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类与太空”展

2024-06-21

观“人类与太空”展(精选6篇)

观“人类与太空”展 篇1

观“人类与太空”展

观“人类与太空”展正文:

本篇四年级是由论文先生网整理,谢谢浏览! 今天,我和爸爸去博物馆参观“人类与太空航天科普展”。

一进大厅,嘿,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有很多小朋友都在参观这次展览,他们有的正在指指点点,仔细观察着不同的模型,有的拿出纸笔,认真的记录着有关卫星与火箭的资料,大厅周围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卫星,其中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圆圆的脑袋上长着几根长长的“头发”,似乎还在太空昼夜不停的向全世界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有穿着一件由两万片太阳能电池片织成的`毛衣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有长着一对长长的翅膀的通信广播卫星,好象还在太空中漫游一样;而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就陈列在最显眼的地方,我看着“神舟五号”雄伟的英姿,想象着杨利伟在太空中“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壮美,心灵十分激动:美丽的太空,我们中国人终于来了!神奇的太空,你有多少秘密,让我们来揭开,让我们来探索?!

从地穴到太空——人类与房子 篇2

最早的房子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房子的?有近万年的历史了吧?不过最初的人类可没有房子住,冷啦,聚聚堆,蜷到山洞里躲躲风雨,遇到猛兽跑不掉,就爬上树和豺狼虎豹玩躲猫猫。

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时间可以改变人类”。等到人类可以用火烤肉,用木器石器捕猎时,想打打牙祭,便会成群结队地挥舞着石斧木棍,呼啸着在丛林中穿梭,杀只老虎狗熊什么的。人类吃得好了,寿命也就延长啦。伴随着初步解决温饱问题这一小小幸福,人类的大烦恼也出现了。人口增多,都蜗居在山洞里实在有些伸不开腿。总不能学猴子跑到树上蹲成一排吧?“住”便成为了大问题。

好啦,找个原始人大叔领咱们去看看他们的房子吧。挖个或深或浅的地洞,用台阶与地面连接——“地窖”,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房屋。房子是被挖出来的,多么不可思议!而且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在最初的上千年时间里,居住在地球上的多数原始人都在挖地洞过日子。从黄河挖到古埃及,谁也没联系谁,谁也没剽(piáo)窃谁的“知识产权”,但挖出的地窖就是地窖,无论怎么挖,样子都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默契呢?兴许,人类在建筑学领域的第一批老师,就是兔子或老鼠一类喜欢“深挖洞广积粮”的小家伙们吧?

挖地穴是项体力活,尤其是用石头做成的工具进行这种重体力劳动就更是没法想象啦。另外这个地洞不能挖得太奢侈,要是某位勤劳的原始棒小伙想挖出个“三室一厅”什么的,那他可得先琢磨琢磨地穴里是不是需要立几个木桩子,穴顶会不会塌下来,要是挖着挖着就挖塌啦,那即便一不小心见到上帝,上帝也多半会不乐意吧?无知+贪心=罪恶,你说说,乔迁之喜怎么就直接变成入土为安了呢!要是长此以往,天堂的住房还不得满客啊?上帝要真的存在,或许会为那不幸的原始人写上一句墓志铭:他为了房子辛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并永远被房产所压迫,阿门……

原始建筑

的变革

时间倒退到6000年前,黄河岸边站着一位体态丰满的中年女人。这个画面或许真的出现过。那中年妇女是一个原始村落的酋长。最近她比较烦,本来粟(sù)米收成很好,羊也饲养得只只健康,村落里的人不愁吃喝,她是该很高兴的。可现在村落里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居住的地穴越来越不够用。不久前,一群村民打算新挖一处地穴,可说巧不巧的,挖着挖着就挖到另一处人居地穴去了,而且这类事情也不是头一次发生。更可笑的,有一天老牧羊人正驱赶着羊群去河岸边吃草,却突然轰的一声,跟着尘土飞扬,好似大地在震怒一样。等烟尘过后,赶来观望的部民寻着“咩咩”的叫声找去,却发现大土坑底,摔伤的牧羊人四仰八叉地躺着,四五个被砸伤的妇女哼哼个不停。说什么好呢?天谴(qiǎn)?谁信呢?

女酋长沉思着,地穴本来就阴暗潮湿不适合人居住,现在村落里的人口多了,乱挖地穴的现象十分普遍,人走在地面上脚下晃晃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尽管女酋长下令,每挖一处地穴都要经过部落会议同意,可从长远看,要想让村民安居乐业,是得想个办法在地面上盖房居住啦……

类似上面的事情在遥远的过去,在世界上所有产生过文明的地区都发生过吧?反正,地穴被历史淘汰啦,人类的建筑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始在地面上盖起真正意义上的房子。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在古代,不同的地理环境也造就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限制了一个地区的建筑方法,更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建筑风格。

你知道埃及,知道尼罗河,知道幼发拉底河,知道爱琴海,知道古希腊,知道古罗马吗?我们就先沿着地中海走一走,做一次时间旅行,看看那不同文明的建筑结构和特色吧。

重视死后居住

的古埃及人

埃及的位置在非洲北部,如果没有尼罗河冲积出的肥沃土壤,这里到处是沙漠,炎热、干燥、缺少树木,实在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可以说,埃及人的确是勤劳聪明的民族,他们要想建造一座房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在尼罗河流域,建房子需要的树木、巨石都是稀缺品,但埃及人却建造出了大量的石头建筑,像金字塔、神庙、宫殿,统统都是石制建筑。埃及人是从什么地方获得巨大石料的呢?这是一个谜。一些UFO爱好者把金字塔说成是外星人的杰作。不过也有人认为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石头,而是用碎石、石灰岩、贝壳人工合成的混凝土,就地取材,控制形状,现场加工,时光布偶还是相信这个结论。

古埃及的房屋建筑多是平顶房。这种结构主要还是因为沙漠风沙大,平顶屋对风的阻力小,大风过后房顶不会积太多的沙子,就是有,人爬到房顶上清理起来也很方便。古埃及宫殿的墙壁一般都很厚,谁让沙漠里实在热得吓人呢?喜欢享受的古埃及贵族们,只有躲在墙壁厚厚的、有穿堂风的宫殿里,奢侈的生活才舒服惬(qiè)意。

古埃及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人死后的居住条件。对死亡,人类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恐惧,但古埃及人却把这种恐惧变成了绝对的信仰。埃及人热爱尼罗河,也崇拜尼罗河,他们惊奇地发现,尼罗河河水每年都会周而复始地泛滥,然后再消退。泛滥时大量的生命被河水淹没死亡,而当河水消退后,在河的两岸,生命会重新焕发生机,并带给埃及人富饶与丰收。渐渐地,古埃及人相信,人也像尼罗河两岸的作物一样,死后只要保护住死者的尸体就会复活,在来世获得永恒的生命。再加上沙漠气候条件干燥,尸体容易保存,造成古埃及人在尸体保存方面的技术发达到让人乍舌的程度。他们更会为他们的统治者法老建造令后世叹为观止的坟墓——活着在法老的统治下生存,法老死后也要让他在来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之,古埃及人给人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砖石——欧洲建筑的代表

与埃及人比,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先民是幸运的,他们居住的环境树木虽然不够繁密,草却长得很旺盛,不缺泥土,而且地下矿物蕴藏丰富,这些条件使得西亚民族成了在建筑上最早烧制土坯砖,最早使用天然沥青的人。

能够使用沥青和土坯砖做建筑材料,这使得西亚民族更懂得美化建筑环境,在他们的建筑中,可以用土坯砖排成不同的建筑图案,还可以把屋顶做成有弧度的拱形,使得西亚人建造出更加巧夺天工的房屋。不清楚你知道不知道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通天塔,听说通天塔有96米高,与今天的哈利法塔比,实在是不值一提,不过想一想,96米,有30层楼那么高呢!虽然不至于通天,但放到今天看,也算是摩天大楼啦!

等砖石建筑进入希腊罗马时期,砖石几乎成了欧洲建筑的代表。罗马人更是规范化,对房屋石柱的样式、屋顶的样式都统统做了规范。不过从罗马建筑的一些特点,还是可以找到这个民族的起源。在罗马的民居中常常会有一个中庭,中庭四周都是过道。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中庭呢?这是因为罗马人原本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原本可是住帐篷的。宿营时帐篷围成一个圈圈,中间是口大锅;冬天了,帐篷还是围成一个圈圈,中间是取暖的火堆。这个圈圈后来融入建筑里,就成了罗马建筑里的中庭。

在古罗马,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断增加,住就成了大问题。对于生活在罗马城内的大多数市民来说,他们是住不起独门独院有庭院有喷泉的别墅(shù)的,而且在罗马城内寸土寸金,也不允许多数罗马人住在占地较大的别墅里。于是,公寓楼就在罗马城内诞生了。最初罗马人建设的公寓楼都比较高,可是楼建太高了,用水不但成了问题,而且还很容易倒塌。后来,罗马政府强制规定,楼不得超过18米,也就是5层楼高,楼和楼之间还要留出宽3米的过道。那可真是相当规范。不过罗马的平民生活得实在比较惬意,因为古罗马的社会福利非常好,公共浴池、公共餐厅,到处都是,所以很多罗马人是不常呆在家里蜗居的。

中国建筑,木材的世界

在西方走得差不多了,该回中国看看啦。中国的建筑风格影响了东亚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特点是:夯土做地基、主要以木材架构房屋、建筑结构布局对称、房屋间辅以院落。

我想你一定读过一些历史书吧?那就一定知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没错,中国最初的几个朝代夏、商、周的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几千年前,这个地区的土质松软,树木葱葱。当时为了把房屋造得坚固耐用,在生活实践中,古代中国人摸索出了一种用巨石或其他重物砸实房屋墙壁及地基的建筑方法,也就是——夯(hāng)。其实从“夯”的造字结构也能看出其劳动特点,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力字,抱块重物用大力气往下砸,多生动。

不要小看“夯”这种卖体力的简单技术活儿,在中国古人建造“台榭”的过程中可是不能缺少的。想一想,单靠脆弱的木材建造高层建筑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聪明的古代人想出了一个方法,先夯实一个大土堆,在土堆上再夯实一层一层的小土堆,不断垒高,房屋都建在一层层的土堆上,靠楼梯连接。一层层的土堆就叫做“台”,建在土堆上的房屋就叫做“榭”。看过《封神演义》吗?商纣王的鹿台就是用这种方法建造出的古代摩天大厦。

如果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在走出穴居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了夯,那么在夯的基础上,中国人学会了建造木制结构的亭台楼榭,到了秦汉,中国的建筑特点基本定型,汉以后一直到隋唐,中国的建筑又有了一次大发展,建造的宫殿更辉煌,技术难度更高,建造更有组织性,速度更快。传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曾在洛阳建造“明堂”。明堂高86米,长89米,从空中俯瞰(kàn)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形,按现在的楼房高度看,足足有26层高,竟然只用了10个月就完工啦,多不可思议呀。

从北到南,从故宫漫步到江南水乡,赏玩风格迥(jiǒng)异的中国古代建筑,你会发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是呈三角形斜向下的。三角形的屋顶不仅稳定坚固,而且把屋顶带给房屋梁柱的压力也分散了,更不会积存雨雪,这就大大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寿命。

比一比,想一想,

未来我们住啥房?

看了好多的古代建筑,现在比一比,如果你对考古感兴趣,现在就一定能明白,为什么那些上千年的历史遗迹,在欧洲保留下的最多,西亚次之,东方最少了:欧洲的建筑材料是砖石、西亚的是土坯砖、中国的是木材。了解了这些,以后你再去旅游,可再不要乱刻乱画些什么:“到此一游”。每一座东方建筑能保存下来,都很不容易啊。

再想一想,现在世界的人口已经多少啦?足足有70亿!明天我们会住在怎样的房子里呢?

建立地下城。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只是想想近年来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很多城市出现的地陷现象,要在地下挖个洞洞住人不难,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做的,可要建一座城市,安全、照明、通风、饮水、垃圾处理,都是大问题,尤其是人的素质需要提高,不然地下城很可能成为肮脏龌(wò)龊(chuò)的代名词了。

建立海洋城市。海底城和海面城市都是海洋城市。从今天的科技方面说,要建立海底城和海洋城市都不是问题。在美国有一家叫“儒勒”的旅馆。这家旅馆需要游客穿潜水服,潜入6米深的海底才能入住。旅馆于1986年落成,为了纪念儒勒·凡尔纳和他著名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所以起名叫儒勒旅馆,是世界上仅有的4座海底旅馆之一。每次只能容纳6位客人,一扇直径为1米的窗户可以让客人一边听着维瓦尔迪的美妙音乐、喝着玛格丽塔鸡尾酒,一边欣赏独特的海底风景。但是像儒勒旅馆这样建一座海底城,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在海底建城市,别说耗资巨大,而且能解决多少人口居住问题也值得考虑。在海面上建城倒是可以实践,这可要比填海造陆对海洋的危害小得多,只是能解决的居住问题也比较有限。

人类太空探索的六个难题 篇3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人类并未留在那里。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走遍了这片大陆,然后便离开了。当来到海边时,他们建造船只并不远万里扬帆前往他们当时不可能知道是否存在的岛屿。为什么?

可能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抬头仰望月亮和繁星时,也会说同样的话:“那里有什么?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因为这就是人类做的事。

当然,太空对人类生命的危害要比海面大得多。逃脱地心引力需要付出比离岸远航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不过,那些船已是当时的尖端技术。航海家们精心规划了他们昂贵且危险的旅程,其中不少的人为了发现地平线以外的世界而死于非命。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

想和你谈谈衍生技术,从简便的小产品到可能养活千百万人、防止致命事故或挽救伤患生命的发现,无所不有。

告诉你,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这个日益脆弱的篮子里。一次陨星大撞击,人类都将落得和非鸟类恐龙一个下场。另外,你注意到近来的天气了吗?

告诉你,齐心协力发展一项计划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这项计划不涉及相互残杀,却涉及认识地球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方式和对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至关重要的东西。

把一切都告诉你:人类应该设法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活、建立空间站和月球基地以及在火星上修建城市和在木星的卫星上建造栖息地的所有原因,还有人类应该遥望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如果能做到的话——并说“我们能去那里吗?没准我们能去那里”这样的话的所有原因。

文章称,这是一个庞大、危险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的计划。但人类从未因此而停下拼搏的脚步。

雨果奖和星云奖双料获得者、《辅助正义》一书作者安·莱基曾说:人类诞生于地球。人类会留在这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难题一:升空(地心引力的阻碍)离开地球有点像离婚:你想要快点办完,束缚越少越好。但是强大的力量阻碍着你——说具体些就是地心引力。如果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想要自由飞翔,需要以超过2.5万英里的时速发射升空。

这很需要魄力,看看要花的钱吧。仅发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就花费了近两亿美元,约是项目总预算的十分之一,而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会使任何载人航天任务不堪重负。异金属合金和纤维布等复合材料可以减轻重量,再配上更高效的混合燃料,助推器将获得更大的动力。

但最终的省钱之道将是重复使用。美国航天局先进概念办公室技术助理莱斯·约翰逊说:“随着航天飞行的次数增多,规模经济问题开始引起注意。这是大幅削减成本的关键。”例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便是以反复发射为目的设计的。去太空的次数越多,就越便宜。

难题二:推进器(人类的飞船实在太慢了)

在太空中飞驰很容易。宇宙毕竟是真空的,没有什么能使人减速。但启动呢?这是个麻烦事。物体的质量越大,移动所需的力量也越大——而火箭就是某种庞然大物。化学推进剂作为初始推动力是很好的,但宝贵的煤油会在几分钟内燃尽。然后,指望到达木星的卫星无异于天方夜谭——要五到七年呢!推进飞船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

难题三:太空垃圾(太空就是一个雷区)

恭喜!你已成功将火箭送入轨道。但在进入外层空间前,一颗淘气的人造卫星碎片会突然冒出来撞上第二级的燃料舱。火箭没了。

这便是太空碎片问题,它是切实存在的。美国空间监视网发现有1.7万件物体——每个至少有垒球大小——以超过1.75万英里的时速在地球周围疾驰。直径小于10厘米的物体的数量接近50万件。发射适配器、透镜盖甚至一小片油漆都能把关键系统砸出一个坑。

惠普尔防护罩能挡住这些零碎物件,但若碰上一整颗人造卫星,任何防护手段都无能为力。约有4000颗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其中大部分处于废弃状态。地面指挥中心会避开危险路径,但跟踪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难题四:导航(没有太空定位系统)部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深空网络”是一组天线阵列,也是唯一的太空导航工具。从学生项目人造卫星到蜿蜒穿梭于凯珀带的“新视野”号探测器等一切航天器都要依靠它导航。地球上的一个超精密原子钟会测定信号往返该网络和航天器所需的时间,然后导航装置会利用所测定的时间确定航天器的位置。

然而,火箭离地球越远,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就越低。无线电波的确是以光速传播的,但传播到外层空间仍需要数小时。虽然恒星能指示方向,但它们过于遥远而无法给飞船定位。关于未来的航天任务,外层空间导航专家约瑟夫·吉恩想要设计一个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会自动搜集目标和周围物体影像并利用它们的相对位置用三角学确定飞船的坐标——无需地面控制中心。吉恩说:“它就像地球上的GPS系统。给车装上GPS接收器就解决问题了。”他把这种装置称作深空定位系统——简称DPS(Deep-space Positioning system)。

难题五:太空很大(翘曲飞行并不存在„„不过)

人类迄今为止建造的速度最快的飞行器是“太阳神2”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现已废弃,但假如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你能听到它以超过15.7万英里的时速环绕太阳时发出的刺耳的尖叫声。这几乎是子弹飞行速度的100倍,但即使以这样的速度,也要花上约1.9万年才能抵达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为了战胜时间,你需要能量——很多能量。或许可以在木星上开采足够的氦-3气体来实现核聚变——在研制出核聚变引擎后。物质-反物质爆炸在规模上更可控制,但将这些拳击式粒子互相碰撞很危险。莱斯·约翰逊说:“你绝对不想在地球上做这样的事。你在外层空间做这样的事。所以,如果发生意外,也不会出现毁掉大陆的情况。”太剧烈了?太阳能怎么样?你所需的只是一个得克萨斯州大小的帆。

更为文雅的方式将是以物理手段修改宇宙的源代码。理论上存在的阿尔库维雷引擎会压缩飞船前的空间并扩展飞船后的空间,这样中间(即飞船所在位置)物质的实际移动速度会超过光速。

一切就绪?并没有。人类还需要一些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用大型强子对撞机等装置解开所有理论难题。约翰逊说:“我们对于改变一切的某些发现取得进展,这是完全可能的。但你不能指望这一突破来扭转局面。” 难题六:只有一个地球(不要冒险离开——冒险留下)

几十年前,科幻小说作家金·斯坦利·鲁滨逊讲述了来自人口过多、扩张过度的地球的科学家在火星上建立一个未来乌托邦的故事。他的火星三部曲提出了殖民太阳系的充足理由。但是,老实说,除了科学目的外,人类为何应该去太空?

一种观点认为,探索的需要植根于灵魂深处,是开拓精神和昭昭天命。但科学家已不再谈论开拓者。帮助美国航天局制定太空探索重点计划的海迪·哈梅尔说:“二三十年前确实会听到这种前沿性措辞。”但自从“新视野”号探测器去年7月飞掠冥王星以来,“我们已将太阳系中的所有环境类型都至少探索了一次”。

至于昭昭天命?历史学家要更清楚。西方的扩张就是一部残忍的土地掠夺史,而史上伟大探险家多半是冲着资源或宝藏而来。

当然,迫在眉睫的地球毁灭可能会提供某种动力。地球资源枯竭和在小行星带采矿似乎突然变得合理起来。改变气候和太空为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提供了回旋的余地。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篇4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作 者:曲爱香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杭州,310028刊 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3“”(1)分类号:B222.6关键词:荀子 天人论 人类中心论

观《太空讲座》有感 篇5

今天,我经历了一节非常特别,有趣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距离我们地球300多公里。她,就是此刻在茫茫宇宙中的宇航员,王亚平。

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带来了他的高难度的“绝活”,让我们可真是大开了眼界。他沉稳地面对镜头,然后两脚往上一收,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如同和尚般打禅静坐!接着王老师用“一指禅”神功,使聂叔叔便翻起了筋斗。原来这就是太空中,航天员日常的模样!每个人都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拿起重物,这里每个人都是SUPERMAN一样的传奇!令人羡慕不已。

我看到有关神奇表面张力,有趣水膜,剔透水球的奇妙实验。太空,飘渺而神秘,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

群星闪烁,粒子活跃;浩瀚宇宙,奥秘世界。这里,实验小球不是如在地面上钟摆一样的摇摆,而是玩起了圆周的体操运动;这里,小陀螺会连翻跟斗运动,若是自身不停旋转时,它又乖乖地按照轴向的方向旋转——即使有外力;这里,一滴水,宛如可爱露珠,在太空中平和而调皮地乱窜……

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这些,不可思议地都做到了!

“心态决定一切。当有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毋庸置疑,其绝对会努力自己挚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其在更多方面担负起自己的一份力量。”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一重大表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不断问世。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是中国新生一代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最终才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综合竞争力处于首位。

观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篇6

观看“天宫课堂”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造就伟大人物,在伟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扎根枯燥艰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件件“国之重器”。

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宇宙有无限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上一篇:实施五大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下一篇:环保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