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学和社会学

2024-10-01

人类文学和社会学(精选6篇)

人类文学和社会学 篇1

摘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既需要公平又需要效率。效率高又公平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也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公正和腐败现象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导致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的思考。我们在为两者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问题而争论的时候, 就说明了我们对效率和公平的重视和向往, 因为效率和公平, 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效率,公平,人类社会

一、效率: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效率是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示器, 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反映。它既考虑生产者效益, 又考虑消费者效用, 既涵盖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又涵盖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 因此, 这里所说的就是社会整体效率, 指社会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的施展状况。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从古至今就是在不断追求效率。对效率的追求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为了追求效率, 不断改革社会体制, 创新生产技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再到最终的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提高即效率的提高能为人类带来更便利和更美好的生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是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而利益则来源于效率。过去, 效率在是人们的前进动力, 而在未来, 依旧是人们义无反顾的追求, 直至永恒。

二、公平: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公平是指阶级社会中社会利益关系以及体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制度、原则、行为等合理的意思, 也是对人际间利益关系以及非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其实质上是某种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 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东西。随着社会文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的变化, 具体内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首先, 公平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个体想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由于在组成社会合作的共同体中的人们, 具有各自获取较大利益分额的意向, 就发生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产生, “就需要一系列原则来指导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安排之间进行选择, 达到一种有关恰当的分配份额的契约。”公平就是反映这种利益分配关系的范畴。

其次, 公平蕴涵了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的意义关怀。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是只有人才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 比利益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的意义关怀。人若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除了必要的社会合作外, 还需要构筑一系列规则和秩序以维系这种合作。所以人在获得自身所得利益之后, 还要环顾其他人是否也得到了应得的报偿, 这既是他自己生命存在的前提, 也是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因此, 与其说公平是人际间各种利益关系、价值关系的反映, 不如说其本身就是蕴涵着意义关怀的更高价值。历史上的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等, 由于其同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特别是所蕴涵的人类对公平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才使历史中的分配形态不断超越并进而向更高的公平理想迈进。

三、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根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而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是劳动的实践。一方面, 人们在劳动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且还要以较少的劳动量支出获得较大的劳动效果, 也就是不断地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 人类劳动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为了使劳动实践正常进行下去, 就需要运用各种规范去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就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遵从或符合某种价值观。这就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四、效率和公平: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社会主义公平特别是更高层次公平的实现, 要以生产力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作为根本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公平要消灭阶级, 而“社会主义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要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要将按劳分配的公平权利提高到按需分配的平等权利, 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公平, 先靠生产资料转为公共财产和剥夺资本家是远远不够的, 是需要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更高的效率。经济不发展, 效率不提高, 即使法律上规定了的公平权利, 对每个人来说, 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关键是实现的条件, 即加快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效率。有了效率提高这个根本条件, 就能提高教育水平, 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一个比较均等的机会, 实现其应享受的各种公平权利。所以在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后, 就要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和提高效率上来。

公平正义是随着人类生活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范畴。效率与公平不能用孰先孰后来表达, 因为效率与公平是一个互动过程, 效率促进公平内涵不断发展, 公平保障效率不断提高。综上所述, 实现了统一的效率与公平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张易、庄士勇、宫鲁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效率与公平关系思想初探》, 《枣庄师专学报》, 2001.6。

[3]李浩:《从演化观点看马克思主义的效率与公平》, 湘潭大学, 2003年。

[4]刘芳:《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哲学思考》, 《长治学院学报》, 2008.8。

人类文学和社会学 篇2

A.关注人和社会

B.关注人和自然

C.强调逻辑思辨

D.探索未知世界

2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其进步意义在于()

A.尊重私欲,否定封建理学

B.提倡个性解放,阐发西方人性观

C.科学地揭示人的本性

D.倡导追逐私利,赞扬资本主义财富观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宪成提出这种思想主要是基于()

A.空谈心性的学风泛滥

B.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危机

C.清朝频繁出现文字狱

D.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4有人认为:“东汉言经学,南宋育道学,晚明言心学,然皆有气节焉。”由此可知,经学、道学、心学三者的共同点是()

A.强调儒家伦理

B.提倡经世致用

C.吸收佛道精华

D.注重会通中西

5古代有一名人,号称无冕之王,即素王。康有为对此人崇敬不已,因此,自号“长素”。据此判断,素王最有可能指的是()

A.孔子

B.王安石

C.光绪帝

D.伏尔泰

6古希腊的某流派思想家重修辞应用,轻思辨理论的研究方法,造成严重的感觉主义与怀疑主义倾向。他们甚至不顾事实,一味玩弄文字游戏和诡辩,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该流派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7古希腊思想家认为:人是无法寻求最高原则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原则,只存在着对自己切身利益有益或有害的原则,而这就是一个人对社会万物进行价值判断的最终基础。出现这种思想的历史原因是()

A.神本哲学造成了人对未知世界的迷茫

B.古希腊民主政治中人的地位日益突出

C.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命题

D.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8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其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轮番而治

B.人尽其才

C.专家治国

D.直接民主

915世纪的意大利人布鲁尼说:“非凡的才华只能从渊博的知识中产生,因此需要广涉时事、博览群书。要研究哲学、诗歌、演说、历史以及其他方面的著作,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该观点在当时最具进步性的意义在于(

)

A.重视文化知识

B.重视历史研究

C.否定神的启示

D.重视个人素质

1018世纪的百科全书派认为,他们用物理和机械原理去给世界做最后解释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拉普拉斯甚至提出,只要有质量和速度,通过心灵就可以预测自然界的未来和发展状况。这不能反映出()

A.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B.启蒙思想的方兴未艾

C.宗教神学已退出历史

D.理性主义的迅速崛起

11卢梭批评英国的议会制说:“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这反映出卢梭的主要主张是()

A.人民主权

B.公共意志

C.民主共和

D.直接民主

12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莱布尼茨十分推崇中国,他曾经说过:“根据中国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它也使‘地稳固,使万物各有其果——这一切都不出自万物,不属于万物本身,而完全来自‘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这说明()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B.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种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C.莱布尼茨从根本上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

D.中国文化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逐步兴起

13某项文明成果“对社会大众而言,阅读经典著作和辛辣激进的时评文字已不复是梦想,而对于中世纪末期的教士和国王们来说,千百年来那种独占上帝意旨解说权力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撕得粉碎。”该文明成果是(

)

A.“九十五条论纲”

B.牛顿力学体系

C.中国印刷术

D.人文主义

14“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和对他们的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个发明。”这个发明是()

A.进化论

B.核武器

C.火药

D.蒸汽机

15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历史事物是()

A.司马迁散文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汉赋

D.汉代隶书

16僧人用通俗的语言和故事向民众解说佛经,为吸引听众往往采用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尾,这种“俗讲”逐步演化为后来的古典章回体小说。这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是()

A.世俗化

B.平等化

C.典雅化

D.简约化

17狂放不羁的李白等人固然是才华横溢,常人遥不可及,但真正为后世文艺定规立法的巨匠则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诗歌)、大义凛然的颜真卿(书法)、尊孔辟佛的韩愈(文章)等人,史称“杜诗颜字韩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李白等人凭自身才华创作而不讲究方法和技巧

B.杜甫等人的艺术水准比李白等人的艺术水准高

C.杜甫等人的文艺创作更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口味

D.杜甫等人的文艺思想更符合后世的主流意识形态

18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A.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綜合结果

19从中唐起,白居易、韩愈等人继承杜甫的文艺创作思路,崇尚“文以载道”“陈言务去”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与此相符的历史现象是()

A.古典文艺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

B.面对社会危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复兴儒学,重整社会秩序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自然经济衰落

D.中央集权强化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新变化

20右图为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一幅清朝画作,这幅画集中体现了()

A.明清中国文人画的典型特征

B.中国画重神似、轻形似的特点

C.中国画重写意、轻写实的特点

D.西方绘画风格对中国的影响

2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唐诗中洋溢着“尚武”和“轻儒”两种情绪。出现这样的情绪的历史背景是(

)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民族融合的深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2《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君主除了唐太宗之外,其他君主或昏庸,或偏执,或残暴,或自私,这反映出()

A.吴承恩反对君主制度

B.吴承恩的民主共和观念

C.明代君主的专制和昏庸

D.西学东渐的发展和传播

23对“情”“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认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出现该现象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D.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和传人

24有人用“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和“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来描述中国戏曲。这体现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A.动作程式化

B.场景虚拟化

C.人物脸谱化

D.语言音乐化

25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发明不属于“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的是()

A.“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B.“火树干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c.“浓烟一路冲天起,汽笛频鸣在转叉”

D.“行名推累葛蓝姆,铁线曾从海底穿”

26中国人描述某种西方发明说:“黑暗之中见光亮,全凭白布作排场。离奇荒诞无中有,恰似烟云过眼忙。”此项发明的发明人是()

A.Newton

B.Darwin

C.Edison

D.Einstein

27右图所反映出的科学观点的创立者是()

A.牛顿

B.哥白尼

C.拉马克

D.爱迪生

28二战后,爱因斯坦非常懊悔自己当初从事的关于相对论的科学研究,他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下列对于该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认为自己的研究不够深入,表现了爱因斯坦的进取精神

B.认为自己的成果不够巨大,表明了爱因斯坦的谦虚精神

C.忧虑科研成果被异化为战争工具,表明了爱因斯坦的人文情怀

D.不满意当时美国的核讹诈政策,表明了爱因斯坦的亲苏倾向

2920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了各自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应是()

A.电影和电视

B.飞机与地铁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30黄遵宪有诗曰:“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车与舟,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这说明()

A.工业革命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工业革命破坏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C.不正确利用科技成果,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D.黄遵宪反对西方工业文明

31《海国图志》刊行后问津者寥寥,一些顽固守旧官僚对之肆加攻击,甚至主张将之付之一炬。顽固守旧官僚肆加攻击《海国图志》主要是因为《海国图志》()

A.重视儒家学说

B.主张经世致用

C.倡导学习西方

D.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32冯桂芬,取号“景亭”,意即景仰亭林(顾炎武的号)先生。请问,冯桂芬景仰顾炎武的主要感应点是()

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

C.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

D.倡导通经致用的务实学风

3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34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党纲中删去了原同盟会政纲“男女平权”一条,孙中山向女界解释说:“至党纲删去男女平权之条,乃多数男子之公意,非少数人可能挽回。”这充分说明()

A.孙中山反对男女平权

B.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C.国民党不具有革命性

D.国民党缺乏明确的纲领

35胡适将新文化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种观点()

A.正确,两者都有反封建的一面

B.正确,两者的性质毫无二致

C.错误,两者的本质并无相同之处

D.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的否定,文艺复兴是对古典的恢复

36,1918年底,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在此前后的周树人、周作人、胡适、沈伊默等文学家都创作了关于人力车夫的作品,老舍的《骆驼祥子》也是关于人力车夫的文学名著,这表明()

A.新文化运动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

B.新文学的发展伴随着思想革命

C.无产阶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角

D.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领导作用

3719世纪末20世纪初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玩偶之家》塑造了一个具有自立、自强、自主、自尊精神,不甘于被支配和被玩弄,热烈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娜拉。1918年,在胡适等人的推介下,娜拉几乎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娜拉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主要得益于()

A.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B.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胡适等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D.报纸、电话等快捷新式媒体的广泛应用

3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逐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这段话意在强调()

A.實行民族主义,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

C.实行民生主义,改善民众生活

D.驱逐西方列强,争取国家独立自主

391912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民生主义思想:“一方面图国家富强,一方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而预防流弊的政策就是实施“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他主张国家的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航运等“皆归国有,不使私人独享其利”。列宁看到孙中山的文章后,称赞他是“杰出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上述言论表明他()

A.接受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B.试图走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认识到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性

D.开始从旧三民主义转向新三民主义

40牡丹号称“花中之王”。1913年时中国有文人这样写道:“底事繁华不

可留,空教富贵住心头。众生一切皆平等,香国称王也含羞”“浩荡狂香荡未收,万千红紫不如收。钟声催醒繁华梦,从此称王一笔勾。”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C.当时国人希望推翻彼时存在的君主制度

D.当时国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411923年,在一份关于“现在中国流行关于政治方面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的民意测验中,“社会主义”得291票,“三民主义”得233票,“联省自治主义”得40票,“好政府主义”得14票。这充分反映了当时()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第一大党

B.中国共产党影响力已经超过国民党

C.革命思想对民众的巨大影响

D.民主气氛浓厚,民主思想活跃

4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43一位中学外语教师受社会大形势的影响,青壮年时期在中学教授俄语,晚年时候改教英语。这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B.中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

C.从“一边倒”到对外开放

D.中国民主化的逐步实现

4420世纪50年代,夏衍在《文艺报》上发表《量中求质》的文章,提出“写又快又好且适于上演的大量剧本”;同时巴金宣布将在一年之内,写一部长篇小说、三部中篇小说,再加上一本译著的任务;田汉则宣称他在一年之内写十部戏剧和十部电影剧本。这充分表明()

A.夏衍、巴金等人為当代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B.“大跃进”战略在文艺界的贯彻和体现

c.新中国的成立大大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

D.中国文艺界求真务实的精神面貌

45中国的某项科技成果问世后,国际媒体评论说:“今天的试验是对赫鲁晓夫的继承人的一次及时的提醒,即提醒他们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陈毅元帅为此说:“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了,气顺了。”该科技成果是()

A.中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46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说:“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逐渐灭亡”的过程实质上是()

A.工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过程

B.拜金主义取代宗法主义的过程

C.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

D.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的过程

47《绘画与科学》中说:“19世纪后半期,随着物理学中光学知识的系统研究,以及光学和色彩学关系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绘画崭新的面孔。”下列绘画作品属于这种新面孔的是()

4819世纪中期欧洲有个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以下最让出版社心仪的画家是()

A.德拉克洛瓦

B.米勒

C.塞尚

D.毕加索

4915世纪意大利的画家为了正确表现人体,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同时正确的空间表现则需要有严格的透视画法,于是出现了科学与绘画的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自然科学的发展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浪漫主义的发展

D.世俗文化的兴起

50“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这种语言风格的小说最有可能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5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破除程朱理学对于经义的专有解释权,强调提高经学的地位,号召世人直接研读儒家经典,恢复经典的本来面目,正确体悟经典原意,达到通经致用的目的。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卷首劈头立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理学强调君臣大义,黄宗羲则批判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削弱君权,提高相权;削弱中央集权,地方适当分权。理学强调重农抑商,黄宗羲则大力提倡“工商皆本”的论调。

材料二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批判盛行的拉丁文本基督教经典,倡导人们去阅读原始的希腊文本的基督教经典。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材料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思想有何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思想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中华文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1.A2.A3.A4.A5.A6.A7.B8.C9.C10.C11.D12.D13.C14.C15.C16.A17.D18.A19.B20.D21.C22.C23.D24.B25.C26.C27.C28.C29.C30.A31.C32.D33.C34.B35.A36.B37.A38.B39.B40.A41.C42.B43.C44.C45.C46.C47.D48.B49.C50.D

51(1)相同点:抛开传统解释,直接阅读和领悟经典,批判旧思想;关注人性;关注现实;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建立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等(或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等)。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旧有的政治和思想体系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2)不同点:中国的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西欧的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原因: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君主专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西欧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国处于封建割据、混战的状态;西欧君主和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都要求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人类文学和社会学 篇3

现阶段人们之所以开始重视环境, 其主要还是长时间不合理的利用衍生出来的弊端已经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社会活动, 因此只有与自然相处的时候秉承合理改造的理念, 才可以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1 环境艺术的客观存在

环境艺术与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 使其具有使用价值, 而相对的这些环境也影响了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 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因此环境会对人类产生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是长期、持续性存在的, 并且环境不因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人类依据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呈现出来的结果又由人类去欣赏或使用, 因此环境又是人类审美的客观目标, 是具有客观性特质的空间区域。

1.2 环境艺术的历史性

每个城市在向城市化的演变进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生存环境的问题, 包括空气质量、人口密度等等, 这些所要面对的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代价。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这些困难, 就需要在对环境改造的时候将视线放长远, 妥善把握环境艺术改造的尺度, 需要是在不破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并且逐步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意识。居住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审美标准和建设材料不会超过时代本身的历史背景, 并且集中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轨迹以及社会生产力。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 人们不仅创造了具有居住价值的环境艺术, 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调整、改造。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居住环境的形态, 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 一部分的环境艺术被保存, 另一部分则被淘汰。因此这些保存下来的空间标志能够反映出时代所能解释的物质和思想文化的精髓。环境艺术是人们通过实践将时代理念付诸于现实的过程, 其中包含的思想精髓经过历史的洗礼, 都会变成某个地域的地标建筑, 例如埃及金字塔、北京故宫等。并且其历史性是无法复制的, 历史性是这些环境艺术成为精神文化瑰宝的必要条件。

1.3 群众的参与性

伴随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 人类只有基于文化价值的取向上才能得到发展, 在建立环境艺术价值观之前, 必须建立宏观的文化价值, 价值的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在人类生存环境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 就会突破单一的物质需求, 而向精神文化转移, 精神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根源均为人类的主观意识, 而精神文化相比环境艺术是更为广阔的思想范畴, 所以精神文化的发展程度决定人类对于环境的改造形式, 也影响人类在对环境进行设计时涉及到的物质资源管理与使用。由于地域精神文化差异造成的设计风格差异能够反映这一点, 也可以说环境设计风格的差异反应出不同地区人们的民俗、行为习惯和社会伦理, 并且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延伸发展得来的, 这种历史延续与当代社会观念相融合就会形成“观念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样因为人类活动具有层次性, 由具体的人掌握, 并且通过行为反应出来, 所以群众参与环境艺术的模式已经无法改变。

环境艺术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因此也赋予其人类的参与性。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也需要不断革新, 这种改变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引导, 只有不断的依据时代变化更新环境设计意识, 才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是人, 所以环境艺术作品的形成受到人类精神理念的较大影响, 人类主观意识对于环境的作用体现在环境艺术风格存在地域的差异, 其差异的主要根源就是各区域的思想价值不同, 人类参与的模式也存在差别。环境艺术的这种风格特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沉淀, 是公众参与实践的结果。

2 环境艺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环境艺术的建设是由相关管理部门决定的, 而这种决策会受到群众主观意识的影响。因为只有能与市民价值取向相呼应的环境艺术品才具有价值。所以不难发现环境艺术的改造和建设是由群众共同加入, 是经过某个时代观念聚集的产物, 没有群众的参与就无法实现环境艺术的改造和建设。一个新的群体的观念成熟后, 其个体就会产生了解社会和其它个体的需求, 这些因素体现在对环境改造的过程当中, 也是形成新规范的过程。当环境革新中, 群体会根据生存环境, 按照群体的新关系和生存形态对自身做出调整, 于是就会产生新的文化观念。

由于社会的价值是由个体的意识所组成的, 所以社会价值体现了每个部分群体的主观意识, 它是群体价值相统一之后的产物, 也反应了群体的价值取向。群体依据时代变化产生的价值观念属于一种历史价值思想。群体对于一个环境艺术模式的认可, 表现出了群体作用于此类环境艺术模式的价值观, 同样也是一个群体经过长期文化精神沉淀的结果。即使参与社会发展的群体自觉性不同, 但是还是有价值观的共通点。现今, 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想法存在差异, 因此在面对新的环境艺术的同时, 需要明白自己也是参与者。当然这种参与观念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 要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沉淀, 并且受到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综合素质的影响。所以群众与个人参与环境艺术越是深入, 其反映出的团结力和观念就越是明显, 而为了使这种凝聚力更强, 就需要开展对于群众的环境艺术教育, 只有保证开放性, 才能使群体的参与和渗透得到保障, 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质量。

居民对生存环境的良好理解, 体现了城市文化品位的上升, 文化品位上升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不断的优化环境艺术, 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越的生存环境。

3 结束语

环境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 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园林景观等等, 其广泛性决定了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特殊性, 它以环境作为载体, 又会受到环境的众多制约, 所以它有与环境互相依存的循环特点。环境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 深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只有秉承保护环境、创造环境的理念, 才是人类文化进步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铭杰, 张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2]解伟祎.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学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2 (6) .

[3]张永丰.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探析[J].大观周刊, 2013 (8) .

人类文学和社会学 篇4

(一)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主要内容:

2.智者学派思想的主要特点:

(1)专业性。智者学派多是知识渊博、才能出众的职业教师。

(2)狡辩性。智者学派常用各式各样的狡辩语言和方法阐释其观点。

(3)进步性。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3.古希腊哲学中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二)文艺复兴

1.主要内容:

2.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

(2)批判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3)主张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反对消极的人生态度。

(4)提出和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和国家学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5)重视科学实践,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6)在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欣赏新的文学艺术和新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艺复兴的影响。

(2)德意志四分五裂导致天主教会的掠夺。

(3)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2)其他新教: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3.影响:

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四)启蒙运动

1.兴起原因:

(1)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

(2)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内容:

3.基本特征:

(1)从批判对象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领域看,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

(3)从批判方式看,摆脱宗教的束缚,强调“理性”。

(4)从历史作用看,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做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六、近现代西方科学发展历程

(一)物理学

1.发展历程:

(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他的发现以及他开始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力学体系,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学现象有着决定性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爱因斯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指出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的。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對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由此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将物理学发展推到全新的高度。

(4)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物质的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位即能量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2.牛顿学说的主要影响:

(1)牛顿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并确立了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

(2)为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发展树立了楷模。

(3)推动了启蒙运动。

(4)当然,牛顿的机械决定论对某些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生物学

1.主要内容:

生物是进化的,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①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物种产生,旧物种灭绝。②生物的进化是连续的,没有不连续的突变,自然界没有飞跃。③生物间有共同祖先,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④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

2.重大影响:

进化论思想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结束了上帝造人类的神话。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它不仅丰富、发展了生物学本身,也使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统一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使它们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进化论思想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科技革命

1.概况:

2.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直接对立阶级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结构的变革。③都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④受到多国政府的重视。

(2)不同点: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发明成果绝大部分是对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后两次科技革命的主导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几乎都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之后慢慢传播到其他国家;后两次科技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④从社会环境看,前两次工业革命都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开始于二战期间。

3.科技革命的主要作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使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步形成,促进了近代城市的产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成为新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也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社会化,同时也极大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核能成为新能源,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引起人类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革命性的变化,同时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七、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历程

(一)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

2.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二)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绘画要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在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中寻找创作题材;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浪漫主义美术主张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与刻画,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2.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比较:

(三)音乐

1.发展历程:

2.现代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1)多样性。有摇滚、蓝调和爵士乐等。

(2)时代性。一战后爵士乐成为主流;二战后摇滚乐成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更多风格。

(3)音乐的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4)音乐发展呈现大众化和多元化趋势。

(四)影视艺术

1.发展历程:

2.社会影响:

(1)积极影响:丰富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增进知识,拓宽视野;引领潮流,带动消费;具有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2)消极影响:语言和图像的直接性一定程度上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宣传的某些价值取向会误导社会成员的观念;某些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存在危害;由其所引发的不良习惯(譬如长时间观看影视剧等)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完)[L]

文学人类学的发展 篇5

文学人类学作文一个新兴学科, 它从诞生到如今已有一百余年了, 各种全新的研究成果为这一学科不断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而文学与人类学这两个同为“人的研究”的学科也在彼此互补甚至逐渐融合。

第一点, “文化他者”概念的引入。人类学诞生之初, 其主要研究对象便是“非西方的文化传统”, 他们游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通过田野调查将西方传统之外的知识与文化传播于世。最初他们使用着西方文论学家和科学家们所推崇的科学话语, 然而逐渐地, 人们发现这不现实, 尤其是在解构主义对科学发起挑战, 并且现代语言学体系确立后, 诠释学被拉上台前, 表述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人们发现过往所追求的绝对客观如此的不真实, 人类学运用了大量的情节结构和叙述方法, 如同一首宏大的史诗, 完全可以用分析文学文本的形式来解读。而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批判更是让人们逐渐明白, 人类学家的工作似乎走错了路。他们竭力创造的普遍化体系还是建构在西方思想核心之下的, 用总体化的西方范氏去肢解所有文化形式, 这不仅在认识上同样在表述上都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

而在一战对于西方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极大打击之下, 人们开始反思, 西方文明真的是进步的, 领先的吗?而当“乌托邦”的诱惑光芒闪耀, 对文学界的巨大冲击便由此产生, 一大批现代主义文学家致力于以文化手段构筑“理想国”, 他们对原始思维和原始文化极端执着, 甚至视之为“人类的唯一希望”。他们急于抛弃被理性和实用主义捆缚了太久的世界, 他们要寻回现实中早已丢失的“诗意”, 恢复人与自然万物间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努力, 只能去“他者”当中实现。

第二, 我们要知道以上的这种对于他者的极端推崇只能是一个学科健康发展的前奏, 因为这种贬此扬彼本身就是另一意义上的错误。人类学得原则是文化相对主义, 他要求我们一视同仁地看待世界所有种族及其文化, 这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 消解各种意义上的种族偏见和历史偏见, 将本族中心主义在自己的理性思考上彻底去除。这样我们才能够公正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体系, 这对于现代的全球化文化观极为重要, 然而这非常困难。但是好在随着研究的进展, 人们逐渐从这种狂热的, 非理性的研究方式上走了出来, 人们开始迈向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大视野, 它产生了一种强大的“陌生化”效果, 不仅是对本族文化, 也是对世界文化, 人们开始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看待人类文明,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价值重估和再阐释, 不得不说解构主义在其中仍旧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 人们开始不再囿于最初文学, 人类学得小圈子, 视野扩大到人类文化。文学研究逐渐与文化研究融合, 眼界的开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成果。然而也有学者在担心这是否会造成过度阐释的盛行和传统文学批评的消失, 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 我们的研究不再单纯局限于文学理论, 而是走向历史, 走向整体文化, 例如, 法国学派利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文本“探索民族历史的总体面貌在总体社会学中的地位”。用文本解读历史, 解读社会, 进而上升到整体民族文化的层次, 这是法国社会学“年鉴”派对“社会事实”的研究理路。社会事实是经验性的, 可观察研究的, 它具有“实在”的特质。将文本内容作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 从而复原其文化背景, 同时再“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从文本的复原中进行文本的再解读, 以“社会事实”, 习俗背景, “韵律”等等进而分析出最初社会与自然规则的统一性。但在这过程中, 也并不以部分现象去推导整体, 而是抓住某一“神圣时刻”来解释各种各样的个性行为。真正意义上去掉“象征性阐释”, 追求“原意”。这种人类学带来的文本批评方式, 其方法论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学习。

二、文学对人类学的帮助

首先,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诞生之初, 文学人类学更偏向于人类学研究。文学人类学得研究设想倾向于把文学现象当作文化现象来看。它更侧重于传播和符号学意义而非人文精神意义。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文学人类学更偏向于一门人类学的方法论研究。尤其是在费尔南多提出了文论学的新关注点——非语言交流系统后, 这便成为了早期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基础。在他看来, 文学人类学得基本方法应是符号与传播的方法, 他由此构建出了一套“符号类型学”模式, 从而分析普遍要素与特殊行为。而其着眼点在于行为而非精神, 也即是说, 文学人类学尚属社会科学而非人物学科。而其着眼点在于行为而非精神, 也即是说, 文学人类学尚属社会科学而非人物学科。而在他之后, 一大批人类学家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考察文学的特异性并对多种文学形式进行对比, 从而发现文化相似性中的差异性。

但美国的恩尼格更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提出:文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下属分支学科而非文艺学的。文学分析只是一种发现人类学素材的手段。文学并非是一种自足的实体, 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实体。在这一基础上, 文学的概念需要加以扩大, 使之包括表现性文本, 描写性文本, 意欲性文本, 审美性文本等各种类型文本, 而它们都将作为人类学素材进行研究。甚至语言的文本也只是一方面, 还应包含身体的文本, 对象的文本, 环境的文本等等。

当然这种武断的分类自然引起了分歧。当然这种武断的分类自然引起了分歧。有的学者提出, 我们必须区分文学人类学和文学的人类学, 我们是对文学文本中的社会学现象感兴趣, 还是对作者, 读者在符号活动中的不同作用感兴趣。当然还有第三种理解“文学人类学是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对文学文本的研究分析”。

而在此基础上的诞生了“人类学诗学”一派, 则既摒弃完全用统计学符号学等“硬科学”方法去研究文化, 也不借用人类学手段去研究文学。而是要依靠诗学和美学的方法改造文学人类学的僵化体系, 使传统意义上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即各种现象如仪式亲属关系等与主体性感觉, 想象, 体验等相结合, 创造全新的文化表达和文化蕴涵, 爱德华·萨丕尔便是一个代表。

三、结语

文学人类学如今尚属一门新兴学科, 然而其独特的方式与广阔的视角已经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研究与想象空间, 甚至不少现代作家已经尝试运用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写作素材, 如村上春树的《1Q84》与大江健三郎的《水死》便充分运用了《金枝》中的人类学研究成果, 甚至如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中都有《金枝》的人类学影子, 而布洛克等文学评论家也开始大量运用人类学思想进行文学评述, 而现代西方文论更是在这方面有着大量创新。这一现象足以给传统文学界及评论界带来新的挑战, 如何面对文学想象范式的转换, 重新构建一种开放式的世界批评观, 并且时刻注意不要被过度诠释等新的问题所影响。这便成为了新一代人文及社科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探索目标。

摘要:文学人类学是在20世纪解构主义影响下学科危机及学科重建的产物, 然而截至今日, 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划分仍未完全定型, 学科内部存在派系林立的现象, 而统计学, 现象学等传统人类学研究手段也在这里与美学诗学等新兴研究手段公分天下。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舒宪.弗莱的文学人类学思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人类文学和社会学 篇6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应该从作品构造和社会意识方面着手。分析作品本身的构造能够使其更加正确地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社会意识。因为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现象的反应, 所以不应避开社会意识而只谈作品构造。在社会意识层面分析作品结构会更加明确。

二、《赤道》的研究原因

(一) 《赤道》是玄镇健的首部长篇小说, 也是其以所处时代为舞台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二) 当时由于固有观念的限制, 对《赤道》的研究只是简单涉及。

(三) 《赤道》大多是被作为涉及“性问题”作品来探讨, 其重要性相对被忽略。

(四) 《赤道》是对理解作者文学体系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三、构造分析-三角关系的连续

作品构造是以人物的三角关系连续来完成的。一个女人两个男人和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这些人物关系中的纠葛构成了人物的三角关系 (共有7组三角关系) 。而作品的文章结构基本分为6个部分即:基本事件;使主要故事展开的基本设定;引向全文高潮的事件;人物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事态变化, 结尾。

金耀海是人物关系的中心。作品开端的事件是为了吸引读者对接下来的连锁式关系产生兴趣。事态发展过程中作品的秩序、多样性、统一性都有体现。作品中三角关系的连锁性呈现了一种新的样态。人物三角关系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即是变化的形态。

《赤道》并不是单纯的爱情小说。它不仅展开了较为广泛的人物关系, 也提供了以此来理解当时社会变化的视角。文章中出现的朴丙日和金尚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势力的中心。

四、构造分析-虚伪和真实

本作品由场景的连续构成。文章叙述按照从现在到未来的变化顺序, 没有倒叙或插叙的手法。作品在最开始的设置是通过朴金二人的矛盾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的几个谜团引导读者揭开真相。在语言手法上, 只以旁观者口吻叙述的方式也体现了恩珠悲剧的必然。在结尾阶段, 三人关系构成重要因素。

朴恩珠的人物形象分析:她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 遭受金耀海的侵犯成为其人生变化的契机。从自杀未遂到最后跟随革命志士远赴海外, 这是她从虚伪浮华生活中觉醒并成长为有独立自主意识女性的过程, 选择了人生真与善的过程。

明花的人物形象分析:明花与朴只是肉体关系, 以此换取未来生活的金钱。她对金有着牺牲自我的爱情。文章最后她的行为也是她个人意志的明确体现。个人解放是她从不绝望的动力的目标。

通过本作品的结构和人物设置, 读者最开始由于兴趣而阅读, 在此过程中将隐藏的真相挖掘出来。不仅使读者理解作品呈现的现实和真实, 也能由此获得启示而审视自我行为。因此这部作品能够让人获得更正自我提升自我的启迪。

五、社会意识-两种势力的对立

(一) 朴丙日:他是与日本势力勾结的资本家。将所有的问题用钱衡量和解决, 要求所有人按照他的规则行事。

(二) 元石浩:在朴的势力下苟且偷生, 凡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朴的势力越扩张, 元就越弱小。这种人物设置代表了日本统治时期许多的资本金与其走狗。

(一) 金尚烈:为民族解放而站的斗士。以他为代表的这群人的斗争是民族与个人的希望。这也是当时社会民族解放战争中值得赞扬的民族精神的代表。

(二) 金耀海:有热情却缺少指引的普通民众。虽怀有热情和志向, 却不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当时社会有许多此类普通民众和青年知识分子, 所以需要有金尚烈这样的领导者来指引方向。

以上两种势力中, 以朴为中心的反民族 (否定) 势力和以金尚烈为中心的民族 (肯定) 势力。否定势力以金钱为一切基准和目标, 而肯定势力则是领导者与民众共同发挥最大能力来挽救民族和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 本作品中出现的3个女性人物都在两种势力中存在并变换了所属势力。也因这3个人物, 两种势力的区别更为鲜明, 矛盾也更为激化。肯定势力人物都为了民族而肩负使命, 怀着希望努力奋斗。而否定和肯定势力在道德观方面的根本性差别也在于此。

六、社会意识-斗争辩证法

斗争分为盲目斗争、有目的消极斗争、有目的积极斗争三种。

(一) 盲目斗争:

1.金耀海。杀害朴未遂而入狱-对朴行为的反抗结果。出狱后强暴朴的妹妹恩珠-报复朴陷害自己入狱的结果2.朴恩珠。自杀-对朴丙日只顾自身名誉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抗争结果。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盲目斗争是只因一时冲动而发泄自我愤怒的愚蠢行为。

(二) 有目的消极斗争:

明花。表面一切服从朴, 实际是为了攫取更多钱财来支持爱人。这种斗争是利用现有资源的抗争方法。在艰难而险恶的社会中运用这种斗争方式需要有绝对的智慧。

(三) 积极斗争:

金尚烈。与日本势力为敌, 为了民族解放而站。金的出现也使得后来明花, 恩珠都走上了积极斗争的道路。消极斗争是积极斗争的准备阶段。

辩证关系:

(一) 把握全局, 控制自我情绪, 要根据自己的处境和能力来选择恰当的斗争方式, 这是有目的消极斗争的智慧所在。

(二) 将盲目斗争的热情和消极斗争的智慧相结合, 做出必要行动的是积极抗争法。

(三) 作者本人也是消极抗争的代表。但在这部作品创作时指出了消极斗争的限制和弊端, 暗示着应选择积极斗争方式。

七、结论

《赤道》以其与通俗爱情小说相似的作品构造体现了担负民族解放使命的社会意识。人物三角关系的不断变化也成为新的人物设置样态。作品中两种势力的对立, 三种斗争方法的比较与辩证关系, 都说明了作品构造与社会意识密不可分, 缺一不可。

想如实解析作品就要首先分析其构造。作品构造的分析方法是文学研究的命脉和探究方向。作品构造与社会意识是相互依存的,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作品研究的原则。

根据此原则分析和评价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任务, 本文将《赤道》的作品构造和体现的社会意识相结合作出分析, 旨在深入明确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한국문학이론과비평》조동일韩国学术信息网w w w.papersearch.net

上一篇:充电特性下一篇:创设情境欣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