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

2024-05-26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共12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 篇1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等, 把情感教学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将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基于此, 笔者在下文中阐述了自己把情感教学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与体会。

一、以教材为情感教育的载体

我们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很多经典名著, 或节选摘抄, 或全篇采用,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经过时代和时间的涤荡而沉淀凝集下来的人类文明精华, 思想健康, 观点积极, 褒扬真善美, 鞭挞伪恶丑, 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而且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如:通过学习那些关于名人、伟人的课文, 让学生理解到名人的成功主要是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气、信心和意志等优秀品质, 从而让学生对他们的人格魅力产生巨大的震撼, 进而主动向他们学习。又如:冰心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我爱这土地》中蕴含的报国之情;《乡愁》中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我的第一本书》中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这些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他们有所感悟。

二、以教学活动为情感教育的手段

(一) 分组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是良好手段之一

分组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是情感教学的良好手段, 其原因在于:喜欢动手动脑的初中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组的共同任务要求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完成, 大家必须通力合作, 才能实现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在大家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每一个同学都有相应的工作, 是完成任务不可缺少的一环, 为了完成任务, 学生们必须对自己分内的工作负责, 对全小组同学负责, 因此, 学生的责任心就得到了培养;在学生们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经过相互的交流和配合, 学生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 进而产生完善自我的意愿, 如此, 学生的努力向上的动机也就得到了激发;最后, 学生们经过合作完成任务后, 会产生对成功的巨大愉悦感, 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莫大的帮助。

(二) 使用有助于情感教育的教学语言是良好手段之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是否得当。那些生动形象而又充满感情的富于感染性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实践也证明:在教学中, 将课文内容与饱含感情的语调、语气相结合往往能够形成一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产成学习的欲望, 并让学生在这种感情基调和氛围中产生对课文和作者的感情共鸣, 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很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在《背影》一文的学习中,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给学生讲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时,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作品中的父爱产生深深的共鸣, 从而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

三、以教学评价为情感教育的补充

(一) 在当堂的评价中及时鼓励

实践证明, 在课堂上使用鼓励性语言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巨大影响, 不但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投入接下来的学习, 而且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莫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吝自己的赞美之词。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 以带有强力感叹语气的“非常好”来回应;学生勉强答对, 给学生一个“好”的正面肯定也不是不可以的;当然, 对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也不要批评指责, 给学生“不要急, 没有什么”的正面激励引导也未尝不可。总之,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多使用积极性的鼓励语言绝对是有利无害的。

(二) 通过作业的批改评语进行鼓励

批改学生的作业也是一种与学生的交流, 作业是学生劳动的成果, 学生当然很重视老师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因此, 对于作业的批改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作为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载体。一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以一个简单的“查”了事, 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被漠视, 就会逐渐失去做作业的积极性, 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批改作业时应在明确是非并及时纠正错误的前提下, 添加一些情感性的作业评语。如, 对作业完成出色的学生给出“做得很好, 老师很高兴”的评语。对于作业完成欠佳的学生给出“你再努力一些, 一定能够取得很大的进步”的评语。这些正面而不失客观的评语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媒介,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情感教育的载体, 以教学活动为情感教育的手段, 以教学评价为情感教育的补充来进行语文情感教学, 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给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 实践新教改的精神。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 篇2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篇一

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是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就是告诉我们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性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它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样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用于习题课,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们传统课堂习题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这个的主体,习题上课学生做,教师讲,纯粹的是以教师对答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只是一味的听,判断自己做的对与错,上课只是死的知识灌输,无休止的 填鸭,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是的是 死 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培养出没有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培养出不会学习的人。那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认为,在习题课上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我校的 1236 的教学模式运用于习题课,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题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坚持六个 凡是 :凡是学生都知道的不讲解,凡是学生能说回答的就不解释,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只是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在九年级教学中,原来辅导学生训练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的时候,我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模式,学生先做,然后我就逐题逐题的分析讲解。但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变成了死记答案的 机器,变成了被填的 鸭子,而实际收获甚微。本周我在引导班上的学生复习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知识时,就采用了学校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做了尝试,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要优化习题,能突出教学重点,并能以此拓展延伸。然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习题。这是一个 独学 的过程,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期间老师可来回巡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做题动态,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在学生们做题的过程中,我穿梭于各学生中间,发现习题中基础部分掌握的很好,像实词理解、句子翻译及文体常识都能熟练运用,但是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就有些力不从心。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合作学习

在发现问题之后,我采用了 1236 环节中的第3环节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学生们能熟练掌握的习题便让小组内的学困生在组内交流,这样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巩固,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学习的乐趣。而难度较大的习题则由小组长主持在组内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会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比一比,哪一个组交流得更认真,学得更有效率,分析得更依据。只要放手让他们组内去解决,他们对答案的理解往往会更 有理有据,会常常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一环节是对知识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了 弱势群体,也体现了 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 的特点,这就是 对学 与 群学。当我把任务说明白后,沉闷的气氛被打破了,我看到了孩子们变得活跃了,表情也轻松了许多,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三、分享学习

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习题中的问题与困难,小组内能解决的就在全班展示提升,使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如果其他组在分享中有所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在全班分享。这样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就得到呈现,这种教学不仅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高,而学生的理解、掌握、体会也变得更深更透更快。一节课下来,原定的两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解决了。在综合复习了八年级上册的文言知识后,我对知识进行了汇总,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触类旁通。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得出来他们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

无论是哪种课型,作为教师我们更多是要给学生创造这样自主机会,更要善于去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多方面地去探究问题,支持学生的那些与众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要求学生的思维和精神随着自己的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没有拼时间的焦虑,没有拼习题的兼备,有的是课堂上运用智慧的愉悦。总之,在课改路上,我们只有迎着课堂改革的强势东风,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篇二

本学期以来,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开学之初就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务处、学部下发的各种文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交流活动,做好备课组的组织工作。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效率。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情景,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如:昆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初一年级“我爱北大附中”征文竞赛,初一、初二年级“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附中”演讲比赛,初一教师说课比赛。开展了中学部语文教师人人参与的自编、自导课本剧的活动,写字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和年级的好评,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青年教师胡伟参加官渡区初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为个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此,官渡区教研室把说课活动的优胜者的展示课集中在我校举行,有近200位各学科的教师参加,充分的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篇三

一、学生是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差生,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并没放弃。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体会 篇3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智力发展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作为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将学生大体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他们易树立信心,奋发向上,愉悦发展。

二、目标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信息的发出、接受、消化、反馈等多个环节组成。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便导致反馈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由此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法和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古诗《十五从军征》时,要求差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记住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即可。要求中等生在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求优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悄,并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用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

虽然全班学生素质层次不相同,但实行这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一同发展。

三、备课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保证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这三类学生。比如教学《观沧海》这首诗;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默写这首诗;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3.理解诗歌独特的构思艺术,学习“歌以咏志”的手法。这里教学目标1、2面向全体同学,教学目标3则面向好的学生。

四、作业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途径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完成。若统一要求,不仅使教师难以调配教学活动,又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长期下去,会造成优生感到简单而课内无所事事,纪律涣散,学习兴趣降低;差生则感到负担过重不能按时完成,留下作业的尾巴,逐步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如学完课文后,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差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1/2,即完成大部分墓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2/3,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五、评价分层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要全班学生达到优生的标准,就会使中、差生与这一标准之间的差距太大,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如采用难易程度等不同的A、B、C语文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对应选择。这样,就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与各自的标准差距水平大致相同,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学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之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更高一层面上产生新的需要、新的要求,形成新的目标,并用更高的、具有挑战性的标准要求他们。对于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我一方面要认同,承认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人的认识差异和学习情感差异的必然结果。同时,我要激励他们对照标准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制定改进和矫正的计划,早日达到相应的标准,甚至更高的标准。尽管时间上比其他同学有些滞后,但最终的结果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持续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羞础。

分层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 篇4

一、什么是教师幽默

“幽默”是外来词汇, 最早将这一词汇引入到中国的是林语堂先生。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西方文化中广义的幽默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 连鄙俗的笑话在内, 狭义的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存在区别, 但这些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笑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 笑的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 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 各种风调之中, 幽默最富于感情。 ( 《林语堂———论读书, 论幽默》,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作为教师课堂中的幽默, 语言既要机智大方, 又要有教育性。这种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教育智慧, 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英国学者M. 鲍门指出: “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水平, 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得更好。”

二、幽默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表现

1. 幽默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前几年流行《水果忍者》的手机游戏, 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忍不住玩切水果游戏, 不专心听讲。可以举个例子来看看幽默的作用: 一位正在上课的教师看到有学生在玩《水果忍者》的游戏, “同学们, 曾经《俄罗斯方块》给人们的启迪是什么? 获得的成功会消失, 犯下的错误会累积”;玩游戏的学生愣住了, 抬起了头, 教师继续说, “现在, 《水果忍者》啊! 那是———水果与炸弹同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 那位学生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 自然上课就专注了, 其他同学还收获了一段好词好句, 一举两得。

经常可以听到同事这样议论: “管学生那么多干什么呀, 只要不影响教师上课就行了。管得不好, 还说你打骂学生, 没必要惹这样的麻烦。”其实, 越抱有这种心态, 课堂秩序越不好。如果教师不关注课堂, 只管自己照本宣科, 长此以往, 必将形成你讲你的, 我做我的, 打瞌睡、搞小动作、玩手机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 到那时, 教师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在这样的声色俱厉中, 教师还有好情绪上课吗?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又怎能安心学习呢? 此时, 不如换种方式, 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打破这种局面, 调节上课气氛,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看下面的事例。由于讲台比教室地面高一截, 我在有次侧身写板书时, 边写边退, 一不留神, 踩空了, 差点摔倒。这时, 学生大笑, 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教师故作轻松道: “古人云, 退一步海阔天空。怎么今天退一步就一脚踩空了呢?”虽然又是一阵大笑, 但马上把尴尬的气氛扭转过来。教师稳定了情绪, 学生也收拢了心思, 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总之,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测的, 但如果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化解这种尴尬场面, 必能使课堂轻松而又纪律良好。

2. 幽默是课堂批评的一缕清风

在进行教学时, 总会有个别学生不守课堂纪律, 此时板着脸去批评他, 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学生还会顶嘴, 既影响教师的上课心情, 又影响课程进度。用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学生, 比直接了当地批评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九年级教学《故乡》时, 教师示范朗读到“老爷”时, 一位顽皮的学生就立刻应到“诶”, 顿时, 底下有不小的骚动, 这位同学一贯贪玩好动, 当时之所以应一声, 只是想制造一种轰动效应。教师巧妙应对说: “张同学, 你进入情境真快啊, 这是阅读小说很重要的一步, 你做到了, 同学们要向你学习。”这种幽默的方式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也使他感受到教师的委婉批评, 朗读进度也没有受到影响。

课堂事实证明, 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胜过辞严色厉的批评。在课堂教学中, 婉转幽默的批评比板起一副脸孔更能起到效果。

3. 幽默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药

一位缺少幽默感的教师, 势必一本正经, 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拉开距离, 教师不理解学生, 学生也不敢亲近教师。而幽默是拉近师生关系的良药,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和对他 ( 她) 的关爱之心。从而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 拉近师生关系, 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如在分发学生试卷过程中, 当某位学生成绩进步时, 教师可这么说: “同学, 你的春天来了。”这位同学喜滋滋地领走自己的试卷, 他会感受到教师对他进步的表扬。当某位学生成绩比上次退步时, 教师可笑着说: “同学, 你摊上事了, 你摊上大事了! ”他明白这是教师对他的鞭策, 以后会更加努力。

可见, 幽默拉近了师生关系, 通过幽默的话语往往能创造一种和谐友善的课堂气氛, 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

三、如何培养教师的幽默感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教学中最难的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诙谐的语言总让人觉得轻松、自然,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偶尔有一些幽默的语言, 那么原本单调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就有更积极的心态, 学生的思维会更敏捷, 思路更开阔, 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应怎样培养幽默感呢?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师的幽默应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作基础

乐观首先从笑开始。走进教室的时候, 别忘了面带微笑, 说声: “同学们好! ”离开教室时, 也别忘了面带微笑, 说声: “同学们再见! ”

幽默也是一个人积极心态的反映。作为教师, 要很好地把控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时候, 也总会有不顺心的时候, 但当你走进课堂时, 别忘了自己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不能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上课的心情, 因为情绪是相互感染的, 你上课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仔细观察。记得《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要用竹鞭打“我”, 我只用石板一迎, 老师的教鞭就轻轻的落在石板上, 因为我早就察觉老师并没有要打我的意思, 她是爱我们的。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啊! 如果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 学生也会变得积极乐观, 课堂就会生机盎然。

2. 教师的幽默离不开平时的知识积累

教师要博览群书, 利用书籍、网络、微信、微博等资源搜集一些小故事、小趣事、小笑话, 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幽默资料。如在《青年文摘》彩版里面有一个“雷语”栏目, 语言简洁, 非常适合课堂上的恰当引用。“给你出那么好的主意, 你不用。现在想用, 已经过去这么久, 变馊主意了。”此句在善意地批评学生时就可以使用了。

幽默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幽默, 只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积累。久而久之, 也会成为一个幽默的人。

3. 教师的幽默要充分利用课堂的一切因素

在上课过程中,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教室的物品、甚至窗外的风景等都可以作为幽默的素材。如同备课不可预设, 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一旦捕捉成功对课堂教学会有较大帮助。如前面所举的《故乡》的朗读, 那位顽皮学生的回答与写板书时一脚踩空的例子。

四、课堂幽默的注意事项

1. 课堂幽默的运用要有目的

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幽默只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像PPT、多媒体、展示台一样, 教学中运用幽默是为了服务于教学, 因此, 幽默的运用必须适应教学的需要,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否则, 如果教师只追求幽默效果, 旁征博引,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但却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这样就偏离了教学计划和重点, 减少了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容量和密度。

2. 课堂幽默要注意对象

幽默是课堂幽默, 不是相声小品, 因此, 幽默的言语要高雅,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 用低俗的语言或是荒诞不经的故事, 哗众取宠。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朝气蓬勃的中学生, 心灵澄澈, 不能用幽默去伤害学生人格, 用幽默嘲笑学生, 这样不仅有损教师形象, 也有伤学生自尊, 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久而久之, 再幽默的语言也只会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3. 课堂幽默要适度

一节课中, 幽默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幽默会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教师的严肃性不能体现, 必然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幽默是一种含笑谈真理的艺术, 在教育中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 “教育者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亦云“教人未见趣, 必不乐学。”使课堂注入幽默的元素, 用幽默给课堂带来笑声, 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快乐学习。

摘要:幽默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 能有效缓解教学冲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学习质量。如何培养教师的幽默感,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幽默,课堂,教学,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需要着重抓哪几样工作?这个话题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或者流于俗套,或者陷入空洞,或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笔者要谈的也许好不哪里去,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积累了一些心得,虽然肤浅,还是愿意写出来,以期就教于方家: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它是语文教学的大法。新课标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应该照方吃药。教学现状是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记叙文的写作上了,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核心。但这并不是说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有可无,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是课标上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不应该被忽略。大概是因为考试中不考这两类文体吧。无论如何,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非常重要,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都有帮助,对学生今后生活更有价值,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作文教学的三架马车应该并驾齐驱。

其次,当前作文教学要努力避免话题作文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话题作文作为近几年来的`热门作文形式,在调动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培养学生个性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可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它的局限。最要命的是,在文体不限的“误导?”下(说“误导”可能言重了,可是矫枉必须过正,暂且保留这种说法),出现了大量四不象的作文。理智的说,这是作文教学的严重倒退。原因不用深究。我要强调的是:学生还是要把基本功打牢,认认真真,循规蹈矩,循序渐进的写好三大类文体,这是作文教学的命脉啊。你连最基本的写作习惯都没有,却妄谈什么个性啊,创新啊,这不是做白日梦吗?做白日梦说不定醒来后还能留下点供回味的情景。假如我们老是要求“文体不限”,那么我们的学生恐怕只能叫“四不象先生”了。其实,“文体不限”的含义是在你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写最擅长写的一种文体来写。你连写记叙文的基本技巧都没学到手,你还想要三者融会贯通?大概只好用画虎不象反类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的话来形容了。我想,在作文中我们还是要回归传统,先练简单记叙文——把人写活,把事写清,再练复杂记叙文(课标的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的运用,点题过度,升华等等写作技巧的活学活用——有了记叙文基础,再练习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先把这些传统的掌握了,再谈创新才有可能创出“新”来,须知:创新的重要前提是继承。还要补充一句:在踏踏实实教基础的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举不胜举,能教出自的特色,自己的风格的就是创新了。

第三,说到教师的软肋——写下水文。“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过千言万语”、“身教胜过言教”这些让人听了耳朵生茧的话你真做到了吗?你想“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吗?只有经历的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作文教学要备老师,备学生。备老师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自己动手写一写。你这一写:写作重点出来了,写作难点显现了,指导激情迸发了,学生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了——这不就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吗?还用的着老师口干舌燥挥汗如雨的大讲特讲吗?——你讲的再多也是白费。

举个我的例子:学完童趣一文,我们年级组打算作文课也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我说:“应该不难吧”同事说:“不难,不难你写一写。”我想都没想就说:“好,明天交作业”晚上回家关门谢客,打算专心写作。拿起笔,问题来了,童年过去二十多年了,写什么呢?无意间抬头看到明月,儿时那只羊不期而然的跃入脑海,题目有了遥忆儿时那只羊,怎么开头,就从明月写起吧,于是,我把提纲简单一列,选几个生活片断,重点写什么,如何过度,结尾的方法等一目了然。由于是真人真实,我写得很投入,写到动情处真得竟潸然泪下。等平静下来,理清思路,指导方法也确定了:就给学生讲我拟题、开头、列提纲等写作体会,让学生领会模仿吧。果然这次作文教学相当成功。

话要说清楚:不是要求每次作文老师都得下水,示范几次把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起来,把学生领上道就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没时间没必要也没能力篇篇都写——那是对写下水文的严重误解。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点滴体会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按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的思路,对于帮助他们一步步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活跃课堂气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课堂提问,一定要精,“满堂问”尽管会使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不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掌握提问的技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要适时

首先,课前可以借助提问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这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时刻处于轻松自如的情绪中,使他们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针对狗咬人这件案子,警官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判决的?”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中发现,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多次变化,再进一步分析态度变化的原因,原来是围绕“狗的主人是谁”在变,于是,人物的形象就突出了,学生学习时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好。

其次,课后总结提问也不容忽视,它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救,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问题

“随问随答”“随口而问”的危害已年深日久,繁杂、琐碎的提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相反还会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因此,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少而精的问题,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尽量使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回答成功。问题太简单或太难,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不应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要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地完成任务,这既是对被提问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鞭策。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孔乙己》一文的教学,可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1)说说孔乙己与酒;(2)说说孔乙己的偷:(3)要是孔乙己没有读过书,他的结果会怎样?通過前两个问题,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爱好以及他的本质已经掌握,再通过第(3)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有的说,他背定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过着清贫的生活,因为他心地善良;有的说,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流浪汉,因为他好喝懒做;也有的说,他可能会成为短衣帮中的一个,去嘲笑酒店里另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夹在两类人之间,受尽人间的嘲笑和凌辱,精神上遭受这样大的伤害。至此,学生就明白了,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是万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对旧中国读书人的摧残和毒害。这样的问题,真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效果很好。

三、明确问题的答案

针对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因为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尽管他们的答案可能有些不全面乃至错误,教师,也一定要积极地给予评价:“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只是不够全面。”等等,切忌不要挫伤他们回答问题的枳极性,只要不使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就行。

总之,课堂提问的技巧很多,关键是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真正发挥好启发提问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篇7

一、激发学生构建情感世界的共鸣

情感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灵是文章的根源,因此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鉴赏者与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鉴赏者才能读懂文章的内涵,才能体会文章的悲欢。因此对学生情感世界的构造,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语文课特有的优势。

1. 营造情感世界的氛围

在新课程的导入中,用情感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课之前,学生的情感尚未激发,怎样将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起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情境中,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实践经验来看,不管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或者是高歌一曲、播放乐曲,再或是一个谜题,一段朗诵等,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进入学习的状态,与文中所述的人、事、物、景、意等结合,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让学生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激活思维的基础上构建起学生的情感世界。

2. 师生美读体验进入情感世界

在朗读的时候,要掌握技巧,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字间传递出的美感。对文章的美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是焕发学生激情的因素,凭借朗读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进行示范性的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运用语音、节奏、语调,感受作品的内容,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美读不但使学生“耳醉其音”,还能出现“心醉其情”的状态,在师生的努力下,效果非常好。

3. 建构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课堂中,教师在对课文讲解的时候,是师生共同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造的过程。所以在讲解之前,教师要对作品深思熟虑,首先自己要融入到作品之中,然后在讲台上将这一艺术形象进行重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要统观全局;还要充当演员的角色,细致入微。一些教育界专家认为,教师头上的光环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感情上采取抑扬顿挫的语调,从语言、意境上深层次地挖掘情感。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才能将审美的主体和客体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实现情景交融,焕发起学生对情感进行体验的效果。

二、构建学生情感世界的意境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也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这门艺术不具备物质形态,凭借感官看不到任何的形象,需要通过对语言符号的想象,去感受艺术的形象。语言艺术具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而想象则是表现和再现的纽带,这个问题是非常难的,需要教师进行严谨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善于启迪。如果在对学生想象力进行启发的时候,能够用新的教学理念和观念,将学生引入到意境之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对心灵崇高境界的启迪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 用情感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是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应该善于诱导学生在意识上产生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来源于对问题的解决,最好能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给学生留足想象的空间,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联想、类比的方法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启发学生心灵的效果。因此,要用情感的思想去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引导学生构建起情感世界的动力。

2. 将色彩及画面用情感引入课堂

人的感受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积极主动的感性活动,能够让人产生美感,情感的变化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多课文的画面、色彩都具有强烈的渲染作用,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事先在网上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进行印证,让学生对画面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能够有一种画面与色彩历历在目的感觉,尤其是在背诵与理解课文的时候,色彩与画面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语言文字是用来理解的,而色彩与画面是情感的,用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身临其境,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构建起学生情感世界的心境,让其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在语文课堂中,感情的流动是时刻存在的,不管是何种文体,都离不开感情而存在。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在教授课文之前,首先自己要摸清楚想表达何种感情,结合文章精心加工制作,用感情来引导感情,学生才能在心理上产生位移,在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感受复杂的情感信息。有人说:教无定法,这里所说的“法”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方式方法,而是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情感影响。这种情感的影响针对的是学生的思维、记忆及感情,引起学生的喜悦、痛苦、愤怒、同情等等情感体验。让学生作为一个内心情感世界非常丰富的人,去感受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娟花.浅议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J].广西教育B (中教版) , 2011 (10) .

[2]刘中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B版, 2012 (11) .

[3]秦红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大家, 2009 (9) .

[4]陆永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 (10)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8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是否积极参与课堂,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适当进行分层教学, 使学生各有所得, 共同发展。

首先, 分析学情, 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其次,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智力、个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于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问题, 学生的理解不尽相同, 尤其是一些独特的发现与看法。对此, 教师不能排斥否定, 即便这些想法较为片面, 也需要进行客观分析, 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使他们保持提问的积极性, 形成质疑精神, 促进个性化文本解读。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评价菲利普夫妇, 学生通常会用到自私、冷酷等贬义词语。有些学生从其他角度入手, 认为菲利普夫妇值得同情, 他们有着无尽的无奈与辛酸。这位学生注意观察细节, 善于多角度思考, 精神值得鼓励。

另外, 根据学生的差异, 设置难度不一的思考题, 循序渐进, 给每位学生思考探索的机会。如对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提问学困生, 鼓励他们发言, 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而后提问中等生, 使其暴露一些问题或不足, 然后引导优生补充, 深入探究, 突破难点。或者提出不同学习要求, 让学生都能够“吃饱、吃好”;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 发挥聪明才智;或者注意教学过程的分层, 如除了充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本外, 还可根据教学需求, 适当穿插一些相关视频或课外读本,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浪潮下, 教师们放开手脚,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使得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在新鲜热闹的课堂形式背后, 却存在令人忧思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忽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 使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成教案及有限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 缺少符合实际的个性化理解, 阻碍阅读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 如何更具体、更深入、更系统地解读教材, 更好地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课堂阅读教学, 我在日常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

坚持“以读为本”,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 有利于感悟和积累。

坚持“一课一得”, 读写结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 我们如果将阅读教学分解为想象力培养、命题培养、语言学习、仿写句子等有针对性的训练, 就可以一举两得, 一方面让学生品味文段, 学会从中筛选信息,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角度提高写作水平。因此, 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班每人都有一个专用的小笔记本, 专门用来整理、记录自己在阅读课上学到的分析、解决各种阅读理解题的方法思路。我会有意安排一篇文章包含一个训练重点, 通过认真的品读、有心的安排, 学生通常会有很大发现, 即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这节课的发现以文字形式整理、记录在小笔记本上, 成为财富。当然, 有了改良的发现, 还是要随时做修改的。

3.注 重指导学生运用能力与创新精神 , 倡导 “自主阅读 —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

我对这一方式的理解和做法是: 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边读边想, 圈点勾画, 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 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引”, 而要增强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 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4.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 , 激 发学习兴趣

语文综合性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学习。这种学习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 所以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外, 还要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4.1以读引读 。课上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 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文章, 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 引导学生阅读《父爱是金》, 另有一番滋味。学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进而读一读陈从周的《苏州园林》, 对教育家和园林建筑家介绍、说明事物的角度有进一步的了解, 等等。

4.2以说引读 。在班里 , 每两周举行一次最新作品发布会由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最新动态, 介绍两周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 通过“先行者”的榜样力量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要求学生讲一说书中的故事, 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选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讨论的良好习惯, 在讨论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 还能在讨论中检查学生阅读的深入程度和阅读效果。定期举行精彩片断朗诵会, 要求朗诵材料的经典性和内容的广泛性。朗读时声情并茂, 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积累一些语言,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篇9

一、拓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以突破常规,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 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 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 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 谈不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谈不上进行发散性思维。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 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 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 学习作家如何创作, 培养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二) 兴趣小组活动。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 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三、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进行文言文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 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劝学》是所谓的议论文, 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仅仅教给学生纯文言知识, 还是因为此文的议论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鼓舞人心, 催人上进。在文言文教学时, 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 想象文中之景, 感悟文中之道, 感悟文中之雅。

四、走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一)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

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 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要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 正确评价作品, 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 理解思想内容, 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 学到语言表达技巧, 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 还要结合课文内容, 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教育学生防微杜渐, 虚心听取意见, 及时克服缺点, 纠正错误。教《岳阳楼记》时, 启发学生效法古人的精神, 热爱祖国, 报效人民。

(二) 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 一灌到底, 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 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 仍是母语教学, 不是从零开始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 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 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 学生在阅读上就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

五、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讲究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综合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方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 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 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 带有明显的声音美, 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 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 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 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 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 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 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 做到灵活记诵。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两位作者虽然都被贬, 两篇文体基本相同, 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 归纳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 要归纳说明, “说”是古代文体名,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 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 叙为议设, 议由叙生, 议是核心。

总之,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 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积极探索, 勇于改革, 从而吸收文言文的精华,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性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广大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紧扣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扎实有效地推动教学开展。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将做初步分析。

一、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

课前预习一直以来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许多学生由于在课前没有养成坚持预习的习惯,导致课堂学习中缺乏深刻感知,导致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无法有效进行师生互动,对基础知识没有全面掌握,导致教师课堂教学甚至停下来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不能够使教师凝神聚力地将课堂时间运用于难点探究,所以强化课前预习环节非常重要。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充分重视预习环节,将预习作为教学的第一步。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必须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其次,对预习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规范,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等等。例如,在《最后一课》(都德)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一方面解决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同时对课文内容做到初步熟悉,另外还增加了一项,了解这一篇课文创作的背景,站在历史的角度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思想的精髓,这也是预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另外,笔者还强化了学生预习技巧指导,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针对性、有效性,让预习活动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始终突出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经过这样的充分预习,学生会获得较为丰富的课前准备,这也是扎实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生动的教学演示是推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开展中配合一些生动演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教学信息补充、教学情境营造等多个方面。有些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并没有直观的印象,例如凡尔赛宫,学生没有去过甚至也没有全面了解过,如果贸然进行课文讲解,不仅互动效果非常差,而且讲解的难度也非常之大。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铺垫,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了一段凡尔赛宫外景内景的精彩片段,富丽堂皇的宏伟建筑,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课文学习,会觉得有血有肉、生动丰满。这样的生动演示有效推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使学习过程不再如看天书。生动的多媒体演示还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较为强烈的印象感知,不仅增加了感官认识,而且从内心由衷地受到渲染。例如,《济南的冬天》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与济南冬天相关的景色片段,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从摄影师角度拍摄出来的济南冬景更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焕绝伦之感,欣赏所产生的内心震撼力可想而知。接下来再对课文分析,学生便能够较好地领悟作者的心情心境,理解感知效果大为提升。

三、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加深理解的重要路径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单向进行讲解,要通过互动方式增进学生感知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中活跃课堂氛围、加深教学理解、提高思想认识。例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刻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浓浓父子深情,以及把握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笔者要求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寻找课文中“背影”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一次的背影分别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提问将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深入研究之中,笔者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点拨,让他们抓住四次不同场合出现的背影这一明的写作线索,以及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这一条暗的线索,双线并推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分析讨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提出不同观点,最终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梳理,对四次背影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对表现人物形象所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逐一探讨梳理和提炼,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思维、讨论探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课外的活动拓展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抓手

课外拓展活动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而言非常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对教学工作进行延伸,培养学生能力,弥补课堂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此外,拓展活动还可以丰富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等等。笔者结合教学对课外活动进行了有效延伸,例如,《奇妙的克隆》教学后,布置学生自主搜集与克隆相关的资料,如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克隆技术的运用、克隆技术的前景、克隆技术会带来哪些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增加的知识积累。再如《海燕》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搜集高尔基其他的类似作品进行研读,分析高尔基在刻画形象、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写作特色。结合更多的作品来分析高尔基的写作手法,对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辨析能力具有较大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加写作素材积累,这些方面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具有较大的帮助。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解读;教学实践

笔者三生有幸,能育人子弟。自为人师,笔者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直在探求提升自己教学方法的途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使笔者认识到一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一位教师如果离开了反思,就只有经历,没有经验了,没有经验教训的积累,就没有走向成功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上的每一丝进步,都是建立在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感想,以此与大家商榷。

一、态度决定教学

课堂教学成功的最大因素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我曾经对学生说:“老师不在乎大家的成绩。”学生非常吃惊,我接着说:“我最在乎的是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习惯和方法。你们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还用老师担心你们的成绩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我一直很在乎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我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从来都没有落后,就因为学生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

二、深刻解读教学三字真经——“欲、渔、鱼”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何愁学不好语文呢?所以有了“渔”,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欲”!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才会产生获取成功的愿望。孔子“十有五而忐于学”,起点虽晚,但在“欲”的支撑下,他终身耕耘不辍,最终捕获了震烁古今的人生大“鱼”。我们的语文课堂果真坚守了这三字真经,何愁学生不能捕获他们人生的大“鱼”呢?

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能量的释放。涵养科学理论,丰富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教学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然后以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甚至还能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在实践中再次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成长。如笔者学了高效课堂的新锐理论,笔者用之于《孔乙己》的教学之中,只是差强人意,笔者总结之后,再用之于《范进中举》,那效果就不是《孔乙己》可同日而语的了。

四、积极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虽然是战争经验总结,但与课堂教学可谓殊途同归。“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只有学生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主动亲近我们,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我们教的这门功课。初中生年纪不大,他们认为是为老师学习的,我们何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激励和批评结合起来,以激励为主,让学生拼命地为我们学习呢?教授《出师表》一文时,我偶然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副评价诸葛亮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攻心”“审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大受启发,教学果能这样,对学生实施“攻心”“审视”,那么语文课堂必能大放异彩,我虽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但与诸葛相比不啻天壤之别,但我会穷毕生精力而求之。

五、反对任何极端形式的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讲究的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学互动,师生课堂平等对话是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我认为,还是要在科学的教学原则指导下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用一种方法教一百个学生和用一百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教学效果绝对不一样。我主张最好的课堂教学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如今流行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机结合,最好是“互文见义”。另外,必须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课堂教学,我们是教练和导演,学生是运动员和演员,各自的角色要密切配合,这样教育教学效果一定会渐入佳境。

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转差培优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要重点转差培优。培优时,我采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优生是班级的领头羊,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引领作用,带领全班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是我的“有所为”;但更多的时候,我采用“有所不为”,看似不抓优生,而实际是促使更多的學生越来越优秀,我极力倡导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决不让前浪倒在沙滩上,而是促使前浪带后浪,这样后浪涌前浪,一起奔向知识的海洋。看到全班学生“万马奔腾、百舸争流”,既合作又竞争,促使班级健康、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的情势,心底就会涌起一派的豪情。

七、加强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在“导”和“学”上下功夫,有布置有落实。训练的方式有多种,落实的方式就有多种。我忠实地履行组织者、指导者的职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充分发动学生,走生本路线。为了激励学生,我周末布置作业时特别强调:你们是小老师,要在家备课。课堂上要求学生彼此核对、讲解并矫正,小组按座位编排,不让一人漏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你争我赶的良好势头。以“帮、扶、放”三境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總之,讲台是我们教师成长的主要平台,我们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就是成就我们自己。成长离不开反思,反思促进成长。我坚信,千锤百炼必将会使我们走向人生的辉煌!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重视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 摸清学生的底子,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备好课, 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层次、思维规律的教案, 根据课文的需要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材料。教师的设计要像攀登阶梯一样, 步步升高, 逐渐推进, 才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 并向纵深发展, 这样学生才能循序渐进, 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对于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思路、练习题目要胸有成竹, 才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 才具备了上一堂高效课的前提。否则, 课堂教学将漫无目的似一盘散沙, 低效或者无效, 甚至会引起学生对学科、对教师的轻视乃至厌烦心理。

对学生来讲, 课前准备主要是预习, 目的是扫清字词障碍, 解决一些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 既培养了自学能力, 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预习切忌流于形式, 敷衍了事还不如不布置预习。有些学生的预习只是简单照抄作者简介或知识时代背景, 不动脑、不筛选、不拓展, 当然不能完全理解, 那就毫无意义, 不如让他们省下时间看一些好的电视节目, 开阔一下眼界。

二、上一堂高效的课

第一, 要把握好与学生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既喜欢你又尊敬你, 会很好地促进课堂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亲近学生、热爱学生、鼓励学生, 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互动探究,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变得大胆, 踊跃发言, 积极表现自我,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一堂课学生不专心不热情, 教师就会没有上课激情, 上完也会感觉很失败, 所以当学生表现不好时教师要提醒, 或者拿学生开个善意的玩笑, 逗个乐子, 甚至自我调侃, 调整课堂状态。

第二, 要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一堂课的内容如果很抽象、脱离实际、过程刻板, 就容易使学生厌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满了情感美, 如果教师能把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情与作品本身蕴含的感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声情并茂, 就能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教师可模仿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表情, 读出沉痛的语调, 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 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 表现唐雎的义正词严、临危不惧, 让学生融入文本自然能很好地理解文本。教师语言要尽可能和蔼亲切, 让学生感到温暖;形象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 使讲解具有直观性;幽默风趣, 使学生听起来轻松愉快, 津津有味。

第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必须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心力集中、积极思维, 最好做到五到, 眼耳口手心全都到位, 能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并能有重点地做好笔记。教师要把课本研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学, 学生对课文充分阅读是分析课文的前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坚持。

第四, 教师尽量做到 “六讲”“六不讲”。“六讲”:1.讲好重难点。2.讲好规律。比如遇到一段环境描写, 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遇到人物描写, 就可以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3.讲好方法。语文问题的回答并不是随意而为的, 也像理科一样有着严密的逻辑, 有法可依。学生答题时往往随意性很大, 教师上课时就要随时指导方法总结规律。4.讲好易混淆点。5.讲好易错点。6.讲好易漏点。

“六不讲”:1.不讲学生已经会的。2.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 (过于深奥生涩的东西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3.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4.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不讲刺激学生的话。5.在学生思考发言过程中不急于讲出答案。6.评价学生时不讲过火的话 (过火的话包括华而不实的鼓励肯定和负面的打击嘲笑学生的话) 。

新鲜的情势、奇妙的方法、奇特的事例、风趣的语言、高贵而纯粹的情操、良好的教学气氛、张弛有致的课堂节奏……这些都是我们教学过程所追求的, 以及趋于成熟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 使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尽可能让学生在不那么明显地感觉到教师的教育意图的状态下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 爱上语文, 从而实现精美文章的精妙解读。

三、课后注重巩固与拓展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精练而且有效。需要学生记忆的、阅读的、练笔的东西在布置下去后一定要落实到位, 及时检查反馈。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 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

上一篇:太空探索者下一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