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精选10篇)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 篇1
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设计性的生存方法, 其渊源是伴随着“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 设计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地的创造性活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拓宽与综合, 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设计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设计不断的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同时设计也不断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从原始人用树叶、兽皮遮体御寒到旗袍、西装、和服等民族服饰的出现;从架火烧煮食物到电磁炉、微波炉等高科技厨具的广泛使用:从洞穴居住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等环境设计门类的划分;从徒步行走到汽车、轮船、飞机等多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充分的表明设计渗透于人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创造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设计服务于生活同时创造了生活;设计满足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需求, 而人类生活物质的需求又推动了设计的向前发展;设计装饰美化人类生活, 人类生活有促进了美的创造。
一、功能是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
设计的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为人类生活服务, 是人类为实现特种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功能性是设计的基础, 功能性要求设计的产品必须要有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是设计创造的第一价值, 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标志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准确的给人类传递某种特定的信息, 因此在设计时力求简洁、醒目、易懂、易记;产品设计的功能性原则是产品设计的第一原则, 设计的产品要满足人们实用、经济、舒适等要求;建筑设计更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 将功能作为创作追求的目标。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就有“坚而后论工拙”的思想, 认为首先必须视其效益能否满足人类的需要, 若无益于民, 再精巧的技艺也是“拙”, 实用为设计的根本, 体现了对平民生活的关怀。近代北欧的功能主义运动将功能问题提高到人道和民主的高度, 认为设计应促进个阶层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斯堪的那维亚的设计一直充满了人文关怀与情调, 设计师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 围绕着人的生活展开设计, 他们的室内设计、家具、灯具等家具用品的设计以简单、温情、适用而著名。
当然, 设计的安全性、无障碍性等是功能设计的延伸, 家电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方便人类使用功能要求, 还应在使用过程中不损害人的健康为前提;一些大型商场超市、休闲广场等公共场合在设计时为老年人、肢体残疾人士等行动不便者专设通道、卫生设施、电话亭等、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审美是人类生活的精神追求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除了物质需求, 还有精神方面的包括认知和审美的需要。因此, 设计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 还体现着精神寄托以及一定时期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念。作为思维和实践相统一的一种活动, 设计带给人类生活的不仅是物质的享受, 还应是精神上的愉悦, 引领人们改变生活观念、提高审美认识、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日本现代著名学者柳宗悦曾说“美的方向在于同生活的结合”。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人类生活, 那么设计与审美的统一必将成为设计的重要理念。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人没有创造的自由, 没有艺术的享受, 他的生活就会失去乐趣……人不仅要吃得饱, 还要吃得好, 这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用品不仅要实用, 合人民的口味, 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服装应当使人愉悦, 家具应当使人愉悦, 住宅应当使人愉悦……”说明设计一方面要满足人类的实用目的, 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从而达到精神上愉悦的享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威廉·莫里斯有句名言“不要在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 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说的就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强调了审美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荷兰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红蓝椅》, 不光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体现了风格派哲学精神和美学追求, 是设计师给功能赋予诗意的境界, 这是对工业美学的阐释, 因此它成为现代主义在形式探索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性的作品。国际著名家具设计大师里奥·库卡波罗设计的“中国几”和东方系列椅不仅包含了中国家具的美学意蕴, 而且符合人体工学、适应人体的生理需要。此外, 叠落放置的设计既节省储藏空间又易于运输, 将功能与审美完美结合。
三、结语
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 也推动人类精神家园的构筑和完善。相反, 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推动了设计的向前发展。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更加充分的说明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 生活是设计的源泉和目的, 设计是生活的保障和希望, 我期待着设计与人类生活永远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1.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8月第一版16次.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 篇2
化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学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摘要:1.化学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2.化学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关键词:化学,酸雨,化学烟雾,温室效应。
化学使人类开始自己创造新物质,而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恶劣影响。
1.化学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1.1 化工厂产出各种各样的化肥,能较好改善土壤,提高生产力;
1.2 石油可以提炼出沥青,燃油,生产各种各样的塑料,大大满足了人类部分需求;
1.3 含硅酸盐的水泥浇筑了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大道,一块块拼成桥梁的路板,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厦。
2.化学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2.1含硫的矿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释放了含硫氧化物,引发了酸雨。酸雨腐蚀了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造成了大片绿色植物和河里的鱼类死亡;
2.2 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的废气含有毒物质,在空气不通风和阳光照射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学烟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
2.3 大量矿石燃料的燃烧释放了热量,超出环境的承受范围,严重影响全球的气候,造成温室效应。
“鲨鱼与人类”的艺术对话 篇3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宣传语在中国家喻户晓。由于对鲨鱼翅和鱼翅汤的巨大需求,全世界的鲨鱼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每年有将近1亿条鲨鱼被捕杀。而中国是鱼翅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一个惊人的数字是,每年至少有七千万条鲨鱼在中国被杀掉。鲨鱼的生存危机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现在,一群中国的艺术家们行动起来,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呼吁人们共同保护鲨鱼。近日,作为侨福集团旗下的艺术机构,侨福艺动宣布“鲨鱼与人类”当代中国艺术展俄罗斯站将于5月28日携手莫斯科叶卡捷琳娜文化基金会开幕。
“鲨鱼与人类”艺术展由侨福艺动和国际非营利组织野生救援协会联合主办,自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摩纳哥海洋博物馆首站展览的 9个月间,已吸引近50万游客前往参观。结束国际巡展的第二站后,展览将最终回到中国北京,并于今年 8月20日至9月20日在国家博物馆收官。
“鲨鱼与人类”艺术展的使命在于探索鲨鱼和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鱼翅的过度消费到逐渐理解鲨鱼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升全民的鲨鱼保护意识。侨福艺动创始人黄建华先生表示:“这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环保议题。面对世界海洋环境所受到的根本威胁,鲨鱼保护无疑是至为关键的一环。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诠释,‘鲨鱼与人类’艺术展将直抵心灵,比起科学说教的方式更能引起参观者的共鸣。”
“本次展览希望告知参观者关于鱼翅贸易的真相,它对过度捕捞的驱动已经严重威胁到某些特定的鲨鱼物种。”野生救援创始人兼理事长奈彼德先生说道,“唯一的长期解决方案是减少消费需求,中国有许多值得尊敬的意见领袖,例如姚明、成龙,以至商界领袖和政府都是改变社会认同的关键所在。”
参与此次创作的艺术家均为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家,策展人黄笃介绍,“这是一个涵盖参与性和多维度的展览,以跨文化和多元角度,将装置、绘画、雕塑、摄影、行为、诗歌、影像、社会学、生物学、纪录片、公益广告整合成新的视觉分析——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他们从不同视点表现和解读了鲨鱼与人类、鲨鱼与海洋生物之间的共存关系。”
《荣誉的坟墓》的作者郑路1978年出生,200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他的作品是一个心脏的剖面结构,但是这颗心脏摒弃了“红色”的概念,而是由真实的超大号钢制鱼钩焊接而成,钢钩内向焊接,光滑的外表结构和充满危险的钩体内部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年轻的艺术家范晓妍的作品名为《双重庇护》,这是由一整块金属双重庇护是由一整块金属雕刻出来的作品,黄铜漩涡上布满黄铜带鱼,还有一些带鱼散落在漩涡周围和整件作品的上部,像黄灿灿的丝带或者像水母的须子一样,守护着里面漩涡包裹的仅露尾部的鲨鱼。她阐述自己的作品说,“人的力量很伟大,只要我们有保护自然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好多生物就有了在地球上生存的机会。”
艺术家邹亮的作品名为《畅游》,他用不锈钢创造出一头大白鲨的造型,鲨鱼通体用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剪影组合而成。采用的是大家熟知的海螺、水母、螃蟹、金枪鱼、剑鱼等。在鲨鱼的尾部上端,有两个儿童玩耍的剪影,儿童的剪影不是组成鲨鱼的一部分,而是在鲨鱼主体之外。该作品本身是镂空的造型,在展示中,有一束强光投射在鲨鱼上,造成鲨鱼的各种小鱼的影子映在墙上,蓝色的投影墙能够使人联想到鱼儿在海洋中畅游的场景,营造出了孩童天真玩耍的情景。
诗歌也是展览的表现形式之一。女诗人范学宜献上的是一首名为《我是你的一部分》的诗歌,“我是你的一部分 无论是悲伤还是绝望 我身在其中 海岸是如此漫长 黑夜是那么孤寂 你如繁星落入大地 引领人类向海洋深处 寻找天空 我是你的一部分”。诗歌将翻译成中、英、法、俄、意、西班牙六种语言,以刻字方式呈现于展厅墙面四周。
行为艺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任教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家翁奋采用行为方式,裸体跳入10多立方米的水池空间中,与两条池中游弋的鲨鱼不时相遇,彰显了身体行为与鲨鱼之间的亲密关系,身体对鲨鱼的接触与体验,揭示了“身体意识”的意义。当然,他的“作品”是以视频来播放。
电影的艺术性与人类审美分析 篇4
电影是刺激视觉感官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图型文字、立体的物象及声音等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用于人们的眼球、听觉和大脑, 以达到对感官的刺激作用, 从而传达出电影创作者想要表现的某种内容和信息, 或体现出电影创作者得某种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电影是以活动的形象画面为主的时空综合性艺术, “运动”成为电影画面最重要和最独特的特征, 电影的整个视觉画面是以单个画面通过镜头组接构成并传达审美内容, 它的艺术表现手段就是蒙太奇。蒙太奇不仅能使电影的一个个画面按照影视创作者的构思组接成有机的整体, 化作直观的流动的视觉形象, 而且使镜头与镜头组接之后产生大大超越镜头本身之和的审美效应和表现力, 赋予电影艺术在表现手法上的极大自由。电影是以人的直观感受作为在审美上尺度, 它的最终目标是人类对自己自身的自我意识, 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在生活实践中的确证, 它的本质是以电影为中心审美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 除了需要有好的主题内容外, 还应当有美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 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和谐。
1 电影·色调
色调, 作为画面表现语言之一, 是构成电影画面效果的主要基础, 是塑造电影艺术形象的重要要素。色调作为电影的表现因素之一, 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形式的美或丑, 起着一定的直接作用。一般而言, 明快、淡雅、柔和、素洁、协调的色调, 清新悦目, 有着轻松、和平、舒心等优美的视觉感受;纯净、浓重、强烈、夸张、饱和的影调, 蕴涵力度和量感, 给人以浑厚、遒劲、深沉等壮美的心灵感受。而污浊、晦暗、失调的影调, 则有损画面形式的美感, 不仅失去视觉的吸引力, 甚至会造成令人反感的视觉效果。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整个电影色调以金黄色贯穿始终, 金色是很俗很土, 但也是奢华的颜色。它的思想寓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也是整个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精神, 从而看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包装, 而是把画面中的每个人物的精神都联系起来。但是电影作品整体色调不易太重, 太重就会使电影太过于沉闷;电影的整个色调也不易过浅, 过浅作品就会轻浮、浅薄。总之电影的整个色调不能太重和太浅, 只有使电影的整体画面与色调达到深浅结合, 和谐统一时, 才能增强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犹如音乐的曲调给人以听觉的某种感受, 电影画面的色调则能通过视觉和声音给人以联想、想象, 因而也被称为电影的调子。譬如, 高调具有白净、素雅、轻盈的视觉感受, 低调则显浑厚、深沉、凝重;软调的层次丰富、反差柔和, 硬调的层次简约、反差强烈;冷调给人以冷清感, 暖调则富有温暖、火热的情感;通常正常还原、清新悦目的色彩, 都谓之中间调, 处理好色调和色彩的关系 (一般有对比和谐两种处理方法) , 以期取得理想的色彩效果。当然属于形式范畴的色调, 毕竟是从属于电影内容的, 彼此应当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凭借美的形式引人入胜, 去领略影视的内涵精华, 而又让人忘乎色调和色彩等形式的存在。所以罗丹在《艺术论》中说:你看一幅画, 你读一页书, 你没有注意那素描、文体, 但你心里深深感动, 你不必担心弄错了, 素描、文体一定是很完美的。
人们对审美认识是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 还是欣赏, 都带有想象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是美感对感性世界的新的认识形式, 具有不可重复的惟一性, 它不是对先前已有东西的简单重复, 而是名副其实的发现。电影有很强的美感想象创造性, 这是因为电影是用形、声、色传情达意的, 画面内容比较丰富, 供观众联想的线索多, 能激发观众的想象, 所以观众容易进入美的境界。电影台词是经过提炼加工, 再经过演员的口语化表达, 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但电影中的色彩来自于人们自己创造的绚丽的色彩世界, 巧妙地运用可激发人们的想象, 如思想教育片中的灰色基调则表现暗无天日的旧社会, 色彩明快的基调则是表现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年代。总之, 要使电影作品具有独创性, 均有耐人寻味的感染力, 都离不开丰富的色调, 色调能帮助我们为主题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2 电影·设计
现代社会的一切电影作品, 几乎都有设计的痕迹和元素。人们所能目及的一切电影作品也几乎都经过导演的设计和安排, 人们也都在无形中受到了电影作品的感染和熏陶, 这是电影作品设计的一个氛围, 这也是我们对电影作品设计的美感和审美需要。在电影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 电影创作者是需要勤奋和灵感的, 不但要使电影作品在色彩上给人以美感, 而且还要考虑到人性化, 就是要把科学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 使电影作品真正能被人接受, 被大众接受;电影创作者要做到把影视作品推向大众、推向生活, 使之成为完美的电影艺术作品, 能让人们受到电影艺术的熏陶, 以达到全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电影就本身而言是一个综合体。如果说我们把电影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单纯门类和科目, 那就是非常错误的。“电影”是思维和艺术的一种存在形式, 而不是具体的单一概念和标准存在, 这种形式是包涵到了电影创作的各个领域的。例如一个好的剧本, 必将有一个很好的剧情来支持, 这就是作者设计和构思的结果;一个好的音乐不但有好的曲谱, 也肯定会有美妙的韵律和节奏, 而且必定也有作者的情感和情绪的融入;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 不但有很好的故事情节, 里面也必定有作者对内容的铺垫和悬念的设计等安排策划;一个好的建筑不但要实用优美, 而且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气质或是某种信仰及意念的表达;一幅精美的没画作品不仅要色调和谐优美, 在构图布局上必有设计创意。
电影是人们创造的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这种形式依附于人的思维和对生活的理解, 因为每一个人的物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一样, 所理解的电影艺术也必定在理念和观点上不一样, 这就注定人们欣赏美的过程和结果都不会一样。有的电影作品很注重视觉, 强烈的色彩和图案, 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这是形式美能达到设计师想要的效果;有的影视作品比较和谐规正, 是以一种静态美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的, 这是一种另外的艺术形式, 当然, 这种艺术形式具有自身的内涵和传达魅力。现在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电影艺术和技术也在快步地发展和更新, 生活在电影艺术家们的杰作中更是斑斓多彩。
3 电影·生活
电影已经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东西。当我们看到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时, 就会高兴愉悦, 就会情绪高涨。有时, 也会在内心与作品产生共鸣, 这就是你与电影拍摄者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无论是在粗狂劲武的动作片还是含情脉脉的言情片, 无不都是在体现着设计在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元素, 这样的元素, 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必然的结果。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 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都有一样的审美需求, 都渴望好的电影艺术作品来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尽管人们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思维, 但是现代电影艺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形式, 各类电影作品都在为人们服务。好的电影作品是艺术的具有灵感, 灵感是艺术家思维的精灵, 有时, 只是偶尔的闪现, 稍纵即逝。当大众欣赏一部精美的电影作品时, 就能感觉到影视艺术家灵感的再现, 当然, 也是情感的流露和表达。电影集多种艺术精粹于一身, 并以科学技术为坚强后盾, 是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 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 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电影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大众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 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 有助于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好的电影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使人们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电影作品的侵蚀。电影艺术具有审美认识作用, 通过电影艺术鉴赏活动, 学生可以跨越时空, 了解古今中外事,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从微观到宏观、直观形象地学习知识, 从而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以及自然的认识。电影艺术具有审美娱乐作用, 通过欣赏影视节目, 人们得到休息和娱乐, 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可见, 通过观看影视, 可以培养大众的电影兴趣, 扩大审美视野, 可以发展想象力, 丰富情感, 可以提高感受美、体验美和影视分析与评价的能力。优秀影片能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色彩、效果等再现自然的色彩、丰姿、奥秘等科学美, 也能表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并且电影这种综合艺术形式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 将社会美的内容与自然美的形式在艺术中融为一体, 高度统一, 创造出审美情境, 使其具有普遍的美, 从而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使大众审美的空间获得极大的自由。电影作品应当使人获得完整美好的印象。然而, 电影作品的完整, 不仅仅在作品中完成, 而应当通过鉴赏者在审美鉴别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去补充、丰富、完善。如陈凯歌的电影《和你在一起》最后刘小春在火车站送他养父刘成时, 拉小提琴的场景, 最后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我们国家在新的国际环境里的确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无论在经济还电影领域, 我们延续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 又吸取了西方艺术的精华, 我们综合东方和西方的精髓为一体, 来开拓创新我们新的电影理念和思维, 创造出现代的、经典的、适合人民大众的电影艺术形式, 我们现在不但需要新的电影艺术形式, 而且更需要新的电影创作思维和创作理念。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影作品, 电影作品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分离的。我们不能想象没有电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也不能想像电影离开了生活而独自存在的尴尬。
总之,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影, 人们在理解和欣赏影视艺术魅力的同时, 也在创造艺术, 这个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升华的过程, 人们创造了电影, 电影愉悦了人们的生活, 电影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有时候, 电影给人们带来了激情, 有时候, 电影平静了人们浮躁的心灵, 总之, 电影艺术既神奇又伟大, 是人们永远的话题, 是不可代替的, 如果大众真正理解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那么将会得到更多审美享受和生活的快乐, 人们的生活就会是幸福多彩的, 当整个社会的电影艺术都百花齐放时, 那么, 这将是一个处处充满着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李荣涛.高校电影鉴赏公选课教学实践谈[J].艺术评论, 2008.1.
[2]万年春.论电影艺术鉴赏的特征[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10.
[3]崔向萍.浅谈电影鉴赏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职业技术, 2003.10.
化学与人类生活论文 篇5
我们在1月2日中午(室外温度13度左右)的情景下,做有关溶解度实验。
首先将超市购买的精制250克食用盐均匀分成5份,每份50克;
其次,将超市购买的550mL的农夫矿泉水缓缓倒入奶锅内,防止水溅出;
第三步,略微加热装有矿泉水的奶锅,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后,用甩至0度的体温计测量奶锅内的矿泉水温度,为19度。随后加入1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全部融化。
第四步,再加50克的食盐,搅拌后仍能全部融化。第五步,再加第3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观察,发现锅底有少量食盐未能溶解。
这时,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我们计算550毫升的矿泉水约为550克,在20°C时可最多溶解146克的食盐。因而,我们分析,此时奶锅里的溶液应为饱和溶液。第六步,我们将奶锅里的溶液加热,一会儿,发现,沉淀锅底生物少量食盐不见了,所以,判定,此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第七步,将热的奶锅放在室外(10度左右)1小时候后,观察,奶锅里又有少量的食盐沉淀物出现,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经过这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饱和溶液:在必须温度下,在必须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必须温度下,在必须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篇6
(多数学生举手,表示听或者看过天气预报。)
师:知道家长收听或者收看天气预报的请举手。
(几乎所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家长为什么要收听或者收看天气预报?
生: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关。
师:关系怎么样?
生:非常密切。
师:大家举例说明。
生1:我家种大棚菜,大风对大棚有很大的破坏力,上个星期的大风把我家的蔬菜大棚顶刮坏了,一大棚蔬菜全糟蹋啦,损失了几千块钱。
师:这个事例说明天气和生产密切相关。
生2:天气转冷后,小麦停止了生长。
生3:桐树、杨树、苹果树等树木的叶子落掉了,地上随处可见落叶。
生4:是的。每天扫地,都会有很多落叶。
生5:蛇开始冬眠了,其他的小虫子也藏起来,不活动了。
师:这是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
小结:大家的举例都非常正确,以上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很大。
师承转: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大,那么,人类活动能否影响天气呢?比如,我们生活的北方地区冬季比较寒冷,每年的冬夏季除了温度差之外,大家发现还有什么不同?
生:冬季能见度很差,空气灰蒙蒙的,像大白天起了大雾一样。
师:说得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我注意观察过,是个大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使得空气刺鼻呛人,大白天就像起大雾一样。
师:这是空气污染,是冬季人们为了取暖,燃烧原煤,释放出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废气。针对这一现象,有什么好的措施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生1:政府应该提倡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
生2:对现存排放超标的企业进行改造,如,往烟囱上装置烟囱过滤器。
师:这样做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吗?
生:根据资料显示,这样做只会对企业产生效益,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师:春节比较干燥,我们北方地区常常会有一种什么特殊天气?
生:刮风时间长,沙尘天气比较多。
师:这又是什么原因?
生:春季因为干旱少雨,风较多。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当大风来临时,就把地面的尘土刮起来,形成沙尘天气。
师:这些不良的天气状况对人类有影响吗?
生:影响很大。如果不断地吸入这些废气,有损我们的健康。
师:对,这些年肺癌死亡率上升,空气污染就是罪魁祸首。
以上事例说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天气。
感想与总结:通过讨论,学生积极发言,并能主动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状况,认识到天气不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和人们的生产密不可分。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地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 篇7
几千年来, 人类在农业社会时期一直与饥饿作斗争, 生产力低下, 靠天吃饭, 人民劳苦。工业革命的到来, 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 汽车、飞机、摩天大楼……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然而, 人类也为这大巨变、大丰富付上了沉重的代价:过去一百五十年来, 地球温度平均上升了0.74度, “温室效应”恶果初现, 地震、海啸、冰冻、热浪、飓风频发, 海洋变酸, 灰霾天常现;非洲乞力马扎罗的冰峰快速消融, 北极冰帽的缩减使得北极熊、海豹、海象濒临灭绝。地球生态恶化, 肿瘤、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日益猖獗, 严重威胁人类生命……
人类正在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包裹上一层越来越厚的外套, 使得短波太阳能可以照得进来, 而地表的反射长波却无法穿越出去, 地球由此变得愈来愈热。
英国著名作家赖纳斯在其《6度》一书中预言:如果地球再升高1度, 马尔代夫将成为海底城市;如果升高3度, 会有几十亿难民被迫迁移;如果升高6度, 地球上95%的物种将消亡……人类面临大灭绝……
温室效应源于人类的能源消耗以及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 其中建筑是温室效应来源的一大部分。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报告称:建筑耗能占全社会总耗能的40%;在全部建筑耗能中, 建筑外窗耗能又占了建筑耗能的50%, 即建筑外窗耗能占全社会总耗能的20%。
报告称:人类如果在建筑围护结构上增加510%的投资, 将可建成接近“零耗能”的被动式房屋, 如此可减少40%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令人振奋, 且给人类的未来建筑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44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 有亟待改造的高耗能窗110亿平方米, 再加上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外窗用量5亿平方米, 我国建筑外窗总用量占到了全球的60%以上。
如此天量需求如果不强制性要求节能环保, 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当前, 节能标准过低导致大批高耗能窗流入市场。衡量外窗保温性能的Uw值, 哈尔滨、北京、上海、深圳的标准分别为2.0、2.5、3.5和4.7, 哈尔滨标准最高, 而欧盟、德国、瑞士的标准则分别为0.9、0.8和0.7。也就是说, 我国的最高标准2.0竟然低于欧盟的标准0.9一倍还要多。北京的现行标准相当于德国1984年的标准。
此外, 我国集中供热按面积统一收费, 这使得消费者不关心商品房是否节能。开发企业只需按标准建房, 同样缺乏建设节能房屋的驱动力。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 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标准, 并实施分户热表计量制度, 已是迫在眉睫。
外墙、外窗、外门、屋面和地面是影响建筑保温、隔热和气密性的五大元素,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 外墙和外窗是根本。五大元素和建筑结构构建成一体, 就好比是人的身体;园林绿化、水系山景、外立面装饰, 就好比是人的衣裳。身体必然重于衣裳。富人豪宅和百姓家园可以有地理位置、建筑密度、自然景观和华贵衣裳的差异, 但对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要求应该是同等的,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节能与环保。
在今天的中国, 只要我们肯在建筑围护结构上增加投资300400元/m2, 就基本可以使房屋的保温、隔热、气密及通风达到被动式房屋的要求, 这样的房子仅仅依靠太阳得热、家电发热、人体散热及少量的主动能源就能确保人类对温度的要求, 还可以节约一半甚至是全部的采暖与空调投资100元/m2以上, 总的算下来, 净增加投资只有200300元/m2, 且所增加的投资十年之内能够收回, 却能有效地节能减排, 阻止地球温升并净化环境, 让我们远离“空调病”、“地热病”的危害。中国人的房子也会变得冬暖夏凉, 舒适度大增。
这样的好房子绝不仅仅在寒冷的北方需要, 其实在炎热的南方更需要, 因为制造冷气的耗能是制造热量的耗能的3 4倍。保温重要, 防晒更重要, 例如在三亚的丽思卡尔顿大酒店, 大面积的落地窗竟然使用的是单玻, 这是对建筑节能的天大误区。从北方到南方,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标准由高走低, 下降一倍还多, 也许是因为南方的房子节能标准无论多低都不会冻死人, 但夏天会一晒就透, 会消耗大量的冷气, 或者不用冷气人会非常难过。在全国人大会上, 有人大代表大声呼吁要在长江沿线建立采暖制度, 其实完全不必要, 只要把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水平提高就可以实现冬暖夏凉。国家发改委曾有这样的数据分析:如果将我国既有建筑的窗全部更换成欧洲2009年Uw值1.3的标准窗, 我国每年将节约4.2亿吨标准煤, 占比当年中国煤炭总产量的20%。中国煤炭消耗量世界第一, 如果长江沿线再烧煤取暖, 我国的PM2.5将不堪设想。
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元素, 一扇好窗, 可以让窗内更舒适, 窗外更清新。这里我们说一下铝、塑、木三大窗系之特征。
铝窗, 挺拔而现代, 但耗能严重, 即使断桥也仍然是热的良导体, 框体传热系数Uf值在3.0左右, 整窗传热系数Uw值要做到1.0以下, 造价是最高的。从铝矿土到铝窗型材的过程耗能名列第一, 是木窗型材的20倍。在欧洲, 铝窗占比近几年来直线下降到10%左右。
塑窗, 相比铝窗更节能, 缺点是塑窗型材遇冷变脆遇热变软遇火生毒, 报废时深埋地下几十年不降解。从石油到塑窗型材的过程耗能名列第二, 是木窗型材的8倍。在欧洲, 塑窗与木窗价格相当。
木窗, 自然的生命体, 天生具有低的热传导特性, 框体传热系数Uf值在1.3左右。如果再把木材框体做成三明治木、蜂窝木或者复合木, 框体Uf值可以达到0.8以下, 这是铝窗和塑窗无可比拟的。
木材来自森林, 是可再生可循环的资源, 地下资源终有一天会消耗尽竭, 而森林只要实施可持续管理, 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 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吐出氧气, 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的好方法。但森林也是有寿命的, 成熟林如果不及时的砍伐也会腐烂、自燃甚至引发森林大火从而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因此, 成熟林须按规则科学砍伐并补种。补种后的幼林在成长过程中, 会像孩子一样贪吃, 比成熟林更加贪婪地吞噬二氧化碳, 这是最好的碳吸收和碳储存。
今天, 我们居住的地球越来越热, 人类面临的危机越来越大, 全球对建筑外窗的节能标准快速提升, 中国也必须加大力度推广节能环保窗。德国有400家木窗厂, 未来的中国至少需要4000家木窗厂。我们森鹰窗业, 十五年来致力于木窗的研发和生产, 立志成为行业领航者。2012年, 森鹰推出了一款超级节能新品“PASSIVE120”其中包含了26项专利, 整窗测试结果:传热系数Uw值低于0.76, 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 并通过了德国被动式房屋研究院的技术认证, 森鹰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企业。为使新产品获得批量生产, 森鹰投资4000万元, 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奥地利LISIC自动化中空玻璃生产线和芬兰TAMGLASS钢化炉。有了这条生产线, 森鹰可以向世人宣称:森鹰今后只出品Uw值低于1.4的德式木窗, 最低标准产品也要超过哈尔滨市标准30%。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 篇8
在电影领域内, 滥觞于20 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作者论, 赋予电影导演与作家等同的艺术地位, 该观念认为一部电影的形式和风格是影片导演艺术实践能力的体现, 导演作为影片的创作者, 具有唯一性的地位, 并对影片的最终评价负有全部责任。在电影艺术史中, 对于作者论的观点, 一直存有不同意见, 部分意见认为, 电影的工业化性质所造成的集体创作性决定了导演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所有成就据为己有, 而业界内的各专业奖项的设置, 也胜于雄辩似的将一部电影的其他摄制者的成就予以肯定。时到今天, 电影作者论观点已经逐渐淡化了其初现时的锋芒, 而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 各产业内部的分工观念也成为业界常识。不可否认的是, 在电影的创作机制中, 因业态分工而导致的权责范围, 始终赋予了一部电影的导演以绝对的话语权柄, 而作为艺术的电影的审美价值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导演的艺术素养、艺术判断、艺术创作力密切相关。
在高等院校影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中, 电影导演艺术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究其依据, 乃是与导演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学生是否养成了有效的导演创作能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整个影视专业教学的成效的高低, 从这个意义上讲, 导演课程教学的效果, 对影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标识意义。在经过了视听语言、摄影摄像、编剧、表演等专门课程的讲述与实践后, 学生们亟须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实践与检验。尽管上述各门课程, 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 但主要是以单项训练为主, 一些课程, 更是偏重于理论学习, 因而都无法以较为完整的作品形式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影视专业学生学习的后半阶段, 开设导演艺术课程, 让学生们以 “大影像师”的视角, 全方位地对自己所学知识予以实践化的应用, 将自身的艺术体验转化为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既有其必要性, 也有其必然性。可以说, 电影导演艺术课程的开设, 是相关专业学生从技艺的学习掌握到艺术上的创作表达的转化环节, 是学生们探索自身艺术风格、训练自身业务素养的必由之路。尽管导演艺术课程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在具体操作中, 却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困难。鉴于影视艺术的工业化特征, 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导演创作实践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制片方面的掣肘。一方面, 学生们的导演能力是检验学习效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数额不菲的制作开销成为有创作野心的学生的现实瓶颈。因此, 选择一个合理的领域, 让同学们既能够进行充分的影像表达, 又能够以较小的开销成就一部有意义的文本成为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影视导演艺术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不仅仅检验学生们对已学习过知识的实践性应用, 更在于通过一定的创作途径, 拓展学生们的艺术感悟能力、艺术鉴别能力、艺术生成能力及艺术转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 既具备相当的深度价值与文化意义, 又相对较小地依赖于制片规模的人类学纪电影摄制实践, 可成为一个有效的创作途径。
人类学是当下人文社会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显学, 它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之上, 摒弃了概念推断和形而上学, 以“接地气”的方式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建立起知识性联系, 在通过自身的观念与成果就所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予以积极构建的同时, 亦反作用于研究者自身, 它与研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平等、准确、科学的交流机制。影视人类学被学界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跨学科性分支, 其工作方式上将影像手段引入学科的研究之中, 使其或作为相关田野工作的记录手段, 或以文本的形式对研究成果予以确认。影视人类学范畴下指导摄制的影视作品为人类学指导下带有真实记录性质的人类学电影, 这一类型的影片为确保其人类学的意义, 经过学界、业内几辈人的实践努力下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制作原则对于电影导演艺术这门课程的学习者而言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电影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转喻文本, 其实质为对 “人的世界” 展开的创造性的媒介表达。依照挪威学者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的观点, “具有人类学知识的人在理解他们的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方面处于上风”, 引导学生展开人类电影创作, 训练其对拍摄对象的分析能力, 是有十足的必要性的。
具体而言, 电影导演艺术课程的培养目的, 在于对表达主体的感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对这两项技能的训练可以划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即情节叙事 ( 编剧) 和场面调度。科学合理地设置人类学电影实践环节, 可以以较小的物质投入, 有效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电影导演艺术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 应当具备出色的故事理解能力, 并且能够通过对剧本的阅读, 发掘出剧情中人物独具魅力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从而在作品时空综合的描写、并列和叙述呈递关系中, 有效地塑造人物, 合理地安排人物的行动范畴。这既是对创作者的素养训练, 也是在传递故事内涵, 寻求广泛受众的基础。在人类学电影创作实践的理论守则中, 特别强调了文化理解观念, 依据黑德尔的观念, 摄影者应当“对现实发生事件的真谛有确切的把握, 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保存其美的特质”。在电影导演创作中, 不管是塑造人物, 还是安排人物的行动范畴都必须建立在对规定情境深度理解的基础上, 在上下文的关系中, 对情节展开有意图的聚焦, 才能有效地实现影像表述的各个层次。对于这方面能力, 囿于社会阅历的局限, 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如果合理设置一定的人类学电影摄制环节, 让学生以综合信息场的理念展开影像实践, 以纪录片制作的形式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贯彻人类学文化理解原则, 准确发掘被拍摄人物、被拍摄环境、被拍摄事件的内在能动关系, 可以让学生更为直接地以经历的方式, 接触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建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学生即便暂时无法迅速地提升自身的理解深度,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事物产生有效理解的工作模式, 直观地体会到规定情境下的意义生成机制, 进而为更为准确地把握剧本内容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从本质上看, 不论是电影的世界还是人类学的世界, 其公认理解的意义部分都是相同的, 都是人的意义, 都是人的行动意义, 都是特定语境下人的行动意义。电影导演要做的工作是行动中呈现事件, 以动作塑造人物, 最终产生一个可供理解的视听样式, 而在受众理解之前, 它的创作者应该首先能够就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 因而科学、合理地设置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电影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们对人、事、物意义生成的准确把握能力, 将会对他们日后电影化的影像创作产生积极意义。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 应当具备过硬的场面调度能力, 能够将剧本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化的视听语言。场面调度是一个内涵较广的概念, 包括视听化的诸多设计领域, 如, 演员调度、摄影机调度、光影安排、场景选择、服装设计、道具选用、化装安排、声音录制等方方面面, 这些方面都在影片的编码体系中担负着一定的表述功能, 承担着动作叙述、内部动作外化、氛围提供、视听隐喻、象征与揭示等具体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 场面调度的各项元素皆具备相当程度的 “演出性”。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 在场面调度诸多元素中, 人类学电影摄制理念中的文化调查观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在人类学电影的摄制中, 严谨的制作态度要求拍摄者利用摄影机对所拍摄环境中包括人与物在内的各项元素予以检视性的呈现, 借助被拍摄对象所蕴含的各项观念, “展示人的心理性格, 昭示其文化变迁、传承以及嬗替的情形”, 最终得以构建起接近事件 ( 情节) 本质的象征性 “现场”。学生们在人类学电影摄制过程中, 所制作的各类象征性 “现场”即为罗兰·巴特所主张的第二秩序符号学系统的具体化表现, 即制作一系列能指的所指。这种制作能力和制作观念一经养成, 则会在学生们日后的情节类电影导演创作中形成能动的细节处理意识。导演场面调度的终极目的是创作出一个有意义的样式, 这个样式的意义源自于场面调度各元素的通力协作, 只有各项元素背后所蕴含的观念被发现, 并且被有效地应用于影像意义构成, 它们的演出, 才能成为可能, 影像之于叙事的本体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导演在一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其能力和素养须达到较高的水准, 以保证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电影自定型以来, 一直以综合艺术的面貌示人, 为了能够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影片, 对导演艺术的教育和训练一直保持相一定的广度, 除了电影艺术本身外, 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戏剧、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也被涉猎进去, 此外哲学、史学等社会学科的知识也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综上所述, 作为当下显学的人类学, 其在导演领域内对创作主体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判断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塑造能力, 在其科学实证精神指引下人类学电影创作活动将会为电影导演艺术教学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 (加) 安德烈·戈德罗, (法) 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文学艺术与人类生活 篇9
关键词:生物化学,微生物,人类生活,教学内容,融合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着重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公共选修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是一门由笔者主讲的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这门课程从开设初期起就将素质教育、综合教学作为教学根本, 做到一方面迎合海洋类高校的学科特点, 普及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迎合非专业学生的喜好,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1]。经过几任教师的努力,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在本科生中已经成为一门热门课程。随着课程的被喜爱度的不断提高, 选这门的学生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平均每学期100名选修学生中, 大多数来自国贸、社工、社保、会计、日语等文科专业, 而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生物、食品以及海洋专业的学生只占总数的20%左右[1]。现在, 这些生物、食品以及海洋专业选修本课的学生却占据了总选修人数的60%左右。短短一年间, 这样的变化让笔者感到很是震惊。同时, 也让笔者不得不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思考。2015年4月, 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 在线培训的课程是《生物化学》, 主讲教师是南京大学的杨荣武老师。此次培训使笔者茅塞顿开, 针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教学内容的改善上, 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如何在公选课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课程内容中跟好的融入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成为笔者接下来要去面对的挑战。
一、在绪论中融入生物化学发展史
生物化学是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 是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形成的学科[2]。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学科[1]。笔者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绪论部分主要是通过介绍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等学者在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事迹, 以及他们忘我的研究精神,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以及微生物学建立的历史背景。而其中的重要人物巴斯德, 在生物化学发展史中也做出非常多的贡献。正是由于巴斯德在解决发酵本质的争论中证明了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才产生了生物化学这门学科。再如学生们所熟知的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 他们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为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中, 沃森和克里克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而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这一壮举, 为微生物作为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做出了贡献。同时使得微生物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通过在绪论:微生物学发展史的介绍中融入生物化学发展史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后面主题章节的深入介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在解释生活实例时融入生物化学专业知识
由于以往选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非生物专业的学生,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学教育, 对于微生物也只是了解其字面上的含义。所以笔者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调整, 在兼顾微生物学发展的前沿知识的同时, 侧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 笔者在之前的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归纳为八个专题、四个环节。在第三环节, “微生物是人类朋友”这一主题下, 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食品、环境、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生活实例和生活小窍门的介绍, 将“学”和“用”巧妙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 许多生活实例都与发酵有关。而发酵过程的初期又与生物化学糖酵解的过程密不可分。以前, 笔者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只是简单的讲一下什么是糖酵解, 或是简单得介绍发酵过程中有哪些微生物参与。随着学生组成的变化, 这样科普性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求知需要。那么, 要怎样做才能即满足专业学生的求知欲, 又不让非专业学生感觉听课像听天书呢?
通过学习, 笔者发现在讲授微生物参与食品发酵这一过程时, 除了要将生物化学中关于糖酵解过程的细致描述融入到课程中外, 还可以将时下社会上流行的“酵素”引入到课程中来。通过对“酵素是什么?”、“酵素有哪些功效”、“食用酵素产品真的有效吗”等问题的提出, 将生物化学中关于酶的介绍融入到课程中。再通过讲解, 让学生了解酵素即是酶, 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 它参与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同时在发酵过程中各种酶的参与促使糖酵解的发生以及后续产物的生成。了解了酶的概念以及特点, 思维活跃的学生就会对“酶的添加是否会缩短发酵时间”, “食用酵素产品真的有效吗”等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以及新知识点的融入,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 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 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知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从而提高了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微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生命、水产、食品以及海洋专业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提前接触生物化学以及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 为他们在大学二年级选择心仪的专业, 更好地学习专业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通过学习前沿科学研究成果, 将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行融合
由于笔者所在大学是海洋类的高校, 所以在之前的教学内容改革中, 笔者将最后一个环节设定为关于海洋微生物的介绍。主要是介绍海洋微生物中的微藻, 如螺旋藻, 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介绍海洋细菌这一微小生物群体, 在海洋中形成微生物膜, 从而使得很多污损生物, 例如:贻贝、藤壶等附着于桥墩、水电站排水口等设施上, 最终影响人类生活安全。这些内容虽然贴近了学校的特色学科, 在理论上做到了特色教学, 但是由于内容过于专业、教学形式上也往往都是通过图片或是口述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得这部分的内容显得格外的枯燥、无趣, 或难以理解。其实, 微生物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从大肠杆菌到流感病毒, 再到可发光的海洋微生物, 这些前沿的研究在教材中并不能一一呈现, 但在生活中却是能够感受和体会得到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微生物学与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的紧密联系,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笔者利用身边的科研项目优势以及强大的网络资源, 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利用2课时左右的时间, 与学生一起讨论一篇或者一个有关海洋微生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 今年笔者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分享了一个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动物学家Margaret Mc Fall-Ngai团队所开展的关于夏威夷短尾乌贼与发光细菌费氏弧菌形成共生关系的研究。在这个研究中, 学生们了解到刚出生的夏威夷短尾乌贼身体下面布满黏液的纤毛可以产生一股吸引细菌的“洪流”, 当海水中的费氏弧菌第一次接触它时, 很多乌贼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其中一部分基因能够产生抗菌蛋白, 而这些抗菌蛋白为费氏弧菌创造了一个除了它以外, 其他任何微生物都不适合生存的微小环境, 使得只有费氏弧菌可以生存下来。而另一部分基因表达产生一些酶, 这些酶可以将乌贼黏液分解, 分解产物将成为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而更神奇的是, 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只需要5个费氏弧菌就可以实现。费氏弧菌利用这一特点很快便占领了乌贼的纤毛区, 同时迁移到夏威夷短尾乌贼的光器官, 这些细菌一旦到达便可以使纤毛细胞增殖, 使该器官体积和密度变大, 并将这些细菌包围起来。寄宿着费氏弧菌的光器官能够形成许多光线, 同时发光器所产生的神经细胞中得蛋白质也能够感受到这些光线, 感觉上就像这种乌贼装配着活生生的一对“可视手电筒”。这让生活在深海的夏威夷短尾乌贼拥有了像变色龙改变皮肤颜色一样的功能, 通过这种高超的“隐形”工具, 乌贼可以很容易获得食物。而费氏弧菌与夏威夷短尾乌贼这种共生不仅是帮助短尾乌贼获得“隐形”工具, 而且能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调节短尾乌贼生物钟, 甚至改变乌贼的身体结构, 影响其早期发育过程。
这一研究的分享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非专业的学生被夏威夷短尾乌贼的可爱形态所吸引, 同时也为美国团队26年来的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感到敬佩。专业学生和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对于这个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于实验技术, 尤其是如荧光蛋白标记之类的生物化学技术, 以及结果分析上会提出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融合, 通过实践发现, 促使许多专业学生或者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对于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些学生甚至会根据老师所介绍的研究中的某个点发挥自己的想象, 自己设计题目, 申请科技创新项目。而那些非专业的学生也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范畴。
四、结语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于一门综合素质培养的公选课来说就尤为重要。为了迎合学生组成的变化, 平衡学生的求知欲望, 结合笔者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在线培训的学习心得, 在保证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 从以上三个方面融入生物化学的内容,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面的学习。实践表明, 此次“融入”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同时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也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箫, 李文娟, 许丹, 冯建彬, 邱高峰.海洋类高校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 (5) .
计算机与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社会;生活;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Computer and Network Influence on Human Life
Yu Li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and network,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undergoing earth-shaking changes.The computer network brings convenient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life:Online games,Network classroom,Online shopping,Fry on the net.Network to the deep influence i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on people’s language,values,behavior,culture.
Keywords:Computer;Network;Social;Life;Function and Influence
当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时,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你都能看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些上网的男人一到单位或家里,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新闻发生了什么,好友是否留言,好友是否在线,跟那个美女视频聊聊天。没有网络的时候,女人回家先做饭,自从接触了网络,女人是回家先上网。就工作而言,网络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一根网线,连接大江南北,一个信件,一个邮件,瞬间的完成,沟通起来极其简洁。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对社会的影响在不断扩展。不能不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对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态度与价值取向,计算机网络都发挥着特别值得关注的重要作用。
南阳市即将举办全国农运会,为配合农运会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市政府举办“学习信息化知识、万人网上办农运”的活动,市委宣传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市科协于2010年10月推出“学习信息化知识、万人网上行”大众读书主题活动,借助民政局的社区培训中心、精神文明办的市民学校、职业成人教育系统的计算机教室和科协的远程教育系统等,对南阳城区内的广大妇女、群众、干部、应聘农民工等进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通过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重点针对我区40岁以上人群、老年人、广大妇女等群体培训,使他们掌握“十会”内容。
“十会”内容是:一、会计算机基本操作;二、会简单文字处理;三、会上网浏览和使用搜索引擎;四、会收发电子邮件;五、会网上交流;六、会编发手机短信;七、会使用电子卡;八、会使用日常家用数字产品;九、会网上购物;十、会网上娱乐。
据市委有关部门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举办电脑网络培训班116期,25640余人参加,女性占60%,其中350人取得了计算机资格证书,万户家庭参与活动。计算机网络化对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影响在南阳市区得到了史无前例地扩展。
一、是充实完善自我,接受先进思想教育
参加本次活动多数家庭人员上网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政治实事,了解国际国内局势。许多老年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的优势上网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不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缓解了老人的孤独和寂寞。如市城区天山路的一个家庭,开始一家三口只有女儿一人会上网,后来夫妻二人特别羡慕女儿能够畅游神秘的网络世界,于是老俩口要求女儿教他们上网,在女儿的耐心教授和辅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现在一家人都算是“网民”了。
二、是上网是拓宽信息渠道的最好方式,同时也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
比如在涉及家庭理财、验车、治病等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上办理、上网查询等方式,使问题迎刃而解。
市区卧龙岗街区的李国庆老人常年身体不适,去了几家医院诊治,医生诊断结果都有不同,造成他精神紧张,怀疑自己得了什么重病。后来,异常苦恼的他上网寻求帮助,将自己的病情一说,就有人立即帮他分析、诊断了疾病,而且特别符合他自己的症状,还建议他去哪家医院诊治能达到理想效果,不但解除了他的疑虑,还指出了一条明路,足不出户就看了病,他感到特别受益。
有了网络,私家车办理年检就简单方便多了。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申请,事先在家填好表格,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和人多混乱的场景,从容不迫地把验车的事就办妥了。另外许多年轻人还在网上银行购买股票、债券等业务,免去了来回跑路麻烦,大家感到利用网络办事省时、省力。
三、是陶冶情操,给家庭生活增添乐趣
网络是个神奇的世界,缤纷的世界,因此它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中州路的郑宝林夫妻是失业的残疾人,然而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下岗后,自强自立,不等不靠,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刻苦钻研信息化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练,通过电脑操作,设计用彩珠制作各种工艺品和农运会会标及吉祥物标志,并赠送给农运组委会。在家庭生活中,他还指导女儿电脑网络知识,并亲自教授女儿用电脑画图,不但使女儿增添了一项兴趣、爱好,同时还减轻了女儿画画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出黑板报、出校内刊物的时间。
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大公司、小公司、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跃的身影,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得方便,更加得丰富多彩,也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也希望网络能更好地服务人们,变得更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米切尔,W.J.伊托邦,吴启迪,乔非,俞晓.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2]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
[3]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
[4]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2.0版.海南出版社,19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