的导入就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联想到与此相似、相关的内容, 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声情并茂的朗读

对于朗读的重要性与功能, 古人早就有大量精彩的论述。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千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但现在许多高中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 往往一上课便讲开了, 把—篇课文分析得高深莫测, 用繁琐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消化。用这种方法教学, 会说的讲得眉飞色舞, 神采飞扬, 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 过后烟消云散, 脑子空空的;不会说的讲得枯燥沉闷, 索然寡味, 学生听了大打瞌睡。这样做永远无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我认为应该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尤其是有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 老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饱含深情地朗读, 使学生产生共鸣, 自然而然地沉浸于课文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比如, 我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 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 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 情不自禁地读起来, 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

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在教学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 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科技的发展, 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 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的研究思路, 围绕着思路, 们就利用课余时间, 利用网络调阅史料, 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协同作战, 去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不久一份集合着图片文字、排版精美的《天堑变通途──中国桥的研究》的调查报告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实践证明, 结合课堂教学所延伸的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引导学生表演

表演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或角色感较强的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 将课文的情节、内容改编成课本剧, 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从而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课文《茶馆》《雷雨》《荷花淀》《殽之战》等篇目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是在讲课时就提出表演要求, 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选好各组的编剧、导演, 布置排练任务, 然后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排练, 教师做顾问进行指导。演出时, 学生能按课文内容栩栩如生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甚至一些学生还通过化装、道具、场景布置等烘托气氛。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 表演热情十分高涨, 从而带动了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再由指定学生组成评委、评出最佳剧组、最佳演员。

五、开展竞赛活动

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篇10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愉快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 根据文体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 可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好一篇课文, 运用多媒体课件, 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极为重要。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 学者方能动容。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 绝大多数同学未到过故宫博物院。课文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 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随着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故宫博物院导游篇的画面的展开, 加上旁白娓娓动听的介绍, 学生仿佛步入了故宫, 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学生由境生情, 十分激动, 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氛围中, 学得认真, 读得情深, 效果好。

(二) 实地考察与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例如, 教《中国石拱桥》时, 抓住教学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的运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桥, 注意家乡桥的特征。把学生4—6人分为一小组, 每小组设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 并做好记录, 实地考察家乡的桥梁时, 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目的:1.观察家乡的桥,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知识。2.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 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写好观察报告, 并附上活动的照片。

上课时, 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观察报告, 展示活动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又动心, 参与心理得到满足,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 课本剧表演。

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皇帝、大臣、官员、骗子、小孩分角色表演, 要求表演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全身心投入、表演后, 学生兴致很高, 很快就归纳出了这篇寓言故事的讽刺寓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发挥了主体作用, 比“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二、幽默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能营造良好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消化知识, 巩固知识, 使学生由变苦学为乐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其中不乏幽默之作。教学中可挖掘片断, 即兴发挥。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藤野先生》一文即是如此。文中对异国风光下“清国留学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丑态, 以樱花之美来反衬。文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发髻”的夸张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情调。“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细节描写更描绘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和麻木不仁的灵魂。在幽默之中凸显了鲁迅的失望、辛酸之情。

又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 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入, 学生一愣:老师的屁股后面怎么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 授课教师利用道具, 生动地展示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的状态, 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利用道具, 让学生在忍俊不禁、哄然大笑中体味到尾巴的意义, 此乃幽默的力量之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放手学生, 积极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呢?往往是大家各唱各的调, 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 这就给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平时上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时, 往往是老师讲得多, 学生被动接受, 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爱莲说》之后安排了这节主题为“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课堂上, 我首先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 即: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 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 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莲的知识, 合作探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课堂上教学步骤如下:美图欣赏,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莲花美图, 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紧紧围绕“莲”进行, 比较精炼。

课堂围绕图片欣赏、介绍莲与佛教的关系、古人描写莲的诗句、古人吟诵莲的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诗、吟诵 (《采莲曲》《西洲曲》) 、学习莲花的意义象征、问题探究、指导写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在合作探究环节, 师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午时莲是福建福安白云山的特色景观之一, 是水生草本睡莲科。向午开, 浮水面, 傍晚花合, 沉入水中, 花蕊复瓣白色, 花芯金黄色, 白里衬黄, 且小巧玲珑。每年的谷雨至立冬前每一天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就露出水面开放着皑皑白花, 夜间含苞躲进水中, 第二天再次伸出水面怒放, 表现出专一与自爱的坚贞风格。

师:同学们知道吗?福安的廉村, 是开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 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 东宫官受冷遇, 薛令之愤懑不平, 告老还乡;唐肃宗即位后, 感念昔日师生之谊, 旨召薛令之入朝, 是时薛今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 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 水为“廉水”, 岭为“廉岭”。莲, 廉谐音;如今, 廉村已成为福建省廉政建设德育基地;我们漫步在廉村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长的古道上, 去寻觅那千年前薛令之时代历史的足迹……

由于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 准备充分, 部分小组学生去福建福安白云山观赏午时莲, 在课堂上展示拍摄的午时莲照片, 也有部分小组学生去廉村参观过, 纷纷站起来谈廉村之行的感想, 在合作探究环节, 师生互动, 学生发言踊跃, 气氛活跃。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 以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为本课重点。这节课虽有图片的赏析、莲文化知识的介绍, 有学生的开心答题, 但一切还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其中占较大分量的是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就确立了这节课的性质是一节语文课, 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己任, 以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如对莲花的意义象征, 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 就是进行为人处世态度的教育。欣赏美图通过配乐欣赏的形式进行, 其实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堂活动形式多样,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安排抢答比赛环节, 学生兴趣极高。在师生互动时, 学生非常投入, 笑声不断, 能够感悟莲文化所传达出的内涵。

这堂课注重学习的综合性, 符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各科知识的整合,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能把抓好这种课型的核心要素, 切实从语文学科出发, 注重学习的综合性。从学习目标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 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 (绘画、建筑、雕塑等) 的综合;从学习方式看, 既有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又有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 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 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 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 体现了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努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平台, 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 又注重合作, 从而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分享。

四、注意学生心境的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来看, 人类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与心境关系重大。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 产生兴奋点, 从而形成人的良好心境, 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乐于参与创造, 形成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掘心理潜力;反之, 心境不好, 人的大脑皮层形成郁结, 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低于平常的思维水准。因此, 教学时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境。

鼓励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鼓励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 进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 一句赞赏的话, 一个微笑, 一个亲切的手势, 一道关注的目光等, 都会使学生感觉比喝了蜂蜜还甜, 特别是学困生, 他们的内心会为之震动, 这就成了他 (她) 走向成功的转折点。

摘要: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文章就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展开论述, 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教学;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积极参与, 注意心境的培养。

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动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它不单单只是交给学生简单的基础知识,或者是完全的照搬课本知识。语文可以开拓视野,强化学生内在情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自然语文教学的成功也在于是否能打动人。语文教学不是对语文教材的生搬硬套,而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引导与解说与学生产生共鸣,让语文成为师生间交流的情感方式。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更能够打动学生,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全面发展。作为教师,为什么要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升语文教学生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充满生动性的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把每一课都当作师生相互交流的一种充满和谐的经历,每一课也都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过程。《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情感、能力、精神方面等。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把语文当作一种简单的语言学习,认为重要的是教授基本知识,口头语言等,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它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的认知,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比如《白杨礼赞》这一课,若单从内容方面来说,文章仅仅是让学生对于白杨树生存环境恶劣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的理解。这当然比单纯泛泛的讲解要生动活跃得多。但是,教师往往会忽视对文章人文情感的进一步探究。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带着对人文的理解去感受文章中的内在情感。《白杨礼赞》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它不仅仅只代表白杨树本身的精神,更是象征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观。这些都将会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提升语文教学生动性有助于情感与语文相互联系

语文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门艺术。或者说是艺术文学。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有其内在的精神涵义,真实而富有情感。这些情感是文学家对生活、对自然的真实感悟,是情感与语文相互联系。提升语文教学生动性,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内在涵义,语言的艺术性。学生学到的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的涵义,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真实情感。教师引导只是一个方向,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认识的过程中对文章整体感知与把握。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功底不同,因而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在于将学生学习的相同的地方力求改变为独特性的转换,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我体验,真正认识情感与语文相互的关系。

三、提升语文教学生动性有利于读和写的相互融合

将读与写联系在一起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相结合,这是提升语文生动教学的关键。读和写相结合被看作是生动教学中一条极具分量的形式,适合所有学生去模仿。首先就是把学生单纯地阅读课文变成更具意义的阅读鉴赏课,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积累,产生语感,拥有自己对课文本身的认识,自主分析,自主评价,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自我总结。从而让学生主动吸收代替传统的被灌输知识,以提升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出感觉,有自己的感知。《新课标》指出,读是学生自觉主动进行的,教师只能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培养学生阅读时的自我感受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阅读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另外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次,是针对这类学生,他们会有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课后却一点儿也不会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融合,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四、提升语文教学生动性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遇到的是不小的挑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这也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批评学生,学生就会渐渐失去自信心。在中学生这样的年龄,一般都是靠周围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学生觉得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师生关系自然就无法和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舞台,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平台。教师合理把握课堂的氛围,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喜欢,学生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加深了解,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热烈的课堂气氛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也可以从日常的交流中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愿意和某个老师发自内心地打招呼,这也是一种教学成果。课堂的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而不是为上课而学语文,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它是新课标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是将教师自身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紧密联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新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之路任重道远。

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篇12

一、呈现故事情境, 引发热情

在有效教学过程中, 情境设置是不可忽视的教学部分, 有重要的教学功能, 如激发学生好奇心, 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深化巩固。同样,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是如此。与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相比,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更抽象复杂, 需要更强的认知能力与操作技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让学生更好适应初中信息技术学习, 由知识转变到技能,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教师更需要由课程特点与学习身心特点上动动脑筋, 优化情境设置。其中, 故事情境是创新形式, 具有趣味性、互动性与启发性特征, 以信息课程特点为基础, 依托生活原型, 以故事情境为主线,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 迁移知识, 自主探究, 打破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 可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还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形成创造意识。

如教学《认识信息世界》时, 选取有趣的故事, 自然引入新课, 吸引学生注意:有如此一个广告:在美国西部的宽阔马路上, 一位酷酷的男子悠闲的骑着一辆摩托车飞快奔驰着, 突然车坏了, 此时, 男子拿出手机向他人求救, 没多久, 有个农民赶着一辆骡车过来, 将该男子拉走了, 此时传来话外音——摩托再好也要骡拉, 摩托罗拉, 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思考:男子能够脱离困境, 依靠的是什么呢? (手机——信息) 。这样, 借助趣味故事情境, 巧妙引入教学内容, 将学生带入新知学习活动中, 也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蕴含着信息。

二、组织游戏活动, 玩中学习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需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优化教学设计。而好动爱玩、喜欢游戏是同学们的天性, 对于初中生同样如此。因此,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将游戏引入学习活动中, 将繁琐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如结合教学内容, 开发丰富多样的游戏资源, 组织灵活多样的益智小游戏, 诱导同学们通过玩游戏来进行有关操作练习, 获得知识与技能, 训练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观察想象能力,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 导学式游戏。即借助一定的游戏来自然引入知识, 让学生对新知充满探究热情, 并在游戏过程中把握信息知识。学习“鼠标的使用”时, 将一些游戏文件分散于不同位置, 要求同学们找找, 找到之后才能启动游戏, 这就需要熟练鼠标操作。 (2) 探究式游戏, 即引导学生通过玩游戏, 自主探究, 获取信息知识, 提高自学能力。如根据不同内容, 设计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让学生玩中学, 乐在其中。再如通过纸牌游戏, 探究启动纸牌游戏的操作方法, 把握双击与单击的操作方法。 (3) 竞赛式游戏, 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并提高能力。如为训练学生打字速度, 玩玩“警察抓小偷”、“青蛙跳河”的打字游戏, 比比谁的速度快, 效果好。 (4) 技能操作式游戏, 即利用游戏, 训练技能, 巩固技能。在初中信息教学中, 当学生了解知识后, 若要真正把握, 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操练。但单一的操练, 学生会感觉无趣、乏味。而如果进行适度的游戏, 则可提高学生操作积极性, 进一步巩固知识。如指法训练的教学, 教师可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游戏, 引导学生进行指法训练, 把握指法要领, 也感受学习的乐趣。比如当学生认识键盘以及指法后, 教师可介绍游戏“金山打字通”游戏, 提出游戏规则, 然后同学们自由游戏。首先训练键位, 而后玩英文打字中的词汇练习等游戏, 教师随时观察, 发现问题, 及时指正, 包括坐姿、指法等是否规范等。而后师生共同玩游戏,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检测同学们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情况。再如学习“软件安装”、“网上下载”等之后, 要求学生下载与安装几个趣味游戏, 包括指定游戏与自选游戏。而后再玩玩这些游戏, 并相互分享交流玩法。

三、引入生活案例, 活学活用

上一篇:多指标融合下一篇: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