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太空舱

2024-07-13

未来太空舱(精选8篇)

未来太空舱 篇1

7月4~7月8日, 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活动在北京举行了答辩终评暨颁奖会, 历时一年多的竞赛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两天的终评答辩环节中, 来自印度航天研究组织、印度物理研究实验室、国立新加坡大学、韩国航空大学、日本圣剑咨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9位评委对进入亚洲地区答辩的20件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并对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 选手们形式新颖、观点新奇的方案和作品给各国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颁奖会上, 第二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组委会主席、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托管人Art Dula先生和竞赛组委会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吴燕生副总经理分别为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的选手和单位颁奖。

吴燕生在颁奖会上的致词中表示, 第二届亚洲竞赛从2009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 经过竞赛组委会的积极组织、筹备, 已引起了国内一大批有志于学习、研究航天科学技术青年的热切关注。各地方组委从征集到的近百件作品中选送43件提交到竞赛评委会进行初评, 按照“新颖性和原创性、技术依据和研究深度、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业价值和投资吸引力”四项标准, 评委们对作品进行匿名评审, 最终选出了20件入围答辩终评, 其中中国19件, 新加坡1件。

Art Dula先生在致辞中说, 举办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是为了激发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热爱科学、热爱航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和精神, 进一步促进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激发他们对航天科学的热爱, 同时也借比赛纪念海因莱因先生在科幻作品写作方面的杰出成就, 传播海因莱因先生毕生追求的科学创新精神。

竞赛执行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介绍说, “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是经中国外交部批准,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的一项青年科普活动, 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 在亚洲地区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竞赛发现了许多好的作品, 涌现出一批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学者。竞赛的目的就是在青年中发现人才, 鼓励他们的创新能力, 帮助他们实现造福于人类的创新理想, 打造青年航天爱好者和工作者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未来太空舱 篇2

我准备了现金和用品,去太空游玩,我乘坐了旅游飞船,一瞬间的时间就到了火星,迎接我们的是一群长的像香菇的小姐们,终于知道火星人长什么样了!火星的鸟竟然是稀奇的火凤,小溪是暖洋洋的温泉,山都是活火山,3分钟发1次,你一定觉得很可怕,no,no,no,一点也不可怕,因为喷发的是美味儿、可口的棒棒糖,多好玩儿啊。去商场买东西,王子脆脆多、乐事薯片、香肠、冰糖雪梨,好多,好多才花了1元钱,真便宜。

到海王星,在海底的深海王国里,我看到了美人鱼爱丽尔,她带我参观海洋,有和蝌蚪一样的小蓝鲸,脖子长长的鲨鱼,和有牛角的独眼章鱼……正是太神奇了!

到金星玩玩,看见变形金刚的大黄蜂,他们在畅游金星,那里有会走路的变形金刚房子,到处都是金光闪闪的,先进的科技,比地球先进一百倍。

未来的太空战场 篇3

美国航天司令部

1982年9月,美军率先成立了全世界首家空军航天司令部,下辖第14航空队和第20航空队;1983年10月,成立了海军航天司令部:1985年9月,成立了具有联合指挥能力的航天司令部,统一管辖空军航天司令部和海军航天司令部,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的斯普林斯,直辖于参谋长联席会议,成为美国第七个大司令部;1988年4月,美军又成立了陆军航天司令部,仍由联合航天司令部管辖,其司令由空军上将担任。2006年7月,美国首名宇航员出身的四星上将凯文·奇尔顿为航天部队司令部司令。美国航天司令部负责制定航天需求,监督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发射与运作卫星,确保美国进入空间以及研制新的航天系统,并将这些功能在美军作战中得以运用。航天司令部还负责领导国防部的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御任务。

美国正在制定的2025年武器装备总体构架,勾画出了美空军将由目前较为单纯的“航空”部队转变为“航空航天”部队,并最终转变为“航天航空”部队的蓝图。该部队具备6项核心能力,即航空航天优势、全球攻击、迅速进行全球机动、精确交战、信息优势和敏捷的战斗支援。根据美国航空航天部队发展计划,在2014年建立太空巡逻队。与计划组建的“天军”不同的是,这支巡逻队将主要从事打击对手的任务。美军航天司令部在其2020年构想中称:“今天的军事作战十分依赖航天能力,未来更是如此。”为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太空作战,美军在冷战时期成立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等单位的基础上,加紧打造“天军”。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军就组建了由100多名宇航员和70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航天师,负责航天器的发射和控制。此后,又于2000年成立了第76太空管制中队和第527“侵略者”中队,分别担负太空防御和进攻任务。

俄罗斯航天司令部

早在1993年,俄军就着手筹建太空作战、预警和侦察系统,并于1997年合并完成了火箭部队、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防御部队建设,到2001年正式创建了“天军”。俄罗斯“天军”归总参谋部和国防部联合管理,编制9万人,包括军事航天部队和空间导弹防御部队两部分,并编有1个导弹航天防御集团军。仅就反卫星技术而言,俄军航天部队现已达到实战水平。目前,俄罗斯正在加紧利用苏联留下的雄厚军工科研“老底子”,集中力量发展太空兵。不仅如此,俄罗斯正在研制新型导弹,以对抗美国计划部署的天基导弹系统。此外,俄罗斯还在积极研发具有击毁任何类型的导弹和超音速航空器的S—500导弹系统。

法国联合航天司合部

法国国防部在2010年成立联合航天司令部。该司令部将在6个领域与合作伙伴接洽、磋商,包括:地球观测、信号情报、太空态势感知、导弹预警、军用卫星通信和天基导航。成立航天司令部的主要目标就是进一步推行法国现有的太空能力,使其在战术部署军力时更容易掌握。太空司令部的建立是《法国2008年国防白皮书》就提出的一项建议。

韩国航天司令部

未来太空舱 篇4

现代战争既是高技术的对抗,也是军人心理素质的较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军人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是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维护已成为确保战斗力提升的重要内容。部队作战,通常面临突发事件,官兵必须在处境险恶、高度紧张,甚至身负重伤、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超常的意志,果敢熟练地运用战术,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1]。优秀的心理素质不是完全依赖于先天所得,也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具备的,而是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心理训练才能拥有[2,3]。信息化战争的实践表明,必须提高心理训练水平,给官兵铸造一颗“防弹心”。为此,针对部队的实际情况,研制了一种适合我军多样化军事行动特点,能有效提高军人心理素质、缓解军事应激反应,并具备良好便携性、满足部队作战过程中“随队保障”的心理训练设备。

1 基本原理

该设备是综合运用限制环境刺激疗法技术、漂浮疗法技术、生物反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的,具备心理训练功能和漂浮、音乐、生物反馈3种心理治疗功能。

1.1 限制环境刺激疗法技术

限制环境刺激疗法技术是一种感觉隔离的方法,是将外界刺激输入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机体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最初60~90 min内,机体的反应是深度放松的,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肌电图和肾上腺素等生理指标都可以得到反映;放松的同时,也可以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4]。

1.2 漂浮疗法技术

漂浮疗法技术,近20多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迅速普及,在我国刚刚起步。漂浮状态主要产生4种效应:(1)失重感,全身的随意肌自然展开,变得松弛而柔韧;(2)与环境交融,人体漂浮其中时触觉消失,整个身体就像没有边界一样完全“融化”;(3)内心的空灵,在诸多外界刺激被剥夺的情况下,各种应激源也随之消失,内心愉悦而平和;(4)想象被激发,机体主观感觉在漂浮过程中出现鲜明且内容丰富的想象[5]。

1.3 生物反馈技术

生物反馈技术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人们正常情况下意识不到的身体生理信号,如肌电、脑电、皮温、心率、血压等转变为可以被人察觉到的信号,如视觉、听觉信号,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学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意识调控内脏器官的活动,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活动的治疗和训练方法[6]。生物反馈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在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水平上进行治疗,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它与目前的生物医学高新技术相结合,会显著丰富传统治疗学的内容,成为增进人类心身健康的有力工具[7]。

1.4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8]。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心理治疗,通过三维立体画面使人不知不觉地直接进入场景刺激状态,产生“临境感”,比如,平静的场景画面诱导受训者进入放松状态,激烈的场景画面诱导受训者进入应激状态[9]。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进生物反馈的训练效果,它与传统的生物反馈相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有质的飞跃。虚拟现实生物反馈将受训者和计算机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各种技术将反馈信息进行可视化,形成逼真的环境,具有非常强的视听冲击效果,导致被试者在训练过程中无法抗拒,会不自主地与画面内容融为一体,有很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10,11]。

2 系统设计及实现

2.1系统结构与功能

本文在生物反馈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心理治疗中“漂浮疗法”及“限制环境刺激疗法”的原理和方法,研制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军用漂浮放松反馈训练太空舱(以下简称“漂浮舱”),如图1所示。漂浮舱可用于部队官兵的心理训练,并对心理疾患实施有效的辅助心理调节或矫治,以达到调节军事应激造成的身心不适、提高战斗力的目的。漂浮舱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图3是训练模式示意图。从图3可以看出,漂浮舱使心理训练专业人员对训练效果的评价更有依据性,能和受训官兵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漂浮舱利用基于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技术及时将测量的信息连续地呈现给受训官兵本人,使他们能够觉察到体内的生理变化,并在心理训练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随意控制和自我调节这些变化,达到心身放松、维持体内稳态平衡的目的。

2.2 系统硬件实现

本文设计的漂浮舱心理训练系统,采用蓝牙无线网络拓扑架构,实现主控端和被控端的无线连接。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漂浮舱体和生物反馈系统2部分。

2.2.1 漂浮舱体

漂浮舱体可移动,由部署箱和舱体箱组成。舱体箱用于给受训者提供恒温舒适且隔音性能较好的训练空间;部署箱用于对舱体箱进行控制,包括气压、水压、温度等。漂浮舱体符合电子产品三防(防潮、防烟雾、防霉)标准。部署箱尺寸为692 mm×436 mm×375.5 mm;舱体箱展开尺寸为2 540 mm×1 270 mm×270 mm,折叠尺寸为1 270 mm×545 mm×1 070 mm。

2.2.2 生物反馈模块硬件系统

生物反馈模块提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生物反馈疗法,采用电路模块结合个人计算机的上、下位机结构实现心理训练功能。系统采集了心电、肌电、皮电和血氧饱和度等4路生理信号;从各路信号中提取心律变异性(ECG)、肌电信号峰-峰值(EMG)、皮肤阻抗值(GSR)和血氧饱和度(Sa O2)作为反馈生理信号。下位机用于数据采集,以DSP核心构建硬件系统,各个电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微弱生物电信号的检测与反馈、数据传输和波形输出等功能。心电信号选择标准肢体Ⅱ导联,采样频率200 Hz,电路中加入50 Hz陷波电路去除工频干扰;同时采用右腿驱动电路设计,有效抑制共模干扰。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过程中,肌电采样频率50 Hz,肌电信号比较微弱,对电路要求高,噪声水平低于4μV。皮电采样频率10 Hz,采用恒流激励电压测量的电路结构,电流源采用高输出阻抗的howland电流源。血氧饱和度检测采用透射式血氧指套,采样频率1 Hz。生物反馈系统硬件实现框图如图4所示。上位机为个人计算机,主要用于数据的集中处理,提供数据库管理和生物电波形的动态显示等。AD转换后的数据需要上传到上位机,并且受上位机命令控制,上位机和下位机的通信采用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2.3 系统软件实现

该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为Virtual Studio 2010,开发语言为C++,采用MFC、Microsoft Direct X SDK共同开发完成。系统采用简洁、方便的交互操作界面,运行环境为Windows XP SP2操作系统,最佳分辨率为1 680×1 050。该软件系统划分为心理学知识学习模块、心理状态测评模块、表象训练模块、音乐治疗模块和生物反馈训练模块等5大功能模块(如图5所示)。其中,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包含训练教程、数据管理、实时监测、反馈控制和数据回顾等功能(如图6所示)。

3 应用效果

应用本文设计的漂浮舱系统对116名军事飞行员进行了急性应激后心理训练实验。通过实验评定得出结论:系统硬件工作正常,数据传输稳定可靠,保持零故障率;系统软件人机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操作灵活方便。生物反馈训练场景动画丰富生动,沉浸感强,可实现对训练过程全参数、全方位的监控和实时计算分析,系统自动生成训练效果评估报告,数据图文分析清晰,结果可靠。图7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生物反馈训练界面示例,为受训人员创造了“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场景,画面栩栩如生,使受训者身临其境、身心放松。实验中先用“多重任务”给飞行员诱发急性应激,然后对其进行漂浮舱心理训练,训练时间为10 min,采用皮肤电导(电阻的倒数)作为衡量情绪变化的生理指标。皮肤电导的变化与汗腺有关,如果被试的皮肤电导增大,说明汗液分泌增多,汗腺活动增强,即交感神经活动兴奋,即说明受训者的情绪活动较为强烈。本实验结果显示,漂浮舱训练过程中飞行员的皮肤电导值显著降低,说明该训练能降低交感神经活动,有效缓解急性应激。

4 结论和讨论

随着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在突发事件中官兵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有增加的趋势。心理卫生服务不仅是语言沟通和干预,还应该有仪器设备辅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从目前国内外及我军心理学应用情况看,心理卫生设备多数局限于“生物反馈”单一设备的改进方面,与部队需求相差甚远。因此,研发适合我军特点的心理训练装备以促进战斗力的提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未来太空作文 篇5

我们的太空学校坐落在一朵巨大的花上,我们天天都着扑鼻的芳香,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全部由机器人来担任,他们的手里都没有教鞭,对同学们说话的口气也很柔和。今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名字叫J。这是我们到木星后上的第一课——生活课,由J教我们怎样在木星上飞翔。

“同学们,在家里,你们的生活全都有机器人照顾,但在学校里,你们要学习怎样生活。我告诉大家,你们的身上,都安装了飞行装置,电源就在拇指和食指上,将拇指和食指碰一下,就可以接通电源,飞起来了。”同学们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有几个同学急忙按来一下,真的飞起来了。我害怕得手都发抖。J老师慢慢地走到我的身旁,抚摸着我的胸口,轻轻地说:“你的心跳已超过了电流速度,如果这样,你就飞不起来。别害怕,你一定行的!”片刻,我的心不再跳得那么厉害。J老师微笑着说:“现在你试一试,好吗?”我把拇指和食指上一捏,咦,我飞起来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去飞吧!”我们真的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在蓝天上飞呀飞,白云环绕着我们,好像是我们身上飘舞的纱巾,真快活!

回家后,我把作业输入到电脑里。J老师在家细心地为我批改,我的作业竞得了“优”。这是我上小学以来得到的第一个“优”!我看着屏幕上硕大的“优”字,高兴得蹦了起来。

太空未来的“中国之家” 篇6

太空中的“天宫”

众所周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是要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要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随着“神舟”飞船系列的成功发射,载人船天工程第一步任务已圆满完成。

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而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目前已突破所有关键技术,正在按照计划进行总装和测试。它重达8吨,虽然重量接近于神舟号飞船,但却采用全新设计和许多新技术。其构造为两舱型,分别为前边的实验舱和后边的资源舱,使用寿命定为两年。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的在轨工作和生活。实验室的前端装有对接、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实验。

我国将于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让两者均运行在距离地面约40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以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由于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都以每小时2.8万千米以上的高速运行,因此一旦在对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相撞事故,所以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大都采用无人自动方式来进行。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在额定的两年在轨运行期间,除与神舟八号飞船实现空间交会对接外,还要与神舟九号、十号两艘飞船先后进行对接,依次完成与三艘飞船的联袂飞行。其中,神舟八号、九号两艘飞船已明确为不载人飞行,主要完成无人交会对接试验任务。神舟十号飞船可能载人飞行,航天员将入住天宫一号,并开展一些科学实验。

按照工程计划,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神舟号飞船将进行载人飞行与之对接,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实验研究。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任务,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其与货运飞船的对接将首次检验后者的太空飞行技术性能。两个空间实验室的发射、运行和应用,将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在轨组装空间站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上长时间运行、能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空间站需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运行轨道上组装成为整体。空间站的基本组成以一个载人生活舱为主体,再配加有不同用途的舱段,如工作实验舱、科学仪器舱等,同时对接着救生载人飞船。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将采用轨道组装的办法建造而成。它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同时研制核心舱和实验舱,预计于2020年前后进行发射,在轨组装成基本型载人空间站。它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科学实验舱、一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进行对接,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核心舱要求长期有人驻守。航天员的往返将由神舟号飞船来承担。全站规模不会超过已殒落的总重为140吨、工作容积为400立方米的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和16国正在联手共同建设的总重约为430吨、居住舱容积为1200立方米的国际空间站。

由于核心舱至少重20吨,而目前我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仅为9.2吨,不仅无法将空间站的重要舱段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站实验物资的运输要求。为此,我国正在研制以液氧和煤油为推进剂的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25吨的大推力新型火箭长征五号。与之相匹配,正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场。预计到2013年,长征五号火箭和文昌发射场即可投入使用。

飞向太空之梦:西雅图太空针塔 篇7

针塔印象

说起西雅图, 没到过太空针塔, 就像到意大利没看过比萨斜塔一样的扫兴。它作为西雅图的文化地标已经深深植入当地人民的心中。

这座针塔是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座主要的建筑标志, 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市中心区, 总高度184米, 最宽处42米, 总重量9, 550吨, 耗资450万美元。在西雅图世界博览会开幕的第一天, 也就是1962年的4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博览会期间, 差不多每天都有二万人登上太空针塔一饱眼福。在那时, 太空针塔是美国西部最高的建筑物。

1962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建成了载人航天器中心 (1973年改名为约翰逊航天中心) , 用于设计阿波罗飞船、训练航天员和控制载人飞行。人们探索太空奥秘的热情空前高涨, 当时最急需表达的就是人类对征服太空的渴望和梦想。因此, 太空针塔便由1962年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宇宙时代的人类”应运而生, 整个塔楼充满了对未来科技的展望和前卫的气息。塔的主体是中空钢制网架结构, 通体白色, 在距地面三分之二的地方收拢形成一个漂亮的弧线, 也像是一只优雅雪白的手掌, 轻轻拖住顶部的金色飞碟。驻足塔下仰望, 顿时觉得那飞碟展翅欲翔, 似乎要呼啸着奔往太空。

搭乘电梯来到塔顶。电梯的速度很快, 达到每小时10英里, 也就是每分钟800英尺, 从地面到观景台只需40秒左右的时间。也就是片刻间, 我们探入了神秘的“UFO”内部。

站在离地面520英尺的瞭望台和旋转餐厅, 我们能够一边享受美食一边鸟瞰西雅图360度的全景市容及围绕其间的雷尼尔山、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及普吉湾、依利雅特湾和其附近的岛屿。如果忽略下面的钢架, 算不算得上是从飞碟上看地球呢?这种全新的视角可以提供游览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更能带给科幻爱好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到了晚上,在琳琅簇立的高楼的映衬下,在楼体灯光的点缀下,太空针塔越发显得奇特与梦幻。西雅图本就是个浪漫之城,电影《西雅图未眠夜》耳熟能详。太空塔亦是制造浪漫因子的重要部分。

针塔建史

针塔的建成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在西雅图的一间咖啡室内,伯兰登提出的“太空笼”设想,这是关于太空针塔的第一个构想。Western国际饭店的总裁爱德华·卡尔森看到遗留在咖啡室内的设计手稿,觉得非常有趣,便为其做了进一步的设计——“气球造型”,即用一根“绳索”连接悬于地面的球形建筑。建筑师约翰则提出用“飞碟”造型来凸显未来科技的色彩。尽管爱德华和约翰的设计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太空针塔最终是由设计师伟达定案的。

太空针塔的设计与建造初期遇到了不少麻烦,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建造之地,最后在1961年才敲定了建造地点,此时距离博览会开幕已经不到一年了。为了抓紧时间,政府出资买下了一块120英尺乘120英尺的土地。工程队伍日夜赶工,最后五层顺利建成,电梯也于开幕前的一天安装完毕。而整个工程所用时间只有9个月,尽管时间短但是塔楼却盖得非常坚固,它可以承受每小时320公里的风力和9.1级的地震,及25支避雷针来抵挡电击,不得不说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特例。

精准的时间使博览会顺利开幕,整个博览会期间游人如织。媒体大量报道,使得在博览会闭幕之后也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站在塔楼上一睹风情。

1982年,太空针塔再添一层,让塔楼看上去更加雄伟。这一层本来是在原来的设计当中的,但由于技术问题,到建成后20年才被加上去。

据资料记载:1999年12月31日,为了迎接千禧年,太空针塔塔顶亮起了一盏名为“天空之灯”的超强力的光束。这光束的亮度相等于85万坎德拉,使得整个西雅图的上空的变得光明一片,如同真正的UFO降临一般叫人震撼。这光束一般只会在美国国庆和一些特别节日才会亮起。因为这光束实在太过明亮,造成了光害,很快便引来天文学家的抗议。这个原来打算一年亮起75晚的光束,最后一年也没有亮过12次。在“9·11”袭击后,这光束曾亮起了12日以示哀悼。

2000年,太空针塔进行了耗资2000万美元的重建,包括翻新塔楼内部和改善外观,增加零售商店等。时隔近40年,塔楼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而今,塔楼依然是西雅图的重点景观地之一,每年从圣诞节到新年,塔身都会被装扮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是西雅图人庆祝节日的狂欢之地。虽然184米高的太空针塔现在已风光不再,相比起市中心的其他建筑物 (其中最高的哥伦比亚中心284米) ,太空针塔已变成了矮子,但太空针塔作为时代的标志之一和人类征服太空梦想的见证,它的地位的是不可撼动的。

未来太空飞行器大曝光 篇8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宇宙飞船,会变成啥样儿呢?会不会变得像现在的出租车一样方便呢?

轻型航天器:激光船

自从方向性极强的激光问世以后,科学家们便预言,激光会成为未来宇宙飞船的主要动力来源。

现在,美国的有关部门和科学家正在积极从事这种飞行器的实验研究。早在2000年,美国科学家就使用脉冲激光器,成功地发射了一艘轻型航天器。

这艘用于实验的轻型航天器外形像一颗来复枪的子弹。在它的后端有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反射镜,会把红外激光波束反射聚集到一个环形罩的焦点上,在这里它可以把空气加热到超过5万摄氏度(大致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8倍),这样就能引起环形罩下的空气爆炸式膨胀(这里应用了我们最熟悉的“热胀冷缩”原理),从而为飞行器提供推进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飞船需要持续接收从地面发射的激光,如何使激光不意外击中飞机和人造卫星,暂时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这也使激光船暂时无法投入批量使用。

太阳帆飞船

太阳帆飞船外观看起来就像一面船帆,是一种利用太阳光作为飞行动力的飞船。由于太空中为真空状态,没有空气阻力,所以轻微的推力(太阳光的压力)就可以为飞船加速。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如果太阳帆的直径达到300米(面积为70686平方米),可通过太阳光获得0.034吨的推力,这一推力可使重约0.5吨的航天器在二百多天内飞抵火星;若太阳帆的直径增至2000米,它就能获得1.5吨推力,足够把重约5吨的航天器送到太阳系以外。

苗于太阳光是无限的动力之源,因此只要有阳光存在的地方,飞船就将获得持续的前进动力。据计算,当飞船进入宇宙空间,在展开光帆1天后,时速就将增加至160公里;100天后飞船的时速将达到16000公里;如果它能持续飞行3年,时速会被提升到16万公里,这是人类任何飞行器都没有达到过的速度。

2005年,世界上首艘依靠太阳光驱动的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进入发射阶段,但负责运载飞船进入太空的俄罗斯火箭起飞后突然停止飞行,飞船未能与运载火箭分离,致使发射失败。不过太阳帆飞船仍是目前为止最有希望在未来实现应用的飞船。

太空货车

太空货车是一种有着复杂轨道的太空船,它总是在两个或者更多的行星之间运行。这种货车利用行星之间的引力关系来设计它的轨道,一旦轨道确定后,太空货车就几乎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来源了。

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地(球)-火(星)太空货车,在货车设计上,目前主要的障碍就是如何设计它的运行轨道。例如,当地球以近乎椭圆形的轨道绕着太阳运转时,火星的轨道则更接近于椭圆形,这就意味着地火之间的相对位置会随着双方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位置不同而产生复杂的变化。这就让太空货车在两颗行星之间运行轨道的设计变得困难多了。

科学家设想,太空货车是可以在任何行星之间运行的,就像一辆永不停歇的“公共汽车”。一旦这种技术建立并且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将会让太阳系内的行星联系得更为紧密。

上一篇:尿路感染下一篇: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