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活史

2024-07-09

太空生活史(精选12篇)

太空生活史 篇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本单元是围绕“爱科学, 学科学”这一专题来选编课文的, 《太空生活趣事多》用浅显生动的语言, 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睡觉得把自己绑在睡袋里;喝水时把杯子倒过来水却不会往下流, 只能用吸管吸;走路轻飘飘的, 必须穿带钩子的鞋子走在带网格的地板上;洗澡时喷头喷出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这些有趣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 教学应采取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 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 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受到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常识, 激发了解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不同之处, 激发了解航天科技的兴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地球、太空生活对比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同学们,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存有“上天”的梦想, 而今, 这一梦想已经成为现实。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飞船, 成了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 他在太空生活了20多个小时。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 聂海胜和费俊龙叔叔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在太空中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 行程325万公里, 他们在太空中生活了近5天。请看, 这就是他们升空的情景。

2.多媒体课件播放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的视频。

3.揭示课题:那么, 他们在太空中是怎样生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 (板书课题, 齐读两遍)

过渡: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扫清读文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开火车”读, 齐读。

3.多媒体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开火车”读, 齐读。

4.多媒体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开火车”读, 齐读。

5.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句子) , 思考: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过渡: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与在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怎么有趣呢?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 从中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 朗读感悟

1.自读感悟。

(1) 自由读课文, 找出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

(2)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用特殊淋浴器。

2.合作学习, 填写地球、太空生活对比表。

(1) 同桌合作填写地球、太空生活对比表。

(2) 学生汇报地球、太空生活的不同。

(3) 多媒体出示地球、太空生活对比表, 齐读。

3.看中感悟。

多媒体课件播放“反映太空生活的视频”, 拓宽学生视野,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过渡:这么有趣的太空生活, 你想不想把它介绍给小朋友呢?要想介绍得好, 就得把课文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看谁能把太空生活的新奇、有趣读出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2.在四人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看谁读得好, 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

比赛要求:一是要读得正确, 流畅;二是要读出新鲜有趣、感到惊奇的语气。

3.全班比赛朗读。

过渡:这么有趣的太空生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答案。

五、了解失重

1.学生速读课文, 从中找出描写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的句子, 并说说产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原因。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因为在宇宙飞船里, 水失去了重量。”

3.齐读句子, 指导理解。

4.教师小结:因为物体在太空中没有地球的引力, 也就没有重量, 显得轻飘飘的, 这就是失重, 也就是造成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奇特的原因。 (板书:失重)

过渡:你们还知道太空中的哪些趣事呢?是怎么知道的?快跟同桌同学交流一下。

六、知识延伸, 交流资料

1.同桌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太空趣事。

2.多媒体课件展示老师搜集到的信息“太空吃饭讲究多”。

3.全班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4.推荐网站:

(1) 太空之旅网站。

(2) 中国航天知识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生字读音。

2.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再分段读一读。

二、识记字形

1. (多媒体课件) 出示“我会认”的字, “开火车”认读, 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3.学生提出难记的字, 老师指导记忆。

4.巩固练习:口头组词。

三、

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四、指导写字

1. (多媒体课件) 出示“我会写”的字, 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寻找规律。

3.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每个字的写法。

4.重点指导。

(1) 写美观。

本课要写的字中, 左右结构的六个 (“杯、件、住、须、能、飘”) , 有的左窄右宽 (杯、件、住、须) , 有的左右大致相等 (能、飘) 。指导应以示范为主, 不妨多示范几次, 让学生反复观察, 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

(2) 写字要点:一看二写三对照。

写前先看范字, 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 要一气呵成, 把整个字一气写完, 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 再回头看看范字, 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 哪儿写得不好, 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 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进步。

5.学生书写。

6.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 教师巡视指导, 要特别强调写字姿势。

五、布置作业

1.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我会写”的字, 每字三遍。

2.读课文, 勾出你喜欢的新词和句子, 把自己喜欢的新词、句子抄写在“好词佳句积累”本上。

3.画一幅你想象中的太空景色。

太空生活史 篇2

在宇航飞船里,航天员吃饭可不是一件有趣的事,他们吃的食物有肉泥,为什么叫肉“泥”呢?那是因为宇宙飞船里没有重力,当他们想吃肉夹饼时,肉泥就像挤牙膏一样的挤在饼子上。再比如红色的是西瓜汁、紫色的是葡萄汁橙色的是丑桔汁,航天员像喝袋装饮料一样,还能补充每天的维生素。

航天员上厕所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宇航飞船里失去了重力,他们不能正常的上厕所,所以航天员要像小孩子一样穿尿不湿,而且航天员拉出来的便便会会飞在空中,这样会很危险,也很不卫生,所以要坐在小马桶上解决。说到这儿,真让我同情他们啊!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航天员是怎样锻炼身体的?在宇宙飞船里,每个航天员都有他们各自的工作,他们需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所以专家专门为他们准备了锻炼的器材,有跑步机等。

在宇宙飞船里,洗衣服也是一件困难的事,由于失去了重力,洗完衣服的脏水会进入到航天员的眼睛里,所以宇航员一般都会把衣服带够,大多数时间,宇航员都会穿宇航服。

海底的“太空生活” 篇3

6月16日的佛罗里达基·拉戈海岸。一切似乎与往日没什么不同,天蓝蓝的,云淡淡的,就像每个6月里的夏日一样。突然,一艘白色的快艇出现在海面上,艇上人员鲜红色的上衣在蔚蓝的海水映衬下分外醒目。美国航宇局的佩姬·文森,克莱顿·安德森,加勒特·莱斯曼和艾玛·黄今天要参加一项特别行动——极端环境任务实验。同行的还有来自国家海底研究中心的潜水员詹姆斯·塔拉泽克和里恩·斯诺,他们为此项任务提供技术支持。此后的14天里,他们6人会在“宝瓶座”海底“太空”试验室中工作、吃饭和睡觉。这是美国航宇局“极端环境任务实验”的最新一次任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训练,小组成员们要完成一系列艰巨任务,面临众多挑战。在海底的这些经历,正是他们将来在国际空间站里很可能要面对的。美国航宇局希望通过这种适应性训练,使航天员具备太空生活所需的体力和脑力。此外,航宇局的官员还透露,宝瓶座上的经历对以后探索火星十分重要,将为首次登陆火星,建立火星营地,进行地质考察提供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

实验小组成员合影。前排左起:艾玛·黄佩姬·文森,克莱顿·安德森,加勒特·莱斯曼。后排是潜水员詹姆斯·塔拉泽克和里恩·斯诺

这是正躺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床上的黄色试管状潜水器——宝瓶座。它长14米,宽3米,大约有一辆公共汽车大小,里面布满了各种仪器。这个潜水器以前主要用来研究周边海域的暗礁和海底状况,经过美国航宇局的改造,它的任务从研究海洋转向了服务于太空。美国航宇局认为,海底的生活跟太空生活一样危险而孤独,因此可以利用宝瓶座进行部分太空训练

为了让自己的海底生活尽量与太空生活吻合,小组成员把以前航天员执行任务时剩下的食品搬到了宝瓶座上,以期最大限度地使海底训练贴近太空实战。看,艾玛·黄正在食用太空食品,看起来好象味道不错哦!

佩姬·文森正在进行通讯联络。她曾作为第5宇航组的成员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了六个月。因为这段经历,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此次任务的指挥官。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航天员,她可以帮助其他小组成员更“切身”地体会“太空飞行”。据她说,宝瓶座实际上跟国际空间站上的居住舱差不多大

太空生活,不像听起来那么美 篇4

起床穿鞋很累人

居住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每次起床第一件事情穿鞋子,居然成了最累人的活动。穿鞋需要调动身上每一根神经,双手双脚都要动起来。首先要将一只脚固定在舱体板上,然后另一只脚才有机会伸进鞋子里。当一只脚穿好鞋子后,想再穿上另一只脚绝非易事,因为还有一只鞋早已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所以第二件折腾人的事情,就是要到处追赶另外一只鞋子。

如厕得系安全带

在太空如厕,并非小事。这不仅要花时间,还需要安排妥当,力求天衣无缝。小便还算比较容易,只要抓住固定在墙上的一种吸液管道,然后连上一个适配器即可。被吸入管道的尿液会被传送到国际空间站的净水装置里。是的,和环境中的水分与宇航员排出的汗液一样,尿液也要被回收利用。每年空间站有近6吨的饮用水就是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至于大便,就比较棘手了。失重让人不得不用皮带把自己固定在马桶上。还得好好瞄准,因为马桶洞的直径只有10厘米!使用过程中,会有股强劲气流把粪便吸到一个密封的集装箱里。整个操作过程对精确度要求极高,因此宇航员在地球上就要在配备了摄像头的马桶上进行操练……和尿液不同,粪便无法回收利用。一旦集装箱被装满,就会和国际空间站的其他垃圾一起,由卸完补给物资的载货飞船运走,随后在冲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被焚毁。如果你在晚上看到天空中划过一颗漂亮的流星,那也许是宇航员的粪便哦!

洗脸刷牙不简单

在失重条件下,水无法流动,会形成一个漂浮的大水球。要梳洗,就免不了用水。显然,水是太空中的稀缺资源。为了避免浪费,宇航员用湿润的毛巾擦拭身体,洗头就用免冲洗香波,别指望能没完没了地泡澡或是热水淋浴!刷牙也是同样情况。给牙刷来一滴水,立马覆上牙膏。刷完牙的处理简单粗暴:与其选择漱口或是吐在毛巾里,消耗更多水资源来清洗,还不如全咽下去。剃胡子的方式则比较传统,男性宇航员使用一种既不需要预先沾水,也不需要冲洗的特制凝胶来刮胡子。剃完以后,得小心翼翼地把剃刀在一次性毛巾上擦拭干净。至于在太空生活期间理发,那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理发器与吸尘器相连,以保证任何细微的毛发都能被回收干净。这一预防措施必不可少,因为如同剪掉的指甲一样,一旦被宇航员吸入体内,尤其在睡眠中,就会造成呼吸道的阻塞。

唱歌娱乐有点难

在地球上尝试保持倒立姿势10小时后,你再去唱歌,就可以感受到宇航员在空间站唱歌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了。在地球上,心脏克服重力,不停跳动把血液输送到人体上半身各处,尤其是大脑里。而在太空中,心脏依旧像原来一样铿锵有力,这时用相同的力量输送血液。因为失重,原本的重力博弈失衡,导致血液大量涌入宇航员的大脑里,结果造成宇航员深感一个脑袋两个大。不仅如此,舌头也会肿胀,变得轻如纸片,让哼哼小曲这样的小事也变得异常复杂。

吃饭睡觉有点烦

如今,宇航员会在出发前从全世界厨师精心准备的百余种菜品中搭配出自己心仪的食谱。唯一的禁忌:会产生碎屑的食物。如果碎屑飘散在舱体内,就有被宇航员吸入从而导致窒息的危险!做成调味酱的食品倒是可以,不过得稠到能全数涂抹于食物上而不会四散。航天食品通常以铝制罐头或是密封袋脱水保存。需要食用的时候,通过专门的配水器将热水直接注入小袋子里,或是用不超过75℃的电烤箱低温加热。失重状态下,人类的鼻窦会因为充血而肿胀。结果,即使宇航员身体健康,也会像患感冒一样味觉缺失,再美味的食物吃起来都味同嚼蜡。

在国际空间站,没人说我去躺下休息一会儿。由于重力缺失,就没有了所谓的上下、站立、躺下这样的概念!若要像地球上一样,每天睡上8小时,宇航员需要钻进淋浴房般大小、分散在国际空间站各处内舱壁上的私人迷你睡眠舱内。到了睡觉时间,即使被挂在“天花板”上,也无妨宇航员酣睡如怡。需要指出的是,舱壁上软垫遍布,可以减弱不平稳睡眠中的撞击。因为在失重状态下,自由飘浮的头部不会倒向床板,所以想睡好觉,别指望枕头。睡着后,悬浮的头部可能会撞到周边任意位置的物体。事实上,失重时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自动与空气混合在一起。若没有通风系统,这种废气在宇航员脑袋周围形成的气泡最终会令宇航员窒息!所以,睡眠舱内要一直保持通风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

身体锻炼难掌控

每天运动2小时是宇航员必须要遵守的规章制度。运动对保持肌肉力量和预防骨密度下降都是必不可少。当骨骼无须支撑身体重量,尤其是在失重状态下体重降为零的时候,就会变得脆弱。如果在太空停留过长时间而缺乏锻炼,那么骨头会一碰就断。不仅为了在任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更为了将来回到地球上不会变成“残疾人”,宇航员们必须每天在特殊器械上进行锻炼。

太空生活趣事作文 篇5

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刷牙很奇特,不能像地球上刷牙一样,刷牙时只要用手指蘸上牙膏来回蹭几下,然后再用湿毛巾擦干净就算刷牙完成了。

在太空吃饭也是不能着急的,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不然食物会飞走的.。

想要在宇宙飞船里刮胡子,更要非常小心,因为太空舱本来就十分狭小,如果细小的胡渣飘进舱里,会很难清理。

神奇的太空生活 篇6

太空生活会给人体带来许多的压力。幸运的是,人体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后能很快地适应地球生活。

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压迫脊柱,宇航员会长高5~8厘米,因此人的背部和神经会感觉到疼。

由于没有重力,体液会上流导致脖子粗大,面部肿胀。

在最初的几分钟或几个小时的微重力阶段,许多宇航员会得太空病,如出现头疼、疲乏、恶心等症状。

在太空中,人体的肌肉难以用力,如果没有锻炼,肌肉会松弛软弱或萎缩。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嗅觉会降低。这个应当庆幸,因为仅有少数航天器内有淋浴。

大脑是依靠内耳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来判断上升、下降状态以及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而在微重力的情况下,这些感觉被扰乱,宇航员难以保持平衡。根据“和平号空间站”的研究表明,长期微重力环境下的宇航员骨头的质量会减小20%。

太空菜单上有什么

加加林环绕地球飞行时把香肠和糖果当点心。但是早期的太空食品大多不怎么好吃,许多食物是糊状,它们被压到铝制牙膏壳内,吃时像挤牙膏似的,将食物挤压到口中;或者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将食物压成一小块,一口可以吃一块。采用这种吃法,食物屑或者液滴不会飘入宇航员的眼中,或者对空气过滤器和仪表板造成破坏。

“阿波罗”飞船上的宇航员用热水注入干粮加热从而吃上热的食物。而在太空实验室(于20世纪70年代启用的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则是第一批能在太空吃到冰激凌的人。

1988年,“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全体成员享用了一次包括鸭肉和炖鸽子等好菜的美食盛宴,而请客的人却是他们的客人——法国宇航员让·卢普·克雷蒂安。

和地球上一样,宇航员需要包含适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均衡膳食。现在,每个宇航员的食物都丰富多样,既有水果等新鲜食品,也有许多袋装食品。在任务开始前,营养学家们会提前选择好食物并进行详细的检查。但仍然有些食物是干粮,这样在带入太空时负重能小些。在国际空间站的饭桌上,为了让餐具保持不动,宇航员吃饭所用的餐具都是磁性金属托盘,并用尼龙搭扣来固定住食物包装袋。

太空中的个人卫生

微重力会让许多事情变得有意思,宇航员的大小便会从马桶中飘出来,在座舱内到处飞舞。而第一个宇航员上天时根本没有厕所,他只能在宇航服中穿着成人尿布。

现在,宇航员上厕所时,马桶内部会产生一处真空,帮助宇航员的屁股和马桶边缘贴紧,使马桶内部与外边完全密封。当方便完毕,抽气扇中的气体会把废物完全排除干净。

在一些航天器中,宇航员有时仍然需要穿着先进的成人尿布或者强力吸尿裤。毕竟,在发射和飞行过程中宇航员需要在位置上坐上很长时间。

在太空中洗澡和上厕所一样,也都是很麻烦的事。在许多航天器中,宇航员用毛巾或海绵擦洗身体,并使用特制的无需用水冲洗的洗发液。一些航天器中安装了经过特殊改造的淋浴室。假如你要洗浴,你要把自己裝入一个像睡袋一样的装置,这样水就不会漂浮不定,就能洗个澡,然后再用一个真空吸水器吸干所有水滴。

在太空中刷牙也是一件难事,宇航员不可能漱口后吐掉水。美国宇航局发明了可食用的无泡沫的牙膏,这样宇航员就能在刷完牙后把它吞入腹中。

飞向太空之梦:西雅图太空针塔 篇7

针塔印象

说起西雅图, 没到过太空针塔, 就像到意大利没看过比萨斜塔一样的扫兴。它作为西雅图的文化地标已经深深植入当地人民的心中。

这座针塔是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座主要的建筑标志, 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市中心区, 总高度184米, 最宽处42米, 总重量9, 550吨, 耗资450万美元。在西雅图世界博览会开幕的第一天, 也就是1962年的4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博览会期间, 差不多每天都有二万人登上太空针塔一饱眼福。在那时, 太空针塔是美国西部最高的建筑物。

1962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建成了载人航天器中心 (1973年改名为约翰逊航天中心) , 用于设计阿波罗飞船、训练航天员和控制载人飞行。人们探索太空奥秘的热情空前高涨, 当时最急需表达的就是人类对征服太空的渴望和梦想。因此, 太空针塔便由1962年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宇宙时代的人类”应运而生, 整个塔楼充满了对未来科技的展望和前卫的气息。塔的主体是中空钢制网架结构, 通体白色, 在距地面三分之二的地方收拢形成一个漂亮的弧线, 也像是一只优雅雪白的手掌, 轻轻拖住顶部的金色飞碟。驻足塔下仰望, 顿时觉得那飞碟展翅欲翔, 似乎要呼啸着奔往太空。

搭乘电梯来到塔顶。电梯的速度很快, 达到每小时10英里, 也就是每分钟800英尺, 从地面到观景台只需40秒左右的时间。也就是片刻间, 我们探入了神秘的“UFO”内部。

站在离地面520英尺的瞭望台和旋转餐厅, 我们能够一边享受美食一边鸟瞰西雅图360度的全景市容及围绕其间的雷尼尔山、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及普吉湾、依利雅特湾和其附近的岛屿。如果忽略下面的钢架, 算不算得上是从飞碟上看地球呢?这种全新的视角可以提供游览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更能带给科幻爱好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到了晚上,在琳琅簇立的高楼的映衬下,在楼体灯光的点缀下,太空针塔越发显得奇特与梦幻。西雅图本就是个浪漫之城,电影《西雅图未眠夜》耳熟能详。太空塔亦是制造浪漫因子的重要部分。

针塔建史

针塔的建成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在西雅图的一间咖啡室内,伯兰登提出的“太空笼”设想,这是关于太空针塔的第一个构想。Western国际饭店的总裁爱德华·卡尔森看到遗留在咖啡室内的设计手稿,觉得非常有趣,便为其做了进一步的设计——“气球造型”,即用一根“绳索”连接悬于地面的球形建筑。建筑师约翰则提出用“飞碟”造型来凸显未来科技的色彩。尽管爱德华和约翰的设计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太空针塔最终是由设计师伟达定案的。

太空针塔的设计与建造初期遇到了不少麻烦,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建造之地,最后在1961年才敲定了建造地点,此时距离博览会开幕已经不到一年了。为了抓紧时间,政府出资买下了一块120英尺乘120英尺的土地。工程队伍日夜赶工,最后五层顺利建成,电梯也于开幕前的一天安装完毕。而整个工程所用时间只有9个月,尽管时间短但是塔楼却盖得非常坚固,它可以承受每小时320公里的风力和9.1级的地震,及25支避雷针来抵挡电击,不得不说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特例。

精准的时间使博览会顺利开幕,整个博览会期间游人如织。媒体大量报道,使得在博览会闭幕之后也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站在塔楼上一睹风情。

1982年,太空针塔再添一层,让塔楼看上去更加雄伟。这一层本来是在原来的设计当中的,但由于技术问题,到建成后20年才被加上去。

据资料记载:1999年12月31日,为了迎接千禧年,太空针塔塔顶亮起了一盏名为“天空之灯”的超强力的光束。这光束的亮度相等于85万坎德拉,使得整个西雅图的上空的变得光明一片,如同真正的UFO降临一般叫人震撼。这光束一般只会在美国国庆和一些特别节日才会亮起。因为这光束实在太过明亮,造成了光害,很快便引来天文学家的抗议。这个原来打算一年亮起75晚的光束,最后一年也没有亮过12次。在“9·11”袭击后,这光束曾亮起了12日以示哀悼。

2000年,太空针塔进行了耗资2000万美元的重建,包括翻新塔楼内部和改善外观,增加零售商店等。时隔近40年,塔楼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而今,塔楼依然是西雅图的重点景观地之一,每年从圣诞节到新年,塔身都会被装扮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是西雅图人庆祝节日的狂欢之地。虽然184米高的太空针塔现在已风光不再,相比起市中心的其他建筑物 (其中最高的哥伦比亚中心284米) ,太空针塔已变成了矮子,但太空针塔作为时代的标志之一和人类征服太空梦想的见证,它的地位的是不可撼动的。

太空旅馆 篇8

②今年1月29日,俄罗斯的轨道技术公司提出了可行的计划,他们将与俄罗斯国营动力公司联手打造一个可以容纳7人的商业空间站,主要面向普通游客、科研机构、航天部门等。一旦投入运营,它将成为“商务、国家和私人太空旅行中独一无二的目的地”。这个计划预计在2016年实现,目前太空旅馆已经进入设计阶段,不少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投资者已开始投资,工程将花费上亿美元。

[阅读训练]

③这个太空旅馆整体面积只有20平方米,它是从“联盟”号宇宙飞船改进而来的,包括4个房间,最多可为7名太空旅客提供住宿。此太空旅馆上天后,将与国际空间站相连,作为国际空间站的一个附属舱段。因为这个特殊旅馆的主要目的是让富豪们能够体验与众不同的度假享受,是为满足富豪们太空旅游而建造的旅馆,因此,商业空间站奉行“顾客至上”原则,不会配备不必要的科研设备,而更看重为旅客提供舒适的环境。

④太空旅馆专门为太空旅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观赏太空中特殊的景观——由于在太空不必承担任何其他的实验任务和提心吊胆地按照航天任务计划来行动,太空游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透过全景窗俯瞰旋转的地球,一天16次地在太空观赏“日出日落”;坐在昏暗的天文观测室,听导游解释太空的奇妙景象;或者在太空进行各种奇特的娱乐活动,例如,在零重力下跳舞、做体操。游客们不仅可以在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太空酒店入住,而且不再食用现在空间站的包装航天食品,能够品尝名厨掌勺烹制的美味佳肴。游客睡觉时可以把床铺拉出,坐在窗口观赏地球的风景。

⑤俄罗斯的这个太空旅馆除为富人和“大客户”服务外,商业空间站可为驻守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提供紧急避难场所。一旦国际空间站出现紧急情况或需要维修,航天员可以到商业空间站避难。此外,商业空间站今后还可以成为“前往太阳系其他地域的通道”。比如,旅客可把这里作为绕月之旅的出发地。

(《百科知识》2011年第6期)

“天路”宏图——太空电梯 篇9

从理论上讲, 太空电梯并不神奇。在地球赤道的太平洋洋面上建造一个平台, 用飞船放下一条长达l0万公里的缆绳, 并把它锚定在平台上, 由于同步卫星相对静止, 太空电梯便能竖直起来。然后有一个用激光提供能量的爬升器在缆绳上上下移动, 运送飞船、建筑材料甚至乘客。

寻找电梯缆绳材料

建造太空电梯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制造太空电梯缆绳的材料, 它必须异常坚韧又异常轻巧, 还要能抵抗任何腐蚀。为了这个曾被称为“无法得到”的材料, 科学家们足足等待了10年。1991年, 日本科学家饭岛住男发现了现在叫作碳纳米管的材料。这种材料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性质, 它比钢坚硬100倍, 重量却只有钢的五分之一, 而且柔韧性极强, 足以制成纤维合成物。科学家们推算, 只需要一根宽一米、如纸一样薄的碳纳米缆绳, 就可以支撑起一部太空电梯。

迄今尚未有科学家成功地制造出这种碳纳米合成纤维。但是在2003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太空会议上, 美国肯纳基大学的碳纳米科技专家安德鲁斯表示:“尽管目前还没有掌握大规模生产太空电梯所需要的合成物质的技术, 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部分与会专家甚至乐观地估计, 第一架太空电梯将在l0年后建成。

太空电梯的构想

有了材料, 如何来制造太空电梯呢?太空科学家布拉德·爱德华兹博士在过去数年里一直在潜心研究太空电梯, 构想太空电梯计划。把一个携带太空电梯缆绳的飞船或航天飞机, 发射到和地球同步的“静止”卫星所在的轨道上, 使其和地球同步飞行;第二步, 把这个半成品的太空电梯从飞船上放下来, 落到位于赤道海面的一个平台上, 并把它锚定在平台上, 这个平台类似一般的海上发射卫星或飞船的平台;第三步, 用一个由激光束提供能量的爬升器, 在这个太空电梯的半成品上上下移动, 并把更多的碳纳米合成纤维缆绳拧在太空电梯的半成品上, 进一步完成太空电梯。整个制作过程大约需要两年半的时间。

爱德华兹博士说, 太空电梯海面平台的位置很重要, 要尽可能避开飞机航班和轮船航线, 也不能位于暴风巨浪经常发生的地方, 因此必须精心选择。他还乐观地表示, 最近几年就可能把太空电梯的设计方案给定下来。

太空电梯一旦建成后, 就可以把物资、成吨重的卫星、飞船、甚至是人, 源源不断地送到离地面3600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 时间大约需要一星期, 而且成本低廉。使用太空电梯升入太空的费用将只有目前的四百分之一, 从而彻底解决当前航天飞行高昂的成本问题。

太空电梯面临的灾难

太空电梯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卫星以及太空垃圾对它的撞击。但爱德华兹博士表示, 由于太空电梯的海面平台是浮动的, 从而可以将撞击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此外, 闪电和风云雨雪的冲击, 原子氧和高层大气中硫酸对缆绳的侵蚀, 这些也都必须考虑在内。相信人类既然有能力建造太空电梯, 也必然有能力来保护它的安全。

漫步太空 篇10

在太空行走,必须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必须穿着具有生命保障功能的特殊宇航服,防止太空中的各种辐射和流星体的伤害;二是在离开飞行器住舱前必须吸纯氧;三是有喷气背包,可以形成行走的动力;四是必须有供联系的通信背包和连接飞船的保险索。

所以,要想真正漫步太空,还是件很复杂的事呢。

也正因为如此,1965年,当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和别列亚耶准备太空漫步时, 很多人称之为一种最大的冒险行为。

他们乘坐的“上升”2号宇宙飞船进入轨道后,列昂诺夫在同伴的帮助下穿上特制宇航服,系上一根5米长的保险索, 进了气舱,赶紧关上了舱门,否则舱内的空气就会跑完的。

列昂诺夫仔细检查了身上的设备,便打开气室的出口,迈向茫茫太空。

在太空是没有地面吸引力的,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就像在空中飘动一样,但是同时宇航员的行动也十分困难, 就像完全不听指挥。

列昂诺夫就这样在空中艰难地旋转前进着,一边欣赏着宇宙风光。他向下俯视,还看见了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悬浮在空中,那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远远看去,它是那么小又那么漂亮,胜过周围的任何一个星体。列昂诺夫的眼睛湿润了。

过了十分钟,列昂诺夫终于完全地回到了飞船座舱,经过这段不寻常的漫步, 列昂诺夫有点儿累,但他更感到兴奋,要知道,他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中行走的人!

生活中的太空技术 篇11

让机器人做手术

传统的手术室是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给病人做手术,21世纪最先进的手术室是机器人协助医生做手术。这种机器人原是美国航宇局的科学家发明的,目的是用它来对航天飞机上的有效载荷进行检查和完成太空维修任务。后来经过一家公司的再次开发,成为外科医生做内窥镜手术用的全自动内窥镜检查系统。

所谓内窥镜手术是外科医生将一根头上装有微型摄像机的细长管子通过一个小切口插入病人体内,并一直插到准备做手术的部位,医生通过摄像机即可对病变部位和手术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减少手术的盲目性,加快伤口的愈合和降低手术费用。因此每年都有几百万病人做内窥镜手术。但是以往的内窥镜手术,需要医生自己来插管子,这种操作极为复杂,而且不容易精确定位。现在使用机器人,可以使操作更平稳,摄像机的运动更准确。医生可以通过声音对机器人进行控制,因此操作简单方便。

最近航宇局又研制出第二代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做显微外科缝合术。目前心脏外科医生已用它来做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用这种先进的外科系统做心脏手术,一方面可以使手术切口非常小,甚至不用去掉肋骨,另一方面还减轻了医生在做手术过程中的疲劳和体力负荷。专家门认为,这种机器人外科系统是未来智能外科手术室的基础。

心脏病人也可以跑步和爬山

高血压和心脏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有1.2亿至1.4亿高血压患者,仅北京就有200多万。高血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发展成心脏病和其它疾病。航天员在航天过程中由于微重力的作用,心血管也出现问题,航天医学家研究各种方法来检查、预防和治疗航天员的心血管失调。在这些研究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可以用于对地面上的心血管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例如一种可以用来治疗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激光血管成形仪,能插入血管内,将阻塞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清除,而且对血管壁不会造成任何损伤。这种手术与做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相比,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而且疗效好,手术费用低。

很多心脏病人的身上都植入心脏起搏器,以便使心脏保持正常的节律。现在有一种新型起搏器,是利用太空技术研制而成的,通过双向遥测和两路卫星通信技术,使医生可以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监测,并对起搏器进行调控。不管病人在何地,都可以使起搏器与病人的活动同步。例如当病人的活动量增大时,它可以使心跳加快,当病人停止活动时,又可以使心跳恢复正常。植入这种新型起搏器,心脏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种活动,如跳舞、游泳、跑步和爬山。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用太空技术繁育土豆种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土豆的种植生产大国,但质量不如美国。美国的土豆呈长条形,表面光滑,芽眼少,油炸后不脆,成型快,而且蛋白质与淀粉的含量达到一定比例。因此“肯德基”制作土豆泥时只用美国土豆。

美国土豆须先在植物生长室里繁育出微型土豆种,即一种葡萄样的小土豆球,然后在地里播种。这种植物生长室是由太空植物生长舱演变而来。美国航宇局早就发明了一种在太空种植农作物的植物生长舱,它是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来如果要进行人的火星飞行,或者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都需要这种生命保障系统,以便向航天员提供粮食、空气和水。

后来一家美国公司将这种太空植物生长舱开发成为在地面上专门繁育微型土豆种的生长室。在这种生长室内,有一套先进的环境控制系统、植物光照系统、水和营养液的浇灌系统,因此可以对光照和温湿度进行科学的控制,完全不受天气和地理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生长室内繁育微型土豆种时,不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漫长的繁育过程,将几年的繁育时间缩短到几个月,不仅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这家公司已在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微型土豆种的生产工厂,每年繁育微型土豆种2000万粒,此外还计划在世界上其它地方也建立几座这样的工厂。因此,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餐桌上的土豆,都是用这种太空技术栽种出来的。

水果保鲜和催熟

美国航宇局要为长期在太空生活的航天员提供新鲜美味的水果,因此需解决水果的保鲜问题。航宇局的科研人员发现,在植物生长舱内,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乙烯和氨,高浓度的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但一定浓度的乙烯对柑橘类的水果有催熟作用。因此如果对乙烯的浓度进行控制,保证舱内维持一定浓度的乙烯,就能很好地保存柑橘类水果,并能起催熟作用,将绿色的柑橘类水果变为成熟的颜色。这一研究成果既能为长期生活在太空的航天员服务,也能为地面上的老百姓服务。

这项技术移植到地面以后,发展成为乙烯监测与控制系统,给柑橘类水果的批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老百姓也能吃到新鲜美味的水果。乙烯监测与控制系统有中央控制室、乙烯输送分系统、取样分系统、浓度测量分系统和水果催熟间。每个水果催熟间只需30秒钟就能将水果全部催熟。现在这套系统已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广泛使用。

天地两用的太空烤箱

航天员在天上生活,远离亲朋好友,特别是在工作任务繁重、时间安排很紧的情况下,如果能吃上一顿家庭便宴,将是十分惬意的。美国航宇局的工程设计人员为了解决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吃饭问题,研究出一种太空烤箱。这种太空烤箱的最大特点是烹调食物速度极快,因为航天员在天上的时间非常宝贵,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在烹调食物上。这种烤箱的另一个特点是重量轻、耗电省、操作方便、容易清洁和维修。这种烤箱有一个特殊的装置,能够收集和过滤烹调食物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和气味,以保证空间站舱内空气的新鲜和清洁。

太空烤箱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因为在设计上作了大胆改进。传统烤箱是对箱内空间进行加热,而太空烤箱是从箱体的上部和下部用两股热气流对着食物直接加热。由于是直接加热,因此不仅加热快,而且还能保持食物的新鲜、味道和营养成分。太空烤箱是全自动的,里面储存有各种食物的加热时间和温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太空烤箱的烹调速度,在烤箱上又加上微波装置,使烹调时间大大缩短,仅相当于普通烤箱烹调时间的四分之一。

太空烤箱是天地两用的,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成功以后,很快在美国的食品厂和快餐店推广应用。1997年又进一步开发出家用太空烤箱。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关心如何烹调食物和想显示一下自己厨艺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只想填饱肚子和吃上新鲜又有营养的食品即可。因此家用太空烤箱很受上班族的青睐。

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十多亿人不能饮用到清洁卫生的水,每年有几百万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急需一种高效而又经济的水处理系统,以便向老百姓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现在有一种水处理系统,即可以在航天飞机上使用的,也可以在地面使用。这种系统称为“再生式杀菌供水装置”。该装置使用碘杀菌,而不是像通常的供水装置使用氯杀菌。装置内有一个经过碘处理的树脂床,当水通过这个树脂床时,水中的细菌即被杀灭。该装置还采用一项新技术使树脂床再生,可反复使用100次以上,而以往的树脂床不能再生,必须定期更换,更换操作非常麻烦。因此可再生树脂床的发明大大简化了操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水处理的效率。如果大规模地进行水处理,每一升瓶装纯净水的费用折合人民币仅为0.1~0.2元。

“再生式杀菌供水装置”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80年代开始在航天飞机上使用,1993年决定在国际空间站上也使用这种装置。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已引进这种技术,为老百姓供应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太空新材料,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类的太空飞行产生了许多新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在天上使用,也可以在地上使用。为了减少飞机或太空飞行器表面的气动阻力,必须在其表面材料上做一些表浅的罗纹。这种技术被用来制作游泳运动员穿的游泳衣,主要是在游泳衣的胸部和臀部使用这种特殊技术制成的材料。为了有效减少液体动力阻力,游泳衣还必须按不同的运动项目制作。1995年,穿着这种游泳衣的运动员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泛美国家运动会上夺得13枚金牌、3枚银牌和1枚铜牌的好成绩。缝制航天员手套用的微粒胶囊相变材料,具有很好的保暖性能,现在已用来为南极探险队员和滑雪运动员做手套。由纤维和树脂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重量轻而强度高,现在广泛应用于头盔和网球拍等运动器材。弯曲时能“记住”它原来形状的记忆合金,现在用于做眼镜架等日常生活用品。抗划痕玻璃是在玻璃上涂一层防划痕的涂料,现在用于人们的太阳镜和汽车上的玻璃。登月航天员穿的月球鞋,有特殊的减震作用,现在很多运动鞋中都使用这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太空新材料,不胜枚举。

哈伯太空望镜 篇12

认识HST必须要了解“哈伯定律”的证明者——哈伯。哈伯不是最早知道宇宙膨胀的学者, 但却发现了重要的“哈伯定律”, 该定律的方程式是V=Hr, V是星球向外飞离的速度, r是星球离地球的距离, 而H是哈勃常常数。根据这个定理, 我们可以计算出宇宙的年龄。但哈伯自己并不能找出比较准确的哈伯系数, 因为地球的大气层, 只能让可见光、部份短波红外线, 和长波无线电波通过, 绝大部份从天外传来的紫外线、X-射线和γ-线, 在通过大气层的时候, 会被全部吸收。长波红外线也几乎被大气层中的水分子完全吸收, 而可见光及长波无线电波并不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星体银河的本质, 加上大自然的昼夜、晴雨以致大气的扰动也会阻碍我们对星体的观察。

美国太空总署 (NASA) 在1975年购买了一部型的C141飞机, 架起了一个空中的天文台, 于1995年退役期间, 让天文学家可以在离地三万九千英尺的高度观察, 虽然可以做高精度的观察, 但是却不能连续观察, 同时也受天空乱流的影响。也有一个比较简单经济的方法就是使用氦气球, 在地面的天文学家可以控制氦气球以及气球上的望远镜进行观察, 可是气球不能运载重量大的仪器, 而且安全度也很成问题。

1946年二战结束的同时, 美国海军实验室发射了一枚德国V2火箭, 观察到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探空火箭将事先组装好的观测仪器, 发射至轨道最高点时, 同时地面人员遥控仪器开始观测, 当仪器下坠到一定的高度, 降落伞打开, 仪器缓缓落地, 就完成了一次探空火箭的观测。它致命的缺点就是造价太贵且能观察时间很短。

二、HST的发展历程

HST是一个经历十多年的构想, 通过美欧天文学家近十五年努力, 以及十五亿美金的花费, 在1990年4月, 由航天飞机发现号携带升空, 置入地球轨道, 但由于经费问题, HST当时未能从事真正的研究工作。

HST是反射式望镜, 直径2.4公尺, 虽然只算是地面上的中型望远镜, 但放到太空能看到数兆哩外的影像, 超越已知的宇宙边缘, 它解析度极高, 若将之置于纽约世贸大楼上, 它将能看到华盛顿纪念碑上的铜牌, HST也可以看见不可见光——如造成晒伤的紫外线和产生热的红外线, 进入HST的的光带来重要的讯息, 透露该恒星的温度、化学性质、速度及移动的方向, 位于大气层外, 其敏感度很记, 能从洛杉机看到东京的一盏烛光, 以数位讯号将照片伟传送给通信卫星, 最后伟送至新墨西哥沙漠的NASA转播站。它由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控制指挥, 其影像由戈达德传送至太空望镜研究所, 它是哈伯天文任务的中心, 用导航系统对位星体, 并准确跟踪太体。它有三层楼高, 11.5吨重, 12米长的太阳能吸收板, 一定要用航天飞机才能运送。它不能飞得太高, 只能飞到330哩高的天空, 这样会长久下来会因大气分子碰撞, 减低速度, 轨道降低, 以致三五年便会堕落大气层销毁, 所以每三年左右就要派遣一只宇宙飞船把它“拉高”, 并且更换新仪器。因此其造价之昂贵可想而知。

三、HST的主要贡献

使用HST进行观测的天文学家, 不停地做出突破性的科学发现, 其中包括我们我们宇宙年龄和组成的新量测、新发现的星系、找到星系核心有大质量黑洞的证据、新恒星系统、恒星孵化场、以及我们对宇宙中的物理过程有更深的认知。

1、慧星撞木星:

1994年, HST拍摄到拖着长长尾巴的S-L慧星撞向木星, 使得木星表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之前人们并没有想到慧星也会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科学家推测, 这可能是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重演。

2、状星云新像:

通过HST观测到的蟹状星云让天文学家们大吃一惊, 没有想到它会具有如此的活力, 其中残留着巨星爆炸的痕迹, 其影像就是一完整的天文物理学实验:1) 其中心是天文物理学的一大奇观——脉冲星, 它是个直径约6哩的塌缩星体, 质量与太阳相当, 散发的能量是太阳的13万倍。2) HST经过对它的多年研究, 制作了第一部“太空电影”, 结论是蟹状星云仍在活动, 活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发出的波以每秒9万哩的速度远离脉冲星, 显示出蟹状星云可能是个小模型, 重演银河中心的大规模活动。

3、恒星的诞生:

每个形状各异的某处都有亮点, 那些就是正在孵化的恒星。每萌牙其的恒星四周的蛋形尘埃和气体有整个太阳系大, 这些蛋供应恒星发展, 直至获得的能量足以引发恒星诞生所需的热核反应。但并非所有恒星都能顺利诞生, 每个小蛋都会破开, 而恒星成形时, 会原来的物质脱离。天文学家还发现一项前所未有过程, 每个柱状秩项都有气体浓密处, 这些小球保护着后方的物体, 当观看恒星产生的过程就如同观看构成我们的元素形成和被抛入太空, 这正是我们的起源。HST观测到的猎户星座也有其母性的一面, 在某处有个恒星孕育室, 有约3000个年龄不到100万年的恒星, 天文学发现很多恒星都有些怪异模糊, 它们是因为被光环包围而变得模糊不清, 光环是由尘埃和气体构成, 天文学家相信这些光环是生星的前身, 这些影像可能反映出我们本身的诞生过程, 猎户星座内也许正发展出另一个地球, 我们也许正看着太阳系未满50万年的状况。

4、恒星的灭亡:

恒星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生老病死, 太阳也一样, 当它们燃尽所有的燃料时, 便会塌缩成地球大小, 这时恒星表面被抛出形成生星状星云, 但它与行星无关, 但恒星依大小不同各有不同的结束法。恒星质量是太阳的2至4倍, 最后会变成中子星;质量与之相当, 会塌缩成数哩宽。这些高密度的恒星会先爆炸成超新星, 使亮度增加10亿倍, 超新星1987A是位于本银河系附近的星系。原以为会看到它爆炸出一个个碎片, 结果却看到天空中的3个美丽光环, 由照片看到云气由内向外扩张:内环与外环碰撞, 较大的外环是照片中的神秘之处, 科学家们不清楚外环的成因, 理论家们尽力解读, 仍然无法了解恒星爆炸前的状况和太空中两在烟环的成因。

5、黑洞的证据:

黑洞是致密星体塌缩时巨大重力产生的旋涡, 将一切物质吸入, 内部的物体被挤压成一点, 它的质量比太阳还大, 万物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 包括光, 没有光我们就看不见黑洞。曾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黑洞位于某些星系中心, HSB测出并证实。科学家们曾进行一项研究椭圆星系中心的计划, 用HSB拍摄这些星系, 意外发现一个美丽的灰盘, 目睹了星系中央的黑洞吞噬物质的景象, 发现星系中央正高速旋转着, 像巨大旋转的木马, 其高速旋转应会让它四处散飞, 但它却有股巨大的回收力, 只有黑洞才有凝聚星系的巨大引力, 比太阳的引力大10亿倍。HSB也捕捉到一长达4万光年的喷出物, 看似由黑洞喷出, 科学家认为这些似飞舞的火花的喷出物, 是由恒星等物体被黑洞入时互相碰撞产生的。

四、HSB的命运

令天文学家伤感的时刻即将到来, 因为哈伯望远镜寿终正寝的日子正步步接近。1990年以来, HSB自始便在各类故障的困扰下为天文科学而奋战, 虽然每隔三年半一次的维修任务让哈伯望远镜历久弥新, 但当2011年, NASA的新世代望远镜James Webb太空望远镜升空后, 将无力继续维持它的运作。

上一篇:严重烧伤下一篇:尿素氮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