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资源库

2024-10-16

文学艺术资源库(精选12篇)

文学艺术资源库 篇1

1 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特征及现状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走过了若干年头,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 各高校也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许多新兴的科技被应用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科研活动中, 从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等等。其中,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逐渐得到普及。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

1.1 资源库重量而不重质

许多高校提起教学资源库, 都非常自豪地宣称自己的资源库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T (数据容量的单位, 1T=1, 000, 000兆比特, 后同) 。其实, 如果请专业工程师来进行分析比对就可以发现, 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冗余或无效数据。举个例子, 某高校美术学院和设计学院都单独建立了设计类图片素材库, 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数据是重复的, 因为它们都是艺术设计类的图片素材, 尽管它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所以与其比拼资源库的规模和数量倒不如提高资源的质量, 那样才更有意义。

1.2 简单复制而缺乏独立特色

沿海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成果也较为显著, 比如高性能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智慧化校园管理体系等等……因此一些信息化建设发展较迟缓的高校常常会追寻那些高校的足迹, 这样虽然能少走弯路, 节约资源和经费, 但如果前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对自身特色的考虑, 那么就会变成其他高校的简单复制版, 缺乏自己的特色, 缺乏独立性。以教学资源库为例, 如果两所高校教学资源库里面的数据库模型的构造、列表的制定、搜索的语法, 甚至一些表单数据的定义方式或内容都一模一样, 那将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1.3 管理平台落后且缺乏统一的体系

目前, 只有少数高校使用了新型的云计算平台来管理教学资源库, 如Paa S平台模式 (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 , 这种模式基于云计算服务器平台和开发环境, 因其服务的灵活和高效及无与伦比的可扩展性, 正被Google和Amazon等软件巨头着力推广使用, 将Paa S应用在教学资源库中[1], 不仅提高了资源库的横向扩展性和服务的自由度, 也提高了资源查找效率并有效改善用户体验。除了管理平台尚未采用Paa S模式, 多数高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比如教务、学工及各二级学院都只建设和使用自己的系统, 它们之间缺乏统一的API接口, 相互独立, 成为信息孤岛, 数据和资源无法得到更有效的共享和利用, 所使用的数据也相对存在局限性。

1.4 资金来源单一

就目前而言, 国内的众多高校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 项目的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 基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国家、省市级财政拨款,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款项暂时能满足需要, 但是从长远看, 高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后续仍然需要不断的投入, 这无形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而与此同时, 国外的高校, 如美国和欧洲的高校, 他们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的时候, 除了有联邦财政或者国家的教育支出支持外, 还有很多的个人捐款和企业赞助, 比如像微软、谷歌这些著名的IT企业, 甚至AT&T, 花旗银行等都会出资赞助学校信息化建设, 尽管这些企业资助有些是有交换条件的, 我们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是否也能对此有所借鉴, 合理引入一些社会资金, 帮助高校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 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需重视的方面

2.1 面向教学和科研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为了更高效、便捷的使用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无论是采用何种数据库模型来建立教学资源库, 其架构一定是首先考虑到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例如在设计查询关键字的时候, 首先考虑的是师生在使用时常用的关键字, 而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与教学关联性不大的词语, 否则就背离了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初衷了。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 那么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以及众多学生, 将会是最直接最主要的用户和体验者, 所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从教师及学生的实际要求出发, 如果脱离师生的实际使用需求, 而空想一些功能和内容, 那是没有必要和浪费资源的。每一名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使用习惯都不同, 那么为考虑这些不同, 必须有一套体系来融合这些需求, 既不能将资源库搭建得散乱不堪, 也不能呆板的统一成一种模式, 这是一门相当的学问, 需要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联合各教学单位认真考虑和研究。

一旦教学资源库建立之后, 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 这包括对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的培训。除了年轻教师, 一些资深的老教授也需要适当的培训, 因为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并且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培训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提升, 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

2.2 面向资源和云计算

建立教学资源库, 目的是将分散的资源有机的整合, 这样可以在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除了简单的罗列资源的种类, 还需要将其根据一定的划分方式来进行重新排序和整合, 如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需要来将各类资源的排列进行加权处理, 采用不同的排序方式。比如将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资源排列在靠前位置, 次重要的资源排在其后, 以此类推, 不能仅仅简单的将资源门类按照笔画或者拼音的顺序来排列。除此之外, 也需要对资源进行定期整理。比如大量的音视频资源, 这些资源的特点就是数据量非常庞大, 以一所全日制学生人数在1万人左右规模的高校为例, 视频资源如果不经甄选任意放进教学资源库, 一学期下来就可以有5T至10T左右的视频资源, 按现在普通高校的存储设备的承载能力来看, 可能一两年就会将几乎所有的存储空间占满, 到时查询将会变得非常低效并且系统的处理速度也将大幅度降低。所以, 必须对这些数据资源定期重新进行分类和管理, 将重复和无用的资源删除, 将冗长的数据进行优化。比如一张素材图片, 保留常用的几种格式和全尺寸的源文件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将同一张图片各种尺寸大小和各种文件类型的副本都进行保留, 这不仅消耗存储空间, 也影响系统的运行和使用效率。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在互联网上高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 由于它能通过使用可配置的计算机资源共享池, 而高效地利用池中的资源、服务、存储空间等并且有着非常好的扩展性和便捷性, 因此我们在建设教学资源库时, 应引入云计算技术或基于云计算的管理平台。另外, 互联网中的公共云资源也可以加以利用[2], 开放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与公共云之间的互联接口如“阿里云”等, 这不仅能节约学校资源库的建设资金, 还能极大地扩展资源库中的各类数据资源。

2.3 面向安全

一般认为, 教学资源库的软硬件搭建好之后就算完成任务了, 其实不然, 教学资源库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会被非常频繁的使用, 在后期使用过程中, 安全性问题将会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教学资源库, 既包括架构的安全性, 也包括运行及管理中的安全性, 数据的安全及风险评估方法也是必须要重视的[3]。曾经有过一个案例, 某学校的一台DNS服务器, 在经过防火墙映射到公网IP上, 使用不到几个小时, 就被黑客扫描并挂马, 导致整合服务器瘫痪并且严重影响学校网络的正常使用。教学资源库比单台服务器要复杂的多, 更需要谨慎地对待其安全性这一环。在前期规划阶段, 就应该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 比如专业的防火墙、防病毒设备、入侵预防系统 (Intrusion-prevention system) 、流量分析和控制等等。即便是教学资源库构建规模比较小的高校也不能因其规模不大而完全不考虑安全这块。在后期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 也仍要考虑安全性: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是否应该划分不同的权限, 申请使用不同的资源是否需要不同等级的审核等等。

2.4 面向学生专业发展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需要积累和使用大量的学习资源, 目前高校学生使用的资源大多依赖于网络下载, 一是占用大量时间去寻找和下载资源;二是给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 高校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它可以全面而又快捷的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并且也让学生间资源共享有了稳定而高效的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 与专业挂钩, 而不仅仅是一些门类资源的简单汇总。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课堂所使用的教学资源通常需要自己积累, 很多教师进入课堂时都携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者u盘以便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资源和素材。但由于个人所积累的资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专业、学识、阅历等而带有局限性, 且全部依赖自己携带的教学资源既不方便, 效率也低, 如果能有教学资源库的帮助, 教师可以轻松找到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数据, 而且得益于网络的普及, 也不再需要携带笨重的设备或者带着这些数据到处跑。另外, 一些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他们手上有一些好的资源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共享给其他的教师及学生使用, 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对于学生专业发展及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相当多的裨益, 教师在建设与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 信息化教学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一旦高校的教学资源库建立得较为完善, 并且推广度较高, 使用效果较为理想, 这也会促进高校进一步投入, 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 这对教学资源库的发展也是一种良性循环。

3 艺术类院校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艺术类院校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有一些特殊性需要考虑, 如设计类的专业, 无论是室内设计、环艺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等, 都会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资源;如影视和传媒专业, 会需要大量的视频资源;音乐类专业会需要大量的音频资源, 而这些资源与普通的文本资源相比, 数据量非常庞大。以一部高清视频资源为例, 90分钟的1080p的视频约为7~10G (数据容量单位1G=1000兆比特) , 相当于约三万五千本文本书籍的数据量, 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 艺术类院校在规划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初期就应该考虑到比其他普通高校需要更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否则, 在投入使用后, 因为占用空间很快达到系统所能支持的上限而无法继续扩展, 给管理和使用带来巨大的不便。

其次, 艺术类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及学生的信息化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相对于理工类院校) , 在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前期规划的时候要多考虑系统的易用性, 如果教学资源库建设得很先进, 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的翔实和丰富, 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懂得如何使用, 这和没建有什么区别?在建成之后的使用和充实过程中, 学校也应该考虑多增加相关的培训, 使师生既能熟练使用教学资源库, 也能参与到资源库的继续建设与完善中, 并提高师生信息化教学水平。

艺术类院校有些特殊的资源, 比如一些名画或者雕刻作品等, 这些资源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这也需要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前期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

4 总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然成为趋势, 并且需要不断的完善,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间包括许许多多需要注意的方面:软硬件设备的采购、系统的集成调试、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排除、后期的改进或功能更改、人员的培训管理、安全防护、涉密内容……每一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艺术类的高校, 更是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建立和发展适合自己的艺术类教学资源库。由于其涉及的面非常广, 仅凭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是不够的, 需要学校的行政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各教学单位的通力合作, 这样建设完成的教学资源库, 才更有实际使用价值, 也更贴近广大师生的需求。建立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而且还将为学校建设成为“智慧校园”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 各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将彻底改变过去教学资源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使用效率低下、安全性较差的尴尬状况。本文针对艺术类院校教学资源库的特点及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艺术,教学资源库,云计算

参考文献

[1]骆正茂.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 (03) .

[2]郭然然.周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动态化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05) .

[3]温克勒 (美) , 著, 刘戈舟, 等, 译.云计算安全:架构、战略、标准与运营[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文学艺术资源库 篇2

2009年10月16日资源学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

一、背景

2009年10月1日,祖**亲迎来了她六十岁的生日。在这60年里,中国经过沧桑,发生了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东方巨龙的崛起,让世界为之震惊。为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祝福,全国上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同时为祖国庆祝生日的活动也盛行于大学校园之中,广大大学生满怀热情,积极响应,为祖国华诞献上一片赤诚。

二、主题

资源学院“我爱资源”文学书画大赛

三、目的2009年10月10日,我国迎来了六十国庆,我国已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里程。为隆重庆祝这一盛事,浓墨重彩的描绘祖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弘扬报国之志,同时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展示个人才华进而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为此我院特举办以“我爱资源”为主题的文学书画大赛,为国庆献礼为祖国喝彩。

四、举办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资源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资源学院学生会宣传部

五、可行性分析

本次活动无需动用大型器具,无需组织学生集会,无场地要求,所需经费不高,无安全问题,同时还可展现学生个人才华,丰富文化生活和知识,可行性很强。

六、活动时间

10月20——23日撰写策划书

10月24日召集各班宣传委员开会 10月25——27日制作横幅、海报和宣传板并展出 11月1——8日征集作品 11月9——11日评审作品 11月12——14日展出作品 11月15日颁奖 11月16日回收作品

七、活动流程

1.策划书的撰写。2.前期宣传:

a.由学生会宣传部人员通知各班宣传委员到学生会活动室开会,具体安排活动的征稿工作,由各班宣传委员告知各班同学,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

b.由宣传部人员绘制海报和宣传板,将横幅和宣传板置于树蕙园广场,将海报张贴于各宿舍楼下的张贴栏内。

3、征集作品: a.作品要求:

文学类:紧扣主题,文体不限,作品内容积极向上,诗歌不少于二十行,其余作品字数不少于一千字。

书法类:紧扣主题,纸张规格不限,笔体不限。

绘画类:紧扣主题,纸张不小于8开,种类不限。

b.收集形式:由各班宣传委员收集各班参赛作品交到学生会活动室,并由宣传部人员分类整理。

4、作品评审:

a.作品数量:文学类:30

书法类:30 绘画类:30

b.下设奖项:一等奖各一名

二等奖各二名 三等奖各三名 优秀奖各五名

c.评选获奖作品:由学习部人员评选文学类作品

由宣传部人员评选书法类和绘画类作品

5、奖品发放:将奖品发放到获奖人手中。

6、作品展览:将获奖作品分类粘贴于学校报刊栏内。

7、作品回收:将张贴作品收回后分类保存。

八、人员分组

总负责人:邢帅

主要负责人:牛宁、张博、张义平宣传组:宣传部全体成员 评审组:宣传部和学习部全体成员 外联组:外联部全体成员

九、任务工作安排

a.宣传组: 撰写策划书:张博

制作海报并张贴:邱建昌、崔方磊 绘制画报并张贴:尤欣慰、罗双庆

绘制宣传板:李菁菁、王思远、孟令通、李俊、张春楠 b.评审组:

书法和绘画类作品的评审:学生会宣传部 文学类作品的评审:学生会学习部 c.外联组:学生会外联部

十、注意事项

所交作品必须紧靠主题

所有评审人员应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

文学艺术资源库 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文化传承;运用

一、民间艺术资源运用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里的精髓,且有多种艺术形式,比如秦腔、昆曲、剪纸、皮影、年画等。它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当代社会,孩子的教育在家庭总支出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前教育即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幼儿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必要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幼儿的教育中去,这不但有利于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还可以使孩子们从小便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了解他们的母体文化,提升他们欣赏艺术的能力,树立他们爱祖国的民族心。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现状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并没有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中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现在学前教育的规模、形式、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在民间艺术的教育程度上做得远远不够,有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这使得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不容乐观。加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萌生并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比如一些网络词汇: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外来文化也不断地涌入国门,孩子们对外来文化有着新奇感,开始过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对民间艺术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刻不容缓。

三、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建议

1.加强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

有些经济发展落后、不注重孩子民间艺术教育的地区,大部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形式都不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方面做得不足。因此,笔者建议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要经常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品的展览活动,普及民间艺术教育的知识,宣扬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使民间艺术形式深入人心,引起他们对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重视。

2.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

有些地区的幼儿园老师对民间艺术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民间艺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做得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老师充当着一个桥梁的作用,是孩子在民间艺术学习方面的指路人,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孩子们便无从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因此,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在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幼儿园应不定期组织老师进行民间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不同地区的艺术,做到对民间艺术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2)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地请专家莅临观摩老师们的民间艺术教学课堂,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经常组织民间艺术交流会,使老师对民间艺术得到充分的交流,以明白并改善自己民间艺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3.选取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民间艺术虽然弥足珍贵,虽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并非全部适用。因为在这个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都是一群年龄很小的孩子,他们对很多事情尚处于懵懂待开发的年龄段,因此不适合对其进行高深的民间艺术教育,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其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明确了关键的教学内容后,接下来要采取更为关键的教学形式。在民间艺术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图片和视频的播放,以这种形式来向幼儿展现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让他们生动形象地了解秦腔、昆曲等民间艺术;老师还可以经常进行剪纸、皮影演示等教学形式,让孩子自己动手剪裁和演示,培养他们的动手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让他们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继承和发扬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孩子幼儿时代便对其进行一定的普及是一项明智之举,民间艺术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孩子艺术教育的范围,还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也可以让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1).

[2]汪志琴.浅谈幼儿艺术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1(05).

文学艺术资源库 篇4

近年来,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古代文学》的课时量不断压缩,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与教学学时的不断缩减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国家教委高教司编制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1997年版)规定授课为340学时,最低不得低于280学时,而我院只有216学时。《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减少使得教师深感为难:重点的东西没有时间深入,该讲的东西往往只能点到即止,许多内容甚至来不及讲授。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加以培养与引导。

传统老套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即“文学史+作品选读”的讲授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古代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凝缩成对古代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评论的知识性记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学修养功能难以实现,《古代文学》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地“唱独角戏”,而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和厌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古代文体特点的深入掌握。如词曲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而很多古代文学教师并不具备音乐素养,口授起来十分困难,学生听起来也抽象难懂,无疑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

尽管在网络上可以很容易获得《古代文学》多媒体课件,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课件制作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只是录入了一些文字、文本材料,多媒体课件被理解成了“电子黑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借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仅停留于“工具”与“手段”层面上。如何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古代文学》之间有效结合的途径,科学构建“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并充分利用它更好地为《古代文学》教学服务,更有力地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成为我们《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科学构建“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

2008年,我以申报《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为契机,精心组织《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开发建设“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一基础工程,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填鸭式”讲授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多媒体建设与教学中,我们不是简单地追求讲稿与教案的“电子化”,而是致力于“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的构建。我们建设“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有两个目的:一是供教师教学使用,增大教学信息量,扩展课时容量,与理论教学互补,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备课与授课时省时省力,免除“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搜寻之苦;二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古代文学》学习资源,特别是在第二课堂学习中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古代文学的趣味,寓学于乐。

我们构建的“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为“古典文学吟诵作品选辑”,主要包括历代文学名家名篇吟诵的音像资料,我们把搜集和购买到的相关音像制品分成“视频”和“音频”两大载体形式,再按时代和文体编排,共272篇(首),其中“视频”资料108篇(首),“音频”资料164篇(首)。

第二个板块为“古代文学名家讲坛选辑”,共200讲,分为五个子板块:第一辑为“名家讲名篇”,如叶嘉莹讲南唐二主词、彭玉平讲苏轼词;第二辑为“名家讲名著”,如周汝昌讲四大名著、鲍鹏山新说《水浒》;第三辑为“名家讲名人”,如康震讲杜甫、马瑞芳讲蒲松龄;第四辑为“名家讲专题”,如莫砺锋讲唐朝诗歌、袁行霈讲盛唐山水诗;第五辑为“名家读经典”,如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葛剑雄的“《荀子》的启示”。

第三个板块为“古代文学影视资源选辑”,共465部(集),主要依据忠实于原著或历史史实的原则,选取根据文学史上若干优秀作家相关传记和代表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以及各种戏曲演出的影视版。又分为三个子板块:一是以古代文学名家为主人公的传记性质的影视剧或舞台剧,计15部(集),如屈原、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等,均有相关影视作品,这一方面,凡纯属虚构类的作品不收;二是根据古代戏曲剧本改编的影视剧或舞台剧,计64部(折),如《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三是根据古代小说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舞台剧,计386部(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和“三言二拍”系列等,这些影视制品大多忠实于原著,对理解作品和人物形象,均有辅助作用。

三、“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我们将“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传输至校园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课堂使用或者指导学生课后观看。既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课件制作的素材,又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同时也可以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或文艺活动,学生可以登录校园多媒体教学平台自行浏览和使用。

1. 应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我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理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阿尔汉格尔斯说:“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不是向学生讲述课程的内容,而是发展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熟练技巧,发展他们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学习上、科学上和专业上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技巧。”[1]《古代文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对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特性,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新颖、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当前解决教学学时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耗时少、效率高”的现代化要求。

2. 应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文学本来是社会科学中最丰富多彩的学科,但是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却是“服从”和“调剂”过来的,学生缺少学习文学的激情和兴趣。面对被边缘化的古代文学,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项棘手而又紧迫的大问题。随着文字阅读的边缘化,多媒体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创新火花、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但文学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我们有了这个“切入点”,又可以反过来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时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快感。

我们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共享共用的优越性,调动学生课外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讲授宋代文学中的苏轼,《大纲》要求设专章讲授,而仅仅分配4学时。苏轼诗词文赋兼擅,堪称艺术成就一流的大家,教师要想通过区区4学时讲得既全面又深透,谈何容易。我们在讲授苏轼之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中苏轼的相关视频资源了解苏轼,如概述性较强的由钱志熙主讲的《苏轼》(中华文化讲座之一);故事性、生动性较强的由康震主讲的《苏轼》(百家讲坛系列)。另外,还专门为爱好书法的学生提供了《尚意领袖———苏轼》(千年书法系列)。音频有由鲍国安朗诵的《大江东去———配乐朗诵苏轼作品》(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共22首。我们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苏轼的所有诗词赋作品都搜集到了音频或视频配乐朗诵资料。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在生动愉快的情境中了解了苏轼的人生观、创作道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以上措施为“苏轼生平与思想”的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则以分析作品为主,主要讲授苏轼诗、词、文的创作个性特点,提高学生解读、欣赏作品的能力。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一睹著名学者与名师解读苏轼诗词的风采,如叶嘉莹主讲的《苏轼诗化之词的三种美感特质》和诸葛忆兵主讲的《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及《苏轼生平与豪放词风》(超星名师讲坛系列),从而享受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学生不仅了解了苏轼,而且越发喜爱苏轼。我们在结束讲授苏轼之前,又不失时机地介绍“资源库”中的纸质读物,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告诉学生此书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苏东坡,幽默的文笔使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则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在陶铸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书中的苏轼是一个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思想者。莫砺锋的《漫话东坡》,非“戏说”,亦非“史料”,而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向读者展示作为朝中大臣、文人学士、地方长官、父亲丈夫、酒徒逐客的真实东坡的通俗读物,读者可以从各个不同侧面了解东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鲜明的印象。这些简要的介绍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指明了读书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后可以自由选择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源泉。“有了创新意识,主体才能在未知领域之内,在一些尽人皆知的现象中,在人们认为无所作为的领域中提出新的课题,取得新成果。”[2]仍以苏轼为例,因苏轼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做过徐州知州,[3]在徐高校的学生自然对“苏轼与徐州”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及时引导,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指导学生撰写了《苏轼在徐州行迹考》、《苏轼在徐州创作之诗词考论》、《论苏轼在徐州的农村词》、《论苏轼词风的转变———以徐州为转折点》、《苏轼在徐州功绩考》、《苏轼在徐州之民间传说寻访与研究》、《苏轼在徐州名胜古迹考》、《苏轼在徐州文学作品中地名考》。每一届学生都编有《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论文集》。

通过近三年的使用和不断补充,“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备课特别是制作课件大为方便了。通过构建《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授课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为直观,听课兴趣、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享受最好的古代文学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对最新学术动态能够及时了解,共同的话题更多了,讨论的空间更大了,逐渐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摘要: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被许多课程的教师所运用, 但是, 许多教师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使用, 而忽视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课后应用中的作用。近年来我院投入很大精力主持构建了“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与课后的广泛使用, 逐步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三大板块,应用

参考文献

[1][苏]阿尔汉格尔斯基著.闻人杰译.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原理和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381.

[2]吴建华.哲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8) :97-99.

民间艺术资源保存和发展措施论文 篇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绕着“一池清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看,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也遭遇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但从现状看,该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状态堪忧。这需要我们从个性出发,从本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实际状况出发,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一、当下民间艺术发展方式的三个“分割”。

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绝大多数是经济发达省市。考察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生活对文化生活的“反哺”形成良性循环和正确的政策导向。经过包装,一些具有区域名片特征的民间艺术产品被推向市场。它们一方面繁荣了文化市场,一方面也起到了保存部分民间艺术形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省份中,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民间文艺的生存状态持续性恶化。即使是前述经济较发达省市,在繁荣的文化演出背后,仍存在着民间艺术形态的危机。

大量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不适合当下的传播方式,在整合与包装中被舍弃。面对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都希望有机会展示并传播出来。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以下三个倾向:经营单位大型化、展示与传播方式高科技化、文化消费产品的快餐化。

为了集中资源,迅速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不少人借鉴经济领域的发展思路,在管理方式上突出产业的集约化,以求在短期内形成有较大辐射力的集团公司。这是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带来的必然发展方式,尤其是国际文化市场已经出现的状况证明这是我国文化市场培育和发展期的必然之路。但是这种单向地做大求强的作法也有负面效应。在针对市场机制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区域时,单向的做法易导致一枝独秀,营养成分无法全面滋润所有艺术形式的书面。这个问题的出现是资源分配机制导致的。不少地区在传播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精选过程,殊不知,恰恰是这个精选过程导致了不均衡发展。

我们必须要肯定高科技化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它也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新引擎,同时它也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创新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走在高科技化,更不能将其神化成为唯一的方式。在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不能完全适应高科技传播手段却有极大保存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如隐藏于饮食习惯、人生礼仪和民间信仰等文化样本中的吟唱和舞蹈等,应用高科技手段来展示就比较难或者无法全面。其他如剪纸、雕刻等,如何将其过程全面揭示出来?

快餐化的消费方式导致工作的短期化倾向――不注重艺术产品生存土壤的修复与培养。对于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当然是双手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根本地解决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困境。历时地看,民间手工艺生长的乡土环境,大多是人多地少的区域。由于传统农业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大量闲散人口出于寻找谋生方式的需要,从而为该区域的民间手工创造了主客观的条件。长期以来,各类民间艺术形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民歌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它与人们的日常饮食、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社生活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民俗功能。而一旦它走出之前的生活形态,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时,它就脱离孕育它的生活。

深入分析上述三个倾向,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个“分割”:一是民间艺术形式被人为地分割开来。传播方式导致的民间艺术形式待遇迥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艺术形式在一夜之间出现天壤之别。二是统一的艺术形式与内容被分割开来。高科技手段的迷信导致物质形态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艺术内容被割裂,受众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三是艺术形式与其生存环境被分割,注重短期化效益的手段导致了走向市场的艺术形式和生活脱节。

二、培育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是根本之路。

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盘剥出去。记载着厚重历史的民间艺术如同受到风化的岩石一般慢慢地坍塌下去。整个过程缓慢而不为人察觉,但又无可挽回。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反差。一方面在农村,许多传统技艺销声匿迹,在大城市里,政府又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水何时流入真正干涸的土地?不外乎两点,一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作用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后,由新的生活方式带来新舞台,使之得以传承,这是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的缩小版;一是点对点地支援,按照搜寻-整理-拯救-传播的顺序渐进式过程,这是就地保护的方式。

历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是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的重要通道。正是水道的便利,形成了江西境内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个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文化样貌的地域变体。共时地看,环鄱阳湖地区的地域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内部看,整个地带受南昌和九江一条线的带动,长远地看,则是由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新余、抚州、景德镇和宜春等8个城市环绕。从外部看,环鄱阳湖地区则与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圈存在着交集。整个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是较严重的。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源流看本地化与外来化两大类,它们又共存于环鄱阳湖地区这一独特的土壤,记载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果我们在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工作中,没有在应有的高度上重视地域的特殊性,就会造成历史的遗憾。

民间艺术生存土壤有二:一如城镇、乡村等社会生活方式,一是时代与社会需要等。但其根本是人的问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认为,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不可或缺的精密工程。我们认为,文化的重建绝不等于建筑物的重建,那只是难度最低的工作。唯有对文化主体-人的修复才是难题。如果人们对文化的记忆对文化的自豪感已经丧失,则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

我们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是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城镇化步伐的脚步只是移会了人口,却无法移动富有营养的土壤。再次,对于生存于城市的民众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留存更多地是一种记忆。在城市进行的类似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对社会成员记忆的修复。反之,对于农村人口而言,民间艺术形式的意义更为直接。因为这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农村进行的艺术资源保护,不如说是对他们多年来生活的尊重。这种心理上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的实施。同样的一首原生态歌曲,对于城市人而言是由陌生化而带来的美感,对于作品原籍的民众而言,登上城市的舞台就意味着被认可。全面地了解城乡民间艺术形式的差异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受众群体的变化,准确把握二者的差异,对民间艺术形式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环鄱阳湖地区的民间艺术保护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我们不仅要有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思路,还要有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面向乡村艺术形式的`精耕细作的工作思路。

所有的措施又都统一于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没

有市场,则文化产业不能称其为产业。民间艺术形式中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手工艺品、地方戏曲等,也有绘画、造纸等无法与现代工业技术产品竞争的技艺。无论上述何种境况,我们都只能选择培植市场需要和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扶持两种方式。

三、具体的措施。

提高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是重要辅助措施。环鄱阳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周边的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相比,也有差距。经济上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落,终将导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西方节日消费潮,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结论就是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持续降低。因此,提高人们对所在区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民间艺术资源生存土壤,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小协调”的市场发展方向。尽管南昌市是环鄱阳湖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它对周边的经济辐射能力相对有限,因此,着眼于国际化和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在做好集团化大方向的同时,允许并扶持“小剧团”、“小剧院”的生存就在措施上具备相对的灵活性。如此处理,既避免了资源集中带来的挂一漏万的弊端,又有利于保证文化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带来的活力。

避免将保护与演出划等号的简单化做法,探索就地保护的文化资源保存和推广机制。人类的文化成果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不能人为地切分文化样式,导致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留存。不少民间艺术资源与制度层面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不可分割,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有机统一体。因此,就地保护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必要补充方式。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及其利用探索 篇6

摘要:德育工作是我国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作,德育资源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以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德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在德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德育内容的传播、道德情感的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价值,因此,应加强对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促进我国德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就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及其利用探索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探索

前言:民间德育资源的利用,能够对德育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对德育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应对民间德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并加强对其的利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求一条更加符合实际的新型德育道路,为德育方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依据。

一 、民间德育资源相关概述

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德育资源的支持[1]。德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华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制度文化等能够被德育工作所利用的所有文化内容。其中,民间德育资源是能够对德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的民间文学资源。民间文学必须要具备德育内容,并能够被德育工作所开发利用,实现提升人道德素质的德育作用,才能被称之为民间德育资源。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民间谚语、故事资源、长诗、歌谣等,而一些资源相对较少的笑话、民间小戏、歇后语等具有道德伦理主题的民间文学,被统一归属为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其他体裁中。

二、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特征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具有口头性、艺术性、生活型、相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口头性不仅是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特征,同时也是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德育资源是带有德育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而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和传播得以传承的,因此,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并且由于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传承能够不受知识水平和年龄的限制,更加容易被人们所获取。

民间文学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能够通过唱、说、演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本身就具有艺术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也使民间文学德育资源感染了艺术的气息,转变了以往德育枯燥、乏味的印象。

民间文学的创作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能够将一定时期的民族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具有生活性的特征,而经过开发利用的民间文学德育资源也并没有失去这一特征。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因人的主观意识发生一定的变化,不能完全将原有资源的内容、风格等完全保留下来,这就使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具有了相对性的特征。例如,现在被称为德育资源的某一民间文学,并不一定永远都会是德育资源。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会带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融入当地的民族特征,致使民间文学德育资源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在开发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时,应充分结合该地区的区域特征,做到因地制宜。

三、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利用

(一) 学校对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利用

将民间文学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是学校构建高效德育体系的需要[2]。同时,学校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能够促进民间文学德育资源价值的有效发挥。

学校可以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对单一的德育课程进行合理补充,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与学校的正式课程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需求,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区域特征开展校本课程,会更加符合实际,获得更好的效果。校本课程除了理论课程外,还应设置相关的活动课程,以保证德育歌谣、德育谚语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学校的其他课程也应时刻与德育教育相联系,利用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将民间文化德育资源融入历史、语文、地理等课程中,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其道德素养进行培养熏陶。

学校还可以利用民间文化德育资源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将德育资源融入学校的标语、雕塑设计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品德的陶冶和道德教育,并进一步拓宽了文学民间德育资源的利用途径。

(二) 家庭对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利用

人们最初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来源于家庭,现阶段家庭德育的影响力正在持续下降,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能够对提升家庭德育影响力进行有益的尝试。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在家庭中,父母在做好孩子道德榜样的前提下,应养成运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运用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等,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家长再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同时,也应从中得到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并对自身的教育方式起到启发作用,不断改进完善教育方式,使家庭道德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提升家庭德育的影响力。

(三) 社会对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利用

文化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3]。民间文学德育资源源于社会,也应在社会中得到充分利用。现阶段我国社会中能够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途径十分有限,还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其的深入探索。

应发动群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以其权威性对人们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加强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入,例如民族节日活动、社区活动等,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歌谣的编排中,加入民间文化德育资源,既能够增添节日气氛,要能够使人们爱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

在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中,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公交车车体、城市雕塑、城市标语、文化墙体、广告牌等资源,将民间文学德育资源融入其设计中,营造城市的道德文化氛围,同时对人们起到道德熏陶的作用。

结论:

民间文化德育资源是整体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其的挖掘和利用,充分明确其口头性、艺术性、生活性、相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并与实际相结合,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进行合理利用,以促进德育工作高效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姚元全.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4(4):52-55

[2] 林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J].高教探索,2013,4(4):142-146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用人艺术 篇7

一、攻心为上的用人艺术

自古以来, 在所有用人艺术中, “攻心为上”是一条最重要且最关键的用人策略。任何部门和团体的所有用人行为, 要想顺利进行下去, 都必须具备领导者愿意使用人才和人才愿意接受管理部门的使用这样两个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 后者比前者还要重要, 其难度更大。因为居于被管辖地位的人才, 牵涉到许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根本利益, 心态一般都比较复杂。管理者不仅要准确了解人才的内心世界,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服人才的心, 使人才心甘情愿为之效力。

人才有如下心理追求:

一是要求“安全”。希望自己的领导者光明磊落, 公道正派, 不整人、不害人、不落井下石、不嫉贤妒能、不栽赃陷害, 当领导者自己有过错时, 不把别人当替罪羊。这是所有人对自己上级领导都会有的起码期望和基本要求。

二是追求“温暖”。期望领导者能关心自己的疾苦, 能够及时帮助自己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有时因为地域、时空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虽然难能圆满解决, 但只要领导者关心了、过问了, 自己也会感到组织上的温暖和慰藉。

三是追求“信赖”。期盼领导者能够充分理解自己、信赖自己, 十分放心地让自己参与各种重要的组织管理和教学活动, 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自己。经常能够听取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并能够对自己说一些知心话。

四是追求“事业”。大多数的人员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建树, 即企盼领导者能够为自己获取事业的成功提供一切必须的方便条件。

作为一个高校的领导者, 对院、系各层次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心理追求, 应当基本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应当针对不同追求者类型, 采取不同的攻心策略。作为一个正直、高明的高校领导者, 应当“以己之心、换人之心”, 这是攻心谋略的“真谛”。

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用人艺术

俗话说:“重赏之下, 必有勇夫”。一所高校, 在特定的条件下, 为了完成某项难度较高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或对围绕着教学中心工作, 重赏在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十分优厚的待遇奖励、吸引和招聘身怀绝技的拔尖人才, 使其围绕在高校领导核心的周围, 是推动高校各项工作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重赏在科研和教学前沿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招聘学科紧缺的专业人才, 就应当是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新形势下, 网罗天下人才, 重赏有所作为的“勇夫”, 具体体现在由重赏形式逐渐过度到向紧缺人才提供高于他们目前收入以及提供各种物质待遇和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勇夫”应当是出类拔萃的专家或名副其实的能人, 绝不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重赏之下的“勇夫”应当使众人心悦诚服, 心服口服, 把这些“勇夫”放到能够适宜他们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 确实能够兢兢业业地作出成绩、获得成果。而绝不应当是那些通过裙带关系或权势的说情和威逼而安插的那些整天喝茶、看报、聊天、拨弄是非、中看不中用的纨绔子弟。

高校领导和人事部门在引进人才或重赏“勇夫”时, 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务必要看准对象。因为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难免会有一些徒有虚名的“庸夫”冒充“勇夫”, 特别是有许多弄虚作假的不法之徒, 经常混入“勇夫”队伍中进行招摇撞骗。因此在高校人事部门用高薪聘用或引进国内外紧缺人才时, 务必对聘用的对象作一番认真考察, 看看他到底有多大的潜力, 查查他过去有无严重劣迹, 只有知人善任, 看准招聘或引进对象才可请“神”入庙。

高校的领导者应当和“勇夫”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合作关系, 让他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逐步树立其在高校中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他们的工作、成绩和成果应当及时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重视、尊重和保护。

另外还必须注意:重赏面不宜过宽, 人数不宜太多, 报酬或待遇应当因事、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一是要看人才的实际贡献和作出的成果及其价值, 二是要看周围群众所能接受的能力, 三是要看本院校、本地区的财力、物力等综合条件, 进行认真、全面的权衡和考虑。

三、集结配套的用人艺术

集结群体人才, 形成配套格局, 这是一所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必须。一所高等院校的兴旺和发达, 必须具备一个优秀、团结、精明互补的领导班子和团结在这个领导班子周围的优秀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竭力形成一个领导得力、教学有力有方、科研协调得力实力雄厚、课程设置优化、专业门类齐全的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团队。

现代化的高校, 单打一地使用人才, 往往不如人才群体的优化配置和协同使用效果显著, 使用人才要优化、集结、配套。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策略, 也是一种重要的用人艺术。具体来讲有如下四个环节应当考虑:

1. 注意集结密度。

在高校的某一学院或部门, 同类人才应当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集结多了, 容易造成人才过剩而浪费人力, 集结少了, 又会出现势能偏低、人力不够、教学工作应接不暇、少数教工忙不过来的局面。唯有依据教学任务的轻重缓急、学生数量增减的具体情况、所开课程的难易程度等客观的教学、科研任务进行优选和集结。

2. 注意集结时间。

集结时间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不断地调整人员集结的形式和数量。因为如果集结早了, 教学工作没有进入高潮, 多数人闲着没事干, 集结晚了, 教学工作全面铺开进入高潮后, 则出现教师少、课程头绪多、少数教师难以招架的局面。因此要因时、因地、因事早作计划、早作安排, 必须掌握集结时间。

3. 注意人才集结结构。

人才集结必须讲究配套结构。构成高校的各个学院、各个部门、各个年级, 所开课程和各项工作都各有偏重, 除共同的基础课外, 各个专业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各部门都有自己具体的工作和教学内容。因此各学院、各部门集结和配备人才时, 一是要门类齐全, 二是要比例合理, 三是机制要健全。

4. 注意集结形式。

应当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分别采取灵活多样的配套形式, 以利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为目标, 选择具体的配套形式。

四、舍小取大的用人艺术

在高校人事部门现实的用人工作中, 一个决策领导者所遇到的用人问题远比一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主客观事物之间各种公开和隐蔽的社会矛盾纠纷, 形形色色的党派、流派、团体、行会、亲缘、上下级、权势之间、不同层次、不同职类、不同岗位、不同部门都存在着利益的冲突, 不同立场、不同信仰、不同观点的人才之间产生的对立和对抗, 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在人事部门, 多头的干扰使领导者的正确用人行为很难作出圆满正确的抉择。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事格局, 坚持舍小取大原则是很重要的。所谓舍小取大, 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点含义:

第一, 用人要分清主次。在任用人才时, 应当让最具有潜力可发挥的人走上重要岗位。同样, 在一个阶段、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几个学年, 一所高校的管理和教学项目及任务很多, 但对于最重要的项目和任务, 就应当交给最有才华的人去作, 把所抉择出的人才放在最重要的教学和管理岗位上, 这样做虽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 甚至让一些平庸的人才失去了进一步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但只要对推动教学、科研和高校的管理工作有利, 能够快出成果, 就应当大胆地坚持去做。

第二, 用人要看清方向。人的内在素质是由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 而这些强项和弱项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 它们都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领导者在选用人才时, 必须看清和认准其最有发展的强项和他的发展前途, 尽量把他们安排在能够发挥强项的岗位上。

第三, 爱惜人才首先要设法保护好“台柱子”。在通常情况下, 任何部门都会有一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一所高校的各个学院、部门当然也会有几个关键性的人物, 一般都可成为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 这些人就是一个学院或部门的台柱子。这些人物的命运如何, 往往与他所在的人群组织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高薪挖掘人才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 当有人组织策划挖走关键的核心台柱人物时, 领导者应当千方百计地看住台柱子。应当真心诚意地进行挽留, 如果他没有明显的理亏, 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偏袒他, 并应当在用人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以关照和关心。同时应当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以免其飘飘然, 产生骄傲自满而脱离群众。

第四, 挑选人才必须权衡利弊。一所高校面对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任务, 又面对众多的人才, 知人善任、权衡利弊是很重要的。有时往往是领导者重用一个人才就可能挫伤一群人才的积极性, 给整体和全局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如果领导者迁就多数人意见, 又会出现压制拔尖人才的悲剧, 同样给教学、科研等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如出现此种局面, 往往会置一个领导者于两难境地, 举棋难定。而自古人们都常说:“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这就是说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地分析, 依据得失利弊来进行权衡和抉择。

高校的用人艺术还有很多, 如适度引进、巧妙替代、集中投入和控制内核等很多的具体内容。总之, 用人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 会用人才、用好人才是高校人事部门人才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一门值得大家研究和探讨的学问。

参考文献

[1]郭晓来.管理纵横谈[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2]刑建忠.最成功的172个管理故事[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3]罗莉.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艺术[M].管理团队出版社, 2008.

文学艺术资源库 篇8

一、民间艺术是“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

我们的家乡———海安, 人杰地灵、民风淳朴, 繁育了丰富多彩的特色的文化艺术。如八骏马、莲花落、抖空竹、荡湖船、大头娃、刻纸、发绣、丝毯、勾针衣、竹编、扎艺、砖雕等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 它们都是我们海安的代表性艺术, 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和传承。积极挖掘本地民间艺术, 丰富学生民间艺术学习内容, 这对促进中学生民间艺术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海安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 是本地区人民群众爱祖国、爱家乡的特点的反映。本地民间艺术题材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了家乡特色的传统文化, 如民间经典舞蹈“海安花鼓”作为代表江苏的唯一节目, 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作为全国的26个节目之一,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表演, 这种荣耀是可想而知的, 肯定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本土文化的情怀。同时, 本地民间艺术, 集民族性、地方性为一体, 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较熟悉, 在联系身边实际的同时, 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共鸣。

二、充分挖掘选择适宜中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海安民间艺术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在挖掘有价值的民间艺术教育材料方面, 我们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制定了课程总目标: (1) 萌发对海安民间艺术的热爱, 充分体验、感受民间艺术的美, 并且传承这种美; (2) 实际感受海安民间艺术中的风格、精髓, 了解和认识海安民间艺术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3) 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索实践能力的提高, 激发创新意识。

为促进民间艺术教育的发展, 我们深入民间, 挖掘民间工艺文化, 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查询图书、上网搜集资料等, 挖掘海安民间扎染、砖雕、灶头画及海安龙舞、花鼓。同时, 我们还注重整合民间、企业、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 建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为一体的教育网络, 充分挖掘海安民间资源, 并利用学校这一平台, 发挥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如我们带学生到锦华服饰慰问焦宝林老人, 并从老人们的口中了解扎染艺术就是在天然的“棉、麻、丝”等织物上采用“系、缠、绕、结”等传统手法, 再用天然植物在上面染色, 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请砖雕艺人讲解砖雕的历史与传承, 带学生参观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等……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 也使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

三、寓民间艺术教育于学生课余活动之中

在实践中, 我们以中学生发展为中心,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依据教育目标, 精心创设内容, 以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本土艺术环境的创设

学生个人成长环境, 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 以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为切入口, 把艺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当中来。艺术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创造民间艺术教育环境:色彩斑斓的大型民间文学壁画, 充满民间乡村气息的龙舞表演、海安花鼓小调的传唱、扎染艺术的展览等, 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本土文化的靓影。

2. 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 邀请民间艺人走入课堂

长期以来, 由于民俗性、地域性、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民间艺术还没有融入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 许多艺术技巧也没有形成文字记录, 仅仅靠口传身教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资源也掌握在少数民间艺人手中。因而, 我们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的特点, 带领学生走访民间艺人或者邀请民间艺人走入课堂, 面对面地向学生讲解传授, 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3. 参加节日民间文娱活动, 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传统庙会、元宵节、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 是本土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 一般由民间艺人发起, 参与者大多是广大人民群众, 表演形式基本上是当地比较有代表性和原生态的, 展示的内容以民间工艺、地方说唱、民间舞蹈为主。我们艺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把学生的艺术活动课融入到这些传统艺术中去, 同时, 我们自身也要多研究、多发现, 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体会。如我们学校门口就是传统庙会的集合点, 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可引导学生体验我们海安的民间工艺、民间生活, 从而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民间扎染的工艺和地方骄傲的“海安花鼓”奠定基础, 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热情, 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 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 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篇9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需求以及接受能力的, 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 其中以特意为他们创作、编写的作品为主, 也包括一部分抒写作家主观意识却能为孩子们所理解、接受又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2]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其内在要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态极为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应成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的重要载体;二是儿童文学研究的成果应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参考和共享资源。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或者说, 没有儿童文学的存在, 小学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或者是无效的。

一、儿童文学:小学语文的宝贵课程资源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甚至有研究者说,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曾指出, 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他看来, 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也认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的广大少年儿童, 如何为少年儿童提供品质优美的精神食粮, 使他们感悟文学之美、母语之美, 促进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和终极目标。”[3] 二者的关系如此密切, 具体我们可以从二者的接受对象、重要价值、根本功能入手进行深度分析。

1.二者的接受对象是一致的

前文我们提到的儿童文学内涵是广义的, 按照儿童发展的阶段, 又可将其分为幼儿文学 (0~6岁) 、儿童文学 (也称少儿文学, 7~12岁) 和少年文学 (13~18岁) 三个部分, 这里的儿童文学是狭义的。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7~12岁儿童也正是处在接受小学教育的阶段。如此看来, 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同一儿童群体, 有着共同的阅读对象。

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来看, 许多国家教材的编写就考虑了小学语文教材同时是儿童进行文学阅读的载体。英国的《国家课程·英语》中的第一阶段学习大纲中就明确指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儿童文学, 让学生自己阅读, 与其他同学一块阅读或给教师朗读;阅读体裁多样, 包括故事、诗词、话剧和画书。”[4] 我国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对各学段阅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1~2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 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他说:“小学生既是儿童, 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 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乐于阅读, 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 就是这样想的。”[5] 可见,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在读者对象上是同一的。

2.二者都具有教育性

小学语文的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 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有多处进行了强调:“在语文学习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句话, 小学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作为文学样式的儿童文学, 本身也包含了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人们通常都说, 儿童文学具有认知、审美、教育、娱乐四种功能, 而教育功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作家就说过, 我们阅读安徒生的童话, 并不只是在阅读中度过愉快的时光, 同时从中自觉地体会到做人的准则、必须承担的责任等。当然, 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并不是单纯的说教、机械地图解道德的内涵。而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儿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多方面, 如:“提升思想境界, 养成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 增长科学文化知识, 开拓视野, 启迪心智, 健全人格, 提高观察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艺术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机智应变能力等等。”[6] 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文学比其他种类的文学更适宜表现、也更能表现这些主题。教育性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3.二者目的都是发展儿童的语言, 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促进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的根本本质是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根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 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 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和文化载体。小学语文发展和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主要通过语文课程的五大板块来完成, 即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与写话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当前我们五大模块的教学目的基本上是整合的, 具体在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材体现为阅读型教材, 其他模块内容的学习整合到了阅读教学之中。

我们再来看一下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等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而且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更注重锤炼语言, 因为儿童文学的接受主体为儿童, 其心智还未发展成熟, 接受能力有限, 我们必须用儿童能读懂的语言去写作, 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都是简洁、明确、规范、活泼。儿童阅读这样的作品, 自然而然语言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同时, 儿童文学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广博的知识介绍, 使儿童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感受体悟能力得到发展。儿童文学本身就是要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总之,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二者关系极为紧密,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开发利用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现状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宝贵的课程资源, 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其开发和利用是怎样的状况呢?

1.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容乐观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理解, 教师既是素材性资源又是条件性资源, 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教师本身的素质不容忽视, 而素质当中的儿童文学素养则更为难能可贵。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到底是怎样的呢?王泉根教授认为:“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师最缺少什么呢?换言之, 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 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儿童文学, 他们必须尽快补上儿童文学这一课。”[7]还有研究者认为“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8] 我们也做过这方面的调查, 在海南省调查了几个市县的50名小学语文教师, 得到的数据如下 (见表1、表2、表3) :

从以上数据来看, 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重要价值认识比较到位, 但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储备和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出一是先天不足, 绝大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儿童文学的学习;二是对儿童文学作品了解不足。郑轶彦先生在《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理念现状调查与思考》一文中得出的数据更是让人吃惊。

2.教材中儿童文学比例不断加大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容乐观, 这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是不协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教授儿歌、浅近的古诗、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等, 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 也有多项涉及儿童文学作品。放眼当前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 几乎都是儿童文学的天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 (含儿童古诗) 68篇, 童话寓言6篇, 儿童散文有88篇, 儿童故事 (含神话、传说) 92篇, 儿童科普文艺19篇。”[9]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除了古诗文篇目外, 均为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在二年级上、下册的比重分别为90.5%和90%。”“三年级上册、下册, 四年级上册、下册中除古诗文篇目以外, 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率分别为82.6%、76%、68.2%和68.2%。”[10] 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 语文教材基本等同于儿童文学作品集。而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是一个趋势。

3.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情况差强人意

这里所说的儿童文学阅读情况既指对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阅读情况, 也包括儿童文学课外阅读。我们也就这方面做过调查, 就语文教材来说, 学生普遍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兴趣较高, 对教材中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满意程度也较高, 达到70%以上, 但普遍认为应选择更加具有趣味性的作品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但在儿童的课外阅读方面, 学生的表现却非常让人担心。如在安排儿童课外阅读方面, 80%的学生表示没有专门的阅读时间;就阅读的内容来说, 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阅读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传统经典儿童文学, 一般都是父母教师让读的, 自己的兴趣并不是很大。而假如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 将会选择绘本 (图画书) 来看, 或者是漫画书, 觉得漫画、绘本更能够吸引自己。在阅读的所有儿童文学中, 尤以童话故事居多。认为儿童文学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没有帮助的比例高达30%, 且绝大多数儿童认为自己阅读缺乏家长和教师的指导。

三、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建议

针对以上小学语文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状况,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需要。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本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 会导致对儿童文学的主题内容、审美特征、创作手法的误读, 对儿童接受心理的无知会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 从而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 制约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具体来说, 要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由于先天的不足只能靠后天来弥补, 语文教师必须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 建立全新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和教育观。只有教师自身明晰了什么是儿童, 什么是儿童文学, 能够独立地去理解、鉴赏儿童文学, 具备了一颗可爱的童心, 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儿童进行学习。

二是有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 加强对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就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来说, 应该说刻不容缓, 当前只有北京师大、浙江师大、重庆师大、上海师大、中国海洋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拥有专门的儿童文学教师队伍, 在很多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都不是必修课程, 这可以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先天不高的直接原因。因此, 应努力创设条件, 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 如聘请有关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和作家进行讲座等, 使这一现状得以缓解。当然, 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精力和时间, 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

2.加强语文教材的质量建设, 挑选更多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前文所叙, 当前语文教材编选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已经非常之多, 但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就目前使用广泛的语文教材来看, 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数没有作者署名。据一些研究者统计, 高达60%之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为教材编写者自编, 多数的作品被标注“本文有删节”或者是“本文选入教材时有改动”, 使文章失去了原汁原味。

二是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绝大多数为中国本土的儿童文学, 国外的作品非常之少。我们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但是我们也强调开放、国际视野, 因此在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比例方面也应该值得我们探讨。

这两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促进我们教材质量的提高。

3.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 尤其重视课外阅读活动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开发和利用儿童文学资源, 关键是引导小学生自身走进儿童文学、理解儿童文学, 尤其要重视课外的儿童文学阅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一是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引导, 比如精读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 以此为中心拓展许多课外的儿童文学作品, 利用早读、班队活动等时间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或竞赛。

二是家长应改变传统的观念, 树立亲子阅读的理念, 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创造浓郁的家庭学习气氛。如果不能做到, 最低也不应该反对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的儿童文学作品。

三是社会的图书出版和销售部门, 应该多出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而不是大肆出版教辅资料, 使学生从小就被淹没在题海中, 从小就远离儿童文学。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言的宝贵课程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上存在许多问题, 诸如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容乐观;随着儿童文学比例的不断加大, 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情况差强人意。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认为儿童文学的开发利用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加强语言教材的质量建设, 挑选更多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积极引导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名著, 尤其重视课外阅读活动。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02.

[2]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1:1.

[3]王泉根, 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1.

[4]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28.

[5]叶圣陶.叶圣陶和儿童文学[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2.

[6]刘之杰.试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2) :15-18.

[7]王泉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师最缺少什么[J].中国校园文学, 2007 (2) :1.

[8]许军娥.从儿童文学视角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之必需[J].职业时空, 2008 (1) :39-40.

[9]本萑.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儿童文学素养[J].考试周刊, 2009 (29) :57-58.

文学艺术资源库 篇10

高校文化艺术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 对其有效的提高和利用将对提高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市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 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作为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在服务民生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民生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 学者们主要从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来加以探索和研究。从民生实际需求为切入点, 通过对高校文化艺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实施手段来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应当说是一个新的视野。

一、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在经济发展方面, 我国正经历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过渡转变的过程中, 从而引起了社会利益关系格局的重大调整, 于是为了尽量避免这一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机, 国家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了经济的发展, 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生问题解决的资金投放力度, 从而引发了公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分配不公平, 各利益主体分配不平衡之间矛盾凸显的社会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并存的格局, 加上我国历史因素的影响 (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 造成了就业、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压力增加, 这一系列的社会民生问题增加了老百姓的群体心理压力。目前, 以市场经济为主要要务的发展形势格局, 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崇尚, 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 社会体制结构的急剧变化, 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 这种反差所引起的示范效应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 比如:下岗失业与一夜暴富现象共存, 从而造成社会群体的心理失衡, 形成一种急切的心理焦虑, 人们参与社会改造积极与消极心理的巨大反差造成了社会矛盾格外突出。

二、高校文化艺术资源发展分析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 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 其拥有的文化艺术资源不可小视, 对我国主流的文化传承发展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作为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 对于引导人才开发文化艺术资源具有重要的资源性意义。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艺术美的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过程, 从而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把高校艺术资源辐射到人民生活中、走进普通普通社区、广场, 进行“文化下乡”活动, 定期举行多彩的文化活动, 让人民群众了解高尚音乐, 了解艺术活动, 从而改善精神文明状态、热爱生活、提高幸福指数, 为建设创新型、生态型、文化型和高品质的中国新城市新城区打好基础。因此用高校艺术资源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对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改善人民精神生活将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作为服务民生, 满足民生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高校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政府及社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开发高校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民生的具体策

1. 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 构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

文化艺术产业应当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魂魄,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指出,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 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准则, 表现在文化艺术工作的各个方面, 都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途径, 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艺术产业, 构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体系, 保障全社会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 发挥政府职能, 引导文化艺术产业服务民生

长期以来, 我国主要是围绕城市谈发展、谈改革、定政策, 造成了我国城乡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这就需要在借鉴城镇文化艺术的发展成果, 在政府的引导下, 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艺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积极开展各类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 为广大农民创造和谐的文化艺术活动氛围, 挖掘农村文化艺术活动资源, 拓宽文化艺术活动领域, 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从而为实现城乡文化艺术的发展, 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 政府还应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政府可发展多种形式, 结合多方面力量来提高民众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如可以通过举办系列“文化节”活动, 打造“艺术之城”, 让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成为市民能亲近的艺术殿堂;让市民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具有国际水准的艺术珍品;向市民推广音乐会以及音乐会低价票等活动, 使得普通百姓可以经常出入各种大剧院、音乐厅等以前只能远望的艺术殿堂。

3. 高校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民生的具体策略

高校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民生应紧密联系普通人民群众生活。首先, 在文化艺术传播和服务方面应重视社区的作用, 繁荣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当前, 一些群众在社区的花园和广场里自发的形成了一些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文艺活动, 这在无形中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如果社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正确引导, 进行合理发展, 将会产生无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和文化精神价值。把高校艺术文化引进社区是一个多方受益的活动, 既可让高校艺术类学生有实践的机会, 又可让社区群众更多的了解、认识、喜爱专业、高雅的艺术, 通过社区的精心组织和群众的积极参与, 使更多的群众参与支持社区文化活动, 提高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 当前高校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群众联系少, 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 致使高校学生下乡演出名声打的响, 但人民群众叫好的少, 响应的少。就此问题, 首先要了解民众意愿, 了解民众需求, 坚持深入基层, 问需于民, 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地汇集民意, 从民众喜欢的、熟悉的艺术内容出发, 量身打造真正符合民众意愿的艺术内容和形式, 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 这是本文通过研究高校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意义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体制改革、艺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所遵循的是最人本、最友善的文化民生路线。高校文化艺术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 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 以其所拥有的文化艺术资源为人民群众获得艺术上的享受、精神层次的提高和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因此, 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文化艺术资源, 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我国的“文化艺术民生”底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困扰我国社会和谐,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桎梏。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高校文化艺术资源, 如果能够积极运用其优势来拓取知识服务民生, 通过对高校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来解决我国民生问题, 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生问题,需求,高校文化艺术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同昌.和谐之理: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7:45-47.

[2]唐洪森.制度和谐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04) :16.

[3]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2001:114.

张文学:资源困境破局者 篇11

作为一个始建于1878年的老企业,开滦集团是一个在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素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北方民族工业的摇篮”等美称。

然而近年来,和众多老牌煤炭企业一样,随着资源储量临近衰竭,开滦集团逐渐陷入发展困局。在解放前开采的5座煤矿中,已有4座由于资源匮乏、经营亏损或破产或重组。“大本营”唐山矿区实际可采储量一度下降到不足10亿吨。与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动辄百亿吨甚至几百亿吨的可采储量相比,开滦集团毫无优势可言。如果不求变,开滦集团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2007年,“一业独大”的开滦集团愈发困顿:资源禀赋条件差、非煤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始终没能解决,15万在职和离退休职工的吃饭问题、矿区内50多万人的社会稳定问题等日益显现。2002年到2007年,开滦在全国500强的排名后退了30位。

就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2008年5月,矿工出身的张文学就任开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从矿工、技术人员、矿长,一路做到省煤炭厅副厅长,再到大型煤企董事长,过去数十年里,张文学几乎一直在和煤打交道。

面对资源禀赋不具备优势的发展困境,初担大任的张文学如何破局?

张文学推崇创新理念。他说:“创新是延续企业生命的唯一途径。创新包含着多个方面,过去是开滦的优良传统,今天是时代的呼唤。每个开滦人都要瞄准战略目标,挑战自我,求新达变,在观念、战略、组织、技术、管理和市场等各方面谋求变革。”

接手后的张文学将创新作为开滦做大做强的首要因素。他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要矛盾,立足煤、延伸煤、跳出煤,形成“内部挖潜,外部扩张,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转型思路,具有开滦特色的“六大转向”模式和“一基五线”转型发展新格局由此形成。

经过5年的转型发展,开滦集团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业独大”向“一基多元”转化,从原来单纯的挖煤、选煤,到煤化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综合发展。非煤产业收入占集团总收入比重达到80%以上。以能源化工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业,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培育发展的“两主一新”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张文学担任董事长的5年间,开滦集团在中国500强中的排名前移了216位,2012年成功跻身世界500强行列,2013年更是将世界500强位次提升75位。开滦,这个百年老矿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开滦集团的转型发展,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13个中央部委组成的“开滦转型发展调研组”在调研后认为:“开滦集团创造了国有大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经验、资源型企业转型的新路子,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鲜活案例,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研究总结开滦集团转型发展经验,对于加快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学艺术资源库 篇12

一、 开展哈萨克族音乐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有目的地运用民族音乐游戏进行音乐训练是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幼儿参与到音乐游戏“手指歌”中,随着音乐的变化,让幼儿自由地随着节奏变换出各种手指动作。这样的音乐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同时还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如果教师能根据民族特色创造出生动、富有启发、富有美感的民族音乐活动形式,让幼儿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来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也可以让幼儿获得更进一步的身心发展。

二、 巧用民族特色创建三维空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越清晰。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的特点,对民族艺术内容进行认真的挖掘、筛选,构建了民族艺术教育环境,并巧妙地利用活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易于接受的、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剪纸和各种手工作品,且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陈设在三维空间中,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民族艺术的气息,观察、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幼儿的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面不断扩大,陶冶了幼儿的情操,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注意观察、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并萌发了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 、通 过 对 民 族 乐 曲 的 欣 赏 ,提 升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乐曲欣赏中,幼儿可以根据乐曲内容自己创编动作。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幼儿都能发挥主动创造性,因此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和能力。例如,在欣赏哈萨克族乐曲《黑走马》时,刚开始,幼儿学很幽闲骑马的样子,当音乐节奏变快时,幼儿立刻兴奋起来,用小手做甩鞭的动作,嘴里还喊着“驾”。有的幼儿为了表示马跑得快,双脚都跳了起来。通过欣赏,幼儿对民族乐曲加深了理解,同时感受到哈萨克族民族艺术的众多要素,这有利于幼儿体会民族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以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四 、发 挥 区 角 作 用 ,培 养 幼 儿 动 手操作的能力

有关思维起源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幼儿知识的获得不能单靠成人的单向灌输,而必须经由幼儿自身的实践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而区角的作用正好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因此,根据幼儿需要,教师可在各区角设置民族艺术内容,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通过操作,满足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让幼儿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例如,在美工区内让幼儿欣赏色彩鲜艳的民族染纸作品,并提供染纸用的颜料、工具、纸张等,幼儿就可以自由折、随意染不同的颜色,通过亲自尝试、操作,幼儿会发现用不同的折纸法染纸又会变化出不同的花样图案,因此会乐此不疲,这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发展。

五、利用民族艺术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我园为幼儿创造了民族艺术园。民族艺术园是民族艺术内容的汇集区,具有内容丰富、活动范围大等优点而深受幼儿的欢迎,是幼儿喜爱的艺术天地。在这里,幼儿不仅能观察、欣赏到哈萨克族优秀的民族艺术作品,而且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氛,从而激发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观察欲、表演欲和创造欲。民族艺术园的内容可分为欣赏区、手工区两大类。

总之,民族艺术活动对人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民族地区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应着眼于丰富幼儿的民族艺术文化生活,培养幼儿的个性、特长和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让幼儿能够在健康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茁壮成长。

上一篇:防控系统下一篇:非财经类