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者

2024-05-26

太空探索者(精选11篇)

太空探索者 篇1

宇航员落到森林里,担心自己被狼吃掉;飞船在发射过程中竟然被闪电击中……诸如此类的离奇故事绝非杜撰,而是确有其事。在人类航天史上,即使是计划最周全的任务,也有可能遭遇一些突发事故的困扰,有时候这种事故甚至会接踵而至,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很多事故中,宇航员竟然全都幸存下来了。

“进步M-34”飞船和“和平”号对接

地球上的交通事故非常常见,太空里的飞船偶尔也会相互碰撞。1997年,“和平”号上的宇航员尝试让它与补给船“进步M-34”对接。但这次任务并非自动对接,为了减少以后补给任务的费用,机组人员想通过这次任务练习手动操作。然而不幸的是,他们显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练习才行:两船未能顺利对接,“进步M-34”撞上“和平”号遥感舱一侧的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电池板撞了一个大窟窿,并把该舱的气密密封撞裂了一条缝。机组成员听到“砰”的一声,并听到舱压减小发出的嘶嘶声。不过幸运的是,3名宇航员赶在舱压降到危险值之前从该舱逃走了。

阿波罗12号

都说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但阿波罗12号上的宇航员肯定不会同意这种说法。第一次月球登陆几个月后,宇航员彼得·康拉德、阿兰·比恩和迪克·加顿开始再次登月。发射过程中,他们乘坐的飞船竟然被闪电击中,而且是在20秒里被击中两次。飞船上的很多系统失灵,宇航员为此等待了5分钟,以确定是不是需要重返地球。

围绕地球几圈后,控制中心最终确定飞船上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被击毁,他们这才得以继续登月之旅。幸运的是,他们成功登上了月球。

虽然阿波罗12号的月球登陆任务进展顺利,但是重返地球的过程却有点疯狂。阿兰·比恩发现,重新拥有重力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就在他们的指挥舱落入大海之际,一部相机从存储间飞出,在舱里弹来弹去,结果砸在了比恩的前额上,导致他失去知觉,被砸成脑震荡,前额缝了6针。

上升2号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把搭载两名宇航员的“上升2号”飞船送入轨道,这标志着前苏联在太空竞赛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一名宇航员,即飞行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成为离开飞船,在太空行走的第一人。虽然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但它差点演变成一场灾难:前苏联忽略了真空环境对列昂诺夫身穿的太空服产生的影响。

离开飞船12分钟后,这位宇航员发现他因太空服膨胀得太厉害,竟无法通过舱门返回舱内。前苏联人只好关掉电视,因为他们担心最糟糕的情况会发生。最后列昂诺夫不得不打开太空服上的一个阀门,放掉部分气体,才得以顺利返舱。回到舱里后,列昂诺夫和他的副驾驶员又差点关不上舱门。当时的报道并未提及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期间遇到的任何麻烦,但是这位宇航员事后透露,12分钟的严酷考验惊险不断,令他汗流浃背。外界所不知道的是,假如太空行走过程中出现难以收拾的严重情况,列昂诺夫将服下他随身携带的一粒自杀毒丸。

事情还没结束。列昂诺夫和贝拉耶叶夫安全返回舱里后发现,他们竟因太空舱里的空间太小,无法重新坐到驾驶座椅上。重返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他们偏离了既定航道,最终被迫在西伯利亚的森林里度过了一晚上,而太空舱门在与地面接触的一瞬间冲击力太大,结果被撞飞。他们只得全副武装,奋力保护自己不被野狼和熊吃掉。尽管救援人员借助直升机确定了宇航员的位置,但是由于林木太茂密,直升机无法降落,直到第二天二人才被成功救出。

阿波罗联盟试验计划

宇航员执行一项太空任务前需要进行数百次练习,认真学习,牢记必要的程序。但是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阿波罗飞船上的3名宇航员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就遇到了这种麻烦。

那是1975年,第一次美苏联合太空飞行任务顺利完成。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开始返回地球,然而他们的重返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有人忘了把反应控制中心的一个转换开关移动到正确位置。突然驾驶舱里充满了有毒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在一名宇航员把防毒面具发给大家前,宇航员文斯·布兰德就已失去知觉。最糟糕的是,头锥部位的一个袋子(用来充气,让落入水中的太空舱头朝上)失灵,致使太空舱坠落大海后上下颠倒!

机组人员唐纳德·斯雷顿在他的自传里透露,返回舱里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多得足以杀死所有成员,尽管这种情况很危险,但3名宇航员在医院住了几周后,最终都恢复了健康。

太空探索者 篇2

太空探索的人文视角

太空探索是人类利用航天器和太空探测仪器研究,开发近地空间和宇宙的`科学实践活动.自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员首次遨游太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踏上水球以来,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作 者:尹希成  作者单位: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刊 名:科技潮 英文刊名:THE TID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太空探索 创新无限 篇3

本次竞赛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激发和拓展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发现和挖掘在商业空间活动中与众不同的设想,使未来空间商业活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于人类。

参赛选手的年龄均在30岁以下,来自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经由来自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以色列、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按照“新颖性和原创性、技术依据和研究深度、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的商业价值和投资吸引力”四项评审标准,对报送到亚洲组委会的54件作品进行认真的评审,选出了20篇优秀作品入围最终现场答辩阶段,其中中国17篇、日本2篇、印度1篇。

7月4日~5日,来自日本、印度和中国的40多名选手聚集北京,展开了决赛答辩阶段的激烈角逐。最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送的《“极速快车”空天飞行器》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理念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一等奖,同时赢得4000美元奖金。

组委会中方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夏国洪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和颁奖仪式。

太空建筑的人居环境探索 篇4

关键词:太空建筑,人居环境,建筑学,天文学

0 引言

目前,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已经能够初步利用宇宙空间这种特殊的环境, 开展空间站的建设。日后, 人类将能够在拉格朗日点上面建造大型的圆筒形太空建筑, 这种太空建筑能够通过自转产生重力, 并在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从而让人类可以生活在太空建筑的内表面之上[1]。

本文将深入研究太空建筑的人居环境, 为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 推动太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太空建筑的空气问题

人居环境的首要问题是空气问题, 人类的生存需要成分比例恰当的空气, 所以在太空建筑内部当然就要制造空气了, 这种空气的成分、比例、温度、湿度以及压强都是要与地球表面基本相同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太空建筑中, 均匀分布一些能够自动调节成分、比例、温度、湿度以及压强的智能自动化生命保障系统, 当中包括电解制氧、吸收有害气体等的系统设备, 以确保太空建筑内部空气的稳定[2]。

笔者认为, 使用绿色植物进行绿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但能为巨型太空建筑内部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 同时还有利于调节太空建筑内部的空气。

此外, 绿色植物还可以结合智能化的灌溉系统, 种植果树以及蔬菜等等, 接着在太空建筑当中, 逐渐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太空花园, 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还可以在太空中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甚至提高产量, 可谓是一举多得[3]。

因此为满足圆筒形太空建筑当中空气的稳定, 让内表面的人们得以正常生活, 就需要保证内部空间与星际空间的隔离, 合理设置气闸舱与宇航进出港。

2 太空建筑的采光问题

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 有了空气, 还需要合理的采光。因此, 在圆筒形太空建筑的内表面, 也是需要太阳光芒照射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我们就需要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上面合理地采用高强采光玻璃。由于没有臭氧层的保护, 这些高强采光玻璃就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能够阻挡太阳光以及宇宙辐射, 防止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第二必须确保其保温隔热性能, 以防止太空建筑外部的极寒或者极热入侵到太空建筑的内部。

伴随着石墨烯材料以及高强纳米科技的发展, 这些透明高强采光玻璃的技术将会日益成熟起来。它们所设置的地方, 可以是圆筒形太空建筑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之上, 而这些高强采光玻璃所夹着的内表面到外表面之间的区域, 则是大型气闸进出港, 这些大型气闸进出港可以安排在圆筒形太空建筑的侧面或者是两个底面之上, 这样太阳的光芒就可以透过大型气闸进出港, 从而入射到太空建筑的内部。

3 太空建筑的能源问题

要维持生命保障系统及大型气闸舱的正常运行, 能源问题就非常关键了。在太空, 太阳能是最基本的能源, 可在圆筒形太空建筑的外表面布置太阳能光伏器件, 整个建筑就可以做到全天候太阳能发电。

伴随着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未来我们也可以同时采用核聚变进行发电, 从而获取巨大能源, 有了巨大的能源, 我们才能在太空建筑内部创造一种类似地球的生存环境, 从而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太空建筑的智能化供电系统必须保证统一并网, 安全可靠, 并设置后备电池库, 还要预防太阳风暴的袭击, 要为停靠的无人机、运输机、运输舰甚至是太空电梯提供一定的电能。为自转产生重力而准备的各大喷射引擎提供充足的能源也是必须的。

4 太空建筑的水源问题

人类要在太空当中生存, 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让太空建筑能够保障水资源的充分供应, 仅仅从行星上把水资源运输到太空建筑当中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节水以及循环利用措施,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减少水资源浪费。

笔者认为应根据太空建筑中不同的功能区域, 制定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模式, 进一步得出不同功能区域的用水定额及额定流量, 在设计上达到节水效果。

然后, 还要使用智能自动化的系统合理控制水压, 控制马桶、洗手池、洗衣机及淋浴设备的流量, 采用优质管材防止漏水, 并设计合理的污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让废水经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处理之后可以返回到太空建筑当中循环使用, 节约水资源。

5 太空建筑的垃圾问题

在太空建筑中, 笔者认为不应该采用垃圾填埋及焚烧手段, 因为这是非常不环保的, 而且也会破坏太空建筑内部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微生物垃圾分解与废弃物循环回收的系统,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数量, 从而降低垃圾运输的需求。其余的垃圾我们可以通过压缩, 然后使用运输舰定期运输到月球上面或者是别的行星上面进行处理。

6 太空建筑的运输问题

要运输这些垃圾, 乃至各种人员货物, 太空建筑的运输问题就非常值得重视了。对于太空建筑的大型气闸进出港, 必须设计足够数量的各种大小的气闸舱。这些气闸舱就好比是船闸, 当运输机、航天飞机及运输舰入港通过气闸舱的时候, 气压将从真空状态上升为101 325 Pa附近, 而离港的时候气压将从101 325 Pa附近降回接近真空状态。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市民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 运输到不同拉格朗日点的太空建筑或者是其他星球上面去, 然后在那里继续扩展我们的美好家园。

强大的运输体系, 可以为太空建筑的建造、维护和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促进补给货物与设备的运输, 从而能够迅速带动人类太空社会的经济发展。

对于宇航员的进出维护工作, 我们也可以在太空建筑的外表面附近, 设置相应的小型气闸舱, 支持宇航员离开太空建筑内部, 从而进入星际空间当中。

如果太空建筑在地月系的拉格朗日点之上, 太空建筑就能与地球和月球相对位置保持恒定, 因此还可以修建太空电梯。太空电梯主体是一条永久性连接太空建筑电梯舱和地球空间站的高强纳米合金钢缆, 在上面绑上太空电梯轿厢甚至是太空电梯列车就可用于宇航员和物资运输, 这样太空电梯就可以昼夜不停地展开运输工作, 大大降低游客和货物的运输费用, 进一步提高开拓宇宙疆域工业化水平。

7 太空建筑的防撞问题

在太空中陨石及小行星比较多, 因此太空建筑还需要有效防止陨石撞击、小行星及星际尘埃的撞击。在这里, 全自动化全天候多角度的智能遥感探测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旦发现靠近太空建筑, 应当优先发射带有喷射引擎的推离装置把它们推离太空建筑的邻近地区, 而不是采用撞击爆破等方法, 因为这样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太空碎片垃圾, 造成安全的隐患。

因此, 我们需要在太空建筑的外表面, 分布一些陨石、小行星和太空垃圾探测装置以及智能监控基地, 这样可预防陨石、小行星和太空垃圾的撞击。

对于圆筒形太空建筑来说, 筒体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的蜂巢形地下空间应该有独立的能源、环境控制和生命支持系统[4]。并且应每隔一段距离设置独立的舱门, 以更好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内外部撞击。

8 太空建筑结合物联网

未来的太空建筑, 将会是一部巨大的智能自动化机器, 一切的内外部传感器、建筑部件及建筑设备, 都是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全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的, 所有包括水资源、空气、食物、电力等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以及所有的设备装置与通讯系统, 都可以与物联网连结成为一体, 进行实时的监测与控制, 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部协调与统一管理, 并应设置后备系统, 以备在主系统失效时能启动。

9 结语

由此可见, 运用先进的太空工程学和生态建筑学的原理和技术, 建立带有生命支持系统的封闭式的太空建筑是完全可能的。目前太空建筑涉及的关键技术正在趋于完善和成熟, 并且将拥有一套独立的功能系统与技术体系, 遵循与传统的地球建筑学不同的建筑空间规律[5]。我们应该重视太空建筑的人居环境可行性研究, 并且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 建立一整套可行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资方案,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人类建造大型太空建筑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李景明.太空建筑的选址与结构探索[J].山西建筑, 2015, 41 (35) :6-7.

[2]周建平.我国空间站工程总体构想[J].载人航天, 2013, 19 (2) :1-10.

[3]邓连印, 郭继峰, 崔乃刚.月球基地工程研究进展及展望[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09 (2) :25-30.

[4]朱恩涌, 果琳丽, 陈冲.有人月球基地构建方案设想[J].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3, 34 (5) :1-6.

《探索太空》英文读后感 篇5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索太空》英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探索太空》英文读后感1

Looking at dark sky at night for a while, you may see a red star.It has dazzling color.People call it “Mars”.In the solar system, beyond the third planet, the fourth one is “Mars”.It is a planet which is far away from Earth, about 2 hundred million kilometers on average.It is so charming that many scientists and people want to go there.Yes, distance lends enchantment to the view.Exploring space is not as easy as you might think.It is beyond your imagination.Scientists st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exploring space and they also get good results.Space exploration is developing successfully.Scientist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with this project in only a few years’ time.In the past fifty years, people have launched many detectors into the unknown universe and planets.However, most of them ended with failure.These detectors still helped the scientists and people to know more about this science.The first time they launched the detectors to Mars was in 1960s.From then on, two super countries,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started a competition to explore Mars.They never stopped launching detectors to Mars.Even if two thirds of them failed.However, it didn’t stop us from exploring space.Distance should not be an obstacle to exploring space.At the beginning of XX.NASA Launched two detectors to Mars, and both of them landed safty.They sent many useful information to Earth.It was really exciting news!Before that, a detector launched by Europe was lost in Universe.It was a shock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but they will never give up.As a matter of fact, the purpose of launching so many detectors to space is to find a planet with life and the basic element – water.The moon is far away from Earth, but it is the nearest star to Earth.People have been fascinated by the moon since ancient times until 1969 when astronauts from America landed on the moon.They found that the moon was just a satellite, without water, air, atmosphere and life, so people’s fantasies about moon were broken.The moon is a real “Wide-cold Palace”, it also has very bad weather, extremely cold at night and extremely hot during daytime.Nothing can subsist on the moon.When the astronauts landed on the moon, it was as if the distance went from 380 thousand kilometers to zero kilometers.All the beautiful fantasies and legends about moon were broken, so people now aim their eyes on Mars.They hope that one day the astronauts can step on Mars and realize our new dream.Since we know the truth of moon, it is not so tempting to us.But poems about the moon can still give us some yearning.Compare the beginnings of space travel with exploring space today.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today is more useful.Many people are fond of Mars because among the nine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it is the most similar to Earth, so we call them “Brother Planets”.On Mars, there is a thin atmosphere lay and some oxygen.The detectors have found that there once exisited water.Due to the low gravity, the water all ran into space.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is not only helping us know more about the unknown space, but also telling us a way to the new science and possibly a homeland.In other words, people may realize the dream of living on another planets.

《探索太空》英文读后感2

太空探索畅想曲 篇6

NO.1畅游金星

近期美国宇航局提出了金星大气层飞行设想,科学家认为人类可通过飞艇这样的工具实现载人探索金星。

金星大气层及表面环境恶劣,充满了硫酸雨,且高温高压的环境实属生命禁区。科学家杰弗里·兰迪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已经着手研究如何在金星大气上方飞行。

NO.2探索土卫六

科学家认为土卫六可能存在地外生命,是初期外星生物。土卫六拥有一个类似地球早期环境的大气,表面存在一些烷烃湖泊。

欧洲行星科学大会上,研究小组提出使用核动力装置对土卫六进行探索,目前该计划仍处于起步阶段。

NO.3寻找外星生命

太阳系内还有一颗星球可能存在生命,它就是木卫二。这颗表面冰封的卫星冰层下方有一个液态海洋,美国宇航局估计冰层厚度可能达到数公里,如果要抵达冰层下方,需钻探厚厚的冰层。

科学家在阿拉斯加的实验结果显示,人类可完全钻探到冰层下方,每年进度为8公里。如果成功,我们有望第一次看到外星生命。

NO.4捕获小行星

在莱菲着陆器成功登陆彗星后,未来10年左右人类将第一次载人登陆小行星。

这一任务可让人类掌握小行星的特点,未来该技术将用于小行星的偏转。美国宇航局目前已经选择了6颗小行星作为研究对象,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2020年人类就可登上小行星。

NO.5星际旅行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美国宇航局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制订百年星舰计划,在未来100年内人类将会向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发送一艘星际飞船。

太空探索者 篇7

今日视点

猎户座, 天空中最明亮且易辨认的星座之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赋予“星座计划”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将有史以来首次进入深太空探索的运载工具命名为“猎户座”飞船。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 NASA的“猎户座”飞船已经第一次接通电源, 这在最后一年开启飞行旅程的准备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使命艰巨 险化泡影

事实上, “猎户座”曾一度命运多舛。在小布什执政时期, 作为NASA“星座计划”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其首飞时间最初定于2015年。但在2010年年初, 因为资金短缺、进度滞后、设计思路有争议等多方面原因, “星座计划”被终结, “猎户座”也随之搁置。到了奥巴马政府时期, “猎户座”再次复活。起初, 奥巴马期望这种用于载人航天的运输工具能够改造成宇航员的紧急逃生装置, 确保美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遇到意外时不用求助而逃生。

“猎户座”太空舱直径约5米, 总重量约25吨。与阿波罗飞船相比, 外貌相似, 但其内部空间却要大2.5倍, 最多可容纳6名宇航员, 融入了电脑、电子、维生系统、推进系统及热防护系统等领域的诸多最新技术。而同航天飞机比, 它的使用成本更加低廉, 安全系数也提高10倍, 而且与航天飞机一样可以回收再用。

该飞船造价5亿美元。其载人模块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建造。尽管其采用了与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阿波罗”飞船相近的设计理念, 但此次采用的计算机系统比之前任何载人飞船都要先进, 载人模块也使用了多项较为完善的技术。结构包括一个圆锥形载人舱和一个圆柱形服务舱两个主要部分, 后者除了提供飞船的推进动力之外, 还提供额外的供给。

目前设计的“猎户座”, 在驾驶员和指令长的座椅旁边各有一个窗口和一个舱门。与“阿波罗”飞船类似, “猎户座”的入口舱门在其侧面, 对接口设置在其顶端, 可用于与国际空间站或登月载具对接。相比NASA过去的载人飞船, “猎户座”还新增了两个太阳能电池帆板。

电源接通 等待考验

“猎户座”飞船将给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太空探索能力, 它的多用途表现在:不仅可以与空间站对接, 还能用于今后的深度宇宙空间探测, 比如用于载人登月计划、载人登陆小行星, 甚至登陆火星都有可能。

在过去的一年里, 迄今超过6.6万份定制设计的组件已被运到肯尼迪航天中心安装在飞船上。乘员舱的一部分已经通过测试, 以确保它能够承受极端的空间环境。明年与其乘员舱飞行试验整合的服务模块和发射中止系统还将继续准备。

上周在佛罗里达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 安装在“猎户座”乘员舱的航空电子设备系统为一系列的系统测试接通了电源。初步数据表明, 猎户座的运载工具管理计算机, 以及其创新的电源和数据分发系统, 使用最先进的网络功能如期执行。而所有的“猎户座”航空电子设备系统将在第一次任务, 即在2014年秋天有针对性地推出探索飞行测试-1 (EFT-1) 当中经受考验。

即将进行的EFT-1并不载人, 轨道高度为3600英里, 几乎是国际空间站轨道高度的15倍。在测试期间, 其将耐受温度4000华氏度, 以每小时2万英里, 比任何现有能够承载人类的飞船都快的速度返回地球, 以验证其外层热屏蔽系统在重返大气层时的性能。并且, 在飞行过程中将所收集的数据告知设计决策, 检验现有的计算机模型, 以指导新的空间系统开发方案。其中收集的信息也将有助于降低风险和后续“猎户座”航班的成本。

按计划, NASA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全部退役, 新一代载人航天系统“猎户座”飞船将于2015年服役。该飞船将担负人类重返月球和载人探索火星的重任。

深空探索 整装待发

“猎户座”项目经理马克·格耶说:“到目前为止, 这个历程犹如一场马拉松, 我们现在真正进入到越来越好的部分, 开始看到终点线。全国各地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建造投入猎户座的硬件, 现在的运载工具和我们所有的计划都将要付诸实现。”

NASA探索系统开发副局长丹在·华盛顿说:“未来一年内, 我们要将‘猎户座’试验飞行器送入太空, 它将把人类带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远的地方。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构建一种可以首次载人着陆于一个小行星, 并最终前往火星的要素。目前没有其他正在建造的运载工具可以办到, 而‘猎户座’及其EFT-1就是即将迈出的第一步。”已完成的“猎户座”飞船将被安装在美国最强大的运载工具三角洲Ⅳ重型运载火箭以待进行EFT-1。当一切准备就绪, 飞船将在2017年进行发射, 通过NASA最新的太空发射系统 (SLS) 火箭系统送入太空, 并对月球轨道进行测试飞行, 最后返回地面。NASA还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火箭——航天发射系统, 随着2017年开始的EFT-1, 将用于启动后续进入深太空的任务。

迄今为止, “猎户座”飞船可谓人类建造的最先进航天器, 它将以更快的速度把宇航员带往更遥远的太空深处, 实现长达数年的太空旅行, 而这一天不再遥不可及。

太空探索者 篇8

该团队在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出版物《科技纵览》上发表详细报告称, 他们“认为可能有一种更简单、更便宜的探索太阳系的方法———将科学仪器嵌入一个灵活的、可变形的机器人外骨骼内”。目前, 他们正在基于“拉张整体 (tensegrity) ”这一概念建造超级球形机器人, 其主要优势是具有登陆和有效移动的双重能力。按照报告的说法:“这种机器人可以同时作为登陆器和一个移动平台, 从而大大简化任务剖面、降低成本。”

总之, 超级球形机器人就是一个承担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结构。报告的作者们设想:“在理想情况下, 几十个甚至数百个仅重几公斤的小型、可折叠机器人, 在发射时可以方便地压紧在一起, 并在抵达目的地之后可靠地分离并展开。”他们描述说, 球形机器人在发射时可以被折叠成一个非常紧凑的结构, 登陆时会爆开并弹落, 以缓释冲击力。降落到目标星体表面后, 它会四处滚动, 并根据周围地形, 用推拉杆和绳缆有效地操控自己的行动, 比如从柔软的沙子中挣脱出来。

太空探索者 篇9

在两天的终评答辩环节中, 来自印度航天研究组织、印度物理研究实验室、国立新加坡大学、韩国航空大学、日本圣剑咨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9位评委对进入亚洲地区答辩的20件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并对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 选手们形式新颖、观点新奇的方案和作品给各国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颁奖会上, 第二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组委会主席、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托管人Art Dula先生和竞赛组委会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吴燕生副总经理分别为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的选手和单位颁奖。

吴燕生在颁奖会上的致词中表示, 第二届亚洲竞赛从2009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 经过竞赛组委会的积极组织、筹备, 已引起了国内一大批有志于学习、研究航天科学技术青年的热切关注。各地方组委从征集到的近百件作品中选送43件提交到竞赛评委会进行初评, 按照“新颖性和原创性、技术依据和研究深度、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业价值和投资吸引力”四项标准, 评委们对作品进行匿名评审, 最终选出了20件入围答辩终评, 其中中国19件, 新加坡1件。

Art Dula先生在致辞中说, 举办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是为了激发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热爱科学、热爱航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和精神, 进一步促进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激发他们对航天科学的热爱, 同时也借比赛纪念海因莱因先生在科幻作品写作方面的杰出成就, 传播海因莱因先生毕生追求的科学创新精神。

太空育种与太空食品 篇10

太空育种的奥秘

“太空育种”技术是将普通种子搭载卫星、飞船、太空飞行器上天, 利用特有的太空环境, 如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重粒子、高变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产生各种基因变异, 再返回地面选育出植物的新品种。经过太空的“洗礼”, 还会使一些种子已经退化的良好性状得到恢复。

种子上了天并不一定都能发生优异性状的突变, 即使出现优异突变, 也不可能即刻就能稳定遗传。由于这些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 要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 就必须先将它们播种下去, 一般从第二代开始筛选突变单株, 然后将选出的种子再播种, 自交繁殖, 如此繁育三四代后, 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每批经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 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权威部门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这项工作涉及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 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 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 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已被揭示。目前, 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

被“洗礼”后的种子

自1987年以来, 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进行了10多次搭载, 有1000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进入太空。由于植物种子体积小、携带方便, 故在选育新品种方面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已进行搭载的有粮食作物类如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绿豆、豌豆、高粱等;蔬菜类有西红柿、辣椒、黄瓜、甜菜、茄子、萝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等;花卉有万寿菊、鸡冠花、三色槿、龙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药材有黄芪、甘草;树木种子有油松、白皮松和石刁柏, 还有草坪种子。

通过太空育种, 农学家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例如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获得了植株高、分蘖力强、穗型大、籽粒饱满和生育期短的性状变异, 增产20%, 单季亩产达400~600公斤, 最高达750公斤, 且蛋白质含量增加8%~20%, 氨基酸总含量提高53%。

太空小麦培育出矮秆、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质含量高的丰产类型。

太空青椒枝叶粗壮、果大肉厚、免疫力强。其单果重350~600克, 单季亩产3500~4000公斤, 最高可达5000公斤, 比普通青椒增产20%~30%。经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检测分析, 太空青椒所含维生素C提高20%, 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 病情指数减轻55%。

太空黄瓜藤壮瓜多、瓜体奇大, 单果重达850~1100克, 抗病力强, 特别是雌花开得多, 是地面瓜秧的1.5倍。虽然它的皮厚了点, 但瓜肉非常清凉爽口、汁多肉嫩。

太空番茄长势尤为喜人, 株高茎粗, 果穗增多, 比常规番茄增产15%以上, 最高可增产23.3%。黑龙江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宇番一号”, 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太空樱桃番茄含糖量高达13%, 与柑橘含糖量相当, 口感鲜甜, 可当水果食用。

太空西瓜的显著特点是含糖量高达13%以上, 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纤维少、个头大, 吃起来沙甜可口。

太空玉米每株能结出6~7个“棒子”, 可长出5种颜色, 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要好。

太空搭载的鸡冠花、麦秆菊、蜀葵、矮牵牛等, 都表现出开花多、花色变异、花期长等特点, 尤其是粉色的矮牵牛, 在花朵中出现了红白相间的条纹。更令人惊奇的是万寿菊的花期竟延长到6个月以上。

游过太空的大蒜能长到每头近250克, 太空萝卜的幼苗让害虫敬而远之, 本来无法杂交的籼稻和粳稻自从周游过太空后也能杂交了。

太空育种的效益和成果吸引了美国、俄罗斯, 保加利亚、菲律宾等国家, 都希望与我国合作。上天“修炼”回到“尘世”的太空种子, 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必将撒播广袤的大地,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太空食品, 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福音!

“太空食品”能吃吗

虽然太空育种赢得一片叫好声, 但质疑的声音也一直存在。首先, 太空种子变异的原理至今未能完全掌握。空间诱变涉及的因素有很多, 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主导作用、作用的机理如何、诱变的规律是什么?

有专家认为, 如果说种子的遗传基础是由于辐射发生了变异, 按照辐射破坏D N A的原理, 他们应该先看到大量“变坏”的变异才对, 变好的变异应是极少的。几十年来在地面上一直进行的用放射线来诱导变异的辐射育种成功的例子并不多, 就说明了这一点。而目前的太空育种仅用数千克或百余克种子 (远少于在地面上进行辐射育种实验时所用的数量) , 也从未向人们展示大量“变坏”了的变异植株。

此外, 如果在太空舱内种子能接受到射线, 那太空飞行对动物和人安全吗?种子在吸水萌动前是处于休眠状态, 细胞的生命活动暂时中止, 是无法感受失重的, 所以由失重引起变异的说法也存在疑问。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 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太空食品”安全吗?能吃吗?从育种的原理上来说, 太空育种并没有经过人为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之产生变异, 它使作物本身的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 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 在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本来需要几百年、上千年的自然变异。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辐射大大增强, 是发生变异的重要条件。

“太空探索”展厅大揭秘 篇11

这次新“太空探索”展厅从“飞天之梦”“登天之梯”“人造卫星”“载人飞天”“奔向月球”“迈向深空”等六个方面的主题,展示了世界最新的航天科技发展动态和技术成果,参观者不仅能感受我国北斗导航、高分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伟大的航天成就,还可以亲身体验“航天员训练”“太空行走”“月球科考”等项目,好东西真是不少!

航天科技文物亲密接触

瞧,那不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嘛!这个对接在一起的1:1仿真模型内,实验设施齐全,完全模拟真实情况。从舷窗观看美丽的太空,24小时可有16次日落和16次日出哟!三个小伙伴在返回舱里分工协作,一起完成对接任务吧;轨道舱里,几名航天员正在往返“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再去“天宫二号”实验室里感受一下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这个近20米长的大家伙,展厅里还请到了很多“大腕”:火箭发动机、“东方红四号”卫星、航天服、“神舟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嫦娥系列卫星探测器及“玉兔号”月球车……别小瞧它们,这可是执行过航天任务的真家伙,属于珍贵的科技文物,大家终于可以一饱眼福啦!

虚拟现实体验身临其境

看过了真家伙,再来进行最新的虚拟现实航天体验吧!

坐在振动座椅上,带上VR(虚拟现实)头盔,你仿佛置身太空,可以模仿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去体验太空维修工作的复杂与不易;驾驶先进的环形月球车,在虚拟场景中控制月球车行驶,开展月球阴影区水资源考察、月岩收集等科学考查,翻越月面各种地形,沿途可以看到多种月球地貌。

而在火星漫步项目中,你将以第一视角置身于火星场景之中,在规定时间内开启一段火星漫步之旅,开展如修补火星基地、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土壤取样等指定任务。

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与航天任务的完美结合,一定会带给你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太空探索任务目不暇接

什么样的发射速度才能保障航天器顺利升空?如何策划一个火箭发射任务?我国航天任务都有哪些运载火箭,如何选择适宜的火箭发射场?火箭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火箭发射过程究竟是什么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何定位汽车、船舶和飞机的位置,和其他导航系统相比有什么优势?卫星对载荷装置和能源配置有什么要求?你能设计一款符合任务要求的卫星吗?如何控制月球车着陆……

航天任务纷繁复杂,航天工作者一丝不苟。你可以体验多个互动展览,如宇宙速度、发射任务策划、北斗导航、遥感图像识别、卫星设计师等等,完成一个个具体的航天任务,从中体验航天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参观完毕你肯定会对航天知识如数家珍!

科技实践活动开启梦想

最后,在新展厅的“太空秀场”内,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航天主题教育活动。静下心来拼装一个小火箭,了解尾翼形状对火箭飞行的影响;或者从外星人视角看地球,感受地球母亲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参与火星救援项目,进行火星车设计和制作,与其他团队进行一场创意设计大PK;在太空紧急情况下进行水资源净化与循环利用的工作,协助自己和团队渡过难关。

大家一起在精彩的活动中动手实践、边做边学,全面锻炼科学和艺术思维,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心动了吗?快来中国科技馆体验和探索航天科技吧!

(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

上一篇:模块化设计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